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教育综合总结

2024-04-13

333教育综合总结(精选4篇)

篇1:333教育综合总结

1.举例说明螺旋式课程内容极其依据、适用性。2.何为发展性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3.学校提高德育的途径。

4.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5.教师的基本素养。

6.永恒主义教育理论及其对当代世界教育实践影响。7.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及其培养途径。8.教学的基本任务。9.新课改的基本内容。10.德育的基本内容。

11.教师专业发展及其内容、途径。12.孔子的教育思想、实践和贡献。1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4.杜威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15.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6.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制约作用。17.教师专业化内涵。

18.《国防教育法》基本内容、方法。19.平行教育影响理论。

20.简述裴斯泰洛奇的要素教育理论。21.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22.简述生活教育理论。

23.现在是建构主义学习时代了,结构主义学习理论落后了。24.三纲领八条目的内容、含义。25.人文主义教育特征。26.问题解决过程。27.罗杰斯的学习理论。28.评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29.教师角色冲突?如何解决?

30.孟子、荀子对教育作用的认识和人性观。31.认知差异有哪些表现?教学应注意哪些方面? 32.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3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4.隋唐科举与学校发展的关系? 35.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贡献。36.上好一堂课的要求。37.影响学习的动机。

38.人的发展的规律性及其教育学意义。39.朱子读书法的内容、意义。

40.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发展教育思想评述。41.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42.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重要特征。43.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基本关系。4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45.从学生观、教师观的角度出发评述师生关系。46.终生教育思潮的基本观点。47.简谈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48.教师劳动的特点。

49.汉武帝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50.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及其相互关系。51.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52.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53.如何运用迁移原理和规律促进学生学习。54.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主要内容。55.宋朝历史上著名的三次兴学运动。56.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阶段形成理论。57.教育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58.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有哪些类型? 59.自我效能论。

60.根据学科课程的性质、特点,谈谈中小学设置学科课程的合理性。

61.启发性原则的含义及基本要求。6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63.杜威的儿童中心论的主要观点。64.如何利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65.《学记》在教学思想上的贡献。

66.道德教育如何与生活相联系。67.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和缺点,如何改革? 68.校本课程开发特征、优势、不足、思考。

69.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70.学制的依据。

71.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影响。7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异同。73.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74.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75.近代美国教育发展的原因。76.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实践的启发。77.评述环境决定论。78.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79.德育的疏导原则。80.教育为什么要以人为本?

81.教学原则中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82.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内涵。83.活动课程的特点。84.集体中教育原则。

85.评述韩愈的《师说》中的教师观。86.评述赫尔巴特的课程论。87.精细加工策略和教学要求。

篇2:333教育综合总结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1、教育学的任务(名解):教育学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学艺术和教育价值,并指导教学实践。

第二章 教育质的规定性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作用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受教育者: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教育中的成人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的纽带,是教育活动内容和方式。

3、教育概念

教育广义: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无论是系统的还是零碎的,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都是教育。它包括在家庭里、学校中和社会上所受到各种有目的的影响。教育狭义(名解):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一定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受教育者进行学习,提高思想品德,掌握知识技能,增强身体素质,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促进社会发展的人。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还包括半日制教育、函授教育、网络教育等。义务教育(名解):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共性事业。学校教育(名解):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教育教学理论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向预期质量规格发展的活动。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名解):一是把它与物种发展史联系起来,指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及其进化的过程。二是把它与个体的发展联系起来,指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2、人的发展规律及其教育意义

(一)顺序性

(1)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2)如儿童心里发展,他总是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喜怒哀乐一般情绪发展到道德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

(3)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我们教育活动要循序渐进的进行。

(二)不平衡性

(1)人的发展并不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

(2)不同系统的发展起始时间、发展速度、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如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3)同一系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如人的身高和体重的两个生长高峰分别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和青春发育期。

(4)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活动要善于把握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及时施教,促进个体更好的发展。

(三)阶段性

(1)人的发展变化既有量的积累,又有质的飞跃。当代表某些新质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质的飞跃,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2)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和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者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必须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四)个别差异性

(1)尽管人的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阶段,但个别差异仍然十分明显。(2)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达到的水平是千差万别的。

(3)人的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育者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

(五)整体性

(1)教育者面对的是活生生、完整的人,他们不仅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独特性。

(2)事实上,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是紧密联系的,相互作用,使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整体性。

(3)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者把受教育者看成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及其各自作用(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神经系统等。

(二)遗传素质的成熟水平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本身有一个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人的机体结构不断变化和完善,如幼儿周岁学走路,青少年身高剧增等。

(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和器官功能上,还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如有的人从小天资聪颖,在学习和工作中会比别人发展的快些;如果一个人先天双目失明,则不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

