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章生产运作管理

2024-04-29

1第九章生产运作管理(共4篇)

篇1:1第九章生产运作管理

营主体,进行物流金融能够使物流企业、金融机构、资金需求商等各方受益,实现共赢。

(3)物流金融金融资本与物流商业资本的结合,是物流金融的表现形式,物流金融服务就是物流衍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流与资金流结合的产物。

三、金融对物流业发展的作用 金融支持物流业发展的作用体现在:

1、金融的发展对物流的保障作用

2、金融对物流的支持作用

现代金融对物流的支持作用主要表现在资金支持、结算支持、个性化服务支持等方面。

从微观上看,金融对物流的支持主要体现在结算手段和服务方面。

3、金融与物流结合中的互动作用

(1)物流金融为金融新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信息平台。

(2)物流金融的发展健全了银行现代结算支付工具,为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创造了机会。

(3)在发展物流金融的同时,也为银行开发了新的客户群体。(4)物流金融可为银行理财服务提供特有的优势。物流金融在现代物流中的作用

物流金融作用表现在资金支持、结算支持、个性化服务支持等方面。物流金融能聚集资金,承托起现代物流体系;大量先进金融工具的运用能实现随时随地的物流结算;物流金融市场也能转移或分散物流业

的经营风险。

发展物流金融的作用体现在:(1)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2)拓展物流企业服务空间。

(3)拓展企业利润空间,实现多方共赢。

(4)开展物流金融服务,有助于企业间建立经济社会诚信机制,能通过诚信更好地控制银行贷款风险,有利于提高供应链物流运作效率。

四、代客结算模式:代收货款业务、垫付货款业务

1、代收货款业务

代收货款是指 融通仓是一种把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综合管理的创新,内容包括物流服务、金融服务、中介服务、风险管理服务。业务主要分为仓单质押业务、保兑仓业务、动产质押逐笔控制(静态)、动产质押总量控制(核定库存)。

1、仓单质押业务

仓单是仓库接受货主的委托,将货物受存入库后向货主开具的说明货存情况的存单。

仓单质押是指货主把货物存储在仓库中,然后可以凭仓库开具的仓单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根据货物的价值向货主提供一定比例的贷款。仓当质押的功能:

①有利于生产企业的产品销售 ②有利于中小企业和商贸企业获得融资 ③有利于回购方拓展自身业务 ④以标准仓单作为质押获得融资 ⑤使得贷款人与回购人紧密合作,实现共赢。

2、保兑仓业务

保兑仓业务是指在供应商承诺回购的前提下,购买商向银行申请以供应商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的贷款额度,并由银行控制其提货权的融资业务。

3、动产质押逐笔控制(静态)

动产质押逐笔控制(静态),是指出质人以银行认可的合法的动产作为质押担保,银行给予融资,并且在授信期内通过银行审批更换所质押的动产的授信业务,监管人的控货方式为逐笔控制。

4、动产质押总量控制(核定库存)

动产质押总量控制(核定库存)是指出质人以银行认可的合法的动产作为质押担保,银行给予融资,并且在授信期内在满足银行核定的最低库存的基础上可更换所质押动产的授信业务。

六、物流保理模式

1、保理的含义

保理业务又称应收账款承购,是指销售商以挂账、承兑交单等方式销售货物时,保理商购买销售商的应收账款,并向其提供资金融通、买方资信评估、销售账户管理、信用风险担保、账款催收等一系列服务的综合金融服务方式。

2、物流保理业务的主要优势

(1)风险降低。(2)融资快速方便。(3)货物易于变现。

3、我国开展物流保理业务的限制条件

(1)保理法律、法规极不健全。(2)佶用环境不佳。(3)物流企业缺少金融部门。

物流保理业务适合条件和范围付款方式是托收或汇付。

七、物流金融的风险类型与控制

物流金融运作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有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物流企业面临的风险。

1、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类型

商业银行风险的因素:质押物本身的风险、物流企业带给银行的风险、银行内部的操作风险、企业信誉风险、同业竞争的风险等。质押物本身的风险

质押物的来源和品质的风险、仓单风险、质押物市场风险、提货单风险质押物所有权的风险、质押物变现的风险 商业银行面临风险的控制

质押物本身风险的控制、物流企业带给银行风险的控制、银行内部操作风险的控制、企业信誉风险的控制、同业竞争的风险的控制。

2、物流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类型与控制 物流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类型

监管风险、管理风险、仓单管理松懈风险、提单管理不善风险、监管场所带来的风险、出质人道德风险、对出质人资质评价风险、合同签订风险

合同签订风险存在固定合同样本产生的风险、业务开发人员各方需求掌握不全面产生的风险、合同内容不完整产生的风险等。物流企业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的控制

质押物监管及管理风险的控制、仓单管理松懈风险的控制、提单管理不善风险的控制、监管场所带来风险的控制、出质人道德风险的控制、出质人资质评价风险的控制、合同签订风险的控制

八、物流金融服务的控制

1、代客结算业务的风险控制

寻找资信度较高的物流公司、加强回笼资金管理、加强合同管理(1)认真准备和签署合同(2)严格按照合同条款实施、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业务操作

2、融通仓业务的控制

关注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关注仓储公司的资信状况、谨慎选择质押商品、加强对仓单的管理、提货管理、质押物真实性的验证、质押物的价值评估

3、物流保理业务的控制措施(1)保理机构应准确制定信贷额度。

(2)出口商确保货物品质、数量,以避免交易风险。

(3)出口商必须严格按照合同规定交付货物,且不要超额发货。(4)保理商严格审查进出口商,以避免买卖双方对保理商合谋欺骗所带来的信用风险。

篇2:1第九章生产运作管理

一、林业的内涵

林业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和更新、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等。发展林业,除可提供大量国民经济所需的产品外,还可以发挥其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环境等重要作用。

林业在人和生物圈中,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从事培育、保护、利用森林资源,充分森林的多种效益,且能持续经营森林资源,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

林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活和自然环境生态平衡中,均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世界各国通常把林业作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在中国属于大农业的一部分。林业生产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森林(包括天然林和人工林)为主要经营利用对象,整个生产过程一般包括造林、森林经营、森林利用3个组成部分,也是综合性的生产部门。

