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田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024-04-26

罗田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8篇)

篇1:罗田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罗田县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013年10月26日,由县宣传部组织青年干部读书班全体学员来到大别山绿色生态旅游名镇九资河镇实地调研,通过对九资河镇景观、景点实地考察研究,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

九资河镇位于罗田县东北部,东接大别山天堂寨风景区,西临薄刀锋景区,北抵青苔关风景区,是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游客接待中心所在地。近年来,九资河镇党委、镇政府结合实际积极主动地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因地制宜的提出了“依托大别山,发展大旅游,形成大产业的指导思想。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在看到该镇旅游发展的优势和空间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该镇在发展旅游业上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一是加大旅游产业建设力度,对该镇进一步实施净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五化工程”完善供水、供电、交通、通信等配套设施。在引进投资者在景区兴建星级宾馆的同时,扶持农民自建农家乐旅馆,开发自然生态的三省峰生态游、新屋垸古宅游、天堂湖水上游、圣人堂民俗游、天堂峡谷漂流等旅游线路。二是完善旅游开发资源,罗田旅游资源开发虽然初见成效,但开发力度不大,主要表现在:旅游开发资金投入不足,投资主体单一。旅游产品不够丰富,规划区以绿色生态旅游线路

为主。现在规划区主推生态旅游线,红色旅游线也在产品体系中,但文化旅游产品还未得到开发,特别是该镇区域内尚缺乏市场认同的特色产品,现在只开发了如:“罗田板栗”、“罗田茯苓”等以土特产品和中药材的旅游商品系列,没有形成规划区旅游商品体系。

三、强化宣传,全力提升旅游形象

积极组团促销,参加大型旅游交易会,加强旅游产品宣传,开发客源市场。做好节庆促销,全力办好“湖北省大别山旅游节”。借助传媒促销,明确旅游定位,策划罗田旅游形象和口号宣传。推行旅游文化促销,进一步打磨《大别山放歌》,积极编排丰富多样的民间曲目和地方剧种,活跃景区文化,丰富景区娱乐活动。组织高规格旅游发展论坛和主题宣传活动,不断提升大别山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创新特色,加快旅游系列开发

充分挖掘旅游特色和潜力,凭借罗田独特的山水风光和民俗风情提升旅游品位,开发系列品牌。一是以革命老区为载体,开发红色旅游,建立大别山历史博物馆;二是以民间曲调和地方剧种为源本,建立大别山民俗演艺中心;三是以罗田板栗、甜柿等特产资源为依托,开发大别山板栗园、民俗采摘、农家味品尝和大别山特产品购物中心等四大旅游系列;四是以河西畈为中心,加快建设大别山游客集散中心,停车场和加油站。

篇2:罗田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罗田县概况及其板栗产业概况

罗田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是一个集山区、库区、穷区于一体的贫困县,1986年被列为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共辖12个乡(镇),411个行政村,总户数15.2万户,总人口60万人,土地面积321万亩,其中林地220万亩,森林覆盖率66.9%,林业资源丰富。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罗田县为了发展经济,增加人民收入,曾积极推动马头羊、苎麻等产业开发,然而,由于种养习惯、技术和基础条件诸多方面的存在缺陷,难以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和市场化的经营格局,没有产生经济效益。随后,罗田县及时调整了产业发展方向,在华中农学院、湖北省农科院等科研究机构42位专家以及罗田县40多名科技人员共同参与下,对全县经济条件、资源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和评估,最终根据罗田县的气候条件与资源状况确定板栗种植作为全县农村地区的主导产业。

二、罗田县板栗产业化战略的实施过程

指导思想:统筹兼顾,合理规划,突出重点,注重科研,产业发展与减贫相结合。

(一)加强基地建设,扩大产业规模

多年来,该县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坚持“统一规划、分区布局、连片开发”的方针建设板栗种植基地,逐步扩大基地规模,形成了产业聚集效应。

罗田县建设板栗种植基地的思路是:巩固老区,发展新区,实现连片开发。在这个过程中,做到了“三化”,即:(1)布局区域化。根据地域气候条件、板栗生长特性以及现有优势,建成三个商品板栗区:县南早熟品种板栗区、县中中熟鲜果高效板栗区和县北晚熟品种保鲜板栗区;(2)生产专业化。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专业化生产相结合,培植专业大户、专业村组和专业栗场,实现集约化经营。目标是建成10个板栗专业示范基地、100个板栗专业村、1000个板栗专业场、10000个板栗专业大户,做到乡镇有基地、村组有栗场、家户有栗园。目前,全县已建成500亩以上连片板栗基地750个、年产量过250万公斤的.乡镇7

个,年产量过15万公斤的村78个,年产1500公斤以上收入过万元的农户达到5000多户。

(3)管理企业化。基地建设实行“四统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统一验收,加强水、电、路的综合配套;基地管理实行“四个一”的模式:一个基地、一个栗场、一套班子、一套承包经营管理办法,实施企业化管理。

(二)狠抓加工销售,延长产业链条

搞好板栗精深加工,开发板栗系列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是推进板栗产业化扶贫进程的重要环节。在这方面,罗田县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1) 发展龙头企业。以县板栗食品厂为基础,联合全县181家加工企业,组建了罗田板

栗食品集团公司。同时,从开始,先后引进山东绿润集团、辽宁君澳食品公司等板栗加工企业。全县板栗年加工能力达到2万吨。

(2) 进行产品研发。加大科技攻关和产品开发力度,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由初级食品

加工向栗壳等副产品加工拓展,形成食品、饮料、食用菌、化工四大系列产品十多个品种,延伸了板栗产业链,提高了经济效益。

(3) 建设市场。目前已建成大别山板栗市场交易中心和12个乡镇专业市场,并建立了市

场信息发布网络,板栗产品行销全国,并出口欧美、日本、台湾及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与地区。罗田县还连续举办两届国际板栗食品交易会,吸引了十多个国家与地区的板栗专家及客商参会,极大提高了罗田板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之真正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板栗销售集散地和交易中心。

(4)优化经营环境。每年板栗上市前,工商、税务、财政、林业等部门在销售网点联合办

公,实行收税项目、标准、政策依据、举报投诉电话“四公开”,一次性出具完税(费)证明和放行手续,严禁重复收税(费)和搭车收费。同时加大市场管理力度,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业效益。