(四)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的发生变化。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上的可能性,但人的发展并不取决于人的遗传素质。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条件

1、环境是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对于人的发展起主要影响的是社会环境,如出生家庭、科学文化、道德规范等,它关系到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程度。

(二)环境的给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

1、环境的给定性是指自然、社会、前人、他人为儿童所创设的环境,对于儿童来说是先在的、给定的,儿童生来不能选择。

2、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的发展就被注定了,相反由于人的能动性,他可以选择环境,能动的作用于环境。

3、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能起到什么性质和多大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对环境的态度,如是悲欢消沉还是乐观积极。

(三)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环境的给定性离不开主体的选择性。环境的给定性不但不会限制人的选择性,反而激发了人能动性和创造性。

(四)尽管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它并不能简单决定人的发展。这是因为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环境的影响要经过人的选择和认同才能起作用。环境决定论把人看做是环境被动、消极的产物,夸大了环境的作用,这种观点是片面和错误的。

(3)个体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体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人的能动性是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体自身中表现出来的

(二)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1、个体的能动性主要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建构和自我创造。

2、个体的能动性不仅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选择,而且影响个体对环境的加工。

(三)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断为自己发展创造条件;二是通过确定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调整,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简答:教育与生产力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社会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发展和改革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重要途径(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2、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不仅使人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它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重要途径(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3)教育通过培养政治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4)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三)教育的生态功能

(1)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2)普及生态知识,提高民族素质(3)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活动

(四)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对文化的传承(2)教育对文化的选择(3)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3、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选拔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领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和科层组织之间转换、变动,以充分发挥特长,施展智慧才能,实现人生抱负。

4、简答题:教育的相对对立性

(1)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养的人作用于社会(2)教育有自身的活动规律和特点(3)教育有自身发展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5、论述:列出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两例,并就其中一例做深入剖析

一、教育公共投入不足

二、教育公平面临严峻挑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致力于发展面向工农大众和保障老少边穷地区人民子女的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一方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逐步普及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实现免费教育,并在高等教育中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辅以“奖助补减免”的资助体系。

这些举措使我国在教育公平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新时期,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1)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距明显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直没有变革,导致城乡、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而经济是发展的基础,经济上的不平衡必然导致教育上的不平衡。如2001年农村小学生平均公用经费是城市小学生的29%,农村中学是城市中学的31%。

因此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2)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农民工进城务工,将自己的小孩留给爷爷奶奶或亲戚代管。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监护,他们在生活、学习、心理和品德上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二是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部分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但因为受户口和收费的限制,导致不能及时和正常入学,受到不公平的教育对待。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通过增设农村寄宿学校和城市想方设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3)优质教育资源短缺

一方面是受社会、经济、传统等影响,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另一方面是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两者的矛盾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如转校生、转户生和移民生等。因此尽快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大众的需要,成为一个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五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名解)

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2、个人本位论(名解)

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人的本性和本能获得高度发展。

1、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的需要来制定

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使人的本能不受影响的发展。

社会本位论

教育目的应当由社会需要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教育应根据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1)教育目的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

(2)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受到社会的制约

(3)教育的结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程度来衡量的。

3、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历史过程,是指在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包括人的道德、情感、意志、社会关系等的和谐统一发展。

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或劳动者

二、坚持全面发展

三、培养独立个性

5、德育: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指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

6、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的教育。

7、体育: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体力,增强学生素质的教育。

8、美育:授予学生美学知识,发展他们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和高尚情操的教育。

9、综合实践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问题探究、社会实践、户外考察等活动,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意识,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育实践的能力。

第六章 教育制度

一、学校制度(学制)

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者各级各类学校的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现代学制的类型

1、双轨制

18~19世纪的西欧,受一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两种类型的学校。一种是由古代学校演变而来的带有等级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它自上而下的结构是大学、中学;另一种是新兴供劳动人民子女上学的现代学校,它自下往上的结构是小学、初中及初中后的职业学校。这两轨平行,不接通。

2、单轨制

北美早期沿用西欧的双轨制,但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学术性一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就被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群众性小学和中学所淹没,从而形成美国的单轨制。它自上而下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特地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利于教育的普及。

3、分支型学制

十月革命后,苏联制定了单轨的社会主义统一劳动学校系统。但是后来,又恢复了帝俄文科中学的某些传统和职业学校单设的做法,这样形成了既有单轨特点又有双轨因素的分支型学制。它前段(小学、初中)是单轨,后段分叉。

第七章 课程

一、课程概念

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二、课程方案

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制定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三、课程标准

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四、学科课程(分科课程)

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的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的教学科目。

