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河北省女教职工体育行为特征的现状调查

2024-04-24

对河北省女教职工体育行为特征的现状调查(通用7篇)

篇1:对河北省女教职工体育行为特征的现状调查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对河北省师大、科大、经济学院、经贸、邢台学院、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贸、政法8所高校276名大学生 (其中男生128人, 女生148人) , 进行研究分析。

2. 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法:本研究共发放300份问卷, 回收284份, 回收率94.7%。有效问卷276份, 有效率92%。

(2) 文献资料法 (略)

(3) 数理统计法 (略)

二、讨论

1. 体育消费现状

体育消费分为:体育实物消费、体育信息消费、体育劳务消费。本课题研究中:体育实物消费:运动服装、小型健身器材、体育保健品、运动饮料、体育邮票。体育信息消费:订购体育报刊杂志书籍、观看体育比赛的门票、购买体育音像制品。体育劳务消费:体育彩票、俱乐部会票、培训班学费、体育活动场馆门票。 (见表1) 。研究结果表明, 河北省各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总额中, 体育实物消费占48.1%, 体育信息消费占27.9%, 体育劳务消费24%。由此可见, 河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以实物消费为主。

由表1可知, 购买运动服装是河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形式。然后依次是订购体育报刊杂志书籍、体育彩票、运动饮料、购买体育音像制品。

2. 影响体育消费的原因

究竟是何种因素促进着河北省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 又是何种因素制约着河北省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 了解了这些因素及其形成特点, 对于合理引导人们的生活和体育消费, 促进人们生活消费结构的优化有着直接的意义。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

(1) 促进河北省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提高的因素

当问及“你认为在体育方面花点钱是否值得”问题时, 我们获得了被调查者对此“认可程度”的判定结果。 (见表2) 。分析表明, 认为体育消费“完全值得”的约占5 6.7%, 认为“基本值得”的占3 8.9%。以上两项相加为9 5.7%。这就充分说明, 随着人们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大学生的商品意识不断增强, 河北省大学生已经愿意在体育方面花钱。这一调查结果, 同人们对身体重要性和体育功能的认识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

(2) 制约体育消费的因素

影响体育消费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因素来说, 它主要取决于体育消费观念。同时, 客观环境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出5种主要制约因素, (见表3) 。调查显示, 制约河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因素的顺序:性别、运动消费品价格、经济条件、运动兴趣、运动场所。与消费一般相关的因素是:专业、闲暇时间、参与活动的组织形式、体育消费品的种类以及体育宣传的程度。

①性别与体育消费。性别是制约河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最主要的因素。男女生在体育消费方面存在差异。 (见表4) 。调查表明, 女生的体育消费远远小于男生, 女生除在购买运动饮料上稍高于男生外, 其余各项均低于男生。这是由于男女生的体育兴趣不同所造成的。男生兴趣相对广泛, 对体育的关注程度也相对比女生高。

②体育消费品价格、经济条件与体育消费。从调查结果来看, 体育消费品价格、经济条件严重制约体育消费。据了解, 85%的学生月生活费在300元~500元左右, 而10%的学生月生活费仅为200元左右。

而在对体育消费品价格的认定上, 学生认为质量好的价格高, 价格便宜的质量又低劣, 这使学生们无从选择。若想改变这一现状, 必须在学生经济能力承受范围内, 制造出适合学生消费层次且物美价廉的体育商品。

③运动兴趣与体育消费。体育兴趣是影响体育消费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所谓体育兴趣, 是指学生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的心理倾向, 它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基本动力之一。只有当人们对体育产生兴趣时, 才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调查结果表明:体育兴趣浓厚的学生年体育消费占年人均消费额的23.4%, 体育兴趣一般的学生占11.8%。而体育兴趣差的学生仅占5.7%。

④运动场所与体育消费。河北省13.7%的大学生认为缺少场地是制约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据析, 南京市已150多家健身场所。经营的体育项目有健身健美、游泳、保龄球、羽毛球、旱冰、网球、台球、乒乓球、高尔夫球、壁球、武术、足球、沙弧球等。而在我省运动场所则少之又少, 且价钱高, 场所小, 运动项目少。总之, 体育场馆和体育娱乐设施向大学生提供的体育消费服务的项目、服务品价格、服务环境、服务质量, 以及场馆与各高校的距离 (步行15min为宜) 等因素, 是制约河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不可忽视的因素。

三、结论和建议

1. 河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以实物消费为主, 其次是体育信息消费、体育劳务消费。

2. 在河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前5位的是运动服装、订购体育报刊杂志书籍、体育彩票、运动饮料、购买体育音像制品。

3. 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性别、体育消费品价格、经济条件、运动兴趣、运动场所。

4. 提高大学生的健身意识, 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 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用新颖的宣传手法, 时时进行引导性的宣传, 加强校园与舆论的宣传。

5. 加快体育设施建设, 提高场馆设施服务质量。体育设施场所应走设计好, 建设好、管理好, 使用好, 经营好的综合发展之路。多设计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多功能、小型适用的体育健身娱乐场所。低收费开放学校体育设施, 缓解公共体育设施不足的矛盾。

6. 开发、培养适合河北省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市场, 促使体育消费品价格符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培养河北省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念, 刺激消费。

参考文献

[1]蔡军:对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研究[J].体育科学, 1999年04期

[2]赵书翔:北京市海淀区家庭体育消费结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报, 2001, 24 (3) 292-293

[3]于振峰:对我国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 1999, 19 (3) 30-31

篇2:对河北省女教职工体育行为特征的现状调查

[关键词] 辽西地区 高校女教师 体育消费 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也越来越关注。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全国高校合并、扩招这一重大举措的实施,各高校教学压力迅速显现出来,高等学校的教师, 除了科研工作在质量和数量方面有增无减的情况下,出任教学课时数也较以前也增加了不止一倍。同时可以看到,各高校为了鼓励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不同程度的在教师的岗位津贴、课时津贴方面,做了较大的调整,这也使得教师们工资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然而,一个让人不能理解的问题是,他们在其他消费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却在体育消费方面没有大的变化。特别是高校女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体育消费状况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本课题调查了解辽西地区高校女教师群体的体育消费状况,为了更科学地引导和培养她们良好健身意识和积极进行体育消费,从而使她们积极主动地为增强体质而投资,为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2000年~2005年体育核心期刊有关体育消费的文献资料35篇,阅读消费和体育消费书籍、学术会议论文集8本。

