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

2024-05-08

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精选十篇)

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 篇1

“教师专业发展”指在教育教学生涯的每一个阶段, 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可理解为教师不断成长、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 也可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自我理解和生态改变三方面加以理解;包涵所有自然的学习经验和有意识组织的各种活动, 这些经验和活动使个体、团体或学校直接或间接受益, 进而提高教育质量。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界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尚无公允的注解, 这既反映出国内外学者对此研究的多元化见解, 又显现其概念本身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

美国教育改革者在世界教育革新发展时期 (20世纪80年代) 率先提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颇具代表性的观点当属霍姆斯小组在《明天的学校》中的界定, 认为是一种公立中小学与大学 (S-U) 之间形成伙伴关系的新型机构, 而非重建一所学校, 是职前教师、在职教师及所有参与PDS的成员都有所成长, 集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一体的专业学校。目前,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已成为美国加强教师教育改革的主要模式, 并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 加拿大、希腊、以色列、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已推广这一新型模式。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一个由中小学和大学共同建设的跨接中小学文化和大学文化的新机构;融教师职前培养、在职进修和学校改革为一体的学校形式;存在两个课堂和两所学校”。我国于2001年实践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或教师发展学校, 始于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与北京丰台区和朝阳区教委的合作, 分别在丰台一小、南宫中心小学、东铁营一中、太平桥中学、北京十六中首批设立五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随后这一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在上海、苏州、青岛、广州、杭州、沈阳、香港、成都等地纷纷引起积极响应。如今仍有东部、中部地区学校欲申请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或教师发展学校, 其理论、核心理念及实践尝试广泛受到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欢迎, 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赞誉和支持。

当前, 国家及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专业化教师队伍”, 其政策指向的实质是承认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通过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来保障教师职业的专业属性, 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 促进教师 (个体、群体) 专业发展, 形成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人力资源。教师专业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显示, 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既彰显出国人传统的“国将兴, 必贵师而重傅”的基本思想, 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新阶段的标志性产物, 也是世界先进国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质量和教育质量的共同发展战略, 亦是世界各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不懈努力的目标, 符合当前国际社会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造就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基本发展趋势。

但是, 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面临着多重困境。困境之一是现有的云南教师教育亟待肩负起更大的责任, 要更为有力地介入到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中, 以消弭教师职前培养和教师职后培训之间事实上存在的隔阂。云南师范教育所提供的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及其方法方式, 有待进一步革新突破。困境之二则是云南农村中小学有责任也有义务为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提供服务于教师终身学习的更多切实支持, 为全体农村学生有效学习、发展自我、获得成功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困境之三是云南高校, 尤其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校之间排斥甚至博弈的文化差异仍亟需双方更加信任彼此, 更为积极地构筑稳定、协调的合作关系。困境之四就加强云南教师教育资源联盟和教师专业发展合作学习共同体建设, 促进云南高校、培训机构与中小学资源共建共享仍需付出大量的实践努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成效研究显示, 其能关注到职前教师的专业准备, 顾及到在职教师的持续专业发展, 支持到大学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服务于教育实践主体的全员发展, 促进学校改革与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 能够有助于解决云南农村中小学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所面临困境。而现有研究并未对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 而本文就是从探析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价值取向入手尝试解惑, 为云南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实践建设和农村教师专业成长贡献绵薄之力。

二、探析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价值取向的重要意义

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并非普通意义上在农村重建专门独立的学校, 而是对现有农村中小学建制的结构革新和功能扩展, 即由云南各师范院校按区域布局与当地农村中小学合作, 以农村学校为基地, 倡导农村中小学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场所, 强调地区师范院校与农村中小学的有效合作, 集实习教师培养, 在职教师培训和农村学校教育改革为一体的教师教育创新模式, 在S-U (即School-Univsity) 合作研究实践中促进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队伍。针对解决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而建构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持续改革和创新的, 旨在走一条具有云南特色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探析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价值取向, 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是前提和基础, 决定其价值取向的内在根据是S-U多元实践主体的价值观念, 涉及实习教师、在职中小学教师、大学教授及学生等的价值观念, 其价值取向中的需要——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是一般的、作为目标来追求的, 具有理性特征, 受制于S-U多元实践主体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认知, 建立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事实认知的基础之上。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价值取向是追求造就专业化教师队伍,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理性层面的行为取向, 其价值取向贯穿于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实践的全过程。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价值取向在其行为过程中, S-U多元实践主体有可能遇到各种障碍或遭受变故, 使原有价值取向受到冲击, 这就要求S-U多元实践主体对体现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价值取向的行为过程进行系统反思, 加以适时的过程调控。

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价值取向是S-U多元实践主体根据发展需要, 对价值标准 (什么样的发展是S-U多元实践主体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得到的, 怎样获得发展, 关于已获发展的元评价、社会评价及个体评价) 的取舍。如果价值选择定位于教师专业发展及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 这只是基于价值量上的比较, 而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价值取向则是基于价值质上 (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服务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的权衡。

三、探析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价值取向

发展、多元、创新等几个方面进行。

1、合作

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价值取向意在农村儿童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家庭、学生、村社 (社区) 、学校和大学之间良好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是农村教育取得成功的基础和重要支点所在。良好合作伙伴关系的形成需要多元实践主体彼此之间的互信、尊重和平等, 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是互惠互利的合作。

早在1967年, 罗伯特谢菲尔出版名为《作为探究中心的学校》的学术著作, 提出富有远见的设想, 认为当时应当由大学教授和中小学教师共同创建一所公立学校, 在这所学校里, 研究将成为学校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领域存在的问题不再相互割裂而是彼此联系, 并被加以系统、综合的考虑;大学教授和学校教师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共同合作、不断研究和探索。此后, 霍姆斯小组曾在威斯康星大学的会议上提出, 重点考虑教育学院和中小学校建立持久联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来自中小学、大学教育学院或大学其他院系 (大学的文理学院或其他对专业发展有帮助的院系等) 的教师们能共同了解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并从中获得发展和收获。这些设想和关于教师教育的讨论意见在当时更多是一种理想化的愿景。但现在, 这些设想和意见建议随着已广为人知的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师发展学校的建设而逐步得到证实。为促进国内外已建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或教师发展学校能兴旺发达并持续生存下去, 需要一个微观的支持系统, 这个系统包括中小学、大学和社区间的稳定联系, 以及宏观的政策环境中各种有利于增强能力的因素来加以稳定联系, 而这些切实有效的联系实质即合作。

建设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存在着冒险的, 这种冒险既有个人的风险, 也有专业本身的风险, 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背后蕴涵的观念并非什么新东西, 研究过程中有学者建议追溯中小学与大学 (S-U) 合作关系的历史脉络, 同时这些带有根本性和可行性的观念到现在还无法付诸实现的原因在实践中也是客观存在的。尽管如此, 为了化解当前云南农村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 仍要去面对和正视这诸多的挑战。

2、发展

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具有搭建农村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的桥梁作用, 其为农村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真正的紧密结合提供了一个理想平台。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以农村中小学为基地, 以S-U的合作研究为途径, 针对农村教育第一线产生的教学实践问题, 利用大学深厚理论底蕴提供丰富资源, 农村中小学则贡献长期扎根在农村教学实践中积累的多样化教学经验, 在双方合作实践的基础上, 寻求解决农村教学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实现农村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完美结合, 这种结合是灵动有机的结合, 是服务于多元实践主体发展的结合。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价值取向关注的是实践主体全员发展, 既包括教师专业发展, 也包括学生全面发展, 既囊括学校改革发展, 也影响着教育改革发展, 最终是服务于社会个体和社会的公平发展、和谐发展。

