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禾工业园区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4-05-08

嘉禾工业园区现状问题及对策(共6篇)

篇1:嘉禾工业园区现状问题及对策

嘉禾工业园区现状、问题及对策

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经济聚集的重要载体,是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是展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名片和窗口。嘉禾工业园区由“一园五区”组成,即嘉禾(坦塘)铸造工业园、塘村五金制造项目区、袁家铸造工业项目区、龙潭返乡创业项目区、行廊加工贸易项目区、坦平金属加工项目区。近几年来,嘉禾县大胆“先行先试”,以优化园区发展环境为突破口,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县”发展战略,集全县之力不断把工业园区做大、做强,有力地促进县域经济科学跨越发展。

一、取得的成效及主要做法

近年来,嘉禾县大胆先行先试,以打造“江南最具实力的铸造基地”、“湘南最富活力的创业基地”为目标,内优环境,外塑形象,不断优化园区发展环境,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了大批厂商投资嘉禾工业园区。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加强园区建设,优化招商引资环境。近年,县委、县政府站在推进科学跨越、加快富民强县的高度抓园区发展,从县情实际出发,依托锻造铸造传统产业,合理规划布局,“一园五区”按照“三通一平”(通电、通路、通水、土地平整)高标准、高要求、高规格规划建设。截止目前,“一园五区”已完成开发面积5.8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67亿元,基础设施投入5.2亿元,引进县外境内资金17亿元,引进入园企业212家,建成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吸纳就业人员5800人,年产值已达6.8亿元。

二是强化政策扶持,优化企业投资环境。出台了《嘉禾县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促进铸造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工作的决定》、《嘉禾县承接产业转移标准厂房建设奖励实施细则》、《关于创建工业园区和谐周边环境的实施意见》、《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十不准”的规定》等文件,明确各种优惠政策,理顺管理体制,在政策、体制机制方面给园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是规范执法行为,优化企业经营环境。推行“企业宁静日”制度、入企检查计划制度和入企检查事前报县优化办备案制度。转发《湖南省规范涉企检查若干规定》等文件,组织相关部门学习,并对贯彻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营服务性收费和各类基金项目进行了清理,组织物价、财政、审计等部门对涉企收费单位开展专项检查,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在园区内重点企业设立优化环境监测点,聘请园区管理人员和企业负责人为优化环境监督员,深入园区企业开展监督测评,实时监测园区企业经营环境。

四是完善服务体系,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开通“绿色通道”。对来嘉禾工业园创业的企业和投资者报批报建手续实行“代办制”,即落户工业园的项目由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代办,并在承诺期限内办结。实行县级领导联系园区企业制度。一名县级领导联系园区一家重点企业,随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为企业排忧解难、出谋划策。缩短审批时限。积极转变工作作风,规范办

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承诺投资嘉禾工业园区企业的行政审批办理时限比法定时限缩短50%以上。县优化办对园区内投诉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第一时间协调处置、第一时间打击到位。近年来,县优化办共协调处理各类影响园区发展环境的矛盾纠纷100余起,查处破坏园区发展环境案件16起。出台《嘉禾县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暂行办法》,保障失地农民合法权益。

二、存在的问题

园区已成“开放兴嘉”、“项目带动”的支柱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成为了嘉禾经济科学跨越发展的助推器,但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征地用地难。“一园五区”普遍存在征地难、用地难等问题。嘉禾(坦塘)铸造工业园规划总面积14.8平方公里,现只开发了3平方公里。近年,虽然嘉禾经济开发区加大了征地力度(2010年征地1000多亩,报批600多亩),但还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出现有项目无土地的尴尬局面,制约了园区的发展。二是企业融资难。企业建设资金存在“瓶颈”,金融机构虽然加大了资金放贷力度,但固有的信贷模式还不能为园区企业提供充分的服务,造成许多企业融资难。同时园区不少企业还是家庭作坊式经营,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也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三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仅靠开发区自筹和县财政投入,亮化、绿化等生产生活设施不配套。如嘉禾(坦塘)铸造工业园已开发建设多年,至今仍没有建好企业污水处理系统,导致有的企业和园区周边村民因污水排放发生纠纷。四是园区周边环境存在不和谐因素。有关部门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园区周边部分村个别村民法制观念淡薄,不懂“园兴村兴、互利双赢”的道理,将园区企业看成“唐僧肉”,阻工扰工、强买强卖、强揽工程仍有发生,干扰了园区企业的生产经营,给招商引资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对策和建议

要将优化“一园五区”发展环境、提升我县工业经济水平列入嘉禾县“十二五”规划,通过政策倾斜、改革创新、加大投入,将“一园五区”建设成为最具活力的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

一要加大部门协调力度。要创新对园区的管理方式,明确一名县级主要领导指挥、领导园区开展各项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调度协调县国土局、建设局、林业局、环保局等部门的关系。同时要明确相关单位及相关负责人的具体责任,督促落实到位。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与项目建设息息相关的各职能部门,要把园区项目建设与部门相关的工作当作部门的事,自己的事,尽心尽力服务于园区项目建设。要精简入园企业办理手续,减少办理流程,提高办理效率。同时在手续办理收费上,要做到能减则减,能免则免,真正做到举全县之力支持园区的建设。

二要加大园区土地征用力度。建议上级相关部门在园区土地审批时适当放宽。县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统一补偿标准,保障被征地农民权益,减少征地难度。县国土资源局要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用足、用好、用活先行先试政策。全面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善县乡两级规划编制,在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同时,为扩大投资、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预留充足的用地空间。全力争取国家、省计划指标,统筹区域和产业发展用地,优先保证重点

项目建设用地需要,严格控制高能耗、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项目。创新土地征用方式,发动园区周边村及村民以土地租赁、流转、入股等方式参与园区建设,最大限度节约土地征用成本。

三要加大园区建设筹(融)资力度。多渠道解决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园区发展基础。县政府、县财政每年要确定一定数额的专项引导资金,用于园区的基础建设和正常运营。县政府应为园区成立专门的融资机构,负责政府投入部分资金及时融资到位。加大金融机构的融资力度,争取金融机构加大对工业园区建设资金的放贷总量。建立健全城投、交投、郴州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嘉禾营业部等融资平台,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投资公司、村镇银行的构建,通过挤进笼子“要”、专业银行“贷”、吸收外资“引”、股份合作“吸”、社会资本“借”、BT模式“垫”等方式,广泛集聚资金,解决园区企业融资难问题,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四要加大村园共建力度。大力构建村园交流沟通平台和机制,通过召开园村共建和谐经验交流会、园村共建和谐总结表彰会,举行村企节日联欢会、村企体育友谊赛,实行企业联村对口帮扶、企业主与村委会相互走访慰问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开展园区企业与乡、村、组、村民之间的共建活动,全力构筑企业与周边群众的“双赢”发展格局,构建和谐发展的园村关系。

