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教育的创新之路

2023-05-25

第一篇:中西方教育的创新之路

论教育的创新与变革融合之路

论教育的创新与变革融合之路·信息化与教育变革 摘

要:

进入21世纪,社会飞速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科教兴国思想的不断深入人心,信息化的浪潮已席卷整个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理念的变革和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场由信息技术革命引起的教育变革,正在对教育的各个领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有史信息技术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教学水平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随之也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下面我就结合实践,谈谈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教学的整合及作用。 关键词:创新、促进、融合、变革、教师

一、信息技术课堂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学校课堂愈来愈广泛地运用信息技术。 应当说,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可能。然而,这仅仅是一种条件和可能,而要使这种“条件和可能”成为现实,则有一个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恰当运用信息技术的问题,其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是当前值得重视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这一课题的提出,主要是源于对当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运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反思,比如信息技术仅仅被视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或盲目滥用,或简单运用,抑或为运用而运用,以至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始终处于“两张皮”的状况。而没有把信息技术的运用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内化为整个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没有上升为从认识教学规律等教学理论的角度来审视这一问题。

信息技术课教学是利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多种形式,优化课堂结构,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学生感到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最终达到使学生具备在信息社会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知识的目的。 实际上,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不可避免地给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从而促成了教学理论的“新陈代谢”现象,使一些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模式面临挑战,以及新的教学理论和模式应运而生。而新的教学理论和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重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二、信息技术与现代教学的整合的作用。

(一)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注意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从心理学角度看,多媒体中的形声资源是控制注意的工具。多媒体集声音,图形和文本为一体,形象而生动地再现事物,通过自身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据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时纯视觉和纯听觉的注意比率是不同的,视觉占81.7%,听觉占54.6%,视觉比率明显高于听觉,所以,设计出物体运动,镜头变换和特技效果,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艺术效果作用学生的感觉器官,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对象上,从而产生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有利于感知理解抽象事物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是以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教师只有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由于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而这些感性材料来源于观察和实验,需要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具体的信息和情景,在课堂上演示有声有色的感性材料,通过“先示实物,后教文字”的方法,把教学内容化虚为实,化繁为简,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轻轻松松掌握教学内容。 (三)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技能提高

教育技术能力已经成为教师专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技术能力是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基础的。教师一旦具备了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就可以带动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与监控能力、信息化教研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信息技术促进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达到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的目的。基于数据库技术的教学案例库汇集了特定教学情景下教师教学过程的客观描述,已成为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强有力工具。

信息技术促进信息化教研能力提高——知识检索工具、知识更新工具、知识管理工具、知识结构优化工具帮助教师打牢科研的知识基础。数字图书馆、CNKI、电子期刊、教育网站、教师网联为教师提供数字化的教育科研资源,用于科研选题、文献研究、文献引用、论文写作等。Web2.0技术为教师提供反思、交流、虚拟教研、协作研究的网络环境和工具。教师利用网络调查工具、统计软件、数据分析软件、课堂教学分析软件、课题网上申报平台和网上投稿平台可以提高教育科研的效率、效益和效果。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反思能力提高——教师可以利用博客等社会性软件的低技术门槛、零成本、零维护和高绩效的特性进行常态化、可视化、网络化和群体化的教育反思。日积月累,教师必定能够不断提高教育反思能力。

(四)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态度养成和升华

教师专业态度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教师工作一方面具有创造性劳动的特点,同时也存在大量琐碎的重复性劳动等问题,日积月累,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到职业的无趣、无成就,教育也就变得死板、僵化,缺乏开拓创新。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减轻日常工作负担,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升劳动的创造性。教得轻松、教学有乐趣、有成就感、有创造性的体验,教师才会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将职业升华为终身追求的事业,努力达到专业境界。

三、教育信息化对我国教育的影响作用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教育信息化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更加重大的影响。其主要作用有: (一)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育信息化促进人们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重视信息科学技术和人的素质培养,树立面向世界、科学发展、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树立以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培养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教学观。教育信息化带给人们的是全新的信息资源,全新的理念和全新的硬件、软件、潜件环境。 (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教育的现代化和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就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和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使教育由传统、半传统的走向现代化,这就是教育改革的过程和方向。教育信息化本身就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信息化推动了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模式、教育环境等的全面改革与发展。在信息化进程中,我国的教育现代化事业取得了重大发展。 (三)催生与发展信息化教育