一是组织板栗科技攻关。全县已累计投入板栗科研经费500多万元,联合国内外知名的板栗专家和科研院所,先后成功地完成了“降低板栗空苞率增产技术”、“板栗增雌减雄技术”等17项板栗攻关课题,取得了11项科研成果。二是健全科技服务网络。按照“完善县级,充实乡级,健全村级”的方针,建立健全了三级板栗科技服务体系。县里专门组建了板栗生产办公室,乡镇成立了12个技术推广站,全县板栗专业科技人员达到180人。与此同时,还成立了板栗专业协会,吸纳会员近人。三是广泛开展板栗科技推广。采取多种形式,先后举办了板栗生产经营培训班480多期,培训栗农近13万人次;组织编印《板栗科技》等科普书刊、资料20多种,印发25万册,免费发送到基层干部和栗农手中,开办广播电视专题讲座80期,拍摄板栗科教片9集,长期在农村巡回放映。通过科技辐射,全县95%以

上的栗农都掌握了从育苗、栽培、嫁接到储藏各个环节的技术要领,科技对板栗产业的贡献率达50%以上。

(四)实施各项扶持政策

一是资金扶持政策,将农业发展资金、扶贫开发资金、板栗育林基金捆绑起来使用,重点扶持板栗基地建设;二是产业开发政策。鼓励县内民营业主和外来客商参与荒山荒地开发,创办板栗产业实体,其税费一律按农业性企业予以优惠。开发大面积荒山荒地的,可申报使用扶贫贴息贷款。对外商外资来进行板栗深加工,兴办板栗开发企业的,在土地出让、资产处置、税费政策、扶持资金等方面予以倾斜照顾。

三、罗田县板栗产业化的效益

(一)经济效益

发展板栗产业有力地促进了罗田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使县级财政收入、生产总值大幅增长。

(二)社会效益

罗田县现在种植板栗的地方,过去都是种粮不高产的荒坡地,这些地方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通过大规模种植板栗以后,不少的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而且走上了小康之路。

(三)生态效益

罗田县通过林分改造、改梯建园、改土施肥、种植板栗、栗粮间作和生物治理,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加了植被和森林覆盖率,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步入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总结

篇3:罗田县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一、罗田旅游发展的现状

1、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近年来, 罗田县结合自身资源优势, 持续开展湖北旅游强县创建, 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 全县游客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占GDP比重分别为165万人次、4.8亿元、12%, 到2011年分别增长到250万人次、10.5亿元、14%。随着创建工作的推进, 天堂寨被评为国家4A景区, 薄刀峰被评为国家3A景区, 九资河被评为湖北旅游名镇, 圣人堂被评为湖北旅游名村, 天堂湖被授予全国水利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湿地公园, 全县旅游接待床位1.2万张, 旅游从业人员过10万人, 旅行社12家, 2009年该县荣获全省旅游发展先进县, 2012年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2、营销宣传力度加强

罗田建立旅游宣传促销长效机制, 制定了《罗田旅游宣传促销实施方案》, 每年投入近百万元在武汉、黄州等地投放公交车身广告和立面广告, 全面打响“天下大别山、美景在罗田”旅游宣传口号;邀请中央电视台拍摄制作大型旅游宣传片《天下大别山》, 在黄冈和罗田电视台开办旅游专题栏目;对罗田旅游信息网进行整体改版, 率先建立开通了大别山旅游专业网站, 成立了大别山旅游文化协会和摄影协会;在国内外知名报刊杂志发表宣传文章和图片1000多篇幅, 在省、市电视台播出专题片20多部。

3、景区建设和产品开发日益成熟

罗田县在其资源优势上, 围绕把大别山建成中国新的消费中心、大都市火炉旁边的绿色凉岛、度假中心、休闲中心和避暑中心的目标, 按照重点突破、全域推进的步骤, 将天堂寨作为核心景区优先建设。天堂寨景区在相继完成索道、栈道、循环游步道、景区公路、停车场、门楼、宾馆等一大批基础配套设施的基础上, 于2010年成功创建国家4A景区。同时为全力打造大别山百里生态画廊和旅游节点, 罗田县投资8000余万元进行沿线景观绿化美化, 建设大别山旅游驿站、四大自驾游基地、天然氧吧、亲水河坝、大河岸漂流等旅游节点。另外, 罗田还积极建设特色重点村镇, 九资河镇投资过亿元, 全面拉开仿古包装、游客集散中心、三胜广场等建设;胜利镇争取国家项目支持, 改造胜利革命烈士陵园, 并被列入国家百条红色旅游经典路线。

二、罗田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投入严重不足

罗田县是一个集山区、老区、库区于一体的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 该县财政极为困难, 在确保市政建设、民生工程的前提下, 投入旅游建设的资金极其有限。目前旅游发展建设的资金主要依靠国家投入, 但由于罗田旅游开发起步较晚、知名度不高等原因, 难以被国家列入重点资助项目。同时, 由于缺少融资平台, 罗田旅游发展无法大幅度引进外部资金、开展项目推介和招商引资活动, 从而难以解决景区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问题。

2、区域合作力度不够

大别山地跨鄂豫皖三省, 连接36个县, 罗田只是大别山所处县级地区之一, 虽有自身优势, 但地方小名气低, 想靠自身力量打响旅游品牌是不现实的, 加强与周边县市的合作势在必行。就当前的发展现状而言, 罗田旅游的发展过于着眼自身, 蛮干单干, 缺乏区域合作的意识, 甚至与周边县市在旅游资源争夺上大打出手, 摩擦不断, 给自身旅游业的发展造成很多负面影响。

3、旅游品牌尚未打响

近几年, 罗田县委、县旅游局在旅游宣传营销方面可谓费尽心力、花样百出,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占领了一定的旅游市场, 但成效并不显著, 市场认知度不高, 直接就导致游客进不来、门票卖不出,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归根到底, 问题在于罗田县没有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地方文化塑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 没有深入人心的旅游形象定位或口口相传的旅游口号, 无法吸引游客慕名而来。

4、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罗田县旅游发展的主管单位涉及到两个部门, 一是罗田县旅游局, 二是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委员会。湖北罗田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委员会的成立, 对罗田旅游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管委会在管辖区域、管理权限、职能职责等方面仍然不是很明确, 管委会与旅游局、乡、镇、景区的关系如何处理和协调没有明确的文件说明。这种管理体制在县域整体旅游管理上有可能存在“双头领导”, 在旅游开发和景区建设有可能存在互相推诿、相互扯皮的问题。

5、旅游景区及配套设施建设有待提高

一是罗田部分旅游景点地处经济欠发达且交通不便的革命老区, 区位条件欠缺, 旅游交通网络不健全, 严重制约了旅游者的进入。二是景区空间布局分散, 没有龙头级别景区, 目前罗田最高级别景区仅4A级, 且只有天堂寨这一个景区达到这一高度, 无法引起旅游者强烈的兴趣, 致使旅游者有一种可去可不去的心态。三是部分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没有配套的餐馆、酒店、停车场等设施, 或是基础设施等级不高, 无法达到旅游者的心理预期。四是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不够, 目前罗田县旅游特色商品样式不足、种类稀少, 难以满足游客购物的需要。

