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云南省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研讨会经验交流

2024-04-16

2011年云南省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研讨会经验交流(精选7篇)

篇1:2011年云南省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研讨会经验交流

---2011年云南省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研讨会经验交流材料---

立足教材结合学校实际抓好课堂教学上好劳技课

文山大同中学戴汶洁

我国发展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明确中小学劳动技术学科作为基本技能学科,承担起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基本劳动技能的重任。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给全国广大的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希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校对劳技学科的教育管理做到有长远规划、有近期目标,有得力措施、有实施步骤。由于我们目标准、方向明、路子对,使我校劳技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

一、学校基本情况

文山大同中学前身是文山州第一中学初中部,始建于1916年,当时称“四县联合中学”,后来曾先后更名为“云南省立第四中学”、“云南省立开化中学”、“省立开化简易师范学校”、“省立开化简易师范、文山初级中学”、“云南省立开广中学”,1959年命名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第一中学”。2004年6月16日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同志、副省长吴晓青同志率省教育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到文山视察,并为“文山大同中学”奠基。2005年春季学期,大同中学落成,学校正式开班上课,面向全州招生。

文山大同中学坐落于文山州一中田径运动场旁,环境优美,校 1

园占地30余亩,校舍建筑总面积21708平方米,主体建筑包括教学主楼两幢,教学附楼两幢,阶梯教室一幢,配备有40个多媒体教室,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计算机室、语音室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并与州一中共享现代化的图书馆、室内体育馆、四百米八跑道塑胶运动场等优质教学资源。文山大同中学是一所全新的民办公助学校,办学时间虽短,但办学条件完善,承接文山州一中办学的传统,教育、教学硕果累累。目前学校有教职工146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145人,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40人,中学一级教师65人)学校办学规模为每个年级12个班,全校36个教学班,预计在校生规模为2200人左右。几年来,学校教师共有30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并多人次获州级以上各类表彰奖励。2005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学校”,2007年学校被评为“云南省劳技先进学校”,2007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08年学校被评为“国家教师科研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科研单位”,2008年学校被评为“云南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2010年评为文山县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达标单位,2010年学校被评为绿色环保学校,2011年学校被评为州级文明学校。我校把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读得上定为学校办学的努力方向。近几年中考,我校无论是高分段学生、中考总平均分,还是重点高中录取率,均名列全州前茅,教学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学校开办以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逐步形成高标准、高层次、高品位的办学风格。

二、学校劳技课开设情况

早在1984年文山大同中学作为文山州第一中学初中部时,就开设

了劳动技术课。分别开设过花卉栽培、根雕、手工、泥工、三七栽培、家政、摄影、家用电器等20多种校本、地方和云南省编劳技教材。劳技课教师有专职和兼职两种,兼职教师多为生物、物理和美术教师担任。现有劳技专职教师1人,兼职教师4人,属于理化生劳大教研组下的劳技和信息技术备课组。

课程设置,初

一、初二每周每班1课时,上课学生1530余人。

三、劳技课堂教学情况

劳技学科课程目标首先要具备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教学目标是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针对学校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部分修改。我校劳技课教学主要为“五段式”初中劳技课堂教学模式。

1、课前收集知识信息

根据学生要开展的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知识的信息资料。收集的渠道可通过查阅文本资料、网络或走访专家等形式进行。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筛选。同时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准备一些材料。

2、集体备课讨论交流

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中集思广益提出自己的的课堂设计思路

或建议,教师资源共享大家互相参考,讨论气氛热烈,激发出集体智慧的火花。使教学设计更加完美,从而加强教师的合作交流。

3、认真设计制作教案

教师精心设计制作教案,组织好课堂教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

表达能力,加强学生信息互相交流、补充。让学生或小组把收集到的信息在全班上交流,使每名学生都获得大量的信息互补,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在讨论中都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或建议,供大家互相参考,教师可适时点拨、启发,能激发出智慧的火花。使学生个人的设计更加完美,从而开发学生的潜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课堂教学实作展示

课堂教学实作是实践体验、解决问题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是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亲身体会和感悟的过程。学生个体或小组根据大家提供的信息,参与设计方案,并选好材料,教师可帮助设计选材,选择安全可靠、科技含量较高的材料,做好制作准备。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阶段。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制作,受到挫折训练和成功的喜悦之感。同时使技能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这一环节中正确处理好教师的示范、讲述与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的关系,教师或专业人员的演示操作应根据操作的难易程度适时进行,突出技术中的重点和难点的指导。

5、学生实践综合评价

学生实践综合评价这一环节是学生对作品的自我欣赏和相互欣赏的过程,完美的作品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励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评价要注意全面性,不能过于注重结果,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如何、技术运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创新等内容进行的全面评价,同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定。评价重在指导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要注意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凡是参与劳动技术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完成或基本完成所规定的学习任务的,都应给予肯定。对那些设计与制作成果特别优秀,或有所创新、发明者,应给

予特别的鼓励。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包括学生、教师、家长以及有关的专业人员。评价的方式应当灵活多样,可以采用产品展示、谈体会、考核、互相交流、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日常观察等形式。“五段式”初中劳技课堂教学模式的使用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使用,不能生搬照套。希望通过这次与各位同行的交流,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篇2:2011年云南省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研讨会经验交流

——心得体会

2013年9月27日,我踏上了开往郑州的客车,这次出行,我并不是要回家探亲访友,而是要参加一次有关劳动与技术的研讨会。这次机会刚开始对我来说并没有太大的诱惑力,因为我任教的学科是美术并非劳动技术科。可当我听完了优秀教师的作课后,我不禁忍不住笑了,因为此行给我带来了太多的收获与成长。我觉得这次机会太好了。接下来,我就讲我这几天来的收获与感悟一一汇报如下:

一、轻松的课前交流,让学生爱上你。

这次的研讨会以优质课的展现方式呈现。大部分的做课教师并非来自郑州。所以对他们来说,课虽然上了很多遍,但是所对的环境,更重要的是授课对象都不一样。所以如何让做课教师与新学生以最短的实践熟悉,显得格外重要。在做课教师中,美味教师的处理方式都不相同。比如有的教师用诙谐幽默的师生交流来彼此熟悉,有的以做游戏的方式熟悉彼此。无论哪种形式,最终都达到了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为上课做好准备。