教育信息化的直接效果就是催生与发展了信息化教育,使现代教育进入信息化时代。也就是说,信息化教育是教育信息化产生的新的教育形态。培养信息化人才、提高信息素养、倍增教育效益是信息化教育的功能,也是教育信息化的任务。作者在《论信息化教育》一文中对信息化教育作了系统论述。

(四)带动教育信息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是驱动教育信息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作用的动力系统,教育对教育信息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需求必定要求二者适应需求而发展进步,这是一种互动关系。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够把科学推向前进。”

四、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泛引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教室,却把世界各地的事、物尽收眼底,一览“天地众横”,不但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还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使教育更好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总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深入,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正在产生深刻的变革,走融合之路,一定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信息技术与教育变革,为加快实现教育信息化作出努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信息化教育为我们展示了未来的美好前景,但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它是一个适应性社会过程,它的发展取决于它是否能很好的适应教育环境及如何为教育服务,因此,我们将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不断积累经验,为全方位工作实现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的融合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二篇:中国不能走西方宪政之路的五大原因

2014-12-03 13:37 来源:求是

我有话说

作者:喻 中

研究中国问题,要从中国实际出发,不能从概念出发,更不能用所谓西方模式作为标准来衡量我们。而西方宪政是一个被“神化”的概念,许多关于法治乃至政治发展道路的话题,都被这样一个具有特定西方政治法律话语含义的概念所遮蔽,成为争论不休的问题。事实上,西方宪政从表现形式来看,是多元化、多样性的,因为西方社会的政治本身就是多元、多样的,宪政不可能呈现出一个单一的模式。无论是英国的宪政还是美国的宪政,都是地方性知识,都没有普适性。今天,中国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大背景下,在强调宪法实施的大背景下,如果认为中国的未来是走西方宪政之路,显然是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误读。这有很深的思维误区,需要结合历史与现实进行澄清。

第一,虚构因果关系。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中国之所以很快接受了来自西方的宪政概念及其所代表的欧美政治制度中的某些元素,原因就在于:那时的大多中国知识分子已经认为只有西方的宪政才能救中国,只有西方的宪政才能让中国富强起来——西方的宪政就像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西方的宪政能让中国富强起来?是因为西方宪政的功效已经得到了验证:西方各国之所以富强,就是因为它们有宪政这个好东西,西方宪政是西方各国富强的根本原因。这样的思维和推理,虽然在近代中国很流行,但严格说来,它是虚构因果关系的产物。在富强与一些人想象的西方宪政之间,其实并没有严格的因果关系。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富强的程度都是相对的。一个国家处于相对富强的地位,与这个国家是否有某种宪政并无必然联系。近代中国知识界长期认为英国是最成熟的宪政国家,但20世纪以后的英国,显然不是全球最富强的国家。英国曾经一度是全球最富强的国家,但英国的“完美宪政”并不能维系它这种“最富强”的地位。同样,当今美国的富强也与中国人想象的西方宪政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我们只能说,某个国家因为技术革命、海外殖民等原因,成功地取得了相对于别国的更加富强的地位,但这绝非是这个国家事先规划了“宪政”并实施了“宪政”的结果。

第二,把特殊作为一般。当今中国知识界的一些人关于宪政的想象,实际上是以西方强势国家作为原型的。譬如,美国有相对典型的三权分立,因此,宪政的一般特征就包括了三权分立;英国一度盛行议会主权,因此,宪政的一般特征就包括了议会主权;英法美诸国在自己的宪法性文件中提出了自由、人权等概念,因此,宪政的一般特征就包括了自由、人权,以及民主、法治,等等。但这样的思维方式是经不起推敲或质疑的,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它把某个特定国家在某个特定时期宣扬的某种价值,或形成的某种制度当作一种普遍性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价值或普适性制度,并没有理论上的依据,是不能成立的。把多个国家在不同时期所宣扬的、所形成的各种价值或制度叠加在一起,仅仅是一种物理意义上的搬运、汇聚、堆积,并不意味着这些价值或制度就可以组合、拼凑成为一个有生命力的、血脉相通的、典型的、标准的“普适宪政”。事实上,这种拼凑而成的作为一般意义上的“普适宪政”并不存在。只要我们认真研究西方各国的宪政发展历程,就会发现,这些国家的宪政也是千差万别,很难定于一尊,更不要说形成一种固定模式了。有鉴于此,我们解读宪政概念时,就有必要注意,现在流行的宪政概念在相当程度上是“把特殊当作一般”这种思维方式的产物,是简单拼凑、物理堆积的产物。

