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观后感摔跤吧爸爸

2024-04-27

的观后感摔跤吧爸爸(精选8篇)

篇1:的观后感摔跤吧爸爸

前两天已经被刷屏的电影《摔跤吧,爸爸》,最近爆出消息国内已经获得该电影的电视翻拍权。作为一个混迹在轮滑与极限运动圈子里的骨灰级菜鸟想聊聊,国内是否缺少这样的“摔跤吧.爸爸!”以及与这些爸爸们聊天或观察中得到的一些反思。

5月份的陕西全运会预选赛上有幸遇到了陕西滑板天才选手高群翔一家,高爸爸带出了高群翔与他的表哥孙坤坤两位在国内和国际有名的滑板天才。这次高爸爸和高妈妈闲聊时,知道高群翔练习滑板的契机也很偶然,在高群翔还很小的时候爸爸一次脚受伤了,那时带高群翔不是很方便就买了块滑板方便推高群翔。这就和我们现在家长买学步车和滑板车一样,只不过前者由于执着与坚持成就了现在的自己。后者可能只是当玩具陪伴了成长的某段时间吧。

我认识的所有优秀运动员的父母貌似都有一样相似的特质,就是对一件事不轻言放弃的勇气与坚持不懈的努力。也是在这次全运会预选赛里又认识今年轮滑速度过桩项目的全国第一名高明天的父亲,其实在没有认识明天爸爸前就已经听几个她的教练提起过这位高徒。高爸爸家在住陕西的一个县城里,那里没有优质的教练,高爸爸就利用了每个假期、每场比赛结识身边的优质教练和运动员。有幸高爸爸曾去我的店里和我交流了一次,正如电影里的阿米尔.汗扮演的父亲,为了零点几秒的成绩,反复研究每个动作可能的改进,珍惜每一次有能保住小家伙提高的机会。

这两位高爸爸无数优秀运动员爸爸的缩影,还有很多和他们一样的父亲在我知道或者不知道的地方培养着自己的孩子们。当然他们或多或少也都有电影里父亲里面铁血的成份,但是我觉得他们更多的是对自己孩子能力的坚信。

没有哪个小朋友生来是不优秀的!还记得自己曾经教的一个韩国小朋友叫姜东勋,有智力障碍,父母为了求医来到中国。为了让他有一技之长能在韩国的特殊培训机构任教,选择了练习轮滑!非常有幸自己成为了他的教练,没过多久便代表陕西获得了特奥会银牌,我觉得之所以小家伙能有最后的成绩更多来源与东东爸爸妈妈的坚持,反而与我没有太大关系。你的孩子是否优秀往往取决于你是否能发现他身上的优点并且坚持他可以做到更好。

如果不缺这样的爸爸,到底缺什么

我觉得首先缺少的是国内运动发展的关注,正如前段时间马里兰女留学生辱华事件一样。现在很多人总是爱羡慕国外的美好,却很少关注自己家里的事物。除了奥运、英超、NBA这些国外赛事你还知道多少体育赛事;除了足球、篮球、羽毛球你还知道多少运动项目。多少人轮滑、滑冰分不清楚;多少人滑板和滑板车搞不清楚。就算是奥运明星你又能说出多少个?

每年媒体在花巨额资金购买国外IP时,国内体育赛事却很少被人问津。就像很多时候人们抱怨国内出不了超级运动巨星时,可又多少人支持过本地运动发展。你是否观看过本地运动比赛或者购买过运动比赛门票?

其次国内体育赛事的低产与职业赛事的缺位,影片里的父亲和人交谈时说冠军虽然曾给自己带来尊重与荣耀却无法解决自己生活问题。中国何尝不是呢!除了奥运会这些关乎国家荣誉的比赛,小众运动和新兴项目依然在底层缺少有效的赛事支撑。大多数省级甚至国家级赛事除了那枚奖牌和证书再无奖励。我认识的自费参加比赛的人不在少数,对了悄悄告诉大家有的赛事不但没有奖金,甚至报名费都很高昂的我也曾见到过。

最后还有缺少选手赞助体系,曾经听滑板圈里朋友聊到国外选手在真正打职业赛前也是可以得到赞助的,首先在本地成绩不错时非常有可能成为本地店面的AM(就是可以免费得到装备赞助)的业余选手,当成绩再好一些还可能被品牌商挖掘成为可以拿到赞助钱的Pro.甚至还有细分只赞助一部分还是全头到脚(我解释下一部即赞助鞋或滑板,从头到脚时全身穿戴的赞助)。也就是说运动发展好的地方,只要你技术够好,盘中不会空空的。

最后聊聊父母关心的教育问题!

前几年中国“虎爸“”狼妈”曾一度被大众关注,很多人又开始纷纷效仿这样的教育模式,今年《摔跤吧!爸爸》的刷屏估计又会掀起新的效仿狂潮。其实我认为孩子的教育没有统一的模版,就像我们身边总能发现同样家庭里哥哥与弟妹之间最后社会地位的不同。

影片里的独裁式教育的必定在孩子独立意识爆发时出现反叛,影片里很幸运姐妹两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而不是走向抑郁、离家出走或者更坏的结果。无论你选择哪种教育方式必要的沟通是不可缺少的。正如上帝造人时给我们了两个眼睛与耳朵为的可能就是让我们多去倾听吧。

影片里的小姑娘不幸出生在了印度的底层,幸运的是遇到了一位全国冠军的父亲。对于我们认识的大多数中产与富裕家庭是否培养起自己的孩子会更容易些,其实未必。影片里两个小姑娘理解父亲是因为小伙伴结婚对她们说“你们至少有个关心你们的父亲,从我们出生时命运就已注定.“不管是影片本身还是我身边认识的一些这样的父亲,他们多少都是希望孩子能够改变命运或者说他们是想阶层发起挑战的勇士,某种程度上他们是没有退路的。而家庭环境优越的家庭孩子放弃后依然会有很多选择,这也是为什么以后出生的小家伙们专注力不足的原因。因此越是家庭环境优越的家长在培养小朋友过程中坚持与专注需要克服更多的东西。

最后返回到运动里说,家长是否该让小朋友坚持一项运动呢?答案对于我来说是肯定的。因为在坚持一项运动的过程中你会收获敢于向困难发起挑战的信心,已经不畏失败的勇气。

本文作者:万能的郭教练(公众号:轮滑微课堂)

