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信访制度

2024-04-22

公司信访制度(共8篇)

篇1:公司信访制度

物业公司信访承诺制度

为了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切实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认真履行纪检监察职能,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根据我公司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加强党风监督小组的指导,开展执法监察工作,发动群众参与监督,积极拓宽案源。

二、对群众来信来访认真处理,做到处理及时、反映敏捷、传递正确,对来信要做到件件有回音。

三、领导班子成员无论是那位领导在接到群众来信或来访时不拖延、不推诿,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结果。

四、认真做好来访群众的思想工作,不能是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将群众拒之门外,造成越级上访和重复上访。

五、严格按照有案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处、有处必严的要求,严肃查处案件。

六、对群众反映的案件要按照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的方针进行办案。

七、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倾听群众的呼声,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

八、不得故意扣压或销毁群众检举控告党员违纪问题的信件或把检举控告信转给被检举控告人。

九、对向被检查人通风报信、故意泄露办案的人给予严肃处理。

篇2:公司信访制度

一、信访工作的组织机构

为加强公司信访工作的领导,明确职责,成立兴安盟公司信访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下设信访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

办公室成员:**

信访工作由公司信访工作领导小组负总责。信访办公室负责全部信访的接待、协调和来访的接待处理工作。

二、信访的工作纪律

(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遵守上级的决议、命令和各项规章制度,服从领导,廉洁勤政,秉公办事,不询私枉法,自觉抵制不正之风。

(二)本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热情接待来访者,及时、妥善处理来信。要认真解决来访者的合理要求;一时难以办到的,要讲明情况,耐心说服;对提出不合理的或过高要求的,要善于做好疏导工作,防止矛盾激化。

(三)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办事原则,准确回答者所提出的问题。信访人的申述材料必须经过调查核实,作为处理问题的事实依据。

(四)在办理信访、接访中,发现重大、紧急事项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做好详细记录,并及时报告上级公司领导和上级信访部门。

(五)做好信访的保密工作,不扩散信访中反映的情况和问题,不把揭发、控告材料转给当事人或部门。

(六)建立和完善信访档案,保证信访材料的齐全完善,便于保管、查找和利用。

(七)信访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有关纪律,履行职责。对违反纪律者,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行政处分。

三、信访的处理程序

(一)来信的处理

基本要求是:及时拆封,详细阅读,认真登记,准确交办,妥善处理。

I、拆封。信访者直接来信的,当日来信应当日拆封,并加盖收信章。要保持信封和邮票的完整,以佐证投信时间和地址。

2、登记。对信访件要认真阅读,弄清内容,详细填写信访人、来信时间、信访人部门、联系地址以及来信事由。

3、阅批、转办。根据来信内容,呈送上级公司政工领导、总经理、董事长逐级阅批,并按“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原则转相关部门处理。

4、催办。督促承办部门在规定期限内呈报处理结果。到期未能处理或正在处理不能回告的,要责成承办部门说明情况。

5、答复。对直接来信,根据调查处理情况及时给予答复。对于

转送、交办的信访件,自收到之日起15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并书面告知信访人和上级信访机构。对于信访事项,自受理之日起60日内办结;情况复杂的,经上级公司领导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办理期限,但延长限期不得超过30日,并告知信访人延期理由。

(二)来访的处理

基本要求是:热情接待,认真听记,恰当处理,耐心教育,维护秩序。

1、热情接待。对来访者要坚持文明礼貌,做到热情周到。

2、来访登记。在来访登记表上填写来访人姓名、部门、电话、地址及来访时间。认真听取来访人的申诉,耐心询问有关问题,做好记录,必要时向来访人索要书面材料。并告知来访人应对反映情况的真实性负责。

3、恰当处理。对来访者反映的问题应严格按有关政策和规定处理,尽量满足者的正当要求。

(1)能当即答复或解决的问题应予以答复或解决。

(2)比较重要的、典型的问题,应及时整理,送呈上级公司领导批办。

(3)来访者要求合理,符合政策,应该解决而又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可交由相关部门处理或直接查办,并督促承办部门在规定期限内及时处理。

(4)对于集体上访或提出无理要求或要求过高的上访者,既要坚持原则,又要耐心做好说服教育工作,防止矛盾激化,并及时向上

级公司领导和上级信访部门报告,争取做到早发现、早处置,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

(三)来电的处理

基本要求是:耐心倾听,认真登记,及时交办,妥善处理,快速反馈。

1、负责信访的同志必须跟踪所受理投诉的处理过程,直至有处理结果。

2、接听者来电时,要详细填写来电人姓名、来电时间、来电人部门或联系地址,以及来电事由,并热情、耐心、快捷地作出解答和处理。

3、对不能直接解答和处理的问题,要详细记录投诉的内容及投诉人的联系电话,呈报上级公司领导阅批后,通知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落实工作人员与投诉人联系,解答其问题,并将答复情况上报上级公司信访办公室备案。

四、信访的归档管理

篇3:论信访制度的完善

一、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

1. 信访总量虽然有所下降, 但激烈程度上升

国家信访局对2010年的信访成果总结为“三个下降, 一个好转”, 即信访总量下降, 集体上访下降, 初信初访量下降, 信访秩序好转。但是在信访总量下降的同时, 激烈程度却在上升。在信访工作中, 通常用来信和来访的比例即“信访比”来评价激烈度, 这一比例与较过去有所提高, 反映社会矛盾的加剧。

