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幼儿进行适当的表扬

2024-05-24

怎样对幼儿进行适当的表扬(精选6篇)

篇1:怎样对幼儿进行适当的表扬

怎样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它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修养的外在体现,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我们这个古老而又文明的中国,俗有“礼仪之邦”美称。自古就有“不学礼,无以立”的说法。现在好多家长都忽视了这一点。再看看现在教育出来的孩子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傲慢,自私,没礼貌,贪心,懒惰,脾气大……这是结果,原因在哪呢?我想很多家长都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我们只有知道原因才能对症下药。现在的孩子,一个个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家长都把他们服侍的好好的,以至于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礼仪,礼貌。在公共场所和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乱扔垃圾、说脏话、不会文明接打电话、公关接待中的失礼现象。所以,礼仪教育迫在眉睫。不仅老师要教,在家,家长也要时时抓住生活中的细小的事情,给幼儿进行随机的教育。

那么,学习礼仪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哪些好处呢?

1.促进幼儿独立性、自信心、尊重他人:

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定有良好的文明修养,这样的人,会被人尊重,受人欢迎,从心里学上讲,被众人接纳的程度高,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打开局面,发展事业。而当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他就会被别人接纳,受大家欢迎,就会有很多的朋友,而这些朋友又会间接或直接地给他带来相应的发展机会,从而让孩子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与人交往、处事的能力。

2.有利于幼儿的专注力、秩序感的培养:

安静、安序的学习环境是孩子学习的基本保障。如果每个孩子学习礼仪。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当他想介入别人的工作的时候就会有礼貌的征求别人意见,比如:“xx,我可以和你一起搭积木吗?”“xx,你可以把你的玩具给我玩一下吗?”那么,当幼儿知道别人想介入到他的工作领域时会很有礼貌的介入。这时候,孩子就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正在做的这件事情上,那么,当孩子专注了,有秩序了,提高学习质量也是必然的。心里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也显示,那些懂得礼节、礼貌的孩子,其身心会更加健康,而且会关心他人、更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也更好。由此可见,孩子进行礼仪教育也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途径。

3.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情绪对孩子的身体生长发育是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的,当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中,有烦心事时可以和老师或是小朋友倾诉、分享,那么孩子就会始终保持一种正态的心理状况,这种正态的心理状况会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那么,怎样落实礼仪教育呢?

一、重视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幼儿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启蒙时期,礼仪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部分。而幼儿期幼儿的可塑性大,容易养成各种习惯,成人如注意从小培养幼儿文明礼仪,幼儿将终身受益,如果在这个时期忽视了对幼儿礼仪教育,长大要改就困难了。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如今独生子女家庭,孩子集万千宠爱一身在家里娇生惯养,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从小独自玩耍,与玩具交“朋友”,容易形成孤僻、任性。害怕困难,缺乏自制力和坚持性,对人没礼貌等性格,于是出现了不少家庭对孩子的礼仪教育的缺失,家里没有大小之分,爱幼之风可是甚之又甚,而尊老不是没有,只是有些老者出于对小字辈的爱而愿意当“孙子”,长此以往,对孩子成长是没有好处的,甚至可能是霸道、专横、唯我独尊,不如意,对长者甚至是拳打脚踢,不果不加制止,便可能后果不堪设想。在幼儿园我们会对孩子加强礼貌用语的教育,而家长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去教育孩子见了熟人主动问好,分别时说“再见“;爸爸妈妈工作、学习和休息时不要去打扰,爸爸妈妈说话时不应去插嘴;不要打断别人的讲话,影响了别人要说“对不起“;不经允许不乱动别人的东西,要求别人帮忙时应说“请“等等。家长在家也要对孩子进行最基本的礼仪教育。像有的孩子爱跷二朗腿等例子可以看到,一个孩子的礼仪教育也是很重要的。所谓家有家规,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从细节中教育孩子。例如坐的时候应该怎么坐,吃饭的时候应该怎样,客人来了又应该怎样,怎样才能够成为一个有礼貌和懂事的小孩子。当然这不必要对孩子进行硬式教育,只要回到家,孩子坐到饭桌上,就可以顺带的进行轻松的教育,每天都顺带的进行教育,孩子在礼仪教育方面,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哦。、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刻注意提醒孩子向其他人问好,看到做得好的幼儿,马上给予表扬。每天每组选出一位值日生,为小朋友服务。并且在课余时间我们老师给孩子讲德育故事,跟孩子讲礼仪,并让孩子上台来表演,让孩子实际操作。我发现孩子并不是不愿意学,而是没有人教,当我在讲德育故事的时候,孩子们听的很认真,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当我在给孩子讲礼仪时,孩子们听的也很认真,当孩子上台表演时,如:如何接待客人,如何跟人打招呼,如何接电话等等,孩子表演的都非常棒,孩子们也学得很开心。在家孩子讲礼貌的习惯就要靠家长坚持不懈的培养。家长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各种场合让孩子得到练习和锻炼,例如可以主动请邻居的小伙伴来家里玩,教他们彼此以礼貌相待。千万不能因为怕孩子没有礼貌,就不带孩子去人家作客,使孩子失去锻炼的机会。还以让孩子从做家务开始做起。让孩子做家务,第一个,他会感恩。第二个,会让孩子学会养成勤劳的习惯。第三个,促进孩子的人际关系。第四个,提升孩子的意志力,做事的承担能力,这也是现在社会当中的小孩最缺乏的,所以家长也要在生活中训练孩子做家务。