篇2:的观后感摔跤吧爸爸

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冰心

伴随着久久不息的掌声,我的内心充满了震撼与惊讶,而这一切都来源于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辛格曾是印度摔跤冠军,却因为某种原因被迫放弃摔跤,从此他便有个不能完成的梦想。他一直希望有个儿子可以代替他赢得世界摔跤冠军,可妻子一连生下四个女儿却让这成为了一个遗憾。一天,两个女儿意外打败了男孩,这让父亲的眼睛里迸射出希望的光芒,一个训练女摔跤手的计划展开。每天的辛苦都让两个女儿痛苦不堪,不仅有高强度训练后身体上的劳累,而且还有他人的嘲笑给她们带来的精神上的不堪。她们开始不理解,很抵触,甚至尝试偷懒,可参加过朋友的婚礼后,她们懂了……这条路何其艰辛,有过失败,有过迷惘,可一切的困难她们都挺过来了,最后终于大女儿也拿到了世界冠军。

印度,除了那异域风情的舞蹈令我影响深刻,在我眼里它一直是穷苦脏乱的代名词,我很少甚至几乎不看有关印度的电影。可不得不说,这部励志的影片令我感触很多,使我重新认识了印度。对于影片中的爸爸,一开始我是不喜欢的,因为他的喜爱,他的梦想,去迫使自己的女儿做她们不喜欢的事情,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中国的父母:不顾孩子们的意愿,去报一大堆他们不喜欢的课程。钢琴,绘画,跆拳道……这些课程就如泰山压顶般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可是,慢慢的我却发现,辛格何不一样受到外界带给他的压力吗?他不仅要承受着一切,还要支付两个女儿吃的大量食物带来的经济费用,这些又有谁替他着想呢?可能会有人觉得他自私,但是他做的一切又何尝不是为了自己的女儿呢?在印度这样的国度里,女性地位低下,常被当作家庭附属品,很多女孩子未成年就步入婚姻,过上了繁杂而艰苦的家庭主妇生活。看起来父亲很独断专行,不顾女儿的意愿,可是两个女儿所经受的磨难,何尝不是其他女性所仰望的幸福生活呢?她们在摔跤的舞台上大放光彩,远比在家里枯燥的相夫教子要精彩得多!这一切的机遇,都是因为她们有个爱她们的父亲!而再看看我们的父母,每天在外奔波劳累,为我们的教育投入一笔又一笔的资金,做这么多,只是希望我们有个美好的未来,只是希望在将来,我们不会因为自己的曾经而悔恨!

影片结尾,大女儿将奖牌给了父亲,他的双眼饱含泪光,将奖牌郑重地戴在女儿脖子上,并说了一句:“我真为你自豪!”这句话包含着他多少父爱啊!

篇3:的观后感摔跤吧爸爸

与《中国好声音》源自于荷兰著名广播电视音乐节目《The Voice OF Holland》类似,《爸爸去哪儿》和《奔跑吧兄弟》也是外来优秀节目的中国“引进版”,只不过原版节目不再是喧嚣、噪杂的音乐选秀节目,而是来自亚洲韩国三大电视台中的两家电视台———MBC与SBS电视台的两档热门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和《Running Man》。湖南卫视和浙江卫视分别以“引进版”的方式对节目进行了“中国化”的模拟和改造,《奔跑吧兄弟》甚至聘请了韩国原版的拍摄制作团队,实现了最大程度的“中韩合作”。真人秀亲子交互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一季节目由湖南卫视于2013年8月开始录制, 一共12期,由张亮父子、林志颖父子、田亮父女、郭涛父子、王岳伦父女联手担任嘉宾,而第二季则于2014年6月20日在湖南卫视推出,由杨威父子、陆毅父女、吴镇宇父子、黄磊父女、曹格及子女组成嘉宾阵容,节目播出时间横跨了整个2014年暑期档。浙江卫视的《奔跑吧兄弟》则是将播出的时间据点设在了2014年的秋冬档期,力求在2014年的岁末掀起“中国蓝”的收视热潮。

随着真人秀节目的不断涌现,曾有不少中国电视学者感叹:走进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电视越来越爱“秀”了,真人秀节目已越来越凸显其在电视荧屏的主导地位,当然,这样的发展态势既反映了国内娱乐类节目为紧跟和追赶世界电视节目的发展潮流而付之于“升级换代”的努力过程,也印证了中国电视观众对于娱乐节目真实性传播的越来越高的收视需求和参与诉求。在眼花缭乱的国内真人秀“荧屏大战”中, 2013年至2014年的两档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和《奔跑吧兄弟》以其在内容策划、节目制作以及栏目运营上做出的诸多新鲜而大胆的尝试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队伍里收视冒尖的“排头兵”,在此,笔者就《爸爸去哪儿》和《奔跑吧兄弟》引领中国真人秀节目的创新走向陈述一下自己的观点,也对当前国内荧屏的真人秀概况做一个简单大致的分析。

一、明星户外体验式的真人秀异军突起

真人秀也称“真人实境秀”,英文译名为“reality televis ion”,是着重突出“以人为本”的真实性的综合娱乐节目。诞生于西方电视界的“真人秀”节目尚没有很规范的定义,多指“由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参与者(非演员)在规定的场景中,按照预定的游戏规则,为了一个明确的目的(最终的奖项),做出自己的行动,同时被记录下来的电视节目”,也泛指“由制作者制定规则,由普通人参与并录制播出的电视竞技游戏节目”。真人秀节目从诞生伊始,便以非虚构的无剧本的实境拍摄方式,迎合了普通人的求知欲和猎奇心,更获得了电视观众的一致好评和极大关注。

经历了二十世纪近五十年的发展历程后,西方电视界的真人秀节目从新世纪开始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浪潮。2000年6月,中国首个独立制作的真人秀节目《生存大挑战》在广东电视台开播,三位普通旅行者历时195天的旅途生存体验让中国观众领略到了“真人秀”这种在全球炙手可热的电视节目的魅力,《生存大挑战》也由此开启了国内电视媒体对于野外生存冒险类真人秀的追捧热潮,直至2003年以美国Fox公司的选秀节目《美国偶像》作为蓝本的《超级女声》在湖南卫视的推出,才艺展示类的“舞台真人秀”才真正取代“生存冒险类真人秀”,占据了国内荧屏真人秀节目的主流区间。而在中国真人秀节目诞生和发展的历程中,一大批从国外引进国内的“真人秀”节目都经历了多番本土化的改造,最终都发展成为国内最重要的电视节目形式,也成为国内各大电视媒体争抢黄金收视时段的“重磅武器”,例如《生存大挑战》、《绝对挑战》、《开心辞典》、《超级女声》、《花儿朵朵》、《莱卡我型我秀》、《中国达人秀》、《星光大道》等,而参与节目的主角也多是怀揣梦想的普通人群。尤其是才艺选拔式的舞台真人秀节目,为许多梦想成为舞台之星的普通人群提供了形式各异的造梦舞台。2012年,引自于荷兰著名电视节目《The Voice of Holland》的《中国好声音》更是将此类“才艺选拔式”的舞台竞技类真人秀节目推向了一个多方热议、众口皆赞的制高点。

