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巡察实施办法

2022-09-05

第一篇:云南省巡察实施办法

医院内部巡察工作实施办法

中共****医院委员会巡察工作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企业政治生态,加强党内监督,规范巡察工作,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共河北省委巡视工作实施办法》《**省国资委对监管企业开展巡察工作的实施办法(试行)》等相关文件,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院党委实行巡察制度,建立专门机构,对各党支部和各科室领导人员进行巡察监督,实现巡察常态化。

院党委承担巡察工作主体责任。

第三条 院党委巡察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尊崇党章、依规治党,认真落实省委、省纪委、省国资委党委、集团公司党委的决策部署,围绕医院总体目标,聚焦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发现问题、形成震慑,推动医院党组织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促进和保障医院改革建设、科学稳健发展。

第四条 巡察工作坚持院党委统一领导、纪委牵头组织协调、相关部室配合,坚持依法依规、实事求是,依靠群众、发扬民主。

第二章机构和人员

第五条成立医院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向院党委负责并报告工作。

巡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院纪委书记担任,党委办公室、组织部、财务科、纪委(监察科)、审计科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巡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组织实施巡察工作的主要责任人。

第六条巡察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是:

(一)贯彻落实院党委有关决策和部署;

(二)研究提出巡察工作计划和阶段性任务安排;

(三)听取巡察工作汇报;

(四)研究巡察成果的运用,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五)向院党委报告巡察工作情况;

(六)对巡察组进行管理和监督;

(七)研究处理巡察工作中的其他重要事项。

第七条 巡察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其日常办事机构。 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巡察办”)设在院纪委监察科,巡察办主任由纪委副书记兼监察科长担任。

第八条巡察办的主要职责是:

(一)向巡察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工作情况,传达贯彻巡察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和部署;

(二)统筹、协调、指导巡察组开展工作;

(三)承担政策研究、制度建设等工作;

(四)对巡察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事项进行督办;

(五)对巡察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监督和管理;

(六)拟制巡察工作计划和方案;

(七)收集、汇总被巡察单位的有关情况,及时向被巡察单位下达巡察整改意见,并跟踪督导落实;

(八)办理巡察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九条 巡察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巡察组,承担巡察任务。巡察组向巡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并报告工作。

第十条 巡察组设组长,实行组长负责制,巡察组组长根据每次巡察任务由巡察领导小组确定并授权。根据巡察任务需要,巡察组成员可由巡察办从机关各科室抽调配备。

第十一条巡察组的主要职责是:

(一)按照巡察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对被巡察单位开展巡察工作;

(二)撰写《巡察工作情况报告》;

(三)对巡察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并按照巡察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对被巡察单位进行意见反馈。

第十二条 巡察组成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理想信念坚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

(二)坚持原则,敢于担当,依法办事,公道正派,清正廉洁;

(三)遵守党的纪律,严守党的秘密;

(四)熟悉党务工作和相关政策法规,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沟通协调、文字综合等能力;

(五)身体健康,能胜任工作要求。

第十三条选配巡察工作人员应当严格标准条件,对不适合从事巡察工作的人员,应当及时予以调整。

第三章巡察范围和内容

第十四条 巡察范围具体包括各党支部及其支部委员、各科室及其主要负责人运行情况、履职情况。

第十五条巡察组对巡察对象执行《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等党内法规,遵守党的纪律,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实省上级和医院重大决策部署,执行医院规章制度等情况进行监督,着力发现以下问题:

(一)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落实上级和院党委有关规定,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加强作风建设等情况,着力发现是否存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和“四风”方面的问题;

(二)贯彻执行重大决策制度以及党组织参与重大决策情况,着力发现是否存在违反集体决策、民主决策原则和项目投资、物资采购、招投标、风险防控等方面的违纪违规问题;

(三)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和领导人员遵守廉洁自律准则和廉洁从业规定的情况,着力发现“两个责任”是否缺位,领导人员和关键岗位人员是否存在权力 4

寻租、关联交易、利益输送、腐化堕落等违纪违规问题;

(四)贯彻落实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及医德医风建设情况,着力发现是否存在收受红包、回扣,私收费,与供应商私自见面等违规违纪问题;

(五)严格执行医院单项奖励管理规定,着力发现临床、医技科室或职能部门是否利用职务之便虚假套取各种奖励的问题;

(六)领导人员依法依规经营管理,加大对涉及人、才、物管理的相关科室的巡察力度,着力发现是否存在违法违规经营管理,损害国家、单位利益,损害职工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等方面的问题;

(七)根据上级巡视、巡察组的反馈意见,审计部门、监察部门监反映的问题和院纪委掌握的信访举报线索情况,着力发现阶段性、倾向性、普遍性的突出问题;

(八)党委、纪委要求了解的其他问题。

第十六条院党委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针对被巡察单位的重点人、重点事、重点问题或巡察整改情况,开展机动灵活的专项巡察。

第四章工作程序和方式

第十七条巡察工作坚持常规巡察和专项巡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常规巡察原则上与考核相结合,提高针对性,根据情况对需要巡察单位进行巡察;专项巡察主要是围绕医院出现的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倾向性问题,随时组织巡察。也可以针对一个 5

支部、科室的某个方面、某个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或围绕一件事、一个人、一个项目等开展巡察。常规巡察工作时间一般掌握在15天左右,专项巡察工作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十八条 巡察工作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开展巡察工作前,巡察办应向相关部室了解被巡察单位领导人员的有关情况;

