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感想

2024-04-28

《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感想(通用14篇)

篇1:《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感想

《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学习感想

在忙完工作之余,我认真学习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之后,收益匪浅,通过培训学习,让我对教育现代化的发现有了新的认识,当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飞速的发展,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同时对我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在已不只停留在课件的制作上。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谈谈本次学习后的体会

一、理念上的更新

1、此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者培训,每一天在线培训都使我在观念上有一个更新。在平时我都停流在基本应用上,然而通过此培训,才真正的认识到自我在专业方面还有许多的不足,在今后的业务提升方面还有大量的知识要学习,只有这样随时为自我更新,补充新识,更新观念,从根本上提升专业素养。

2、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等)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数学教师。

二、专业知识方面

通过聆听专家教授对“中小学幼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解读”的解读学习,使我充分认识到作为老师,首先要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操作的基本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信息收集处理以及表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深刻的认识到教育信息的重要性,明白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发的发展情况,真正理解了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掌握了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和软件的基本应用。

三、注重细节上的渗透

本次解读中,专家教授们都注重细节上的教学渗透,他们通过专题讲与案例分析和演示操作的方式,不仅教给我们知识和技巧,更在无形中用自己的言行来引导大家,在一些细节的讲解上十分细致,恰当地渗透一些学科常识,使不同程度的老师都能得到提高,正真的学有所获。

总之,学无止境,自己要刻苦钻研,不断努力,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我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把用所学到的教育技术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现代化的教育教学中,做一名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教师。

篇2:《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感想

学习心得体会

本次教师“国培计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学习,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提高的平台。在本次信息技术培训中,我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促进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通过学习《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我觉得收获颇多:

一、转变了观念,提高了自身素养

在农村小学中难以开展正常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我一直认为信息技术如同劳动技术、美术、思品等课程一样可有可无。自从参加了培训学习,对照各个模块的培训知识,发觉自己以前的想法异常幼稚。在此次培训中,我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并且注重学思结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在不断反思中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让我在学习中感觉到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完善我们的教学成长,如何应对等都是一个新问题。只有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实现一名农村教师应有的价值。

二、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

此次培训是通过电脑、网上课堂自学,虽然是这样,听着老师的讲解,仍让我懂得了很多以前所不了解的知识,让我感觉到真是学无止境,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还有待于提高,要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还需不断地学习,充电。在培训中,我了解了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掌握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法,能够用信息技术有效设计学科教学方案。掌握有效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准确诊断和切实解决学科教学问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施和评价能力。了解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能够在各个学科教学中选择运用,改进课堂教学及其研究行为。明确课程改革与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能够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学生辅导、学业测评中不断提高

自身素质。掌握教学研究理论和学科教学研究方法,能够进行学科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并形成初步成果。

篇3:《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感想

1 标准主要内容

该标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依据相关的国际、国内标准、法规,参照国际、国内通行的职业能力标准,给出信息技术服务职业能力管理的基本准则,旨在构建我国信息技术服务行业职业技能标准体系。

1.1 标准架构

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职业种类因工作类型不同,各具不同的工作性质。但是,各个不同的职业种类具有一些共性。该标准规范了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的共性,制定了各个不同职业种类应遵循的同一的规则和依据,保证了信息服务业职业技能要求的关联性和持续性,并分别根据各个职业种类不同的特点、市场需求和职业发展情况,定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1.2 能力模型

该标准依据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发展的要求,将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能力划分为知识、技能和经验三个维度。如图1所示。

其中,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技能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行为技能。

1.3 职业种类

职业种类是制定该标准的基础。职业种类具有工作性质的同一性,然而,信息技术服务业职业种类纷繁复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分化、融合。该标准结合了GB/T 29264-2012《信息技术服务分类与代码》中相应信息技术服务业务的划分,将职业种类分为信息技术咨询服务、设计与开发服务、信息系统集成实施服务、运行维护服务、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运营服务、数字内容服务、呼叫中心服务和其他信息技术服务九个大类。

1.4 职业等级

人社厅2012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技术规程》将职业资格分为5个等级,《规程》更多地从技术工人的能力水平出发,考虑了技工层面的职业等级划分,而该标准根据我国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特点、市场需求、以及职业种类、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不同要求,将职业资格划分为6个等级,更加突出了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高技术、高创新性的特点,强调了高级技术从业人员(高级架构设计、高级项目经理等)对于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重要性和引领作用。

1.5 能力评价

能力评价是对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职业能力水平的考核活动。该标准根据职业特点,确定了职业能力评价的内容为知识、技能和经验的测量和评价,并根据不同职业种类及职业特点,分别采用考试(包括知识考试、技能考试)、履历鉴定和面试等考核方法,评估和判断职业能力水平。

1.6 人员培养

该标准围绕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明确了培养内容、方式及阶段,并根据不同职业能力发展阶段提出了从业人员能力培养地图,为组织或处于不同阶段的人员提供了能力培养的路径和指导。

