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留守儿童的看法

2024-04-29

对留守儿童的看法(精选6篇)

篇1:对留守儿童的看法

当今,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在广大的农村、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都不同程度存在留守儿童现象。

纵观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其监护人可知:有的对孩子的学习无心过问,听之任之;辅导孩子学习有心无力;有的对孩子生活漠不关心,欠沟通,使孩子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为了帮助教育留守儿童,我采取了以下教育方法:

一、了解情况、定期家访。在教学二十几年中,每接一个新班,每到新的一学期开始,我都会了解学生的有关家庭情况。如有留守儿童,我都会及时找学生的代理监护人谈心,介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让代监护人主动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正确引导留守儿童的思想,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督促留守儿童的学习。

二、用爱感化留守儿童。把留守儿童看做是自己的孩子,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为他们排忧解难。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他们说服行为上的冲动、情绪上的激动。同时教他们懂得生活的准则,给他们提出合理要求,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和自主能力。

三、发挥班集体功能、发动全班同学关心留守儿童。在班级中,我以班干部为核心,以就近原则组成几个“帮困小组”,有针对性地帮助关心留守儿童。教育班干部同学有了困难,就如同兄弟的困难,自己的困难,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同时有计划地在班级中组织召开“我爱人人,人人爱我”为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有意安排留守儿童发言,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强化他们的爱心,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让他们在集体的大家庭中健康成长。

篇2:对留守儿童的看法

(本文作者系 常德市鼎城区石门桥中学教师 谭长鸿)

首先,我给“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是——因父母双方或单亲父(母)外出打工仍被寄留于农村的儿童。(其中单亲父(母)外出打工仍被寄留于农村的儿童,兼有“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孩子“的双重身分,更为可怜。)

“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民外出打工的产物。自九七八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农民大量涌入域市,越来越多的儿童远离父母,农村出现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的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所以留守儿童问题也成为近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厌学,花钱大手大脚,好逸恶劳,迷恋上网,不懂感恩,自卑,自闭不接受老师表情等成为大多“留守儿童”共同的消极的行为。

造成“留守儿童”人格缺失的原因从根本上讲就是因为父母不在孩子身边或孩子不在父母身边。这样,孩子就会遇到如下情况,导致人格扭曲。

(香港轩辕教育基金会来石门桥中学验收时的情景)

1、监护人无力督促其学习。留守儿童一般是由祖辈(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隔代监护人一是由于年事已高,文化素质低,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二是从事繁重,繁琐的生产,生活事务,没有时间督促孩子学习,也没有时间经常到学校走访联系。农村的留守人员由早先的老人,妇妇,小孩组合的993861队伍逐渐变成老人小孩组合的9961队伍。老人成为农村的主要劳动力,成为小孩的主要监护人,成为青壮年外出打工的坚强后盾。老人在农村除了照顾小孩外,种田,种土,种菜,养殖,里里外外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地方一对六七十岁的身体健康的老人要同时照看高中,初中,小学,幼儿不同年龄段的小孩五六个,负责他们的吃,穿,住,用,还要种十几亩田,放一口鱼塘,养二头猪,种几分土,种好四季蔬菜。老人如此之忙,哪有精力顾及孩子的学习。三是由于隔代之故,有的溺爱小孩;不溺爱的,对小孩不好过多的施加压力,怕小孩及小孩的父母,外人见怪,管得严,被人误为虐待之举。至于临时监护人大多只管生活不管学习。非小孩亲爹亲妈,要管也不好管,怕人说三道四。这样,在校就读的“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由于监护人无能力管,不管,不敢管,而父母又革便长莫及,学习上毫无压力,得过且过,成绩上,好的转差,差的更差,从而厌学。170 班的学生孙力(化名),该学生小学基础极差(与父母外出打工有关),初中前三期,父母没有外出,该生在父母的督促和老师的耐心引导下,学习尽力而为,尽管成绩差,但从不旷课,不沉缅网吧。二年一期有过不读书的念头,但迫于父母的压力,加上老师的鼓励,很快打消了这一念头。不料,二年二期父母外出打工,父母走后不到一个月就旷课,上网,夜不归宿,然后退学。爷爷奶奶及老师怎么劝也不管用,只好作罢。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 周岁儿童的在校率为 88%。