较传统教师教育模式而言, 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作为现代教师教育模式, 能为农村职前教师提供更好的专业准备, 职前教师能更多地接触、内化、积累农村现实教学场景中的场域经验, 从而构建属于个体图式的农村教学场景经验结构, 激活并演绎教育教学实践智慧。合作方的在职农村教师、大学教授提供的是更为频繁且持续的农村教学监管和反馈, 这对云南农村职前教师的专业准备尤为重要。在职教师在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中具有学习者、合作者、临床诊断者、项目参与者等多重角色, 在适应多重角色的过程中化解冲突认知, 改善农村教学实践, 提高专业水平。参与合作的大学教授扬弃在传统教师教育模式中“上级”、“指导者”、“专家”、“学术权威”等践研究, 把研究重点定位于云南农村中小学的真实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及问题解决上, 务实促进教育科研成果的现实转化。“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功”是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办学理念, 是农村中小学与大学发展实质合作关系的基础, 是其预期实现系列目标的核心目标, 更是办学效果的主要指标之一。

3、多元

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基本目标是要提倡多元化的发展理念, 不拘泥于城市化与农村化的对峙, 形成有助于全体学生成功的知识与实践。为此, 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应致力于推进多民族和多文化教育的发展;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有义务对不同能力、不同兴趣、不同认知方式和不同成长背景的学生一视同仁;应致力于培养能认同并愿意促进人类经验和学习多元化的未来教育工作者;支持和促进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从而适应学生学习风格的多样化特征, 真正作用于教育的基本要素, 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满足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实践主体的适应性的充分发展、自由发展。

4、创新

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价值取向所理解的教育是一个转变和改进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增进探究的过程, 也是拓展农村儿童和成人视野的过程, 还是实现教育机构与社会转变的过程。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职能之一是使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授具有共同的理想和愿景, 即通过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建设, 探索实践出一个全新的专业教育模式。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理论研究及建设实践也是教育系统改革的催化剂, 它赋予云南农村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所有合作因素的相应力量, 使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实践主体都能依照一个代表了所有农村学生和家庭利益的共同目标而务实地行动。

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理论探讨及建设是对原有学校功能的重建和改革, 是学校功能重建和改革的特殊案例, 也是对教师教育的重建和改革。很大程度上, 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理论探析及行动实践将改变整个教师队伍和相关学校对于教学的认识, 对教学将重新定义, 赋予农村教学现代化的转型。常有学者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比喻为一所教学医院, 之所以这样比喻, 是因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并不是简单地为实习教师的教学实习提供支持, 它还必须为整个教学专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理论架构及实践探索, 一方面通过实践的创新来推动教学知识的创新与完善, 另一方面也需要由农村中小学教师、大学教授和教育科研人员的共同合作, 在教育实践情境中为了改进实践而开展务实的各项研究。

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为未来新教师提供专业准备的优良场所, 同时还是一个具有责任感的并不断进行教育革新的机构;也应是一个不断创造和发现的机构;还是为了改善、提高农村儿童、年轻人和未来教师的学习而学校功能优化的一种机构, 在这里, 大学教授和农村学校教师一起开展应用研究, 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农村教育实践示范, 同时, 大学教授和学校农村教师也一道提出促进农村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所需要的策略和措施。

摘要: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亟待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本研究在界定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逻辑基础上, 从当前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入手, 分析探究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价值取向的意义, 并尝试从合作、发展、多元、创新等几个方面对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价值取向进行解读。

关键词:专业化教师队伍,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顾明远, 石中英, 主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3]李天凤, 罗华玲, 编著.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0.

[4]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5]汝信, 主编.社会科学新辞典[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8.

云南省首批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 篇2

红河学院培训点培训期间

第一期工作简报

按照“教育部支持边远地区骨干教师培训专项计划”,云南省教育厅决定启动我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红河学院与云南师范大学、昆明学院、大理学院等高校作为本次培训的培训点,承担了相关的培训工作。

2008年7月18日上午,云南省首批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红河学院培训点的开班仪式在我校文鼎楼二楼报告厅隆重举行。出席此次开班仪式的有来自上海宝山区的专家、红河州教育局副局长张春建、红河学院副校长彭强及红河学院培训领导小组全体工作人员,以及参加培训的200多名中小学骨干教师。

开班仪式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远程控制的方式由昆明主控台组织协调各培训点统一进行,首先播放了教育部周济部长的重要讲话,周部长对本次培训工作高度重视,并鼓励广大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认真学习,发扬高尚师德。接着省教育厅王建颖副厅长代表省教育厅介绍了我省培训工作的概况,对全体参训学员提出要求,并希望各培训点认真组织,圆满完成培训任务。上海教师代表、我省参训教师代表分别做了发言。最后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代表省教育厅对来自上海的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会议第二阶段是红河学院分会场的开班仪式。首先由培训领导小 组副组长、远程学院院长田志勇介绍出席的嘉宾。州教育局副局长张春建同志介绍了红河州概况,并代表红河州感谢上海专家的光临和指导。上海宝山区教师中心周主任对就上海方面的准备工作及本次培训主要开展的工作做了详细介绍。红河学院副校长彭强首先介绍了红河学院概况,并表达了学校对本次培训工作的高度重视,对上海专家的辛苦工作表示感谢。最后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田志勇对我校的组织工作做了介绍,并要求全体参训学员认真学习,遵守纪律,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实录

精心准备

喜迎学员

——记云南省首批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在我校顺利开展

仲夏七月,地处滇南的红河学院迎来了来自普洱、楚雄、曲靖、红河等七个州市的小学数学骨干教师,他们是经过重重选拔、代表农村骨干教师来接受教育部统一组织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的。夏日的蒙自显得炎热又多雨,有时走在被阳光炙烤的路上,有种置身火炉的感觉,但,这丝毫不能阻挡来自全省各地的学员们,他们很多人经过长途跋涉,绝大多数都准时来到美丽的红河学院,接受为期十天的数学新课程改革培训。很多人克服了简陋的住宿条件和不太丰盛的饮食,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而又充满乐趣的学习中,没有人愿意退出,甚至生病都不舍得请假休息,怕耽搁了来之不易的学习和提高自身素 质的机会。他们在课堂上积极投入到热烈的讨论和互动中,对任课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主动的思考,大胆的质疑。

一天下来,尽管大家都感到有些疲惫和辛苦,但同时也感到付出之后收获的喜悦和充实,他们纷纷表示一定会遵守培训纪律,努力学好上海教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水平,并且把这些成果带回自己的学校,带给更多的普通老师,为了云南的教育事业、为了每位孩子的健康成长他们心甘情愿保驾护航。

同时,为了配合教育厅做好此次骨干教师培训工作,负责组织安排的红河学院远程和成人教育学院作了精心准备和统一部署,付出了大量辛勤的劳动,为解决好各位学员和上海培训教师的的吃住问题及培训场地等,几乎所有远程学院的老师都参与了此项工作,为使工作做的更好,还专门聘请了三位数学教学专家及四名班主任协助做好培训工作。在培训经费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当工作领导小组了解到学员对就餐餐厅的服务不满意时,他们不计较几千元的经济损失,立即决定改变学员餐饮的地点,为学员提供更好的饮食条件。这使广大学员充分感受到了培训领导小组的关心和体贴。

各位任课的老师们、各位参训的学员们、各位参与工作的同志们,大家辛苦了!我们相信,辛勤的劳动一定会有喜悦的回报。

◎学员心声

云南省首批农村中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在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应人人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这几天 我们带着广大农村教师的需求和寄托参加了云南省首批农村中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来自全省七个地州的两百多名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相聚在美丽的红河学院一起学习。我们共同聆听了来自上海地区教育专家的报告及专题讲座;几天来我们都能听到不同类型专家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新潮思想火花的冲击和碰撞。在这里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小学数学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深深地反思了以往教学工作中的不足。