三、针对罗田旅游发展问题的对策

1、加大扶持力度, 引进外资, 鼓励民营

(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充分利用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的契机, 将罗田县旅游项目建设优先列入试验区建设的扶持重点, 在土地政策、项目政策和财政等方面给予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

(2) 建立多渠道融资体系。积极筹措建设资金, 保障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投入。大力开展项目推介和招商引资活动, 将一些经营性建设项目以入股、租赁等方式公开招标, 吸引有实力的投资公司带资开发建设。与此同时, 出台扶持政策, 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宾馆、酒店、农家乐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2、加大区域合作力度, 促进大别山旅游发展

罗田作为湖北旅游挺进华东、纵深华南的东进关口, 在建立省际合作体系中地位突出, 应在与安徽金寨县以两边“天堂寨”推出“一脚踏两省、一票看两景”互通机制的基础上, 以武汉城市圈为平台, 加强区域内、区域间、省际间的资源整合与协作, 构建大别山无障碍旅游合作区。一方面, 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红四方面军军史、新四军与中原军区历史为主, 整合红色旅游线路, 开通与孝感大悟、河南新县、安徽金寨的红色旅游通道;另一方面, 开发大别山主峰区天堂寨、薄刀峰景区、南武当山景区以及浠水三角山、团风大崎山、黄州东坡赤壁、白潭湖等景区的绿色生态旅游联动, 立足于大别山红色旅游品牌建设, 同时结合大别山“绿色”、“古色”旅游品牌, 推出系列化、精品化、特色化的旅游产品与线路, 综合性开发大别山旅游, 使大别山红色景观级别、影响力、知名度提高。

3、坚持景区宣传促销, 树立旅游品牌形象

(1) 加大宣传力度。按照“季季有特色、月月有活动”的思路, 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坚持景区宣传促销活动, 进一步打响“天下大别山、美景在罗田”的旅游宣传口号, 并继续利用电视、报刊、网络、车身广告等媒体宣传造势。以武汉为中心, 在合肥、郑州、长沙等重点客源市场进行旅游推介, 在社区、三星以上酒店、旅游咨询中心等地广发罗田旅游宣传资料。

(2) 拓宽营销渠道。指派相关人员常驻武汉, 通过旅行社进行营销, 针对旅游客源市场的需求, 制定能体现罗田旅游特色的特定旅游线路。罗田县旅游局还可与各旅行社签订长期合作协议, 邀请旅行社总经理到罗田各旅游景区参观, 从而拓宽营销渠道。

(3) 树立罗田旅游品牌。全力打造罗田天堂寨景区“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品牌。通过网络评选、专业人士座谈等方式, 遴选出符合罗田旅游特色的形象广告语, 拍摄旅游形象宣传片, 开展罗田旅游知识竞答赛, 制作旅游宣传品, 包括一次性口杯餐具、宣传折页、户外广告, 在罗田旅游一级客源市场所在地大量投放。投入资金, 在武汉、黄石、黄州等地投放公交车身广告和立面广告, 全面打响“天下大别山、美景在罗田”旅游宣传口号。

4、改革管理体制, 区分管理权限

(1) 改革管理体制。针对当前罗田县主要景区由不同行政主体分割管理的现状, 引进先进地区旅游发展模式, 创新旅游发展体制机制, 成立一个副县级管理机构统筹各景区的建设管理, 对罗田旅游进行经济社会的全面管理, 改变经济发展方式, 把罗田作为大旅游区进行统一管理, 统一经营, 统筹发展。

(2) 区分管理权限。湖北罗田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委员会回归景区统筹全县景区开发与建设, 旅游局负责全县整体旅游方面行业管理、市场营销、项目规划等。这样管委会与旅游局既可分工明确, 又可相互协作;既避免出现权限重叠, 又可共同推动旅游整体发展。

5、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特色景区开发

(1) 推进天堂寨核心景区建设。按照建设国家5A级景区的标准, 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完成了天堂寨景区的旅游发展规划, 加快旅游交通、游线组织、景点开发、接待宾馆、环境改善等基础设施和游览、标志、解说系统等配套设施建设。在天堂寨核心景区向5A级景区攀升的同时, 挖掘特色旅游景区, 在数量上充实4A级景区, 以核心景区先行带动落后景区发展的方法充实罗田旅游内容。加快建设大别山百里生态画廊, 完成大别山丰太旅游综合开发和大别山漂流旅游综合开发。

(2) 加大县域旅游目的地的综合开发。按照建设一流的新型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国民旅游基地的总体目标, 坚持重点突破、基础跟进、区域联动的原则, 加快推进旅游名街、旅游名镇、旅游名村、特色景区建设, 重点推进城区一河两岸绿化亮化、大别山红色广场建设, 九资河、大河岸、三里畈旅游名镇建设, 圣人堂、黄柏山、滚石坳、温泉等旅游名村建设, 推进观音山佛教文化、胜利红色旅游、白莲水上休闲等综合开发。同时, 按照整洁、美观、生态、方便的原则对红叶集中区的环境进行改造, 进一步打响天堂红叶品牌。

(3) 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和旅游要素提升改造。围绕核心景区、旅游景点、旅游公路沿线, 大力加强饮水、电力、通讯、网线、环保系统、标识系统、安保系统、自助银行建设, 促进一批现有宾馆、农家乐提档升级, 建设一批星级宾馆、农家乐, 开展服务行业评优活动, 争创一批优秀旅行社, 组建一个专业化旅游车队, 开辟一个专业化旅游商品市场, 开发一系列特色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卢漪:对腾冲县争创旅游强县的若干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 2001 (7) .

[2]罗田县旅游局:关于共同打造罗田金寨大别山旅游联合开发示范区的思路[R].2012.

