南平市浦城县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24-04-18

南平市浦城县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共6篇)

篇1:南平市浦城县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南平市光泽县“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为进一步推动我县民政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光泽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根据《光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南平市“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结合我县民政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实施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县民政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民政部门的指导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抢抓机遇,锐意进取,整体提升了民政事业发展水平,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促进了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为“十二五”时期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灾害应急救援体系逐步建立

完善了以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灾害分级管理的应急机制,制订县、乡、村三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救灾款物发放及时、补助水平不断提高,切实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同时,还积极发挥商业保险功能,开展了农村住房统保和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五年来,全县共紧急转移安置灾民50863人次,下拨救灾款842万余元,募捐款1620万余元以及大量的救灾物资;帮助486户灾民重建房屋;共获农房保险理赔款195.9万元,获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理赔款17.5万元,灾民人心安定、社会稳定。避灾场所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县、乡、村三级避灾点已建成34个。

(二)城乡社会救助力度不断加大

一是进一步完善低保救助体系,做到了应保尽保、动态管理。城乡居民低保保障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五年来,城市低保对象人均补差从每月42.05元提高到133.37元,共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087.76万元;农村低保对象人均补差从每月29.37元提高到65.7元,共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587.86万元;农村五保供养人均补助从每月84元提高到210元,共发放农村五保供养资金437.92万元。2010年末,全县城市低保对象887户1639人,农村低保对象2497户5419人(含五保对象)。二是城乡医疗救助工作顺利推进。2008年完成农村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2010年完成城市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全县共筹集农村医疗救助基金170.08万元,实施医疗救助2479人次,发放医疗救助金145.1万元;支出34.75万元资助6168人次参加新农合,共筹集城市医疗救助基金98.74万元,实施医疗救助712人次,发放医疗救助金98.04万元。三是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我县2008年成立救助管理站,累计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达4369人次,救助金15.6万元。四是积极开展慈善救助和慰问活动。通过南平市慈善总会,开展了“助学”、“助孤”、“光明通道”和特困群众重大疾病临时应急救助等,共发放善款124.92万元,资助困难群众269人次。每年都组织了大规模的慰问活动,走访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百岁老人、重灾户,革命“五老”、重点优抚对象等困难家庭,共慰问困难对象1683户,发放慰问款物达33.7万元。

(三)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加强

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针,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加快县福利院、乡镇敬老院等公办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五年来,筹集资金450万元新建县社会福利院综合楼、仓库和新建2个乡(镇)敬老院,改扩建6次乡(镇)敬老院。全县有公办养老服务机构8家、民办1家,床位334张,安置五保老人和孤残儿童129人。五年来,全县开展“光明行动”为具备手术条件的36名白内障患者实施康复治疗手术;开展“重生行动”和“微笑列车”活动,免费为28名唇腭裂患者实施康复治疗手术;开展“肢残助行”赠发轮椅20架,拐杖40枝;收治精神病人42人,承担医疗费用达52万元。

(四)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全面落实

广泛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建立了抚恤优待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全面兑现了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并逐年提高了优待标准。五年来,共发放重点优抚对象抚恤、定补资金894万元,兑现义

务兵家庭优待金207.03万元,接收安置退伍士兵323人,兑现自谋职业安置补偿金185.6万元。结合全县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对全县所有符合条件的重点优抚对象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兑现医疗补助金49.9万元。按照政策要求,认真做好参战人员身份认定和审批工作,落实了他们的生活补助待遇,保证他们生活不低于当地一般群众生活水平。对全县重点优抚对象和部分参战退役人员进行免费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同时,做好复退人员稳定工作。

(五)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社区建设全面推进

顺利完成了2006年、2009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并在2009年换届选举中,首次在司前乡东山村实行户代表预选村委会正式候选人,在杭西社区实行户代表选举居委会成员。在每次换届选举工作结束后,我局还与县委组织部联合对全县村支书、村主任进行为期三天的岗位培训。按照《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投入资金6万余元,为5个社区居委会配置了电脑,赠送图书2200余册。自2009年以来,南平市已统一派遣8名高校毕业生到我县各社区服务,充实了社区工作队伍。

(六)社会事务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

一是落实民间组织管理工作,围绕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发挥作用”的工作理念,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并重的方针,依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严格依法对各类社团组织进行登记和年检工作,促使我县民间组织朝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全县共登记注册社团组织92个、民办非企业单位6个。二是开展了行政区划管理工作,与相关县(市)签订了《界桩管理和维护责任状》,定期对界桩进行检查,并建立了地名数据库。三是积极推进婚姻登记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了集中婚姻登记,结婚登记合格率100%。不断提高婚姻登记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切实保护了婚姻当事人和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2009年,我县婚姻登记处被评为“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单位”。四是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登记做到规范程序、依法依规。五年来实现收养登记合格率100%。五是持续加大殡葬改革与管理力度,县、乡、村成立领导机构,设立殡改员。逐步改善殡葬基础设施,县公墓建设累计投入1100万元,建成县公墓1处,墓位898座,新建县殡仪馆1个、乡村公益性公墓14处。六是积极做好福利彩票发行工作。五年来,完成福利彩票发行780.74万元。七是大力加强老龄工作,积极开展孝亲敬老年活动,努力探索机构养老服务的新模式。五年来,共办理老年优待证600余份,发放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59.1万元。

“十一五”期间,我县民政事业得到了稳步发展,为光泽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一定贡献。但同时也存在困难和问题:一是乡镇民政运转经费与人员配置不足,不适应目前民政工作量大、任务重的实际。二是民政事业保障经费虽有较大幅度提高,但与民政对象增多、覆盖范围扩大,保障标准提高的需要还不相适应。三是民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适应民政事业发展的需要。存在的这些问题和矛盾制约了民政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在“十二五”期间采取更为有力的举措,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次、市委三届九次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十二五”规划部署,围绕“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为民解困为主线,以体系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自身建设为支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1、科学发展、保障民生。紧紧围绕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以基本社会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大力发展社会服务,提高民政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

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

2、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积极有序推进各项民政事业全面发展,着力履行保障民生、发展民主、服务社会的主要职能,重视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3、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发挥政府在民政事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民政事业资金保障机制。努力吸纳民间投资,支持民间资本和社会组织进入社会养老服务、社区服务、社会救助、家庭服务、福利服务和慈善事业领域,推进民政事业的健康发展。

4、锐意进取、改革创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维解决民政事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健全管理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完善运行机制,形成民政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城乡低保覆盖率要保持100%,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建立与人口老龄化进程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新建县社会福利中心,积极引进民间资本投资建设老年公寓、老年娱乐中心等养老服务机构,争取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以上。社会救助工作由数量向质量提升,进一步巩固以基本需求为导向、以物质救助为基础,逐步建立“制度健全、操作规范、管理精细、服务优良、群众满意”的城乡社会救助帮困格局,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30%以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城乡社会救助、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城市社区建设深入推进,民间组织发展规范有序,优抚安置保障扎实有力,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生存权得到有效保障,民政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对接老区政策、项目,积极争取支持,推动老区加快发展,为构建和谐光泽作出积极贡献。

