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达梅林说课

2024-05-04

嘎达梅林说课(共7篇)

篇1:嘎达梅林说课

《嘎达梅林》说课稿

一、教材、学情

交响诗《嘎达梅林》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第十五册),第四单元“音诗音画”当中的欣赏内容。《嘎达梅林》音乐素材取自于一首同名蒙古民歌,并运用奏鸣曲式的结构创作而成。乐曲内容是描写并歌颂了蒙族英雄嘎达梅林率领的牧民起义,及其与当时残酷的封建王爷、军阀英勇战斗的悲壮事迹。作品沿着嘎达梅林的故事情节这条线索逐渐展开。

由于《嘎达梅林》这首民歌流传较广,学生对歌曲的旋律并不感到陌生。因此,就会对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产生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乐曲结尾部分出现歌曲《嘎达梅林》的旋律。使学生更容易贴近作品,表现作品,并更好的理解作品内容和情感。

二、教学理念、目标

1.教学理念:

(1)围绕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通过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来感受诗的优美意境。教学用图片、音响、朗诵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抒情美、冲突美、赞颂美等。(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关注和重视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发展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爱好。这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动力,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身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3)重视音乐实践。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如:让学会通过语言描述、身体律动、歌唱等方式感受作品的内容、情绪等。在亲自参与音乐活动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学生在学习这首歌曲时须掌握:1.交响诗的定义及特点。2.音乐的表现形式(如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在营造意境、塑造形象时的作用。3.须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培养审美情趣。4.要.通过欣赏作品,了解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历史故事,使学生产生爱戴民族英雄,感悟民族精神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内容、过程:

由于嘎达梅林是一个传奇的民族英雄,通过欣赏这部作品,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这个传奇故事所蕴含的道理。除了感受音乐的丰富表现力,感受音乐的美之外,通过欣赏作品还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

重点:让学生通过音乐了解嘎达梅林传奇的故事情节,并逐步深入理解作品将要表现的民族英雄不屈不挠,保卫家园的精神。从而产生共鸣,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感受作品主题情绪情感,分析音乐要素(节奏、力度、速度以及旋律特点)在表现音乐中起到的作用,是这节课教学的难点。

过程:

1.看图听一段音乐。(播放一副广袤草原,骏马奔驰的图画。背景音乐是民歌《嘎达梅林》)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仿佛将看到一望无垠的蒙古大草原。2.教师朗读《嘎达梅林》的故事概要。学生通过教师朗读,了解传奇故事情节。

3.聆听一段交响诗《嘎达梅林》的片段。感受作品情绪,讨论创作这部品的作品的作曲家,会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播放作曲家生平。

4.欣赏第一主题:“美好的家园,幸福的生活。”双簧管奏出一派辽阔壮美的图景,表现了蒙古人民的生活处在安详、宁静的气氛之中。

5.第一主题发展对比。乐曲展现一派辽阔壮美的图景之后,音乐情绪发生转变,一段阴森的音乐出现,第一主题遭到破坏。

6.第二主题:“号召起义”。小号演奏,表达嘎达梅林号召人民起义的英雄气概以及人民群众激怒的浪潮一样起开反抗。学生感受最具号召力的部分。探寻原因。

7.“驰骋草原”主题。由单簧管演奏。乐曲表现四处集结着的起义队伍,骑马背枪奔驰在广阔的草原上。引导学生通过骑马律动的动作等形式感受作品。

8.“嘎达牺牲”:小号再次响起。“号召起义”的主题之后,定音鼓出现,表现嘎达牺牲。让学生找出使用之前哪个主题的旋律,结尾处有什么不同?表现怎样的场景?

9.《嘎达梅林》的民歌主题响起。表现对英雄的哀悼。旋律出现四次,第一次静静聆听。第二、三次,加入教师朗诵,第四次引导学生小声歌唱。

10.教师伴奏,学生演唱歌曲《嘎达梅林》。进一步体会作品的主题,加深主题印象。11.铜管乐器再次奏响民歌《嘎达梅林》主题。乐曲情绪由哀悼变成颂歌,在强烈的号角声中结束全曲。学生分析乐曲的结束出现了哪几个主题及主题动机,具有怎样的意义。

12.交响诗:定义: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特点:把标题交响乐和诗歌联系起来。

13.播放朗诵片段,出示草原沙漠化图片。揭示嘎达梅林起义的意义,再次点题首尾呼应。

四、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创设、体验感受、思考探究、综合(结合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如:朗诵)

学法:演唱、聆听、主动吸取、模仿感受、合作共进(在合作中体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音乐)。

五、评价

1.教师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本”。多用鼓励评价,减少硬灌输的做法。教师不灌输对错的概念。让学生自己探究、体验、对比、分析评价,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

从整体出发,全过程多角度的进行评价。音乐技能方面的评价。学习过程中参与积极性与学习方法的有效性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评价要多样化。从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合作精神、探究性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2学生评价:

尽可能的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与他评。同伴的肯定与认同有时比教师的肯定更有效。

(莲湖进校 王熳推荐)

《嘎达梅林》说课稿

2013-05-22 09:35 西安市67中 陈煜

一、教材、学情

交响诗《嘎达梅林》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第十五册),第四单元“音诗音画”当中的欣赏内容。《嘎达梅林》音乐素材取自于一首同名蒙古民歌,并运用奏鸣曲式的结构创作而成。乐曲内容是描写并歌颂了蒙族英雄嘎达梅林率领的牧民起义,及其与当时残酷的封建王爷、军阀英勇战斗的悲壮事迹。作品沿着嘎达梅林的故事情节这条线索逐渐展开。

由于《嘎达梅林》这首民歌流传较广,学生对歌曲的旋律并不感到陌生。因此,就会对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产生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乐曲结尾部分出现歌曲《嘎达梅林》的旋律。使学生更容易贴近作品,表现作品,并更好的理解作品内容和情感。