2、不恰当的亲情弥补。一部分外出打工的父母觉得自己常年在外,与孩子聚少离多,有愧于孩子,于是就用金钱和物质来弥补缺失的亲情。每次回来,给过多的零用钱,买很多的衣服鞋子,对小孩有求必应,学习机,手机,MP3 随喊随买。学期中,孩子找种种借口向所监护人要钱也—满足,从不怀疑。寒暑假,孩子到某打工的地方,好吃,好玩,好穿的供着,这样,小孩只知道父母有大把大把的钱花,没见过父母如何吃苦受累,忍辱负重挣钱。不能体凉父母,不知感念父母。于是,大手大脚花钱,与同学比吃,比穿,比玩,比用,好逸恶劳。153 班学生周武的家长就是典型的用金钱物质弥补小孩缺失亲情的人。他们外出打工,因无一技之长收入较低,一人所挣仅够周武学习,生活所需。但他们对周武却是有求必应,那怕是自己钱不到位,让临时监护人垫付也要满足周武的零用之需。可惜周武一点不体谅父母的苦心,用钱大大方方,学习懒懒散散,将父母的“读好书,将来找个好工作”的叮嘱忘得干干净净。三年二期没读一半就退学了。后来混迹社会也是不务正业。父母不当的弥补害了孩子,害了自己。

3、保姆式的监护,让“留守儿童”劳动习惯缺失。一些“留守儿童”碰上条件好的祖辈,被悉心呵护,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并且心安理得。谁叫我是孙辈,谁叫我父妈付了钱(哪怕钱不多)至于寄住在亲友家的,父母付钱,我享受周到服务更是天经地义,连自己的衣服鞋袜都不洗更别说做家务到地里劳动了。这一点,周武又是一个典型。一个初三学生,每次换洗出来的脏衣,脏鞋都要亲戚洗。

4、利用亲戚的慷慨大方及假借学校名义,敛收,骗取零花钱。一些“留守儿童”利用双休日拜访各路亲戚。亲戚出于同情和看在其父母面子上,慷慨把与零用钱。钱一到手,用于上网,吃零食,抽烟。170 班高绪,就这样做。高绪本是个接受能力强,记忆力好的学生,匀母在家时,一切正常。一年二期父母外出打工后,把他寄付给爷爷,奶奶监护。而他利用双休日,一下外婆家,一下二姨家„„走多了,钱有了,心思也散了,学习态度急转直下。班主任赶紧同他父母电话联系,要其父母嘱咐高绪双休日只回爷爷奶奶家,不准到处乱跑,并且同爷爷,奶奶,亲戚讲清楚,让爷爷奶奶,新戚意识到这种状况造成的严重后果。”多管齐下,才让高绪收拢心思,专心,学习。不久其父母回来,不再外出。一些孩子假借学校名义以各种名因骗钱。其远在外地的父母,其监护人没向班主任了解情况,总以为是学习需要,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只要张口不给。这样,有些孩子一期下来,用去零用钱一千五百多元。这么多的钱用于吃,用于上网,不养成大手大脚花钱,好逸恶劳,迷恋上网的恶习才怪。并且他们只知索取,不知感恩回报。这些毛病一旦形成,后果可想而知。

5、缺乏亲情,缺乏抚慰,情感孤寂。毕竟祖辈给予的爱新戚给予的关心,老师给予的关怀,同学给予的友爱,老替代不了父母给予的父爱母爱。一些孩子,一继奶之后就被父母交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看。上幼儿园,读小学,读初中都是祖辈在管。一年难得见至父母一面,一月难得通一次电话听到父母的声音,以至孩子与父母疏离,父母回来,孩子不叫父母,也不习惯跟父母住到一起。在他(她)心中,父母成了一个失去血肉和情感的文字符号。这类孩子性格孤僻,沉默寡,自闭,冷漠。有的发展到去网络这一虚似世界中寻找慰藉。家庭。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对他们的安排是:或是让有独立自强能的孩子自己照顾自己。170 班一名叫詹如的女学生,父母在长沙打工,把她一人丢在农村。刚进初中,住宿在校的她每次放假回去,都是自己管自己,同龄人在父母面前撒娇,而她却要独守院落,自己做饭,洗衣,艰苦,辛酸可想而知,以至读书三心二意。不久,被父母接走。这种情况下,孩子的遭遇可想而知,小小年纪就要体味人情冷暖,感受世态炎凉。这样,让孩子有被遗充,受歧视,低人一等的感觉,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6、遇人不淑,或监护责任不落实,让孩子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每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给孩子的一生留下阴影。

