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初三政治教案

2024-04-07

新初三政治教案(共8篇)

篇1:新初三政治教案

《实践锻造人生》

教学目标

〖知识〗担当使命要勤于学习、立志成才、甘于奉献、勇于创新

〖能力〗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情感、态度、价值观〗要立志成才、甘于奉献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绚丽的人生需要实践来锻造

教学资源

教学挂图、教师用书、粉笔、多媒体等

教法学法

合作探究法、举例分析法、作业练习法、小结归纳、讲授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材料】教材88页王守仁语

【提问】这段古文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人不可无志,立志是为人之本。

二、讲授新课

【解说】勤于学习、立志成才是我们实现理想、担当使命的重要保证,只有努力学习,完成好作为学生的任务,掌握了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更好地承担自己的历史使命。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当一个人在年轻时就把自己的人生与人民的事业紧紧相连,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我们要坚持勤奋学习,立志成才,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可能都会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经历,当然,也会有努力坚持的事情。

【说一说】

1、我不能坚持的事情

2、我不能坚持的理由

3、我坚持做到的事情

4、我坚持的理由

【解说】实现理想,担当使命,不仅要立志,更需要我们甘于奉献、勇于创新。奉献就是乐于助人,关心集体,报效祖国。

奥斯特洛夫斯基讲,“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而斗争。”这段话家喻户晓,当年所有的年轻人都抄在本子上。雷锋有一段话,“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当时年轻人都将此奉为经典。马克思17岁时就有很高的精神境界,他在中学毕业论文里写过这样一段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先哲、英烈们对世界的理解、对人生的理解应该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为自己的家人、同学、老师,为我们的国家、民族作出了怎样的贡献?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呢?

〈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应多给一点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

【出示材料】

人才应具有的素质

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请微软中国研究院的李开复和北京大学副校长陈章良参与关于人才问题的对话,两人分别对什么是人才谈了自己的认识。

李开复:人品、智慧、团队精神

陈章良:创新、执着、自信

【提问】你对李开复和陈章良关于人才应具有的素质有什么看法?你认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解说】有人形象的将人才分为四种类型,看看你属于哪一种,你希望自己成为哪一种?〈学生阅读教材90页“咨询窗口”后进行回答〉

【解说】二十一世纪,信息交流日益广泛,知识更新大大加快。形势逼人自强、催人奋进。我们要跟上时代步伐,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就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功底。在学习中,还要善于创新,善于实践,善于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去,不断成才。

【提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哪些方面来检验自己是不是一个有创新意识和尝创新精神的人?

〈学生讨论回答〉

篇2:新初三政治教案

知识目标:知道责任的含义;知道的责任的来源;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

能力目标:能够分清责任的来源;能够随着角色的变换,调节角色行为,承担不同的责任;能够为自己负责,也为他人负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自己的责任有明确地认识,增强责任意识;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重点和难点:

1、责任的概念;

2、责任的来源;

教学方法: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指导、活动情感激励法;讨论法;

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第一单元引言的内容

提问:中学生要承担什么责任?

学生阅读:第一课引言的内容

提问:1、小方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2、你认为应该有谁来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

3、如果你是小方,你会怎么决定?

教师指导归纳:当多种责任发生冲突时,可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进行选择。先做重要的、必须马上做的,再作重要的,不需要马上做的,最后作自己爱好的一类事情。我们应该由自己做出选择,并且必须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板书:

第一框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

一、我的角色我的责任

二、讲授新课

(一)第一个活动:支付赔款的案例分析

1、学生先阅读材料,然后以对话的方式呈现情境

2、提问:

(1)这个少年应该赔钱给店主吗?

(少年做错了事,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2)爸爸应该为孩子支付赔款吗?

(是父亲的责任,在婚姻法中规定在未成年子女对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损害时,父母有赔偿经济损失的义务。)

(3)你赞成爸爸的决定吗?你觉得爸爸为什么要这样做?

(讨论,教师引导父亲要求孩子将来偿还垫付的赔款,看上去好像对孩子的要求严厉了一些,但是这对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是很有帮助的。)

(二)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1、我们和15岁的少年是同龄人,他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到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2、随着年龄的增长,你是否感到自己的责任也在逐渐增大呢?

教师归纳过渡:的确,自从你走上自立的路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范围的扩大,我们需要承担的责任也逐渐增多,那么,什么是责任呢?

(三)第二个活动:责任的含义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在家庭、学校、社会各领域当中选择一个,探讨在这个领域中该做和不该做的事情,填写在表格中。

应该做的事情不应该做的事情

2、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交流方式选择一个领域,分两组:女生说应该做的,男生说不应该做的。

注意:教师可以先举例

3、板书:责任就是一个人应当做和不应当的事情。

4、强调:责任有两层含义。

(四)第三个活动:地震问题

1、阅读材料,找出材料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上级领导、消防战士、医生、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和中学生)。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物分别承担了哪些责任?