二、林业的特点

1、系统性和多样性:系统性指组成林业各个部分和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造林-经营-利用)。多样性:(1)林业经济、生态、文化、生态等效益的多样性;(2)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3)体制、机制和经营模式的多样性。(单目标与多目标经营)

2、产业性和公益性:林产品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可再生性:科学的种植、抚育、管理、利用和更新,永续利用。

4、计划性:经营目标不同、生产周期长、见效慢、受地理环境制约强等,需有计划的种植。

三、林业的属性

1、地域上的辽阔性:全国各地均有分布,类型多样。

2、整体性:林业的整体性(森工企业与营林事业)、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作为一个整体发挥着多种效益)、森林经营管理的整体性(经营的政策与规划,目标与指标、理论和技术、规划和评价贯穿森林经营的整个过程)。

3、经营周期长:林木生长周期长,见效长。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几百年。

4、社会广泛参与性:林业问题出现,人们对林业的认识提高,全社会参与搞林业—社会林业。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

一、森林资源管理的概念及重要性

(一)森林资源管理的概念

指综合运用生态学、环境学、经济学、林学、系统科学、社会学、美学等理论和技术,以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为目标,而对森林资源进行区划、调查、规划、组织、控制、调整与监督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二)森林资源管理的重要性:(P254)

1、森林资源分布辽阔,在自然与非自然因素作用下形成了森林资源的时空差异性。所以需要有一个从区域林业发展规划到一个具体经营单位的经营方案,来完成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工作。

2、林业生产周期长,需要经过许多生产环境和漫长的生长过程,加上林业发展大滞后效应,必须进行长期、周密、妥善的系统安排,否则会造成利益之间的冲突。

3、森林具有多种效益与功能,有些可互补、可兼容,而有些相矛盾、相排斥,所以需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4、森林是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但是它的再生性是有一定的条件。必须进行合理的经营、管理才能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二、森林资源管理的目的、任务及原则

(一)森林资源管理的目的

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分类经营为手段,将森林纳入区域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之中,经过科学经营管理,使森林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森林资源管理的任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对森林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利用、更新实行管理和监督,及时掌握森林资源的消长变化动态,切实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综合措施,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及时更新,科学培育森林资源,以不断提高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

(三)森林资源管理的目标

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和健康;环境保护功能最大;森林游憩等功能最大;森林的社会福利最大。

(四)森林资源管理的原则

1、经济效益:传统森林资源经营的主要目标,土地纯收益、森林纯收益理论及相对森林纯收益理论、收益成本等评价指标。

2、社会责任:提供社会福利、就业机会、森林文化和森林美学、水土保持、环境改善等森林社会功能。

3、生态系统的完整:森林经营的重要原则,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

4、环境伦理: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问题的处理、治理。

三、森林资源管理体系

1、基础管理:查清森林资源现状和编制合理的经营方案,为资源管理提供基础资料,科学依据和管理条件。

2、利用管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森林资源扩大再生产。林地管理、旅游资源管理、伐区管理等。

3、监督管理:是森林资源管理的手段,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规定,所采取的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的手段和措施,包括:资源的审计管理,目标考核实施,下设监督机构及管理人员,调查规划设计成果与实施监督,违法处理等。

四、森林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森林资源监测:监测是掌握森林资源的消长情况,为控制提供数据。森林资源监测的主要内容

森林蓄积量和面积现状;

森林蓄积量和面积的消长情况;

森林资源消耗和消耗结构;

预测森林资源的发展趋势。

监测一般采取国家森林资源监测(5年一次)和地方森林资源监测

(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

采伐限额的概念:国家根据可持续经营管理森林资源的原则,对森林、林木实行限额消耗的法定指标。依照法定的程序和方法,对本行政区内森林、林木进行测算,并经国家批准的在一定行政区域或森林经营单位内,各单位每年以各种采伐方式对森林资源采伐消耗的立木蓄积最大限量。制定年森林采伐限额的基本依据是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年生长量的原则。具体依据是森林经营方案所确定的合理年采伐量。其制定程序为:全年所有的森林和林木,以国营林业企事业单位、农场、厂矿为单位,集体所有的森林和林木以县为单位,提出本单位年采伐限额的建议指标,逐级上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汇总平衡,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并抄送林业部。年采伐限额一经批准下达,便成为编制年度木材生产计划和申请采伐的依据。超过限额采伐的采伐,或者滥发许可证,都属违法行为。全国森林采伐限额从1986年开始执行,每五年修订一次。

(三)森林档案管理

1、森林档案的概念:(P261)应用一定的格式和表簿、卡片、图像材料及文字说明,记录和反映林业单位各个时期的森林资源变化情况,森林经营利用活动及林业科学等方面,具有保存价值的,经过归档的技术经济文件和材料。

2、森林档案的主要内容:森林资源档案卡片、森林资源统计表或统计簿、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统计表、基本图、林相图、经营规划图等。

(四)森林调查规划设计管理

1、森林资源调查管理:森林资源调查管理包括调查方案的设计过程-调查过程-使用过程的管理(考验成果资料实际质量的过程,到使用单位了解使用效果和使用要求的调查研究)。

2、森林经营方案管理:在森林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科学性和适用性的经营方案,包括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实施、监督和复查修订等。

3、森林经营管理复查和经营方案修订:自然和人为原因引起森林资源在不断变化之中,所以对森林经营要求也不同,要定期进行检查评定,对森经营管理复查,修订。

4、森林作业设计管理:包括对设计成果审核和对作业设计的实施进行监督。没有作业设计不得进行作业,编制,批准的作业设计不能修改,加强监督管理。

(五)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1、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P265):就是一个能够及时为管理者提供所需信息的系统。

2、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P265):20世纪40年代以前,林业的资源信息靠手工管理,各类信息以档案形式分散保存在有关科室中,不易检索、更新和反馈,难以共享和利用。40年代后用穿孔卡等机械方法管理信息。60年代初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文件管理。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计算机数据库系统产生并应用于林业生产后,才发展成整体化的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目标是运用林学、系统论、管理学、计算机等科学技术,为各级森林资源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的计划、决策、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提供有效的森林资源信息,以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态管理。(六)、公众参与森林资源管理:森林资源是一种公共财产,任何人都有权参与管理;公众是森林资源的直接受益者,对森林资源管理具有发言权;公众有能力影响决策者的行为。