二、教学理念、目标

1.教学理念:

(1)围绕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通过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来感受诗的优美意境。教学用图片、音响、朗诵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抒情美、冲突美、赞颂美等。(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关注和重视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发展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爱好。这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动力,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身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3)重视音乐实践。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如:让学会通过语言描述、身体律动、歌唱等方式感受作品的内容、情绪等。在亲自参与音乐活动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学生在学习这首歌曲时须掌握:1.交响诗的定义及特点。2.音乐的表现形式(如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在营造意境、塑造形象时的作用。3.须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培养审美情趣。4.要.通过欣赏作品,了解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历史故事,使学生产生爱戴民族英雄,感悟民族精神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内容、过程:

由于嘎达梅林是一个传奇的民族英雄,通过欣赏这部作品,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这个传奇故事所蕴含的道理。除了感受音乐的丰富表现力,感受音乐的美之外,通过欣赏作品还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

重点:让学生通过音乐了解嘎达梅林传奇的故事情节,并逐步深入理解作品将要表现的民族英雄不屈不挠,保卫家园的精神。从而产生共鸣,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感受作品主题情绪情感,分析音乐要素(节奏、力度、速度以及旋律特点)在表现音乐中起到的作用,是这节课教学的难点。过程:

1.看图听一段音乐。(播放一副广袤草原,骏马奔驰的图画。背景音乐是民歌《嘎达梅林》)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仿佛将看到一望无垠的蒙古大草原。

2.教师朗读《嘎达梅林》的故事概要。学生通过教师朗读,了解传奇故事情节。

3.聆听一段交响诗《嘎达梅林》的片段。感受作品情绪,讨论创作这部品的作品的作曲家,会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播放作曲家生平。

4.欣赏第一主题:“美好的家园,幸福的生活。”双簧管奏出一派辽阔壮美的图景,表现了蒙古人民的生活处在安详、宁静的气氛之中。

5.第一主题发展对比。乐曲展现一派辽阔壮美的图景之后,音乐情绪发生转变,一段阴森的音乐出现,第一主题遭到破坏。

6.第二主题:“号召起义”。小号演奏,表达嘎达梅林号召人民起义的英雄气概以及人民群众激怒的浪潮一样起开反抗。学生感受最具号召力的部分。探寻原因。

7.“驰骋草原”主题。由单簧管演奏。乐曲表现四处集结着的起义队伍,骑马背枪奔驰在广阔的草原上。引导学生通过骑马律动的动作等形式感受作品。

8.“嘎达牺牲”:小号再次响起。“号召起义”的主题之后,定音鼓出现,表现嘎达牺牲。让学生找出使用之前哪个主题的旋律,结尾处有什么不同?表现怎样的场景?

9.《嘎达梅林》的民歌主题响起。表现对英雄的哀悼。旋律出现四次,第一次静静聆听。第二、三次,加入教师朗诵,第四次引导学生小声歌唱。

10.教师伴奏,学生演唱歌曲《嘎达梅林》。进一步体会作品的主题,加深主题印象。

11.铜管乐器再次奏响民歌《嘎达梅林》主题。乐曲情绪由哀悼变成颂歌,在强烈的号角声中结束全曲。学生分析乐曲的结束出现了哪几个主题及主题动机,具有怎样的意义。

12.交响诗:定义: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特点:把标题交响乐和诗歌联系起来。

13.播放朗诵片段,出示草原沙漠化图片。揭示嘎达梅林起义的意义,再次点题首尾呼应。

四、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创设、体验感受、思考探究、综合(结合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如:朗诵)

学法:演唱、聆听、主动吸取、模仿感受、合作共进(在合作中体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音乐)。

五、评价

1.教师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本”。多用鼓励评价,减少硬灌输的做法。教师不灌输对错的概念。让学生自己探究、体验、对比、分析评价,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

从整体出发,全过程多角度的进行评价。音乐技能方面的评价。学习过程中参与积极性与学习方法的有效性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表现。评价要多样化。从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合作精神、探究性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2学生评价:

尽可能的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与他评。同伴的肯定与认同有时比教师的肯定更有效。

(莲湖进校 王熳推荐)

《嘎达梅林》说课稿

2013-05-22 09:35 西安市67中 陈煜

一、教材、学情

交响诗《嘎达梅林》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第十五册),第四单元“音诗音画”当中的欣赏内容。《嘎达梅林》音乐素材取自于一首同名蒙古民歌,并运用奏鸣曲式的结构创作而成。乐曲内容是描写并歌颂了蒙族英雄嘎达梅林率领的牧民起义,及其与当时残酷的封建王爷、军阀英勇战斗的悲壮事迹。作品沿着嘎达梅林的故事情节这条线索逐渐展开。

由于《嘎达梅林》这首民歌流传较广,学生对歌曲的旋律并不感到陌生。因此,就会对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产生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乐曲结尾部分出现歌曲《嘎达梅林》的旋律。使学生更容易贴近作品,表现作品,并更好的理解作品内容和情感。

二、教学理念、目标

1.教学理念:(1)围绕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通过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来感受诗的优美意境。教学用图片、音响、朗诵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抒情美、冲突美、赞颂美等。(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关注和重视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发展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爱好。这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动力,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身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3)重视音乐实践。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如:让学会通过语言描述、身体律动、歌唱等方式感受作品的内容、情绪等。在亲自参与音乐活动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学生在学习这首歌曲时须掌握:1.交响诗的定义及特点。2.音乐的表现形式(如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在营造意境、塑造形象时的作用。3.须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培养审美情趣。4.要.通过欣赏作品,了解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历史故事,使学生产生爱戴民族英雄,感悟民族精神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内容、过程:

由于嘎达梅林是一个传奇的民族英雄,通过欣赏这部作品,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这个传奇故事所蕴含的道理。除了感受音乐的丰富表现力,感受音乐的美之外,通过欣赏作品还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

重点:让学生通过音乐了解嘎达梅林传奇的故事情节,并逐步深入理解作品将要表现的民族英雄不屈不挠,保卫家园的精神。从而产生共鸣,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感受作品主题情绪情感,分析音乐要素(节奏、力度、速度以及旋律特点)在表现音乐中起到的作用,是这节课教学的难点。

过程:

1.看图听一段音乐。(播放一副广袤草原,骏马奔驰的图画。背景音乐是民歌《嘎达梅林》)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仿佛将看到一望无垠的蒙古大草原。

2.教师朗读《嘎达梅林》的故事概要。学生通过教师朗读,了解传奇故事情节。

3.聆听一段交响诗《嘎达梅林》的片段。感受作品情绪,讨论创作这部品的作品的作曲家,会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播放作曲家生平。

4.欣赏第一主题:“美好的家园,幸福的生活。”双簧管奏出一派辽阔壮美的图景,表现了蒙古人民的生活处在安详、宁静的气氛之中。

5.第一主题发展对比。乐曲展现一派辽阔壮美的图景之后,音乐情绪发生转变,一段阴森的音乐出现,第一主题遭到破坏。

6.第二主题:“号召起义”。小号演奏,表达嘎达梅林号召人民起义的英雄气概以及人民群众激怒的浪潮一样起开反抗。学生感受最具号召力的部分。探寻原因。

7.“驰骋草原”主题。由单簧管演奏。乐曲表现四处集结着的起义队伍,骑马背枪奔驰在广阔的草原上。引导学生通过骑马律动的动作等形式感受作品。

8.“嘎达牺牲”:小号再次响起。“号召起义”的主题之后,定音鼓出现,表现嘎达牺牲。让学生找出使用之前哪个主题的旋律,结尾处有什么不同?表现怎样的场景?

9.《嘎达梅林》的民歌主题响起。表现对英雄的哀悼。旋律出现四次,第一次静静聆听。第二、三次,加入教师朗诵,第四次引导学生小声歌唱。

10.教师伴奏,学生演唱歌曲《嘎达梅林》。进一步体会作品的主题,加深主题印象。

11.铜管乐器再次奏响民歌《嘎达梅林》主题。乐曲情绪由哀悼变成颂歌,在强烈的号角声中结束全曲。学生分析乐曲的结束出现了哪几个主题及主题动机,具有怎样的意义。

12.交响诗:定义: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特点:把标题交响乐和诗歌联系起来。

13.播放朗诵片段,出示草原沙漠化图片。揭示嘎达梅林起义的意义,再次点题首尾呼应。

四、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创设、体验感受、思考探究、综合(结合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如:朗诵)

学法:演唱、聆听、主动吸取、模仿感受、合作共进(在合作中体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音乐)。

五、评价

1.教师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本”。多用鼓励评价,减少硬灌输的做法。教师不灌输对错的概念。让学生自己探究、体验、对比、分析评价,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

从整体出发,全过程多角度的进行评价。音乐技能方面的评价。学习过程中参与积极性与学习方法的有效性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评价要多样化。从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合作精神、探究性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2学生评价:

尽可能的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与他评。同伴的肯定与认同有时比教师的肯定更有效。

(莲湖进校 王熳推荐)

篇2:嘎达梅林说课

新亚洲学校

魏荣

乐曲简析:《嘎达梅林》是由作曲家辛沪光于1956年所创作的一部交响诗,奏鸣曲式,交响诗中的几个音乐主题均取材于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的音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嘎达梅林》是九年义务教育人音版教材十五册第四单元“音诗音画”中的欣赏曲目,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要求全曲欣赏,通过前几次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对交响曲的特征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所以本课的学习主要着重于学生的音乐体验和感受。

教学目标:

1.学生学唱并分辨乐曲中的几个音乐主题,领会每个主题所表现的音乐形象。2.体会节奏、旋律、音色、力度等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上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演唱并分辨作品中的几个音乐主题,领会每个主题所表现的音乐形象。教学难点:体会节奏、旋律、音色、力度等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上的作用。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受到他们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知识积累等条件的限制,对交响曲的接触非常少,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从心理上正逐渐接受这样一种大篇幅的音乐体裁形式,但欣赏过程中仍旧需要教师良好的引导。

说教法:

1.主体性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自主体验、欣赏、分析音乐。

2.情景创设法:在本课的导入部分我将用到这种方法,通过嘎达梅林的故事使学生能对乐曲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3.分段欣赏法:本乐曲篇幅较大,全长十七分钟,因此我采用了分段欣赏法,逐一突破每一段的难点,4.对比欣赏法:《嘎达梅林》的几个音乐主题形象鲜明,我让学生对主题进行了对比欣赏,以加深学生对主题的印象。

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堂课采用了学生探究学习、师生互动交流,节奏模仿、旋律模唱、音乐情境体验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思考与探究。

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包括导入、音乐主题的学习和分段欣赏这几个部分。首先,我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民歌《嘎达梅林》。

1、播放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的视频并提问:(1)歌曲的旋律、风格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音乐

(2)这是描写哪个少数民族的歌曲?歌曲的内容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导入嘎达梅林的故事,使学生先了解乐曲所表达的内容,为交响诗的学习做好铺垫、2、教师教唱歌曲旋律,并提问:你能找出歌曲中出现得最多的两个音吗? 设计意图:通过教唱使学生能熟悉歌曲的旋律,并通过找出歌曲中心音的方式来理解交响诗音调的创作来源。

过渡语:悠扬的歌声,感人的故事,激发了作曲家辛沪光的创作热情,在1956年交响诗《嘎达梅林》诞生了。(一句话简单介绍乐曲的作者和创作时间)

呈示部

1、让学生听3段不同情绪的音乐主题,要求他们将听到的音乐和下方给出的图片对应起来,并说出选择的依据。(设计意图: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初步感受音乐主题,并对每个主题的风格特征做出判断。)

2、听草原主题并提问:它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你能听出它是由哪种乐器演奏的吗?