3、总结:人们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

4、过渡:不同人们负有的责任为什么不同?

(五)第四个活动:责任的几种来源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P6活动材料后面的四个问题,然后在全班交流。

2、学生带问题阅读P6第一自然段。

3、教师强调责任的几种来源:

(对他人的承诺、分配的任务、上级的任命、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传统习俗、公民身份、道德原则等)。

4、过渡:在生活中,每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我们认识一下中学生的角色。

(六)第五个活动:生活中的角色

1、每位同学准备五张纸,在纸上写下自己现在所扮演的五个主要角色(子女、学生、同学、朋友和普通公民)

2、将全班分成前后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学生依次说出五个角色应承担的责任并填写表格,然后交流。

角色责任

3、按照课本活动步骤各小组依次进行

4、小组活动结束后,全班交流活动后面的6个问题,请部分同学谈自己的感受

注意点:要求营造一个温暖、坦诚,彼此信任,相互理解的氛围,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心里话,同时要求其他同学在听到别人的心里话时不能嘲笑,更不能再课后传播。如果学生一时放不开,教师可以自己先做这个活动,引导学生放开自己。

总结: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每一种角色往往都意味着一种责任。只有人人都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共享美好的幸福生活。

巩固练习:练习册P1—6有关习题

布置作业:

1、什么是责任?责任来自于哪些方面?

2、你现在在生活中扮演着哪些角色?该承担哪些责任?

板书:

一、我的角色我的责任

1、责任的含义

2、责任的来源

3、我扮演的角色,要承担的责任

第二课时

课题: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懂得每个人应该自己对自己负责;知道负责任的表现和意义,了解不负责任的后果;

能力目标:能够为自己负责,也为他人负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自己的责任有明确地认识,增强责任意识;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重点和难点:我对他人负责他人也对我负责

教学方法: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指导、活动情感激励法;讨论法;

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1、什么是责任?

2、责任来自于哪些方面?

3、为什么不同的人会负有不同的责任?

通过对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要对他人负责、承担责任。这节课我们学习谁对我负责,他人也对我负责。

板书:二、谁对我负责

二、讲授新课

(一)第一个活动:谁对我负责

1、指导学生阅读:小含忘带作业本

小含忘带作业本后,组长、老师、父母有何表现?

2、结合小含的事例填表

谁负有责任责任是什么应当向谁负责责任的来源是什么如果你是组长会怎么做?为什么?

3、提问学生回答

①如果你是组长会怎么做?为什么?

②谁应对小含负责?

教师总结:小含自己对自己负责,他人也对小含负责

(二)第二个活动:自己对自己负责

学生思考回答:

1、有哪些责任是你独自承担的?

(分家中、学校、社会)

2、为什么要自觉承担责任,对自己负责?

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在能享有真正的自尊,也才有资格、有信心、有能力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

3、有哪些责任本应由你承担,却由其他人替你承担了?

4、如果我们不承担这些责任,会有什么后果?

(三)第三个活动:别人也在为我们承担着责任

学生举例:列举他人对你承担的责任(按P11要求分两方面)

教师举例:边防战士代替我们:

环卫工人代替我们:

结论: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责任感,即对他人负责,也对自己负责。

(三)第三个活动:几种不负责的表现

1、学生看图:①“临时有事”

②草草扫地

③逃票

④女主角罢演

⑤乘客不愿抓贼

2、制作一幅表格,按照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影响分类,把上述事例可能导致的后果填写出来,并从道德和法律两方面进行评析。

类别后果

对自己影响的

对他人影响的

对社会影响的

巩固练习:练习册P1—6有关习题

布置作业:

1、你认为你要对谁负责,负哪些责任?

2、你认为谁要对你负了责,负哪些责任?

板书:

(二)谁对我负责

1、自己对自己负责

①意义

②表现

2、他人也对我们负责

课后记: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认识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责任感,即对他人负责,也对自己负责,不能逃辟责任、

第三课时

课题:

什么代价什么回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懂得承担责任会得到回报,但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评估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作出最合理的选择;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以积极的态度承担那些不是自愿选择而应该承担的责任;崇敬那些不言代价与回报而无私奉献的人,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难点:

衡量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

教学方法:

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指导、活动情感激励法;讨论法;

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1、什么是责任?责任来自于哪些方面?

2、自己对自己负责有什么意义?有何表现?

总结:只有人人都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共享美好的幸福生活。而承担任何责任有代价也有和回报、

板书:承担任何责任有代价也有和回报、

二、讲授新课

(一)第一个活动:“班委改选”

1、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展现情境和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了解班委改选的情况、

了解小柯参加班委改选,周围人的意见、

2、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回答材料后4个问题。

①小柯参加班委改选有什么付出?

