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24-04-24

工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精选8篇)

篇1:工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工业园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

问题:

园区建设存在着建设任务繁重,建设资金不足,环境不优,体制不顺等问题。

建议:

一要加快企业用地保障,目前,我县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相对应的土地需求量也很大很急。园区和相关部门要提前谋划,优化政策,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加快土地储备,确保有地可用,积极承接招商成果“入园落地”。

二要加快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协调,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加强协作,加快推进园区的道路、电力设施、供水管网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美化园区环境,规划设计的绿化区域要抓紧时间进行绿化。

三要加快和谐环境的优化,利用广播电视、座谈会、标语横幅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园区周边群众支持园区建设。对有损园区和谐发展环境的个人要进行重点教育,对违法犯罪行为要严厉地打击,形成人人关心园区发展的社会氛围。

四要加强建设资金的筹措,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向上

争取资金。成立责、权、利相结合的园区独立融资平台,引进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共同开发园区,采取多种形式多渠道解决园区建设资金问题。建立完善园区资金监管体制和机制,确保资金安全,取得效益。

五要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规划设计建设园区警务室、医务室、便民超市、公共厕所等配套设施,为入园企业及其员工提供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餐饮、娱乐、医疗卫生等服务,努力留住企业、留住人才。要加强园区的后期管理,不能“因建废管”,要提前谋划园区的管理工作,统筹安排、通盘考虑园区的安全、绿化、卫生等问题,逐步落实责任、落实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力争建好一块管好一块,提升园区的整体形象。

篇2:工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作者:周宏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废水种类和数量增加迅猛,对水体环境污染的压力加重,并威胁生态安全和居民健康。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工业废水处理比城市污水处理更为复杂、更为重要。本文分析了中国工业废水处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总体上看,中国工业废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技术问题

工业废水类型复杂。一种工业生产过程可以排出不同性质的废水,一种废水又可能含有不同的污染物和不同的污染效应;即使一套生产装置排出的废水,也可能含有几种污染物。同样,在不同的工业企业,虽然产品、原料和加工过程截然不同,也可能排出性质类似的废水。如炼油厂、化工厂和炼焦煤气厂等,均可能排放含油、含酚等物质的废水。

工业废水处理方法多样。工业废水处理虽然国外早在19世纪末就已开始,且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已趋于成熟。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和工艺,大致有化学处理、生物处理、膜处理等方法,而对于每种不同成分和特性的工业废水,又有不同的处理工艺要求。由于工业废水成分复杂和性质多变,至今我国仍有一些技术问题并没有完全得到解决。

达标排放的工业废水仍需深化处理。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和城市,工业废水处理后的达标排放废水主要排入市政管网,由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深度处理。由于我国实行不同的废水排放标准和水质标准,达标排放的工业废水中仍含有一定浓度的污染物,需要进一步深化处理。不少未达标排放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等水体,是一些地方的河流、湖泊污染的重要原因。

二、管理问题

1、较大程度上存在“偷排”问题。由于环境保护外部性的原因,企业出于降低成本的目的,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偷排”到公共水体,将污染治理的成本转嫁给社会。某个地方官员说的一句话“经济越发达水越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公共水体污染的事实。这种偷排,不仅存在于一些地方的中小企业,环境保护部曾经公布过一次检查结果,在其曝光的企业名单中就有国有大企业甚至跨国公司的名字。

2、存在工业废水处理规模不经济的问题。学习和借鉴国际经验,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一项重要价值取向。在环保领域,西方国家的“污染者付费”原则,也被中国特色地确定为“谁污染谁治理”,并成为三大环境保护政策之一。如果说这一政策在计划经济时期得到较好实施的话,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弊端则不断显现。企业的生产规模、原料来源、生产工艺以及产品类型的不同,决定了工业废水成分、特性不同,因而需要有专门的处理技术和工艺,社会化大生产也需要分工。强调“谁污染谁治理”,必然会导致规模不经济问题。

3、“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成为中国特有现象。在工业化扩大供应、城市化创造需求的条件下,“老板发财、政府埋单、群众受害”成为一段时期来的“中国特色”。虽然已提出转变生产方式,但并没有得到真正执行,主要原因是我国低成本扩张阶段还没有结束,重化工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还会持续一个时期。环境的“外部性”要求政府的干预和调控;“令行禁止”要求执法部门的严格执法,否则中国的环境质量难以得到真正的改观,这与道路问题无关,而是由环境保护特点和企业趋利性决定的。