五要加大查处打击力度。优化环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要大力宣传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性,为园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加大行政问责力度,严查效率低下、吃拿卡要、不讲诚信等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和慢作为行为。健全公安机关打击阻工闹事快速处置机制,对园区发生的阻工扰工、欺行霸市、寻衅滋事等违法犯罪事件,做到快速出警、快速处置、优先立案、依法从严惩处。全面推行园区派警驻勤制度或明确责任民警负责制度,负责整治园区内建设施工环境,调处各类矛盾纠纷,打击阻工扰工、强买强卖等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护园区内企业的合法权益。

篇2:嘉禾工业园区现状问题及对策

欧宇均

海油发展油田建设深圳分公司

【摘要】:机械工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保障,是一切经济部门发展的基础,结合当前机械工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十二五期间应采取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机械工业现状问题对策

机械工业又称机器制造业,它作为其他经济部门的生产手段决定着一切经济部门的发展水平,因此,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如何,机械工业的发展水平成为其重要标志之一。

一、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现状

自1986年以来,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机械工业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借鉴并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经验和国内的技术资源,有计划地推进了企业的技术改造。经过数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机械工业的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工艺水平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为发展本土经济、繁荣国内市场、推动进出口贸易做出了很大贡献。

据统计,目前在全球所有销售或使用的工业产品中,无论是服装还是玩具,无论是家用电器亦或是飞机、轮船,无不带有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的标志。这些标志直接反映了我国机械工业的迅猛发展。因为,没有机械工业的发展,以上列举的各类消费产品就失去的最基本的生产工具。

二、我国机械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械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机械工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由来已久,期间虽被意识并加强整改,但仍未得到彻底解决。如在产品结构上表现为中低端产品超需求生产,高端产品却供不应求;在分布结构上表现为东部和南部地区密集,中西部地区缺乏;在人力资源结构上表现为一般制造加工人员丰裕,而创新、杰出的高科技人才和杰出企业家严重不足;在组织结构上表现为竞争力强、特色鲜明的企业较少,散乱弱的小型企业占主体地位;在形态结构上表现为传统加工制造业比重过大,现代制造服务业比重过低。

2、自主创新能力明显薄弱

中国虽然是世界机械工业大国,但仍无法摆脱高端装备依赖进口的命运。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机械工业发展中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无法有效支撑产品升级。加之政府和企业过分关注眼前经济,轻视长远利益;重视工业生产、轻视科学研究;依赖技术引进、轻视学以致用。以上种种不合理的政策理念和思维模式导致对机械工业的本土性研究资金支持少,用于研发的软硬件条件简陋,加之缺乏经验的积累,使得我国机械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薄弱。

3、机械工业的基础性发展较为落后

与主机产品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等指标对应比较,我国机械工业在基础性零部件、高品质专用材料、智能化数控机床以及其它基础性装备、自控系统和测试仪器等方面发展明显滞后。由于缺乏基础性产品和材料的研发制造,直接导致大量的主机产品过分依赖国外进口,如高速轨道列车、超高压变配电设备等与主机配套所需的大部分高端零部件越来越受制于国外进口,由于国内市场的发展,对这些产品的需求量增加,国外市场瞅准机会,坐地抬价,不仅大大增加了主机的成本,并且在数量、交货期限等方面也越来越没保证。

4、机械工业的发展方式过于粗放

受地域广、人口所等因素影响,我国机械工业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但华丽的外表下并不能掩盖其发展方式过于粗放的现象。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政府对机械工业发展缺少

科学的宏观调控,导致同类型机械产业重复建设,区域发展不平衡,核心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低。因此,必须促进机械工业的发展模式改革,把提高机械工业的质量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变粗放型增长为集约型增长方式。

三、整改问题的主要对策

结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发布的关于“十二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中提出的发展战略,推进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新高潮,确保当前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1、主攻高端战略

中国不再做世界的廉价劳动力和简单或小零散产品的加工车间,未来中国的机械发展要向着高端技术产品发起总攻,改变当前高端产品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的现象。要致力于高质量、高精度、高品质的精品开发,解决传统产品定位低的特点,努力打造中国机械产品的国际化品牌,提升其市场形象,增强其世界同类产品的竞争力。借助国内的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和优势产业,在此基础上实现技术向国际化的更高水平迈进。

2、创新驱动战略

传统的机械工业理念多从资源与能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工业技术改革与发展,这种理念严重束缚了现代科技在机械工业发展中的应用和拓展,“创新驱动战略”的提出,要求十二五期间,机械工业要更加尊重科技创新、更加依赖管理体制改革,更加重视专业人才培养等内容,鼓励增加机械产品的资金支持,不断加强行业体系的创新建设,依靠人的智慧和现代科技手段推进机械工业的本质发展。

3、强化基础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机械工业在很多时候采取世界采购,国内组装的发展路线,不仅缺少本土技术,更导致发展规模和产品效益受制与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内的机械工业发展,导致很多机械制造业在某些领域的止步不前。为此,“十二五”期间应抓住契机,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下,强化基础技术、基础工艺和基础性产品的开发,打破原有的发展模式,实现主机与零部件行业同步发展,相互配合,相互推进。

4、两化融合战略

智能化和数字化是“两化融合战略”的核心内容,这是当前科技发展的产物和需求。“两化融合战略”要求加快智能化、数字化机械产品向发展速度,提升传统机械产品的功能,增强传统机械产品的功能有效性。通过建立促进机械工业深入发展的崭新理念,促进机械产品的研究发明提升产品水平、扩大市场模式、完善服务体系等,实现机械工业的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

5、绿色为先战略

篇3:嘉禾工业园区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 产业布局

内蒙古在建待建的重点文化产业园区有25个左右, 还有其他大小园区近百家。多数园区集中在呼包鄂, 而且发展迅速;东部五盟市、西部四盟市园区发展缓慢。

呼和浩特:有紧靠玉泉区大盛魁旧址恢复新建的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园, 占地151亩, 2012年初步运行;玉泉区占地面积45950平方米的呼和浩特文化产业园以及正在启动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园区等。

包头:有位于昆区的包头乐园文化创意休闲娱乐产业园, 位于青山区的赛罕塔拉文化旅游产业园和建于原来赵家营村的内蒙古文化传媒创意园, 位于东河区的乔家金街北梁文化产业园, 位于九原区的燕家梁文化产业园, 固阳秦长城热气球文化产业园等。

鄂尔多斯:有位于伊旗的成吉思汗陵旅游区, 位于伊旗阿镇占地600公顷的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 位于东胜区占地面积200公顷的鄂尔多斯江源文化创意园等。

