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的调研报告

2022-08-19

很多人对于写报告感到头疼,不了解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该怎么写出格式正确、内容合理的报告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旅游发展的调研报告》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旅游发展的调研报告

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以周陵为例 旅游业是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安置空间大,资源消耗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扩大消费对于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旅游消费比重的不断提高,旅游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因此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旅游产业来兴办富民,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属于周陵的旅游名片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助力。

一、 周陵办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周陵办历史文化积淀丰富,“文王演八卦,武王平天下”的历史故事在民间广为传颂,周文化“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者”的风尚,在周陵甚为盛行。辖区内文物旅游资源丰富,周、秦、汉、唐等8个朝代文物遗迹遍布全镇,有古墓葬、古遗址120余处,素有“天然历史博物馆”和“东方金字塔群”的美称。

周陵办旅游产业虽然有长足的发展但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1、缺乏统一的整体发展规划,发展战略模糊;

2、景区孤立分散、集聚性差;

3、景区配套设施建设不足,发展相对滞后;

4、发展观念落后、宣传不到位、知名度不足;

5、经营粗放、管理落后;

6、景区缺乏竞争力;

7、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景区的建设打造和管理方面,缺少专业性人才,旅游系统的管理执法队伍还需进一步壮大。

8、旅游开发起步晚,差距大;周陵办旅游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与全市先进县区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对全办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不明显。

9、景区建设速度相对缓慢;由于旅游开发建设及经营管理工作在周陵尚属新生事物,在景区的建设推进速度上还不够快。

10、旅游宣传经费不足。与其他兄弟县区相比,政府纳入预算的旅游宣传和管理经费还有差距;重点景区还没能融合到全市乃至全省的大旅游市场中,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宣传营销机制。

二、对加快周陵办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统一规划、形成规模。旅游产业的规划立足于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将旅游资源开发定位,强化旅游大产业观念,

将旅游业作为周陵办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来抓。要科学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周陵的历史文化背景,依托辖区内的帝陵和遗址等资源,大力发展现代旅游观光业和历史文化产业,科学定位、整体打造主题特色鲜明的发展战略。

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和大西安现代化新区的核心地,西咸国际化大都市“三城共建”(秦汉新城、空港新城和北塬新城)主战场的周陵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文化优势,继续着力打造以大石头关中民俗旅游度假第一村以及陶园居、田园居、丫丫花卉都市农业示范园区为主的现代旅游观光业;充分利用周陵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利用已有两千多年的“追文悼武”周陵公祭活动的影响扩大周文化及周陵的影响,发展历史文化产业。

2、加大投资、立体发展。要加大投资力度,修建高质量的旅游公路和完善景区交通提示设施,提高景区的通达性和集聚性;要开发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商品,打造一批星级农家乐等,不断增强食宿等方面的接待能力,提高服务质量,为游客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快通讯、停车场、环保公厕、旅游标识、购物市场等景区配套服务建设,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继续深入推进旅游强乡镇、旅游特色村和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创建工作,充分利用各级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依托农村的自然山水、特色产业、古村古居等资源,形成一批新农村旅游小村镇,全面提升旅游服

务接待水平。

要发展旅游工艺品和文化产品深度挖掘旅游文化资源,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开发农家乐旅游和自然原生态体验项目,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餐饮、休闲、健身、娱乐等方面的多元服务,有效发挥旅游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以旅游业的壮大带动配套设施建设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打造具有周陵特色的旅游产业链,力争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

3、打造品牌、注重宣传。要充分利用网络、平面、电视等媒体加强宣传和发布旅游信息,采用时尚并能体现地区旅游特色的宣传口号,与区上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思路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依托“周陵”这个特有的文化遗产,秉承历史文明遗风,进一步提升周陵的软实力和知名度,打造属于自己的独具特色的历史人文名片,整体策划包装旅游品牌,形成品牌效应,进一步彰显特色,丰富品味内涵。通过参加国内外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精心策划营销方案,组织几个大型宣传促销活动,运用大手笔,形成大手笔,吸引大客源,产生大效益。加强与省内外知名景区、旅行社合作推介力度,广而告之,逐步增加周陵旅游吸引力,不断提升周陵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

4、倾斜政策、优化环境。要制定落实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各相关部门加大扶持力度,高起点、大手笔

策划一批文物旅游项目,积极开发旅游产品,建设精品旅游路线,同时配合区文物旅游局、秦汉新城加快帝陵探秘公园项目运作,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开通绿色通道,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吸引有实力高水平的旅游管理公司入驻我办打,造精品旅游景区。

5、保护资源、修编规划。切实保护有限的旅游资源,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加大旅游稀缺资源的保护力度,坚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在保护中开发,在保护中发展,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确保周陵办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高起点修编旅游规划。精心编制周陵办乡村旅游产业规划和特色景区控制性详规,严格规划管理,增强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切实研究和解决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尽快完善相配套的旅游产业体系,努力形成文化促动、效益拉动、营销推动的区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6、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向上争取支持,多渠道,全方位争取政策性项目资金,保障重点旅游项目顺利实施;制定具体的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和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和景区景点的建设,用市场手段整合旅游资源;继续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走出去,请进来,使招商引资工作在景点打造、星级酒店建设和旅游商品开发中实现更大的突破。

第二篇:XX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XX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乡村旅游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族民俗文化为载体,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享受田园风光愿望的一种旅游形式。据统计,XX年,全市共接待旅游接待游客X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X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接待游客X万人次,占全市总接待游客数的X%;实现旅游收入X亿元,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X%。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渠道,成为推动XX旅游成为“XX旅游的名片、全国同行的标杆”的一个坚实支点,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现在,全市拥有世界遗产地X个、国家5A级景区X个、4A级景区32个,4A级以上景区数量在全国设区市中排第一位。截止目前,全市共有XX省5A级乡村旅游X家,4A级X家;3A级X家。近年来,政府狠抓秀美乡村建设且成效明显。XX年,全市建成秀美乡村点X个,XX年建成X个。这些秀美乡村,与XX的绿水青山交相辉映、浑然一体、非常协调,为做好“乡村+旅游”这篇文章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政策扶持基本到位。

