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祠堂对联

2024-04-19

王氏祠堂对联(通用11篇)

篇1:王氏祠堂对联

王氏太原祠堂对联大全

暖舒柳岸;

瑞溢槐堂。

——全联典指北宋·王佑、王旦父子。

槐堂世瑞;

珠树家珍。

——上联典指北宋·王佑。下联典指唐·王勃。

辋川书画;

沂国方严。

——上联典出唐·王维,工诗善画,晚年居蓝田辋川。下联典出宋·王曾,封沂国公,处政方严。

明妃青冢;

金母瑶池。

——上联典指西汉·王昭君。下联典指神话传说西王母。

太原望族;

东晋名家。

——上联典指东晋·王敦。下联典指东晋·王导。

三槐世泽;

两晋家声。

——上联典出宋·王旦之父王佑,于庭院植槐树三株,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时称“三槐王氏”。下联典出东晋·王导,位至丞相,其子孙世代簪缨。

家传乌巷;

古继青箱。

——上联典自东晋·王彪之精通经学,熟谙江左旧事,所录仪规藏于青箱,世代相传,人称“王氏青箱学”。下联典自东晋·王氏望族聚居建康乌衣巷。

求鲤世泽;

爱鹅家声。

——上联典出汉·王祥,有卧冰求鲤侍母的故事,旧时列为“二十四孝”之一。下联典出东晋·王羲之性爱鹅,为山阴道士写《道德经》以换鹅。

阳明学术;

逸少风流。

——此联为王姓宗祠太原堂联。上联典指明王守仁,于故乡阳明洞中讲学,世称“阳明先生”。下联典指东晋·王羲之,字逸少,有“东床坦腹”的故事。

卧冰跃鲤;

朝阙飞凫。

——上联典自汉·王祥,曾卧冰求鲤侍母。下联典自东汉·王子乔每朝阙,来去无踪,凭双凫飞来,时人称其“仙吏”。

一经传旧德;

五字耀英才。

——清代吏部员外郎、书法家王澍联。

槐阶培世德;

乌巷焕家声。

——刘墉亲笔山东高密城律王氏老祠堂对联。

兰亭一集家声远;

槐树三株世泽长。

——上联典指东晋·王羲之书法为古今之冠,《兰亭序》帖影响深远。下联典指北宋·王佑。

碧纱笼护诗人草;

金带围开宰相花。

——上联典出唐·王播,显达为相后,寺僧以碧纱笼护其孤贫寄食时题于寺壁之旧作。下联典出宋·韩琦家宴,王珪、王安石、陈升之均在,金带围一出四枝,后四人先后为相。

黄槐绿竹栽新院;

紫燕红鹅说旧家。

——上联典指北宋·王佑、王献之。下联典指东晋·王谢、王羲之。

千里荷花开世界;

一杯美酒对湖山。

——上联集自出唐代诗人王湾诗句。下联集自宋代诗人王庭珪诗句。

对联喜贴右军墨;

春意乐赋摩诘诗。

——上联典出晋代王羲之,世称王右军。下联典出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

秋水落霞惊四座;

桐花栖凤报群贤。

——上联典出唐代文学家王勃,其《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下联典出清代诗人、刑部尚书王士祯。

传家节操同松竹;

报国功勋并斗山。

——采用王氏节义堂联。上联典自王氏家族有松竹般的节操。下联典自王氏家族人才辈出,不少人为国为民建过功、立过业,有斗岳般的功勋。

黄槐青箱千秋秀,

紫气红鹅万年春。

——当代理财家王少峰撰深圳新居上德堂联。上联典自王佑、王导、王安石、王洋明、王夫之等,比喻王氏家族礼义传家,诗书教子,人才济济,尤善整章建制;下联典自轩辕黄帝、王羲之、王献之等,说明王氏家族乃帝王之苗裔,源远流长。

篇2:王氏祠堂对联

王氏祠堂对联

王姓是中国五大姓氏之一,来源不一,分支众多。历代史家依据不同来源,分为姬姓之王、妫姓之王、子姓之王,虏姓之王等,又依据居住地不同,分为太原之王、琅琊之王、北海之王、陈留之王等,还依据堂号不同,分为乌衣王、三槐王、马蕃王等。在众多来源中,姬姓之王是绝大多数王姓的本源。王氏的受姓始祖(一世祖)即源自姬姓。王氏族谱载:“王氏受姓始祖王乔(子乔),本姓姬,为周灵王长子,以直谏废为庶人,灵王次子姬贵立为晋王,诏晋之子敬为司徒,封其父为晋王,遂以王为氏。”这支王氏,世居太原,成为望族。至战国时期晋公后裔王翦、王贲、王离祖孙三代为秦朝大将,为秦始皇统一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王离所生二子:长曰元,居琅琊,次曰威,仍居太原,从此就分为太原、琅琊两上郡望,王元、王威分别成为两支的始祖。其后太原王氏繁衍成为王姓最大的分支。初唐四杰的王勃、北宋兵部左侍郎王 (三槐王氏)、北宋名相王安石等均出自太原王氏。故,太原郡望是王氏的`发祥之地,太原堂号源此。“清节流芳”,说的是汉朝的王霸,字儒仲,少有清节,仕汉平帝,召为尚书令,钦赐“清节流芳”。

“四杰传芳”为王、杨、骆、卢四姓的共同门楣题辞。典故出自初唐四杰王勃(山西河津人,青年作家)、杨炯(陕西华阴人,著名诗人)、骆宾王(浙江议乌人,文学家)、卢照邻(河北涿州人,著名诗人)四位初唐诗人。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提倡刚健骨气。被称为“初唐四杰”。“初唐四杰”在创作上的不同个性特点。其中,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杨炯《从军行》长于律诗,骆宾王《帝京篇》、卢照邻《长安古意》长于歌行。“四杰传芳”盛赞初唐的这四位杰出人物,美名传扬,留芳于世。

王姓宗祠四言通用对联

三槐世泽;

两晋家声。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宋·王旦之父王祐,于庭院植槐树三株,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时称“三槐王氏”。下联典出晋·王导,位至丞相,其子孙世代簪缨。

三槐甲第;

双桂家声。

——佚名撰王姓宗祠三槐堂通用联

上联典出宋·王旦之父王祐,于庭院植槐树三株,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时称“三槐王氏”。下联见上题头《四、郡望堂号·2、堂号:三槐堂》介绍。

家传乌巷;

古继青箱。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东晋·王彪之精通经学,熟谙江左旧事,所录仪规藏于青箱,世代相传,人称“王氏青箱学”。下联典自东晋·王氏望族聚居建康乌衣巷。

太原望族;

东晋名家。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晋·王敦。下联典指东晋·王导。

求鲤世泽;

爱鹅家声。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汉·王祥(历汉、魏、晋三代,下同),有卧冰求鲤奉母之故事,旧时列为“二十四孝”之一。下联典出东晋·王羲之性爱鹅,为山阴道士写《道德经》以换鹅。

阳明学术;

逸少风流。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王姓宗祠太原堂联。上联典指明王守仁,于故乡阳明洞中讲学,世称“阳明先生”。下联典指东晋·王羲之,字逸少,有“东床坦腹”的故事。

卧冰跃鲤;

朝阙飞凫。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汉·王祥,卧冰求鲤侍母。下联典自东汉·王子乔每朝阙,来去无踪,凭双凫飞来,时人称其“仙吏”。

辋川书画;

沂国方严。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王维,工诗善画,晚年居蓝田辋川。下联典出宋·王曾,封沂国公,处政方严。