(二) 运作主体

政府主导色彩浓。政府通过地租减免、税收优惠、提供综合服务等制度工具, 促使创意产业在合适的区域高速发展。如呼市政府负责的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园, 包头东河区政府负责的乔家金街北梁文化产业园, 九原区政府和包头市文化局共同负责的燕家梁文化产业园, 石拐区政府和市文化局共同负责的包头文化产业创意园, 固阳县政府负责的秦长城热气球文化产业园, 土右旗政府负责的包头敕勒川文化产业园区等。

管委会和开发公司共同负责。如鄂尔多斯江源文化创意园, 东胜区政府建立管理委员会, 作为园区行政机构, 江源水务工程有限公司发起成立开发公司, 负责园区的开发建设和招商工作, 是土地开发和融资的主体, 承担最终的损益。

(三) 产业体系

园区建设大多依托地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等物质文化资源, 几乎涵盖了文化产业的各个门类, 文化旅游、文艺创作、新闻出版、影视传媒、娱乐演出、数码动漫、网络科技、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等。如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园集影视制作、文化旅游、动漫游戏和文化展览等功能于一体;呼和浩特文化产业园以发展动漫产业为重点, 集文化商业、文化传媒、创意设计、休闲娱乐和演绎餐饮于一体;鄂尔多斯江源文化创意园以创意建筑艺术为载体, 创意产业展示、创意产业交流、创意产业服务、创意产业交易、创意产业孵化、创意SO-HO办公、现代艺术基地、创意产业教育、创意休闲旅游为一体;敕勒川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和大秦直道文化产业园区以旅游为主导。

二、内蒙古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 概念模糊

什么是文化产业园区?园区与基地也没有明确区别, 单个企业可称园区, 企业集群又可称基地。哪些企业该纳入文化产业园中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的产业内容五花八门, 从文具生产到影视制作, 从工艺美术到网游动漫等都被容纳在内。旅游、体育、会议、包装印刷、教育培训等是否应计入文化产业?科技及工业产品的创意部分如何归入文化产业?这不仅是内蒙古, 也是全国都一直在争议的问题。

统计标准及范围混乱。文化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成为近年来考量各盟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数据。统计标准及范围界定不清, 会导致一些盟市靠抓数据来发展文化产业, 制造数据假象。

(二) 多头管理, 缺乏宏观规划

2010年以来, 全国市以下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了整合, 理顺了管理体制;但在省一级, 有宣传部、发改委、经信委以及文化、广电、出版、工商等部门, 各部门职责不清、业务交叉, 不利于文化产业统一规划。审批部门过多, 文化产业项目申报时, 往往齐头并进, 向不同的政府部门申报。哪个部门都能批, 报上哪个算哪个, 这不利于文化产业的整体有序发展。

园区重复建设, 大多没有主题特色, 同质化现象严重。如呼包鄂大部分园区都把发展动漫产业作为重点, 而我国2005年以来, 已有50余个城市宣布要建立动漫产业基地, 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成都、天津、青岛规划建设的动漫和数字娱乐园区已经超过350家。

(三) 有效集聚不足

产业的地理集中性、关联性和集约度是判断一种产业集群能否产生集聚效应的三个关键要素。

目前, 内蒙古最具产业集群特征的文化产业是以赤峰巴林印石和阿拉善奇石为代表的工艺美术品业。大部分入园企业是被园区内低廉的租金和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所吸引的中小企业, 数量虽多, 但文化产业类企业较少, 企业间没有明显的上下游关系, 难以形成文化产业链条, 使得园区只是地理空间概念, 而非高度集聚的形成完整产业链的经济组织。

很多建设方案, 如大盛魁、赛罕塔拉、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区, 只有拟建设的草原书画院、草原小剧场、草原风情街等文化产业类型, 对于投资方、管理方、生产方、消费方等缺乏进一步的科学论证, 可能投入巨大却收益甚微。

三、内蒙古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协同发展

园区和基地应有所区分, 可以规定企业单体称基地, 而企业集群称园区。

建议设置一个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负责全区文化产业园区的审批、授牌工作, 协调文化、财政、工商、税务、国土等部门, 统一审批、统一规划, 示范园区和基地的评选命名工作。

尽快出台自治区级文化产业园区申报认定管理办法, 指导全区文化产业园区规范建设。要明确要求各盟市已经确定建设的文化产业园区, 尽快推动落地建设;已经开工的要加快建设, 在园区配套、企业和项目入驻上取得明显突破;没有文化产业园区的, 也要根据自身实际规划建设。对确定的自治区级文化产业园区, 要从项目安排、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二) 着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文化产业门类很大, 但最核心也最短缺的是文化创意产业。只有依靠创意, 运用无形的头脑思维, 将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化产业, 才是文化创意产业。

要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研究。如提倡创意生活、扶持个人创意等, 研究如何帮助公民发展及享受创意。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 支持民众的创意发展, 提供公民与创意接触的机会, 使人们享受创意生活。

推动创意产业数字化发展。数字化技术不但能大大缩短创意产业的创作过程, 降低创作成本, 提高创意产品的创作质量, 也能促成创意产品销售渠道和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深刻变化。

加强创意企业资金扶持。应该把国企和民企摆在同等的位置上。搭建投融资平台, 优先多渠道地为那些有创新能力的个人或企业提供发展所需的资金。

(三) 注重培养和引进人才

园区内进行的是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开发、技术训练、信息交流、生产制作等高智商高情商活动, 需要艺术、市场, 产业、公关等各方面的人才, 才能把园区内各种资源整合调动起来。因此, 在园区发展的所有条件中, 人才是第一位的。

园区可以与高校及科研院所联合构建产学研平台, 在文化产品的创意、制作、技术开发与应用、企业管理等方面进行合作, 在高校及科研院所开设文化产业的相关课程, 学生在园区实习, 为园区发展培养后备力量。

内蒙古地广人稀, 应注重制定和落实各种相关政策吸引所需人才落户园区。如通过无偿资助、减免房租、提供法律财务、小额担保贷款等专业化服务等方式吸引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兰.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一个文献综述[J].改革, 2010 (9) .

[2]辛倬语.内蒙古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对策研究[J].北方经济, 2012 (23) .

[3]刘涛.呼包鄂文化产业园发展研究[J].北方经济, 2012 (24) .