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对辽西地区的渤海大学、辽宁工学院、锦州医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学院、锦州师范专科学院、朝阳师范专科学院、盘锦高等技术学院、葫芦岛船泊学院等9所普通高校的女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676份,回收率96.57%,有效问卷652份,占回收问卷的96.45%。调查内容涉及体育消费观念、消费水平、消费动机、消费结构、影响消费的因素及未来消费需求状况等。

3.访谈法

对9所高校的30多个不同职称女教师家庭的经济收入、体育意识、体育消费等情况进行了专访。

二、结果与分析

1.辽西地区高校女教师体育消费结构体系比较分析

(1)辽西地区高校女教师体育消费类型的基本情况。体育消费是指人们购买或使用有形产品与无形的体育劳务以满足自身体育需求的活动,它包括有形的实物消费和无形的劳务消费两种。根据有形的实物消费和无形的劳务消费内涵,运动服装(鞋、帽)、运动饮料(食品)、体育健身器材(球、球拍)、体育书报(音像制品)等属于有形的实物消费;观看体育比赛(门票)、参加体育健身培训,体育彩票、医疗康复、体育旅游等属于无形的劳务消费,从回收的问卷看,低职称女教师(初级、中级)多用于购买运动服、健身器材和运动饮料等有形的实物消费上,而高职称(副教授、教授)的女教师也基本上以实物消费为主,但用于劳务消费的费用却高于低职称的女教师。

由表1可知低职称的女教师选择消费对象依次为运动服装、体育健身器材、运动饮料、参加体育健身培训、体育书刊、观看比赛、体育旅游、体育医疗和体育彩票。高职称女教师选择对象依次为运动服装、体育健身器材、运动饮料、参加体育健身培训、体育书刊、体育旅游、体育医疗、观看比赛和体育彩票。

(2)高、低职称女教师的体育消费结构分析。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无论高职称女教师还是低职称女教师,她们实物消费的比例占了绝大多数,她们主要的体育消费依次是运动服装、体育健身器材、运动饮料、参加体育健身培训和购买体育书刊。从表1看出由于运动服装、鞋帽不仅可以用于体育锻炼,而且还可以用于日常生活,比较实惠,因此体育服装占了较大的体育消费比例。另外,物美价廉的体育健身器材和时尚的运动休闲饮料也是女教师普遍追求的体育消费形式。同时,由于绝大部分女性追求靓丽的体形,她们在参加体育健身培训和购买体育书刊也占了一定的消费比例。她们认为可以通过体育培训塑造优美体形,从体育书刊中可以获取一些合理的健身和减肥的方法。满足了爱美的心理需求。

2.辽西地区高校女教师经济收入与体育消费的比较分析

经济收入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消费水平,女教师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每月的工资和课时津贴,其收入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其体育消费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女教师的体育消费创造了条件,而女教师的经济收入也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其体育消费水平。

(1)辽西地区女教师经济收入与体育消费的比较。由表2可知,被调查的女教师中,每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高职称女教师占90.8%,低职称女教师占3.5%。月收入在1500元~2000元的高职称女教师占6.9%,低职称女教师占78.2%。月收入在1000元~1500元的高职称女教师占2.3%,低职称女教师占16.4%。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高年职称女教师占0%,低职称女教师占1.9%。可见,辽西地区大部分女教师目前的月收入最低基本在1500元以上。通过调查还发现,每月体育消费在50元以下的高职称女教师占45.3%,低职称女教师占52.8%,每月体育消费在50元~100元,高职称女教师占32.1%,低职称女教师占29.6%,每月体育消费在100元~200元,高职称女教师占19.4%,低职称女教师占11.7%,每月体育消费在200元以上,高职称女教师占3.2%,低职称女教师占5.9%。从数据可以看出,高职称女教师收入普遍高于低职称教师,但每月体育消费状况却相一致,大部分都集中在100元以下,所占比例近80%。

(2)辽西地区女教师的经济收入及体育消费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可支配收入也随之增加。可支配收入增加,其体育消费水平也相应提高。近年来,辽西地区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其体育消费意识水平也不断增强。然而,对辽西地区高校女教师调查显示,平均收入水平虽然较高,但是,她们的体育消费水平仍然较低,绝大多数月消费水平低于100元。引起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

①闲暇时间少,工作、家务繁忙是制约高校女教师体育消费的首要因素。选择该因素的女教师占63.1%。由于高校女教师都是学校的骨干教师,肩负着主要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其年龄大部分都属于中年阶段,繁忙的工作和家务使他们的闲暇时间少,制约了他们的体育消费;

②缺乏体育消费的环境。选择该因素的女教师为35.9%;体育场地器材设备和指导力量等条件不足、体育消费价格过高、也是制约女教师参与体育消费一个因素。

③受传统文化的心理影响。我国人民自古以来注重勤俭持家,在消费问题上是重积累,长于计划开支,其消费方面一贯表现为实用和耐用,因此,虽然富裕了,但投入到体育消费中的资金仍然很少。

3.女教师体育消费意识与消费动机的比较与分析

人们参与體育活动的前提是对健康的需求,而对于健康的认知,取决于人们的体育意识。体育意识是把体育健康需求转化为体育消费行为的桥梁。只有具备了体育消费动机才会产生体育消费的行为。根据调查统计显示,目前女教师的体育消费动机主要分为增强体质、工作需要、陶冶情操、社会交往、形体健美、丰富余暇和其他等八类。

(1)女教师体育消费动机的类型。在该调查中,要求每位女教师选择一种最直接、最强烈的动机,调查显示(见表3),低职称女教师由于大多数处于38岁以下,为了满足教师形象,形体健美需要的动机居首位,占31.3%;其次是工作的需要占22.6%。明显高于高职称的女教师。反映了低职称的教师年轻、身体好,把体育消费、体育活动作为塑造形象、娱乐身心的一种手段;高职称女教师多数年龄在38岁以上,追求身体健康动机居首位,占32.1%,其次是工作需要占21.9%。