明妃青冢;

金母瑶池。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王昭君。下联典指神话传说西王母。

槐堂世瑞;

珠树家珍。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王祐。下联典指唐·王勃。

暖舒柳岸;

瑞溢槐堂。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北宋·王祐、王旦父子。

王姓宗祠五言通用对联

一经传旧德;

五字耀英才。

——王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代吏部员外郎、书法家王澍联。

德从宽处积;

福向俭中求。

——王时敏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初画家王时敏联。

王姓宗祠七言通用对联

兰亭一集家声远;

槐树三株世泽长。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晋·王羲之书法为古今之冠,其之最为《兰亭序》贴。下联典指北宋·王祐。

碧纱笼护诗人草;

金带围开宰相花。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王播,显达为相后,寺僧以碧纱笼护其孤贫寄食时题于寺壁之旧作。“金带围”,为花瓣腰部有一圈黄色的红芍药。相传此花少见,如开则城中当宰相。下联典出宋·韩琦家宴,王珪、王安石、陈太博均在,金带围一出四枝,后四人先后为相。见宋周辉《清波杂志》。

黄槐绿竹栽新院;

紫燕红鹅说旧家。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王祐、王献之。下联典指东晋·王谢、王羲之。

千里荷花开世界;

一杯美酒对湖山。

——佚名集句题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集自出唐代诗人王湾诗句。下联集自宋代诗人王庭珪诗句。

天收运召沧江客;

兵气销为日月光。

——王懿荣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代金石学家王懿荣联。

对联喜贴右军墨;

春意乐赋摩诘诗。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晋代王羲之,世称王右军。下联典出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

秋水落霞惊四座;

桐花栖凤报群贤。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代文学家王勃,其《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下联典出清代诗人、刑部尚书王士祯。

庭前刻玉称人瑞;

阶上看槐庆德长。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指北宋·王祐。

笃宗族以昭雍睦;

训子弟勿作非为。

——王贞常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王氏名人王贞常座右铭联。

淡如秋水闲中味;

和似春风静后功。

——王士祯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代诗人王士祯联。

语为吉祥滋厚福;

心缘谨慎历亨衢。

——王昶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代学者王昶联。

传家节操同松竹;

报国功勋并斗山。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王氏节义堂联。上联典自王氏家族有松竹般的节操。下联典自王氏家族人才辈出,不少人为国为民建过功、立过业,有斗岳般的功勋。

中堂喜贴右军墨;

西苑常吟摩诘诗。

——庄温英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晋代王羲之,世称王右军。下联典出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

兰亭一集家声远;

槐树三株世泽长。

——庄温英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下联典出宋·王祐,于庭院植槐树三株,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时称三槐王氏。

望族聚居乌衣巷;

名家缘来紫燕诗。

——庄温英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宋·王旦之父王祐,于庭院植槐树三株,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时称“三槐王氏”。下联典出晋·王导,位至丞相,其子孙世代簪缨。

扬朱理学斗山仰;

开闽勋猷俎豆香。

——庄温英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下联典出五代时闽国的建立者王审知兄弟。

王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对联

天下文章,莫大乎是;

一时贤士,多从游之。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指清代大臣、诗人王士祯。

秋月春花,当前佳句;

书法名画,宿世良朋。

——王文治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代诗人、书法家王文治撰书联。

家传乌巷,三槐世泽;

古继青箱,两晋家声。

——庄温英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东晋·王氏望族聚居建康乌衣巷。下联典自东晋·王彪之精通经学,熟谙江左旧事,所录仪规藏于青箱,世代相传,人称“王氏青箱学”。

愿有两眼明,多交益友;

恨无十胩暇,快读奇书。

——王兰汀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历史名人王兰汀撰联。转引自《中国楹联鉴赏辞典》。

读卷识忠肝,足征明目;

阅书藏锦腹,始见天聪。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南宋学者王应麟,字伯厚,淳祐年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学问广博,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等都有研究,著有《因学纪闻》、《玉堂类稿》等。某年殿试,他应召参与复考,理宗想把第七卷放在第一位,令他读卷。他读后评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便将作者选拔为状元,唱名时才知道是文天祥。下联典出汉代上虞儒生王克,苦读书又善读书,满腹经纶。

手植庭槐,伫应三公佳兆;

才称珠树,雄居四杰先班。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王祐。下联典指唐·王勃。

阳明理学,一代斗山瞻仰;

开闽勋猷,千年俎豆馨香。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曾在故乡阳明洞中筑室,世称阳明先生,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初学程朱理学与佛学,又转陆九渊心学,并发展了击的学说。著有《传习录》、《大学问》。明代中期以后,阳明学说影响极大,还传到日本。下联典出五代时闽国的建立者王审知兄弟,王审知字信通,因始人,唐末,跟他哥哥王潮起兵入福建,王潮死后,王审知被封为闽王,在闽兴学校,建海港,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中说书香,世传五子至理;

古人品重,文标八大名家。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王氏宗祠联。上联典指隋哲学家“文中子”王通。下联典指北宋名相,文学家王安石。

赋美才奇,汉南称独步之学;

年高德昭,睢阳推五老之尊。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汉末文学家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为曹操幕僚,官侍中。博学广闻,诗、赋辞气慷慨,被誉为“建安七子之冠冕”,下联典出宋代太原人王涣,官太子宾客,庆历末年,他与原宰相杜衍、原光禄卿毕世长、原兵部郎中分司朱贯、原尚书郎冯平,告老退居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古睢阳),结为五老会,都年过八十,康宁爽健,相处甚欢。

系出周暹,万派同源传佛国;

亲联中泰,四邻合德耀南天。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泰国首都曼谷王氏宗祠联。上联典指泰国古称暹罗,为佛教之国。下联典指王姓华侨、华裔遍及东南亚。

迁史前稽轩昊,由来遵远祖;

明图可按姬王,自昔证同宗。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王氏宗祠联。全联典出王氏得姓源流出自姬姓,系出周灵王太子晋,而其祖根一 直可上溯至黄帝轩辕氏,这在司马迁的《史记》与明代余姚王氏族谱所辑宋代《御制太原王氏世荣悠远谱系图 》中均有明确记载。

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

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

——王士祯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清代诗人王士祯联。

珠树家珍,流传圣主贤臣之颂;

槐堂世相,记载忠臣孝子之名。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王勃兄弟和王褒。唐初文学家王勃和他哥哥王勮、弟弟王助并有才名,当时文学家杜易简称为“三株树”。王褒,字子渊,资中人,西汉辞赋家,宣帝时,益州刺史王襄向朝廷推荐他,应诏曾作《圣主得贤臣颂》。下联典出宋代王祐、王旦父子和王尊、王杨。王尊字子赣,汉代高阳人,官益州刺史;王杨,即王吉,字子阳,汉代皋虞人,宣帝时官博士、谏议大夫。当时人说:“王杨为孝子,王尊为忠臣。”

幕府敞芙蓉,地望留一家燕翼;

锦篇垂芍药,天章启百代龙文。

——方兆麟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安徽省怀宁县月山镇王氏宗祠联。上联典出南朝齐人王俭,字仲宝,南朝宋明帝时,官秘书丞;入齐,迁尚书左仆射,领吏部,封南昌县公。少年时即好礼学,尤善《春秋》。唐李商隐有“芙蓉王俭府,杨柳亚夫营”诗句,唐罗隐也有“王俭望高,芙蓉比幕”句。“燕翼”,语出《诗经·大雅·文王有声》,善为子孙计谋。下联典出唐代京兆人王徽,字昭文,进士出身,历官右拾遗、户部侍郎、同平章事、右仆射,曾写有《芍药赋》。