三、政策性问题

1、现有政策不能满足市场化的要求。近年来,国家在污水和垃圾收费、水价改革和外商投资目录等方面,为环保设施建设和运作的市场化创造了政策环境。如明确提出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的方向;制定了污水和垃圾收费政策;改革现有运营管理体制,实行特许经营;制定了优惠政策,扶持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产业化的发展;对地方政府提出了监管和规范市场、保障市场化健康有序发展等。但是,一些政策是部门制定的,跨部门时政策所发挥的作用明显下降甚至被“投机主义”所替代;中央政府只给优惠政策而没有资金投入,实际执行需要地方出“银子”,因而出现执行走样问题;废物处理收费标准差别很大,一些地区由于收费太低根本不能支撑环保设施的运营。所有这些,都制约了环保设施市场化的进程,需要在政策制定时更注重实际和可操作。

2、环保设施运营资格的认可存在局限性。专业治污公司的出现,改变了政府包办一切的局面,明确了排污企业、治污企业和政府环保部门之间的职责。同时,有利于引入市场机制,将政府的优惠政策摆在明处,依靠竞争来增强治污企业的自身动力,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质量,降低运行成本。然而,资格认可也有一定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有能力但没经历、有资金但没有环保知识的人才和社会资金的进入。假如企业家不愿意将自己的钱交给别人去支配,无形中将减少社会资金进入环保领域,这与环境保护市场化的初衷是不一致的。

3、享受的政策优惠存在差距。例如,有些地方是以政府为主融资建设的,因而可以享受土地使用权、减免税、以及排污收费等方面的优惠。而民营企业投资建设的各类污水处理厂,用地比照企业的政策执行,享受不到减免税;特别是在排污收费方面,由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具有公益性,因而处理后的废水向公共水体排放是不收费的,而中小企业污水处理后向公共水体排放要收排污费,这也事实上增加了中小企业废水处理的成本,而这种成本最终还要转嫁到企业的身上。

4、环保设施运营企业的利润不合理。少数地方的治污企业成为纳税大户,这种现象其实是不合理的。由于治污企业的盈利主要来自于对排污企业较高的收费,排污企业之所以愿意接受这种价格,是因为集中治理以前的交费标准较高;或原来自己处理“规模不经济”时的成本较高。长期下去,存在一个排污企业和治污企业双方利益的平衡问题,需要政府的协调。

针对以上工业废水处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有关建议如下:

1、对环保设施市场化运营需要加以引导和扶持 环保设施运营市场化,有三层含义。首先,治污企业与排污企业是购买服务关系。第二,治污企业或运营公司自负盈亏;第三,在治污企业或运营公司的选择上存在竞争关系。推进环保设施市场化的好处在于,一是将污染治理的成本明晰了。原来由政府建设、事业单位运营时,治理成本是模糊的,政府收费后也可能会用于其它方面;由专业化公司运作后则要独立核算,花多少钱在污染治理上有案可稽。二是形成制衡机制,可以降低监管成本。原来政府要对众多的排污企业监管,难度较大;实现市场化后,排污企业与治污企业之间形成服务的提供者与购买者关系,不仅降低管理成本,还可以提高监管效率。三是专业化治理,解决了治污规模不经济的问题。

应对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给予扶持。一方面,环境保护是“外部性”问题,是“市场失效”领域,仅靠市场不能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企业化运作,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效率。换句话说,环境保护光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还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以最小的经济成本保护环境。由于治污企业的相对垄断,在批准、核定排污收费价格时,既要保证投资者能够还本付息并有所盈利,又不能加重排污企业的负担。因此,投资者的盈利必须有政策优惠,包括土地价格、税收和其他方面的政策优惠。在政府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引入民间资本,把政策优惠转变为治污企业的盈利,按实际提取折旧和大修理费用,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营效率,为环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2、为工业污染集中治理创造条件,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集中治理是解决中小企业污染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市场化运作不仅降低企业治理污染的成本,也可以使他们能集中精力关心市场,发展主业。鉴于中小企业的行业特点及其对市场的依赖,只要政府加以正确引导,完全有可能相对集中于一定的专业区域或工业园区,从而使工业污染的集中治理成为可能。这就解决了因企业规模过小,导致污染治理设施达不到经济运行规模要求的难题。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是市场化的又一个条件。我国一些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运转不正常,除了资金、政策等原因外,收集污水的管网不足、处理厂达不到设计规模也是原因之一。如果不提高运营效率,建再多的环保设施也难以改变我国环境质量不高的现实。因此,将城市环保设施的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做到“同时”建设;环保设施也不能作为“形象工程”来建设,而要科学、合理,切实可行。

在推进工业污染集中治理的政策实施上,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按照市场规律鼓励竞争,不应妨碍社会资金的流入;对排入公共环境的污染物,应按总量或浓度的统一标准收取费用,权衡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企业的负担逐步走向合理。

3、建立服务和监督体系,提高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化的能力

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解决污水处理厂政出多门、责任不清、管理混乱的局面,需要统一管理。进一步提供服务,加强监督。应建立一支精通项目管理、法律和管理知识的专门队伍,为市场化提供相关技术和信息的咨询服务。同时,为了规避市场化给政府带来的经济风险和给社会带来的环境风险,各级环保部门理应承担起污染物排放的监督任务。垃圾处理造成的二次污染风险很大,在推进垃圾处理市场化时,政府应加强监管,地方环保部门必须监测其排放情况,防范环境风险。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国家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培训机构,开展环保设施市场化的科技和管理人才的培训,提高地方政府推进市场化的能力。

