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未来发展

2022-07-08

第一篇:两岸关系未来发展

两岸走势及其未来发展

近年来,台湾局势呈现纷繁复杂、跌宕起伏的局面,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正确认识和看待这一历史阶段的种种现象,拨开迷雾,把握大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的两岸局势

从总的格局上看,祖国大陆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台独的首要任务,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保持了两岸关系的基本稳定。这主要表现在:

1、祖国大陆提出的新主张、新论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参加两岸经贸论坛的台湾人士时,提出了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这样一个重要的主张,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祖国大陆构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主张的内涵,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得到两岸民众的热烈欢迎和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

2、继续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陆续举办了两岸经贸论坛、两岸农业合作论坛等大型系列活动。继续推出并且落实了一系列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进一步营造了有利于遏制台独的外部环境。祖国大陆以各种方式向国际社会宣传对台政策主张,表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诚意和坚决反对台独的立场,增进了国际社会对我对台方针政策的理解和对台独活动危险性的认识。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

事实表明,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继续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台海局势中有利于遏制台独的因素继续增长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台湾当局仍执意实行激进台独路线,企图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因此,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的形势仍然严峻、复杂。2007年是反对台独、维护台海和平的关键一年,台湾当局推动“法理台独”的活动将进入实质阶段,两岸关系面临严峻挑战。

二、大陆的对台政策

面对台湾局势的复杂变化,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祖国大陆将坚持“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持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各项政策,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坚决反对“台湾法理独立”等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努力推进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

一是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台独这一首要任务,坚决挫败台湾当局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的活动。这是关系到国家核心利益的大事。当前台湾当局罔顾台湾民意和国际社会的反对,蓄意制造事端,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是突出和平发展的主题,积极引导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保障。维护台海和平,促进两岸共同繁荣。

三、 两岸经贸制度性安排实现的路径构想

如上节所述,两岸经济一体化是一个缓慢发展与逐步推进的过程。如大陆贾庆林在2006年召开的“首届国共两岸经贸论坛”开幕式上所说“应本着双向互惠、共同繁荣、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进行。而早在2005年,台湾“立法院院长”王金平也提出应先将金门打造成“一网三区”的两岸和平“新金门”构想(“两岸客货航运线”、“两岸台商信息交流区”、“金门和平观光特区”、“金厦共荣经济特区”),以现实和渐进的方式构建稳健的两岸关系。由此可见,在两岸制度性一体化的路径选择上,两岸都考虑到了大陆与台湾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与既有条件,认为,在整个区域层面一次性建立起一体化组织是十分困难的,因此须采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次区域自由贸易区到两岸共同市场,分阶段、分步骤进行。

第一阶段,次区域自由贸易区阶段。因为商务往来是两岸当前是政治对峙中最不具敌意,较不受政治权力拘束的交流。因此,在互相尊重与保障对方经济利益前提下,两岸双方可以在两岸次区域合作的层面上先行一步,以区域对区域、行业对行业、企业对企业的方式灵活处理贸易中的有关事宜,以局部、渐进的方式启动两岸经贸一体化进程,为将来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制度性一体化奠定基础。比如,为发挥福建独特的对台优势,目前国务院通过和发布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台办又发布了八项惠台新政策,不断加大对福建省对台工作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力度。而福建省也专门出台支持台资企业发展的25条扶持措施,建立闽台行业对接机制,提高闽台在电子信息、机械、石化、轻纺等行业领域的合作以形成较强的配套能力。

第二阶段,自由贸易区阶段。在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之后,两岸双方可就两岸实行贸易自由化政策进行商谈,进一步取消关税与数量限制,实现两岸间商品完全自由移动,在此阶段,两岸仍各自保持对区域外成员的贸易壁垒与贸易政策,这是可即时见效与最为可能的措施。在具体做法上,首先要着手建立商务仲裁制度,为日后两岸制度性经济一体化建构法律体系和机制先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此外在建立“两岸自由贸易区”的实践中,可以借鉴大陆与港澳的CEAP(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方式,通过签署“两岸自由贸易区安排”来实现,或者按照台湾的说法,签署“更紧密的经济运作架构(CEOF)”、“综合性经济协议(CECA)”或者“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来实现,也可视两岸三地各方的意愿通过建立“两岸三地自由贸易区”来实现,具体情况可通过两岸协商来决定。目前,“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第

