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商品的教案

2024-05-02

政治商品的教案(共8篇)

篇1:政治商品的教案

前言

一、基本知识

前言部分是全书的起始课。本课的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经济的指导思想、经济常识的基本内容和学习经济常识的重要意义。通过前言部分的学习,可以使我们把握本课程的知识体系,认识到学习经济常识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学习经济常识课程的意义是前言的重点

对学习经济常识的意义的把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学习经济常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任务和方向

第二,从个人方面看,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个人懂得经济常识有助于自己更好的参与经济活动,增强自己经济活动的有效性。

第三,学习经济常识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法制和道德观念,自觉规范自己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从而树立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

第一节

商品

一、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一、基本知识点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3、商品的基本属性

4、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二、重难点分析

1.商品的概念。

商品的概念是经济常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也是本单元的重点。要准确理解商品的概念,关键是要把握住劳动产品和交换这两个构成商品的条件。第一,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凡不是劳动产品的物品,如自然状态的阳光、水、空气、雨水等,都不是商品。第二,必须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劳动产品可以是用来交换,也可以不交换。一种劳动产品,如果不是用来交换,就不是商品。如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如果是用来自己消费的,就不是商品,因为没有进行交换;如果是用来销售的,那就是商品,因为它既是劳动产品又是用于交换的。这里的交换指的是商品和商品之间的交换,封建社会农民向地主缴纳的地租、送给别人的礼物虽然是劳动产品,但是没有交换,所以不是商品。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是商品。

2、商品经济产生的过程和条件

这是本课的难点。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要理解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首先要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分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产品有了剩余,不同部落之间开始把公有的多余产品进行交换,出现了偶然的劳动产品的交换,产生了最初的商品交换。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随着劳动工具的改进,剩余产品增加了,逐渐产生了私有制。商品交换不仅在不同的部落之间进行,还出现在同一部落内部。手工业者用自己生产的手工业品,同农业生产者和畜牧业生产者交换自己需要的粮食和肉类等,逐渐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其次,注意商品经济的产生的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使生产者需要的东西不可能都由自己生产,人们只有通过用自己的产品和别人的产品交换,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就产生了交换的必要性。二是私有制的产生使每个人、每个家庭之间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劳动产品不再属于大家共有。只有通过自愿互利的平等交换才能得到自己需要的产品。只有在这两种条件下,才可能产生商品交换和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即商品经济。

3、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又称为商品的两个因素。这是全课最基本的内容,是本课的重点。由于这一个问题不是靠我们的直观所能把握的,比较难理解,所以也是难点。从以下几个从此来理解:

(1)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是由商品自身所具有的物理的、化学的等性质决定的,反映的是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特有的属性,其他的物品或者劳动产品也可能有使用价值,如空气、阳光等都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但是使用价值是商品必要的属性,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会成为商品。同时,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可以是多方面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无法比较大小的。

(2)商品的价值。

①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抽去了具体劳动形式后的共同之处,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为什么一把斧子可以和15公斤大米交换?大米是用来吃的,斧子是拿来用的,两者在质上是不同的,使用价值也不同。不同质的东西,无法进行量上的比较。两者之所以能够交换是因为他们都是劳动产品,都耗费了人类的脑力和体力,都凝结了人类无差别的劳动。

②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和本质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但是并不是只要是凝结了人类劳动的产品就有价值。因为凡是劳动产品,都必然有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只有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才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才需要比较各自凝结了多少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才能够转化为价值。而不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虽然也有人类劳动的凝结,但是这种劳动是生产者自己为自己的劳动,不是用于交换的,不体现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不能转化为价值,即没有价值。因此,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价值,不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没有价值。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也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凡是商品,必然有价值,有价值的劳动产品也一定是商品。价值还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③商品价值是通过交换表现出来。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 关系或比例。因为商品本身的价值看不见摸不着,不能自我表现,只有与其它商品相交换,相比较才能体现出来,能够表现某商品价值的那种商品就叫做该商品的交换价值。如1把斧子=15公斤大米,15公斤大米就是一把斧子的交换价值。一般来说,在等式当中,等号右边的商品为等号左边的商品的交换价值。

在最初的物物交换中,以具体的实物形式出现,人们都是以获得对方的使用价值为目的,体现了两者相互交换劳动成果的社会关系。这两种不同使用价值的东西之所以能够进行交换,是因为两者都是人类劳动凝结的产物。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作为商品必须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两者缺一不可。

首先,商品的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只有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才为人们所需要,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耗费了大量的人类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因为没有人需要。所耗费的劳动就是无效劳动。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其次,商品的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如果一个物品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不能称之为商品。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如果一个东西不是商品,它就没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是商品,作为商品一定有使用价值。