培训中,专家教授的讲座,教师的授课,在言谈之中透露着充满哲理的教学思想。他们给我们带来了教学中急需解决的疑难问题。每一个案列、每一个专题都是我们在教学中最棘手、最既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听了专家的讲座后我们犹如久旱逢雨的小苗,深深的感受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书本知识为本位,即教师教学就等同于教书,学生学习就等同于读书。这种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那么,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进行以书本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即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强调发现学习、探索学习、研究学习。当前课堂教学应从实际出发,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主行为和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力量源泉。也更加明白了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生成的,任何人是不能代替他体验、领悟、理解。也更加明白了教师不是万能的,但也决不是无能的,教师的作用就是设计好能引起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情境,做好为“患者”开刀的人。

通过培训我们更加深深体会到作为边疆的人民教师,我们肩上的 担子是沉重的,面对重大的教育革新,我们要做什么?关注未来,放飞希望。首要的是我们要更新观念,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中的条条框框,在教改的路上敢于创新。继而走上务实之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弃繁就简,走简单之路,返朴归真。直至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才。作为骨干教师培训对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并把本次所学到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应用于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充分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真正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具有前瞻性,并且积极担任起家乡教师辅导和培训重任,达到共同进步。只有这样,才能为家乡培养出更多的 “发现型、发明型、创造型、创新型”的学生。

云南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红河学院培训点学习心得

2008年7月,当接到云南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培训通知的时候,心情是既兴奋又疑惑,兴奋的是:红河远近闻名的过桥米线和皮薄味甜的大石榴是否象想象中那么味美,作为红河新首府的蒙自城到底得到了怎样的发展与改变,一切似乎令人神往而兴奋。疑惑的是:这次培训,学什么?谁给我们授课?是否象以往我们参加县里的教师继续培训,只听得授课教师在讲提纲,读教材,令人昏昏欲睡,真是不敢期待什么。

2008年7月18日上午9时整,云南省首届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 培训开班仪式在昆明学院主会场举行,其他培训点的学院通过远程视频,同步观看了开班仪式。开班仪式上,我们收听收看了教育部部长周济和教育部师范司宋司长及其他领导和上海支教团领导、成员代表的讲话。这些讲话让我们心头一震,颇有些意外。意外什么呢?没想到这次培训是2008年全国国家级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中,教育部支持西部地区教师培训计划项目,教育部以具体项目培训,加大了对教师培训力度的支持,让我们倍感兴奋。我们1500名学员,是云南省40万中小学教师中推选出来的骨干教师确实感到机会难道,没想到的是,这次培训的师资力量如此强大,水平如此之高,上海支教团受教育部委托,对口支援云南首届骨干教师培训计划,支教团强大阵容和精细的前期准备,让我们暗暗欣喜:我们有名师指点了!先前的疑惑彻底打消了,想品位蒙自风情的念头打消了,我想安安稳稳在这里聆听名师的指教。

在过去五天的时间里,各班按培训点的教学计划进度表安排,开展了紧凑的,气氛活跃的,井然有序的学习活动,每个学员都深深感到:这次学习培训,太有价值了。

所有的指导教师,紧紧抓住针对性、互动性、时效性开展指导,满足了学员的热切需要。很多学员只熟悉某个学段或某个年纪的教学,对新课标没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和把握,经常出现对教学目标设计不明确,对知识点传授或不到位或越位的问题。这次培训,通过对新课标分块、面的系统解读,使学员对新课标有了一个完整而明晰的认识和把握,对知识的前伸和后延有了系统的认识,进一步明确 了教什么的问题,味教学构筑了“备”课程的基础,抓住课教学目标的纲要。学员们作为各地骨干教师,关注的不仅仅是教正确,更关注教好。指导教师为学员准备了专题讲座,就解决学员们关注的如何教好的问题。如张人利院长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思考》、潘小明校长的《好课是如何炼成的》。专题讲座也为学员个人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指导,如《如何听课、评课》、《小学数学教学课例及写作》、《怎样从教学实践走向教育研究》。授课教师的讲座,既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总结,他们的讲座,博得了学员的真切钦佩。另外,指导教师们一丝不苟的精神,深入浅出、生动讲解的良好功底和素养,也让学员们佩服。

上海支教团团长曾说:这次培训是骨干与骨干的对话。不错,学员们是来自各地的骨干教师,都有着良好的教学功底和一定的特长。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学员们积极交流、探讨和辩论,在交流与探讨中获得了新思想、新观念和新认识,拓宽了思路,解决了一些疑问,特别是当一个学员提出自己的疑问,想请大家出主意想办法的时候,其他学员不吝赐教,十分热情。

学员和指导教师之间,也是交流不断。一些学员很想知道上海的一些教学方式和学校情况,纷纷主动询问指导教师。但更多的是问,在某个知识点的处理上,上海老师如何教,上海的教材对某节知识如何编排。指导教师也是经常询问学员有什么需求,希望得到哪方面的指导,以及时调整授课内容。上海指导教师这种为做好培训工作而深入细致调研的精神,应该值得全体学员学习。“踏遍青山人未老,风 景上海更好”

上海指导老师满怀真诚,把他多年经验智慧的总结无私而慷慨的倾囊相助,让每一个学员都深感不虚此行,收获颇丰。在此,向全体指导老师致以深深的敬意和谢意,感谢你们了,老师!

云南省首批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

红河学院培训点培训期间

第二期工作简报

7月23日下午,云南省教育厅师范处处长、教育部“支持西部边远地区骨干教师培训专项计划”云南片区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朱凯利,云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原一川等一行四人莅临我校,对7月17日开始在我校举办的云南省首批农村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工作进行检查指导。

朱处长一行首先来到南湖校区,听取了红河学院远成学院院长、红河学院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田志勇对培训工作开展的情况汇报。随后,朱处长一行来到学校本部,在红河学院副校长、红河学院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陈灿的陪同下,观看了正在进行现场摄像的培训课堂教学情况,并与到红河学院开展培训教学工作的上海宝山区讲师团领队周志坚、团长潘小明等支教教师进行了交谈,了解学员学习和教师授课情况。接着,朱处长一行又来到参训学员宿舍和学员就餐的餐厅,认真查看和了解了学员的住宿和就餐情况,并详细询问了培 训工作开展以来我校在组织、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情况,对我校为本次培训工作所做的准备和已开展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希望我校再接再励,认真总结本次培训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为今后更多的培训做好准备。

红河州教育局成职教科领导和负责本次培训具体工作任务的红河学院远成学院副院长李晓强、吴玉强等也陪同进行了汇报和检查。

红河学院举行云南省首批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

培训结业典礼

经过为期十天的紧张工作,红河学院培训点圆满完成了云南省首批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的任务,并于2008年7月27日下午在文鼎楼二楼报告厅举行了结业典礼。出席结业典礼的有来自上海宝山区的专家、红河学院培训点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及全体学员。

典礼的第一环节是学员代表发言。分别来自四个班的李利伟、张萍、杨成武、余凤云四位学员代表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参加本次培训的感想,对上海专家孜孜不倦的教诲、对红河学院的组织服务表达了真诚的谢意,并表示今后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促进自我专业化发展的同时带动周围的教师,真正体现骨干教师的作用。

接着上海教师代表张丽艳老师发言,对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介绍了上海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所做的努力。上海宝山区教师培训中心主任周志坚老师、数学特级教师潘小明老师也对 学员们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红河学院提供的支持与服务工作表达了真诚的谢意。

最后红河学院远程与成人教育学院院长田志勇老师对本次培训工作取得圆满成功表示祝贺,并感谢对本次培训工作付出辛勤努力的各方面领导,教师。对参加本次培训的学员寄予了殷切的期望,鼓励学员回到家乡后真正发挥骨干教师作用,为振兴云南的基础教育事业做贡献。◎实录

辛勤的汗水

丰收的喜悦

――记云南省农村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红河学院培训点工作

十天前,来自云南省各州市的农村小学教师顶着红河蒙自的炎炎烈日,来到红河学院接受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同组织的云南省首批农村骨干小学教师培训,当时,他们多少带着一些困惑和担忧:我能适应蒙自的气候吗?这次培训能够有多大收获?在红河学院的生活条件到底如何?