第三,混淆强权与公理。近现代以来,西方是有力量、有实力的,但力量并不是知识,更不是真理。透过中国知识界对源出于西方的宪政概念的依赖,可以发现,一些人陷入了一个思维误区:把强权与公理混淆起来了。回顾中国近代史可以发现,直至19世纪中叶,中国人依然认为,虽然西方在“坚船利炮”方面值得我们学习,但“夷夏之别”还是彰显了中国政教制度的优越性,也意味着最高的真理依然还在中国人手中。但是,经历了洋务运动,特别是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人已经失去了对于固有的政教制度的信心。相反,由来自西方的宪政一词所概括的西方政教制度,逐渐成为公理的载体与化身。值得我们反思的是:为什么会形成对西式宪政概念所概括的西方政教制度的精神依赖与精神崇拜?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与西方的政教制度相互携手的,是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无法抵御的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经济实力。这就是当时盛行的一句话,“强权即公理”。事实果真如此吗?事实证明,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并不能等同于真理,“坚船利炮”与西式宪政所概括的西方政教制度有一些关联,但并不必然相关。西方列强决不允许中国效法西方强盛起来,中国的富强与民主,只能走自己的道路。这才是我们的公理。

第四,重个体轻整体。一些人对西式宪政的强调,其实是对自由的强调。自由是一种积极的价值,维护和保障自由是正当的,也是必要的。但是,从个体的、个体自由的角度来解释政治与法律,只能解释政治与法律的一个侧面。政治与法律从根本上说是整体之事、群体之事、众人之事,应当强调个体与整体并重。应当看到,即使是在西方经典性的自由主义论著中,自由也是指“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密尔《论自由》),在这个定义的背后,有一个未经言明的主体:群体性的国家。也就是说,即使是西方自由主义的主要代言人,也注意到了群体或国家的主体地位。然而,在中国的一些论者看来,自由是西方宪政的首要价值,而且,他们把自由单纯地理解成个体的自由。这就陷入了另一个思维误区:看到了个体,忽视了整体。他们没有看到,政治、法律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人的群体性生存的问题;一切政治、法律问题都应当从人的群体性、整体性来理解。因此,讨论中国的法治和政治,着眼于国家、群体、整体的立场更为合理。要着眼于自由和责任的统一,权利和义务的统一,这样才更有助于推进中国的法治之路。

第五,情绪压倒理性。在流行的西方宪政话语体系中,还反映了一种值得注意的思维方式:浮躁偏激的情绪压倒了学术理性。关于政治、法律问题的学理论述,本来应当恪守理性、节制、反思、包容的品质,但在一些公共舆论中,恰恰是过于偏激的情绪压倒了理性。特别是在网络媒体中,理性、节制的言论因其平实、朴实,感召力显得有限。那些颠覆性的“雷人雷语”反而更易被接受。这样,一个思维上的误区就显现出来:政治、法律问题异化成了情绪问题。政治、法律问题的一个基本品质是现实性。在关于政治、法律的言说中,如果情绪压倒了理性,虽可以宣泄感情、引起宗教般的狂热,却不是关于宪政、法治问题的科学解说。

第三篇:加强艺体教育走特色创新发展之路

陕西省商洛商州区中学

商洛市商州区中学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教育积淀百年老校,现有114个教学班、7500余名在校学生。我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普通中学,发展成今天的陕西省艺术教育先进学校,陕西省标准化高中,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示范学校。在办学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商州区中学的走出了一条立足实际,开拓创新,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兴校之路,也实现了以特色教育促进学校跨越发展的重大突破。

一、创新思路,多元发展,走特色办学之路

商州区是商洛市政府所在地,市区内有两所高中。一直以来,商州区中学无论从校园环境建设、教学设施、还是生源质量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特别是生源,由于政策原因,我校高中录取的都是全区1200名以后的学生。教师的工作没有积极性,学生的学习也没有积极性。到2002年,学校高中部仅有12个教学班,700多名学生,高考二本上线人数是个位数,一本一个没有。家长、学生、教师及社会各界对学校的发展近乎绝望,高中部面临着还能不能生存的艰难境遇。