篇4:嘉禾工业园区现状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钢铁工业 现状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C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54(2011)08-59-03

近些年,尤其是2003年以来,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建筑、机械、汽车制造、造船、铁道等钢铁消耗较大行业快速发展,我国钢铁工业迅猛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一、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和现状

(一)生产迅速扩张,总量不断扩大

建国以来,我国钢铁工业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发展过程。1953年,我国粗钢、钢材、生铁产量仅为177万吨、147万吨、223万吨,经过近20年的发展,产量才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钢铁工业进入迅猛发展时期。生铁1995年突破1亿吨,2006年突破4亿吨;粗钢1996年突破1亿吨,2006年突破4亿吨;钢材1998年突破1亿吨,2006年突破4亿吨,2009年已接近7亿吨。

2002~2009年我国钢及钢材年均增速超过20%,年均增长速度较高的为大型型钢、中小型型钢、特厚板等,均超过了18%。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粗钢、钢材、生铁、铁矿石原矿量、铁合金产量分别为56784万吨、69244万吨、54375万吨、88017万吨和2209万吨。粗钢、生铁产量分别占全球的46.7%、60.5%,均居世界第一。

(二)生产地区相对比较集中

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粗钢产量超过2000万吨的地区依次为河北、江苏、山东、辽宁、山西、河南、天津、上海,占全国的2/3,其中河北产量超过1.35亿吨,占全国的比重接近1/4。钢材产量超过4000万吨的地区依次为河北、江苏、山东、辽宁、天津,占全国产量的一半以上,其中河北超过1.5亿吨,所占比重超过1/5。生铁产量超过3000万吨的地区依次为河北、山东、辽宁、江苏、山西,占全国产量的4/7,其中河北超过1.3亿吨,占全国产量的比重接近1/5。铁矿石原矿量产量超过2500万吨的地区依次为河北、辽宁、四川、内蒙、山西、安徽,占全国产量的八成以上,其中河北超过3.5亿吨,辽宁超过1.3亿吨。铁合金产量超过200万吨的地区依次为内蒙、广西、湖南、贵州、四川,占全国近六成的产量。

河北、江苏、辽宁、山东集中了全国主要的钢铁生产能力,尤其是河北,主要钢铁品种的发展速度和产量均居各地区前列。

(三)企业数量众多

2010年7月底,规模以上粗钢和生铁生产企业分别有511家和639家,与1995年相比,减少了265家和146家;钢材、铁合金、铁矿石企业分别有3214家、1377家、1428家,比1995年增加了1738家、568家、1001家。

二、我国钢铁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铁矿石资源对外依存度高达74.5%,严重威胁钢铁工业的健康发展

铁矿石是钢铁工业最重要的基础原材料。2009年我国进口铁矿石3.83亿吨,钢铁工业对进口矿的依存度已高达74.5%。由于国内铁矿石产量增速低于生铁,且品位较低,如果钢铁工业保持目前增速,我国钢铁工业对国际铁矿石市场的依赖将进一步提高。

由于钢铁企业数量过多,在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中难以统一立场,我国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屡遭重挫。同时,目前我国钢铁产能过剩制约了钢铁产品价格的同步上升,导致我国钢铁工业成本上升,利润下降。

(二)钢铁企业遍地开花,重复建设严重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钢铁工业总量不断扩张,钢铁企业在各地不断增加,有的地区已达上百家。截止2010年7月底,钢铁生产企业的地区分布状况如下:河北、辽宁、江苏,分别有83、47、46家粗钢企业;浙江、江苏、河北,分别有544、446、365家钢材企业;河北、山西、湖南,分别有92、88、49家生铁企业;河北、辽宁、内蒙,分别有289、223、155家铁矿石企业;湖南、四川、广西,分别有228、152、148家铁合金企业。

(三)大企业比重提高,小钢铁仍占相当份额

1.粗钢

2009年与1995年相比,不同规模企业数量及产量比重变化如下:1000万吨以上企业从无到有,已达8家,数量比重占1.6%,产量比重为19.8%。500~1000万吨企业从4家增加到19家,数量比重由0.5%提高到3.7%,产量比重由31.6%下降到21.9%。300~500万吨企业从1家增加到27家,数量比重由0.1%提高到5.3%,产量比重由3.5%提高到18.1%。100~300万吨企业从15家增加到91家,数量比重由1.9%提高到17.8%,产量比重由30.3%下降到29.5%。100万吨以下企业从756家减少到365家,数量比重由97.4%降低到71.6%,产量比重由34.6%下降到10.7%。

2.生铁

2009年与1995年相比,不同生产规模炼铁企业数量及产量比重变化情况如下:1000万吨以上企业从无到有,已达8家,数量比重占1.1%,产量比重为19.7%。500~1000万吨企业从4家增加到18家,数量比重由0.5%提高到2.5%,产量比重由31.1%下降到21.9%。300~500万吨企业从4家增加到22家,数量比重由0.5%提高到3.1%,产量比重由13.6%提高到15.2%。100~300万吨企业从11家增加到81家,数量比重由1.4%提高到11.4%,产量比重由18.6%提高到28.1%。100万吨以下企业从766家减少到580家,数量比重由97.6%降低到81.8%,产量比重由36.7%下降到15.1%。

3.钢材

2009年与1995年相比,钢材企业不同生产规模的企业数量及产量比重变化情况如下:800万吨以上企业从无到有,达10家,占0.3%。500~800万吨企业从2家增加到14家,数量比重由0.1%提高到0.5%,产量比重由13.6%下降到12.5%。300~500万吨企业由2家增加到30家,数量比重由0.1%提高到1.0%,产量比重由10.9%提高到15.3%。100~300万吨企业从12家增加到88家,数量比重由0.8% 提高到2.8%,产量比重由22.6%提高到23.2%。50~100万吨企业从18家增加到93家,数量比重由1.2%提高到3.0%,产量比重由14.5%下降到9.6%。10~50万吨企业从82家增加到460家,数量比重由5.6%增加到14.9%,产量比重由22.0%下降到14.1%。10万吨以下企业从1360家增加到2400家,数量比重由92.1%下降到77.5%,产量比重由16.5%下降到7.1%。

尽管10万吨以下企业数量的比重明显下降。但如果考虑各规模水平的钢、钢材、生铁的产量结构,则可以发现我国钢铁工业存在着规模效应递减的问题,同时在100~300万吨存在中间水平的瓶颈区域,300~500万吨则是另一个产业规模升级的障碍,中国钢铁工业要想突破这两个阻力,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仍然任重而道远。

(四)产钢大省沦为平均规模小省,不同地区企业规模水平差异巨大

钢铁工业各地区企业平均规模水平差异很大,河北等地区尽管总量居前,但由于生产企业数量过多,平均规模相对较小。

从企业平均生铁、钢及钢材复合平均生产规模水平来看,(复合平均生产规模=(生铁产量+粗钢产量+钢材产量)/(生铁企业数+粗钢企业数+钢材企业数)),上海名列第一,其次是河北和甘肃。这说明上海钢铁工业发展具有较好的质量和水平,而产量第一的河北与上海相比,差距为1.7倍。从生铁、粗钢、钢材的企业数量、产量来看,河北都占据首位,其次是辽宁、江苏和山东,搞好这四个地区的钢铁工业结构调整,会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全国钢铁工业的整体优化和产业升级。