研究制定有关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法规和政策,界定城市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法律责任,对环保BOT项目,应明确参与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使之有法可依。

篇3:官渡工业园区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

官渡工业园区于2008年成立, 按“一区四片”构架布局园区, 总体规划面积89.72平方公里。2009年5月, 经昆明市政府批复同意, 昆明空港经济区与官渡工业园区实行一体化管理。2010年, 根据新批准的昆明空港经济区 (官渡工业园区) 总体规划, 规划控制范围扩大到396.6平方公里, 规划建设面积达到154.23平方公里, 并按照组团发展、生态交融、依托交通, 南北延伸的模式, 形成“两区一带”的带状组团型空间布局。即:国门空港区:位于空港经济区西南侧, 规划面积20.6平方公里, 主要发展商务会展、信息服务、科技金融。生态休闲区:位于空港经济区北侧, 规划面积69.3平方公里, 主要发展商务度假、生物科技、航空教育培训。临空产业带:位于空港经济区东侧, 规划面积64.4平方公里, 主要发展航空物流、高新轻制造、航机维修。2011年, 昆明空港经济区 (官渡工业园区) 进行实体化管理模式改革后, 规划控制范围进一步扩大到420.46平方公里, 规划用地面积为159.72平方公里, 涵盖了大板桥和金马2个街道办事处的所有行政管辖范围。至此, 昆明空港经济区 (官渡工业园区) 已逐步形成“大空港、小园区”的发展格局, 并将由省级工业园区进一步申报成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二、官渡工业园区的主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一) 昆明国际包装印刷产业基地项目

该项目位于大板桥街道办事处西冲片区, 其中:一期占地2042亩, 土地的“五通一平”已完成, 入驻企业71户, 已竣工投产的企业有24家, 总投资额10.2亿元。二期占地951亩, 目前正按计划推进该片区的“五通一平”, 总投资约为3.2亿元, 截止2011年末已完成投资0.85亿元。

(二) 官渡工业园区科技创新园成果转化基地项目

该项目位于大板桥街道办事处清水片区, 占地2007亩, 其中一期占地1000亩, 建设工程概算总投资7.86亿元。2011年已投入资金0.63亿元。

(三) 宝象佳园回迁安置房建设项目

该项目位于大板桥街道办事处宝象片区, 一期总用地面积513.24亩, 总规划净用地面积320.07亩。建设周期约为3年。全部工程建设投资总额6.7亿元。目前仅完成了部分前期报批报件工作。

(四) 昆明国际包装印刷产业基地 (一期) 公租房项目

该项目位于昆明国际包装印刷产业基地 (一期) C地块, 占地125亩, 总投资约4.3亿元。但目前项目尚未启动, 主要原因是资金缺口巨大。

三、官渡工业园区经济运行情况

目前, 官渡工业园区的主要入园企业除位于方旺片区的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已建成投产外, 其余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昆明国际印刷包装产业基地内, 截止2012年1月30日, 一期二期共招商88家企业, 目前竣工投产24家。

2011年, 园区工业总产值为98.85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2.08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90.57亿元, 规模以上利税总额完成6.82亿元。

四、金融支持工业园区发展的情况

(一) 金融对园区建设的支持情况

为保障园区建设的资金需要和债务的及时偿还, 在官渡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园区采取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物抵押、土地储备贷款等多种形式, 积极向农村合作银行、富滇银行等多家银行进行对接, 开展融资工作。2010年末、2011年末支持园区建设贷款余额分别为4亿元、2.4亿元。

(二) 金融对园区内工业企业的支持情况

截至2011年12月31日, 在入园企业中, 有贷款余额的企业共26家, 贷款余额合计达3.22亿元。除银行贷款外, 园区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还有银行承兑汇票、贸易融资、信用证及保函等几种形式。2010年末、2011年末以银行承兑汇票等其他融资方式支持园区内工业企业发展的余额分别为11.34亿元、16.04亿元, 但无企业直接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 对银行的依赖度仍然较大。

五、官渡工业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工业园区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园区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自2010年以来, 由于国家金融政策的变化, 在对地方投融资平台清理及整顿过程中, 各银行均紧缩对平台公司的贷款规模。作为承担官渡工业园区建设的主要机构属政府性投融资平台公司, 其继续获得贷款资金支持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在此情况下, 以银行贷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工业园区建设举步维艰。

