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费用解析

2024-04-29

医疗费用解析(精选8篇)

篇1:医疗费用解析

医疗事故鉴定费用支付实用常识

□◆医疗事故鉴定费用支付规定

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可以收取鉴定费用。

经鉴定,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费用由医疗机构支付;不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费用由提出医疗事故处理申请的一方支付。鉴定费用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卫生部强调,医疗机构违反《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不如实提供相关材料或不配合相关调查,导致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不能进行的,应当承担医疗事故责任。

患者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判定医疗事故等级及责任程度请求的,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委托医学会按照《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对患者人身损害的后果进行等级判定,若二级、三级医疗事故无法判定等级的,按同级甲等定。责任程度按照完全责任判定。

医疗机构无故不参加随机抽取专家库专家的,由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向患者说明情况,经患者同意后,由患者和医学会按照有关规定随机抽取鉴定专家进行鉴定。

医疗机构有上述情形之一,而对判定或者鉴定结论不服,提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者再次鉴定申请的,卫生行政部门不予受理。

□◆医疗事故鉴定费用由谁支付:

1)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协商预先缴纳鉴定费;

2)卫生行政部门移交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的当事人预先缴纳鉴定费;

3)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后,对需要移交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鉴定费由医疗机构支付;

4)法院首次委托鉴定的,由医疗机构缴付;

5)对首次鉴定不服,再次申请鉴定的,由申请再次鉴定人缴付;

6)经鉴定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费由医疗机构支付;经鉴定不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费由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的当事人支付。

□◆医疗事故鉴定费用支付标准

医疗事故鉴定费用的支付标准由各地根据本地区经济情况制定,具体可咨询当地鉴定部门或者当地律师。

相关知识链接

请问医疗事故鉴定的费用怎么支付?

我在一医院治病的时候发生了医疗事故,我想去申请鉴定,请问医疗事故鉴定的费用如何支付?

中顾网律师解答:

医疗事故鉴定的费用如何支付: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可以收取鉴定费用。经鉴定,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费用由医疗机构支付;不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费用由提出医疗事故处理申请的一方支付。鉴定费用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医疗事故鉴定费用由谁预缴:

1)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协商预先缴纳鉴定费;

2)卫生行政部门移交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的当事人预先缴纳鉴定费;

3)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后,对需要移交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鉴定费由医疗机构支付;

4)法院首次委托鉴定的,由医疗机构缴付;

5)对首次鉴定不服,再次申请鉴定的,由申请再次鉴定人缴付;

6)经鉴定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费由医疗机构支付;经鉴定不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费由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的当事人支付。

相关法律法规:

第三十四条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可以收取鉴定费用。经鉴定,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费用由医疗机构支付;不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费用由提出医疗事故处理申请的一方支付。鉴定费用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医疗事故鉴定费大约是多少?

我弟弟发生了医疗事故,我们想去先去进行鉴定,然后再拿证据来起诉医院,请问律师,医疗事故鉴定费大约多少的?最后谁来负担?

中顾网律师解答:

关于医疗事故鉴定费,你可以参考以下内容:

患者家属或医疗机构应委托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应当按规定缴纳鉴定费。若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协商预先缴纳鉴定费。卫生行政部门移交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的当事人预先缴纳鉴定费。经鉴定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事故鉴定费由医疗机构支付;经鉴定不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费由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的当事人支付。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后,对需要移交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鉴定费由医疗机构支付。

重新鉴定时不得收取鉴定费。

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十条 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请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篇2:医疗费用解析

一、期间费用的内容

期间费用是企业日常活动发生的不能计入特定核算对象的成本,而应计入发生当期损益的费用。

期间费用包含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或者即使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二是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导致其承担了一项负债,而又不确认为一项资产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期间费用是企业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之所以不计入一定的成本核算对象,主要是因为期间费用是为组织和管理企业整个经营后动所发生的费用,与可以确定一定成本核算对象的材料采购、产成品生产等支出没有直接关系,因而期间费用不计入有关核算对象的成本,而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二、期间费用的核算

期间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一)销售费用

销售费用是企业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保险费、包装费、展览费和广告费、商品维修费、预计产品质量保证损失、运输费、装卸费等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含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等)的职工薪酬、业务费、折旧费等经营费用。企业发生的与专设销售机构相关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属于销售费用。销售费用是与企业销售商品活动有关的费用,但不包括销售商品本身的成本和劳务成本。销售的产品的成本属于“主营业务成本”,提供劳务所发生的成本属于“劳务成本”。企业应通过“销售费用”科目,核算销售费用的发生和结转情况。

企业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广告费、运输费、装卸费等费用,借记“销售费用”科目,贷记“现金”或“银行存款”等科目,企业发生的为销售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的职工薪酬、业务费等经营费用,借}己“销售费用”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银行存款”、“累计折旧”等科目。期末,应将“销售费用”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借记“本年利润”科目,贷记“销售费用”科目。

(二)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是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企业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生的,或者应由企业统一负担的公司经费(包括行政管理部门职工工资、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公费和差旅费等)、工会经费、待业保险费、劳动保险费、董事会会费(包括董事会成员津贴、会议费和差旅费等)、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含顾问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房产税、车船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技术转让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研究费用、排污费以及企业生产车间和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

商品流通企业管理费用不多的,可不设本科目,本科目的核算内容可并入“销售费用”科目核算。

企业应通过“管理费用”科目,核算管理费用的发生和结转情况。该科目借方登记企业发生的各项管理费用,贷方登记期末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的管理费用,结转后该科目应无余额。该科目按管理费用的费用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开办费,包括人员工资、办公费、培训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等,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的职工薪酬,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企业按规定计算确定的应交房产税、车船税、土地使用税、矿产资源补偿费、印花税,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应交税费”等科目;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办公费、水电费、差旅费等以及企业发生的业务招待费、咨询费、研究费用等其他费用,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研发支出”等科目。期末,应将“管理费用”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借记“本年利润”科目,贷记“管理费用”科目。