(时间、精力等)

②小柯参加班委改选有什么回报?

(锻炼能力、增加自信等)

3、教师总结导入:我们在承担自己责任的时候,不仅对他人有好处,自己也可能获得回报,如赢得自尊和自信,使自己独立性更强,得到他人的承认等。但我们也要为承担责任付出一定的代价,如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给自己带来负担,也有可能会因失败而受到责备等。但我们不能因为害怕付出代价而不承担责任,因为承担责任是走向成熟的必然要求。

注意:给学生充分的是假进行思考和交流。对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进行衡量和评估,不能凭一时冲动盲目做出决定。并不是要学生在承担责任前斤斤计较,而是使学生在承担责任时更加理性。

板书:不言代价与回报

1、什么代价什么回报

学生阅读P14第一自然段。

板书:

回报更重要的是无形的财富,如良好的自我感觉、他人的赞许、获得新的知识或技能等。

代价感受到责任沉甸甸的分量,意味着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意味着可能因做得不好而受到责备,甚至受到处罚。

(二)第二个活动:第二个活动:“对选择的评估”

1、理解小柯面临的几种选择,鼓励学生设想其他可能的选择。

2、对每个选择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估

3、教师总结:每一种选择都可能有相应的代价与回报,我们应该自己做出选择。一旦我们做出自己的选择,就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注意:对每种选择可能产生的结果,学生会有不同的意见,教师易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同时调控好课堂的节奏。

(二)第三个活动:“我的决定”

1、教师说明:尽管责任意味着付出,但作为成长中的青少年,我们要敢于主动承担责任,学会承担责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2、请学生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三个方面各选择一个新的责任,制定履行责任的行动计划,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具体落实。

注意:在本单元结束后,教师对这项活动落实的情况进行反馈调查,对按计划履行自己责任的学生予以表扬。

巩固练习:练习册P1—6有关习题

布置作业:承担责任有什么付出和回报?

板书:

三、承担责任的付出和回报

篇3:新初三政治教案

1“新”字当头

热点问题是指近期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和问题, 时效性特征极其突出。要达到热点问题教学的目的, 问题的引入和运用首先要做到“新”———突出时效性。

一要把握热点的第一时间。热点问题教学强调时间观念, 即“乘热吃”, 要求教师“心勤”、“目锐”、“手快”, 既要及时把握热点大事, 又能随机融入到教学中去。首先, 在热点问题产生的第一时间内及时把握它, 借助热点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拉近书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距离, “乘热”深化教学。其次, 在热点问题发生重大变化的第一时间内敏锐地把握它, 这样以“特写”方式, 能让学生更“现实”地透过热点问题的最新反映, 深入运用课本相关知识揭示其本质, 进一步认识当前的社会现象。一句话, 热点问题发生时“关注”它, 热点问题发生变化时“抓住”它, 热点问题教学就能始终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教学活动不但突现时效性, 而且具有吸引力。

二要抓住热点的最新动态。热点问题并非静态的, 它有发生、发展、结束的变化过程, 总在相对的时空内运动着。课本知识中的科教兴国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 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 都是重要而且跨跃时间相当长的热点问题, 它们的具体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而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新态势。对这些问题, 就不能一味停留于它们的“过去时”, 而应更多地关注其“现在进行时”, 甚至“将来时”。教师要吃准吃透热点问题, 需要及时有效地把握它们的最新动态, 甚至于大胆预测其发展趋势, 使热点问题教学具备针对性和创造性。

2 务“实”为重

热点问题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掌握热点本身, 而是借助热点问题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形成分析、综合、归纳、判断的能力, 实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深刻理解与有效应用, 教学应以“务实”为重点。

