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达梅林的故事

2024-04-26

嘎达梅林的故事(共9篇)

篇1:嘎达梅林的故事

来自草原的故事―嘎达梅林--音乐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本课是从音乐切入的艺术课,蒙古民族有着动人的歌舞,神奇的乐器,而每一首歌曲、每一段旋律,都常隐藏着一段动人的故事。本课是《来自草原的故事》教学课例之一。

第一课时:马头琴的故事:了解马头琴的构造及特点,聆听马头琴的故事及蒙古乐曲,引导学生在音乐中用绘画作品表现草原的美丽。

第二课时:嘎达梅林。在展示学生艺术作品的基础上用对比的方式引出嘎达梅林的故事,学习嗄达梅林这首歌曲,聆听和欣赏用多种艺术形式表现的嘎达梅林。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第三课时:马背上的驰骋:学习和欣赏蒙古族舞蹈,根据记忆创作绘画作品《马背上的民族》。

本课教学为第二课时:嘎达梅林

教学目标:

(1)学唱蒙古民歌《嘎达梅林》的旋律和歌词,了解《嘎达梅林》的故事情节。

(2)通过欣赏多种艺术形式表现的《嘎达梅林》,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讲述嘎达梅林的故事,学唱歌曲。

(2)通过音乐、美术、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的综合,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热爱。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吉祥三宝》的音乐背景下展示上节课学生绘画作品。

1、导言(略)

2、引导学生思考:在这美丽的图画和动人的歌声中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氛?

1、听赏《吉祥三宝》

2、展示自己课前的绘画作品,交流自己的情感。

3、体验今天草原的美丽和牧民的幸福生活。

以音乐电视的形式引入草原的意境。通过展示学生作品,交流草原歌曲,品味今天草原的幸福生活,为《嘎达梅林》的引出打下伏笔。

初听歌曲《嘎达梅林》(腾格尔演唱)

1、同学生一起听赏《嘎达梅林》提问:①这首乐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②在音乐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聆听滕格尔演唱的《嘎达梅林》

2、用“LU”来哼唱歌曲旋律感受乐曲情绪。

3、交流对这首乐曲的最初印象。

利用音乐对比的方式引出本课主题。

通过聆听和哼唱初步感受乐曲情绪。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学唱歌曲

1、教师简介作品并范唱全曲。

2、学生轻声演唱全曲。

1、聆听教师有感情的演唱全曲

2、学唱全曲

在聆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然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在连还画的背景下讲述嘎达梅林的动人故事,欣赏由齐峰和用蒙语两种形式的演唱。

1、引导学生聆听用多种形式演唱的《嘎达梅林》。

2、引导学生讨论“嘎达梅林”是什么意思?

3、讲述嘎达梅林的故事。

4、引导学生观看连环画作品《嘎达梅林》。

5、引导学生讨论嘎达是一个怎样的人?

1、谈自己对“嘎达梅林”的含义的简单理解。

2、聆听《嘎达梅林》的故事及齐峰的`演唱。

3、欣赏《嘎达梅林》的连环画片段。

4、聆听用蒙语演唱的《嘎达梅林》

5、讨论自己心中的嘎达形象。

通过讲故事、欣赏连环画和聆听多种形式演唱的《嘎达梅林》,引导学生从多个艺术角度去理解和感悟《嘎达梅林》的内涵。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欣赏影片《嘎达梅林》片段

1、引导学生讨论,如果要把《嘎达梅林》拍成电影,你会拍哪些场景?

2、观赏由冯小宁导演的《嘎达梅林》电影片段。

1、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谈自己的创作意图。

2、学生观赏电影《嘎达梅林》片段。

通过观赏电影《嘎达梅林》片段,使学生在把握故事情节、人物表演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获得更为深切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画面语言及音乐、表演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运用。

师生创作表演舞剧《嘎达梅林》

1、讨论观后感。

2、引导学生自己表演和体验人物情绪。

3、师生共同表演小舞剧《嘎达梅林》

1、学生交流自己对影片的感受。

2、学生模仿部分情节片段。

3、师生同演小舞剧。

引导学生在音乐背景下尝试扮演人物,表达感情,并融入自己的情感来表演舞剧,激发学生对英雄的敬仰和对草原的热爱。

在马头琴的音乐中结束本课

1、教师简单小结本课。

2、播放马头琴曲。

3、引导学生跳起蒙古族舞蹈。

师生共同跳起蒙古舞,在音乐声中结束本课。

1、前后呼应,并为下节课的舞蹈学习做好铺垫。2、今天我们共同品味昨天的故事,明天我们的故事也会成为草原上最美的传说,引导学生畅想明天,更加热爱草原。

篇2:嘎达梅林的故事

B、蒙古族

C、侗族

D、壮族

答案:

B、蒙古族

解析:

《嘎达梅林》是蒙古族长篇叙事民歌。资料唱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左右,在蒙古东部哲里木盟一位蒙古英雄嘎达梅林,率领人民起来反抗封建王爷和反动军阀的斗争故事。

著名的《嘎达梅林》最初是以长篇叙事诗和民歌的形式在草原上传唱的,取材于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领导的人民起义——向封建王爷和军阀作斗争的历史故事。之后,音乐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交响诗和大提琴协奏曲等多种演奏方式(还有一部同名电影)。我所介绍的是自己很喜欢的马头琴演奏。开始的《嘎达梅林》是以一阵急促沙哑的马头琴开场的,音乐营造的落日余晖中,马头琴如泣如诉的泛音更像是天空的呜咽,大地的长鸣……

这首内蒙古民歌讲述了七十年前蒙古民族英雄嘎达梅林为保护草原和百姓,率领各族人民奋起反抗,向封建王爷和军阀斗争的事迹。原歌歌词有五百多段,人们经常演唱的四段歌词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译配的。歌词运用了形象化的比兴手法,抒发了人民对英雄崇敬怀念的感情。歌曲的旋律采用了蒙古族常用的五声羽调式作基础,用上下句单乐段结构的曲式写成。两个乐句的节奏完全相同,上句的旋律起伏宽广,情绪激昂。下句基本上是上句的变化重复,旋律低沉。总起来看,歌曲的节奏舒展从容、稳健有力,旋律宽广豪迈、庄严肃穆,既表现了广大群众对英雄崇敬爱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

歌词:

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呀,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

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北方飞来的小鸿雁呀,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