1.7 方法论的实践推广

该标准围绕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需要,提出了职业种类、能力标准、能力评价方法和能力培养模式等方法论,同时以附录等方式对方法论在组织内的落地实施予以指导,使组织能够更加有效地依据本标准构建人员管理体系、实施评价和发展能力。

2 与相关标准的对比分析

2.1 与国际、国外标准的关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相关技能标准化已是全球信息技术服务产业社会化分工的必然结果。虽然目前尚没有确立统一、通用的国际标准,但近年来随着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信息技术服务产业的成熟,区域性的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相关技能标准体系已逐步趋于完善和成熟。

(1)美国:较有影响的是美国劳工部(NWCET)联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波音、微软等机构制定的IT Skill Standards(信息技术服务技能标准)。该标准包括8个职业种类和50个职业分类,较详细地定义了每个职业分类的技术知识、专业技能和业务能力等,适用于改善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的教育状况,提高学术研究的机动性、实现技能学位的标准化。

与美国的人才标准相比,SJ/T 11623-2016依据我国国情及国家标准GB/T 29264-2012将职业种类划分为9个种类,并将人才能力进行了6个等级的划分;且与美国人才标准不同,该标准提出的人才能力模型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并添加了经验要素。

(2)欧洲地区:欧洲地区较有代表的信息技术服务技能标准是英国的SFIA和德国的KIBNET。SFIA是由英国计算机协会和信息系统管理协会联合制定的信息技术服务技能开发体系,称为“信息时代技能框架(Skills Framework for the Information Age)”。该体系对已有的信息技术服务职业及相应技能简单分类,根据专业技能记录个人职业信息。通过信息技术服务技能开发体系鉴定,可以帮助企业确定和开发员工的专业技能,并安排适合的专业岗位。

与欧洲的人才标准相比,SJ/T 11623-2016对人才种类和等级的划分更精细,且从知识、技能和经验三个维度对人才能力进行更全面的评价。

(3)日本:日本在亚洲信息技术服务领域技能标准的确立、推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日本信息技术服务领域职业分类自1994年开始逐渐完善、健全,21世纪初开始致力于制定信息技术服务行业人才技能标准,并逐步推出了面向整个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人才技能标准,并在亚洲地区推广。日本人才技能标准将信息服务业划分为11个职业种类和35个专业领域,由日本经济产业省所属信息处理推进机构IPA(信息技术服务技能标准推进中心)推广和认证。NEC、富士通、日立等数十家知名企业成为IPA会员企业,积极支持并在企业人才培养、技能资格考试中采用该标准。

日本的人才标准除了与SJ/T 11623-2016人才种类划分不同以外,其标准推广模式将为SJ/T 11623-2016的应用推广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2.2 与国内相关文件和标准的关系

(1)《国家职业标准制定技术规程》(2012)

《国家职业标准制定技术规程》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指导文件。其对职业标准制定的工作目标、基本原则、结构内容、工作程序等提出了明确要求,突出强调了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要坚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做到客观反映现阶段职业发展的水平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规程》将职业资格分为5个等级,更多地从技术工人的能力水平出发,考虑了技工层面的职业等级划分

SJ/T 11623-2016制定过程中对国内一些典型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进行了调研,发现目前企业人员等级划分大多数采取升序的方式,即越低级别数值越小、越高级别数值越大,这种划分方式具有更高级别的拓展性。因此,SJ/T 11623-2016将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能力划分为6个等级,划分过程中充分参考了《规程》的划分方法,与其不同的是,SJ/T 11623-2016中1级为最低级、6级为最高级,且高级包括5、6两个级别,而《规程》中5级为最低级,1级为最高级,高级只有1级一个级别。

(2)GB/T 29264-2012《信息技术服务分类与代码》

由于各个地域的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发展不同,在标准制定过程中,美国、欧洲及日本等区域的职业种类划分不具有充分的可借鉴性。而GB/T 29264-2012对我国的信息技术服务业态进行了全面而科学的分类,并已被纳入国民经济统计国家标准GB/T4754。因此,SJ/T 11623-2016在进行职业种类划分时,依据GB/T 29264-2012中信息技术服务的业务形态分类规定了信息技术服务的职业种类,进而详细说明了不同职业种类的能力要求、评价方法和能力培养模式。

3 标准的作用及价值

(1)为行业统计及监管提供依据

该标准提出的信息技术服务的职业种类的划分,为行业主管部门开展行业统计工作提供了依据及抓手。目前,随着IT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IT服务从业人员越来越多,但是由于缺乏统计依据,在行业发展过程中,对IT服务从业人员的摸底、统计以及监管工作都缺乏抓手。此标准的颁布将为行业主管部门开展行业统计及监管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

(2)有助于规范人才培训市场

伴随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IT培训市场的规模也逐渐扩大,但与整个行业的发展相比,IT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效果和速度明显滞后。各类培训机构均会针对企业的需求和技术发展方向对人才进行培训,由于缺乏统一规范进行指导,培训质量良莠不齐。该标准附录A及附录B提出了对培训机构及培训师的基本要求,有助于规范人才培训市场。