二、课前准备至关重要。

我们习惯了上课前拿本教材,教案,优盘上课,因为这样能让大部分老师感觉轻松方便。但是至于学生是否喜欢,我们似乎关注的太少,其实学生更需要生动,形象,有趣的课堂。

在《凉拌菜》这节课上教师的准备可谓精心,不仅准备了各种各样的食材,还准备了一次性手套供学生使用,确保了饭菜的干净卫生健康。载入在《花样小面点》中,教师提前将面和好,并带来各色豆子以备制作使用。这样精心准备的课怎么不让学生高兴。

三、探究式学习。

篇3:2011年云南省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研讨会经验交流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 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新教材又具备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以及系统性的特点。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英语教学中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是非常重要的。但如何让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呢?在这次研讨会中上优质课的老师是这样做的:

一、在日常用语中渗透情感交流

在这次观摩会上, 其中的一位授课老师是这样引导新课的:首先她给学生们放了一首歌《我想去桂林》, 对桂林感兴趣的学生听到这首歌非常兴奋。接着授课老师说道:“I like this song.To come to Guilin is my dream.Today I stand here and my dream comes true.But there was still a problem when I came to Guilin.Can you guess what the problem was?”随着问题的提出, 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 同学们相互讨论起来, 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的猜测说出来。在受到老师的否定之后更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老师再次引导道:“Do you know how long it took me to come here by bus?”“Four hours.”“Five hours.”“Six hours.”“Ten hours.”同学们竞相猜测。“Eight to ten hours.”老师肯定地回答说。所有的学生都惊讶于老师的这个回答。授课老师进一步解释:“It’s very tiring.So I have to change the words of the song:Guilin is a long long way away.It’s hard for me to say I like to go to Guilin.”接着授课老师引出今天的话题:“Life In The Future.”

在这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老师就引出了教学重点。这样的导入很快就使情绪紧张的学生放松了许多, 课堂氛围立刻活跃起来。

二、在课堂提问中融入情感交流

在传统的教学中, 授课教师虽然都知道提问的重要性, 也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 但总是机械地提出问题, 缺乏与学生在情感上的交流。因此有时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在教学中, 部分教师提问时眼睛往往回避学生, 目空一切;所提的问题缺乏创造性, 无法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等等。这些做法都忽略了学生的感情, 没有很好地尊重学生, 从而缺乏新课标所要求的教学要具备“人文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如何使提问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能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这次研讨会中我发现:

(一) 提问的内容与事实相连,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这次研讨会上, 上示范课的老师充分利用最新时事为例。刚刚发生的国事、大事, 学生比较熟悉, 有些同学甚至阅读过英文版的时事, 学生们都愿意分享自己所看到、听到的新鲜事物, 向同学阐述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因此, 以时事为例的提问, 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氛围, 从而使师生的交流更容易, 师生的距离更近。

(二) 所提的问题交给学生设计,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长期以来, 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是在一种预设的、固定的、程式化的轨道上运行, “老师问, 学生答”的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老师问, 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已在实践操作中驾轻就熟, 学生的思维已被训练得出了定势:问题不是都装在老师的头脑里吗?老师自然要向我们讲明白的, 毋须再费心思。或许学生还认为一堂课中老师不提问是件奇怪的事, 没有探究意识也就养不成探究习惯, 时间长了, 学生自然缺失了问题意识。

在新课标教学的要求下, 英语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提问中应该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老师应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 更应该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设问。只有在不断的鼓励、支持下, 学生提出的问题才具备有效性。越来越多的有效问题的提出, 才能吸引学生主动提问。

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情感交流

《英语新课标》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教学途径,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教师要把一节课上得有声有色, 能使学生投入其中, 就必须在教学构思、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环节上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

(一) 课堂活动具有趣味性

在观摩课上许多老师与学生都是第一次认识与接触, 为了使课堂氛围宽松一些, 很多授课教师精心设计许多有趣的教学活动。如:在讲解各国教育领域, 老师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教学的方式有所不同时, 其中一位授课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各国教师上课的风采, 让学生在观察之后进行对比, 自己总结出各国教师教学的特点。这样的教学很快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还能让学生避免听一大串枯燥的解释与介绍。学生通过有趣的video领会到课堂教学的重点。

(二) 课堂活动具有竞争性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成为整个教学上的主人, 就必须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如何让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呢?在这次观摩会上的授课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理念, 在课堂上让学生以竞争的形式参与课堂活动。如:一位授课教师在MY NEW TEACHER的教学中, 引导学生如何用形容词来描绘老师时, 授课教师将学生分为两组, 以组为单位进行竞赛, 看哪一组写得最多、最快。学生在得到指令后, 立刻活跃起来, 为自己所在的组而奋斗, 不一会儿成绩高低就分出来了。

(三) 课堂活动具有合作性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 合作学习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值得倡导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以师生、生生合作交流活动为中心, 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有效引导, 指导学生相互间合作, 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性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观摩会中所有的授课老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都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学习, 再通过学生自己阐述观点、竞争阐述观点和师生互换角色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

四、结束语

篇4:2011年云南省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研讨会经验交流

然而在不断研究实践的同时,我们也痛心地发现,劳动与技术教学中还存在着“重知识,轻技能;重模仿制作,轻自主创新;重成果质量,轻道德修养”等错误倾向,照本宣科的所谓“常态”教学还有一定市场。根据这一状况,我校发掘校园资源,建成了一个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简称“绿源生态园”)。并结合课程改革,设置了“绿源”校本课程,通过不断研究,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常态教学模式,即“搜集资料,共享资源——做中探究,尝试发现——合作交流,补充提高——立足创新,生成拓展”的常态四步教学法,并力求在教学中不断补充完善,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具体分述如下:

一、搜集资料,共享资源——从生活中预设

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是课程建设必须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设计必须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一类非学术性、非学科性的新型课程,应该使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常态四步教学法根据此原则把“搜集资料,资源共享”作为第一步,即课前安排学生就活动内容进行调查,通过访问、上网等形式搜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一起分享知识乐趣!例如《欢乐枇杷行》这一活动设计,课前老师布置学生针对枇杷的价值和不足之处进行资料搜集,在课堂上学生把搜集到的资料作了精彩展示:

①我在图书馆的一本书上看到枇杷的营养价值很高,它含有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②我问了药店的阿姨,她说常吃枇杷可以预防感冒。③枇杷中的维生素B、胡萝卜素具有保护视力,促进儿童身体发育的作用,这是我自己在网上查到的。④(出示枇杷露)上次我咳嗽了,妈妈去药店买了这个枇杷露给我喝,喝下去感觉凉凉的,嗓子就没那么疼了……

通过让学生集思广益,多方查找,不仅拓宽了学生视野,而且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下一步探究的兴趣,也为探究做好相关的储备。

二、做中探究,尝试发现——从生活中提炼

劳动与技术教育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它的最根本特点。我校的常态四步教学法第二步是做中探究,尝试发现,即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活动材料,由学生自己确定探究内容,大胆进行尝试,在实践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老师仅提供必要的、最基础的帮助,而探究的主体是学生。例如《心锁环》这一活动设计,教师没有直接出示心锁环的制作步骤,而是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尝试发现心锁环的制作诀窍,具体过程如下:

师:每个组只有一套心锁环,大家玩不过来怎么办?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做心锁环。怎么来制作呢?书本的第31页就有答案。(稍停顿,等学生翻到后再提下一步要求)请同学们认真看书,看看心锁环的结构和制作步骤,也可以看看老师出示的样品,用手摸摸,动脑想想。

①生:心锁环由横杆、弯杆和心形环组成。(你看得很认真)你们发现了吗?称它为心锁环主要是因为它有什么?(心形环)

师:横杆和弯杆有什么关系?

生:横杆和弯杆是合在一起的

师:所以我们把这部分称为锁环。

②生:制作心锁环需要用到铁丝和尖嘴钳。

师:这些工具材料老师已经给你们准备好了,请看大屏幕,这三种不同长度的铁丝,分别是用来做心锁环哪一部分的?

生:10厘米的铁丝做横杆,12厘米的铁丝做弯杆,20厘米的铁丝做心形环。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通过刚才短短的几分钟时间,你们就掌握了这么多知识,相信你们接下来会表现得更出色。

……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心锁环,初步明确了主要制作方法,但详细的步骤还不明确,需要在下一环节“合作交流,补充提高”中进一步形成制作的雏形框架。

三、合作交流,补充提高——到生活中再现

在学生自主探究、领悟发现的基础上,进一步商定探究的具体内容和办法,或确定一个主题,再具体分工,明确各自的责任,然后动手操作。这个环节中,老师是参与者,又是引导者,或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建议,或提供相关的素材,或播放轻松优美的音乐,以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共同分享研究成果(包括失败的教训,成功的经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发现,适时、适度的点拨。这就是我校常态四步教学法的第三步——合作交流,补充提高。再以《心锁环》为例,学生通过自学,再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已经掌握了心锁环横杆的制作方法。只是还停留于观察总结阶段,需要进一步合作补充提高,所以老师又做了如下教学安排:

1.师:(出示横杆)请同学们小组交流,说说横杆的制作方法。

生:用10厘米的铁丝制作横杆,在铁丝的两端各弯出一个圆环。(加以手势说明)

……

师: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大家说的方法来做一个横杆。

2.师:横杆和弯杆是一体的,弯杆怎么做呢?接下来就通过一段录像来学习制作弯杆的方法。(播放录像)请同学们用眼仔细观察,用耳仔细倾听,用心记一记。你能根据你看到的步骤试着做一个弯杆吗?(学生试做)

师:做弯杆时你还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生:要把横杆套上去之后再把弯杆的环口收紧。

生:弯杆的开口距离比横杆小,能在横杆上自由移动。

师:(拿一学生的作品)这个弯杆还有什么地方要加工一下?

生:为使U形弯杆看起来更直,可用尖嘴钳将圆环翻折一下。

3.师:现在这个心锁环还剩下什么没有完成?(心形环)

4.(学生试做)……

这样通过交流演示等方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在“做”、“考察”、“实验”、“探究”、“想象”、“创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心锁环的制作,大大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立足创新,生成拓展——到生活中置换

着眼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我校的常态教学四步法最后一步是立足创新,生成拓展,即立足创新基点,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创新成果,师生共同参与评价,发现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修改或调整建议。例如《欢乐枇杷行》中学生小组劳动成果的展示环节:

1.(实物投影)我们小组做的是荷塘月色,你们瞧,调皮的小鱼正在荷塘里畅游,一只枇杷做成的小乌龟正在睡觉,荷塘里的一枝荷花亭亭玉立,多么美丽啊,我祝愿大家像荷花一样亭亭玉立!

2.我们小组今天制作的是美味的枇杷粥,主要原料有枇杷、大米、冰糖,具有止咳、润肺、顺气的作用,想吃的同学、老师赶紧来尝一尝吧!

3.这锅枇杷红枣汤的主要原料是枇杷叶和红枣,每天泡洗能够清热解毒,长痱子的同学可要试一试哦!

……

这样,学生不仅尝到了劳动带来的快乐,而且也让学生回归生活,到生活中进行置换、反思,提高了学生对事物本质的准确把握度。

篇5:2011年云南省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研讨会经验交流

第1课 梳洗

教学目标

1、懂得梳头、洗头和洗澡的意义,从而重视仪容美观、整洁,并逐步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习惯。

2、掌握梳头、洗头和洗澡的方法,学会梳头、洗头和洗澡。课前准备

每组脸盆一个,盛水的水桶一个,装废水的水桶一个,毛巾两条,洗发剂一支或者香皂一块,棉花少许。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明确要求

(1)讲述头发的作用:人的头发起着保护头部的作用。头部的皮肤因为新陈代谢而产生污物,如粘在头发上的皮屑等。毛孔经常会排出汗渍、皮脂等东西。人们在劳动或者或活动中,头发、头部皮肤会粘附者许许多多的灰尘、脏物,甚至沾上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这些东西,不但会使人的头部肮脏、发臭、发痒、甚至能使人患上皮肤病、传染病等。因此,我们必须勤洗头,保持清洁,使仪容整洁。