草原主题的曲调特征:具有蒙古族音乐的旋律特点。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听到音乐后能充分发挥想象,能对乐器的音色及它所适于表现的音乐形象有所了解。方法:主体性教学法 可能出现的情况:学生无法听出演奏的乐器,教师可先采用启发法后采用讲授法对乐器做出介绍。

3、听恶势力主题并提问:(1)幽静的音乐突然被刺耳的音响打破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2)对比前一个主题,作曲家是通过怎样的手段来塑造音乐形象的?(速度、力度、演奏乐器等方面分析)

曲调特征:变化音所带来的不协和音响营造了一种压抑、恐怖的氛围,再加上强的力度和宏大的铜管乐器的音响,描写王爷军阀的邪恶势力就这样产生了。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速度、力度、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在刻画音乐形象上的作用。

4、听斗争主题并提问,听!什么吹响了?那是什么信号?它的音乐旋律线是如何变化的?

曲调特征:调式主和弦的出现以及大跳上行的旋律线带给人一种激昂向上的情绪。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音乐要素的变化在表现音乐情绪上的作用。

5、教师教唱3个主题旋律,并以表格的形式对三个主题从乐器、音色、旋律音调、故事情节等方面进行概括和总结。设计意图:教唱3个主题的旋律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并能分辨3个音乐主题,将三个主题进行对比是为了简单小结并检验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展开部

1、以的节奏导入展开部,让学生由慢至快的敲击体验节奏,对节奏表现的内容进行思考。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节奏的表现力。

2、将全班分成两个大组,一组学生随着音乐中的马蹄节奏做骑马的动作,另一组随着马蹄节奏做节奏的敲击。播放展开部音乐。

设计意图:在音乐欣赏中加入律动,使学生能更好的体验和感受音乐,感受在草原上的驰骋和两军交战的厮杀。律动还能活跃课堂,调动学生情绪。

3、听完这段音乐,请你想一想

(1)音乐把你带到了什么样的场景中?

(2)乐曲中的马蹄节奏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再现部

1、听再现部音乐,提问:(1)嘎达梅林的草原主题和呈示部所出现的相比,在音乐情绪上有何不同?(2)英雄倒下了,嘎达梅林的主题出现了,它出现了几次?它在音乐情绪上是如何发展变化的?(3)乐曲最后是以什么主题结束的?预示着什么?

设计意图:体会节奏、旋律、音色、力度等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绪上的作用。

2、引导学生说出乐曲的曲式结构

篇3:敬佩梅林姐姐

知道梅林老师, 最初就是从这本《梅林看课堂》开始的。

读一本书, 好像读一个人, 真是这样的。

尤其是, 当你读到这本———所有场景来自我们日常的语文生活, 所有语言来自我们日常的对话氛围的———“活生生”的书的时候, 你会感觉身临其境, 仿佛在和梅林交谈。

读这本书, 我首先读到了梅林的勇气和智慧。

不必说她首创的“谈话式互动评课”了———事先公布手机号码, 听课老师随时编发听课感受的短信, 不用直接面对讲课教师, 不用现场发言, 少了担心和拘束, 少了客套和顾忌, 多的是真情流露, 多的是直言不讳, 因此, 一针见血针锋相对的见解也并不鲜见。这种互动是那样真实, 那样鲜活———而想到“把访谈引入评课”这样的“金点子”是需要“灵感”的, 主持这样的活动更是需要“机智”的。

梅林, 正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不必说她历次评课活动中巧妙的“穿针引线”了———适时地引出话题, 引爆思维, 甚至引起专家和老师之间的激烈讨论, 引起专家之间的“明争暗斗”, 常常是场上各抒己见, 争持不下, 气氛一时有些火爆, 而她, 总是轻声慢语, 言语得体, 四两拨千斤地使“争斗”化于无形, 让启发留在每个人的心中慢慢回味。———而提出尖锐的“挑起争端”的问题, 是需要“勇气”的, 在争论白热化时妙手化解则是需要“内功”的。

梅林, 正是一个“爱挑战”的人!

不必说她那些时不时“冰山一现”的真知灼见了———从阅读课堂到开发资源, 从朗读表演到教会提问, 从文本解读到读写结合, 从诗意语文到智慧课堂, 从语文味到真语文……语文教学的“每个角落”都有她的足迹。互动过程中, 她偶尔坦露的自己的真实看法, “暴露”了她的不断思考, 也往往更发人深思, 让人钦佩———这一切, 没有长期在一线工作, 没有大量的“阅课” (听课、评课) 经历, 没有对全国课改的方向和焦点问题的深刻认识, 没有对现场听课教师基本观点和心理状态的准确把握, 是绝对不敢“玩”的。

梅林, 正是一个“玩得起”的人!

单说给我印象颇深的吧, 就是梅林十年前提出的“评价一节课的五个‘是否’”———是否体现学科的本质, 是否以学生发展为本, 教学手段是否有效, 是否有资源意识, 教学是否有个性———这些“是否”, 涉及语文教学的准度、深度和广度, 也涉及语文课堂的效率和魅力。这个标准, 现在听起来仍然振聋发聩, 因为很多“非语文”的行为今天还在大行其道, 还在充斥着课堂。

梅林, 是一个“有远见、敢说话”的人!