一、二轮商谈已分别于2010年1和4月落幕,接下来将进入更加艰难的谈判,双方都愿本着“先易后难、求同化异、循序渐进、积极稳妥”的原则,尽快推动商签协议,具体的签署时间预计在2010年6月。

第三阶段,关税同盟阶段。随着两岸贸易自由化水平的提高,两岸可进一步提升经济合作层次,推动经济法规制度的调和与各种标准化事宜,在“两岸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建立“两岸关税同盟”,不仅取消彼此之间的贸易壁垒,还对区域外伙伴实行统一的关税政策。如此,彼此的协调从相同的外贸政策开始,慢慢推向更多方面,以期实现更为全面的经济整合。

第四阶段,共同市场。共同市场的模式特征是不仅实现两岸商品自由流通,也不仅对从外界进口的商品实行统一的贸易壁垒,而且还在本区域内实行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移动;不仅协调与统一彼此的对外贸易政策,而且协调与采行共同的对外经济政策。因此,就目前而言,“两岸共同市场”的实现还具有相当的难度,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因此只能将其定位在两岸经济一体化长期努力的目标。而究竟何时能够真正实现,则取决于两岸当局的意愿,由两岸共同协商决定。只有当两岸各方在既有的一体化中实现了预期获益,并认识到进一步获益所受到的限制需要进一步的一体化才能克服,而且愿意进一步让渡对有关。

以上是两岸关系的三个特征。两岸关系的未来,必将决定于和这三个特征相联系的三 大因素,即台湾岛因素、中国大陆因素和国际因素。在这三大因素中,起决定和主导作 用的将是中国大陆这一因素。随着中国大陆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综合国力的上升,国防 力量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必将为祖国的完全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无论是“渐 进台独”或“急进台独”都是不可能得逞的。

参考文献 [1] 李非《当前海峡两岸贸易形势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周叶中;张艳;《论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 [3]》;学习与实践2007年09期

第二篇:两岸关系走势及对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精)

两岸关系走势及未来发展前景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台湾问题则是我国最主要的问题。我国人民深切希望台湾能够回归,从而实现我国领土的完全统一。而台湾人民也是希望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反对“台独”、要求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能够早日回到袓国母亲的怀抱。正因为如此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使台湾尽早回归大陆,从而实现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为了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国政府做了不懈的努力: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建议海峡两岸首先实现通航、通邮、通商(即“三通”。1983年,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95年,江泽民进一步提出了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2005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小组会上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中国政府的对台政策和措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的理解和支持。广大台湾同胞为发展两岸关系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台湾当局近几年也相应调整了对大陆的政策,采取了一些松动措施,诸如开放岛内民众赴大陆探亲,逐步放宽对两岸民间交流交往的限制,扩大间接贸易,开放间接投资,简化两岸同胞通话、通邮、通汇的手续。这些都是有利于相互交往的。近年来,两岸的经济贸易迅速发展,人员往来及各项交流活动不断扩大。1993年4月举行的“汪辜会谈”签订了四项协议,迈出了两岸关系上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一步,台湾海峡出现了40余年来前所未有的缓和气氛,这是有利于和平统一的。

而目前两岸关系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两岸关系在民进党“执政”冰封8年之后,展开高层接触,双方就一系列问题达成广泛共识,两岸的经贸交流和金融发展逐步扩大,期待已久的三通和两岸共同市场理念都可能近期实现。其他的互动和人员交往,包括科技、文化、体育、旅游方面等等也将相应增加。如此的紧密往来有