(3)缩短高校教育与企业用人的差距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高校教学与企业人才需求有一定脱节,人才培养方向略显单一,高校对企业人才的知识、技能标准不清楚,各大高校的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很难直接开展相关工作。本标准提出的职业种类、人才能力模型、人才培养方法及能力地图,可以为高校设置相关专业及课程提供参考和依据,从而缩短高校教育与企业用人的差距。

(4)降低企业用人成本

企业的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都是为其业务发展服务的,其自身的职位等级划分均与其实际的业务方向密切挂钩,且业务种类繁多,即使在同类业务当中依然存在不同的技术分支,其中也存在很多细节上的不同,这种情况并不利于人才在企业间的流动,缺乏互认机制,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使用,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大幅提高了企业用人成本。依据本标准可实现IT人才资源整合与共享,缩短企业招聘及人员培养周期,从而降低企业用人成本。

4 实施标准的措施及建议

SJ/T 11623-2016只是规范职业能力管理的开始,其提出的人才能力模型、人才等级划分、人才培养及评价方法适用于所有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的框架性的结构。随着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应根据职业种类构建并逐步完善职业能力标准体系、职业能力评价体系、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具体措施建议包括:

(1)依托标准化专业机构及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依据职业种类和能力级别开发标准实施指南,推动标准落地。

(2)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并根据我国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现状,利用行业协会等平台,依据该标准构建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能力评价体系,开展从业人员能力评价工作。

(3)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依据标准开发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培训课程,大力开展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培养工作。

篇4:《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感想

一、总则

(一)《能力标准》是规范与引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准则,是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培训和测评等工作的基本依据。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参照执行。

(二)《能力标准》根据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实际条件的不同、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情境的差异,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其中,I.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为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应具备的能力;II.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为发展性要求,主要针对教师在学生具备网络学习环境或相应设备的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本标准根据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与专业发展主线,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区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

二、基本内容

三、实施要求

(一)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能力标准》作为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能力标准》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纳入教师全员培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建立并完善推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机制,切实提升广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深化课程改革,实现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有关高等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要将《能力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重要依据,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完善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培养培训课程,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和课程资源建设,开展相关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中小学校要将《能力标准》作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制订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规划,整合利用校内外培训资源,做好校本研修,为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供有效支持。要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制度,推动教师在教育教学和日常工作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

(四)中小学教师要将《能力标准》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据。要主动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充分利用各种学习机会,更新观念、补充知识、提升技能,不断增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养成良好的应用习惯,积极反思,勇于探索,将信息技术融于教学和师生交流等各个环节,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个性化发展。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拓宽成长路径,实现专业自主发展,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篇5:《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感想

通过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课程让我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当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飞速的发展,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和对教育对象的教育方式。对现代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同时对我们教育各方面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在已不仅仅停留在教学课件的制作上。使我们认识到作为一名现代教育环境的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在本次学习中我收获颇多。在本次培中希望自己要提高的与教学相关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 通过聆听专家教授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解读”、“信息化教学环境”专题与案例分析的学习,使我充认识到作为信息技术老师,首先要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操作的基本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信息收集处理以及表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深刻的认识到教育信息的重要性,明白什么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情况,真正理解了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掌握了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和软件的基本应用,在我今后的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把用所学到的教育技术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现代化的教育教学中,做一名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教师。

二、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的专业素养

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作为一名现代信息化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并且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等)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民教师。

篇6:《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感想

2014年5月27日教育部颁发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标准,是在信息技术提升工程催化下研制的。从培训中了解到标准产生的背景,使我们感觉到自己的确需要学习,并且要终身学习,从中也看出我国信息技术的落后,教师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很大的。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如果再站在孩子面前,拿着一本书和一支粉笔,后面一块黑板,这是我们一个想象力的巨大失败,这是我们对子子孙孙不负责任的表现,对我们未来不负责任的表现。

信息技术是否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进入学科,进入课堂了呢?信息技术是否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有效的助力了我们的教学了呢?我认为事实远非如此,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空间是非常大的,需求差异也是非常大的,有的教师应用最多的就是ppt,不去创新,教师们之所以不想改变,排查创新那是因为教学需要安全感,技术的选择如果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会担心的。

从已经取得的成绩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在提高教育质量,发展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如何提升教师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应提升到什么程度,就必须有一个科学的标尺,以避免盲目,这个就需要标准来衡量。

标准是规范和引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准则,是各地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应用和测评等工作的根本依据。从标准的结构看,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是关注老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练习和反馈等教学活动所应具备的能力。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关注老师的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交流合作、探究建构、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发展等学习活动所应具备的能力。

标准中所讲的例子看出我们的思想也需要转变,特别是昌乐一中的反转课堂,老师有备什么讲什么到学生问什么讲什么,学生有老师讲什么学生学学生到学生产生质疑,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有了新的转变。

由此我反思自己今后首先在思想上应转变,不能再停留在原来的功劳簿上了,并且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提高自身教育技术能力已经迫在眉睫。第二,行动上要积极努力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到教学中去。