(三)财务费用

财务费用是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企业发生或收到的现金折扣等。企业应通过“财务费用”科目,核算财务费用的发生和结转情况。

篇3:医疗费用解析

关键词: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改革

“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仍是目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和难点, 也一直困扰着各地、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2009年4月初,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 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 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要实现医改目标, 将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必须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险机制改革, 创新体制、机制, 合理用好有限的医保基金, 使其既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医疗保障功能同时, 又能促进医院健康发展, 构建和谐的医、患、保三方关系。医疗费用支付办法作为医、患、保三方之间的支付机制和调节杠杆, 关系到三方利益的平衡和医疗保险制度的稳健运行。要确保医疗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在总结既往支付方式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费用支付办法。

无锡市从1998年开始实施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来, 医疗保险改革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极具创新性和发展性。这十多年来, 对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作了积极而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下面就该市医疗保险费用支付办法作初步探讨和分析。

1 无锡市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发展历程回顾

1.1 门诊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回顾

无锡市在实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初始两年, 为做好新老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工作, 确保平衡过渡, 参保职工门诊没有建立个人帐户, 对参保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门诊医疗费用实行定额结算支付方式。即依照不同等级的定点医疗机构前3年发生的医保费用进行统计再计算出各医疗机构门诊人次费用, 经过微调确定门诊人次定额费用, 医保部门依此标准作为与定点医疗机构医保费用结算的依据。

1999至2000年, 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医疗保险改革配套文件, 初步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体系。2001至2002年, 无锡市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相关文件精神, 也相继出台了《无锡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规定》、《无锡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帐户和《社会保险卡》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市医疗保险改革配套文件, 参保人员有了社会保险卡和门诊个人帐户, 门诊医疗费用开始实行按服务项目付费。在建立门诊个人医疗帐户同时, 对于患有特殊病种的参保人员, 由补充医疗保险基金按病种给予一定比例和额度的补助, 享受门诊慢性病补充支付的病种仅限于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肝炎等12种疾病, 支付范围只能是符合门诊慢性病基本药品目录内的药品。这种支付方式实施至今已有近10年时间。

1.2 住院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回顾

从1998年医改至今, 无锡市参保人员住院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经历两次调整:

1998至2005年, 按服务单元定额结算。即以住院人次作为结算的服务单元, 按出院人次平均医疗费用定额支付。具体结算标准区别不同级别的定点医疗机构, 参照不同定点医疗机构前3年每人次住院发生的平均医疗费用, 剔除不合理因素, 制定每人次住院平均定额管理标准。在这种医疗保险支付方式下, 医保机构分别与定点医院签订定额支付标准协议, 然后根据医院收治的参保出院人数向医院付款, 不与患者的病种和病情直接挂钩。

由于是医改的起步和初级发展阶段, 参保人员人数相对较少, 筹资水平较低, 医保基金支付能力有限, 医保信息系统尚没有做到与定点医疗机构全方位信息实时交互, 很长一段时间内无锡的医疗保险政策调整不多, 每人次住院结算定额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所以这种支付方式延续用了近10年的时间, 期间 (2002年4月) 只对各定点医疗机构的每人次住院平均定额作了一次微调。

2006年至今, 开始采用总额预付结算方式, 即“总额控制、按月结付、超支分担、节余留成”的办法。年初根据各定点医疗机构参保人员住院医疗费用数据测算下达各定点医疗机构年度医保费用预算总额, 对于按月平均计算的累计总额控制在指标以内的费用, 按实际 (项目) 结算, 年底定点医疗机构实际发生的参保人员的医疗费用与总额控制指标对比, 超支在一定比例以内的, 由医保基金按一定比例支付, 节余的, 则按一定比例留给医院。和控制总额一起下达在还有参保人员医疗费用个人负担率、转外地住院人次等考核指标。

2 不同支付方式对医保费用的控制及医疗行为的影响

2.1 按服务项目支付方式

由于在该支付方式下医疗保险机构是根据参保人员接受服务项目及各项目收费标准的明细向定点医疗机构支付医疗费用, 所偿付的费用总额取决于服务项目的价格和实际服务量。其优点是患者方便, 容易操作, 保险人、被保险人和医疗服务提供者关系简单。缺点是由于医保经办机构对定点医疗机构没有直接的控制措施, 医院缺乏成本控制意识, 同时在目前政府投入不足、医疗补偿机制不健全的状况下, 医疗机构为了生存和发展, 利用患者追求见效快、痛苦少、预后好的心理, 诱导患者大量使用价格昂贵的进口药、进口材料, 而这些药品和材料一般需要参保人员个人自理的, 从而导致参保患者个人负担加重。

2.2 按服务单元定额结算方式

初始阶段, 定额结算办法能有效控制人次医保费用, 纠正了以前医疗机构单纯追求经济收入进行不合理检查、开大处方等不规范医疗行为。对控制医疗费用浪费、提高服务公益性和公平性有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由于定额结算办法过简单和粗放, 在运行中露出的弊端也较为明显, 特别是由于当初各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人均定额的测算不够科学合理,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以后又长时间没有调整, 该支付办法带来较大的负面作用, 主要表现: (1) 医院为了防止超定额, 会减少服务量或降低服务质量。一些医院存在拒收大病重病患者、暗地里规定患者的住院天数、患者病情未好便要其出院等情况。参保人员的利益受到损害, 医患矛盾加剧。 (2) 容易出现违规医疗行为。定额结算容易导致医院受利益机制驱动, 为降低处方值、人均住院费用, 出现分解处方、分解住院、挂名住院等的违规医疗行为, 从而达到增加门诊和住院工作量, 降低均次费用而获得差额补偿。 (3) 医疗机构自我补偿能力下降。目前我国医疗机构总收入中医疗收入占的比重在90%以上, 医疗机构的生存很大程度地依赖于医疗收入的自我补偿。但受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的影响, 使得以危、重、难病症为主要诊治对象的医院和科室难以从医疗服务中得到补偿, 为此医院每年必须承担大量参保超支的费用, 严重影响定点医疗机构正常业务开支, 加重了医院经济压力, 进而造成对新技术、新项目的重视程度下降, 影响了医院健康发展。

