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效益流向来着手开展经济效益审计

2024-05-01

从效益流向来着手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精选3篇)

篇1:从效益流向来着手开展经济效益审计

文章标题:从效益流向来着手开展经济效益审计

我局下属有一家从事工程施工的全民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核算管理,2005年度上报的会计报表反映经营效益低下,与其所完成的施工量应可获的收益相去甚远,为此我们局财务审计科专门对该单位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经济效益审计,查清了效益低下的原因。现将这次审计的主要经过写出来,供同行们探讨

一、雾里看花

通过初步查阅单位会计资料,帐册、凭证、报表均较齐整,凭证签字完备,科目运用正确。不足之处是缺少材料明细帐。该单位资产负债表反映年末资产总额11447万元、负债总额10788万元、净资产658万元;利润表反映当年工程结算收入为2727万元、利润总额为22.53万元。

由于工程施工的周期一般都较长,绝大多数是跨年度项目,工程款又往往要拖延2-3年才能结清。所以利润表反映的工程结算收入大多是以前年度完成的工程量,并不能反映审计年度的实际情况。对此,我们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采用了以往承包经营审计时使用的办法对当年度的经营业绩进行了计算,即:以当年度经过监理工程师和业主共同签字认可完成的工程量为基础、以近两年来工程决算审计的平均核减率来估算未完工工程可能存在的决算审计核减额,据此算出的金额作为单位当年度完成的工程量可以实现的工程结算收入,并据以计算营业税费;以帐面反映的各项目成本支出为基础,再向各工程项目经理部取得各项目已经实际耗用、但尚未计入工程成本的料费、工费等成本消耗资料,一并计入当年度的施工成本;对于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期间费用则按帐面数计列。按照上列办法,我们计算出了单位当年度的经营效益:当年完成的工程量7903万元,可结算工程收入为7558万元,营业税费283万元,工程结算成本6727万元,管理费用491万元,财务费用12万元,营业利润仅为45万元,还不到工程收入的6。与系统内其他工程施工单位比较,与该单位以往年度的情况比较,这个收益率是很低的。工程施工创造的经济效益究竟流到哪里去了呢?

二、初步调查

经向该单位有关人员了解,单位当年度对部份工程项目采用了内部职工承包的经营管理办法。当年完成的总工程量7903万元共有6大工程,该6大工程又细分为25个分项,其中有12个分项实行了承包。经核对计算,12个承包项目当年完成的工程量为4523万元,占总工程量的57,其余占总量43的13个分项未实行承包,仍由单位统一经营管理。

该单位的内部职工承包在具体做法上就是单位将中标承建的工程分解为各个分项,由单位内部职工(通常为施工队长)对中标工程或中标工程中的某些分项进行签约承包。承包的主要内容就是工程建造成本,首先由单位按照中标造价下浮一定比例作为承包的建造成本,承包人在达到设计要求、质量标准及保证工期的前提下,对其所承包的工程成本负全部责任,包括各项材料的采购、民工的招用及薪酬的发放、施工设备的使用等。如果实际发生的工程成本低于承包的成本,节余部份归承包人所得;如实际发生的工程成本超过承包成本的,超过部份由承包人全额赔补。除此以外由单位按各工程设立项目经理部,指派人员进驻现场,负责工地生产安全、施工进度、工程质量等监督管理,相关的费用由单位承担。

按照上列的承包环境,承包人要追求自身利益,只能在节约成本上下功夫,也就是说实行承包的项目比单位统营项目在工程成本方面应有所节约,但从我们查阅会计核算资料所获得的信息来看却并非如此。仔细比较会计资料中单位统营项目与职工承包项目的各项成本支出数据,承包项目的材料成本及人工成本比单位统营项目的要高,而设备使用成本则比单位统营项目低,但总的成本水平比单位统营项目高出约5左右。如果按照这一成本水平,各承包项目承包人的获利甚微,而据了解承包人的积极性是很高的,这似乎违反了常理。