2. 非制度化的信访增多

非制度化的信访主要表现为:集体上访、重复上访、越级上访。集体上访, 在同一信访事件中具有多个 (5个以上) 信访人共同信访行为。2003年, 全国信访部门共接待集体上访31.5万批次, 712万人次, 分别比上年上升了41%和44.8%, 其中50人以上的集体访批次和人次分别比上年上升33.3%和39%, 单批集体访人数达800余人, 创单批次进京上访人数的最高记录[2]。据统计, 尤其在市一级, 大规模的集体访已占群众集体上访总人数的一半, 占信访总量的三分之一强, 其已经越来越成为群众信访的主要方式[3]。重复上访是指信访人就同一问题反复在不同部门上访, 以引起信访机构重视的行为。现在每年的上访案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重复上访。过去由于交通状况、利益涉及面等原因, 群众上访往往就地、就近, 以到县、市上访为主。近年来, 随着中央对信访日益重视、交通状况改善以及媒体舆论的渲染等, 上访群众往往舍近求远、从基层到中央的信访量呈“倒金字塔”结构。据国家信访局统计, 2003年, 国家信访局受理群众信访量比上年增长14%, 其中, 受理群众来信增长10.7%, 受理群众来访批次、人次分别增长20.6%和29.9%;而地级信访局受理群众信访量仅增长0.3%, 县级甚至下降2.4%[4]。

3. 信访机构之间相互推诿

现行的信访机构庞杂繁多, 归口不一, 造成了信访受理上的人为模糊。许多信访机构之间的责权不明确, 信访机构之间相互推诿塞责, 增加信访人的信访难度。于建嵘等对632位进京上访农民的调查结果显示, 他们走访的部门平均在6个以上, 最多的达到18个。

4. 地方政府“截访”和打击报复

一些地方官员为维护个人或部门私利, 防止地方问题通过信访渠道被上级知晓, 采用“堵、截、卡”的办法来阻止群众上访。国家信访局的门外就有许多的“截访者”, 他们一般是地方派往北京的公安人员, 为了不引起警觉, 他们一般身着便衣, 采用试探、诱引和威逼的方法把上访者带走。于建嵘和他的6人课题组曾于2004年5月至10月展开过迄今国内最大规模的针对上访人群的专项调查。对于632位进京上方农民的调查结果显示, 55.4%的上访者因上访被抄家或没收财务, 53.6%的上访者因上访被一些干部指使的人打击报复[5]。

二、信访制度存在问题的根源

(一) 过分强调信访责任制

推行信访责任制在追究相关领导渎职、失职责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在基层的实际操作与制度设计的初衷却常常发生背离。比如, “信访纳入公务员考核体系”变成了:各级党政领导成为信访直接责任人, 辖区内访民进京上访次数与领导的乌纱帽直接挂钩, 信访责任追究制最终演变成了上级对基层低信访低指标甚至零指标的要求。迫使地方政府采取各种措施, 减少信访量, 提高政绩。这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信访总量, 但很多矛盾只是暂时压制, 一旦爆发就会很激烈。

(二) 我国的信访机构缺乏足够的独立性

我国的信访部门作为党和政联合设立机构, 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接受和转发信息的部门, 没有解决问题的权能, 所以信访案件最终解决到什么程度, 只能取决于具体政府职能部门。有资料显示, 每年信访部门直接查办的案件只占信访总量的5%, 而大量信访问题, 80%都和政策、政府利益有关, 各级职能部门间往往职责、利益纠缠不清, 再加上没有监督机制来约束, 造成多数问题不了了之。

(三) 信访工作缺乏广泛的公民参与

虽然民主行政理论一再强调公民参与的重要性, 认为公民参与可以解决政府与民众的冲突, 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 但现阶段的信访工作却没有让公民参与其中, 更没有把公民对政府回应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政府工作的标准, 所以, 不能持续追踪政府部门对问题的解决和回应。

(四) 信访机构缺乏统一的协调处理机制

现行的信访制度是一个机构重叠、条块分割、归口不一的多元组织体系。从中央到地方, 各级党委、人大、政府、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以及相关职能部门, 均设有信访机构。信访部门众多, 而不能形成统一的协调机制, 没有统一的处理程序, 致使许多案件只能在上下级或部门之间流转, 却找不到相关责任主体, 使得公民的请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

三、完善信访制度的对策

(一) 加强法治宣传, 树立正确的信访观念

信访中, 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群众不理解政府的有关政策, 造成重复上访、暴力上访等。这就需要接待信访的部门和人员对上访者进行不断的宣传, 讲解相关政策, 缓解群众的不理解情绪, 争取把矛盾消除于萌芽之中。上访群众也要树立正确的信访观念, 听从接访人员的劝导, 避免重复上访和暴力上访。

(二) 完善信访责任制

信访案件, 有很多是基层政府难以根本解决, 大多数学者认为通过赋予基层更多的实权来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 辽宁省沈阳市推行“集权信访”, 就是将公安、法院、民政等19个部门的力量集中在一起, 以“小政府”的强势模式, 来推动信访案件的解决。要想减轻基层信访的压力, 就应该不过分强调信访责任制, 不把信访量与地方的政绩和官员的考核相挂钩, 不搞信访大排名。中国社科院学者于建嵘提出了“五不”, 来给基层信访减压, 即不搞排名、不搞信访责任追究、不搞领导接访、中央一级单位不再给下级开信访移办单、不限制公民越级上访。