面对现状,学校上上下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做出了走人才培养“多元化、特色化“道路。根据我校高中生源基础差、传统的重文化课教育培养人才之路越走越窄的客观实际,大胆调整办学思路,以创建艺术特色学校为发展方向,由以往单靠文化教学培养人才向文化课和艺术、体育教育并行的多向培养人才方式转变。经过研究,确定了“注重兴趣特长、尊重个性,大力发展艺术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得到挖掘,让每一位学生进步,让每一位学生成功”的办学指导思想。学校艺术教育全面展开。起初的艺术教 1

育以体育、美术特长生的教育培养为主,以音乐教育为辅。学校在高中各年级专门设立了体育生特长班、美术生特长班,也成立了艺术特长生训练队。由责任心强、业务能力过硬的老师担任班主任和艺术课教学辅导工作。

我们在艺术教育及办学方面不断总结经验,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创新思路,拓宽路径。2006年我们又根据国家高等院校的招生政策及专业设置,在理科学生中选拔培养美术特长生,在文科学生中选拔培养传媒特长生。这样,进一步拓宽了艺术教育的思路,为在这方面有特长、有条件的学生搭建了成长成才的平台。2008年高考中,有3名理科美术特长生、8名传媒特长生被本科院校录取。2010年起,我们又在高中文科学生中选拔培养文科体育特长生。对文科体育有兴趣和特长的学生进行教育和培训。2011年和2012年高考中,我校分别有12名和15名文科艺体特长生考入二本院校。至此,我校教育和人才培育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艺术教育特色鲜明。此外,学校每年定期举办一次“田径运动会”、“艺术体育节”,为体育艺术特长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平台,并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竞赛,以及举办丰富多彩的书画展、书法比赛、歌曲、演讲比赛,使校园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师生文化生活得到活跃。同时,学校每年在全区范围内选招100名高一体、音、美特长生,加强培训,艺术特色教育也逐渐迈上了快车道。

二、突破传统,发展特色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特色教育方面,我校在认真思索,多方考察,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思维定势,把特色教育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以强化体、音、美为突破口,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艺术活动,发展学生个性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充分展示了我校艺术教育的独特个性和丰厚底蕴。学校一方面坚

持“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办学方向,不断提高体、音、美各学科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坚持初、高中并重,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全体学生艺、体素养的培育,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向特色化、标准化、高层次迈进。

1、科学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和硬件设施建设。

为凸现艺术教育特色,强化艺术教育成效,学校除有一名副校长负责分管全校艺术教育工作外,还专门成立了艺体处,明确其负责管理艺术、体育教育的职责,并负责实施学校艺术、体育教育规划,安排布署阶段性及长期性的艺术教育活动,使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学期有要点、有小结,年度有计划、有总结。这样,艺体处在分管校长的带领下,团结全体艺、体教师,积极的做好了各项工作,为学校艺体工作健全了制度,营造了气氛,发挥了学生特长,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目前商州区中学体、音、美三学科共有22名教师、全部达到了本科学历,其中高职7人、中职8人,青年教师占半数以上。学校为了加强体、音、美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多渠道对他们的业务素质进行了专业培训,使其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并努力使之成为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名牌教师。通过定任务、定目标、压担子等各种措施,促进学科教师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迅速成为学科骨干。为了支持艺体处工作,学校能及时兑付了教师工作服装和训练辅导补贴,关心他们的生活和进步。校党总支还从艺术类学科教师中积极发展党员,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艺体处现有党员15名,占学科教师的70%,这也是区中艺体教师团结务实,敬业高效,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优势所在。学校近年来不断加大对体育艺术教育的资金投入,在依托体育场的基础上,硬化了学校篮球场,创建了乒乓球室2个、体形训练室1个、舞蹈教室、画室4个;音乐教室1个、琴房2个、体育器材室2个、学生体质检测室2个,每年均拿出15-18万元投入到体育、音乐、美