(2)女教师体育消费理念与动机分析。辽西地区高校女教师进行体育锻炼过程中,实施体育消费的目的动机与所处工作环境、社会地位和承担的工作性质有较大关系。正因如此, 出现女性消费目的的多元化倾向。这可能与女教师工作压力过大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也可能与女教师喜爱追求时尚及女性新运动项目多样化有关。从不同职称的女教师的体育消费动机和目的看,高职称女教师(38岁以上)群体,在消费目的动机上首选“强身健体”,随年龄的增加人们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这与该群体在单位的工作压力大,工作任务重有直接关系。而首选“形体健美”为目的群体呈现出青年化趋势,这与该年龄阶段精力旺盛,健康状况良好,以及本身的生活理念现代化程度高有直接关系;而对于“社会交往”、“丰富余暇”、“工作需要”、“陶冶情操”这几方面动机相差不大。

总之,辽西地区高校女教师的体育理念和消费动机是基本正确的,但这种理念还停留在简单的认识层面上,而更多的女教师缺乏体育实践。随着辽西地区经济的发展,相信她们对体育消费的认识逐渐会全面并趋于合理。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体育消费已成为大多数高校女教师生活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总体水平较低。

(2)高校女教师的体育消费支出结构不均衡,实物型体育消费的支出仍然远远高于体育信息消费的支出及体育健身消费的支出。

(3)随着高校女教师的经济收入的提高,参与型体育消费作为一种增进健康、消除疲劳和愉悦身心的独特手段已经渐渐被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无论低职称、还是高职称的教师体育消费的理念逐渐在完善,消费观在从实物消费的基础上,渐渐的在劳务消费上增大投入。

(4)高校女教师体育消费相应的也受到了“闲暇时间少,工作、家务繁忙”和“缺乏体育的消费环境”的制约。

2.建议

(1)加快高校體育消费市场开发,注重开发的层次性,满足高校女教师体育需求。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精神文明生活的日趋丰富,高校女教师从事体育活动、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的人越来越多,体育意识不断增强,体育消费欲望也越来越强。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体育专业人才和场馆设施等物质的相对优势,开发兴办体育产业,把开发体育市场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有机结合起来。

(2)大力宣传体育消费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改变传统体育消费观念,提倡花钱买健康、花钱享受体育的观念,积极鼓励体育消费。

高校女教师的体育消费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是实物型和参与型体育消费,这种消费结构的形成与他们的实际消费能力以及对运动的需求密切相关。进一步调整消费结构,必须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我国国民经济收入逐步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谢小龙等:知识女性体育消费心理的影响因素及市场营销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5(10)

[2]张凤霞:陕西省知识分子体育消费频率、项目与动机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6)

[3]王景亮等:我国西北地区妇女体育消费情况调查报告[J].山东体育科技,2006(3)

[4]魏军:我国体育消费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6

[5]王景亮:西安市不同年龄妇女体育认知、体育动机和体育消费的现状调查[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1)

篇3:对河北省女教职工体育行为特征的现状调查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大连地区部分高校女教职工、巾帼志愿者。

2. 研究方法:

一是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大连部分高校女教职工随机发放调查问卷, 发出300份, 回收有效问卷243份, 回收有效率81箛, 对有效问卷进行信息分析处理。

二是文献研究法。利用书籍、文献、网络期刊等广泛阅读相关文献, 为论证研究课题收集理论和实事依据。

三是交流访谈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巾帼志愿者如:组织者、负责人、参与者进行个别交流访谈, 了解巾帼志愿者现状、存在问题及组织发展建议和做志愿者的感想、体会, 论证和丰富本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可靠性。

二、现状与问题

一是对志愿者缺乏认知, 参与人数比例不高。调查中发现被调查者中相当一部分人对志愿者的活动错误定位, 只是简单等同于“学雷锋做好事”。大多数女教职工对志愿者兴趣较浓见表1, 但对志愿者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深入, 对志愿者的认可和认知非常有限, 因此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人数比例不高, 但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二是服务形式单一, 活动范围较窄。活动仅仅局限关注学校弱势师生群体、社区养老院、残障儿童福利院、贫困山区失学儿童等, 为他们捐赠财物, 提供常规性、简单的低层次服务, 活动形式单一, 内容重复乏味, 活动范围和领域较窄, 缺乏特色和创新, 这是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队伍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是资金无保障, 活动难持续。资金成为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活动最大的制约因素。女教职工志愿者筹措资金大多都是靠个人慈善捐助, 资金十分有限, 所以活动往往都成为短期行为, 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由于活动经费缺乏, 目前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往往在奉献爱心、时间、精力的同时还要承担服务活动的交通费、活动工具、餐费等, 这些服务成本成为女教职工志愿者的严重负担, 导致其服务热情和积极性受挫, 人员流失较严重。四是制度不健全, 管理不规范。女教职工志愿者组织内部管理不规范, 缺乏长效机制。宣传教育、招募注册、培训学习、活动策划、监督反馈、激励评价等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 存在“重服务轻管理”的工作观念和思维方式, 导致女教职工志愿者组织人力资源机制的低效。