一是切入角度“实”。热点问题主要是教学活动的背景材料, 是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服务生活的重要支点。它涉及面往往很大, 如果运用不当, 就会削弱教学效果。从一定意义上说, 热点问题的选用是否成功, 取决于切入角度是否“实”。有这样一道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我国在实施哪些重大战略?坚持哪些基本国策?”这题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背景, 该热点涉及面积广, 涵盖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但该题从切入角度入手, 巧妙界定了知识的运用———“战略”和“国策”, 从而避免了学生回答的“散谈”。如果缺乏必要的切入点, 学生会因其“大”而无从下手。可见, 热点问题教学需要一个最佳的“着陆点”, 教师对引导学生运用哪一方面的具体知识, 采取什么方法去分析, 要了如指掌, 以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二是结合教材“实”。热点问题的引入归根到底是为教材和教学服务的, 脱离了教材势必成无源之水。所以, 教学始终应紧紧围绕教材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把实现知识的领悟与运用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只是简单地罗列材料, 堆砌数据, 蜻蜓点水般地灌输一些所学知识, 不去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 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热点问题和教材内容两张皮的情况。有道是“题目在课外, 道理出书中”。热点问题教学必须努力寻求教材知识与热点问题的交汇点, 树立“分析热点问题回归教材”的坚定理念, 揭示热点问题的本质内容, 把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是整合生活“实”。按照思想政治中考对时事的要求, 热点问题的时间范围是一年度, 这期间的热点大事自然是教学的选择。那么, 如何选好、选准热点问题进行教学呢?从近几年中考对热点问题的使用上来看, “热中之热”并非命题的首选, 而那些关系生存环境、社会稳定、文明和谐、社会责任等与我们的生活有较直接联系的热点问题, 更多地被选用。例如2003年各省、市中考以“抗击非典”为材料设题的屡见不鲜, 同样让世界共同关注的“美伊战争”却被轻轻带过。2004年中考好多省市也没有选择让全球瞩目的“神五飞天”作为重点设题材料。这给热点问题教学是一个重要的启示:不能简单地照搬国内国际大事, 而必须寻找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点, 通过热点大事折射生活, 变“远”为“近”, 在具体的生活中去感受热点问题。

3 以“活”取胜

时事热点所反映的问题在本质上并不是单一的, 就热点内部而言存在着复杂的联系, 而且很多热点之间也有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在教学中, 灵活多变的处理手段是教学活动取得更好收益的基本保障。

一要一点“散”用。就是对待同一热点问题, 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 从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层次发掘它的教学价值。热点问题本身有其前因后果及对他事物的联系, 它所涵盖的教材知识一般是多方面的。例如:教学“5.12”汶川大地震这一热点问题时, 既可从人们面对灾难时的表现概括出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还可以从抗震救灾取得胜利的原因入手, 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可从抗震救灾中的一些英雄人物的表现入手, 分析他们所具有的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 热点问题教学应深入开发利用热点事件的丰富蕴藏, 把握“一因多果”, 一“点”多用。把热点大事内部的多样性与知识的多样性、实践的多样性统一起来, 才能把握热点的本质多重性, 增进认识的丰富性。

二要多“点”合用。不同的热点问题往往又有其交叉互通之处, 代表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例如“朝鲜核问题”、“全球金融危机”等国际大事, 可以共同归结到“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而“打击邪教”、“成功举办奥运”、“神七成功”等, 则有“精神文明建设”的共点。如果教学中抓住热点事件的这个特点, 实现多个热点事件的“合”用, 注意多事件“共问题”的引导分析, 是用“活”热点的重要方面。教师要认真搜集、筛选、归类、整合各种热点大事, 精心安排于教学之中, 把“多因一果”的热点教学与学生归纳、整合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有效揭示众多热点问题的共同本质。

三要热点“变”用。首先, 在热点问题的利用方式上, 要体现丰富的变化, 文字、图表、漫画、图片, 甚至音像画面都是可资利用的方式, 通过千变万化的表象, 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其次, 要恰当地变化热点问题与知识点之间的结合点, 做到“散”中有“合”, “合”中兼“散”。再次, 热点问题教学不能范围局限于思想政治教材本身, 尤其是政史地综合型考试形式的出现, 要求教师既要注重政治的时效性, 又要兼顾历史的连续性和地理的地域性。政治教师要能娴熟地驾驭“变通之道”, 做到“变中取胜”。

篇4:初三政治有效复习策略设计

一、设计先导

根据复习课的特点,复习课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新中有旧,旧中有新。此处的“新”不是引入新知识,而是有新意。所谓新意,就是不按部就班,重蹈覆辙,而是给学生以新面孔,产生新异感或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深化、引申,从而产生一种新的认识与理解,提升复习课的有效性。

那么,如何设计有效有新意的政治复习课呢?

第一,同一政治内容合理地用不同形式呈现,用不同例子讲解,以使学生产生新异感,并有利于学生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去仔细研究某一现象,便于全面理解。例如,在复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时,既要用正面事例证明其重要性,又要用反面事例引出其重要性。

第二,政治复习不能像上新课一样面面俱到,平均使力,而应着重在重点、难点、学习易错处下功夫,提高复习的针对性。例如在讲解《初三政治总复习》单元练习时,采取的方法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后,科代表收集错误频率较高的题目,教师根据这些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展开重点复习。

第三,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整理,使零散、孤立的政治知识形成网络,使学生产生新的认识与理解。在第一轮复习时,重点放在构建学生的知识网上,使复习知识呈现条件化和结构化。所谓条件化,指学生能通过复习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触发”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知识,掌握这些知识在什么条件下可以使用。所谓结构化,指将学生头脑记住的知识点、知识块进行组织、抽象、概括、归类等,让其形成一定的层次网络结构,用一条线索将各块知识串起来。如政治课程中通过事件脉络、时间脉络、人物脉络等总结复习。

