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旅游强县

2024-04-23

努力打造旅游强县(精选6篇)

篇1:努力打造旅游强县

同志们:

这次全县人才工作会议是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回顾近年来人才工作,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差距,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工作,为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旅游城市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前段时间,县委专题听取了人才工作汇报,并就人才工作作了研究。下面,我就加强我县人才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认真分析国内国际形势,作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对做好新时期的人才工作,具有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重要的意义。

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途径,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必须始终围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最终目的,按照“五个统筹”的根本要求,更加强调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经济增长同资源保障、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依靠过高消耗资源的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人才资源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把丰富的人才资源转变为现实的人力资源,走上一条知识驱动、资源节约、环境优化、生态良好的新型发展道路。

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是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去年以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如紧缩银根、调整外贸出口政策、实施最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等,这些政策举措,对解决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切实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把思想真正统一到中央的部署上来,以积极的态度贯彻落实好宏观调控政策。中央加快发展的战略决策并没有变,要变的是经济增长的方式,这为我县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推进产业升级,转变增长方式,关键是科技创新,核心是人才建设,谁掌握了科技的制高点、人才的制高点、高技术产业的制高点,谁就在区域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就有可能实现技术和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因此,我们要主动适应宏观调控政策,创造性开展工作,做到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要牢固树立人才强县观念,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旅游富民、海洋开发、生态立县四大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精深加工型和高附加值的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实施重大项目推进年活动,对已经明确的、可以实施的项目要抓紧进度;对可以争取的项目,要积极创造条件,赶快做好项目的争取工作;对明确过当前无法做的,要头脑清醒,既不要去碰“高压线”,又不要轻易放弃,不碰不等于不做,可以先做些准备工作。同时,土管部门要积极发挥工作的主动性,全力做好工作,各地各部门在工作中要注意方式,不要做违法违规的事。

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举措。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旅游城市的目标,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目标,包含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不仅要实现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还要实现人和社会的现代化。长期以来,我县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不放松,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必须看到,发展是不全面的、不协调的、不平衡的,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相对滞后,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要推动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就必须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所以,我们要把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作为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载体。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出台政策措施,创新工作机制,优化创业环境,有力地推进了我县人才工作,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是人才总量稳步增长。到2003年底,我县人才总量2.8万人,比1999年增长8800人,年均递增10%。每万人口中人才数为528人,比1999年增加160人。二是人才整体结构逐步改善。到2003年底,全县具有高级职称人才520人,中级职称人才4410人。全县县管领导干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68.2%;专业技术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35%。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3人,获得省、市级有突出贡献人才5人次。三是人才引进激励机制日趋完善。大力开展学习型社会创建活动,强化继续教育,完善社会教育,一场热爱学习、崇尚学习的热潮正在兴起。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建设了高教园区,开通了浙江大学象山干部远程教育中心,通过出国深造、学历教育、在职培训、委托培养等多种形式,加大各类人才培养力度。去年,与上海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联合举办了6期培训班,培训企业管理人才500余名。完善人才市场建设,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鼓励引进人才的政策措施,建立了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按照“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思路,通过兼职、委托项目开发、技术入股、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促进了人才的柔性流动。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探索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和退出淘汰机制,重能力、重绩效的用人导向逐步确立。四是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坚持以产业集聚人才,以科研项目集聚人才,以创业基地集聚人才,把人才作为推动发展的核心动力,促进了人才智力和技术能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县科技创业园、科技孵化中心等人才创业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去年我县获得授权专利数达91件,其中发明专利数达5件。科技进步对全县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8%。

但是,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的人才工作与经济发展要求还有不少差距,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等各个环节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人才的服务激励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1、人才总量和整体素质与经济百强县地位不相称。从人才总量看,到2003年底,我县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318人,不及全市每万人666人平均水平的一半,在全市处于下游水平。从人才整体素质看,全县党政机关干部队伍中,具有研究生等高学历的人才仅5名;规划、绿化等专业毕业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紧缺,具有规划高级职称的仅2名。高级职称专业人才年龄严重老化,45周岁以下只占28.5%。农技人员中,50岁以上的多,30岁以下的少。企业员工队伍中,全县4200余家工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仅2800余人,平均三家企业合用2名专业技术人员,很多个私企业基本上没有专业技术人员。