三、培养孩子懂礼貌讲文明必须由家长做起

孩子的礼貌行为来自对父母与成人的学习和模仿,所以培养孩子讲礼貌必须由家长做起。家长还要严格要求自己,尊重老人,每天早晨起来向老人请安问好,孩子自然会敬重爷爷奶奶,对爷爷奶奶有礼貌。如果家里有老人,家长可以和老人沟通,告诉老人宠爱孩子的坏处,要有理智的爱孩子,我相信老人会支持年轻父母的教育方法哦,父母平日在家中,无论自己是否喜爱看书,也最好把书捧在手上,养成孩子爱看书的习惯。做到孝敬老人,不说粗语,做到以身作则。流行歌曲尽量不要放在家中,在家中,最好放些古典而优美的钢琴歌曲,或者一些静心的轻音乐,各种民族乐器演奏的歌曲,这样可以陶冶孩子高尚的艺术的情操。所谓教不过,父之过。家长不小心碰了别人,就主动向人道歉,像龙龙这孩子遇到相似的情境,就会模仿这种好习惯。父母日常在家里,应该注意言行举止。孩子从小就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父母所说,父母所做的一切,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别人说。“孩子的心灵就像是一张白纸”孩子这一张“白纸”画的好还是坏,父母在日常生活当中,起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孩子若有说粗话的习惯,不要当他只是小孩子说话什么都不懂。虽然他们是小孩子,甚至不知道粗话的意思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但是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他的坏习惯就会慢慢的形成。如果发现了孩子说粗话,那么就应当进行思想教育,及时阻止孩子继续说下去,不要就只会对孩子进行打骂。对孩子进行打骂,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孩子有很强的叛逆心理。家长也不能用诱惑、强制的手段来要求孩子讲礼貌,例如叫阿姨给你糖吃,不叫叔叔不买玩具等。这样做,只能使孩子一时做出有礼貌的样子而不能持久,更不能使他懂得礼貌的实质。

在此呢,我想建议家长们,可以每天让孩子背诵一些经典,如《三字经》《弟子规》,《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他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所有的礼仪、道德全都在里面了,每天可以教孩子一两句,让他们背诵,并让他们一顶要落实在生活中,时间一长就会见到效果,看到孩子的不一样,这样不仅让他们学到做人的道理,同时可以增强幼儿的记忆力。是一举两得之法。我身边就有一些家长也在教他们的孩子读诵《三字经》和《弟子规》,这些孩子显然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他们有礼貌,懂得尊敬人,而且学习的能力很强,从不用老师担心,让人看了就会生欢喜心。所以说,从小养成孩子的文明及礼貌习惯,学会说礼貌用语,对孩子的发展和成长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日常的教育当中,家长能与老师密切的配合,做好教育工作。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教育我们的孩子。还有我以上提出的教育方法,只是我的个人意见和在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人生中,有三样最重要的:生命、时间、还有一个就是“信”字。只要有道德,讲信用,孩子将来的人生道路,将会更加的美好,更加的辉煌。