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天空上的鸿雁从南往北飞,是为了追求太阳的温暖呦。

反抗王爷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

天空上的鸿雁从北往南飞,是为了躲避北海的寒冷呦。

造反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

相关阅读:

民歌《嘎达梅林》的`作者问题有着诸多不同的传说和争论。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笔者曾多次回家乡作过调查。嘎达梅林与我同乡,都是科尔沁草原达尔罕旗(通辽市科左中旗舍伯吐)人。经过漫长的走访调查,最后明白了《嘎达梅林》民歌的编创、修改及流传发展到此刻的整个历史过程。该民歌的最初创作人是著名民间说唱艺人桑杰胡尔奇。

1931年初,嘎达梅林的爱人牡丹面临流产的危险,不得不和嘎达梅林分离,牡丹派女警卫到附近村里打听消息,以便找个适宜的住宿地方。女警卫先到哈拉呼扎兰艾里(此刻的解放屯),听说村里有个梭奈(蒙古语是密探子,专门为嘎达梅林通风报信的人)。说起来也挺巧,这家探子的邻居正给老母亲举办60岁大寿宴庆,请来了当地民间艺人桑杰胡尔奇(拉着四线胡说唱的人)。

那天晚上,桑杰胡尔奇边拉着四胡边说述唐朝的故事,而且说唱民间歌曲,很多时候还自编自唱,唱起民歌“陶格陶格”时,那悠扬的四胡声和动听的歌声,使逃难中的牡丹想起了嘎达梅林,一夜无法入眠,**猜您喜欢内蒙古盟市**,就想着:为什么不给嘎达梅林作个歌曲留下,来赞扬他的精神?她越想越激动,刚熬过这不眠之夜后,一大早就听到了嘎达梅林牺牲的消息,她悲痛万分,原本想了一夜要为嘎达梅林写歌曲,听到这个消息后,更有信心了,忍着悲痛求房东把桑杰胡尔奇请来。牡丹问:“胡尔奇阿爸,您一年拉胡说唱能挣多少?”桑杰胡尔奇回答:“不多,就是个四五只羊两三担粮食,**猜您喜欢内蒙古风光摄影**,十几个大洋,有时候有几双鞋和靴子。”经过一番谈话后,牡丹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意图:“我很欣赏您的艺术才华,我给您两到三年的收入,求您给编作一支歌曲,至于歌名及资料一会儿告诉您。”桑杰胡尔奇从未理解过这么重的礼物和工钱。牡丹虽然内心很悲痛,外表却滴水不漏,沉重地对桑杰老人说:“胡尔奇阿爸,我对您抱有很大的期望,相信您能帮我,主要目的是编创一曲歌颂嘎达梅林的歌子,并唱出来让众人听得到,我就心满意足了,没别的意思。”

一说起嘎达梅林,桑杰胡尔奇很激动,便欣然答应下来。桑杰胡尔奇最初编了几段《嘎达梅林》歌子,和往常一样边拉着四胡边说唱着。他一开始把歌词配在民歌《秀英》的曲子上,结合了四胡说唱的独特腔调,悠扬动听。每次故事会开始之前,他就先唱起《嘎达梅林》,原歌词是:“南方飞来的大鸿雁要落南湖还是落到北湖,要说惹事的嘎达梅林是反抗王爷还是造反出走。北方飞来的小鸿雁,要落北湖还是落到南湖,要说嘎达梅林是为反抗军阀还是为了蒙古族的土地。”就这样,《嘎达梅林》就慢慢传唱开了。

篇3:嘎达梅林的故事

《梅林传奇》是由英国广播公司出品的魔幻电视剧, 讲述了伟大的魔法师梅林陪伴, 辅佐亚瑟王, 历经各种挑战, 最终完成统一英格兰的历史故事。电视剧根据历史改编, 因此剧中一些人物, 经历, 故事情节与我们熟知的历史有些不太一样, 但即便如此, 我们也能从这些电视中认识, 了解一些有关骑士的内容。

二、骑士制度与骑士精神

( 一) 骑士制度- 成为骑士

1. 要成为骑士, 首先要是贵族

第一季第五集中, 亚瑟告诉梅林骑士因该具备的品质: 果敢, 刚毅, 自律。当梅林向亚瑟推荐兰斯洛特时, 亚瑟第一反应是骑士的首要原则: 只有贵族出身才能成为骑士, 需要用骑士证明来证明骑士身份。此外, 盖乌斯也提到: 拥有贵族血统的人才有资格享有骑士爵位。后来, 当兰斯洛特的真实身份暴露后, 乌瑟立即将兰斯洛特投进监狱, 即使兰斯洛特最后在打败怪兽中立下了显赫的功劳, 他依旧因为没有贵族血统而不能成为骑士, 并被放逐, 不得再次返回卡梅洛特。从这里可以看到在那个时代, 贵族身份是对成为骑士的先决条件。

2. 严格的训练要求和多重考验

对于每一位骑士, 亚瑟都要亲自对战, 检验是否符合骑士的要求。亚瑟“面试”兰斯洛特过程中, 兰斯洛特递给亚瑟他的“贵族身份证明”时, 亚瑟朝他的脸扇了一下, 说, 反应迟钝的人在战场上已经死了, 并让他准备好了再来。从这里可以看出, 对骑士的选拔的严格甚至是苛刻。在经过了与亚瑟紧张对战后, 亚瑟才宣布兰斯洛特通过了基础训练。要想成为真正的骑士必须经过多种考验。

3. 骑士授予仪式

骑士的授予是一件很庄重, 严肃的事情。在兰斯洛特的骑士授予仪式上, 国王用配剑放在受封骑士的肩部或颈上轻轻拍打, 说到: 起立, 兰斯洛特爵士, 卡梅洛特的骑士。接下来是庆典, 大家向受封骑士表示祝贺。

( 二) 骑士精神- 做好一名合格的骑士

1. 勇敢无畏, 保卫家园

勇敢是骑士最外在的流露, 是骑士必备的品德之一。骑士是为战争而生的, 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们要保家卫国, 实现自身价值。因此, 无论是在战争中, 或是在日常骑士训练, 比武大赛中, 骑士们都毫无畏惧, 随时准备为国家献出自己的生命。在那个动荡的年代, 战争随时都可能发生, 骑士随时都要待命, 因此, 勇敢对骑士来说是无比重要的。在面对鹰之翅, 狮之身的怪物袭击的时候, 骑士团首当其冲, 冲锋在前。在第三季第二集中, 莫嘉娜和姐姐兵临城下进攻卡梅洛特时, 骑士团高呼“保卫卡梅洛特”, 英勇战斗, 身体尚未恢复完全的国王乌瑟也穿上盔甲, 拿起佩剑, 不顾众人劝阻, 与骑士们并肩战斗, 毫无畏惧。