助于两岸人民的接触与磨合,消除双方意识型态的隔阂,有助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但是尽管如此,台湾问题仍然存在。台湾当局虽对两岸关系作了某些松动,但其现行大陆政策仍严重阻碍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他们口头上虽声称“中国必须统一”,但行动上却总是背离一个中国的原则,继续维持与大陆分离的局面,拒绝就和平统一问题进行商谈,甚至设置障碍,限制两岸交往的进一步发展。而在两岸政治方面,马英九提出的“不统、不独、不武”政策,以及“一中各表”立场,使其坚定于长期两岸的维持现状。在其就职演说中,马英九并为未重申国民党终极统一的原本立场。马英九任命“独”派色彩鲜明的前“台联党”“立委”赖幸媛出任“陆委会主委”。若是两岸的发展长期维持现状局面,随着时间的发展,两岸人民对统一的意识将逐渐淡泊。两岸事实分裂和分治的现状将成为老百姓的理所当然。长期维持现状一旦成为未来两岸关系的主轴,就远远偏离了“祖国早日统一”的轨道。并且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形嚣张, 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台独”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国际背景,而台湾当局拒绝和谈、限制交往、在国际上推行“双重承认”和“两个中国”的政策,又实际上为“台独”活动提供了条件。应当说,台湾同胞要求当家作主管理台湾的愿望是合情合理的、正当的,这不同于“台湾独立”,更与极少数坚持要走“台独”道路的人有着根本的区别。极少数“台独”分子鼓吹“独立”,甚至投靠外国,妄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这是违背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中国政府严重关注这一事态的发展,对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行径绝不会坐视不理。即虽然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用和平的手段来解决台湾问题,但是一旦破裂中国决不放弃使用武力来收复台湾。众多事实说明了一个中国原则不可动摇。两岸关系发展不可逆转,中国统一大势不可阻挡。

并且在今年的两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更进一步明确了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立场,台湾任何政党,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流对话、协商谈判。从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两岸关系的发展必须实行团结、统一。中华民族只有实行团结、统一,拧成一股绳,积蓄最伟大的力量,才

能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发展;中华民族实现了大团结,才能维护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才能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任何搞“台独”分裂活动的都是徒劳的,都会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造成最大的祸害,对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都是最大的威胁。搞“台独”分裂活动违背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意志的,是注定要失败的。而在台湾方面,陈水扁和台湾当局的种种分裂行径,台湾各界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多次数万人规模的集会游行等进行谴责。许多有识之士和民众纷纷指出:拒认一中原则、拒认“九二共识”、甚至拒认自己是中国人,实为倒行逆施、“数典忘祖”;提出“统合论”是为暗行“两国论”;强推“本土教育”是为暗行“文化台独”;向美大量军购即谋“以武拒统”;“出国”大拼“外交”,即谋“挟洋自重”;以“总量管控”取代“戒急用忍”,可谓“换汤不换药”;以“小三通”搪塞“大三通”,“大路不走走小路”乃“别有所图”;以“分类、设卡”开放大陆人士赴台旅游,实际“开而不放、松而再绑”,可谓“杯弓蛇影”、“开倒车”,等等。

与此同时,台湾各界通过撰文、演讲、开会、上万言书等,明确要求台湾当局接受“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九二共识”,重开两岸商谈,实现全面“三通”,完全废除“戒急用忍”,真正开放大陆人士赴台旅游,等等。经过年底选举后,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反对“台独”、要求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仍然是台湾的主流民意。这种主流民意无可置疑地会制约台湾当局的分裂行径,推动两岸交流不断深化

其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途,掌握在两岸同胞自己手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属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我们相信,两岸同胞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共同迎来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明天。

中国统一的大趋势不可阻挡。台湾注定是要回到袓国母亲的怀抱。中国必定会实现全中国的和平统一,成为世界的强国,从而挺拔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形势与政策 两岸关系走势及 未来发展前景

第三篇:当前中日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考

中日关系是今天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亚洲和世界拥有重大影响的中日两国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不仅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因素。但是遗憾的是,2001年中日关系中再次发生了历史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李登辉访日问题等严重损坏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事件。同时,在经贸领域也发生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重的贸易摩擦;在安全合作方面双方互不信任,彼此警惕。那么今后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将会如何呢?

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毛泽东就指出,“要把帝国主义政府和这些国家的人民区别开来”。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也明确地表示,“中日两国人民永远地友好下去,这是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这是共同的,没有冲突”,“中日两国关系,从根本上说必须建立在两国人民友好的基础上”。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又指出:“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口号,代表了我们大家的理想。应该说,这个口号三十多年前就提出来了,不是今天提出来的,更不是某一个人提出来的,是中日双方提出来的。”[1](P.231)