篇2:怎样对幼儿进行适当的表扬

好模仿是幼儿的天性,总喜欢模仿别人的行为和动作,但他们因为年龄尚小,是非判断能力还比较弱,无论别人的行为是好是坏,他们都会模仿学习,而老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最高,是他们崇拜的偶像,是模仿的主要对象,因此,我们教师在与幼儿相处时,随时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为幼儿树立起学习的榜样,让他们在良好的模仿内容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比如:我们在教育幼儿吃饭不挑食时,自己必须要做到不挑食,还要告诉幼儿各种菜肴的营养和对身体的重要性,切不可当着幼儿的面把自己不喜欢的菜扔在垃圾桶里;我们在教育幼儿对人要有礼貌、说话要讲文明时,自己在与同事、幼儿及家长相处、交流之际一定要做到讲文明、有礼貌,切不可说脏话、流话,或做出不文雅的动作来;我们在教育幼儿要学会关爱他人时,自己要从热爱幼儿、关心同事做起,切不可对幼儿冷若冰霜,对同事漠不关心……。总之,我们每一个幼儿教师都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表现在幼儿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要加强自身修养,做到以身作则,树立起幼儿学习的榜样,这样才有利于幼儿的模仿学习,有利于幼儿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二、多表扬少批评,让幼儿在开心中进步。

想得到老师的喜欢和表扬是每个幼儿的心愿,当他们得到表扬和夸奖时,心情会感到轻松愉快,并会继续努力表现出好的思想行为,当他们受到老师的批评和训斥时,则会表现出了羞愧或反感,胆小的会改正,但更多的是屡教不改,甚至是变本加厉,因此,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要尽量多用表扬少用批评,要留心观察每一个幼儿在一日活动中的行为表现,经常把那些有好行为好习惯的幼儿或有进步的幼儿提出来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不仅会增强那些受到表扬的幼儿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在今后会继续表现出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其他幼儿看到同伴得到表扬,也会向他们学习,积极做出好的行为表现,以求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夸奖。在这种相互学习、争先恐后的激励机制中,具有好行为和好习惯的幼儿会越来越多,我们的德育教育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这个学期我到大(6)班代保育工作时,贺敏然等几个幼儿特别爱帮老师收拾餐具、打扫卫生,我就抓住这个机会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表扬他们的好行为,结果后来有许多小朋友在吃晚午餐后都争先恐后地帮着老师收餐具、擦桌子、叠凳子,甚至拖地、扫地,看他们那一个个热爱劳动的身影真是可爱极了,虽然他们因年龄太小,打扫得不太干净,但我也表扬了他们那种热爱劳动、乐于做事的好思想、好行为,并趁机教会了他们收拾碗筷、桌椅、扫地拖地的正确方法。

三、学规范、明是非,在知识中进步。

为了增强德育工作效果,我们应该多开展一些德育主题教育,比如:“乖娃娃”、“礼仪之星”、“好孩子”、“感恩教育”、“爱家乡教育”等,通过这些主题教育,让幼儿从中明白哪些是好行为好习惯,该学,该做,哪些是坏行为坏习惯,不能学,也不能做,如何做能够成为一个“好孩子”、“乖娃娃、”“礼仪之星”等,使他们真正懂得行为规范、能够辨别是非,并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四、家园一致,让幼儿在同心中进步。

篇3:对幼儿应该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

对于幼儿来说, 他们在生理成熟方面比婴儿期前进了一大步, 可以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事情, 例如自如地行走、用小勺吃饭等;但是与大孩子相比, 他们的生理成熟还是有限的, 特别是一些精细动作还不能很好地完成, 例如扣衣服上的小扣子、系鞋带、脱套头衫等。

当幼儿遇到一些困难时, 父母应该提供恰当的帮助。父母首先要明确哪些事情是幼儿可以轻轻松松完成的, 哪些事情是幼儿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的, 而哪些任务又是幼儿不可能完成的。明确这点后, 对于那些轻松的任务, 家长就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做, 不要在这些事情上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 同时也不需要给予过分的关注和表扬, 比如让3岁的孩子自己穿脱不用系带的鞋子, 吃饭时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菜夹到碗里等。而对于那些孩子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就要避免让孩子去尝试了, 例如书写笔画复杂的汉字、拼500块的小拼图等。这些过于困难的任务会让孩子产生严重的挫败感, 丧失自信心和积极性。