(二)巡察办根据了解掌握的情况,研究确定巡察重点,制定巡察工作方案,报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

(三)巡察工作方案审定后,巡察办根据巡察工作内容,从相关部室抽调人员,组成巡察工作组,提前向被巡察单位下发巡察工作通知书;

(四)巡察组进驻被巡察单位后,向被巡察单位主要负责人通报开展巡察工作的计划安排和要求,说明巡察工作目的和任务;

(五)巡察期间,发现被巡察单位领导人员涉嫌违纪违规的具体问题线索,应提交给院纪委处理;对职工群众反映强烈、明显违反规定并且能够及时解决的问题,可以向被巡察单位负责人提出处理建议;

(六)巡察组对巡察过程中发现的重要情况和重大问题,应及时向巡察办报告;特殊情况下,可以直接向巡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请示;

(七)巡察工作结束后7个工作日内,巡察组对巡察工作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巡察工作报告,提出整改意见、建议,提交巡察工作领导小组;

对医院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和其

他重大问题,应当及时形成专题报告,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并报巡察办;

(八)巡察工作报告经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巡察办应及时将巡察组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整改意见下达至被巡察单位;

(九)根据实际情况,巡察办可以通过组织回访、听取汇报、实地督导等方式,督促指导被巡察单位的整改落实工作。

第十九条 巡察组的主要工作方式:

(一)听取汇报。重点听取被巡察单位党风廉政建设情况,“两个责任”落实情况,贯彻执行上级和医院重大决策部署情况,“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和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以及经营管理和任务目标完成情况。

(二)个别谈话。主要与被巡察单位相关人员进行个别谈话。视巡察任务需要,可与被巡察领导人员、职工代表和被巡察单位的主管领导了解相关情况;

(三)受理信访。接受反映被巡察单位领导人员问题的来信、来电、来访等;

(四)抽查核实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情况;

(五)调阅资料。根据巡察工作需要,调阅、复制有关文件、档案、会议记录等资料;

(六)召开座谈会;

(七)列席会议。巡察组成员可以列席被巡察单位的党支部会议、科务会等。

(八)民主测评。根据巡察任务设计民主测评表、问卷调查表,在适当范围内对被巡察相关人员员进行民主测评和问卷调

查;

(九)走访调研。以适当方式到被巡察单位进行走访调研、暗访,向有关知情人询问情况,从不同侧面了解巡察对象的相关情况。

(十)专项检查。按照巡察工作领导小组意见,对职工群众反映强烈、危害职工群众利益等热点、焦点问题以及关键部门和岗位开展专项检查。巡察组在开展专项检查中,依据实际情况可提请有关部门予以协助;

(十一)巡察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的其它方式。

第二十条被巡察单位接到巡察组反馈意见后,应当在20日内,向巡察办上报整改方案,由巡察办审核、备案,报经巡察领导小组审批,被巡察单位自接到批复之日起60日内将整改落实情况报告,报送巡察办。

被巡察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整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第二十一条 巡察组应当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发现被巡察单位存在下列情况的,应当及时向巡察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第二十二条 巡察组意见反馈、整改落实等情况,应当以适当方式公开,接受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的监督。

第二十三条巡察组要及时了解掌握被巡察单位整改落实情况,发现整改不到位的,应进行“回头看”,或再次进行巡察督导整改。

第五章纪律与责任

第二十四条 巡察组由巡察工作领导小组派出,依靠被巡察 8

单位开展工作,不干预被巡察单位的正常经营管理,不处理被巡察单位的具体问题,不履行执纪审查的职责。

第二十五条巡察工作中形成的材料应妥善保管,及时归类。巡察工作结束后,巡察组将巡察过程中形成的所有材料移交巡察办统一保管和处理。

第二十六条巡察组成员应当严格遵守巡察工作纪律。巡察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一)对应当发现的重要问题没有发现的;

(二)不如实报告巡察情况,隐瞒、歪曲、捏造事实的;

(三)泄露巡察工作秘密的;

(四)工作中超越权限,造成不良后果的;

(五)利用巡察工作便利谋取私利或者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六)其他违反巡察工作纪律的行为。

第二十七条被巡察单位相关领导人员应当自觉接受巡察监督,积极配合巡察组开展工作。

党员有义务向巡察组如实反映情况。

第二十八条 被巡察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情节轻重,对其主要负责人和其他有关责任人员,给予批评教育、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一)隐瞒不报或者故意向巡察组提供虚假情况的;

(二)拒绝或者不按照要求向巡察组提供相关文件材料的;

(三)指使、强令有关部门或人员干扰、阻挠巡察工作的,或者诬告、陷害他人的;

(四)无正当理由拒不纠正存在的问题或者不按照要求整改的;

(五)对反映情况的干部职工进行打击、报复、陷害的;

(六)其他干扰巡察工作的情形。

第二十九条 被巡察单位的干部职工发现巡察工作人员有本办法第二十六条所列行为的,可以向巡察工作领导小组或巡察办反映,也可以依照规定直接向有关部门、组织反映。

第六章巡察结果的运用

第三十条 把巡察结果作为加强改进党建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医院管理的重要参考。

第三十一条 把巡察工作结果和巡察整改情况,与被巡察单位及其成员的考核评价、选拔任用、绩效薪酬等挂勾。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院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云南省粮食良种补贴实施办法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省农业厅《2005年云南省粮食直接补贴实施办法和粮食作物