读这本书, 我还读到了梅林的温暖和真诚。

让我感动的是梅林和她的第一届毕业生的“美好回忆”照片, 是学生为她过25岁生日的“温馨时光”瞬间, 是她和每一位语文界名宿前辈的珍贵合影, 是她和同辈的兄弟姐妹们的倾心相交。袁瑢老师的八十寿辰纪念活动, 她赶去主持;贾志敏老师生病了, 她飞往上海探望;多少次拜访前辈, 她都是挤出时间, 自费前往, 天马行空, 匆匆来去, 人在路上, 乐在其中。

梅林, 是这样一个“有温度”的人。

梅林还是广博的, 是勤奋的, 是细心的……

这些, 还都是当初我从书上“读出”的梅林, 当时, 她还“活”在书中, 离我很远。

大概六七年前吧, 我在南宁第一次邂逅了梅林, 原来, 她就是北京的吴琳老师。

第一次见到她是这样的印象:美丽、亲切, 大气而不失细腻, 说话时很专注, 语言很得体。清楚地记得, 那天她讲的课是《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边听课, 我一边在揣想这位我早已熟悉的陌生朋友———很多人选课都会不经意地选一种类型的课文, 比如我, 如果自选, 会常常选大气磅礴的课文来教, 而梅林呢———一如林海音的文字一样, 淡淡的, 清新的, 温婉的, 却让人久久难忘。

后来几年, 常常不期而遇, 熟识了, 我们便以“姐弟”相称。梅林, 也自然地从书中走到了生活中。

一起飞往长沙的飞机上, 我和梅林姐坐在一起, 兴致勃勃地谈语文教学, 谈我们语文界令人感动的人和事。梅林依旧是那样轻声慢语, 但是对前辈们的敬仰溢于言表, 对同辈兄弟姐妹们的业绩赞不绝口。每每谈及语文课堂普遍存在的浮躁现象, 谈及假语文的泛滥, 谈及应试教育对教改的冲击和对孩子们的伤害, 她又是忧心忡忡, 会半晌陷入沉思。

其实, 我是知道的, 她作为教研员, 一直在努力做着一些改变:让语文测试更凸显能力, 让语文课堂更聚焦语用, 让语文教师更关注文本, 让孩子们更喜欢语文……一年到头不停地听课研讨, 深入学校, 还要带徒弟, 要在“吴老师工作室”与全国各地的语文老师交流语文教学心得, 指导年轻教师, 还要抽时间应各地邀请外出讲学。忙, 并快乐着, 这便是梅林生活的主旋律。

一起去广州的高铁上, 她默默地拿出自己的作业———一份北京数字学校录像课的教案, 默默地看着。原来, 周日返回北京, 她马上要录几节讲座, 时间已经迫在眉睫了。看着她字斟句酌专注的样子, 我真不忍心打扰繁忙的姐姐。

六月末的一天, 我接到《小学语文教学》杂志的约稿, 约我写一写对吴琳老师的印象, 我欣然答应。放下电话, 一霎时, 很多真挚的交往都浮上心头。

篇4:小议《嘎达梅林》的音乐风格

嘎达梅林交响诗音乐风格《嘎达梅林》是蒙古族的一首短调民歌。它所歌唱的,是现代历史上蒙古族的一位英雄。“嘎达”是人名,“梅林”是官衔。嘎达梅林是蒙古哲里木盟达尔汉族的职位低微的小官。他面对封建王爷勾结国民党军阀,欺压人民的残酷现实,扯起了造反的旗帜,提出“为了土地,为了自由,让我们拿起武器起义”的庄严口号。于是,四面八方的贫苦牧民纷纷加入了起义军。他们转战在辽阔的科尔沁草原上,后因被内奸陷害,在辽河畔战斗中被敌包围,全部人马壮烈牺牲。英雄倒下了,悲壮的歌声却永存于蒙古族人民的心间。东蒙人民将嘎达梅林的事迹变成长篇叙事体的颂歌。原有歌词五六十段,音乐家安波整理、翻译成现在的4段词。它突出了原民歌的主题,也便于演唱和记忆。

《嘎达梅林》的每段歌词都以飞得高原的鸿雁起兴,比喻英雄的宏伟大志。歌曲结构方整,他是两个对称的乐句。

上句从羽调式的主音6开始,首先进入上五度音3,63这五度进行,为整首民歌奠定了一个庄严、肃穆的基调,然后经两次起落,最后再起,奋力作出三个向上的四度跳跃,到达了整曲的1,后转主音6上,进行长时间的发挥。

这种起伏跌宕的旋律,象征着英雄百折不挠,经历艰辛,他那高大形象终于耸立在内蒙古草原上。

下句同样经过三次曲折,最后落在主音6上。

如果说,上乐句突出了对英雄的歌颂,那么下乐句则突出了对烈士的怀念。嘎达梅林诞生于民间,他牺牲了,人民把他的名字深深地埋在心底。请看第七小节5616,这里的六度大跳,八度进行,都很有悲壮气势,紧接的第八小节1156又转入低回婉转,表现了先烈与人民间的骨肉之情,第九小节中的51是五度下行跳进。它与曲首63那个上五度跳进相互呼应,不仅含有悲壮气氛,还具有稳定、沉静的功能,再次显示了嘎达梅林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

从《嘎达梅林》的歌词看,它是一首长篇叙事歌;其曲,属短调民歌,采用了五声音阶的羽调式,上下乐句虽然都落至主音6。然而,由于上句是向上的起句,下句是向下的落句,相互呼应的起落,使音乐得到了平衡,即使多次反复唱颂,仍很有兴趣。歌曲的节奏铿锵有力,旋律采用一字一音的配置,从而加强了感情的厚度,歌曲深刻地表现了人们对英雄的无限敬仰和深切怀念。