三、追根寻究

为了查清真相,我们追根寻究,进一步向各基层的项目经理部人员及其他有关施工人员进行调查,终于取得了很大收获。据了解,承包签约时是按中标造价下浮一定比例后确定承包造价的,下浮比例原本就定得比较宽松。在承包项目承包人的精打细算下,实际发生的成本消耗肯定比单位统营的项目有节约,估计节约3-4,因此承包人的得益是较大的。由于承包以后单位对承包项目的成本支出由承包人掌控,因此承包人往往通过虚开材料等手段虚列工程成本,以掩盖其获利真相。具体可分为材料采购与民工工资两个方面:

1、材料采购

实行承包的项目,对各项建筑材料的采购,单位只负责对所采购材料的盾量进行检验,对于供货方的选择、价格的确定、到货后的计量验收等,均由承包人自行决定。在这种管理方式下,单位对材料消耗实际上没有控制,凭承包人签字的发票入帐。单位领导人的想法是“反正签订了承包合同,材料用多用少是承包人的事,单位不应再干涉”

篇2:从效益流向来着手开展经济效益审计

在很长的时间里, 审计仅停留在单纯的财务审计基础上, 通过查错防弊来间接地提高经济效益。直到20世纪中期, 西方一些企业开始注重健全自身的管理体制, 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提高内部工作效率, 由此相继产生各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审计形式, 如管理审计、业务经营审计、绩效审计、“三E”审计、综合审计等等。

在中国企业中推行经济效益审计是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企业效益审计实践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即没有现成的审计经验可供借鉴, 也无完善的效益审计评价体系和统一的审计操作规范可去执行。

当前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效益审计的观念和环境还不适应,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经营过程中仍然存在违规问题;二是效益审计的意识和观念还未深入人心, 人们对效益审计的关注度还不够充分;三是审计人员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效益审计需要, 其队伍结构、知识储备、思想、观念、技术等方面尚未完全做好准备;四是完善的效益评价标准体系还未确立, 开展效益审计缺乏衡量标准;五是缺乏统一可靠的审计操作规范, 国家审计机关不同程度对效益审计进行了尝试, 但对效益审计的审计目的、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审计评价体系等没有做出规范。审计机关对效益审计的质量控制缺少办法;六是经济效益审计风险较大。

一、建立与企业经营特点相适应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评价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 需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科学性。评价指标体系应能科学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二是有效性。使用该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发现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三是系统性。即要求指标体系及其各项具体指标与所评价的企业经济活动或业务内容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1. 综合指标。

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必须以价值指标来综合。价值指标可以有两个层次的价值增量, 即企业的价值增量和对社会贡献的价值增量来综合反映。 (1) 税后净利润指标。税后净利润指标是绝对值指标, 能够综合反映产量、产值、质量等各项基础指标。 (2) 经济增加值指标。经济增加值, 就是企业每年新创造的经济价值;它等于税后净营业利润 (没有减除债务资本利息) 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 其中:资本成本既包括债务资本的成本, 也包括股本资本的成本。

2. 基础指标。

(1) 收益性指标。通过收益性指标的分析, 可进一步分析企业利润的构成, 综合评价企业盈利能力。收益性指标可以用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和资本收益率三个相对指标来衡量。 (2) 成长性指标。借助成长性指标分析企业的经营收益增长程度和发展趋势, 是分析与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另一个重要侧面, 成长性指标可以用资本控制率、资本保值率、社会贡献率等指标反映。 (3) 稳定性指标。通过稳定性指标, 可进一步分析销售的增长和应收账款回笼资金管理状况, 分析不良资产的变动情况, 从而评价企业资产运行效率和资产质量状况。稳定性指标大体上可以用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来反映。 (4) 定性指标。定性指标用于对上述定量指标评价形成的基本结果进行定性分析验证, 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基本评价结果。定性指标可运用于对管理效益的评价, 按照管理的五大职能 (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 分别进行评价。

将上述内容结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14号令《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来整理划分, 可得下页表1。