2.3 总额预付结算方式

这一支付办法是在该市实施定额结算办法遇到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 它是以预算最高限度, 强制控制支付需求, 定点医疗机构在保险范围内对所有患者提供规定医疗服务。2006年新结算办法的实施, 使医院充当了促进费用积累和控制费用双重角色,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定点医疗机构以前因参保住院结算定额不足造成参保费用大量超支的矛盾, 也杜绝了按服务单元定额结算方式下出现的分解住院、挂名住院等违规医疗行为。同时, 由于参保人员个人负担率作为总额预付结算方式下的一个考核指标, 为达到协议考核要求, 各定点医疗机构对临床全自费药品和卫生材料的使用进行了重点控制和管理, 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目录外全自费占总费用的比例从2006年初的11.37%下降到年底的5.28%。参保人员住院个人负担率也从年初的45%下降至年底的29%。

执行总额预付结算方式要做到总额预算相对准确, 监督管理机制健全, 医院服务的公益性和公平性进一步提高, 否则, 会出现一些其他问题。由于2006年无锡市是以前2005年11月至2006年2月这4个月住院医疗费用为基数推算出各定点医疗机构全年住院医疗费用总额, 总额的测算不够科学合理, 随着执行时间的推移, 这种支付方式的缺陷也现显出来, 如患者的应有服务减少, 医院方的积极性下降等。特别是到了年底, 一些总额不足的定点医疗机构出现推诿患者的现象, 有时跑遍几家大医院也一床难求, 患者住院难矛盾突出。

3 几点意见和建议

综上所述, 无锡市的医疗保险改革经过这十几年的历程, 在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但由于长期以来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与标准比较简单, 与结算办法配套的管理指标与管理手段比较粗放, 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较低。在医保基金总量保持相对恒定的前提下, 要求我们必须向管理要效益, 完善费用结算办法, 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如何使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与标准更加科学, 管理指标更富有针对性。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 完善医疗保险费用支付办法建议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完善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医疗费用付费办法

首先是扩大门诊慢性病报销的病种, 无锡长期以来一直只有12种慢性病纳入统筹, 随着保障水平的逐年提高, 应增加慢性病报销的病种。其次是扩大慢性病报销范围, 目前仅限于报销药品费, 建议把相关的检查治疗费用也纳入支付范围。最后是做好门诊特殊病种报销政策的研究, 建议把老年性白内障以及家庭病床等列入门特报销范围。一方面, 可以节约医保基金, 提高基金使用效率, 另一方面, 还可以减少医疗费用支出, 减轻患者负担。

3.2 进一步完善住院医疗费用支付办法

目前单一的总额预付结算办法已经不适应无锡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需要, 那么建议实行总额预算, 弹性结算和部分疾病按病种付费相结合的复合式结算办法。这种结算办法可以尽可能地避开上述几种结算办法中存在的不足和弊端, 如定额结算办法中出现分解住院工作量问题, 总额控制下人为控制患者自然流向是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在总额控制的前提下, 引入弹性结算竞争机制, 能够促使医疗机构主动参与管理, 积极引导定点医疗机构建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机制, 并通过改善服务, 提高服务质量吸引患者, 在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同时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3.3 限制不合理的医疗费用支出, 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利用效率

篇4:遭遇工伤医疗费用怎么报

1、哪些情形属于工伤保险保障范畴?

2、认定工伤需要哪些程序?

3、除了医疗费用报销外,个人因工伤还能获得哪些补偿?

保险故事:

秦先生下班途中被机动车撞倒,手部骨折,后被送医院治疗。秦先生所在单位工会得知后,认为属于工伤范畴,并帮他申请了工伤保险基金,减轻了秦先生负担。

1属于如下情形之一的,可被认定为工伤:①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②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③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中,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④患职业病的;⑤因公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⑦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秦先生的情况符合上述第六条,应被视为工伤。职工发生事故伤害之日起30日内,由用人单位向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如用人单位没有提出认定申请,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1年内可以直接向上述相关部门提出申请。申请时必须提交工伤认定申请表、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证明材料及医疗诊断证明书。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自受理之日起60日内做出认定是否属于工伤范畴。属于工伤范畴、并满足相关支付条件的,工伤医疗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篇5:医疗费用问题

中国医疗费用居高不下是否合理?明显是不合理的,生命是人最基本权利,而医疗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无论是怎么样的人都有可能患病,却因为医疗费用问题,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得到好的治疗。故我们应当好好反思明明不合理,为何医疗费用却是居高不下。

一、引起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要弄清楚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的原因,应该从医疗服务供给、需求等方面来考虑其影响。

1、医疗供给方对医疗费用的影响

1.1医疗服务市场的垄断性

从很大程度上来讲,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仍旧是个不完全竞争市场。医疗服务是有差异的产品,且消费者关于医疗服务的偏好也是不同的。医疗服务的差异性使医疗服务机构拥有市场势力。同时,消费者也会选择与其偏好一致的服务。患者选择给予他们最高效用水平的医疗服务提供者,进而增强了其市场势力。因此,差异性医疗产品和差异性医疗偏好的组合给予医疗服务机构市场势力。

首先,为确保医疗服务质量,进入医疗领域受到严格的许可限制;其次,除了进入的障碍,医院退出也存在着非竞争性的障碍,因为这涉及到社会公共健康和维护医院基础设施的问题。此外,当医院把市场定位确定下来,医院的专业化也可能进一步限制了竞争。正是因为医院垄断势力的存在,医院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的目标下,就有可能采取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检查项目,增加药品用量等措施变相涨价。