②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对立的。

使用价值和价值存在着区别。使用价值是商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和本质属性,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一切有用的物品都有使用价值,但是只有商品才有价值,价值却是商品的特有属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但是作为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可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价值,为了得到商品的价值必须出让商品的使用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为此消费者必须付出价值。商品的生产者或消费者都不可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三、易错易混点分析

1、劳动产品和商品的比较

商品和其他劳动产品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其他劳动产品不用与交换;商品有价值,其他劳动产品没有价值;商品只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存在,是一个历史范畴,其他劳动产品是一个永恒的范畴,贯穿人类历史的始终。

商品和其他的劳动产品又有一定的联系:商品和其他的劳动产品都是劳动产品;都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具有使用价值;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商品、劳动产品和物品的比较

物品的外延最大,包括劳动产品,也包括非劳动产品;劳动产品则包括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和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中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属于商品。物品、劳动产品和商品都可以满

足人们的某种需要,都具有使用价值。

3、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

商品交换是商品生产者用一种商品换取另一种商品的行为。

商品生产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4、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区别。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由商品自身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自然属性决定的。如面包可以充饥、棉衣可以御寒、木材可以造纸等。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了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了物和人之间的关系。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抽去了具体劳动形式后的人类无差别的劳动,即脑力和体力的支出。商品的价值反映了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价值和交换价值对两者的关系可以从含义的角度加以区分。

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一种商品可以和多种商品交换,也就是说该商品的交换价值会表现在多种商品上。而该商品之所以能够和多种商品相互交换,是因为这些商品都有人类无差别劳动的凝结,即都有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由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所形成的价值决定的。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通过不同使用价值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表现商品的价值量。一般情况下,公式的左边为价值,右边为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

四、例题分析

1、下列属于商品的有()

A.封建社会农民交给地主的地租

B.商店里出售的食品

C.送给同学的礼物

D.农民种植的自己食用的蔬菜

解题分析: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衡量一件物品是不是商品,一要看该物品是不是劳动产品,二要看该物品是不是用来交换的,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了,该物品就是商品。题目的选项中,ACD选项中的物品是劳动产品,却不存在交换关系;只有B选项中食品既是劳动产品又是用来交换的。故选B。

2、商品经济是()

A.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B.商品生产和商品分配的总和

C.商品交换和商品分配的总和

D.商品消费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解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剩余,并逐渐出现了商品交换。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产生了私有制,随着产生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形成商品经济。故选A。

3、商品的两因素是指()

A.价值和交换价值

B.价值和价格

C.价值和使用价值

D.使用价值和价格

解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商品的两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故选C。

4、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B.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

C.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使用价值

D.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解题分析:此题主要考察对商品的两个因素的理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如果不用于交换,就没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花费大量的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故选AD

5、宋代的庄绰在《养柑蚁》一文中说:“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以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古园户之家,买蚁于人。遂有收蚁而贩者,用猪羊脬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俟蚁入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上述材料中,一些人捕捉蚂蚁进行买卖,使蚂蚁具有价格,是因为

A.蚂蚁能够消灭害虫

B.蚂蚁具有交换价值

C.捕捉蚂蚁耗费了一般人类劳动

D.蚂蚁对柑橘农户具有使用价值

解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商品的含义。一个物品是不是商品,需要看他是否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它是不是商品,二它是否用于交换。题中的蚂蚁具有价格,成为商品,是因为捕捉蚂蚁耗费了一定能够的劳动。所以正确答案是C。

篇2:政治商品的教案

商品是为了出售而生产的劳动成果,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恩格斯对此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商品“首先是私人产品。但是,只有这些私人产品不是为自己消费,而是为他人的消费,即为社会的消费而生产时,它们才成为商品;它们通过交换进入社会的消费”。

1、商品,指为了出售而得到货币,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2、商品是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3、商品是经过交换且非进入使用过程的劳动产品。

狭义的商品仅指符合定义的有形产品;

广义的商品除了可以是有形的产品外,还可以是无形的服务。比如“保险产品”、“金融产品”等。

在商标法事务中,适用于狭义的商品的有关的规定,也同样适用于服务。

二.基本属性

1.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2.商品两大属性的关系是对立性和统一性。

价值

1.商品的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共同属性。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特有的。

使用价值

2.商品的交换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的有用性,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不同的使用价值是由物品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同一种商品具有多种自然属性,因而具有多方面的有用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维持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维持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因此,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是商品的交换价值。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之所以能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在质上应是相同的,从而在量上才可以进行比较。这种同质的共同东西,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中的这种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就是商品的价值。因此,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价值反映了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