十天后,从这些学员热情洋溢的脸上,我们可以看出,这次骨干教师培训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教育部和上海市的全力支持下,在云南省教育厅、红河州教育局和红河学院领导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在全体工作人员同心协力、不畏艰苦的持续工作中,这次骨干教师培训终于获得了预期的效果和圆满的成功。所有辛勤的汗水、不懈的付出将 10 会给云南教育事业的明天带来一缕缕希望的阳光。

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 篇3

2009年1月3日,教育部公布了2009工作要点。其中,提出要“重点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有其深刻成因。通过实地调研,笔者将目前影响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成因解析为客观成因和主观成因,客观成因涉及教育政策实施、教师职后教育机构设置、农村学校管理制度、教师培训等,而主观成因则主要就教师自身成因进行分析,如教师职业认同危机、对自身专业发展认识不足等。

一、客观成因

(一)教育政策实施方面

关于促进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政策主要有国家和云南省出台实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云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关于贯彻落实〈云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意见》。由于云南农村师资整体状况不佳,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项资金缺乏,以及省、市(州)、县三级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网络教育资源整合不力等客观因素,这些政策法规并未完全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同时,由于执行者责任意识不强或存在利益冲突,导致实施不力。如在培训时间安排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第四条明确规定每5年为一个周期,但相当数量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并未充分享受到这项权利。又如,政府未提供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项经费,农村教师接受培训所需费用均为自行解决。许多农村教师,特别是贫困农村地区的教师屡屡谈及此都感到无奈。农村义务教育属公益事业,政府部门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农村教师安排学习时间和提供经费等。

与此同时,教育综合改革竞聘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虽利于激励教师持续的学习动机,利于提高教师质量,但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如缺少农村中小学教师引入和退出机制的政策规定。调研获悉,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主要有3个:一是出口不畅。高等教育大量扩招后,降低了师资人才吸收标准,新招来的教师素质不高,只会考试,教师资格考试考分都高,但教学搞不好,教育理论落后、教学实践能力差。加之原来吸收的教师现在大多数都已50多岁,30年教龄,但按目前政策规定又退不下来,严重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二是入口不畅,影响了农村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学段教师比例不合理,小学阶段教师数量饱和,而幼教、中学教师数量奇缺。小学教师拔高使用教中学,下调使用教幼儿的现象很普遍,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农村师资结构。三是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新、中、老几代教师激烈竞聘,老教师一再落聘。目前,教师编制紧缺,不合格的农村教师无法顺利分流或退出,而新的好的教学人才又无法引进,这就形成了教师出口不通、入口不畅的尴尬现状。

(二)教师职后教育机构方面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机构,有的由高等院校兼顾,有的由师范学院的教育学院负责(高中教师),有的由中等师范学校负责(初中教师),有的则由县教师进修学校、电教站、电大辅导站等承担(小学教师)。从云南农村教师职后教育管理机构看,有的由教育行政机关的师范部门管理,有的由教研部门负责,还有的由基础教育部门负责。而这些管理部门之间又缺乏有效合作,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通过调研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的主要问题:一是教育内容重叠,考核评价流于形式,增加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负担,教学内容不切合农村教育教学实际;二是每年职后教育都由多个部门牵头组织各种培训,出现“培训多、考试多,交费多,教师意见大”的现象。若每一个农村中小学教师所有培训都参加,每年人均至少要交1 000元,还不包括车旅费。三是目前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机构有职教中心、教师进修学校与教师所在学校等,这些机构在教育资源上缺乏整合、人员配置不合理,编制、隶属关系模糊,教育资源与师训资源难以整合,教学设备与教育物质资源使用率低下,教师培训方案重叠,定位模糊。四是部分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县教研室的教研员自身素质不高,教育理念落后,教授内容陈旧。

(三)学校管理制度层面

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有校长表示: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很重要,但目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对农村学校来说,哪一条路都不好走。“送出去”培训几乎不可能,教师本来就不够,一派人出去整个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就会被打乱;“请进来”培训,学校没有经费,国家对教师职后教育工作虽有政策但无专项经费,这不是靠学校就能解决的,只有寒暑假尽力派老师参加县、市、省组织的教师培训。

(四)教师职后培训方面

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存在的具体问题是:培训内容注重更新教育理念,理论多,涉及农村教学实际少;培训形式虽多样,但大多流于形式,对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没有多大帮助;培训时间安排在假期,教师假期最辛苦,各种培训费时、费力、费钱;培训考核要求不高,流于形式。

二、主观成因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危机

教师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是其专业发展的个体心理基础。已有研究表明,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识越明确,对教师规范的内化程度和对自身职业的投入程度就越高。而目前云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部分仍属于“养家糊口生存型”,他们的专业发展理想不明确,对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缺乏认同。当我们问他们:“如果有机会转行,您会怎么办?”有的教师回答:“当然会选择转行,教师在农村工作教学压力大,教育改革压力大,竞聘压力大。”有的回答:“想考公务员,农村教师工作环境差,工作累,压力大,最主要的是得不到社会的理解,也感受不到作为教师的价值感。”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其专业发展认识不足

农村中小学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认识不足。他们虽然认识到教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才能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但具体到个人,很多教师都以“农村生存条件差、教育资源贫乏、新课程要教的知识太多”为由,忽视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有的教师甚至直言:“自己长期工作在农村教学第一线,教材教了很多年,教学内容倒背如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不用参加学习和培训。”

作者单位

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管理学院

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 篇4

关键词:原因,策略,贫困民族山区

一、教师压力的原因分析

(一)从社会层面分析教师压力根源

1. 恶劣的生态环境与边缘的教师

贫困民族山区自然条件较差,教学点分散、交通不便,给教学带来了难以想像的困难。贫困制约了人们实现教育的需求能力,而缺少教育使人们继续着落后的生产方式,继续着封闭的思想。这种落后的生活,封闭的思想又阻碍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贫困民族农村学校教师面临的特殊困境,规定了其发展道路既不可能超越客观条件和限制,又不能回避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一种新的思想和观念,以一种务实而又不乏创新的精神,探索贫困民族农村地区学校教育综合发展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但是这些地区教师本身在专业、技能等方面的不足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制约了其探索创新精神的发挥,这就使得这些地区教师面临着更多的压力。

2. 社会期望与无奈的教师

“多年来我们在教师队伍管理方面,存在着用理想代替现实、用道德代替法制的倾向。强调教师社会责任较多,对教师自身的社会需求重视不够”。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家庭“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多,农村教师被赋予除教学任务外更多的社会教养责任,甚至是监护人角色,农村教师被认为“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父母”。但是,农村教师对自己一份投入期盼着一份回报,对自己的劳动收入一样充满企盼,为可能节省的每一分钱而“斤斤计较”,社会对农村教师崇高的职业期望和教师的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和反差,让农村教师痛苦不已。