7、缺少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面前举步难艰。这些“留守孩子”由于父母远离,出现以上种种情况,个性、心理,行为或多或少出现偏差,给班级管理带来了很多困难,给班主任工作增加了强度难度。老师用并爱感化他。用鼓励激励他,用批评警醒他,用道理点拨他。对有的人有点成效,却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或是不久又出现反复;对有的人,一点用也没有。初中阶段,也是孩子开始走向叛逆的时期,有的孩子不仅不接受教育,还顶撞老师,变本加厉。对这些学生尽管老师有足够的耐心和巧妙的教育艺术,但由于得不到家庭教育的响应与配合,老师感到教育的无力,无奈。

“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如此令人担心,他们的扭曲人格如此让人痛心,该怎么做呢? 让共父母中的一方留在孩子身边或让孩子去父母身边,很多问题迎面而解。

父母是孩子的直接监护人。父母对孩子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的引导,对孩子行为习惯的指点规正,比起祖辈,老师,亲友对孩子的管教来说事半功倍。在孩子看来,父母生我养我,受父母管教无话可说;在别人看来,亲爹亲妈管教自己的孩子无可厚班。做父母的在学习方面给予施加适当的必要的压力,让其刻苦学习,掌握科学文工团化知识;在生活方面培养孩子独立自强能力,要求其田间劳动,做家务,掌握基本的生产,生活知识;在经济方面,合理给予孩子零用钱,弄清学校需交费用,不给孩子可乘之机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在思想方面,要求孩子明是非择良友,敬老尊师,知感恩„„孩子接受,别人也不说三道四。做父亲的或做母亲的与孩子长期长处,容易把握孩子的思想动向,经常与孩子交流沟通,动动心情,晓晓心理,做好孩子的护航使者,让孩子的思想行为不偏离正常航向。即使孩子一时迷糊,偈犯错误,有父母(或其中一方)同老师共同教育,孩子容易迷途知返。有素质的,有良好教育理念的父母为孩子长远计,不溺爱孩子,严格要求孩子,让孩子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使孩子成为思想沌洁,学习用功,身体强健,志趣高雅,勤劳能干的人。做父母的伴孩子一路走来,辛苦却欣慰,不留遗憾。孩子有父母(或其中一方)相伴,快乐,幸福,健康成长。166 班张琴,母亲在长沙做生意,他们姐弟由父亲照顾,姐弟俩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167 班袁紫月,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照顾她,她学习优秀,多才多艺。就是调皮的学生谢德。有母亲在身边协助老师教育他也有错就改不敢放肆这些孩子在父亲或母亲的教育下,对在外打工的父母或父亲不仅感情深厚,倒更多一份体谅,牵挂与学习的动力。这也是我不把他们班于“留守儿童”的原因。

缺失父母呵护与管教的“留守儿童”问题多多,已引起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淦,大家献计献策,共同找寻解决的良方,以把起“留守的太阳”;回家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出台很多政策,法规,的保证“留守孩子”健康成长,促进新农村建设,创建军和谐社会。

很多长年在外的父母也意识到在外打工挣钱的牺牲孩子为代是得不偿失。父母中的一方留在孩子身边或孩子到父母身边,被很多人所选择。

经济收入好的父母,将孩子带到身边,让孩子在自己打工的城市就读完全能够承受。何况住房方面,政府出台了廉租房政策;就学方面,政策取消了所谓的借读费,择校费有专门的民工子女学校。只要她们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不将自己和子女迷失在繁华的城市就可以了。

无一技之长的父(母)立身农村,既可照顾孩子,又可帮助照顾老人还可改力于新农村建设,何乐而不为呢?何况有回家的会民政策享受,色收农业税,种田有补巾;免收学费,读书有补助。只要多替孩子想,只要勤劳,日子也过得舒心,收入也不比在外打工少相信,随着大多父母的觉醒,随着国家政策法规的健全实施,这样留守儿童“会越来越少。对已出现问的”留守儿童“家庭,学校社会齐抵只管留守儿童问题”会得到有效控制解决。