对于那些需要孩子付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 成人的角色应是充当一名观察者和帮助者:观察孩子为什么会发生困难, 发生了什么困难, 是否需要成人的帮助, 需要多少帮助……例如3岁的辰辰脱不好套头衫, 父母一看, 原来是扣子没解开就脱衣服, 大脑袋当然出不来。这时就可以指给辰辰看:“辰辰, 这里还有一颗扣子呢, 脱衣服前需要解开的。”或者, 父母发现辰辰脱衣服时手用力的方向不对, 应该是向上扯, 而他拉着衣服向前扯了, 这时父母可以教给孩子脱衣服时正确的用力方向。在父母的指点下, 孩子成功地完成任务, 这时候给予孩子一个肯定和鼓励, 能够增强孩子克服更多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虽然教孩子的过程要比成人顺手帮孩子把衣服一脱要复杂一些, 但对孩子来说意义和作用是完全不同的。成人包办代替的事, 孩子不可能了解其中的道理, 孩子的能力也得不到锻炼;而成人教孩子的过程, 孩子自己在思考、比较,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思维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儿童心理学的一些研究者认为, 儿童生活的环境最好是平稳而少曲折的, 这样的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冲击比较小, 儿童容易适应, 有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在心理测试中, 有一个“生活事件量表”, 用于测量一个人近期的健康状况:它通过计算一个人近期生活中发生的动荡事件, 来预测此人近期是否会生病。研究发现, 生活变动大会引发身心疾病。例如, 被批评、发生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等都可能引发一个人的身心疾病。当然生活变动事件也包含一些正面、积极的事情, 例如升学、搬新居等。对于孩子来说, 父母吵架、离婚, 教师责骂、体罚, 同伴的拒绝等, 都会使其产生紧张、焦虑、悲伤、恐惧和自卑等消极心理。

这个理论听起来似乎和我们的主题——让幼儿体验挫折是矛盾的,其实并不是这样。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第一,生活中,我们无法避免地要遭遇大大小小的挫折,既然挫折无法避免,我们就要学会应对生活中的挫折。

第二,我们提倡的是让孩子适当体验挫折,而不是一下子把孩子抛到一个万丈深渊。前文已经解释过,对于孩子来说,适当的挫折和困难就是通过他们的努力能够解决和克服的难题。我们不能对孩子提出超越其年龄特点的要求,否则孩子体验到的不是“适当的挫折”,而是“彻底的绝望”,从而丧失了自信。

第三,当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成人要给予恰当的引导和帮助。这就像我们不会把一个新生儿放到野外的恶劣环境中,让他们经受风吹雨打,任他们自生自灭一样。在孩子遇到精神和心理上的风雨时,我们应该提供温暖的支持。

篇4:怎样对幼儿进行行为赏识引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以关怀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由此可以看出,在幼儿园进行赏识教育势在必行。

例如:我班有个叫杨得磊的小男孩,平时比较调皮任性,而且非常好动。有一天,他问我:“潘老师,今天我乖吗?”我点点头说:“嗯,你今天真乖。”听完后他可高兴了,转身就对其他小朋友说:“老师说我今天很乖。”接着他就拿出水彩笔来画画,我给他伸出大拇指说:“今天你真棒!”

中午,一部分小朋友出去散步了,一部分小朋友则在教室里看书。不一会儿,教室里的小朋友吵成一片,大家都在喊:“老师快来啊!他抢我书。”听到喊声,我急忙跑过去,他马上站了起来,神色慌张,眼睛一直盯着我。由此看来,老师的为人师表,举手投足,无论是一句话、一个眼神,甚至是一个细小的动作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其实,孩子天生就是一张白纸,没有瑕疵,但作为教师又必须认识到孩子成长中所经历的问题与情境,这是成长的必然。这就犹如幼儿将饭吃到脸上,将玩具放进嘴里,将鞋子反穿着也感觉舒服一样,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作为教师必须正视并理解这些必然,然后学会用关爱赏识的心态去沟通;用关爱赏识的语言去夸奖;用关爱赏识的动作去鼓励。关爱是最美的语言,微笑是最具感染力的行为,赏识则是最大的认同与激励。因此,作为老师,请不要吝啬言辞与表情,应多表扬和赏识你身边的孩子,相信你定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发现。

关爱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然而,我们大多数教师在教育孩子时,往往批评多于鼓励,甚至经常用一些刺激性的语言,以引起幼儿的重视。殊不知这样做会严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效果恰恰适得其反,再大一点的孩子,开始产生逆反心理。因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幼儿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探索新的教育方法,提倡赏识教育,才能收到上面案例反映出来的类似教育效果。

那么,在幼儿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又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去切入他们,去赏识他们呢?