2、人才结构状况与产业升级要求不相适应。2003年,全县现有高级、中级、初级的结构比例为0.3:2.4:7.3,与国际公认的1:3:6的要求相差甚远。教育、卫生和经济、会计类专业技术人才占了全县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近50%。工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真正从事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的不到12%,我县产业发展急需的机械、针织、建筑、旅游,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外经外贸等专业人才和熟练掌握实用技术的技能人才十分匮乏,预计2005年需求缺口将达2500名以上,这与我县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对人才的需求差距较大,与我县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旅游城市的发展要求明显不相适应,3、创业平台和人才环境建设与人才成长的要求不相适应。我县高新技术产业不发达,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产业化效果明显的项目偏少,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约30亿元,只占全部工业产值的10%,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我县企业的规模、档次和科技含量都不高,企业自主设立的研发中心和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不多,缺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吸引和接纳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平台缺乏,影响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人才创新能力的发挥。部分企业满足于现状,对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给人才的引进带来阻碍。就政府层面而言,人才开发机制和人才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人才使用还不够开放灵活,人才创造的价值还不能得到充分体现,一些部门和地方对人才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影响了优秀人才的集聚、使用,出现人才引进后“留不住”现象。我县一名引进的人才在离开象山时说:“我从安徽来,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家乡贫穷落后,我也不会被引进到象山。但工作生活中,象山人一听到说普通话的,就用异样的眼光看人,直接称呼‘安徽人’,很伤自尊。我很希望象山人消除排外心理,消除狭隘的地域优越感,把象山建成一个接纳外来人员、包容外来人员的大气的城市,为象山的引资和引才工作创造更好的环境。”据统计,全县引进人才的流失率高达40%以上,且流失的大多是青年专业技术骨干,这种状况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此外,随着全社会对人才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县周边一些地区都在以优越的地域条件、优良的工作环境、优厚的经济待遇招揽人才,给我县人才工作带来了很大冲击。在这场日趋激烈的区域人才争夺战中,象山并不占优。因此,我们务必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以强烈的现实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坚定不移地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发展壮大人才队伍,努力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二、进一步明确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当前,我县正处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历史时期,推进人才工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面临难得机遇。我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全国、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推进我县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锐意进取,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努力开创我县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今后一段时期,加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紧紧抓住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各项事业中来,为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旅游城市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今后一段时期,我县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全县人才总量达到6万人,年均增长11.5%,每万人口中人才数达到1100人以上,具有技术员以上职称或拥有各种执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达到4.2万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的高层次人才2000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人才10000人,把我县建设成为与经济百强县地位相适应的人才强县。

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把握以下几条:

——坚持扩大总量和提高素质相结合。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在扩大总量的基础上,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不断提高人才素质,促进人才总量同我县现代化建设目标相适应,人才素质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坚持自主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根据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改进培训方法和内容,促进各类人才充分涌现。多途径多渠道引进人才,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坚持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相结合。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实现人才资源的综合开发、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完善投入机制,建立政府为引导,用人单位为主体,社会各方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加强人才工作,根本任务在于完善人才规划、增强人才实力、激发人才活力、营造成才环境上下功夫、求实效。

1、搞好人才规划,抓牢三支队伍。规划是龙头。要紧紧围绕县域发展总体规划的战略重点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认真做好人才需求、培训等各类规划和预测工作,尤其要加强象山主导产业、新兴产业、重点工程和重点科研项目等领域人才的科学预测,真正把现有人才,所需人才,缺多少,缺什么,哪里来等问题分析清楚,在此基础上,制订出具有指导意义的人才需求标准,为有目的培养和引进人才打好基础。我县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已基本完成,正式颁布后,各责任部门要按照规划要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以人才建设规划纲要为龙头,按照中央关于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党政人才要以执政能力建设为核心,着力增强科学判断形势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应对复杂局面能力、依法执政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以提高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大力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专业技术人才要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努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高技能人才要着力提高知识层次和实用技术水平。要以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重点,加快培养造就一批适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较为稳定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建立农村人才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投入,全面实施十万农民培训工程,努力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整体素质。

2、围绕能力建设,增强人才实力。构建象山人才高地,引进是“外增变量”,教育培养是“内生变量”。要把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

一要加大对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力度。各地各部门要把人才教育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象抓基础设施、抓项目、抓技改那样抓人才培训,舍得花钱,舍得投入。县委、县政府已经决定,由县财政安排专项培训经费,对企业投入人才培训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大力实施公务员培训计划,建立党政人才培训考核学时学分制度,选送一批干部赴国内外重点高校进修深造,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抓好浙大远程教育三级干部培训网络建设,三年内覆盖全县90%以上的党员,逐步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的终身教育网络。加大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继续加强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经济管理方面的培训,有条件的要选送赴国外学习培训,着力培养一批有战略思维、国际眼界、竞争意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利用长三角丰富的继续教育资源,加强与各类名校合作,优化整合电大、党校、成人学校等各种教育培训资源,研究探索各类人才差别化、个性化培训新做法。用人单位在人才教育培训中要发挥主体地位作用,把人才教育培训纳入单位发展规划,尤其是一些骨干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要注意人力资本的投入,推广员工的专业化教育。

二要加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的基础上,加快普及高中段教育,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围绕“工业强县、旅游富民、海洋开发、生态立县”四大战略,以培育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合理设置切合象山实际的专业课程。县职业高中要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探索订单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等新路子,重点培养一批象山急需的专门人才和高级技工等实用型人才。当前,要突出抓好机械、针织、旅游、宾馆服务、养殖等专业的培训。为引导鼓励企业对人才培训的投入,县里已出台了一些激励政策,由县财政安排专项培训经费,对企业投入人才培训给予政策上的优惠。

三要把人才引进作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为了切实改变人才资源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除了加强教育和培训外,还需要切实加大引进的力度。要畅通人才引进渠道,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大力引进我县急需的外经贸、法律、规划、高新技术人才,有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企业家,以及其它高级经营管理等急需的人才。2002年以来,我县采取“实习+就业”人才引进模式,从兰州等地引进了一批机械、计算机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这样的引才方式很好,要继续加大力度,改进方法,把触角延伸到高等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生活比较贫困的其他地区。要充分发挥柔性人才机制的作用,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咨询、讲学、兼职、短期聘用、技术合作、人才租赁等方式灵活引进国内外智力。进一步加大国外人才智力引进工作,把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有机结合起来。做好象山籍人才的“回归”工作,我县每年向国内各类高校输送了上千名优秀学子,去年达到2400名,但回象山创业的人数并不多。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在校学子、在外创业人士的跟踪联络工作,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鼓励他们回乡创业。