良种补贴实施办法》的通知

云政办发[2005]35号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省财政厅、省农业厅制定的《2005年云南省粮食直接补贴实施办法》和《2005年云南省粮食作物良种补贴实施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三月一日

2005年云南省粮食直接补贴实施办法

为了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粮食品质,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云政发[2004]159号)的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一、粮食直补的原则

(一)坚持政策稳定、投入不减、集中资金、突出重点的原则,坚持按实际播种面积补贴的原则,坚持直接补贴种粮农民的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二、粮食直补的范围

(二)粮食直补的区域为宣威、隆阳、镇雄、陆良、腾冲、宜良、建水、祥云、宾川、勐海、永胜、景洪、潞西、蒙自、盈江、南华、耿马、勐腊、普洱、瑞丽等20个粮食主产县(市、区)及在上述20个县(市、区)内的国有农垦农场。

(三)粮食直补的品种为杂交水稻、常规化质稻和杂交玉米。

(四)各粮食直补县要根据实际确定本县粮食直补乡(镇)和粮食主产区域。

三、粮食直补的依据和标准

(五)省按照杂交水稻每亩15元、常规优质稻每亩15元、杂交玉米每亩10元的标准和2005年省计划补助面积测算省应补各地的粮食直补资金。

(六)各地按照当年重点区域实际种植杂交水稻、常规优质稻、杂交玉米的面积对农户兑现补贴。各地视财力情况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域的补贴。

四、粮食直补资金的筹措与运行

(七)粮食直补所需资金,2005年全省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安排7000万元,按照省级负担60%、州(市)县负担40%的比例承担,个别县粮食风险基金不足的由州(市)政府负责在辖区内调整解决。

(八)2005年应补各地的粮食直补资金从省“粮食风险基金”专户一次性下拨到州(市)“粮食风险基金”专户,州(市)财政部门在收到指标文件后3个工作日内将补贴资金下拨到县级“粮食风险基金”专户,县财政部门要尽快把粮食直补资金拨到有关乡(镇)财政所指定的粮食直补资金专户,国有农垦农场种粮职工的补贴资金由所在乡(镇)兑付到种粮职工手中。粮食直补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帐核算、封闭运行。

(九)省补各地的粮食直补资金,结余转下年使用,超支由地方政府自筹解决。直补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将结余资金上缴到县级“粮食风险基金”专户。

(十)财政、金融等部门要密切配合,确保粮食直补资金及时足额拨到乡(镇)财政所指定的粮食直补资金专户;金融部门要确保粮食直补资金的安全和封闭运行。

五、粮食直补资金的兑付与监管

(十一)有关州(市)和补贴县(市、区)都要分别成立粮食直补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的政府领导担任组长,农业、财政、审计、农发行、监察等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财政局或农业局,抽调素质较好的工作人员组成,负责协调落实粮食直补中的各项具体工作。各补贴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负责各乡(镇)的粮食直补工作。

(十二)各补贴乡(镇)粮食直补工作机构负责核实农户粮食实际播种面积和品种,测算各农户的直补资金,按“谁种粮、补给谁”的原则,采取有效办法直接兑付到种粮农户手中,不得集体领取或委托他人代领,不得与农户缴纳的农业税及其他任何形式的收费挂钩,不得抵扣农户应缴的农业税。

(十三)粮食直补要实行公示制,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对每个农户的粮食种植面积、补贴标准、补贴金额等必须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

(十四)粮食直补资金要求在4月底以前全部兑付到种粮农民手中。

(十五)各级财政、农业、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加强对粮食直补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督检查,确保补贴资金的安全和专项用于对农民的补贴,坚决杜绝截留、挤占、挪用补贴资金的现象发生。要组织专门人员,对粮食直补资金的兑付情况进行抽查,发现问题要向当地政府和上级财政、审计部门报告,及时进行纠正。凡截留、挤占、挪用补贴资金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并收回省补助资金。(十六)乡(镇)粮食直补工作机构要建立粮食直补的档案管理制度。对涉及补贴的各种文件、资料康格按年度分别整理成册,妥善保管,并将有关资料输入计算机进行管理,以便查询。

(十七)粮食直补工作开始后,州(市)财政、农业部门要按《2005年云南省粮食直补资金兑付情况表》(另发)做好统计工作,掌握兑付进度,并及时向省财政厅、省农业厅联合上报3月30日、4月15日、4月30日3个时点的资金兑付情况。粮食直补工作结束后,各州(市)要及时向省财政厅、省农业厅上报工作总结。(十八)为确保粮食直补工作的顺利开展,粮食直补工作经费原则上由州(市)、县财政安排解决,省给予适当补助,用于县乡两级开展粮食直补工作必要的业务开支。

(十九)省农业厅、省财政厅将把补贴县的粮食总产、单产和优质粮食面积,纳入农业农村工作考核范围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二十)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农业厅负责解释。

(二十一)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执行。各地要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尽快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二○○五年二月七日

2005年云南省粮食作物良种补贴实施办法

为了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品质,增加农民收入,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继续实施粮食作物良种补贴政策的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一、良种补贴的原则

(一)良种补贴坚持政策稳定、投入不减的原则,坚持补贴区域与粮食直补不重复的原则,坚持补贴资金与良种推广相结合的原则,坚持集中资金、突出重点的原则,坚持按实际播种面积补贴的原则,坚持直接补贴种粮农民的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二、良种补贴的范围