一般使用价值越高的商品,价值也越高。

价值不能决定使用价值。

三.特征

1、作为商品,首先必须是劳动产品。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劳动产品就不能成为商品。比如,自然界中的空气、阳光等,虽然是人类生活所必需,但这些都不是劳动产品,所以它们不能叫做商品。

2、作为商品,还必须要用于交换。商品总是与交换分不开的。也就是说,如果不是用来交换,即使是劳动产品,也不能叫商品。比如说在古代,传统的男耕女织式的家庭生产,种出来的粮食和织出来的布,尽管都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家庭成员自己使用,并不是用来与他人交换的,因而也不是商品。

3、对他人或社会有用。没有用就不会发生交换,有用才能发生交换。

以上关于商品特征的描述,尚有争议。

四.区分

一般认为,商品的范围是两个不同的劳动产品集合的差集。这两个集合一是经过交换的劳动产品的集合,它包含从第一次交换实现开始到劳动产品毁灭止,中间所有的劳动产品,二是进入使用过程的劳动产品,它包含从最后一次交换实现开始,到劳动产品毁灭止,中间所有的劳动产品。这意味着:

①商品是劳动产品从产生到灭亡全过程中的一段过程的称谓。当这段过程完成后该劳动产品就不称商品了。

②商品过程有的经历的时间长,有的经历的时间短。如果有的劳动产品生产出来使用者即刻买到手里,那么它的商品过程仅是一瞬间。

③未经过交换的劳动产品和进入使用过程的劳动产品均排除在商品之外。

④如果使用者经交换所属的产品,使用一段时间后又售出,那么该产品就经历了二次商品过程。

物流中的商品

篇3:政治商品的教案

以一个学术地图的视角看解读问题的必要审视视角———传播政治经济学由两个核心的问题构成:一是政治, 即权力逻辑, 二是经济, 即生产逻辑, 即一种泛商品化的资本主义视角来分析看待传播活动的各个环节。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探讨是将媒介置于一个更为宏观的社会环境中加以分析。商品化是政治经济学对传播以及媒体考察的起点。马克思本人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也正是从商品这个基本元素开始的。加拿大学者莫斯可认为商品化与传播的关系具有两个普通意义:“第一, 传播过程和传播科技对经济学中的商品化的一般过程起了推动作用。……第二, 整个社会的商品化过程渗透到传播过程与传播制度中, 使这个过程中所出现的深化和矛盾也对传播这种社会实践产生了影响。”[1]于是, 摆在传媒政治经济学者面前的核心问题是:商品生产的逻辑如何制约传媒的运作?谁以何种方式控制传媒?

商品化的过程使得媒体产业从头到尾都被纳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 对商品化的认知从媒体产品生产意识形态产品, 到认识媒体产业为广告商生产了符合广告商需要的特定的受众, 使得商品化的分析足以跳出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阴影, 受众商品论也因而成为传播政治经济学里一个核心主题。受众商品论作为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学科探讨起源于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决定论的批判。在斯迈思提出“受众商品”的原始文章[2]当中就强调了应该以物质论的立场分析传播媒体/广告/受众之间的三角关系。之后, 斯迈思在其更完整的文章《受众商品及其劳动》[3]里认为威廉士的《马克思主义与文学》 (Marxism and Literature) 一书虽然提到将文化工业放在物质生产的脉落下分析, 但却没有将广告放在文化工业的范畴之中。

2“受众商品”的论证的对话

核心观点:受众商品是一种被用于广告商品销售的不耐用的生产原料。受众商品为买他们的广告商所作的工作就是学会购买商品并相应的花掉他们的收入。简言之他们的劳动创造了商品需求———垄断资本主义广告商的目的。受众也许会抵抗, 但广告商的预期目标已经充分实现, 结果渗透在需求控制的体系中。

问题1需求的源头:商品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消费者通过广告臆造的问题发现自身需求, 从而产生需求。

与此类似, 日本学者藤竹晓的“媒介充欲主义”说在更经验的层面表达了同样的思想。他认为媒介的日益发达导致了人们与这个丰富的物质世界如此接近。从而膨胀了人们的欲望。他从道德与文化批判的角度探讨了人性在技术化冲击下的问题。而受众商品论强调了经济意义上的需求是“伪需求”, 是广告商为了利润而伪造了这种需求。问题的关键是需求是否广告商“臆造”了问题 (商品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从而制造的, 或是人们本来就存在的。深究这个问题, 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进入了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逻辑怪圈中。很难说在受众、广告商、媒体之间的博弈过程中, 某一方在起主导作用。提出受众商品论的斯迈思先生在立场上是批判决定论的。而这种对需求臆造的论点显然有另一种精英决定论的痕迹。从狭义传播逻辑来考察三者的博弈可以发现。作为信源的传播主体的不是独立的单项度作业而是一个完整的闭合圈。而宏观的看待人类社会需求的产生则是整个人类在劳动信息传播的互动过程中动态进步的表现, 最终结果是人类文明的进程或者说一直是作为文明进程一个部分在运动着。而不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对商品的高度清晰的陈列导致的新的后果。