辅国有先声,宋相元藩明督抚;

传家无别业,唐诗晋字汉文章。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湖南省邵阳蒋河桥王氏宗祠联。上联典出宋相,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庆历年间进士,神宗时官至宰相,推行青苗、均输、农田水利等新法,封荆国公。“元藩”,指元代沈丘人王保保,平章察罕帖木儿的外甥、养子,顺帝赐名扩廓帖木儿,历官太尉、中书平章政事,封河南王,总天下兵马,屡与明将徐达交战,曾被明太祖朱元璋夸称“奇男子”。“明督抚”,指明代哲学家、文学家王廷相,字子衡,仪封人,弘治年间进士,曾任四川巡抚,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与李梦阳、何景明等并称“前七子”,著有《雅述》、《慎言》等。下联“唐诗”,典出唐代诗人王勃、王维、王之焕、王昌龄等。“晋字”,指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汉文章”指东汉哲学家王充,字仲任,上虞人,少年时曾游洛阳太学,博览群书而不拘泥章句。曾官郡历曹、治中等。后罢职家居,从事著述,一生尽力于反对宗教神秘主义和目的论,捍卫和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著有《论衡》。

珠树家珍,古今侈圣主贤臣之颂;

槐堂世相,记载传忠臣孝子之名。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前句典出唐·王勃兄弟三人毕有才名,人称“三株树”;上联后句典出汉·王褒,字子渊,应诏作《圣主得贤臣颂》称旨。下联前句典出北宋·王祐。下联后句典出宋·王吉,孝子;王尊,忠臣。

自东周受姓以来,功名及五侯三公,才学列七贤四杰,文韬武略,代有英豪,祖德溯渊源,俎豆馨香,凛凛乎秋霜春露;

从西村卜居而后,支系分千流万派,睦宗合八股一祠,瓜衍椒繁,世相继续,子孙庆昌炽,门庭清白,蒸蒸焉身显家齐。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45+45=90字)

篇3:番禺祠堂对联初探

关键词:祠堂;对联;番禺;番禺祠堂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275-02

祠堂不仅是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村民心中、生活中最亲近的公共空间场所。祠堂的原始功能体现在作为祭祀、教育、宗族法治、与婚庆嫁娶密切相关的场所上,它是封建社会宗法家族制长期发展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迁及社会制度的改变,祠堂于当今社会的地位不再显赫。它依然作为记录着宗族历史的辉煌的载体而保存于今天;但许多曾经美轮美奂的祠堂建筑却淹没在高楼大厦中。祠堂的传统功能不再如往昔,可我们都知道它蕴含的建筑、历史、文化、风俗等内涵及相关的传统风俗活动,是我们珍贵的历史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番禺祠堂众多。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建县的番禺区,历代建有祠堂(世人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2028座,至今保存了644座,现存比较完整的祠堂有368座,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祠堂有1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祠堂有16座。主要分布在沙湾、石楼、化龙、石碁、钟村、南村、新造等镇街。

番禺著名的四大祠堂分别为:沙湾镇的留耕堂、石楼镇的善世堂、南村镇的邬氏大宗祠(俗称光人堂)、大石镇的敦叙堂(巳毁)。这些众多的祠堂都是番禺区物质文化的宝贵遗产。现在已是中外游客游览、考察、凭吊的热点。游览番禺祠堂,不仅可以观赏到珠江三角洲传统建筑艺术的精华,而且可以寻觅到当地名人许多动人的故事。

番禺古祠堂最早建于元代。到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民间的祠堂建筑进入繁荣时期,到处祠堂林立,牌楼高耸,番禺绝大部分祠堂均始建于该朝。到清康熙三年(1664年),清政府为防范明朝将领郑成功从海上进攻,采取禁海移民政策,令沿海居民内迁五十里,绝大部分的祠堂被拆毁。到乾隆嘉庆年问(1736~1820年),由于禁海移民政策的取消和经济发展,番禺又兴起一轮修建祠堂的风气。

现在我们看到的番禺的祠堂绝大部分是清代建筑,但用了不少明代遗存的建筑材料,如红砂岩石构件,短、粗、古朴的木构件等,所以,这些祠堂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从建筑材料上可以反映明清历史的演变过程。而每个祠堂命运的演变则都是一部精彩的历史剧。

祠堂的研究应该说是一个大课题,因为笔者能力所限,本文仅尝试以笔者长期生活所在地——广州市番禺区内主要的祠堂为例,从祠堂对联这个很小的角度作为切入口,作一些简浅的探讨。本文仅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对联,以祠堂的木刻对联为主,很多祠堂并没有对联,或者年久失修,对联难以辨认,有的祠堂是贴上去的纸对联(可能是一年一换的),也没有收录。

祠堂自古以来就是教书育人的文化之地。古时候,宗族在古祠堂内办私塾,以祠堂的名义奖教奖学,为参加科举的秀才提供学习住宿的场所,而其建筑的砖雕、石雕、木雕、灰塑、绘画、对联、门楣等也颇具文化气息和内涵。特别是祠堂的对联,内容涉及较广,蕴涵着深深的人文气息。“祠堂的联语是宗祠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从内容看,这类对联一般有与宗祠直接相关的反映家族渊源和迁徙、寄望于家族兴盛、劝导族中子弟等类,二是即时即事类对联,如在宗祠中举办祭祖、吉庆、丧葬活动时所用对联。”[1]《番禺日报》曾报道过钟村镇韦涌村方氏大宗祠:“方氏大宗祠可谓沈博绝丽,里面挂满了许多文辞优美,韵味悠长的对联。从前座步入后座,一幅幅对联将你引入曾经的繁华历史里,不禁要感叹年代的更迭交替及岁月的源远流长。”[2]有的祠堂的对联,更是大家手笔。如沙湾何氏大宗祠(留耕堂)就有很多心学大儒陈白沙的手笔,如牌坊上原来有陈白沙①所题“荫德远从祖宗种;心田留与子孙耕”的对联,下联“心田留与子孙耕”别出心裁,另有一番意境,并又因此故名留耕堂。

除了大门题额和正厅的堂号之外,仪门上的匾题以及大门和正堂、寝堂各处的对联也是表达纪念性的重要方式,实际上,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文字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既记录着浓缩的家族历史尤其是给家族带来光荣的典故,也是家族理想的表达和知书达礼的象征。

不同的祠堂其对联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意愿也各有差异。据笔者统计,大部分对联强调的是整个宗族的共同愿望和价值观,不仅有对祖先的尊崇,还表露出对族人的殷切期盼,渴望着族中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光宗耀祖等。如小谷围街南亭村关氏宗祠“先辈创业维艰厚泽乡闾恩垂久远;子孙守成不懈宏扬祖德族系绵长”;南村镇邬氏大宗祠“礼义继宏才(,)厚泽远培开大业;文章昭显德(,)名贤毓秀衍丕基”;沙湾镇福涌村陈氏祖祠“古祠存浩气祖扬礼智仁创绩建功辉后代;今杰振雄风宗树德才勤勇臻康加富耀先贤”;钟村镇韦涌村方氏大宗祠“源自方山显赫六桂流芳远;仰思承直光耀万代余荫长”。有的则主要强调整个宗族的共同历史渊源,如化龙镇山门村李氏大宗祠“龙门世泽;鹿洞儒宗”;石碁镇大龙村阙里南宗“脉承麟里;派衍龙溪”;石碁镇石岗西村胡氏宗祠“苏湖世泽;淮海家风”。有的对联则是家族迁徙历史的记录,从对联的内容中可以读出历代对家族历史的续写,如沙湾镇东村李忠简祠“一代儒臣开胜地;千年庙食砥中流”、“菊坡门下传心印;淳佑朝中展壮猷”。有的对联则希望宗族和睦,不同房派之间应该和睦相处,如钟村镇屏一村通表郭公祠“乔木发千枝岂非一本;长江分万派总是同源”。很多对联开门见山,直书祖先的辉煌历史,引以为豪,如南村镇板桥村黎氏宗祠“一门五名宦,四代七乡贤”;②石碁镇大龙村孔尚书祠“圣德千秋颂;宗贤万世昌”;③石碁镇傍东村古氏大宗祠“一朝国宝;三世乡贤”。