纯粹的“平民选秀”在成为中国真人秀最主要节目类型的同时,也面临着节目形式日趋单一化、雷同化和功利化的诸多困惑,正基于此,告别了炫目的灯光舞台,告别了喧嚣的欢呼掌声,以户外体验和户外竞技为真人秀特色的《爸爸去哪儿》和《奔跑吧兄弟》才真正令人眼睛一亮。节目以早已成名的文体明星为卖点,以他们舞台之下赛场之外的行为表现作为节目的着力点,真实再现了他们原生态的生活情境和行为动态。《爸爸去哪儿》第一次亮出了“名人代际沟通”这张鲜亮的标签,同时将镜头视角对准了明星们远离城市后在陌生环境里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状态,以往作为舞台竞技类真人秀节目最大参与阵容的普通人群在这档节目中变成了电视机前的热议旁观者,生活化的明星也满足了好奇心态的“追星”者和“窥探”者;而《奔跑吧兄弟》则以影视明星的户外竞技作为卖点,以“智勇闯关”和“喜剧搞笑”作为节目框架和节目宗旨,普通人群成为了这档节目传达“快乐信念”的助威者和受益者,观众们从明星与嘉宾的卖力表现中能够获取积极进取、勇于挑战的生活理念。

无论是“爸爸”还是“兄弟”,两档明星户外体验式的真人秀都以各自的明星阵容和内容标签吸引了观众们的视线,也在当下舞台竞技秀当家的中国真人秀节目中成功树立了户外体验式真人秀的节目模板,文体明星也开始成为综艺真人秀争夺收视率的强力“杀招”。中国真人秀的创办者们已经在开始思考,如何利用明星的号召力,如何强化电视媒体对于明星的消费,于是乎紧跟“爸爸”和“兄弟”,一批以明星体验为看点的真人秀节目也在各家卫视陆续推出,例如浙江卫视的《爸爸回来了》、东方卫视的《花样爷爷》、东南卫视的《真爱在囧途》、天津卫视的《囍从天降》、四川卫视的《两天一夜》等,这些融合了纪录片、旅游片和竞技游戏等多重风格和特点的“明星体验式真人秀”标志着中国真人秀节目真正进入了一个“草根为辅”“明星当家”的多元时代,让典型的明星效应带动真人秀节目对于观众的认可度,无疑是现在也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电视真人秀的清晰走向之一。

二、无缝衔接的拍摄模式和后期制作的出色创新

《爸爸去哪儿》和《奔跑吧兄弟》其原版“模型”是来自韩国的著名综艺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和《Running Man》,作为亚洲流行文化的引领地,韩国的电视文化产业发达,其对于综艺真人秀节目制作的投入和产出已成为亚洲电视文化的标杆。为了更好地再现原版节目的精髓,全方位体现户外体验真人秀的纪录片风味,“引进版”的《爸爸去哪儿》和《奔跑吧兄弟》在拍摄制作上承接了原版的“大投入”、“大制作”, 在许多拍摄和制作环节的人员投入和时间投入,都达到了惊人的数字。以《爸爸去哪儿》为例,韩国版的《爸爸我们去哪儿》节目时长78分钟,总共需要进行48个小时的拍摄,而中国版的《爸爸去哪儿》为了达到90分钟的播放要求,拍摄时间被延长到了72个小时,这也意味着每一期节目中,五位明星爸爸必须带着自己的孩子在陌生艰苦的乡村生活环境里进行72个小时的生活体验,而拍摄期间的工作人员和设备投入也相应大幅度增加。《爸爸去哪儿》的制片人谢涤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爸爸去哪儿》每一期的拍摄,现场各岗位的工作人员合计有100多名,其中包括随时待命的医疗团队;在拍摄设备上,现场跟拍加上航拍和房间监控,共有四十几个摄像机位。每天节目组都会在早会中梳理当天的拍摄流程,摄像总监先制订详细的拍摄计划后,再和现场导演进行对接;接着摄像组加入,一起和现场导演确定每个环节的拍摄如何具体实施。在拍摄的过程中,两名编导和摄像师紧跟一对明星父子,摄像师负责记录影像,编导则记录拍摄内容,做好文字场记的工作,以方便后期剪辑。为了保证节目内容的真实完整,节目的拍摄采用与时间同步的无缝录制,工作人员在到达拍摄现场之前,已经提前做好各种预案,任何发生过的情节都不会重新拍摄。另一档引自韩国综艺节目《Running Man》的《奔跑吧兄弟》,其在人员、设备和时间投入上同样承接“大片”路线,参与《奔跑吧兄弟》主持团队录制的影视明星郑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透露,《奔跑吧兄弟》在每一期的录制时都积累了很大的素材量,每一天嘉宾团队都要经历将近20个小时的跟拍,随时随地都有机器跟在众人身边;为了保证韩版《Running Man》里诸多特色游戏移植“兄弟”后的“原汁原味”,《奔跑吧兄弟》甚至请来了《Running Man》韩国版的编剧和摄像,与中方导演团队以混编的方式联合拍摄制作这档大型的户外游戏竞技真人秀节目。总之, 《爸爸去哪儿》和《奔跑吧兄弟》标志着中国真人秀节目正不断摸索着一条以国外拍摄模式和本土文化市场相结合的成长路径,从粗放型制作到精细型运作的跨越,无缝衔接的拍摄模式无疑是飞跃性的变革环节。

在无缝衔接的“巨片”拍摄模式背后,两档真人秀节目的后期剪辑制作也堪称“大海淘沙”式的成片剪辑,以《爸爸去哪儿》为例,制片人谢涤葵在揭秘《爸爸去哪儿》台前幕后时曾透露,《爸爸去哪儿》每一期现场记录的素材时长都超过了1000多小时,而1000多小时的素材,最终经后期剪辑后,只能留下90分钟的播出时长。为了去芜存菁,要有一支10余人的观片小分队对这些素材先行梳理,发现并汇总有趣的情节送到编剧组,仅完成这项工作就大约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作为两档纪实性的户外真人秀节目,前期的海量素材决定了后期的工作量,因此《爸爸去哪儿》和《奔跑吧兄弟》的整个后期项目工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前后分别需要经过剪辑、字幕特效、调色、混音等几个工序环节。冗长繁杂的素材管理,诸多流程工序的同时进行,再加上常规的审查和修改,《爸爸去哪儿》和《奔跑吧兄弟》后期成片的复杂程度远非一般节目的后期可比。尽管工作量巨大,但这两档“引进版”的真人秀节目在其后期制作中仍然成功地植入了许多新鲜的创意因子,给节目的整体出彩增色不少。以后期工序之一的字幕特效作为例子,《爸爸去哪儿》中的主角是几位六岁以下语言功能尚处于学习或发展阶段的孩子们,口齿不清或者逻辑不清是常有的问题,同时童心未泯的明星爸爸们在各种环境中常会袒露出或笨拙或机灵的可爱一面,因此后期的字幕特效组根据人物和剧情定身度造了许多不传统不规整的可爱字体,甚至搭配了许多卡通式的漫画涂鸦和当下流行的网络符号,字体符号闪现的位置也很灵动,如此一来,许多画面和对白不仅简单易懂,而且形象生动,孩子们天真无邪和童言无忌的特点淋漓尽显,明星爸爸们不同的语言个性和心理状态也更加形象化、喜剧化。《奔跑吧兄弟》以文体明星的户外竞技游戏作为看点,整体基调轻松愉快,针对节目至始至终传递的快乐理念,后期的特效字幕组搭配了许多打趣的字幕和涂鸦,这其中既有原创的诙谐语,也有流行的网络语, 它们不仅为一些喜剧场面锦上添花,更将许许多多隐藏的笑料提炼出来,让观众们心领神会,乐在其中。总之,《爸爸去哪儿》和《奔跑吧兄弟》能够在国内真人秀节目中脱颖而出,扎实出色且力求创新的后期制作是其成功的因素之一。