按照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通知要求,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若干意见》,加大在资金、政策、土地等多方面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力度。一是人力保障上。先后举办乡村旅游培训班和“乡村振兴旅游先行”研讨班,培训对象包括各县(市、区)分管领导、旅发委主任、乡村旅游点负责人、全市贫困村党支部书记(主任)、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培训人数超过500人次。二是财力保障上。采取直接补助、贷款贴息、已奖代补等办法,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比如,对获得4A乡村旅游点的奖励2万元,获得3A乡村旅游点的奖励1万元;对组织一趟高铁旅游专列(游客500人以上)奖励3万元,对组织一架旅游包机(游客100人以上)奖励1万元。各县(市、区)积极响应,“倾囊”扶持。比如,XX县设立X万专项资金,支持鼓励民宿产业发展;玉山县每年安排X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全县乡村旅游发展的补助和奖励;余干县对创建3A、4A、5A乡村旅游点的单位,分别奖励X万、X万、X万元;广丰区设立X万元乡村旅游发展基金。三是服务保障上。成立“XX市优质旅游诚信理赔中心”,设立一千万“XX市优质旅游诚信理赔基金”,目前已受理理赔20余起,退赔金3万余元,投诉退赔率达100%,努力做到不让一个游客在XX受委屈。与黄山、衢州、武夷山、鹰潭、景德镇五市联合成立闽浙皖赣区域城市优质旅游联盟,共同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三)重视全域发展规划。

为高质量的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工作,从编制规划入手,明确发展的目标、路径和措施。完成了《XX市十三五旅游规划》《全域旅游规划》《乡村旅游规划》“三规合一”编制工作,突出景区、城市、乡村、医疗旅游四大重点版块,形成覆盖全面、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产品齐全的规划网络,全域旅游框架逐步打开。一是覆盖全。按照“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区域联动、形成体系”的布局原则,突出中心城镇和交通干线,高起点谋划“一区四带四片”的乡村旅游空间布局。“一区”是XX国家级乡村度假试验区,“四带”是都市近郊乡村旅游发展带、XX湖滨湖乡村旅游发展带、万里茶道乡村旅游发展带、红色主题乡村旅游发展带;“四片”是XX—德兴道医养生乡村旅游集群,横峰、弋阳、XXXX河谷乡村旅游集群,XX、玉山、XX、广丰近郊乡村旅游集群,XX、余干、万年湖稻文化乡村旅游集群。二是高起点。依托XX区位、资源、环境、产业等各方面优势,高品位推出“十大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引导乡村旅游特色化竞争、差异化发展。截止XX年,全市乡村旅游十大发展模式共有X个。其中:“依托景区型X个、乡村度假型X个、产业带动型X个、文化村落型X个、民俗风情型X个、红色经典型X个、滨湖渔家型X个、城郊休闲型X个、医疗康养型X个、生态村寨型X个”。比如XX、XX、XX河、XX湖周边乡村,优先规划打造多乡村组合连线的山地型、滨湖型旅游村庄等。三是特色明。紧紧把握住农业农村农民这个乡村旅游发展根本,围绕“农业与旅游融合、农村旅游化改造、农民主动参与”,深入挖掘乡村的农业资源、农耕文化、历史民俗等,打造了一系列具有特色体验感的乡村旅游产品。比如,广丰区小丰村依托古色古香、风光秀美的自然资源,对杀猪饭、打麻糍果等传统民俗进行挖掘打造,推出了“美丽乡村考察游+杀猪饭”“户外拓展游+杀猪饭”“徒步探险游+杀猪饭”等系列乡村体验式活动,备受城市游客的青睐,“杀猪饭”成了小丰村招揽客人的“头牌菜”。

(四)项目带动成效明显。

XX年,全市已开工建设重点旅游项目X个,总投资达X亿元;同年9月,上旅集团成立了XX市乡村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乡村旅游项目的投资、开发、运营。一是抓示范项目建设。聘请XX旅游集团规划设计团队,对全市5327个秀美乡村点开展资源普查,筛选出91个具有乡村旅游发展潜力的村落进行规划设计,重点实施建设。XX年上旅集团计划投入X亿元,目前实际投入X亿元对XX马家星江理想村、XX鹅湖紫竹林绿乐园、XX岭头山村百草园康养综合体3个乡村旅游示范项目进行建设。其中,XX马XX理想村项目和XX鹅湖紫竹林绿乐园项目,引进乡伴文旅公司采取EPC+O合作模式进行高起点建设;XX岭头山村百草园康养综合体项目,引进中国美院采用EPC模式进行高品位运作。二是抓秀美乡村升级。重点对一批既有看头、又有做头的秀美乡村示范点实施升级改造,植入旅游元素,丰富旅游业态,增强旅游功能,涌现出了弋阳“江廖肖村”、横峰“好客王家”、XX“思溪延村”等一批乡村旅游明星示范点。如弋阳县依托XX景区,投入了1750万元打造了江廖肖旅游新村,带动了当地农家乐、民宿、特色商品、咖啡吧等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三是抓旅游设施完善。按照“乡村环境景区化”的要求,突出车位、餐位、床位、厕位、摊位“五位”一体的标准,加强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目前为止,全市3星级农家乐X家、4星级农家乐X家,5星级X家,建成民宿X家;建成旅游厕所X座,XX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厕所革命先进市”。

(五)品牌营销特点突出。

突出“高铁枢纽大美XX”形象定位,向世界推出都市近郊乡村环线、XX湖乡村游线、万里茶道乡村游线、红色主题乡村游线、XX乡村度假游线、XX乡村游线等六条精品路线,大力开展营销推广,积极拓展客源地市场,打响XX乡村旅游的营销品牌。一是媒体营销有声有色。在央视、央广网等中央媒体宣传“高铁枢纽大美XX”,经专家抽样测算,XX的知名度已明显提高;在腾讯视频直播平台全程直播了在XX举办的一场跨国中式婚礼,瞬间阅读量达X万人,荣获

IAI国际旅游营销奖金奖;全程直播“XX年XX空中越野赛”、余干“XX湖开渔节”,共吸引了200余万人在线观看,互动评论近15万条,全面提升了XX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特色活动有样有范。XX开展的“丰收中国·大美XX”乡村旅游文化节系列活动,为“大美XX”注入新内涵;在XX篁岭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乡村振兴·旅游先行”村长峰会,吸引了国内外近百名明星村长参会,成立国际乡村旅游村长联盟,并在XX篁岭设立秘书处;举办“全民诵读《可爱的中国》”旅游推广月活动,从国际都市到田间地头,从高山峻岭到广袤平原,从北京上海到伦敦纽约,从广大居民到华人华侨,掀起全民诵读《可爱的中国》热潮,央视《新闻联播》《晚间新闻》相继播放,人民网、腾讯网、人民日报等210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为XX塑造了“可爱的中国”发源地的崭新IP。三是旅游节庆有板有眼。开展“乡村旅游过大年”系列节日活动,丰富XX乃至XX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举办首届中国赣菜美食节暨第二届饶帮菜美食节,广泛传播“食在XX”的餐饮文化;引进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通过打造中国版大地艺术节,吸引世界顶级艺术家来我市开展文化交流、艺术创作。XX年,全市共举办30余个旅游节事活动,做到“有花有果就有节”,通过节事涨人气、提名气、增财气,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经济。

