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信息技术的感想

2024-04-18

空间信息技术的感想(共8篇)

篇1:空间信息技术的感想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感想

常熟市莫城中心小学 王亚萍

第一次走进小学生的信息技术课堂时,我看到这群孩子都是那么的活泼可爱,相信学习起来也是一样的努力认真的,可是一节课下来,我原来的遐想一下子全都泡汤了。学生普遍存在害怕上信息技术课的心理,而且由于我们学校下属的碓坊小学的拆迁,原来二年级升三年级的同学转学到了我们中心小学来,分在了三年级五个班中,所以每个班都有好几个同学,因为原来在村小条件很差,根本没有接触过电脑,所以现在上起计算机课来很是吃力,这就使得班上存在了严重的参差不齐的现象,接触过电脑的同学,很快便把我布置的任务完成了,而有些同学,尤其是那些转来的同学,甚至连电脑鼠标点左右键都不知道,这样一来他们就会害怕上信息技术课,越害怕上就越不会,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真是不堪设想。要提高这些基础差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我应该如何去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呢?我尝试着研究:

一、应该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明确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 要让每一位学生了解到信息技术是一门不可忽视的学习科目。二十一世纪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使我们的接班人适应信息社会,因此中小学开始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让学生逐步具有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必要的基础。每个学年,信息技术课都有明确的一学年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这个大目标,并且围绕这个教学目标,不折不扣完成学习任务。

二、采纳活学活用的教学方式,激发基础差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管学生的“底子”是多么的参差不齐,教师都要积极调动学生 的主动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我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低年级上计算机课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学生键盘上的字母不认识,因为这些新转来的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英语,另外要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它字符的位置就更谈不上了。这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通过实践,我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动画、配上音乐、设计新颖的导课,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或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喻,效果显著。

比如教学《彩色世界》一课时,可能单讲怎么涂色什么的,学生兴趣不是很大,所以我在课前搜集了一些色彩鲜艳的机器猫、小熊维尼等的卡通图片,因为小学生对于动画片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用这些图片作为讲解的材料,对他们来讲具有亲切感,先让他们在课前欣赏这些涂好色彩的图片,让他们对于色彩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事后我就拿出这些图片没有涂色前的轮廓,问学生想不想让机器猫、小熊维尼穿上花衣裳,这时学生已经有了强烈的兴趣,所以对于学习《彩色世界》有着很强烈的积极性。这时再讲授这一课就很有效果了!

三、创设和谐范围,保持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 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例如在教学《指法》一课时,我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自尊感,组织学生操作比赛,课堂学习气氛既活跃又充满竞争性。我让学生通过指法软件进行练习,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还进行了指法和指法游戏的比赛等形式多样的练习,紧扣学生心弦,使他们玩中练,练中学。下课后,有的学生说:“老师,我要和你比„„”对操作不理想的人,我解决的办法因人而异,有时我个别指导,有时让“小老师”指导,还有时让他观看其他同学的精彩表演,耳濡目染,当听到老师鼓励赞扬的话语,他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四、注重自主实践,品尝学习的乐趣

实践操作是巩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多练习,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从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在教学中,我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

例如教学《画多边形》一课时,教师首先不是直接讲解画法,而是出示“五边形”图让学生观察,然后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自学,同座合作画出“五边形”,根据自学要求,学生一步一步操作,最后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看,“五边形”会画了,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仅学会了“多边形工具”的使用方法,而且逐渐学会自学的方法,每完成好一个操作,学生就会获得一份成功的喜悦,就会从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这些原先害怕上信息技术课,特别是那些新转过来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而且浓厚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多了,而且也新颖了,师生间氛围和谐轻松,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提高。

篇2:空间信息技术的感想

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给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将广泛应用,教师不仅可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而且可非常方便地从软件数据库中选择并提取相关的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各种媒体信息,加以组合安排,供辅助课堂或学生自学使用。这样,多媒体技术就成为人们进行有效学习的得力工具。

1.多媒体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1)个别化主动式学习:多媒体鼓励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验、任务需求和学习风格来使用信息。可以非常方便地获取所需的各种学习资源,使个别化的学习方式从而得以真正确立。2.多媒体技术使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更加方便有效

当代信息社会,知识更新急剧加快,人们不能不置身于不断的学习之中,继续教育已成为时代的需求。这种继续教育不仅有助于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更重要的还在于满足技术更新、技术进步所要求的职业素质教育,从而使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更加方便和有效。

(二)网络教学日益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络在我国日益普及,人们在尝试网络通信的同时,也想到把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出现了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有:①开放性;②协作性;③交互性;④共享性;⑤实时性;⑥个别化。

由于网络教学的上述特点,因此为信息时代的教育提供了极大的支持。1.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网络是信息社会最为有效的信息获取工具,开展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2.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实施

网络的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时掌握新资料、汲取新知识,利用新教材,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3.提高教学质量

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使我们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这样,每个人不管贫富、贵贱都有机会享受“名师”的指导,都可以向世界上最权威的专家“当面”请教,都可以借阅世界上著名图书馆藏书,甚至拷贝下来,都可以从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获取最新的信息和资料。

篇3:空间信息技术的感想

一、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国内共有武汉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七所院校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如测绘、电子、矿业、海洋环境、计算机等),开设了具有自身特色和定位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本科专业(如下表所示)。

经过近十年的专业建设,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无论从培养规模还是专业特色点位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这几所院校都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各自特色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人才。例如厦门理工学院就是结合福建省/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面向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方面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每年近1000人的人才需求[2]制订合理、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但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由于建设起步晚、开设院校少等原因,目前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距甚远,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全国范围内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规模小、培养模式研究不足。