三、别出心裁的策划团队和互动强大的产业营销

作为两档外来引进版的户外真人秀节目,如何做到既有“原汁原味”,又要符合国情,保持“中国特色”呢?在此,两档节目的策划团队都为节目的变身成功提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爸爸去哪儿》为例,如何在2013年舞台竞技类歌唱选秀节目的“轮番轰炸”中彻底卸下观众们的审美疲劳,并让户外体验真人秀走出一条新路,“爸爸”的策划团队将节目主角对准了已被观众们熟知的文体明星,将创新视角对准了明星们的亲子关系,以亲子互动为主旨的细腻打出了中国人最无法割舍的亲情牌,如此一来既剑走偏锋,又将社会广泛关注的家庭问题与户外真人秀融合呈现,实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电视节目策划案例。《爸爸去哪儿》导演组也曾向媒体透露,之所以引进这样一档颇为“另类”的亲子节目,是因为都市的快节奏生活使父母和孩子间很难有机会共享天伦之乐,儿童成长教育遭遇“父爱缺席”,许多人正面临着家庭责任的分工困境,而披着光环的明星们更是如此,因此,当有这么一档户外体验的节目,以原生态再现的方式将星爸萌娃间的互动和温情娓娓道来,许多感同身受的观众自然会被这碗既清香又温暖的“心灵鸡汤”深深打动。《奔跑吧兄弟》导演组也对媒体表示,之所以引进《Running Man》改造成中国版的《奔跑吧兄弟》,是因为中国人如今生活在一个选择性焦虑的年代,工作紧张,生活忙碌,心情浮躁,压力巨大,中国观众们在周末需要有这么一个时段,在打开电视看到《奔跑吧兄弟》时,能够开心解压,能够排忧解闷,能够从中获得正能量的生活启示。为了与原有的韩版节目区分开,“爸爸”和“兄弟”都十分重视中国观众的收视习惯和审美心理,“韩式味道”与“中国特色”的成功“嫁接”也让两档真人秀既保留了原有的节目精髓,也融入了中国的地域文化和民俗特色。《爸爸去哪儿》的韩国原版节目对外景地的选择并不苛求,而引进国内后的《爸爸去哪儿》在外景地上的变化却非常大。在《爸爸去哪儿》第一季里,节目策划团队为了帮助星爸萌娃们找到六个风景迥异的生活体验地,专门设置了外景踩点小组,小组成员几乎走遍了国内的所有省份,希望找到未被开发过的地区,该地既要拥有不同的地貌,又要离城市较近,以排除孩子们因长途跋涉带来的疲劳和不适。除了体验外景地的变化, 节目中设置的游戏环节以及游戏中的奖惩规则等,都从每个体验地的地域文化和孩子们乐于参与的角度出发,既让游戏斐然有趣,也让电视观众感受到当地的民俗文化。《奔跑吧兄弟》的前期拍摄制作尽管是“中韩携手”,节目中也嫁接了一些原版《Running Man》的特色游戏和游戏规则,但策划团队更注重的是整合出具有中国风味的独特创意,同时融入中国文化的鲜明印记,例如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名著故事及经典影视剧等,让这些尽可能贯穿于每一集的剧情设置中,如第一期在杭州拍摄,策划组便以“白蛇传”的传说作为线索“穿针引线”贯穿了整期节目;而第二期在乌镇拍摄,策划组也以乌镇水乡作为背景,以五部中国经典影视剧的人物关系为桥段,设置了“前世穿越今生寻找记忆”的荒诞喜剧剧情,让电视机前的许多观众大呼过瘾。在每期《奔跑兄弟》播出以后, 节目组都会收集汇总媒体、网民、业内人士等各方的评价、建议、质疑、存在的问题形成舆情报告,为研判、调整节目提供及时舆情参照,节目策划团队更是虚心采纳网友提供的架构和建议,设计悬念性、趣味性和时代感兼备的游戏任务,努力编写出既融入社会热点元素又令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的剧本,打造出属于中国特色的“跑男”文化。总之,无论是《爸爸去哪儿》还是《奔跑吧兄弟》,它们都继续承接着中国真人秀节目迈入二十一世纪新十年后的成长重任,那就是如何在以国外拍摄制作模式和本土文化消费市场相结合的路径上,寻找到属于自身的印记,虽然任重道远,但已然收获不菲。