(六)产业融合初具规模。

发挥旅游产业关联性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优势,做足“旅游+”文章,有效推进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口袋”富起来。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方面,比如:3A级乡村旅游点德兴市“楼上楼”农庄,采用高端定制模式,线上订单、线下配送,建成“云管理”平台X个,安装摄像头X个,游客可通过手机APP注册会员、认领菜地,农庄负责种养,会员可全程监控果蔬种植、禽畜水产养殖等。目前,该平台已发展会员X余名,年收入达X万元,安排农民就业X多人,帮助X多户困难群众脱贫。乡村旅游+特色产品方面,比如,XX甲路村凭借乡村旅游带来的客源市场,先后开发出旅游伞、丝绸伞等X余种新产品,年产伞X万余把,解决村民就业上百人;XX县大畈村大力发展砚产品加工,砚台厂及店铺发展到X家,X余农民就地创业就业,带动农民年均增收X万元。乡村旅游+文化方面,突出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非遗文化,抓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比如,积极推动非遗项目进乡村,弋阳腔、XX徽剧、XX连四纸制作技艺等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XX河红茶制作技艺、XX渔歌、XX茶艺等4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了乡村旅游点,留住了“大美XX”的乡愁。乡村旅游+扶贫方面,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2016年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我市X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已有X个脱贫,占X%。如横峰县打造了X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培育旅游扶贫示范户X多户,带动了X户贫困户脱贫。XX篁岭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村民人均收入由未开发前的X元,提升到了X万元,户年均从X万元,提升到X万元.

二、当前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各地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情况来看,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规划上没有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

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管理缺位的现象:一是县级层面缺乏“一管到底”的旅游规划。总体规划形成后,县级层面各项子规划、专项规划、项目规划没有及时跟进编制,没有形成科学详细规划体系,实际操作有难度。对乡村旅游没有全局性的指导意见,哪些地方适合打造乡村旅游也没有专业的研判。大部分县(市、区)政府分管秀美乡村和乡村旅游的不是同一个领导。二是乡、村层面缺乏项目执行规划。乡村旅游发展总体上还处于摸索阶段,多数乡村旅游点普遍存在做到哪算哪、盲目开发、一哄而上、修路造房、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等现象,项目建设没有规划,管理更缺乏专业的企业和团队。三是秀美乡村点规划不符合乡村旅游要求。大部分秀美乡村点在规划建设时,没有按照打造乡村旅游点进行规划,缺乏乡村旅游必备的元素。

(二)设施上没有做好“最后一公里”。

要把秀美乡村点改造成乡村旅游点,基础设施落后是主要限制因素,受限于土地、空间等要素制约,整改存在很大困难。一方面“五位不全”。大部分秀美乡村点车位、餐位、床位、厕位、摊位“五位不全”,秀美乡村点改造成旅游点时更多关注于吃、住、景观打造,对公共厕所、停车位、旅游标识、订餐系统等旅游专用设施投入明显不足,乡村旅游整体环境质量较差、档次较低,游客来了缺少接待能力,有的乡村旅游点连一辆大巴车调头的位置都没有,导致游客看一眼就走,更别谈消费了。另一方面“重建轻管”。大部分点“一年好看,两年就旧”,极度缺乏管理,有些点连基本的卫生打扫资金都没有,遑论后期维护。

(三)产品上没有做出“一招鲜”。

一些乡村旅游点满足于建得漂亮、美观。但特色是什么、核心产品是什么,没有精心策划,欠缺引人眼球的“一招鲜”。一是千村一面。同质化问题成为了普遍问题,各乡、镇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对自身优势认识不清,对地方特色、民俗风情、人文内涵等要素不够重视,一些项目没有经过充分论证和市场调研就仓促投资建设,以至于各地旅游项目大同小异,乡村旅游点游憩方式、活动方式、开发模式都一样,给人“千村一面”的感觉,无法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造成资源的浪费,影响乡村旅游的效益。二是脱离乡村。乡村旅游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乡土、乡情、乡俗、农业、农村、农民”,但是大部分乡村旅游点忽视保持“乡村性”,追求起城市味道,出现建筑城市化、活动商业化、产品西洋化、用材高档化等倾向,导致乡村韵味不再,乡土气息不存。三是定位不准。大部分乡村旅游点核心定位不明、不准,不了解自身的优点、卖点和引爆点,对产品、客户、消费群体也没有精准定位,没有精品意识。四是人才缺乏。大多数从业者知识文化水平较低,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缺乏旅游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经营比较粗放,管理不够规范,服务质量不高,游客口碑不好,回头客较少。

(四)创建上没有做成“一盘棋”。

现在大部分乡村旅游点都是单打独斗,各自为营,没有创建全市统一的品牌。一方面,单个乡村旅游点,普遍存在规模小,营销力度小,辐射半径小等弱点,游客仅限于本市甚至本县范围,没有好的营销团队,只有坐等游客上门,经营难以为继。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形成全市统一品牌,游客来了往往看完点就走了,没有吃、住、消费,使得许多旅游点收入堪忧。

三、对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工作打算

发展乡村旅游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已经逐渐成为XX旅游的“新宠”。要做好全域旅游发展,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兴业,重点要做好“四个更”:

(一)工作站位要更高。

省委书记刘奇对XX旅游提出“要做XX旅游的名片、全国同行的标杆”要求,XX市以发展全域旅游为主线,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乡村旅游点密、线长、面广,是全域旅游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一方面要从更高层次认识。XX旅游从本质上讲就是乡村旅游,只有发展好乡村旅游才能推动XX旅游成为“XX旅游的名片、全国同行的标杆”。以XX年为例,XX接待游客130万人,灵山50万人,葛仙山50万人,而仅XX篁岭接待游客就达130万人,排名第三的李坑80万人,江湾60万人,更别说横峰、XX等其它县(市、区)乡村旅游点了。另一方面是要从更高层次推动。要将乡村旅游上升为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从市级层面统一调度推进;乡村旅游的关键还是在县、乡一级,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作用,压实党政一把手和分管领导的责任,理顺管理体制机制。