《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3]指出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正进入全面构建数字中国的关键期、测绘产品服务需求的旺盛期、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机遇期、加快建设测绘强国的攻坚期。为牢牢把握难得的黄金战略机遇期,推动测绘地理信息加速发展、转型发展,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服务能力,《规划》明确提出联合国内高校,加强测绘地理信息学科建设;加大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人才培养力度,提升测绘地理信息队伍整体素质的要求。因此,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任务重要且紧迫。

自武汉大学2004年在国内首次开设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目前全国仅有武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厦门理工学院、河南工业大学等七所院校招收培养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领域人才,毕业及在校本科生不足2000人,整体培养规模明显偏小,远远达不到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这些高等院校中的大多数学校本专业也都刚刚起步,尚未成熟,因此对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不足。

(二)我校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培养远达不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求。

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4](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省在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迎来了另一次重要的发展时机。在建设中原经济区这一重要历史机遇时期,卢展工书记指出:“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支撑,教育是民生,教育是后劲,教育是形象,教育是未来。”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的一环,成为为中原经济区建设输送高层次人才和提供强有力智力支撑的关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服务于社会、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奉献的高质量人才成为每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建设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教学科研水平出色的学科专业则是确保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面向中原经济区建设需求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提出的。

以“数字郑州”为代表的诸多数字城市的推进和发展,以及伴随着高速发展带来的大量环境破坏、土地浪费、交通拥堵、能源供给等问题,都直接刺激了中原经济区建设对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张大卫副省长曾就测绘专业如何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指出:“高新技术装备对提高测绘应急能力、加快测绘成果更新、提升测绘保障服务水平十分重要,借助高新技术装备,测绘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获取地理空间信息的能力,更好地为我省国土资源管理、防灾减灾、城市管理等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服务。”要在此复杂的地理环境下赢得发展与保生态、高效与稳定的经济体系的双丰收,即实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道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人才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我校是河南省唯一一所开设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的院校,本科招生2011年获教育部批准,2012年计划招生60人。应该说我校乃至全省范围内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已严重滞后于河南省社会经济建设对该专业的需求。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对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确定河南省应成为解决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的代表。新型工业化、现代农业及城镇化发展都离不开空间信息技术及数字工程技术的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对实时精确的导航定位信息,翔实可靠的基础地理空间信息,以及充分有力的测绘业务保障的需求十分紧迫,这都离不开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及其大量从业人员的支撑,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原经济区建设导航定位信息需求需要大量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人才。

中原经济区地处中原腹地,是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交汇处,交通优势突出,陇海铁路、京广铁路、连霍高速、京港澳高速等我国主要的铁路、公路贯穿其中,是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地区资源输出和南北区域交流合作的战略通道。《指导意见》明确了中原经济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提出要加快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形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的战略目标。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及物流业的发展都对实时精确的位置信息提出了要求。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发展,可以确保智慧交通、物流运输对导航定位信息的需求。目前,随着我国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建设的高效稳步推进,以及美国GPS的普及应用,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及其从业人员可以为各行业及大众提供实时精确的导航定位信息,满足中原经济区国民经济建设和大众日常生活对空间位置信息的需求。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服务需求需要大量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人才。

《指导意见》要求中原经济区建设要积极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原城市群建设是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即加快郑汴新区的发展,加速郑汴融城(一体化)进程,提升郑州市在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地位,并发挥工业科技城市洛阳副中心城市的作用,加强各城市间分工合作,推进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型城市群。为数字城市、智能城市建设、数字行业(数字国土、数字规划、数字水利、数字农业、数字电力)构建空间基础设施,为城市与区域规划、资源管理、防灾减灾等提供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有效提高城市及行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对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及其人才提出的迫切需求。与此同时,《指导意见》要求中原经济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保障水平。尤其强调要巩固提升郑州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和通信网络交换枢纽地位,将其建设成为全国现代物流中心和信息集散中心。数字河南、智慧中原、无线城市、中原数据基地和光网城市等重大工程的实施都对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对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及其人才提出的迫切需求。

(三)中原经济区建设测绘业务保障需求需要大量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人才。

《指导意见》要求中原经济区建设要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黄河、淮河、南水北调中线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土壤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等重大环境检测与灾害评估项目都需要测绘业务的保障。中原经济区建设对大地测量、工程测量、摄影测量、地图制图等传统业务服务提出了更多的需求。河南省测绘局相应提出了适时引进应急监测车的项目建设,使河南省的激光雷达、无人机、卫星连续运行系统和数字摄影测量等装备,逐步形成体系,提高对重大测绘工程和应急救灾的快速反应能力。与此同时,为保障国土资源管理、城市建设等,河南省测绘局提出促进测绘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拓展地理信息服务的领域与空间,大力发展网络地图、影像地图、商务休闲地图产品,搞好车载导航、三维建模、地下管网探测服务的工作目标。这些工作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大量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的支撑。

三、结语

我校地处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郑州市,与河南省其他城市相关专业院校相比有着突出的区位优势,理应直面中原经济区建设对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需求。我校应充分依托计算机、电子与通讯等领域的专业优势,在充分分析研究中原经济区建设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对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探讨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培养出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具备数字行业/区域/城市、空间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业知识,能从事该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信息服务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边馥苓.空间信息导论.北京:测绘出版社, 2006.

[2]满旺, 邬群勇.面向海西经济区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国电力教育, 2009, (48) :33-34.

[3]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关于印发《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测科发 (2012) 2号, 2012.03.06.