一、用信任的心态去赏识孩子

幼儿的情绪变化是直接的,偶尔遇到什么事情,他们会不加修饰、随时随地表现出自己的天真与幼稚,甚至是急躁与抱怨。比如同学拿了自己的东西或者不小心碰到了自己,如此小心的摩擦等细节,他都会肆无忌惮地大喊大叫,好像发生了什么大事一般。对此,如果我们老师不问青红皂白,对此进行严肃的教育,结果肯定会不尽人意。虽然表面的问题处理了,但孩子的心态却会受到影响,显然,这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此时,我们如果采用春风化雨,点拨引导的方式,情形就大不一样了。如给他一点提示,一点侧面的暗示,一个注视的眼神,不但能达到教育转化的目的,还能让他乐于接受,心存感激,更为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灵得到了滋润。

二、用宽容的情怀去赏识孩子

应该说,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更是美好童心的表现。当然,在他们急切想满足自己的好奇并尝试接触周围事物的时候,难免就会犯下这样或那样的过错。此时,作为老师就应该摒弃急躁,泰然应对,容纳孩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宽容孩子的过错,允许孩子尝试错误、允许孩子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甚至表现自己异想天开的念头。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活泼好动又不懂事的幼儿而言,有缺点、有过失是在所难免的,也是正常现象。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能轻易阻止,更不能抱怨责怪,我们只能微笑面对。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不仅要看到孩子的可爱之处,更要接纳孩子的不足,宽容孩子所谓的“破坏”行为。如此,才能促进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

三、用独特的视角去赏识孩子

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要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同样世上也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即使是双胞胎,在性格智力的各个方面也存在差异,有差异也就有各自的特性。应该说,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有自己闪光的亮点,即使再笨,都有亮点。只是教师不善于去搜索,不走近孩子,不侧耳倾听他们的心声。作为老师应该唤起孩子沉睡的心灵,去赏识幼儿的“不良”行为。

篇5:怎样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幼儿的全部生活内容只有一项:游戏。他们甚至把洗澡、吃饭、睡觉等都归入游戏王国中。他们通过游戏认识世界,认识生活准则,形成道德规范。

所以家长应和孩子一起玩,并利用游戏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

游戏内容要健康、有趣、有吸引力。游戏中的主人翁应是好人,即正直的人,善良的人,助人为乐的人。如果游戏中有坏人,

最后一定要让这些坏人受到处罚。

例如,“医生看病”游戏,“医生”一定要是个关心病人,时时为病人着想,医术高明的好医生。“警察抓坏蛋”游戏,一定要“民警叔叔”获胜。“妈妈和孩子”游戏,应让“孩子”在“妈妈”面前说实话,不撒谎……。

2.榜样示范法

幼儿喜欢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孩子所仿效。所以,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楷模。夫妇间的矛盾不应在孩子面前暴露。父母不在孩子面前随便议论别人。涉及一些是非问题,要认真给孩子讲清道理,让他明白对在哪里,错在哪里,不要含糊其辞。父母说话要算数。

3.自我管理法

从孩子能独立行走的那一天起,凡孩子自己能做的事,鼓励他自己去做,并且让孩子觉得做这些事是光荣的、有趣的。要以“力所能及”为原则,“养成习惯”为目标。如果孩子做得不好,不要责骂,而要告诉他如何做才能更好。

4.行为约束法

要从小约束孩子的行为。如父母在家学习或休息时,孩子不要吵闹,在公共场合不要随地大小便或乱扔东西,如果孩子随便扔废纸,家长不要代捡而要鼓励孩子自己拾起来丢进垃圾箱。这样慢慢地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时时提醒孩子,不要因为他的某些行为损害别人。

5.自编故事法

幼儿爱听故事,如能针对幼儿的某些不良行为自编故事讲给他们听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有的孩子经常把馒头、油条扔掉,经过多次批评仍然改不了,这时不妨编一个故事。如《簸箕里的哭泣》,这个故事的大意是被扔在簸箕里的馒头、油条向他的主人哭诉自己的出生是多么的艰难:先由农民伯伯把麦种种在地里,然后施肥除草。麦粒成熟后,经过割麦扬场、去皮,再经电磨磨成粉。最后将面粉加工,制作成馒头、油条等。它们多么希望被人珍惜啊,可是现在却只能在垃圾堆里哭泣。通过这个小故事,让孩子懂得爱惜粮食,并改掉浪费的坏习惯。