(二)良种补贴的品种为常规优质稻和杂交玉米。

(三)常规优质稻良种补贴的区域为广南、麒麟、沾益、楚雄、禄丰、弥勒、大理、丘北、嵩明、洱源、昌宁、景东、弥渡、元阳、景谷、陇川、大姚、牟定、新平、开远等20个县(市、区)。

(四)杂交玉米良种补贴的区域为会泽、富源、禄劝、澜沧、砚山、凤庆、云县、施甸、沪西、文山、彝良、威信、马关、永善、墨江、盐津、兰坪、绿春、宁蒗、香格里拉、屏边、沧源、维西、沪水、西盟、福贡、德钦、贡山、昭阳、永德等30个县(区)。

(五)各良种补贴县(市、区)要根据实际确定县(市、区)常规优质稻和杂交玉米良种补贴的重点乡(镇)。

三、良种补贴的依据和标准

(六)省按照常规优质稻每亩15元、杂交玉米每亩10元的标准和200年计划补助面积测算省应补各地的良种补贴资金。

(七)各地在农村税费改革确定的计税面积范围内,按照当年重点区域实际种植常规优质稻、杂交玉米的面积确定对农户兑现补贴。

四、良种补贴资金的安排与运行

(八)省级良种补贴资金由省财政厅、省农业厅联合下达,逐级下拨到县。县财政和农业部门应及时将资金分配并拨付到乡(镇)。州(市)、县财政可根据自身财力情况安排良种补贴。

(九)良种补贴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实行专帐管理、专项核算。

五、良种补贴资金的兑付与监管

(十)有关州(市)和补贴县(市、区)都要分别成立粮食作物良种补贴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的政府领导担任组长,农业、财政、审计、农发行、监察等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财政局或农业局,抽调素质较好的工作人员组成,负责协调落实良种补贴中的各项具体工作。各补贴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负责各乡(镇)的粮食作物良种补贴工作。

(十一)各补贴乡(镇)粮食作物良种补贴工作机构负责核实农产粮食实际种植面积和品种,测算各农户的良种补贴资金,按“谁种粮、补给谁”的原则,采取有效办法,确保补贴资金及时发放到种粮农户手中,不得与农户缴纳的农业税及其他任何形式的收费挂钩,不得抵扣农户应缴的农业税。

(十二)良种补贴资金要实行公示制,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对每个农户的良种补贴面积、补贴标准、补贴金额等必须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

(十三)粮食作物良种补贴资金要求在4月底以前全部兑付到种粮农民手中。

(十四)各级财政、农业、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加强对良种补贴资金管理和发放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补贴资金的安全和专项用于对农民的补贴,坚决杜绝截留、挤占、挪用补贴资金的现象发生。要组织专门人员,不定期地对良种补贴资金的兑付情况进行抽查,发现问题要向当地政府和上级财政、审计部门报告,及时进行纠正。凡截留、挤占、挪用良种补贴资金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并收回省补助资金。

(十五)乡(镇)良种补贴工作机构要建立良种补贴档案管理制度。对涉及补贴的各种文件质料。表格按年度分别整理成册,妥善保管,并将有关资料输入计算机进行管理,以便查询。

(十六)良种补贴工作开始后,州(市)财政、农业部门要按《2005年云南省粮食作物良种补贴资金兑付情况表》(另发)做好统计工作,掌握兑付进度,并及时向省财政厅、省农业厅联合上报3月30日、4月15日、4月30日3个时点的资金兑付情况。良种补贴工作结束后,各州(市)、县要及时向省财政厅、省农业厅上报工作总结。

(十七)为确保粮食作物良种补贴工作的顺利开展,省财政安排一定工作经费,用于县乡两级良种补贴工作的业务开支,各级政府也要视工作实际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

(十八)省农业厅、省财政厅将对补贴县的粮食总产、单产和优质粮食面积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十九)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农业厅负责解释。

(二十)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执行,各地要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尽快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二00五年二月七日

第三篇:云南省农村五保供养实施办法

2010年02月05日 16时04分 259 主题分类: 农业农村 民族民政

“五保供养”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农村五保供养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云南省农村五保供养实施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一月十六日

云南省农村五保供养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切实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以下简称农村五保对象)的正常生活,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根据《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国务院令第456号)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村五保供养,是指对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村民,在吃、穿、住、医、葬等方面给予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

第三条 省民政部门主管全省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州(市)、县(市、区)民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五保对象的审核、上报和供养等工作。村民委员会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做好农村五保对象的申请受理、民主评议、公示、上报和日常生活照料等工作。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农村五保对象及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提供捐助和服务。

第二章 供养对象

第五条 本办法所称的农村五保对象是指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农村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满16周岁的村民:

(一)无劳动能力的;

(二)无生活来源的;

(三)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虽有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但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

第六条 确定农村五保对象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申请。由村民本人向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因年幼或者智力残疾无法表达意愿的,由村民小组或者其他村民代为提出书面申请。

(二)评议。经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对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条件的,在本村范围内公示,无重大异议的,由村民委员会将评议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三)审核。乡(镇)人民政府自收到评议意见之日起,于15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人的家庭状况和经济条件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审核意见,并将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县级民政部门审批。对不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条件的,退回有关申请材料,并书面说明理由。