三、“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以保障民生为宗旨,完善各项社会救助体系

1、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救助水平。保持城乡低保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完善低保标准调整机制,执行上级与物价变动相适应的低保补助浮动机制,做到科学定标,按标施保。建立健全符合城乡困难群众需要的临时救助制度,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加强城乡低保、灾民救助、五保供养、医疗救助、孤儿保障、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套。

2、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六位一体”医疗救助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优化完善救助模式,扩大救助对象范围,将城乡低收入家庭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重病患者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实行分类救助。进一步完善资助参合参保、住院救助、门诊救助、定额救助、二次救助、慈善救助等“六位一体”的医疗救助运行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医疗救助实效。依托城镇医保、新农合信息网络平台,建立管理科学、程序便捷、操作规范、即时结算的城乡医疗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切实提高医疗救助规范化管理水平。

3、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全面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整体水平。根据省民政厅“一乡镇一敬老院”的布局和市民政局规划要求,我县在“十二五”期间新建农村敬老院2所,全面完成农村敬老院新建、改扩建并逐步提高全县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力争到“十二五”末,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不低于30%。

(二)加强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防灾能力和救助水平

1、完善应急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应急机制、协调机制、社会动员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全面落实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的救灾运行综合管理体制机制。全面加强救灾应急队伍、救灾物资储备、救灾装备配置、灾害信息评估上报、紧急救援、救助捐赠等工作体系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应急救助预案,提高救灾应急综合保障能力。

2、加大救灾资金投入和资金使用监管力度,提高救灾资金的使用效益。健全资金预算和投

入机制,畅通救灾应急资金快速下拨绿色通道。提高救灾补助标准,切实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完善救灾资金使用监管制度,强化监督。继续推行农村住房统保和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提高重大自然灾害的救助能力。

3、加强防灾减灾基础建设。做好避灾避险场所和“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在2012年之前建成县、乡、村三级避灾避险场所113个,建立“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一个。以“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为抓手,普及减灾、防灾、救灾知识,提高灾害紧急救助能力和减灾救灾综合协调能力,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三)健全双拥优抚安置体系,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1、推进双拥工作。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双拥意识,加强组织领导,深化双拥宣传,推动军民共建,积极开展科技、教育、文化、社区等拥军活动,拓宽双拥工作领域,深入开展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

2、深化优抚安置工作。认真贯彻新修订的《福建省<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实施办法》,健全完善优抚安置体系。结合我县实际继续推行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3%,进一步完善“六位一体”的新型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引导支持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建立自谋职业一次性经济补助标准调整机制。积极配合部队调整改革,做好军休干部和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的接收安置工作,积极推动军休服务社会化。

(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体系,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1、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大力加强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性自治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内容的农村民主制度,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规范完善民主选举制度,严格执行法定选举程序,保障村民在选举各环节中的权利,纠正、查处选举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完成村(居)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力争村委会换届选举完成率达98%以上。继续深化和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议事内容、议事程序及监督措施等。

2、加大社区建设推进力度。积极解决面积不足200平方米的社区办公用房问题,确保社区建设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开展社区“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到“十二五”末,使社区“一站式”服务平台建成率达到100%;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活动,力争到“十二五”末覆盖率达到25%以上。

(五)完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

1、加快社会福利机构建设。新建以养老为重点,集优抚保障、孤老供养、孤儿养育、社会救助、社会养老等功能于一体的县社会福利中心;新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到2012年底覆盖全县城市社区。

2、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提倡民办公助、公办民营,发展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积极引进民间资本投资建设老年公寓、老年娱乐中心等养老服务机构。

(六)规范社会事务管理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1、规范民间组织管理。建立和完善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布局合理、功能到位、作用明显的社会组织发展体系和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促进民间组织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规范区划地名管理。按照推进城市化进程要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稳妥地做好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完成地名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建设工作;做好撤乡镇改街道办事处的区划调整工作及勘界工作;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做好行政区域界线的联检工作,巩固勘界成果,积极开展平安边界共建活动,确保边界平安稳定。

3、提高婚姻、收养登记、殡葬管理服务水平。依法办理婚姻、收养登记,严格程序,规范服务,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加快婚姻登记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全面提升婚姻登记机关的服务质

量和服务水平。加强收养法规政策宣传和登记员培训工作,提高收养登记服务质量。深化殡葬改革,强化殡葬管理,规范殡葬服务,加大农村公益性公墓及骨灰楼、堂、塔建设,力争“十二五”末全面完成。配合城市建设规划,完成烈士陵园搬迁新建工作。加强福利彩票管理,创新运行机制,努力提高福利彩票发行量。

4、推进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加快推进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培养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到“十二五”末,全县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150人以上。

(七)对接优惠政策,加快革命老区建设和发展

深入研究和切实用好国家、省、市对原中央苏区县和革命老区县的针对性政策、差别性政策和优惠性政策,结合我县实际,充分发挥老区资源优势,发展老区特色产业,着力打造革命老区县一流的投资环境。更好地吸引政策、物资、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聚集带动老区群众增收致富。进一步完成老区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改善老区村容村貌。

(八)围绕老龄工作目标,进一步做好老年人服务工作

紧紧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等工作目标。建立和完善与我县相适应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着力提高老年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体养老保障水平,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做好老年维权工作,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加大老年人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各种类型的养老服务机构。

四、“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努力把握机遇,推进民政事业发展

以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民政工作运行机制。将民政事业重大项目建设纳入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将各项民政事业费投入纳入政府财政预算。要形成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机制,充分发挥慈善捐赠、经常性社会捐助等募集资金的辅助作用,为民政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加强民政经费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增强预算管理和财务监督意识,提高民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推进依法行政,完善工作运行机制

依据民政法律、法规,加强普法教育,建立廉洁公正的民政执法队伍,实现工作方式从行政手段为主向依法行政为主的转变,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管理,提高执法队伍水平,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监督检查,使民政工作朝着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完善民政工作管理的运行机制,加快民政信息建设进程,促进管理现代化,在城乡救助、优抚安置、福利彩票、民间组织管理等方面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在局机关完善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民政系统办公现代化、信息资源化、传输网络化,使民政工作形成网络型及动态化的管理机制。

(三)落实相关政策,保障民政事业发展

在国家和省市相继出台城乡社会救助等相关政策和文件的基础上,做好相关制度的建立、完善、衔接和落实工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出台并落实社区服务、社会福利、退役士兵安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及其他民政地方性法规政策,为民政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强化监管并重,打造高效廉洁民政

进一步加强民政行风建设,提升民政系统的良好形象;进一步加强民政资金管理,对民政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制度,并建立监督机制,杜绝挤占、挪用现象发生;进一步加强民政工作作风建设。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深入基层,进村入户,了解民情,倾听民意,认真找准本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分析原因,拿出对策,逐步加以解决,使工作决策更加符合实际。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民政服务水平

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队伍建设目标,切实加强民政队伍建设。加强民政干部职工政治、业务、法律法规教育,着力提高干部队伍把握全局、开拓创新和为民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民政工作机构建设,协调人事、编制、财政等部门,在各乡(镇)加强民政办公室工作,配