2. 接受挑战

第一季第九集中, 出现了黑骑士。欧文骑士接受了黑骑士的挑战。茉嘉娜担心欧文的生命安危, 提出让亚瑟代替出战, 亚瑟说, 骑士一旦接受挑战, 决斗无可避免, 并且无法由其他人替代出战, 这是骑士法典的规定。

3. 容忍, 谦让

第三季第三集中, 地精附到盖乌斯身上, 盖乌斯像是变了一个人, 嗜酒, 脾气暴躁, 对黄金痴迷。他在酒馆碰到莱昂骑士时, 对其出言不逊, 莱昂骑士一边动怒拔出剑, 一边让盖乌斯拿起武器, 盖乌斯见情况不好, 便赶紧对莱昂骑士道歉, 尽管道歉的态度不那么真诚, 还有些敷衍, 莱昂骑士还是收起了剑并接受了道歉。这表现出了骑士的忍让。

4. 忠诚

( 1) 对国王。兰斯洛特骑士爱着格温娜薇尔, 但是在爱情和忠诚于亚瑟之间, 他选择了骑士精神, 选择了效忠于国王。虽然因为假造骑士身份欺骗乌瑟王而被驱逐出卡梅洛特, 兰斯洛特依旧心里挂念着亚瑟, 并在亚瑟面临危险的时候, 义无反顾地回来帮助亚瑟。最可贵的是, 他为了亚瑟和卡梅洛特, 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被誉为“最高贵的骑士”。

( 2) 对爱情。“最高贵的骑士”兰斯洛特与格温纳维尔的爱情是《梅林传奇》的主线之一。他对于爱情的忠贞不屈, 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让每一个看了剧的人都为之感动。为了自己心爱的人, 为了实现对格温纳维尔的承诺: 保护好亚瑟王, 这位骑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5. 同情弱者

在第一季十一集中, 亚瑟因猎杀了一只独角兽而受到惩罚, 整个国家都陷入了诅咒之中。独角兽的守护者告诉亚瑟, 只有他通过考验, 卡梅洛特才能摆脱水变成沙子, 粮食减少, 民不聊生, 国家灭亡的诅咒。面对到粮仓里偷粮食的伊万, 亚瑟说, 父王有令, 盗窃一律处死。但伊万解释自己偷粮食是因为家中孩子饿了两天时, 亚瑟饶恕了他, 还将粮食送给了他。这显示了亚瑟的仁慈和善良, 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弱者的同情。

6. 尊重女士

骑士们保护女性, 尊重女士。在面临危险时, 亚瑟和骑士们都是先疏散妇女儿童, 保证她们的安全。另外, 亚瑟和骑士们总是阻止格温纳维尔靠近危险, 但是如果她坚持要前往, 他们也会尊重她的意见并尽最大努力保护她。

三、总结

骑士时代已不再, 骑士制度也已成为历史, 然而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骑士精神, 却顽强的存在于现代西方思想中, 成为一种社会道德和社会规范, 对人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摘要:骑士是西欧中世纪的产物, 作为那个时代的象征, 骑士制度和骑士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后世。本文以大型魔幻电视剧《梅林传奇》为例, 分析这里所涉及的有关骑士的内容, 主要包括骑士制度与骑士精神两方面, 以新颖的视角来体会骑士制度的魅力。

关键词:骑士制度,骑士精神,亚瑟王,兰斯洛特

参考文献

[1]任媛媛.亚瑟王传奇中的骑士精神[D].河北师范大学, 2006.

[2]李冬梅.亚瑟王的故事及其骑士精神[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uxi South Ocean College, 2005.02.

[3]许凌, 任在喻.宗教之光和人文之影——浅探中世纪“亚瑟王圆桌骑士”传奇[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9.03.

[4]张琛.《梅林传奇》:全新视角诠释古老传说[D].上海戏剧学院, 2012.

篇4:小议《嘎达梅林》的音乐风格

嘎达梅林交响诗音乐风格《嘎达梅林》是蒙古族的一首短调民歌。它所歌唱的,是现代历史上蒙古族的一位英雄。“嘎达”是人名,“梅林”是官衔。嘎达梅林是蒙古哲里木盟达尔汉族的职位低微的小官。他面对封建王爷勾结国民党军阀,欺压人民的残酷现实,扯起了造反的旗帜,提出“为了土地,为了自由,让我们拿起武器起义”的庄严口号。于是,四面八方的贫苦牧民纷纷加入了起义军。他们转战在辽阔的科尔沁草原上,后因被内奸陷害,在辽河畔战斗中被敌包围,全部人马壮烈牺牲。英雄倒下了,悲壮的歌声却永存于蒙古族人民的心间。东蒙人民将嘎达梅林的事迹变成长篇叙事体的颂歌。原有歌词五六十段,音乐家安波整理、翻译成现在的4段词。它突出了原民歌的主题,也便于演唱和记忆。

《嘎达梅林》的每段歌词都以飞得高原的鸿雁起兴,比喻英雄的宏伟大志。歌曲结构方整,他是两个对称的乐句。

上句从羽调式的主音6开始,首先进入上五度音3,63这五度进行,为整首民歌奠定了一个庄严、肃穆的基调,然后经两次起落,最后再起,奋力作出三个向上的四度跳跃,到达了整曲的1,后转主音6上,进行长时间的发挥。

这种起伏跌宕的旋律,象征着英雄百折不挠,经历艰辛,他那高大形象终于耸立在内蒙古草原上。

下句同样经过三次曲折,最后落在主音6上。

如果说,上乐句突出了对英雄的歌颂,那么下乐句则突出了对烈士的怀念。嘎达梅林诞生于民间,他牺牲了,人民把他的名字深深地埋在心底。请看第七小节5616,这里的六度大跳,八度进行,都很有悲壮气势,紧接的第八小节1156又转入低回婉转,表现了先烈与人民间的骨肉之情,第九小节中的51是五度下行跳进。它与曲首63那个上五度跳进相互呼应,不仅含有悲壮气氛,还具有稳定、沉静的功能,再次显示了嘎达梅林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