(四)审批。县级民政部门自收到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之日起,于15个工作日内,对上报材料进行复核,作出审批决定。对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条件的,返回所在村民委员会张榜公布7日无重大异议后,批准给予五保供养待遇,发给《农村五保供养证》,建立档案;对不符合条件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农村五保供养证》按照国务院民政部门规定的式样,由省民政部门统一印制。

第七条 农村五保对象不再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条件或者死亡并办理完毕丧葬事项的,村民委员会或者敬老院等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以下简称五保供养机构)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书面报告,由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并报县级民部门核准后,停止五保供养待遇,核销其《农村五保供养证》。

第三章 供养形式、内容和标准

第八条 农村五保供养可以在当地的五保供养机构集中供养,也可以居家分散供养。农村五保对象可以自行选择供养形式,但因特殊情况不宜集中供养的,仍由所在村民委员会或者受委托的扶养人负责照料。居家供养的,县级民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提供物质帮助。

第九条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应当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保障农村五保对象的正常生活。

第十条 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对象,应当与五保供养机构签订入院协议,明确有关权利和义务,由五保供养机构提供下列供养服务:

(一)统一提供膳食;

(二)每年至少发给夏服1套,每2年至少发给冬服1套,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发放和更换被褥,定期发给生活用品和零用钱;

(三)提供符合基本居住条件的住房,确保通风、采光、安全,配置必要的家具;

(四)对患有疾病的,及时送卫生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

(五)定期组织开展文体娱乐活动,丰富文化和精神生活;

(六)对未满16周岁的孤儿接受义务教育提供所需有关费用;

(七)办理丧葬事项。

第十一条 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对象,主要以货币形式供养,按照规定标准发给供养金。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对象可自理生活的,也可以由村民委员会或者由村民委员会委托的扶养人提供有关供养服务。其丧葬补助标准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执行。村民委员会、受委托的扶养人与农村五保对象应当签订3方供养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落实供养责任。

第十二条 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应不低于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村民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由县级人民政府制定,经所属州(市)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并报省民政部门备案后公布执行。

第四章 资金筹集和管理

第十三条 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所需资金,在县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省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集中供的农村五保对象供养资金,由县(市、区)财政部门直接拨付到五保供养机构。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对象供养资金,有条件的地方实行“一折通”发放管理,由县(市、区)财政部门委托金融机构将五保供养资金存入到农村五保对象的存折;不具备实行“一折通”发放管理条件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发放。

第十四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对改善农村五保对象的生活条件给予补助。有农村集体经营等收入的,村民委员会可以从农村集体经营收入中安排一定资金或者提供实物,用于补助和改善农村五保对象的生活。

第十五条 农村五保对象供养资金应当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全部用于保障农村五保对象的吃、穿、住、医、葬等基本需求,不得用于与五保供养项目无关的经费开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贪污、挪用、截留或者私分。五保供养机构工作人员的工资和运行经费以及实行供养资金社会化发放所需资金,应当由县(市、区)或者乡(镇)财政解决,不得从农村五保供养资金中列支。

第五章 服务机构建设与供养管理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五保供养机构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从资金、项目和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兴办五保供养机构应当以乡(镇)人民政府为主,县级人民政府可以新建或者改(扩)建由县级管理的五保供养机构,辐射周边乡(镇)和边远乡(镇)农村五保对象的集中供养。

第十七条 五保供养机构的建设,应当结合小城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灾区民房恢复重建等工作,根据当地农业人口和乡(镇)分布等情况,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方便生活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新建和改(扩)建,不断提高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水平。

第十八条 五保供养机构的房屋设计,应当符合当地的抗震设防标准,一般宜为砖混、钢混结构的平房院落或者3层以下楼房,4层及4层以上应当安装电梯。居住用房每间使用面积不低于10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积不低于5平方米,有条件的应当在居室内设卫生间。同时应设置办公室、厨房、餐厅、储藏室、活动室、医疗室、公共浴室和公厕等辅助用房。

第十九条 五保供养机构应当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美化环境,开展以改善农村五保对象生活条件为目的的农副业生产,不断提高自我保障、自我服务能力。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和开展社会捐助等形式筹措资金,有计划、有重点地解决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对象住房困难问题。

第二十一条 农村五保对象的医疗费用,应当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相衔接,确保农村五保对象有病及时得到医治。

第二十二条 农村五保对象死亡后,在火化区范围的应当实行火化。丧葬费用按照其死亡当年1年的供养标准一次性计发丧葬补助费。丧葬补助费从五保供养经费中核销。集中供养的,其丧葬由五保供养机构办理,所需费用由五保供养机构从五保供养资金和丧葬补助费中统筹开支。分散供养的,其丧葬由村民委员会或者受委托的扶养人办理,所需经费从五保供养资金和丧葬补助费中开支。殡葬服务机构应当对农村五保对象死亡后的火化和殡葬收费给予优惠或者减免。

第二十三条 五保供养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民主管理制度。五保供养机构实行院长负责制,成立由院长、工作人员、有较高威信和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农村五保对象代表组成的院务管理委员会,负责对院务管理、财务收支、生产经营等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农村五保对象代表在院务管理委员会中的人数一般不少于1/3

第二十四条 县级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为五保供养机构提供必要的设备、管理资金,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