问题2操纵的手段:从信息传播过程来看, 广告商是完全理性的而受众是完全非理性的。

整个对受众的控制过程是诉诸于一种信息的不对称而产生的对事件判断的理性与非理性来论证的。其中的主要方式是传媒与广告商合谋制造了受众身处的“拟态环境”。通过制造一个信息环境, 将受众与真实事件隔离开使受众所处的环成为一个虚拟的环境, 或者称之为“拟态环境”。在十九世纪上半叶, 社会对于媒体几乎是一片声讨之声, “传播机器每日通过报纸、电台和电视把民族主义、沙文主义、自由主义、道德论等等按时按量硬塞给每个‘公民’”。大众传媒通过传播大众文化, 创造了人类无法逃离的虚拟环境, 媒体作为一种霸权武器, 执意向受众进行灌输, 而受众却只能眼睁睁地接受这种灌输, 它麻痹了受众, 磨掉了人们的斗志, 受众得到虚假的满足, 其“非人性”的本质使得社会上的一切都发生异化, 马尔库塞甚至就此断言, 长此以往, 人只会成为“单向度的人”。

事实上, 拟态环境的评价缺乏一个真正可参照的标准, 给人的直观印象是受众受到了欺骗, 此类的理论相当多。然而我们只要进行一个逆向的思考就会发现, 拟态环境如果没有了, 受众是不是就接触了事件的真实一面了呢?什么才是事件的真实一面?是我们亲身感触的?或是亲手触摸到的?都是, 也都不是。盲人摸象是一个古老的寓言。而恰当的说明了拟态环境论对真实的追求的一种误区。事实上, 传媒作为专业的信息职能机构将事情的全貌尽可能地展现。比较起受众盲人摸象式的社会参与要更接近于马克思主义论述中的“事观全貌”的真实。而我们也不需要将这种真实定位为更接近与真实本身的。它只是事务作为文本的一种表征方式。但决不是站在真实对面的所谓“媒介假环境”所称的虚假。其次, 由于消费者的专业程度限制, 广告信息的传播最大程度的将产品的专业术语“翻译”成为受众经验范围内的术语, 极大的增强了消费者的识别能力, 同时也由于增加这种识别能力直接导致消费者选择时的理性程度。本雅明在论述媒介的霸权时, 也认为受众依然是主动的, 他对受众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乐观的。

不对称如果存在的话, 那么必然是匿名的受众的喜好、需求对于广告商永远是一个不可穷尽的迷。广告商永远将处于对这一迷题答案的追溯过程当中。只得说明的是这种主动的态度并不能表明广告商作为这一信源的完全理性, 正是由于广告商不可能对这一答案完全知晓, 所以广告商制造的产品 (产品和信息一样也是为适应目标受众而存在的某种意义表达) 及其广告信息同样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最终被市场 (也就是受众) 以选举的方式认可或淘汰。作者所列举的超市的例子, 将导购系统作为促进冲动型购买的骗局的一部分。但是, 作者是否知道, 在多少个品牌中有一个具有进入超市的可能。实际上, 这一部分是消费者已经授权表示认可的品牌。已经作出了选择。非理性是人们既有的思考内容而不是通过广告商与传媒的合谋使作为消费者的受众陷入“意识工业”制造的一个巨大骗局之中。

问题3自由与否的论辨———“闲暇劳动论”对“劳动价值论”的解析

作者在对于这个问题的论述中强调了两点, 一是受众看似闲暇的传媒接触行为实质上是一种劳动, 支付了自己的注意力。而这种注意力的支付是自由掩盖下的不自由。同时被受众支付的注意力被偷偷转卖给了广告商。

首先, 无报酬劳动的界定是有意义的。这种意义在经济学上十分清晰。消费本身也是劳动, 从每周工作70小时到每周工作40小时到假日经济的政策无不说明对于创造经济有意义的劳动不仅在8小时以内, 而且在8小时以外。经济运行本身就是一个生产消费的完整过程。而广告, 媒介上的传播为这一过程的实现起到润滑作用。我们如果不单纯的把阅读报纸, 观看电视这种现象孤立出来看, 而将它纳入整个消费劳动的高一级劳动中考察就会发现, 广告媒介为人们的消费劳动提高了效率, 大大加速而不是减缓了人们“消费劳动”的效率。这里存在的交易不是消费者的注意力被偷偷的出售了, 而是为了高效率的完成这种社会的整体消费劳动。受众与商家达成了协议, 以集中委托的方式让商家代理作为消费者的受众雇用了媒介信息平台, 从而通过广告的方式来为受众的消费劳动服务。对广告商的委托授权过程就是通过消费来完成的。由此, 这里并不存在媒体与广告商的合谋, 而受众也并没有出卖自己的注意力。