篇4: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几点感想

我也曾请教有经验的教师,他们说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在他们心目中树立威信。这些说法都不无道理,但我认为并不是最佳的方法,学生要乐意学,乐意配合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才是真正良好的课堂氛围。要驾驭好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要先深入了解学生,想他们所想,教师的思想和理念一定要贴近学生。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我总结了一套自己的方法来应对:1.教学语言要生动有趣,要适当地鼓励、表扬一些学生;2.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比如让学生来当小老师,开展一些小比赛,发一些小奖品等,来活跃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利用多媒体演示讲解,激发学生兴趣,让教学更生动有趣;4.精讲多练,讲解不宜过长,叙述操作要领和练习方法要提纲挈领。5.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设计一般为简述操作要领→操作尝试→启发引导→操作学习→反馈指导→巩固练习→归纳总结。6.提升教师的自身魅力,树立在学生中的威信,正所谓“亲其师,重其道”。实践证明,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学,学生学得十分轻松,教师驾驭课堂灵活多了,教学效果有了质的飞跃。下面结合具体教学来谈一谈。

一、游戏引入,在玩中练

将学生要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现在游戏中, 贯穿于游戏中, 引导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进而不知不觉地掌握教材中的知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让学生玩《纸牌游戏》,比赛谁的成绩好。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学会单击、双击、拖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再讲解单击、双击、拖动、指向和单击右键的知识,学生就十分乐意听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们玩起鼠标来就十分得心应手了。

二、协作学习,事半功倍

我们应提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各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而我也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他告诉了我们合作、交流的好处。

1.“能者为师”,让学生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每次上信息技术课时,总有一些天资比较聪明的学生很快就完成了老师布置的操作任务,但还有一部份学生你就是给他们整堂课的时间,他们也无法完成,而光靠老师手把手的辅导,显然也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于是我想了个办法,利用这些“高手”来给那些同学当“小老师”,帮他们解决一些操作中的难题,没想到起到了一举两得的功效。

2.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例如,在教学word这部份内容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电子报刊,小组内根据每个同学的特点进行明确的分工,有的负责收集资料,有的负责输入文字资料,有的负责制作图片等。同时,小组之间还在局域网上共享搜集到的资料,一种和谐合作的学习气氛使同学们的学习更加愉快、更有成效。

三、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让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去学习计算机,也就是在学生上机操作时,给每个学生安排一定的任务,让他们独立完成,与上课时让学生自由操作相比,可说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出了一种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的实用性,因此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引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可以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种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另外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探讨,从而学习到更多的技巧与方法,获得更大的益处。

四、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1.点到为止。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永远出乎教师的意料,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能招致学生极其厌烦的回应,教师只需要点到为止。点到为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未知世界中自由探索,为学生的创新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点到为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对学生的信任,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2.广泛交流。相互交流是一种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学会倾听同伴的意见,同时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对学生创新性人格的一种培养。信息技术课程中也应该渗透这样的学习模式,教师每一节课的讲授时间应该控制在15分钟左右,而学生自由探讨、交流与操作至少需要15分钟的时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我们要努力创设一种充满了研究氛围的民主的课堂。

3.充分展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自哪里?来自于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

总之,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总结经验、研究教法,要研究每个学生的需求,不能把他们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抓两头促中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有机和谐的发展和进步。

篇5:关于信息技术课的一点感想

本学期我主要从事七、八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从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学生们很喜欢上电脑课,特别是上机课,更是有一种 “让我一次上个够”的感觉,但是一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玩”、“乐”为主要的情绪支配,对游戏、上网聊天情有独钟,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或者干脆来个置之不理。上机操作的秩序也比较混乱,结果一节课下来,表面上课堂气氛很轻松、活跃,其实效果很差,学生觉得自己一节课后好象什么也没学会。面对这样的学习现象,常常会产生几许无奈,但更多的是思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作为教师要改变这样的现象又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信息技术属于一门新型课程,就不能以原始的教学方式来教学。作为中学时期的教学,学生处于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初步状态,所以根据这一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课本知识为主,益智游戏为辅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此,我把教材中最容易的内容提到最前面讲,新授之余,也教学时玩玩“扫雷”、“纸牌”等益智教学游戏,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

其次,信息技术在学生们的印象中属于副科,受此影响,学生们从思想上也未得到重视。为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列举生活、工作中的实例,来阐述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从学生的思想上,来改变这样传统的观念。第三,尊重农村学生个体发展差异。由于农村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情况不一,以及学生家庭经济环境、曾经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程度不同,同一年龄层次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的起点是参差不齐的,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分化很快,这会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例如:初一年

级的新生因为来自不同的小学,这些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不同,会造成同班同学的信息技术水平的起点差异很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差异,对差生应耐心指导,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勤作尝试。

最后,加强电脑室建设,构建和谐的学习环境。由于我们学校处于农村中学,学校的电脑资源有限,无法使每一位学生上课都能使用电脑,这一现象给上课带来了诸多不便,也造成了原本积极向上的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久而久之,也就不想来上电脑课,就想在教室自习。所以,还是希望领导能够重视电脑资源的建设。

篇6:信息技术继续教育培训感想

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进修学校组织的信息技术继续教育培训给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了——是我们教师提高自身信息技术业务能力的和教育教学水平的绝好机会。形式新颖,效果明显。为期4天的全天培训,使我们学到了新的知识,也促使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地去自学。本人收获很多,感触也颇深。下面我简单总结我在本次培训中的几点收获:

1.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时代,微课已经深入到大学和中小学的各个学科。可汗学院、网易公开课、百度传课、腾讯公开课等网站遍地开花,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课程,我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学习专业的知识。另外身为教师,我们也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和录制一些教学相关的微课,上传到网络上供学生学习。杜老师的课程很符合现阶段的实际需求,具体讲解了camtasia和会声会影软件的实用操作。

2.Flash软件是高中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课程中的内容,一般情况下我们只是基于界面的一些常用操作,即使设计到脚本编程,也只是常用的gotoandplay()等语句。石其乐老师的ActionScript 3.0程序设计对高中的信息技术老师还是比较实用的,内容比较简单,易懂易上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一步学习,掌握其编程精髓,开发出flash自制课件就更加容易了。