第二十五条 政府所办五保供养机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应当按照云南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的有关规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或通过设立公益性岗位、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招聘工作人员,并按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要求进行必要的培训,持证上岗。编制内工作人员和按照规定报批同意所用合同工的工资,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安排,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水平,并按照规定办理其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事项。具体实施办法由县(市、区)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另行制定。五保供养机构应当按照1:10比例配备工作人员。集中供养生活不能自理农村五保对象的,可适当增加工作人员。

第六章 农村五保对象的财产和承包土地收益处置

第二十六条 农村五保对象对其合法的私有财产具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二十七条 农村五保对象所承包的土地可以依法流转,其收益归农村五保对象个人所有。

第二十八条 农村五保对象死亡后其遗产应当按照《继承法》的规定处理。有遗赠扶养协议或者遗嘱的,从其办理;无遗赠扶养协议或者遗嘱的,按照法定继承办理。经确认无人继承的遗产,死者生前属于集中供养的,归五保供养机构所有;分散供养的,归其所在的村民委员会所有。

第七章 扶持政策

第二十九条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的非营利组织条件的五保供养机构,其从事非营利性活动取得的收入可按照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

第三十条 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应当为五保供养机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必要的农副业生产资料、技术支持与服务,并按照国家规定减免有关费用。

第三十一条 农村五保对象接受义务教育的,教育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保障他们依法接受义务教育。

第三十二条 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五保对象,住院治疗的,应当取消起付线,并在正常补偿比例的基础上提高5%—15%报销医疗费。条件允许的地方可适当提高报销补偿比例。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报销后的个人自付部分,在规定范围内的医治费用由民政部门给予适当医疗救助。医疗机构应当为农村五保对象设立绿色通道,给予看病就医提供便利;有条件的地方在就医收费方面应当尽可能为农村五保对象提供优惠。

第三十三条 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五保供养机构或者资助五保供养机构建设。凡以企事业单位、个人捐赠资金为主兴办的五保供养机构,可以用其单位名称或者个人姓名冠名五保供养机构,并可视情况为捐资达到一定数额的单位或个人立碑刻名。企业和个人通过经有关部门认定的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通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非营利性五保供养机构的捐赠支出,企业捐赠不超过年利润总额12%的部分,个人捐赠不超过30%的部分,准予扣除。

第三十四条 社会捐助的款物,应当优先满足五保供养需要。五保供养机构和农村五保对象遭受自然灾害的,其生活救济、住房恢复重建应当优先得到照顾和安排。

第八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五条 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监督管理,确保农村五保供养政策落到实处。

第三十六条 以政府投入为主,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属于事业单位,按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规定,由县级人民政府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构进行登记管理。农村集体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利用集体资产、个人资产为主兴办的非营利性五保供养机构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规定,由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进行登记管理。

第三十七条 县级民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管理制度,并负责组织实施。对符合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农村五保对象,应当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

第三十八条 财政部门应当及时足额拨付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并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九条 审计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和监督。

第四十条 农村五保供养的申请条件、程序、民主评议情况以及五保供养的标准和资金使用情况等,应当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十一条 五保供养机构应当坚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安全保卫工作,妥善处理内部矛盾和纠纷;开展经常性的消防知识宣传教育,配备必要的消防安全设施,不断增强防范意识,掌握防火、灭火和自救常识;加强饮食卫生管理,预防食物中毒;引导农村五保对象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公安、消防、卫生等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依照《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国务院令第456号)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

第九章 附则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公布后,之前云南省制定的农村五保供养政策与本办法规定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民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云南省微型企业创业扶持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激发民间创业热情,大力扶持微型企业发展,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云政发〔2014〕17号)及相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扶持的新创办微型企业(以下简称微型企业)组织形式可采取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自然人出资有限责任公司任一组织形式,应符合《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确定的微型企业标准,并带动5人以上(含5人)具有本省户籍人员就业。 第三条省工业和信息化委、民营办(原省非公办)牵头协调全省微型企业创业扶持工作,各州市工信委(民营办)、各县(市、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民营办)牵头协调本辖区内的扶持工作。各级民营办要会同工商、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金融办、教育、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微型企业的发展规划、创业培训、创业审核、政策扶持、监督管理等日常工作。形成各级政府为主、相关部门协同、社会各方参与、建设管理并重的工作机制。从2014年4月至2016年底,每年扶持创办3万户微型企业。

第二章扶持政策 第四条微型企业投资规模达到10万元以上且实际货币投资达到7万元后,政府给予3万元的财政资金补助,补助资金由省、州(市)、县(市、区)财政按5:3:2的比例承担。

第五条有贷款需求的微型企业,可获得不超过10万元的银行贷款支持。

第六条按规定免收涉及微型企业的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

第三章扶持申请

第七条享受创业扶持政策,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不属于国家禁止经商办企业的本省户籍人员;

(二)无在办企业;

(三)创办的企业投资规模10万元以上且实际货币投资达到7万元;

(四)重点扶持申请创办加工制造、科技创新、创意设计、软件开发、商贸流通、技术咨询、服务贸易、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和特色农产品生产等类型企业。各县(市、区)可根据地方产业特色增加1—2个重点扶持行业。

(五)带动5人(含创业者本人)以上本省户籍人员就业。 第八条符合第七条规定的创业者,持公司登记机关核发的《营业执照》、开立银行账户且使用自有资金已超过7万元,即可申请微型企业创业扶持,申请时向住所所在地县(市、区)工商行政管理局提交以下材料:

(一)微型企业创业扶持申请书(附件1);

