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2024-04-10

怎样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共12篇)

篇1:怎样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对学生感恩教育的体会

“鸟有反哺之情,羊有跪乳之恩”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都是间接或直接强调感恩的重要性。社会在进步,但是个体懂得索取与回报的对等意识却越来越淡薄。常常听到家长或其他班主任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懂事了,只知道“要”,不懂得“做”。那么作为班主任的我们该如何引导以及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呢?以下是本人的几点看法:

第一: 班主任在实施感恩教育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感恩”的“恩”到底是什么。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活动,比如说在“母亲节”或者“父亲节”,开展“我做妈妈”或者“我做爸爸”的活动,放学回家处理一天的家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在父母的生日那天你会给父母一个怎样的惊喜等等。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恩”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完全凭自己的亲身感受说一说“感恩”的“恩”内容理解。再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把“恩”的有关内容加以概括。最后是小组之间比一比谁概括出的内容比较完整。最后是师生之间再补充有关“恩”的内容。比如:父母的抚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党和国家的关怀之恩。朋友帮助之恩等。活动让学生明白感恩的内容,活动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自我感受过程,也是实行教育工作者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效果远比我们教师高度的概括,抽象的过程的意义

第二:教师尽可能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初中有很多令人动情的课文。例如:初一下册有这样一篇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课文讲的是台湾作家林海英回忆父亲去世的情景,表现了对过早离世的父亲的悼念之情。小时候的她很顽皮,不是很懂事,在父亲的严厉而又慈爱的管教下,才变得有些规矩。父亲知道自己在人世的时间不是很多了,所以常常鼓励她做大人。“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爸爸也不拿她当孩子了,他说:“英子,去把这些钱寄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你妈妈。”不仅爸爸一个人这样鼓励她,连在她家做佣人的宋妈、兰姨娘也是这样的。在爸爸的鼓励和鞭策下,小英子很快成长起来,在父亲离开人世后,从容而又坚定的面对一切,担当起作为姐姐的责任。当学生融入到课文中后,被文章中的父爱深深的感动了,从而联想到自己的父母对自己严厉管教,心中油然升起感激之情,我应势利导,引导学生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多为父母着想。

第三:利用主题班会活动,激发学生感恩的热情。组织主题班会,学生在班会中讲“感恩”的故事;在班会中为父母说一句感恩的话;在班会中表演有关感恩的文艺节目;在班会中讲自己感恩父母、回报父母的具体做法;也可以在班会上组织“感恩的心”演讲比赛。通过这些主题班会活动,学生从具体的情景中、典型的事例中去感知理解“感恩”的时代内涵,懂得“感恩”的内容与方式,使学生真正领悟到“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代中学生必备的道德情操,从而激发学生的感恩热情。

感恩教育是一个长久提高和培养学生素养的教学工作,需要社会、家庭、学校诸方面的配合,齐抓共管才能出成效。同时,感恩教育又是一个艰巨的工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今天的学子是明天的希望。我们作为教师要携起手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坚持不懈地堆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篇2:怎样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所谓挫折教育又叫“磨难教育”,是指在困难的环境中经受锻炼,摆脱困境,培养出一种迎着困难上的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挫折教育的目的是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体魄,以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目前,很多中小学生在校园中遇到的挫折情境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

一、学习方面:考试不及格;上课不能回答老师的问题;完不成作业;没能遇到理想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教师不屑回答自己的问题;无机会表现自己在某一学科的才能;没能及时得到教师的肯定性评价等等。

二、生理方面:因生理有缺陷,或相貌不佳而被同学取笑、挖苦;因身体条件所限未能参加有关文艺活动、体育比赛等等。

三、人际关系方面:给老师留下的第一印象不好;没有知心朋友,经常遭人议论,被人特别是被同性戏弄、嘲笑等等。

四、兴趣方面:班主任不允许自己参加社团活动;自己的爱好得不到家长、教师的支持,甚至受到限制和责备。

五、自尊心方面:被老师体罚或变相体罚,遭到点名批评,经常忍受委屈;教师、同学不信任、不理解自己,班干部被撤职;没取得应有的比赛名次。

六、自信心方面:自己付出巨大努力,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精心制订的学习计划常常不能落实;自己苦思冥想的工作打算,被同学轻易否定; 1 因某门功课没学好而被视为“不可造就”。

当人处在挫折情境中的时候,总要伴随着一定的心理反应,引发出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挫折行为,并最终影响到人们个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学校中的上述挫折情境会给学生带来哪些反应呢?

(1)情绪方面:挫折常常使学生产生一种压抑感、恐惧感以及焦虑不安、灰心丧气、敏感多疑等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2)理智方面:接二连三的挫折情境抑制了学生的心智活动,常常使一些学生在分析、判断、解决问题时滞缓、刻板,缺少灵活性、独创性。这些学生往往把失败归咎于他人,并为自己找一些合理的借口,以减轻心理压力。如:踢输了球,便抱怨场地不标准;害怕与人交往,就说别人对自己不热情。

(3)自信方面:由于学习上的频繁挫折,加剧了学生对学习的担忧,从而怀疑自己的能力,丧失了学习的信心,放弃了追求的目标,进而产生逃避学习的心理倾向。

(4)性格方面:挫折情境常会使一些学生变得悲观失望、沉默孤独、抑郁寡欢、不愿交往、不好竞争,或表现出暴躁、易怒,喜欢挑衅等等。(5)生理方面:挫折情境所带来的紧张情绪,常常导致生理上的一系列反应,如呼吸急促、出汗、脸红、神情恍惚、食欲减退、失眠、健忘,以及轻度的身体疾病等等。

(6)行为方面:挫折情境常常使学生表现出直接或转向的攻击性行为。学习上的挫折常常导致学生破坏纪律、扰乱秩序、厌学、逃学、考试作 2 弊等。自尊与人际关系方面的挫折常常使学生作出破坏对方财物、偷窃、讽刺挖苦别人、打人、骂人等行为。