1.2医生的机会成本较高

医疗卫生服务涉及人的健康和生命,要求其提供的医疗服务准确无误。因此,医生一般都是经过专一门的、长期的和严格的训练,具备较好的医疗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医生的机会成本较高。所以,医生一般都有较高的工资薪金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但是,当医疗服务的补偿机制与医生服务价值不相符合时,也会促使医疗服务费用朝不合理的方向发展。这是因为在医生医疗服务收费偏低的情况下,其所获得的补偿没有真正反映自身价值,进而促使医疗机构(医生)凭借其垄断地位及利用信息不对称的天然优势,通过多进多用高价药品、分解收费、开大处方等方式增加收入。即所谓的“以药养医”现象,这将大大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1] 1.3医疗机构(医生)诱导需求

当医生不能辨别患者的需求并提供反映患者利益的服务时,就会出现失败的委托代理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供给者诱导需求的问题就出现了。所谓供给者诱导需求,是指医疗服务供给者滥用其既是服务供给者又是患者代理人这种双重角色的作用,创造在患者有充分信息时不会发生的需求,诱导患者过度使用医疗服务以谋取私利。从而使得过度医疗的普遍性和常态化,造成不必要浪费,也增加了患者负担。

1.4医院床位不断扩张医疗设备不断添置

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与定位,医院经营的目标发生了变化,医疗系统相互攀比年收入的高低,虽然都挂着非营利性医院的牌子,千方百计盖病房大楼,扩大门诊部,增加病床数,将各类病人收入医院。为了吸引更多的病人,同时不断添置与更新进口高、精、尖的医疗设备,通过扩大医院规模获取利润,而后又用获取的利润扩大医院规模,最后为了获取最大的利差。所有这些决策与行为最终结果导致病人的经济负担,造成了医疗费用居高不下。1.5新技术不断引进,医用耗材过度应用

新技术与一次性医用耗材大量使用,虽然也进行了招标采购,每次招标中标的品种的变更也与药品招标一样越招越贵。据报载,全国政协委员董协凉在提案里揭露了医疗器械市场上存在的黑幕:“一个国产的心脏支架,出厂价不过3000元,可到了医院便成了2.7万元;一个进口的心脏支架,到岸价不过6000元,到了医院便成了3.8万元”。

1.6 新药审批过于宽松,药品生产过剩,造成药价虚高

新药拥有自主定价权,因此制药企业将原来的常用药经过改包装、改剂型、改规格、改给药途径以及加入无治疗作用的辅料等方式重新注册成“新药”,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最大的利润。大批所谓“新药”推向市场,且实行自主定价,直接导致国家发改委大批降价药退市,造成了恶性循环,扰乱了正常的药品流通秩序。为“让利”、“回扣”创造了条件,给病人造成了不必要的负担,增加了医疗费用。

1.7“药品招标”造成药价虚高

从10多年招标采购对药品价格的影响来看,只是招标初期确实不同程度的降低了药品价格,随着集中招标的深入展开,招标采购“异化”现象的产生,从以医疗机构为主体的药品招标采购机制,过渡到以省级政府为主体的药品集中采购管理办公室,职能与人员的变化,招标业务、规则的熟悉程度,都会造成药品价格的虚高。这种基于政府信誉的高度垄断,既可能产生低廉的药品价格,也可能产生巨大的权力寻租空间与腐败,也是导致药品价格虚高的重要环节。

2、医疗需求方对医疗费用的影响

2.1医疗服务交易过程中信息的不对称

在医疗服务市场中,一般包括医疗服务提供者、消费者和保险公司(或其他医疗服务的第三方购买者,例如,政府)。在这些医疗服务的参与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对称信息和代理关系。例如,在医疗保险市场中,由于患者关于自身健康状况的了解比保险公司拥有更多的信息而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又如,患者对适当治疗方法的了解没有医疗提供者多而产生的不对称信息通常会带来提供者和患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普通患者对于医生所采取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措施缺乏相应了解,医生和患者之间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这就给予医生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不对称信息是指两个或更多的经济行为主体拥有不同的信息水平(基于数量、质量等)。过程中很大的主动权。患者必须把其一部分的自由委托给医生,存在着对医生的信任。这里委托人一(患者)受到代理人(医生)行为的影响,后者作为前者的代理决定购买者的需求,这将大大影响委托人(患者)的医疗费用开支。2.2患者就医时的需求弹性低

一般来说,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价格弹性低于其他行业商品(劳务)的需求价格弹性,属于缺乏弹性类行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身体健康需求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一方面由于消费者认为购买医疗服务是必需的,购买的医疗服务几乎没有任何替代品;另一方面消费者在几个医疗服务供给者之间进行选择时,除了考虑价格因素以外,通常更注重考虑一些非价格的因素,他们常常忠实于更有经验的医疗服务供给者,不愿意因为小幅度的价格下降而改变供给者;此外,由于医疗保险的不断普及和发展,患者不必承担所有的价格成本,这降低了在医疗服务供给者选择中价格相对于其他决定因素的重要性。由此也就产生患者的“道德风险”问题,即患者倾向于消费更多原来不需要的医疗服务。2.3医疗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

信息不对称会导致承保人低估某些隐瞒自己健康信息的参保人的保费,从而最终迫使承保人提高所有参保人的保费;提高保费会使那些比较健康的参保人退出保险,结果承保人又不得不进一步提高保费,又有更多的比较健康的人退出,如此造成保费不断提高的恶性循环。结果只有健康状况较差的人群才会参保,由此导致医疗保险变得非常昂贵。

2.4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医疗费用在GDP中的比重提高

随着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医疗费用在GDP中的比重也会快速提高。人均期望寿命提高的本身就是医疗卫生费用提高的直接结果。中国用占世界2%的医疗卫生资源,照顾了占世界22%人口的健康,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2岁,超过许多中等发达国家,这是中国卫生事业的骄傲。统计数据表明,一个人在65岁以后所花费的医疗费用大概占其一生的一半,在生命垂危的最后一年可能又要支付一半中的一半。因此当社会进入老龄化后,医疗费用上涨是不可避免的。[2]