综上, 受众商品论作为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一个论点, 它具有审视受众消费劳动商品逻辑意义, 而不具备直接的政治 (即权利) 逻辑。同时, 受众如果在客观上存在劳动的话, 那么这些劳动不是被动的以一种欺骗的方式被出卖了。受众、广告商、媒介不是一个敌对方的博弈行为, 也不存在媒介与广告商的合谋。

参考文献

[1]Vincent Mosco (加) .传播政治经济学[M].华夏出版社, 2000:138.

[2]Smythe.Communication:Blind spot on Western Marxism, 1977.

篇4:大宗商品仍“听命于”政治

玉米及化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亚洲和新兴市场需求,受发达世界金融忧虑及波动性的影响较小。

大宗商品9月的震荡走势,证明了其表现仍“听命于”欧洲、美国及中国的政局,供给限制或中国需求等其他更基本的考量,看来对大宗商品表现几无影响。预计2012年全球温和增长3.3%,基于此的需求预期被全球衰退风险以及可能的主权或较大的公司债违约风险所盖过。宏观前景展望的显著特点在于:可能的去杠杆化、消费者信心下滑以及零星的去库存。但是,在政治领域的有望突破,包括欧洲拟建TARP、美国再度实施QE或者中国放松紧缩货币政策,助推了市场的波动性。

全球经济放缓累及中国经济

中国面临的最大风险在于全球经济放缓或衰退。预计2012年中国GDP增长率将放缓至8.3%,但GDP季度环比增速在2011年四季度将跌破8%,并在2012年一季度于7.7%触底。中国增长的主要风险则来自出口增长下滑,如果全球陷入衰退,那么中国的出口将下滑超过10%,令GDP增长下降2.3个百分点,损及制造业投资及居民消费。预计在此种情况下将有更多刺激政策出炉。然而即使如此,2012年中国不大可能将其增长推至7-7.5%上方。

随着中国出口及工业生产增长放缓,政府将放松宏观政策,但只有在增长明显放缓的情况下才会如此,这在2011年年底前也不大可能发生。目前经济增长虽然在放缓,但只是温和放缓,而通胀率仍在6%以上。

2012年,整体房地产建设增长预计放缓至较小个位数,因为在经过了2011年令人意外的10%+的稳健增长后,商品房销售继续走弱。融资困难可能迫使一些较小及杠杆过度的开发商关门,但这对银行系统的整体影响应该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保障房在未来一年应会支撑整体建设活动。中央看似决心保证保障房项目的资金支持和建设,这将是其首要任务,也是任何进一步的财政及信贷放松的杠杆点。

美国有能力“带来惊喜”

同时,我们仍认为美国有能力“带来惊喜”。2011年三季度美国经济度过了艰难的一季,在政治和债务问题中跌撞前行。但瑞银认为,美国整个经济层面的债务去杠杆化正接近尾声,其重要的房地产行业已经开始回暖,尽管速度很慢(自2006年以来房地产行业一直处于萎缩状态)。政治去杠杆化、美国人口老龄化在未来数年都将限制实质性的再杠杆化活动。

不过,优于预期的数据带来了一线希望,经济表现仍可望优于预期,尽管消费者信心仍疲弱。我们预计2012年房价环比持平,随着房价企稳,房屋开工将升至80万户。瑞银月度汽车经销商调查结果表明,汽车销量从8月的1210万辆升至1260万辆(年率),可望继续温和改善。

防御首选:热煤、玉米及化肥

在这种环境下,大宗商品2011年三季度表现令人失望,主要金属铜、镍、铅及锌受创最重。当季表现相对较好的是黄金、热煤、铁矿石、小麦、尿素、钾肥、磷肥及布伦特原油。

鉴于政治波动性,热煤、玉米及化肥仍是我们在大宗商品领域的首选,这些在政治和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时期更具防御性。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亚洲和新兴市场需求,受发达世界金融忧虑及波动性的影响较小。