(二)从学校层面分析教师压力根源

1. 师资培训模式和无助的教师

就终身学习的意义而言,从教师专业化角度来看,每一个教师都有必要不断地接受在职培训。西方的大量研究表明,新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差异主要是由经验造成的,实地经历和在经验中学习对新教师的成长十分重要。实际上,很多地方特别是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的培训模式尤其是新教师培训模式忽略教师需求的多样性,培训模式陈旧,培训方式单一,而且大多数学校由于公用经费不足,根本无力考虑教师培训进修与知识更新,再加上农村教师工资偏低,甚至长期被拖欠,教师本人无力承担在职培训和学习的费用,导致农村地区教师培训基本上处于无计划状态,教师教育能力和专业知识提高长期处于自发成长的局面。

2. 评定方式和焦虑的教师

在贫困民族山区,教育行政人员对统计数字的偏爱已发展到匪夷所思的程度。有些教学管理已经具体规定到一周内必须考试多少次,批改作业多少次,备课必须写满几张纸等等。教师评定是一个关系到教师精神成长与性格改造、生命与情感体验、运动与变化、多样性与差异性的领域,大部分对于教师个人化特质的评价是无法用数字加以量化处理的。不切实际、不合理的评定方式给教师的人格、尊严、自我发展带来极大的压力,教师忍受着前所未有的焦虑。

(三)从教师自身层面分析教师压力根源

1. 权威失落与受控的教师

教师权威是教师在角色要求下控制和约束学生的权利。教师权威在教育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教育手段与方法的效力是随着教师的权威为转移的,它还是一种促进教师自我进取的积极因素。教师权威只有在被学生承认和接受时,才能有效地运用。在强调多元化的当代,特别在文化多元、价值多元的当代社会处境下,教育又面临着“同一性”丧失的危机,使教师在面对权威失落时越发觉得教学的无奈。

2. 职业多重化与僵化的教师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具有无生涯性、高独立性、强示范性和工作时空的相对无限性。教师在承担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接受各种检查。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作业、早晚辅导、教案的详略、听课笔记等都是学校领导要检查的内容。据调查,云南贫困民族农村地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平均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班主任的工作时间一般都要超过10小时。一些寄宿制学校的农村教师白天上课,晚上还得充当保安,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自己的工作一直是被检查着、驱赶着、规范着进行的,这样一种缺乏亲和力与尊重感的工作环境和氛围,难免使教师产生压抑感。

二、如何缓解教师的压力

(一)从社会层面缓解教师压力

1. 为教师提供建设性的支持环境

教育改革支持环境的建设不但有利于减少教师的顾虑,而且有助于增强教师应对教育改革的能力,对于缓解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压力,推进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大有裨益。

2. 对教师提出恰当合理的要求,减少教师的消极情绪

教育改革无论是对教育观念还是对具体的教学实践都进行了彻底的调整。这对谙熟了原有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教师而言确实是一次巨大的冲击和挑战。部分教师会感到自己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受到威胁,自然会产生消极情绪。这时如果给教师提出一连串远远超出他们实际能力的要求,或者责备教师的素质太差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那么无论是对教师的身心健康还是对教育改革的实施都是有害的。

(二)从学校层面缓解教师压力

1. 把师资培训落到实处,防止教师产生专业不胜任感

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构建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持体系,并使之制度化,是提高农村教师教育素质与教学能力,增强农村教师队伍自身造血功能的根本途径。在农村教师培训计划与内容设置上,要立足于农村教师的教育实践,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方法为主要内容,来规划、设计农村教师培训的目标与内容,以切实帮助农村教师提高教育素质与教学能力。

2. 改革评价制度,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

“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对解决教师压力和改善生存状态具有重要意义。华东师范大学的王斌华教授认为:“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是一种面向未来,以促进教师未来发展为目的的形成性评价制度。它没有将教师评价制度作为奖励和惩罚的机制。其目的是,在没有奖励和惩罚的条件下,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它主要是根据教师的不同起点和工作表现,确定教师个体发展需求,制定教师个体发展目标,为教师提供日后培训或自我发展机会;它不以评价结果作为奖惩依据,认为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师工作状况的鉴定,更重要的是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学水平服务。

(三)从教师自身层面缓解其压力

1. 教师具备自我叙述能力

教师批判性反思的形成有很多方式,很重要的一种方式是通过教师的“自我叙述”或叙述日记——对于个人生活经历连续感的发展来实现的。“自我的叙述是凭借个体和他人所关心的故事,而对自我认同达成反思性理解”。而日记使个体能全然诚实,通过领悟以前所记录的经验和错误,个体能为持续的成长过程指明航向。

2. 加强与其他教师之间的合作

教师能够从同事身上学到许多东西,同事还是教学信息和灵感的巨大源泉。通过听课进行教学交流,教师能够开阔自己的思路;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能够给教师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机会。最重要的是教师课余时间讨论一些诸如焦虑、忧郁、压力的问题,能够从处于同样情境中的同事那里得到有用的建议或者得到解决压力的启示,这样非常有助于帮助教师消除不良情绪。

参考文献

[1]王凌,罗黎辉等.以教育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来自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六哨乡的研究报告.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5.

[2]项贤明.中国西部农村教师社会责任的功能性扩展[J].教育研究,2004,(10).

[3]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35.

云南省农村青年骨干教师培训总结 篇5

学校通知我上网查看培训详情,安排其他老师接课,我匆匆又茫然地奔赴昆明。培训课程是我意想不到的紧张,早上和下午各上3 个小时的课,每天经过天桥,往来于师范大学和云大宾馆之间。满满的课程,匆匆的脚步,我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惟一不同的是,我没有逃课,也没有在课堂上偷偷看小说,我像干枯的海绵,拼命地吸着水分,幸好我的四周是知识的海洋。11天过后,我已变得沉甸甸,但不是沉重,我浑身都是想高飞的力量。我细数着我力量的源泉。

温和的笑容,是马春雨老师。他把我们当作最亲切的学生,耐心地把语文学科中需要应用的现代教育技术分享给我们,离开他的教室时,我的磁盘满满的,我知道受惠的是我们学校的全体老师。

很难忘记,肖成全老师说他出自一个悲剧的家庭,他说他的背不能健康的挺立,但我在泪光中看见的分明就是一个挺立的老师的身影。这堂课让我明白抱怨学校、与领导对抗是多么幼稚的行为。他说得好,作为集体成员的老师应“把上级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变成自己的专业发展追求!”即,首先用“行为”、“业绩”、“辐射”、“自觉”向上级实证自己的能力;其次满足学生以下需求:让孩子能够学习、喜欢学习、会学习、坚持学习。

温婉儒雅的匡锦老师研讨的是语文参与式教学。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匡老师让我们在课堂上做的各种游戏。我意识到游戏不仅是儿童的天性,也是成人所喜好的。这3个小时,我们这群从20多岁到40多岁等等不一的老师们像孩子般快乐地度过。可想而知,在合适的游戏中完成教学,让孩子快乐地上课是多么重要!另外,匡老师讲解的教学目标必须使用能够检测的动词,对于我往后制定教学目标有指引方向的作用。

此刻,似乎陈玉秋老师的口琴声还在耳边回荡,我想起他的网上昵称“秋桃子“,这么可爱的老师讲的却是严肃、致命的问题——效度:语文课堂的命脉。他分析了当前语文教师的7种倾向:泛语文化、反文本化、无中心拓展、无效讨论、教师不作为、去知识化、言必多媒体。他说的“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伤魂失魄”,“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颇值得玩味,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语文教学的不堪。陈老师认为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他提出了语文课有效教学的标准:最低是老师知道自己教什么,最高是教学内容的现实化,理想标准是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