3、其他因素的影响

政府失灵:过去30年各国政府对医疗服务和保险制度进行干预的实践表明,干预的效果并不理想。首先,政府决策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种政治力量争执和妥协的结果。势力相对强大的利益集团能影响和决定公共医疗保险中费用的主要承担者和主要受益者。其次,大多数公共机构按官僚主义的制度和管理规则运行,通常会由于信息的缺乏和对患者实际需求的不了解而反应迟钝、效率低下。由于以垄断形式运作,公共医疗服务机构往往会漠视病人的要求和需要,只能提供低质量与低效率的服务。而在没有竞争的环境中,它们缺少提高效率和改进服务质量的激励与压力。最后,在医疗服务市场,医疗服务的供给方相对于消费者具有强大的信息优势。当缺乏必要的制约和平衡机制时,一些医疗机构会为了谋取自身的利益而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分析了以上的种种原因,我们了解了为何中国医疗费用居高不下,那么联系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控制医疗费用上涨。

1、国际上发达国家控制医疗费用的基本经验

1.1对药品价格进行监管。

如瑞士政府规定处方药的价格必须要由联邦药品管理委员会和药品生产企业共同协商,其中联邦药品管理委员必须要有一名政府官员、若干药学专家以及保险公司的代表组成。处方药实行全国统一定价,药品批发企业只能获取6%--%8的配送服务费,其净利润不能超过%1。1.2对大型医用设备的使用进行严格控制。

如1976年美国通过的《食品、药品、化妆品修正案))赋予了食品药品管理局(FAD)对进入市场的设备进行审查和批准的权利。之后又实行了《设备需求证书法案》,规定医院购买超过10万美元以上的设备,必须经过卫生主管部门的审批。[3] 1.3改变支付方式,控制供方行为。

很多国家改变传统的按项目收费方式,改用按病种付费(DRG)。1.4适当增加患者的自付比例,从而控制需方以避免道德风险。

如德国按照收入水平将所有投保人划分为三种:义务投保人、自愿投保人和家庭联保人。

1.5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卫生服务效率的提高。

如瑞典政府改变过去以计划为主的管理方式,引导医疗机构进行竞争,患者可根据各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来选择医院。

2、控制我国医疗费用快速上涨的对策与建议

2.1探索适当的医院补偿机制,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

卫生服务应该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即政府应明确其在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领域的责任,而其余方面则应由市场机制来调节。根据国际经验,大部分国家的政府支出的比重都在70%左右,即使在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美国,此比重也在4%0左右,而我国目前政府支出仅占卫生总费用的17%左右。在财政投入的方式上,要根据定点医院服务的人口数量、服务质量等指标来决定补偿的数量,这样才能减轻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保证居民的健康水平。

2.2适当提高医疗服务价格,体现医生的技术劳务价值

适当提高医院的服务费、处方费、手术费以及护理费等,使医务人员付出的劳务和技术价值得到真正体现,从而弱化医院药品收入对医院 的补偿功能。另外单一的医疗服务价格的提高并不能起到控制医疗费用的目的,它需要配套政策的完善,要加强对医疗服务价格的监督检查,有关部门应该建立起有效的价格监管制度,切实防止医疗服务价格大幅提高而药品价格也未降低的情况。

2.3打破以药养医制度,实行医药分家

医疗费用过高,其实核心部分是药价贵。而药品价格是由研发费用,生产成本,流通费用,转嫁到药品上的医务人员收入,医疗机构和医药流通企业有关人员的回扣,制药企业、流通企业、医疗机构的利润等六部分组成。目前我国药品价格中占大头的是后三项,分别对应的是以药养医、商业贿赂和行业暴利等问题。要解决,必须要切断医生收入与其处方量之间的联系,要实行医药分家,即医院只管看病,提供医疗服务;医院的药房统一由医药公司接管,医药公司直接进行药品的零售。

2.4改革医院管理体制,正确定位营利性医院和非营利性医院

从经济发展和医疗供需的角度看,单一的公立医院己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而且国家也没有足够的财力将所有医院包下来。因此,必须将医院分类经营,分为营利性医院和非营利性医院,目的在于形成医院之间的竞争,促使医疗机构提高效率,降低医疗费用,同时“用低廉的费用为广大人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2.5加大政府对药品定价的监管力度,将药品集中采购作为药品供应的主渠道 首先,政府应加强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种类的审批;其次,要加强药品的成本审核,对药品进行科学定价。第三,应该将政府集中招标采购作为向医院、药店供应药品的主渠道。最后,要坚决查处涉及卫生行业的商业贿赂行为,建立健全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创新医疗机构监督机制。

2.6政府应严格控制大型医疗设备的使用

高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医学的进步,挽救了病人的生命,延缓其死亡的进程。但是“医疗设备行业开发新的医疗卫生技术的能力大大高于购买者对这些能力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这种创新技术的成本效益的估价”。建议政府大力发展适用性医疗设备,控制大型医疗设备的运用,将卫生投入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所需的卫生设备倾斜;探索现有设备的新用途以提高其使用效率;对医疗机构采购各类昂贵的医用设备进行严格审批。

2.7积极探索多种费用支付方式的联合使用

我国目前比较广泛实行的是按服务项目付费的方式,是刺激医疗费用上涨的重要原因,已成为阻碍医疗保险健康发展的“瓶颈”。借鉴美国健康管理模式(HMO)的经验,根据我国的现状,以按就诊人数计费为核心,以总额预算为基础,融合按项目付费、定额付费、按病种付费和按人头付费等方式,引导医院加强内部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实现国家、保险机构和医患各方的共贏。