齐、配强乡镇基层民政部门工作力量。

篇2:南平市浦城县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推进老龄事业全面发展,根据《安徽省实施<老年法>办法》和省、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舒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法规文件要求,结合我县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老龄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养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养老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老龄事业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推进;医疗保健事业不断发展,老年人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老年政策法律法规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老年人合法权益得到维护;老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较快发展,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全社会老龄意识明显提高,敬老氛围日益浓厚。老龄工作的成就,为加快推进舒城县老龄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据统计,“十一五”期末,我县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4.78万人,占总人口14.8%;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0.11万人,占总人口10.12%。“十二五”期间,我县老龄化快速发展,老年人口将以年均5%的增速持续增长,到2015年全县老年人口预计达到19万人。我县人口老龄化具有到来早,发展快,未富先老的明显特点。同“十一五”期间相比,人口高龄化、空巢化问题和农村老龄问题更加突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迅速增加,社会养老负担迅速加重,养老保障的社会压力巨大。妥善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将对舒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产生深刻而又重要的影响。

二、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完善老龄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营造良好老龄社会环境,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工作目标,使老年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促进老龄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坚持老龄事业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坚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老龄事业经费投入增长机制;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需求得到满足;老年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组织体系基本完善;社会敬老爱老氛围更加浓厚,老年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老年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逐步改善,老年人权益得到更好保护,广大老年人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加快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大养老保险费征缴力度,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建立和完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建立实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挥商业保险补充性作用。积极推进和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到“十二五”期末,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2、完善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落实老年职工和居民的各项医疗优惠政策,逐步提高参保老年人的医疗保险待遇和保障水平,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工作,以异地退休安置人员为重点,逐步解决老年人异地就医的费用报销问题。进一步发展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提高老年人参合率,逐步提高人均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减轻老年人的医疗费用负担。

3、完善老年社会救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贫困老年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不断提高五保老人的供养水平,供养标准不低于全县农村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集中供养率达到50%以上;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切实解决贫困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切实保障因灾因病等支出性生活困难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4、完善老年社会福利制度。不断完善由政府主管、老龄委牵头的涉老优待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依法落实好老年优待规定,重点规范和加强公交、就医、游览、使用收费公厕、殡葬等各窗口行业的涉老优待工作,适度扩大优待对象范围和优待项目及标准。积极推行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在全县建立普惠制高龄津贴发放制度。加强对涉老部门和单位履行职责的监督和检查,定期开展老年法规贯彻执行情况大检查活动。

(二)提高老年医疗卫生保健水平

1、加强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网点建设。将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纳入全县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依托各医院、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老年人医疗、护理、卫生保健、健康监测等服务。

2、积极开展老年疾病预防。通过县卫生部门和疾病防治单位积极开展老年疾病防控知识宣传,为老年人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等健康指导;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辖区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一般体格检查,促进老年人疾病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3、注重发展老年保健。广泛开展老年健康教育,注重老年精神关怀和心理慰藉。重点关注高龄、空巢、患病等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鼓励为老年人家庭成员提供专项培训和支持,充分发挥家庭成员的精神关爱和心理保健作用。老年性痴呆、抑郁等老年精神疾病的早期发现率达到60%,其中70%得到干预。

(三)重视老年家庭建设

1、改善居住条件。积极开发老年宜居住宅和代际亲情住宅,鼓励老年家庭成员共同生活或就近居住。采取政府、社会、个人共担机制,积极帮助居家养老的高龄、失能老人进行家庭无障碍改造。

2、强化政策支持。建立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异地转移办法。健全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和照料服务支持政策,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落实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奖励政策,建立奖励扶助金动态调整机制。继续推行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签订率不低于应签户的95%。

3、重视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大力推进老年温馨家庭创建活动,提高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幸福指数。

(四)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1、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整合资源,加快建立县、乡镇和社区(村)居家养老三级服务网络。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促进居家养老服务业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发展。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统筹安排全县城镇街道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居家养老服务、老年日间照料、卫生站和助餐网点的基本覆盖。在城镇,以社区为单位建立为老服务站或建立标准化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实现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城镇社区全覆盖。全县在城区建立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平台,为所有城镇社区开展养老服务提供方便。在农村,充分利用闲置校舍、村部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改造、整合作为养老机构和老年活动场所,实现80%的建制村建立社区综合服务设施,80%以上的乡镇建立有养老服务设施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2、加快养老机构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在全县城市规划中,注重养老机构整体布局,注重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的层次性、区域性分配。进一步加大社会筹集和财政投入力度,推进保障型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满足三无、失能、贫困、空巢、高龄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专业照料服务需求。积极推进公办养老服务机构体制改革,探索多元化、社会化的投资建设和管理模式。制定和落实有关养老机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多渠道加大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建设投入,贯彻落实省政府皖政[2011]20号文件对养老机构建设的有关扶持政策。“十二五”期间,将在县城建立一所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具有示范性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成1--2所上规模的养老服务机构,新建、改建、扩建一批乡镇敬老院等,到“十二五”期末,全县养老床位数将达到老年人口总数的3%以上。

3、优先发展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和康复服务。“十二五”期间,政府投资、资助的养老机构以护理型为主,新建、改建、扩建的养老机构中护理床位应占总床位数的60%以上。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老年康复护理服务。

4、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安全管理。健全管理制度,落实管理和监督责任。对寄宿制养老服务机构等关系老年人安全和健康的重要场所,探索实行行政许可管理制度。

5、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加强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使专业养老护理服务队伍的持证上岗率达到85%以上。逐步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发挥基层老年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开展助老志愿服务活动。

(五)改善老年生活环境

1、加快社区老龄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把应对人口老龄化纳入城乡建设发展战略,把老年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社区发展规划。城区新建小区开发建设和旧城改造要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规定,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使用面积一般不得少于300㎡。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面积按照国家标准,根据居住区人口规模等因素,1万人以下的居住区不低于600㎡,1万人至3万人规模的居住区不低于1000㎡。老年人集中居住的住宅小区应按一定比例建有不少于100㎡的室内老年人活动场所。已建成的居住区没有养老服务设施的,要逐步补建或者利用闲置的设施改建。

2、加快推进方便老年人出行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新建城市道路和养老机构场所无障碍率达到100%。2015年养老机构(场所)无障碍改造率达到70%,公交设施无障碍率达到40%以上。继续开展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创建工作。

3、开展老年友好型城市、老年宜居社区创建活动。开展老年宜居社区试点,到“十二五”末,全县建立12个生活环境较好的老年宜居示范社区。

(六)发展老龄产业

1、完善老龄产业政策。把老龄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贯彻落实对老年福利事业和老龄产业财政补贴、土地和税收优惠、费用减免、信贷支持等各种扶持政策,并制定相关配套措施,提高民办养老机构床位建设补贴标准和运营床位补贴标准。积极鼓励、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老龄产业发展,投资兴办不同档次的养老服务机构,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养老服务,创办社区托老所、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逐步形成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家政服务、心理咨询、文化学习、体育健身、娱乐休闲、信息平台等综合性服务网络。

2、鼓励、培育和扶持开发老年产品和老年人生活辅助用品。积极开发适合老年人的金融、理财、保险等服务项目。大力推动民办老年服务机构的发展。正确引导老年人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发展老年旅游、健康保健等,促进老年消费市场繁荣与发展。

(七)丰富老年精神文化生活

1、加强老年教育工作。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加大对老年教育的投入,在县城建立老年教学活动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完善老年教育体制、机制,探索老年教育新模式。进一步完善县、乡镇(区)、村(居)三级老年教育网络。倡导在社区和养老机构办学,大力发展老年远程教育。到2015年,全县老年人口入学率达老年人口总数的11%。70%的村(居)和养老机构办起老年学校。