3、围绕市场取向,深化制度创新。完善的人才工作体制与机制,是激发人才活力的关键。要按照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要求,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一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将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研究建立党政人才素质评价和实绩评价机制,重在群众认可,扩大民意在党政人才评价中的作用;建立科学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评价机制,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完善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积极探索考试、考核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方法,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破除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

二要创新人才选拔机制。深化各类人才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实行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和调任制度,完善竞争上岗,推行绩效考核,改进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方式、方法,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任期制、试用制、辞职制等制度。在事业单位全面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等制度,规范按需设岗、竞争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工作,促进事业单位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企业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完善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培养、考核、评价、激励、监督等制度。

三要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大力发展各类人才市场,完善统一、竞争、有序、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通过政策引导、行政驱动和规范市场规则等手段,使各类人才实现自主择业与双向选择,在市场平等竞争中成长。加快建设人才资源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全县人才供求信息联网,使其成为人才流动的主要引导工具。消除人才的地区、部门、身份、所有制限制,疏通三支人才队伍之间、不同所有制单位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人才的流动渠道,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四要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元化分配机制,鼓励经营管理、专利、发明、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业余兼职,放宽部分高级专家的退休年龄。实施重奖制度,对企事业单位引进国(境)外智力项目,县财政根据市补助额度按1:1安排配套资金。对在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中作出重要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重奖,开展两年一次的“杰出人才奖”制度,对达到考核评定体系要求的企业,授予“人才型企业”荣誉称号并予以奖励。

4、围绕优化服务,营造成才环境。任何一种人才工作机制的有效运作,都离不开相应的环境条件。对各类人才来说,事业是内动力,环境是吸引力,服务是凝聚力。一方面我们花很大投入去引人才,另一方面却有大量人才从本地流失,因此,我们必须把营造良好环境作为加强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真正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法制保护人才。

一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进一步加快象山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繁荣和城市化进程,做强企业创业载体,为各类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继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传统产业层次,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为高素质人才提供良好的创业平台。加快科技创新,加强县科技创业园和科技孵化中心建设,鼓励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大学生和研究生实习基地。凡有条件的企业都要建立各种形式的科研开发机构,在企业内部形成科研、开发、生产一体化,力争经过五年努力,全县工程技术中心达到100家。要积极创造条件,尝试在有关城市建立“象山科研创新中心”,使其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锻炼成长的有效载体和舞台。要推动社会进步,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各项事业,加快社会领域体制改革步伐,促进社会领域事业和产业的协调发展,使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二要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大力转变政府职能,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加快建设“便捷、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县人事局要强化服务功能,开辟人才“绿色通道”,提供“一条龙”、“一站式”窗口服务。对柔性流入我县服务的国内外人才要发《特聘工作证》,其子女入托入学等待遇等同于人事关系和户籍随迁的同类人员。加强与引进人才的联系、沟通,健全定期通报制度,增强引进人才对象山的归属感。关心人才的工作和生活,让优秀人才在文化教育、交通服务、医疗保健、休闲活动等方面享受优惠待遇。实施县人才公寓工程,三年内要兴建人才公寓1万平方米。切实按政策解决引进人才在子女入学、配偶就业,以及各类养老、医疗、工伤等保险问题,以最大限度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开展“我为跨越式发展做什么”大讨论活动,落实“四个尊重”重大方针,不断营造包容的开放的社会氛围,让想干事的有机会、会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鼓励创新、勇于探索、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人文环境。要深入推进学习型社会创建活动,寻找学习活动载体,让每个组织、每个家庭都重视学习,营造人人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强化学术氛围,充分发挥县科协和各类学会、协会的作用,积极开展学术、技术及其他形式的交流活动,为各类人才提供交流发展平台。要强化文化氛围,加快科技人员俱乐部、博物馆等设施建设,为人才提高素质能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创造良好条件。要注重人性化管理,对高层次人才每两年要组织开展一次健康检查,人事局要做好组织工作。最大限度满足各类人才的交流、学习、娱乐的需求,真正使各类人才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有苦练“内功”的动力而无应付“内耗”的压力,有专心谋事的成就感而无分心谋人的疲惫感。

三、切实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人才强县战略是一项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大局和未来发展的大事,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进这项工作,关键在于党管人才。我们必须按照中央提出的“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真抓实干,推动我县人才工作迈上新台阶。

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对人才的认识不到位,人才工作也就无从谈起。提高认识关键在党政领导,要建立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听取他们对县委、县政府决策的意见和建议。建立相对稳定的专家咨询组织,发挥专家在重大决策中的参谋咨询作用。各地各部门党政“一把手”要牢固树立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制订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环境,把每一个人的潜能和价值都充分挖掘出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放在首要位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加强协调,形成合力。人才工作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既有相关政策制定和贯彻执行等宏观方面的问题,也有情况汇总、信息交流、工作协调等具体工作。为此,县委专门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制度,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初步构建了人才工作的新格局。组织部门作为牵头单位,要认真履行好牵头抓总的职责,着眼大局、超前思考、及早谋划,做好宏观指导、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工作,坚持“三支队伍”一起抓,“三个家”一起建;县人事局作为综合职能部门要履行好职责,教育、科技、卫生等部门要在人才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新闻宣传部门要为人才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各镇乡、街道都要相应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同时,各地要在县规模以上企业中建立人才工作联系点,主动与各类人才交朋友,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明确责任,狠抓落实。为推进我县人才工作,县委、县政府在这次大会上下发了《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象山县2004—2010年人才资源开发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供各地各部门讨论参考,有意见(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可以书面形式向组织部门反映。各地各单位领导要切实负起做好人才工作的主要责任,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并提出针对性的落实措施。要建立人才工作目标制,明确分工,任务到人,层层落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目标考核和督促检查,把人才工作成效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同志们,时代呼唤人才,发展需要人才。我们一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动员和组织全县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积极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共同创造一个人才活力迸发、聪明才智涌现的新局面,为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筑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旅游城市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篇2:努力打造旅游强县