(二)政策保障要更强。

要整合各方力量,研究出台一系列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系统性配套措施,形成全市上下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合力。人才方面:要引入专业的团队,对乡村旅游点进行打造、营销一体化;重点抓好党支部书记、行业管理者、创业带头人、乡村旅游讲解员等人员的培训,培育更多的乡村领头人,带领群众吃上“旅游饭”。资金方面:在营销、创建品牌、等各个方面都给予更多资金支持。由上旅集团牵头,联合省内外各类资本方、金融机构以及其他战略投资者,设立规模为20个亿的XX市乡村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并由上旅集团成立基金管理公司,专注乡村旅游产业投资。机构方面:建议由上旅集团组建乡村旅游投资公司,作为全市乡村旅游投资、开发、运营、合作的主平台,由各县(市、区)甄选2—4个具有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秀美乡村点,由平台公司统一包装开发,连点串线成面,改变单打独斗格局,形成抱团发展合力。建议与XX省旅游集团、XX省旅游集团、北京大学等旅游集团、院校合作,由上旅集团、XX市旅游协会、XX师院等多方共同参与,成立“XX市乡村振兴研究院”,为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与投资提供咨询、评估、规划、设计等智力支持。

(三)规划建设要更实。

要坚持全市“一盘棋”、规划先行,以规划对接市场、统筹发展。一是抓好各县(市、区)乡村旅游规划编制。各县(市、区)要在全市乡村旅游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县域乡村旅游规划;要站在全县的角度谋篇布局,合理打造有特色、高水平的乡村旅游点。二是要做到新一轮秀美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规划融合。在启动新一轮秀美乡村点建设时要根据各个点的需要合理编制规划,对有条件打造乡村旅游点的要结合乡村旅游同步规划,突出点上基础设施建设,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三是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要高质量落地。对筛选出的91个具有乡村旅游发展潜力的秀美乡村点要重点打造,发挥示范效应,争取出精品、出亮点。

(四)全域品牌要更响。

继续借助全媒体、旅游活动等手段推出XX乡村旅游系列品牌,重点打造“三十大”乡村旅游产品,发挥品牌效应。一是推出十大乡村旅游示范点。在建设完成3个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基础上,XX年再建设7个示范点。二是推出十大乡村旅游示范线。注重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将原有6条乡村旅游精品路线拓展为10条,吸引游客从一日游逐渐到多日游延伸。三是评选十大乡村旅游风云人物。举办乡村旅游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推出好客王家王寒、柚子哥等一大批网红人物,向全省乃至全国展示XX乡村旅游好形象、好品牌。

第三篇: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调研报告

旅游业是综合性强、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绿色朝阳产业。乘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得国务院加快旅游业发展之势,我市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齐备,日益发展壮大,成为银川东线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加快旅游业发展,不仅能够直接带动交通运输、宾馆餐饮、商品贸易和文化娱乐的市场繁荣,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而且对于增加财政收入、促进人民增收、缓解就业压力以及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就我市而言,做大做强旅游业是提升第三产业比重,落实“三产兴市”战略的重要突破口。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

灵武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址众多,地域风情浓厚,是宁夏旅游资源富集度较高的市县之一。水洞沟古人类文化和玛雅文化齐名,属奥瑞纳文化早期,被誉为“史前文化的摇篮、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是我市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纽带,在欧美、东南亚等地具有广阔的潜在客源。“北半球第一龙”-- 灵武恐龙,属世界级垄断性旅游资源,赋予了灵武旅游发展的先决条件。2005年,由于行政区划调整,灵武旅游业一度几近瘫痪。近年来,灵武旅游以开发水洞沟景区为契机,拉开了重新崛起的序幕。2011年上半年,全市接待区内外游客28万人次,实现旅游门票收入1800 万元 ,同比增长40%和80%。

近年来,灵武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旅游业的地位不断凸显,目标定位和发展思路不断清晰,初步形成了东有灵武龙、西有沿黄旅游带、南有长流水、北有水洞沟,东西互补、南北呼应的格局。以水洞沟景区为重点的旅游开发建设全面启动并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灵武旅游基础设施迅速改善,旅游环境日益优化,旅游产品逐渐丰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以文化为本,以生态为魂,按照“以点带面、

1两翼齐飞”的旅游发展格局,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培育灵武旅游的“龙头”产品,形成以文化旅游品牌为主体,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名城大品牌。

二、旅游业发展目标

力争到2012年,建成5A级旅游区1个,4A级旅游区1个,3A级旅游区3个,星级饭店2个,实现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363万元,旅游增加值3345万元,对相关三次产业GDP带动收入26093万元,旅游业成为我市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灵武建成兼具观光、休闲、文化、生态等功能齐全的旅游城市。

三、旅游业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旅游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旅游开

发、服务、策划、营销等方面与区内外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旅游发展观念还需进一步转变。思想不够解放,发展旅游大产业的观念还没有在全区各行各业中全面树立起来。旅游产业在三大特色经济中的地位有待提升,在项目的引进建设方面缺乏更加优惠的政策,在基础设施配套、城市功能的完善方面仍显不足,“人人都是旅游环境,个个关乎旅游形象”的良好社会氛围尚未真正形成。

2、旅游资源融合还需进一步挖掘。部分景区、景点项

目内容过于单调,停留在观光层次,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文化含量明显不足,存在“有看头、没玩头;有游头、没留头”等问题,游客到景区只能“走马观花”。

3、管理服务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旅游服务不完善,与旅游区相配套的服务功能如旅游公厕、停车场等不足,绿化设施不完善;城区旅游信息导向系统不完善,缺乏旅游公益宣传牌,缺少旅游公交专线。管理体制、机制仍需要进一

步理顺。旅游产业链条短,各环节松散,景区基本停留在传统的浏览层面,停留时间短,游客享受不到“白天看景点、途中有购物、晚上观演出”的“一条龙”服务,综合效益上不去。缺乏有规模的旅游定点商场和较大的专业市场,缺乏物美价廉、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要、便于携带的特色产品。