第三节 森林可持续经营

一、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在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与此定义相近的还有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定义:“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1989 年“ 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UNEP)专门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1)走向国家和国际平等;(2)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3)维护、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4)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总之,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

(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公平性原则

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代际公平性,二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三是指人与自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公平性。这是与传统发展的根本区别之一。各代人之间的公平要求任何一代都不能处于支配地位,即各代人都有同样选择的机会空间。

2、可持续性原则

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因此,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3、和谐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我们能真诚地按和谐性原则行事,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4、需求性原则

人类需求是由社会和文化条件所确定的,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结果。与人的价值观和动机有关。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需求而发展人,强调人的需求而不是市场商品,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活愿望的机会

5、高效性原则

高效性原则不仅是根据其经济生产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根据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来衡量。是人类整发展的综合和总体的高效。

6、阶跃性原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内容和层次将不断增加和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本身隐含着不断地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阶跃性过程。

二、可持续林业与森林可持续经营

(一)可持续林业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最终有赖于各产业部门的具体实践。而各产业部门在可持续发展实践中,所肩负的具体使命和任务是有差异的。一般认为林业既是一项经济产业又是一项社会事业,是集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于一体的持殊行业。事实上,林业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主要手段之一,其目的、对象都在发生着变化。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森林价值观的转变和对森林在人类生存与发展问题上所发挥的不同主导作用的认识。森林毁坏后使生态环境恶化的事实已经使人们普遍认识到,林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到生存环境的改善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上个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思想被引入到林业中,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再也不仅是林业本身的问题,而成为农业问题、水利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最终成为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当代林业实质已是包含自然环境,物质基础,社会条件等综合要素在内的一个及其持殊的产业部门。

综合国内外研究者的现有研究成果,可持续林业的概念可归纳为:可持续林业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从而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木质、非木质林产品和良好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社会满足其需求的林业。可持续林业从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环境及主要林产品持续生产等诸多方面,反映了人类关于现代森林的多重价值观。

可持续林业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论在林业部门的具体体现。没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就不会有可持续的资源环境基础,也不会有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而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则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前提。

(二)、森林可持续经营

森林资源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实现人与森林的和谐共存,就要对森林进行可持续经营。对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概念,由于人们对森林的功能、作用的认识,要受到特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森林价值观的影响,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国内外学者和一些国际组织先后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在1993年召开的欧洲森林保护部长级会议启动,后来称为“赫尔享基进程”的会议上提出了“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指以一定的方式和速率管理并利用森林和林地,在保护森林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森林的生产力、保持其更新能力、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活力,确保在当地、国家和全球尺度上满足人类当代和未来世代对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的需要的潜力,并且不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任何损害”。国际热带木材组织对热带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定义是:经营永久性林地的过程以达到一个或多个明确定义的管理目标,连续生产所需要的林产品和服务,不降低其内部价值和森林的未来生产力,并且没有对物理与社会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

联合国粮农组织对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定义是:森林可持续经营是一种包括行政、经济、法律、社会、技术等手段的行为,涉及天然林和人工林。它是有计划的各种人为干预措施,目的是保护和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各种功能。

从森林与人类生态和发展相互依赖关系来看,日前,比较一致的观点可归纳为:森林可持续经营是通过现实和潜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合理经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活力,维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成过程,以此来满足社会经发展过程中,对森林产品及其环境服务功能的需求,保障和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目标

森林可持续经营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广泛认同的林业发展方向,也是各国政府制定森林政策的重要原则。森林可持续经营究竟应该持续什么?由于人们对森林的功能、作用的认识,要受到持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森林价值观的影响,会有不同的解释。

森林可持续经营目标,按照森林的主导功能和作用可分为社会目标、经济目标和生态环境目标,以及可持续的森林目标的4个方面。

(一)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社会目标

一般来说,持续不断地提供多种林产品、满足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对森林生态系统中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多种产品的需求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一个主要目标。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社会目标,还包括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目标(如美学的、陶冶情操的、教育目的、文化的、学术研究目的、宗教信仰目的、旅游观光的等)。对于人多数发展中国家而盲,森林可持续经营还具有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的目标。

(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经济目标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经济目标,可从相互联系又彼此之间有一定区别的4个方面来考虑:① 通过对森林的可持续经营获得多种林产品,带动林产工业发展,为国家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经济贡献。在—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以及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经营森林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原始积累,因此,林业是国家重要的经济部门。② 通过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使森林经营者和森林资源管理部门获得持续的经济收益。在森林生态系统环境允许的范围内,追求经济目标的最大化和应得收益,是改善林业经济条件的关键,忽视经济目标,森林可持续经营就会失去动力,而超越生态环境界限,一味追求自身的经济目标,则会丧失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基础”。③ 通过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促进和保障与森林生态系统密切相关的水利、旅游、渔业、运输、畜牧业等一大批产业的发展,提高相关产业经济效益的目标。④ 通过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提高国家、区域(流域)等不同尺度空间防灾减灾的经济目标。

(三)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环境目标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环境目标取决于人类对森林环境功能、森林价值的认识程度。就目前广泛认同的目标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水土保持、涵养水源、二氧化碳储存、改善气候、生物多样性保护、流域治理、荒漠化防治等目标。从根本上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提供适宜生态环境,为满足人的精神、文化、宗教、教育、娱乐等多方面需求,提供良好的生态景观及其环境服务。

(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发展目标

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对持续经营的森林目标体现了人类经营森林的意愿和目的。也就是说,人类经营森林的目的最终是要反映在森林的分布、数量、质量等诸多方面的。因此,可持续经营的森林目标,同时也是森林经营思想的具体体现,反映了人类经营森林的生物、经济和社会的综合价值。可持续经营的森林发展目标,不仅受持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制于特定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在实践中,对可持续经营森林的目标的具体界定,应根据经营森林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综合背景来考虑,只有如此,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森林的多种产品及其环境服务功能的需求。从世界范围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标准与指标体系的研究与认识工作来看,许多国家和组织都把维持生态系统完整性以及期望的森林景观作为经营森林的总目标。具体目标包括维持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物种和生态系统的进化潜力以及维持土地的生态可持续性等方面。