(2)学生自主阅读教材2至6页。

2、引导示范 动手实践

(1)指导洗头的方法。找一位同学现场示范洗头,边操作边讲解,让学生听懂、看清每一个细节步骤。

洗头过程:(边讲解边适当板书。)第一步:淋湿涂洗发剂。

第二步:揉搓漂洗。注意不要用力过猛,以免伤着头皮造成皮肤感染。如果觉得头发还是比较脏,可凃些洗发液重洗一次。

第三步:用水冲洗。用温水冲洗干净,直到冲洗过的水清而不浊。注意眼睛要闭紧。第四步:抹干。用干毛巾擦干。有条件的可使用电吹方把头发吹干。第五步:梳理头发。梳头时,要从发根数道发稍,理顺后再梳成一定的式样。(2)指导洗澡的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明确洗澡的方法步骤。第一步,淋湿。

第二步,凃沐浴液或浴皂。第三步,全身擦搓。

第四步,冲洗干净,换上干净的衣裤。

(3)分组练习洗头,组员互相帮助,教师相机进行指导。

3、展示评比 交流收获

(1)写一写:我的主要收获,并与同桌交流分享。

(2)评一评:从活动准备情况、步骤方法、成果质量三方面进行小组自评。(3)请洗得最干净的同学说说收获或体会。

4、拓展延伸 实践创新

(1)全班讨论:头发蓬乱和头发整洁,给人的印象怎么样?

(2)回家后在自家的洗澡间(卫生间)内按洗澡的方法步骤洗一次澡,比一比,谁洗的干净整洁。

第2课 拖地板

教学目标

1、认识擦地板的作用,教育学生自觉地积极参加家里和学校的擦地板活动。

2、学会正确用运常用工具去擦地板。课前准备

每组准备拖把一把,抹地布一条,水桶一个。洗衣粉少许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明确要求

(1)表扬在家在校经常参加擦地板活动等各种劳动的学生。提问学生擦地板的作用?你会拖地板吗?

(2)学生自主阅读教材9至12页。

2、引导示范 动手实践

(1)教师讲解和直观示范相结合,让学生明确并掌握擦地板的每一个步骤的道理和操作方法。

擦地板过程:

第一步:打扫地面,整理桌凳物品 第二步:浸泡拖把。

第三步;有次序地拖地两次。双手一上一下握住拖把柄,身体向前微倾,量比均匀用力来回移动拖把,从一个角落开始,一边拖一边往后退,一般要拖两次。

第四步:整理桌凳,晾晒拖把。将拖把清洗干净,拧干,挂在通风的地方晾晒,等地板干了,再把移动的物品放回原处。

(2)实践练习。按各组分定的区域学习擦洗地板。温馨提示:

a、特别脏的地方要放少许洗衣粉去擦。

b、拖把、抹布要勤洗,水脏了要及时更换,最后要换上一桶清水,把地板重新擦洗一次。

3、展示评比 交流收获

(1)写一写:我的主要收获,并与同桌交流分享。

(2)评一评:从活动准备情况、步骤方法、成果质量三方面进行小组自评。(3)请拖得最干净的小组说说收获或体会。

4、拓展延伸 实践创新

(1)小结:积极参加家里和学校的擦地板活动不仅能使地面保持清洁卫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而且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娴熟的劳动技能。

(2)回家后按照拖地板的步骤方法做一次家务劳动。

第3课 洗鞋

教学目标

1、认识洗鞋的意义,教育学生经常洗鞋,保持鞋子卫生;

2、了解洗鞋常识,学会洗鞋。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布鞋或胶鞋一双,鞋刷一把,盆一个,肥皂一条或洗衣粉少许。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明确要求

(1)谈话:当布鞋和胶鞋弄脏或穿了一段时间后,不仅外观不好看,而且气味也不好闻,这是就要换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洗鞋。

(2)阅读课本15只17页,弄清洗鞋的步骤和方法。

2、引导示范 动手实践

(1)指导示范洗鞋的方法,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洗鞋方法。

第一步:浸泡初洗。在水中轻轻洗刷,刷掉鞋帮表面和鞋底上的泥土。第二步:细洗。在鞋内、斜面、鞋帮擦上肥皂或洗衣粉再用鞋刷依次刷洗。第三步:清水漂洗。一般要漂洗两三次。

第四步:晾晒。将鞋帮撑起,放在通风的地方晾干,胶鞋不要放在烈日下暴晒或火炉旁烘烤。

(2)实践练习。各小组学习洗鞋子。温馨提示

a、换水时不要把水撒泼在地板上。

3、展示评比 交流收获

(1)写一写:我的主要收获,并与同桌交流分享。

(2)评一评:从活动准备情况、步骤方法、成果质量三方面进行小组自评。(3)请洗得最干净的小组说说收获或体会。

4、拓展延伸 实践创新

(1)小结:经常换洗鞋子既卫生,又可延长鞋子的使用寿命,还能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娴熟的劳动技能。(2)回家后按照洗鞋的步骤方法帮爸爸妈妈洗一次鞋。

第4课 洗衬衫

教学目标

1、认识洗衬衫的意义,教育学生经常换洗衬衫;

2、了解洗衬衫常识,学会洗衬衫。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衬衫一件,盆一个,肥皂一天或洗衣粉少许,软刷一把,衣架一个。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明确要求

(1)说说你知道的洗衣服的常识。

深浅分开、洗涤剂适量、羊毛衫要用专用洗涤剂等。(2)学生自主阅读教材21至23页。

2、引导示范 动手实践

(1)指导示范洗衬衫的方法,教师边讲解边示范。第一步清水浸湿泡。注意不要把不同颜色的衬衫一起浸泡,第二步:洗涤剂溶解、浸泡、揉搓。袖口、领口、腋下、下摆和前襟是易脏的地方,要多用一些洗涤剂,然后用手揉搓。硬领衬衫要用软刷刷洗。

第三步漂洗。在清水中加小半勺盐,反复漂洗两三次,有污渍的地方再用手搓一搓。第四步:挂晒:不能拧得太干,挂在通风向阳的地方晾晒。

3、展示评比 交流收获

(1)写一写:我的主要收获,并与同桌交流分享。

(2)评一评:从活动准备情况、步骤方法、成果质量三方面进行小组自评。(3)请洗得最干净的小组说说收获或体会。

4、拓展延伸 实践创新(1)判断正误,说出为什么?