2、加强老年宣传文化工作。县广播电台、电视台和《舒城宣传》等新闻媒体应开办和增加老年专题节目(栏目),进一步加大老龄工作宣传报道。在全县广泛开展“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和“敬老模范村(居)”、“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将老年人纳入文化惠民工程的重点对象。加强基层文化活动设施建设,支持老年群众组织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

3、加强老年体育健身工作。把老年人体育活动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逐步增加。县体育行政部门在每年体育彩票分成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老年体育事业发展。在城乡建设、旧城改造和社区建设的同时,安排老年体育健身活动场所。建立健全各级老年人体育协会。积极组织老年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老年人达到60%以上。配合市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好每三年一届的全市老年人体育运动会。

4、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在社区服务和管理、关心教育下一代、调解邻里纠纷和家庭矛盾、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充分发挥老年人作用。推进老年志愿服务,积极倡导支持老年人开展养老服务自助互助,老年志愿者数量达到老年人口的10%。开发老年人才资源,推进银龄行动,探索实现“老有所为”的新形式。

5、在城区建设一个较大规模的老年活动中心,切实解决好我县广大老年人和老年组织的活动场所问题。

(八)加强老年人社会管理

1、推进基层老龄工作机构和老年群众组织建设。县、乡镇(区)建立老龄工作委员会,村(居)建立老年人协会。各级党委政府和村(居)“两委”要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十二五”期间,设立老年协会的城镇社区达到95%以上,设立老年协会的村达到80%以上。农村老龄工作“四个一”工程普及率达到乡镇65%、村55%,“六有六簿五上墙”规范化基础工作达标率实现乡(镇)100%、村90%,“五有二查一公布”活动普及率达到80%。

2、做好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指导推进街道(乡镇)、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积极拓展服务内容,不断提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十二五”期间,纳入社区管理服务的企业退休人员比例达到80%。

3、加强老年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党组织、老年协会、老年学校等组织作用,组织、引导老年人开展政治学习,参与民主政治生活和社会活动。

(九)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1、完善老龄政策法规体系,推进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制化进程。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并将其列入全县普法教育内容,增强全社会老龄法制意识。

2、做好老年人法律服务工作。重视老年人信访工作,依法及时受理老年人投诉问题并及时解决。重点在涉及老年人医疗、保险、救助、赡养、住房、婚姻等方面,为老年人提供及时、便利、高效、优质的法律服务。各级司法部门对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件做到及时受理、及时立案、及时审理、及时执行。对交纳诉讼费用有困难的老年人酌情减免。公安部门特别是基层派出所对严重侵害老年人人身权和财产权的不法行为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妥善处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严厉惩处,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3、加强老年人维权法律援助和社会监督。以县老年法律援助中心为基础,在乡镇设立老年人权益维护岗,社区设立法律服务网点。建立健全维护老年人法律援助维权网络和社会监督机制。

(十)开展老龄科研工作

1、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制定县老龄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在省市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开展老龄化社会的专项调研活动,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2、加快推进老龄事业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协同推进机制。统计部门建立老年人数据发布制度,各涉老部门按提供相关统计数据,逐步建立老龄事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老龄信息采集、分析数字平台,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四、保障措施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真正把老龄工作纳入工作日程。建立老龄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召开老龄工作会议,及时协调解决老龄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把老龄事业主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和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完善老龄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将老龄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范围;县委县政府每五年开展一次老龄工作表彰;创新老龄工作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大老龄工作格局。

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作为党委、政府的老龄工作议事协调机构,要充分发挥成员单位作用,促使成员单位把承担的老龄工作职能,纳入本部门的工作规划和工作计划,实行成员单位老龄工作报告制。强化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办事机构,保障人员编制、办公条件和工作经费。

(二)加大老龄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

“十二五”期间,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老年人口发展规模,逐步建立起按老年人口数提取工作经费的老龄事业投入的增长机制。在县发行的福利彩票收益中,每年提取一定比例用于老龄科学研究、老年文化、宣传活动。鼓励企事业、个人、外商等社会力量投资,逐步形成多元化的老龄事业投入机制。

(三)加强老龄工作队伍和基层老年群众组织建设

健全各级老龄工作机构。县老龄办按编制配齐专职工作人员;乡镇(区)老龄委、办须明确专人专职做好老龄工作。加强对老龄工作人员的培训、交流、使用,将其纳入组织、人社部门整体计划,不断提高其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进一步加强老年协会建设,实现基层老年协会以组织老年互助为重点的职能转变,以应对农村养老照料资源匮乏。

(四)创新养老服务体制、机制

健全民办养老服务投资激励机制,制定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提高补贴标准。部分供养型敬老院可转型为农村社会养老机构。发挥中介机构、社会组织、专业机构作用,参与养老机构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通过制定标准和准入制加以规范。加强老龄产业行业组织建设,培育中介组织,设立老龄产业发展基金,拓宽老龄产业发展融资渠道。探索搭建老年用品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形成一批老年用品生产和提供老年服务产品的企业。倡导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对老龄事业进行慈善捐赠。

(五)加强老龄宣传

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教育作用和引导作用;文明办将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美德作为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教育部门将敬老教育纳入德育内容;组织、人社部门要把党员、公务员敬老养老情况列入考核定量测评和评先评优以及提拔使用延伸家访内容;各级老龄工作部门联合相关单位继续深入开展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和敬老评先活动。继续组织参加每两年一届的全市老龄新闻奖评选活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对敬老先进单位、家庭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共同营造敬老、助老的社会氛围。

(六)建立督查和评估机制

篇3:全国兽医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兽医事业发展, 加强对兽医工作的领导;各级兽医部门坚持改革创新, 全力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全国兽医工作者奋力拼搏, 辛勤工作, 我国兽医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兽医法规体系和机构队伍不断健全。及时修订《动物防疫法》, 制定《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颁布实施《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执业兽医管理办法》、《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等配套规章。初步建立起以《动物防疫法》为核心、基本适应兽医工作发展需要的兽医法律法规体系。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 省、市、县三级兽医行政管理、动物卫生监督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三类工作机构建立健全, 基层动物防疫公共服务机构普遍健全, 按照乡镇或者区域设置乡镇畜牧兽医站3.4万多个。新型兽医队伍建设初见成效。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全面实施, 执业兽医资格准入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官方兽医培训全面开展, 官方兽医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兽医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建设取得突破。

兽医事业发展基础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国家实施《全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 累计投入资金83.8亿元 (其中:中央投资64.3亿元, 地方投资19.5亿元) , 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中央、省、县、乡四级防疫网络, 初步建立了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检疫监督、兽药监察、防疫技术支撑和物资保障等系统。同时, 中央出台动物防疫强制免疫补助、强制扑杀补贴、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政策, 中央财政累计投入经费154亿元, 各地财政每年落实工作经费约60亿元, 保证了动物防疫措施的有效落实。

动物疫病防控成效显著。动物疫病防控方针、基本原则、综合防控措施不断完善。有效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 通过无牛瘟状态国际认可, 顺利推进无牛肺疫认可, 基本消灭马鼻疽、马传贫, 成功堵截疯牛病、非洲猪瘟等外来动物疫病于国门之外, 家畜血吸虫病疫情降至建国以来最低。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海南免疫无口蹄疫区建成, 广州亚运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建成并得到国际认可。