篇7:《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感想

感谢河南省教育厅开展这次“河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通过培训学习,让我受益匪浅,特别对于农村小学,接触网络技术的机会比较少,但当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飞速的发展,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已不能只停留在课件的制作上。而是应该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将最新的网络技术运用的课堂教育之中。特别是任友群老师这样的名师,能够听到他的讲课,真是我的荣幸。参加这次培训,对我的启发如下:

一、重新树立教学观念

1、以往教育教学,仅仅是对照教案,给予传统性的灌输教学。此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者培训,使我在观念上有一个更新。让我真正的认识到网络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反思农村教育于城市教育差距的落脚点,补充知识,更新观念,从根本上提升专业素养。

2、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电子白板)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数学教师。

二、新的教学模式

通过聆听专家教授对“中小学幼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解读”的解读学习,使我充

认识到作为老师,要掌握信息操作的基本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信息收集处理以及表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深刻的认识到教育信息的重要性,明白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发的发展情况,真正理解了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掌握常用的教学模式和软件的基本应用。

三、全面的知识涵养

这次学习中的很多现场课程,他们通过专题讲与案例分析和演示操作的方式,不仅教给我们知识和技巧,更在无形中用自己的言行来引导大家,可以看出优秀教师全面知识的涵养,在这方面,确实是自己的不组,以往只是注重数学领域的巩固,但导师们全面的知识涵养,在教育教学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篇8: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标准出台

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教育部日前接连下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 (试行)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试行) 》, 强调推行“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教师培训选学机制, 满足不同学科 (领域) 、不同起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需求。

据介绍, 《课程标准》设置“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和“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3个系列的课程, 共27个主题, 帮助教师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系列课程分别设15个和9个主题, 由技术素养类、综合类、专题类课程主题构成。“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系列课程设3个主题, 对应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主题。《课程标准》要求适应开展混合式培训的需要, 针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特点, 根据开展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要求, 合理设计教师实践任务, 科学设计考核评价机制, 确保教师学用结合。

而《能力标准》则提出, 各地应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纳入教师全员培训, 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 建立并完善推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机制, 切实提升广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为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 深化课程改革, 实现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有关高等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要将《能力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重要依据, 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 完善培养培训方案, 科学设置培养培训课程, 创新培养培训模式, 加强师资队伍和课程资源建设, 开展相关研究,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小学校要将《能力标准》作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制订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规划, 整合利用校内外培训资源, 做好校本研修, 为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供有效支持。要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制度, 推动教师在教育教学和日常工作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

篇9:《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感想

(一)为指导各地组织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规范引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建设与实施工作,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以下简称:能力标准),特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开展类似培训时可参照执行本标准。

(二)《课程标准》综合考虑我国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差异,旨在满足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起点教师的能力提升需求,推行“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教师培训选学机制,确保按需施训。

(三)《课程标准》要求实施主题式培训,强化任务驱动,突出实践导向,将问题解决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促进各地采取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新模式,推行网络研修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推动教师学用结合。

(四)《课程标准》依据能力标准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设置“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和“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3个系列的课程,共27个主题,帮助教师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五)《课程标准》对教师在培训中的实践任务和学习成果提出明确要求,旨在推动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协同开展教师应用成效评价,做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工作,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切实得到提升。

二、课程目标

(一)“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培训,教师能够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合理利用通用软件、学科软件、数字教育资源等技术资源,有效开展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系列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培训,教师能够在网络教学、移动学习等信息化环境中,合理利用通用软件、学科软件、数字教育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等技术资源,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发展综合素质。

(三)“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系列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培训,教师树立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专业发展的意识,掌握专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学会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有效参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及区域研修,养成网络学习习惯,促进终身学习,实现专业自主发展。

三、课程主题

“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系列课程分别设15个和9个主题,由技术素养类、综合类、专题类课程主题构成。“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系列课程设3个主题,对应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主题。培训机构要依据课程主题,分学科(领域)开发课程,供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能力起点的教师选学。

(一)依据技术素养类课程主题开发的培训课程,其内容重在帮助教师树立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适应不同的信息技术环境,学会操作常用信息技术设备,运用通用软件和学科软件,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加工和制作等。其中,“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重点关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常用设备与资源的使用;“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系列课程重点关注网络教学环境和移动学习环境下常用设备与资源的使用。

(二)依据综合类课程主题开发的培训课程,其内容重在帮助教师在整体教学流程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其中,“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重点关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讲授、启发教学等;“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系列课程重点关注网络和移动学习环境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依据专题类课程主题开发的培训课程,其内容重在帮助教师在教育教学关键环节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增强教育教学实效。其中,“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重点关注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导入、讲解、技能训练、总结与复习、评价等教学环节;“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系列课程重点关注网络和移动学习环境下,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学习任务设计、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学习过程监控、学习评价等环节。

(四)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主题开发的培训课程,其内容重在帮助教师利用教师工作坊、网络研修社区等,有效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协同备课、经验分享、课例研究、专题研讨、教学反思等校本及区域研修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主题及代码列表如下:

四、课程建设要求

各地要根据《课程标准》,建设一批能够符合地方实际,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需要的优质培训课程资源。培训机构要注重与中小学合作,重点建设网络课程资源、典型案例资源、微课程资源,加工生成性资源和校本特色资源,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

(一)要切实做好培训需求调研工作。探索利用测评工具,分析诊断不同地区、不同能力起点、不同学科(领域)教师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规划与设计。

(二)要将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以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为主线,以优化教育教学方式和关键环节为重点,以改善教育教学行为为目的,将技术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三)要适应开展混合式培训的需要。针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特点,根据开展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要求,合理设计教师实践任务,科学设计考核评价机制,确保教师学用结合。

(四)要注重分学科(领域)开发培训课程。针对不同学科(领域)应用信息技术的特点,确定培训课程内容,运用典型案例,帮助教师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教学重难点问题。

(五)要依据课程主题开发具体课程。按照课程主题说明,选择全部或部分内容要点,参照课程示例,设计具体课程。同一课程主题下,可根据需要设计多门课程。要特别关注实践任务、案例资源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的要求。

(六)要遵循课程目标、内容与评价的一致性。课程目标须体现课程主题描述的相关内容,具体可测。要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契合的学习内容和活动。要合理设计评价指标和方式,确保有效评价学习效果。

(七)要符合相关技术和格式要求。音视频、多媒体课件、文本、动画等课程资源要采用通用格式与标准,具有兼容性,保证学习者能够使用不同浏览器与通用播放软件进行学习。为便于课程规范管理,所建课程应按统一模板(附件2)进行说明。

(八)要提供功能完备的课程运行平台。平台须具备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和网络研修社区等研修功能,满足混合式培训需要。具有充足的网络带宽,能够有效实现多网联通。

五、课程实施要求

(一)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课程审核遴选工作。要依据《课程标准》,本着“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对拟纳入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课程进行认真审核,遴选出高质量的课程资源。要将课程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任务承担机构遴选的重要条件。要将一线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满意度,作为课程评审和培训机构调整的重要依据。

(二)各地要在训前测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多套培训课程组合菜单,便于教师选学。要合理配置技术素养类、综合类、专题类和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以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为重点,技术素养类课程原则上不超过规定学时的三分之一。要充分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汇聚各地培训课程资源和教师培训服务信息,组织教师选学。

(三)各地在课程实施中,要加大培训模式创新力度,推行将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重点实施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现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提升。培训机构要建立“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要分工协作,分级建立培训者队伍,完善组织管理体系。要将培训重心下移,以校为本,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附录

术语表

1.多媒体教学环境:包括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与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主要由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电视机等构成,以呈现数字教育资源为主。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主要由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控电视等构成,在支持数字教育资源呈现的同时还能实现人机交互。

2.通用软件:是指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通用性软件,例如办公软件、即时交流软件、音视频编辑软件等。

3.学科软件:是指特别适用于某些学科的软件,如几何画板、在线地图、听力训练软件、虚拟实验室等。

4.数字教育资源:是对教学素材、多媒体课件、主题学习资源包、电子书、专题网站等各类与教育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字资源的统称。

5.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泛指以信息技术支持为显著特征的教学形态。

6.技术资源:是对通用软件、学科软件、数字教育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等资源的统称。

7.网络教学平台:是对能够为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提供支持的网络平台的统称,如网络资源平台、网络互动平台、课程管理平台、在线测评系统、在线教学与学习空间等。

8.移动设备:是对便携式计算通信设备的统称,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

9.评价工具:是指开展评价所使用的各种支持工具,如试卷、调查问卷、测试量表、评价量规、观察记录表、成长记录或电子档案袋等。

篇10:《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感想

数字化和信息化已经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主流,计算机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了普及,我们的教学也不例外。它具有极大控制性,容量性,灵活性。把几何画板运用到数学课堂多媒体教学中,比如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二次函数图像的变换、三角形的全等和相似、还有一些常见题目的动画演示等,这些知识若通过几何画板演示,学生就能直接观察到它们的运动路径,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和直观,学生接受起来就很容易了。同时,如果学好了几何画板,直接在课堂上操作,通过多媒体演示,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效率。由此我体会到几何画板在数学教学中的用途如此之大,与日常教学息息相关。同时,通过学习,我体会到,在运用课件辅助教学时,不仅仅是去制作课件,在制作过程中,要对这节课完全理解,从原理上明白这节课的实质内容,再细化到如何去制作,才能简单明了的理解这节课,是在制作过程中的关键点。

总之,《几何画板》是一个适用于教学和学习的工具软件平台,既可用于平面几何、平面解析几何、代数、三角、立体几何等学科的教学或学习中,也可用于物理、化学等课程的教学中。目前,各学校的电教化设施不断改进,多媒体设备已普及到班级,网络已深入课堂和家庭生活,我相信几何画板会被越来越多的数学老师掌握,它会深入课堂,深入学生。

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一定会努力学习几何画板这个先进而又方便的软件,并把它运用到专业的教学中去。