三、建议与对策

1. 建议。

一是加强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企业、社区志愿者的共建合作。加强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共建, 学习借鉴他们的管理方法、成功经验。加强与企业、社区等民间组织的合作, 让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的专业技术特长加上社区、民间组织的充足财力、资金等有利资源为女教职工志愿者服务活动提供资金财力保障, 实现志愿者服务的最大社会效益和价值。加强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企业、社区志愿者的共建合作, 实现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 促进高校、企业、社会志愿者组织共赢, 共同推进志愿者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专业培训, 提升队伍素质, 提高服务质量。定期对女教职工志愿者进行培训, 如沟通技巧、团结协作、志愿者服务常识、责任意识、志愿者人身安全防护及应急救援等多方面技能的培训, 并有目标、有重点、有计划地培养女教职工志愿者骨干核心力量。同时, 要注意吸纳女党员、女干部、女教授、女博士等思想素质高、具有专业技能、热心公益事业的高知女性到女教职工志愿者队伍中来, 提升队伍层次和丰富活动内涵。三是搭建交流平台, 促进活动健康发展。根据大学教师的自身优势、专业特长, 有针对性地策划、组织其参与学校、社区等社会巾帼志愿者的各类公益活动, 最大限度发挥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的作用, 扩大团队的对外影响力。同时, 借助网络平台, 实现跨地区、跨学校的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互动, 增进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之间交流和沟通, 实现相互学习, 共同进步。四是实行信息化管理, 建立供需对接机制。建立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和需求资助的弱势群体、政府部门的翔实信息库, 并实行项目分类、科学动态管理。网络信息具有传播快、更新快、交互性强等特点, 借助网络信息平台, 加强与学校、社会等需求志愿者服务的机构、团体及弱势个体对接, 强化服务针对性、实效性, 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2. 对策。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力度, 营造良好志愿者氛围。拓宽女教职工了解志愿者服务渠道, 普及志愿者知识。充分利用校园网、宣传栏、QQ群等媒介, 以多种手段和形式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学校女教职工对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认知、认同, 动员和吸纳更多热心社会公益、乐于奉献的女教职工加入到队伍中来, 鼓励她们以自己的技能、资源、爱心为学校、社会公益事业服务。营造良好的志愿者氛围, 结合纪念日、节日等开展以女教职工志愿者服务为主题的活动, 发挥女教职工志愿者在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公益服务中的积极作用, 提高和扩大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在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力。二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确保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建立健全女教职工志愿者的招募选拔、注册培训、考核评价、监督反馈、奖惩激励、资金保障等的各个环节的规章制度, 确保和实现女教职工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同时, 在坚持这些刚性化制度管理中要重视志愿者主体地位, 坚持以人为本, 重视发挥女教职工志愿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更好地体现志愿者活动主体的自我价值。三是创新活动形式, 打造品牌项目, 扩大服务范围。创新活动项目形式, 增加活动科学性、特色性和创新性, 组建多领域、多层次、多种类的科技服务项目, 如:支教助学、文体培训、环保科普、法律援助等。遴选和优化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活动内容和项目, 并使之成为特色、经典品牌项目, 给予可持续发展的大力支持。借助互联网等平台, 扩大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服务范围, 不只是服务学校和社区弱势群体, 而是覆盖全社会乃至全球需要帮助的人。四是构建保障体系, 确保可持续发展。首先是建立一支人员相对稳定、以骨干为核心力量的女教职工志愿者队伍。“依据女教职工志愿者个人需求, 对女教职工志愿者进行招募和甄选, 使个人条件与组织需求相符合, 更好地满足志愿者的认同感、归属感, 形成具有共同理想、奋斗目标和兴趣爱好的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团队。”其次是落实和完善法律保障机制, 将女教职工志愿者的服务活动、人身安全等法制化, 维护女教职工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再次是建立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活动的专项资金。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 不断争取、募集、吸纳学校、企业、政府等社会民间各种力量, 给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服务活动提供资金、财力支持, 保障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事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目前, 我国巾帼志愿者队伍建设管理日臻完善, 服务方式与内容不断创新丰富, 社会价值和效益日益显著, 但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起步较晚。本文以问卷和访谈形式实地调查了部分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队伍建设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探讨, 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对策, 以期为社会转型时期的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服务工作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校,女教职工志愿者,队伍建设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勤, 武志芳.中国志愿者发展问题研究的新视角[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1, (6) .

[2]谭建光.和谐社会需要志愿者服务创新发展——志愿者事业现状、问题与对策调查报告[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7, (09) .

[3]徐柳.我国志愿者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学术研究, 2008, (05) .

[4]孟芳兵.高校志愿者招募培训工作机制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0, (02) .

篇4:对河北省女教职工体育行为特征的现状调查

一、女工劳动保护权益成效方面

95%的企业能较好地执行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大多数企业签订了集体合同;女职工劳动权利、经济权利基本得到保障;女职工“四期保护”基本落实;女职工劳动环境、劳动条件不断改善。

二、存在的问题

1.部分公有制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弱化。

(1)部分女职工法律观念比较淡漠, 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学法、知法、懂法的自觉性和依法维护切身利益的能力有待提高。从调查数字反映出,部分企业女职工对国家有关女职工劳动保护的具体政策法规了解不全面,特别是对与职业女性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也不了解,甚至连已执行了十余年的90天产假都不清楚。

(2)一些公有制企业因受经济效益下滑的影响,女职工劳动保护水平下降,削减了女职工劳动保护费用;劳动安全卫生条件不能及时改善;女职工劳动保护设施关闭或改作他用;取消妇科病检查;女职工生育费用不能全额报销;产假工资等费用不能按时足额发放等问题。部分停产企业、经济效益差的困难企业,原已签订的集体合同和有关规定无力履行。

(3)个别改制、转制企业以及由个人承包的公有制小企业经营者轻保护、重效益,不重视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劳动卫生和安全生产存在隐患。

2.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问题突出。

(1)用工制度不规范,女职工劳动权利得不到保障。一些企业经营者不依法与女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只是“口头协议”、“押金合同”或“生死合同”。据本次调查的1041个非公企业中,仍然有33.1%的企业未签订集体合同。

(2)女工工资报酬低,被克扣工资,加班加点现象普遍。在私营企业工作的女工月工资大多在500元以下, 56%的女工称工厂有拖欠、克扣工资现象。在一些服装、鞋业、餐饮等服务业,加班加点现象也很普遍,有的女工人均周劳动时间为76小时,甚至长达90小时,节假日也不能休息,企业强迫女工超负荷劳动却不按规定支付工资和加班费。据本次调查,仍有39.9%的企业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

3.使用女工“黄金年龄”段,女工特殊保护得不到落实。部分非公有制企业招工避开女工生育年龄段而不承担女工特殊保护的责任。据河北省对96家企业的调查,无孕、产、哺乳期女工的企业占到79.2%,而处于孕、产、哺乳期的女工只占很少比例,很难享受到特殊保护的待遇。在调查中发现,有少部分企业不发给女工产假工资,有的企业女工生育费用不予报销。

4.劳动保护条件差,部分女职工的健康与安全受到影响。些劳动密集型和规模较小的企业里存在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作业环境差、事故隐患多等问题,有的女工长期工作在噪音、异味、粉尘、有毒有害气体严重超标的环境里,有的甚至危及生命。