动物产品安全监管水平逐步提高。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对生猪定点屠宰场屠宰生猪全面实施检疫。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生猪耳标佩戴率达70%。兽药产业迅速发展, 审批管理不断规范, 兽药监管日趋严格, 兽药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提高到92.7%, 动物产品兽药残留抽检合格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9%以上。

兽医科技进步显著。兽医科研机构功能齐全, 科技决策和咨询机制逐步完善。动物疫病国家参考实验室、各级各类兽医专业实验室分工协作的实验室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兽医专家队伍建设明显加强, 领军人才成长迅速。高新技术快速发展, 多个重大动物疫病疫苗相继研制成功, 其中禽流感疫苗研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发布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84项, 取得发明专利154项, 兽医领域有6项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

国际交流合作取得新突破。成功恢复我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 合法权益, 我OIE代表当选OIE亚太区委员会副主席, 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被指定为OIE参考实验室。与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世界银行 (WB) 在华兽医项目合作日益深入。推动国际社会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交流与合作机制, 积极推进区域联防联控。在国际兽医领域话语权明显增强, 在区域兽医合作中逐步发挥引领作用。

兽医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 有力地保障了畜牧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消费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发展环境

综合内外部环境分析, “十二五”期间兽医事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全面把握兽医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紧紧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心任务, 全面调动兽医事业发展的积极因素, 充分释放兽医事业发展的强劲活力, 实现兽医事业全面发展。

(一) 外部环境

综合国力增强将为加强兽医公共服务提供坚强保障, 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将为动物疫病防控和产品安全监管提供有利条件, 全社会对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问题的关注将为

改进和支持兽医事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我国兽医工作全面纳入世界兽医体系将为兽医事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国际舞台。同时, 国内外动物疫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动物产品消费数量需求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畜禽小规模养殖占比高、动物和动物产品大流通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 动物和动物产品国际贸易环境日益复杂, 国际社会以动物、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为主题的兽医工作新理念对兽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统筹国际和国内对兽医工作的要求, 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 加快形成有利于兽医事业全面发展的外部环境。

(二) 内部环境

多年的实践为进一步推动兽医事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兽医法规标准体系不断健全为兽医事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制度基础, 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为兽医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公共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为兽医事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 兽医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为兽医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 兽医法律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 兽医管理机制尚需完善, 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兽医工作公共财政投入长效机制有待健全, 兽医科技进步基础有待进一步加强, 动物疫病防控机制有待转变,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制有待完善, 兽药产业结构和竞争力有待提升。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 统筹当前和长远兽医事业发展需要, 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 充分调动有利于兽医事业全面发展的内部因素。

第二章“十二五”时期兽医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

“十二五”期间兽医事业发展, 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有效控制动物疫病和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 着力推动实现重点疫病从有效控制到逐步根除的质的跨越, 着力推动实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 着力推动建成与国际接轨的新型兽医制度, 进一步从政策法规、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和基础保障等方面夯实兽医工作基础, 加快兽医工作方式转变, 促进兽医事业科学发展, 确保动物产品生产供应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贡献。

按照确保畜产品生产供应安全、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以及到2020年实现重点动物疫病从有效控制向逐步消灭质的转变目标的要求,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 “十二五”时期兽医事业发展基本目标是:兽医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兽医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动物疫病防控机制进一步完善, 责任体系进一步明确, 消灭马鼻疽等1~2种动物疫病, 努力实现重大动物疫病免疫临床无病, 祖代以上鸡场、原种猪场重点动物疫病达到净化标准;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明显提升, 兽药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监管能力显著增强, 兽药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0%以上, 畜禽产品兽药残留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兽医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兽医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兽医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入。

二、基本原则

--坚持依靠科学, 不断提高兽医工作科学技术水平。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推动兽医事业发展上层次、上水平;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有效防治重大动物疫病、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必须进一步提升科学决策水平, 解决制约兽医事业发展的各种问题。

--坚持改革创新, 推进兽医工作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创新兽医工作理念, 进一步健全兽医机构, 加强兽医队伍建设, 继续推进新型兽医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兽医事业发展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毫不动摇地落实国务院确定的动物防疫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兽医法律法规体系, 推动行之有效的政策法制化。

--坚持预防为主, 牢牢把握兽医工作主动权。“预防为主”始终是兽医工作方针, 必须围绕这一方针, 牢固树立“防重于治”的观念, 不断完善风险管理、监测预警机制, 提高全社会防治动物疫病、监督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的意识, 有效提高动物卫生和公共卫生安全水平。

篇4:南平市浦城县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作为我市“十二五”规划体系的组成部分,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是为指导我市档案事业“十二五”时期的科学发展,发挥档案工作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而制定的。

据陈乐人介绍,市档案局在全面总结“十一五”期间我市档案事业发展的基础上,深入开展调研,理清工作思路,认真开展研究,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我市档案事业的指导思想,即: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全面实施档案事业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安全第一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确保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的“三个体系”建设,大力加强档案馆室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档案馆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和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的“五位一体”功能,使档案馆设施和档案工作服务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促进档案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做出新贡献。

紧扣指导思想,规划从档案资源极大丰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安全保管全面增强、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档案馆建设取得新突破和行政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六个方面明确了“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明确了六项务实具体的工作任务和四项保障措施。

陈乐人特别指出,档案事业发展规划适应了市委市政府和国家档案局新时期提出的新要求,指导思想简洁明晰,主要任务与主要目标紧密结合,保障措施突出了加强宣传、深化科研、提升队伍素质、强化监督检查四个关键要素,充分体现了与首都地位相适应的档案事业发展新观点。

她还针对与会媒体提出的档案服务方式、市档案馆馆藏特色、档案征集、数字档案馆、市档案馆新馆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回答。

新华社、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北京站和海外版、《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中国档案》、中国档案报、千龙网、香港大公报、香港文汇报、日本经济新闻等近40家中外媒体参加了发布会,首都之窗网站对发布会进行了全程直播。据不完全统计,发布会后,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社、北京日报、中国档案报等共计刊登、播发有关报道近30篇、次,香港大公报、文汇报以及日本、韩国等媒体均对规划进行了客观报道。

篇5:南平市光泽县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攻坚期,是推进“三步走”战略实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阶段,是我省全面实施《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

[2009]24号)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确保我县跨越发展,“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认真总结好“十一五”经验,精心制定好“十二五”规划,对于积极适应发展形势的新变化,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全面落实中央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惠农政策,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全县农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1.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粮食年平均播种面积23.07万亩,粮食年平均总产量8.57万吨,粮食基本保持稳定。由于圣农肉鸡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畜牧业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2010年肉类总产量达到107810吨,比2005年增加66937吨,年均递增21.41%,其中禽肉产量达103007吨,年均递增24.44%。农产品供给稳定,农业效益提升。

2.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效经济作物、畜牧水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农牧渔林服务业增长速度加快。2010年全县农林牧渔业产值达到220714.5万元,比2005年增加119457万元,年均递增16.86%,其中畜牧业产值达到154791.7万元,比2005年增加102647.31万元,年均递增24.31%;农牧渔林服务业产值达5050万元,比2005年增加2305万元,年均递增12.97%。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87元,年均递增10.3%。