三、钢铁产品十五年生产集中度变化分析

通过计算国际通用的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简称H指数),发现1995年到2010年,生铁、粗钢由分散竞争型(200≤ H <500)降为极端分散型(H<100)。铁矿石原矿量、中小型型钢由低集中竞争型(500≤ H <1000)降为高度分散型(100≤ H <200)。钢材由分散竞争型(200≤ H <500)降为极端分散型(H <100)。

造成我国钢铁工业集中度低主要有三个原因:

(1)企业数量过多是导致产业集中度低的基本原因。由于我国对钢铁产品需求高企不下,钢铁行业利润攀升,小钢铁厂大量增加。中国钢铁工业尚处于分散的生产模式,而世界主要钢铁生产国大多是极高寡头垄断型。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对资源的吞噬使用将成为推倒中国钢铁工业的硬伤。

(2)市场准入法规有待健全,已有法规执行不力,是导致市场无序竞争的政策原因。由于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各地各自为战,缺乏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

(3)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没有建立是导致投资盲动的市场原因。未建立环境跟踪机制、投资失败负责机制,没有将税收和对环境资源的消耗水平联系起来,各种资本竞相追逐短期、局部利益,最终导致多方利益受损。

四、建议

(一)钢铁工业必须向规模扩张适度、发展速度均衡、地区分布统筹协调的方向发展。要以资源的可承载力为依托,以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专业化水平提升、集中度稳步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步提高为目的,实现可持续、有限度的发展,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现在世界近一半的钢铁产能分布在中国,这一比例不应继续扩大,否则在将来钢铁产品需求降低、景气下降的经济周期到来之时,将造成我国金融、投资、信贷、资源的风险放大,导致经济动荡。

(二)限制初级钢铁产品出口,鼓励深加工产品出口。钢铁是高耗能、高耗水产品。近几年,我国已由钢材进口国变为净出口国。大量初级钢铁产品出口的实质是:我们高价购买铁矿石,付出沉重的环境代价,补贴了被出口国。限制和减少初级钢铁产品出口,一可以减少钢铁产品产量,从而降低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度;二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可以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我们需要出口的是经过深加工的制成品,如汽车、船舶、家电、机电设备等,从高层次上消化和利用过剩的钢铁产能。

(三)科学制定产品结构调整政策,降低铁矿石进口依存度。不同的钢铁产品,结构和规模调整的出发点不同。对于生铁、粗钢、钢材应当分别立足于60万吨、100万吨、15万吨以下生产规模企业生产能力的调整。

淘汰10%左右的小型钢铁企业的产能,将拉动我国钢铁工业集中度水平提升1~2个百分点,如果不再增加产能和产量,对国际铁矿石的需求将减少20%左右,这将导致国外铁矿石生产一定程度的过剩,必将带来价格的下降,从而改善我国钢铁工业的赢利状况和生存环境。

(四)打破地区分割和地方保护,加快跨地区产业重组进程。国家应对各地区钢铁工业发展进行统一协调,做到互相补充、有所取舍,努力避免和减少重复建设现象进一步恶化和蔓延。建立企业淘汰机制,加快不同地区之间的企业重组步伐,打破地区分割,本着企业自愿、优势互补的原则,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整合各地的钢铁能力,建立跨地区钢铁产业集群,促进钢铁工业健康、有序发展。

(五)存量调整是振兴钢铁工业的主旋律。由于我国钢铁工业目前还存在大量低效率、高污染、高能耗的小型生产企业。有关部门制定了有关规模准入的政策,实际实行起来,有可能造成进一步的生产过剩。改造不应当做为现阶段钢铁工业调整的重点。

现阶段,调整钢铁工业生产过剩,应立足存量,避免和减少增量。从供需来看,钢铁行业的振兴,需要在结构调整和重组、兼并以及淘汰落后产能方面下功夫,应把存量调整作为钢铁工业产品结构调整的出发点和主旋律。

[1]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作者所在单位无关。

[2]本文分析的数据范围为规模以上工业独立核算法人企业的月度统计的历年年末统计数据以及年度统计数据。本报告时间跨度为1995到2010年1~7月(不包括1996、1997、1998三年,没有相关企业数据)。由于1995年重庆尚未从四川分离,为了数据的可比,1999年到2010年1~7月四川、重庆的数据统一合并为四川。

[3]钢铁工业对进口矿的依存度的计算方法,总的原则是按照进口矿的品位为64.5%,折算成进口矿生铁的产量,按照进口矿生铁产量占全部生铁产量的比重计算。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篇5:嘉禾工业园区现状问题及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镇工业园区建设也尤如雨后春笋,乡镇工业园多数为小型企业,这些小作坊、小加工厂也多数未经消防审核、验收,“先上车、后买票”,导致消防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后天又难以弥补的格局。由此也给消防安全管理带来了许多特定的问题,消防安全工作难以有效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失控漏管的现象。再加这些小工厂、小作坊的老板及工人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消防自我管理、自我防范以及逃生自救能力薄弱等种种原因导致火灾经常发生。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乡镇工业园区建设中的消防工作刻不容缓。本文将通过以下对乡镇工业园区消防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对策探讨为下一步开展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一)乡镇工业园区的消防现状

1、消防规划滞后、基础设施薄弱,消防水源缺乏,乡镇消防队伍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查发现,随着乡镇工业园区建设的加快,绝大部分乡镇规划与消防规划没有同步进行,消防规划的滞后导致了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各镇区、开发区的消火栓不足,消防码头缺乏,消防通道不畅,企业的供水、供电也不符合消防要求。如南通市港闸区闸东乡花墙工业园区目前有个私企业30多家,目前只能保证生活用水的供应,一旦发生火灾,在自身不能及时扑救情况下,“远水不解近渴”,就会酿成大的损失。

2、生产厂房不符合消防安全规定。一是有些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处于原始资本积累阶段,资金少、规模小,“作坊型”企业在一定的区域内大量存在,有的是集车间、仓库、宿舍为一体的“三合一”厂房,在防火分隔、安全疏散、消防设施等方面存在先天性火灾

隐患,而且,这些厂房受房型结构、地理位置、整体布局、配套设施等客观条件限制,整改难度大,企业的消防安全处于失控状态。二是不少设计单位为招揽业务,一味迎合业主的要求,不按消防技术规范设计,在消防安全标准上大打折扣,无法通过消防审核验收。三是一些个私企业新建厂房虽然办理了建筑防火设计审核手续,但在施工过程中,业主为了节省资金,人为降低消防安全标准,不按照消防审核意见施工,随意取消了一些安全设施,这些业主自知无法通过消防验收,干脆就不报验收,便投入了生产运行,埋下了很多无法整改的“先天性”事故隐患。