第四,政治复习课设计中尽力做到不就事论事,让复习不做原地踏步,做同一水平的循环,而应通过引申、深化、综合的对策,重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与内容知识的迁移水平。学生在解答同一类型问题时候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如中国近代史中的不平等条约签订,要从世界发展格局中去理解中国落后的原因,明白落后挨打的道理。

二、习题规划

初三政治复习教学中,怎样才能促进学生知识掌握达到熟练和自动呈现的程度?最有效的方法可能就是采用习题进行“练习”,做好习题规划。复习中一定要做好习题选择的有效性和实施对策的有效性,因为练习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从初三多年的政治复习教学经验来看,主要是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做习题的有效性“精练”。即精讲和多练,精讲指教师应讲精华,讲关键,讲主干,讲策略。多练是相对精讲而言的,不是同题的反复、重复,而是通过交流、探讨等知识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

第二,做习题练习的科学性设计。多练习不是简单重复的练习,而是形式多样、加大密度,适量适度,循序渐进。教师在安排学生练习前应考虑什么时候练,练到什么程度;以什么方式练习,如何检验练习的效果等问题。

第三,学生习题练习解题指导。教会练习就是要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以提高练习的效率。例如,为了让学生达到掌握思路和方法的目标,学生应经常及时订正错题,并反思错误的根源(主要指策略式方法上的根源),以眉批的方式写在错题旁边。间隔一段时间之后,还应“复习”这些错题,并再次反思,以确保达到掌握方法的目标。

三、解题应用

政治知识涉及人类发展历史和现今实际,具备知识体系的脉络,可以将这种知识应用于实际,以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保证知识能灵活地迁移。学生应用知识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解决学习课题的过程,我们要在解题应用上,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学生政治知识运用能力培养。

第一,学生良好审题习惯的培养,掌握审题的技能技巧,提高审题的质量。

首先,教给学生正确的审题程序。不同题型有不同的审题程序,初三政治最重要的、最难的两题型是“不定项选择”和“给材料说明”。但总的来说,要做到“三读”:一是“初读”——了解性读题,明确条件与要求的关系;二是“复读”——弄懂题中难懂且易混淆的词语,认真分析课题中的隐蔽因素,抓住关键和主要矛盾;三是“检验性读题”——全面检查对课题的理解,直至准确全面审明课题为止。

其次,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灵活性,引导学生改造课题。如把抽象、复杂的课题形象化、简约化,省略课题中的无关或次要情节,突出关键部分等。

第二,提高学生相应知识重现的准确率和速度。在审题的过程中,通过理解题意,利用要求与条件,课题中的关键词语,再现与此题相关的知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常常受到相近似的旧知识的干扰,而出现多余、不准确或错误的认识,在复习课中,教师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学生顺利地再现相应知识以解决课题。虽然这可能与大脑皮层的机能状态(如过度疲劳引起的抑制状)、学生当时的心理状态(如缺乏信心、过分紧张、恐惧或注意力涣散)等有关。

第三,教会学生对课题知识体系的归类。课题的归类也叫课题的类比,通过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找到当前课题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即把当前课题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把当前课题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的过程。通过类比可以从已有知识中,找到解决当前课题的途径和方法,把抽象知识具体化,使课题得到顺利解决。

第四,教会学生对答案的检验。解题活动的结果是得出答案,得出答案后,并不是解题就此结束了,还必须验证答案,这也是应用知识不可缺少的一步。验证答案的目的是查漏补缺,改错纠偏,因此,要认真细致,不能流于形式。如“不定项选择”题型,可以确定正确答案,还要理解错误答案,佐证和检验正确的答案。

政治复习是一个动态的新知识不断纳入和整理的过程,我们复习中还要加强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如来自教育教学指导性的信息意见,学生知识构成情况等。整体上,这种复习以夯实基础为根本,方法指导,培养能力成为关键。通过教师复习设计的先导性,做好习题规划和解题应用,才能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这样复习的有效性就会大大提高。

篇5:初三思想政治教案

教学重点:新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根本原因。教学方法:

对比法、讨论法、材料事例分析法。教学过程:

5分钟复习:第一框重点知识:

1、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国内主要矛盾是什么?

2、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出发点、改造的对象、完成的时间、意义?

3、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4、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

5、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变革是什么? 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图片:1997年三峡实现长江截流、申奥成功万民奔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字仪式、神州三号飞船发射成功

(同时播放歌曲:《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主义好!这是亿万中国人民发自内心的对社会主义的无限热爱和高度责任感。社会主义给我们祖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讲授新课:

二、翻天覆地的巨变 阅读教材:p50——52,了解巨变表现在哪些方面?生答,师归纳、补充并讲解:独立、民主、富强、统一(p54)

1、独立——实现了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

展示资料:近代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六次大规模侵华战争(或:播放电影《南京大屠杀》片段)

说一说:看了这些,你有何感想?回顾历史,同学们知道有哪些不平等的条约?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近代的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被迫割让的领土面积达100多万平方公里。近代的中国,国家四分五裂,人民贫困交加,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播放电影《开国大典》片段;阅读课本p51,“恢复联合国席位” 说一说:看了这些,你有何感想?