3.培训内容丰富多彩,授课教师讲解亦激情澎湃。教学内容易于接受,我认同了培训的内容,我从内心愿意接受这样的培训。我很喜欢信息技术课程定位。因为信息技术课在义务教育阶段一直不受重视,信息技术老师上课也是得过且过,一般也不重视教学研究。在高中阶段信息技术作为“技术”科目的其中一门,作为选考科目计入高考总分了,是信息技术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的改革。但之前的信息技术教学都不太重视,平时省市县的教研活动也很少,教师之间缺乏相应的交流,教学一直停留在自己摸石子过河的阶段。

篇7:空间信息技术的感想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突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低年级也就是第一学段中提出“学生将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学习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然而,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基本上处于形象、直观阶段,而空间观念是十分抽象的。所以这部分内容一直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怎样将“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教好,也是数学老师一直思考的问题。

这些年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我们惊喜的发现,利用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辅助“空间与图形”内容的教学,能收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就信息技术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总结,谈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对此关于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我们进行了专题研讨。在研讨时我们三个年级段数学组成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既有经验的共享,又有个性化的反思,通过这种交流,大家开拓了眼界。校本教研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提高、共鸣。”

一、本次研讨的议题我们展开了调查问卷,对于本次研讨议题作了认真的思考,现归纳如下:

第1个议题: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信息技术强化“图形的认识”该如何操作?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于低年级段确定图形的认识了有如下具体的目标:(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2)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3)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4)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5)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6)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7)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我们知道小学生在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时所表现的理解能力,尤其是低年级段的学生,主要是要调用各种感官,通过创设情景,依靠思维去认识新知识。因此,在空间与图形知识教学中,注重直观形象,把课本上抽象的文字描绘和静止的图像转化为具体、直观的动态过程。信息技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形成最佳的学习动机。结合本地区所使用的教材这些内容,我们想让处在这一学段认知水平的学生认知这部分内容是有一些难度的,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辅助的办法来帮助学生进行认知,如在进行一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从生活的实际事物中清晰的抽象出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我们列举出了具有三角形特征的物体,如“红领巾、三角形小旗、道路警示牌”等,通过课件展示出这些实物,然后从实物上动态抽象出三角形的形状,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物体抽象出数学知识。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形成最佳的学习动机。第2个议题:信息技术辅助“图形与变换”教学,降低教学难度。

对于这部分的内容,在课标中描述是这样的:(1)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3)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熟悉电脑的同志都知道,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在电脑中的表述比实际物体来演示还要直观方便,并且学生更容易记忆,而且表现的手法也很生动有趣。我们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例子通过信息技术搬进课堂,搬到学生面前,使得知识储备有限的学生们能很直观的认知并能掌握好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再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一课教学时,设计了一系列充分发挥信息媒体优势的活动。利用信息技术播放优美的民族乐曲,展示漂亮的轴对称图形,除了直观演示外,更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的工具,使计算机的初级画图技术和数学知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教师是这样设计的活动:电脑制作轴对称图形,老师先带领学生用剪刀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小松树”,然而后,再带领学生按照步骤利用计算机中的画图软件制作轴对称图形。步骤:(1)先画出半面天安门;(2)再复制;(3)把复制好的水平翻转;(4)组合成完整的天安门图案。这堂课有机整合信息技术,充分满足了后进学生的多感官需求,在这样的活动中,后进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由始至终,都积极投入学习活动,同时也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第3个议题:信息技术在“测量”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于低年级段关于测量的认识了有如下具体的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4)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5)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

2、米

2、千米

2、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6)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这一部分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没有认识图形部分知识来的直接,尤其是在单位和面积的概念的理解上,容易发生困难,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通过信息手段让学生生动直观的将繁琐的、不容易理解的知识具体化,从而清楚的理解这些知识,如在教学让学生掌握千米、米、厘米等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利用信息课件将很远很大很不容易在课堂中拿出来作展示的物体,都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够清楚的知道1千米的长和厘米的短,使学生能够有很感性的认识;再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时,学生容易将这两个概念混淆,其原因就是没能形成面积与周长的正确表象。教学中,我们用信息来动态显示,加强学生感知。当演示周长时,可先用红线圈出周长,再闪动几下,让学生形成周长是一条线的表象;当演示面积时,再用颜色铺满图形,并可以反复显示铺的过程,让学生形成面积是一个平面的表象。通过信息手段,能够很方便的解决学生在学习测量这一块知识存在的困难。第4个议题:信息技术在“图形与位置”教学中应用

这一部分内容在,有空间的概念,处在低年级段的学生不是很容易理解这方面的知识,课标中是这样描述的:(1)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2)在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这些来自空间建构的知识,要想让学生能够接受,是要花不少的功夫的。对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言,学生通过自己身边的实例倒是很容易理解,教师在课堂中只要开展一些小活动,就可以解决这方面问题,但是对于空间的方位来说,学生是比较容易混淆的,认识不是很清晰,这里借助信息是再合适不过了,把处在广域概念的大范围构建到学生的眼前,让学生直观的认识理解。如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中Google Earth(谷歌地球)搬进课堂,搬到学生面前,让这个地球上地理方位都呈现到学生面前,在解说学生所处城市的如合肥在淮南的哪个方位时,只要一缩小地球很容易就看出来,这样直观的介绍比我们苦口婆心的慢慢介绍,学生摸不着头脑的去想要方便直接的多了。

实际上,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整与散、虚与实之间的相互转换,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生动形象地再现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在小学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架起桥梁,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了条件。总之,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空间与图形”内容的教学,利用它创造的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刺激学生感官,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直观表象,而且还能有效地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信息真是我们教学的好帮手!研究结果:

二:课题组经过研讨,在教学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教学风格,对课前设计和教学反思的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

(1)、课前考虑:本课适宜采用哪种教法?你为何选择此方法?如何优化图形教学?通过本节课学习要达到什么目的?同时发展同学哪几种能力?是否与其它学科进行了整合?你准备用何种方法进行效果检测?本课结束后,你要收集哪些资料?