三、森林可持续经营途径

森林可持续经营战略是从全局、系统、综合长远的高度上,把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基础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关系;处理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处理好不同空间尺度(景观、社区、区域、国家与全球)的关系;处理好近期、中期与长期发展的关系为着眼点,从整体、持久的角度协调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森林与人类的矛盾以及利益分配,以此来促进和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森林可持续经营首先要从传统经营思想支配下片面迫求以木材为主的林产品生产的单一目标模式,向维护和保持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相活力、维护生物多样性、维护森林生态系统持久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多种林产品和环境服务功能的综合目标模式转变。为此,对森林可持续经营战略的实施作出如下探讨:

(一)森林区域化经营

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等级结构、以林木为主体的生物有机体及其环境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的开放系统。因此,实施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应当是有层次的。即在全球、国家、区域、景观、森林群落等不同空间度上,研究如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基本目标。“全球关注、局部行动”这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对森林可持续经营来说,只有在区域可持续发展框架内,才能明确区域社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森林。需要森林经营过程中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地域分异规模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自然环境基础、最终决定了现实潜在的森林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和森林生态系统的 结构、组成和功能。森林的可持续经营过程,不仅要不断满足持定区域、持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森林产品及其环境服务功能的多种不同需要,同时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和支持。

(二)森林的分类经营

森林资源本身具有多功能的特征。森林生态系统的存在和开发利用,不仅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多种林产品,而且还可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环境服务功能。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特定区域产业结构的制约,不同区域和利益主体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森林的主手需求是有差异的。除此之外,由于森林所处地理区位特征、林地生产力、森林结构、质量等森林生态系统本身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共同决定了森林经营者必须根据现实或潜在森林资源所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将现实或潜在的森林生态系统,用不同的经营目标进行分类和空间定位,并采取相应的技术、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进行经营管理。由此可见,森林分类经营是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手段和具体途径。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森林分类经营作为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不论是森林资源丰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发达国家(如美国、瑞典、法国、加拿大等),还是森林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等),多以森林主导功能分类为基础,根据各自国家的国情和林情,采取相应的经营措施和管理体制,经营相管理着各自国家的森林。例如,新西兰通过对国有林实行分类经营,用18%的人工商品林基本满足全社会经济发展对主要林产品的需求,从而使82%的天然林得到了保护,实现了改善环境,促进发展的双重目标。

(三)森林生态系统管理

实现入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归根结底是生态系统管理的问题。生态系统管理是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实现森林持续管理的有效途径。然而现实的及潜在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管理难度远远超出我们以前的想象。由于对生态系统功能及其动态变化规律认识不足,当前在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实践上住往注重的是短期产出和经济效益,而不是长期的可持续性。使森林生态系统破坏所引起的环境问题的滞后效应,迫使人类必须进行科学的管理,避免由于失误所带来的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同时也是森林管理思想的体现,反映了生物、经济和社会的综合价值。因此,应以可持续性为主要目标。这个目标反映了森林对于社会良性运行的意义。此外,也不排斥特定经营对象传统的森林永续收获经营的日标。但在实践中,对可持续目标的具体界定,应根据森林管理的生态、经济和社会背景综合考虑。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从概念到实践,是对林业工作者的巨大挑战,更是森林经营生态化的具体体现。

(四)森林资源资产化经营

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是以森林资源产权管理为核心,一森林资产保值增值为目的,实行由实物量管理向价值量管理转变的森林资源管理体制。就是将森林资源转化为资产,运用资产登记、变动、评估、核算、处置和风险规避等资产管理理念和机制,经营管理森林资源,以提高林业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为促进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产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和监督权,可进行产权交易)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森林资源管理的一个必然发展结果,对于理顺和调整林业生产关系,建立林业发展多元投入机制,实现林业增效,促进林农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破解制度瓶颈,激发民间资本投入林业的积极性,促进林业市场化进程。

(五)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示范区:探索不同地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技术、模式和指标评价体系,示范区从技术、经济、政策、法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入手,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监测评价和生态保护等森林可持续经营体系。主题是人不是森林,强调规范人的行为,包括体制和法规、信息公开、决策划的程序化,公众参与,标准与指标等。

(六)森林认证:又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认证,是一种运用市场机制来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工具,它简称森林认证、木材认证或统称认证。森林认证包括两个基本内容,即森林经营认证和产销监管链认证。森林经营认证是根据所制定的一系列原则、标准和指标,按照规定的和公认的程序对森林经营业绩进行认证,而产销监管链认证是对木材加工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即从原木运输、加工、流通直至最终消费者的整个链进行认证。森林认证之所以由独立的第三方进行,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森林认证的公正性和透明性。

第四节 现代林业

一、现代林业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凸现,人们对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态林业概念,后又逐渐演化为可持续林业、现代林业。然而,到目前为止,现代林业这个概念,还未被人们真正认识和正确理解,业外人士往往错误将“现代林业”当作“现代化”林业。业内人士也有不少人将“现代林业”抽象化,使“现代林业”远离社会,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林业的建设。

(一)、世界各国林业建设观念的转变

现代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具体的经营目标和重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断重视生态环境作用,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奥地利的“森林经营新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与经营;瑞典的“立地特点林业”,认为“合理林业可与小规模自然保护和景观并存”;德国的“正确林业”,采取“与健全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证明的实践准则一致的经营方法,同时,保证林地的经济与生态生产率,从而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机能的永续”;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计划”,以森林生态经营思想为基本原则,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积极引入科学技术和生态技术,持证经营,充分实现森林多种价值;修正的热带“近自然森林经营”,要求从整体出发,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生产率与稳定性;日本的“森林?林业流域管理系统”,则从日本国情出发,把森林作为“绿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来进行经营管理。

林业不再只是一个经济部门,而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这已是大家的共识。

(二)、“现代林业”的定义(P275)

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

(三)、现代林业的主要内容

1、以可持续林业理论为指导的林业;

2、依靠科技进步的林业;

3、适应社会主要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林业;

4、改善环境,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林业;