在电视荧屏各种真人秀节目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明星真人秀要想迅速获得观众芳心,除了节目立意的创新,构思的精巧,明星的号召力之外,节目的互动营销也是成功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这就包括真人秀的明星造势和节目推广, 开辟出一条提升传媒产业链价值的最佳路径。《爸爸去哪儿》中的星爸和萌娃随着节目的播出,在各大媒体的曝光率也大大增加,例如张亮,林志颖,曹格等,在节目播出期间,他们所更新的与孩子互动及节目动态的微博,都将“爸爸去哪儿”的微博话题推向了新浪微博热门话题的首位,同时,各种有关“亲子教育”“父爱不缺席”等微博、微信话题还引发了一连串社会现象的讨论,由此,电视、网络、视频、微博、微信多种媒介互动的推广方式让《爸爸去哪儿》渐渐街知巷闻,收视率也由此节节攀升。当然,除了明星造势和媒介互动,真人秀自身的品牌打造也是节目营销推广的一大前提,这一点上,《爸爸去哪儿》可谓国内真人秀节目品牌塑造的成功典范。诸多细节皆能看出湖南卫视打造“爸爸”品牌的用心良苦,例如节目的绿色卡通版漫画LOGO如今已成为一个众人熟知的品牌标志,而星爸萌娃合唱的《爸爸去哪儿》主题歌也已在大江南北广为传唱,电视的热播也让星爸萌娃从荧屏走上了银幕, 电影版的《爸爸去哪儿》于2014年春节强势登陆中国各大影院,而益智类的跑酷游戏《爸爸去哪儿》也已在湖南卫视的授权下开发上线。有意思的是,“爸爸”品牌的日益响亮使得节目组去过的各个拍摄地成为了游客们心目中的“热门景点“, 例如宁夏中卫沙坡头、云南文山普者黑、山东威海鸡鸣岛等, 正可谓成功的户外真人秀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双赢”局面。“爸爸”的榜样在前,“兄弟”岂能落伍,刚结束热播不久的第一季《奔跑吧兄弟》也已在品牌塑造上成功确立了自身的形象符号,那就是“活力亲民”和“开心进取”,节目中明星们为了完成任务,不顾形象全力猛拼,甘愿走下神坛的亲民形象自不必说,配合节目的宣传造势也是毫不含糊。早在节目开播几个月前,邓超等七位明星主持嘉宾就已经组成了“奔跑团”在媒体前频频曝光,同时“奔跑团”的成员分别发布了自己的趣味海报和宣传视频为节目造势宣传,而随着《奔跑吧兄弟》的热播,“奔跑男”的标签已经在微博微信等媒介上处处可见,成为了2014年的热门词汇,与此同时,“奔跑吧兄弟”的手机同名游戏也已被360手机征得游戏研发权,这无疑为节目的声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各大卫视新旧综艺节目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奔跑吧兄弟》依靠自身的节目硬实力和品牌造势推广,已成功“套牢”了以年轻观众为主的网络用户,与节目相关的数据表现相当不俗。截止2015年1月4日,《奔跑吧兄弟》在百度搜索量达108万,为综艺分类下第二名节目的搜索量7倍以上,优势惊人;腾讯视频、搜狐视频、优酷土豆、PPTV、爱奇艺、乐视等六大视频网站,《奔跑吧兄弟》相关内容在各自的综艺频道视频播放量排名、热搜排名也全部占据第一的位置。正因为节目带来的社会口碑和产业效应,《奔跑吧兄弟》的策划团队已有意“趁热打铁”,在2015年4月继续推出《奔跑吧兄弟》第二季,在明星户外真人秀群起纷争的国内荧屏,“兄弟”的跑速是否能越跑越迅捷,不妨让我们拭目以待。

篇4:“改嫁”的爸爸,咱回家吧

妈妈走了,爸要“嫁人”

十三岁那年的冬天,有雪的早晨,我起床去上学的时候,母亲轻轻地将我唤到床前。她已经病了很久了,气若游丝,但还是挣扎着帮我整了整围巾和衣领,然后断断续续地跟我说,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要好好学习,回家也不能惹爸爸和姥姥、姥爷生气。

我很听话地点了点头便扭身向外走,谁知走到门口的时候,妈妈又将我唤住,我回过头去,不知道她有什么事。只见妈妈很费力地跟我挥了挥手。清晨的屋子里没有开灯,妈妈在不很明亮的光线里,模糊成了一个影子。

当时我真的不知道这个看似琐碎的细节,会隐藏着一个这么大的悲伤。也就是在那个早晨,大约在我还没有走到学校的时候,我的母亲便永远地离开了我,离开了这个世界。我是在中午放学的时候才知道这个消息的,没人专程去学校通知我。

后来父亲给我的解释是,他怕影响我上学,所以没有去学校通知我,可是有什么事情能大过我母亲的去世呀?于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怨恨父亲。开始的时候,父亲还总是想借机跟我解释,但慢慢,看我不准备原谅他,父亲便也沉寂了下去。他终日愁眉不展,只知道干活,吃饭,睡觉。

母亲走了,除了姥姥、姥爷,父亲便是我最亲的人了,看他整日那样孤零零的样子,我心里也不舒服,想过原谅他,可是,就在我快要说服自己的时候,父亲的一个决定,终于将我幼小的心灵里对他的眷恋扼杀得片甲不留。

记得那是在母亲去世两个月后的一个傍晚,我放学回家的时候,看到爸爸正抱头蹲在客厅中央,姥爷闷在沙发里抽烟,姥姥则在一边抹眼泪。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我很肯定地感觉到不是什么好事,于是悄然回了自己的房间,装作写作业,却静静地竖起耳朵,想听他们在说些什么。

但是,直到我等到趴在桌子上睡着了,也再没有听到他们说任何一句话。

接下来的一个月,一家人都沉沉闷闷的,姥爷和姥姥对父亲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亲切,总是横眉冷眼的,而父亲也变得更加沉寂下来,他终日低着个头,似乎在想着什么,又似乎什么都没有想。

我顶着失去母亲的痛楚,整天看着一家人木偶一样的表情,就在我觉得我被压抑得要发疯的时候,我的父亲“嫁”人了。

他真的走了,没一点留恋

那是个周六的早晨,父亲很早起来开始收拾他的衣物,我以为换季了,他要整理衣柜,便也没有在意,可是,当我准备继续睡回笼觉的时候,父亲却轻轻走到我身边,用手抚了抚我的头发,我睁开眼来,看到父亲在哭。

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不管我曾经如何埋怨过父亲,但那一刻我很想安慰父亲,可是那时候我那么小,看着从未流过泪的父亲,一时有些不知所措。而父亲也只简短地说了一句,以后听姥姥、姥爷的话,不能惹他们生气,要好好上学,别怪爸爸。

说完这些,不等我反应,父亲便提起床角的提包往外走了。我穿着拖鞋跟到客厅的时候,发现姥姥和姥爷也早起床守在客厅了。姥爷还是一副气呼呼的样子,可姥姥的话却温和了许多。她一边叫父亲的名字,一边说,你不能这么狠心地就走了,你不看我们老两口的面子,也要为孩子想想呀,她还小,如果说你真的想再找个人过日子,你相个合适的我们给你娶回来……

不等姥姥说完,拎着提包的父亲“咕咚”一声跪倒在姥姥和姥爷面前,他一边抽泣着一边说,爸,妈,原谅我。当初如果不是你们收留我,我可能连个避雨的屋檐都没有,是你们给了我一个幸福的家,让我享受到了什么是天伦之乐。我很爱你们,也爱孩子,我知道这个时候我不该退场,可是……

父亲哽咽着说不下去的时候,他向姥姥、姥爷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然后提起提包就走了。我看得傻了眼,想追出去的时候,姥姥却挡在了门口,她一边把我往屋里推,一边冲着楼道里父亲的背影恶狠狠地骂着,十几年了,喂条狗还知道跟主人摇尾巴呢,你这个没良心的东西。

有生以来,第一次,我看到姥姥发那么大的脾气,于是怔在原地,一动不动。姥姥骂够了,才重重地带上门,然后走过来,把我拥进怀里。她一边拍着我的背一边说,不怕不怕,还有姥姥和姥爷呢。

到这个时候,我才似乎意识到了点什么,爸爸也走了?!