五、活动课程

是指打破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界限,以学生年龄特征、兴趣和发展需要等为基础,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课程。

六、举例说明螺旋式课程内容组织及其依据和适用性 螺旋式: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前面的内容式后面内容的基础,后面内容是前面内容的深化和发展。

依据:人的认识发展规律,即从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逐步深化和发展的规律。适用:

○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 ○低年级的儿童

如:劳动二重性与劳动价值论、商品二因素和剩余价值学说等的教学。

直线式:课程内容直线式前进,前面的内容不再在后面呈现。根据:课程知识本身的逻辑是直线式前进的

适用:理论性低、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如地理教学:含有机磷的洗衣粉对水体污染的实验。

七、纵向组织: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从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的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

八、横向组织:打破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培养目标、社会需要等,将相互联系的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编成一个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

九、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收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加强学生的自主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3、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综合性。

4、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精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5、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师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管理课程,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第八章 教育(上)

一、教学

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学活动。

二、论述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一种认识过程

(2)这种认识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是教学中最基本和主要的活动,其它如交往活动、促进身心发展的活动等都是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3)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它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特殊性

1、间接性,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的认识世界

2、指导性,学生在富有知识经验的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认识,二不是独立完成

3、简捷性,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

(二)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方式

(1)教学过程以社会交往为背景。尤其是个体初期的学习和认识,如对语言的学习,事物及其名称的认识。教学也要以社会交往背景,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2)教学还以交往为重要的方式。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和讨论,有助于启迪学生,激发思维火花的碰撞,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此外,师生在思想、情感、心理等方面的沟通,有助于激起两者的情感和心理的共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和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教学过程既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帮助学生确定合理的人生目标,追寻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因此应当使教学成为发展性和教育性教学,突出教学的发展和教育功能。

三、论述教学过程存在的基本关系,并以其中一个关系为例简要论述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的个人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教学或直接经验积累的的偏向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之间的关系

1、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生动活泼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才能有效的发展智力

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智力发展的偏向

(三)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

1、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由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共同组成

(1)智力活动主要是指学生为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而进行的感知、观察、思维、记忆等心理因素的活动。它是认知和学习的工具和手段。

(2)非智力活动是指在学生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好奇、兴趣、意志、情感等心理因素的活动,它是认知和学习的动力。

(3)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各有特点,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只有正确发挥其整体功能,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能力。

2、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的进行智力活动

(1)学生的兴趣、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是不稳定的,容易发生变化和转移,它与智力活动之间主要有两种关系

(2)一是教学知识和过程生动有趣,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这些非智力活动反过来又推动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这种情况下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另外一种是教学知识与过程单调乏味,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比如望着窗外的事物等。这种情况下,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作用不一致,不利于学生的学习。(3)在教学中,调节非智力活动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改进教学本身,使教学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联系学生的实际,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

二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让他们逐步形成稳定的兴趣、持久的意志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自觉的按教学要求调节自己的非智力因素,促进的智力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的关系

1、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使学生有效简捷的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2、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师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3、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四、论述教学原则中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道德规范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

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3、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4、补充有价值的资料和事例

五、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注意联系个人生活和社会实际去理解知识,并学以致用,领悟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1、书本知识教学注重联系实际

2、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直观性原则 教学中在讲授知识点时,配以相关的教具或事物,辅以直观的语言进行形象的讲解,使学生获得有关事物的清晰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1、选择合适的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语言直观

3、防止直观的不当使用和滥用

七、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学会分析、自主探究,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3、注重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4、发扬教学民主

八、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要遵循知识内容本身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做到两者的有机统一,使学生有效的学习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

九、巩固性原则

教学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对知识进行巩固和整合,充分和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并使之保存在长时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迅速再现,卓有成效的运用。

十、何谓发展性原则?在教学中遵循发展性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教学的内容和进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有一定的难度,需经过他们努力后才能掌握,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学习。

1、教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2、考虑学生认知发展的时代特点

3、适当增加难度,建立最近发展区

十一、因材施教

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兴趣、能力倾向、意志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促进学生扬长避短,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

第九章 教学(下)

一、讲授法

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向学生讲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促进学生智能和品德发展的方法。

二、谈话法

教师就有关知识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发展他们智能的方法。

三、讨论法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以此来辩明真伪是非,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四、研究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某个问题进行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五、个别教学制

(一)教师面对个别和少数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二)优点:

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意志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每个人潜能和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缺点:

1、不利于学生的交流和合作

2、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化

3、教学效率低

六、班级上课制的优缺点及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一)它把一定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对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各门课程。

(二)优点:

1、教学效率高

2、利于学生的交流合作

3、利于个人的社会化

缺点:不能很好的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潜能和特长。

(三)教育组织形式改革:

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方式,如增加个别和小组教学方式

2、控制班级人数,避免数量过多

七、分组教学制(名解)

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

八、简答题:上好一堂课的要求

1、明确教学目的

2、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3、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4、组织好教学活动

5、解决学生的问题,促进他们的发展

6、布置好课后作业

九、诊断性评价:在学期教学或单元教学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评价

十、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比较经常而及时的检查和评价

十一、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之后,如一门课程结束或一个学期结束,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的正规的、制度化的考查、考试和成绩评定。

第十章 德育

一、德育过程

是学生在教师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进行道德学习和实践,逐渐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形成品德的过程。

二、论述:举例说明德育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一)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的实现的

1、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接受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道德观念的影响,逐渐发展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2、学生在入学前,所受道德影响主要来自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作用中,他们掌握了是非善恶美丑的道德观念,并依此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行为。

3、学生上学后,其道德发展主要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如学校教授的思想品德和道德规范,并在教师的指导和调整下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而且学校可以引导社会和家庭对学生发展的道德影响,因此学校在学生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结合我个人成长经历,在上学之前,受父母教育的影响比较多,如讲究个人卫生,饭前洗手,勤洗澡;讲礼貌,不能讲骂人和讲脏话;热爱劳动,比如打扫房子,帮爸妈干农活等具体的道德教育。上学后,教师不但教授我们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道德规范,还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主义指导和规范我们的行为,如尊重老师,友爱同学,参加学校大扫除等。

(二)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

1、品德的培养不能是单纯的抓道德知识教学,而应以道德活动为载体,在学生进行充分的道德体验的基础上,发展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习惯。

2、比如说有些学生不爱护公共卫生环境,喜欢在教师和公共场合乱丢乱扔。保持公共环境的干净这个道理学生都懂的,但往往缺乏执行力。这时如果老师只是批评教育,讲述道理,肯定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不妨适当的惩罚这个学生,让他来清扫他弄脏的教师卫生或在公共区域中划分一块区域由他负责保持卫生,学生在体验自己不良行为后果的过程中,就会增强保护环境、爱护公共卫生的行动力。

(三)进行德育活动要善于组织和指导学生的活动

1、这些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外显的实际活动,一个是学生的思想、情感等心理活动

2、通过外部活动的引导规范来促进内部心理活动的升华,使学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3、比如:有的学生缺乏集体观念和荣誉感,可以让他代表班集体参加一些活动来增强他的集体意识,比如接力赛、拔河之类的。

三、试析德育过程使培养学生知情信意行的过程

(一)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信意行的和谐发展

知情信意行使构成道德的五个要素,开展德育活动要注意全面性,不能顾此失彼,否则损害其整体功能。

(二)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道德的五个要素的发展使不平衡的,有快有慢,有先有后,不能机械每次进行道德活动都从五个要素展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处理。

(三)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信意行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

道德的五个要素各有特点,同一要素在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

四、联系实际论述德育过程使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一)自我教育能力的构成因素

1、自我教育能力主要包括自我期望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

2、自我期望是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教育者一方面要保护好学生的这种期望,予以肯定和鼓励,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这种期望加以引导,使之更实际、更理性。启发学生构思近期目标和长远理想,并将两者联系起来。

3、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客观、全面的自我评价,才能更好的进行自我教育。

4、自我调控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机制,是学生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我调节行为、控制思想的能力。

5、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对于未来我很模糊,没有想过要像别人一样成为什么样的家,只是知道要努力考上大学。英语ABC,中学政治。

(二)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的作用

1、自我教育能力是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德育的开展和进行,能更加有效的促进学生品 德的发展。

2、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又是衡量学生品德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德育的任务就是把学生从缺乏道德知识、依赖性较强逐步培养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人。

3、在大学里,我参加了一些社团和协会,在与同时共事的过程中,让学会了如何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如何与同时合作交流,建立起了初步的团队意识,这些意识的建立是自我教育能力的一种发展和提升,它们同时由促进了在工作中我个人品德的进一步发展,如包容、互信和纪律等。两者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三)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1、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发展是有规律的。根据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自我教育能力发展是从以自我为中心发展到他律,从他律发展自律,再到自由的一个过程。认识和遵循这一规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进而促进他们品德的发展。

2、我在儿童的时候,完全只有自己,根本不会想着他人,很任性,想做什么就干什么,那时父母也依着我。比如我不想吃饭,想吃零食;想要儿童车或玩具枪等。上学后渐渐董事,主要是老师的教导,比如不能偷人家的枣子,对人有礼貌,爱劳动,帮父母分担家务活;再大点,我已经内化了许多道德规范,表现为自觉主动的行为,如节约、主动帮助人家等。