首先,每年年底由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协商,根据最近3年的实际费用总额,兼顾投保人数的变动、年龄变动、疾病谱变化、医药品种和价格等因素,确定下各医院的医疗费用总预付额。其次,每年年底或次年初,保险机构根据医疗机构报送的服务项目和收费账单,计算出各医院按服务项目计算的服务支出。再次,根据国际疾病诊断分类法和医院的具体状况,对每一类疾病制定相应的治疗价格标准,计算出按病种的服务支出。最后,将按服务项目付费和按病种付费计算的医疗费用进行比较,采取平均法或者其他方法,确定最后的应付总额,对于应付总额大于总预付额的部分,由医院自付70%,保险机构付30%,也可视统筹基金节余情况确定比例;应付总额低于总预付额部分,则作为奖金奖励给医院。[4] 总的来说,医疗费用的问题需要政府,医务人员,人民群众三方面共同努力解决的,只有积极探索适合我们国情的方法,才能够真正让我们都能够享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参考文献:

[1]葛景晶,医疗费用控制: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2010年1月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医疗费用为何居高不下2006年02月20日

[3]王文清,中国医疗费用快速上涨问题研究,:2006年4月12日

篇6:大病保险“合规医疗费用”

所谓大病保险“合规医疗费用”是指被纳入居民大病报销范围内,实际发生的、合理的医疗费用,合规医疗费用界定范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政策,如果放得过宽,将全部医疗费用都纳入补偿范围,由于大病保险资金有限,补偿比例将很低,居民患重大疾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沉重负担难以解决;如果范围过窄,补偿比例较高,但范围外的医疗费用得不到补偿,居民个人医疗费用负担也难以减轻,可以说“合规医疗费用”范围的界定直接影响参保居民个人负担的多少。

根据通知相关规定,我省居民大病保险合规医疗费用范围包括以下费用:列入《山东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0年版)》的基本医疗保险药品,住院(含当地规定的门诊慢性病或门诊大病)个人首先自付的药品费用;《山东省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和《山东省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设施项目范围》中排除的不予支付项目外的医疗费用中,大型仪器检查、部分治疗项目个人首先自付的费用,高值医用材料、医疗服务设施(如床位费等)限价内个人自付的费用等;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规定范围内(含住院、当地规定的门诊慢性病或门诊大病),起付线以下个人负担费用、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个人分担费用、最高支付限额以上个人负担费用。

值得注意的是,对转外就医所发生的医疗费用,按规定先由个人支付的部分不纳入大病保险补偿范围。同时,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一谈判纳入的抗肿瘤分子靶向类药品和部分特效药品费用的具体补偿办法和执行时间,待确定药品品种后另行规定。

据了解,在7月29日之前,我省大病保险合规医疗费用范围使用的是《山东省居民大病保险工作实施方案》(鲁人社发﹝2014﹞48号)中界定的范围,具体包括,符合《山东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规定的药品费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统一谈判纳入的抗肿瘤分子靶向类药品和部分特效药品费用。

篇7:医疗费用控制整改措施

为了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切实减轻患者看病就医负担,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根据市计委《关于2017年1-5月医疗费用控制情况的通报》情况和县卫计局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整改方案。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院长为医疗医疗费用控制主要负责人,业务副院长直接管理医疗费用控制情况,临床各科室主任具体负责本科室医疗费用控制,使每一位医务人员掌握医疗费用控制相关政策。

二、主要整改措施

1、加强对医务人员管理。强化“三基三严”训练,提升医务人员基本素质;完善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病历处方质量、诊疗规范等院内检查、评价;加强医务人员医德医风教育。

2、严格执行财务制度管理。严格执行医疗收费价格及药品价格公示制度、费用清单制度,严禁自立项目收费、重复收费、分解收费、擅自提高收费标准等违规行为。

3、要进一步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的原则,能用一线药的不使用二线药,能用一种药的不使用多种药,杜绝药品过多,药量过大的现象。对检查费用进一步控制,实施领导亲自抓实外,严格控制各项检查项目超范围,超次数的重复检查。

4、继续完善住院病人验证、查对记录,严防挂床、门诊转住院的情尖况发生,严格掌握住院指征,严禁分解住院等情况发生。

5、严格医嘱、处方、检查单、病程记录与费用清单一致。

6、将合理诊疗行为作为对医务人员绩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对发现有不合理诊疗的医务人员按照“医院院规”扣除当事人相应绩效,并与当事人考核、职称晋升等挂钩。

篇8:医疗费用控制模式博弈分析

随着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 我国正经受医疗费用快速增长所带来的严峻考验。据2008年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情况显示, 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居民医疗费用同比有所上涨, 其中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用同比上涨7.6%, 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同比上涨9.5%[1]。近八年来, 我国居民个人现金医疗支出增长大大快于居民收入的增幅。面对严峻的形势, 我国采取医疗费用控制模式是政府管制为主, 引入竞争机制为辅。

1.1 政府管制为主

政府管制主要包括三方面:价格管制、加大资金投入与对医疗服务提供方的监督。

1.1.1 价格管制。

它包括对医药的定价制度以及改变医疗服务的付费方式等措施。国家统计局统计常用药品价格从2001年开始连续六年下降, 同比价格指数分别为-1.5%、-3.5%、-2.6%、-3.3%、-1.7%和-1%[2]。表面上部分药品价格在政府的强制措施下有所下降, 但百姓仍感到“看病贵”。主要由于:

一方面, 是政府定价的部分药品价格没有降到位。近年来, 虽然一大批药品的零售价格陆续降低, 但国家发改委为平衡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 维护市场稳定和各级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 采取了分步到位的降价方式, 使得部分政府定价的药品价格仍然偏高。

另一方面是实行市场调节价的药品价格上涨。目前一些实行市场调节价的药品价格出现了明显上涨势头, 有些甚至是成倍上涨, 价格虚高的现象比较严重。

1.1.2政府加大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支出。

杜乐勋指出, 我国医疗费用持续高涨其主因“不是因为引入了市场机制, 而是因为没有正确有效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3], 尤其是政府的投入不到位, 1978年, 全国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支出的比例是32.3%, 到2000年, 下降到历史最低点15.5%, 现在也只恢复到17%, 比阿富汗还要低, 更低于大多数中等收入国家[4]。