友谊县位于三江平原腹地,隶属于双鸭山市,幅员面积1,872平方公里,人口13万,耕地面积160万亩。2007年以来,友谊县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特别是围绕“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结合实际确定了“打造五个平台”工作思路,通过狠抓落实,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四年翻一番,固定资产投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工业增加值两年翻一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两年翻两番。先后荣获了全国“平安县”、中国历史文化旅游名县、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全省“最具活力县”、“无毒县”、经济发展法制环境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一、打造项目建设平台,实现了高效发展

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龙头”。2007年以来,共新上招商引资项目57项,累计到位资金60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大项目23项。先后成功引进了国家电网集团、韩国希杰集团2家世界500强企业,北大荒集团、广西洋埔南华集团、九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3家国内500强企业。其中,九鼎酵母、南华糖业生产规模分别居全省同行业第二位和第三位。同时建成了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级6家。在项目建设的拉动下,友谊地区经济呈现出持续跨越增长势头。

二、打造县场共建平台,实现了统筹发展

结合县、场分设的特殊体制,采取了机制联建、资源共享、项目联上、环境共创等有效措施,开创了区域协作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先后合作引进了总投资4.1亿元的30万吨稻谷综合加工,总投资1.9亿元的北大荒牛业屠宰加工等大项目21个,实现到位资金18亿元。县、场共同投资2.63亿元,完成了37条267.8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在双鸭山市率先实现通乡公路全覆盖。拆除泥草房2,118户,总面积10万平方米。建成省级新农村试点、示范村5个。

三、打造文化产业平台,实现了协调发展

依托“五地文化”资源优势,实施了文化旅游名县战略。累计新上文化旅游项目12项,共完成投资6.12亿元。重点建设了“一村”即:总投资5.5亿元,一期工程5,000万元的中国知青第一村;“二馆”,即:总投资6,000余万元的生态文体中心和总投资3,000余万元的友谊博物馆;“三园”,即:总投资10亿元的农机博览园,总投资5,000万元的挹娄文化风情园和总投资1,200万元的美兰庄农业生态观光园。此外,县场共建了满族风情园、华瑞园、水韵居等观光小区。加强了友谊历史文化研究及宣传,友谊特色文化分别在央视多个栏目得到重点宣传。

四、打造优良民生平台,实现了和谐发展

推进了“蓝天碧水”工程。实施了总投资6,800万元的污水处理厂,总投资3,000万元的万吨水处理厂,总投资2,300万元的垃圾处理厂,和总投资1,500万元的挹娄大街等一批城镇基础建设工程,城镇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实施了总投资4,500万元新高中和总投资3,600万元的新医院建设工程,优化了全县教育和医疗环境。投资1.93亿元,完成了6处,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的新型农村住宅小区建设,改善了2,796户居民的住房条件。社会矛盾得到较好处理,友谊县连续多年未发生有重大影响的群体性事件,信访工作连续四年获得市级目标考核优胜单位。

五、打造工作保障平台,实现了更好更快发展

推进了干部公选制和事业编制人员逢进必考制,使一批优秀干部和人才脱颖而出,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实行了县级领导包项目制度,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机构,工作进展情况月督查、月通报,有力促进了全县重点工作落实。深化了重点工作效能监察,组织纪检、人事、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对全部重点工程进行了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全程监察,在保证推进的同时,杜绝了工程建设中的不廉洁行为。对到企业进行勒、拿、卡、要等行为,坚持做到从严查处,涉及中省直单位的,实行向其上级部门报告制度,进一步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

篇3:新野着力打造皮南肉牛强县

1 龙头带动, 催生规模养殖

培育一批加工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新培育科尔沁牛业南阳有限公司, 总投资5亿元, 建设1个年屠宰10万头肉牛加工厂、1个万头肉牛育肥场、10个千头肉牛场、沼气发电及熟食品系列加工等。并在河南山区建立2万头优质母牛繁育基地, 繁育优质犊牛, 生产犊牛全部投放到千头肉牛场饲养。千头肉牛场发展催生一批养牛小区发展, 采取个人投资或合作入股形式建养牛小区30个。规模养牛场发展带动母牛专业村, 县出台发展母牛专业村优惠政策, 发展母牛养殖户提供小额贷款, 补贴利息, 配种实行免费等, 也大大激发了养殖户发展母牛的积极性。全县形成了养牛小区从母牛专业村购小牛进行犊牛育肥, 千头场从养牛小区购架子牛进行育肥, 育肥后的育成牛由科尔沁牛业南阳公司以高于市场价每公斤0.2元价格统一收购架子牛、育成牛的产业模式, 保证养牛户的利益。目前, 科尔沁牛业南阳有限公司已成为市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2 推广标准化技术, 生产绿色畜产品