2000年5月20日江泽民主席在会见日本“2000中日文化观光交流大会使节团”主要成员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 解,推动两国友好合作不断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及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2](P.3)显然,江泽民关于中日友好的论述,同党和国家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关于中日友好的论述和见解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关于中日友好的指导思想所作出的新发展。其中,特别是“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中日两国关系中出现什么样的变化、曲折和风波,甚至一时影响到两国人民之间的情绪,中日两国人民要求“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殷切愿望和发展趋势绝不会出现根本的改变;只要抓住了“两国人民的友好”这个根本,就可以相信任何企图破坏中日友好的力量,最终是不会得逞的。

(

良好的中日关系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日本起着很大作用,既是重要的贸易伙伴,又是引进资金技术的重要来源。同时要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稳定周边,也必须搞好中日关系。因此,中国早就把发展同日本的友好合作关系定为基本国策,并一直坚持力行。而在新的历史时期,日本在谋求政治大国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一个良好的中日关系。首先在外交上,日本需要借助中国。在对美外交中要借助中国的影响。每当日美关系紧张时,日本只要加强对华关系,日美关系便缓解,日中关系是日本对付美国压力的一张“王牌”。在谋求大国地位方面,日本将中国视为其推行联合国外交的关键因素。日本联合国外交的重点放在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上,如果得不到中国的理解和支持,将难以如愿。日本的亚洲外交也需要借用中国的支柱作用,日本无论是在朝鲜半岛还是在东南亚问题上要发挥作用,没有中国的支持与合作都将是困难的。其次,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是日本发展战略的需要。中日经济在亚洲占有重要的位置。中日两国GDP之和占亚洲GDP总和的3/4。21世纪合作的焦点是经济安全,在维护亚洲的稳定与繁荣上中日两国有共同的战略利益。同时,日本也需要中国的巨大市场和某些资源。再次,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日本同样需借助日中关系。目前,美国谋求单极世界,日本虽怕触怒美国不敢明确支持多极世界,但面对中俄

法等国建立起战略伙伴关系,日本有失落感。冷战结束初期,日本主张建立“日美欧”三极世界,但海湾战争后,美谋求独霸世界和欧洲主张建立欧洲人的欧洲,使日本感到日中关系的 上海APEC前夕,小泉首相匆忙来访,即要在两周内两访中国,也充分说明他对中日关系的重视。中日关系目前处在困难时期,而导致这一结果的最直接原因,是小泉不顾中国的强烈反对,执意参拜供有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破坏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中日关系的恶化已成为日本严重的外交问题。“9·11”恐怖事件后,冷却的日中关系严重阻碍了日本大国外交的开展,于是,为了日本的根本利益,修复日中关系成为小泉政权的当务之急。

(一)中日政治关系将在继续调整中得到发展,但围绕历史、台湾、防卫、领土问题的摩擦还可能出现波折

中日两国对共同战略利益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对要从大局着眼的必要性认识越发清楚,因为孰轻孰重还是明确的。这一切驱使着两国关系朝着良好方向发展。中国需要为自身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并在多极世界形成过程中确立自己的坐标,为建立国际新秩序而努力。而日本尽管近年民族主义势力有所抬头,但绝大多数在和平主义宪法成长起来的日本国民对极端民族主义还是有一定免疫力的。由于双方正在逐渐摈弃零和博弈的陈旧观点,中国和日本的未来政治关系将在继续调整中得到发展,因为在没有零和效果的今天,争取双赢避免两败俱伤是唯一理智的选择。

同时,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困扰中日关系的四大问题,即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防卫问题、领土问题,一个都没解决,也很难在短期内解决。围绕这些问题的摩擦,中日政治关系还会出现波折。在历史问题上,日本尚未形成足以承认侵略罪行的政治气氛和道德价值观。日本政界还有相当一些人认为否定历史就是否定自民党政治,否定战争就是否定他们自己。在台湾问题上,因日本政局动荡,国内亲台政治势力膨胀。战后出生的一代外务省官僚中的傲气与民族情绪等因素使其遇到矛盾时对华态度较为强硬。他们强调从维护日本海上运输线的安全看,台湾的位置意义重大。于是,欲以台湾长期牵制中国大陆,维持台湾的现状,不愿中国实现统一。在防卫问题上,日美修订防卫合作指针实际上已将台湾纳入其合作范围。日本实际已将中国作为其防范对象。而钓鱼岛(日本称尖阁列岛)问题及东海大陆架问题作为中日两国间悬而未决的领土主权争议问题也有可 能长期存在,不时引起中日之间的一些摩擦。