音乐中体现出来的情感,当然也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是,音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仅仅表现出人在生活体验中获得的感受和产生的情绪、欲望等情感性的东西。如古代文献《乐记》所说,这是“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仿佛作为情感产生的具体情景、事件等都被过滤掉了,只是保留下情感本身。换言之,音乐之表达情感而不去揭示这种情感所赖以产生的那些依据。这就是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方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是比较有描述性的,在乐曲中甚至可以听出鸟鸣和流水声等。但是,作家自己说:“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理所引起的感受,因而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一些感觉。”器乐曲中也有称为“音画”的样式,这样的乐曲能够在听者的想象中唤起某种图景或境界,但是这种图景或境界仍然十分飘渺、浮泛,远不如诗歌和散文中所描写的那样明细,更不如绘画所描绘的那样确定而直观。在这类乐曲中,也仍然如贝多芬在谈到他的《田园交响曲》时所说的那样:“感受多于音画”。

《嘎达梅林》交响诗,辛沪光作曲,1956年创作。

交响诗即取材于嘎达梅林的历史故事,并以流传极广的内蒙民歌《嘎达梅林》的曲调为基本音调创作的。

交响诗开始是一段引子,由第二提琴和中提琴奏出了颤音背景,表现辽阔无边的草原,暗示故事发生的地点。在这一背景上,由第一小提琴轻轻地以长音进行,演奏了原民歌第一句:下行的句尾暗示着英雄的悲剧命运。简短的引子之后,开始了从原民歌变化出来的主部第一主题,由双簧管主奏,弦乐作颤音的背景衬托。这个主题音乐,描绘了草原生活的和平景象,辽阔宽广。它出现两遍之后,在伴奏音乐中,即出现不安的三连音,预示着即将发生的故事,紧接着出现了第二主题,这个主题是用原民歌的音调创作的。它具有环绕的音型,带有不安、痛苦、无可奈何的意味和气息。它经过5次不同音区的重复之后,在三连音的伴奏下,由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重新演奏了第一主题,所不同的是小提琴和大提琴形成复调,伴奏也不断加强。这一切意味着草原和牧民由不安情绪转成将爆发的反抗,情绪越发激动和愤怒。

副部一开始,小号一个反抗的音调。人民要反抗,但长号和大号却演奏了一个反面形象的主题,这是封建王爷开始镇压的音乐:人民的力量聚集着,由不安的主题,变为号召起义的主题,也就是嘎达梅林英雄主题,由小号和长号响亮地演奏:整个草原愤怒了,反抗的怒火燃烧了。

这一部分是整个起义的武装斗争的形象,开始即是人民群众集结队伍,骑马背枪奔驰在草原,充满坚定的感情。先由单簧管主奏:这一主题此起彼伏,整个这一部分都在附点音符的伴奏下,形象地描绘了起义斗争的广阔场面。反面的形象出现了,仍由长号演奏,已经开始变型,斗争继续着。

后半部开始,在木管三连音和钢琴琵琶音的伴奏下,由弦乐出现第一主题,宽阔而灿烂,意味着人民的斗争取得一定的胜利。中间的三连音下行的伴奏,是封建势力的镇压。但人民的力量和起义的号角仍然鸣响着,武装斗争依然进行着。反面形象变为凶狠的不协和和弦进行,战斗越发激烈。在这部分结束时,定音鼓和钹的猛烈的敲击,整个乐队的一个长音,最后的一声悲壮的锣声,民族英雄嘎达梅林英雄牺牲了。

交响诗的最后部分,是由哀悼英雄开始,缓慢而肃穆的音调,暗淡的音色,沉重的节奏以及人们的哭泣,刻画了人民对英雄的深沉的悼念。之后由温馨的中提琴演奏了《嘎达梅林》的民歌,这是人民对英雄的回忆和怀念。第二遍由提琴演奏,第三遍由大提琴演奏,音乐越来越沉重。第四遍由弦乐和木管演奏。英雄牺牲了,斗争要继续下去。人民把悲痛的感情,转化为继承英雄遗愿的斗志。音乐开始了乐曲中部争的主题,在各层次闪现出来。长大的尾声开始了。这是人民对英雄的歌颂,宽广而饱满,虽然仍是民歌原型,但时值都加长了一倍。接着音乐转入乐曲开始时的第一主题,乐观、开阔而壮丽,刻画人民群众坚信斗争必然取得胜利的乐观信念。

篇5:嘎达梅林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欣赏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我准备从设计理念、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为克服重难点采取的教法和学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设计理念应该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表现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并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想象和创造力。

一、学情分析:小学段的孩子在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上:能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有趣,能用自己的声音对它们进行模仿。能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在课堂上能够在律动、集体舞、音乐游戏、歌表演等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在创造方面能够自制简易的乐器。在评价方面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出简单的评价。

二、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马头琴曲和歌曲《嘎达梅林》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五十六朵花》的内容。蒙古族民歌历史悠久,内容非常丰富,《嘎达梅林》是一首短调蒙古族民歌,具有叙事性的特点。它描写并歌颂了蒙古英雄嘎达梅林为了保护草原,率领牧民起义,与当时残酷的封建王爷、军阀英勇战斗的悲壮事迹。在教学中,我在欣赏马头琴曲的基础上学唱了歌曲。并在此基础上欣赏了不同音乐题材的《嘎达梅林》。并详细介绍了蒙古族代表性乐器马头琴。

2、教材中的地位

本单元是“五十六朵花”的系列总结,以前对于蒙古族的音乐介绍和欣赏的少,本单元的内容安排上,此内容不太偏重,但蒙古音乐学生还是特别喜欢的,因此我把蒙古族音乐的欣赏单独安排了一课时,让学生能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风俗人情和民族音乐。从各民族音乐体系来说,四年级教材上册安排了傣族的民族音乐,五年级安排了羌族的歌曲,而蒙古族音乐尽管在教材中曾有出现,但也不是作为重点。因此我认为作为一首以蒙古民歌为素材的音乐作品,它也应当承担起帮助学生了解蒙古民族民间音乐的作用。