其实番禺祠堂的对联非常多,笔者根据手头收集的资料粗略统计一下,仅石楼镇的祠堂就有约五十条,如果都记录下来,完全可以出一本对联集,但很多对联是今人新作,个人认为历史价值不高,但笔者暂时难以分辨对联是否新造,还需再行考证。因为笔者能力所限,本文成文仓促,所摘录的对联不多,本文仅摘录其中一部分(附后),作为典型例子进行浅陋的分析,并期待今后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更希望能得到各位方家同行的探讨和指导。

注释:

①陈白沙:即陈献章(1428年—1500年),字公甫,号石斋,别号碧玉老人、玉台居士、江门渔父、南海樵夫、黄云老人等。生于明宣宗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卒于孝宗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终年73岁,因曾在白沙村居住而人称“白沙先生”,广东新会都会村人(即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书法家。著作后被汇编为《白沙子全集》。陈白沙是岭南唯一诏准从祀孔庙之学者,享有“岭南第一人”、“广东第一大儒”盛誉。他用圭峰山的硬朗茅草制成茅龙笔,其书法字体苍劲有力,别具风格。

②板桥黎氏宗祠又叫“永思堂”,位于南村古镇区西北部的板桥村,是纪念抗清名将、爱国诗人黎遂球的祠堂。黎遂球,字美周,自幼聪慧,曾师从陈子壮,檀诗文、山水,诗书画技冠当时,被誉为“黄牡丹状元”。

③石碁镇大龙村的孔尚书祠与阙里南宗祠,为孔子三十八世孙、唐朝广州刺使、岭南节度使,兵、礼二部尚书孔癸戈的专祠。

参考文献:

[1]罗方贵:《柳州宗祠现状调查概说》,《广西地方志》2008 年第 4 期,第 69-70 页。

[2]宋玉萍:《番禺方氏大宗祠》,番禺日报,2007 年 5 月 27 日 A1 版。

篇4:王氏祠堂的对联

上联:典出王祜植槐、王献之爱竹。

下联:典出王谢抚燕、王羲之爱鹅

对联喜贴右军墨;春意乐赋摩诘诗。

上联:典出晋代王羲之,世称王右军。

下联:典出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

秋水落霞惊四座;桐花栖凤报群贤。

上联:典出唐代文学家王勃,其《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

下联:典出清代诗人、刑部尚书王士祯

碧纱笼护诗人草;金带围开宰相花。

上联:典出唐代大臣王播。

下联:典出宋代岐国公王珪及荆国公王安石

语为吉祥滋厚福;心缘谨慎历亨衢。

——清代学者王昶联

淡如秋水闲中味;和似春风静后功。

——清代诗人王士祯联

秋月春花,当前佳句;书法名画,宿世良朋。

——清代诗人、书法家王文治联

手植庭槐,伫应三公佳兆;才称珠树,雄居四杰先班。

上联:典出王祜。下联:典出王勃

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

——清代诗人王士祯联

上联典指北宋·王佑、王献之。下联典指东晋·王谢、王羲之。

千里荷花开世界;

一杯美酒对湖山。

——佚名集句题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集自出唐代诗人王湾诗句。下联集自宋代诗人王庭珪诗句。

天收运召沧江客;

兵气销为日月光。

篇5:古代祠堂大门对联

2、仕宦元明清三朝精忠耀国史,奠安登莱海千秋德业振家声。

3、祖德振千秋大业,宗功启百代文明。

4、敬恭明袖则笃其庆,昭穆列祖载锡之光。

5、休言别族与宗族,但道吾翁和若翁。

6、二姓合龛对联余庆堂联余地有亨泰,庆盛多吉祥。

7、土产无价宝,地生有道才。

8、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

9、落道公式道远几时通达,路遥何日还乡。

10、生,老,病,死,苦。

11、氏族联百年树德,奕代流芳。

12、绳其祖武,佑我后人。昭假烈祖,佑启后人。

13、蒸尝勿替,祀事孔明。

14、心诚则灵,意虔便安。

15、奉先思孝,敦族言欢。

16、孰事有恪,明德维馨。

17、春秋匪懈,继序不忘。

18、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德行。

19、万叶荐余庆,千龄光本支。

20、衣冠陈俎豆,礼乐荐馨香。

21、恭敬节让明礼,语默动静其诚。

22、子孙亦以为序,昭穆不失其伦。

23、福星高照栋孙,礼乐幸来紫阁。

24、富贵贵在创业,幸福福于劳动。

25、本支百世不易,蒸尝万古如斯。

26、元吉光耀在上,福禄繁荣来成。

27、宗功丕著钟麟趾,祖泽长绵起凤毛。

28、一脉源流先世泽,满堂酝酿太和春。

29、敬恭诚则笃其庆,昭格明戴赐之光。

30、泽及后裔典万古,姻怡乡党俎千秋。

31、保民子而民欢乐,宁尔裔则尔炽昌。

32、聪听祖考之懿德,思贻父母以令名。

33、惟籍葵忱修俎豆,敢凭明德荐馨香。

34、乃圣乃神监有赫,维宗维袒启无疆。

35、匡扶民物昭千古,燮理阴阳障一方。

36、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

37、雨顺风调四时无害,民安物阜一视同仁。

38、必有丰年人耕禹甸,贻尔多福家戴尧天。

39、祖则无私无为善长,宗能秉公师作明神。

40、是训是行赞乃祖武,有典有则贻劂孙谋。

41、礼以待人恭以致昌,优然见位忾然闻声。

42、有德可久有功可大,致悫则著致爱则存。

43、保障一方功昭禾麻菽麦,兴隆四序德遍动植飞潜。

44、灵通本乎聪明山川并寿,显应由于正直人物增辉。

45、人至上圣贤书可耕可读,德为绳祖宗恩当报当酬。

46、德叶南离饮食烹调有赖,厨称东道善恶彰昭无私。

47、萃子孙于一堂序昭序穆,祀祖宗于百代报德报恩。

48、燮理阴阳不过替天行道,参赞化育无非代地施恩。

49、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

篇6:钟氏祠堂大门对联

——佚名撰钟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出钟姓的郡望和源流。

千秋士表;一代人师。

——佚名撰钟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晋代御史中丞钟雅,官御史中丞,直法绳违,敢于制裁违法犯罪者,忠心侍卫天子,以身殉职,追赠光禄勋。下联典指东汉学者钟皓,隐居在密山,以诗律教授,门徙千余人。与陈实、荀淑、韩韵并称为“颍川四长”。

飞鸿舞鹤;流水高山。

——佚名撰钟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钟繇,工书法,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形成了由隶入楷的新貌。下联典指春秋时楚人钟子期精通音律,善辨琴。伯牙鼓琴,他能分辨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因被伯牙引为知音。