篇3:谈如何对特殊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为什么要进行感恩教育

我们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 大致上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学生是智力障碍, 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讲, 进行感恩教育难度较大, 成效不快。因为他们的智力程度很差, 不能理解感恩的道理, 他们的生活起居全靠别人的帮助, 生活不能自理。另一部分是肢障学生, 包括视力障碍、语言障碍及其他各种障碍的学生, 他们的肢残, 智不残, 所以特殊学校的感恩教育重点放在针对这部分学生上, 以逐步带动智障学生的感恩教育。特殊学校的学生大部分严重存在依赖思想, 感到得到别人的帮助是应该的, 而对他人的帮助, 不知感恩, 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 那么, 对于这部分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 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严重存在依赖思想。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 家庭教育的好坏, 对孩子的影响较大, 所以父母应尽一切努力, 特别关心和同情自己的孩子。如“两手不便”的孩子, 父母每天一口一口地喂饭、洗脸、穿衣, 将来这些孩子怎样才能自理呢?父母去不想好的方法来引导孩子自理, 宁肯自己多辛苦也不让孩子受苦, 那么这些孩子则认为自己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应该的, 严重存在依赖思想, 对待父母也不知道感恩。

2. 从学校角度上看, 过去只重视肢障学生的学习和

生活, 忽视了以感恩为重点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转变观念的教育。特殊学校要狠抓肢障、智障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特别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加强康复训练和正确的生活习惯的训练, 同时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 狠抓转变观念, 以感恩为重点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学校的德育工作中重视感恩教育, 让孩子学会知恩图报, 有了感恩之心, 才能有奋斗目标, 才能刻苦学习, 加强生活自理的康复训练, 克服依赖思想, 正确地看待自己, 尊敬老师和他人, 怀着感恩之心, 才会心地坦荡, 胸怀宽阔, 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 助人为乐, 增强生活信心。

二、如何开展感恩教育

1. 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 进行感恩教育。

利用思想品德课, 对孩子进行感恩:父母抚养了你, 使你在温暖的家庭里不断成长, 让孩子懂得父母的伟大, 懂得父母十几年如一日养育了你并付出心血, 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提高孩子生存和生活的信心, 提高自立自强的精神, 以此感谢父母、尊敬父母, 用一种感恩的心来孝敬父母。那么怎样做才能使孩子产生感恩父母的心呢?采取什么形式方能使他们较快较好地理解知恩和感恩的关系呢?

首先, 班主任和监管老师, 用给孩子布置作业的形式收集信息。让学生回家问父母“抚养你的时候父母最难忘的事是什么?”“抚养你的过程中最难的是什么事?”“抚养你时父母最高兴的是什么事?”等问题, 收集之后根据每一位学生不同的情况, 建立档案, 从而获得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第一手材料。

其次, 老师要联系每位家长核对一下学生收集上来的信息是否真实, 听取家长们的要求和意见, 了解每位学生的性格、爱好等, 来充实收集上来的材料, 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材料。整理之后每天只讲一至二个学生事迹, 这样即生动又真实, 因是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生愿意听, 易感动学生, 能激发学生对自己父母的感恩之情, 并能正确地看待自己, 尊重父母, 克服各种依赖思想, 从而努力学习, 加强锻炼, 掌握一些生活技能技巧, 提高自理能力。

2. 利用学生愿意看电视、录像片等特点组织学生播

放有关青少年教育方面的录像, 并结合实际多讲雷锋叔叔的故事、张海迪姐姐的感人事迹及以全国英雄少年们的先进事迹, 引导学生转变观念, 充分理解知恩和感恩, 开展力所能及的活动。学习雷锋叔叔从小事做起, 捡起地上的一片纸屑、一个塑料袋, 你就是一个爱清洁的环保小卫士;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学, 你就是一个有爱心的小朋友, 这样做不仅仅使别人得到帮助, 学生本人也感到很快乐, 这样渐渐地操场上、走廊里、花坛边的纸屑、白色垃圾不见了, 课间互相帮助学习的同学们多了, 放学后帮助小同学洗头洗衣服的也多了, “大手拉小手”的也多, 这样促进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习惯也养成了。

学习张海迪姐姐的感人事迹后, 学生学习她自强不息的精神, 珍惜生命, 关爱自己和他人, 刻苦学习掌握一门技术, 提高生存能力, 减轻父母和社会的负担, 将来有十足的信心去发展自己的事业。

3. 用身边的事来进行感恩教育。

从我校来看, 政府加大投入, 购置充足的肢障学生专用的康复训练的体育用具, 配备专兼职教师, 让特殊学生在优美舒适的环境下学文化、学技能, 有多名老师负责他们的学习、生活, 党和政府每年无偿的给我们特殊教育学校大米及其他生活物资;从民间角度来说, 有不少个人或企业给我们捐款衣服和药品, 还有一些外国朋友甚至拿出自己的钱, 给学生买好吃的食品。有些普通学校的师生帮助我校铲除操场的杂草, 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们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 让我们的学生吃好穿好, 最大限度地减轻他们的负担, 使他们安心学习, 愉快生活, 提高自信心, 提高自理能力, 掌握技术回报社会, 这些都是给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好材料。

篇4:怎样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关键词:学生;养成教育;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092

初中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学生的心理、生理在快速发展,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心理、生理在快速发展变化。

首先是学习上的变化:课程增多,难度加大。由小学的以语文、数学为核心的两门课程,转变为语文、数学、外语、地理、政治、历史、生物七门文字课程,还有体育等非文字课程,难度也较以前加大。因此,他们的学习任务较以前大幅度增加。其次是心理上也有较大的变化,变得十分矛盾。一方面他们意识到自己慢慢地长大了,即将走向成熟,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有一种小大人的自豪感。他们迫切想摆脱父母的约束,自己做主。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仍然很不成熟,在很多方面仍然不能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没有一个明确的是非观,不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即使知道有些事不能做,也无法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行为。更没有摆脱小孩的幼稚个性。这一个阶段是一个断乳期。这一阶段的教育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他们将来是否能成人和成材。

俗话说:“教妇初来,教孩幼时”。中学阶段最重要的教育契机就是七年级。这时,他们对初中生活有新奇感和陌生感,对初中生活也充满了好奇,他们也很容易接受新事物,对教师讲的规则易于接受。这好比一张白纸,是很有希望画出一幅美丽的图画的,因此教师应该在此阶段对学生加强养成教育。并且如果教师培养得当,是会有很大收获的,也能让学生受益匪浅。

既然养成教育如此重要,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呢?