A、为了节省时间,妈妈把白色的、黄色的、蓝色的三件衬衫放在一起同时洗。()B、漂洗时在清水中加点盐,可以防止衣服褪色。()C、硬领的衬衫,领子上污渍特别多,要用手反复揉搓。()(2)回家后自己洗小件衣物。

第5课 整理卧室

教学目标

1、认识整理卧室的意义,教育学生经常整理卧室,保持整洁卫生;

2、了解整理卧室基本常识,学会整理卧室。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被子一床。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明确要求

(1)说一说:早晨起床后你都做那些事。怎样才能保持房间的整洁?(2)学生自主阅读教材26至29页。

2、引导示范 动手实践

(1)教师讲解整理房间的步骤和方法。第一步、开窗、整理床铺 第二步打扫房间 第三步整理物品及文具

(2)教师讲解示范折叠被子的方法。

(3)小组学习折叠被子,教师相机给予指导。

3、展示评比 交流收获

(1)写一写:我的主要收获,并与同桌交流分享。

(2)评一评:从活动准备情况、步骤方法、成果质量三方面进行小组自评。(3)请折叠得最整齐的小组说说收获或体会。

4、拓展延伸 实践创新(1)参观学生宿舍(2)设计房间物品摆放。

第6课 纸编小花篮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编织是中国的传统工艺,纸编小花篮不仅可供欣赏,也具有实用价值。

2、让学生能从编花篮的过程中体会劳动的乐趣。教学准备

彩色卡纸、剪刀、美工刀、直尺、双面胶。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明确要求

(1)教师展示已经做好的纸编小花篮一个,让学生欣赏。(2)说明纸编小花篮的要求,让学生按照要求去做。

2、引导示范 动手实践(1)裁剪纸条。(2)编织。(3)围框。(4)横向编织。(5)插贴。(6)做提手。

3、展示评比 交流收获

让学生把自己的纸编小花篮上台展示给大家看,并让全班同学评一评看看谁的花篮最好看与牢固。

4、拓展延伸 实践创新

运用这种编织方法,设计并编织一个好看又实用的物品。

第7课 彩色拉花

教学目标

1、认识制作拉花是融折、剪、拉等几种技法为一体的。

2、学会制作拉花的基本步骤,制作出漂亮的拉花。教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彩色纸若干、彩线一根、剪刀一把、固体胶一瓶、铅笔一支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明确要求

(出示蜡光纸)一张纸,不仅能写字、作画,还可以做成剪纸作品,彩纸拉花就是其中的一种(出示彩纸拉花作品)。在节日到来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用它来装点教室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制作彩纸拉花。究竟怎样做拉花呢?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44至46页。

2、引导示范 动手实践

(1)明确拉花是好多张粘贴连接起来的。

(2)讲解示范拉花制作过程:折叠---设计图案---剪---粘贴连接---串线。(3)实践操作

3、展示评比 交流收获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一组拉花并展示欣赏。(2)写一写:我的主要收获,并与同桌交流分享。

(3)评一评:从活动准备情况、步骤方法、成果质量三方面进行小组自评。

4、拓展延伸 实践创新

(1)动手剪一个拉花,比一比,看谁的拉花展开后最漂亮。(2)用同学们自己制作的彩色蜡花装扮我们自己的教室。

第8课 纸做大红花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制作步骤图,掌握制作方法。

2、了解大红花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喜庆装饰工艺品。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长18厘米宽16厘米的红色皱纹纸3张,剪刀一把细绳一根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明确要求(1)朗读小诗《大红花》

(2)阅读教材51至53页,感知大红花的制作步骤和方法。

2、引导示范 动手实践

(1)教师讲解示范大红花的制作步骤方法。

第一步、裁纸。把纸裁成长18厘米,宽16厘米的正方形。

第二步、折叠。把3张裁好的皱纹纸叠放在一起并对齐,然后一正一反来回折叠成宽2厘米的长条。

第三步、扎紧。用细绳从中间扎紧。第四步、剪角。把两头剪成圆角或箭头状。

第五步、展开。把纸一层一层地拉起展开,大红花就做成了。(2)学生动手操作

3、展示评比 交流收获(1)展示学生制作的大红花。

(2)写一写:我的主要收获,并与同桌交流分享。

(3)评一评:从活动准备情况、步骤方法、成果质量三方面进行小组自评。

4、拓展延伸 实践创新

红花代表关荣,戴上大红花是一件令人感到十分骄傲的事。你最想把大红花献给谁?

第9课 自制七巧板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七巧板,并能根据图例制作七巧板。

3、学会使用“七巧板”拼接图形,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硬纸板一块,颜料一盒,直尺一把、剪刀剪刀一把。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明确要求

(1)了解七巧板的历史,激发兴趣

七巧板是我国传统的益智玩具,在国外被称为“唐图”(2)自主阅读教材第57页。(3)看图学习制作七巧板的方法。

2、引导示范 动手实践

(1)指导学生按照图样,用正方形纸剪切出大小三角形5块,正方形1块,平行四边形1块并涂上不同的颜色。

(2)拼图,体会创造性游戏的快乐

怎样才能拼摆好七巧板呢?这儿有一首儿歌: 七块小板都用到,不能多来不能少。不能重叠,不能离,七块小板紧紧靠。先想想,再拼拼,拼拼、想想有创造。多动手,多动脑,看谁拼得多又好!

(3)以小组为单位,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完成七巧板的拼图,看哪一组拼地最多做好。拼完后,给拼图赋予一定的意义,准备交流。

3、展示评比 交流收获

(1)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所拼的图案,向老师、同学们说明自己所拼图案的意义。(2)写一写:我的主要收获,并与同桌交流分享。

(3)评一评:从活动准备情况、步骤方法、成果质量三方面进行小组自评。

4、拓展延伸 实践创新 今天,我们学习了制作七巧板,并拼出了各种各样的图形。那么你们能设计出其他的拼板吗?如十五巧板,回家之后,自己尝试着做一做,拼一拼。

第10课 立体贺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初步了解纸工简单的立体造型方法。

2、认识内折线、外折线等符号。

3、练习剪、刻、折、插等基本操作。

4、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创作的乐趣。教学准备

让学生准备一张16开大小的素描纸。准备直尺、剪刀、小刀等工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每当过节的时候,或者你的家人、朋友、同学过生日的时候,你有没有送过他们贺卡?

师:那你送的贺卡是买来的还自己做的呢?那你做的贺卡是什么样的呢?是不是这样的呀?

师:你看过这样的贺卡吗?这样的贺卡叫“立体贺卡”。它能像小相框一样立在桌子上。你们想不想学怎样做“立体贺卡”呢?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做立体贺卡。(板书课题)老师让大家准备的材料和工具都准备好了吗?