书成舞鹤;孝足感乌。

——佚名撰钟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三国魏·钟繇事典。下联典指宋·钟伷,性至孝,父丧尽哀,有群乌鸣墓前,人名其墓曰:“感乌堂”。

诗书悦性;山水知音。

——佚名撰钟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东汉·钟皓,隐居密山,以诗律教授,门徒千余人。下联典指春秋·钟子期听俞伯雅鼓琴,有高山、流水之音。

颍川世泽;诗书家声。

——佚名撰钟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南朝梁·钟嵘,作《诗品》。下联典指三国魏·钟繇,书法大家。

颍川世德;大傅家声。

——佚名撰钟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钟氏宗祠“颍川堂”联。

在家敬孝;为国尽忠。

——佚名撰钟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成都市柏合镇万亩梨园村钟家大瓦房“琴墨堂”联。

高山流水第;舞鹤飞鸿家。

——佚名撰钟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春秋楚·钟子期事典。下联典指三国魏·钟繇事典。

联苑称圣手;艺坛号全才。

——佚名撰钟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清代廪生钟耘舫,长期从教,工诗文辞。尤以联语名于后世,被誉为“长联圣手”。著有“振振堂集”。下联典指清代女文化名人钟若玉,能诗、工书、善画。说者谓:“其诗宗韩柳,字效钟王,画临雀白,闺阁中不易得之全才也。”。

颖川列四长;龙南号一峰。

——佚名撰钟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东汉学者钟皓事典。下联典指元代雷州学正钟柔。字元卿,龙南人。笃学,融贯经史,下笔千言。晚授于乡,从者数百人,咸悦服,称“一峰先生”。著有《诸经篡说》等。

颍川家风远;汀州世泽长。

——佚名撰钟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广东省饶平县黄冈镇钟氏宗祠联。

颖水千年秀;川流万载长。

篇7:王氏杂粮煎饼

每天早上的学校是最热闹的,不说补作业的催作业的坐看好戏的人的种种神态,单说他们手上拿的早餐就已经异彩纷呈。普通点的,有楼下卖的鸡腿汉堡,吃的人一边叹息又涨价了,一边暗骂里面夹的肉越来越少。抱怨完了,第二天见他,手中拿得依旧是那个。还有就是孜然夹馍、韭菜包子、培根蛋饼之流,这类人吃得陶醉忘我,全然不知道旁边人闻着那味道,怎一个销魂了得。那各种面包的人也不在少数,总有那么一个两个人吃之前先要把面包蹂躏一番,压扁了吃也好,撕开了吃也罢,死相各异的面包终究还是匆匆忙忙也落入他肚中。

而我的早餐,是这众多早餐中不可忽视的一朵奇葩。那是妈妈亲手料理的煎饼夹菜,后桌同学增雅号“王氏杂粮煎饼”。

暂且按下那五味陈杂的味道不说,先看看这样子。保鲜袋装着的,如果没拿好,就会有红红的辣椒油流出来,兼有没夹紧的豆豉或其他菜一块。吃的时候无从下手,吃完了不仅满嘴流油而且满手油渍。

再说那味道,千辛万苦地剥开保鲜袋,咬上那么一口,那可真是酸甜苦辣,样样皆有。我就奇怪妈妈到底是往里面夹了什么,打眼一看,煎饼本身是混了核桃粉(说是补脑子)做出来的。往里再仔细一瞅,首先看见就是被整棵夹进去,压扁了的一颗白水煮鸡蛋。再看就是什么都有了,前一天的剩菜或是今儿早上刚煎的鳕鱼,于我妈看来,大概是没有什么不能往里夹的。豆腐乳和蓝莓酱共舞,三文鱼和土豆丝一色,肉松与奶酪齐飞。总而言之,没吃过我妈做的饭,你就不知道中年妇女的想象力。

这是主菜,与之一起的还有各种各样的配菜,这可就比主菜好看好吃多了。如果煎饼的油太大,会有早晨鲜榨的果汁或是菊花普洱茶。说到菊花普洱茶,我妈最大的爱好就是把两样茶放在一起泡,你要说她这是浪费好东西,她只会一翻白眼,你懂什么,这叫双重疗效,双管齐下!再者还有培根和金针菇、生菜、香菇等一起做出来的加餐,用牙签扎起来,虽比不得外面的,倒也别有一番滋味。

每天早上,我带着一兜的早餐,不得不说是丰盛。坐在一兜拿着自己买的面包、汉堡、菜夹馍的同学中,一边抱怨着“王氏杂粮煎饼”的难吃,心下却渐渐了然。难吃又怎样呢?那是我妈做的。承载着浓浓爱意的早餐。

嘉宾点评

表现母爱的文章很多,但大都比较沉重,而且有些模式化,了无新意。这篇习作笔调轻松,语句诙谐,选材新颖,视角独特,颇有点与众不同。文章的写作对象是每日早餐,在作者笔下,母亲亲手调制的早餐简单粗陋,随意性强,作者戏称为“一朵奇葩”,同学赠雅号曰“王氏杂粮煎饼”。后来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作者渐渐感悟出妈妈的早餐其实是别具匠心的苦心之作,它溢满了浓浓的爱意。文章结尾卒章显志,水到渠成,突出了主题。欲扬先抑和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使文章达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主持人点评

写文章真的不难。你看一个小小的煎饼,就让作者成就了一篇美文。本文的语言朴素本色、幽默灵动,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老道流畅,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出色的语言驾驭能力。

同样,情感的抒发真实、自然,完全符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声,毫无斧凿雕琢痕迹。如抱怨汉堡涨价、夹肉渐少,这么真实有趣;“难吃又怎样呢?那是我妈做的”,多么自豪幸福;“没吃过我妈做的饭,你就不知道中年妇女的想象力”,多么俏皮可爱;“一边抱怨着‘王氏杂粮煎饼’的难吃,心下却渐渐了然”,多么“虚伪”而又富有童趣。

记叙文贵在细节描写。本文写学校早晨的热闹非常精彩传神,从同学们早餐的食物着笔,通过细节刻画,不管是“压扁了吃”还是“撕开了吃”,不管是煎饼拿着流油,还是吃完满嘴流油,把吃相写得活灵活现,一个个人物和画面如在眼前。

本文运用技巧相当娴熟,同学们的早餐和自己的早餐的对比;写自己的早餐的“样子”“味道”“主菜”“配菜”等层次清楚,过渡自然。同时在介绍煎饼时,同学们送的雅号、妈妈的解释、自己的感受等这些都熔铸在一片小小的煎饼中,显得巧妙自然。

与其说“王氏杂粮煎饼”这里有母爱,毋宁说这是作者感受到的平凡、真实、有趣又幸福的生活。阅读本文,心情畅快,更油然而生一种钦佩与羡慕之情,也许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的人就是吃“王氏杂粮煎饼”的缘故吧!