篇4:罗田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9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93-01

罗田县属重度缺碘地区,1965年即被定为湖北省碘缺乏病重点病区县之一。1964年起全县范围内实施全民食用加碘鹽的干预措施,历经五十余年碘缺乏病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经省市多次考核评估,从重病区达到基本控制,后又达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性目标,现已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目标。为及时了解和掌握全县实现消除碘缺乏病标准后,碘盐干预措施的落实情况,现将3年来的碘盐监测情况报告如下:

1 方法

1.1 居民户抽样 每年的4月10-30日期间进行采盐样。全县按东、西、南、北、中9个乡镇,其中东、西、南、北区各抽取2个乡镇,中区抽取1个乡镇,每个乡镇抽取4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抽取8户居民盐样,每年抽取盐样共288份。

1.2 检测方法 按国标GB/T13025.7-1999直接滴定法进行定量测定。

1.3 判定标准 合格碘盐的判定标准:根据GB/T13025.7-2000标准,食盐中含碘量为35±15mg/kg(20-50mg/kg);不合格碘盐的判定标准:食盐中含碘量为5-20mg/kg(不包含20mg/kg)或>50 mg/kg,非碘盐的判定标准:食盐中含碘量为<5 mg/kg。

2 结果

2008-2010年共采盐样864份,样品合格率分别为94.44%、96.99%、96.53%;碘盐覆盖率3年均为100%,详细结果,见表1。

3 讨论

2008-2010年罗田县居民户碘盐样品合格率、碘盐覆盖率和合格碘盐信用率等指标均在95%以上,表明在实现国家碘缺乏病消除标准后食盐加碘干预措施仍继续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3年来碘盐水平均在30-35mg/kg,变异系数亦稳定在17.4%-20.8%,说明随着加碘工艺的改进,碘盐加碘浓度稳定且均匀度较高。2008年>50mg/kg,盐样的比例达5.6%。但随后2年分别降为2.73%、1.46%,这与盐碘中位数略下降一致。

篇5:罗田县石材行业水土保持调研报告

一、全县石材开采,加工及分布情况

全县共有31处矿山和6处石材加工厂(小作坊不算),分布在11个乡镇,破坏地表植被面积约510369m2,年开采量为576020m3,年弃碴量达到273000m3,有24家已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开采量超过1万立方的企业有21个,最大开采量者年产56000 m3,6处大的石材加工企业,小作坊形成的不计其数。

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兴建了大批水利工程设施,同时我们也加大了监管力度。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大批矿产企业涌向山区,加之对水保工作的认识不足,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1、经济建设与水保工作不平衡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县委县政府对招商引资企业和个人给予很多地方优惠的条件,工作报告《罗田县石材行业水土保持调研报告》。有一部分石材开采当事人对水土保持和水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乱挖乱堆放严重,全县开挖占用面积约510369平方米,年弃碴量约273000立方,随地堆放,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例:华宇石材有限公司,在罗田胜利镇松子关村七组山上露天开采,满山开花,开采坑口就有二十多处,没有采取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一些企业只管产量,不管环境保护,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退化。全县现有31处矿产企业,有24处通过了水保方案审批,但没有按已审批的水保方案实施,已停止开采的采矿点,缺乏水保设施验收环节。由于行政干预和其它因素,其他几家企业开采多年至今没有申报水保方案,行政干预阻碍了水保监管工作,致使水保工作与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

2、水土流失造成河库、塘堰淤积

因水土流失造成河库、塘堰淤积,不仅降低了防洪排捞标准,造成涝灾,也恶化了水环境。解放以来的水利建设工程和全县天然形成纵横交错的河流、沟壑,自然形成了合理水系,具有调蓄和净化环境的作用。但是采矿企业的无序开采,乱堆乱放,使河道未能得到应有的保护,导致罗田县现有水系存在河库淤积、水系萎缩、引排不畅、防洪标准减低等危害状况。

3、水体污染,配套工程不完善

开采石材大多数都建在山上,是水系的源头,大部分加工企业也多在河道、水库的上游,采矿企业为了减少费用,降低生产成本,使矿山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不足,加工排出,污水处理配套设施不全,严重影响水源、水质,甚至危及到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三、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建议

我县从县委县政府到水电局党委,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县人民政府于2008年12月出台了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2007年成立了水土保持局。在水电局的大力支持下,为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宣传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水土保持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仍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难题。

1、开展多方位宣传教育

篇6: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013-4-2

关于*县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内容提要】目前,*县正在积极实施“果畜富民、工业强县、旅游兴县”三大发展战略,旅游产业发展正如火如荼。本文在对我县旅游资源进行实地调研、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县在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探讨了*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重点提出了加快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构想和建议。

一、*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成果

*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连环,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是一个生活、工作的好地方。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为目标,在“果畜富民、工业强县、旅游兴县”三大发展战略的带动下,旅游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内涵更加丰富,特色更加鲜明

经过多年的开发,目前已经形成以红色经典游、绿色生态游、新村观光游、古豳文化游为四大特色的产品、服务体系,使我县旅游产业有了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特色。

2、旅游资源得到了大力开发

大力实施景区开发工程建设,对包括马栏革命纪念馆在内的部分革命遗址进行了维护和重修,完成了马栏干部学院建设工程,马栏旅游景区直观坡面绿化,阳坡头关中分区旧址景区绿化、广场修建、窑洞维修,以及转角红二十六军军部旧址建设项目民宅拆迁,窑洞维修等建设任务;先后建成了关中特区马家堡红色旅游景区、库淑兰剪纸展览馆、石门山森林公园秦文化苑、西大门和旅游接待服务中心,使旅游景点有所增加,内容更加丰富。

3、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与合作,产业增值明显

我县先后在西安、深圳举行了旅游产业发展座谈会、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推介会,加强与大型旅游集团对接,借力发展取得新进展。同时,注册成立了*县首家红色旅游商品民营企业——红色马栏旅游产业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红色旅游文化传播、旅游商品设计及研发、土特产品包装与销售,先后开发了10大类100多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2012年上半年,我县游客数量达1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800万元,旅游经济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4、接待能力有所提高

目前,随着交通设施的发展、*宾馆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以及一些景区接待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我县接待游客的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县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旅游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自然条件、开发资金等多方面的限制,*旅游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基础设施十分薄弱

我县旅游景点多处于山区或村庄中,普遍存在交通瓶颈问题,突出表现在道路等级低,迂回曲折,通行能力差。一些景区、景点开发起步较晚,相关的配套设施跟不上,有的连吃、住、行等基本需求都不能满足。我县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滞后直接影响了旅游景区、景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总体水平不高,缺乏吸引力

一是星级旅游产品少。二是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深,一些山水景点有看头、没说头,文化景区有说头、没看头。三是旅游形式单一,游览、购物和娱乐相互脱节,游客享受不到 “白天游景点、途中能购物、晚上有娱乐”的“一条龙”服务,逗留时间短,对消费的拉动力不强。

3、旅游专业人才匮乏,组织管理松散

由于我县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管理、策划、促销、导游等方面的人才引进、培养、开发滞后,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较低。调查了解,我县从事旅游景点管理和服务的人员大多以实现就业为目的,懂旅游,爱旅

游的从业者很少。一些景点管理松散,经常出现大门紧锁,无人值班的现象,让游客尽兴而来扫兴而归。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