篇3:对特殊儿童教育的几点看法

特殊儿童需要特殊教育。而什么是特殊教育呢?特殊教育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 是研究特殊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特殊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使用一般或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和设备对特殊儿童 (青、少年) 所进行的达到一般的和特殊的培养目标的教育。

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志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施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对不同种类特殊儿童的教育又可分别成为盲童教育、聋童教育、智力落后儿童教育、超常儿童教育、言语障碍儿童教育、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教育、多重残疾儿童教育等。

二、让特殊儿童得到有效的教育

那么如何让特殊儿童得到有效的教育呢?下面是我的几点看法。

1. 运用多智能理论合理评价每一位学生

传统的智能理论, 往往以IQ来评价一个学生的智能高低, 那些在IQ测试中不能合格的学生往往被视为“低能儿”, 被学校教育淘汰。而以这种的线型思维方式来评价学生, 与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是完全背离的。而多智能理论与其却不同。多智能理论即多元智能理论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 是哈佛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 (Howard Gardner) 在其1983年出版的著作《心智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的提出对传统的智力定义和测量手段提出了挑战, 拓展了对人的智能的研究领域, 特别是对传统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多元智能理论作为一种开放性、兼容性很强的理论, 鼓励人们用一种多维角度看待人的发展和教育问题, 它也特别适合当今特殊教育的发展。它认为每个人除了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以外, 至少还有其他5种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它关注的问题是“你的智能类型是什么?”学生的智能无高低之分, 只有智能倾向的不同和强弱的差别。因此我们应该发现学生的智能所长, 通过适当教育强化促进他的长处, 促进各种智能协调发展, 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我曾经有这么一个学生, 他的语数外三门主课的成绩没有一门合格, 我们都几乎对他失望了, 可是在一次课余时我意外发现了他在英语书的空白处画了窗外一棵月季的素描, 简直惟妙惟肖。原来一直被大家智力低下的后进生, 在画画方面却有着难得的天赋。我们差点就把这个孩子给埋没掉了。之后我就一直鼓励他, 很快他的天赋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2. 处理好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

很多特殊儿童都有学习障碍、行为失常的表现, 产生的原因非常多。主要包括内部因素 (如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 和外部因素 (如学校、家庭、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两方面。事实上, 在形成学习困难的过程中, 这些因素可单独作用, 也可能相互作用。

1) 生理因素:一些儿童学习困难可能与脑损伤、脑发育不良、遗传、感染或营养不良有关。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的组合都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儿童学习能力的发展。

2) 例如, 一个一年级的6岁儿童, 他的口头语言达到6岁水平, 但在知觉-动作技能上的发展可能只达到3岁水平, 不良的知觉-动作发展影响了他的学习, 因为与语文、数学学习有关的识字、认数等学习技能的发展与知觉-动作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3) 环境因素:儿童生活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对儿童的学习有很大影响, 家庭关系不完整、不和睦, 常常使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温暖而造成学习困难。父母的教养方式专制, 会使儿童对学习产生焦虑或反抗情绪, 而过分的放任则会使儿童责任心不足, 行为放纵, 影响学业。老师的期望过高及不合适的学校教育也会限制某些学生的发展。

那么怎么来处理好他们的心理问题呢?首先, 我们平时对待特殊学生都可采纳“支持性心理治疗”的原理方法进行多方位辅导, 即多支持、鼓励、接纳、安抚, 多听听他们的想法, 并给予恰当的引导, 加强他们的认知能力, 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培养稳定的情绪, 促进发展健全的人格。对一般行为问题可以采用行为矫正法, 如标记奖励法、忽略消退法、暂时隔离、厌恶疗法、系统脱敏疗法、替代疗法等;或者进行专门训练, 如感觉统合训练、认知训练等。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或者联合运用。如果严重情绪、行为异常难以控制或造成危害时, 如严重的攻击行为、兴奋躁动;严重抑郁、焦虑情绪;弱智伴有重性精神病, 应马上转介到医院, 找专科医生进行治疗, 如药物干预、住院隔离等。我校就有这么一位学生, 在上课时她有时会突然大吵大闹, 或是突然闯进其他正在上课的教室, 情绪一直处于亢奋状态。该学生的班主任即时与她家长取得了联系, 把她送往了医院进行治疗, 不但那位学生得到了及时的治疗, 而且维持了学校的正常秩序。