一、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的学习基本上属于被动学习,上课教师手把手地教,一遍不会,做两遍,两遍不会做三遍、四遍。一节课不懂,教师就再上一节。很多的小学音乐、体育、美术等科目根本不上课,整天就是语文、数学两门课程轮流转。回家以后又有父母陪着做作业、背书。学生基本上不要自己去安排,自己去想该怎么样才能把书读好。但是到了初中一切都改变了,首先是课程增多,由原来的两门课变成了七门文字课程,再加上几科非文字课程,教师再也没有时间去反复教某一个题或某一个知识点,家人也不可能再陪读,于是那些习惯较差的同学在小学看起来成绩很好,到了初中就可能一落千丈。作为七年级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就要教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听课、学会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任务。首先,教师必须要学会观察,尤其注意孩子上课的神态:哪些孩子上课喜欢走神,哪些孩子上课有点搞小动作,玩小把戏,哪些学生不会做笔记,不跟着教师来听课。教师要根据自己观察的结果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另外,教师还可以用榜样的作用来影响学生,让学生尤其是那些习惯比较差的同学选定一名同学做自己的榜样,激励自己向他学习。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采用名言激励法。每个同学可以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桌子上贴一句自己喜欢的名言,遇到问题时就下意识地去看看,以此来激励自己。还可以采用优差生组合提高法,把班上的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形成竞争机制,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想学习,爱学习的好习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习惯养成了,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二、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的学习阶段只是人生短短的一段,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会影响人的一生。一位科学家曾说过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是他在幼儿园养成的良好习惯。初中阶段是人生由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的时期。习惯的好坏又是会影响人的一生。因此,我们必须在七年级阶段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在学校对教师要尊敬,与同学相处要和睦、真诚合作等。另外,还要注意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乱丢乱扔,不损坏公共财物等。这些虽然是老生常谈,但君不见白墙壁平添黑脚印,桌子、凳子横遭杀戮变得残手缺脚。因此,教师仍应反复教育,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

七年级学生刚刚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可以说一下子由掌上明珠变成几千人中普通的一员,必须独立地去面对竞争,去面对陌生的教师、同学,去管理好自己的各种事情。他们一下子会很难适应,有的女孩子甚至会哭鼻子。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但也必须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让他们慢慢地去适应新的生活,学会自理。学会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如叠被子、洗衣服等日常生活必须要做的事情,让他们养成自立能力,让他们能适应生活、适应社会。

四、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

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既是政治课的任务,更是教师的责任,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因此,教师要经常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发现不好的苗头,如上网、早恋等,把它们消灭在萌芽状态。在班上尽量树立起良好的班风。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的思想品德。

其实,要想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必须要言传身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行为自己首先也要做到。比如,教师要求学生讲卫生,自己就不能随手乱丢乱扔。教师要求学生努力学习,自己也必须要兢兢业业地工作。另外,要想学生养成好的习惯,教师还必须有足够的耐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教育,一次不见效就再次教育,二次不见效就三次,反反复复,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形成习惯,到那时也就无需费太多的心思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也会变得十分轻松了。

好的习惯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会伴随他们一生。七年级新生的养成教育确实至关重要。

篇5:怎样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纵观世界,许多国家由于民族问题处理不当,造成国家政局动荡,因为民族利益纷争,甚至造成国家分裂。所以,如何解决好民族团结问题,是世界各国都极其关注的问题。我国当前的民族关系主流是好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正在顺利进行。然而,我们不能忽视危害民族团结的潜在因素和国内极少数分裂主义分子以及国际反华势力加紧“分化”的现实危险性的存在。在一些地区和学校,由于有些人不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不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伤害了少数民族的感情和利益,导致的民族纠纷时有发生,对国家的团结稳定产生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确立科学的民族观,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在我看来应该在学生中开设《民族政策常识》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民族观,增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团结,促进各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和共同进步。本课题力求以马列主义观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央和国家一系列有关思想政治工作和民族工作的文件为依据,本着科学的态度,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各民族分布以及我们的党和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原则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意识到现阶段我国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从而增强我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觉得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应该抓住以下几点:

㈠加强学习,广泛宣传,充分认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学习,统一认识,夯实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思想基础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论是在内地还是在边疆,不论是在汉族地区还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都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教育。”《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指出:“要把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列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高举民族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有重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要把维护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教育。”上述重要精神从各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在各级各类学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理论学习,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教育不但是少数民族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全民教育的一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应当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兴衰的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这项工作。

2、积极筹备,精心安排,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

面对民族团结教育研究这一全新课题,学校领导召开会议组织学习,听取汇报,并做出重要指示,使大家逐步树立起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克服各种畏难情绪,不断提高了做好此项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调查了解,摸清情况,强调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㈡强化措施,把握关键,生动活泼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具体教学中,贯彻“以教材为主,突出常识,联系实际,生动有趣”的教学原则。突破教材的结构局限,结合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心理,先从少数民族英雄人物的故事讲起。如康熙皇帝大有作为,成吉思汗驰骋疆场,图尔扈特决心东归,黎族领袖王国兴率部主动投奔共产党、为海南解放做出重大贡献等。结合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理,向学生介绍极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使学生体会到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学生精神饱满地体味收获知识的喜悦

2、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有趣的活动是最能吸引学生的。如何设计和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他们在参与中体味教育的内涵并且受到鼓舞,这是我们一直关注并努力探索的重点。民族团结教育不仅体现在党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风俗习惯的传播中,更多的应体现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团结教育实验活动中,为此,我们应该努力抓好民族团结教育与民族传统节日、民族体育、艺术之间的结合。

在班级活动中,我们应该开展“四讲”活动:一讲祖国悠久的历史;二讲祖国壮丽的山河、丰富的物产;三讲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璀璨的文明;四讲各民族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各班每学期结合本班实际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办好一期“民族团结”墙报。组织以“民族团结大家庭”为主题的手抄报和“讲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3、联系实际,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促使学生把认知转化为情感和行为。开展课题研究