4、开发资金严重短缺

*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缓慢,人民收入水平不高。近年来,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虽有大幅提升,但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旅游产业开发资金规模小,来源单一,以财政资金投资为主。旅游业是一项投资大,见效慢的产业,当地人民不免在观念上存在认识问题,社会资金不能积极参与资源的开发。近两年,旅游招商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没有完全投入运营,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5、宣传促销力度不足

由于受县域财力限制,旅游宣传促销范围有限,在周围各省媒体上未能进行全方位的宣传,致使景区景点知名度不高,仍然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同时,宣传促销不到位,策划的效果水准不高,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在外影响力不大。许多独特的旅游资源的景观价值、开发价值与其知名度不相称,加上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一些景区景点文化挖掘不深,包装不精,旅游市场拓展不力。

6、环保意识淡漠,环境质量下降

宜人的气候、整洁的城市、清晰的空气让许多游客对*县留下了深刻印象,生态文明是我县旅游产业的一张名片,然而随着车辆的增加和煤炭工业的发展,这一优势将面临挑战。县城交通枢纽迎宾大道每日大量汽车高速行驶,从早到晚空气中尘土弥漫,市政部门没有洒水车配合清理,致使我县的空气质量严重破坏,进而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

三、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1、提高旅游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旅游业被誉为“一业兴而百业旺”的经济产业,对地方经济具有十分明显的拉动作用;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大,就业门槛低,可广泛吸纳不同层次人群的就业;旅游业是促进财富流动和再分配的产业,可促进城市购买力向农村转移,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旅游业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也被誉为是“朝阳产业”、“无烟工业”;旅游业更是一种文化产业,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可使一些濒临消亡或已经失传的民族歌舞、民间工艺得到抢救和挖掘,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发展好我们的旅游产业。

2、突出重点,抓好“马栏——石门”两点一线的建设

虽然*旅游产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但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更令人精神振奋。马栏红色旅游和石门生态旅游经过多年的发展积聚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实力;政府支持有力,发展势头良好;各界人士关注度和满意度越来越高,周边的环境也明显改善。我们要再接再励,抓好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两大品牌,促进全县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3、加快建设旅游发展配套设施

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改善接待服务条件,实现城镇硬件设施与旅游配套功能一体化。首先,要抓好以交通为中心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优先安排通往景区、景点的道路建设,对现有干线公路进行改建、扩建。贯通县际之间的快捷通道,抓好旅游专线公路升级。二是在加强现有景区景点旅游公路管护的基础上,以全面实现油路改造为目标,进一步提升旅游线路公路质量和等级,尽快修通景区与景点之间,景点与干线之间的公路通道,提高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三是要规划旅游专线和旅游循环线路,并设置旅游专线公交车,方便本地游客需求,大力拉动旅游内需。其次,要在县乡大力发展设施完备的宾馆、饭店。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农家旅馆的建设,要注意农家旅馆的卫生条件,加强对农家旅馆的服务质量的监督;规范餐饮服务,逐步改善就餐环境,对现有餐饮的品种及种类进行改造,使之能够适应不同旅游者的口味,突出地方特色,充分挖掘*饮食文化的内涵。再次,强化旅游行业优质服务。加强景区、景点的精神文明建

设,大力提倡文明用语、微笑服务,树立文明新风,形成良好服务氛围。

4、积极培养旅游专业人才

建立旅游人才与从业人员培训教育体系,加快导游、服务、文艺三支专业队伍建设,着重培养策划、管理、营销三类专业人才,不断提高产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以适应旅游大发展的需要。一方面,针对目前旅游开发和管理人才缺乏的状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从旅游院校引进一批高素质的毕业生,作为*县旅游发展的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强化对现有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尽快培育一批优秀的旅游行政管理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导游人才。

5、创新融资体制,扩大资金投入

深化旅游融资体制改革,广泛采用使用权拍卖、经营权转让、租赁及资源参股等多种形式,盘活存量,整合资源,大力开展招商活动,强化内引外联。选择条件成熟的部分旅游景区、景点,采取特许经营、合资合作、租赁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扩大资金面,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6、加大旅游产品宣传促销力度

尽快建立政府与旅游企业联动的旅游宣传促销机制,大规模、多层次、全方位的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要创办旅游日、旅游周,充分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开展旅游节庆活动,制作精美画册、拍摄专题片、联络新闻媒体不断向外界宣传推介。要把红色旅游资源作为本地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期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学习,不断扩大影响,聚集人气,增加客源。

7、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

一个健康的旅游产业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要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调动各个职能部 5

门和全社会的力量优化生态环境,大力整治“脏、乱、差”现象,进一步增强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软势力。

篇7: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我县旅游产业的基本情况

1、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我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总面积797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20、1万人。境内旅游资源丰富,集山、水、洞、林、文物遗址遗存及生态观光农业等资源于一体,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以1990年崆山白云洞的对外开放为标志,拉开了全县旅游发展序幕,现已开发开放景区景点7个:崆山白云洞、天台山、蝎子沟、岐山湖、普利寺塔、丰乐园、绿岭核桃基地。先后获得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等九项国家级荣誉。全县有各类宾馆饭店以及农家乐200多家,旅行社和营业部6家,旅游从业人员5000余人。全年接待能力达50万人,客源市场以三小时经济圈为主,辐射到京、津两市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四省的13个地市。22年来,先后接待各地游客近千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500万元,带动社会效益5亿多元。今年十一黄金周和中秋节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 6、7万人次,同比增长69、7%,再创历史新高。

2、主要工作成效和措施

(一)重视规划编制,指导科学发展。县政府投资70万元聘请浙江远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临城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该规划是我县历史上第一个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全县旅游开发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和法律依据。

(二)多方争取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自筹资金688万元完成崆山溶洞景区生态停车场和天台山旅游专线硬化工程及后续工程,溶洞景区新停车场占地30000平方米,天台山旅游专线总长5、3公里。已于“五一”小长假期间投入使用。二是在县城主干道和景区内增设指示牌和说明牌38块,在崆山溶洞景区投资40万元新建四星级厕所一座。三是争取国家发改委“崆山白云洞自然遗产地保护工程专项资金”600万元,争取国家地质公园专项保护资金430万元。与石家庄客商徐子林签订投资4000万元的天台山合作开发协议,并参加省旅游局组织的深圳旅游招商发布会,对投资3800万元的邢窑文化博览园项目进行发布。四是对天台山景区步游路改造,新建步游路2507米。五是在景区周围栽植柏树、雪松、国槐、杨树、火炬等树木3406棵,栽植花卉3030株,在天台山旅游专线两侧栽植杨树10000棵。

