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传说教学设计

2024-04-11

中国神话传说教学设计(通用6篇)

篇1:中国神话传说教学设计

中国英语教学的十大神话

包天仁

2006.10.28

很高兴今天和大家见面。江苏省的学术会议我参加过多次,江苏是教育大省,英语教学一直走在中国的前列。众所周知,中国的英语教学类型是英语外语教学(TEFL),与英语母语国家和英语作为二语的国家有很大的区别,还有很多人对此认识不清。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国的外语界空前活跃,但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倾向。我要讲的中国英语教学的十大神话,是一些不符合中国国情、学情和教情的错误理念。何谓十大神话?就是那些在中国不可能实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第一个神话是交际能力是中国基础英语教育的教学目标(English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s the aim of China’s basic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首先我们做一点考证,即交际能力的说法对不对。我们经常提起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在翻译这个术语时就出现了错误。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指的是交流能力或沟通能力,大家查阅一下牛津辞典,看看它的定义,查到最后也没有“交际”这个含义。我感到很奇怪的是我们中国有这么多的教授、硕导、博导,怎么连这个定义都搞错了?有人狭义地认为交际能力就是听说能力,听、说能力比读、写能力重要,而我认为读、写也是交际能力,而且是重要的交际能力。英语各项技能是互相关联的,不能说某一技能比其他技能更重要,而是要看能否获得这个能力。中国的英语外语教学中,翻译也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在中国没有英语语言环境,尽管有人认为听、说比读、写容易,也是很难达到很高的水平。中国人以学校正规形式学习英语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至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在强调听说领先,却一直没有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学习英语要达到的目标是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才是好目标,我认为读写技能相对比较容易能够达到,因为读写能力的培养不像听说能力那样过多依赖语言环境,所以读写能力应该确立为我们的主要学习目的。大家可以参考国外一些国家的外语教学大纲,还有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课程标准。我们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也研究了这方面的材料,最近陆续翻译了英国《国家课程标准(英语)》,分六期刊登在今年的《语文教学研究》(3-8期)杂志上。近期将研究和翻译英国语文课程标准下的读写框架文件及相关教材和课程。我们研究了一些国家的课程标准,绝对没有哪个国家把读写两项技能忽略掉。刚才江苏省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就提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就要求孩子到八岁的时候能够阅读英文文章,而我们的外语教学为什么要忽视阅读和写作哪?这不是舍本求末吗?英国的英语课程标准专门设有一个读写框架文件,要求基础义务教育阶段必须完成扫盲任务。我们在反对聋哑英语的同时,进行的是一种文盲教育。读写不重视,听说达不到,等于是外语教学的完全失败。这是帝国主义的阴谋,还是我们上了当,还是我们无知?

有人说An authentic English environment can be created in China,在课堂上组织一些活动,布置一些任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尽可能地用英语交流,称之为authentic,这就是真实的场景吗?其实根本不可能是。现在使用的教材也好,报刊也好,甚至包括英语音像,都不能称其为authentic,不是real-life English,基本上都是改造的,充其量是China English,和英、美国家的英语还是不一样,怎么可能是authentic?有一些报刊宣传自己的材料纯正、地道,用来培养交际能力,那又是一个可笑的神话。为什么这种神话还在继续呢?就是在课本中和练习中出现的语言材料也不是真实的,侧重点还是在语言形式上。

第二个神话是把我们中国的英语语言教学称之为或误认为是二语教学(The type of ELT in China is TESL)。持这一观点的人论点是,二语教学就包括外语教学,二语习得理论同样适用于外语教学。这种观点是误导了我们,二语包括外语就是混淆了语言教学类型这个原则性和常识性的问题,学过语言学的人是不应该这样认为的。二语教学和外语教学有本质上的区别,主要区别有语言环境,教学目的,师资和教材等。可惜的是现在实验的新课标中,有很多理念是来源于二语习得和二语教学的做法,犯了一个非常低级的错误。所以说这个神话是一个非常大的神话。著名语言学家Kachru将全世界的英语区分成三个同心圆,由里向外分别叫做the Inner Circle, the Outer Circle和the Expanding Circle,对语言环境作了精辟的分析。the Inner Circle指英语是母语的国家,the Outer Circle是二语国家,英语在这些国家里具备了社会功能,the Expanding Circle是把英语作为外来语来学习的国家,没有英语语言环境。我们国家就是在这个最外围的the Expanding Circle圈子里,教学类型是最难的,学生的短期目标就是为了考试。很多欧洲国家,还有印度、新加坡等二语国家的英语教学目的和我们的教学目的有所不同。即使是英、美国家(英语母语国家)的外语教学称为TEFL,和我们外语国家的TEFL仍然有所不同。他们是在有语言的环境下教授外国学生,并且这些学生经过了雅斯考试,英语具有了一定水平,教师是母语教师(NESTs),而我们是在中国没有英语语言环境下,由中国教师(Non-NESTs)教授中国学生的TEFL类型,是不可混淆的。即使是在二语国家,学生们学习外语比较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我们却忽视知识,空谈能力,把知识和能力对立起来。其实知识就是一种能力,就是知识能力(K-ability),只不过知识细分有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过程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罢了。国外一些教学理念我们可以借鉴(adapt),但不能是拿来主义,照抄照搬(adopt)。我们的新课标里面很多内容都是照抄照搬的,经不起时间的推敲和实践的验证。教学类型有问题,教学目标的定位紧跟着也要出问题。