(二)带动人员就业相关证明(提供身份证复印件);

(三)微型企业创业投资计划书(附件2);

(四)投资资金证明(主要指购置租赁或装修经营场所、购置设备和原材料、加盟费、特许经营费等非人工费用经营性支出的有效票据凭证,其中购置租赁或装修经营场所费用计算时不得超过投资总额的30%);

(五)微型企业贷款申请书(有贷款需求的企业提供)(附件3);

(六)营业执照复印件;

(七)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第九条县(市、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受理申请后,在5个工作日内对申请材料进行形式审查,符合条件的签署初审意见后移交县(市、区)民营办会审。初审材料每个月集中移送一次。

第四章扶持会审

第十条创业扶持审核按照尽职审查和集中会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申请人所在地县(市、区)民营办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对申请创办企业进行实地查验,在此基础上召集相关单位及有关专家组成的会审委员会进行审查。会审委员会会议原则上每月召开一次,也可由会审委员会主任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召开。会审委员会主任一般由县民营办主任担任。

第十一条 县(市、区)级民营办应当及时将会审委员会审查通过的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3天。

第十二条各级民营办、工商及相关部门和单位工作人员对创业审核中获知的商业秘密,应当予以保密。

第五章补助资金拨付

第十三条省、州(市)民营办会同财政、工商部门确定微型企业发展计划,并逐级下达,财政部门安排扶持微型企业发展资金预算。省、州(市)财政将本级应承担资金按确定比例预拨到县(市、区)级财政部门。

第十四条县(市、区)级财政部门每年1月底前向州(市)财政部门、州(市)财政部门每年2月底前向省级财政部门提出清算上年微型企业补助资金申请。省、州(市)财政部门按规定及程序审核清算后,纳入上下级财政结算事项办理。 第十五条县(市、区)级民营办每月汇总通过会审符合扶持条件的微型企业,向同级财政部门申请拨付补助资金。县(市、区)级财政部门按国库管理支付规定办理,在10个工作日内将补助资金划入微型企业开设的银行基本账户。

第十六条微型企业获得的补助资金,应当按《企业财务通则》、《小企业会计准则》进行账务处理。 补助资金应当按审定的投资计划书确定的购置租赁或装修经营场所、购置设备和原材料、加盟费、特许经营费等用途使用。

第六章贷款和担保支持

第十七条有贷款需求的微型企业,可向县(市、区)级民营办提出不超过10万元的贷款申请,县(市、区)级民营办汇总后推荐给承贷银行业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

第十八条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担保机构要简化操作流程,积极创新和开发适合微型企业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并为扶持对象提供相应的信贷服务和担保支持。

第十九条各融资性担保机构应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积极为有贷款需求的微型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对为微型企业提供担保的机构,优先享受财政扶持政策。

第二十条 符合《云南省鼓励创业促进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实施办法》(云政办发〔2010〕163号)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云政办发〔2014〕30号)规定条件的微型企业,可申请我省鼓励创业促进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并按规定享受有关贴息政策、补贴政策和税费优惠政策。

新创办并经营满一年,且符合《云南省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云金办发〔2014〕16号)规定的微型企业,可参加云南省小额贷款保证试点,按规定申请10万元以内的信用贷款。

第七章培训与服务

第二十一条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工信、工商、财政、教育、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做好微型企业创业人员的创业培训工作,发挥各自优势,广泛动员有创业能力的各类人员参与创业,并提供创业帮扶服务。 第二十二条微型企业创业培训以提高申请人创业能力为目的,开展政策解读、项目选择、担保贷款、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合同签订及风险规避、员工聘用与社会保障、工商税务知识、创业实例分析、创业投资计划书制作等内容的培训。

第二十三条加强创业辅导、管理咨询、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中介机构面向微型企业开展创业指导和综合服务,提高微型企业创业成功率。

第二十四条大力培育工业园区、微型企业创业孵化园、微型企业创业基地,鼓励支持微型企业入驻工业园区,引导微型企业集聚发展。

第二十五条探索建立各级政府、各部门、相关行业协会等共同构成的微型企业帮扶机制,协助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微型企业“成活率”。

第二十六条积极组建微型企业服务联盟,探索建立微型企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微型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方式从事经营活动,利用信息网络销售和推广产品。

第二十七条全面推行行政指导,通过建议、辅导、提醒、规劝、示范、公示等多种方式,引导微型企业守法经营。 第二十八条各级民营办负责抓好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宣传工作,通过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第八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州(市)、县(市、区)财政资金配套情况纳入上级政府督查重点内容。各级督查部门要加大督查力度,实行严肃问责。

第三十条各级民营办会同工商、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等部门,负责对资金使用、企业生产经营、劳动用工情况等进行指导和监管。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严厉查处微型企业套取、抽逃、转移资金和资产等行为。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三十一条微型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市、区)民营办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撤销申请人扶持资格,并按规定追回补助资金。

(一)不按创业投资计划书使用补助资金的;

(二)虚报实际货币投资额的;

(三)投资凭证票据虚假的;

(四)出租、出借扶持资格的;

(五)采用欺骗手段取得扶持资格的;

(六)其他违法违规行为。

第三十二条申请人恶意骗取、套取、挪用财政补助资金等违法行为记入市场主体诚信系统,并纳入全国企业信用公示平台公示。相关行政机关、金融机构依据不良信用记录,在银行信贷、行政许可、政策扶持等工作中依法对违法当事人采取禁止或限制措施。