2. 土地开发成本存在倒挂现象。

由于园区按照可持续发展方针, 尽量做到招大商、招好商, 又加上当前各园区之间竞争激烈, 园区在引进企业过程中往往以零成本或低成本土地出让价格为条件留住一些大型优质工业企业,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部分土地成本与售价倒挂的现象, 导致部分开发成本无法收回。例如某集团有限公司在入驻官渡工业园区时, 仅以每亩45万元的成本获得土地使用权, 但当时该公司所在地区的土地开发成本接近每亩80万元。但为了留住这一大型招商引资项目, 负责园区建设的政府投融资公司承担了每亩38万元 (总计达4000多万元) 的开发成本。且这一部分亏损资金并未得到政府财政资金补贴, 势必加剧园区建设资金紧缺的矛盾。

3. 园区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不全。

从调查的情况看, 官渡工业园区的医院、学校和生活服务等生活配套项目严重缺乏, 仅有的小型超市也远远不能满足园区几十家企业、上千名员工的需要。这势必对已经入园的工业企业特别是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度造成一定影响, 从长远看更会使即将入园或有意向入园的企业产生一定的顾虑, 甚至直接导致工业企业转入其他工业园区。

4.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从调查的情况看, 官渡区政府对工业园区的重视程度很高, 但实质性的政府支持、资金扶持和政策优惠并没有落到实处。例如负责园区建设的政府投融资公司为了留住某集团有限公司而担负的4000多万元的开发成本并未得到政府的资金扶持, 相反这笔巨额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还直接制约了该公司的进一步扩展, 间接影响到工业园区的建设。

(二) 金融支持工业园区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 入园金融机构单一, 金融服务配套不足。

目前官渡工业园区只有一家金融机构进驻, 即官渡农村合作银行大板桥支行, 属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分支网点, 金融服务配套设施明显不足。入园企业的开户银行大多在昆明市城区, 这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造成一定影响。加之园区周边道路还不完善, 无形中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从调查的情况看, 为解决入园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官渡工业园区与官渡农村合作银行大板桥支行签订了为入园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合作备忘录》, 但受到银行自身信贷规模限制, 该行目前也只能满足小额流动资金需求, 固定资产投资和生产基础建设等大额信贷资金需求却无法满足。

2. 金融创新力度不足, 支持服务手段单一。

从调查情况看, 目前官渡区金融机构对园区企业的信贷品种单一, 手续繁琐, 难以适应园区内企业的融资需求。尽管目前诸如“速贷通”“成长之路”等特色信贷产品不断推出, 但是相对于大企业客户, 针对小微企业客户量身定做的创新型金融产品仍是少之又少, 多数金融机构仍处在观望和考虑过程中。同时基层银行机构受权限制约, 大部分贷款都要到省、市行甚至总行一级审批, 造成贷款审批环节多、路径长、速度慢, 与园区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贷款“小、急、频、快”的特点不相适应。

3. 抵押担保途径受阻, 信贷资金支持受限。

企业难以提供有效的担保或抵押一直以来都成为银行拒贷的主要原因。从调查的情况看, 园区企业普遍没有银行规定的抵押担保物, 昆明官渡农村合作银行采取由开发方为入园企业提供过渡性保证担保发放贷款, 在企业取得土地证后置换为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的操作模式, 对园区内企业给予贷款支持。但使用土地抵押也存在担保手续复杂、审批环节较多等问题。为了获得贷款, 虽然承担工业园区管理和开发责任的政府投融资公司可提供过渡性担保, 但是由于其自身也存在主体不合规、财务不达标、企业流动性等困难, 过渡性担保贷款本质上也只能是保证贷款, 从规避风险的因素考虑, 多数金融机构也不愿意对这些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4. 直接融资渠道狭窄, 对贷款的依赖性较强。

由于县域资本市场不发达, 园区企业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是自身积累、银行贷款和民间融资。由于企业自身积累有限, 加之2011年以来民间借贷利率过高, 企业从贷款以外获取资金的渠道狭窄, 由此对贷款的需求较为旺盛, 依赖性也较强。从调查的情况看, 目前官渡工业园区内企业除了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云南三一机械有限公司以及南疆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属于上市公司控股企业外, 多数企业仍无法达到上市审批条件, 对银行信贷支持的依赖性仍然较强。

六、建议

(一) 进一步做好工业园区的规划布局

1. 要以推进新机场建设为重点, 加快工业园区周边路网和配套设施建设。

通过完善城镇道路、供水、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 建立服务体系, 搞好社区建设, 强化工业园区的生产功能。通过加强生态建设、污染治理和城镇管理, 改善工业园区的生活环境。

2. 要以促进非国有制经济发展为重点, 大力发展民营企业。

要把非国有经济企业引入工业园区, 首先要切实搞好服务, 依法保护个体、私营和三资企业的合法权益, 为各类企业创造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其次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攀大靠强, 加快体制和技术创新步伐, 不断做大做强, 促进工业园区扩大规模。