术器材的购置与维修、举办运动会、艺术节等,确保了学校艺体工作的顺利开展。

2、发挥优势,面向全体,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提高。

我们充分利用教师队伍和专业设备优势,本着“不求人人有特长,但求个个有进步”和“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理念,将艺、体教育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来抓。一方面按新课程要求,为初、高中学生开齐、开足艺体课程,并以打造精品课为目标,加大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把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和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不断提高,同时还推出了一系列优质精品课例。如:体育教研组赵妮老师的《愉快的跳动》一课在2006年省、市体育课展示中获一等奖; 2009年彭永红老师的《跨栏跑》一课在第三届中小学优秀体育课评选中获陕西省一等奖;2010年美术组王华的多媒体课件《鉴赏绘画》获陕西省二等奖;佘直晏老师的艺术鉴赏课《走进抽象艺术》获商洛市教学设计一等奖;音乐组青年教师黄亚琼2011年参加商州区中小学教学能手评选获第一名。另一方面,音、美教研组还积极组建学生艺术社团,成立了初、高中合唱团、绘画、书法辅导班,高中、初中篮球队、足球队、田径队等,坚持定计划、定人员,定时间、定场地原则,派专人检查加以落实。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我们大胆尝试,将田径运动会与艺术节活动结合在校园内多方位、多层次开展学生才艺展示。学校今年艺术节开展的项目就有:体育竞赛、书画展、书法比赛、黑板报设计比赛、诗歌朗诵大赛、手抄报、演讲比赛、英语才艺展示、科技活动展示、理化生趣味知识竞赛等,最后是“多彩校园、放飞梦想”文艺汇演。让所有学生尽可能获得充分的展示机会,极大激发了全体学生参与竞争的热情,使艺体教育的普及性与专业性得到了有机结合,使体育艺术节真正成为全体学生展示个性能力的大舞台。

不懈的努力换来学生艺术、体育素养的大面积提升,继承传统,发挥优势,精益求精,多层次结合,使学生多元化素质进一步提高。2009年以来,我校多次组队参加区、市校园文艺演出等活动,在陕西省“春芽杯”艺术大赛上,我校获奖人数不断增加;在第

八、

九、十届大赛中,共有84名学生获奖,学校也荣获第八届、第十届“春芽杯”优秀组织奖。田径、篮球、乒乓球等体育项目在省、市比赛中接连获奖;2012年7月我校有32人代表商洛市参加陕西省第十届中学生运动会,共有27人次获奖,其中金牌3枚、银牌6枚、铜牌7枚,参加的6名教练员均获市教育局授予的优秀教练员称号。商州区中学的声誉迅速提高,办学水平与层次也上了新的台阶。2006年学校被验收命名为“陕西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2008年荣获“陕西省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学校晋升为陕西省标准化高中,可以说近十年是商州区中学实现跨越发展的十年。

三、百尺竿头,彰显特色,打造特色教育更亮品牌

艺体教育不仅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给文化课中等生提供了成才的机会,每年都有文化课成绩平平的学生被中国体育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重点高校录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2010年高考体育艺术类上本科线68人,2011年上线83人,2012年上线94人,艺术学科上线人数连年递增,为我校高考上本科线人数稳步提高注入了强劲的力量。特色教育取得的成就,也激发了全体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相互之间明着竞争、暗中较劲,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有力的推动了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攀升。2010年,高考文理一本上线人数28人,二本96人;2011年,文理一本上线23人,二本135人;2012年文理一本上线27人,二本141人, 2009年录取的全区中考成绩1516名的杨欢同学,2012年高考成绩位居陕西省文科150名,商洛市文科第八名,商州区文科第一名。目前,学校已经完全走

出低谷,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高中部共有50个教学班,3400多名学生,生源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改观,社会各界对学校的关注,由10年前的冷漠、绝望,转变为积极地支持和肯定。

总之,我校近几年在发展艺术体育教育工作中,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改变了以往的思维模式,在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上做了一些探索,推动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但随着各地、各学校对艺体教育的进一步关注与重视,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商州区中学如何在人无我有的优势逐渐削弱的情况下,占据新的制高点,是我们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无法回避的挑战。面对问题与挑战,我们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前提下,走出去、请进来,认真谋划学校未来三年发展战略,积极探索人才培养“多元化、特色化“的新思路,寻求学校发展的最佳途径,力争通过五年乃至十年的努力,打造区中特色教育更高品牌,使我校的特色教育更上一层楼。

二0一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第四篇:我的创新成长之路

1995年,我走出了师范院校,站上了三尺讲台,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默默耕耘。回首多年的成长之路,我每一点滴的进步与成长都离不开领导、前辈同行们给予的帮助,也离不开同事的支持,更离不开科研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一、投身科研,促进教学,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科研与教学是共生互补的关系,教师投身于科研,不仅能提高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能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这种素养的提高单靠经验的积累是不够的,必须在研究中主动去获得。科研课题来自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科研的成果为改进教学服务。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科研,更依赖于教学实践。教师的教学实践为科研提供具体的情境,离开了这种具体的情境就失去了科研的条件。当教师从科研中获得了反思能力和创造精神时,就能熟练地解决种种问题和困惑,减少无效劳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自从参加工作一直没有间断过对科研课题的研究,到目前为止我所主持的课题已经有四项分别通过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的鉴定,我所参与的课题已有四项通过鉴定。下面就将我在课题研究中总结出的一些经验与大家交流:

(一)、培养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根据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其中,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是通过平时监测和期末考试的质量分析情况看,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不高,经过两年的实验研究探索出培养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五个途径。

途径一:激发计算兴趣,培养计算能力。

1、创设教学情境,培养计算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需要的产生也取决于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教师形象生动地讲授、画图、视频、实验演示等教学方式的有效配合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产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数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想出结果,学习计算方法。精彩的情境创设,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及年龄特征,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2、采用竞赛形式,培养计算兴趣

在教学中,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适合学生竞赛的练习题。在规定的时间内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准确地算出的题最多,哪一组就获胜。一个星期进行一次评比,看哪组获胜了,哪个组的学生就可以得到一颗智慧星,到学期末,根据智慧星的多少可以换取不同的小礼品。这样一来,学生的计算兴趣日益增加,计算能力也就逐渐得到提高。

途径二:养成良好计算习惯,培养计算能力。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习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从学生的计算习惯入手。通过研究实验表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认真书写、格式规范的习惯;认真审题、仔细分析的习惯;检查验算,纠正错误的习惯等。

途径三: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培养计算能力。

1、利用学具,理解算理。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来源于动作”。 实践是学生发展的源动力,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这就需要在形象思维和数学抽象之间架一座桥梁,充分发挥学具操作的作用。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突破难点。

2、教具演示,明确算理。

算理是小学计算教学中的难点,教学中尽可能通过直观演示等手段化抽象为具体,设计各种各样的教具演示或学生操作,直观形象地说明算理,利用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3、联系实际,弄清算理。

有些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还可以从生活实际引入,让学生在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中探索出合理的算理。

途径四:优化多样化算法,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算法多样化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强调算法多样化不等于只强调算法的数量而忽视质量的提升。低年级学生反思意识比较淡薄,尤其是班级中的后进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优化之间的关系,才能切实提高计算能力。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以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要组织学生及时、积极的交流,引导学生在自觉比较、判断中建立起相对优化的计算方法。

途径五:精心设计计算作业,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每节课后总要有适量的作业来巩固所学的知识。但作业的设计,有不少的教师往往走不出狭隘、封闭的作业形式,尤其是有关计算之类。低年段的学生特别的好动,自我控制的能力还没发育成熟,所以粗心、马虎的毛病屡见不鲜。那计算作业怎样才能从单一的“算”的形式中走出来呢?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可以通过游戏、制作卡片、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将数学的计算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数学应用于生活。通过各种创造性的计算作业的设计,给学生带来的不再是厌倦和贫乏,而是解决之后的成功和喜悦。我们要利用课外作业的机会,走出课本,真正把学生带入生活,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各种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展现数学强大的生命活力。

经过实验与研究,学生的计算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能够积极、主动、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能够准确熟练地进行计算,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课堂上厌烦计算的学生减少了,乐于计算积极参与竞赛的学生增加了;沉默不语的学生减少了,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学生增多了。在研究本课题的同时,我一边研究一边总结经验,撰写了一些与本课题相关的论文,其中“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兴趣”分别在2009年《辽宁教育》的第5期和第11期上发表。

(二)、培养低年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研究

教育专家通过长期的实验与考察得出:人的大脑通过耳听获得的信息量为15%,通过观看获得的信息量为25%,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的信息量为70%以上,足以看出动手操作在学习知识中的重要性。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出培养低年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三个途径。

途径一:反复训练,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

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往往会用到学具,由于学具的色彩五颜六色,形状也是各种各样,为了避免学具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之前,非常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反复的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动手操作习惯。如:操作前要听清要求;操作时不慌不乱,有条有理;老师或同学讲解时,要暂停操作,认真听;操作完成后,要迅速收好学具等。同时要培养学生具有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了好习惯,动手操作能力自然就会有所提高。

途径二:把握时机,抓住动手操作的关键。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经过多次对比试验,发现并不是任何时候、任何教学内容都适合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只有准确把握了动手操作的时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未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验证猜想时,启发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猜想是学习研究数学的重要思维方式。猜想是不是正确,需要验证。在学生猜想后不急于揭示答案,而是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这时学生急于寻找答案,操作的兴致和效率将大大提高。通过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2)遇到难题时,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数学知识有高度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时引导学生适时进行动手操作,利用直观形象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途径三:加强指导,发挥动手操作的实效。