标准化生产是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 是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新野县在规模养牛场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 实施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 使全县养牛业走上科学发展道路。县畜牧局和质监局联合制定发布了《皮南牛生产技术规范》和《无公害肉牛饲养规程》, 从肉牛育肥、疫病防治、饲养管理到产品销售加工等每个环节, 制定有详细的生产标准、技术标准。在全县规模牛场推广TMR生产技术、秸秆青贮、糖化技术、酒糟饲喂技术、无公害肉牛饲养技术等, 年推广秸秆青贮、糖化饲料30万吨以上, 使全县秸秆利用率达70%以上。在养殖生产过程中, 严格投入品管理, 从肉牛生产饲养的每个环节严格按照绿色肉牛生产技术规范要求, 规范建立养殖档案、防疫档案、饲养记录等标识追溯系统。建立起从肉牛育肥—优质饲草饲料生产—疫病防控—质量检测—耳标追溯的全程产业化质量安全管理, 切实保障产品绿色、安全、无公害。

3 打响品牌, 提高市场竞争力

新野从1986年以来, 一直坚持用皮埃蒙特牛改良南阳黄牛, 目前新野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皮南牛核心产区。2004年率先在国家工商管理总局注册了“十二黑”牌活牛商标。2006年在北京成功举办了中国·新野皮南牛肉品鉴定新闻发布会。专家组对皮南牛肉质得出鉴定结论:皮南牛体型兼容了父母本的优秀特征, 载肉量大、屠宰率和净肉率及成品肉率高;躯体各部位肉的蛋白质和维生素A含量高, 脂肪和胆固醇含量低, 钙、铁、锌、锰含量很高;牛肉质地细嫩, 具有较好的风味保持性和耐加工性。皮南牛肉被中外专家鉴定为高档营养性保健性双肌型牛肉。2009年11月在第四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上, 展示了皮南牛新品种, 得到了牛业界专家们的一致认可和肯定。科尔沁牛业与规模牛场签订皮南牛收购合同, 以皮南牛为主生产加工高档牛肉及其制品, 填补了我省高档牛肉生产加工空白。产品主要供应国内各大超市, 并出口到欧盟、中东、俄罗斯、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4 创新模式,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篇4:挖掘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旅游强县

近年来,龙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为充分挖掘资源优势,打造旅游强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全县上下,真抓实干,勇于开拓,促进旅游业蓬勃发展,为创建广东省旅游强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领导重视

今年1月,县委书记段邦贤在县十二届五次全会中明确指示,要加快规划建设佗城客家古邑文化旅游产业园,推进全省现代服务业和古邑文化旅游集聚区建设;完善古邑文化游、红色经典游、自然风光游、休闲康体游和农家游,提高旅游品位。

县委书记段邦贤对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定位和目标做出明确指示,可谓为该县旅游发展打了一针“强心剂”。

“每年年初,县委、县政府的领导都会亲临旅游局指导和部署相关工作,并亲自参与项目引进,甚至现场办公。”县旅游局副局长叶国强说,“领导的高度重视、亲力亲为,让我们更加坚定打造旅游强县的信心。”

招商选资

近年来,龙川县把招商选资作为推进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引进大项目、大资金,不断开发、丰富全县旅游资源,成效显著:一是全力推进佗城温泉国际度假区建设,现已累计完成投资5亿多元;二是成功引进亚皇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投资30亿元开发九龙潭旅游资源。三是认真做好佗城古城保护和修缮工作,佗城设施日臻完善。四是积极推进霍山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选资工作。

通过全县上下特别是旅游局的不懈努力,《龙川县旅游总体规划》经专家评审通过。“龙川县现代服务业及古邑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被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2013年10月,佗城镇被市评审认定为“古邑文化与旅游”专业镇。这一切,让龙川旅游业迈上了新台阶。

加强宣传

旅游宣传促销是旅游产业的重点工作,是提高旅游景点知名度,招徕游客的重要手段。去年以来,龙川县旅游局创新思路,广泛宣传该县中央苏区县、千年古县、林业生态县品牌;宣传该县厚重的历史文化、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据统计,龙川县全年共出动宣传促销人员100多人次,派发出宣传广告资料60000多份,联合企业共投入宣传促销经费200多万元。该县一方面充分利用当地媒体、广告平台,加大宣传力度,让本地老百姓了解龙川旅游,支持龙川旅游业发展;另一方面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宣传手段,利用各省、市政府或旅游部门组织举办的旅游产业博览会、旅游市场见面会等宣传促销平台,组织县各重点旅游企业走出去宣传促销。一年来,龙川全县各旅游企业共发放宣传推介资料就达40000多份。通过强力宣传和推介,龙川旅游业的影响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做好保障

为确保旅游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旅游市场能有序运转,近年来,龙川县旅游局狠抓旅游安全生产工作,将旅游安全生产工作列入了每年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了单位的年度考核目标。为确保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旅游局根据实际要求调整了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明确了安全责任和工作职责,成立了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平安单位”、“平安景区(点)”工作领导小组,“安全生产月”工作领导小组,“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等,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为确保行动有成效,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过去一年来,龙川旅游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由于客观原因,我们目前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叶国强说,如用地指标不足,缺乏上档次的旅游大项目;经费不足,难以更好地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旅游管理与服务质量提高不快;旅游景点过于分散,连不成片、难以大规模开发等等。对此,叶国强认为,发展旅游业,要有一盘棋的思想,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市县共同发展。