与此同时,铜、金、锌、大豆及钾肥价格创新低,可能会引发中国和新兴市场在当前“低价”下的一些补库存活动。预计未来数季铜和大豆或将受中国可能的稳健进口支撑,趋于放松的流动性引发大规模的补库存。另一方面,小麦、白糖、铂金和铁矿石的供给趋升,可能限制相对价格表现,而铅、镍、棉花及天然气的供给回应甚至可能更强。虽然在2011年三季度铝实际上是最具防御性的金属,但我们仍担心大规模LME(抵押品)库存融资,因为欧洲银行的不确定性仍存在。这部分融资如果轧平,将严重损害已然较低(相较于边际生产成本)的铝价。白银、冶金煤、钯金及铀是我们预计在未来数月将进一步下跌的其他主要交易大宗商品,它们都会受到来自欧洲、美国及中国的政治回应不确定性的影响。

篇5:《商品的故事》教案1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从远古开始,人们就通过简单的商业活动获取自己的生活必需品,由于交换的需要,人们没有被环境的不利与交通的不便所阻挠,很早就开始了对外界的探索。

2、知道商品丰富了,购物便利了,国外的商品走到了我们身边,中国的商品也走出了国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商品中去领略一个精彩的大世界。教学难点:发现商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走进商业街,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带给人们丰富的选择、多彩的享受„„来,让我们随着商品,去领略一个精彩的大世界吧!

二、商品的故事

1、故事一:从以物易物开始

古时候的人是怎样买东西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靠打猎、采集野果获取食物,用树皮、兽皮遮盖身体,勉强维持生命。学会饲养牲畜和种植庄稼后,人们开始用自己生产的剩余物品,去换取自己需要而又没有的物品。后来,人们开始用钱币购买东西,物品的交换更方便了,商业活动开始发展起来。

(1)交流

想像一下:在最初的集市上,人们可以买到哪些商品? 这就是“以物易物”?方便吗? 原来古代人用贝壳当钱币,真有趣!(2)师小结

从遥远的古代开始,人们就通过简单的商业活动获取自己的生活必需品。

2、故事二:商品的旅行 《茶的自述》

最早产于中国的茶是怎样风靡全世界的呢? 真不敢想像,茶叶就是这样被运往世界各地的!

在交通不发达、信息传递手段落后的古代,商品的旅行一定充满艰辛„„

(1)交流

今天,我们想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认识和品尝到中国的茶叶,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呢? A、打广告?参加国际博览会?做一个专题网页?„„ B、现代商业广告把丰富的商品带入人们的视野。C、各种大型博览会为商品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D、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我们进入了电子商务时代。我们村的王爷爷想在网上销售自家的茶叶呢!

E、四通八达的交通为商品的旅行插上了翅膀,要把茶叶运往世界各地,那就更方便了。(2)师小结

由于交换的需要,人们没有被环境的不利与交通的不便所阻挠,很早就开始了对外界的探索。

(3)活动

你认为今天的商业活动比起当年的“茶叶之旅“有哪些进步?请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设计一份推广计划,把家乡的特产介绍给世界各地的人们。

3、故事三:热闹的商业街

现代商业的迅速发展,给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变化。走,跟爷爷逛逛街吧!

A、现在上街真方便,累了还可以坐在这儿休息呢!B、我们小时候很难买到糖果,现在都有糖果专卖店了。C、爷爷,您不是想吃家乡的打糕吗?超市里就有买„„ D、爷爷,我们买点儿进口水果尝尝鲜吧!E、以前买东西都要排队抢购,哪还会送货上门呢?

为什么要排队抢购呢?你家还能找到如粮票、布票等这些东西吗?

三、活动

1、和家人一起逛逛街,听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

2、学生阅读书上的小资料和“我”写的日记。

四、小结

商品丰富了,购物便利了,国外的商品来到了我们身边,中国的商品也走出了国门„„关于商品的故事,说也说不完。随着商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在一天天变着样。

五、学生活动

从商品的变化可以感受到生活的变化。和长辈聊聊天,从家庭生活用品的变化中,去寻找一个个商品的故事。

1、看,妈妈穿的衣服变化可真大。

2、洗发水的故事。

3、从大铁锅到电饭煲„„

篇6: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 教案

板书设计

1、色彩三要素:色相

色彩的纯度 色彩的明度

2、色彩的冷暖

3、色彩的对比

4、(1)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的重要性?