3. 做好特殊儿童的家访工作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是儿童教育的启蒙地, 对儿童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在学校教育的同时, 也要做好家访工作, 让家长及时了解到学生在学校的表现, 而学校也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因素, 以便更好地展开对学生的教育。只有当学校和家庭配合起来, 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好这些特殊儿童。在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班有这么一位学生, 乍一看他和其他学生没什么区别, 圆圆的脸蛋上长着一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 粉粉的小脸让人觉得他真的挺可爱。可是在上课的时候, 我发现他从来没有正视过老师, 甚至头都没有抬起过, 无论我怎么提醒他, 他都似乎没听见, 居然一直在认真撕着纸, 我这才发现他跟其他孩子似乎不太一样。为了帮助他, 接下来的几天我一直注意观察他, 发现他也从来不和其他同学交流, 一直一个人“自娱自乐”, 自己嘴里还一直不停地在说着些什么。每次要交作业的时候, 他的作业本却还是一片空白。我多次与他沟通, 却都是无效告终。于是我马上对他进行了家访, 原来他的家长一直以为他性格比较内向, 他们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带他到医院里进行检查, 结果查出他患有一定程度的智障。我知道要教育这种类型的儿童难度很高, 可我觉得这是我的责任。接下来的日子里, 在学习上, 我不厌其烦地给他讲解同一个英语单词, 在生活上让其他学生一起关心他, 到他家中, 和他家长一起引导他、鼓励他, 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 他从一开始的考试交白卷到能写出一些简单的英语单词;从从来不与同学交流到能与学生一起玩耍。看到这个如此情景, 我作为一名教师感到无比欣慰。

篇4:浅谈对低幼儿童特长教育的看法

关键词:低幼儿童;幼儿教育;特长教育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早期教育理论的广泛普及,低幼儿童学习各种专长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共同心愿,在学习成绩这条独木桥上,不可能人人都名列前茅,因此,在技能培训上“另辟蹊径”也就顺理成章地得到了重视。舞蹈、体操、音乐、绘画、书法、棋类、计算机等五花八门的特长培训班令人眼花缭乱。一般来说,城市里幼儿园的儿童要在家长的陪同下学习各种特长,少则两三门,多则五六门,而且攀比之风也愈刮愈烈,家长们唯恐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到节假日就带着孩子穿梭在各种兴趣培训班之间。只是,早期的专长教育真的就能给孩子带来必然的好处?

一、是否需要培养儿童专长

虽然“教育从0岁开始”的观点已被人们所接受,但由于对科学的早期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无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盲目进行所谓早期教育的不良情况。比较突出的就是重视儿童的智力开发,对孩子进行不适当的“专长定向培养”,而忽视对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无视儿童的兴趣爱好,轻视其体质和品德的健康发展。

所谓专长培养,往往是家长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期望,而不是根据孩子的实际,自作主张地决定将孩子朝什么方向培养。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的就是强迫孩子练琴学画。其实,为了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或者孩子确有这方面的兴趣爱好,教孩子练琴学画,这本是无可厚非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许多孩子对练琴学画并无什么兴趣爱好,或者本身虽有些喜好,但在家长的层层加码下,原有的乐趣变成了一种负担,一种包袱。很显然,这样的定向培养是不值得提倡的。实践也证明,这种做法往往有害无益,其结果与家长的愿望背道而驰。

原中国交响乐团团长、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学副校长陈南岗女士在谈到少年音乐教育的体会时说:“对学音乐的孩子不能只注重技巧训练,而忽视了全面的修养。与国外的琴童相比,我们的孩子童年时期在演奏技巧上要比他们成熟,我们的曲目也艰深得多。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到了应该舞台实践的时候,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的差距就拉大了。这主要体现在音乐表现力上。”

陈南岗认为,原因是我们的孩子接受音乐教育的起步早。孩子3~4岁就开始在父母的“棍棒”下练琴,几乎所有出色的孩子都挨过打,很多父母几乎是“全天候陪同”。而一般外国孩子在这一年龄段还到不了这个水平,他们相对晚一些,家长的“监督意识”也淡得多。就在人们盯着技术性问题不放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对孩子音乐素养的培养。良好的乐感需要天生的成分,也需要后天的培养,这就要多听作品,中国孩子还应该从民族音乐、戏曲、曲艺、民歌当中吸取养分。