(三)加强宣传促销,提升临城品牌知名度。一是每年春节期间开展“临城人游临城”惠民活动,临城人凭身份证游溶洞20元。通过电视宣传、张贴海报、马戏演出等方式进行宣传推介,扩大我县景区知名度。二是在省台天气预报节目投放景区广告,继续在省内七个重点地市的28家县级电视台开展常年宣传,同时在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移动电视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春季宣传。三是广泛与省内外206家旅行社合作,制定专项奖励政策,巩固和拓展市场。四是开展中秋、国庆双节促销。实施景区与超市互动,围绕景区周边半径200公里,联合河北、河南、山东等省的41个县市区大型超市,通过超市海报、购物赠票等形式发放优惠门票50000张,推出“50元游遍临城”优惠促销活动。

二、影响制约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旅游开发缺少拳头产品,核心竞争力有待形成。

目前,我县旅游资源开发档次不高、规模偏小且分布散乱,旅游资源优势挖掘不够。岐山湖旅游度假区的“核心”作用尚须进一步发挥,基本上还是以观光游览为主,深层次的特色产品很少,没有形成具有轰动效应的拳头产品和具有较强吸引力的精品旅游线路。在乡村休闲游方面,由于乡村旅游同质化的问题突出,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和旅游线路没有吸引力,加上受季节等因素影响,特色不够鲜明,消费链条短,很难吸引游客的眼球,往往是“过路客多、过夜客少”。

2、旅游产品业态单一,旅游配套有待完善。

目前,我县旅游资源开发仍以景区景点开发为主,基础设施还不完备,旅游产品业态较为单一,区域发展不平衡性和旅游产业链不发达等状况突出存在。在“住”的方面,没有一家国际知名的品牌酒店或大型集团式旅游饭店,个体饭店接待能力有限,吃、住主要靠县内消费为主;在“行”的方面,尚未开通城际及境内特色旅游公交专线,景区内没有专门的旅游车辆,不利于游客游览观光;在“游”的方面,旅游人才短缺,导游、讲解员学历偏低,业务水平不高,涉外导游目前还是空白,同时,旅游交通引导标识设置不规范,没有形成覆盖全县的旅游交通引导和标识系统;在“购”的方面,旅游纪念品等配套开发尚未形成规模,缺少能为散客提供咨询、报名、购物、旅游等一条龙服务的旅游集散中心;在“娱”的方面,旅游娱乐项目还比较薄弱,缺少能够反映特色的代表性文娱节目及其与旅游景点相衔接的演出场所,难以满足游客视听需求,与旅游目的地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3、旅游产业要素制约有待突破。

旅游管理体制有待健全。目前,我县旅游景点投资主体多且各自为政,旅游建设、管理的职责不够清晰,投融资能力相对较弱,与城区资源融合不够充分,没有形成统筹全县旅游资源、合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难以统筹全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受经济下行形势影响,政府无论是在旅游项目的投入上,在旅游发展的政策扶持上,在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形象包装、宣传促销上,还是在旅游人才培训上,与其他地区相比,都处于较低水平,土地、资金等要素对我县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制约较为明显。

4、旅游资源与文化的融合有待挖掘。文化资源本应是我县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所在,我县历史悠久,西汉初年置县,唐天宝元年改称临城县,有5000年的文明史和2200多年的建县史,文化积淀深厚,但目前,我县的旅游景区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未能将历史人物、历史遗迹和独特的文化有机融合和利用起来,旅游发展重资源轻内涵的现象比较普遍,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缺乏有效的载体支撑。古迹资源较多,禀赋条件较好,但没有很好的开发与保护,可视性不强,有文而少景,有景而少物,没有很好的开发为旅游产品。

三、几点建议

1、实施规划引领。

规划是先导。旅游业发展必须以规划为引领,随着形势与情况的不断变化,要对现有的旅游发展规划布局进一步修编优化。规划修编要聘请有成功案例经验、市场嗅觉灵敏、实力雄厚的旅游规划专家和团队,在充分调查了解我县旅游资源禀赋,在确立“旅游目的地”发展大方向的前提下,突出比较优势,高起点、高标准,提炼出切合实际、个性鲜明、能引领我县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迅速成长的品牌主题,编制具有科学性、特色性、实用性的旅游发展规划。规划要明确旅游产业发展定位,着重突出留住游客的功能,完善山上游和住地游客娱乐要素,全力破解我县景区内游客滞留时间过短和季节性旅游难题。

2、发展产业联动。

要进一步创新旅游发展理念,跳出旅游来发展旅游,充分利用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其他行业中蕴藏的丰富资源,通过发展工业旅游、城市旅游、商贸旅游、乡村旅游,最大限度地把相关产业的资源有效转化成为特色旅游产品,积极推动旅游业与一、二、三产形成联合发展的格局,与城乡建设、环境整治互动促进,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推动我县旅游以文化观光旅游为主的单一领域向文化、休闲、生态、运动、体验等多领域旅游转变。要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的景区化改造,发展农业观光旅游。

3、配套完善战略。

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加快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一要加快旅游集散中心建设。二要大力发展旅游交通。加强旅游交通与区域交通干线、交通站场的对接,开通城际及境内特色旅游公交专线,优化旅游公共交通系统,不断优化完善旅游交通网络,以及重点景区配套的主要道路建设。加快建设、改造、提升主要旅游景区之间的道路、快速公交、交通标识、停车场和自驾车营地等。三要培育壮大旅游经营主体。积极培育高品质旅行社,引进品牌酒店管理公司,创建一批星级饭店和特色主题酒店,扶持一批经济型商务酒店。

4、打造品牌拉动。

一要突出生态品牌。生态旅游资源不可再生、不可复制,是我县旅游业发展的“家底”和“金字招牌”,必须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发挥好。首先,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遵循“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自始至终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要尽快研究制定“保护政策”,加大对生态景区、古建筑、古民居、古树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特别是对目前开发规划未敲定、开发条件不具备的,一定要先保护起来不被破坏,确保我县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按照县平原绿化的要求,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切实加强林地的管理保护,不断提升森林覆盖率,下大力气从严控制工业污染,切实保护好“蓝天、碧水、青山”这一宝贵资源。二要打造文化品牌。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有了文化,就有了灵气,就有了品位,就有了竞争力。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要把我县独特的山水文化、邢窑文化、红色文化文化、民俗文化、古代历史文化融入到旅游产品中去,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要突出文化唯一性和差异性,深度挖掘民俗风情、地方戏曲、民间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民间传说,凸显富有我县特色的文化元素。对于旅游项目,要主动注入文化内涵,整合各种旅游资源,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推出以文化特色为主的购物游、休闲度假游、红色文化游、康体运动健身游等多种线路,联合绿岭核桃、旅游美食节等大型主题活动,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核心吸引物和精品工程。