全面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关键在人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意识,直接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关系到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能否后继有人。

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我校领导干部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把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与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校领导充分发挥了在思想方法上的指导作用。学校领导应该组织民族团结教育先进学校好经验介绍活动,帮助师生统一了认识,开阔眼界,提高兴趣,为民族常识的宣传,有关活动的开展以及民族团结教育成果的取得打下良好的基础。

开设民族常识课是提升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手段。学校是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场所。在学校开设民族政策常识课,对学生进行民族知识与民族政策的教育,让他们更多地了解民族政策、民族风情、民族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民族政策常识课的开设,会极大地提升学生对相关民族知识的认知水平。

加强实践体验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实验证明,根据学生成长特点和教育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如班级的主题班会、墙报、故事会、演讲等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理论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知识层次及思想觉悟,但只靠宣传学习是不能实现教育目标的。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并加以内化,才能取得实效。

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是提高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要求。进入我校学习的学生,大都来自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贫困山区。这些学生普遍具有诚实、朴素、直爽、求知欲望强等优点。为了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以及爱国、爱家乡的观念,应当采取多种渠道进行教育。在教学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行为习惯上,注重养成教育。在日常管理中,培养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建立师生平等、团结、互助的和谐关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中学生将成为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中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其目的就是使青少年从小受到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逐步树立起科学民族观,不断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具备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素质。只要我们抓住重点、突出特色,走出一条符合地情校情的民族团结教育之路,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之花的绽放必将更加绚丽多姿。

塔依尔江•克尤木

篇6:教师怎样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

周弘老师曾用这种教育方法将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了留美博士生,并用这种理念培养了一大批“周婷婷”,被新闻媒体称为“周婷婷现象”。

赏识教育是一种尊重生命规律的教育,总结的“花苞心态”调整了无数家庭教育中的“功利心态”,总结的“生命像一条河”、“先骄傲、后成功”等思维方式使许多家庭走向了和谐、幸福、美满。赏识教育是人性化、人文化的素质教育的好理念。它是实现自身和谐、家庭和谐、亲子和谐、团队和谐的秘方;是和谐社会的细胞工程。

赏识教育的基本理念 :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教师怎样对待学生,决定了学生的一生!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教师希望学生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样,但做法却截然不同: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未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们学生学习不行时,教师却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责,很少反思自己的过错!

赏识教育的本质: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学生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学生在“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觉醒;而抱怨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学生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作、无限夸张,使学生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学生”的意念中沉沦。不是好学生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学生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坏学生越来越坏。

赏识教育的奥秘:

赏识教育是让教师和学生觉醒,让学生的生命状态得以舒展!每一位学生觉醒的力量是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教师成为教育家、使学生舒展心灵、发展潜能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教师、学生生命和谐、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学生天天快乐、教师日日赞叹的教育!

赏识教育的方法:

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宽容、提醒。

赏识教育的特色:

赏识教育从诞生来源方面看,是生命的体验;从教育角度看,是思想的继承;从教育者的角度看,是心态的回归;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是心灵的解放;从思维方式看,是观念的更新;从表达方式看,是语言的突破。

赏识教育是人性化、人文化的家庭素质教育好理念,赏识教育的推广有益于保护学生成长的天赋,激发学生内心的潜力,把成长的快乐还给学生。

篇7:论文:怎样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

位:米东区长山子中心学校 姓

名:马吉云 学

科:综

合 联系电话:*** 浅谈如何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

一个有着坚强心理素质的民族才是真正的民族,一代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态度,其实就代表了未来这个民族的基本素质。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不遇到困难和挫折,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对待这些困难和挫折。如今的孩子多数都是独生子,是家里的“小太阳”“小皇帝”,很少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磨练和大的挫折。这一方面,为他们的顺利成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是值得庆幸的大好事。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从完美得人格塑造角度,从坚强的意志品格锻炼角度来思考问题,这又不能不说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缺憾。

就拿我邻居的儿子来说,他已经是初三的学生了,平时他是一个非常懂礼貌,各方面表现都不错的孩子。可前一段时间,他却离家出走了,后来才得知:他是因为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争执后,经老师教导无效果。家长得知此事后,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一向在父母百般呵护中长大的他,从来没有受到过这样的挫折,心理上无法承受,竟选择了离家出走。

还有一个女同学,在班里她品学兼优,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羡慕。可在一次小测试中,因成绩不理想,她竟在教室里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将试卷撕得粉碎。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措施和途径给他们“打一下预防针”,补上这一课,将来他们就有可能在艰苦、复杂的情况面前无所适从,在困难和挫折的风浪面前难以应付。

因此,对今天的儿童少年进行适当的抗挫折教育,增加一些磨练,使他们懂得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失败、困难,从而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坚强的革命意志,对于他们将来的成长,对于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受挫原因分析

1、扭曲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扭曲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强烈地震撼着青少年的心灵,使他们产生困惑和迷惘。当前在经济改革的大潮中,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地更新人们的观念。这对学生来说,他们没有鉴别能力,但社会上一味地看中钱,金钱万能等负面的影响,使学生找不准方向,产生了心理失衡。

2、理不顺的人际关系 学生在学校里的主要人际关系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在平时学习中,学生常常会做一些不符合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行为。作为教师负起教育的责任是义不容辞的,但教师的良苦用心往往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这样就在师生的人际关系中出现了问题,产生了冲突。

学生都生活在集体中,经常因为芝麻点小事双方争的面红耳赤,甚至打的不可开交,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严重的挫折,出现了心理失衡。

3、对家庭教育的逆反

学生自以为自己长大了,一切都想独立。可在父母眼里他们还是个小孩,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和孩子难免产生一些矛盾。

4、缺乏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当代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孩子在父母羽翼庇护下,生活优越,心理十分脆弱,经不起任何风浪,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