5.侵犯女职工人格尊严和人身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外商投资企业厂规厂纪名目繁多,十分苛刻,女工稍有违犯,便会遭到惩罚、打骂、污辱等,有的女工被扣押身份证、暂住证等,甚至随时受到翻包、搜身的威胁。

三、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不到位,法律意识不强。一是部分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对女职工承担着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社会责任缺乏正确认识;二是女职工对有关法律法规不熟悉,不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三是少数地方领导对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认识存在偏差,对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重视不够。

2.劳动关系不健全和运作不规范。 由于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劳动者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了劳动关系主体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往往处于顺从听命和被支配的弱势地位,不签劳动合同或签订明显不公平的劳动合同的现象屡见不鲜。

3.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管理和监督体系尚未健全。现行的国务院《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是1989年颁布的,劳动部的《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也于1995年颁布,其中的部分条款已与形势不相适应,操作性不强。 随着政府机构的改革,劳动安全生产管理监督职能分解到了几个部门,影响了整体效能的发挥。

四、建议和措施

女职工劳动保护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策法规的配套完善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1.加大宣传力度,使全社会都来关心女职工的劳动保护。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是关系女职工的健康与中华民族未来人口的素质,关系到整个人类繁衍与发展的大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2.修改、完善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增强针对性和操作性。随着改革的深化,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自主权扩大,特别是非公企业的发展壮大,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都面临着内容和适用范围的局限。

3.与时俱进,坚持创新,建立社会化维权机制。不断探索社会化维权工作格局的有效途径,并与当地法律等有关部门协商,在经常涉及妇女权益问题、女性职员较多、依法维权方面开通法律援助电话,为妇女免费提供法律咨询、代写法律文书等。

4.加强工会自身建设,认真履行维护职能。 必須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尤其要加强改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工会组建工作,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使他们敢于维权,能维权,真正成为职工群众的代表者、维护者。

5.全面施教,提高女工素质。要使女职工适应新的形势,应对新的挑战,真正发挥其“半边天”作用,必须抓住重点,全面施教,积极实施“女性素质工程”,切实提高她们的整体素质。

篇5:对河北省女教职工体育行为特征的现状调查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此次调研选取了某区域5所高校的女学生作为高校女学生体育心理及行为的研究对象, 以分层抽样的方式, 在每所大学的1~4年级分别随机抽取100名女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工作。共计发放调查问卷2 000份, 回收问卷1 992份, 其中有效问卷为1 979份, 回收率99.6%, 有效率99.3%。调查问卷是在参考文献资料以及询问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设计的, 在使用前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有效检验。问卷数据的统计工作采用SPSS for Windows 10.0等工具完成。

2 高校女学生体育心理及行为特征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高校女学生对于体育活动功能性的认识

高校女学生对于体育活动功能性的认识情况是影响她们对体育的态度、情感以及其采取行为的心理基础。通过此次调查可知, 高校女学生对于体育活动功能性的认知, 主要集中在其教育功能、健身功能以及娱乐功能上。这种认识的形成就其所接受的教育以及现代化思想的氛围来说是十分合理的, 也足以表明高校女大学生的心理具有活力, 积极乐观并具备一定的科学意识[1]。

对于体育在社会文化、政治与经济上的功能性认识, 高校女学生的理解偏低, 不能够在思想上与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达到同一高度。这表明高校女学生对于体育的精神价值没有充分地了解, 对体育的积极态度中仍存在一些偏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第一, 在高校女学生所接受过的体育教育中, 未能重视对于体育在精神功能上的教育宣传;二是, 高校女学生的体育起点低, 在长期的学习与生活中也未获得较高层次的体育活动体验;三是, 高校女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实践还未脱离学校的平均水平, 缺少对社会上体育活动带来经济价值的认识。表1为此次调查高校女学生对于体育活动功能性认识的统计数据。

2.2 高校女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

高校女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态度直接影响了体育活动行为以及参加体育活动的体验感受。在此次调查分析中可以了解到, 高校女学生对体育活动普遍具有较为积极的态度。约1/4的高校女大学生对体育活动十分喜爱并愿意付诸行动;大部分女生对体育的态度十分乐观, 相信体育活动能够给生活带来愉悦的体验, 产生积极影响;少量学生对其抱有消极概念, 抵触体育运动。此次的调研结果表明, 高校体育教学还需进一步加强, 不仅需要增强学生对于体育概念的认知, 还要在实践中采取措施, 让学生产生良好的体育体验, 增加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表2为此次调查高校女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态度的统计数据。

2.3 高校女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

动机是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内心需求的表现, 通过调查高校女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 可以对她们的主观需求有一定的了解, 在高校进行体育活动安排时更加具有针对性, 有助于提升高校女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度。此次调研结果显示, 高校女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十分多元。有针对性地组织安排体育活动十分必要, 高校可根据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对体育活动进行更加合理地改善安排[2]。

高校女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主要集中在增强体质、养成良好习惯、美容减肥、调节情绪等方面。这表示, 高校女学生对体育活动锻炼有较高的需求, 美容减肥也是其参加体育运动的重要原因。对于调节情绪和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需求说明高校女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附加价值有着较高的期待, 希望通过体育活动提升生活的品质, 拥有较好的生活体验。注重体育活动的娱乐与社交功能的高校女学生也不在少数,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体育活动多元化的功能价值, 以及高校女学生对体育活动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认识。表3为此次调查高校女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动机的统计数据。

2.4 高校女学生对于不同体育项目的喜好

高校女学生对于不同体育项目的喜好也不尽相同, 这与高校女生本身的身体素质以及体育项目的功能性有关[3]。此次调查结果显示:瑜伽、健美操等适合女生参与并带有减肥美容等附加价值的体育项目更受到高校女学生的喜爱;跑步、游泳、羽毛球、网球等运动也颇受欢迎, 篮球也占到了相当高的比例。总的来说, 对于不同的体育项目, 高校女学生的喜好分布比较均匀, 并没有出现完全不受欢迎的项目。表4为此次调查高校女学生对于不同体育项目喜好程度的统计数据。