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 建议可增加如下财务弹性指标、投资情况及对外担保、对外借款情况等其他指标:

现金满足投资比率=近五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近五年资本支出、存货增加、现金股利之和

全资子公司回报率=被投资企业净资产增加 (减少) 额/投资本金×100%

控股公司回报率=按权益法计算的投资收益 (亏损) /投资本金×100%

其他长期投资项目回报率=收到投资收益 (亏损) /投资本金×100%

短期投资回报率=收到投资收益 (亏损) /投资本金×100%

对外担保、借款等损失率=损失金额/担保或借款额×100%

系统外投资回报率=对电力系统外投资所获得的投资收益 (亏损) /对电力系统外投资的本金×100%

系统内投资回报率=对电力系统内投资所获得的投资收益 (亏损) /对电力系统内投资的本金×100%

二、找准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主要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度。经济效益审计首先必须以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度作为标准, 并以此来衡量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是否符合国家宏观控制的要求, 是否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是否保证了企业的长远利益。 (2) 各种计划、指标、预算、定额。是经济效益审计中采用最多的一类审计标准。这类标准是针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指定的, 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也较能反映企业的实际水平。 (3) 前期的审计标准。它是指被审计单位以前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所制定和运用的标准, 是审计人员制定本期经济效益审计的参考依据。 (4) 本单位或国内外同行业的历史先进水平与平均水平。这类指标是对计划、指标、预算、定额等标准的补充, 从而使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体系更加完整、全面。 (5) 科学测定的经济技术数据。这类标准主要用于评价新产品及新工艺的经济效益。由于新产品新工艺的效益没有相应的历史资料可以比较, 同时, 同行业又无同类的指标可以参考, 要评审它们的经济效益, 就得借助于科学技术来测定。

三、如何在国有企业有效实施经济效益审计

搞好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 第一, 加强制度建设, 要对照内部审计准则, 整合完善内部效益审计制度体系。第二, 提高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 要想做好经济效益审计, 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成为复合型人才;第三, 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坚持沟通协调, 增进理解支持。第四, 按照“学习、实践、创新、规范”的原则, 先易后难;第五, 大力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要做好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引进开发工作和非现场审计工作, 在经济效益审计中要不断创新审计手段, 加大计算机审计力度, 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此外, 还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准经济效益审计的要点: (1) 审查业务经营目标与计划, 分析计划的编制、执行和结果。在经济效益审计中, 要正确使用各种审计方法, 审查评价企业开展经济活动所制订的计划、目标是否适宜。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 主要采用比率分析法分析计划执行的结果, 但经济效益审计要分析计划的全过程, 包括计划编制、计划执行、执行结果等。 (2) 在资产负债审计的基础上, 分析生产力各要素的利用情况。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 可结合传统资产负债审计来分析生产力各要素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与效果性。其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劳动力利用情况、流动资金利用情况、固定资金利用等情况。 (3) 在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的基础上, 分析控制机能。经济效益审计的任务之一是要认真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 是否适当和有效。经济效益审计的内控制度评审, 不同于传统审计, 更重要的是考核企业的控制机能是否完善, 能否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 在固定资产审计的基础上, 侧重投资决策审计。针对投资项目多, 投资金额大的大型企业, 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必须结合审计调查, 对投入产出进行对比分析。其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审查投资决策和审查投资方向与投资结果。 (5) 审查单位对有关的法律、政策和制度的遵守情况。经济效益审计也是一种监督活动, 而有关的法律政策和制度则是最重要的监督依据。

参考文献

[1]宋常.关于绩效审计研究的新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6, (1) :3-6.

[2]孔纯.基于平衡记分卡的企业绩效审计探讨[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5, (3) :51-53.