但真实的情况是爸爸并没有走远,就是在他离开家的那天,他“嫁”给了我们同一条胡同的一个瘸腿女人。那个女人姓刘,是个裁缝,几乎整条胡同的人都知道她的蛮横,但她的手艺确实不错,也招得很多人上门来找她做衣服,因此,刘裁缝也成了胡同里最富有的女人。

我想跟他说说话

自从父亲“嫁”给刘裁缝后,虽然我经常还可以在胡同里遇到他,但我再没有和他说一句话。有时候避过刘裁缝,他会追上我,问问家里的情况,问问我的学业,但我始终守口如瓶,一句话都不说。他肯忍心抛下我们,又何必在乎我们过得好与坏呢?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原来一直口碑不错的父亲,在胡同里也几乎成了人人喊打的老鼠,很多人干脆直接不再理他。而那些好事的女人,则会在背后对他指指点点,说他没良心,当初没吃没喝的时候被我姥姥姥爷收留下来当了上门女婿,现在我妈去世了,他就抛下我们不管了。而那些好事的男人,不顾父亲面子上受不受得了,则总是当面问他一些很流氓的问题。

这些,被我听到时,我总有种幸灾乐祸的感觉。

那时候,我已经过了十四岁生日了,也已经掌握了更多怨恨的技巧。只是偶尔的深夜,一个人躺在父母睡过的大床上,看墙壁上母亲微笑着的遗像,便总想哭鼻子。毕竟,谁不想有爸爸,有妈妈,有个幸福的家呀?姥姥、姥爷对我再好,毕竟也有代沟,所以我时常感觉孤独,这种孤独越深刻,我对父亲的怨恨就越强烈。

好在这时候,一直在外地打工的小姨回来了。她在这儿又找了一份工作,在家里住了下来,这样,我孤寂的心灵才有了一丝丝慰藉。而小姨的归来,让我们拮据的经济状况也得到了缓解。母亲去世,父亲走后,我们所有的生活来源就是姥姥和姥爷的两份低保,加起来不到四百元。小姨的出现,给这一潭死水又注入了活力,我有更多新衣服穿,有更多新颖的文具可以用,脸上,便也有了更多的笑容。

可是,这种笑容那么短暂,某一天,当我正穿着一身漂亮的新运动衣从胡同里经过的时候,刘裁缝像疯了一样扑上来,从我身上扒下那件衣服,扔到地上便踩,因为她腿脚不方便,她每踩一下身子都要剧烈地抖动,可这并不妨碍她继续用高出好几个分贝的声音骂人。父亲赶过来拦住了她,可是她却像疯了一样,一边扇父亲耳光,一边往他脸上吐口水。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小姨是父亲专程叫回来照顾我们的,而小姨新找的工作待遇并不好,父亲便总是从刘裁缝那里偷偷拿钱接济我们,可不幸的是,竟然被她发现了。

知道真相的那天夜里,我整夜没睡,我特别希望第二天能在胡同里遇到父亲,我不原谅他,但我想跟他说说话,也算一种小小的安慰,可是,从那天起,我再没见过父亲。有人说他和刘裁缝离婚了,他们说估计他又“嫁”人了。说话的人言语刻薄,我背着书包哭着跑回家,一句话都不说。

改嫁的爸爸,咱回家吧

之后几年,小姨嫁人了,姥爷去世了,我和姥姥相依为命,但好在我们总是收到不知姓名的人的汇款,日子才得以继续。我们都知道那每月按时到来的钱是谁汇的,但我们都不捅破那层窗户纸。

而我,也正是因为那笔固定的汇款,才得以顺利地完成了学业。毕业后,我被分去市里著名的酒厂做销售工作,但那笔神秘的生活费从来没有断过。我留意观察过,根据汇款单上的邮戳我知道汇款给我们的那个人变换过很多城市,但最后一张却是从本市汇过来的。而且,那个营业厅,就在我上班的酒厂附近。

我心里开始有一种很模糊的温暖感觉,但又委屈得不可抵挡不可触碰。第二个月,我开始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期盼那张汇款单能如期到来,可是,我一直等到了月底,那张单子才姗姗来迟,还是从上次那个营业厅寄出来的。我想要找他,线索却少得可怜。

就在我觉得有些无可奈何的时候,我竟然在酒厂的锅炉房里遇到了那个,被煤烟熏得黑漆漆的,我的父亲。

除了拥抱,再没有任何言语,然后,我们开始哭,父亲说,那时候母亲得的不是普通的胃病,是胃癌,但他一个人瞒住了这个事实,为给母亲治病,他借了好多外债,后来母亲走了,人们都来逼债,刘裁缝知道了,肯替父亲还债,但要父亲“嫁”给他……

父亲还想再说些什么,但他哽咽得开不了口。

篇5: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奋斗的源泉,是支撑一个人成功的基石。

影片里的爸爸心系国家的体育事业,渴望为印度赢得金牌,他自我没有完成,于是把期望寄托在女儿身上,他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在人们的质疑声中,把两个女儿培养成世界冠军。

影片里的大女儿在最终决赛时问爸爸:“明天,我们采取什么策略?”爸爸说:“我们的策略就是必须要打败她,仅有打败她,你才能被人们记住。告诉他们,女孩不是只能与锅碗瓢盆为伴。你的对手不仅仅是那个澳大利亚选手,还有千千万万的他们,你必须赢。”大女儿不仅仅为自我而战,还为印度女孩而战,凭借着这一信念,最终她打败了对手,夺得了冠军。

篇6:《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摔跤吧!爸爸》是根据真人真事所改编、的一部励志题材的印度电影。影片讲述了曾经的摔跤冠军培养两个女儿成为女子摔跤冠军的故事。电影很感人,同时也给人带来了很多的思考。

关于亲情,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吉塔在进入国家体育学院学习之后,接受了更加专业的训练,步入了更大的舞台。而她也在悄然的改变着:留长了头发,开始逛街,涂抹指甲油,甚至渐渐地开始看不起父亲的训练方法。在一次假期回家,为了证明自己学到的技能比父亲的训练方法管用,不惜跟父亲正面较量。最后父亲输了,她更加看不起父亲的过时的训练方法。回到家后,妹妹告诉姐姐:不是父亲打不过姐姐,而是父亲体力大不如从前,父亲年纪大了。不禁眼泪夺眶而出。

伴随着风趣的印度音乐,我品味了一个成长过程中不会遗忘的故事,也让我重新看待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愿我们终将成为电影中的吉塔和巴比塔,成为父母的骄傲!