龙川县有着丰富的革命历史资源,特别是革命遗址,如,福建会馆、龙川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旧址、黄居仁故居等。“但县里的红色革命遗址和景点比较分散,且大多分布在基础条件差、交通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的老区镇、村,因此,红色旅游要单独开发,比较困难。”据叶国强介绍,目前,龙川县正充分利用佗城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中央苏区县”这块招牌,把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结合起来,统筹考虑,让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叶国强建议,国家、省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龙川中央苏区县更多的倾斜,“只要国家、省、市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龙川旅游业的发展必将取得更大的成效。”

霍山

霍山位于田心镇,距县城48公里,海拔550米,方圆6平方公里,为广东七大名山之一。霍山里三组峰峦组成一个体,傍无延缘,气势磅礴,奇峰突起,峭石峥嵘,百态千姿,景色秀丽。霍山上泉水清洌甘甜,久旱不竭。东峰之下,一湖环山,湖光山色,美尽粤东。霍山计有27岩、48峰、12泉池、8大洞府等名胜古迹。诸胜中尤以“霍山十景”为最,分别为船头观日、玉麟玩月、酒瓮凌云、雄师吼龙、横岩傲雾、一线曙光、砻盂接佛、七井仙泉、沙僧拜寿、铁拐挑葫芦。

青山湖

篇5:努力打造旅游强县

努力打造全国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瑞安市围绕“打造品质之城,建设幸福瑞安”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明确旅游业发展方向,加快旅游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精品旅游,放大旅游品牌效应,成功创建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前,该市境内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3A级旅游景区1个。2012年,该市人代会将加快旅游业发展作为一号议案,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规划,旅游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截至2012年底,该市旅游接待总人数达510.33万人次,同比增长17.91%;实现旅游总收入43.6亿元,同比增长18.12%,其中国内旅游收入42.63亿元,同比增长17.84%,入境旅游收入1536.92万美元,同比增长26.22%。主要做法是:

一、打造旅游政策引导体系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成立瑞安市旅游发展协调委员会,加强对全市旅游工作的组织协调。把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完善旅游招商项目库,截至2012年底项目库招商项目总数达32个,总投资15亿元。各镇街相应成立旅游发展领导小组,配备1至3名专、兼职工作人员。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大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形成合力工作机制。二是加大政策扶持,推进旅游开发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2012年该市旅游业财政专项经费达840万元,同比增 1

长10%,今年将大幅提高财政对旅游发展的投入,财政预算安排2000万元。同时,通过政策导向,吸引民间资本、产业资本的多元投入,民间资金累计投入5542万元。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经济的若干意见》,加大税收、土地、资金配套、奖励政策等相关方面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减免旅游有关规费,降低旅游企业经营成本。对旅游饭店和旅游景区创优实行奖励等优惠政策。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用地的计划安排,优先落实旅游重大项目建设用地,2012年共安排用地500亩,用于旅游重大项目建设。

三是完善规划体系,明确发展方向。坚持以规划为龙头,高起点、高标准编制《瑞安市旅游发展规划》,明确以观光、文化旅游产品为基础,以高品质的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商务旅游、海洋旅游、乡村旅游为重点,辐射浙南闽北。根据瑞安市的地域形态、地形地貌特征、资源禀赋条件及未来发展的长远取向,充分挖掘瑞安的地方特色、自然生态地脉与历史文化文脉,形成“一核两翼四心五圈”的空间布局体系,即瑞安城市休闲文化核心,瑞安山水和瑞安人文两条旅游翼,陶山、湖岭、马屿、高楼四大瑞安旅游集散次中心,东部滨海度假、南部民俗文化、西部森林生态、北部城郊乡村和中部飞云江滨水等五大旅游圈。

四是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完善旅游产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整理完善旅游项目库。2012年,共整理全市重大旅游项目84个,其中6大景区项目57个、乡村旅游项目19个、相关旅游项目8个。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与相关职能部门签订责任书,明确职责,市领导开展定期督查,跟踪问责,对存在薄弱环节及时研究整改。2012年,该市共有6个项目列入政府固定资产投资考核项目,总投资1.03亿元。推出山水观光游、乡村体验游等6大特色旅游线路,大力支持乡村旅游项目。安排40万元资金,对大京村等20个乡村旅游村(点)的建设项目以奖励的方式直接予以补助。协助卧龙峡农家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3个乡村旅游项目做好策划、开发、宣传等工作,鼓励其发展新型业态的乡村旅游模式。

二、打造旅游服务功能体系

一是完善旅游交通配套系统。进一步完善交通路线“七纵三横一环”主骨架路网,完善景区入口道路建设,完善全市环行绿道与旅游交通两大系统,加快推进环全市绿道步行系统、车行慢行绿道系统建设,全力打造完善的交通服务点与交通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绿色慢行休闲系统。2012年3月,开工建设总投资11亿元的飞云江高楼绿道及滩脚堰坝工程,着力打造集旅游观光、养生度假、生态住宅、水上游乐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的休闲旅游度假区。该项目规划用地1000亩,将建成包括12公里自驾车道、20公里自行车道和人行游步道以及5公里水上绿道等绿色慢行休闲系统。2012年旅游交通配套工程共计投入1.2亿元。