二、专长培训应符合儿童生理特点,兴趣为先

有些小孩才两三岁,家长就急着找教师培训其钢琴。其实学钢琴的适宜年龄是4~5岁,过早开始强度较大的钢琴练习,会使孩子的手指变形,最终影响孩子将来的发展。特长教育应该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给孩子带来快乐和自信为宗旨,让其更积极地享受生活。

特长培养必须有两个前提,即考虑孩子的生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因为学习每种艺术特长都有一个关键期,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都不同,如果不能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自作主张地为孩子选择兴趣班,或者强迫孩子学习太多东西,不仅会分散孩子的精力,还会加重孩子的负担,影响孩子的身心全面发展。

如果以挫伤一个孩子的主动性和自信心为代价去学会一门技艺,那么这样的技艺不学也罢。对待特长教育,要有好的心态和正确的态度,不能把特长学习和素质教育等同起来,也不能把特长当成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强心针”。

三、拒绝小学化,在游戏中进行专长学习

经常看到两三岁的小孩子在街上指着广告牌或者车站站牌念上面的字,而一旁的家长则兴奋不已,认为孩子对生字有兴趣,应该好好把握这个时机,然后给孩子报了“识字班”,每天背唐诗,规定学习几个汉字。结果,孩子没有对识字产生更大的兴趣,也没有认识更多的汉字,反而一看到字卡就哭。

其实儿童自出生起就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地进行学习,由此获得经验并发展自己。刚开始,孩子主要是以这种自然学习的方式获取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知识的渴望变强烈,他们的确需要成人的引导教育。但家长“求早”“求快”的教育方式,却会打断孩子的自然学习,给孩子造成压力,影响教育效果。

事实上,儿童自然学习的方式非常有效,家长在给孩子实施教育时,要更多地结合儿童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模拟他们的自然学习方式,给予他们接触大自然、听讲童话故事、进行玩耍游戏的机会,这样他们才能有效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获得经验,并发展学习能力。

四、让超常教育“绕道而行”

有些儿童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对数字的敏感,这就让某些家长认定孩子是数学天才,要好好培养,于是赶紧给孩子报了奥数班。渐渐地,孩子的脸上少了天真的微笑,常常垂头丧气的,像个萎靡的“小老头儿”。有关调查表明,超常智力和低智力的儿童所占的比例都非常少,九成以上的儿童都是“正常”孩子。

但有近三成的家长把“正常”孩子当“神童”。其实孩子在不同时期对事物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即使孩子确实优于同龄孩子,那也可能是因为个体发展的快慢造成的。另外,超常教育其实不是早期教育,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超常教育往往是在早期教育获得成功后继续实施的教育,是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进行教育,不是人人都能够接受的教育。家长应摒弃虚荣心,接受自己的“正常”孩子,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一步一步踏实地进行早期教育。

即使一些教育机构打出类似“培养超常儿童”的口号,家长也一定要谨慎三思,带着孩子绕道而行。很多孩子因为超长教育,失去了对某项事物的兴趣,或者等到到了该学习相关知识的正常年纪,却因为自己已经学过而不注意听讲,形成不好的学习态度。具小学教师统计,一个学前学习过英文的孩子,和学前没有学习过英文的孩子,半年之内,学习成绩就没有差距了。

篇5:对“留守儿童”的思考

由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是在改革开放与打工浪潮下的新群体,这个年龄段的他们,在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受到很在的影响,我们理应给予积极地关注,尤其是我们当班主住的,更应该搞好这方面的工作。

在我们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占有不小比例,且在不断增长。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

1.监护现状堪忧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真是力不从心。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二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

2.父母“关爱缺失”引起严重的“情感饥饿”