五、疏导原则的含义和要求

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讲明道理、循循善诱,解答他们的疑惑,消除心理障碍,使他们健康积极成长。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坚持正面教育,以表扬激励为主

六、在集体中教育原则(名解)

德育要充分发挥和利用集体的作用,注意通过社会活动和集体活动进行教育,促进学生道德发展。

1、引导学生热爱、关心集体,为建设优秀班集体而努力

2、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个人转变影响集体

3、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力量结合起来

七、长善救失原则

德育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努力发扬自己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的全面发展。

1、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

2、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进行自我教育

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八、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德育要把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学生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尊重和信赖学生

2、严格要求学生

九、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原则

德育应有目的、有计划的把各方面对学生的影响进行组织、整合,使其协调一致、前后连贯,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1、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影响一致

2、正确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使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影响一致并达到最佳状态

3、做好衔接工作,使教育影响前后连贯。

十、理论和生活相结合

德育要引导学生把思想品德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学习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既要提高学生的品德,又要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使他们做到表里如

一、言行一致。

十一、说服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十二、榜样(名解)

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十三、锻炼

有目的的对学生安排一些活动,通过实际活动和交往培养他们品德的方法

十四、修养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发展的方法。

十五、陶冶(名解)

通过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十六、奖惩

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作出评价,包括表扬、奖励和批评、处分两个方面。

第十一章

班主任

一、班主任(名解)

班主任使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使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班主任全面负责班级学生工作,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级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二、班主任素质的要求

1、高尚的思想品德

2、坚定的教育信念

3、家长的心肠

4、较强的组织能力

5、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6、善于待人接物

三、培养班集体的方法(2011华中)

1、确定集体的目标。

2、健全组织,培养干部以形成核心

3、有计划的开展集体活动

4、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十二章

教师

一、简答: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复杂性

1、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发展变化中的,未成熟的人

2、教师的工作任务是多方面的

3、教育过程是复杂的

4、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是广泛的,不限于校内

(二)示范性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一质的规定,决定了教师劳动带有严格的示范性

(三)创造性

教师的创造性表现在一方面学生是变化的,处于不断发展中,因此必须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还表现在教师能及时妥善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即教育机智

(四)专业性 我国教师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劳动的专业性突出表现在教师的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对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等。

二、请简答教师角色冲突及解决办法

(一)教师职业常见的角色冲突主要有以下几种

1、社会楷模与普通人

2、令人羡慕的职业与实际地位低下

3、教育者与研究者

4、教师角色与家庭角色

(二)调节这些冲突,保持教师心理平衡,应从主客观两方面着手。客观上:

1、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努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2、提供教师进修和发展的机会

3、公正客观科学的评价教师,肯定他们的劳动

4、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主观上:

1、树立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的自我意识

2、努力工作,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教学能力

3、根据自己所面临的角色冲突,灵活处理,做到轻重缓急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胸开阔,乐观自信,努力完成教师角色的任务

三、华中简答:教师的素养

(一)高尚的师德

1、热爱教育事业,富有奉献精神和人文精神

热爱教育事业,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此外教师还应具备人文精神,关心学生的发展,促进其价值的实现。

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好学生的重要条件

3、热爱集体,团结写作

教师之间应相互尊重,团结协作,热爱并依靠集体,最大限度发挥集体的作用。

4、严于律己,伟人师表

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二)宽厚的文化素养

教师应该具备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对所教知识能系统把握,运用自如,深入浅出的进行讲解。

(三)专门的教育素养

1、教育理论素养

教师应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2、教育能力素养

主要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操作能力

3、教育研究素养

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观点方法,探索教育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健康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状况不仅会影响到教育工作的成效,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成长。因此,教师应学会心理调节,做到乐观、开朗、自信、幽默等。

第十三章

学校管理

一、学校管理

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活动。

二、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1、学校管理法制化

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依法管理和规范学校行为;二是学校管理者依法管理学校的各项内部事物

2、学校管理人性化

是指学校管理要关注人的情感,满足人的需要,尊重人的主体人格等。

3、学校管理校本化

是指学校在教育方针和法规的指导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确定发展方向和目标,自主进行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

4、学校管理的信息化

篇3:深圳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学校教育制度

2.隐性课程

3.西南联合大学

4.七艺

5.英国公学

6.观察学习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3.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

4.简述清末“新政”时期的重要教育改革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80分)

1.联系实际论述当前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你的改进建议 2.论述科举制度的功与过 3.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述评

4.概述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并谈谈如何根据这一理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深圳大学2013年333教育综合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教育

2.《学记》

3.终身教育

4.多元智力理论

5.课程标准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遗传、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2.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3.知识增长对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

4.青少年儿童作为权利主体享有哪些合法权利? 5.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75分)1.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制度的特点。2.教育是如何推动经济发展的?