罗浩宇老师则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了《语文课程标准》这本薄薄的书。在讲“写作”这个板块时,她举了俄国老师给中小学生拟作文题目这个例子,老师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生活经验拟定作文题目的,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想说,我认为很值得学习。

姚晓华老师研讨的是初中散文教学,“言学情定起点,言体式定终点,中间搭阶梯。”这句话对我有很大的启示。

张承明老师是整个培训过程中给我们讲课最多的老师,她有学者的严谨和老师的和蔼、风趣,她讲了三堂课:“初中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中外作文教学研讨”和“语文教学案例的理论与实践”。我不敢忘记她的课,因为忘记,我就会在语文课堂中迷路。对于张承明老师,我无法多写,因为她课程里的路标,我牢牢地记着: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动情诵读、圈点评注、摘抄书写、品词品句);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语文课过程就是读一读,说一说,问一问,议一议,再读一读,抄一抄,写一写,问一问,背一背。

方睿、袁蕾、田文翼、赵玲四位老师是和我们一样正在初中课堂上课的老师,同样教书,却已是我们的老师。

方睿老师研讨的是初中诗歌教学,她用自己的实例向我们传授经验。她举了《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相见欢》的教学设计,最独到之处是她采用“话题教学”来上古诗,她以“古今一轮月,天涯共生辉”为话题教《水调歌头》,以“清秋冷夜品孤独”为话题教《相见欢》。

袁蕾老师研讨的是三大文体教学。讲到我心坎上的是如何在课堂中提问,我被这个问题困惑好久了,她认为一堂课只适合1至2个主问题,所提问题要做到“牵一而动前身”,我很佩服,今后也要努力做到这样。

田文翼老师讲解的是初中文言文,他充满语文味的幽默让我更加喜爱语文。经他讲解,我才发现汉字字字皆来自生活,研究字义不仅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而且很有趣,还能拓展知识,增强阅读古文的功底。研究字义其实很简单,汉子是象形文字,观察字形结构,结合生活经验,就能揣测字义。而他给我们示范读《狼》,借此来讲解虚词“矣”的重要性,真是妙绝!只听他读,你就能意会了,就像有魔力一样!我深深领悟到,“读”对一个语文老师至关重要。

赵玲老师讲的是初中语文考核评价。她说的 “做个幸福的语文老师。”这句话,让我心灵为之颤动。她介绍了她的日常工作,很辛苦,但她说很幸福。她所讲的“教师语言干净”的重要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直击我的要害,因为我平常讲课语言琐碎,学生受其影响,语言表达也很琐碎。我们还有幸听赵老师上《天上的街市》一课,亲身体会到了语文味,真正明白了语文课不是人文思

想课,而是让学生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的课。我恍然大悟。

至此,11天的培训到了终点。老师们讲的内容太多,我不能全部记下,而我是否学到了真谛,只能在日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实证。但十多位老师的引导,我确定我不会再迷路,也知道该怎样领着学生探索语文的奥秘。

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 篇6

记者从省人社厅了解到,《实施办法》适用范围主要包括全省普通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及各级教育科研机构、电化教育机构、青少年宫等校外教育机构中的在职教师和教研人员。民办中小学校可参照《实施方案》,参加中小学教师职称申报评审。

《实施办法》明确,在职称体系建立上,将原来相互独立的中学教师职称系列与小学教师职称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在职称等级设置上,改变原来中学教师最高等级为副高级,小学教师最高等级为中级的规定,统一将中小学教师职称设置为五个等级,资格名称依次为:三级教师(员级)、二级教师(助理级)、一级教师(中级)、高级教师(副高)和正高级教师(正高),与原中小学教师职称的对应关系是:三级教师对应原中学三级教师和小学二、三级教师、二级教师对应原中学二级教师和小学一级教师、一级教师对应原中学一级教师和小学高级教师、高级教师对应原中学高级教师。也就是说,中学教师在原中学高级教师(副高级)的基础上,可申报评审正高级教师;小学教师在原小学高级教师(中级)的基础上,可申报评审高级教师(副高级)和正高级教师(正高级)。

此外,《实施办法》还包括按照突出师德素养、教育教学业绩的导向要求,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切实改变过分强调学历和论文的倾向;按照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要求,建立健全同行专家评价为主的业内评价机制两方面的内容。

据了解,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工作将于2016年年底前完成首次评聘,初步实现制度入轨,具体步骤为:6月底前完成资格过渡,8月底前完成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的评审和高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的申报推荐工作,10月底前完成高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评审工作;2017年全省转入常态化评聘。

双江县多种措施抓实教育精准扶贫

《云南日报》消息 双江县围绕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把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头号民生工程来谋划,把群众素质提升工程作为推进脱贫攻坚工作8个重点之一来抓,着力解决贫困群众子女入学难,实施贫困村、直过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

自2014年起,双江开始实行高中阶段免学费入学,统一由县财政拨款支付。去年全县财政收入达48 356万元,教育投入达到25 666万元。从2014年至今共免除高中学费416.72万元。“2017年要实现全县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学龄前儿童入园(班)率达到90%以上,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确保无因贫辍学学生;继续实施高中免学费教育,农村贫困户幼儿入园每生每年补助300元,2018年起实施14年免费教育。”县委书记黄光富介绍。

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双江县全面落实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政策,深入实施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程,每年面向全县招收品学兼优的4种主体民族学生各15名,县级财政给予每人每年补助1 000元,并实行动态管理、重点培养。

同时,该县积极争取云南民族大学、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每年面向全县定向招录30名贫困村学生,力争用10年时间,为每个贫困村至少培育5名大学生;发挥好职业中学的作用,并积极协调联系中等职业学校每年培养100名不同类别的乡土人才;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1+1”城乡结对帮扶共建计划和“百企帮百校”行动计划。

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 篇7

一、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 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 而体育经费投入增加幅度却很小, 年复一年, 造成体育设施匮乏的包袱越背越重。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中小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条件更是难以满足体育教育的需要。2008年, 应德万等人根据云南省的人均GDP, 按经济发展好、中、差三个层次, 在云南省分层抽取了昆明、玉溪、红河、大理、文山和临沧6个地州, 并对这些地区中、小学校领导 (或管理者) 和体育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 将云南省地区、城乡之间的中、小学体育经费统计资料汇集在一起与全国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情况结合起来分析云南省中、小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现状。调查结果显示云南省中、小学年度校均体育经费占年度校均教育经费的0.48%, 生均占0.61%, 总比值低于1%;体育经费来源渠道少, 数量有限, 总体投入水平低, 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相差悬殊, 经费短缺的状况明显;体育器材和场地从种类到数量基本上难以满足教育的需要, 不利于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1]2004—2006年期间, 在应德万等人调查的6个云南地州中, 笔者所在的云南省临沧市的体育经费投入最少, 其中在县级、乡级中小学的投入中, 乡级小学即农村小学的资金投入最少。具体到笔者所在的芒洪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属于相对好的乡镇中心小学, 但每年的体育经费投入只能满足传统的、基本的体育教学需求。要与县级城市以上的小学体育教学相比, 经费投入不够是最大的问题。

二、专职的体育教师配备不足、教育素养参差不齐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缺额在1/3或一半左右, 不少学校没有专职体育教师。有些体育教师在担任其他学科的同时兼任体育课, 有些班级较多的学校也只有一个体育教师, 有些规模小的学校连兼职体育教师也没有。除了上课外, 还要组织训练活动, 以备迎接各种上级部门组织的有关活动, 所以很少有时间对体育理论进行学习与探讨, 对学生的爱好与专长很难给予充分的指导。由于这些教师缺乏专门的体育教育知识, 因此常常把体育课上成了自由活动课。体育教师的缺乏导致体育课不能开设或不能开齐开全, 严重制约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另外, 由于在农村基层教育的大多数是由过去的民办教师就地转正, 许多教师没有进行过正规培训, 基础较差。还有一些教师边教书边种地, 没有把精力全花在教育上, 有的甚至把教育当成副业, 把做家务、干农活、搞其他赚钱的行当当成主业。有的教师经常在牌桌度过, 这些人拿的是国家工资, 干的是非教师的事, 坑害孩子的前程。