从《嘎达梅林》的歌词看,它是一首长篇叙事歌;其曲,属短调民歌,采用了五声音阶的羽调式,上下乐句虽然都落至主音6。然而,由于上句是向上的起句,下句是向下的落句,相互呼应的起落,使音乐得到了平衡,即使多次反复唱颂,仍很有兴趣。歌曲的节奏铿锵有力,旋律采用一字一音的配置,从而加强了感情的厚度,歌曲深刻地表现了人们对英雄的无限敬仰和深切怀念。

音乐中体现出来的情感,当然也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是,音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仅仅表现出人在生活体验中获得的感受和产生的情绪、欲望等情感性的东西。如古代文献《乐记》所说,这是“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仿佛作为情感产生的具体情景、事件等都被过滤掉了,只是保留下情感本身。换言之,音乐之表达情感而不去揭示这种情感所赖以产生的那些依据。这就是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方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是比较有描述性的,在乐曲中甚至可以听出鸟鸣和流水声等。但是,作家自己说:“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理所引起的感受,因而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一些感觉。”器乐曲中也有称为“音画”的样式,这样的乐曲能够在听者的想象中唤起某种图景或境界,但是这种图景或境界仍然十分飘渺、浮泛,远不如诗歌和散文中所描写的那样明细,更不如绘画所描绘的那样确定而直观。在这类乐曲中,也仍然如贝多芬在谈到他的《田园交响曲》时所说的那样:“感受多于音画”。

《嘎达梅林》交响诗,辛沪光作曲,1956年创作。

交响诗即取材于嘎达梅林的历史故事,并以流传极广的内蒙民歌《嘎达梅林》的曲调为基本音调创作的。

交响诗开始是一段引子,由第二提琴和中提琴奏出了颤音背景,表现辽阔无边的草原,暗示故事发生的地点。在这一背景上,由第一小提琴轻轻地以长音进行,演奏了原民歌第一句:下行的句尾暗示着英雄的悲剧命运。简短的引子之后,开始了从原民歌变化出来的主部第一主题,由双簧管主奏,弦乐作颤音的背景衬托。这个主题音乐,描绘了草原生活的和平景象,辽阔宽广。它出现两遍之后,在伴奏音乐中,即出现不安的三连音,预示着即将发生的故事,紧接着出现了第二主题,这个主题是用原民歌的音调创作的。它具有环绕的音型,带有不安、痛苦、无可奈何的意味和气息。它经过5次不同音区的重复之后,在三连音的伴奏下,由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重新演奏了第一主题,所不同的是小提琴和大提琴形成复调,伴奏也不断加强。这一切意味着草原和牧民由不安情绪转成将爆发的反抗,情绪越发激动和愤怒。

副部一开始,小号一个反抗的音调。人民要反抗,但长号和大号却演奏了一个反面形象的主题,这是封建王爷开始镇压的音乐:人民的力量聚集着,由不安的主题,变为号召起义的主题,也就是嘎达梅林英雄主题,由小号和长号响亮地演奏:整个草原愤怒了,反抗的怒火燃烧了。

这一部分是整个起义的武装斗争的形象,开始即是人民群众集结队伍,骑马背枪奔驰在草原,充满坚定的感情。先由单簧管主奏:这一主题此起彼伏,整个这一部分都在附点音符的伴奏下,形象地描绘了起义斗争的广阔场面。反面的形象出现了,仍由长号演奏,已经开始变型,斗争继续着。

后半部开始,在木管三连音和钢琴琵琶音的伴奏下,由弦乐出现第一主题,宽阔而灿烂,意味着人民的斗争取得一定的胜利。中间的三连音下行的伴奏,是封建势力的镇压。但人民的力量和起义的号角仍然鸣响着,武装斗争依然进行着。反面形象变为凶狠的不协和和弦进行,战斗越发激烈。在这部分结束时,定音鼓和钹的猛烈的敲击,整个乐队的一个长音,最后的一声悲壮的锣声,民族英雄嘎达梅林英雄牺牲了。

交响诗的最后部分,是由哀悼英雄开始,缓慢而肃穆的音调,暗淡的音色,沉重的节奏以及人们的哭泣,刻画了人民对英雄的深沉的悼念。之后由温馨的中提琴演奏了《嘎达梅林》的民歌,这是人民对英雄的回忆和怀念。第二遍由提琴演奏,第三遍由大提琴演奏,音乐越来越沉重。第四遍由弦乐和木管演奏。英雄牺牲了,斗争要继续下去。人民把悲痛的感情,转化为继承英雄遗愿的斗志。音乐开始了乐曲中部争的主题,在各层次闪现出来。长大的尾声开始了。这是人民对英雄的歌颂,宽广而饱满,虽然仍是民歌原型,但时值都加长了一倍。接着音乐转入乐曲开始时的第一主题,乐观、开阔而壮丽,刻画人民群众坚信斗争必然取得胜利的乐观信念。

篇5:嘎达梅林教案

认识马头琴、欣赏《嘎达梅林》

教学目标:

1、认识马头琴,初步感受其深沉、浑厚的音色和独特的草原气息。

2、了解《嘎达梅林》的历史故事及《嘎达梅林》多种音乐题材的表现形式。

3、初步了解蒙古的风土人情。

教学重点:认识马头琴及其音色。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乐曲的感受与鉴赏潜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天有很多家长来到我们班,期望咱们大家好好表现,咱们一齐度过欢乐的“音乐四十分”。我给大家带来的见面礼是: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并回答问题:

1。???乐曲的名称是?(板书:嘎达梅林)

2、多媒体所展示的画面表现的是我国的哪个少数民族?

3、?乐曲的主要演奏乐器是什么?(板书:马头琴)

二、新授部分:

(一)蒙古族风土人情。

你能谈谈你所了解的蒙古族吗?