(二)中日经济关系可望持续、快速发展,但日本将进一步调整对华经济政策

中日经贸关系互补性强,竞争性弱,近10年来,中日双边贸易额不断上升。尤其是2000年中日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更是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两国不仅贸易额有大幅度增长,日本企业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也改变了连续几年下降的势头,出现恢复性增长。2001年虽然出现了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重的贸易摩擦,但两国贸易额仍可望达到人们所预计的1000亿美元左右,再创历史新纪录。日本企业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也将有较大增长。仅从去年1-6月份的统计来看,中日贸易额已近425亿美元,比2000年同期增长11.8%,日本对我国的直接投资(合同金额)则高达近30亿美元,而2000年全年才36.8亿美元。[4]今后中日两国经贸合作的前景更加宽广,发展趋势方兴未艾,两国的相互依存关系会不断提高。中国即将加入WTO,这意味着中国的市场会更加开放,更加充满生机;中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又为中日两国的经贸合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到有些因素不利于中日经济关系的顺利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应是经贸合作的政治因素增大,日本在进一步调整其经援政策。冷战后,由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而日本经济持续滑坡,日本一些人大肆宣扬“21世纪是中国的时代”,担心中国成为日本经济上的对手,安全上的威胁,于是不愿意看到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希望中日经贸关系顺利进行,并企图在对华经济合作中附加政治条件,干扰两国经贸合作的正常发展。以对华ODA为例,今后日本将继续把“支援中国的改革开放”作为对华ODA的基本理念,但现阶段特别把“支援中国的市场经济化和民主化”作为重点。其调整趋向势必对中日关系的政治氛围和两国间经济合作前景产生重要影响。[5](P.30-31)

(三)文化传统的相近性将继续成为促进中日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但相互理解不深的负面影响也将突显出来

中日间的文化交流与人民往来历史悠久,两国文化又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进行文化合作有较好的基础,比其他领域的合作也可能更容易一些。事实上,这个因素在1972年中日复交时显然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此后中日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如此,在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进程中,中日文化传统的相近性,将继续成为促进中日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然而,中日之间相互了解不深的负面影响也突出地暴露出来。例如,在中日关系中,中国方面往往提出几项原则,而日本人则不这样,即使提出也大都是附和中国的提议。正如中根千技教授所指出的那样,提出某种原则是处理多民族的复杂关系的有效方式,但往往使日本人为难,感到难以接受。日本人也并不是不能提出原则性的东西,但在极为单一的民族关系中,人与人之间是一种直接接触的关系,没有再提出什么原则的必要,但这在中国人看来往往容易视为没有原则。[6](P.200)另外,受各自的文化观的影响,日本人比较富于变化,中国人则不太富于变化。这样,日本人在中国人眼里的形象往往是实用主义、机会主义的,而中国人在日本人眼里的形象则往往是顽固不化的。事实上,中日两国虽号称“同文同种”,但毕竟有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思维方法及行为模式各不相同。而且,如果说中日两国与欧美国家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话,同为东方民族的中日之间的差别往往似是而非,且潜在的差别多于显见的差别,这种微妙的差别反倒增加了了解辩明的难度。

(四)中日之间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将继续发生变化,新的方式将在长期相互“磨合”中逐渐形成,直至相对稳定

今后中国的经济力量将持续增强,日本的国际作用也将不断得到加强。在这种双向同步变化中,中日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将得到调整。当前日本的对外政治影响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的牵制、侵略历史形象的影响、国内法律框架的约束。日本正积极争取获得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对外政治影响能力,力图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在全球及亚太多边框架中发挥主导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日本需要得到中国的支持,但其对华姿态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将进一步务实化和“普通化”。[7](P.227)现任日本外相田中真纪子2000年在接受记者关于对华外交问题采访时直截了当地说:“对中国该说什么就坚决说什么”,“日本对中国贷款也贷了,对过去也作了道歉”,“中国问题如果成为日本的威胁,日本应向中国表示出坚决的态度”,“日中建交已近30年,如还建立不起不看对方眼色,直言不讳的人际关系就太成问题了”。联系到冷战结束以来日本在历史、台湾及与美防卫合作问题上不顾中国的意见和批评,否定中日关系的特殊性,执意推行所谓“普通国家”路线,表明未来的中日关系在形态上将与过去有所不同。