1.1.3加大对医疗服务提供方的监督力度。

主要包括监督医院在规范服务收费监督合理用药、规范内部收入分配、减少医疗纠纷、维护群众利益等方面。但是卫生主管部门与公立医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很难对医院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监管。原因主要有二:第一是由于医学是门非常专业的学科, 一个医生犯了错误, 如果没有其他内行指出, 是很难被外行了解的;第二个原因是医疗行业高度的垄断性, 在我国, 公立医院占据了医疗行业绝对的领导和垄断地位, 而这些医院与卫生行政部门又有难以理顺的关系, 异样的声音很难发得出来。对降价后的药品, 企业可把其“变脸”后再次提高价格, 而政府对此却没有严厉的措施。

1.2 引入竞争机制为辅

引入竞争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平价医院和商业健康保险公司的加入。

1.2.1 平价医院的建立。

平抑医疗市场的虚高价格。平价医院就是要减少不必要的各种名目繁多的“检查”, 并降低检查费用, 同时实行“医药分家”, 逐步将药价中的水分挤出来。

1.2.2 让更多的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加入医疗保险领域。

如此一来, 会有更多的“第三方购买者”来帮助患者约束医疗机构, 使处于明显弱势地位的患者不是无可奈何地接受医疗机构的过度服务。

目前我国医院之间不是没有竞争, 而是存在非常激烈的竞争。医疗服务不同于其他产品, 它是越竞争越贵。从患者的角度看, 患者识别医疗产品的能力有限, 只能根据一般商品的经验, 认为价格是质量的信号。对于患有重大疾病的患者来说, 买贵不买贱是理性的选择, 他们的心理是不惜代价。为什么药品和医疗器材往往越贵的卖得最好, 因为只有用最贵的, 患者和家属才得到一个心理安慰。从医院的角度说, 竞争就要在市场上吸引病人。医院一般靠高精尖的设施、仪器、名医在市场上吸引病人, 因为病人最容易看到的就是这些。这样, 医院的固定成本不断增加, 这些最终要转化为患者的负担, 因此费用也就越来越高。

由于医疗服务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属性, 在控制医疗费用过程中既存在“政府失灵”, 也存在“市场失灵”, 斯蒂格利茨曾提出过一个忠告, 那就是“要以正确的方式提出问题”。他强调, “不要把市场和政府对峙起来, 而应该是在二者之间保持恰到好处的平衡, 因为有可能存在许多的中间形态的经济组织 (包括那些以地方政府、合作社等为基础的中间形态) 。”[5]这样, 我们需要第三方的介入。

2“第三方”参与医疗费用控制模式探讨

2.1“第三方”的界定

本文认为第三方是介于国家 (政府) 组织与市场 (营利) 组织之间, 属于非营利组织性质。非营利组织是Non-profitOrganization (NPO) 的中译, 它是指具备法人资格、以追求公共利益为使命、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盈余不分配给内部成员的机构、团体或组织。非营利组织具有组织性、私有性、非营利性、自治性、自愿性。

本文所说的第三方是专门针对医疗服务领域建立的社会团体。第三方组织是在医疗服务市场, 为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缺陷, 向患者提供信息咨询、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对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医疗服务等而建立的专门社会团体或机构。

2.2“第三方”参与医疗费用控制的利与弊

在医疗费用控制模式中, 由于第三方具有非营利组织的属性, 有其独到之处, 这表现在:

第一, 非营利组织在讲效率、重绩效方面所取得的先进服务管理方法和经验, 对政府部门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可以促进政府改善公共物品管制的效率和质量。

第二, 非营利组织是实现公平与效率的重要途径。迄今为止, 市场和政府是人们找到实现公平与效率两大价值目标最重要的途径。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第三方参与医疗费用控制模式的巨大优势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大包大揽无所不能。因为非营利组织在干预准公共物品领域时也同样存在着失灵:

第一, 利益的驱动———非营利组织领域中同样存在“经济人”的假设, 他们很可能偏离甚至背离非营利组织的宗旨, 置社会公益或共益于不顾, 而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这样就有可能造成非营利组织的失灵。

第二, 志愿失灵———根据萨拉蒙 (Salamon, 1981) 的分析, 非营利组织的“志愿失灵”, 主要包括:慈善不足、慈善业余主义、慈善特殊主义。

根据我国特殊的国情,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失灵还存在着:道德失控。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合理配置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它一方面带来道德观念的更新和道德的进步, 另一方面也诱发了一些不良的道德现象, 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这势必影响到非营利界, 使少部分人道德迷失, 片面地追求效益优先。

3 医疗费用控制模式博弈分析

在现代社会中, “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志愿失灵”的共存说明:在控制医疗费用的活动中, 仅有市场, 或仅有政府, 或仅有第三方都是不够的, 一个健全的社会体系必须同时包含这三种机制或三种力量。但是政府、市场和第三方在社会资源整合的过程中, 由于对彼此的预期并不总是一致, 虽然拥有共同的目的或者价值取向, 却总会引发不同的资源整合结果。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博弈的角度来分析。

博弈是指决策主体 (个人、企业、集团、政党、国家等) 在对抗中, 对抗双方或多方相互依存的一系列策略和行动的过程集合。它的特点是: (1) 博弈中的参与者各自追求的利益具有冲突性; (2) 博弈是一个过程集合; (3) 博弈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策略的相互依存性。