二、观察实物、学习方法

1、教师出示制作图

师:大家看这个图,有些部分我们已经学过了,大家还记得吗?比如说:这样的线叫什么线?(轮廓线、剪切线)那大家知道每条线的长度吗?谁来说一说?

提示:1.5厘米等于1厘米5毫米。

师:可是还有一些线我们没有见过。比如:这样的断断续续的线,上面还有V或小三角的符号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不过没关系,相信你们看过老师制作的立体贺卡之后一定会知道的。

2、教师给每个小组出示做好的立体贺卡,让学生观察

师:通过看老师做的贺卡,你们谁知道这样的线是什么意思?那V和小三角又分别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

3、师:图我们是看懂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先干什么?然后呢?(讲解击伤步骤)

三、小组合作,制作贺卡 出示注意问题:。

1、画图要准确。

2、裁剪要整齐。

3、插孔、插舌大小要一致。

4、要注意安全。(播放欢快的音乐)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品展示

每个小组上交一份作品,其他组评议。(出示评价标准。)评价标准:

1、画图裁剪是否准确、整齐

2、是否整洁、美观。

五、小结

通过我们几个小组的作品展示和评价,你对自己做的贺卡满意吗?如果不满意也没关系,你可以再重新做一个。不过一定要掌握制作的方法呀。

(总结制作方法:1.看懂制作图2.操作方法,剪、刻、折、插。)

六、作业

篇6:2011年云南省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研讨会经验交流

——浅议利用信息技术减轻学生负担

易门县六街镇中心小学王美芬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认知建构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将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传播技术应用于教学中,调动教育主体内在的动力源泉,达到既优化教学过程又减轻学习负担的教学效果,逐步从一种信息传递手段发展成为一种教育理论并得到普遍运用。[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认知心理 优势多媒体减负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和利用,以实现教学优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因素是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当前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融入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呈现过程、展示事例、提供示范,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主动建构知识意义,达到深化感知、节时省力的教学效果。

心理学理论表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学习活动本身只是心理的外部表现形式和心理发展的载体,学习的目的是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实施都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依据。笔者认为,人的学习效率受三种因素的影响:一是与认知基础有关;二是与认知过程所需耗费的能量有关;三是与新旧知识的呈现方式、连接方式有关。在认知基础方面,正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阐述的那样,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感知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并把它同化于原有的认知体系中,构成新的认知结构去继续感知新的外界信息。就像乘法的教学必须以加法的知识为基础,而这一运算法则掌握以后又成为乘方这一新知识教学的认知基础一样。没有加法的认知基础,乘法和乘方的学习就无法进行。在学习能量方面,正如“认知负荷理论”阐述的那样,人脑参与支配各项活动的能量是有限的,若同时从事几项活动,则存在认知资源分配的问题。

认知资源分配遵循“此多彼少,总量不变”的原则,人在学习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各种活动都需要消耗认知资源,若所有活动所需要的资源超过个体所具有的资源总量,则存在资源分配不足、认知负荷过重的现象,从而影响到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效率。就像一个刚学开车的驾驶员,常常会手忙脚乱,还不能正常行驶,而熟练之后则轻松自如,忙里偷闲。1

其原因就在于刚学开车时大脑支配驾驶动作需要的能量大于资源总量。由此表明,在不同状态下,大脑支配同一行为所耗费的认知资源有差异。在知识的呈现方式和连接方式上,如果呈现学习材料的先后顺序、层次结构符合认知建构理论,新旧知识的连接方式符合认知负荷理论,就能减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所必需的认知资源,学习负担就能减轻,学习效率就能提高,学习过程也就变得轻松愉快。例如对电路知识的教学,其知识的呈现方式有口头语言、教材、挂图、演示实验、动画等不同形式,每一种呈现方式需要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在获取知识所付出的认知资源各不相同,产生的教学效果也一样。现代教育技术以减轻学生负担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出发点,追求认知建构的有效性和认知资源的实效性,提出教学结构优化的理论,倡导合理利用认知资源和有效建构认知结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手段、方法、模式的变革也都是因为对这两条原则认识的深化而产生的。

就目前而言,现代教育技术被广泛采用,就在于它能极大地丰富知识的呈现方式和连接方式,在弥补学生认知基础的同时,巧妙地找到学生原认知与新知识的连接点,减小理解新知识的难度,减少获取新知识所需耗费的认知资源,使这两大原则达到协调统一的最佳状态,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现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具体分析现代教育技术。

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

学习热情是学习的重要保证。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减少活动中意志成分参与所需的认知负荷,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上课之初,由于学生刚进入教室,情绪尚未稳定,甚至还沉浸于课间的欢声笑语和趣味活动之中,亟需将注意力转移到教师的教学上来。传统教学主张教师“三停、三看”,通过行政命令组织教学。如果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响、画面等刺激学生感官,使其产生兴趣,能加快注意的转移,激发学习动机,减轻应用意志努力转移注意力所需的认知负荷。这是教学过程优化常用的方法,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把注意力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某一认识活动对象上,由于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比较薄弱,时间有限,要实现长久注意,只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特点,给学生创造一种生活情境,产生生活体验,引发与教材观点一致的情感,使之完全投入到学习内容的意境中去,以此维持注意力。在学习训练中,常常需要把注意合理有机地分配到两种以上不同对象的活动中,使之形成人脑支配人体多项活动的能力。对

学生注意力分配的训练,也可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进行,因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通过学生对媒体信息的兴趣自发完成,优于教师的明确要求。