二、如何进行抗挫折教育

1、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的规律

要制订科学的实施计划,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分步实施。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低,表现千奇百怪,情况千差万别,对学生实施抗挫折教育,一定要摸准病情把准脉,区别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必须充分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了解其行为的特征,破译其内心的密码,根据不同对象,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比如,有些学生各方面都比较出色,或者在某些方面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长处,经常受到表扬,成长比较顺利的青少年,往往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低。他们自身显露出的“光芒”使他们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别人也容易只看到“光芒”而忽视他们的不足。一旦有人指出其缺点或不足,他们往往难以接受,更经不起挫折和磨难的打击。因而,对于显示出这样那样“光芒”的学生,可以故意设置一些挫折,故意不表扬,不肯定某些优点,使其在受挫中得到磨练,以弥补他们心理锻炼上的缺陷。又如,那些学习较差的同学往往比较多地表现出怯懦和自信心不强,在挫折和失败面前往往表现为无所适从。他们最怕被人瞧不起,要提高这部分青少年的自信心,必须多一些鼓励和肯定,从而使他们建立起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原则说明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而挫折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我们可以结合他们实际的 生活去解决。但是一旦他们遇到挫折时,光对他讲道理,很难收到实效。关键是引导学生正视挫折,怎样正确对待挫折,迎头赶上。因此,要充分利用教学中的一些讲述勇于面对挫折,对待挫折的教学案例。比如在学习《爱迪生》这篇课文时,当爱迪生面对生活无着落身体被损伤时,他没有泄气,而是继续想办法,最后还是发明了电灯。从而使学生从“挫折中悟挫折”。不光是在教学上培养学生勇敢面对挫折的能力,而且也可以多利用报纸上的、现实生活中的、身边发生的挫折事件,及时、直观地进行教育,鼓励学生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使学生充分认识吃苦精神,并在生活中、学习中不怕吃苦,不畏挫折。启发学生懂得每个人在成才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必须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挫折面前不气馁,敢于夺取胜利,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抗挫折意识。

3、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

小学生都喜欢参加课外活动,丰富的课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确定切实可行的抗挫折教育内容和抗挫折目标。我们可以利用班队课,开展一些活动。比如夸夸我的同学,让学生在班级里找出身边同学的优点,并当面夸一夸,也可以用小纸条的形式传递。尽可能的不重复,让没个学生都得到夸奖。这样可使学生心情愉悦,自由畅谈,连平时较自卑、极少发言的学生也找出了不少优点,现出了“闪光点”,培养了自信心。

另外重视环境氛围的教育作用,努力营造抗挫折教育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氛围。如在橱窗里设立抗挫折教育专栏,展示学生战胜困难的事迹图片;在班级墙壁上挂上名人战胜挫折的警句等,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接受教育。

4、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的抗挫折教育立体网络

明明是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每次考试的成绩不是很理想,而家里定的规矩是不考到九十五分就非打即骂。所以每次考试,他的眼睛里总是露出忧郁的神情,与他那张天真可爱的脸相比是那么的不和谐。他很害怕考试,怕自己失败后又要挨骂,从而使他的受挫能力很差。我多次和他的家长联系,这个学期家访了好几次。我告诉他们对孩子的期望不要过高,要求不要太严,要相信孩子,要对学生充满爱心,给予温暖,不讽刺挖苦,不谩骂体罚。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这样孩子才能树立信心,正确的面对生活。在父母 的配合下,明明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属于他的笑容又回到了他的脸上。

所以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仅仅在老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帮助下培养受挫能力仍然是不够的。因此,受挫教育也应在家里、在社会活动中各个环节进行锻炼。教师如果取得了家长的配合和理解,不但利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更能使小学生适应各种挫折环境,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挫折会给学生带来紧张、烦闷,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在集体中会泛起或大或小的波浪,因此,对今天的儿童少年进行适当的抗挫折教育,增加一些磨练,使他们懂得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失败、困难,从而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坚强的革命意志,对于他们将来的成长,对于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5、实施抗挫折教育还需要目标适度

人的活动都是有目标的,脱离实际、超越实际的目标只能给人以挫折和失败。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家长要及时帮助遭受挫折、产生受挫折心理的学生查找原应,看目标是否符合实际。如果不符合实际或者超越实际,就应该重新修定目标。目标过高,孩子一时难以达到,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目标过低,孩子不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就可以达到,容易让孩子滋生成功不难的思想,结果一遇挫折,还是无法应付。“跳一跳,摘果子”这对那些自信心不强的孩子比较适宜。过多过量过难的抗挫折教育不但难以实施,还会产生负作用,甚至使学生在抗挫折过程中失去信心,自暴自弃,走向反面。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让孩子能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茁壮成长,而挫折教育就势在必行。

篇8:我是怎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

(1) 教师对学生要有一颗诚挚的心。所谓诚挚, 就是要诚心诚意地对待学生, 一丝不苟地对待学生, 尽职尽责地对待学生。诚心诚意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全身心投入, 在他们面前毫无私心和虚情假意, 要认认真真地设计和创造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条件, 使学生顺利地健康成长。与此同时又是对学生行为的极端负责, 和对学生一丝不苟的严格要求, 而绝不是马虎放纵。这样, 学生会从中对教师产生很深的感情, 使师生关系十分和谐, 使学生接受教育的同时会更加主动地接近老师。如: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以严谨的工作态度投入到教学之中, 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等, 都要严格要求, 与这样的老师长期相处, 学生会受到感染和熏陶, 也会对他人产生诚挚和友爱之情。

(2) 对学生要有一颗公正之心。由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各不相同, 作为老师绝不可以偏爱任何一个学生。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来说, 如果得到老师的偏爱, 就会助长骄傲之气;对于学习差的学生来说, 如果得到老师的偏袒, 就会放任自流。这两种情况, 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进步。不能公正地爱护每一个学生, 还会使部分学生与老师的感情疏远。有的学生最后甚至到了很难教育的地步。如:在班级里, 一名学习特别好的学生, 有一次不小心踩了别人一脚, 他的表现为, 不仅不向别人道歉, 还理直气壮地说:“踩你活该。”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如果对他不理不睬, 定会助长他蛮横霸气的恶习, 长此以往, 尽管他可能成为学习的尖子, 可他的道德品质将会败坏到极点, 最终成为社会的罪人。如果对他进行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的耐心教育, 他最终会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3) 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应从实事中来。在教育教学中,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碰上各种复杂的矛盾, 会发现各具特长的学生。对待他们提出的问题, 以及做出的表现, 应把握住一条, 那就是实事求是。一个人在评价别人时常常会凭主观臆断。教师也不例外, 在处理自己比较熟悉的学生存在的问题时, 更容易主观。比如:对经常出差错的学生, 就会认为他们素质太低;对经常迟到的学生, 会认为他们每次迟到都没有正当理由;对后进生的进步和表现, 总持怀疑态度;对学生中的争议, 总认为平时表现好的学生有理……教师若不能做到实事求是, 最容易伤害学生的感情, 会使学生疏远教师, 有的甚至会对老师耿耿于怀, 产生敌意。