[8](P.129)

另外,中日之间以老一辈友好人土的渠道推 动官方政治关系的作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中日交往渠道将在年轻化和多元化变化中得到更新,交往方式也将呈现出“普通”化的倾向。新的交往方式将在长期相互“磨合”中逐渐形成,直至相对稳定。

(一)中美日之间的相互关系,仍将会对中日关系产生强烈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当前,特别是在亚太地区,中美日相互关系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并对本地区有着重要影响。中美日三国近些年来也在不断协调相互关系,在亚太地区发挥了一些建设性的作用。在新世纪,人们更加期望中日关系能受到美国的积极影响。然而,当前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仍在以雄厚的军事与经济实力为后盾,在国际上采取强权主义。美国的强权政策不仅对全球,也给中日关系带来直接影响。中日双方均受到美国的制约,以致影响到双方的相互关系。在可预见的未来,日本仍将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基轴”的外交路线和安全政策,其对华政策仍将受到美国政策的制约,“中美关系感冒,中日关系发烧”的结构将依然存在。能否尽可能排除或减少美国因素对中日关系的消极影响,将是能否保证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东盟的崛起和朝鲜半岛局势的发展将起到相对降低中日关系的突出地位的作用

1999年4月30日,柬埔寨正式加入东盟。东盟成为由10个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东盟的崛起对于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安全格局的走向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中日两国来说,同东盟的三角关系在今后的时期内将是仅次于中美日三角关系的多边因素。经过东亚金融危机,东盟活力虽然受到影响,但正在恢复并有所发展。特别是2000年7月底东盟主办的东盟外长、地区论坛、对话国会议等十分成功。这不仅为中日提供了参与多边外交的机遇,也为中日相互沟通协调提供了方便,应该说是有利于中日关系的发展。但同时不能不承认中日关系在亚洲地区的突出地位也相对降低了。

朝鲜半岛是东北亚矛盾最集中与最突出的地区。1999年,美国部分解除对朝制裁,金大中总统采取“阳光政策”,促使朝韩双方自主实行民族和解,实现南北首脑会谈,从而使朝鲜半岛形势走向缓和。这一形势的变化,不仅给朝韩双方带来实际利益,也使整个东北亚出现了和平稳定的希望,削弱了美国在朝鲜半岛和东北亚的强权势头,更使中日友好与合作关系出现新的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但是,如果朝 鲜北南双方关系实现突破性进展,以先经济文化,后政治军事的次序向民族统一顺利过渡的话,则将使朝鲜半岛大大增强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届时中国、日本与统一后的朝鲜半岛将形成又一个三角关系,从另一个角度讲,中日双边关系的突出地位也会相对降低。

(三)亚太多边合作的发展将使中日共同利益从封闭型体系走向开放型体系

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诸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但这些共同利益也将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除了上面提到的美国、东盟和朝鲜半岛因素之外,亚太多边合作的发展,将把中日双边关系逐步融入多边关系网络之中,使中日共同利益从封闭型体系走向开放型体系。今后,亚太多边政治、安全、经济合作势必日益发展,其对中日夫系的影响势必不断增大。中日关系将日益超出单纯的双边关系的范围,而向多边合作关系发展。尤其是地区多边政治与安全合作的发展,将使中日两国不断面临新的课题。在协调国家间关系方面,中日两国

将面临如何对待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如何对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等问题。在建立国际秩序方面,中日两国将面临如何对待已有的国际规则和如何制定新规则的问题。在具体合作领域方面,中日两国将在地区政治与安全机制的发展过程中不断面临如何加强沟通和协调的新问题。

亚太经济合作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首先,美欧日对东亚及中国市场的日益重视,将对中日关系产生很大影响。据估计,到2020年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实现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后,贸易量将立即增长20%~30%,加之亚洲国家经济将以8%的年平均增长率持续发展10~15年,届时区域内贸易和投资量将出现惊人的扩大。[9](P.151)其中,中国作为蓬勃向上的市场将倍受发达国家的重视,美欧日在东亚及中国的经济利益不断增大,中日关系将在多边经济关系结构中重新定位。其次,受西欧和北美经济区域集团化动向的影响,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也呈现出不可逆转的发展势头。但由于亚太地区在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同于西欧和北美的多样性,缺乏欧盟那种经济一体化经验,所以今后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将在不少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而分属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时又同属于亚洲国家的中日两国之间,即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又有着不同的利害关系。中日关系将不得不在这种双重性的考验中,不断相互协调对亚太经合组织的立场。再次,亚太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也将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中日两国能否在亚太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问题上不断扩大共识,也将对双方合作关系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四篇:大学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的关系