篇11: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扎赉特旗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试行)

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提升我旗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更好地推动我旗教育改革发展。根据《国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及区、盟教育信息化部署会议精神,结合我旗教育信息化工作实际情况,制订本标准。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为全体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教学体系,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提供师资保障。

二、适用对象 全旗中小学专任教师

三、具体技能等级及标准

坚持从教育信息化和教学实际出发,以教学应用为主。根据我旗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实际情况,具体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应用技能等级及标准。

(一)初级应用技能标准

1.能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基本功能和操作,在计算机上对文件及文件夹操作(新建、重命名、复制、粘贴、移动、删除等),能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上传、下载文件);

2.能够使用OFFICE办公软件,用Word编写教案,用Excel 进行学生成绩统计,用PowerPoint 制作教学课件;

3.能够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4.能够使用电子白板进行学科教学;

5.能够利用录屏软件(如屏幕录像大师、Live View等)制作微课;

6.能利用网络进行文件传输,会使用压缩软件对文件进行压缩和解压;

信息化教学素养:树立与教育信息化相适应的信息意识;能够对教育资源进行价值判断,选择与任教学科相适应的教育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

(二)中级应用技能标准

除对初级应用技能标准熟练掌握和应用外,还须达到: 1.能够对计算机进行基本管理和维护,下载和安装常用应用程序,能够使用安全卫士软件预防和查杀计算机病毒;

2.能够使用OFFICE办公软件,用Word编排所教学科试卷,用Excel 进行较高级数据分析、筛选及其它数学函数应用,用PowerPoint 插入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素材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3.能够根据学科特点选择合适的信息化学科工具开展教学; 4.能够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功能开展教学;

5.能够利用专业软件(如Camtasia Studio)制件微课并运用于教学中;

6.能够建立教师个人空间,上传个人教育教学内容进行展示和交流;

7、能够运用云教学平台进行课堂教学。

信息化教学素养:能够根据所任学科特点编制课堂教学实施方案,将各类教育资源与日常教学进行整合并合理使用,能够利用信息化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高级应用技能标准

除对初级和中级应用技能标准达到熟练掌握和应用外,还须达到:

1.能够掌握基本计算机网络知识,能对简单网络故障进行排除;

2.能够应用视频编辑软件(如会声会影、爱剪辑、Adobe Premiere等)制作教学视频;

3.能利用云教学平台进行教学,运用微课、翻转课堂教学;

4.能够熟练运用信息化专用教室(如录播教室,同频互动教室)开展教育教学应用;

信息化教学素养:能够深入理解信息化与课堂教学深度 融合的内涵,并在教育教学中积极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能够指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培养学生通过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考核办法及结果运用

篇12:《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感想

能力标准(试行)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市中小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依据国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和市教育局《吉安市中心城区加快教育发展行动计划(2010—2012)》及《吉安市中小学信息化发展三年规划》等相关文件精神,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吉安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

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初级)

1.硬件操作技能:

①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操作,常用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的基本操作(如常用的键盘、鼠标、光驱、U盘、打印机、显示器等);

②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结构;

③会正确开关计算机;能够正确使用校内所配备的各类电教教学设备。

2.软件使用技能:

①熟悉常用计算机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基本操作(如文件管理、启动运行应用程序);

②熟练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每分钟可输入15个汉字;

③掌握在计算机上新建、重命名文件夹及复制、粘贴、删除、移动文件等操作;

④会使用Winrar、Winzip压缩软件进行压缩与解压处理;

⑤会使用Word办公软件进行文字输入并进行简单的内容、格式编排和打印;

⑥能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⑦会在互联网上浏览信息,搜索教育、教学资源,会在网上进行上传、下载等操作。

3.信息化教学素养:树立与教育信息化相适应的信息意识;能够对各类信息化教育资源进行价值判断,选择与任教学科相适应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并应用于课堂教学。

4.等级要求范围:我市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教师男50周岁(含)以下,女(48)周岁以下均需达到信息技术初级应用标准。

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中级)

除具备初级能力外,还须达到:

1.硬件操作技能:

①知道常用硬件媒体设备种类与功能(如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每种设备适用于何种环境以及适用于传递哪一类型的信息);

②了解多媒体硬件技术在教学中的发展趋势。

2.软件使用技能:

①能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等)熟练编排所任教学科的试卷;

②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等)进行较高级的数据分析、筛选及其它数学运算;

③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如PowerPoint等)制作课件,能将声音、图片、视屏、动画等各类素材进行整合运用。

③能初步运用多媒体工具对信息加工处理(如对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形式的信息进行加工、编辑和处理);

④熟练使用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BBS)、网络寻呼工具(QQ、MSN等)、个人博客(Blog)进行表达和交流;

⑤会安装与卸载常用的应用程序。

⑥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一般特征也预防措施。

3.信息化教学素养:能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编制适于所任教学科信息化教案及课堂实施方案;将各类教育资源与日常教学进行整合并合理应用,善于利用教育资源突破教育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指导学生获取信息化学习资源(如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或相关辅导材料,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