蒙古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自治区,地处高原,地哉辽阔,平均海拔在一千米以上。

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人口普查),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里排行第六。

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

吃:以肉食为主,多吃肉块、炖肉、手扒肉、羊背子、烤全羊。

奶食以马乳为主。

穿:四件套(首饰、长袍,腰带。靴子。)

住:主要居住在蒙古包。圆形为主,冬暖夏凉。易于拆建。

语言:使用本民族语言学家规范的蒙古文。

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蒙古笔举行那达慕“娱乐游戏”之意。包括摔跤、射箭、赛马三项竞技。

歌舞:传编的有马刀舞、盅碗午、鄂而多斯舞。

民歌:分长短调两种。

乐器:马头琴。

宗教信仰:喇嘛教。

(二)认识马头琴

1、刚才乐曲演奏的主要乐器是什么呢?(马头琴)

2、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马头琴:(课件展示)

3、它为什么被称为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拉弦乐器,因为琴头上刻有马头而得名。

4、谁明白马头琴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有草原上有一个叫苏和的放牛娃。一天,他看到路边有一匹刚生下来的小白马,十分可怜,就把它抱回家去养着。小白马一天天长大了,他们就象一对好朋友,一时一刻也不分开。有一年,苏和带着他心爱的小白马去参加草原上的赛马会,并得了第一名。王爷要苏和把小白马卖给他,苏和不肯,狠心的王爷赶走了苏和,抢走了小白马。小白马想念苏和,跑了出去,被王爷命人乱箭死。苏和日夜思念着小白马,一天晚上,他梦见小白马回来了,轻轻对他说:“我的小主人,我真想你啊!你拿我身上的东西做一把琴吧!这样,我们就永远在一齐了。”苏和含着眼泪拿小白马的骨头做了一把琴,琴杆顶上雕刻了马头。从此,苏和天天拉琴,就象小白马在唱着歌。就这样,马头琴传遍了整个草原,成为蒙古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乐器。

5、简介马头琴:

追溯马头琴的历史,十分久远。元朝初期,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在1275年5月就到了内蒙古多伦县。仕元十七年他回国时,把马头琴带到了欧洲,对西洋拉弦乐器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马头琴一般为独奏乐器,有时也用于民乐队演奏。演奏方法和其它拉弦乐器不一样,弓子不是在两根弦中间演奏,而是在两弦的外面演奏。

6、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马头琴独琴,体会它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马头琴的发音柔和浑厚,音色宽阔低沉,富有草原风味。)

(三)欣赏《嘎达梅林》?

?认识了马头琴,我们不得不提到,用马头琴演奏的蒙古民歌《嘎达梅林》。

1、《嘎达梅林》是什么意思?

“嘎达”是英雄的名字,“梅林”是王府中一个职位很低的官名。还有一种解释是:英雄的名字叫那达木德,又名孟亥山,蒙古族人,1892年生,1931年牺牲。“嘎达”是幼子的意思,“梅林”是官衔。

2、?《嘎达梅林》既然是英雄的名字,那《嘎达梅林》这首有名的蒙古民歌,为什么代代相传?(唱的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

??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便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但是,事与愿违,不仅仅控告无效,他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嘎达梅林的妻子牧丹闻讯后,带领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嘎达梅林率众起义,构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之后,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请同学们电影片断)

4、人们怀念英雄,就把这一动人的故事编成了民歌,在草原上代代流传。请同学们猜猜由这故事改编成的民歌最早有多少段歌词?(500多段)。

此刻我们所听到的四段,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改编的。

5、请同学们认真欣赏民歌《嘎达梅林》,谈谈你对歌曲的感受?

(歌曲的节奏舒展从容、稳健有力,旋律宽广豪迈、庄严肃穆,既表现了广大群众对英雄崇敬爱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

三、拓展延伸:

1、为了这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人们还用各种形式表达着对嘎达梅林的赞美与追忆。刚才同学们看到的电影《嘎达梅林》。就是我国著名的导演冯小宁根据这动人的故事而创作的。整个电影获得了极大好评,并获得了中国“优秀故事片奖”。

2、你还明白《嘎达梅林》的哪些音乐表现形式?

3、作曲家辛沪光,以《嘎达梅林》这首民歌为素材,用音乐中的一个大型形式来全面而深刻的反映这一历史事件。交响诗《嘎达梅林》就这样诞生了。

3、简介交响诗

这首交响诗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草原主题;第二部分斗主题(包括第一次战斗和第二次战斗);第三部分民歌主题。我们欣赏音频:

?[草原主题]:乐曲一开始仿佛把人带入那一望无垠的内蒙古草原,紧之后双簧管吹出了一段抒情而优美的草原主题。但在快结束时,这个主题失去了原有的抒情,而使人感到其中隐含的辛酸、哀痛和激动。为什么?因为这毕竟是在被封建奴役下的草原。

??[斗争主题]

①第一次战斗:一声刺耳的音响,预兆王爷要出卖土地——人们被惊醒,愤怒、紧张——嘎达梅林领导人民反抗的战斗场面——再现草原主题意味战争初胜。

②第二次战斗:欣赏前先提问:发挥你的想象并回答,作曲家是怎样用音乐来告诉你战斗失败了?欣赏完后讲解:叛徒的出卖——嘎达部队被包围——战斗更激烈——一声沉重而漫长的音响,英雄倒下了——奏出哀乐。

[民歌主题]

最后欣赏民歌主题,请仔细欣赏并回答问题。这首民歌主题一共出现了几次?每一次在情绪上有什么变化?这首民歌主题为何要重奏多遍?

4、当然,老师那里还有以《嘎达梅林》民歌改编的舞蹈以及蒙古族人民去年把马头琴喜迎奥运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

有关《嘎达梅林》的题材很多,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收集。我们下节课学唱歌曲。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走进了蒙古,认识了马头琴,也看到了我们英雄的《嘎达梅林》,英雄能够牺牲,但他的精神永存不朽。让我们一齐颂读对他的怀念吧:

篇6:《嘎达梅林》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用圆润、连贯的声音唱歌及正确地理解歌曲内容。

2、了解蒙古族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

3、教育学生热爱民族英雄,学习英雄为祖国、为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准确表达歌曲感情。

教学难点:长音的保持。

教学手段:讨论法、视唱法。

教材分析:对“嘎达梅林”的解释,最普遍的解释是:“嘎达”是英雄的名字,“梅林”是王府中一个职位很低的官名。也有人解释为:英雄的名字叫那达木德,又名孟亥山,蒙古族人,1892年生,1931年牺牲。“嘎达”是幼子的意思,“梅林”是官衔。总之,对“嘎达梅林”的解释还要做深入细致的考证工作。

《嘎达梅林》这首内蒙古民歌,唱的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

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便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但是,事与愿违,不仅控告无效,他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嘎达梅林的妻子牧丹闻讯后,带领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