(三) 增强信访部门的独立性, 加大信访部门的权能

首先, 使其具有独立身份, 把信访部门从其他的党政机构中脱离出来, 只有这样信访机构才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其次, 要建立和加强其对相关部门的制约机制, 使得信访部门能够及时有效地监督相关部门对信访问题的解决和回应。

(四) 引入公民参与和监督机制

可以制定追踪制度, 了解公民对政府的回应是否满意。同时, 还可以在信访工作中加强信息公开, 把政府的回应置于整个社会媒体和公众的监督之下, 从而加强社会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引入公民参与的最大价值在于把公民对政府回应的满意度作为对政府工作的衡量标准, 通过公民的评价和监督, 使政府的运作避免或减少偏离民意的可能。例如淮安市通过一套软件, 将投诉、查询、反馈、监督管理集于一体, 对信访案件进行跟踪、协调和督办。这样大大提高了信访工作的办结率。

(五) 建立完善统一的信访接待和解决机制

首先, 理顺和规范信访机构的组织体系, 信访部门成为一个身份独立的垂直管理的机构, 规范信访部门的职责和功能, 确定信访部门的职权范围。其次, 规范信访的处理程序, 确立严格的办事标准。我国现有的《信访条例》己确立了许多行政信访程序制度, 如登记制度、交转办制度、督办制度、联席会议制度、信访听证制度、信访问责制度等, 这些制度在保护公民权利, 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方面起着一定作用。但仍存在不足, 如信访机构监督权的保障缺乏细致规定, 只有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 才能使信访问题的处理程序更加规范。

(六) 创新工作机制, 构建网络信访平台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许多信访部门设置了网站, 群众通过网络更便捷地反映问题, 降低了信访成本, 加快了信访速度。但受经济条件和部分地方领导意识的约束, 不少地方的信访信息化水平较低。在很多信访网站上, 多是内容纪要, 大小政策, 没有群众和信访部门的沟通窗口。为此, 应该设立专门的沟通窗口, 方便群众反映问题;设置在线问答, 为信访人在提出信访事项、查询信访事项的办理情况提供便利。信访机构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尽快建成全国互联网络, 不仅可以方便群众, 还可以减少越级上访人员数量, 而且可以打破地方对上访信息的垄断, 从而使得下情上达, 使中央领导能很快掌握政策贯彻执行的情况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

参考文献

[1]陈红梅.解读信访制度[J].学术界, 2005, (6) :59—65.

[2]应星, 晋军.集体上访中的“问题化”过程[J].清华社会学评论, 2003, (4) :20.

[3]章朝平.解决大规模集访的法宝[J].民情与信访, 2003, (5) :42.

[4]王学军.贯彻落实《信访条例》的几个问题[J].瞭望, 2006, (40) :8.

[5]李秀平, 吕娟.上访:别样的滋味[J].法律与生活, 2002, (8) :10.

篇4:从信访制度沿革看新时期信访工作

一、我国信访制度的历史形成与发展

信访是中国历史悠久的社会现象,其雏形承接封建社会类似“告御状”的制度安排。虽然类似“信访”的活动古已有之,但信访工作、信访制度作为表达民愿、参与政治和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殊手段的正式确立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信访制度在新中国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1949年—1951年,信访工作的初步确立阶段。

这一时期由于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信访制度事实上是作为党中央加强群众联系、监督干部作风、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渠道。虽然这一时期信访工作没有正式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中,但已经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49年8月中央正式成立了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1950年变更为中央办公厅秘书室,该室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处理人民群众写给中央领导同志的信件,接待上访群众。1951年5月16日,毛泽东在《必须重视人民的通信》上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必须重视人民的通信,要给人民来信以恰当的处理,满足群众的正当要求,要把这件事看成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联系的一种方法,不要采取掉以轻心置之不理的官僚主义态度”。

(二)1951年—1981年,信访制度的正式确立和发展阶段。

1951年6月7日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处理人民来信和接见人民工作的决定》,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对于人民的来信或要求见面谈话,均应热情接待,负责处理”,这被视为我国信访制度正式确立的起点。同年,中央人民政府系统分别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秘书厅和总理办公室,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966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信访处成立,在党内正式确认“信访”一词。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信访”概念开始公开化。

在这一阶段,由于一系列社会政治运动的开展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调整,信访制度的作用和功能也经历了从“诉情”(反映民情)向“求解”(解决问题)的转变。如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一直处于“三反”、“五反”、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等政治运动中,信访工作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各种政治运动的痕迹,其内容、数量与政治运动紧密相联。而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拨乱反正的开始,信访迅速从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边缘位置走到了中心位置,要求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平反冤假错案的信访大量增加。1977年至1981年,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短短四年左右的时间里完成了堆积如山的冤假错案平反任务,信访人数之多、解决问题之多,都是史无前例的。