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调动的兴趣、情感

兴趣和情感都是客观对象是否符合主体需要而产生的主体对客观对象态度的反应。教学过程中如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情感的参与,就能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传统教学是通过教师精彩的演讲来感染学生,现代教育技术开辟了兴趣、情感激发的广阔途径:一是让学生在声、光、电的有机融合所营造的情境中以一种忘我的状态进入教学活动。例如:我们在上《观潮》这一课时,过去总是局泥于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的讲述对于从未见过大江、大海山区孩子来说,要达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不可能的。现在,我们在上这一课时,可以通过电脑查询有关钱塘江大潮的一些资料和盛况,然后在课堂上择机为学生放送,这样一来,学生能够通过媒体的形式,亲眼目睹了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就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使教学产生更大的效益。二是以丰富的画面信息拓展学习材料的内容。学习材料大多以概念的方式呈现,具有概括性,学生已有的认知表象往往不能满足理解和感受学习材料的需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学习材料的各个方面展示出来,让学生全面透彻地了解。如对海啸、洪涝、地震、飓风等自然灾害的认识,用语言描述比较抽象,如果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丰富的表现力,将各种自然灾害的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就能弥补学生不足的生活经验,突破学习难点。三是促进教学的多边活动。教学,顾名思义,既有教的因素,也有学的因素,是一个教与学有机结合的双边活动。教学互动的效果决定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效果。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想了许多办法来促进教学的双边互动,如卡片式、游戏式、问答式等,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的互动无疑会因为其单调性而被逐渐否定。如果我们能够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促进这种互动,则能够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生动,更加多元化。特别是低年级的拼音教学,通常都比较单调和枯燥,教学中,老师累,学生烦。但是我们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出示图文并茂,有声音有图像的动漫画及录像、影视等,这样,我们就能够实现学生、媒体、教师之间的三边互动,极大地丰富教学的内涵,延伸教学的内容,使学生有更开阔的眼界、更活跃的思维。

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尊重学生独特的认知体验,体现语文教育的多元化

感知是主体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是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与“最近发展区”联结的纽带。如果感知客观事物的材料不真实、不完善,学生就难以实现对事物的概括和抽象,认知发展水平就要受到制约,认知负荷就要加大。

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多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客观事物的条件,能满足学生认知建构的需要,减小认知负荷,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活动中,主要表现为:一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角度地展示事物的属性、结构,引导学生精细观察,从而帮助学生概括出事物的特征;二是多方位地展示事物的内部联系,通过模拟事物结构,以虚变实,减小认知建构的层次差距,帮助学生理解学习材料;三是对那些微小的容易忽视的重要细节或特定对象进行特写,通过放大、定格或夸张的手法增强学生感知的效果,减少学生感知选择的误差,实现注意分配的有效性;四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促进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产生通感或移情的效果。这种效果一方面是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视、听、触等感觉器官的直接参与,同时通过媒体反映的画面、情境调动起嗅觉、味觉的间接参与,达到多种感觉共同参与的效果。如执教《莫高窟》,通过展示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特别是美仑美奂的飞天,并以优美的音乐,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享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学生不理解“神态”,让学生先比划比划动作,并适时通过播放彩塑的各种神情,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有关神态的词语:如威风凛凛、慈眉善目等。

四、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传统教学达到的程度有限。如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触发学生的灵感,出现更多的思维支撑点,使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对思维发展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设疑训练,设置不同程度的问题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层次性,实现赞科夫论述的使全体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二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置问题情境,展示事物的各种特征和属性,启发学生抽象概括事物的本质,有利于培养思维的概括性,实现布鲁纳论述的“发现学习”;三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直观而又相对集中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四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模拟设计,启发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例如《七律.长征》

一文,教师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呈现几幅当时社会环境的画面或录像片段,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篇7:2011年云南省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研讨会经验交流

一、基本功大赛背景

国家教委为了进一步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为了对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检阅,展现当代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精神风貌,在1997年8月底,第一届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应运而生,这次大赛是成功的,为日后的每一届基本功大赛开了个好头,奠定了基础。

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基础理论知识,二是运动技能类。其中基础理论知识总分200分,运动技能类总分200分,运动技能类包括田径(60分)、体操(40分)、球类(60分)、武术(40分)。2011年8月15~20日,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在沈阳体育学院举行,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 24所高校的师生参加了本次大赛。

河南省派出了两支队伍参加比赛,商丘师范学院与安阳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8名学生代表参赛,获得总成绩第1 1名、团体总分三等奖,基础理论二等奖,英语第二名的好成绩,同时还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但河南省的两支参赛队伍在这次比赛中所暴露出的田径水平与其他院校的差距是不容忽视的。同时也从中反映了河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田径水平的现状。通过分析安阳师范学院与商丘师范学院参加2011年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的成绩,对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田径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二、大学生体育基本功大赛田径项目分析

(一)跳高

田径项目中的跳跃设跳高、跳远2个项目,在第一次秘书长会议上由组委会抽签确定具体竞赛项目。跳跃项目竞赛各队参加2人(男女生各1人),而本次大赛抽签确定了跳跃项目为跳高。只要求两位同学参加这个项目,那么这两位同学就一定是参赛队中跳高技术最好的,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两个人的跳高水平就代表了这支参赛队伍所属的学校的跳高水平,甚至是代表了学校所在省份的跳高水平。

共有24支参赛队伍,男子跳高成绩在1.7米以上的有18支队伍,其中1.7米有5支,1.79米以上有9支,首都体院达到了2.03米。1.7米以下的只有6所学校分别是长江师范、贵州民族、济南大学、太原师范、玉林师范、安庆师范。

女子跳高成绩在1.34米以上的有17所学校,其中1.34米的有7所,1.4米以上有10所。1.34米以下只有6所分别是湖北民族、温州大学、哈尔滨学院、贵州民族、安庆师范、安阳师范。

24支参赛队伍基本覆盖各个省份,我们不妨发现除了河南省的两所学校还有济南大学,其余这些成绩不理想的院校所在地都是比较偏远的地区。

(二)4×400米接力

田径部分的另一个项目就是4×400米接力了,运动员由三男一女组成,要求女生必须跑第一棒,4×400米的交接棒环节固然重要,但是每一个运动员的400米成绩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很可能各参赛队因为自身身体素质的原因而造成实力悬殊,这样的话交接棒的好坏对成绩的影响显得微不足道。

在河南两支队伍中,400米成绩较高的商丘师院成绩比第一名成绩3分28秒598还低近23秒,这是一个相当悬殊的比分,除去两所无成绩的学校,16名以后的学校分别是云南农业、哈尔滨学院、韩山师范、内江师范、贵州民族、安阳师范。在这里面除了安阳师范,其余的学校不是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就是在边远地区。由此可见河南省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田径技术不容乐观。

运动技能类中的田径部分分数为60分与球类分数持平,而运动技能类总分为200分,可见田径在基本功大赛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田径技术的好坏是所有参赛队在竞争中拉大距离的重要环节,说它是“成也田径败也田径”一点也不为过。

这样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其原因,众所周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招生制度与生源是问题之根本。