(二) 进一步探索工业园区建设思路

1. 工业园区要拓展思路, 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融资思路。

首先要取得各级金融部门的支持, 使其明确对工业园区的投入政策和投入规模, 为贷款建设打下基础。其次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收入按一定比例投入园区建设。第三盘活土地存量, 采取BOT等利用外资形式, 筹资建设。第四争取国债指标搞建设。

2. 积极探索工业园区建设新模式。

政府应专门设立管理委员会等机构, 参与从规划、征用土地、基础设施建设到厂房设施建设等过程。政府在扮演开发商角色的同时, 应从开发到管理都运用市场手段, 减少行政干预, 逐步将工业园区建设由政府行为转化为企业行为, 由开发企业将土地生产力、设施使用率以及地产的租赁和销售作为业务, 以投资土地开发和设施建设并通过其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来获得收入, 使政府降低投资风险, 转移投资成本, 并由此获得税收收入。

3. 建立统一、协调的监管机制。

有关职能部门要从全局出发, 增强服务意识, 积极支持、帮助工业园区相关职能部门工作, 要正确处理“责、权、利”的关系,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管理水平, 主动接受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 不断提高综合业务素质, 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职能。

(三) 进一步加大对工业园区内企业的支持力度

1. 园区企业应加强经营管理和创新能力, 增强对信贷资金的吸纳能力。

一是规范企业内部管理, 规范财务核算和日常结算, 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提升企业财务报表的质量和可信度。二是要积极吸纳专业人才, 加强内部管理降低成本, 提高利润, 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立足现有基础, 通过引进专利和先进技术等途径, 积极向高新技术产业的方向发展, 逐步淘汰落后设备和落后工艺, 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创造自主品牌。四是要强化信用意识, 注重自身信用的积累和维护, 树立良好的守信用、重履约的企业形象, 为获取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创造条件。五是要正视困难, 不要过度依赖政府或银行, 要主动出击, 完善自己, 掌握一些基本金融知识, 探索更多的直接融资渠道和方式。

2. 金融机构要将园区企业纳入重要的服务对象, 纳入银行战略转型的重点领域。

一是园区内金融机构要按照园区企业特点设计审贷流程和定价机制, 优化信贷业务流程, 简化信贷办理手续, 提升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二是创新担保方式。可以采取由园区企业联保、企业管理层团队保证、经营者家族保证三种形式相结合的贷款组合业务, 或者是依托地方政府和担保公司担保的方式, 根据不超过担保基金的五倍左右金额提供贷款。三是创新抵押方式。推广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专利权、商标权质押贷款等品种, 继续创新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还款方式, 特别要缓解小微企业资金压力。四是继续加快商业承兑票据的推广和使用,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为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篇4: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工业经济;国民经济;经济结构;股份制经济;矿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1-0003-03

“十一五”时期是哈巴河县经济发展极不寻常的五年,也是面临机遇和挑战的五年。“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为“十二五”及后期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 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十一五”GDP年均增长12.7%,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6.53%。“十一五”末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为47.33%,拉动经济增长5.2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工业占GDP的比重都在五成以上,工业占GDP的比重由2005的23.46%提升到2010年的56.3%。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突破3亿元,年均增长52.5%,工业经济拉动财政收入实现了“翻番”和“倍增”效应。

2 工业经济取得新突破,实力显著增强

2010年哈巴河县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1亿元,是“十五”末的7倍,年均增长36.53%,比全地区“十一五”年均37.48%的增长速度低0.95个百分点。5年当中,工业总产值以2010年的24.9亿列最高,工业增加值以2007年的16亿列最高,其中2006年首次突破10亿元,仅该年的工业增加值就是“十五”期间累计完成量的3.87倍。工业增加值占地区总量由2005年的24.14%提高到2010年的34.33%。这是哈巴河县工业经济自身特点的反应,也是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体现,更是哈巴河县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力证明。

3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股份制经济快速发展

“十一五”哈巴河县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方针和政策,对影响工业经济增长的不合理结构进行大力调整,突出本县优势资源,加大对矿产业的开发和发展力度,使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新型工业化的需要,工业经济在改革调整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形成了以非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和共同发展的格局,2010年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经济增加值之比为6∶94。“十一五”末,全县股份制工业企业20家,占工业企业总数的95.24%;实现工业增加值15.02亿元,占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9.54%。乡及乡以上工业中轻重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05年的1∶99变为2010年的0.1∶99.9,2010年重工业所占比重比2005年上升了0.9个百分点。

4 矿业经济跨越式增长,支柱产业地位日益凸显

近年来,哈巴河县牢固树立起“矿业兴县”的理念,坚持“科学探矿”、“规模开采”,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地质”战略,积极主动走出去,“靠大靠强,攀亲结友,嫁接改造,借力发展”,着力引进了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优势资源转换步伐,合理整合矿产资源,逐步构建起了“大矿业”的发展格局,以矿产业的发展带动工业经济的全面提速,使整个县域经济得到快速