4、旅游开发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大。旅游资源开发过分

依靠政府包办,加快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还不宽松,力度不够大;旅游投入不足,多渠道投入的机制尚未形成;旅游业主要依赖于古迹、遗址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时下在各地兴起的“农家乐”、休闲娱乐游、工业游等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先进地区相比,旅游企业市场意识不强,经营模式不灵活、经济效益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

5、宣传促销手段还需进一步创新。市场开发和促销方

式创新不够,旅游宣传各自为政,旅游整体形象不鲜明,对外宣传受经费制约杯水车薪。旅游产品开发的深度广度不够,旅游产品开发、包装、策划档次不高,特色不够突出,旅游产品对游客缺乏吸引力。旅游宣传促销工作还是部门主导型的宣传促销格局,投资经营者的自主宣传和参与比较薄弱。

6、旅游人才培养还需进一步加强。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不高,旅游队伍相对薄弱。景区管理服务滞后,导游服务质量不高,景区景观的参与性、娱乐性不强。

四、旅游业发展思路

1、解放思想,拓宽发展思路

按旅游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我国已进入旅游休闲消费的爆发增长期。要认清形势、转变观念,象重视发展工业一样发展旅游业,完善旅游发展规划,打造旅游产品体系,深度开发旅游市场,不断拓展旅游产业链。要在项目引进、配套等方面制定比工业项目更加优惠的政策,以吸引更多投资。

2、加强宣传,打造旅游品牌

要立足大运作大发展,花大价钱,聘请知名的专家学者到我市进行大手笔的创意策划,对我市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包装、设计,提升我市的旅游品牌形象。要引入现代营销理念,把有限的资金和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切实做到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开发、高品位包装、高水准推介,树立灵武旅游的整体形象和品牌。

一是打造顶级旅游项目。顶级旅游项目是产业建设的主要支撑,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做好顶级项目的策划创意,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事关成败,必须当作战略任务,当作重中之重,当作头等大事,这是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最为基本、最为迫切的要求。要启动旅游大项目专业化招商,拿出超过引进重大工业项目的气魄和精力,吸引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财团投资开发,提升全区旅游核心竞争力。

二是加强旅游宣传推介。围绕我市奇特的沙漠旅游,民俗风情旅游,人文考古旅游和黄河文化旅游的景区建设格局,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大力度宣传促销;同时将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加大文化旅游产业的宣传促销力度,不断提高灵武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彰显“神韵古灵州、活力新灵武”的旅游品牌形象。

3、突出重点,创新发展模式

一是对景区项目开发建设要加强管理,建设精品,提高景区的品位和档次。 目前,许多旅游开发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复投资,低档次开发,破坏资源的现象。今后凡新建、改造、扩建旅游景区,建设单位必须到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审核备案后,再持由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出具的“旅游建设项目审批表”到有关部门办理其它手续,未办理手续的旅游项目,应立即停止建设,并补办手续后方可开工建设。

二是在精品项目的建设上要“大手笔、有特色、出精品”,围绕我市“唐韵、枣乡、绒都、现代”的城市特色,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重点培育和加紧建设一批适应现代游客需

求,特色浓,体量大,参与性强,回报率高的绿色生态游、考古发掘游、科普探险游等精品旅游项目。

三是打造多元化特色旅游产品体系。围绕提高旅游效益、充实淡季旅游等重点,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景区文化品位。立足于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重视文化资源的转化,让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把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在个体方面,具体景点、景观的建设塑造注意把握特色、赋予内涵,不断提升景区、景点的吸引力。

4、加强人才建设,拓宽选人渠道

一是要有计划的组织旅游主管部门开展学习培训

活动,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提高管理水平。

二是招录旅游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为旅游管理部

门补充“新鲜血液”,加强队伍建设。

三是引进旅游规划、管理、策划等方面的人才,

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四是依托市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一批导游人员,

切实解决我市旅游业发展人才匮乏的问题。

5、完善设施,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进一步完善景区设施配套,大力加强路上旅游公交专线、景区道路建设、停车场建设及用电、给排水、通讯等公共设施建设项目。

二是完善服务配套,尽快建设游客集散中心,建设综合性旅游信息导向服务系统。加强旅游行业管理,不断规范旅游市场,打造城市旅游品牌和行业服务品牌。

第四篇:某县发展旅游产业的调研报告

发展旅游产业推动兴县富民

政府县长

旅游产业在世界上被誉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在我国,旅游产业是目前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消费结构将进一步由温饱型、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旅游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高峰。正是看到了旅游产业这种蓬勃发展的广阔前

景,近年来,全国各地一些具有良好旅游资源禀赋的地区纷纷把旅游产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来抓,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一批又一批新兴的旅游景点景区如雨后春笋发展壮大起来。

**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榆林市东南部,濒临黄河,向东与山西省隔河相望,307国道穿境而过,是陕西通往华北、华东的桥头堡和东大门。全县辖8个乡镇,总人口8.3万,国土面积418平方公里,是陕西人口较少、面积最小,最为贫困的县份之一,也是革命老区和新一轮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2007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4.33亿元,财政总收入2575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25万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077元。

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带领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始终是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深入调研,明确提出要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与开发煤炭资源并重的振兴**的重要举措来抓,并把旅游兴县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得到了全县上下广泛认同。为什么选择发展旅游产业?怎样发展旅游产业?是本文要着重阐述的两个问题。

一、为什么选择发展旅游产业?