3、业主消防意识淡薄,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消防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缺乏。当前,乡镇工业区内有不少企业业主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对企业消防的投入和企业自身消防安全普遍存在短期行为和侥幸心理,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没有正确处理好消防安全与生产经营的关系,舍不得或不愿意在消防设施上投资花钱。有的甚至认为配置消防安全设施是增加个私企业负担。特别是外来员工文化层次低,自身素质差,流动频繁,大都未经过消防安全培训,不知本单位生产过程中的火灾危险性,不懂工艺流程,不熟悉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就匆匆上岗操作,极易发生违章操作造成火灾事故,且事故发生后不懂得消防设施的使用,不懂火灾扑救及逃生方法,安全常识缺乏、自救与自我保护能力不强,直接影响着火灾的发生和人员的伤亡。

4、公安派出所的消防三级管理制度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由于乡镇工业园区的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多属三级消防重点保卫单位,消防管理大多归当地派出所管辖。而当前的实际情况却是派出所人员少,警务重,管辖范围广,特别是农村地区地域广阔,个体私营业

分散面广,且大多数远离城镇,所内干警没有精力去对此类个体私营业进行全面的消防安全监督检查,造成失控漏管的严重现象。

(二)加强乡镇工业园区的消防安全工作,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和对策:

1、切实抓好小城镇消防规划编制实施工作,严把建厂审核关。各地在制定或修订城镇规划时必须同时进行消防规划,使城镇建设与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各地在开发区、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中,应将消防安全布局和消防水源、消防通道、消防通信等公共消防设施纳入总体规划中,并制定实施计划。一些个私企业密集但消防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甚至空白的乡镇,必须尽快还清消防的“历史欠账”。个私企业的生产厂房也应按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要求和生产工艺进行设计,充分考虑防火分隔、安全疏散、消防设施等因素,在建造厂房时必须报当地公安消防部门进行消防审核,竣工时必须经过消防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从而消除先天性火灾隐患。

2、正确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防止出现“三合一”厂房。各地乡镇、街道、工商等部门在办理招商和工商登记手续时,要加强消防知识和消防法规的宣传,并将相关行业的消防安全标准、措施和要求告知业主,以便他们自觉遵守和执行。政府要结合当地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建造打工楼或督促企业建造员工宿舍,要坚决纠正和取缔“三合一”厂房。对现有“三合一”厂房,一时难以整改且危险性较大又不能保证安全的,该停的停,该关的关,决不姑息迁就。对明显不具备消防安全条件而生产、经营的个私企业,工商部门要严格把关,暂缓登记发证或不发证。特别要严把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易燃易爆化工企业的安全关,从源头上控制隐患,正真为乡镇工业园区营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3、明确职能,齐抓共管,突出重点,切实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治理。针对目前乡镇工业园区内的个体企业规模小、布点分散、没有隶属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特点,招商、工商、税务、公安、建设、劳动、安监、供电、消防等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加强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坚决纠正各类违章违法行为。要建立各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起一套家家有人管、时时有人抓的管理网络体系。各保险公司要积极借鉴国外保险公司承接保险业务时先行安全状况评估的做法,凡不符合安全要求的企业一律不予投保,同时要改变火灾烧少赔多的状况,凡因管理不善防范措施不到位而引发的火灾事故,要降低理赔数额。积极引导工业园区建设规范有序安全健康发展。

4、加大宣传教育培训力度,着力提高乡镇工业园区内业主和从业人员的消防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一是要切实抓好法人代表的消防安全培训,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生产经营与消防安全的关系,做到依法经营,确保安全。二是要认真抓好特殊工种人员的培训,做到持证上岗,未经培训考试合格坚决不准上岗操作。三是个私企业要经常对员工进行消防知识和灭火技能的教育培训,让他们掌握必要的防火灭火知识。四是应根据本乡镇工业园区企业的特点,制定完善各项安全制度,建立防火安全组织,并定期认真开展消防安全检查等活动。

5、充分发挥基层派出所的消防管理职能。乡镇工业园区消防管理工作是基层派出所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切实抓好落实好。每个基层派出所要确定一名分管所领导和专职民警具体负责辖区消防管理的监督指导工作。各级公安消防部门应强化对派出所的消防业务指导,并授予派出所对所辖区域的工业园区各企业进行消防监督工作的一定的权力,即:

审核权、监督权、处罚权。派出所要有计划、有部署的开展消防监督工作,及时发现和消除火险隐患,各级公安消防部门要加强对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的考评,正真把消防工作落实到基层。

篇6:嘉禾工业园区现状问题及对策

(唐 亮)

摘要:连云港工业园区,为本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然而园区发展道路上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最发挥本地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及相互间的协同应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而利用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来指导工业园区的发展,对于提升连云港工业园区的整体竞争力并实现园区的良性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关键词: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连云港

一、连云港工业园区集群现状

(一)连云港工业园区的基本特色 对于连云港市来说,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目标是形成一种有效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因此,要根据连云港的实际情况选择几种本地的产业,尤其是产业链长、中间环节多的产业,运用产业集群方式加以培育,形成相当的竞争优势,从而拉动连云港的经济增长。从整体条件看,连云港自然资源优势、区位交通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非常明显;从发展目标和构想看,连云港市向着现代化的港口工业城市和国际型、生态型海滨城市的目标发展。因此,连云港的经济发展必须要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形成有区域特点的支柱产业。根据连云港的实际情况,连云港现在应该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临港产业集群;港口城市服务产业集群;化工产业集群;生态旅游产业集群;海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水晶加工产业集群;医药产业集群。

连云港市工业园区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本市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工业园区内的产业方式由集中到集聚,带动了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版图之中起到了“增长极”的作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园区的规模有了较大提高,企业集聚、产业集

群的集约发展态势也更加明显。连云港市工业园区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1.园区投入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日趋完善;2.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板块形成;3.土地产出水平不断提高,发展后劲不断夯实;4.园区建设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连云港市工业园区建设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但是仍然与一些矛盾好问题存在,因此连云港的经济发展决不能墨守成规,而要接受新思维,树立新观念,开创新路径,实现跨越发展,从而形成资源的有效配置。另外连云港要充分利用宝贵的资源筑巢引凤,特别要对现有资源节约使用。并预留出未来50年以后的发展空间,增强国际竞争力。

连云港市目前基本形成了2个国家级开发区(连云港出口加工区和连云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8个省级、2个市级和25个其他工业园区协调发展的布局,园区的规模和档次都有了较大提高。