发展。

“十一五”矿产企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矿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和贡献持续大幅提升,矿业经济无论是规模,还是增长速度,都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整体生产水平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在全县国民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0年完成矿业增加值14.82亿元,比2005年的2.08亿元增加了12.74亿元,年均增加2.55亿元,以年均39.32%的速度实现了跨越式增长;矿业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22.6%提高到2010年的55.3%;矿业占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22.58%提高到2010年的98.22%。

5 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哈巴河县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经历了辉煌、低谷和现在的再次发展阶段。目前制约矿业发展最关键、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矿产资源丰富和地质勘探投入不足、矿产资源不清的矛盾,由于自身财力有限,国家的地勘投入又先天不足,县内基础地质工作程度不高,无法把矿产资源的优势尽快地发挥出来。

(2)工业企业行业间的发展极不平衡,经济效益差距加大。由于行业间发展的不平衡,将直接影响到县域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分行业看,哈巴河县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布在6个行业大类中,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99%集中在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中,利税总额排在末位的行业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与其他行业的悬殊对比,也反映出哈巴河县工业经济脆弱的一面,一旦矿产品价格受到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将使全县经济受到巨大影响,2009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铜金属价格跌入最底谷,就是一个

实例。

(3)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哈巴河县工业企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依靠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改善管理、提高竞争力等内在因素作用还不明显。除了采掘业企业外,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尤其是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存在技术设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经营者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手段单一、融资困难、职工素质不高等诸多问题,致使企业抵抗风险能力脆弱、活力不足、竞争力弱、难以持续。

6 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1)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增储量、上规模、深加工”思路,大力发展以矿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县”的发展之路,带动全县经济跨越式增长。

(2)把地质勘探工作作为矿业开发的突破口,坚持走以勘探促开发、开发促发展的路子,按照“谁投资,谁勘查,谁开采,谁收益”和勘探成果有偿转让的方法,全力构建多元投资、多元决策、多元风险、多元收益的体制,形成勘探、开发、加工有机结合的机制。在地质勘探、规模开发、精深加工方面尽快取得重大突破,加快矿产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3)近年来,哈巴河县坚定不移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吸收了一批大集团大企业投资兴县,参与资源的开发,有力推动了哈巴河县新型工业化发展。在资金上没有优势、劳动力素质和科技水平不高的状况下,我們要继续围绕本县矿产、农牧、旅游、水能等优势资源,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抢抓国家出台促进经济增长政策的重大机遇,把“争项目、促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以项目促进发展,借助外力做大做强本土企业,确保哈巴河县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同时,要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市场需求,加大对工业企业扶持、引导、政策支持和帮助,走出一条适合哈巴河县企业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蒋昕.金融危机对我国工业经济影响及原因分析[J].消费导刊,2009,(8).

[2] 赵风全,李政.试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3).

[3] 盛举.亳州工业经济发展研究[D].合肥大学,2010.

作者简介:齐红(1969-),女,甘肃武威人,供职于新疆哈巴河县统计局。

篇5:工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08年,随着**“科教兴市”、推进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大中型工业企业已成为全市科技开发与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创新意识逐步增强,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科技产出不断增加,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就**2008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状况作简要分析。

一、基本情况

1、科技创新活动机构进一步完善。截止2008年,全市拥有大中型工业企业53家。其中,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企业27家,开展r&d活动的企业25家,开展新产品开发活动的企业18家,占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比重分别为50.94%、47.17%、33.96%;比上年提高了18.29%、26.76%和13.55%。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共拥有科技机构11个,科技机构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782人,比上年增长11.86%。

2、科技经费筹集与支出能力增强。经费是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重要先决条件之一。随着科技意识的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筹集经费,结合本企业的产品特点开展科技创新活动。2008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共筹集科技活动经费1.96亿元,比上年增长110.75%。从经费的来源渠道看,主要由企业自己筹集所得,自筹资金达1.32亿元,比上年增长48.31%,占筹集总额的67.35%;其余32.65%的科技经费,则来源于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国外筹集、其他资金等渠道。其次,科技机构资金投入力度明显加大。2008年,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2.89亿元,比上年增长110.95%。为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全市r&d经费支出为1.1亿元,占科技活动内部经费支出总额的38.06%,r&d经费比上年增长了115.69%。

3、科技创新队伍素质提高。科技活动人员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中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至2008年末,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有1782人,占大中型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3.47%,比上年提高了0.2%。其中,当年参加科技项目人员1364人,占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人员的76.54%,比上年提高了18.35%。其次,科技活动人员素质明显提高,在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中,具有高中级职称人员805人,无高中级职称的大学本科及以上科技人员351人,分别比上年增长了5.09%、73.76%。在全部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达1156人,比上年增长了19.42%。