原歌歌词有五百多段,人们经常演唱的四段歌词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译配的。个词运用了形象化的比兴手法,抒发了人民对英雄崇敬怀念的感情。

歌曲的旋律采用了蒙古族常用的五声羽调式作基础,用上下句单乐段结构的曲式写成。两个乐句的节奏完全相同,上句的旋律起伏宽广,情绪激昂。下句基本上是上句的变化重复,旋律低沉。总起来看,歌曲的节奏舒展从容、稳健有力,旋律宽广豪迈、庄严肃穆,既表现了广大群众对英雄崇敬爱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

教学过程:

(-)欢迎大家到蒙古包作客。(大屏幕显示:蒙古草原风情图片)

在北方蒙古高原上,长期生活着一个古老民族――蒙古族,他们分成许多部,过着游牧和狩猎生活。蒙古族又是个善战的民族,嘎达梅林就是蒙古族历史英雄人物之一。

1、找一个学生讲述历史上一真实的故事:

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便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但是,事与愿违,不仅控告无效,他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嘎达梅林的妻子牧丹闻讯后,带领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

2、放电影《嘎达梅林》片段。

(二)学唱歌曲。(大屏幕显示:歌名《嘎达梅林》,背景是骑马善战)

1、教师范唱,学生感受歌曲情绪。

2、跟琴视唱1、2段歌词。(注意长音唱够拍)

3、视唱3段,注意换气的地方唱得要准确。

4、视唱4段,分析有几个乐句及乐句之间的关系。

、完整演唱歌曲。

6、听录音,体会歌曲情绪。

7、再完整演唱一遍歌曲。

(三)分组讨论,介绍有关蒙古族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共分个组,前每个组已准备好了自己的内容,并制作成)

每组派一名代表到电脑前展示前准备的内容。

一组:内蒙古的风光片。

二组:蒙古族是怎样待客的?并表演。

三组:蒙古族的服饰及生活习惯。

四组:蒙古族的音乐(歌曲、乐曲、乐器、音乐家等)、舞蹈。(带动全班学生跳蒙族舞蹈。)

五组:蒙古族的一些重大活动(那达慕会等)(介绍完后,一个学生演奏古筝曲《喜奔那达慕》)

(四)我们充分了解了蒙古族,就让我们有感情的再演唱一遍歌曲《嘎达梅林》吧!

(五)口风琴齐奏《嘎达梅林》。

(六)小结:这节,我们充分了解了蒙古族的音乐、舞蹈、风土人情等,如果同学们有机会可以到内蒙古看看,和蒙古族人民结成好朋友。

三、后记:

本节通过充分展示蒙古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使学生非常感兴趣,很好的完成了歌曲的学习。

教学思路:

这使一节唱歌,我想让学生们在一节当中,不但学会这首歌曲,而且还要更广泛地了解蒙古族。

1.首先通过大屏幕展示图片,一下把学生带到蒙古草原来;

2.讲解蒙古族的特征,引出“嘎达梅林”;

3.电影片段使学生感受歌曲演唱时的情绪;

4.顺其自然,学唱歌曲,解决难点;

分组讨论、展示,给学生主动参与及表现自己的机会;

6.通过以上各种活动,学生更能很好的演唱歌曲;

篇7:音乐教案-嘎达梅林

嘎  达  梅  林

课题:第五单元歌曲《嘎达梅林》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用圆润、连贯的声音唱歌及正确地理解歌曲内容。

2、了解蒙古族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

3、教育学生热爱民族英雄,学习英雄为祖国、为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准确表达歌曲感情。

教学难点 :长音的保持。

教学手段:讨论法、视唱法。

教材分析:对“嘎达梅林”的解释,最普遍的解释是:“嘎达”是英雄的名字,“梅林”是王府中一个职位很低的官名。也有人解释为:英雄的名字叫那达木德,又名孟亥山,蒙古族人,1892年生,1931年牺牲。“嘎达”是幼子的意思,“梅林”是官衔。总之,对“ 嘎达梅林”的解释还要做深入细致的考证工作。

《嘎达梅林》这首内蒙古民歌 ,唱的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

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便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但是,事与愿违,不仅控告无效,他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嘎达梅林的妻子牧丹闻讯后,带领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

原歌歌词有五百多段,人们经常演唱的四段歌词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译配的。个词运用了形象化的比兴手法,抒发了人民对英雄崇敬怀念的感情。

歌曲的旋律采用了蒙古族常用的五声羽调式作基础,用上下句单乐段结构的曲式写成。两个乐句的节奏完全相同,上句的旋律起伏宽广,情绪激昂。下句基本上是上句的变化重复,旋律低沉。总起来看,歌曲的节奏舒展从容、稳健有力,旋律宽广豪迈、庄严肃穆,既表现了广大群众对英雄崇敬爱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

教学过程 :

(-)欢迎大家到蒙古包作客。(大屏幕显示:蒙古草原风情图片)

在北方蒙古高原上,长期生活着一个古老民族――蒙古族,他们分成许多部,过着游牧和狩猎生活。蒙古族又是个善战的民族,嘎达梅林就是蒙古族历史英雄人物之一。

1、  找一个学生讲述历史上一件真实的故事:

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便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但是,事与愿违,不仅控告无效,他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嘎达梅林的妻子牧丹闻讯后,带领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

2、  放电影《嘎达梅林》片段。

(二)学唱歌曲。(大屏幕显示:歌名《嘎达梅林》,背景是骑马善战)

1、教师范唱,学生感受歌曲情绪。

2、跟琴视唱1、2段歌词。(注意长音唱够拍)

3、  视唱3段,注意换气的地方唱得要准确。

4、  视唱4段,分析有几个乐句及乐句之间的关系。

5、  完整演唱歌曲。

6、  听录音,体会歌曲情绪。

7、  再完整演唱一遍歌曲。

(三)分组讨论,介绍有关蒙古族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共分5个组,课前每个组已准备好了自己的内容,并制作成课件)

每组派一名代表到电脑前展示课前准备的内容。

一组:内蒙古的风光片。

二组:蒙古族是怎样待客的?并表演。

三组:蒙古族的服饰及生活习惯。

四组:蒙古族的音乐(歌曲、乐曲、乐器、音乐家等)、舞蹈。(带动全班学生跳蒙族舞蹈。)

五组:蒙古族的一些重大活动(那达慕会等)(介绍完后,一个学生演奏古筝曲《喜奔那达慕》)

(四)我们充分了解了蒙古族,就让我们有感情的再演唱一遍歌曲《嘎达梅林》吧!