(二)、连云港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特征分析 1.初具规模

连云港工业园区集群的数量虽不及苏南地区,但部分工业园区几圈已形成一定规模。自改革开放以来,连

云港市先后建成了连云港市经济技术产业园区、江苏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连云港出口加工区、江苏连云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江苏连云港经济开发区、江苏灌云经济开发区、江苏东海经济开发区、江苏赣榆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苏连云港化学工业开发园区等7个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特色工业园区。其中,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的“三新”产业,灌云临港产业区、灌南化工产业园区的精细化工、船舶制造、金属精加工,海州开发区的纺织、机电产业、赣榆柘汪临港产业区的钢铁、石化产业、东海经济开发区的硅材料产业等都形成了较强的特色产业,带动了区域发展。

2.产品外向度不断提高近年来,连云港的外贸出口一直

保持强势增长,集群产品外向度提高

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连云港的海产

品加工基地和风电设备出口逐年升高。

其中,连云港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

有限公司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已开发

出 6 个系列 20 个叶型的兆瓦级风

力机叶片产品,具备年产 3000 套兆

瓦级风力机叶片的能力,国内市场占

有率超过 23%,成为国内最大的兆瓦

级风力机叶片制造商和国内风力机叶

片生产行业的领跑者,其产品 70%出

口欧美,出口规模居全球同类企业前列。3.选址布局基本完成连云港市有各类工业园区 37 个,布局已覆盖全市。连云港现在重点应

该培育八大产业集群:临港工业产业

集群—发挥国际性交通港口优势; 生

态旅游产业集群—发挥生态型海滨城

市优势;港口城市服务产业集群—发

挥独特区位优势;医药产业集群—发

挥当地龙头企业优势;化工产业集群

—发挥能源、资源综合优势;海产品

加工产业集群—发挥近海渔业资源优

势;水晶加工产业集群—发挥当地特

色资源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挥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在上述八大产业集群中,港口城市服务产业集群将对其他七大产业集群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

从连云港的整体条件看,其区位交通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非常明显,又有利于发挥区位优势和生产要素低成本的优势,可以说,这种布局结构总体上符合连云港经济的基本特点和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连云港的工业园区中,基本上都按照依托工业园区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目标,结合本地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并结合当地工业园区的实际编制

了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比如连云港

经济技术开发区是 1984 年 12 月经

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一批国家级开发

区,开发区已经吸引了日本、韩国、法国、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以及

台湾、香港等 35 个国家和地区的客

商进区,建成了医药、纺织、电子、化

工、食品、机械、建材等一批大中型

企业,有 4 个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9 个在国内

同行业排名第一的企业。目前,已经

形成了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技术

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园区规划

面积 45平方公里。

4.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经过几年的大量投入,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状况逐步完善,特别是企

业入园发展最重要的水、电、路、气

等重要因素得到了有效解决。比如连

云港灌云县的临港产业区已在开发范

围内全面实现了道路、供水、供电、通讯、排水、排污、煤气管网等设备的开通。园区周围的、银行、宾馆等

配套服务设施正在逐步完善。比如连

云港化工园区规划面积 30平方公里,目前开发面积达 16平方公里,标准

厂房 6.2平方米,工业园区内实现

“六通一平”,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生物质热电厂等配套设施完备,由华润集团投资 100亿元兴建的热电项目即将落户产业区。引进中国中化集团、日本迪爱生、韩国京仁洋行、江苏亚邦染料股份有限公司连云港分公司等一批重点项目。中国中化集团、日本迪爱生、韩国京仁洋行等国际知名企业先后进区兴办项目。全球最大蒽醌染料生产企业——江苏亚邦染料股份有限公司连云港分公司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5.激励政策初步建立

连云港市政府积极创造有利于投资、有利于创新的软环境,并积极支持产业集聚是工业园区发展和产业集群形成的有利条件。通过多年的实践,政府等公共机构已总结形成了一套园区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即“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具体有以下几点:一是从设计施工方面,从项目设计到施工都能通过公开招标和市场化运作,选择资质达标过硬的单位负责设计、建设和监理;二是从园区管理方面,通过招标选择经验丰富,实力雄厚的专业公司负责环卫和绿化养护工作,政府不直接参与,仅负责监督。三是从园区的服务方面,各地也探索了不少好的做法,如实行“一门式”收费,封闭式管理,对进区企业实行“一条龙”服务,需要办理的手续由园区管委会一包到底等。管理部门进一步强化园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法,提高服务水平,对引入园区的项目提供全程跟踪服务,并实行限时办结制度,对前来投资兴业的每个企业,有关的审批环节都应成为绿色通道,以优良的服务环境吸引更多的项目、更多的企业进入园区发展。上述情况说明,连云港工业园区具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典型特征,同时也符合产业集群的演变规律,有较强的代表性。目前大多数园区具有较

好的基础,企业进入园区的条件己经具备,下一步关键是解决矛盾,广泛吸引企业进驻、扩张、结网、植根,加快园区集群发展阶段的转变。

二、连云港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存在问题

1.工业园区产业趋同,同质化竞争严重

从各园区实际引进的企业来看,产业规划缺乏约束,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各工业园区相互恶性竞争,纷纷压低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来吸引投资者,造成产业布局混乱,形成资源的无形浪费。这种恶性竞争和规划混乱的行为导致园区并没有完全按照产业定位来执行,影响了园区产业集中度的提高。

2.产业层次低,产业链发展不完善 虽然目前园区有选择性的招商引资,但由于建园之初部分园区盲目地招商引资,并不从当地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不注重企业自身的产业分工和配套协作,不注重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引进了一批浙江和苏南地区淘汰的项目和科技含量不高、高污染、高耗能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大多属于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或低端产业类企业,造成园区产业结构层次低,生产规模小,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的问题较为突出。另外园区内产业链式分工协作没有建立起来,企业运行效率仍有待提高。园区产业定位过于宽泛,产业链发育程度低,引进的企业缺乏技术联系及资源、技术、市场的共享,难以产生集聚效应。主要表现在园区内各企业分工与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前后关联效应不强。从企业间合作程度看,园区内外企业间的分工协作的程度不够高,无法产生真正有实效的交互作用。

3.企业植根性不强,难以培养比较动态优势

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植根性,同时植根性也是推动产业集群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工业园区内的很多企业是通过招商引资进来的,与当地特色产业、当地特色资源和市场缺乏紧密的有机联系和共生关系,有些企业进入园区的主要目的在于吸纳当地廉价资源、享受土地出让等优惠政策,只是利用园区的静态优势,并不热衷于培育发展动态比较优势,因此植根性不强,导致地方支柱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在后续投入和扩大再生产方面配合度不高。同时当地的工业园区对区内企业的植根性未能真正重视,而是陷入了以土地低价转让和其他优惠条件来争取企业入驻的误区,没能形成园区的特色产业,从而使园区的产业集聚陷入困境。4.污染问题较严重,环保问题未得到应有重视