3.教师应当怎样科学提问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2016年深圳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

一、名词解释 1.美育

2.教学过程 3.赫尔巴特

4.《国防教育法》 5.三舍法

6.京师大学堂

二、简答题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主要的德育原则

3.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和缺点 4.中国古代书院的特点

三、论述题

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中小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的建议

3.中小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深圳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及解析

一、名词解释 1.【参考答案】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美育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等特点。美育也是我们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忽视和缺少的部分。

2.【参考答案】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特点;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3.【参考答案】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是近代教育科学的开拓者,也是近代教育心理学化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作为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强调课堂、教材、教师三中心。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体系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即在伦理学基础上建立的教育目的与德育论,是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他首倡教育的首要科学是心理学,是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加以研究,并努力建设成为一门科学的思想家。同时他提出教学形式四阶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4.【参考答案】

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美国教育面临改革,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后,改革教育的呼声就更为强烈,1958年,美国国会颁布《国防教育法》。

主要内容为:一是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即新三艺)的教学;二是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三是强调“天才教育”;四是增拨大量的教育经费,作为对各级学校的财政援助。

《国防教育法》旨在改变美国教育水平的落后状况,使美国教育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满足国际竞争的需要,它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

5.【参考答案】 “三舍法”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即: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学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每年经内舍试,按名额升内舍,内舍生则经上舍试按名额升入上舍。上舍生按等级可取得科举考试的相应资格,其上等生可相当于科举及第,由太学推荐朝廷授以官职。三舍法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一定程度上也使太学学业与入仕做官直接挂钩,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6.【参考答案】

1898年光绪在《明定国是诏书》中,宣布设立京师大学堂,令孙家鼐为管学大臣,聘请丁韪良为总教习。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京师大学堂遭到破坏,教务停顿。1902年学堂恢复(京师同文馆亦于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1902年始更名为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的职能:既是实行教育之机关,同时也为全国最高之教育行政机关,各省大学堂均属大学堂管辖。京师大学堂的课程可分两大类:普通学和专门学,依日本通行学校功课的种类,又参以中学,具体地说普通学有经学、理学、中外掌故、诸子学、初级算学、初级格致学、初级政治学、初级地理学、文学、体操学等十门,同时,还要在英、俄、德、法、日语五种语言文字中,选其一与普通课同时并习。专门学有高等算学、高等格致学等十门。

二、简答题

1.【参考答案】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教育学的任务主要有三:一是揭示教育的规律。即揭示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事物之间的本质性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阐明教育的各种规律。二是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即对纷繁复杂的教育问题提供超越日常习俗认识和传统理论认识的新解释,促进教育知识的增长。三是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即通过对教育规律的揭示和教育问题的解释,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依据,进而成为沟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2.【参考答案】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对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途径和方法、恰当处理师生关系等具有重要作用。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

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学习同参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思想境界与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其基本要求有:○1理论学习要结合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其基本要求有:一是尊重和信赖学生;二是严格要求学生。(5)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其基本要求有:一是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二是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三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有赖于学生的社会交往、共同活动,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社会交往和集体活动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其基本要求有:一是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二是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三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 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 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2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2)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也称为循循善诱原则。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有:一是讲明道理、疏通思想;二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三是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3)长善救失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品德上的消极因素,促进他们的道德成长。其基本要求有:一是“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二是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三是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其基本要求有:一是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二是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和一致;三是正确认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达到最佳状态。3.【参考答案】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在班级上课制中,同一个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进度必须一致,开设的各门课程,特别是在高年级,通常由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教师分别担任。

班级上课制的优点:(1)它大规模的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效率高;(2)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是比较科学的方式,它能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习活动循序进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3)它能发挥教师系统讲授的优势,也就是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4)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集体感;(5)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与发展;(6)形成一套严格的制度,如学年、学期、招生、考试、毕业等制度,作息制度与课堂纪律等;(7)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班级上课制的缺点:(1)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2)实践性不强,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离实际的弊端;(3)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4)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5)不能容纳和适应更多种教学内容和方法,因为它一切都固定化、形式化,灵活性有限;(6)不能保证真正的智力发展要求,因它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的分割;(7)缺乏真正的集体性,每个学生独自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虽然面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而每一个学生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去掌握。每个学生分别对教师负责,学生与学生之间并无分工。4.【参考答案】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它的名称始于唐代,但只是校刊、收藏经籍的场所。书院作为一种教学机关,是从北宋开始的。由于北宋初期官学荒废。士子无求学场所,宋代理学的传播也需要有其自身的场所,加之佛教禅林讲学制度的影响,作为教学组织的书院便应运而生。宋代书院有私办、官办和私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初期组织比较简易,主持人亦是教学者,通常称为山长,亦有称洞主、院长、堂长。书院的讲学多力求通义理,而不是参加科举,因而在教学上形成与官学不同的显著特点:

(1)书院既是教学机构,又是学术研究机构,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书院往往成为一个地区的教育和学术活动的中心。教学、研究和出版三者的结合,对推动书院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书院的培养目标,首先要求士子学做人,它追求学生人格的完善,强调道德与学问并进,而不像官学那样以科举入仕为主要目标。

(3)书院实行开放式的教学,实行门户开放。求学者不受地域、学派的限制均可前来听讲、求教,教学人员不限于书院本身,而是广邀学界名流以及不同学派的学者前来讲学,大大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发展,也开阔了学生视野,深化了教学。

(4)书院教学以学生读书钻研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兴 趣;书院教学多采取问难辩论式,注重启发引导,提倡切磋讨论,讲究身心涵养。

(5)书院内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彼此间感情相当深厚。朱熹平日教人,循循善诱,一日不讲学就一日不快乐,对学生充满感情。

(6)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其经费来源多样化。书院的经费,有来自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主要靠学田供给。

(7)实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讲会”是书院讲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在官学中是没有的。书院通过“讲会”,把疏远的讲学活动扩展为地区性的学术活动,促进了学术的交流,也推动了学术的发展。

以上这些特点成为书院中的优良传统,它对书院的教学工作、学术研究都起了积极作用,它对今日学校教育仍有启迪作用。

三、论述题 1.【参考答案】(1)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其主导作用表现在一是教育是:○1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培训过的教师来进行工作的,教师受国家的授权和社会的委托来教育学生。他们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熟悉教育内容,懂得教育的规律和方法,能自觉地促进学生的思想、学业、身心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

(2)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人的发展有两种不同状态,主要的区别在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就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引领下,通过人的主体选择,把人的发展的潜在的可能因素在人的现实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所实现的人的发展,是在人的干预下实现的教育活动过程,实质上是有目的地促进人的发展的过程,使受教育者成为符合教育目的即社会期望的人的过程。(3)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承来培养人的,文化知识是滋养人的生长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与资源。文化知识之所以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主要是因为文化知识蕴涵着有利于人的发展的诸多价值,即知识的认识价值、知识的能力价值、知识的陶冶价值和知识的实践价值。2.【参考答案】

存在的问题:一是学校的管理法制化不够健全,学校的行政管理只能没有有效的转变;制度建设不够健全,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够完善,法制教育比较薄弱;教师和学生的权益没有得到依法维护;二是学校管理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没有考虑个体差异;三是学校管理没有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按照上级的指令机械的的执行,没有以学校的发展为本进行管理;四是学校的管理不够信息化,学校对信息技术的开发和运用没有及时的运用到管理上,同时也没有对有关信息资源的管理。改进的建议:(1)学校管理法治化

依法治校就是把学校管理纳入法治轨道,依法对学校进行管理。依法治校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依法管理和规范学校行为,另一方面是学校管理者依法管理学校的各项内部事务。学校管理者应采取以下措施推进依法治校:第一,转变行政管理职能,切实依法行政;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依法加强管理;第三,推进民主建设,完善民主监督;第四,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素质;第五,严格教师管理,维护教师权益;第六,完善学校保护机制,依法保护学生权益。(2)学校管理人性化

人性化管理是指学校管理工作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情感、满足人的需要、崇尚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尊重人的主体人格和地位。实行人性化管理,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要考虑人的因素,一切从人的实际出发;第二,在分配工作任务时,要考虑人的个体差异;

第三,要强调人的内在价值,把满足需要作为工作的起点,通过激励的方式来提高工作效率;第四,要努力构建一种充满尊重、理解和信任的人际环境,增强教职工和学生的集体归属感;第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管理和育人功能。第六,要转变管理观念,改变管理方式,贯彻管理即育人、管理即服务的思想。

(3)学校管理校本化

校本管理是指学校在教育方针与法规的指引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自主确定发展目标和方向,自主进行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简言之,就是以学校为本位的管理。实施校本管理应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教育行政部门要简政放权;第二,倡导集体参与、共同决策;第三,开展校本研究,提高学校管理者的决策能力。