生回答,教师归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新中国的成立,驱散了近百年来因饱受外国欺诲而笼罩在我们民族心头的阴霾。我们的祖国终于作为独立的主权国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我们的人民终于站了起来,扬眉吐气,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和信任。

2、民主——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忆一忆:在阶级社会,广大的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如何? 学生阅读p51楷体字,“人民制定宪法”。

图片: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代表正在按表决器,行使神圣的权利。

强调: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忆一忆:结合初二思想政治课中学过的内容,谈谈我国是怎样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我国人民依法享有哪些民主和自由权利?

3、富强——改变了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初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图片展示:我国的经济、国防、科技实力,和工、农业等产品在世界的领先情况。

顺口溜:关于20世纪我国看时间的方式有这样的说法——60年代在天上(看太阳高低),70年代在墙上(挂钟),80年代在手上(手表),90年代在腰上(传呼、手机)。= 说一说:请学生谈谈,20多年间,你们的家庭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有哪些日用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从他们所听到自己家人的生活经历,更能深切感受到新旧社会的不同和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快速发展,从而激起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4、统一——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状态。

出示图片:澳门、香港回归(或播放录象:香港、澳门回归盛况)想一想:巨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巨变表明了什么? 生答,师归纳并指导学生在课本上做笔记: 根本原因:社会主义本质。

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二、历史性的转折

说一说:回顾历史课上所学的,谈一谈以下阶段的历史情况。

1、十年探索、曲折前进。图片资料:《公社食堂大锅饭》、《石油工人欢呼探井喷出油流》

说一说:看了这组画面,请同学们结合初二学过的历史知识,想一想,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10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了怎样的发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1956年——1966年,这十年是我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是中国共产党纠正“左”的错误,不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十年。其间,由于“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运动等“左”倾错误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虽然遭受过严重的挫折,但仍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在曲折中前进。

2、十年浩劫、缓慢发展。图片资料:《大字报铺天盖地》、《红卫兵任意抄家、查封私宅》

说一说:看了这组画面,同学们想起了什么?

读一读,想一想:阅读教材p52-53相关内容,思考:“文革”十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了怎样的重创?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正当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大道上阔步前进的时候,中国却出现了“文化大革命”——十年**。那是一个“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疯狂年嗲,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的年代,是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文化遭受空前浩劫的年代,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了相当曲折的弯路,发展相当缓慢。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党严重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正当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重创、陷入危难之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我们的祖国又迎来了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春天。

3、改革开放的光辉标志 多媒体播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实况片段》、《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片段》(背景音乐:《春天的故事》)(或:展示有关图片资料,邓小平同志的介绍)读一读,写一写:十一届三中全会:(1)召开的时间:(2)确立的思想路线:(3)确定的工作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现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a 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b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c 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道路。d 表明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读一读:p54“我国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等图表,想一想:从图表中,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教师归纳小结:(播放背景音乐《走进新时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共和国历史上不朽丰碑。它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它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新起点,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我们正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努力吧,同学们。我们坚信,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第二课 第二节 第二框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课堂练习:

一、辨别题: 1、1919年五四运动,是一个光辉的标志,它表明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2、社会主义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巨变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3、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2002贵阳中考试题)()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广州市2001年中考试题)a实行民主选举和民主决策 b保障人民享有民主和自由 c尊重和保障人权 d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进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标志是()a 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b 党的基本路线的制定

c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 d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3、在近代中国,独立、统一、民主、富强,是亿万人民的百年梦想。今天,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梦想才终于变成了现实。半个世纪以来,新中国发生的历史巨变表明()(2002呼和浩特中考试题)

a 中国即将进入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b中国已经跨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c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d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4、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从根本上看,这体现在()(2002南京中考试题)

a设立国家奖学金资助贫困大学生 b人民是国家政权的主人 c五十六个民族成一家 d工农群众占我国人口大多数

5、“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下列选项中能说明这一论断的是()(2002南京中考试题)

①我国水资源形势严峻 ②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达7.3% ③“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成功 ④中国政府反对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三、不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前面的字母填入括号内。如果漏选得1分,不选、错选、多选均不能得分。

1、下列观点错误的是()

a 1919年五四运动,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c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d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2、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 的思想路线()a 实事求是 b 解放思想

c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 实行改革开放

3、十一届三中全会()

a 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b 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c 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d 是一个光辉的标志,它表明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4、半个多世纪以来,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表现在()(2002长沙中考试题)a实现了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国家独立 b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状态

c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d改变了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四、简答题:

阅读下列图表,回答问题。

我国居民年人均收入增长情况表(单位:元)年份 1978年 2001年

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 134 2366 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 343 6860

(1)上述图表反映了什么现象?