引起工业园区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环保意识不强,领导重视不够 在工业发展进程中,政府的精力主要集中于如何进行招商引资、如何完成项目的引进、如何完成固定资产投入等数量指标,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提升。对于环保问题,虽有所考虑,但迫于经济增长压力,往往就不够重视。例如:环保审批滞后,缺乏综合决策机制,项目预审制度、工业环评制度执行不力,没有完善的部门会审制度、决策咨询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②园区规划不到位

园区的污染整治工作,要坚持做到源头控制与末端整治相结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污染集中的工序应该相对集中,便于集中治理。园区建

设项目批准建成后,一些园区的管理机构会急于求成,忙于招商引资,在园区还没有整体规划和安装完善的污染治理设施的情况下,就引入项目进入园区,促进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工投产,取得经济效益。由于没有坚持园区规划先行,整个园区在建设过程中,显得杂乱无章,园区布局混乱,综合功能没有体现,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供暖设施、水处理收集和处理系统没有按照当初的环评规划要求进行建设。

③环保“三同时”制度执行不到位 连云港市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比较好,供水、供电、供热等设施比较完善,但是环保设施建设还没有建设到位,例如,一些园区的污水处理厂和供热中心的基础设施都没有安装,污染物集中控制的用地都没有预留。园区的审批文件中明确规定,园区建设必须要遵循环保“三同时”制度,园区内排放的污染物必须要集中处理,实行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建立统一的污水处理管网,集中处理的污染防治设施必须经当地的环保局验收后,才能投入使用。④筹措环境基础设施资金困难 目前环保设施的设备和技术成本较高,各地在工业污染防治中都不同程度地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没有足够的资金建设设施,即使建成了又没有充足资金来维持设施正常运行。部分园区缺乏竞争优势,只好降低标准求发展。工业园区发展不平衡,有的园区规模小,引进项目少,发展速度慢,后劲不足,没有勇气以超前的眼光建设和完善环境基础设施。但为了凑指标,不得不宽项目入口条件,降低环保标准要求,造成不良循环;甚至个别园区只是一个“空架子”,更谈不上环境的保护问题。

三、连云港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存在问

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连云港市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建设与功能的发挥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连云港工业园区数量过多,但是企业的规模较小,布局分散。同时,当地的许多工业园区规划不合理,存在土地资源分配不均、投资环境较差,项目建设进度不快以及招商引资的质量,缺少一些支柱性企业。在调控手段上,政府还缺乏相应的产业政策和科学标准来鼓励土地资源的集约使用。2.入园项目规模小,缺乏大项目

支撑。据相关数据统计,其中2008年,连云港工业园区共有投产企业1476

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9 亿元,其

中,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下的企

业近百家。有部分工业园区由于建区

时间短、规模小,园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进园的门槛比较低,工业园区缺少技术含量高、投资规模

大、牵动性强、产业链条长的大型项

目,使园区内的企业难以产生聚集效

应。

3.园区发展起点低、起步晚。连云港地处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于苏南地区比较落后。由于苏南进行产业升级,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要进行战略转移,而连云港的一些工业园区

正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所以对这些要战略转移的企业进行了招商引资并提供了相关优惠政策。而这些企业产业层次低、产业链发展不完善、产业前后关联效应不强,严重影响了园区产业集群的形成,对园区和周围的环境也造成了污染。

四、促进连云港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

展的对策探讨

连云港市工业园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市经济跨越发展的中坚

力量。园区内产业由集中到集聚,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如何利用连云港的区域优势,采取有效的措施,就成为各个工业园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工业园区集群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社会、政府、企业等多种力量介入,在统一的方针指导下,实施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集群发展策略。

1.可持续发展

集群经济的竞争力来源于良好的环境。工业园区建设要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相统一。园

区的规划与建设应当符合土地利用规

划和城市规划,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盲目求大,随意圈地。要

科学规划,有序进行。要充分发挥工

业园区基础设施共享上的优势,对水、电、气、通讯、消防等基础设施统一

规划,对一些中介服务、产品开发、仓储等设施也应实行集中管理,从而

提高生产要素的集约利用率。要高度

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业园区

建设项目在批准前,必须执行环境影

响评价制度,要对项目验收严格把关。

要鼓励引进污染物综合治理企业,对

固体废物、废水、废气等污染物实行集中治理;鼓励和推行清洁生产。有条件的工业园区要争创生态工业园,推动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2.坚持机制与体制创新

机制体制上的创新是一个工业园区最大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动力,机制与体制的活力从根本上决定着工业园区的实力和潜力,越是向后阶段发展,创新的要求越高。因此,工业园区要按高效、务实原则建立全新的体制机

制,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同步推

进。要坚持以机制创新、体制创新为

动力,加快实现思想观念、管理体系、运行机制的根本变化;以市场经济运

行规律为取向,活化机制,改革体制,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3.城市化与工业化有机结合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同向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工业化水平决定着城市化水平,同时城市化进程又反过来促进工业化。工业园区建设既要考虑产业发展的需要,构建产业发展的优势,也要考虑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化过程的基础就是产业不断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因为当产业向城市集聚时,有利于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的共享,有利于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有利于企业以较低的生产成本和费用进行经营发展。工业园区建设要以城市为基础,从而带动城镇发展。

4.集聚传统企业,发展产业集群 工业园区发展不能仅限于所谓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对基于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的工业园区发展同样也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在我国,传统产业在工业体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例如,浙江的产业集群大都属于传统产业,但是,浙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却很强。因此,传统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仍是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的有效模式。5.促进园区企业技术创新,发展产业集群

目前,连云港还属于经济欠发地区,产业集群大量集中于传统制造的领域,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还是比较少。传统制造业的优势主要集中于低廉的价格和劳动力,技术含量比较低。但是技术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命力所在,更是整个产业集群保持长久生命力的所在。因此,地方政府应通过相关产业政策的实施,引导、鼓励企业进行

技术创新、大力实施“人才兴区,人才强区”战略,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3个关键环节,加强园区产学研合作,建立园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园区传统产业集群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

五、结论

产业集群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对连云港而言,一定要抓住这个发展机遇,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借助国家优惠的产业政策,推进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形成,并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参考文献:

[1]王缉慈.地方产业群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2(3)

[2]刘春芝.集群式创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姜涛.集群视角下重庆工业园区发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7 [4]杨颖.企业集群与工业园区的组织关联机理分析[J].长江论坛,2004(4)

作者简介:唐亮(1978-),连云港市委党校硕士研究生,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现就职于江苏省灌南县财政局办公室。联系方式:

手机:***

邮箱:258532757@qq.com地址:灌南县财政局办公室

上一篇:寻找春天的作文100字下一篇:效果图设计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