4.等级要求范围:我市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校级班子成员及45周岁(含)以下教师均应达到信息技术中级应用标准。

三、信息技术能力应用标准(高级)

除具备初、中级能力外,还应达到:

1.硬件操作技能:

①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架设所需的各类硬件知识; ②能对机房及电子备课室计算机等设备进行简单故障排除;

③能对学校常用电教设备进行维护和简易故障排查;

2.软件使用技能:

①对计算机操作系统及网络操作系统有较深的了解(会安装、使用、备份与还原操作系统);

②熟练使用常用软件对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如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对信息进行编辑,利用统计软件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等);

③熟练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技巧;

④熟练掌握1-2种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如PowerPoint、Flash、几何画板等),能够制作网络课件;

⑤为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及各类资源系统软件的架设和WEB发布提供支持等;

3.信息化教学素养:认识网络教学信息的传递手段,以及教学媒体的类别和功能;能够根据不同信息化教学媒体的特点,设计实现不同教学目标的学习活动与学习模式(如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实现探究性学习、研究型学习与案例学习等学习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开展教学交流和活动。

篇13:《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感想

一、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亟需拓宽视域, 端正心态

1. 累积高度, 克服惰性, 自觉舍弃模式化解读。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阅读教学“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这里的“模式化解读”可能更多的是指课堂上具体的教学行为, 但课堂上对着学生把教材进行模式化解读, 反映了备课时教师思维的惰性和对教材解读的因循守旧。

苏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4课《孙中山破陋习》是一篇情理交融的好文章, 很多教学设计中都把“学习孙中山小时候敢于同封建陋习作斗争的勇气和决心”“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在教材中也能找到许多实现这一目标的内容。但是在21世纪已经进入第二个十年的时代背景下, 我们真的要让我们的孩子学习“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吗?新课标指出:“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 注重吸收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修养。应认真钻研教材, 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果我们把眼界放在时代背景下, 与教科书编者进行“再次对话”, 将文本的价值指向儿童的未来, 读出文本传达出的“敢于向害人的习俗说不”的新价值内涵, 相信对这篇课文的教学会有全新的面貌。

对于模式化问题, 曾有专家提出让教师对教材进行“陌生化阅读”的建议, 但我认为, “陌生化阅读”是一种操作技巧, 如果我们把问题的解决途径直接指向教师的内心, 指向累积高度、克服惰性的自觉, 也许会生发出更多的操作技巧。

2. 双重视角, 合理挖掘, 体现课程的准确定位。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个明确的界定对教师的教材解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解读教材时不能只关注文本承载的人文意义, 而使得教学设计滑入“教内容”的肤浅套路, 要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服务。所以在解读教材时, 我们既要以“读者视角”进入文本, 更要以“教师视角”进入文本, 合理挖掘教材资源, 使之服务于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服务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苏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6课《天安门广场》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 重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 但在进行教材解读时, 我发现了教材中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内容: (1) 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用“北端”“中央”“左右两侧”“遥遥相对”等方位词准确描写了天安门广场上的建筑, 可以据此进行一项语言实践活动, 让学生练习用方位词描写某地点, 学习运用语言, 内化语言。 (2) 课文第六自然段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华灯齐放”“礼花飞舞”“一片辉煌”“翩翩起舞”“纵情歌唱”等词语写出了天安门广场节日欢庆的场面, 精彩纷呈, 可迁移仿写。同时, 这样的实践活动还能结合新课标规定的“每堂课写字10分钟”的要求, 创造性地解决中高年级学生“课课写生字”的尴尬, 体现课程阶段目标侧重点的不同。

二、我们形成了解读教材的正确观念和自觉意识, 还需要在反复不断的实践中培养对教材内容的敏感

1. 培养发现语文教学价值的敏感。

教师在解读教材时, 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要进行合理的取舍, 要选择“适切而简约”的教学内容。要选择能给学生提供学习语文的实践机会的内容, 选择能让学生借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 这需要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有着发现文本语文教学价值的敏感。如特级教师王崧舟在经典教材解读案例———《小珊迪》中, 以高度的敏感, 发现了文题中的一个“小”字, 结合文章中只出现“珊迪”而没有出现“小珊迪”的现象, 读出了四点体会:她年龄小、身体弱小、地位渺小以及上述三层意思对人物形象的反衬作用。真让人慨叹, 一篇文章在一个有高度解读敏感的人眼中, 竟是这样的纤毫毕现, 目中生花。

“从语言出发, 再回到语言” (吕叔湘语) 有利于培养教师发现语文教学价值的敏感。从文本“出发”, 进入作者的世界, 与作者对话, 与意象对话, 能发现教材的自身价值;再从文本中“出来”, “回到”语言本身, 与形式结构对话, 与编者对话, 能发现教材的语文教学价值。既要“入乎其内”, 也要“出乎其外”, 就像王老师那样回到语言文字本身, 就能发现文本蕴藏着的精彩教学内容。

2. 培养在动态生成中智慧解读文本的敏感。

下面是一位老师的课堂教学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7课《徐悲鸿励志学画》) 片段:

生:这个外国学生真的很不礼貌, 竟然这样当面侮辱徐悲鸿。

师:你能读出他的“很不礼貌”吗?