动手操作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展开思维,概括规律,形成技能,是多种感官参与认识过程的学习方式,包括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张口叙述,动脑思维等外在与内在活动。因此,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实效性。在学生操作结束后,教师都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或方法,不要把学生的动手操作仅仅流于形式,而是要切实发挥它的实效性。

经过一年的实验与研究,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再也不会出现乱哄哄的现象了,而是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操作,而且能够用语言流利地将自己的操作过程叙述出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也正因为学生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了抽象的知识,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对知识的掌握很扎实,也使实验班学生的数学成绩高于其他班级。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将研究经验及时总结,撰写的论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例谈”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分别在《小学数学教育》和《辽宁教育》上发表。

二、总结经验,创新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具体落实到数学课堂中就应体现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以创新理论为指导,开展创新,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教学工作中注重总结教学经验,开展创新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从参加工作以来已经撰写了20多篇论文,其中有8篇论文分别在省级以上不同刊物上发表。下面就将自己在创新教育方面的几点做法与大家分享:

(一)、教育理念的创新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观。改变以往只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思想,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索发现数学问题的学习活动。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数学教师的创新行为要求在教学时突出个“趣”字,使学生喜欢数学,对数学感兴趣。有趣的教学内容,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的新疑性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这是使学生形成数学求知欲的重要条件。在数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通过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从多角度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引起对学习对象的动机。自从我区进行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之后,我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采用“四学”的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四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自学、互学、助学、测学这四个过程。自学即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互学即学生在小组内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助学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测学即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性的学习。采用“四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

(1)、科学分组培训组长

分组是“四学”教学模式的基础,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小组时尽量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对组长进行培训,而且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①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进行数学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②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学科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3)、教给学生合作技能 ①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一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品质也能延续到学生的一生发展。

②学会讨论

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③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④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仅要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科学制定评价方案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用评价机制促进合作学习的效果。

2、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成效。

实践证明,自从采用“四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后,改变了传统教学体系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的交流模式,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民主治班,人人参与,提高学生管理能力

班级是学校最基本的单位,是学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阵地。班级管理是学校工作中极其重要的方面。班级管理要讲究方法,遵循规律,科学管理,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从教二十几年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也一直在摸索、丰富、完善“民主治班,人人参与,提高学生管理能力”的班级管理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制定管理目标

目标制定要切合实际,目标制定过程要讲民主,通过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决定。制定出来的班级目标要有激励性和进取性,同时也要把制定好的班级目标粘贴在班级最醒目的位置,提醒全班学生为目标而努力。

(二)、明确学生职责

让每一位同学都弄清楚自己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角色和任务。对是否完成任务,完成任务质量,完成任务速度等进行量化评分。使同学们逐渐树立“以完成任务而光荣,以没有履行职责而可耻”的理念。各位同学的职责分工,采用个人主动申请和集体分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统筹安排,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各尽其能,充分发挥各人特长,使同学们既有能力又有热情搞好本职工作,完成各自任务。这种管理方法的推行,使每位孩子都有事可做,都有权利和义务经营好班级。让每个孩子在不同的岗位上得到锻炼的同时,体验和明白责任的真正内涵。锻炼每位孩子的工作能力,培养每位孩子的责任意识,让每一位孩子都在班里得到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人人参与管理,

人人参与班级管理,个个得到锻炼发展。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班级常规和学习管理,实行总班长和值日班长制,总班长由同学们选举产生,值日班长由每一位同学轮流充当,逐步形成人人是班长,个个爱集体的良好班级氛围,让每位学生都品尝到为同学们服务就是班级管理,班级管理就是为同学们服务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从而促进全班进步、人人成功的最佳效果。这个制度的实行,培养了学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服务意识。在学生的自我管理中,孩子的责任感不断地加强,集体荣誉感不断地增强,从而使班级充满勃勃生机。我班的这种班级管理模式曾经在沈阳晚报“晒班级”栏目上刊登,而且我班还参加了沈阳晚报组织的沈阳市特色班级管理大赛,获得了“沈阳市特色班级”的光荣称号,我班还多次被区教育局评为区优秀班级,也曾被沈阳市教育局评为沈阳市优秀班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作为一名教师应当不断学习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创新地使用教材,发现新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采用适合的班级管理模式,并且能够发扬自己的优点,吸取别人的长处,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地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 67 -