篇8:祠堂对联大

2、上联:世代源流远;下联:孙枝奕祀长

3、上联:燕翼贻谋承后裔;下联:凤毛齐美耀前人

4、上联:心诚则灵;下联:意虔便安

5、上联:子孙亦以为序;下联:昭穆不失其伦

6、上联:恭敬节让明礼;下联:语默动静其诚

7、上联:丹心一颗;下联:仁德万世

8、上联:宗功灿耀;下联:贤德世泽

9、上联:三忠厚德;下联:九牧清风

10、上联:敬恭明袖则笃其庆;下联:昭穆列祖载锡之光

11、上联:流环章贡,秀峙崆峒,幸山川别开生面;下联:世衍俊宗,家诒顾及,大门第赖有传人

12、上联:南来为客;下联:北去是家

13、上联:祖灵追百世,若见若闻;下联:长江分万脉,总是同源

14、上联:一等官人,荣秘丞声外;下联:五行尊敬,高兴士文章

15、上联:道远几时通达;下联:路遥何日还乡

16、上联:敷政南阳,太守蒲鞭示辱;下联:校书天禄,老人藜杖炊光

17、上联:百代孝慈山仰泰;下联:万年支派水流东

18、上联:三馆六曹十七科,竞称前辈;下联:一官万里两千石,遂老斯人

19、上联:五百年衣冠旧第;下联:十七世弓马名家

20、上联:江水源同流万派;下联:宗功启百代文明

21、上联:灵通本乎聪明,山川并寿;下联:岁时蒸尝祭烹,可不敬乎

22、上联:说礼敦诗,丕承先志;下联:贻谋燕翼,垂裕后昆

23、上联:汉高故里;下联:古宋遗风

24、上联:卫公勋业;下联:元礼门墙

25、上联:神至尊一诚可格;下联:致孝思高曾以上

26、上联:旧德焕若其新;下联:子孙对越惟诚

27、上联:念先人须善嗣先人弓裘,必教泽如清G,吏才如零G,方无惭出处;下联:入此庙在求通此庙Z,惟束顽以宗法,合敬以祭法,庶不忝A尝

28、上联:祀祖宗于百代,报德报恩;下联:显应由于正直,人物增辉

29、上联:还冀诗书着祖鞭;下联:春露秋霜展孝思

30、上联:万年支派水流东;下联:孔惠孔时洁蒸尝

31、上联:勋业西平望;下联:文章北海风

32、上联:千枝归一本;下联:万派总同源

33、上联:仲光滔华振志万承有元堂世运;下联:和平忠美瑞深开业积德并传朝

34、上联:修身齐家,不外纲常大节;下联:德叶南离,饮食烹调有赖

35、上联:保障一方,功昭禾麻菽麦;下联:燮理阴阳,不过替天行道

36、上联:匡山怀哲士;下联:青莲慕奇才

37、上联:苹蘩藻洁,俎豆祝千秋;下联:馨香酬祖德,祭用A尝

38、上联:双木高擎;下联:万世福荫

39、上联:玉炉修炼延年药;下联:真道兴诚益寿丹

40、上联:居士词犹传漱玉;下联:娘子军莫与争锋

41、上联:雅言不外诗书礼;下联:v见忾闻昭祀典

42、上联:陟降遥通,魂魄常依华屋;下联:继志述事,毋忘孝友先声

43、上联:福星高照栋宇;下联:富贵贵在创业

44、上联:海隅文藻振世;下联:顺昌旗帜惊人

45、上联:后人继世翼孙谋;下联:诗书礼乐尽修齐

46、上联:幸福福于劳动;下联:福禄繁荣来成

47、上联:寡鹄申哀,三娘命薄;下联:飞燕得宠,列女传成

48、上联:孔氏弦歌,鲁国新声闻壁内;下联:汉家箫鼓,祖庭余韵在人间

49、上联:厨称东道,善恶彰昭无私;下联:春秋展祭,馨香宜彻幽泉

50、上联:元吉光耀在上;下联:礼乐幸来紫阁

51、上联:莫谓凡夫有难度;下联:尚留道德五千言

52、上联:守本忿耕读第一;下联:尽人伦孝友俱先

53、上联:五行金木水火土;下联:世裔公侯伯子男

54、上联:祭如在明德惟馨;下联:子孝孙贤世泽长

55、上联:唐朝正字;下联:汉室传经

56、上联:以燕以翼宏堂构;下联:孔惠孔时洁蒸尝

57、上联:昭君王盛世炳将相奇功,祖祀常传功盖世;下联:诵道德真经书诗词名著,昆心恒念业齐天

58、上联:子姓萃一堂,序昭序穆;下联:乔木发千枝,岂非一本

59、上联:本支百世不易;下联:礼乐绳其祖武

篇9:祠堂十三字对联

高天厚地献奇,星斗图书山水画;

光宗耀祖垂训,衣冠礼乐圣贤言。

——高天厚地:比喻长久。明·吴承恩《贺金耻齐翁媪齐寿障词》引:“高天厚地,共启长年。”图书:指河图洛书。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最早记录在《尚书》之中,其次在《易传》之中,诸子百家多有记述。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易·系辞上》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光宗耀祖:光:有面子;宗:宗族;耀:显耀;祖:祖先。为宗族争光,使祖先显耀。元·石君宝《曲江池》第四折:“今幸得一举登科,荣宗耀祖。”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3回:“儿子管他,也为的是光宗耀祖。”垂训:垂示教训。《文选·夏侯湛<东方朔画赞>》:“傲世不可以垂训也,故正谏以明节。”刘良注:“傲慢理不可以垂教后人。”三国魏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夫先王垂训,开端中人。”明李贽《答马历山书》:“虽各各著书立言,欲以垂训后世,此不知正堕在好为人师之病上。”清陈炽《<盛世危言>序》:“顾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空文垂训,道可传而器不可传。”

篇10:朱氏祠堂通用对联

耀祖光宗垂训衣冠礼乐圣贤言

族脉接沛源源深泽流万代

宗祠建南山山秀福荫千秋

鸿公肇姓仍续邾家香火

秺祖建堂始培沛国根基

偿夙愿扬族势光前浴后家家旺盛

树雄心建宗祠继往开来户户昌隆

源溯沛国,天地启宏慈,天子功勋昭日月

德馨紫阳,古今垂旷典,圣人儿孙念恩荣

南山耀锦章水如银承元帅声威威震四海

康邑发祥朱门衍派传功德德扬五洲

朱氏祠堂楹联(有出处)

道统阐薪传,洙泗真源今未坠

篇11:孝感《王氏族谱》考(一)

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镇王家河村(群富村),王姓聚居,共分五分(房)。从一世祖开基以来经历了大约650年。王姓族人祖传“倒炉”手艺,多以铸造为业,现在冶金行业称为“翻砂”。这种手艺起于何时,现在已无从查考,我在光绪八年(1882年)编纂的《孝感县志》上找不到任何踪迹,1959年出版的《孝感县简志》上也未见明确记载。从采访族人看,至少晚清以来即以此手艺谋生。早年主要生产犁面、犁尖等农具和铁锅,20世纪七八十年代,转而生产铝锅、铝水瓢等日用品。为谋生起见,村中许多男丁到湖北、河南、安徽各县开炉铸造,20世纪50年代以后成为各县铁工厂、农具机械厂的技术工人,为我国现代化事业的起步贡献了力量。20世纪60-80年代初,我曾看到王家河家家开炉,处处起火,稻场上晒着翻砂用的模子,人人经营铝制品生意的局面。在一段时期里,王家河是周围各村庄中较为富有的,是为周围各村庄羡慕的。随着国家现代化的进展,耕田农具逐渐机械化,生活用品也转由机械生产,犁铧没有市场,铝制品锅、锅盖、水瓢等农村家用工具也逐渐失去了市场。今天的王家河,这种流传几百年的手艺,除一户为外地工厂加工零配件还在“开炉”生产外,其他各家皆已敛手。还有几家王姓后人在外地开了工厂,那已经是较为现代化的生产了。这种传承了几百年的手艺,在王家河也只是留存在人们的回忆中了,再也看不到开炉、起火的轰轰烈烈景象了,现代化生产极大地摧毁了农耕时代的手工业生产和相关技艺。寄居各县的“倒炉”手艺人也都落籍各地了。

