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颁教材初一语文教案

2024-04-24

部颁教材初一语文教案(精选2篇)

篇1:部颁教材初一语文教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部颁八年级上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微风过处水无痕

在寒冷与大雪中,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已近尾声,现就我代的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吃透教材,用心备课

本学期八年级语文开始使用部颁教材,为了熟悉教材,理解教材,吃透教材,在炎热的暑假我参加了县教育局举办的新教材研讨学习会,聆听专家的讲述,揣摩编者的意图。与同行们一起探讨对新教材的理解、认识,探讨教好的思路、方法。拿到教材、教参后,更是积极钻研,潜心探索。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精心备课。从单元提示到阅读教材,到知识短文,到综合实践,到作文训练等,一点都不敢放过,一点都不敢马虎。因为我深知: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果。

二、吃透学生,因材施教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我们服务的对象。教师的行为都是因为有了学生才有意义。备课时,你资料参阅的再多,教材理解的再深,重难点把握的再准,学生没学好,一切就都不好说了。因此,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力争吃透学生。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案编写时,我注重课堂教学效果,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因材施教,力争兼顾到每一类学生,每一个学生。

三、笨鸟先飞,注重预习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快感;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无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理解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因此,我一贯注重学生的课前预习,本学期也不例外。有人认为预习是学生的事,其实不然。怎样预习,预习什么,我都一一给了学生具体的指导、点拨,但同时也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我告诉学生不要总以为自己很聪明,笨鸟先飞,虫子多多。

四、快乐课堂,精心驾驭

课堂上老师是导演,学生是主体。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思考,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进步。从教学内容的导入,到问题的引入,到问题的探讨,到问题的解决,到突发事件的解决,我无一不力争在快乐中进行。一个学生说,上语文课是一种享受。惭愧呀,本学期我做的还远远不够啊。

五、课外阅读,不可小觑

本学期教材要求学生必读两本书:一本《红星照耀中国》,一本《昆虫记》。这显然是不够的。好在均衡过后,我们学校的图书远远达标,从周一到周五,每天中午都向全体学生开放。借什么书,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候读书,本学期,我都向学生做了实实在在的指导。

六、加强训练,及时批改

本学期,在作业方面我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加强训练。加强并不等于加多,除上级统发的基础训练外,我没有私自向学生推荐任何一本资料。其实基础训练就够全的了。每课都有训练题,另外还有单元练,期中练,期末练。根据学生的层次,选做不同的练习题。作文除大作文外,我还提倡学生写日记,做小作文。作业批改及时,即使是作文一般也不超过两天。

经过一学期的工作,我所代班级学生语文成绩进步很大,受到学校及家长的好评。但仍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够,我会继续努力,继续探索。

篇2:部颁教材初一语文教案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1. 让学生从现实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 学生对学习才会感兴趣.

在教授《列代数式》时, 我做了一个对比.以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 先是在课堂上罗列出学生以前学过的许多数学公式, 给出代数式的定义及有关概念的说明, 然后就是讲例题、做练习, 一节课下来, 课堂气氛沉闷, 效果也不理想.而现在根据新教材的素材大部分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特点, 课堂一开始就引入一个实际的问题情境 (七年级 (上) P102) :为了寻找所摆正方形的个数与火柴棒根数的关系, 通过试验, 得到下列一组数据 (单位:厘米) :

在这个问题中, 我抓住新教材内容“螺旋上升”的特点, 正方形的个数由1到100的变化, 再由100变成x (个) , 那么相对应的火柴棒的根数为____.学生看到这问题就来劲了, 纷纷发表见解, 讨论热烈, 概括出表示火柴棒根数的一个式子4+3 (x-1) , 反映出这种火柴棒的根数与正方形个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我借此机会列举了几个有共同特征的典型实例, 让学生思考、互相交流.学生在交流中了解了“代数式”的含义, 知道了为什么要学代数式, 对这节课反应热烈, 兴趣很大, 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另外, 新教材很多章节编排了实践与探索, 使学生从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动手参与, 在认识数学的同时, 还能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比如问题1:

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线围成一个长方形.