三、学生生源不足并有辍学现象

出现这种状况的最主要的原因首先是实行了计划生育, 客观上孩子少了。其次是部分家长到外地打工顺便把孩子带到外地大城市就读, 或者是想办法将孩子到送集镇、县城教育质量好的地方入学。最后是家庭因素。即便是义务教育, 免费上学, 一般上到四、五年级就有辍学的情况, 其原因是家庭价值观的低下、家长对子女期望值的不高、留守儿童问题突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农村经济贫困, 多数家庭家境贫苦, 即便孩子上得好学也没钱供孩子上高中、大学, 不如早回家, 节约家里的未来开支。这样, 被迫降低家庭价值观和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另外是农村大部分劳动力涌入城市, 不方便带入城市就学的孩子只好留在农村。缺乏父母照顾的孩子自制能力差、自我学习能力不强, 自然会厌学、逃学, 直至辍学。

四、体育场地的质量差, 体育器材与设施的不足, 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的质量

在广大农村中小学, 体育场地器材严重匮乏。笔者所在的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耿马县芒洪乡九年一贯制学校也不例外。在该乡中, 有的村级学校, 甚至连个乒乓球台、篮球场地都没有。比如, 耿马县芒洪下南东小学一块空地都没有。由于缺乏必要的体育场地和器材, 体育课效果很不理想。许多农村中小学现在的体育课几乎和20多年前没有多大区别, 还是跑、跳、投等老三样。一些学校出于安全考虑, 已经取消一些单杠、双杠、铅球、标枪等体育课。有的学校由于没有操场, 学生不得不到公路上去跑步, 这又给学生的安全带来巨大的隐患。除此之外, 有的家长跟学校根本不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 甚至认为农村的学生做家务、干农活就是体育锻炼了, 所以更加不重视体育。

五、“重智, 轻体”的观念在农村学校普遍存在

教育主管部门, 学校, 家庭, 社会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情况。云南耿马县的教师每年都会进行一次专业知识的练兵考试, 主要是语文和数学, 每年对学生进行知识测试也主要是语文和数学。考试从某种意义上就是指挥棒, 上级的教育考核检查绝大部分是关于语文和数学的。而对教师体育知识, 体育教育方面的培训就很少。在这种情况下, 随着体育教育的改革, 教师没有及时“充电”, 体育教育的单一化、程式化、刻板化根本就无法实施素质教育。农村体育教育没有健全的指导检查制度。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每年只是举行一次运动会, 这些活动不能从本质上引起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只要选派少数学生参加便完成了本年度的重要体育活动。体育教师得不到学校和社会的关注, 体育是副科的观念难以改变, 体育教师在评优评模方面不能享受与语文、数学教师的同等待遇。

六、结语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农村小学, 由于体育教育的滞后, 许多体育先天条件优秀的农村孩子得不到应有的训练而被埋没。这些问题在许多农村学校都是存在的, 这些问题会影响祖国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笔者在此通过分析, 以期引发行政主管部门、教育部门和一线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们的高度重视, 并期望尽量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 篇8

1 云南省乡土游戏的项目与介绍

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乡土游戏不断的形成,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把乡土游戏分为很多种,该文就个人已知的乡土游戏数目,以借助其他工具和身体直接接触的方式给乡土游戏进行一个大致的分类。

1.1 借助其他工具

以借助其他工具的游戏有:挑棍棒、打弹珠、丢沙包、丢石子、砸纸片、跳橡皮筋、丢手绢、东南西北、滚铁环、吹电池盖、踩高跷等。

1.2 身体直接接触

以身体直接接触的游戏有:跳房子、跳山羊、瞎子摸鱼、活定死、贴膏药、官兵捉贼、躲猫猫、炒黄豆、斗鸡、掰手腕等。

2 乡土游戏中所蕴含的体育信息

在乡土游戏中可以锻炼到学生的注意力、反应、判断、敏捷、奔跑、跳跃等能力。下面对上述几种乡土游戏所蕴含的体育信息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

“挑棍棒”游戏,主要可以锻炼到学生的注意力、判断能力和手指手腕的灵敏。在游戏中,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对每一根棍棒进行判断,判断出在挑动其中一根棍棒时不会牵动另外一根,然后加上手部的灵敏从中将其挑出。

在“跳房子”游戏中学生需要利用手部的力量以及精准度将石子投入格子里,然后利用个人的弹跳力跳入格子里面,依次跳跃完成游戏,在这其中锻炼到了学生手部的精准度、跳跃能力、爆发力、以及身体的敏捷,加强了踝关节和腿部肌肉群的锻炼。

“打弹珠”游戏需要学生借助手指手腕的力量加上自己的判断力,以及手部的灵敏,利用自己手里的“母珠”对在圆圈里的弹珠以及别人的“母珠”进行打击,在击中其他弹珠时也要保证自己打出弹珠的力度,最后取得胜利。

“跳山羊”游戏需要学生利用一段助跑的动力,在助跑中通过观察,选择合适的起跳位置进行起跳,起跳时需要借助手臂的力量起到支撑作用,再通过个人的弹跳能力,跳跃过“山羊”。这个游戏需要学生的力量与速度相结合、灵敏与观察相协调,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

“丢石子”游戏需要学生利用手指的抓力加上手腕的力量将石子抛起一定的高度,然后利用手腕的灵敏迅速抓起地上的石子,再通过个人的观察能力选择正确的位置准确的接住上抛的石子。此游戏使个人的观察能力、反应能力、判断能力得到了锻炼。

3 云南省农村小学课堂现状与乡土游戏的开展现状

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云南省各地区的小学体育课都按照其标准和正式课堂教学大纲的内容进行教学,所以导致在云南省农村小学课堂中所开展的乡土游戏极少,甚至没有将乡土游戏项目带入课堂之中。

目前,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小学和幼儿园开始尝试将乡土游戏引入课堂之中。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第一幼儿园课题组就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运用进行了讨论,从乡土资源的开发,选择乡土资源的依据和乡土资源潜在的教育价值的实现来证明将乡土游戏引入教学中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和身心健康等方面有较好的发展。其次,在云南省一些山区小学和少数民族地区多以乡土游戏教学为主,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所以开展乡土内容的教学是较为方便的。但是在云南省大多数的农村小学所引入的乡土游戏一般不列为主要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大多数都以放松学生身心,辅助课堂主要教学内容而开展的。

4 将乡土游戏引入云南省农村小学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4 . 1乡土游戏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大多数县属于国家贫困县,而且少数民族比较的多。根据云南当地的地理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将乡土游戏引入云南省的农村小学是很容易的,因为大多数乡土游戏场地和器材要求不高, 有的器材甚至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是随处可以看到的, 例如以借助其他工具进行的游戏: 挑棍棒、丢石子等,小棍棒和石子在农村的环境中随处都可以找到,只要对这物品进行稍微的加工就可以成为简单的体育器材,能有效的对体育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各项能力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 以及国家对云南省部分贫困地区的扶持,大部分农村小学都建起了篮球场,有些地方虽然没有建篮球场的条件,但是也会有一块可以给学生活动的场地,乡土游戏项目利用在这些场地就可以很好的开展, 如场地不够学生进行游戏,也可以对一些乡土游戏进行灵活的改编,使其更合理的利用好有限的空间。