首先,是因为**拥有很好的发展旅游产业的资源。其中第一大宝贵资源当属**石城。石城的特点,或者说宝贵之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历史非常悠久。**石城始建于五代北汉时期,当时为寨,金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设**县时为县治所在地。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二是构造特别独特,全城皆由青石包砌而成。这种独特的构造使得石城尽管历经千年风雨侵蚀,战火摧残。但城垣及城内布局仍较好地保存了历史原貌。其蕴藏的珍贵价值正如专家所言:“在陕西乃至全国的古代城防建筑中,以青石包砌的情况并不多见,**石城作为其中的一员,其延时之久(五代至清)和现状之完整都是全国鲜见的”。也正基于此,**石城2006年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是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作为过去的县治所在地,石城虽然不大,但却“五脏俱全”,加之又始终兼有边防要塞的功能,因而在石城人们不仅可以考察古代边防要塞的军事文化以及封建官衙文化,还可以领略陕北的建筑文化以及民俗文化。四是自然面貌雄伟而奇险。石城东临黄河,西北以石壑为堑,南有一条石径与现在的县城曲屈相连,地形非常险要,易守难攻,素有“铜**”之称。登上城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观景象尽收眼底,沟壑纵横、雄浑粗犷的黄土高原风光一览无余。使人至此,无不为之感到一种强烈地震撼。黄河是我们发展旅游产业的第二大宝贵资源。虽然黄河沿岸的县和市非常多,但在黄河中上游地区能够发展旅游产业的却并不多。我县丁家湾乡拐上村沿黄河有一处地方叫做大同碛,对面即是在全国享有盛名的山西碛口古镇。黄河在此处上下200多米范围内变为仅100多米宽,而且这200多米还有落差,因而造成了河水在此处汹涌澎湃、涛声震天,其气势不亚于壶口瀑布,同时又具有壶口瀑布所不具有的一个优点就是可以在此漂流,这对于那些喜欢刺激、喜欢冒险的年轻人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横沟温泉是我们发展旅游产业的第三大宝贵资源。横沟温泉目前日流量3000多立方米,水温39℃,是目前西至我市定边县、东至山西太原范围内独一无二的温泉,而这一范围内潜在着大量具备高端消费能力的游客。除了这三大宝贵资源外,**还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转战陕北最后离开的地方,还是当代著名作家柳青以及中国当代特级剪纸艺术大师贾四贵和陕北民歌大师张天恩的故乡等等,这些也都是我们发展旅游产业可资依托的宝贵资源。总之,**的旅游资源禀赋是很优越的,在不大的面积上集中了文物、人文、自然、红色革命等多种旅游资源,而且这些资源在时空上立于黄土高原和黄河这个大背景之下,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两黄文化”将为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注入强大的生命力,从而为其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次,是因为我们迎来了发展旅游产业的宝贵机遇。可进入性是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特别在个性休闲化度假旅游日益取代传统的团队旅游而成为旅游主导形态的今天,是否靠近高速公路对游客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起着关键性的影响。而国家规划建设的青银高速(青岛至银川)已全线贯通,太中银铁路(太原至银川和中卫)也将于2009年建成通车,交通问题不但从根本上得以解决,而且还将成为我们发展旅游产业以及其他产业的一大优势。更为关键和重要的是,青银高速贯通以后,将使得

我县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以**为中心,向东一天可到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两个半小时可至太原、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向西四个小时可至拥有美丽沙湖的银川;向南三个小时可至革命圣地延安,四个小时可至壶口瀑布,六个小时可到世界文化古都西安;向北一个半小时可至西北最大的道教圣地佳县白云山,两个小时可至塞外历史文化名城榆林,三个小时可

至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也就是说,**基本上处于众多已经开发成熟、具有很高知名度的旅游景区和景点的半天旅游圈的中心部位,将是未来多条旅游线路的重要节点。这为我们依托这些热点景区和景点,借势发挥、借力打力,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加快开发进程,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再次,是因为旅游产业本身的特点更加适合**的县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虽然人口不多,但人口密度居全市第一,加之过去经济一直比较落后,导致就业渠道相对较窄、人们的就业观念也相对比较落后,使得县委、县政府在就业问题上一直面临很大的压力。而旅游产业是一项综合性、关联性非常强的产业,通过发展旅游产业,不仅可以带动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同时由于这些行业就业和创业的门槛相对较低,从而又能进一步促进就业、刺激创业,因而不仅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增加群众收入,促进社会和谐。二是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由于自然条件的极度恶劣,加之交通的不便、经济的落后,导致**老百姓的思想观念一直比较封闭保守,并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旅游产业具有经济文化一体性的特点,通过发展旅游产业,不仅可以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从而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扩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与环境。三是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全县地形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如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高度重视的问题。而旅游产业是一项绿色产业,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影响和压力较小,可以有效地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第四,是因为服务全市特色文化大市建设的需要。特色文化大市是市委、市政府确定要奋斗建设的三大目标之一。那么,什么是特色文化大市?如何来建设特色文化大市?要回答这些问题殊非易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对文化遗产进行挖掘、保护和开发,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其形式和内容,使之真正成为永不衰竭的推动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我们所要建设的特色文化大市的非常重要的内容和目标之一。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坚持一手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展示,一手抓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就后者而言,我们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的依托物质文化遗产来发展旅游产业、通过发展旅游来保护和传承、传播文化的范例,比如镇北台、红石硖、白云山等,但这些相对于我市广阔的国土面积、丰厚的文化遗存来讲,仍显得有些单薄,也与我们所要建设的特色文化大市目标相距甚远,非常有必要以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气魄把一些文化遗存集中度高的地区纳入到全市特色文化大市建设特别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而**无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如前所述,全市像**这样集如此众多而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于一身的县份并不多。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选择发展旅游产业,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服务全市发展大局特别是特色文化大市建设的需要。

二、怎样发展旅游产业?

(一)发展的原则及思路。(1)、坚持“大手笔策划、高起点规划”。有没有一个好的策划和规划,直接决定着一个景区或一个景点的开发和建设的品位乃至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为旅游资源特别是文物旅游资源往往具有唯一性,一旦开发失误将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2)、坚持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由于我们的人力、精力、特别是财力和经验有限,不可能全面开花,所以必须要循序渐进,先行启动那些投入小、难度小、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再逐步启动那些投入和难度相对较大的项目。(3)、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开发。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关联性很强,要求政府必须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但同时旅游产业的专业性也很强,而且往往投入巨大,政府既没有财力、更缺乏能力大包大揽,必须走招商引资的路子。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搞好策划规划、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具体的项目开发必须交由那些有实力的、专门从事旅游产业的企业去搞。(4)、坚持“高档次建设、精品化开发”。旅游产业具有“赢家通吃”的特点,精品旅游景区或景点的游客往往人满为患,可持续发展能力很强,反之则举步维艰,陷入恶性循环。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贯穿开发和建设的始终,而决不能因一时之困难随意降低标准。(5)、坚持走互利共赢、区域合作,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的路子。加强与我市的米脂县、佳县以及山西的柳林县、临县等相邻县份的合作,打造红色旅游、黄河风情游、古城(镇)游等精品旅游线路。(6)、坚持走开发与保护并重的路子。正确处理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始终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加快开发,在科学开发中促进保护。

(二)发展目标。按照“两年打基础,三年搞建设”的总体要求,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全县旅游产业初具规模,并在全省乃至全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旅游产业真正成为**兴县富民的一项重要支柱产业。