(1) 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 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2) 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 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 比较 (1) 、 (2) 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算、讨论、探索.通过探索学生发现, 长方形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 它的长和宽越接近, 面积就越大, 当长和宽相等, 即成为正方形时, 面积最大.这一结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应用它, 新教材在这方面很好地调动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2.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 在新教材的使用中, 我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 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问题2:“要用20张白卡纸做包装盒, 每张白卡纸可以做盒身2个, 或者做盒盖3个.如果一个盒身和2个底盖可以做成一个包装盒, 那么能否把这些白卡纸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做盒身, 一部分做底盖, 使做成的盒身和盒底盖正好配套?”这一问题, 从学生感兴趣的折纸活动开始, 使学生知道包装盒的结构, 通过操作、抽象分析和交流, 通过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建立数学模型 (即方程或方程组) , 按要求设计分法:如果不允许剪开白卡纸, 能否找到符合题意的分法?如果允许剪开白卡纸, 怎样才能既符合题意又能充分利用这些材料?通过交流与验证等活动, 获得问题的解, 并对求解过程作出反思.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体会到“包装盒的结构与合成”、“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方程或方程组”等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应用.

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数学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应多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我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 主要从以下两点进行:

1.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比如:在讲解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时, 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展示, 最后展开图十三个图分成四组, 分别让四个学习小组的同学用纸复制下来, 用剪刀把它们剪下来, 然后折一下, 看看到底是什么图形.这样一来,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在动手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再让四个学习小组互相交流, 很快就得出同一个立体图形, 按不同的方式展开得到的平面展开图是不一样的,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这一节课掌握得非常好.

2. 让学生在探索中进行归纳推理, 发现规律

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新教材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 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例如问题4:题目要求学生在如图1所示的方格中, 填入1, 2, 3, 4, 5, 6, 7, 8, 9这9个数, 使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各数的和都为15.学生对这题目的兴趣很大, 但不知该从何处入手, 我及时进行引导, 应该先在哪一个格中填数?填什么数?这样一提示, 班内一位思维较敏捷的学生很快举手回答:中间的一个数应填5, 这时, 课堂气氛“活”了起来,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1和9, 2和8, 3和7, 4和6应分别与5在同一行, 或同一列, 或同一对角线上, 因此, 很快就有了问题的答案 (如图2) .

就此题目进行猜想, 我在黑板上给出四组数, 分别为: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10, -9, -8, -7, -6, -5, -4, -3, -2; (3) 0, 2, 4, 6, 8, 10, 12, 14, 16; (4) -4, -2, 0, 2, 4, 6, 8, 10, 12.让四个学习小组讨论、试填, 能否使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各数的和相等呢?这时学生的学习劲头可大了.经过四个小组学生激烈讨论, 四组数都能做到, 比如第 (4) 组, 答案如图3, 只不过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各数的和不再是15, 而变成了12.

看起来问题已经解决了, 这时, 一学生举手提问:究竟怎样的9个数才有这规律呢, 填写时能否有规可循?这下气氛可“热闹”了, 有的说任意9个数;有的说连续的9个整数;有的说不能确定, 等等.经过大家探索、总结, 可得出以下规律:把9个数按小到大排列, 凡符合等差数列 (可向学生解释这样的规律即可) 都可以, 这时, 一名学生举手发言:我认为可以把这个方格图看作一个人, 左、右上角为肩, 左、右下角为足.填写规律如下:把符合规律的9个数由小到大顺序排列, 分别标号为1至9.按口诀:“二四为肩, 六八为足, 左七右三, 戴九履一, 五居中央.”同学们听了这名学生的回答, 纷纷动手验证这一规律, 实践证明, 这一规律的确可行, 实践证明, 学生对这问题掌握得非常好, 每次测试的答对率都接近100%.

经过多年新教材教学的实践, 我所教的班, 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全市中考考试中所教班的数学成绩显著:如2007年深圳市中考我所教的班的数学成绩29人A+, 58人A上 (全班共59人) .我相信, 在今后的教学改革过程中, 充分把握新教材,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不断探索、总结, 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井岗小学诗文吟诵下一篇:建筑策划与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