(五)口风琴齐奏《嘎达梅林》。

(六)小结:这节课,我们充分了解了蒙古族的音乐、舞蹈、风土人情等,如果同学们有机会可以到内蒙古看看,和蒙古族人民结成好朋友。

三、课后记:

本节课通过充分展示蒙古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使学生非常感兴趣,很好的完成了歌曲的学习。

教学思路:

这使一节唱歌课,我想让学生们在一节课当中,不但学会这首歌曲,而且还要更广泛地了解蒙古族。

1.  首先通过大屏幕展示图片,一下把学生带到蒙古草原来;

2.  讲解蒙古族的特征,引出“嘎达梅林”;

3.  电影片段使学生感受歌曲演唱时的情绪;

4.  顺其自然,学唱歌曲,解决难点;

5.  分组讨论、展示,给学生主动参与及表现自己的机会;

6.  通过以上各种活动,学生更能很好的演唱歌曲;

篇8:敬佩梅林姐姐

知道梅林老师, 最初就是从这本《梅林看课堂》开始的。

读一本书, 好像读一个人, 真是这样的。

尤其是, 当你读到这本———所有场景来自我们日常的语文生活, 所有语言来自我们日常的对话氛围的———“活生生”的书的时候, 你会感觉身临其境, 仿佛在和梅林交谈。

读这本书, 我首先读到了梅林的勇气和智慧。

不必说她首创的“谈话式互动评课”了———事先公布手机号码, 听课老师随时编发听课感受的短信, 不用直接面对讲课教师, 不用现场发言, 少了担心和拘束, 少了客套和顾忌, 多的是真情流露, 多的是直言不讳, 因此, 一针见血针锋相对的见解也并不鲜见。这种互动是那样真实, 那样鲜活———而想到“把访谈引入评课”这样的“金点子”是需要“灵感”的, 主持这样的活动更是需要“机智”的。

梅林, 正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不必说她历次评课活动中巧妙的“穿针引线”了———适时地引出话题, 引爆思维, 甚至引起专家和老师之间的激烈讨论, 引起专家之间的“明争暗斗”, 常常是场上各抒己见, 争持不下, 气氛一时有些火爆, 而她, 总是轻声慢语, 言语得体, 四两拨千斤地使“争斗”化于无形, 让启发留在每个人的心中慢慢回味。———而提出尖锐的“挑起争端”的问题, 是需要“勇气”的, 在争论白热化时妙手化解则是需要“内功”的。

梅林, 正是一个“爱挑战”的人!

不必说她那些时不时“冰山一现”的真知灼见了———从阅读课堂到开发资源, 从朗读表演到教会提问, 从文本解读到读写结合, 从诗意语文到智慧课堂, 从语文味到真语文……语文教学的“每个角落”都有她的足迹。互动过程中, 她偶尔坦露的自己的真实看法, “暴露”了她的不断思考, 也往往更发人深思, 让人钦佩———这一切, 没有长期在一线工作, 没有大量的“阅课” (听课、评课) 经历, 没有对全国课改的方向和焦点问题的深刻认识, 没有对现场听课教师基本观点和心理状态的准确把握, 是绝对不敢“玩”的。

梅林, 正是一个“玩得起”的人!

单说给我印象颇深的吧, 就是梅林十年前提出的“评价一节课的五个‘是否’”———是否体现学科的本质, 是否以学生发展为本, 教学手段是否有效, 是否有资源意识, 教学是否有个性———这些“是否”, 涉及语文教学的准度、深度和广度, 也涉及语文课堂的效率和魅力。这个标准, 现在听起来仍然振聋发聩, 因为很多“非语文”的行为今天还在大行其道, 还在充斥着课堂。

梅林, 是一个“有远见、敢说话”的人!

读这本书, 我还读到了梅林的温暖和真诚。

让我感动的是梅林和她的第一届毕业生的“美好回忆”照片, 是学生为她过25岁生日的“温馨时光”瞬间, 是她和每一位语文界名宿前辈的珍贵合影, 是她和同辈的兄弟姐妹们的倾心相交。袁瑢老师的八十寿辰纪念活动, 她赶去主持;贾志敏老师生病了, 她飞往上海探望;多少次拜访前辈, 她都是挤出时间, 自费前往, 天马行空, 匆匆来去, 人在路上, 乐在其中。

梅林, 是这样一个“有温度”的人。

梅林还是广博的, 是勤奋的, 是细心的……

这些, 还都是当初我从书上“读出”的梅林, 当时, 她还“活”在书中, 离我很远。

大概六七年前吧, 我在南宁第一次邂逅了梅林, 原来, 她就是北京的吴琳老师。

第一次见到她是这样的印象:美丽、亲切, 大气而不失细腻, 说话时很专注, 语言很得体。清楚地记得, 那天她讲的课是《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边听课, 我一边在揣想这位我早已熟悉的陌生朋友———很多人选课都会不经意地选一种类型的课文, 比如我, 如果自选, 会常常选大气磅礴的课文来教, 而梅林呢———一如林海音的文字一样, 淡淡的, 清新的, 温婉的, 却让人久久难忘。

后来几年, 常常不期而遇, 熟识了, 我们便以“姐弟”相称。梅林, 也自然地从书中走到了生活中。

一起飞往长沙的飞机上, 我和梅林姐坐在一起, 兴致勃勃地谈语文教学, 谈我们语文界令人感动的人和事。梅林依旧是那样轻声慢语, 但是对前辈们的敬仰溢于言表, 对同辈兄弟姐妹们的业绩赞不绝口。每每谈及语文课堂普遍存在的浮躁现象, 谈及假语文的泛滥, 谈及应试教育对教改的冲击和对孩子们的伤害, 她又是忧心忡忡, 会半晌陷入沉思。

其实, 我是知道的, 她作为教研员, 一直在努力做着一些改变:让语文测试更凸显能力, 让语文课堂更聚焦语用, 让语文教师更关注文本, 让孩子们更喜欢语文……一年到头不停地听课研讨, 深入学校, 还要带徒弟, 要在“吴老师工作室”与全国各地的语文老师交流语文教学心得, 指导年轻教师, 还要抽时间应各地邀请外出讲学。忙, 并快乐着, 这便是梅林生活的主旋律。