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

首先,漫漫留守岁月使一部分“留守儿童”的亲情观念日渐淡薄。一篇“留守儿童”的作文《我不喜欢月亮》,让人感受到一股从字里行间扑面而来的亲情思念。在很多人眼里浪漫而美好的月亮,却成为令他们痛苦的存在之物。作文中写道:“我不喜欢看月亮,因为月亮每个月的十五都会圆,而我的家人却没有团圆。我是那么的希望父母能够和我一起吃团圆饭,一起看月亮。”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例如,这些孩子由于“情感饥饿”很容易对父母产生怨恨,成年后会滋生怨恨社会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等等。由于这些影响是潜在的,平时一般不易察觉,不觉中埋下了很多无法预知的“雷区”。

其次,“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3.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和不良职业活动存在负面影响

尽管“留守儿童”家庭这种亲子之间的交往在时间上的长期间断,但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挣了钱,增长了见识,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一般较高,随时关心着子女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会经常与

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他们的思想和情绪也会引起其“留守孩子”积极要求进步,勤奋学习,这种影响是良性互动的。另一种情况却是,因机遇挣了钱,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农村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这种现象与学习监督总体弱化有关。一般来说,大部分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或缺乏文化知识,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父母在家的检查作业、参加家长会等对孩子最基本的学习监督职责都无人担当。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本来较差,在缺乏必要的鼓励和督导,甚至失去监督后,就没有学习压力和动力,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自然难以上进。另外,“留守儿童”虽然在学习条件上有所好转,能获得更多的书籍,更多的学习用品等,但校外的学习时间变少了。由于父母不在家,他们一般要做更多的家务活,如要自己洗衣服,自己做饭,有的还要打柴喂猪等,这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学习产生影响。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孩子犯了错误,经耐心教育效果不佳而需要家长配合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请来的“监护人”,却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交往、性格特点等了解不够,无法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流守儿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一方面,外出务工大大增强了农村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外出务工引起的家庭教育缺位对孩子的生活、教育、心理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学习成绩下降、违纪频发、中途辍学的现象也日趋严重,它将直接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

1.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没有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没有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上,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学校: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开展“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活动,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我们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关心和保护责任。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其中绝大部分是青壮年劳动力。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他们的未成年子女却留在了农村,每年与父母相见的时间甚少。这些在成长的道路上缺乏家庭温暖,没有父母照料,被留在农村的孩子,被我们称为“留守儿童”。

2.留守儿童,基本有这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父母双方在外打工,孩子留在农村交给祖父辈监护,也就是隔代抚养。二是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由另一方在家抚养孩子,类似于单亲抚养。三是把孩子寄养于亲戚朋友家。四是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

1.情绪消极。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不稳定的情绪,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等,而抑郁、敌对已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

2.认知水平较差。儿童对于公众的道德价值观念和主流的行为模式地学习,最早来自父母。学到的价值观念将内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最终转化为行为准则。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同时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没有积极引导,导致

认知水平较差,甚至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具体表现在自我认知和价值观上,对应的如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和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有资料显示,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在认知上偏差程度高于单亲外出打工的,而父母皆在身边的儿童在认知上比前两种情况要好。

3.内心失衡。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亲情,得不到同龄儿童应有的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有的虚荣攀比,父母会用金钱补偿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的缺失,在有充足经济来源的前提下,留守儿童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世。留守儿童的自卑和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把得不到的亲情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和金钱,对社会充满敌意,做出一些逆反的行为。

4.人际交往障碍。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遇到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使得他们得不到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解决,进而导致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以及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护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相比较与家庭完整的儿童,在心理上有落差,觉得家境不如别人,父母不如别人,没有其他孩子讨人喜欢,进而沉默寡言,封闭自己,在人际关系上不和谐。

以上的各种心理问题,归根结底,根源在于亲情的缺乏。心理学认为,儿童对父母有着强烈的无可替代的依恋,人们出生以后最早接触的是父母,在长期的生活和感情交流中,父母给了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这个过程中,子女对父母慢慢由“依”到“恋”,形成了所谓的亲情。这种亲子关系使得儿童获得心理上最坚强的支持力量,内心充实安全,使得他们面对外界的时候,有基本的安全感。

三、如何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1.家庭方面。

第一,父母应当尽量避免一起外出。如双方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安排在所工作城市,一起生活。如果留守儿童由他人或者一方监护,父母要经常给儿童写信,打电话,加强和留守儿童的情感沟通,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保障上。除了衣食住行外,更需要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以及思想情况,留意其心理变化,给予正确积极的疏导,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安全感。留守儿童父母应该摆正工作和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同时社会也要体谅农民工的艰辛,给予他们更多的便利,减少他们工作压力,使他们有更多精力关爱孩子。