(三)1982年至今,信访制度在法制化的轨道下逐步完善的阶段。

随着历史遗留问题的逐步解决,信访工作转入健康发展轨道,其“求解”功能进一步得到强化,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和实现救济功能的主要渠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步伐不断加快,1995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信访条例》,这标志着我国信访工作开始步入了法制化轨道,并最终在国家政治制度层面得到确立。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各种社会利益和群众矛盾增多,针对信访制度体制松散、职责不清,法律地位不明,权利救济渠道不畅,信访人员不断向中央集中等情况,根据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信访局坚持“搁置争议,先规范”的指导原则,于2005年颁布了新《信访条例》。其中重点突出了畅通信访渠道、维护信访秩序、强化行政机关的责任等内容,赋予了信访部门交办权、督办权,便于信访案件的监督和相关部门的及时办理,由过去的两级信访变为三级信访,加大了对相关部门的督办力度,使信访制度从制度设置和信访处理程序上进一步走向规范。

二、新时期信访制度存在的主要困境

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法制不全、政法不分和其他救济渠道有限,加之政府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控制,信访制度的存在和运行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法治国家的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情况的不断变化,信访所承载的过多责任和希望,显然已经超出制度设计本身的预期,越来越多群体性和突发性信访事件的出现,值得人们从理性角度进行思索和探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主要原因:

(一)“人治”思维惯性的障碍。

从信访制度的历史沿革来看,信访制度的设置初衷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人治色彩。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的信访制度,明确表示信访工作的性质是群众政治工作,并被视为党和政府群众路线的宝贵经验,是人民主权原则的制度反映,是党“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意识形态的体现,而并非确定的法律制度。以至到现在依法治国已成为治国基本方略的情况下,在一些执政者的意识中,信访仍然是一项政治工作而非法律工作。政治意识的过度强化和法制意识的相对薄弱,使得“人治”思维必然成为信访工作的实质内涵。在“人治”理念下,权力的行使与维持依靠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身份联系,社会矛盾和纠纷的解决,除了行政、司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度框架外,还留有宽泛的官员个人意见裁断的空间,信访案件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依赖于上级机关的权威特别是领导的批示。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法制的权威受到了威胁,也一定程度上为上访者努力谋求最高领导的关注以满足个人诉求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信访途径事实上已经演化为司法、行政救济渠道的“救济渠道”,致使基层问题层层升级,这也导致了近年来进京上访的现象屡禁不止且愈演愈烈。

(二)社会活动多元化和政府控制能力的下降。

从信访制度设立之日到如今,其存在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尤其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大量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渗透到广泛的经济、社会领域中,社会行为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的情况。如果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还能够拥有比较充分的政治、行政资源,通过行政努力化解社会矛盾还算比较有效的话,在高度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则给政府的管理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政府所直接掌控的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不断减少,另一方面公共政策和行政行为的不当往往就会引发难以预计的矛盾纠纷,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政府管理的难度,也弱化了政府对社会的控制能力。在缺少有效化解资源的情况下,信访难题不断积累升级,在上级政府“维稳”考核指标压力下,基层政府只能通过采取“截访”、“劝返”等非常规的控制手段暂时对信访活动予以干预,有些基层政府为了让上访者“息访”,不惜动用公共财政满足上访者利益诉求,有的甚至对信访人进行迫害,造成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践踏,由此又为信访秩序和氛围的继续恶化埋下了伏笔。

(三)行政、法制等救济手段的相对滞后。

由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法制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信访仍然是群众解决矛盾纠纷、实现权利救济的重要途径。但法制的不断健全和行政活动的不断规范,也并未使信访活动随之减少。这是由于,虽然各种司法和行政救济途径相继出现,但这些救济途径在现实中并未完全担负起应有的救济功能和效果。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门槛较高,司法不公、行政效能低下,以及政府利益和地方保护仍然普遍存在,这些都导致地方司法和政府权威的丧失,民众向上一级司法和政府机关上访的需求迫切。同时,由于受长期计划体制的影响,民众法制意识薄弱,在权利救济方面有着严重的“政府依赖倾向”,有困难找政府已经成为了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公众选择信访途径解决问题仍然是首选的制度途径。

三、关于改进信访制度的几点思考

从以上三方面原因分析来看,造成目前信访制度的困境既有传统信访治理理念的偏差,也有信访外部制度环境不断变迁以及现有社会矛盾化解机制不尽完善的因素。面对复杂的形式,面对不断严峻的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我们必须要以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目前的信访工作。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几方面对策建议:

(一)弱化信访政治功能,改变以往信访工作“人治”化观念,构建“法治”思维下的新时期信访工作格局。

在政治诉求表达方面,随着国家民主机制的不断完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机构和人大代表工作机制的建立,为公民的民主政治诉求提供了理论上的有效途径,也为各方面利益群体表达不同声音和对政府行为有效监督提供了渠道,因此,信访理应褪去浓重的政治色彩,逐步弱化这一功能。而在权利救济方面,社会需要的是法治这种最高和最后的权威。信访部门事实上的权力真空,使得信访制度难以从根本机制上成为化解矛盾的有效制度。因此,解决纠纷机制的基本渠道应该是复议、诉讼和仲裁,适应法制社会建设的要求,信访应该只是起补充辅助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党各级领导树立高度的法制意识,改变过去那种“靠领导批示、不靠法律”的工作作风,而群众也要逐步改变以往“求助法律不如求助领导”的观念。同时,信访作为我们党加强与人民联系的一种制度补充,也必须在一定法律制度框架下实行,如2005年国务院颁布施行的《信访条例》,从信访途径、信访受理以及与行政、司法救济途径的关系等方面对信访行为进行了初步的制度设定,一定程度上显示信访制度正逐步走上制度化和正规化的道路。