5、加强政策扶持。

篇8:罗田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乡村旅游在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 它是以由乡村地域及与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 吸引旅游者前往观光、休息、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随着不断推进的农村改革, 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民增收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社区支持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素, 范轶琳 (2011) 指出,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是体现社区因素和居民意志的有效机制, 他更强调把社区作为旅游规划和管理的核心, 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和开发理念。

湖北省罗田县九资河镇位于大别山主峰天堂寨脚下, 与安徽金寨县接壤, 距省会武汉车程2.5小时。四周高山环绕, 中部为丘陵河畈, 有“三关六寨九河十三畈”之称。九资河境内有天堂寨、薄刀峰、青苔关三个国家森林公园、三省垴避暑区和天堂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九资河镇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自然优势, 大力发展旅游和特色产业。2011年搭湖北建设“全省100个特色镇”的顺风车, 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镇, 华丽转身为国家级旅游名镇、湖北生态名镇。2012年旅游人数150万人次, 旅游收入1.2亿元, 旅游从业人员3000人。九资河镇的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凸显出许多问题, 如开发强度弱, 管理人才缺乏, 居民参与意识不强, 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等诸多问题。实现地区生态, 经济, 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不断完善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相关机制体制, 从制度层面为地区发展添砖加瓦。

二、九资河镇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概况

20世纪90年代, 扶贫旅游开发的相关概念在我国提出, 21世纪初期, 国家旅游局试办第一个国家旅游扶贫示范区, 九资河镇借着政策的东风, 以圣人堂村为代表的村落, 开始提出打造生态乡村的规划, 开始聘请专家进行有效的指导, 这种脱贫致富的模式在九资河镇逐渐得到村民的认可。九资河镇凭借秀丽迷人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文化,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 拓宽整条产业链, 积极招商引资和完善各项基础设施, 昔日的穷乡僻壤成为了鄂东旅游名镇, 旅游业也成为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一) 九资河镇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九资河镇周边20公里有“天堂寨”, “薄刀锋”, “青苔关”, 是湖北省旅游发展规划中的大别山旅游接待中心所在地, 本镇自然环境优美, 森林覆盖率高达85%, 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名镇, 曾被网友誉为“中国最美田园风光”。这里历史文化悠久且丰富, 九资河镇, 原名“楚鸠鹚邑”旧址, 这里孕育了元末明初的农民领袖徐寿辉, 京剧鼻祖余三圣,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家陈翼龙, 这里留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辉煌足迹, 该镇还保留着广化寺, 天子坟以及以紫薇大院为代表的明代建筑等众多的历史古建筑, 还有东腔戏、篝火舞、皮影戏、拳术等古国遗风。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对旅游资源的分类, 九资河镇现状旅游资源主要有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六大类。

(二) 九资河镇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九资河镇紧紧围绕着“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 全方位的盘活市场, 整体的旅游格局已经形成。第一, 加强交通设施建设, 力求“行”得通, 拓宽与县内其它景区联系, 加强了九资河镇内部垴, 天堂湖, 圣人堂等景区联系, 打破了镇内景区“支离破碎”的局面, 更容易形成集群优势;第二, 搞好硬件设施建设, 力求“住”得舒适, 对镇区实施了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五化”工程, 积极招商引资, 一大批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兴建宾馆饭店, 另外还鼓励镇内个人兴办农家乐, 以提高景区内的住宿条件;第三, 加快餐饮开发, 力求“吃”得满意, 兴办起了大别山吊锅和地道山野土菜等风味小吃, 同时积极筹办医药膳食和农家自助餐, 使得游客的选择多种多样, 丰富地道绿色健康的菜品令游客赞不绝口;第四, 加快景点开发, 力求“游”得开心, 市场投资与政府投资并举, 开发了漂流, 植物观景园等一大批的休闲旅游项目, 结合当地实际, 推出了五条旅游线路, 即三省垴生态游, 新屋垸古宅游, 天堂湖水上游, 圣人堂民俗游, 天堂峡谷漂流;第五, 促进文化建设, 力求“娱”得高雅, 大别山是一座地质造型奇特, 九资河镇兴建地质奇石博物馆, 陈列各种奇石, 名俗游近年来备受游客欢迎, 九资河镇成立民俗表演队, 山歌, 小调, 民间舞蹈队, 力求在民俗旅游方面有所建树, 第六, 搞好旅游商品的开发, 做好旅游延伸产品开发, 使游客“购”得丰富, 手工艺品, 医药保健品, 土特产品等延伸产品开发极大的扩展了九资河镇整个旅游产业链。

资料来源:九资河镇人民政府《九资河镇总体规划修编 (2011~2030年) 说明书》

(三) 九资河镇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机制体制概况

管理体制上, 罗田县的旅游业当前受到罗田县旅游局和大别山森林公园管理委员会的管理, 这样的管理体制, 在一定程度上使罗田县旅游享受到更多的政策和资金优势, 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县内旅游的发展, 但这样的“双头领导”, 在管理权限, 管理职责, 管理范围并没有做明确的划分, 也在某种程度上压制了市场的活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 深化改革已经是必然趋势, 改革处于攻坚阶段, 而乡村旅游行业也无法置身事外, 有效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最大限度的简政放权, 走市场化的投资, 运营, 管理道路, 将会更大程度上促进乡村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融资投资机制上, 九资河镇先后引进广东、武汉、澳门等地客商投资4100多万元, 开发绿林景区, 兴建旅游宾馆, 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同时鼓励镇内居民兴办农家乐等餐饮住宿等旅游基础设施, 但融资能力稍显不足, 一方面是罗田地区是国家级贫困县, 资金本来就是“捉襟见肘”, 另一方面是, 有效的融资机制不健全, 部分居民的诚信意识的缺失和金融机构支持力度过小是这个问题的症结之所在, 资金的短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阻碍的九资河镇乡村旅游开发的广度和深度。

参与机制上, 参与机制主要包括旅游发展机制: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保障机制、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反映社情民意的咨询机制以及提高参与能力的培训机制。只有健全参与机制, 才能真正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乡村旅游发展的效率, 但从全国范围来看, 这样的法律条文少之又少, 更何况还在初级阶段的九资河镇, 如何提高居民的参与度, 要精神文化, 也需要制度文化, 一方面社区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参与氛围, 另外也要健全机制体制, 解除居民参与的后顾之忧, 使居民愿意参与, 敢于参与。