篇3:从效益流向来着手开展经济效益审计

一、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如果只评价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既不能完整地反映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也不能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只有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加入效益审计的内容,才能充分揭示由于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不力而导致的脱离客观实际、盲目决策、造成严重损失浪费等问题,才能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一项重要手段。

二、当前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效益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的模糊性。

效益审计的对象种类繁多,衡量审计对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因事、因地而不同,这给审计工作形成很大发展空间的同时,客观上也造成了标准依据弹性化、人为化的问题。因此,对效益性标准缺乏合理明确的界定,是影响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相应的审计专业人员不足。

效益审计需要复合型的审计队伍,不仅要有会计师、审计师,还需要精通其他学科知识的人员,如社会科学、法律与工程方面的人才等,这是有效实施效益审计所必需的。而目前的审计力量主要以财务、会计审计人员为主,其他方面的审计人员缺口很大。

三、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效益审计的措施和对策

(一)确定效益审计的目标。

1.把效益审计的基本理念与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确定相结合。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是效益审计的三个基本要素,也是对被审计对象本质特征的抽象反映和高度概括。效益审计提出了国家资金如何用得少、用得好、用得值的问题。我们抓住这几个关键,可以明确地去查找、把握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在这几方面表现的明显特征,使审计结果更加真实、可靠,审计评价更加客观公正。

2.把效益审计的基本思维模式与经济责任审计程序的确定相结合。效益审计要明确回答被审计对象是否以正确的方式行事,是否做了正确的事情,我们借助这种思维模式,可以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确定审计对象有哪些经济责任、怎样履行的经济责任、结果如何的思路,并围绕这三个方面,确定审计程序,收集资料、证据,进行评价分析,从而提高审计行为的科学性和效率性。

(二)选择效益审计的方法。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要搞好效益审计,就必须根据具体项目的目标,选择采取一些可行的审计方法。效益审计在借鉴了传统审计方法的同时,还吸收了管理学、计量经济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目前效益审计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一为审计收集证据的方法,主要有审阅法、询问法、抽样调查法、观察法、综合分析法等;二为效益评价的方法,主要有目标评价法、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调查评价法。通过上述审计方法取得的证据,可以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效益性属实评价的依据。

(三)建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原则上可分为通用指标和专用指标两大类。

1.通用指标。

通用指标可按行业来设置相应的指标体,通用指标体系设置如下:

(1)地方党委、政府经济责任审计效益性通用评价指标:社会总产值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税收计划完成率、企业利税完成率、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农民负担增减率、违规增加农民负担额、专项资金使用违规率等。

(2)党政工作部门经济责任审计效益性通用审计指标:资产负债率、人员经费比率、支出增长率、人均开支、专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人员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招待费用比率、违规金额比率等。

(3)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效益性通用审计指标体系:资产增长率、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经费自给率、人员支出比率、公用支出比率、业务支出比率、人均费用比率、收支结余率、收入增长率、资产创收率和收入计划完成率、招待费支出比率、违规金额比率和账务处理差错率等。

(4)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效益性评价指标体系: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保值增值率、销售增长率等。

2.专用指标。

专用指标是根据各被审计单位不同的业务活动、管理特点和领导干部的职责范围而设置。审计人员应根据各单位的不同情况,结合其职能范围,围绕上级单位设定的工作目标和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在与被审计单位适当沟通的情况下,建立起符合该单位实际情况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除了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国家、行业及地区性公用标准或行业标准外,还要广泛采用和参考各专门机构的专业标准,被社会认可的研究成果,以及由被审计部门提供的、经专家论证的科研报告等。

(四)运用先进的审计方法与手段,加快人才培养,充实专业人员。

效益审计是一种全面的审计,需要运用先进的系统分析方法,需要运用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对我们来说是个新的挑战。鉴于效益审计的特殊性,各级审计机关必须充实、优化审计队伍,同时审计人员也要加强业务学习,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增强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从效益流向来着手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相关文章:

经济审计效益管理05-17

经济效益审计论文05-11

经济审计效益管理论文04-19

效益审计论文题目05-04

效益审计论文范文05-09

效益审计报告范文06-03

效益审计论文提纲11-15

经济效益会计审计论文04-18

经济效益审计探究论文04-19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05-12

上一篇:补登就业登记申请书下一篇:机关小汽车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