三、根据本课的教材和学情我制订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欣赏马头琴演奏的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感受歌曲悲壮的情绪,并熟练演唱歌曲。

2、认识马头琴,初步感受其深沉、浑厚的音色和独特的草原气息。

3、通过欣赏歌唱家演唱的《嘎达梅林》,引导学生从多个艺术角度去理解和感悟《嘎达梅林》,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热爱。

4、简单了解蒙古族相关的风俗、文化。

四、结合本课重难点应是:马头琴《嘎达梅林》和民歌《嘎达梅林》为本课欣赏的重点。难点是如何让学生感受不同歌唱家所演唱的《嘎达梅林》所表达的感情和情绪的不同。

五、为克服重难点我采取的教法和学法有:

1、想象体验法(因为马头琴《嘎达梅林》是表现蒙古族历史故事的作品,体验音乐音响,想象音乐形象是这节课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在体验中审美,在想象中理解音乐内涵。

2、情景创设法(通过音画结合的方式,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音乐,学习音乐欣赏的方法,解决重点和难点。)

3、律动练习法、4、对比欣赏法

5、聆听法

6、感受法

六、本课的教具是多媒体。下面是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

一、课前播放蒙古民歌

二、师生音乐问好

三、导入新课、交流蒙古族的风俗人情

四、讲马头琴的故事,认识马头琴

五、欣赏马头琴独奏曲《嘎达梅林》

六、欣赏蒙古民歌《嘎达梅林》 共六个环节完成本课的教学。

一、课前播放蒙古民歌《我从草原来》。

二、师生音乐问好。

三、导入新课、交流蒙古族的风俗人情: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欣赏的歌曲大家熟悉吗?它是那个民族的歌曲,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大家对蒙古族都有那些了解呢?谁来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蒙古族的风俗人情。)

师:同学们了解的可真不少,在刚才的歌曲中还唱到了蒙古族的一样乐器,同学们听出来了吗?

四、讲马头琴的故事,认识马头琴。认识马头琴。(课件出示马头琴图片)。

师: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传统乐器,因在琴杆的顶上雕着一个精致的马头而得名。它是蒙古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乐器,几乎家家都有。马头琴的声音非常好听,不光人们爱听,就连骆驼听到这琴声都不肯走开。马头琴的琴声甘美、浑厚、悠扬、动听,表现了蒙古牧人的深沉情怀。

五、欣赏马头琴独奏曲《嘎达梅林》。

师:也许是浸染了马的灵性,其音色空灵中有奇绝之境,感人肺腑。马头琴,尤可模仿马的嘶鸣,萧萧然,几可乱真。马语中常有悲声,而马头琴也如马语,深情悲悯之情,令倾诉者翻卷衷肠。有人曾经说过:对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马头琴曲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这话十分贴切,当一首悠扬的马头琴曲在人们耳边奏响时,你随着那旋律闭目冥思吧„„下面我们来欣赏马头琴独奏曲《嘎达梅林》。

1、播放马头琴独奏曲《嘎达梅林》。

师:欣赏了刚才的乐曲,他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在音乐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

1、我感受到了乐曲中透露着一些悲壮。

2、我仿佛看到了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师:为什么这首乐曲会有悲壮情绪在里面呢?因为我们方才欣赏的一段马头琴独奏实际上是一首内蒙古民歌《嘎达梅林》。这首民歌唱的是历史上一个真实非常悲壮的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深情悲悯的马头琴曲中来了解这个故事吧。

2、在马头琴曲中讲述嘎达梅林的故事。

师: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便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但是,事与愿违,不仅控告无效,他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嘎达梅林的妻子牧丹闻讯后,带领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

六、欣赏蒙古民歌《嘎达梅林》。

(一)欣赏蒙古族歌手腾格尔演唱的《嘎达梅林》。

1、播放。

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有我国著名蒙古族歌手腾格尔演唱的《嘎达梅林》。腾格尔是怎样用歌声来讲述这个故事的。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学生谈感受,谈体验。

生:深情的,怀念的,悲壮的。

生:还有蒙古人的粗狂,和豪情在里面。生:隐含的辛酸、哀痛和激动。课堂小结

篇6:嘎达梅林教案

1、初步了解交响诗的一般资料。

2、聆听《嘎达梅林》,能够感受、体验乐曲中的音乐要素(如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理解音乐的资料及意境。

二、教学重点:

能够感受、体验乐曲中的音乐要素(如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理解音乐的资料及意境

四、课前准备:

草原风光图片、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交响诗;电影《嘎达梅林》剧照、配乐诗朗诵《永远的嘎达梅林》、腾格尔演唱的歌曲《嘎达梅林》、录音机、欣赏磁带、多媒体教学光盘

五、教学过程:

1、导入:(课件显示)蒙古草原风情图片,配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生随歌曲进入教室。教师随音乐歌唱。

教师:多美的音乐啊!你们听过这首歌吗?你明白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吗?

学生回答:《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教师:没错。这天老师就带你们一齐走进这美丽、辽阔的大草原。

草原上有许多了不起的英雄人物,也因此而产生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这节课,我们也来认识一位草原的英雄,他为了保卫草原献出了自我宝贵的生命,他的故事代代流传,你们明白他是谁吗?

学生回答:嘎达梅林

2、介绍嘎达梅林其人

教师:嘎达梅林的故事太感人了,你听说过吗?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说一说?(学生回答)

课件展示嘎达梅林其人,教师介绍。

3、听赏配乐诗朗诵

教师:嘎达梅林,一个伟大的英雄。这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配乐诗朗诵,让我们一齐来听一听草原人民心中“永远的嘎达梅林”。

在欣赏的过程当中,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1、你听这段音乐是用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来烘托嘎达梅林的英雄事迹的?