济管理学院 工商1092班 杨学鹏 200911551229 13726903121(62)

大学学习与未来职业的发展

看到这个课题,我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十几年漫长的学习历程,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我青春年华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的学习中度过,这一路上走来,始终有一个问题伴随困扰着我,那就是“我为什么要学习呢?”小学时我觉得学习好可以得到父母、老师的赞扬;中学时我困惑,条条大路通罗马,行行出状元,为什么一定要在学校学习这条路上艰难跋涉呢?那时候身边有好多人都有了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归宿,有些人去部队当兵了,有些人去搞艺术了,有些人直接进了技术学校,有些人去混社会,而自己仍然在学习这条路上跋涉,我困惑,我的未来是怎样呢?但是因为我不知道所以我无从选择,只是听老师、听父母话“好好学习。”顺其自然的我进入了大学,完成了父母、老师的心愿,他们都很高兴,我也高兴。现在是大学生了,突然觉得很茫然,以前再怎么困惑也有一个清晰的目标要去努力,那就是考大学,现在父母没有给我定下下一个明确的目标,因此接下来的路要我自己去找,接下来的每一个选择和放弃都是自己做出的,为了成就自己,为了找到自己的路,为了赢得大家的认可,我找到了新的学习的动力。

很有幸我考到了广大海洋大学工商管理这个专业,虽然这个专业在我们学校也是刚刚建立几年,不是我们学校的金牌专业,但是我们学校的校风和我所接触的社会环境,我觉得这些都是很合我专业的需求的,比如学校的各种各样的兼职,学生投资做生意,学校不定期的举办一些关于企业家的讲座论坛会,还有广东这种开放的社会经济文

化氛围,这些都让我这个从北方农村出来的学生受益匪浅,不断冲击着我原先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让我有了新的思考,而且工商管理这个专业是当今这个社会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从我对专业课的认识和学习,我从内心里已经接受了这个专业,专业的确定一定程度的解决了接下来发展的大的方向,然而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往细了讲有公务员,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等,可以说大部分的管理层级的工作都是其发展方向,所以讲大学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的关系,我觉得一个主线就是认识自己,认识专业,探索适合我们的发展目标。 为了寻找到适合我们的发展目标,那我应该怎样度过我们宝贵而有限的大学时光呢,怎样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铺垫呢?

首先,建立自己的学习观、价值观观。

一、在我认为学习就是要让自我意识觉醒,以前总觉得学习的动力不足,那是因为我们的学习主要都是外因影响推动的,现在我以完全自我的心态来学习,学习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前途,为了别人对自己的认可,所以学习的信心就源源不断的来了。

二、要着重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树立每时每刻都是学习之时,何时何地都是学习之所的学习意识。在这种强烈的学习念头的推动下,我们一定会不断进步的。基于上述两种认识,当下的我们要做到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加强理论修养,甚至可以延展出自己的创造性思想。只有让自己的理论知识达到一定的成熟度,那么我们在社会实践方面也会更加容易取得突破性的成绩。

其次,理论联系实践,知行合一。

理论和实践就像鸟儿的一双翅膀,只有两者同时扇动鸟儿才能够飞起来,我们才能真正知行合一,成就自我。所以大学期间的社会实践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大学的社会实践,存在着这样的两种观念,有人觉得大学里的实践机会太少了,甚至没有,有人觉得大学处处是实践的机会。为什么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两种认识呢?我认为一方面是因为人的能力,自信度的差异,另一方面我觉得是前者缺乏发现的眼睛,缺乏学习的意识。其实在我们周围不到处都洋溢着大学生兼职创业的朝气蓬勃的气息吗?比如做音响、做打印、做衣服、做体育生意、电子产品等等这些关于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只要你去认真了解你会发现这些都是和我们一样的海大的学子们搞的。