4 . 2可操作性、可创编性强, 便于教师教学

乡土游戏是随着我国文化的发展在民间生活中形成的,它是民族传统体育之母本,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它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满足了精神需求。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多达977种。其中,汉族的项目有301项,其他55个民族的体育项目多达676种,这样的一种数量和分布,是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庞大资源系统[1]。由于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乡土游戏所演变的,则从中可以看出乡土游戏资源之庞大,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的游戏资源也颇为丰富,这样就使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选择的教学项目更加广泛,便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

4 . 3乡土游戏可以促进孩子和家长的心灵沟通

乡土游戏本身就是民间生活产生的,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玩过游戏,这样就使得成为了教学中的活教材,能有效的教学和推广。挑棍棒、砸纸片、东南西北、跳橡皮筋等游戏,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家长和孩子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学校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对某些乡土游戏进行改编,组织进行亲子类游戏活动,例如:跳房子游戏,可以将游戏改编为:让家长和孩子把各自的一只脚并列的绑在一起,然后再进行游戏中的跳跃,游戏开始之前教师可先对家长进行简单的互动,给家长一些安全方面的建议,之后让家长带领孩子进行游戏,家长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们进行,充分的和孩子沟通,让他们来配合自己,从而来完成游戏。这个过程中让亲子们感受快乐的同时也加强了沟通,让忙于工作的家长增加了一个和孩子交流的平台。

4 . 4学生喜欢、群众参与性强, 有一定的教学基础

从乡土游戏的起源来看,可知它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形成了一种文化,那么可以看出他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只是根据环境和地区的不同,所开展的各类游戏也不同,所以将本地区所拥有的乡土游戏引入课堂,这样就有了一定的教学基础和群众基础。

本地区所拥有的乡土游戏,一般都是上一代人传下来的,大多数家长都会玩,这样孩子们在生活中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学校课堂中进行教学时,相对其他教学内容就有了一定的基础,如在短短的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必定会出现学不会的现象,或者有不懂的地方,那么课后他们还可以通过家长来学习,这样会使孩子更容易的接受,还可以加深孩子和家长的感情交流。

5 结论

从这些乡土游戏所蕴含的体育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云南省农村小学课堂引入乡土游戏可以锻炼到学生注意力、反应、判断力、敏捷、奔跑、跳跃等身体机能,从根本目的看是可行的,而且可以开展得很好。但是在其中也存在一些弊端,大多数的乡土游戏都是一些小项目,运动量不会太大,这导致要到达锻炼的目的需要耗时过长。从乡土游戏的意义和价值上来分析,它在课程资源开发上有着很大的潜力,独有的“乡土”气息,在发展中国特色教育的道路上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同时,课堂中引入乡土游戏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得以提升。所以在云南省农村小学课堂引入乡土游戏是可行的。

摘要:该文本着对云南省农村小学课堂课程资源的开发、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为目的,对云南省农村小学课堂引入乡土游戏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得出将乡土游戏引入云南省农村小学课堂是可行的,而且可以很好的开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兴趣,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从乡土游戏的意义和价值上来分析,它在课程资源开发上有着很大的潜力,独有的“乡土”气息,在发展中国特色教育的道路上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 篇9

姓名:__________教龄:__________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通讯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否曾是本刊的作者:是□否□ (打√)

调查内容: (请在□内打√或填写文字意见)

1.您阅读的本刊来自:

□自己订购□单位订购□同事订购□其他:_________________

2.您是通过哪种途径知道本刊的?

□学校征订□邮局征订□参加会议或观摩活动□同事引介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您如何评价本刊现有的栏目?

□非常满意□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

4.如果您对栏目设计"不满意", 您认为在栏目设计上存在哪些问题? (可多选)

□缺乏特色□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栏目涉及面太窄□实用性不强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您认为本刊的内容如何?

□信息量很大□信息量较大□信息量不够

6.您认为本刊的时效性如何?

□时效性很强□时效性较强□时效性不强

7.您认为本刊的文章风格如何?

□理论方面应该加强□实用方面应该加强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您认为本刊的封面设计如何?

□非常好□好□一般□不太好□很差

您认为本刊的内文排版设计如何?

□非常好□好□一般□不太好□很差

10.您认为本刊最应当改进的是:

□整体栏目设计□文章风格定位□文章质量□版式设计

□实用性上□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您最希望本刊能给您提供什么帮助?

12.您对本刊的栏目、内容、排版方面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感谢读者的积极参与!凡参与活动的读者将以抽奖形式选出幸运读者, 幸运读者将获得精美礼品及2013年全年《云南教育·小学教师》杂志一份。本次活动书面调查问卷请邮寄到昆明市学府路61号云南教育报刊社张臻老师处, 邮编:650223。

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 篇10

杨 翠 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杨丽波 昆明市五华区中华小学

傅泽林 师宗县教师进修学校

王晓玲 昆明市官渡区关上第一小学

祝 欣 沾益县水桥小学

二等奖 (9篇)

高志彪 马绍贤 禄丰县黑井镇小学

李建生 陆良县中枢小学

罗 蓉 昆明市高新开发区第一小学

王月芬 曲靖市麒麟区新生小学

杨武昌 祥云县城区四小

王庆书 普洱市宁洱镇第一小学

李雪菲 昆明市盘龙区金康园小学

缪沧桑 易门县教科所

李本聪 泸西县中枢镇石洞小学

三等奖 (26篇)

杨翠英 玉溪市第一小学

韩秀莲 曲靖市麒麟区新生小学

李彦璇 昆明市盘龙区明通小学

李福芬 建水县教育局教研室

赵支彩 禄劝县教师进修学校

沈绍琼 昆明市高新一小

张砾月 昆明市五华区红云小学

赵昆华 昆明市五华区文林小学

游成李 昆明市五华区先锋小学

张文芝 楚雄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冯国耀 马龙县教师进修学校

严 冰 昆明市西山区书林二小

杨艳红 文山州实验小学

梁万美 师宗县丹凤镇友清希望小学

戴晖明 高艳萍 马龙县教师进修学校

严海燕 红河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陆翠兰 松 龄 昆明市西山区南坝中心学校

张凤庚 楚雄市苍岭镇竹园完小

范 源 昆明市五华区先锋小学

何家良 杨树华 师宗县丹凤镇中心学校

刘丽萍 昆明市西山区大渔中心学校

陆建强 马龙县教师进修学校

刘慧莹 楚雄开发区实验小学

孟 钰 楚雄开发区实验小学

夏丽红 罗云仙 禄丰县金山镇裴家山小学

李 红 昆明市盘龙区盘龙小学

二、新人新作奖 (5篇)

李 玲 会泽县东风小学

黄 芳 昆明市高新第一小学

范 敏 云南师范大学附小

何建玲 蒙自县第二小学

吴江华 凤庆县雪山镇新民中心校新华完小

三、特别奖 (16篇)

卫耀娟 江苏省启东市南苑小学

吴晓红 福建省福鼎市点头中心小学

袁昌仁 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磨溪镇中心小学

周美娟 江苏省溧阳市泓口小学

辛晓明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火星学校

邱廷建 福建省上杭县教师进修学校

姜家凤 江苏省溧阳市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处

黄有华 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

林 晓 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

章 莉 江苏省沐阳县实验小学

陆敏娟 浙江省上虞市小越镇小

谈育成 江苏省宜兴市荆溪小学

任加顺 江苏省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

吴惠娟 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中心小学

乔青山 江苏省泰州市城东中心小学

乔 虹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杨晓华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局

上一篇:水污染总量控制下一篇:中国古代的酒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