(4)学校管理信息化

管理信息化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对信息技术的开发和使用,把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运用到学校管理上来以提高管理的实效;另一方面是学校管理方式和内容的信息化,由过去的“人—人”管理、“人—物”管理转变为“人—机”管理,即注重对有关信息资源的管理。信息化管理应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加强硬件投入与软件开发,为学校管理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第二,改进培训内容和方式,提高学校教职员工的信息管理素养;第三,完善学校信息化管理的政策和规章制度。3.【参考答案】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1)学习问题:包括厌恶学习、逃学、学习效率低、阅读障碍、计算技能障碍等。

(2)人际关系问题: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如社交障碍、人际障碍等。(3)学校生活适应:包括生活自理困难、对学校集体生活不适应等。

(4)自我概念问题:包括缺乏自知、自信、自我膨胀。沉湎于自我分析,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过大等。(5)与青春期性心理有关的问题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1)专题训练

专题训练过程一般由“判断鉴别——训练策略——反思体验”三个彼此衔接的基本环节构成。判断鉴别强调情境化、生活化,即鉴别一定要把学生置于具体、生动的情境之中,鉴别的内容一定要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策略训练就是针对该课主题和在判断鉴别中所发现的问题,提出若干解决该问题的具体而有效的方法和技巧,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和操作活动来感受、理解,进而选择。反思体验就是对训练中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行为变化、活动过程及效果等进行反思、强化、内化,强化训练效果,促进自我认知与评价。(2)咨询与辅导

心理辅导是一种心理上的助人活动,心理辅导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助人自助。建立有效的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条件:同感、真诚、尊重。(3)学科渗透

篇4:333教育综合总结

教育硕士333教育学综合答题技巧

一.简答题

简答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

虽为简答,但作为研究生考试,也要适当展开,最好按照平时答论述题的方式回答。

条目要清晰、要点要准确,不过,围绕要点所作的解说,可以相对自由和随意一些。

简答题解答技巧:

(1)对已有的科学事实和观点做出肯定,阐明其具体表现,这是简答题中比较好对付的一类问题。在回答中,只要说明“是怎样”,就可以了。

(2)比较难的一种问题,突出实践过程,强调具体方法,回答“应当怎样”。对这类问题,要注意操作的程序性,否则回答就可能出现错误。回答时注意:

①合理利用日常概念 ②充分利用感性材料和经验 ③要将词和感性材料结合 ⑤正确下定义

⑥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概念

(3)最多的一类问题,要求阐明原因,回答“为什么”。对这类问题,关键把道理讲清楚,看你的论据是否全面。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4)在简答题中,最简单的是一些记忆性问题,不要求你解释,只要求你整体把握。一个问题回答的要点多,是这类题的特点。

二.论述题

理论性强,是论述题的最突出的特点。理论要有深度,是论述题主要的质量要求。做分析论述题目,要能显示自己扎实的理论修养和相对独特的个人观点,论述题解题技巧:

一是,论述题涉及的都是主要理论,其中一些问题,需要全方位论述,因此,开阔视野,多角度看问题,就是解答论述题的首要策略。

二是,一般在字数上答得越多越好,至少不能少于一页答题纸。如果偶尔遇到不太熟悉的题目,那也应是大纲里的内容,冷静思考一下就可以解答了。这里提醒考生:千万不能出现漏题现象。关于时间分配问题,总体原则是基本按分值分配时间。

凯程提供如下论述题复习练习

1.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的启示

2.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3.教师劳动的特点及其价值

4.教育的社会特点

5.教育的社会功能

6.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方法有哪些

7.科举制的历史发展和影响

8.创造性的培养

9.给的材料是黑龙江教师节班主任问学生要礼物的事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10.分析教师应该具有的品德

1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

三.辨析题

辨析题即辨别分析题,要求考生对试题所表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正误进行判断,进而对其理由作出分析。

这类题目的中心话题多是考试大纲所涉猎知识的重点、难点或容易发生歧义的问题,其观点正误混杂,考生解答时往往容易“顾此失彼”,这类试题的出现有助于克服考生在学习中的死记硬背现象,突出了对考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考查,但同时也增加了试题的难度。

答题时要先明确判定“对”或者“错”,然后再进行分析。由于题目本身多为判断句,所以分析时,一般应先围绕前半句解析,然后再围绕后半句解析,最后作出结论。

凯程老师独家辨析题解答技巧:

一要,认真审题,弄清题目的主要意图是什么,明确考察的概念指的是什么,要注意类似名词、概念之间的区别,如:

“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教育制度”和“教育体制”,防止交叉混淆甚至张冠李戴;二要,表述要准确,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或不知所云;三要,文字要简练,只要把名词、概念解释清楚即可,无需展开叙述,也不要旁征博引,只需要答出经典的部分即可。要尽可能条理清晰,最好分出几点来论述。

上一篇:民法论文下一篇:说和做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