(三)保障措施。(1)加强领导。成立全县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及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公、检、法以及文化、财政、经发、交通、水利、林业、环保、供电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为促进旅游产业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2)充实力量。给文化局加挂旅游局的牌子,同时增加编制,充实人员,明确职责,确保这项工作能够健康有序地推进。(3)加大投入。从2008年开始,县财政每年预算200万元用于全县旅游产业发展,同时积极争取中省市投资以及从金融机构融资。(4)加强宣传。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加大对我县发展旅游产业的宣传力度,以达到在统一全县干部群众思想的同时,赢得中、省、市等有关部门的支持,赢得投资者的青睐。

按照上述思路和目标,经过努力,截至目前,我县旅游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好于预期的初步成效,特别是在招商引资上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在经过为期三个月的实地考察后,拥有上市公司西藏旅游股份和雅鲁藏布江旅游航线的北京国风文化旅游集团已与我县就**石城、黄河漂流、横沟温泉三个旅游项目的开发签订了开发协议,规划设计、征地等各项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届时,**将真正成为榆林特色文化大市的重要支柱之一和黄河沿线上一颗璀璨的旅游明珠。

第五篇:旅游业发展的考察报告

为进一步推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单大年率由市人大民宗侨外委员会、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员会、市旅游局有关人员组成的旅游工作考察组,于200x年5月10日至19日先后对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杭州五市“创优”工作及旅游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考察。考察组通过与五市人大、旅游主管部门座谈、实地考察、查阅“创优”及旅游业发展有关文件等形式,取得了第一手资料。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华东五市旅游业发展基本情况

1998年10月,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杭州作为54家全国第一批申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列的城市,经国家旅游局考核、检查、验收,均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且在考核得分上位居全国前列。

近几年来,华东五市先后确定了大旅游发展战略,坚持政府主导型旅游业发展思路,在旅游产业定位、旅游规划、资源开发、市场管理、市场促销等方面摸索出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一)在产业定位上确立了发展大旅游的思想

南京市的旅游产业定位于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无锡市则定位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产业中的重点支柱产业;苏州市定位是国民经济的重点支柱产业;上海市定位是第三产业重点发展产业、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杭州市定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各市在城市定位上,突出了旅游产业的重要地位:南京市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无锡市是“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区域性交通枢纽,著名的旅游胜地”;苏州市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杭州市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上海市是“西太平洋沿岸国际旅游中心城市”。

(二)在城市规划上体现了大旅游的发展思路

华东五市坚持城市规划与大旅游发展规划相结合的原则,在综合考虑城市规划中充分体现大旅游发展规划因素,以保护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南京市政府成立的“市旅游指导委员会”下设“旅游规划委员会”。该委定期会同计委、规划等部门对旅游项目论证审批;上海市形成了“旅委”与计委、规划部门集中审定表决旅游改扩建项目的议事制度;苏州市在旅游立法中明确规定:“新建、扩建、改建旅游项目应当经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旅游发展规划审核同意后,再向有关部门申请立项。县级市、区的旅游建设项目应当报苏州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同时,苏州市政府在建设发展中,为保护苏州古城及古典园林风貌,作出保留旧城区、建设新区和工业园区的决定,使苏州古城、古典园林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充分保护,使苏州旅游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杭州市政府也明确提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当坚持“统一规划、依法开发、体现特色、合理利用、科学保护”的原则,符合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三)在市场管理上实施了依法综合治理的措施 华东五市认为建立规范、有序的旅游市场秩序,是保证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为此、他们均采用联合公安、工商、市容等部门综合执法等形式,大力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并取得明显成效。南京市旅游指导委员会下设“旅游管理委员会”,其职能就是负责协调公安、工商、市容等部门,联合对旅游市场违规、违法行为进行综合治理;无锡市政府针对日趋升温的“一日游”市场,专门颁布了《无锡“一日游”公告》,并责成各景区(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对景区点及周边环境进行严格管理,依法整治;杭州市建立“一日游”经营活动专项审批制度,有力地维护了当地旅游市场秩序。

二.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我市旅游业的几点思考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把旅游业定位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大力培植和扶持,通过持续快速发展,努力把旅游业发展成为21世纪武汉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我市旅游业克服起步晚、基础差等不利因素影响,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特别是近几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1999年旅游总收入达111亿元,又创新高。结合我市旅游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文化内涵和综合实力,进一步加快我市旅游业的发展,使我市旅游业真正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有几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

(一)要把旅游业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我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与华东五市人大、旅游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座谈中,他们均对武汉的旅游资源给予了高度评价。但是,要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市到旅游强市的过渡,必须要有超常规的发展思路。原因之一,武汉市要建成国际化旅游城市必须首先建成国际旅游城市。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城市国际化道路的必经阶段。原因之二,发展武汉大旅游与市委、市政府建设滨江、滨湖城市的思路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原因之三,市委、市政府环境创新工程的大力实施,使发展武汉大旅游、大产业成为可能。因此,建议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业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朝着支柱产业的方向进一步加以扶持发展,最终培植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要挖掘个性、渲染特色,把我市建设成为富有鲜明特色的旅游城市

华东五市发展旅游业的经验证明,没有特色的城市就是没有个性的城市,更不可能成为国际化城市。旅游业是以城市形象、城市特色为品牌的产业,这就需要在发展城市旅游业中发掘个性、渲染特色。我市是一个有着35XX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楚文化、三国文化、辛亥革命文化底蕴;具有高山流水琴台觅知音、编钟、近代工业的发源地汉阳兵工厂、张公堤、红楼等一大批可供挖掘的历史人文资源;同时,我市又是全国知名的滨江、滨湖特大中心城市,长江和汉水在市内交汇,泾渭分明,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自然景观。因此,开发和利用好现有的自然、人文资源,形成鲜明的楚文化和滨江滨湖城市特色和个性,是我市发展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关键所在。在旅游纪念品、饮食、景点、娱乐等旅游要素上需要展开充分研究,深度挖掘楚文化、民间文化特色,使旅游饮食、娱乐、地产品、人文自然景观突出我市充满个性和特色的旅游城市形象。同时,要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使旅游业保持可持续发展。