三、体育专业学生技能偏低的原因

(一)体育教育专业考试内容设置较为简单

体育教育专业入学考试包括两部分内容,文化课考试和术科(专业)考试。文化课考试由全国统一考试或分省命题考试来完成,命题必须严格遵守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而关于术科的考试却是由各个省份、学校自主设置。生源是各高校看重的首要问题,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生源大部分来自河南省本省,而河南省体育考生的整体身体素质偏低,这就限制了河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整体水平。

仅对比邻省河北省,河南省体育考生的身体素质整体低于河北省体育考生,技能方面河北省的难度要大于河南省。河北省体育高考内容包括100米、800米、原地推铅球和立定三级跳远。分别从速度、耐力、力量、身体协调性与爆发力全面地对学生进行测试,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严格。河南省的考试内容中就只有100米、立定跳远、原地推铅球再加一个专项。考试的难度上低于河北省。

(二)体育教育专业录取原则设置更注重文化课

有关体育专业录取制度,在一些相关研究中有所涉及,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研究。对于体育成绩特别突出的考生适当降分或破格录取的政策可以鼓励有突出运动成绩的中学生投身体育教育事业,促进中学和大学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推动中国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体育教育专业新生的录取办法,应充分考虑体育的专业特点,宜采取划定最低文化分数线,对该分数线以上的考生,按体育成绩由高至低录取的办法。本科生应达到同类考生文化成绩的80%、专科生应达到同类考生文化成绩的70%。在体育高等院校、体育系招生录取时,各省对文化成绩和体育成绩的择优办法有所不同:文体并重、重文兼顾体、重体兼顾文,这三种情况在全国各省市采用的情况分别为:75.54%、13.04%、11.42%。不同体育专业的考试要求和录取方法应该区别对待,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的要求加以区别。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招生是只要术科成绩及格,按文化分高低顺序依次录取。这样一来术科成绩高的学生不一定会被录取而那些术科成绩低的学生只要文化课成绩高就会被录取。而其他省份的高校,例如河北省与河南省恰恰相反,河北省的招生制度是只要文化课及格,按术科成绩高低依次录取。这样招录的学生就是真真正正的身体素质好。在这样的招生制度下河南省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身体素质的整体水平必然下降,流失了大量的专业素质较好的人才。

(三)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安排

河南省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技术类课程时间远远低于其他省份,远远低于体育类院校,技术课时少,是河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一大软肋。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从入学第一学期到大三下学期一直接受田径专业必修课,学生在这三年的学习中田径素质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但由于招收生源学生身体素质的局限性,学生对田径这门对身体素质与体能、身体协调性要求极高的运动项目缺乏相应的兴趣与爱好。也就是身体素质的局限性,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也相应的松懈,大部分学生是为了期末考试及格而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也只是及格那么简单。当然在这些学生当中不乏身体素质好的,这些同学对自己要求严格的或者是真正热爱田径运动的同学成绩是步步提高,而有些身体素质好的同学缺乏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这个学习气氛欠佳的大环境下成绩也是止步不前。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师范生,是师资队伍的后备主力,特别是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预备队伍,中小学体育课堂上让学生接触最早也是最多的项目就是田径,只有扎实的田径功底与出色的田径技能才能在今后的田径教学中正确地引导学生,才能让学生信服。

究竟怎样才能改善这样一个田径学习氛围?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主动地学习田径,爱上田径,提高田径成绩。探究河南省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内容也许会发现一些问题与解决办法,对我们有一定的帮助。

四、改善河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术科能力的措施与方法

(一)建立田径与健康的教学内容方法体系

首先要正确地认识竞技田径和田径项目之间的区别,从理论上讲,竞技田径的主要特点是极限负荷,田径项目是竞技田径的一种活动形式,它的活动方式可以是大负荷,也可以是小负荷,由此可见,认为田径项目就是竞技的观点是不对的,因此,应把田径项目作为田径课教学的内容,努力达到田径课教学的目标,如跳高,重点是学习背越式跳高技术,只要能用此技术达到一定高度就能成功。中长跑技术重点掌握健身跑法,短跑技术重点是学习起跑技术和反应速度等,使大学生认识到田径项目既有趣味性又有一定的难度,还对自身有好处,从而提高兴趣,产生需求,高校田径教学不能简单地重复中小学田径教学内容,要提高其深度,符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还有学校的实际条件,在具体选编教学内容时,还应当以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为出发点,分层次,着重地选择从实践中得来的有较高价值的田径与健康方面的内容。

(二)建立完善的田径课考评体系

目前田径课的期末考核不能再以竞技项目的成绩与技术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考核内容应能全面反映学生在进行一学期田径课学习之后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掌握与提升程度,具体内容包括学生在进行各项健身锻炼后各项素质提高的幅度大小,学生能合理地运用田径课理论知识去指导自身锻炼的能力大小,各项生理机能水平的稳定性及适应能力的好坏等,在考核中,应将教学效果的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相结合,所谓直接测量,就是对学生学习前后各项素质的成绩进行对照比较得出结论的测量方法,而间接测量就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如理论知识,学习态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能力,个体特征等。

(三)培养终身体育,终身锻炼的思想意识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掌握一定的健身运动技术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在教育的过程中,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使高校毕业生能够掌握两种以上能终身受益的田径健身方法和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这并不是要减少田径课教学内容和降低田径课教学质量要求,而是要尽快从单纯的竞技式田径课教学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变,形成终身田径的健身意识,并培养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同时,田径课教学将更加注重让学生学会锻炼,学会评价,学会调整自我健身的能力和个人兴趣的培养。

(四)优化课程方案设置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改变传统的田径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完善田径课结构,这对于实现高校田径课程目标,建立具有高校特色的田径课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为此,高校田径课要因学生的需要而设置,其体系应更加广泛,更加全面地涉及健身、竞技、娱乐、休闲等各领域,注意培养学生的田径健身意识和提高田径运动的文化素养,要以充分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原则选择教学内容,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参加田径运动的积极性,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田径技能,应该在整个大学教育阶段开设完整的田径课,把基础课改变成为选项课,增加田径课课时的比例,不仅可以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而且具有充分的选择余地,田径理论课应着重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田径与健康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同时培养对高水平田径赛事的欣赏能力。

上一篇:益民超市益民超市诚信经营制度下一篇:我有一双翅膀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