第三十三条领取创业扶持财政补助资金的微型企业两年内申请注销的,注销前应向县(市、区)民营办书面报告创业扶持财政补助资金使用情况。

第三十四条各级民营办、工商、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监察等部门应加强对微型企业扶持审核、使用、管理等环节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国家公职人员截留、挤占、滞留、挪用、骗取、套取财政资金和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行为。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三十五条各级民营办定期公布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工作有关情况,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各相关部门应当自觉接受审计监督。省民营办会同相关部门对州(市)、县(市、区)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工作进行专项督查。县(市、区)、州(市)民营办按季度向上级民营办报送扶持微型企业发展情况。

第九章附则 第三十六条申请人只能享受一次微型企业扶持政策。 第三十七条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办法规定制定实施细则及配套办法,并报省民营办备案。 第三十八条本办法所称微型企业,均指享受扶持政策的微型企业。

第三十九条本办法由省民营办会同相关部门负责解释。 第四十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执行期至2016年12月31日。

第五篇:云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人才发展规划,加力推进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引导省内外院士专家及其创新团队来帮助我省发展,拟在我省有条件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同组建院士专家工作站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理委员会”),负责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在省科技厅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办公室(以下简称“工作站办公室”),作为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办事机构。

第三条 以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成果转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十二五”期间,重点在我省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100个左右院士专家工作站,着力解决我省创新能力不强、创新创业人才不足的问题,搭建高层次创新创业平台,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和长效机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

第二章 工作体制

第四条 管理委员会负责院士专家工作站规划、政策的制定,协调解决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工作站办公室负责院士专家工作站的组织实施工作。 第五条 工作站办公室的主要职责:

(一)承担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按照规划和工作要点抓好落实,向管理委员会提出需要审定的重大事项建议;

(二)负责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络,向有关单位提供院士专家信息;

(三)负责组织协调院士专家与建站单位对接、建站等工作;

(四)负责受理建站申请,组织专家评审、检查评估等管理工作;

(五)帮助协调解决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运行中的有关问题;

(六)完成管理委员会交办的其他任务。

第六条 获准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单位的主要职责:

(一)与院士专家共同制定近三年的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签订相关技术合同;

(二)负责为院士专家工作站提供必要的办公、研究和实验条件,提供研发及成果转化经费,后勤服务保障等;

(三)配合工作站办公室做好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检查、评估、考核等工作;

(四)定期上报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工作运行情况;

(五)与院士专家及其团队共同申报科技计划项目,并组织实施;

(六)与院士专家及其团队共同协商解决运行中的有关问题。 第七条 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主要职责:

(一)为建站单位解决重大关键技术难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组织院士专家及其团队与建站单位研发人员开展联合攻关,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共同研发重大新产品,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三章 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必备条件及要求 第八条 申请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在云南省行政区域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生产经营和事业发展状况良好,有一定的经营规模;

(二)拥有专门的研发机构,研发团队结构合理,研发实力较强;

(三)与拟引进的院士专家签有3年及以上的合作协议,有明确约定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或重大新产品研发的具体任务和目标、知识产权归属及受益分配等事项。

第九条 拟建站院士专家近5年来,至少有1项技术成果在国内成功转化;建站后三年内至少有1项重大技术成果可以在云南转化应用。

第四章 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立及管理

第十条 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立采取申报制:

(一)由符合条件的单位,与拟引进的院士专家共同向工作站办公室提出申请,并填写《云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申请书》;

(二)工作站办公室按照本办法第八条的规定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由工作站办公室推荐,并经院士专家管理委员会审定同意,获准建站,并授予“云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

第十一条 同时与多个单位开展合作的院士专家,不便在某一家单位建站的,可以以云南省应用技术研究院为依托单位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

第十二条 实行院士专家工作站运行报告制度。院士专家工作站于每年12月15日前向工作站办公室提交《云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工作总结报告》。若有影响院士专家工作站正常运行的重大事件发生,须在1周内向工作站办公室提交书面报告,工作站办公室在收到报告15个工作日内,作出处理意见。

第十三条 院士专家工作站因客观原因需要进行合并、重组、撤销的,应由合作双方共同向工作站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报管理委员会批准。

第十四条 工作站办公室对院士专家工作站实行动态管理,院士专家工作站运行周期为三年,运行结束后组织考核,并在云南省科技厅门户网站公布考核结果。

第十五条 对合作期满、考核合格并明确还需继续运行的院士专家工作站,由建站单位和院士专家共同向工作站办公室提出申请,管理委员会按本办法有关规定重新审批。

第五章 支持及约束

第十六条 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专项经费。对经批准建立的院士专家工作站,每年分别给予60万元、30万元的经费补助,主要用于院士专家工作站条件改善、日常运作等。

第十七条 建站单位与院士专家合作的技术成果,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省科技厅将优先立项支持。

第十八条 省科技厅优先推荐院士专家工作站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申请国家有关科技计划,若获得科技部立项支持,省科技厅将予以一定比例的配套经费支持,按照《云南省科技厅联合支持国家项目工作流程》执行。

第十九条 对于建站单位在申请建站和运行过程中,有弄虚作假行为的,管理委员会将宣布该站停止运行,取消其三年内申报院士专家工作站及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资格。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云南省科技厅负责解释。

上一篇:药品质管部培训内容下一篇:云雀的心愿教学案例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