(二)提高公共决策和社会管理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让公平正义得以彰显。

信访活动是社会矛盾的反映。根据有关调查,当前民众上访主要是有关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乱收费、地方官员腐败以及国有企业改制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热点问题,这些问题基本上与地方公共政策和行政权力的行使紧密相关。必须在对社会形态充分了解的情况下,不断提高公共政策水平,完善现有法律法规覆盖面和社会规范效力。只有一个公平合理的政策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各类社会不公的出现,而只有将社会各种行为纳入到现有法律制度框架之下,并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可,才能从根本上使各类矛盾纠纷的解决确立良好的制度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各类政策和法律法规时,充分考虑人民的利益诉求,一切为了人民,充分考虑全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依法行政,赢得民心,减少信访源。这也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当前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三)提高行政、司法救济亲民性和准入门槛,增加社会救济渠道。

司法、行政公正对于一个法治社会的意义毋庸多言,然而没有一个较低的准入门槛,也难以使行政、司法的权威得以体现。目前上访中的许多官民纠纷,法院因受到行政部门的压力,拒不受理或裁决不公的现象时有发生,进而引发民众上访。要改革现有行政、司法程序,提高亲民性,并将对权力机关的监督、社会监督与法律监督结合起来,除去“司法行政化”色彩,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加强司法的独立仲裁力量,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司法判决、树立司法最终裁判权威的氛围。同时,适应社会活动多元化的格局,积极引导社会力量进入社会管理和矛盾调解过程,是完善社会管理结构的必然要求。以往社会活动多元和政府治理单一之间的矛盾,使得政府管了很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因此在这一方面,要大力引导社会团体、协会、组织发挥作用,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如社会义务工作者对于各类信访人群的义务心理疏导、法律援助和政策咨询等,各类社会调解组织和行业协会的矛盾化解功能等,逐渐形成法治社会所需要的公民社会基础。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MPA学员、上海市卢湾区环保局干部

篇5:公司信访制度

(修订)

第一条 为加强“和谐景区”建设,有效排查和预防信访隐患,妥善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工作原则

(1)积极接访;

(2)信息通报;

(3)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

(4)教育疏导、防止激化;

(5)及时果断处理;

第三条 预防措施

(1)信息通报。公司厂区、施工工地发现信访事件的苗头和隐患要及时向公司领导汇报,同时积极主动提前介入,做好群众思想工作,能够解决的具体问题,依法妥善解决。

(2)信息收集。在平时工作中,特别是在重要问题的决策、重要工作的落实和较大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注意收集各方面信息,倾听各方面建议,掌握多方面信息,科学分析,最大限度地减少发生信访事件的可能性。

(3)定期排查。各部门要对矛盾纠纷和信访隐患定期排查,积极调处,做到排查得早、发现得了、控制得住、调处得好,把矛盾纠纷和信访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有效防止矛盾激化。(4)重点排查。在定期排查的同时,做好重点排查工作,针对敏感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要随时排查,对于征地拆迁、土地调整、项目建设及其他可能引发信访和群体性事件的隐患,要及时排查,落实责任人、责任部门,实行领导包案,限期解决。

第四条 处置措施

(1)发生事件后及时向领导报告,分管领导及涉事部门的负责人必须在半小时内到场,做好群众工作,答复有关问题。

(2)事件比较重大时,事件后及时向领导报告,总经理及涉事部门的负责人必须在半小时内到场,其他部门协调配合,做好调查、答复、处置工作。

第五条 善后处置

(1)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信访事件平息后,有关部门已经承诺解决的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到位,需要上级部门解决的,要及时向上级机关提出建议,请求落实,同时要向群众做好深入细致的宣传解释工作。

篇6:关于信访信息信访事项报告制度

为加强、规范信访信息、信访事项报告工作,使一些突发事件、群众集体上访能够及时妥善地解决,并更好地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维护全区社会稳定,现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工作制度。

一、各乡镇、区直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紧急重大信访信息、信访事项的报告工作,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紧急重大信访信息、信访事项处理和报送工作的重要性,采取有力措施,抓好这项工作。

二、各乡镇、区直各部门要具有超前意识,努力拓宽信访信息渠道,加强与公安、安全等部门的联系与协作,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信访工作信息网。

1、加强请示报告制度,凡属紧急重大的信访信息或信访事项必须立即向上级领导如实报告情况,要做到立收立报,及时处理,决不延误。各乡镇各部门领导对紧急重大的信访信息或信访事项要认真阅批,切实负责。

2、要建立紧急重大信访信息或信访事项报送工作专人负责制度。各乡镇、区直各部门要确定专人具体负责报送工作,落实责任制,以确保报送工作的落实、到位。

3、要切实加强节假日值班制度。乡镇、区直部门领导

要亲自带班、有关人员在岗值班,主要领导和分管稳定工作的负责人一定要保证随时可以联系上,一旦有紧急重大的信访事项,必须迅速处置。

三、要建立规范的信访信息、信访事项逐及负责、逐级报告制度。

1、紧急重大信访信息或信访事项由乡镇、区直有关部门的信访负责人向区委、区政府信访局报送;区委、区政府信访局对特别紧急重大的信访事项在向本级领导报告的同时,必须报送市委、市政府信访局。