篇7: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最近刚忙完论文的事,期间师妹和师弟不断帮忙,回想上年师姐师兄毕业时,我完全不太清楚,觉得都是小事啊,现在发现对当时的我们来说绝对是大事,也发现自己做师妹是多不及格。所以打心底里感激师弟师妹,恰逢周六又都在实验室,就约好做完实验一起去看电影,看的是5月5号上映的《摔跤吧!爸爸》。

之前就看到消息说中国要引进印度国宝级演员阿米尔?汗的《摔跤吧!爸爸》,这又是米叔的一大经典之作,看后果然不让人失望。影片针对印度当下的社会现实--性别歧视,我看到的除了这个,还有家庭教育和自我成长,结合自身经历来谈一谈我的感受。

一。出生的环境

不说社会环境,这个范围太大而且各个地方情况不一样,越发达的地方越开明,这是不争的事实,况且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所以我只说我出生的小环境。

我出生在的市郊的一个村庄,不算太贫穷也不太富裕,但爷爷这辈重男轻女很严重,爷爷最喜欢的大伯和小叔,最喜欢的孙子辈是大伯家的堂哥和小叔家的堂弟,奶奶好些,爱屋及乌也喜欢小叔家的堂妹,我爸排行老三和二伯一样,从小不被过多关注,子女过多,爷爷奶奶关注不过来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这样也成全了老爸和二伯相对自由的童年和自立自强的性格。

后来,我爸有了第一个孩子,也就是我,是个女孩(大伯家有三个堂哥,二伯家已有一个堂哥一个堂姐,半年后又有看个堂弟),爷爷为此意见很大,因此我妈受了很大的委屈。我们村的青年大多都是初中辍学去学技术、打工等,现在我大堂哥生意做的就很好,带领了好几个堂哥堂姐。但我偏偏一直上学,这下我爷爷意见更大了,因为他觉得女孩子不需要上那么多年学,以后都是要嫁人的,总而言之就是浪费钱、没用。

二。父母的选择

我爸本来就比较自立自强,不管做什么绝对都是我们那附近数一数二的,所以我们家的小日子过得也越来越好。我们村有个张爷爷,曾经是书记,典型的知识分子,温文尔雅,几个子女全都在外高就,退休后闲来无事,特别喜欢找我爸聊天。前两天和我爸打电话,我爸还说到张书记(我爸习惯喊他张书记),说张书记告诉他哪怕现在自己苦点累点也一定要尽力让孩子多读书。

所以,在我准备专升本、考研时,在周围亲戚一片质疑和劝阻声下,我爸只有一句话:“你想考就考”,这和米叔饰演的爸爸很像,近乎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做法。在4月28号《奇葩说》中马薇薇说“自己做父母时要求自己做最好的父母”,这点我爸绝对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好。

三。子女的选择

上面提到的张爷爷,他的太太张奶奶也是一个知识分子,我初中上学时几乎天天骑自行车从她家门口经过,她都会笑着和我说话:“上学去啊,真好,好好学习哈”’,儿时的自己不理解张奶奶的苦心,有时会想办法不从她家门口过,因为觉得天天和她打招呼好麻烦。有时周末还会去她家里玩,现在只模糊记得她家很古典。高中住校后,每两个星期回家一次,每次回家几乎都会在张奶奶家门口看到她,然后和她聊会天再回家,她每次都嘱咐我要好好学习。再后来,去外地上大学,有一次听我妈说张爷爷去世了,之后没几年,张奶奶也去世了。每次回家从张奶奶家门前经过时,还是会习惯性的往张奶奶家张望,院子还在,门前的人却已不在。

我不知道我喜欢学习有多少是受张奶奶影响,也许是小时影响不大,随着年龄增加越来越大,反正我从来没觉得学习是辛苦的,相反专升本和考研的日子是我最快乐和充实的一段时光。

影片中大女儿离开父母去到国家体校学习后,全盘否认爸爸之前的付出,还和年老的爸爸比试,比试过程中爸爸脸上满是拼劲全力的痛苦。看到这里,我泪流满面,心疼米叔饰演的爸爸,也痛恨女儿的不懂事,同时心里一个声音在发问“我应该没有这么混的时候吧”.

篇8:我国古代的摔跤运动

一、摔跤的起源与发展

据古文字记载和民间传说, 远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摔跤活动。摔跤活动最初是在人们与大自然的斗争、与敌对部落的冲突中逐渐形成的, 目的在于保证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利。比如古代传说蚩尤与轩辕争斗时, 创造了“蚩尤戏”, 其就是我国古代摔跤的最早雏形。大约公元前11世纪 (周朝初年) , 摔跤开始作为练兵的一项准军事科目出现。由于当时完全处于冷兵器时代, 所以摔跤与射箭、骑马等其他活动一样, 都是军队训练的主要科目内容。到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争斗, 列强对抗, 攻伐频繁, 作为体能训练和战场厮杀的摔跤活动得到了广泛的发展。秦汉时期, 在不断完善和强化摔跤的军事训练功能的同时, 其也开始以节日和宫廷内表演项目的形式开始出现, 并且名称统一为“角抵”[1]。

汉武帝时, 摔跤活动不仅在军队当中, 而且在民间非常盛行和开展得较为普遍, 往往在田间地头、村野郊外的闲暇时间, 常常会看见农民们赤手空拳、拂袖对视、跃跃欲试, 在周围民众的观看和吆喝之中进行摔跤挑战。由于汉代比较重视摔跤活动, 摔跤的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并出现了判决比赛胜负的裁判员。三国时期, 曹操曾借鉴秦汉时期的做法, 大力推动和提倡摔跤活动, 除把摔跤作为训练士兵的常规手段之外, 也将摔跤的功能得以延展和拓宽, 将其列入百戏之内。

到中国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唐朝,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讲武、习武的风气日渐兴盛, 因此摔跤活动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 深深扎根于包括上至封建帝王、下至黎民百姓的广大土壤之中。据文献记载, 在唐朝时期, 每逢重要民俗节日和国家大典之时, 朝廷和民间都要举办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摔跤比赛, 其精彩纷呈、盛况空前的场面, 甚至连一些帝王都要亲临现场呐喊助威, 有的还亲自参与比赛, 展现技能。由于受到国家的重视和民众的喜爱, 唐朝末年, 朝廷还开办了专门的训练场所, 聘请摔跤教练, 培养摔跤高手, 以备在必要场合和时段为大家进行摔跤表演。