3.1“第三方”与政府的博弈

日本学者青木昌彦采用博弈的观点来分析国家, 把政府本身看作一个明确拥有独特激励机构的博弈参加者, 认为国家是“政府作为游戏参加者被包含在内的政治经济领域的博弈的均衡”, 是“政府与民间博弈所产生的稳定状态”其中一个重要的假设是“政府对于民间 (博弈参加者) 对其政策所可能做出的反应具有某种合理的预期, 而民间博弈者也对政府可能对民间的行动做出的反应具有某种合理的预期。以这种预期为基础, 政府和民间博弈者都会选择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动”。[6]但是, 我们知道, 基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所处地位的不对等性, 这种“共同的预期”是不可能或者很少达到的。例如, 民间对于政府的预期过高, 认为政府可以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过高的问题, 一旦出现“政府失灵”的情况, 便会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政府对民间的预期则正好相反, 认为公民组织不可能很好地自我组织, 这就成为政府主导社会、主导公民社会部门的理由。然而, 不可否认的是, 公民社会力量正在迅速发展, 民众的参与性逐渐上升已成为社会事实, 建构在公民社会基础上的“第三方”无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它应该也必须与政府协同发展, 政府不应该低估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三方”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 政府就不应该加以干预。政府和“第三方”应该是博弈的对等的双方。

3.2 政府与市场的博弈

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博弈, 简而言之, 就是两者在何种程度上可以共处进而达到社会资源整体配置的最优化。政府干预是必需的, 但未必总是有效的。政府干预政策的出台, 一般情况下被认为这项政策是可以收到成效, 因而持一种比较乐观肯定的态度。对于市场来说, 并不希望政府在市场领域内有过多的干预。但是同政府与民间博弈有些相似的是, 政府和市场对彼此的预期并不一致, 政府很难把握干预的“度”, 易于扩大其活动范围, 这样往往会受到市场的抵制。对于市场来说, 它所要求的是政府的适度调控。

3.3 市场与“第三方”的博弈

在医疗费用控制模式中, 政府、市场和第三方三个主体在社会博弈中的地位并不是均衡的, 而且也不可能是均衡的。政府由于拥有公共权力, 而且可以运用公共权力, 就处于博弈的优势地位, 可以采取对其有利的策略。市场和第三方则由于本身的弱势较容易受到来自政府的侵害, 却又难以自我保护。基于政府的某些政策的不确定性, 政府既可能侵犯市场, 也可能侵犯第三方, 在这种情况下, 依据成本———效益分析, 市场与第三方的合作就是一种比较好的策略选择, 作为处于博弈弱势地位的市场和第三方就有了合作的可能。这样说, 并不是指两者可以联合起来对抗强权政府, 而是可以共同制约政府, 实现单一主体所不能或不可能实现的制约。从这个角度上说, 市场要比政府更欢迎和支持第三部门的发展。[7]

4 三方博弈对我国医疗费用控制模式构建的启示

基于以上的分析, 我们把第三方、市场以及政府看作是控制医疗费用、实现医疗资源整合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三驾马车”是有积极意义的。

4.1 构筑政府与“第三方”的伙伴关系

既然是博弈就是双方的竞争与合作。在医疗费用控制中, 政府与第三方的合作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如果政府向患者提供一些信息咨询时, 成本大且效率低下,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样政府可授权予第三方, 由他专门提供此项服务;另一方面, 当前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造成的, 第三方与政府可联手加强对医疗机构甚至是药商企业的监督, 推进医疗服务领域的信息披露机制的建设。

第三方和政府可以利用各自在组织特征上的优势建立竞争伙伴关系。在这种关系中, 第三方与政府共同承担控制医疗费用的责任。它们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合作方式来完成自己的责任, 但在合作的同时也可以存在适当的竞争。这种竞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相关事务管理权力的竞争。对公共事务管理的参与从某个角度来看也就意味着分享、争夺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力。二是资源的竞争, 重要是财政资源的竞争。第三方的财政资源并不全靠政府, 它与政府形成了一种间接的竞争关系。这是因为双方的财政资源最终都来自社会公众:政府的财政来源于公众的纳税, 第三部门组织的财政资源主要来自于公众的捐献。

4.2 构筑市场与“第三方”的伙伴关系

第三方应该建立与营利医疗机构或企业的伙伴关系。第三方和营利医疗机构、企业合作是一个双赢的选择。第三部门通过企业, 获得需要的资金及援助, 加强了公众对问题的关注, 企业可以通过参与第三方的活动实现更多的销售, 打造一个更好的公众形象, 增加知名度, 获得更多公关机会等等。

在医疗费用控制过程中, 要建立第三方与医疗机构或企业的伙伴关系, 第三方首先需要制定明确的公益使命、宗旨和目的, 及时让医疗机构或企业了解特殊群体的实际需求, 提供合理可行的公益项目方案以及预测将产生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第三方与医疗机构或企业主动建立联系, 通过多种方式逐渐建立一种双赢的伙伴关系, 以获得更多信息, 加强对医疗机构和企业的监督, 为患者提供服务, 从而达到控制费用的目的。第三方要继续生存下去, 必须与医疗机构或企业发展明确关系, 必须与医疗机构或企业主动合作, 发展以公益事业为目的的营销联盟。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公布2008年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情况 (全文) .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09-02/17/content_17287680_3.htm.2009.2.17.

[2]药价降了, 看病为何还是贵.http://www.39.net/focus/yw/262533.html[EB/OL].2007.8.17.

[3]杜乐轩, 张问鸣.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NO.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5.

[4]余力.医改:另一种表达[N].南方周末, 2007.10.11 (18) .

[5][美]斯蒂格利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证据[M].长春:吉林出版社, 1998:344.

[6]青木昌彦.市场的作用, 国家的作用[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2:42.

[7]徐金发、王其富.论政府、市场、公民社会部门之间的博弈关系[J].云南社会科学, 2003, (4) :39.

[8]张孝学.模式经济学探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8-10.

[9]宋若思.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志愿失灵[J].经济师, 2003, (6) :11-12.

[10]李珍.社会保障理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1:288-292.

[11]乌日图.医疗保障制度国际比较[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224-228.

上一篇:英文金曲歌词中英对照下一篇:品酒专业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