3.农业科技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推广了一批主导良种,水稻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启动了粮食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等一批主推技术以及科技入户、绿色证书等工程。农业装备水平显著提高,机耕和水稻机收面积达80%以上,设施农业正在兴起。农业标准化进程加快,池塘改造、生猪养殖、鸡场建设与鸡养殖等一批标准化农业正在兴起。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规模有所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4.农业支撑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十一五”期间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农业“七大体系”建设初显成效。耕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标准农田建设、烟基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力度加大,农业生产条件更加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应急机制不断健全,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得到加强。

5.农业和农村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全面落实中央1号文件,兑现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8000万元,实行了主要粮食品种最低保护收购价政策。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业执法和农资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各种坑农害农行为。切实为农民办好实事,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有效激发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农业发展继往开来的关键阶段,也是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时期,更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利时期,光泽农业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同时,“十二五”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极为复杂,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的任务十分繁重,光泽农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一)重大机遇

“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谐社会的构建,都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和13亿人口的基本生存,都需要一个强大的现代农业的支撑。同时,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营造了前所

未有的重视农业的氛围;以城乡统筹为主要内容的政策导向,已经开启了支持农业、反哺农业、扶持农民的政策新举措,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二)主要挑战

1.农业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是解决基础设施配套和建后管理问题,以发挥最大的效益。山垅田、山排田、边远田以及茶果园、菜篮子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不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有待提高。

2.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除圣农鸡业外,其他农产品生产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专业化、标准化、商品化水平低。中介组织发育滞后,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虽然数量正在增加,但发挥纽带作用小,带动力不大,对市场的反应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率低,多为粗加工产品,品牌产品少,市场竞争力弱。

3.农业投入仍然不足。我县为山区贫困县,经济欠发达县,地方财政运转很大程度依赖省财政转移支付,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难度较大。由于农业自然风险大,比较效益低,农民对农业的投入也有一定难度。

4.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技推广体制不顺,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再次出现“网破、线断、人散”的状况。技术队伍力量和推广经费不足,技术人员的素质和结构极不合理,技术人员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农业技术装备落后,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和广大农民的迫切需求。

5.农业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也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严峻挑战。规模化养殖场的大量涌现,农业投入品的大量增加,特别是化肥、农药、激素、添加剂、农膜的滥用情况时有发生,给农业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带来较大的压力。

6.农村劳动力素质下降。城镇化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滞留在农村多为妇女、儿童和老年人,俗称“386199”部队,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有待建立,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服务组织有待建立。

三、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增强“兴农富民”意识,以建设现代化农业为着力点,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环保为目标,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科技农业,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努力实现我县农业发展的新跨越。

(二)指导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引导和调动农民积极性,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坚持统筹协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农业快速、高效发展;坚持以科技进步作重要支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应用水平,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的农业发展新模式;坚持以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农业市场主体,完善现代农业企业和产权制度,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业市场体系;坚持依法促进,兴农富民,全面提升农业执法水平和服务水平;坚持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建立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

(三)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要在稳定粮食、发展蔬菜生产,保障农产品供应安全的前提下,调整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建设环境友好型农业,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到2015年,全县农牧渔林业总产值达到444500万元,年均递增15.03%。其中农业产值45500万元,年均递增2.1%;牧业产值368000万元,年均递增18.91%;渔业产值10500万元,年均递增9.6%;农业服务业产值6500万元,年均递增

5.1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320元,年均递增10%以上。

1.确保重要农产品稳定增长。首先要保证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在25万亩左右,粮食产量达到10万吨左右。要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建立县级蔬菜基地,保证“菜篮子”供应。蔬菜面积由“十一五”期末的5.27万亩,扩大至2015年的6万亩。要稳定生猪生产,扩大鸡业规模,推进标准化养殖,肉类和水产品总产量分别由“十一五”期末的10.78万吨和0.65万吨,增加至2015年的19.7万吨和1.3万吨。

2.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推进“一村一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促进农产品的优质化。在稳定水稻播种面积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优质杂粮生产。经济作物要提升科技含量,扩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畜牧业要以发展肉鸡为主,稳定生猪、禽蛋生产。水产品要发展名特优新品种,推广规模化健康养殖,提高产品品质。要积极引进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推进标准化农产品基地建设,引导建立各种农民合作组织,促进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

3.积极发展特色种养业。要在继续发展圣农鸡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九大传统、特色、优势产业。

⑴发展优质米产业。要充分发挥山区县,单季稻区的优势,大力发展优质米产业。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应我县种植的优质稻新品种,优质稻面积覆盖率达95%以上。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立公司加农户或农民合作社的组织形式,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在全县粮食主产乡(镇)、村发展优质稻生产基地。提升大米加工企业的产业水平,树立品牌效应。

⑵发展优质茶叶产业。要加强司前干坑原生优质茶树品种的保护,积极做好申报工作,争取列入保护名录。引进优质茶叶加工设备,提升茶叶加工水平,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积极申报无公害、绿色食品商标。建立以司前、李坊、止马等乡镇为重点的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创建具有光泽特色的优质茶叶新品牌。

⑶发展优质水果产业。要以李坊乡管密黄花梨为重点,积极引进梨新品种,建立无公害梨生产基地。要依托科研院校,进行保鲜技术攻关,引进水果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优质水果生产基地的建立。要通过引进示范,推广一批适我县气候特点的优质桃、板栗、杨梅、弥猴桃等新品种,发展水果业生产。

⑷发展优质食用菌产业。我县食用菌主要有海鲜菇、香菇、姬松茸、竹荪、蘑菇、凤尾菇、木耳、银耳、灵芝和野生红菇、上庄菇、香菇、黑木耳等。要保护性开发红菇、上庄菇等野生珍稀食用菌资源。要积极引进优质珍稀新品种,推广增产新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发展壮大加工龙头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建立无公害生产基地,推进食用菌产业化进程。

⑸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业。要充分发挥我县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生态良好的资源优势,利用现有库塘、河段,发展优质水产养殖,增加水产品产量。积极引进适应我县养殖的优质水产新品种,推广优质高产、健康、生态养殖技术,提高单产、品质和效益。重点实施溪河人工放流增殖、水产资源保护和池塘标准化改造项目,发展休闲渔业、生态渔业和现代渔业。

⑹加快畜牧养殖产业的发展。继续推进圣农肉鸡产业的发展,并以圣农集团为依托,推进肉猪、肉牛、肉羊、肉兔、鸭、鹅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和产业化经营。重点实施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和圣农鸡场扩建项目。大力发展食草型、节粮型畜禽生产,不断改善肉类品种结构。

⑺努力发展优质油料产业。我县是单季稻区,冬种油菜十分有利。要积极推广双低油菜品种和增产节本技术,扩大优质油菜种植面积。加快现有低产油茶园的改造,引进优质高产良种,发展油茶生产。引进油料加工企业和先进设备,提高加工水平,创建优质品牌。以北部乡镇为重点,建立食用油料生产基地。

⑻发展中草药材产业。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发展厚朴、白术、杜仲、瓜蒌、元胡、仙草等中草药材。要通过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建立生产基地,推进药材和保健中草药产业化