(2)运用所学的知识简要说明为什么要努力增加农民收入?4分)

2、简答题:

某地居民人均年收入情况如图所示。看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1)图中反映了该地二十多年来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2)列举家庭或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实例证明这一变化。(2分)

第二课 社会主义是中国人们的历史选择 第二节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活动课 “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教学方法:

自学、材料事例分析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学生阅读p54-56,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实施?

2、“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

3、“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什么?主体又是什么?

4、“一国两制”的意义?

5、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状况,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生答,师分析并指导回答。

二、阅读材料:上网查询

1、有关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的。

2、台湾人民对祖国统一的看法。

3、“台独”分子分裂祖国的主要观点和可耻行径

4、中国政府对台的有关政策课堂分组讨论

选择下列问题进行讨论(每一组选派一名主要发言人):

1、从有利于祖国统一富强和世界和平稳定等方面,说明“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针;

2、回顾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过程,说明香港、澳门为什么能够顺利回归祖国;

3、结合香港、澳门现行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说明中国政府坚持“一国两制”的原则立场。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与台湾的某些人的“特殊国与国关系”的主张,其根本区别在于:

a台湾能否保留自己的军队 b台湾能否具有独立的司法权 c台湾能否具有独立主权实体性质 d台湾能否保留现行法律 2、1997年7月1日,香港终于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99年12月20日晨,中国人民解放军澳门驻防部队从珠海的基地出发,几百名解放军将士分乘70辆军车缓缓经过悬挂有“驻澳部队是最可爱的人”等横幅的街道,驶向与澳门连接的珠海拱北口岸,当天正午进驻澳门,澳门回归祖国。我国顺利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这是 方针的伟大胜利。()

a 三个代表 b 一国两制 c 一个中国 d 两种制度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a 重视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

b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c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d 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

4、下列说法符合“一国两制”基本含义的是()

①“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有自治权的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其它地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③ 统一后的中国,只有一个中央人民政府,只有一个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特别行政区与中央人民政府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

④ 统一后的中国,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奥、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境内外部分“东突”势力公开宣扬,要通过暴力手段达到在新疆建立伊斯兰国家的目的。据不完全统计,自1990年至2001年,境内外“东突”恐怖势力在中国新疆境内制造了至少二百余起恐怖暴力事件。中国政府对“东突”恐怖势力所从事的暴力恐怖活动坚决依法予以打击。我国政府的态度表明()(2002青岛中考试题)a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 b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c地方政府要服从中央的统一管理 d不允许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分裂国家政权

6、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三大任务之一,其基本方针是()(2002南京中考试题)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两岸直接通商、通邮、通航 c尽快实现高层互访 d实现两岸产业全面分工与合作

(二)、不定项选择:

1、国务院《关于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同时升挂使用国旗的规定》指出:

一、方国旗和区旗同升挂、使用时,应当将国旗置于中心、较高或者突出的位置。

二、凡国旗和区旗同时或者并列升挂、使用时,国旗应当大于区旗,国旗在右、区旗在左。

三、列队举持国旗和区旗行进时,国旗应当在区旗之前。这个规定的政治含义是:a、“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香港始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下的特别行政区

b、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不是“完全自治”c、香港之接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两者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

d、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立法权、行政管理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abc)

2、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始终致力于台湾海峡两岸的统一,这是因为()(2002河北中考试题)

a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b公民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

c祖国统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篇6:高港初三政治公开课教案

胡庄中学 田加正 2009-9-22

第一单元 了解国情 了解制度

第一节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我国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的最基本的国情,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学生能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2、教学难点 我国处于社主义会初级阶段的原因,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歌曲“走进新时代”这首歌里面,我们可以从中找出几个影响中国伟人?

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 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承前启后的领导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2.新闻播报,引出国情

想一想:我国已经进入是发达国家行列对吗? 二.活动1:探究园 “ 国情透视” P2-3 1.上述几组图片反映了我国国情的哪些方面?

2.请根据上述图片或借助其他资料说说我国发展存在哪些有利条件和

不利因素。

三.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原因和主要表现?