2.5 高校女学生对不同体育项目的参与情况

高校女学生对不同体育项目参与情况的分布与喜爱程度有一定程度的吻合, 也与其可操作性和高校的重视程度有关。比如, 参与度较高的羽毛球运动便与高校的羽毛球课程的开设以及场地的提供有密切关系;而游泳的参与度较低, 主要由于学校不具备相关设施。表5为此次调查高校女学生对于不同体育项目参与情况的统计数据。

3 结语

高校女学生对体育活动普遍具有积极的认识, 乐于参与体育活动;锻炼、减肥以及娱乐是其参加体育活动最主要的目的和动机;她们对于不同的体育项目有不同程度的喜爱, 参与行为主要与体育活动的可操作性以及高校的设施建设有关。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 获取某地区5所高校女学生体育心理及行为的数据资料, 综合文献资料对其进行分析统计。该文主要表述此次调研所得的高校女学生对体育认识、进行体育活动锻炼的动机及其体育行为的表现, 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高校女学生,体育,心理,行为,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蒋峰.当代女大学生体育心理特征调查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 :129-130.

[2]杨向明, 吴爱兵.女大学生体育心理行为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 2009 (1) :93-95.

篇6:对河北省女教职工体育行为特征的现状调查

伴随着瑜伽国际化步伐的加速,瑜伽运动已经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健身项目之一。现如今高校女教职工面临的问题也逐渐增多,经常感到焦虑、易怒、无助、身心疲惫而无法得到缓解,急需一种方法能彻底放松自己的精神与心灵,将绷紧已久的神经通过各种方式得到舒缓。瑜伽以结合、相应、心灵的统一等为特点,深受高校女教职工的喜爱,笔者对部分高校女教职工的瑜伽练习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在湖北经济学院、华中师范大学、西安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长江大学、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宝鸡文理学院等8所高校中,抽取长期参与瑜伽锻炼的高校女教职工30人。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广泛查阅瑜伽对人的心理问题的辅助治疗作用的相关文献资料,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为后期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为本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参考材料和理论依据。(2)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30份,收回29份,回收率96.67%,其中有效问卷27份,有效回收率90%。(3)专家访谈法。通过对瑜伽教练和参与锻炼的高校女教职工进行访谈,了解目前困扰她们锻炼的问题和心得。(4)数理统计法。对经过统计所获得的大量数据进行基本的分类归纳整理,运用EXCELL2007、SPSS12.0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5)逻辑分析法。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对高校女教职工锻炼前后情况的变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科学分析,运用相关的理论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在瑜伽运动一段时间前后的思维与认知功能状况比较

表1 在瑜伽运动前后的作业完成情况表

从表1可以看出,在瑜伽运动前,能完成的女教工不到一半,其中完成较好的为33.33%,完成很优秀的只有13.33%,大部分不能完成好,甚至还有20%的完成不了。经过一段时间瑜伽运动治疗后可以发现,完成得非常优秀的比运动前提高了一倍多,超过50%的人都非常好地完成了任务,体现了瑜伽运动对人的思维与认知功能的改善存在着积极的辅助治疗作用。

2.在瑜伽运动一段时间前后心理情绪恢复状况比较

表2 在瑜伽运动前后的情绪变化情况表

通过瑜伽运动,锻炼前后分别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可以反映女教职工的情绪变化,问卷题目测试主要反映忧虑性、紧张性、兴奋性、消极性和积极性这五种情况。从表2可以看出,瑜伽运动前,女教职工的忧虑性、紧张性和消极性保持很高的比例,分别为26.67%、36.67%、26.67%。通过瑜伽运动可以发现,在情绪变化中,尤为明显的是积极性变化由以前的6.67%上升到26.67%,兴奋乐观性也上升了,其他的消极情绪均有很大比例的下降。

3.在瑜伽运动一段时间前后身体机能变量的统计及均数比较

表3 瑜伽运动前与运动后各身体机能变量的均数比较表

注:P<0.001。

从表3可以看出,瑜伽运动前后女教职工的身体机能健康水平存在明显不同。瑜伽运动前的身体价值、运动能力和身体吸引力三方面远远低于瑜伽运动后,这说明了在瑜伽运动一段时间前后身体机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且变化和发展的趋势都是好的,瑜伽运动对缓解高校女教职工的压力有积极的辅助治疗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通过瑜伽运动,高校女教职工的思维与认知功能、满意度和心理状况均得到改善。研究结果表明,瑜伽运动可以对高校女教职工的身心发展有促进作用。(2)瑜伽运动前后女教职工的身体机能健康水平存在明显不同,尤其在身体价值、运动能力和身体吸引力三方面瑜伽运动前远远低于瑜伽运动后。

2.建议

(1)通过瑜伽的锻炼,为高校女教职工制订适宜的计划,由教练每天督促按时完成。(2)瑜伽运动不是万能的,不能作为真正解决压力的唯一方法,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配合心理治疗和其他治疗方式进行。

一、前言

伴随着瑜伽国际化步伐的加速,瑜伽运动已经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健身项目之一。现如今高校女教职工面临的问题也逐渐增多,经常感到焦虑、易怒、无助、身心疲惫而无法得到缓解,急需一种方法能彻底放松自己的精神与心灵,将绷紧已久的神经通过各种方式得到舒缓。瑜伽以结合、相应、心灵的统一等为特点,深受高校女教职工的喜爱,笔者对部分高校女教职工的瑜伽练习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在湖北经济学院、华中师范大学、西安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长江大学、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宝鸡文理学院等8所高校中,抽取长期参与瑜伽锻炼的高校女教职工30人。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广泛查阅瑜伽对人的心理问题的辅助治疗作用的相关文献资料,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为后期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为本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参考材料和理论依据。(2)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30份,收回29份,回收率96.67%,其中有效问卷27份,有效回收率90%。(3)专家访谈法。通过对瑜伽教练和参与锻炼的高校女教职工进行访谈,了解目前困扰她们锻炼的问题和心得。(4)数理统计法。对经过统计所获得的大量数据进行基本的分类归纳整理,运用EXCELL2007、SPSS12.0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5)逻辑分析法。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对高校女教职工锻炼前后情况的变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科学分析,运用相关的理论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在瑜伽运动一段时间前后的思维与认知功能状况比较