自编故事要注意:①有针对性;②有情趣,并具有感情色彩;③与一定的行为训练相结合。

6.故意忽略法

所谓“故意忽略法”就是当孩子做出父母不希望的事情时,父母不用责怪、批评去强化孩子的这一行为,而是用忽略法去淡化它。具体作法有:看别处,与别人说话;打呵欠,表示无兴趣;走开,不听;做其它事,不用目光接触;不给以回答。总之,不去注视你不喜欢的行为。如妈妈去幼儿园接孩子。妈妈要儿子穿上大衣,儿子不但不穿,还说:“你是猪!”如果妈妈阻止他:“不许这么说!”那么孩子会“猪!猪!猪”地接着骂。这时,如果你装作没听见或干脆走开,孩子的行为得不到强化,自然也就不会再骂下去。

7.暗示法

暗示法可分为语言暗示、榜样暗示、情境暗示、艺术暗示等。其中运用量广泛的是语言暗示。如父母带孩子去串门,会这样暗示孩子:“你见到李叔叔应该怎么说?”孩子就会说:“李叔叔好。”这就是语言暗示。这种暗示运用得很普遍。

8.反射情感法

篇6:怎样对幼儿进行适当的表扬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您的孩子即将结束幼儿园的生活成为一名小学生了。最近,有些大班幼儿家长询问有关怎样对孩子进行入学准备教育的问题。有的家长问是否应抓紧教孩子汉语拼音,让孩子多识些字,多做数学题;有的家长说,快上小学了,孩子还那么贪玩,是否该将家里的玩具收起来好让孩子收收心;下面我来谈谈关于大班幼儿园家长怎样对孩子进行入学前准备教育

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不同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孩子在幼儿园得到老师保育员的精心照料,而到了小学,许多方面都要求孩子自我管理了。如课间10分钟,需要孩子自己安排活动,包括喝水、上厕所等;在幼儿园孩子们是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是寓学于玩的,而到了小学则是以课堂学习为主要活动形式了;在幼儿园一般都能保证充足的午睡时间,而到了小学可能就没有午睡时间或只有短暂的午休。还有,孩子每天早晨入园时间往往不是限制得很死,但到了小学则必须在规定时间到校。上面种种差异就必然形成一个坡度,要求孩子去适应一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为了减缓这一坡度,增强孩子的适应性,在大班阶段家长就要加强对孩子进行入学准备方面的教育。幼儿园也都会在大班阶段加强入学准备教育的。至于家长如何在家中对孩子进行教育,这就需要您多和幼儿园老师沟通,了解您的孩子在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培养,针对孩子的实际进行有目的的教育。一般说来,在孩子入学前,家长可侧重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1、向往上小学的心理准备。为了让孩子高高兴兴地进入小学,家长要使孩子内心产生想上小学当个小学生的愿望。例如:早晨您送孩子上幼儿园时,在路上见到许多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校,这时,您不妨对孩子说:“瞧,这些哥哥姐姐多神气!”使孩子产生羡慕之情。在这方面家长要特别注意的是,决不能用上小学对孩子施加压力,进行恐吓。如:“瞧你这么坐不住,将来上小学可要受罪”“你这么好动,将来上小学让老师好好治治你!”这样说会造成孩子对上学产生恐惧感,不利于入学的心理准备。

2、自我管理能力。一位家长说:“我一年差不多要给他买100块橡皮,买了就丢!”还有的家长说孩子的书包像“字纸篓”;乱得要命。小学生这种毛病形成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学前期家长包办—切,未能培养起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所以,大班家长要注意让孩子自己整理图书、玩具,收拾小书包和生活用品等,以

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3、有意注意。培养孩子有意注意很重要,我曾听小学老师说,在小学低年级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并非智力落后,而是由于注意力涣散。家长可以多与孩子玩棋类游、拼图游戏,这对培养有意往意很有益。

4、生活规律化。从现在开始,家长应培养孩子早起、早睡,生活有规律,使孩子将来能适应小学的生活节律。

家长对孩子进行入学准备教育,不是指提前教拼音、识字等,也无须把家的玩具收起来,而应从上述这些方面对孩子进行培养和教育。

总之,家长和幼儿园教育应协调一致,共同创设“幼小衔接”的教育条件,为幼儿入小学打好基础。

上一篇:幼儿小班第一学期班级计划下一篇:弘扬雷锋精神争做四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