二是完善旅游住宿系统。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布局,建立高中低档层次分明的饭店结构体系,投资1.5亿元开工建

设瑞祥新区新天地广场五星级酒店,规划建设塘下五星级酒店。同时实行科学管理,加强人员培训,规范饭店经营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推行新版饭店星级标准,对五年到期的星级饭店开展复评和对标检查。推进星级饭店低碳运营,成功完成钱塘阳光假日酒店等5家星级饭店由浙江省绿色饭店向国家绿色饭店标准换牌复核工作。至2012年底,该市共拥有四星级旅游酒店2家,三星级7家,二星级饭店3家,星级饭店总床位数达3000张。

三是提升旅游服务机构综合素质。强化旅游服务中介机构规范化建设,壮大发展旅游服务机构。截到2012年底,该市共拥有四星级旅行公司2家,三星级2家,初步形成具有瑞安特色旅游中介机构的格局。规范旅行社经营网上统计制度,加大旅行社日常监管力度。开展全市诚信旅行社创建工作,在全市旅行社中开展行业“争先评优”评比活动。加强导游队伍建设,导游队伍总人数达300人。举办全市导游员服务技能大赛,选送5名选手参加省、温州市金牌导游员大赛,金牌导游员黄思华获得2012年浙江省导游大赛三等奖。

四是推进智慧旅游功能建设。加强旅游智慧系统建设,投入30万元,全力打造旅游行业监管、咨询服务、电子商务、“旅游云”四大平台,全面提升该市旅游的智能化水平。2012年,该市被评为全省旅游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充分发挥网络功能,通过信息化工程建设,开通网上购票、支付等功

能。在重要的路口和地段及景区内逐步推行国家标准的旅游电子图文标识,提供周全的旅游信息提示。完善旅游标准化建设,努力推行覆盖旅游产业全领域的标准化管理。定期举办全市旅游业质量分析会,加强优质旅游发展目标、标准与规范的推行,建立面向社会的标准公共服务体系。

三、打造旅游市场宣传营销体系

一是“宣传促游”。围绕“东方祥瑞之城”的旅游主题形象,加大“品质之城、幸福瑞安”城市整体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提升旅游城市美誉度。制作《瑞安旅游指南》,编印《寨寮溪旅游指南》、《桐溪旅游指南》等宣传资料,制作一批旅游宣传纪念品。在旅游景区入口处和公路沿线设置瑞安旅游宣传广告牌。拍摄《寻梦花岩》等3部旅游微电影,创新景区宣传方式。同《中国旅游报》、浙江电视台《江南好》栏目、公交电视等多种媒体开展全年合作,适时宣传瑞安旅游。

二是“节庆吸游”。紧紧抓住“假日经济”效应,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组合各种营销手段,以节促旅,建设网上营销系统,以节庆活动为重点,形成区域联合营销与全民营销。精心策划瑞安市第九届文化旅游节,同时分别举办了2012年瑞安市旅游节、第九届高楼杨梅文化节等9大系列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借助中央电视台《温州一家人》电视剧热播,推出该剧拍摄地瑞安湖岭均路村古村游,并投入60万元做好该村古村落保护规划和旅游规划。

2012年重大节假日等节庆活动共吸引游客13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4亿元。

篇6:努力打造旅游强县

“美丽南方”地处南宁市西乡塘区石埠街道腹地,距市区约10公里,这里三面环江、风景秀丽、物产丰富、民风朴实,不仅保存有成片成群的古宅,还留下了田汉、艾青等文化名人的足迹,是著名作家陆地创作《美丽的南方》背景地,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独特优势。2014年以来,城区按照自治区和南宁市关于推进“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创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和综合示范村建设,认真总结多年来开展农家乐的经验和教训,选定该片区作为推进乡村旅游工作、破解“三农”难题的重点,确定了“产村融合、农旅合一”的发展思路,制定了工作目标,努力创建一个高水平的乡村旅游示范区。一年来,先后投入1.5亿元推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美丽南方”已成为南宁市民重要的休闲旅游地之一,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1-10月份,美丽南方共吸引游客近54万人次,“五一节”期间成功举办了全国水上摩托艇锦标赛;同时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幅提高了当地农民收入,得到社会各界和市民群众的高度评价。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规划引领,绘一幅美丽画卷

城区高度重视规划在乡村建设和开发乡村旅游中的先导作用,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的理念,聘请成都市规划设计“五朵金花”专家和广西旅游规划院规划团队,结合美丽南方的农业生态、村庄建设、历史文化以及都市市民对休闲度假、体育运动等多方面需求编制规划,充分体现“生态、环保、文化、休闲、可持续”等主题,具体而言就是:以生态环保为本,各项建设都要与片区自然生态相适应、融为一体,突出环境治理;以历史文化为魂,充分挖掘“美丽南方”的历史、传统农耕及其自身独有的土改、知青文化,同时又结合发展形势,拓展休闲运动文化;以村庄建设为形,科学规划村庄房舍,分类建设旧村新村,加强环境治理,打造秀水蓝天的村景水景;以产业聚集为基,利用自然资源,开展土地流转,发展蔬菜、花卉、水果、水产等特色农业产业及休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以基础建设为骨,建设完善基础配套服务设施,支撑各项开发建设。在建设目标上,确定了“135”计划,即从2014年初起,到2014年底用一年时间打造美丽南方初级版,到2016年底用三年时间打造美丽南方升级版,到2018年底用五年时间打造美丽南方钻石版,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和谐发展的美丽南方。