近年各地农村发起修谱。王家河王氏二分王顺凯(朗清)十年前开始筹备,做出了相当努力,打算修出二分续谱,可惜英年早逝,未能及身而成。五分在族人王心棋(润琴)全力推动下得以修成,润琴先生所修之谱称《王氏五分相邦公长房克绳公支下续谱》(以下简称“五分续谱”)。润琴先生修谱过程中,发现了五分族人收藏的《王氏五分支谱》(以下简称“支谱”),他参照“支谱”和光绪十一年(1885年)所修《王氏族谱》(以下简称“光绪乙酉谱”),完成了五分族谱的修订。“支谱”与“光绪乙酉谱”最大的不同,在于“支谱”多出了九代。王氏族人各分在续修中对是否应多出九代存在不同认识。

我作为王氏二分女婿,受托担任二分谱编纂,在写给润琴先生的信中我是支持九代的。可惜的是,王氏族人大多不支持九代之说。我作为此次修谱的客卿,自不能勉强。但是,我在认真研究了孝感王氏来历及其演变历史后,坚持认为孝感王家河(群富村)自明初以来人口繁衍,应不止现在所说的22代,应该再增加4-7代,才符合历史的事实。因此,我在此仅凭可能得到的王姓族谱资料,写出一点考证,以求尽可能复原历史的真实,是否在修谱中采纳,只好留待王氏贤达和后人卓裁。

孝感王姓族人的由来

考证本题以前,首先要搞清楚孝感王氏的由来。

据传,王姓族人先祖起自于周灵王。后以王为氏,绵延繁衍。魏晋时期,代有声名。北宋时,王姓族人曾为相,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作《三槐堂铭》予以称赞。《三槐堂铭》记述王氏先人曾手植三槐于庭,以激励后人上进。王姓族人遂以三槐为堂号,分居各地的王氏后人常以三槐堂自居。据王润琴先生记忆,王家河王氏宗祠里即悬挂“三槐堂”匾。五代时期,北方战乱,王氏族人南迁各地,其中一支辗转来到江西,江西王姓情况如何,资料不足,难以尽述。

江西王氏族人迁居湖北孝感,是一个大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宋元之交和元明之际,政治腐败,灾荒严重,导致农民起义不断,战争频发,各地枭雄争夺天下。湖北成为朱元璋、陈友谅、徐寿辉争夺的大战场,杀人盈庭,血流于野,人口财力严重损失。湖北《喻氏宗谱》卷一载:“徐寿辉之乱,楚地榛莽千里,虚无人迹。”朱元璋取得最终胜利,定鼎南京,统一全国。明洪武元年,高祖朱元璋颁布诏谕,令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这一举措是政府行为,造成全国人口的大流动。但是,据有关学者研究,这一次全国性的有组织的人口大流动,却在正史上没有留下过多记载。反映这一历史事实的,多存在于湖北、四川等各地的方志和族谱记载,也存在于移民后裔的口耳相传中。据复旦大学人口史学者曹树基所著《中国移民史》第五卷估算,在洪武大移民中,从江西迁往湖南的移民约有57万,江西迁往湖北的移民约为69万。由于江西未经历大战乱,人口繁盛,财力丰沛,形成了洪武人口大迁移的物质基础。据学者依据大量族谱和地方志材料的研究,鄂东北的江西移民占到全部人口80%,鄂东南和江汉平原一带约占77%,襄阳一带占到67%,鄂西北也占到30%。可见,湖北人大部分都是江西人的后裔。

由于是政府行为,迁居湖北的多是江西士族大姓,在这种形势下,往往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在政府的动员安排下集体迁移。

江西王姓先祖迁来孝感,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发生的。据“光绪乙酉谱”,一世开基祖宗二下载:“公行二,号括伯,始麻城来于元末。积功累德,塑像于东岳庙中,咸丰年间惨遭兵燹。”他是先到麻城,后定居孝感。此外,“光绪乙酉谱”没有提供王姓由来的其他材料。

据民国17年随州《王氏宗谱》(以下称“随州谱”)所载,随州王姓族人礼富、礼贵、礼荣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所撰《王氏宗谱》卷一《谱牒叙》:“宗一、宗二昆友二人,原系江西民籍,至明皇洪武二年始徙于孝感白云乡白沙铺杨桥村,居住二百余载。”另据民国17年《王氏宗谱叙》:“先君晓之日:吾先祖肇自江西,明洪武初年始迁孝感,继迁随邑,历经数世,人丁渐繁,源流渐远,若无宗谱,世系将失。”从嘉庆十八年到民国17年,中间经历了100多年,口耳相传,大体是一致的。元末明初来到孝感,这基本上来自于历代口耳相传。宗一、宗二兄弟离开江西来孝感白沙铺杨桥村定居,历代人口繁衍,乃将此地定名为王家河。康熙年间,王家河王姓三分族人中有继宗公,其二子之佐、之佑二人,之佐自孝感迁居缠山店(据“光绪乙酉谱”,此地名现已不可考),这一支族人实际上到了随州南山溃川乡紫里九甲湾杨河姚家畈落籍,之佑迁陕无考(见“随州谱”卷一《建祠碑文》)。上述《谱牒叙》所指二百余载,应是康熙初年孝感王姓兄弟迁徙随州的时间,其实,从洪武二年到康熙初年差不多三百年。

至宗一公,据“随州谱”《创修宗谱总序》载,“宗一公之后裔,另有祠宇,支派自成一宗”。这是随州王氏在民国17年到孝感王家河访问族人后,从王自安、王少初那里得到的消息。现据说,宗一公后裔在孝感城附近自成一宗,修有族谱。

根据现在所获得的王氏族谱资料,从江西来到湖北的不止一支,来到孝感的王氏族人,也不止一支。据上海图书馆编《中国家谱总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所载,元末明初从江西临川迁居湖北汉阳一支,由吉安府迁居湖北黄陂一支、汉川一支,黄冈数支,麻城一支,红安一支。还有洪湖、公安、沔阳等各县均有来自江西的移民。《中国家谱总目》还载有王祥徽纂修孝感《王氏宗谱》八卷,同治八年版,始祖明代人,其他未详,此谱藏于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笔者未曾亲自披览,不知此族今日位于孝感何处。近来发现孝昌(原属孝感,20世纪90年代析出)还有一部《溃川王氏宗谱》,明代天启年间修,1920年重修,分成七卷。这家王氏后人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屡次修谱,至2011年5月完成出版新谱三巨册。根据《溃川王氏宗谱》披露的明代天启元年(1621年)谱序,这家王氏迁居孝感县白云乡后,分成十分,天启年间“聚族于白云乡兴让北会东西南北,在祖建灵台寺地方居住者,惟六分、三分、四分、五分、七分、九分、十分,此同承纳匠贴银之族”。承纳匠贴银是指按户籍向政府交纳税银的意思。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家族。据1921年版《擐川王氏宗谱》记载,参加续谱的村庄有54个;2011年版《溃川三槐堂王氏宗谱》记载,参加续谱的王氏族人今天分居孝感、孝昌、汉川、汉阳、仙桃、大悟等市县87个村庄,人口数以万计,一说20万。1921年版《滠川王氏宗谱》在序言后,印有迁居孝感始祖宗仁公遗训。这个遗训提供了江西王氏先人迁居孝感的经过,极为重要。因为这个遗训重要,我把它全部抄录如下:

吾先祖相传世居扬州九江豫

章郡临川县金井湾,累世簪缨,宗族繁衍,分八大房。其一分裔至吾高祖讳士祺,当宋南渡后,以光禄大夫拒元兵于江汉之间,晋封统文显武将军;吾伯曾祖讳元伟,字仁杰,居义乌郡,生堂叔祖讳伟,字子允;吾曾祖讳元恺,字仁豪,籍居麻城五老山下张七相公村滚子河,生吾祖讳祷,字子诚;吾父讳之勉,号复斋,举茂才遇浊世,未上第,于元至正年间选为麻城诸生训教,著有《闲道录四子书注疏讲义》行于世;吾兄宗性,字天一,自吾祖父迄吾身,甫三代而元亡。

大明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皇诏限一月内拨发麻城士民于外府州县垦种时,吾兄年五十余,乘票拨吾于孝感县白云乡西观村白水堡,经兵燹报绝户之李家村枣柏林中茅屋三间。本年十二月二十日,偕段氏携一子与二仆申儿、旌儿至李姓家,神主犹在。

次年己酉年(1369年)正月初二日,插草标记土界,吾年方二十五岁,秋八月,乘纳户丁银三两三钱八分五厘。

五年,吾母薛氏卒于麻城十一月初八日午时,归葬于滚子河吾父墓右,上勒碑一块。

六年,吾兄分匠银一十二两,始纳票一纸,另注吾名天二。

二十二年(1389年)造瓦屋十间,二十五年(1392年),立水砦一所(按:即今孝昌县周兴东南王家砦)。段氏卒,续娶彭氏,彭氏卒,续娶余氏,各育有子女,惟九官、十官尚幼,吾年衰迈,理应颐养。尔众兄弟当体吾志,训诂成人,户丁匠银,异后不得逃避推诿以累一二人,后世子孙若有志建立祠宇,撰修家乘者,欲知历代世系祖宗名爵,须往临川县义乌郡二处祠中查之,木本水源彰彰可考。

吾本华胄,家风清馥,后世当体吾言,男子以耕读为务,女儿贵冰雪自持。男勿失业为下贱之子,女勿冶容蹈污秽之名,清白守己,勤俭持身;勿恃己势而恐吓乡邻,勿挟己智而厌薄兄弟;丧祭斟诸礼丰俭合其宜;诚于交人接物,严于省身自修。

孝为百行之首,酗为万恶之魁,遵吾言者,麒麟应瑞,背吾言者,枭獍随生。数传而后,谱系当清,子子孙孙,拳拳服膺,庶几螽斯蛰蛰,瓜瓞绵绵,于以继槐堂之家声,历久弗替,不卜可知也。其慎之勉之!

宗仁生于元朝至正四年(1344年),卒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他是从江西临川迁麻城,转孝感的第一代,他的遗训所反映的历史价值是很高的,是说明孝感王氏来历的第一手资料。为此可以有以下各点评论:

第一,宗仁说:“吾先祖相传世居扬州九江豫章郡临川县金井湾”,这里所说的先祖,明确指为“传说”。宗仁对先祖的叙述不是亲身经历,也不是根据文字记载,所说扬州九江豫章郡,是沿用古老的传闻。作为地方行政设置,郡县制是秦代设立的,两汉及魏晋时期实行,隋唐以后废郡留县,元明两代均不实行郡制。西汉时,豫章郡属扬州剌史部,王莽时改称九江郡。豫章郡大致相当于后世的江西,郡以下分成若干县,这里只有临川县金井湾这个地名应该是可靠的。

第二,临川县金井湾王氏先祖宗族繁衍,分八大房。宗仁的曾祖元恺已经迁居湖北麻城。乃父之勉以秀才未能中举,担任麻城诸生训教,有著录,担任诸生训教,是被麻城知县选拔为乡学(古称“庠序”)教师。这说明,元朝末年,王元恺一家已从江西移居麻城。

第三,“大明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皇诏限一月内拨发麻城士民于外府州县垦种”。这说明,迁移麻城士民到外府州县垦种是洪武皇帝的命令,而且要在一个月内完成,这条史料为明朝正史不载,填补了明代历史中有关移民的重要情节。这也说明,孝感王氏不是直接来自江西,而是来自麻城。这与“光绪乙酉谱”里笼统而含糊的描述大体相符合。王家河王氏族人至今还有口传资料,比如先世居住在麻城筷子巷,睡觉称作“过麻城”,至今保有对先祖麻城过籍的古老记忆,这与湖北其他地区江西移民后裔的记忆大致上是相同的。湖北各地的许多族谱都记载了瓦屑坝、筷子巷、瓦子角等地名,不仅江西有瓦屑坝、筷子巷、瓦子角这些地名,湖北境内也有瓦屑坝、筷子巷、瓦子角的地名。

第四,“乘票拨吾于孝感县白云乡西观村白水堡,经兵燹报绝户之李家村枣柏林中茅屋三间”,这也是一条重要史料。这表明当时的移民不是自愿的,是政府组织的。被移民户需要手执“乘票”,被拨往孝感白云乡。明朝政府实行里甲制,对居民有严格的户口管理,随意迁移是不被允许的。

第五,宗仁有兄弟二人,长兄宗性,字天一,宗仁字天二。宗仁迁居孝感时已25岁,带着家人和仆人来。宗性长宗仁二十多岁。

第六,宗仁被拨到孝感白云乡,住进李姓绝户家中,此家神主还在。这说明当年孝感遭破坏的惨景。宗仁第二年插草标明地界,完纳正税。正式成为湖北孝感民籍。插草标明地界,表明白云乡一带很荒凉。

第七,经过了20年的努力耕耘,才得以造成瓦屋十间(即今孝昌县周兴东南十王垮),再过三年,建成水砦一处(即今孝昌县王家砦)。这时候,宗仁的10个儿子都已出生。于此可见创业之艰难。

第八,令我们最感兴趣的是,这个遗训中所反映的历史过程与孝感市萧港镇王家河(群富村)的王氏来历有惊人的相似,都是由麻城来,都是定居在孝感县白云乡。一是定居在白云乡西观村白水堡,另一是定居在白云乡白沙堡杨桥村。前者是宗仁、宗性兄弟,后者是宗一、宗二兄弟。前者说兄长宗性留在麻城,后者说兄长宗一另成宗派。王家河的王姓和随州南山的王姓都坚称宗一另立宗祠,宗二是他们的始祖。令人怀疑那个定居在白云乡西观村的王姓是否就是宗一的后人呢?

当然,宗仁的遗训是他本人交代的,是印在明朝天启年间的《澴川王氏宗谱》上的,这是可靠的历史文献。“光绪乙酉谱”和随州《王氏宗谱》相比而言都是晚出的,是后人对先祖的追忆。

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料证明宗二与宗仁是亲兄弟,我们是否可以合理地推测:经江西来自麻城的宗仁以及宗一、宗二兄弟都是祖居江西临川县金井湾的同辈兄弟呢?

如果宗仁不是宗一,那么王家河王氏与随州南山王氏所说的宗一还在孝感吗?又在孝感何处呢?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王氏祠堂对联】相关文章:

郑氏祠堂对联04-19

罗氏祠堂对联04-21

贾氏祠堂对联04-27

徐氏祠堂对联04-30

刘氏祠堂对联05-02

廉氏祠堂对联04-07

朱氏祠堂通用对联04-11

祖宗祠堂的对联04-16

祠堂落成庆典对联04-18

尚氏祠堂的对联04-26

上一篇:中小学教师“课内比教学”活动方案下一篇:壹串通品牌营销策划经典案例——“英皇卫浴” 营销美学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