4、科技创新产出成效显著。2008年,全市大中型企业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积极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场竞争力得到提升。2008年全市大中型工业总产值中,新产品所占份额为11.19%,大中型企业新产品产值为18.69亿元,比上年增长54.46%;在主营业务收入中,新产品所占份额为11.54%,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8.91亿元,比上年增长35.75%;其中,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2.26亿元,比上年增长69.92%。

二、存在的问题

1、科技创新机制不健全。一方面,各级职能部门没有合理确定职责范围。在科技创新经费投入、体制机制建设、对企业创新的帮扶措施等基本上缺乏统一步调,造成工作推进缺乏有机合力,存在资源浪费现象。二是各类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竞争机制,造成各县区之间产业结构雷同,基础设施衔接性较差。

2、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不足。近几年来,**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总量虽然呈增长趋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2008年,全市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0.17%,比全国平均水平1.34%低1.17%,与新型工业化的高速发展相差甚远。低水平的r&d投入,导致多数工业企业无力进行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战略研究,技术创新活动普遍维持在对一些低端技术的研发上,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不足,将制约企业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3、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据了解,大中型工业企业中,真正有较强自主创新和研发意识的企业不多。大多数企业关注的是在现有生产基础上如何扩大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对研发和创新缺少足够的重视。由于绝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资产数额少,普遍存在生产设备落后、生产品种单

一、产品科技含量低等现象,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不强。

三、几点建议

篇6:工业园区调研报告存在问题建议

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园区总体规模偏小,集约化程度不够高。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因低成本开发建设,入驻工业企业有限,现有入驻企业因所建商铺权属变更、管理粗放等原因归类不够规范,且于X年将部分工业用地规划做了调整,与成链闭环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还有一定差距,园区经济发展特色不明显,短期内难以改观。X工业园区入驻企业相对较多,用地相对集约,但入驻工业企业效益不佳,如煜兴建材已濒临破产。

(二)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专业配套能力不够强。

过去在招商引资的时候,不管是不是同一类产品,同一类企业都往园区里装。致使园区不能做到专业配套,不能做到同类产品集中、集聚和集群化发展。

(三)园区定位不够规范,产业结构特色不明显。

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如X工业园区基本上都是以建筑建材等传统经济为主,没有形成优势产业,发挥较好的带动效应。

(四)园区建设投资偏低,基础设施滞后。

现有园区已不足以承载更多的工业企业入住,急需对X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进行二期建设。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明确全县工业发展思路,把握目标定位,在提高增量、扩大规模、提升速度上下功夫,打造结构合理、特色突出、产业集聚的工业体系,做到产业链条化、经济园区化。

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引好的企业入驻园区,从量到质有明显的提升。

三是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现状,就X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择一进行二期建设。

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实行较为优惠的政策支持,创造良好的建设发展条件,实现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的聚集效应和规模发展,打造具有充分活力、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工业企业群体,形成对我县经济发展具有突出推动作用的集中区域。目前,我局已聘请专业机构,正在加紧开展园区建设详规编制、园区建设项目申报等前期工作。

篇7:工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外部环境与市场对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现代化社会的明显特征是各个领域分工更加细致,工业设计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而在这样一种市场压力下,我国大部分企业逐渐走向了一种引进———模仿———生产的循环模式,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逐渐丧失,而一个企业一旦失去核心技术,企业的发展前景就十分堪忧。在当前市场机制下,设计师总是会从公司的短期利益最大化角度考虑,这也就使得设计师很难在企业综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思考设计产品对社会发展及消费者的深远影响。

3.2认知局限性

这一认知局限性主要是企业针对工业设计认识而言,当前,我国很多企业都不注重工程的研发,自主设计研发能力非常脆弱,基本上这些企业都是以投资少、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而产品的生产流程及销售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我国很多企业家都缺乏对工业设计的认识,很多企业领导层认为自主研发的时间过长,不如直接购买先进技术,这样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最大效益,但是这样一来,大部分企业的工业设计都是模仿,千篇 一律,没有任何新意。我们在国外经常可以看见“MadeinChina”的标识,很多电视机、电冰箱等电器都是从中国出口走向世界的,但是相对的,能占领世界市场的品牌很少,虽然中国制造很多,但是它所能代表的仅仅是中国生产,并不能代表生产技术也是中国的。很多中国制造的产品也没有将中国文化融入工业设计当中,还没有形成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工业产品体系,这也是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3.3缺乏工业设计人才

篇8:工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綦江工业发展情况

綦江工业 发展主要 分为5个部分: 一是以松藻煤电公司为龙头的能源产业,包括安稳、打通、石壕、赶水4个片区和近30家煤矿企业,基本形成生产 、输变 、供应完整的 产业链 ,主要包括原煤开采、 火力发电及电力输送等。 二是材料产业,包括以旗能电铝为龙头的北渡铝产业园, 三江片区以铜材及其他有色金属材料为主的材料产业和以 重庆綦江西 南水泥等为 代表包括永城庆江片区非煤矿山、 采石场等构成 的建筑材料 产业和20多家页岩砖厂。 三是齿轮制造、机械加工、电子制造产业, 比较集中布局在桥河工业园区, 目前该园区已入驻汽摩零部件及装备制造企业等78家。 四是通惠食品工业园, 重点布局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目前已入驻企业20余家。 五是关坝—扶欢煤电化园, 与万盛经开区共同开发建设, 重点布局煤电化工产业。