表1 在瑜伽运动前后的作业完成情况表

从表1可以看出,在瑜伽运动前,能完成的女教工不到一半,其中完成较好的为33.33%,完成很优秀的只有13.33%,大部分不能完成好,甚至还有20%的完成不了。经过一段时间瑜伽运动治疗后可以发现,完成得非常优秀的比运动前提高了一倍多,超过50%的人都非常好地完成了任务,体现了瑜伽运动对人的思维与认知功能的改善存在着积极的辅助治疗作用。

2.在瑜伽运动一段时间前后心理情绪恢复状况比较

表2 在瑜伽运动前后的情绪变化情况表

通过瑜伽运动,锻炼前后分别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可以反映女教职工的情绪变化,问卷题目测试主要反映忧虑性、紧张性、兴奋性、消极性和积极性这五种情况。从表2可以看出,瑜伽运动前,女教职工的忧虑性、紧张性和消极性保持很高的比例,分别为26.67%、36.67%、26.67%。通过瑜伽运动可以发现,在情绪变化中,尤为明显的是积极性变化由以前的6.67%上升到26.67%,兴奋乐观性也上升了,其他的消极情绪均有很大比例的下降。

3.在瑜伽运动一段时间前后身体机能变量的统计及均数比较

表3 瑜伽运动前与运动后各身体机能变量的均数比较表

注:P<0.001。

从表3可以看出,瑜伽运动前后女教职工的身体机能健康水平存在明显不同。瑜伽运动前的身体价值、运动能力和身体吸引力三方面远远低于瑜伽运动后,这说明了在瑜伽运动一段时间前后身体机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且变化和发展的趋势都是好的,瑜伽运动对缓解高校女教职工的压力有积极的辅助治疗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通过瑜伽运动,高校女教职工的思维与认知功能、满意度和心理状况均得到改善。研究结果表明,瑜伽运动可以对高校女教职工的身心发展有促进作用。(2)瑜伽运动前后女教职工的身体机能健康水平存在明显不同,尤其在身体价值、运动能力和身体吸引力三方面瑜伽运动前远远低于瑜伽运动后。

2.建议

(1)通过瑜伽的锻炼,为高校女教职工制订适宜的计划,由教练每天督促按时完成。(2)瑜伽运动不是万能的,不能作为真正解决压力的唯一方法,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配合心理治疗和其他治疗方式进行。

一、前言

伴随着瑜伽国际化步伐的加速,瑜伽运动已经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健身项目之一。现如今高校女教职工面临的问题也逐渐增多,经常感到焦虑、易怒、无助、身心疲惫而无法得到缓解,急需一种方法能彻底放松自己的精神与心灵,将绷紧已久的神经通过各种方式得到舒缓。瑜伽以结合、相应、心灵的统一等为特点,深受高校女教职工的喜爱,笔者对部分高校女教职工的瑜伽练习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在湖北经济学院、华中师范大学、西安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长江大学、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宝鸡文理学院等8所高校中,抽取长期参与瑜伽锻炼的高校女教职工30人。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广泛查阅瑜伽对人的心理问题的辅助治疗作用的相关文献资料,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为后期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为本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参考材料和理论依据。(2)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30份,收回29份,回收率96.67%,其中有效问卷27份,有效回收率90%。(3)专家访谈法。通过对瑜伽教练和参与锻炼的高校女教职工进行访谈,了解目前困扰她们锻炼的问题和心得。(4)数理统计法。对经过统计所获得的大量数据进行基本的分类归纳整理,运用EXCELL2007、SPSS12.0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5)逻辑分析法。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对高校女教职工锻炼前后情况的变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科学分析,运用相关的理论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在瑜伽运动一段时间前后的思维与认知功能状况比较

表1 在瑜伽运动前后的作业完成情况表

从表1可以看出,在瑜伽运动前,能完成的女教工不到一半,其中完成较好的为33.33%,完成很优秀的只有13.33%,大部分不能完成好,甚至还有20%的完成不了。经过一段时间瑜伽运动治疗后可以发现,完成得非常优秀的比运动前提高了一倍多,超过50%的人都非常好地完成了任务,体现了瑜伽运动对人的思维与认知功能的改善存在着积极的辅助治疗作用。

2.在瑜伽运动一段时间前后心理情绪恢复状况比较

表2 在瑜伽运动前后的情绪变化情况表

通过瑜伽运动,锻炼前后分别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可以反映女教职工的情绪变化,问卷题目测试主要反映忧虑性、紧张性、兴奋性、消极性和积极性这五种情况。从表2可以看出,瑜伽运动前,女教职工的忧虑性、紧张性和消极性保持很高的比例,分别为26.67%、36.67%、26.67%。通过瑜伽运动可以发现,在情绪变化中,尤为明显的是积极性变化由以前的6.67%上升到26.67%,兴奋乐观性也上升了,其他的消极情绪均有很大比例的下降。

3.在瑜伽运动一段时间前后身体机能变量的统计及均数比较

表3 瑜伽运动前与运动后各身体机能变量的均数比较表

注:P<0.001。

从表3可以看出,瑜伽运动前后女教职工的身体机能健康水平存在明显不同。瑜伽运动前的身体价值、运动能力和身体吸引力三方面远远低于瑜伽运动后,这说明了在瑜伽运动一段时间前后身体机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且变化和发展的趋势都是好的,瑜伽运动对缓解高校女教职工的压力有积极的辅助治疗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通过瑜伽运动,高校女教职工的思维与认知功能、满意度和心理状况均得到改善。研究结果表明,瑜伽运动可以对高校女教职工的身心发展有促进作用。(2)瑜伽运动前后女教职工的身体机能健康水平存在明显不同,尤其在身体价值、运动能力和身体吸引力三方面瑜伽运动前远远低于瑜伽运动后。

2.建议

篇7:对河北省女教职工体育行为特征的现状调查

1.1、研究对象

以选取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十二所部分西北高校在校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浏览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查阅中国期刊数据库等翻阅与大学生体育行为相关的专著和论文等, 为撰写课题提供了理论参考和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对西北地区十二所高校在校二年级大学生随机发放问卷共1350份, 有效回收1270份, 有效回收率为94.1%。