一起去广州的高铁上, 她默默地拿出自己的作业———一份北京数字学校录像课的教案, 默默地看着。原来, 周日返回北京, 她马上要录几节讲座, 时间已经迫在眉睫了。看着她字斟句酌专注的样子, 我真不忍心打扰繁忙的姐姐。

六月末的一天, 我接到《小学语文教学》杂志的约稿, 约我写一写对吴琳老师的印象, 我欣然答应。放下电话, 一霎时, 很多真挚的交往都浮上心头。

篇9:嘎达梅林的故事

江苏少儿出版社初中音乐教科书八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歌曲《嘎达梅林》,教材提供的歌曲是二声部歌曲。

高中湘版教材《音乐鉴赏》之《少数民族音乐》篇章中,对蒙古族短调民歌进行介绍时,提供的作品案例也是《嘎达梅林》。

二、作品分析

20世纪30年代,科尔沁草原蒙古族民族英雄嘎达梅林,为了保护草原和牧民,争取自由与幸福,勇敢地进行武装起义,最终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化作一首永世流传英雄传奇的歌曲。

同名长篇叙事诗歌《嘎达梅林》是科尔沁草原人民集体创作、整理和加工而成的,成为蒙古族文化的名片。 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经典的蒙古族短调民歌在历年的苏少版教材中都有体现,旧版将其作为欣赏部分,而改版后则直接放在了歌唱环节中。教材以三度音程关系为主要创编手法,在演唱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蒙古族短调民歌的理解。

三、编创意图

编创后的《嘎达梅林》在合唱声部编配的实际过程中,按照我校的生源情况进行了不同层次和程度的设计。高中教材中涉及的《少数民族音乐》篇幅中有《嘎达梅林》的介绍,结合初中新版教材,选择此首歌曲,在初中和高中生中进行试教,实在地考量下学校不同学段的学生对合唱这一群众性活动的认知度、了解度以及接受度。

四、使用说明

(一)简单的二声部教学

教学实施反馈(学生参与兴趣、目标达成情况、教学反思):

学生参与兴趣:很难得一上课就进入二声部旋律,学生倒也没有诧异,而是表现得比较淡定。伴唱哼鸣让学生觉得很容易,在全班同学一起演唱时,大家都很有积极性,感觉很容易驾驭。

目标达成情况:对于没有任何合唱接触的初中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音较多,旋律性不强,所以学生完成度不高。后来进行调整,简化了音的配置。发声位置在不断的提示下,初中学生可以基本达到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掘旋律的规律,帮助他们找到窍门,掌握伴唱旋律。在无伴奏的情况下,音乐素养较好的班级完成的质量较高。

教学反思:1.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这样简单的合作有兴趣,在音乐课的常规教学中,将这样的合唱也作为课堂教学的常规项目。

2.大量接触容易驾驭的声部,普及与提高学生对这一演唱能力的把握。高中生相对于初中生上手略快,较好点的高中班级学生可以快速掌握。

3.能够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做好团队的音乐文化建设。实践后发现,初中班级中,竖笛吹奏好的班级识谱能力也好。对于简单的二声部歌曲来说,乐谱可以较快哼唱,对于节奏与音准的把握也相对较好。因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还要打好基础,中音竖笛的教学可以辅助识谱的能力加强,也对合唱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三声部的歌唱教学

教学实施反馈(学生参与兴趣、目标达成情况、教学反思):

学生参与兴趣:学生带着对上一个简单声部的信心继续演唱新的声部,但明显感到有难度。唱歌的自信心会受挫,也有个别学生会有畏难心理,会不太情愿张嘴。

目标达成情况:一开始无论初高中学生,单独演唱都需要老师的伴奏辅助,特别是“嘎”字的加入,节奏不容易卡准。整体试唱下来发现,中间声部的加入明显有难度,学生在演唱时有点困难。自己在识谱时节奏掌握不准,需要教师一步步带着多唱才行。脱离伴奏时演唱,并不能在所有层次的班级中顺利达成,修改过的旋律更为简约。相对而言,学过乐器多的班级能把握得较好。

教学反思:1.要考虑根据不同层次的班级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进行创编,潜移默化地引导其对音乐美的关注与接受,从流行到中外经典,再到艺术作品。

2.合唱时要加强对歌唱状态、吐字、音色等的同步渐进训练。节奏的把握也是重点,学生需要一定程度的模仿。教师的示范很重要。

3.慢慢锻炼学生的视谱能力、表情表演能力以及对老师指挥有一定的理解与默契。中间加进旋律对学生而言是个挑战,常态的轮唱对于实验班的学生也已经吃不饱,而新旋律的加入又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需要帮学生“拔一拔”。

(三)进行三部的合唱教学

教学实施反馈(学生参与兴趣、目标达成情况、教学反思):

学生参与兴趣:综合了前两个学习成果,学生兴趣盎然,对挑战很有信心,充满新鲜感与期待感。学生演唱积极,充满热情。

目标达成情况:三个声部的演唱对于“零起点”的学生而言,很有难度。大部分的初中班级,一节课只能完成二声部的合唱,中间声部的加入需要在下一周课中进行。而高中生基本上能触碰到这一声部,但是能力较弱的班级只能唱一唱,三个声部和不到一起。稍微好一点的班级,可以三个声部合唱,但是中间声部要多安排一些学生,人数上不能三个声部平均分配。

教学反思:1.合唱教学这一设想在实际操作中,经过教师的二度创作,是很有可行性的。但是具体的几级目标完成,需要因班而异、因生而异,需要适时调整进度。

2.要综合考虑课堂教学目标。初中课堂加入了中音竖笛的教学,每个单元都有二声部歌曲的演唱,还有欣赏部分的素材要拓展,除歌唱与竖笛外,有的单元主题可以设计其他活动。一学期十几节课时,需要统筹、合理安排,否则容易走极端。

3.合唱的加入,对期末或阶段考评也要选择相应的、有效的手法。比如学生可以自己找搭档进行二声部合唱,竖笛的吹奏也可以进行合奏,还可以用中音竖笛进行歌唱作品的吹奏……多方位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增强音乐的本位性,也将教材的特色进行到底。

上一篇:虚荣的散文随笔下一篇:以把握青春中学生八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