明朝时期, 朝廷将摔跤列入六御之内, 作为军队作战训练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 根据《明史·江彬传》记载, 这个时期人们很注重对摔跤作战技能的研究和探索, 力求采用针对性的训练, 注意以矮制长、以弱制强, 因此摔跤在选材、训练以及战术运用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清朝时期, 由于早期满族贵族尚武崇战, 历代皇帝也大力提倡摔跤运动, 各民族之间摔跤运动手经常相互学习、比试借鉴, 摔跤技术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并最终在近代发展成世界知名的中国式摔跤项目。

二、古代摔跤的内容

随着古代摔跤运动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逐步形成了摔跤运动的基本要领。简而言之, 摔跤运动经历了力量对抗、灵活对抗、技术对抗三个不同的基本要领发展阶段。

1. 力量对抗。

早期的摔跤运动主要是人们之间力量的简单比拼, 就是俗话说的“看谁的劲大”。比如秦汉时期, 摔跤的要领主要是力量的比拼, 摔跤对手上场之后靠的就是使用各自的蛮力, 谁力大无穷, 谁就能获得比赛的最后胜利。有的对手之间由于力量过于悬殊, 往往是力量大的人将力量过于小的人完全给压制起来, 扭断其手臂、腿脚, 直至把对方活活摔死。由于早期比较的主要是人和人之间的力量, 所以古时奉养大力士就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 武士军将都以力大无穷而冠盖三军, 扬名天下者屡见不鲜。

2. 灵活对抗。

摔跤运动发展到一定时期, 简单的力量对抗要领已经开始不能满足训练和比赛的需要。摔跤从肢体动作开始, 取胜的人不仅只是凭借力气的大小, 熟练地掌握动作的灵活技巧才是取胜的关键所在。因此, 除要求练习扎实的力量基本功之外, 摔跤特别要加强手、脚、腰、腹、腿部等的灵活性练习, 做到“眼似闪电, 腰如盘蛇, 脚似钻”, 注意动作迅速和上下四肢的协调灵活配合。据说, 南宋时岳飞教牛皋习武时, 发现他身体笨拙, 只会使用蛮力, 就使用比如猫蹿狗闪、兔滚鹰翻等招法对其进行因材施教, 注意培养牛皋的身体灵活性, 提高摔跤的获胜概率。

3. 技术对抗。

拥有了简单的力量对比、灵活的身体素质之后, 后期摔跤运动的要领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进, 逐步体现出技术的要素和特点。古时人们认为, 由于每个人的身高、体重、力量和身体灵活性等条件存在差异, 因此应适时选择属于自己练习和使用的技术动作, 形成自己的摔跤技术特点, 依靠技术的使用获取胜利。比如身材矮小但动作稍微灵活的人, 可着重选练捞、磨、踹踢、穿裆靠等技术动作, 尽量限制对方长处的发挥, 设法扯着对方不断转动, 逐渐消耗他的体力, 然后再借机随时进攻, 这样可以使自己转危为安, 反败为胜;而身材高大但身体略显笨重的人, 可以发挥其臂长、身长、腿长的特点重点选练勾、掰、拍、撴、披等技术动作, 争取先抓住对方而不要让对方先靠近自己这样可以使对方猝不及防, 争得主动。

三、古代摔跤的作用

随着摔跤运动的普及和发展, 其功能也发生着不同的变化。探究分析, 摔跤运动主要包括了以下三项基本功能。

1. 军事作战。

早在原始社会和冷兵器时代, 人们就把摔跤作为军事训练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重要内容, 其也是战争中士兵用于战斗的重要武器, 因为徒手对抗、面对面进行厮杀并欲致对方于死地是早期战争中常见的场面。秦朝时, 军士训练以“徒手搏斗”为主, “郡县兵器聚之咸阳, 销为钟讲武之礼, 罢为角抵” (《文献通考》) , 秦朝也曾将“摔跤”规定为国家的阅兵大典。汉代时军队纪律严明, 特别重视以摔跤为主要项目的徒手搏斗技术训练, 并且军队中还出现了专门讲解搏击技术的书籍《手搏六篇》。唐朝时期, 军队高官和皇帝侍卫队中常常都有摔跤能手, 以教习士兵和保卫皇室安全。到明清两代, 摔跤在军旅中仍经久不衰, 备受推崇。明朝时“每团练大内, 间以角抵戏” (《明史·江彬传》) , 摔跤运动成为军队训练的一种常规内容。清朝时专门编制有“善扑营”, 强调“与外藩部角抵者争较优劣胜者” (《啸亭杂录》) , 摔跤运动在军队当中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2]。

2. 强身健体。

除了把摔跤作为军事训练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内容, 作为一种力量比较的竞技活动, 摔跤也逐渐渗透和融合到我国古代的民间习俗之中, 成为人们强身健体、训练素质、掌握技能的一种媒介和载体。人们在摔跤训练和对抗的过程中, 从手指到脚趾都需要参与活动, 内在的灵活机动和外部的动作形态均得到了不断的扩展和训练, 因此可以促进人体肌肉发达, 匀称发展, 能够培养人的力量、速度、柔韧等身体素质和果断、顽强、坚毅的精神品质。比如《水浒传》中关于燕青打擂的那段描写, 足以说明摔跤是当时的一种防身技击的手段, 具有强身健体的重要功能。

3. 娱乐功能。

在我国古代, 摔跤也是皇室和百姓开展娱乐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秦朝时, 宫廷内常常举行摔跤表演, 供皇帝大臣们消遣娱乐。湖北江陵县凤凰山一座秦墓中曾经出土过一个壁画, 画面中有摩拳擦掌的摔跤选手、神情专注的现场裁判、欢呼雀悦的皇室观众等人物特写, 生动描绘了秦代宫廷内的摔跤场面。汉朝时的摔跤表演常常吸引京城长安附近方圆几百里的人们前来观看。宋代的摔跤表演最为鼎盛, 在民间娱乐场所“瓦肆”中经常有专门的摔跤比赛, 吸引着“数万宾客, 如鱼鳞一般排列”。清代时, 民间摔跤活动表演依然是如火如荼, 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如北京、天津、河北等地, 村民尤为好之, 已构成民间传统娱乐活动的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3]。

摔跤运动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动作要领, 它是一种集军事训练、强身健体和民众娱乐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运动项目, 也是中国重要的古代文化遗产之一。对此, 我们要善于了解和把握其发展起源、动作要领以及多种功能, 为发扬和传播这一伟大民族体育运动提供必要的思路和理念。

参考文献

[1]崔乐泉.角抵——中国摔跤的鼻祖[J].中国体育, 2003 (4) .

[2]李季芳.明清摔跤活动由恢复到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84 (2) .

上一篇:((人教版))[[初三历史教案]]江苏省南通市2009年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下一篇:区花卉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