2、区公安和安全部门报送区委、区政府信访局的信访信息,由信访局按程序负责办理。

3、区委、区政府信访局收到乡镇、区直各有关部门报送的信访信息、信访事项后,根据所报内容、紧急程度、事态发展趋势及涉及的乡镇和部门等情况,逐级报信访局领导、区委、区政府办公室分管领导阅示,然后再根据两个办公室领导的批示精神报相关的区委、区政府领导,同时将上级领导的批示精神及时传达到有关乡镇和部门。

四、各乡镇、区直各部门的办公室在做好处置工作和向本级领导报告的同时,有下列或类似情况的,必须在事发后立即向区委、区政府信访局报送,并及时续报处理进展直至办结的情况:

1、信访部门接待的30人以上,且有过激行为,已影响

到本地区、本部门社会稳定的集体上访;

2、集体上访人数在10人以上且有可能赴上一级机关集体上访的;

3、上访人数虽不多,但反映的问题具有较强的政策性,上访人员有跨地区进行串联倾向的;

4、当地发生的涉及人数较多的可能引发群众集体上访的重要事故;

5、携带枪支、爆炸物等危险品上访或在上访中扬言制造事端和自杀的;

篇7:公司信访制度

全力促进信访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机关规范化建设,是信访部门改善工作条件,营造优美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塑造良好形象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针对机关管理的薄弱环节,以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改善硬件设施、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日常管理,促进了全县信访工作进一步好转,确保了全县社会和谐稳定,为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强化宣传教育,规范信访秩序

《信访条例》是规范信访秩序,规范各级人了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信访工作的重要行政法规,它是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保护人了群众合法权益,维护信访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此我县把宣传贯彻信访条例作为作好信访工作的首要问题来抓,进一步规范信访秩序。

(一)抓法制宣传,引导群众知法守法。为了使信访条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了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确立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我们坚持把宣传培训作为贯彻《信访条例》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作来抓,从2005年开始,在每年全县范围内举办了县乡村三级干部参加的培训班一期、四年来共举办专题讲座21期,共培训各部门、乡镇、村专兼职信访干部2324人次,发放《信访条例》手册100,000余份。使《条例》 1

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贯彻《条例》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抓教育疏导,引导群众依法信访。随着条例的学习、宣传、贯彻,我们注重对信访群众的教育疏导。积极引导群众正确行使信访权利,依法有序上访。对于群众信访反映合理的千方百计的去解决,对于不全理的也要千方百计的作工作,争取群众理解。对于经过多次处理已经处理到位,还是坚持过高标准或越级非正常上访、重复访、无理缠访闹访的,采取严厉的打击和管控措施。

二、加强制度建设,健全长效机制

近年来,我县以建立健全信访工作长效机制为目标,始终把制度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先后制定完善了隐患排查、领导接待日、领导包案、督查督办、信息反馈、信访通报、责任追究等一系列制度,在推进信访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上不断迈出新步伐。

(一)完善领导接待包案机制。几年来我们认真坚持了每周三由一名县领导来信访局接访的制度,实行首接负责制,谁接待的案件,谁负责包案,一包到底。对自已接待的案件确实解决不了的,通过协调其它领导或部门解决,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向主要领导批报,集体研究解决。特别是在今年三级书记大接访活动经来,我县通过主要领导带动,作到了每天一名县级领导接访。每周由信访局以县级领导接待情况通报形式将一周领导接待的案件处理情况通报全县。为明确每位领导的包案责任,定期以县委政府的明义下发文件,将包案领导、包案单位、责任人、办理期限以正式文件形式下发,由两办督查室和信访局共同督办。

(二)完善情况通报督查机制。实行信访工作“日报送、月通报、季分析、半年督查”制度。对当日发生的重要信访案件,以《重要信访信息》报送县委、县政府,对一月内发生的信访问题,以《信访情况通报》报送县委、县政府,同时发送到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引起涉案部门重视。每季度对全县信访形势进行分析,以《信访动态》的形式报送县领导,使领导及时掌握全县信访形势。每半年对交办案件的办理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以《督查通报》形式在全县进行通报。今年以来共编发《重要信访信息》15期、《信访情况通报》8期、《信访动态》3期,为领导全面及时掌握全县信访形势和不稳定因素,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和依据,也增强了各级干部的责任心,有效地推动了问题的解决。同时对于领导包案,各职能部门交办案件的办理,我们坚持做到“四个依靠”,即:依靠领导形成威力、依靠部门形成合力、依靠基层形成动力、依靠舆论形成压力。利用县政府的《督查通报》,公布信访问题的承办单位、稳控措施、办结时限和要求等,确保信访问题按时限要求得到有效解决处理。今年以来,共下发督办单21件次,督促责任部门及时妥善处理问题15件。同时,局领导协助相关单位做好群众稳控工作,促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三)完善考核责任追究机制。为了落实领导干部在信访工作中的责任,制定并完善了《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办法》和《信访工作考核办法》。实行了严格 的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因管辖范围内纠纷排查化解不到位,属地管理部门监控不到位出现问题的都制定了严格的责任追究。今年以来进一步强化了“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意识,增强了各级领导干部主动抓好信访稳定工作的责任心。