(2)、课堂重视。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并向同学出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同学有权选择所出现的学习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展同学自主学习能力,使同学学会学习。重视训练同学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对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它是创新思维的具体体现。提倡小组协作学习,开展小组讨论。让他们在争论中点燃创新思维火花。通过对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和老师评价。让他们享受学习胜利的乐趣。明确自身今后努力方向。(3)、课后分析:a、你选择的教法是否恰当,有没有更好的选择?b.启发的是否胜利?时机是否恰当,有没有更好的时机?C、本课的教学目的是否达到?你所期望的同学能力有否发展?为什么?D、你使用的检测手段是否有效?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E、你收集的资料能从哪些方面佐证课题?F、本研究课对课题研究有哪些贡献(包括经验和教训)?

课题组成员上课都必需对照操作程序认真进行优秀教案,使以后的研究课不再偏离研究方向,为最大限度地取得实验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效果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认为运用信息技术上数学课可以创设一个融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自主性、渗透性、考虑性于一体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同学学习积极性,可以有效地培养同学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问题与考虑

1、毫无疑问,运用信息技术,对培养和发展同学的创新思维能力

将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信息技术也不是万能的。运用不当,是否会妨碍、甚至替代同学考虑?自我感悟、自主体验学习过程?另外把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进行怎样优化整合现代教育媒体资源,才干适应新课程规范的要求,使同学在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进程中,提高和发展同学的审美能力?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实验与探索。

篇8:空间信息技术的感想

关键词:风险资本,IT企业,空间滞后模型,融资金额,同行数量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产业是我国的支柱型产业,在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1]。与传统行业相比,IT行业存在 “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IT企业在生存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创业初期如何获得资金以及管理方面的帮助和支持。风险资本(Venture Capital,VC) 面向早期、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小型创业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不仅为创业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而且为其引进了专业化的管理制度,并提供了咨询建议等增值服务[2],在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IT行业所具有的特点使其成为风险资本最青睐的投资行业。

国内外研究均发现风险投资存在地理邻近的特点,地理邻近可以使风险投资机构在做出投资决策的前、后期都能帮助企业尽可能减少相关成本。在甄选投资对象阶段,地理邻近可以帮助风险投资机构花费更少的人力和财力以及时间成本获取信息,便于投资家与企业家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在投资事件发生后,地理邻近又有助于减少监督成本和管理成本,便于开展增值活动[3]。Martin等(2005) 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英、德的创业投资公司存在地理邻近,48% 的英国风险投资机构和46% 的德国创业投资公司认为靠近目标企业集聚的区域最重要[4]。之后,又有学者对地理邻近进行了实证研究,Lutz等人以旅途时间来度量地理邻近,指出即使在德国,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往来于各地非常方便,但风险投资者与目标企业的地理邻近仍很重要[5]。这一发现正好与Fritsch和Schilder (2012) 所认为的地理邻近并不是风险投资的必要条件相反[6]。Cumming和Dai则在地理距离的基础上,借鉴Coval和Moskowitz关于本地偏好的度量[7],根据发生的投资交易事件信息来计算风险投资机构的本地偏好,进而研究影响本地偏好的因素及本地偏好带来的绩效结果[8]。Kolympiris等学者运用扩展的空间自回归模型,对美国风险资本与生物技术行业的空间共生进行了研究,发现距离生物技术企业10英里半径范围内的VC数量正向影响其融资水平[9]。国内学者王曦和党兴华发现风险投资机构的声誉、风险投资机构间的竞争反向影响其本地偏好,创业企业的聚集以及投资于早期阶段创业企业,使风险投资机构的本地偏好程度更强[10]。李志萍等以风险投资机构与创业企业之间的地理距离来度量地理邻近,采用1∶ 1 匹配的研究设计,通过Relogit回归分析发现,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大,风险投资事件交易达成可能性会下降[11]。黄福广等以获得风险资本支持的2004 ~ 2012 年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风险投资机构与新企业之间的地理距离越远,新企业获得的风险资本融资越少,风险资本投资明显存在本地偏好[12]。

王家庭和张俊韬基于我国30 省区面板数据,通过计算2000 ~ 2008 年我国IT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指数及空间集聚 β 指数考察了IT产业的集聚现象,并通过计算Moran指数及其散点图分析了产业集聚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分布特征,发现IT产业属于高度空间集聚产业,我国IT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在逐渐加剧[13]。许红和张春芳通过对1994~ 2006 年IT产业集聚度的测算,指出集聚是中国IT产业重要的区位特征[14]。另有学者对长三角[15]、江苏的IT产业集聚度[16,17]进行了测算,并研究了IT产业集聚度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产业集聚对竞争力的影响。

综上,国内外学者均实证研究发现了风险资本倾向于投资近距离的创业企业,多数研究采用的是传统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同时,国内研究中关于风险投资地理邻近作用范围及强度的研究比较少; 第二,国内研究中关于IT产业集聚的研究多集中于对产业集聚度的测算,并通过测算结果指出IT产业存在产业集聚这一现象,对于IT产业集聚带来的影响大多关注的是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两方面的研究,且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研究的较少。基于我国IT行业实际发生的风险投资事件信息,以IT企业获得的风险资本融资金额作为被解释变量,以一定半径范围内的风险投资机构数量、同行企业数量作为解释变量,研究其一定半径范围内的风险投资机构数量、同行数量是否对IT企业的风险资本融资是否起到积极作用。考虑到我国IT产业属于高度空间集聚产业,某IT企业的风险资本融资可能受到其周围同行的融资水平影响,所以采用空间滞后模型对假设进行验证。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 (1) 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风险投资地理邻近发挥作用的半径范围及强度; (2) 采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IT产业集聚影响风险资本融资金额的强度及地理范围。