历史原因:我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表现:(1)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2)地区发展不平衡

(3)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的文化素质还不高(4)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不发达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止时间

20世纪50年代中期(1956年)---21世纪中叶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

(1)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5.认识国情的意义

四.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1.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课堂讨论:你说我说(2)新闻点击:我国主要矛盾的表现

2.初级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判断所有问题的根本标准“三个有利于”: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五 本课小结

六课堂练习

七课后作业

八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了解国情 了解制度

第一节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一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新中国的成就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 3.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1)特点(2)时间(3)两层含义 4.意义

二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1主要矛盾 2.根本任务

篇7:初三第六课政治教案

第六框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知道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能力方面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历史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应用能力和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抽象概括能力。

思想觉悟方面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增强社会主义信念。

教学方法

本节主要采用学生讨论归纳为主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近代中国人民救国的奋斗历程,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2、难点

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统治者相互勾结,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问题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设计

第六框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学生自读课本

学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为什么会这样?

2、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现状如何?

(因为学生已学过历史,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现状已有一定的了解)

教师总结:

如果没有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也会象其它资本主义国家一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社会的扭曲发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人民急切盼望改变这种社会现状。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没能完成救国的历史使命

学生自读课本

学生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近代革命志士进行的救国探索有哪些?结果怎样?

2、以上探索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

教师归纳总结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封建势力顽固而强大,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导民主革命趋向胜利。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知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试图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是不可能的,要改变中国的社会现状,只能用新的革命方式,就是中国共产党领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而有力地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讲的内容。

板书设计 :

第六框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一、近代中国的国情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没有完成救国的历史使命

1、中国的近代国情 1、近代民主革命的几次斗争高潮

2、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状况 2、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效果检测与矫正: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教学札记:

篇8:初三政治备考策略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课堂教学改革永恒的课题。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基础和有力手段,教师只有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因此,教师在传道授业中,成为与学生地位平等的良师益友,与学生达成互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说“不”,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向老师的权威挑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说“不”。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健康、愉悦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每一节课都成为“教师—教材—学生”的情感交流过程。教师还要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讲“弘扬民族精神”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雷锋、王进喜、任长霞、孔繁森、洪战辉等人的事迹来感染学生,唤起学生思考,使其了解到民族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弘扬民族精神”是每个青少年肩负的历史使命。

二、强化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掌握

闭卷考试对学生识记的内容要求高。20分的选择题,要提高准确率就必须对书本上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而且对于非选择题,一般都要求学生能够结合书本知识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作答,这也要求学生能够很好地对书本的知识脉络有一个清楚的把握,牢牢地记在大脑里,考试时再像放电影一样把这些重要知识再现出来。

如何促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呢?关键是要抓好平时上课这个环节。其次是多给学生看书的时间,指导学生看书的方法。课堂教学中,要对基本概念、原理有必要记忆。在复习过程中,对每一课,我都要求学生画出这一课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在考试中才能既给自己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又使自己思维开阔,在更大的思考空间里进行知识组合。

三、重视教材知识与时政热点的结合

通过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知识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已成为中考命题的一个特点。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准确地理解时政热点,把握其中心思想;其次要找准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要点要全,不局限于某一节或某一课;再次要紧扣教材,对时政热点作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因此,在进行新课时教师要结合时政热点学习教材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在进行复习的时候还要进行一些时政热点专题的训练。2009年度的时政热点主要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科教兴国战略、台湾问题等专题。每一个专题都要收集时政背景材料,找准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进而进行典型例题分析。

四、要关注生活、学生实际

中考政治命题一个很重要的趋向就是非常关注生活,关注学生的实际。学生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关注生活、关注学生的实际就是要把教材的知识点与我们当地的实际、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生自身发展中的问题紧密结合起来。首先是平时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当地实际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两免一补、构建和谐校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周边环境问题调查、中学生上网问题等),其次是复习时要对热点问题进行专题复习。

五、加强开放性试题的训练

进行试题训练,不是单纯的习题练习,更不是“题海战术”,而应将它看成是集强化记忆、加深理解、熟练技巧、培养能力为一体的复习方法。

首先,要把握解答开放性试题的一般思路与步骤。第一步审题,通过认真阅读背景材料,准确把握试题所要求回答的问题涉及了课本中所学的哪些知识,课本中又是怎样具体论述的。这一环节能把试题中所论述的现实问题和课本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第二步是要选取最佳知识点。开放性试题的答案是多元的,所以,要进一步对题中所涉及的问题作一番仔细的比较分析,从而确定最符合题意的论述角度,按照一定的逻辑层次,准确完备地组织答案。

其次,进行多方位的开放性试题专项训练。对考试中可能出现的诸如对漫画、图表、材料等发表自己的看法、感想、评论等形式的新题型,应进行专项训练。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必须联系社会生活和自身的实际,作多角度、多层次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同样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学习的效果不一样,有的学习轻松,效果很好,有的学习感到很困难,效果也不好,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的基础有差别之外,学习方法的差异是重要的原因。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教给学生会学习的方法,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和培养自己的举例分析能力、理解分析能力、解答问题能力等。

上一篇:看社戏教学设计下一篇:申报武汉市优秀学生的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