总之, 当前九资河镇乡村旅游面临着“四个大别山”和“1+8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等重大战略机遇, 这会给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更多的客源和更多的资金, 同时也面临着地区乡村旅游行业的竞争, 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马勇教授认为一个以武汉为中心, 半径250km的出游圈已经显山露水, 如何发挥机制体制的建设性作用, 将政策机遇转化为实际的发展动力, 提高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居民参与度, 将是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九资河镇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机制研究

据调研, 九资河镇乡村社区居民较为关注旅游业对其经济、生活质量、社会关系和群体价值等的影响。乡村旅游发展受到政治因素, 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等等因素的影响, 这就说明在社区参与机制必须与其所受因素相互吻合。其中, “旅游征地赔偿制度”, “社区对旅游企业的控制程度”“引导机制”以及“旅游资源产权制度”的影响力最大。结合该镇的实际, 需要建立起“信息流通反馈制度”, 居民教育培训制度”, 咨询决策制度”, “信息流通反馈制度”, “信贷制度”等等制度, 用制度去规范旅游开发, 促进旅游发展。

(一) 教育培训机制

社区教育包括专业业技能培训和旅游发展通识教育两方面内容。社区居民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 针对行业素质较为薄弱的社区居民, 则应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提高他们实际动手能力, 为游客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增加游客的“回头率”, 而旅游发展通识教育则应该面向全体社区居民, 培训的内容应该涵盖旅游政策, 旅游法律法规, 国内国际旅游发展动向, 让他们了解自身在整个行业的地位和影响;加强教育, 提高其保护社区景观协调性、完整性和古朴性的意识, 防止社区景观现代化、城市化和庸俗化, 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其在利益受损时能够通过正合理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避免发生两败俱伤的恶性冲突。特别针对我们九资河的社区居民更应深入学习了解东腔戏、篝火舞、舞龙狮、古装戏、皮影戏、拳术等民俗文化, 才能更好地通过文化层面去向中外游客展示和传播九资河的形象。

(二) 决策咨询机制

发展社区旅游行业组织, 进行旅游相关事务的沟通与交流, 成立专门旅游相关部门与社区居民的联席会。决策咨询机制包括以下三种。

1. 旅游发展所带来的影响问题的咨询制度

需要将居民所关心旅游给发展地区的政治, 经济, 文化, 生态, 心理带来的影响纳入咨询范围, 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将旅游发展影响纳入具体的旅游规划之中。

2. 旅游发展思路的咨询制度

社区居民生于斯, 长于斯, 因此对地区的概况比较了解, 另外加之他们于来访的游客接触更为频繁与广泛, 获得的游客反馈信息更加准确。要充分发挥他们掌握信息的“一线性”与“深入性”, 从而为该地旅游的主题和项目发挥他们所独有的优势。

3. 旅游开发规划咨询

关于这一方面, 虽然社区居民教育文化水平有所限制, 可能难以提出高屋建瓴的意见建议, 但至少在本地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 战略, 思路, 方法要听取他们实质性的意见, 在此基础上, 再来进行相应“头脑风暴”, “专家咨询”, 这样的既保证了决策的民主性, 又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三) 信息流通反馈机制

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建设要让居民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不同渠道地参与, 扩大居民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信息发布机构要通过多种传播媒介, 如社区宣传栏, 社区网络信息系统, 社区BBS等, 使居民第一时间了解相关信息, 另外还要保证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 保证决策信息的传导过程中的“通俗”性, 使居民更好了解决策本身, 方便他们提出更好的意见与建议。在信息反馈过程中, 要尽量保持居民的原始意见与建议, 社区相关机构也要尽量下基层, 和居民保持良好的沟通, 以期获得详实而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具体的沟通反馈机制如图1。

(四) 信贷机制

乡村旅游发展一直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 这一直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 一方面以村委会 (居委会) 为代表的自治组织要加强对居民信用意识教育, 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信用意识, 逐步建立起“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解决信用社的后顾之忧, 另一方面, 各级政府也要逐步完善“信贷机制”, 多渠道融资, 农村信用社也要支持鼓励发展乡村旅游的贷款, 多与居民直接沟通, 以建立良好的互信。信用社在降低金融风险的同时尽可能多向乡村旅游倾斜。

(五) 制度与组织保障机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 市场由原来的基础性作用上升为决定性作用, 乡村旅游发展更多的应该融入市场这个大环境中, 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 积极招商引资, 更多的去适应市场, 而政府部门应该简政放权, 真正充当乡村旅游的“服务者”在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相关管理方面应该发挥积极而富有成效的作用, 避免政出多门, 叠加管理, 为企业“松绑”, 为相关旅游企业以及个人提供更为宽广的发展平台。

(六) 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模型结构的设想

模型中乡村旅游以一个事物的性质出现, 其身份是一个特定行业, 涵盖了整个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有形无形、静态、动态的要素总和。这两个主要因子之间呈现双向互动关系, 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并从乡村旅游中获利。旅游市场作为动力, 刺激整个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相关景区的进一步规划, 促进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乡村旅游中来;而政府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服务者和保障者, 对企业进行宏观政策的指导, 并帮组企业积极改善景区交通, 通信等外在的基础设施, 使得景区对外吸引半径进一步扩大, 同时政府也肩负起组织引导居民自觉的进行行业素质的提高, 服务业区别于其它产业的一个重要质量标准就是“文明性”, 因此居民也要自觉学习本行业的知识政策, 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而企业既是乡村旅游的发展者, 也是乡村旅游的“传承者”, 企业通过对乡村旅游的开发, 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 还能有效的传承民俗民风,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而社区居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也获得了就业的机会, 改善了生活状况, 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中去。

四、结论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这种文化不仅仅是精神文化, 还包括外在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 乡村旅游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必须通过这三种文化来加以引导, 而在现实生活中, 将更多的体现在制度文化上, 加强参与体制机制创新, 只有构建公开透明信息流通机制, 扎实有效的教育培训机制, 快捷便利的金融机制, 安全稳定的保障机制等制度, 才能提高是当前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 使社区居民更大规模, 更大范围, 更大程度的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去。

摘要:文章从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角度出发, 在分析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及我国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概况的基础上, 以湖北省罗田县九资河镇乡村旅游为例, 分析了制约九资河镇乡村旅游的障碍——机制体制不健全, 以系统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利益分配作为理论基础, 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机制并且对发展模型进行了构想, 以期能够促进九资河镇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机制,九资河,罗田

参考文献

[1]穆晓雪.河北野三坡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研究[D].西南大学, 2012.

[2]王奇.近十年来国内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研究综述[J].旅游纵览 (下半月) , 2013 (09) .

[3]吴卫东, 魏卫.武汉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5 (07) .

[4]樊忠涛.基于游客体验需求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 2009 (08) .

上一篇:最新节能减排的论文下一篇:活动名称借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