1 实证研究假设

1. 1 风险投资机构数量对融资水平的影响

国内外相关研究普遍认为组织之间的地理邻近可以缩短人力、物资的运输时间,从而减少了有形的交易成本; 更重要的是,地理邻近可以提高组织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隐性知识的传播和外部网络的完善,以便从中获得更多有效的知识溢出。Sorenson和Stuart(2001) 认为地理邻近有助于投资发生前的机会识别及评价,也有助于投资发生后对受资企业的监督及提供管理建议[3]。Zook (2002) 提出了硅谷 “一小时”距离[19],Florida和Kenney (1998)认为在美国,主导投资者往往进行周边150 ~ 250英里范围的投资并向受资企业提供技术支持[20]。Sapienza等(1996 ) 发现在英国平均旅途时间是1. 5 小时,而在美国则是2 小时以上[21]。国内外均有研究表明,地理距离越大,风险投资交易达成可能性越小[5,11],规模小、专注于早期阶段的风险投资机构其投资地域更窄,更倾向于近距离投资[22],风险投资机构存在本地偏好[8,10]。风险投资机构与IT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且IT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很多不确定性,使风险投资机构所面临的投资风险很高。为了尽可能把风险降到最低,风险投资机构在投资前会对IT企业进行调查,仔细甄别其是不是有能力存活并发展下去。同时在投资后,会加大监督的力度,甚至派进自己的人力资源参与企业的管理,希望借助自身资源和管理经验来帮助IT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有很好的发展。

如果一个IT企业附近有很多风险投资机构,则该企业获得本地风险投资的机会较大,尤其是当多个风险投资机构决定联合投资该企业时,这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最大程度地减小监督和管理成本[23],使该企业获得更多的融资金额。同时,因为本地风险投资机构可以代为执行监督和提供增值,能够促进信息传播从而扩展了交易的空间半径[3],相应地,也增加了外地VC投资于该企业的可能性。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H1: 随着IT企业周围风险投资机构数量的增加,其风险资本融资金额也增加。

1. 2 IT、互联网企业周围同行数量的增加对其融资水平的影响

马歇尔(1890) 指出产业聚集的3 个原因:促进专业化投入和服务的发展,提供特定产业技能的劳动力市场以及产生溢出效应[24]。此后,产业集聚的原因及结果等相关主题备受关注,如学者们纷纷对积极的聚集外部性进行了实证研究[25,26,27]。IT企业和其他同行的集聚可以促进本地市场的发展,也带来社交网络的外部效应。社交网络的发展促进公司之间更加频繁的交流和交往,使得很多知识得到共享,IT企业合作的可能性增加。企业所掌握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其竞争力的基础[28],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是未被文本化或难以被文本化的信息,具有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被复制的特点。从知识溢出的角度来看,地理邻近能够促进频繁接触,有助于隐性知识的传递,增加IT企业获得知识溢出的机会。综上,IT企业可以获得知识溢出的收益,获得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的投入以及同行密集地区社交网络带来的收益,这些收益可以使他们能吸引更多的风险投资。因此,提出假设:

H2: 随着附近同行数量的增加,IT企业的风险资本融资金额也增加。

2 研究设计与方法

2. 1 数据来源

从投中集团CVSource数据库中搜集了1994 ~2014 年中国大陆发生的IT企业风险投资交易事件信息。本文所指的IT包括了互联网信息服务、基础软件服务、应用软件服务、计算机系统服务、数据处理、其他计算机服务、其他软件服务。将风险投资机构未知、企业所在地未知以及投资金额未知的事件进行剔除,得到1738 次企业———机构———轮次级投资事件,其中涉及受资企业1216家,风险投资机构484 家。企业所在地GDP、人口、专利的相关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官网。

2. 2 变量解释及其度量

2. 2. 1 因变量

AMT,表示IT企业所获得的风险资本融资总金额,单位为百万美元,取自然对数。

2. 2. 2 自变量

NofVC01,表示距离IT企业100 公里(不包括) 半径范围内风险投资机构的数量。类似的,Nof VC12,NofVC23分别描述距离IT企业100(包括) ~ 200 公里和200 (包括) ~ 300 公里半径范围内的风险投资机构的数量。借鉴Kolympiris等学者以每10 英里作为划分界限对美国生物技术行业与风险资本的空间共生研究[9]以及孙建等学者以每300 公里作为空间权重矩阵的拆分标准[29],同时考虑到风险投资的集聚情况,本文以100 公里作为空间权重矩阵的拆分标准。变量度量时,首先用matlab计算IT企业与VC之间球面距离矩阵,该矩阵是一个1216 × 484 阶矩阵,进而整理出距离IT企业各半径范围内VC的数量。根据假设1,这些变量的预期符号为正。这些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表示每增加一个风险投资机构所带来的IT企业融资水平的边际效应。

N_of_IT01表示距离IT企业100 公里(不包括)半径范围内获得风险投资的同行数量。类似的,N_of_IT12,N_of_IT23分别描述距离IT企业100 (包括) ~ 200 公里和200 (包括) ~ 300 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同行数量。根据IT企业所在城市经纬度,用matlab计算IT企业两两之间的球面距离矩阵,该矩阵表现为对角线为0 的1216 × 1216 阶对称矩阵,进而整理出距离IT企业各半径范围内同行的数量。根据假设2,这些变量的预期符号为正。这些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表示每增加一个同行所带来的IT企业融资水平的边际效应。