5、社会广泛参与的林业。

二、高效林业

(一)高效林业的概念: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的指导下,遵守自然及经济规律,从实际情况出发,依靠科技进步,合理地开发利用林地、林木等多种资源,不仅生产出品种更多、产量更高、品质更优的各种林产品,而且不断提高生态、社会综合效益,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使林业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林业。

(二)发展高效林业的主要对策

1、实行分类经营

2、制定一系列扶持高效林业的政策

3、改善森林资源的质量

4、提高林业科技含量

篇3:第九章_生产与存货循环审计

⑶成本会计制度的内部控制。成本会计制度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成本费用管理控制和成本费用会计控制。成本费用管理控制是指对成本费用支出进行计划、控制和考核的内部控制。具体包括:确定成本控制目标和成本计划;制定直接材料、人工工资和制造费用的消耗定额;编制成本、费用预算;对各项成本费用指标进行分解,建立成本费用归口、分级管理责任制;定期进行成本费用考核与评价。成本费用会计控制是指对成本费用支出业务进行反映和监督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制定成本费用制度,明确成本范围、开支标准、制定报销手续;建立各种支出的审核制度;设置相应的会计账户,选择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合理地归集与分配各项费用,确定产品生产成本;对各项费用的归集与分配结果进行复核;定期进行成本分析,查明企业成本变动的趋势和原因。

⑵内部控制测试 答:

⒉应用:生产与存货的内部控制测试 答:⒈工薪的内部控制测试

选择若干月份工资汇总表,复核、核对各月份的工资汇总表并检查其是否已经授权批准;检查并核对应付职工薪酬总额与人工费用分配汇总表中的合计数是否相符;检查其代扣款项的账务处理是否正确;检查实发工资总额与银行存款对账单是否相符,并正确过入相关账户。从工资单中选取若干个样本(应包括各种不同类型人员),检查员工工资卡或人事档案,以确定工资发放的依据是否正确;检查员工工资率及实发工资额的计算是否正确;检查实际工时统计记录(或产量统计报告)与员工个人钟点卡(或产量记录)是否相符;检查员工加班加点记录与主管人员签证的月度加班费汇总表是否相符;检查员工扣款依据是否正确;检

查员工的工资签收证明;实地抽查部分员工,证明其的确在本公司工作,如已离开本公司,需管理当局证实。

⒉成本会计制度的内部控制测试

成本会计制度的内部控制测试包括直接材料成本测试、直接人工成本测试、制造费用测试和生产成本在当期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测试。

⑴直接材料成本的内部控制测试。对于采用实际成本核算的企业,注册会计师应获取材料成本分配汇总表、材料发出汇总表、成本计算单、材料明细账中各直接材料的单位成本等资料,检查成本计算单中直接材料成本与材料成本分配汇总表中相关的直接材料成本是否相符,分配标准是否合理,抽取材料发出汇总表中若干直接材料的发出总量,将其与实际单位成本相乘,并与材料成本分配汇总表中该种材料的总成本进行比较;对于采用定额成本核算的直接材料成本的企业,注册会计师可选择并获取某一成本报告期若干种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成本计算单,将直接材料的总消耗量和总成本与该样本的成本计算单中直接材料成本核对,检查生产通知单是否经过授权批准,检查单位消耗定额和材料成本计价方法是否适当,在当有无重大变更;对于采用标准成本法核算的直接材料成本的企业,注册会计师应获取样本的生产指令或产量统计记录、直接材料单位标准用量、直接材料标准单价及发出材料汇总表或领料单,检查根据生产量、直接材料单位标准用量和标准单价计算的标准成本,与成本计算单中的直接材料成本核对是否相符,检查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与账务处理是否正确,前后各期是否一致,注意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在当内有无重大变更。

⑵直接人工成本的内部控制测试。对采用计时工资制的企业,注册会计师应获取样本的实际工时统计记录、职员分类表和职员工资手册(工资率)及人工费用分配汇总表等资料,并核对成本计算单中直接人工成本与人工费用分配汇总表中该样本的直接人工费用是否相符,核对样本的实际工时统计记录与人工费用分配汇总表中该样本的实际工时是否相符;对采用计件工资制的企业,注册会计师应获取样本的产量统计报告、个人(或小组)产量记录和经批准的单位工资标准或计价工资制度,核对样本的统计产量和单位工资标准计算的人工费用与成本计算单中直接人工成本,抽取若干个直接人工(小组)的产量记录,检查是否被汇

总计入产量统计报告。对于采用标准成本法的企业,注册会计师应获取样本的生产通知单或产量统计报告、工时统计报告和经批准的单位标准工时、标准工时工资率、直接人工的工资汇总表等资料,将根据产量和单位标准工时计算的标准工时总量与标准工时工资率之积与成本计算单中直接人工成本核对,检查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的计算与账务处理是否正确,并注意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在当内有无重大变更。

⑶制造费用的内部控制测试。注册会计师应获取样本的制造费用分配汇总表、按项目分列的制造费用明细账、与制造费用分配标准有关的统计报告及其相关原始记录,检查制造费用分配汇总表中,样本分担的制造费用与成本计算单中的制造费用核对是否相符,检查制造费用分配汇总表中的合计数与样本所属成本报告期的制造费用明细账总计数核对是否相符,检查制造费用分配汇总表选择的分配标准(机器工时数、直接人工工资、直接人工工时数、产量等)与相关的统计报告或原始记录核对是否相符,并对费用分配标准的合理性作评估。

⑷生产成本在当期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内部控制测试。注册会计师应检查成本计算单中在产品数量与生产统计报告或在产品盘存表中的数量是否一致,检查在产品约当产量计算或其他分配标准是否合理,计算复核样本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并对当年采用的成本会计制度作出评价。

㈢生产与存货循环主要账户的审计 ⒈识记:⑴存货的审计目标

答:存货的审计目标主要有:审查和评价存货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且一贯有效执行;确定存货是否存在(存在),是否归被审计单位所拥有(权利和义务);确定其增减变动的记录是否正确,计量和计价方法是否恰当(计价和分摊);存货入库与发出的手续是否齐全;存货期末余额是否正确(计价和分摊);确定其在资产负债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列报)。

⑵直接生产成本的审计目标 答:

⑶制造费用的审计目标 答:

⑷主营业务成本的审计目标

答:营业成本的审计目标一般包括:确定记录的营业成本是否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发生);确定营业成本记录是否完整(完整性);确定与营业成本有关的金额及其他数据是否已恰当记录(准确性);确定营业成本是否已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截止);确定营业成本的内容是否正确;确定营业成本与营业收入是否配比;确定营业成本的披露是否恰当(列报)。

⒉应用:⑴存货的实质性程序

答:存货的实质性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⑴审查存货余额。对存货余额的实质性程序一般采用如下程序: ① 检查各存货项目明细账,并与总账数、报表数核对相符。② 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

A 比较前后各期及本各个月份存货余额及其构成,存货成本差异率、生产成本总额及单位成本、直接材料成本、工资费用的发生额、制造费用、主营业务成本总额及单位销售成本等,以评价其总体合理性。

B 将存货余额与现有的订单、资产负债表日后各期的销售额和下一的预测销售额进行比较,以评估存货发生滞销和跌价的可能性。

C 将存货跌价准备与本存货处理损失的金额相比较,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足额的计提了本期的跌价损失准备。

D 将与关联企业发生存货交易的频率、规模、价格和账款结算条件,与非关联企业对比,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利用与关联企业的存货交易虚构业务交易、调节利润等现象。

E 利用存货周转率进行纵向比较或其他同行企业进行横向比较。F 利用毛利率衡量成本及销售价格的变化。

③存货监盘。注册会计师现场观察被审计单位存货的盘点,并对已盘点的存货进行适当检查。存货监盘应做好盘点前的计划工作、盘点过程的监督工作以及盘点工作结束后的记录工作。

A 监盘前获取有关资料,以编制存货监盘计划,包括制定存货监盘计划的基本要求和应实施的工作。

B 存货监盘程序。在被审计单位盘点存货前,注册会计师应当观察盘点现场,确定应纳入盘点范围的存货是否已经适当整理和排列,并附有盘点标识,防止遗漏或重复盘点;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已盘点的存货进行适当的检查,将检查结果与被审计单位盘点记录相核对;另外注册会计师需要对存货的移动情况、存货的状况、存货的截止予以特别关注,还要运用职业判断,对特殊类型存货设计恰当的审计程序,并形成相应记录。

C 特殊情况的处理。当存在一些情况导致无法实施监盘程序或是无法在预定日期实施存货监盘等时,注册会计师应考虑可否实施替代审计程序。④存货的计价测试。进行计价测试时,注册会计师首先应对存货价格的组成内容予以审核,然后按照所了解的计价方法对所选择的存货样本进行计价测试。测试时,注册会计师应进行独立审计,并将测试结果与企业账面记录进行对比,编制存货计价测试分析表,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如果差异过大,应扩大测试范围继续审计,并根据测试结果作出审计调整。

⑤审查存货所有权。抽查有关的购货业务,确定企业对本期增加的存货的所有权;复查委托代销协议及其他与存货相关的合同或文件,确定在企业外部存放的存货(如委托代销、独立仓库)的所有权;复核董事会记录、法律信函、合同等文件,检查是否有抵押或其他对存货所有权的潜在要求。⑵存货主要账户的审计。注册会计师在审查存货余额的审计程序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存货的具体账户进行审计,主要包括:材料采购、在途物资、原材料、材料成本差异、库存商品、周转材料、委托加工物资等。① 获取或编制存货各具体账户明细表、核对账账、账表是否相符。② 审查存货的会计记录是否合规。

③ 审查存货跌价准备。

④ 审查存货在报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⑵直接生产成本的实质性程序 答:

⑶制造费用的实质性程序 答:

⑷主营业务成本的实质性程序

答:营业成本的审计具体包括以下程序:

⑴直接材料成本的审计,直接材料成本的审计一般应从审阅材料和生产成本明细账入手,抽查有关的费用凭证,验证企业产品直接耗用材料的数量、单价和材料费用分配是否真实、合理。

⑵直接人工成本的审计。直接人工成本的审计一般从审阅“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应付职工薪酬”明细账和工资分配表、工资汇总表等入手,抽查有关的费用凭证,验证直接人工成本归集和分配是否真实、合理。

⑶制造费用的审计。制造费用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 ① 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获取或编制制造费用汇总表,并与明细账、总账核对相符;抽查制造费用中的重大数额项目及例外项目,分析其是否合理。

② ③ ④ 审阅制造费用明细账,检查其核算内容及范围是否正确。检查制造费用的分配是否合理。

对于采用标准成本法的企业,检查其标准制造费用的确定是否合理,计入成本计算单的数额是否正确,制造费用的计算、分配与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并查明标准制造费用在本内有无重大变动。

⑷主营业务成本的审计。主营业务成本的审计主要内容包括:

①获取或编制主营业务成本明细表,与明细账和总账核对相符。

②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分析比较本与上主营业务成本总额,以及本各月份的主管业务成本金额,如有重大波动和异常情况,应查明原因。③ 编制生产成本及主营业务成本倒轧表,与总账核对相符。

④ 结合生产成本的审计,抽查主营业务成本结转数额的正确性,并与主营业务收入相配比。

⑤ 检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中重大调整事项(如销售退回等)是否有其充分理由。

⑥ 确定主营业务成本在利润表中是否已恰当披露。㈣生产与存货循环其他相关账户的审计 ⒈识记:⑴应付职工薪酬的审计目标

答:应付职工薪酬的审计目标主要包括:确定期末应付职工薪酬是否存在(存在),是否为被审计单位应履行的支付业务(权利和义务);确定其计提和支出是否合理,记录是否完整(完整性);确定其期末余额是否正确(计价和分摊);确定应付职工薪酬的披露是否恰当(列报)。

⑵管理费用的审计目标

答:管理费用的审计目标主要包括:确定管理费用的记录是否完整(完整性);确定管理费用的计算是否正确(准确性);确定管理费用在会计报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列报)。

⒉应用:⑴应付职工薪酬的实质性程序 答:应付职工薪酬的实质性程序主要包括: ① 获取或编制应付职工薪酬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相符。

② 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检查各月工资费用的发生额是否存在异常波动,若存在异常波动,则要求被审计单位解释波动的原因;将本期工