经营。

⑼发展蔬菜产业。蔬菜与肉类一样,在农产品中具有重要地位。把蔬菜作为一个产业来抓,就是要建立稳定的蔬菜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生产,通过引进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和超市配送等形式,与菜农建立利益共同体,确保蔬菜产业长期稳定发展。

4.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重点示范推广一批增效节本环保新技术。

⑴积极引进、示范推广种养优质高产良种,建立优质良种繁育基地。按照引进、试种、示范、推广的程序,以高产、优质、低耗为目标,选择一批适宜我县种养良种加速推广应用,提高良种覆盖率。

⑵积极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推广水稻优质高产节本技术。积极推广水稻免耕直播技术、超级稻高产技术、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稻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农作物合理轮(间)作、立体农业、生态农业等一批高效节本技术。

⑶优化畜牧水产生产技术。重点推广规模化、标准化环保养殖技术,积极开展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推广集约生态养殖、生猪人工授精、秸秆养畜等技术和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养殖水质控制和健康养殖技术。

5.加快标准农田(园)建设。继续开展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烟田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农田建设。要提高建设标准,提升耕地质量,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农田的比例。要在建设标准农田的同时,加大茶果园、蔬菜基地等农地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农业资源整体效益。

6.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建立环境友好型农业。积极推广农村沼气建设,推广节肥、节药、节源、节本技术,提高农业投入品使用效率。推广以生物质为主的农村新能源,节约农业资源。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确保农业资源合理、有效、永续利用。

(四)重点项目

根据“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目标任务,我县立足当地资源优势,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加大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动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十二五”期间拟计划建设16个大项目,总投资4.93亿元。其中:

1.省级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计划年建设面积1300亩、投资120万元,总投资600万元。

2.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项目,计划年建设200口、投资60万元,总投资300万元。

3.粮食高产创建与配套技术示范项目,围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示范超级稻,推广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技术,达到增产、节本、增效的目标,计划年实施面积5万亩、投资100万元,总投资500万元。

4.茶叶产业化项目,以光泽县觉农干坑红茶专业合作社、福建省无余茶业有限公司和华韵武夷茶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建设高效生态茶园、进行清洁化改造、建设休闲茶庄,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

5.食用菌产业化项目,以福建省晶品食用菌有限公司为龙头,重点抓海鲜菇工厂化生产建设项目,总投资1510万元。

6.果品产业化项目,以神山黄花梨专业合作社、天子岗杨梅专业合作社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优质梨、桃、板栗、杨梅、弥猴桃等水果产业,建立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总投资1000万元。

7.休闲渔业产业化建设项目,以光泽县鸿建科技农庄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总投资1350万元。

8.西溪中华鳖生态资源保护项目(续建),总投资1100万元。

9.中草药材瓜蒌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建设3万亩无公害生产基地,新建加工厂房,引进先进加工设备,总投资6000万元。

10.标准化生态型大棚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引进台湾企业,建立生产基地8000亩,总投资10000万元。

11.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项目,新建专业合作社20-30家,总投资1000万元。

12.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健全乡镇农技推广网络,总投资300万元。

13.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中心建设项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配置检测设备和人员培训,总投资1200万元。

14.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以光泽县鑫福生猪养殖有限公司、寨里镇后垅养殖有限公司为龙头,年出栏生猪5900头,总投资210万元。

15.乡镇动植物疫病防控中心体系建设项目,配置检测设备和人员培训,总投资340万元。

16.圣农鸡业扩建与深加工项目,总投资20亿元。

四、保障措施

实现“十二五”目标,必须全面落实政策,增加农业投入,增强服务功能,提高农民素质,营造各级政府重视农业、各行各业支持农业服务农业的氛围,切切实实解决“三农”问题。

1.深入贯彻上级精神,稳定和完善支农政策。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依法落实和完善农民土地承包经营各项权利,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机制流转,规范流转行为,做好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和仲裁,建立完善调解、仲裁、诉讼相结合的土地承包纠纷调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兑现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补贴和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最低保护价收购等一系列惠农、保农政策,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

2.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要建立农业投入机制,发挥农民投入主体的作用。整合相近投入的资金项目,“捆绑打包、拼盘使用、集中建设、滚动推进”,发挥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益。大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加快建立农业基础设施建后管护机制,建立管护基金,发挥设施的长期效益。积极支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鼓励农业科技创新。支持农业防灾体系建设,建立灾害预警机制、农业保险机制,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发挥财政投入的导向作用,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资开发农业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

3.建立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队伍多元化、技术服务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加快农技推广步伐,强化农技推广作为政府公共产品服务的公益性地位,研究制定以政府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管理模式,坚持把农业科技推广的管理绩效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业绩考核体系中,把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予以安排,保证其正常的事业开支。

4.加强农业执法工作,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全面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执法体系,提高农业执法能力。加强例行监测、强化市场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重大疫病防控,实行重大疫病强制免疫,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加强农资市场管理,严厉打击害农坑农行为;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农业生态环境监管,防控滥用农业投入品,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5.加强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要加强农技队伍的技术培训,抓好农业队伍的继续再教育,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坚持把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作为推动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抓,积极抓好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培训内容要从单一的种植业向种、养、加和文化、法律等农村事业方向扩展,培养农业生产技术骨干。要通过分散技术指导、集中专项培训、文化技术教育、绿色证书制度等各种形式,提升全体农民素质,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

6.抓龙头带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培植出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研究市场,开拓市场,狠抓标准化生产,坚持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加科技含量来培育品牌、打造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市场预测系统。逐步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产销合同,完善双方的主体地位和相应的权利义务,提高订单的履约率。加快搭建乡(镇)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实现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发展农业中介组织,鼓励和引导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协会、经济合作组织等的中介作用,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自我服务,充分发挥各类专业合作社在行业自律和协调、行业标准和发展规划制订等方面的作用。

篇6: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年02月10日 17:46

(国家档案局2011年1月14日印发)

“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广大档案工作者积极进取,团结奋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国档案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提出“三个体系”建设工作方针并积极贯彻实施;重视立法、加强执法、认真普法,档案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各级档案部门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档案利用服务成果显著;中西部地区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推动电子文件的规范化管理,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探索机关档案管理工作新机制,依法规范化、系统化管理企业档案工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得到新提升;开展重要档案异地备份工作,档案安全体系建设逐步落到实处;利用各种优质资源培训档案干部,档案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档案外事活动,对外交流继续保持活跃;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档案宣传工作硕果累累;实施绩效评估机制,完成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到“十一五”末,全国共有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3154个;各级各类档案馆4077个,比“十五”末增长2%。馆藏档案39264万卷(件),比“十五”末增长39.9%。各级各类档案馆共接待利用者3000万人次,提供利用档案、资料8100万卷(件、册)。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总面积473.3万平方米,已公开现行文件和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场所接待利用者450万人次,公开出版编研资料5050种、104000万字。档案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档案事业取得的成绩,为“十二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档案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档案事业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投入不足,档案基础设施薄弱;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不高;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有待加强,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档案人才结构和干部素质不能完全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求。只有解决好上述问题,档案事业才能在“十二五”期间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为了完成新形势赋予档案工作的新任务,特制定“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推进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和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按照“确保档案安全,加快业务创新,狠抓基础建设,激发队伍活力”的工作要求,通过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促进档案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