2、在这段音乐中,有没有你所熟悉的音乐?

课件播放配乐诗朗诵《永远的嘎达梅林》,学生听赏并思考问题。

听赏完毕,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1、音乐的情绪是紧张、抒情、悠扬、开阔……

教师:同学们都很熟悉这段音乐,接下来我们就来唱一唱这首著名的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

4、学唱内蒙民歌《嘎达梅林》

录音机播放内蒙民歌《嘎达梅林》,学生欣赏。

欣赏完毕,教师提问:你们听演唱者在演唱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回答:悲壮、哀伤

教师:仅仅是悲壮、哀伤吗?还有什么样的情绪在里面?(学生回答:赞颂)

教师:回答的十分好!这一次,就用你自我的体验和感受,我们再来唱一唱。

录音机再次播放内蒙民歌《嘎达梅林》,教师引导学生跟唱。

教师:多么感人的音乐啊!同学们唱得十分好,这次,我们把情感再投入一些,大家再来唱一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歌唱)

教师:大家唱得太棒了!

我们听了配乐诗朗诵《永远的嘎达梅林》,这天,我们还要欣赏一部更重要的音乐作品,那就是交响诗《嘎达梅林》。(课件显示课题)

期望大家能够永远地记住这段音乐,记住嘎达梅林。

5、解释交响诗的概念

教师:什么是交响诗呢?课件出示交响诗的概念,教师朗读,介绍交响诗。

6、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

教师:嘎达梅林是位了不起的民族英雄,我们不能忘记他。下方,我们就来完整地听一遍交响诗《嘎达梅林》。在欣赏之前,老师还有几个问题:

1、这部交响诗作品都透过了哪些音乐旋律、哪些音乐情绪来表现嘎达梅林的英雄形象?

2、在这部作品中采用了内蒙民歌《嘎达梅林》,你听它是在乐曲的什么地方出现的?

3、听了这部作品之后,你想说什么?或者说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录音机播放交响诗《嘎达梅林》,大屏幕以文字形式出现故事的段落。

(在听赏的过程中,教师配以适当的手势和简要的提示语言;在乐曲的高潮部分,教师引导学生、指挥学生放声歌唱。)

教师:这首乐曲真是太感人了,你想说什么?(学生用1—2句话来说一说自我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第1、2两个问题,教师归纳。

7、介绍作曲家辛沪光

教师:这么感人的音乐,你明白它的作者是谁吗?(学生回答:辛沪光)

教师:对了。它的作者就是我国著名的女作曲家辛沪光。(课件展示辛沪光简介,学生浏览)

8、再唱《嘎达梅林》

教师:嘎达梅林的故事感天动地,代代相传,嘎达梅林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们还记得《嘎达梅林》的旋律吗?让我们回过头,再来唱一唱这首歌!

(课件播放腾格尔演唱的《嘎达梅林》)

篇7:《嘎达梅林》教案

一、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雕花的马鞍》音乐引入,营造学习气氛

前一节课我跟大家一起领略了蒙古风情,简略了解了蒙古族,今天我们一起学唱蒙古民歌《嘎达梅林》。

二、简介、欣赏《嘎达梅林》

1、欣赏《嘎达梅林》

2、简介歌曲《嘎达梅林》

对“嘎达梅林”的最普遍的解释是:“嘎达”是英雄的名字,“梅林”是王府中一个职位很低的官名。也有人解释为:英雄的名字叫那达木德,又名孟亥山,蒙古族人,1892年生,1931年牺牲。“嘎达“是幼子的意思,“梅林”是官衔。

《嘎达梅林》这首内蒙古民歌,唱的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 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便勾结了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这一暴行引起了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控告,但是事与愿违,不仅控告无效,他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嘎达梅林的妻子牡丹闻信后,带领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嘎达梅林摔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原歌歌词有五百多段,人们经常演唱的四段歌词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译配的。歌词运用了形象化的比兴手法,抒发了人民对英雄崇敬怀念的感情。歌曲的旋律采用了蒙古族常用的五声羽调式作基础,用上下句单乐段结构的曲式写成。两个乐句的节奏完全相同,上句的旋律起伏宽广,情绪激昂;下句基本上是上句的变化重复,旋律低沉。总的来看,歌曲的节奏舒展从容、稳健有力,旋律宽广豪迈、庄严肃穆,既表现了广大群众对英雄崇敬爱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

三、学唱《嘎达梅林》

1、学习歌谱(长音要长准)

2、学习歌词(注意气息的沉稳)

3、合琴练唱

《嘎达梅林》创作初时实际是一曲交响诗,是国际上非常有影响力的一部中国作品,国外的许多著名乐团曾经演奏过这部作品。

本作品以一个英雄的传奇表现了蒙古族人们反抗封建统治的英勇和顽强的精神,为后世很多文艺形式所引用。

冯小宁后来把《嘎达梅林》拍成了英雄史诗大片《嘎达梅林》:以真实精神写人:

影片讲述了1929年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为保护草原和百姓,率领各族人民奋起反抗的故事。当时的奉系军阀同达尔罕王相互勾结,欲出卖旗地,军阀强行开垦草原,严重破坏了草原的生态环境,人民受封建军阀的剥削与压榨,生活极为穷苦。嘎达梅林代表人民到奉天告状,却被诬“犯上”,被捕入狱,随后越狱出逃,率众起义,但终因寡不敌众,战死在辽河。这次起义沉重地打击了东北军阀的反动统治,有力地阻止了军阀对草原的破坏。

影片展现了美丽的草原风情和淳朴豪放的蒙族人民,以宏大的场面、强烈的视听觉冲击力和流畅的电影语音构成了一曲壮丽的英雄交响诗。

上一篇:大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下一篇:爱得可怜随笔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