三、强化硬件建设,夯实工作基础

自2006年以来,我县一直以“把信访部门建设成窗口,建设成群众之家”为目标,努力改变接待场所简陋、办公条件差、档案管理不规范的状况,全力把信访部门建设成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心桥,增强群众对县委、县政府的信任度,打造信访部门的良好形象。

(一)是改善接待场所。积极争取财政资金65万元,新建多功能接待大厅250平米,增设了座椅,饮水机等便民设施,同时在大厅里公开了来访接待程序、领导接待日日程安排、领导分管工作、联系方式等,方便了信访人,扩大了政务公开透明。

(二)是改善办公条件。在重新整修办公室的同时,为各科室配备了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设备,推动了自动化、网络化办公,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规范档案管理。为规范档案管理,局内新购置档案橱柜30节,各科室都严格按照档案管理要求,配备了一名专职

档案员,具体负责本科室相关档案资料的归档整理。同时,将归档资料分门别类装订成册或组卷入盒,一一编号存档,方便了信访人对办理信息的查询,档案管理也步入规范化。

四、强化日常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一)严格工作流程,规范信访工作程序。为了规范信访职能部门的工作程序,更好的地履行职责,更好的解决问题,维护稳定的作用。我们研究制定了《接待工作程序》、《办信工作程序》等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处理群众来信来访登记、办理、督办、反馈等程序,规范信访工作行为。制作了办信、接待、复查、督办工作流程图和信访人须知展板,增强信访工作的可操作性和明晰度,方便了信访人。同时,对登记、告知、转送、交办、督办等各个环节制定了制式办理单,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以书面形式记录在案,同时以书面形式告知相关职能部门和信访人,避免了信访人的误解,又防止了问题的不落实或者相互推诿现象发生。通过规范工作流程和信访秩序,有效地降低了群众的信访成本。

(二)严格工作纪律,规范信访工作纪律。严格执行《信访条例》和中纪委《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处分暂行规定》,狠抓信访干部作风建设。近年来,全体信访干部深入落实“热情、依法、负责、奉献”的要求,严格按照信访工作程序妥善处理好每一件群众的信访问题,在广大信访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有力维护了信访工作纪律,打造了一支工作能力强,服务水平高,作风优良,素质过硬的信访干部队伍。

通过近三年来的规范化建设,我县共调处疑难信访问题105件,解决缠访老户遗留问题14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200余件,有效地控制了越级访和重复访的发生,使越级访和重复访率分别下降了42%和56%,全县信访形势明显好转,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篇8:人民信访制度的创新思考

关键词:信访制度,创新,改革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政治制度, 信访制度在促进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 实现同党和政府的良性沟通, 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 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年来, 人民信访制度遭遇了一系列的危机和挑战:全国信访总量连续大幅度上升的局面虽然得以控制, 但信访事件依然频繁发生, 高位运行;信访人群结构呈多元化, 以经济利益为核心, 诉求范围不断扩大;信访行为非理性化日益突出, 上访形式趋于激烈, 对抗性矛盾不断增加;信访事件处理呈现复杂性, 多种矛盾交织, 敏感时期非正常上访突出。信访问题的产生, 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随着社会转型而引发的各类矛盾的增加以及公民权利意识的不断提高, 大量的矛盾反映到信访中来。另一方面人民信访制度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需要进行改革创新。

一、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

信访机构缺乏系统性。新中国成立以来, 作为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访机构的设置也历经多次调整, 总体上来看, 信访机构在我国各类机构中数量最为庞大繁多。从中央到地方, 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法院和检察院及相关职能部门都设有信访机构。但部门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缺少权威性的统一归口管理及领导机构, 整个系统缺乏协调。因此, 在处理信访事项的过程中, 中央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职责没有一个系统科学的标准, 相互之间缺乏有效制衡, 内在沟通不畅, 信息共享不明。根据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信访工作原则, 属于下一级部门处理的信访问题, 上级信访部门接访后不直接处理, 而是以转办的形式直接交给下级, 并告知信访人受理情况和责任部门, 之后以书面审查的方式进行处理结果的反馈。在面对原因复杂, 需要跨部门、跨地区协同处理的复杂信访事项时, 往往导致信访事项受理及处理主体不明, 要么重复受理, 要么信访案件在不同层级、不同地区、不同机构间来回转办, 最后相互推诿、流于形式, 使得大量的信访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也造成信访资源闲置和浪费。信访制度功能的扭曲错位。人民信访制度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设计, 主要具有政治参与功能、权利监督功能、汇聚民意功能、权利救济功能、化解矛盾、稳定社会功能。按照设计的初衷, 前三项为信访制度的基本功能。但在信访实践过程中, 信访制度的功能被极大地扭曲错位。由于缺乏有组织的动员, 政治参与和汇聚民意功能极大的弱化;权利监督功能实效单一, 只体现在举报贪污腐败的案件以及提供相关线索方面;原本只作为辅助和补充的权利救济功能则过度扩张, 成为信访制度的头号任务和最主要的功能。这种局面一方面是由于司法部门的腐败以及信访的低成本、高收益, 使得大量的上访人将信访作为优先的救济方式, 甚至将信访的救济功能凌驾于司法救济之上, 作为维权的最后一根稻草, 出现了“信访不信法”的怪象, 也反过来在潜移默化中削弱了司法的权威性。另一方面, 信访部门责重权轻, 信访的办理主要通过转办的方式实现, 并无直接处理相关问题的职权和能力, 上访者对信访制度的过度依赖和过高期望远远超出了信访制度应该和能够承受的程度。信访制度机制建设存在缺陷。一是信访处理程序随意性较强。在信访事项办理过程中, 受理、答复的随意性都比较强, 程序性、技术性要求低, 往往出现答非所问、多问少答、能不答就不答的情况。二是信访成果评价体系较片面。在“稳定压倒一切”的信条下, 政府通过建立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信访责任追究制、领导包案、领导接访等方式, 加强对信访矛盾的化解力度。这些措施对领导处理、协调、督查, 提高信访问题解决效率具有一定的成效。然而科学和客观的信访工作责任指标体系的缺乏, 量化考核和一票否决制的高压, 迫使政府领导人走向信访工作的第一线, 导致了信访人通过直接走访主要领导人, 而不是通过法定程序来解决信访问题的社会心理, 进一步加剧了信访制度中的人治色彩。同时也促使领导人过于关注硬性指标, 从而导致了大量的截访、销号, 甚至对信访人进行拘留、判刑, 使信访制度偏离了预定轨道, 进入表面指标下降、实际矛盾激化的恶性循环。三是信访行为缺乏有效的界定和制约手段。《信访条例》第二十条规定了五种信访人不得有的行为, 以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但在实际操作中, 尺度难以掌握, 相衔接的法律法规在实际操作中宽严难以界定, 使信访制度的严肃性和法制性受到削弱。