二、坚持产村融合,播一块希望田野

在具体建设中,坚持村庄建设、文化提升、产业扶持、配套完善、乡村建设同时推进,重点抓好“五大建设”:一是村庄建设打造特色。对于旧村古宅修旧如旧,尽可能地保持原汁原味,留住乡愁;对于农民新居,按照“青砖、白墙、灰瓦、坡屋面”格调进行风貌改造。大力开展绿化美化,大量种植当地特色树木花卉,如黑榄树、三角梅、美人蕉、竹子,保持整个片区生态、自然、美观,使沿途村庄如图画一般掩映在自然山水之中。二是文化建设提升品位。在充分挖掘当地文化的基础上,规划修建了云升桥,修缮了历史留痕、知青园、双忠庙,十冬祠堂、人民公社饭堂,建设农耕文化陈列室、知青文化博物馆、土改文化和革命教育基地,把当地历史名人、重要史实、农村传统结合起来,努力将乡土文化融入到乡村旅游之中。三是产业建设夯实基础。按照“一产带三产,三产促一产,产村互动,农旅融合”思路,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动员村民流转了8000多亩土地,引进20多

家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企业。注重引导各企业开发建设各具特色、各放异彩的项目,力求形成“一区一主题,一园一特色”,满足市民观赏、体验、休闲、运动等多种需要。目前打造广西首家千亩以欧式风情展示为特色的玫瑰花观光园;以绿色休闲农庄为主,集吃、住、玩、赏、乐、购为一体的生态农业采摘园(百果园);以开发游艇、发展水上休闲娱乐项目的杰斯奇广西南宁(国际)水上休闲运动培训基地;以台湾水果种植、展示为特色的烟农台湾名优水果园;以竹文化为特色的吉泓竹园;以专门从事特色水产养殖的盛满源水产养殖基、桂海龟鳖养殖基地;以葡萄种植栽培、相关产品开发、葡萄休闲文化为一体的新科葡萄园;以打破原有乡村旅游农家乐、田园风光观赏的传统模式,以太空育种与种植、探险娱乐、亲子益智、体验农耕、科普教育及展示、农艺园艺创意为切入点的太空农场;以观光、采摘四季水果体验为主打,种植11个水果品种无论何时季节都有水果飘香的四季果园;以观光种植、民俗景观、自然体验、凤凰立体养殖区的凤凰园;以莲花采摘、观光、科普教育为一体的荷园;以休闲木屋为主、体验现代农村的自然景观,集展示、销售、采摘为主的热带木瓜园;以及发展餐饮、住宿、体育、休闲于一体的忠良山庄、亿鼎山庄等等。形成水产、蔬菜、水果、花卉等四大特色产业,为当地农民的就业和增收创造了条件,据抽样调查统计,2014年忠良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90元,同比增长8.9%。一个具有多功能、多内涵的乡村旅游区呼之欲出。四是配套建设完善功能,按照“企业做产业、政府做配套”模式,城区财政加大投入,有计划修建完善片区交通路网、水电通讯、环卫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在核心区忠良屯还新建了文化综合楼、灯光球场、文化戏台、休闲广场等休闲娱乐设施,丰富了景区承载力,大大减轻了入驻

各企业和村民负担。五是清洁乡村整治环境。按照“美丽南宁”乡村建设要求,全面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引进新技术整治沿途水塘,修建农村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了村屯绿化、道路硬化、饮水净化,使乡村环境与乡村旅游同步提升。

三、坚持品牌提升,造一片星级景区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坚持把形象策划和管理服务相结合,努力打造美丽南方旅游品牌。一是培养一支专业队伍。以提高乡村旅游发展质量为出发点,着力完善景区管理,培养一支适应旅游市场的专业队伍。积极探索专业化公司管理模式,委托城区直属物业公司对景区物业进行规范化管理;聘请当地村民参与景区管理,招聘专业的景区讲解员,并经常性开展针对服务人员的培训,提升整体素质。二是打造一批旅游品牌。注重美丽南方旅游品牌宣传和营销,聘请宣传文化团队利用新媒体进行推介,拍摄微电影《美丽的南方》,并利用电视、网络、微信、微博等开展宣传,提高了“美丽南方”的新形象知名度。注重打造农家乐品牌,扶持建设一批农家乐和农家客栈,并按自治区五星级农家乐标准指导其提升改造;积极引进社会资金投资建设橄榄林餐厅、亿鼎庄园和忠良山庄等中高档餐饮住宿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乐、购”一条龙服务。注重打造旅游产品品牌,结合美丽南方各园区建设,精心策划“新农村考察游、生态养生游、田园风光游、科普教育游、休闲体育游”等五大类旅游产品,并将这些产品进行整合,设计精品路线,购置一批观光旅游车辆往返精品路线免费搭载游客,形成旅游产品规模化发展的良好效应。三是策划一批特色活动。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时尚”为主题,精心策划一批特色突出的旅游活动。今年以来,我们已经成功举办了玫瑰园等园区开园、全国水上摩托

艇锦标赛、2015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西乡塘区歌台暨西乡塘区香蕉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并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安排多种主题的园区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上一篇:笔初中作文下一篇:致酒店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