1.2.3、数理统计法

运用办公软件MicrosofttExcelt2003和统计软件SPSSt12.0对调查问卷的有效数据进行归类统计处理和整理。

2、结果与分析

2.1、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调查

2.1.1、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体育态度状况

体育行为是人们有意识, 有目的地利用体育的方法和手段, 去实现体育目的的一切实践活动。态度是由认识、情感、行为倾向三个因素构成的, 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对西北地区1270名在校二年级大学生的体育态度调查得知:50.4%的学生非常喜欢体育锻炼, 并能长期参与;27.4%的学生比较喜欢体育锻炼;其中仅有很少部分学生表示对体育不感兴趣, 占总体的3.4%。大学生体育态度受到学校体育风气、硬件设施、社会环境以及大众传媒等因素的影响, 产生了非显著差异, 西北地区大学生体育态度基本表现出“积极性”特征, 大多数学生都对体育产生了内在的稳定、积极的体育情感认识, 以此引导着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有助于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2.1.2、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体育动机调查

体育动机是参与体育锻炼的诱因, 调动了大学生的体育参与积极性和热情。对西北地区大学生的体育动机调查结果进行有效排序得知:促进身心健康动机位列第一, 占总体的87.2%;改善精神面貌、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和培养吃苦耐劳能力动机分列二、三、四位, 分别占总体的66.4%、64.4%和58.3%;增强自信心 (29.5%) 和应对考试 (21.3%) 分列第七、八位。体育动机引导了体育行为的产生, 西北地区大学生的体育动机基本趋于促进身、心、意的发展, 符合了基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体育氛围、环境对促成和培养大学生体育动机、目标的要求, 西北地区高校应注重完善硬件设施和体育管理体制, 以促进培养大学生积极、合理的体育动机和目标, 有助于校园体育风气的形成, 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

2.2、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状况

2.2.1、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频率与时间状况

体育锻炼频率和时间是评定大学生体育行为的重要指标, 是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参与积极性、兴趣热爱程度以及培养积极体育动机等的宏观表现和间接反映。运动生理学指出, 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4次表现最为适宜。西北地区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4次者占总体的28%, 5次以上者占12%, 说明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频率有明显的差异性, 基本处于不合理、不适宜水平。有研究表明, 必要的运动时间是20-60min每次。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时间处于20-60min者占整体的63%, 表现基本趋于理性。

2.2.2、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强度状况

体育锻炼强度过小不能有效引起机体的适应性反应, 强度过大却造成身体的损伤, 因此, 只有合理且适度的体育锻炼强度才有助于身体健康。调查得知: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后的外部出汗程度以“中等出汗”和“微出汗”为主, 分别占了总体的50.1%和25.5%;体育锻炼强度的内部感受指标为:“很疲劳”36.4%, “疲劳”42.3%, “不疲劳”12.1%, “没感觉”占9.2%。数据表明西北地区高校部分大学生锻炼强度过大, 不利于身心健康, 且男女间体育锻炼强度存在显著性差别, 主要与女生缺乏体育锻炼意识和锻炼习惯, 锻炼频率次数相对男生较少等因素相关;西北地区大学生体育锻炼强度的差异, 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和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

2.2.3、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手段状况

对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手段的调查得知:篮球、跑步、乒乓球是西北地区大学生最喜爱并长期从事的体育锻炼手段, 位于前三位, 位于四至八位的分别是羽毛球、足球、游泳、网球和健身健美。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 人们健康意识的加强以及新型休闲体育项目的兴起, 大学生体育锻炼手段也出现了多样化、新型化、时尚化特征, 对传统项目 (如, 武术、排球) 的开展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力, 高校管理者应该重视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手段需求和喜好, 完善场地设施、调整体育课程结构和体育教材类型, 进而全面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2.2.4、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状况

体育消费是指人们为了取得身心健康、陶冶高尚情操、获得美的享受、欢度余暇时间, t促进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而花钱去从事各种各样与体育有关的个人消费行为。体育消费分为:体育劳务消费、体育信息消费、体育实物消费和体育投资消费。对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类型和额度调查得知:体育实物消费占65.7%, 信息消费占21.0%, 劳务消费占8.1%, 投资消费仅占5.2%;表明西北地区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主要以购买运动服、运动器材用品以及饮料等实物消费为主, 受到西北地区经济水平偏低、体育产业落后以及体育意识差异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西北地区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基本趋于对体育健身价

值、娱乐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的认识;体育态度表现出“积极性”特征且体育动机主要集中于促进身心健康、改善精神面貌、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和培养吃苦耐劳能力等动机。

3.1.2、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每周体育锻炼次数大多数处于2次

以上, 且每次锻炼时间基本处于必要运动时间值 (20-60min) 之间, 但是与体育人口的要求 (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三次, 每次一小时以上) 还相差很远。

3.1.3、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强度整体处于适宜水平,

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运动后感觉很疲劳, 且男女生体育锻炼强度差异性较明显。

3.1.4、西北地区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类型主要以购买运动服、运

动器材用品以及饮料等实物消费为主, 其整体消费水平出现层次性均匀分布状况, 少部分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略偏高。

3.2、建议

3.2.1、注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营造健康校园体育氛围

3.2.2、完善校园体育硬件设施, 开设休闲新型体育项目

3.2.3、积极培养健康体育观念, 主动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3.2.4、丰富开展校园体育社团, 促进大学生全面化化发展

摘要:对西北地区十二所高校1270名二年级学生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得知:西北地区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集中于对体育健身价值、娱乐价值、教育价值等的认识;体育态度表现出“积极性”特征;体育动机主要集中于促进身心健康、改善精神面貌、丰富课余文化生活等动机;体育锻炼强度整体处于适宜水平, 男女差异较大等。

关键词: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

参考文献

[1]邹师.大学生余暇体育行为与健身模式类型研究[J].体育与科学, 2001, 22 (3) .

[2]祝涛.大学生体育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0, (5) .5

[3]赵家琪等.实用运动生理问答[M].北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3.

[4]胡晓飞, 练碧贞, 陈新.北京市五所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28 (5) .

[5]刘高福, 徐玖平等.我国大学生体育消费研究综述[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0 (2) :26-28.

上一篇:眉飞目舞成语下一篇:镇交通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