(4) 对学生的情感培养, 还应创设一个和谐的情境。师生关系的和谐, 是增强学生自觉性、主动性的重要条件。教师付出多少爱, 就会得到学生多少“情”。师生关系的建立, 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使学生既尊重教师又在教师面前无拘无束, 表现出童年那种纯真的感情。如:在课间, 可以和学生一起游戏, 一起玩耍。在劳动中, 可以和学生一起流血流汗。教师要从心底真正明白一个道理, 靠“威严”和教训不会得到真正的信任, 唠唠叨叨、没完没了的说教不会让学生信服。教师不是因为“说”通了道理就达到教育的效果, 学生是否“听”得进去才是主要的;教师也不能靠板面孔让学生尊敬和信服, 只要学生真正做到“心服”才能接受教师的教育。在这方面, 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 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 采用不同的方法, 对症下药。只有这样, 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5) 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还可以在解决困难与化解矛盾中进行。学生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各种困难, 教师要帮助学生, 为学生排忧解难。对学生中比较复杂的矛盾, 教师要有耐心, 要更为体贴、关心, 帮助学生很好地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情会油然而生, 并能得到长久的保持。如:在学习生活中, 学生会经常遇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 今天张三病了, 明天李四的父母离异, 等等。作为教师一定要多多关心他们, 哪怕你轻轻地抚摸一下他们的头, 他们都会感到老师对他们的真心爱护。诚然, 这对教师来说, 一定要有耐性, 要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去看待。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形成。

篇9: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呢?

一、营造感恩教育的氛围

氛围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为学生创設了感恩为主旋律的氛围,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熏陶。

1. 让学生讲感恩故事。小学生年龄小,对故事比较感兴趣,我就让学生找一些具有感恩情节的小故事,利用班队会时间进行讲故事。学生在“找、讲、听”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从故事情节中受了感恩的教育,当他们遇到相类似的情况时自然就知道该如何去做了。

2. 让学和搜集感恩格言。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从课外书和网上搜集有关感恩的格言,利用每天的晨会时间进行交流。“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羊跪乳,鸦反哺”“可怜天下父母心”“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等一些含义深刻的格言在交流的同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这样学生不仅能背相关的格言语句,同时对句子中的道理也深入理解,对他们的行为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切忌讲大道理,而应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使他们受到教育。我让学生诵读古诗《游子吟》,在诵读的基础上我又给配上音乐让学生随着优美的音乐进行表演,动作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加,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大增,既记住了古诗,又从古诗中学会了报恩。除了读古诗外,我还让学生读一些感恩的文学作品,如冰心的《荷叶母亲》、朱德的《我的母亲》、海伦的《我的老师》等。在反复诵读中,学生专心揣摩,自然会感同身受,意韵深长,学生学会了报答,学会了感恩。

4. 让学生学唱感恩歌曲。我引导学生多唱感恩歌曲,如《感恩的心》、《世上只有妈妈好》、《烛光里的妈妈》、《爱的奉献》、《感谢你》等等。通过歌唱,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学会感恩

1.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感恩。感恩教育需要通过主体的参与,在既定的情境中,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我在教育过程中精心策划丰富多彩的寓于乐的感恩活动:如“收集温馨照”、“算算亲情账”、“讲讲亲情故事”、“写写感恩信”等。假如开展“算算亲情账”的活动,我要求学生把一个月中父母给自己的花费记下来,包括买书本钱、买衣服钱、买零食钱,总之包括一切为你花的钱,等到月末算一算你的花销占全家总花销的多少,就会知道父母为你付出了多少,从而学会回报父母,学会精打细算。同时,我还结合“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重阳节、教师节等节日开展感恩活动。如在“三八”节时,让学生给妈妈一句贴心的问候,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业演绎人间的亲情。通过亲身体验活动,学生深深地体会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情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为自然之举。

2.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感恩。我们除了与父母、同学、老师打交道外,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有时还会与父母的同事、亲戚朋友、甚至陌生人交往。所以我们要教会学生有礼貌地与人交往,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另外,生活中发生的大事,我们同样应该教育学生加以关注。比如,在同学在跑步时摔倒了,你要主动上前去扶起;在过马路时,遇到红灯在让身边的人停下来;当某地发生水灾或地震时,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献出零花钱或是将衣物用品捐出来让他们度过难关。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就要在别人有难时伸出爱的双手。

三、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篇10:怎样对小学生进行孝心教育

当今社会提倡一个家庭只要一个孩子,孩子便成了家中的宝贝、家中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一些家长的爱导致孩子养成了自私的习惯,只要求父母长辈给予,不懂得感恩,孝心教育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淡忘。政协委员李宝库曾建议:要理直气壮地提倡孝,孝是调节人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剂良药,孝心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他们迫切需要一个权衡的标准来规范自身的行为。传统道德教育正好能让他们找到权衡自己言行的标准,让他们变成尊敬他人和被他人尊重的人。高尚道德的形成,需要从培养良好的习惯入手。只有培养了良好的道德习惯才能提高个人修养。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怎么能爱祖国呢?”对学生进行孝心教育也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希望从我国传统美德“孝”字入手,塑造学生健全的道德品格。通过 “百善孝为先”这个中华民族古训的教育,使学生体验父母对工作的劳心,对自己的关心,对生活的艰辛,让孩子知道家长们为孩子付出的点点滴滴,从而激发学生由心灵深处产生的对父母的体贴、孝敬,自觉为父母、长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进而教育学生把对家庭的孝和对同学的关爱、对社会的关爱结合起来,让学生首先能爱父母、爱同学,然后知道爱家乡、爱祖国。通过孝心教育让学生产生道德认识,进而演变为道德情感,最后变成他们的道德行为。在当今社会,孝心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工程,它赋予“孝”字更深刻的内涵,不仅要求我们对父母尽儿女之孝——孝敬和孝顺,还提倡我们尊老爱幼、扶弱济贫,要求我们对祖国尽忠心和对社会有责任心。因此,关于怎样在小学生中开展“孝心”教育谈几点我的心得:

一、对学生进行孝心和中华传统美德方面内容的宣传教育。

(一)结合教材进行孝心教育

语文教材里有很多关于孝道的内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利用好这些课文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如语文第二册中《奶奶的白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围绕奶奶的那句“这白发一半是你给的,一半是你爸爸给的。”对学生进行了孝心教育。让学生体会老人对孩子的付出,在生活中试着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学习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让学生感受到“儿行千里母担忧”的那份牵挂,母亲对孩子真挚的爱,使学生知道孩子是永远也报答不了父母对自己的付出以及爱。

(二)学会“知恩、感恩、报恩”

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从“知恩”、“感恩”、“报恩”这三个孝敬道德习惯着手。从事边寻找一些有关孝的事迹讲给同学们听,同学们在一起评议孝事,体会如何用实际行动报恩。培养他们从小热爱、尊敬长辈的孝德、孝心、孝行,进而把爱父母爱家庭的感情扩大到爱他人、爱家乡、爱社会、爱祖国的崇高境界,最终实现思想道德的升华。

二、对小学生孝心行为实践指导

(一)播种行为才能收获习惯。

对学生进行孝心教育要从小抓起,从细节人手,从小引导学习“孝言孝举”。“孝言”有:起床问声早、进门忙报到、出门打招呼、睡前道晚安、分别说再见、感激表谢意等等。“孝举”有:就餐让座位、吃菜让佳肴、看电视让频道、父母生病懂得端水递药等等。道德情感需要积累,规范行为需要培养。孝心教育就是要从这些细节人手,教育他们怎样孝敬父母长辈。只要我们从小就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孝心教育引导,很多学生都是愿意按照家长和教师的指点去做的。久而久之,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就会在他们心中开花结果。

(二)生活中的孝心教育从日常的小事,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

低年级:

1、给爷爷奶奶说句祝福的话,温暖他们的心。(也可以打电话问候)

2、为爷爷奶奶一起做一件家务事,如倒垃圾、洗菜等,让他们开心。

3、给爷爷奶奶敲敲背、捶捶腿、捏捏肩。

4、了解爷爷奶奶平时的爱好,陪他们做一件他们平时喜欢的事。

5、看看爷爷奶奶年轻时的照片,知道老人也是从年轻时慢慢变老的。

中年级:

1、为奶奶梳一次头,给爷爷洗一次脚。

2、陪他们聊聊天,问问他们生活情况,说说自己的学习生活。

3、与爷爷奶奶一起爬爬塘降山,登高望远,舒展心情。

4、说个笑话或讲个故事给爷爷奶奶听,想办法让他们笑一笑,乐一乐。

5、给爷爷奶奶送一份礼物,不用太贵,只要爷爷奶奶喜欢就可以。

6、与爸爸妈妈一起看望外公外婆,了解他们的需要,尽力为他们解决。

7、给爷爷奶奶读一份报纸,让他们了解外面的新鲜事物。高年级:

1、与爸爸妈妈一起煮一顿全家宴,请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一起吃顿饭,其乐融融。

2、吃晚饭时为老人拿筷子、端饭、夹菜,献上自己的一分孝心。

3、请爷爷奶奶说说他们年轻时的事情,了解他们一辈子的辛劳。

4、拍一张全家照,写上一句祝福的话,挂在家里。

5、让爷爷奶奶跟你上一次网,让他们了解上网的基本知识。

6、和爸爸妈妈一起,带爷爷奶奶到蠡湖新城、中央公园等新地方走一走,看一看。

7、了解爷爷奶奶有什么老毛病,查找治疗这种病的资料,把所查结果告诉爷爷奶奶,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关心。

(三)孝敬笔记

孝敬笔记就是将平时所做的有关“孝心”的事情加以记录。由于每个人所做的事不同,每个人的习作水平不同,所以我们倡导让学生写真实的孝敬日记,不需要华丽的词藻。这既是教育学生诚实的一面,也是孝心的真实行为。在“孝敬笔记”中,还有学生自评、家长评定等栏目。让学生们努力归结自己所做的事。于是一篇篇的孝敬演讲稿就这样诞生了,我利用班队活动开展了“孝敬演讲故事赛”、“感谢您,我深爱着的父母”主题活动,“孝敬作品”展示会。“孝敬之星”也层出不穷。

篇11: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心,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而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长辈、老师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在他们眼中都成了理所当然的,没有一颗会感恩的心,因此,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具有感恩心是社会对他们的希望和要求,因为,只有他们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才能感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呢?

一、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应该从学生身边开始。学生的情感来源于平时的学习和生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首先要从抓住学生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开始,让学生在参与感恩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付出情感的快乐。如,给父母做一次家务,在父母伤心时学会安慰父母。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就是要在平时生活中,引导学生去学会关心别人,这里包括关心他的老师、同学和其他需要帮助的人,让学生们体验到付出真情的快乐。

二、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应该建立以感恩为主旋律的班级文化。

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吸引许多学生,使大家自觉不自觉地遵守一个良好的传统。所以,我借助班会、晨会开展了多种形式多样感恩主题活动。例如,借助母亲节,我让大家选择几个关键词来描述自己的母亲。有的学生说勤奋、唠叨,有的学生说母爱、勇敢,有的学生说体贴、无微不至等等,在这些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中,包含着孩子们对母亲的爱。其实,活动的本身已经帮助孩子拾了就在他们身边的最朴实的情感———母子情。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帮助他们重温这种情感,唤醒孩子们那颗感恩父母的心。同样通过这样反复的教育,使得弘扬感恩情怀也成为我们班级的主旋律,这也很好地抵制了一些不良的思想,教育了更多的学生。