第二,家长应该主动加强和学校的联系。如工作有变动,联系方式有变动,应及时通知学校方面。随时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上的情况,以便掌握心理变化,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疏导。

第三,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多和孩子团聚。对于寒暑假,最好把子女接到身边,给他们机会体会家庭温暖、父母关爱以及工作的艰辛。有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带孩子去公园,动物园等场所加强亲子关系。这些场所也需要针对他们减少相应的收费。

第四,加强监护人的监护责任感。监护人也要随时向留守儿童父母以及学校反馈他们的情况,在监护过程中倾注更多的亲情和关怀,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一点,父母在选择监护人时要做好沟通,监护过程中要加强和监护人的联系。

篇6:浅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龙井市安民小学校:滕淑杰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近几年来,我最大的感悟,是学生越来越“难教”了。慢慢地,学生们都不再是专心学习的乖宝宝,他们孤僻、自闭,怨恨的心绪开始蔓延,甚至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道德品行不端。从任教以来我一直秉持这样的观点,就是把刚走进校门的孩子看做是一张白纸。如今,这张白纸上沾染了如此多的污浊,我身为老师,心何以堪。想必众多一线教师同行,都有着与我同样的经历与感受。

问题的产生和爆发,是因为这些孩子多了一个称呼,“留守儿童”。

在与本校同事、外校同行交流的过程中,区县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比例普遍占到班级学生总数的40%左右,高的竟达到70%。然而,现在已不是去追究留守儿童这一现象及成因的时候了,超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必然衍生这一社会问题。

2011年8月,湖南公共频道曾做过一期“牵手一起过暑假”的节目。怀化市沅陵县农村一批留守儿童被接到长沙,与城里同龄孩子结对共同生活了几天。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留守儿童李秋萍同学的结对女孩问她:“你认为幸福是什么?”时,她的回答是这样的:“幸福就是与爸爸妈妈一起吃一餐年夜饭。”她的回答令人心痛和震惊,这足以说明了留守儿童对父母亲情的渴望。因此,对于留守儿童,需要我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关爱和关怀。我认为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在生活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

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儿童,其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因此,班主任对他们的生活要多留意、多关心,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如可以在节假日带他们回家一起过节,让他们享受家的温暖;可以组织全班同学为留守儿童过生日,举办简单的生日Party,唱唱生日快乐歌;可以通过家访,指导监护人科学安排饮食,尽可能满足他们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

二、在学习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

一方面,由于打工父母对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帮助和监督很少,有的甚至完全没有,这就滋长了留守儿童懒于学习的思想;而另一方面,大多数留守儿童跟祖辈一起生活,这些祖辈监护人绝大多数是文盲,即使是留守儿童想好好学习,其监护人也没有能力辅导,这也势必会造成留守儿童学习的困难和吃力;此外,有些孩子平时承担农务和家务占用了一部分学习时间,这也是他们学习成绩落后的原因之一。因此,这就要求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动班干部或其他优秀同学与之结对,同伴互助,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树立学习信心。

三、提升教师自身修养。

老师们做什么,学生们学什么。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学生模仿:打麻将、爱喝酒、玩游戏、说脏话脏字……倘若有一天发现初中生在寝室抱着白酒瓶子喝,还说“这是我们亲爱的班主任最喜欢的牌子”,那是令人羞愧难当的。因此除学校一直强调的专业水平提升外,不仅是班主任,而且各科老师都必须普遍重视提升自身道德品行和个

人修养。这种修养的提升,虽非一日之功,但如果从学校、从教师个人,都可能普遍引起高度重视,是能够在短期内起到相当明显的变化,从长期的潜移默化看,效果更是惊人。

四、定期组织班集体活动。

以班级为单位,定期组织班集体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并在形式方面建议契合当前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潮流,不必拘泥于常规,活动只需要把握方向,是往有益的方向引导就可以了。活动主要目的是不断增强班级内部凝聚力,给学生培养集体意识,弱化孤独感,养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畅快交流的良好风气。

上一篇:从帮助别人中获得快乐 教案下一篇:浅谈GIS行业目前发展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