经过大一一年的历练,我在实践方面树立了一个自己的认识,我认为要想从实践中获得到本质的东西,坚持很重要。比如我申请到勤工助学的岗位,刚开始做的时候总觉得心里有障碍,尤其是当着众人的面拉车,总觉得这是一件不太光荣的事情,总觉得别人会因此而贬低自己什么的。但是经过一年的历练,我思想上有了新的认识,勤工助学的岗位是有限的,能够在这里工作,我不仅能够解决一餐的问题,还能够每天有八元钱的收入,那么我就能够大大减轻家里的负担,既然我工作是为了独立自主,为了减轻家里负担这样崇高的目的,那我还有什么心里负担呢!那些因为我的工作而看低我的人,只能说明他们的肤浅,而且很多人都没有这样的想法,不过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想法罢了!还有工作中的技巧,这两天和新生一起工作,从新生的工

作适应能力,我也有很多启发。学习在初期就是模仿,只有模仿才会让你犯更少的错误,而且让那些老资格的员工更欣赏,那接下来就是记住工作的程序,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来修改那些不是很合理的工作方式,比如把洗干净的碗扔进清水池子,怎样才能使水不会溅起很远,溅到人的身上去呢?我觉得从一份坚守的工作中你就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只有坚守它,你才会慢慢明白他的本质。在社会实践的学习上,有些同学三天两头的换花样,今天去发传单,明天去搞家教,没有一份坚持做下去的,这样的浅尝辄止我觉得很难真正学到本质性的东西。所以学习,高质量的学习就是在至少一个目标上去坚守,并获得深刻的体会。

最后,建立学社间的桥梁。

学社间的桥梁就是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桥梁,大学是亚社会,可以说大学学习就是为了在进入社会后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只有我们尽早的建立这种桥梁的关系,我们才能相对比其他人在进入社会时有更多的优势。我所认为的桥梁是两方面的,其一,在学校我们要积极关注时事,关注社会的总的趋势,了解自己专业在社会中的走向,即意识形态的桥梁;其二,我们要抓住寒暑假的机会,积极开展社会实践调查,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历练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到自己发展方向的岗位去学习,即社会实践形态的桥梁。

总之,大学的学习的出路就是未来的职业发展,我们的学习就是为了找到属于自己的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充分发挥自主的意识去不断地奋斗,不断地前进。

第五篇:谈谈大学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的关系

谈谈大学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的关系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政治学与行政学、管理学及法学基本理论,熟练掌握现代政治分析方法,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较强的行政能力、具有法学学士学位的现代政治学和行政管理方面的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政治学、行政学、国际政治学和法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政治学、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调查研究、分析判断和协调组织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培养能在党政机关、新闻出版机构、企事业和社会团体等单位从事政务活动、政务管理、政策调研和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政治学和行政学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政治学、行政学、国际政治学和法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以及系统分析、统计分析、调查分析等科学方法或技术;

3、具有在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新闻出版机构、教育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调查、公关科研、教学、管理以及其他有关专门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

4、熟悉有关政治体制、决策过程以及党政管理的制度、法律、方针、政策;

5、了解政治学及行政学、法学、国际政治学和管理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读我们这个专业的同学很多都会去考公务员,虽然我对公务员并不是很感兴趣,但我也不排除会考公务员的可能。对于这个职业,我们这个专业的人占了一些优势,毕竟我们的专业与考公务员所需的能力有挂钩。另外我们院还会举办公务员面试模拟大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方式。

在大学里除了学习课本知识外,还应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学习各种能力。我荣幸的成为政院文娱部的一员,在那里我掌握了一些写计划书、工作安排、座位表、评分表等文书的技巧,学会了怎样与人打交道,学会了怎样举办活动,学会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能 1

力都会有助于我将来进入公司工作。比起公务员我更想进入公司,做一个管理人员。而且我们这个专业也学习很多关于管理的课程,如《管理学》、《公共行政学》,这些知识都为我以后进入公司工作提供了基础。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上学修课来学习一些专业以外的知识,例如我选了《合同法》、《商务礼仪》,这些知识是无论我们从事哪种工作都有帮助的。我们还应该善用我们的图书馆,看一些有关管理或者哲理方面的书。我也正努力的抽时间看书来充实自己。2

上一篇:领导班子剖析材料下一篇:六步洗手法的要求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