第五篇:农村学校的发展之路---创新(共)

做为一所农村学校要发展,要走一条属于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创新是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对学校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自身求生存、谋发展、铸辉煌的必由之路。而在工作中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创新乃是现代学校驱动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农村学校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以教师的成长、发展为主;必须不断更新办学理念,创新办学机制;必须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拓展和优化学校的生存发展环境,以适应时可持续展的需要。通过远程教育干部培训学习,结合对自己工作实践的思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创新驱动,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一、端正办学理念,明确育人目标。

农村学校能否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是否有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这是办学的动力、导向和保障。作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本质上是对教育思想的领导,校长需要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富有鲜明个性的办学理念。还需要带领教师把这种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大家认同的观念,并形成具体可操作的目标。进一步端正办学理念,明确育人目标。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校始终贯彻“用心肩负责任、用心规范办学、用心启迪智慧、用心造就人才”的办学理念。注重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注重学生的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潜能的开发,使“师生”两个主体均得到了比较好的发展,形成了“双赢”的良好局面。学校要得到更好的发展,那么育人的目标就要更加明确,所以学校于“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创新”的育人目标为基础。育人目标的进一步明确与细化会对学校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为学校的教育发展提供更加明确的行动纲领。在实施这目标中,我们会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组织教师、学生、家长学习,让师生和家长们感到学校的育人目标明确,要求具体,可操作,从而达到用共同的育人目标连接家校,使家校协同育人。

二 、构建骨干教师群体,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学校能否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骨干教师群体,不仅关系到能否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还将关系到学校教育事业能否得到长远发展,关系到学生能否得到全面健康的成长。促进骨干教师群体的可持续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也是确保规划如期兑现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是满足全体教师的基本要求,给全体教师以实现他们的要求和愿望的机会。教师的劳动付出应与获得发展机会保持动态平衡,只工作不进修,只“教”不“学”,只“教”不“研”,只“使用”不“充电”,他们就无法获得可持续发展,学校教育也会因此而丧失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可持续发展不只为自己,为今天,更是为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为明天和更长远的未来。

三、优化学校环境,以适应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首先,要构建好和谐校园,和谐是增强学校凝聚力的必要条件,是搞好教学的先结条件,如果学校里的教师不团结,领导不团结,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他们不会心从一处想,力从一处使,在学校怎么发挥主导作用呢?因此,学校

要重视师德教育,培养教师的师德,创造和谐的教师关系,使他们满腔热血地投入到自己的每一天工作中。少先队要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让学生除了学习之外,还要学会遵纪守法,热爱集体,积极快乐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其次,要建设好花园式的学校。校园环境及为重要,当师生走入到鸟语花香的校园里,再听到朗朗的读书声时,心情会是怎样的呢?现在校园提倡五化三园建设,其目的都是要搞好我们的校园环境。杜绝学生乱涂乱画,乱丢乱扔,不论在操场上,草坪中、教师里都要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人人动起手来,为创绿色学校,卫生花园学校做出努力。

第三、创造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让艺术走进校园,使师生的审美观得到发展。在我校,一幅幅美丽的墙壁连环图画映入你的眼帘,在校园文化长廊里,不同类别的阳光宣言使你感受到校园这个大家庭的温暖,阳光班级,阳光教师更显示里他们的优越之处。各班校园外墙的展示台,各具特色,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班级之间相互交流,虽是一小块展示牌,班级文化在全校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班班都参与到你创新,我优越,在你追我赶的氛围中。

四、架设家校联系桥梁,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

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担负着教育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有效沟通,科学经营,能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方式、内容和要求,形成合力,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发挥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建立家长委员会,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家长明确办学目标,融入到学校教育和管理之中,和学校一起成为教育的共同体。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努力办好家长学校,让家长了解教育信息,参与教学过程,形成教育合力,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步协调。组织开展各种活动,让家长参与校园文化活动, 引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亲情观、教育观。开放学校资源,让学校成为家长获取知识,提高家教理论水平的场所。促使家长成为学校形象的维护者、学校品牌的宣传者。

总之,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要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需要继承传统,但更重要的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新办学机制,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创设民主互动教学氛围,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办学水平和质量,我们从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也悟出了一条硬道理,创新乃是现代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上一篇:中西方爱情婚姻观差异下一篇:中学国防教育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