(2)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的基本要求?(3)展示不同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商品包装的图片或实物,使学生感受到色彩搭配对于商品包装的重要性。

2、通过帮助学生就“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规律”展开调查、分析、研究,使学生理解色彩搭配和商品属性之间的关系、色彩搭配和人们审美取向之间的关系。

3、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指导学生进行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练习,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具体的色彩搭配方法。

教学重点:

1、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对于商品包装的重要性。

2、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怎样用色彩语言表现商品的属性与特点。

授课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引入新课:

在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我国名酒“茅台”,因为他的包装粗糙,造型不雅,使外国人瞧不起,没能入选行列。在这紧要关头,我国参展的一个商人急中生智打烂一瓶酒在地。顿时香气四溢,吸引了所有的人,征服了评审官的心。才使茅台“金榜提名”笑傲国际市场。

这则小故事说明了我们在设计生活中,不仅要内外兼修,还要更重视外在的形象。色彩搭配能成为商品包装色彩是否成功的关键。那么,我来学习一下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

二、讲授新课:

(一)复习色彩知识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色彩知识

1、色彩三要素:色相

色彩的纯度 色彩的明度

2、色彩的冷暖

3、色彩的对比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探究成果,并补充个人意见。

(二)展示学生带来的商品包装,请学生讲解商标的特点,优缺点。

(1)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的重要性?(2)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的基本要求?(3)展示不同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

三、欣赏作品、评价作品

根据与学生共同欣赏作品,对作品进行自己的看法与讲解。

四、课堂总结:

学生交流对商品包装认识与看法。谈本节课的收获。

美术学院 08艺术设计

篇7: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但是并不是只要是凝结了人类劳动的产品就有价值。因为凡是劳动产品,都必然有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只有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才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才需要比较各自凝结了多少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才能够转化为价值。而不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虽然也有人类劳动的凝结,但是这种劳动是生产者自己为自己的劳动,不是用于交换的,不体现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不能转化为价值,即没有价值。因此,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价值,不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没有价值。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也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凡是商品,必然有价值,有价值的劳动产品也一定是商品。价值还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③商品价值是通过交换表现出来。

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因为商品本身的价值看不见摸不着,不能自我表现,只有与其它商品相交换,相比较才能体现出来,能够表现某商品价值的那种商品就叫做该商品的交换价值。如1把斧子=15公斤大米,15公斤大米就是一把斧子的交换价值。一般来说,在等式当中,等号右边的商品为等号左边的商品的交换价值。

在最初的物物交换中,以具体的实物形式出现,人们都是以获得对方的使用价值为目的,体现了两者相互交换劳动成果的社会关系。这两种不同使用价值的东西之所以能够进行交换,是因为两者都是人类劳动凝结的产物。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由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所形成的价值决定的。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通过不同使用价值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表现商品的价值量。一般情况下,公式的左边为价值,右边为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

篇8:第三框 商品的价值量教案

第三框商品的价值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商品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概念;

理解:三组概念:商品价值量和商品价值总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两个关系: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商品的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究,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觉悟目标:帮助学生树立平等观念、效率观念、竞争观念,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提高生产率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由于价值量的决定对于理解商品自身以及价值规律有着极大的作用,所以应作为该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错综复杂,而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有所不同,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联系社会现实师生共同探究,采用阅读法、讲解法、讨论法等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陈中夺冠)陈中战胜法国选手巴维尔,获得跆拳道67公斤以上级冠军,夺得了中国在雅典奥运会的最后一枚金牌。巴维尔获得亚军,夺得银牌。我们说为什么冠军得的是金牌而不是银牌?(学生可能会讨论说金比银值钱,贵。)可是,在19世纪中后期,俄国的门捷列夫因为编制了化学元素周期表受到沙皇的表彰,奖给他的是一只杯子,而这只象征最高荣誉的奖杯是一只铝杯!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就要涉及到我们今天所学的商品的价值量问题了。

讲授新课:

(显示幻灯片,本框的大体内容,主要是两个: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1)商品价值量的定义

量即大小、多少的意思,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既然有大小,那是用什么来衡量的呢?这就是价值量的决定问题了。

我们知道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可见,要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就应当看凝结在该商品中劳动量的大小。那么,用什么来衡量劳动量的大小呢?——劳动时间,这是衡量劳动的天然尺度。所以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劳动

劳动量

劳动时间

价值量

据我所知,我们江阴的服装厂办的比较好,如苏派、欧福、华西等公司,我们假设生产一件衬衫,苏派用了4分钟,欧福用了3分钟,华西用了2分钟,那么他们生产的衬衫的价值量是不是一样大的?