(三)要强化旅游精品意识、创新意识,大力宣传城市形象

经过多年的扶持发展,我市旅游业实际已形成一批旅游精品景区点,如黄鹤楼、东湖、晴川阁、琴台等等,但是包装组合不够,宣传促销力度不大,没有形成鲜明的特色形象,因此,必须加大力度进行海内外推介、促销。同时,有一批精品旅游资源开发、保护不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一些专业人士认为旅游业是一个“点子”产业,要画龙点睛。同时创新是旅游业的生命线,必须树立创新的意识。结合武汉的自然、历史文化优势可探索在水文化、热文化上,在名人故居等题材上深入挖掘、开发、实施创新,以“新”取胜,真正形成知名度高、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我市旅游精品和精华旅游线路。

(四)注重“创优”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制作

在“创优”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上,各市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南京市、无锡市资料准备工作将近三年时间,仅各相关行业的附件资料就堆满了一房间;上海市迎检冲刺阶段,突击“创优”资料,6台电脑、6台复印机,整整工作了两个月,与此同时,各市在收集整理的基础上,按“创优”要求18大项,加总目录共计19本,单独成册,设计和制作十分精美、规范、完备详实的“创优”资料,给予检查组良好的直观印象。

(五)以检查促“创优”

华东五市反复检查社会“创优”,成为他们推动全市“创优”工作的重要手段和经验。南京市四大家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兵分四路,针对薄弱环节、薄弱部门、薄弱领域重点检查,现场督办整改,每次确定重点对象60家;无锡、苏州、杭州,甚至上海都是市主要领导亲自检查,现场督办整改,这种不间断、反复进行、直至达标为止的检查,确保了“创优”目标责任的彻底落实。

(六)迎检工作准备到位

华东五市均成立了“迎检指挥部”,市长任总指挥,分管市长任常务总指挥,市直委办局、区县一把手为成员,下设宣传组、现场组、资料组、服务接待组等。第一次与检查组见面,市四大家班子所有成员、各委办局、区县主要负责人全体出动,热情迎接,博得了良好的印象分。同时,公安、工商、交通、市容调动一切力量跟踪服务,排除意外。分管副市长亲自坐镇指挥、协调,亲自为检查组调用资料。出租车队对检查组随时应候服务,公安巡警便衣执勤,严密防范,各城市迎检准备十分充分。

四.关于我市“创优”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我市“创优”工作的优势

1.市委、市政府有“创优”必胜的信心和决心。1996年我市召开了首次“创优”动员会,1999年11月再次召开了全市“创优”动员大会,成立了“创优”领导小组,市委罗书记参加了会议,王守海市长亲自作动员讲话,明确要求一次“创优”成功,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同时,市政府目标办向全市43家委办局下达了“创优”目标分解责任。经过全市上下近半年的努力,“创优”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2.旅游立法工作超前完成。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创优”工作,《武汉市旅游管理条例》数易其稿,多次召开会议讨论、审议。1997年9月,《武汉市旅游管理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在旅游立法上,我市比华东五市先行一步。同时,市政府已制定《武汉“一日游”管理办法》,并颁布施行。因此,在旅游立法上,我市已具备很好的基础。

(二)抓住“创优”机遇,提升城市功能

“创优”工作涉及一个城市的形象、地位和品牌。城市之争是综合实力之争,更是城市形象、城市功能之争。我市作为华中特大城市,要树立应有的形象和地位,“创优”工作为我市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创优”是一个系统工程,借助“创优”可以全面推动我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城市”建设。坚持硬件、软件一起抓,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市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提高全市各行业服务水平。楚文化、三国文化、辛亥革命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利用,可形成我市独特的城市文化品味,从而整体提升我市的城市功能。

(三)“创优”与建设山水园林城市齐头并进

市政府提出把我市建设成为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近年来,这一目标的大力推进,已经为“创优”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创优”与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相互呼应,成为树立我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同时,“创优”工作又有力地推进了“山水园林城市”的建设,两者相互依托、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创优”工作是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重要阶段,与市政府环境创新工程不谋而合。“创优”涉及自然山水园林历史文化的挖掘、开发、利用和国际性旅游城市的进程,因此,“创优”为我市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又注入了新的内涵,大力推进“创优”工作成为我市环境创新工程的必然。

(四)继续深化我市“创优”工作

1999年11月市政府目标办,向全市43家委办局区下达了“创优”目标后,市政府高度重视,责成各单位按目标责任完成,公安、计委、交委、建委、公用、卫生、环卫、东湖局、质监局等单位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实施“创优”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仍有一些单位工作起色不大。目前,“创优”验收已进入到倒计时阶段,10月份,我市将接受国家“创优”工作的验收,按照“创优”1000分标准,要达到900分以上的要求,工作量巨大而繁重,不仅涉及方方面面,而且时间紧迫,仅靠旅游管理部门协调,是难以胜任的。因此,需要政府主导,调动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促“创优”。

1.加大力度,进一步推进环境创新与综合治理相结合。我市在市政建设、园林绿化、亮、洁、绿、美工程上实施了大手笔,城市环境治理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城市形象不断改善。但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仍是当前的一大课题,乱搭乱盖,马路经济,麻木占道经营,出租车宰客等影响城市形象的现象仍有发生,使我市旅游可进入性降低,需进一步进行根本治理,实施还路、还道、还绿措施。

2.加大“创优”宣传力度,营造“创优”浓厚的社会氛围。截至目前,各区“创优”广告宣传牌未完全到位,媒体宣传没有形成板块和阵势,市民对“创优”知之不多,必须集中新闻媒体优势,深入宣传“创优”目的、意义和作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办法,加大宣传的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创优”、支持“创优”的良好局面。

3.加大“创优”工作的检查力度。全市旅游行业正进行第二次“创优”规范达标检查整改。但是对行业外部,市直各委办局区的检查力度不够,一些单位没有建立“创优”责任制,没有具体的工作部门和人员,因此,需要针对薄弱环节和参与“创优”工作的部门,进行深入检查,必要时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亲自挂帅,现场督办。

4.加大“创优”资料收集整理、建档归档工作力度。一些单位存在“创优”资料、建档归档工作没有开展的问题。“创优”工作涉及文字方面的得分近800分,因此,资料收集整理、建档归档工作十分关键,要投入大量力量,有专人专班,明确责任,全面收集整理各相关“创优”单位的资料,以形成全市完备齐全的“创优”资料库。

“创优”是树立城市形象、创城市品牌的大好契机,是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我市大旅游产业格局,实现拉动内需,拉动经济的有效方式。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通力配合和支持下,只要领导重视、措施到位,全市各方面共同努力,相信我市“创优”一定能一次验收成功。

上一篇:励志奖学金获讲感言下一篇:临沂王文龙和王文涛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