生: (声嘶力竭地) “徐先生, 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 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 也成不了才!”

师:读得真好!

读得好吗?不见得。这一段话中充满了傲慢与偏见, 是对徐悲鸿所代表的中国人的轻蔑嘲笑。试问, 有谁会在嘲笑他人时声嘶力竭地高喊?学生对“很不礼貌”的错误理解和对文本的粗浅认知没有引发老师对本段教材的敏感, 一次极不到位的“朗读”导致了文体价值的严重流失, 这不能不令人扼腕。

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再全面也不可能超过所有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很多时候, 教师需要对教材的某个部分进行临时的智慧解读, 这些部分可能是学生的解读与教师的解读完全背离的地方, 可能是教师忽略的地方, 还可能是学生的错误解读。这种学生个性化解读所带出的珍贵教学契机, 迫切需要教师在动态生成中智慧解读文本的敏感, 我们需要倾听每个学生的阅读体验, 仔细辨析他们的话, 对文本进行即时解读, 放缓课堂节奏, 抓住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 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正确的理解。

篇14:《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感想

关键词:新课标;信息技术教师;素质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346-01

教师想要教好一堂课必须在备课时下足功夫。传统教学的弊端是针对书本备课,教师怎么样教授,学生就跟着怎么样去学习,通过教师对所教授内容的理解来左右学生,可以理解为学生完全是被动的学习。而在新课程标准之下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更新了教与学的内涵:它认为课堂教学学生与教师是共同的组成部分,师生应该是合作互利中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最终达到双赢的结果,对学生这一主体的要求也应当予以重视,对学生从前所拥有的知识或者是经验给予足够的尊重,结合学生自身帮助学生提高与发展,对学生合理的特质发展予以鼓励,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学习主动权和对知识的探究能力。

一、新课标前提下信息技术的定义

信息技术可以简单将其分为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两方面。其中信息素养是指单一个体对信息理念的看法、认识,对信息知识的截取获得、解析、研发、评论、传递、合理利用等一系列的能力,建立在与信息法规相关,与信息道德不相违背的基础之上,它的背景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集意识、信息、能力、道德为一体的一门综合素养,是现今信息技术高速运转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它的定义是日新月异不断更新的。而针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本文给出的定义就是从事信息技术方面授课的老师。

二、在新课标前提下信息技术教师素质与能力的探究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往往占据着掌控全局的领导者地位,是课程的主导者,教学所采用的方法就是单纯的你教我学模式,教师简简单单的传授知识,根本不考虑学生可不可以理解,能不能够接受[1]。自从改用了新课标后,教师的传授方式发生转变,学生亦可以不再像以前原封不动的“照单全收”。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师的角色也由领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们有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改变了以往的填鸭式教育。新课标使得传统教育模式被改革,进而导致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使得当代的信息技术教学,除了以往单纯的课堂知识,还要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而作为传授者的教师们,更要加强信息素养的提高和自身能力的培养,所以要想提高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学的水平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与能力。

在新课标背景之下,信息课程改革需要做到:引导学生培养的信息素养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发展研发课程内容;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注重学生个性化能力的提高。还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精心设计考虑多种教学方案,真正做到放低姿态,和学生达到良好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和个人能力,使学生真正能将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应用于实际生活中[2]。当今社会想要获取信息必须要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这就要靠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了,加强了自身的能力,所有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总的结论便是,信息技术课程单纯的教授学生知识不如加强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素养和能力。

三、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师素质与能力的缺失现象

由于信息技术真正被引入课堂的时间很短,这注定了信息技术学科存在很多局限性,比如像缺少师资力量,教学经验不足等,导致这一学科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停滞不前。据有关调研,教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严重紧缺,而且现存的有限师资力量中,人员的自身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这些都是使信息技术学科停滞不前的内因,因此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已被提上日程。

四、解决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师素质与能力普遍偏低的途径与方法

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养成主要靠教师的正确引导,而在新课标的指导方针下要想成为一个素质高、能力强的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向以下几个方向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是首先要做的,这可以从专业知识的加强,专业道德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加强培养,对岗位的热爱,对学生的喜爱几方面着手[3]。要想在新课标下做好教学工作,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必须要变革的。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本,宗旨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想要做到这点,就要舍弃以往陈旧、教条的教学内容。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沟通与交流,是引导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新课标倡导学生与教师的合作理念,通过师生合作学到新知识掌握新技巧。

结论:新课标改革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它给教育带来的改变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在总体形势下,信息技术教学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潮流,做出巨大变革,而变革的主体在于信息技术教师的变革,最迫切的是教师个人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应当实时更新,建立在完善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是自己和学生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 克.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方略[J]。学周刊.2014.

[2] 岳冬利.王岁花.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 2014.

上一篇:8语文集体备课记录下一篇: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事迹 文教体局朱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