如果学生回答其中一个大,那么就是说哪一个生产者的劳动时间长,他的价值量就大,社会上就会出现一种奇怪现象:哪个生产者的工具越差,技术越低,人越懒,花费的劳动时间越长,他的商品价值量就越大。显然这是不合理的,与事实也是不相符的。所以,同一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耗费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我们把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不同厂家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称为个别劳动时间。

(如果学生回答是一样大的,就问:那么是由什么时间来决定的?那为什么不能由他们各自的劳动时间来决定呢?如果假设成立,那么就是说哪一个生产者的劳动时间长,他的价值量就大,社会上就会出现一种奇怪现象:哪个生产者的工具越差,技术越低,人越懒,花费的劳动时间越长,他的商品价值量就越大。显然这是不合理的,与事实也是不相符的。所以,同一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耗费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我们把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不同厂家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称为个别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我们知道价值量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既然不是个别劳动时间,那么是由什么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呢?这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在课本上P10倒数第二段最后一句话,我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朗读一下。

在这个概念中“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什么呢,比如,我们江阴的服装厂生产一件衬衫,有的用手工,有的用电脑,而绝大部分是用机器生产出来的,那么,使用的机器就是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

“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指什么呢,在同样使用机器的生产条件下,由于每个生产者的技术水平、生产经验、劳动态度等是不同的,因而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是不一样的,生产同样商品的劳动时间也就不同。生产同样一件衬衫,苏派用4分钟,欧福用3分钟,华西用2分钟,而社会上大多数生产者用了6分钟,那么,决定这一件衬衫价值量的就是这大多数生产者所用的劳动时间6分钟,这也是生产一件衬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那么这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6分钟是怎么来的呢?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非由某个计算中心计算出来,也并非永恒不变的,而是在长期的交换过程中自发形成的。

“某种使用价值”,这是指代具有某种使用价值的商品。

根据以上分析,同一个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商品价值量就越多,反之则越少。

正比

由此,我们得出两对关系: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

无关

个别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

既然一件衬衫的价值量是由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那么,各个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是不是毫无意义的呢?当然不是,这个内容我们在下面的学习中会给大家讲到。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说门捷列夫获得的是一只铝杯,而不是金杯,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在当时生产等量的铝要比生产等量的黄金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得多,所以是等量铝的价值量比等量黄金的价值量大。而现在的铝很便宜,到处可见,这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生产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下降了,也就是说,铝的生产效率提高了。

我们把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叫做劳动生产率。刚刚说铝的生产效率提高了,指的是社会劳动生产率,它是指某一部门、某一行业的生产效率。与劳动时间相对应,它也可以分为两种,另一种就是个别劳动生产率,即某一生产者的生产效率。

劳动生产率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如:6件衬衫/1小时;一种是用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如:10分钟/1件衬衫。如果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越少,就意味着这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越高;反之则降低。

所以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时间是成反比关系:

反比

社会劳动生产率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反比

个别劳动生产率

个别劳动时间

我们同学都很喜欢上网,我也喜欢。可是相对来说,电脑还是蛮贵的。那么要让电脑便宜下来,让人人都能用上电脑,就要提高电脑的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我们知道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了,商品价值量就会下降,可得出:

反比

②社会劳动生产率

商品价值量

生产电脑的社会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电脑的价值量就越来越低,在市场上越来越便宜,这时候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单个生产者,你要怎样才能继续盈利,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呢?

请同学们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同学们所说的其实就是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在同样多的时间里你要生产出比别人更多的商品,在市场交换中就能获得额外的收益。因为我们知道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者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价值量都是一样的,我们把商品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商品的数量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乘积叫做商品的价值总量。而我们平常所说的商品价值量指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正比

③个别劳动生产率

商品价值总量

请大家做课本P11的算一算:看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某一服装生产者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一倍,就是说他的个别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一半,也就是说做一件衣服他只用4小时,8小时他可以做两件衣服,售出后得16×2=32元。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张表格:根据讲解。

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些关系?请同学相互讨论,回答问题。

无关

④社会劳动生产率

商品价值总量

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现实意义:

我们在上面的学习中知道,虽然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但是各个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对于他们来说也不是毫无意义的。这也是商品生产者为什么要不断的降低其个别劳动时间的原因。那么,他们是怎样降低个别劳动时间的呢?

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其实大家讲的就是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商品生产者只有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才能使获利增加,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有利地位。否则就会亏本,甚至倒闭。

各个商品生产者争相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商品生产者之间就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当个别劳动生产率普遍得到提高,从而带动全行业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社会生产力水平得以提高,社会向前发展。

本课小结:

三个概念

二个关系

一个原理

商品的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练习检测:

根据所学内容填下面表格。

(注;表内数字不属实,只为计算方便。)

社会劳动

生产率

单位商品所需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单位商品价值量

商品价值总量

2双鞋/1小时

0.5小时

假设0.5小时价值0.5元

0.5元

0.5元×2=1元

4双鞋/1小时

(提高)

0.25小时

0.25元

0.25元×4=1元

个别劳动生产率

单位商品所需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单位商品价值量

商品价值总量

4双鞋/1小时

(与上面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相比提高)

0.5元

0.5元

上一篇:村发展畜禽养殖调研报告专题下一篇:学前班上半期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