2. 2. 3 控制变量

(1) 表示VC特征的控制变量

VC_age表示当融资事件发生时,VC的成立年头。若IT企业接受了多个VC的联合投资,计算多个成立年头的平均值; 若IT企业获得多轮融资,分别计算在不同融资时间上VC的成立年头,取平均值。因为成立年头久的风险投资机构往往投资经验更丰富,筹集到的管理资金规模较大,相应地,对创业企业的投资金额较大。

VC_synd表示联合投资网络,如果一家VC和其他VC共同投资过一个IT企业,记为一个单位,加总可得到该VC曾与多少家VC进行过联合投资。与计算VC_age相似,若IT企业接受了多个VC的联合投资,计算多个联合投资网络的平均值; 若IT企业获得多轮融资,就分别计算在不同融资时间上VC的联合投资网络,取平均值。如果某VC的联合投资机构数量很多,代表其掌握的社会网络资源相对较多,往往拥有更大的资金规模,也倾向于给IT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

Fore表示VC的资金来源是否含有外资成分,若资金来源中有外资成分,则该变量取1,否则,如果给该企业融资的VC中没有一家VC有外资来源,则该变量取0。外资融资可视为一种远距离融资,往往这个VC管理的资金规模也大,大多涉及大额投资。

(2) 表示IT企业所在地的特征的控制变量

Per_GDP: 表示每万人人均GDP,该变量反映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如果一个地区的人均GDP很高,说明该城市或地区的经济环境更好,从而更有利于IT企业的发展和获得更多的融资。

Per_pate: 表示每万人人均专利数,该变量反应一个地区的创新程度,当一个地区所申请受理并批准的专利数越多,其自主知识产权就越多,相对来说,其创新能力就越强,对于高科技产业公司的发展有很大帮助,能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融资。

Cent: 表示风险资本中心,通过对样本统计发现,我国风险资本集聚于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地,样本中总部位于上述城市的VC占67. 149% 。变量Cent的取值为若IT企业位于北京、上海或深圳,该变量取1,否则取0。该变量能够反应IT企业所在地的风险资本发展状况。

2. 3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相关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处理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所使用的分析软件为stata11. 0版和matlab2010b版,其中,stata11. 0 软件用于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matlab2010b软件用于计算Moran's I值以及空间模型的估计。

3 实证检验与分析

3. 1 因变量空间自相关的判断

Moran I指数是广泛运用的判断空间自相关的工具。Moran I指数取值的正负及大小反应了空间自相关的方向及大小。符号为正,说明存在空间正相关,符号为负,则说明存在空间负相关,Moran I指数绝对值越大,说明空间相关度越大。这一方法经常被用于判断空间自相关[13,30]。运用matlab计算得到Moran's I值为0. 0176,Z ( I) 为11. 9573,大于在1% 的水平下Zalpha值2. 3263,表明IT企业风险资本融资额存在空间正相关,且在1% 的水平下显著。

3. 2 模型构建

当被解释变量存在空间依赖、空间异质时,经典的计量经济学方法不再适用,应采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估计方法[18]。为了体现风险资本融资额存在外部效应,利用spatial autoregression (SAR)模型对提出的假设进行实证支持,模型如下:

其中,y为因变量,x为自变量,W为n × n阶空间权重矩阵,ρ 为空间自相关系数,ρ 不等于0,说明存在空间自相关效应。ε 是一个n ×1 阶的误差向量。空间权重矩阵W是基于100 公里半径来定义的,如果IT企业i与j之间的距离小于100 公里,则Wij取1,否则Wij取0。ρ 预期符号为正。

考虑所有的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后,完整的SAR模型是:

3.3变量描述性统计及相关系数

AMT的均值是1. 461,标准差是1. 715。N _VC01,N  VC12,N_VC23, N _VC34的均值分别108. 950,26. 014,7. 618 和2. 340,说明距离IT企业0 ~ 100 公里、100 ~ 200 公里、200 ~ 300 公里和300 ~ 400 公里半径范围内的VC平均约为109 家、26 家、8 家和2 家。N _IT01,N_IT12,N_IT23,N_ IT34的均值分别为338. 11,44. 763,15. 546 和5. 987,说明距离IT企业0 ~ 100 公里、100 ~ 200 公里、200 ~ 300 公里和300 ~ 400 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同行数平均约为338 家、45 家、16家和6 家。VCage的均值是8. 359,说明风险投资事件发生时,VC平均成立年头为8 年多,VCsynd的均值是13. 559, 说明风险投资事件发生时,VC的平均联合投资网络数为14,Fore的均值为0. 656,说明65. 6% 的IT企业获得外资背景VC的融资。Cent的均值为0. 744,说明位于北京、上海和深圳的IT企业占全部样本企业数量的74. 4% ,从person相关系数来看, N_ VC01,N_VC12分别与AMT成正相关和负相关,且分别在1% 和10% 的水平下显著。N_IT01,N_IT12分别与AMT成正相关和负相关,且分别在1% 和10% 的水平下显著。另外,距离IT企业100 公里半径范围内风险投资机构数的变量N_VC01与同行数量的变量N_IT01相关系数为0. 899,且在1% 的水平下显著,其他3 个地理范围内的相应变量之间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为了避免共线性带来的影响,在接下来的极大似然估计中,分别将代表风险投资机构数的变量与同行数的变量分别进入模型。

注:***为显著性水平p<0.010,**为显著性水平p<0.050,*为显著性水平p<0.100,下同。

3. 4 回归结果及分析

表2 为对SAR模型进行极大似然估计(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e,MLE) 的结果。模型1中只将所有控制变量引入模型,模型2 中将代表IT企业一定距离半径内的VC数量的变量引入模型,模型3中将代表IT企业一定距离半径内的同行数量的变量引入模型。