资费用总额与上期进行比较,要求被审计单位解释其增减变动原因,获取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关于员工工资水平的决议;将被审计单位本期平均职工人数、计算人均薪酬水平与上期或同行业水平进行比较。

③ 检查应付职工薪酬的支付凭证。检查职工薪酬核算内容和计提的正确性;检查应付职工薪酬的计量和确认;检查应付职工薪酬支付和使用情况;检查应付职工薪酬期末余额中是否存在拖欠性质的职工薪酬,了解拖欠的原因,此外应检查被审计单位的辞退福利核算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如果被审计单位是实行工效挂钩的,应取得有关主管部门确认的效益工资发放额的认定证明,并复核有关合同文件和实际完成的指标,检查其计提额、发放额是否正确,是否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④ 确定应付职工薪酬在资产负债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

⑵管理费用的实质性程序

答:管理费用的实质性程序主要包括:

⑴获取或编制管理费用明细表,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相符。⑵检查管理费用明细项目的设置是否符合相关会计政策规定的核算内容与范围。

⑶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分析比较管理费用各明细项目的本期数与上期数,分析其增减变动的情况是否正常,对有重大波动和异常情况的项目应查明原因,并作适当处理。

⑷检查管理费用的发生额是否真实、正确。对于管理费用中数额较大,以及本期与上期比较变化异常的项目应追查至原始凭证,检查其开支是否真实。

篇4:1第九章生产运作管理

一、概述

1、范围和分类

石油生产和油品消费需要多种多样的添加剂,用来改进和完善石油生产、提高采油率、充分利用油品的热力量学性能和动为性能,其中符合小批量、多品种、高附加价值的要求的,即属于精细化学品的范畴,因此统称为石油化学品。

按用处分:包括钻井

采油气

油气集输

炼油和油品应用等各方面所用到的化学品,按其应用对象可分为油田化学品

石油炼制化学品

石油产品用化学品。

油田化学品,指在原油和天然气的钻探采输、水质处理及提高采收率过程中所用的一

大类化学品。油田化学品按油田施工工艺又可分为:钻井泥浆处理剂

固井水泥添加剂

油气开采添加剂

油气集输添加剂

油田水处理剂

提高采收率添加剂等六类。、石油炼制用化学品按其在炼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可分为催化剂、溶剂和其他化学品。石油产品用化学品,又称石油产品添加剂,它是一类能显著改进石油产品某些特性的化学品,通常按其主要用途分为:润滑油添加剂

石油燃料添加剂

石油沥青

石油蜡的添加剂等四大类。

二、具体类别和典型产品

1、钻井泥浆处理剂

应用背景:

主要类别:无机处理剂

有机高分子处理剂

表面活性剂

典型品种:有机高分子处理剂

有机泥浆处理剂大多是水溶性高分子,对粘土悬浮体都有不同程度的护胶稳定作用。从其来源和发展上看,也可分为天然高分子及其加工产品和合成高分子两大类。前者来源广、成本低,目前使用也较广泛;后者成本较高,但有一些特殊的效果和作用,随着精细化工和泥浆钻井工艺的发展使用也逐渐增多。

A、降失水剂

(1)褐煤和腐植酸

5-1

(2)磺甲基褐煤

(3)硝基腐植酸

(4)羧甲基纤维素钠

(5)羧甲基淀粉钠

(6)木质素磺酸盐

(7)水解聚丙烯腈

(8)磺甲基酚醛树脂

B、稀释剂

(1)丹宁丹宁又称鞣质,广泛存在于植物的根、茎、皮、叶、果壳或果实中,是

一大类多元醇的衍生物。

(2)磺甲基丹宁

C、高聚物絮凝剂

(1)聚丙烯酰胺

(2)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2、油气开采添加剂

油气开采过程中,为了稳产、高产,常常在进行酸化、压裂和其他作业时,需要添加一些化学品,可以去除粘土颗粒、沉淀物对地层地堵塞,达到扩大原油渗透率的目的,或者改变原油的物性如粘度、凝固点等,使油气增产。

按油田作业可把油气开采用化学添加剂分为:压裂添加剂

酸化添加剂

压裂添加剂堵水剂

调剖剂

防蜡抑制剂

采油用其他化学添加剂。

压裂添加剂

压裂过程中所用的工作液称为压裂液,目前国内外使用的压裂液有水基压裂液、油基压裂液、乳化型压裂液和特种压裂液,共计有三十多个品种。在压裂作业过程中,为满足工艺要求,提高压裂效果,保证压裂液的良好性能所添加的化学剂称为压裂添加剂,压裂添加剂分14类:稠化剂、交联剂、破胶剂、缓蚀剂、助排剂、粘土稳定剂、减阻剂、防乳化剂、起泡剂、降滤失剂、pH值控制剂、暂堵剂、增粘剂、杀菌剂。

酸化添加剂

在酸化作业过程中,为满足工艺要求,提高酸化效果所用的化学剂称为酸化用添加剂。

酸化用添加剂分为以下11类;缓蚀剂、缓速剂、助排剂、乳化剂、防乳化剂、起泡剂、降滤失剂、铁稳定剂、暂堵剂、稠化剂、防淤渣剂。

堵水剂、调剖剂

堵水剂是指用于油井堵水时由油井注入,能减少油井产水的化学处理剂,而调剖剂则是用于注水井调整吸水剖面的化学剂,它是能调整注水地层吸水剖面的处理剂。这两种剂各有特性,但共性更多,多数性况下两剂可以互相通用,为方便起见,有时把这两种剂统称为堵水调剖剂,简称堵剂。

3、强化采油用添加剂

4、油气集输用添加剂

我国原油含蜡量高、粘度大、凝固点也高,在生产中往往于井口或井底添加一些具

有特殊性能的化学剂,以利于原油的开采和输送。在油气集输过程中,为保证油气质量,保证生产过程安全和降低能耗所用的化学剂称为油气集输用添加剂。这类添加剂包括如下14个类型:缓蚀剂、破乳剂、减阻剂、乳化剂、流动性改进剂、天然气净化剂、水合物抑制剂、海面浮油清净剂、防蜡剂、清蜡剂、管道清洗剂、降凝剂、降粘剂、抑泡剂。