二、主要目标

建立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档案工作体制与机制,充分发挥档案和档案工作服务各项建设事业、服务人民群众的作用。——构建法制统一、依法行政、有效监督、高效服务的档案法制工作体系,提高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进一步加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的《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规划》,在确保完成中央投资中西部地区1209个县建成符合档案馆建设标准的档案馆的前提下,推动各地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有极大的改善;

——进一步丰富并优化各级档案馆馆藏,确保应进馆的档案依法接收进馆,逐步实现馆藏档案资源的优化配置;

——强化“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专项经费”落实力度,确保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

——加快数字档案馆及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建设,完成国家数字档案馆建设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对电子档案进行安全有效的管理;

——加快档案整理鉴定的进度,依法开放应开放的档案,利用先进技术,为社会各界提供快捷、便利的档案利用服务;

——加强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提高档案的容灾及灾备能力,确保档案安全;

——加强档案事业自身的科学发展,提高档案工作为国家科学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档案法制工作。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加强档案法律制度建设,完善以《档案法》为核心、符合我国国情并适应档案事业发展需要的科学、缜密、配套的档案法规体系。做好档案“六五”普法工作。健全档案法制机构,提升档案工作人员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提高依法管理档案事业的水平。完善档案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规范档案行政执法行为,加强档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后续监管。

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修改草案的工作进度,出台《档案违法违纪行为处分办法》。做好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档案馆条例》、《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干部档案工作条例》的相关准备工作。

制修订《全国档案馆设置原则和布局方案》、《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各级国家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档案异地备份管理办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处置暂行办法》、《企业档案管理办法》、《水利工程移民档案管理办法》、《档案中介机构管理办法》、《档案鉴定办法》等。

(二)档案信息化工作。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电子文件管理、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文件精神,加强以计算机网络设备和数据库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根据电子文件管理和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功能要求,配备和开发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系统、电子档案移交管理系统、数字档案信息发布利用系统等;加快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电子文件接收、重要数字信息采集等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制定文书类档案长期保存格式标准,研发文书类档案长期保存格式产品和转化工具并组织试点和示范;实施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工程项目,打造“一站式”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档案信息服务;搞好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建设,落实电子文件的异质、异地备份制度。各级国家档案馆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步伐,有条件的要完成数字档案馆建设,并提供网络信息服务。

(三)档案馆工作。加强档案馆库建设,新建中央档案馆三号库、中央档案馆城区利用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辽宁、上海、浙江、安徽、河南、湖北、广西、海南、重庆、西藏、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新建符合《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和《档案馆建设标准》的档案馆;完成中央投资的1209个中西部县级档案馆建设项目;着力推动地市级档案馆建设,基本实现副省级市以上国家档案馆面积达标,消除各级国家档案馆中“无库馆”、“危房馆”现象。加强档案馆馆藏资源建设,各级国家档案馆要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形式,开展档案资源整合。搞好县(市)级档案馆测评工作,为建设文明城市服务。依法及时接收应进馆的全部档案,加大档案收集、征集力度,加快对散存在民间及境外的具有保存价值的重要档案征集步伐,尽快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为档案馆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档案资源支撑。

加快馆藏档案副本的制作步伐,保护档案原件,确保档案实体安全。各级各类档案馆对重要档案实行异地备份,普遍开展档案数字化,建立健全档案信息数据安全保密管理体制,设立档案信息网络安全保密系统和档案信息预警恢复备份系统,确保网络安全连接和信息安全传输,确保档案信息安全。加强档案信息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管理,安装入侵报警、电视监控、防盗屏障、周界报警等设施设备,确保档案数据及档案网络设备设施安全。完成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工作。加强档案鉴定工作,依法加大档案的开放力度,充分发挥档案价值。拓展档案利用服务范围,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水平,做好政府公开信息查阅工作和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加强档案编研工作,挖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提炼档案信息产品,出版档案史料汇编,使“死档案”变成“活资料”,努力把“档案馆”建成具有特色的“思想库”。通过网络平台和媒体发布档案信息,档案利用工作向基层延伸,逐步开展远程共享服务。全面加强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四)机关、团体档案工作。全面完成各级机关、团体文件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的修订工作,要切实把反映党和国家重点工作、反映本单位基本职能和涉及公民、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件材料列入归档范围。加强各级机关依法移交档案进馆的指导与监督,做到电子目录、全文数据与纸质档案同步进馆。按照有关规定,在试点基础上推动机关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加强对在办公区域相对集中的机关事业单位建立“文件(档案)管理中心”的指导。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完成全国范围内的专业档案资源体系规划。

(五)企业档案工作。贯彻《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开展国有企业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的修订工作,进一步推进企业档案规范化管理、提升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联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加强对中央企业和金融企业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以多种形式和渠道督促、引导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广泛开展。鼓励企业档案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企业档案工作、适应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求的档案管理模式。

进一步完善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基础性法规制度。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国家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的修订,完善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积极参与政府投资条例等法规的修改,细化档案管理要求。逐步理顺不同行业建设项目档案管理业务标准规范不一致现象,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监督与指导,抓重点项目,扶持薄弱行业,关注新领域、新类型项目,提升建设项目档案的管理水平,促进不同行业不同类型项目档案工作均衡发展。

(六)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以实现农村档案信息共享为中心,加强乡镇和行政村两级档案室建设,加强土地、林改、社保、医疗、教育、就业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档案以及能让农民致富的科技档案、经济档案等的收集、保管。加强涉农档案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国90%左右的农村地区实现网络、光盘、纸张等各种形式的档案信息共享。其中,确保东部省份有80%左右、中部省份有60%左右、西部省份有40%左右的乡镇和村,实现网络形式的档案信息共享,使广大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以查阅到党和政府的公开文件和档案信息,促进农村村务公开和农村经济发展。在全国推广100—15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的经验和做法。改善乡镇和村级档案的保管和管理条件,推动各级财政和社会其他资金向农村基层档案工作倾斜,为1万个以上的行政村和农村社区更换规范的档案柜和其他档案装具。

(七)档案科技工作。从档案事业发展和实际工作需要出发,适应国家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要求,完善档案科技工作机制和管理方式,以项目管理带动档案科研工作。切实加强档案科技工作规划,组织引导具有战略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档案科技项目研究,解决关系档案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重点开展档案管理模式创新与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档案安全保障能力研究、档案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策略研究、档案保护与修复技术设备研制等。加大档案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力度,促进科技与档案业务工作的紧密结合。

(八)档案人才工作。继续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建立档案专业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档案人才制度环境。在各级党校、干部学院培训档案工作分管领导和档案部门领导干部;运用网络、光盘等形式,远程培训档案人员;在高等院校定向培养档案工作高级专门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加强工作业绩考核,建立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高素质档案人才队伍。

四、保障措施

(一)依法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将档案事业建设列入本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把档案工作列入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切实解决档案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保证档案工作有序开展,推动档案事业健康发展。

(二)开展档案督查活动。为落实档案工作的各项重大战略部署,促进依法行政和提高政府执行力,保证政令畅通,每年对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央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开展档案专项督查,通过档案督查工作,切实提高档案工作管理水平,确保档案的安全,确保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档案学术理论研究,发挥档案学术团体优势和专家作用,扎实开展理论研讨和学术交流,促进档案事业创新发展。加强档案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成果共享力度。

上一篇:底盘实训指导书下一篇:伊莉莎?阿兰的心路历程--解读斯坦贝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