2工业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2.1高能耗产业为主导,大气环境令人堪忧

201 3年, 綦江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 7 606.79 t , 氮氧化物 排放量7 859.1 2 t 。 其中 ,火电 、水泥行业已占据全区废气污染物排放的绝大部分比重, 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89.9%,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全区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86.4%。 尤其是打通 、安稳、永城 、北渡等区域 废气污染物排放较大, 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令人堪忧。

2.2环保基础设施薄弱,建设进度滞后

一方面园区污水处理厂和固废处置场建设滞后, 造成园区企业污水和固废不规范处置的现象突出; 另一方面工业布局不合理, 綦河主城区上游仍存在 部分污染 物排放量 较大的企 业,严重影响河流水质。

2.3资源逐步枯竭,厂地矛盾突出

原煤是不可再生资源, 随着不断开采, 綦江南部采煤区资源将逐步枯竭。 大量原煤开采,形成采空区破坏土地资源,对周边百姓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为此上访群众不断,厂地矛盾调解困难。

2.4电网建设密集,影响群众生活质量

电网建设, 特别是隆盛500 k V大型变电站, 目前已有24回线路进出形成空中蜘蛛网状, 产生噪声和辐射严重影响周边群众生活质量。

2.5食品加工隐患较大,制约新城发展

食品加工 是环境污 染较重的 行业,其生产废水为高浓度有机废水,水质水量变化大[1,2,3,4]。 且该行业生产过程废渣、包装废弃物等产生量大,异味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环境质量。 由于食品园区紧邻通惠河和通惠新城, 随着城市的发展, 也必将对通惠新城的环境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2.6周边环境矛盾突出,群众投诉不断

煤电化产业园位于万盛经开区关坝镇双坝村,与扶欢镇接壤,园区规划面积8.1 6 km2,其中扶欢镇占4 km2。 园区功能布局 主要包括 煤基醇醚 化工煤基烯烃材料、 煤基高效化肥和热电等。 目前,煤电化产业园污染矛盾在扶欢镇突出表现,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群众对粉尘、臭气、噪声等环境投诉长期不断。

3对区域工业合理发展的建议

3.1提高环保意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企业是环境污染治理的第一责任主体,只有企业提高环保意识,落实企业防污治污工作, 才能更好地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健康开展。 尤其是重点排污企业必须主动加大环保投入, 切实落实环境管理工作机构、 建立完善环境安全规章制度, 加强日常环保设施管理和应急演练等。 同时,及时公开企业生产、 排污状况及主要环保设施的运行情况等,提高群众知情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3.2完善企业环保准入机制,推进环境规范化管理

一是完善园区企业准入和退出机制,提高入园标准,坚决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耗水等项目,鼓励引进和发展低污染排放行业,从源头上削减污染物二是继续推行企业清洁生产、 推广清洁能源、减少燃煤污染,加强工业节能减排。 三是加强监管,园区应成立环保机构落实专人, 确保对园内企业的日常环保监管,消除环境隐患。 同时,环保监察部门加强执法检查, 对环保设施运行不到位和偷排漏排等行为坚决重处。

3.3提高燃煤品质,延伸能源产业链

为有效控 制大气污 染和酸雨 危害,必须制定合理的能源政策。 綦江区虽然煤炭储 量丰富 , 但含硫量 高 ,因此, 可合理发展煤炭加工产业或从贵州等周边地区引入低硫煤。 从综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出发, 降低煤炭含硫率或使用低硫煤,提高燃煤品质,可从源头上控制二氧化硫的产生量。

3.4保护城市河流水质,严格排放标准

通惠河作 为綦江备 用饮用水 源其水质状况与綦江城区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也直接影响綦江区城市形象,应进一步加强保护。 所以,紧邻通惠新城的食品园区应适当控制规模, 其引进的企业应进一步严格标准, 通过清洁生产和采用先进处理工艺等, 削减源头污染物、提高污染处理效率,落实好厂内固废临时暂存的“ 三防”措施并及时清运。

3.5加快完善配套设施,合理工业布局

一是加快 园区污水 处理厂建 设 , 完善园区固废处置场和各地垃圾收运系统等基础设施; 二是完善污水处理厂运行机制, 引入有资质的第三方运营,确保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效果;三是合理工业布局, 加快主城区上游排污大户的搬迁和改造。

3.6积极化解矛盾,保障群众生存环境

上一篇:初一想象作文:童年下一篇:对司机评价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