5、石油炼制催化剂

石油炼制催化剂是催化剂工业中一类重要产品,包括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加氢精制、加氢裂化、异构化、烷基化、叠合等过程中所用的催化剂,其中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加氢精制为三种主要石油炼制催化剂。

6、石油燃料添加剂

近些年来燃料添加剂在国内外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我国的车用汽油,喷气燃料,柴油以及燃料油等也逐渐依靠各种添加剂来解决各种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性能问题。

通用的保护性添加剂

(1)保护性添加剂即主要解决燃料贮运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添加剂。包

括抗氧化剂、金属钝化剂、分散剂等稳定剂,抗腐蚀剂或防锈

剂等。

(2)使用性添加剂即主要解决燃料燃烧或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添加

剂。包括各种改善燃烧性能及处理或改善燃烧生成物特性的添

加剂。因燃料种类不同而各异。因此多属于各类燃料的专用添

加剂。

车用汽油专用添加剂

抗爆剂

抗爆剂主要用于改善汽油的燃烧特性。提高其辛烷值。

抗表面引燃剂

汽化器清净剂

防冰剂

喷气燃料专用添加剂

抗静电剂抗菌剂抗冰剂抗烧蚀剂

燃料油专用添加剂

7、润滑油添加剂

三、生产实例

润滑脂的生产技术

应用范围

实际性能

生产工艺

1、生产准备

润脂脂生产前的准备工作,要作到以下几点:、①各种原料组分应预先过滤或精制处理,以保证其杂质含量在允许范置内;

②各种原料均要经过质量检验,符合标准要求时才能选用;

③确定各种原料的组成及质量配比;

④各种原料要准确计量和详细记录;

⑤各种设备要清洗干净,工艺管线、阀门要畅通。

2、皂基的制备

油脂的皂化,就是三脂肪酸甘油酯在金属氢氧化物的存在下首先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随即脂肪酸与各种金属氢氧化物进行中和反应,生成各种金属皂类。

3、稠化成脂

皂化完成后,将反应器内皂基升温脱水,并分批加入润滑油。直至皂基加热到工艺条件规定的最高温度。这时再加入冷油降温稀释,即完成稠化成脂工序。

4、冷却研磨

冷却研磨也称冷却均化工序,是炼制成脂后的最后一道重要工序。按照润滑脂的种类不同,可以采取多种冷却方式。例如,在反应器向夹层或蛇形管通入冷水,在搅拌下利用齿轮泵打循环进行冷却;在反应器内静止冷却到一定温度后,用齿轮泵送入研磨设备;将反应器内润滑脂在真溶液状态下直接打入五联辊和三联辊研磨机进行冷却研磨,使润滑脂在研磨机上得到速冷和均匀化。研磨次数对产品的针入度、分油量以及机械安定性是有影响的。在适当的研磨条件下,产品的机械安定性随研磨次数的增加而发生变化,它能增大产品的分油量和针入度。在冷却均化后,为使产品具有满意稳定的体系,还须进行均化脱气或冷却后再均化脱气。

5、包装

润滑脂的成品包装是生产过程中的最后一道工序。成品包装之前,要采样按规格标准进行一次全分析。在润滑脂包装时要避免混入机械杂质。桶装之前,必须将桶洗刷干净,桶壁桶底缝隙应无杂质脏物。成品润滑脂在包装时要控制好温度。一般情况下,如钙基脂等应在75℃以下,钠基脂以及复合皂基脂可在100℃以下包装。装桶温度太高会影响成品质量,如易于析油。

炼制成脂工艺流程

管式反应器炼制成脂等三种。

(一)、常压反应器炼制成脂工艺流程

常压反应器炼制成脂,一般是间歇式生产。制造皂基和炼制成脂是在一个反应器内进行的。皂化反应完成后,反应器内混合物尚含有大量水分,这时应逐步升温到125℃~135℃以蒸发水分,反应器内物脱水后,还应在搅拌下继续加温,并陆续加入余量润滑油,保证反应器内皂油体系的均匀性。根据润滑脂的类型的不同还可加热至工艺条件规定的最高温度,使之接近于真溶液(钙基皂等例外)。然后采样测定稠度,并调整之。最后进行冷却、研磨和成品包装,其工艺流程如图5-6所示。

(二)、加压反应器炼制成脂工艺流程

加压反应器的操作步骤是:将全部脂肪或脂肪酸和碱类以及与脂肪等量的润滑油投入加压反应器中,在升温搅拌下加压皂化;皂化反应在短时间内即可完成。皂化完成后,将皂基移入常压开口反应器内。在移入开口反应器时大部分水分被闪蒸出去,器内物可适当加热,以完成脱水。此后,炼制成脂阶段与常压反应器相同。工艺条件:最高压力为0.785MPa,最高温度为180℃。一般为提高设备利用率,很少在加压反应器中成脂,加压反应器专供2~3个混合反应器制备高浓度的皂基。其工艺流程如图5-7所示。

(三)、管式反应器炼制成脂工艺流程

采用管式反应器制造润滑脂要比常压、加压反应器简单得多。其过程是将脂肪、碱类和大部分润滑油(除添加剂外)混合后,送入管式反应器中,在加压高温下,皂化反应在管道内迅速进行,皂基从管式反应器出口进入闪蒸器(即开口反应器),此时,由于压力突降,皂基内水分迅速蒸发,这一过程称闪蒸。闪蒸后,粘稠物在器内的温度即已

达到工艺条件要求的最高温度。此时可采样测定游离酸碱和针入度,根据其技术要求立即进入下一工序即冷却研磨成脂。其工艺流程如图5-8所示。

影响生产工艺的因素

在稀释皂基和稠化成脂过程中,加入的润滑油要事先预热到70~80℃,还要注意缓慢加入釜内,并在135~160℃时保持一定时间,使油能在皂化中充分膨化,以获得好的胶体分散。

炼制温度不宜过高。在炼制最高温度下,合成锂基脂的稠度仍较大,这是因为合成脂肪酸锂皂部分低分子酸皂不能在润滑油中充分溶解之故。如果进一步升温,便分析出沉淀,引起皂油分离,故一般控制最高炼制温度在190~205℃即可。

上一篇:枣强县入编考试下一篇:用新鲜造句怎么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