模型1 ~ 模型3 中,ρ 的系数为0. 006,且在1% 的水平下显著,说明IT企业融资水平存在空间自相关,即周围同行融资水平正向影响IT企业的风险资本融资额。

模型2 中,变量N_VC01,N_VC12,N_VC23,N_ VC34对应的系数分别为0. 008,0. 025,0. 029和0. 002,且均在1% 的水平下显著,说明100 公里以内,100 ~ 200 公里,200 ~ 300 公里和300 ~400 公里半径范围内的风险投资机构越多,IT企业的融资水平越高。以IT企业100 公里半径范围为例,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1 家VC,IT企业融资额将会是原融资额的1. 008 倍。假设1成立。另外,从100 公里半径到100 ~ 200 公里以及200 ~300 公里半径范围扩展时,VC数量的变化对融资水平的边际效应存在递增(从0. 008 增加为0. 025,从0. 025 增加为0. 029),但从200 ~ 300 公里半径到300 ~400 公里半径范围扩展时,VC数量的变化对融资水平的边际效应又出现大幅下降(从0. 029 减为0. 002)。距离IT企业300 ~ 400 公里的范围内VC增加1 家,其风险资本融资水平将仅是原融资额的1. 002 倍。这也验证了风险投资的地理邻近性,而且风险资本主要在300 公里的范围内进行投资。这一结果与Zook (2002) 提出的硅谷“一小时”距离[19]、Florida和Kenney (1998) 指出的150 ~ 250 英里范围[20]以及Sapienza等人(1996) 发现的风投与创业企业平均旅途时间英国是1. 5 小时而美国是2 小时基本一致。

模型3 中,变量N_IT01,N_IT34对应的系数分别为- 0. 011和- 0. 001,且均在1% 的水平下显著,说明100 公里以内,300 ~ 400 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同行越多,IT互联网企业的融资水平越低。以IT企业周围300 ~ 400 公里半径范围为例,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范围内每增加一家同行,IT企业融资额将是原融资额的0. 999。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知识溢出、社会网络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形成,那么,在相隔300 ~ 400 公里的同行之间,很难通过知识溢出、共享劳动力投资以及社会网络来获益,相互之间反而更多地表现为争夺技术、人才、市场以及资金。变量NIT12,NIT23对应的系数分别为0. 0003 和0. 0002,且均在1% 的水平下显著,说明100 ~ 200 公里,200 ~300 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同行越多,IT互联网企业的融资水平越高。但变量的系数均非常小,这一地理范围内的同行增加,对IT企业风险资本融资的影响比较小。假设2 部分成立。同样,在从100 公里半径向外扩展时,同行IT企业数量的变化对融资水平的边际效应也存在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影响IT企业融资水平最大的是100 公里半径范围内同行数量的变化,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范围内每增加一家同行,IT企业融资额将减少1. 1% ,出现这种情况,Kolympiris等人将其解释为可能是因为拥挤效应[10]。周圣强和朱卫平指出规模效应与拥挤效应是产业集聚 “一枚硬币的两面”,集聚会导致集聚效应由规模效应向拥挤效应转变[32]。当IT企业在100 公里范围内高度集聚时,某类要素过多导致有些资源相对稀缺,造成产业内要素比例失衡而造成不经济性,在风险资本融资额上表现为每个企业获得的风险资本就会相对较少。另外,地理邻近在促进集群内企业间组织学习的同时也会导致战略趋同、整个集群封闭自守以及创新惰性,从而诱发区域集群自稔性风险[33],知识溢出可能会抑制集群创新[34]。当区域集群创新力不足时,其风险资本融资额可能也会相应减少。同时,由于IT企业融资水平存在空间自相关,周围同行的风险资本融资水平较低,又进一步使该企业的融资水平降低。

4 结论与启示

4. 1 结论

基于中国本土风险投资数据,运用空间滞后模型考察了IT企业风险资本融资额如何受一定半径范围内同行企业数量和风险投资机构数量影响。研究结果与Kolympiris等人对美国生物技术行业与风险资本空间共生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IT企业与风险投资机构在300 公里范围内的空间共生现象最明显,IT企业附近100 公里以内、100 ~ 200 公里和200 ~ 300 公里3 个范围圈内的风险投资机构增加均使其风险资本融资水平显著增加。

(2) 100 公里范围内的同行增加反而大幅降低了IT企业的风险资本融资额,每增加1 家同行,IT企业融资额将减少1. 1% 。

(3) Moran's I值以及空间滞后模型的估计结果也说明IT企业附近同行的融资水平也正向影响其融资金额。

4. 2 启示

(1) 对于致力于通过发展IT产业来实现经济转型的一些地方政府来讲,考虑到风险投资的地理邻近,在发展IT产业的同时也应该扶持本地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本地IT企业获得风险资本融资。另外,地方政府在发展本地风险投资的同时,也要向周边地区的风险投资机构 “借力”。比如通过搭建一系列平台,增进300 公里范围内邻近区域的风险投资机构与本地IT企业之间的沟通与了解。同时在税收、待遇等方面,邻近区域的地方政府之间应该加强合作,避免为了争夺风险投资机构落户而恶性竞争。

(2) 对于试图获得风险资本投资的IT产业新进入者来讲,建议在300 公里半径范围内风险投资机构密集的城市选址,这样有利于其获得较大的风险资本融资。

(3) 从为了获得较大金额风险资本融资的角度来看,IT行业新进入者应该更多地关注100 公里半径内的同行融资水平而不是同行数量,因为拥挤效应、知识溢出负效应的存在使100 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同行数量增加反而会降低其风险资本融资额,建议新进入者在100 公里半径范围内获得较高融资的同行附近选址。

上一篇:作业4.如何进行团队建设下一篇:浙江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会计出纳模拟试卷附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