二、信访制度创新的途径

加强信访机制科学化水平建设, 实行联合接访制度, 增加信访工作各部门的协调性和解决信访问题的实效性。信访机制的科学化就是以事实为依据, 尊重信访工作的内在规律, 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 以科学制度保障信访工作、以科学方法推进信访工作。《关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意见》指出:“完善联合接访运行方式。按照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的要求, 在市、县两级全部实行联合接访, 减少群众信访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对进驻联合接访场所责任部门的动态管理, 做到信访问题突出的责任部门及时进驻, 信访问题明显减少的责任部门有序退出;推行律师参与接访、心理咨询疏导和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等第三方介入的方法, 促进问题解决。”建立一套完善的联合接访机制, 形成处理信访矛盾的长效机制, 能有效促进信访各责任部门规范办理信访事项, 及时沟通、互相配合、各尽其能, 同时与其他有利于信访工作开展和信访问题解决的社会力量汇聚在一起, 最终形成合力, 增加信访工作的实效性, 促进信访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妥善解决, 从而避免各部门各自为政, 重复受理或谁也不理、相互“踢皮球”, 浪费信访资源的情况。促进信访制度机制规范化发展, 完善涉法涉诉的信访制度, 缓解信访制度过度扩张的权利救济功能, 减少信访事件向上靠拢的非正常访。对于依法属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处理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 信访接待人应将信访事件依法纳入法律规定程序和本部门工作要求之中, 按照法律规定合理合法地处理矛盾, 而不是以领导批示的方式来处理信访案件。这样既不损害信访人的正常权利, 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信访制度的人治色彩。而越级上访是群众来访的一种特殊现象, 是信访活动无序性的明显表现, 也是当前我国信访工作中的一个焦点和难点问题, 属于对经济社会发展较强破坏的一个消极因素。对此, 国家信访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访事项受理办理程序引导来访人依法逐级走访的办法》明确规定:“对跨越本级和上一级机关提出的来访事项, 上级机关不予受理, 并引导来访人以书面或走访形式向依法有权处理的机关提出, 同时将相关情况及时通报下级有关机关;在依法有权处理的本级或者上一级机关中, 首先收到的机关先行受理, 不得推诿。”《办法》规定不再受理越级上访, 是信访机制规范发展的表现, 有利于群众在近距离、短时间、多途径、低成本的情况下表达诉求, 将大量的信访隐患、初信初访和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解决到基层, 处理在萌芽状态, 减轻上级信访机构以及中央的信访压力, 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是信访制度发展的一大进步。加强信访机制信息化建设, 构建全国性的网上信访受理平台, 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 促进信访工作有效运行。信访机制的信息化是指利用信息技术, 构建信访信息平台, 实现信访信息的共享。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改革信访工作制度, 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 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意见》也强调要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 大力推行阳光信访, 全面推进信访信息化建设, 建立网下办理、网上流转的群众信访事项办理程序, 实现办理过程和结果可查询、可跟踪、可督办、可评价, 增强透明度和公正性。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 以互联网为依托, 构建全国网上信访受理平台, 拓宽了信访渠道, 为信访人在当地提出信访事项、查询信访事项办理情况提供便利。既有利于信访人实现对信访事项的全程监管也有利于信访工作畅通有序、务实高效, 是进一步发挥信访工作在促进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方面作用的重要举措。同时, 信访信息化对于提升信访便捷性, 提高信访工作效率, 增加信息公开性, 实现信访资源的共享, 提高信访的公正性和信访工作的协调性也具有积极作用。

三、信访制度创新的思考

上一篇:送彭秀才南游,送彭秀才南游徐铉,送彭秀才南游的意思,送彭秀才南游赏析下一篇: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