三、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应该让孩子们学习祖国悠久的文明史

其实,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早已经渗透着感恩教育,“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羊跪乳,鸦反哺” “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等等,在这些传统美德中渗透着感恩情怀。让学生多读,多了解这些传统文化,也可以很好地熏陶学生的心智,培养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

四、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大感恩情怀,所谓大感恩情怀,是指感恩对象不仅是自己的父母和身边的人,还应该教育他们要心怀祖国,懂得感恩社会和整个民族。要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让他们知道只有现在好好学习和不断努力,等到将来学有所成,才能回报祖国,回报社会。

篇12: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姓名:谢应平单位名称:楚雄市西舍路镇中心小学

详细地址: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西舍路镇街道12号 邮编:675015 联系电话:*** 【内容摘要】“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如果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必将在他日开花结果,在教育工作中,感恩教育是永恒的话题。人人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相信生活就会更加和谐、幸福。

【关键词】感恩、尊重、和谐、潜移默化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是一种真诚的举动。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的心,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而现在的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过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父母长辈、老师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在他们眼中都成了理所当然的,没有一颗会感恩的心,因此,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具有感恩心是社会对他们的希望和要求,只有从小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才能感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已成了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当前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

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如今的子女,“放在手里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们百依百顺。父母对孩子的娇惯滋长了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记得有年高考的看图作文是:每次吃饭时,妈妈总是把一条鱼的鱼肉夹给孩子吃,自己总是吃鱼尾巴。后来,妈妈老了,孩子长大了,可孩子吃饭时,自己依然是吃鱼肉,而把鱼尾巴夹给妈妈吃,还理直气壮地说:“我小时侯就知道,妈妈喜欢吃鱼尾巴。”孩子根本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认为自己的任何行为都是理所当然的。这就是父母对孩子从小缺乏感恩教育的体现。

(二)学校教育缺乏正确的引导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智力教育,缺乏对孩子们人格的正确引导。在孩子们的心里,分数依然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对自己的父母、师长却不懂得感恩。一位教育家说:“孩子变得冷漠与自私,是家庭、学校、社会感恩文化长久缺失造成的,我们现在所缺失的正是感恩文化,如今我们要找回它们,不仅要从学前教育开始,通过情感心理的发展和培养逐步潜移默化,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的努力,重新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社会环境对感恩教育的影响

现在许多孩子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却对他们所崇拜的影视明星的生日、血型、爱好等了如指掌。他们对父母的辛劳一无所知,吃、穿、用都要名牌,要贵的,一味地追求奢华,虚荣心很强。当父母无法满足孩子们的虚荣心时,有的孩子就对父母发脾气,甚至仇恨自己的父母。

孩子们不懂得感恩,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对孩子们进行感恩教育势在必行。所以,感恩教育中,我们必须使家庭、社会、学校三者联动起来,让教育形成合力,要让学生懂得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回报老师的授业解惑之情,回报国家的培养之爱。

二、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策略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施感恩教育

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感恩教育的渠道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切准感恩教育的“渗透点”,及时把握“渗透时机”,严格的掌握“渗透度”,紧扣教材自然而然地渗透,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感恩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感恩教育;例如在古诗《游子吟》的学习中认识母爱的伟大,懂得去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狼牙山五壮士》中感知英烈的爱国之心,民族气概。一珍惜孩子爱的表达,中华民族是个感恩的民族,自古就有“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羊羔跪乳,乌鸦反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优良传统。很多时候,孩子没有感恩之心,是因为父母在生活中对他没有这方面的要求,没要求他对父母付出感恩。那么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二)树立感恩榜样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因此,家长必须做好感恩榜样。在生活中家长对父母、长辈尽孝道,比如照顾父母、帮父母做一些生活琐事,尽可能让孩子看到,受到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很重要,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没有这些人格基础,教师的教学就不会产生任何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典型事例来感染学生,为他们树立榜样,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家长、老师及其他人为他们付出的一切不是理所当然的;让他们知道哟啊感恩给予他们生命的父母,交给他们知识的老师及帮助过、关心过自己的人。作为老师,在平时生活中哟啊处处做好学生的表率,对学生的帮助教师要及时表示感谢,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知道感恩,明白感恩是做人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在洋溢着浓浓的感恩氛围中成长,从而培育一颗感恩的心。

(三)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无论在家中还是学校,感恩教育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孩子搭建实践舞台,交给孩子感恩的方法把感恩落实到生活中去。

1、利用少先队员阵地开展感恩教育

为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可在学校的少先队活动中,在各班级开展爱国主义活动,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等进行“感恩教育”宣传活动,渲染活动氛围。利用晨会升旗仪式,精心准备每一周的国旗下讲话,通过升旗仪式,让学生感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感恩教育,使学生的感恩仪式逐渐增强。

2、利用各种节日开展感恩教育 各种节日是感恩教育的良好载体。如“三八妇女节”这一天可以让学生做一份礼物或些几句祝福的话送给妈妈,回家给妈妈揉揉肩、洗洗脚,帮家里做几件家务;教师节,让学生亲手做贺卡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学校还可以开展“感恩教育”演讲比赛活动;父亲节或母亲节,给父母说几句感谢的话语;重阳节来临之际带学生参观敬老院,为老人做好事;国庆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演讲比赛,了解祖国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学习。

3、开展感恩教育主题活动

感恩教育重在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学校要认真组织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深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在主题活动中,通过小品表演、辩论赛、演讲比赛、主题讨论等活动,让孩子体会到什么是“恩”,那些人、事、物景是需要我们感谢和感激的。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讲述自己的不同的经历,让学生从中明白道理,学会感恩。

(四)长期坚持不懈,将感恩教育进行到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系统工程,让学生学会感恩,不是一朝一夕或通过一个活动就能达到的目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断的进行感恩教育,通过不断的进行教育,并以各种活动为平台,学生就能识恩,知恩,进行报恩,施恩,培养一个个懂得感恩的学生,一种莫大的成就感就会让教师满怀欣喜。

“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一旦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必将在他日开花结果,在教育工作中,“感恩教育“是永恒的话题。人人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相信生活就会更加和谐、幸福。【参考文献】

【1】田建国.以人为本与全面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第十三版)

上一篇:鱼台县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知情同意书下一篇:准假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