第三个神话又是一个错误观点,认为在中国的英语教学中交际法是最好的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CLT)is the best approach to China’s ELT)。交际法的特点是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来完成各种交际任务,是要有语言环境,需要小班教学,对教师的语言水平要求比较高,一般是母语教师更适合,大部分中国教师很难胜任。交际法本身没有错,可以说交际法是听说法的进步,是行为主义倾向的教学法,关键是看它是否符合中国的教情和学情。这一教学法不是不可用,只是在中国用的场合比较少,我们强调过了头,走到了极端。任务型教学就是一种强交际法,起源于印度的Bangalore,是基于无意识学习策略的教学革新尝试,还没有成功就引进到中国来了。一些人大力推广任务型教学法,并将此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认为比其他教法效果更好。实际上在中国进行外语教学,不可能有真实的任务,任务只不过是一种练习罢了,这一点在前几年的国际教师协会年会上(IATEFL)有过国际性大辩论,认为很多地方不适用。这种任务代替不了练习,也代替不了作业,更代替不了其他形式的教学活动。新课标也没有规定只能使用任务型教学法,而是提倡任务型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法。我们经常强调新课改,新教材,新事物,并不等于旧的就过时了,就该摒弃。新事物往往是不完善的,我们在改革的进程上需要创新,但这种创新要在继承好的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突破,有所创意。明明知道交际法、任务型教学不适合于中国的实际教学,费时费力,为什么还有人在推波助澜?有人认为任务型教学法是最好的,但是The best is the enemy of the good。判断一个教学法优劣的标准应该是看它是否是省时省力,实用高效,而不是看这个教学法是否新颖、时髦。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是需要实践来检验的。我们的外语教学总是在走弯路,例如小学重视语音却不早学音标,重视语法却淡化语法,重视知识却不主张讲知识,难道这不是诡辩吗?交际法的优点我们要吸取,比如强调语境,强调功能、话题等。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教学特点是decontextualized,即语言和语境是分离的。整体语言(whole language)、交际法等教学法认为语言总是伴随语境而出现。因此我认为这些直接法,包括弱势交际法,不适用于中国的英语外语教学实际。

第四个神话认为,中国的英语教学是输出型的教学(Output-based instruction is the best teaching model in China’s English teaching),强调productive skills, 忽略receptive skills,concentrated input 被认为是浪费时间,过分强调“用中学”,新知识学完马上就用,而不是“学中用”。这也是受到国外教学思想的影响,课堂教学背离了中国英语外语教学的实际。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双基”的培养,侧重语言的理解性输入。教师如果不讲语言点,不讲语音、词汇、语法等项目,一味地让学生表演,让学生拿什么输出?课堂教学有一个误区,就是新知识授课结束之后,马上让学生表演,这是强人所难,增加了学生的焦虑感,违背了语言学习规律,这是需要纠正的一种倾向。为了让学生能够精确表达之前,无论是口头还是笔头,要让学生多听,多读,多模仿。学生语言学习都有一个沉默期,要沉默一段时间才能表达出来,所以在课堂上不要急于让学生语言输出。但在production阶段,因为大部分是在课外完成,可适当增加难度,达到举一反三。既然是输入型教学,输入有哪些形式呢?英国著名学者Michael Swan今年四月九日在英国Harrogate举办的国际英语外语教师协会年会上做的主报告中提出语言输入的三种形式。他的题目是:The input to language learning: two out of the three ain’t good enough,意思是:有三种形式的语言学习输入,仅靠其中的两种是不够的。Michael Swan讲到语言环境时用了flood一词,意指语言大量地输入,不强调规则,长时间沉浸在目标语言中,如同发大水,通常是指母语和二语语言环境下儿童学习语言。第二种形式他认为是intensive或者concentrated input。他指出最近五十年来,全世界英语教学界都忽视了这种输入。这种输入就是精选一些文章,一些样本,让学生不仅学习到语法,词汇,而且在文学和文化方面得到熏陶。第三种输入是analyzed input, 主要是针对成年人,这种输入不是培养兴趣,是以分析为主,直接分析语言,强调记忆,做大量的操练。我们的教学最忽视的是第二种,即concentrated input。中国的学生是在基本掌握母语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外语的,因为没有语言环境,无法习得语言。我们现在的教材就是大杂烩,教师都找不到重点,学生更找不到。有人提倡建构主义,实际上建构主义是反现实、反科学的东西,在中国根本行不通,因为建构之前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完成建构。因此只重视implicit,inductive,incidental learning等方式,在TEFL的情况下,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也是不允许的,应侧重举一反三。如果继续这种教学方式,外语教学的效率永远不会提高,只能是费时费力。语言学习是有沉默期的,要学以致用,但不是即学即用。所以,在中国要强调打好“双基”,培养学生的英语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五个神话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The classroom activities should be learner-centred)。学生为中心的说法颇有争议,我认为在英语初学阶段应该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到了高中、大学阶段,学生具备了自学能力,掌握了基本的学习策略,可以以学生为中心。自学能力并不等于“自学”,什么都让学生自学,自己构建,实际上是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的主导职责等于是放弃了。现在有很多时髦的词,什么接触、探究、感悟、合作、交流、发现、构建、激活等等,标榜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似乎学生的“学”远比教师的“教”重要。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有学才有教,有教才有学,不可任意将师生教学的双边活动割裂开来,尤其是在英语外语教学条件下,教师的“教”显得更加重要。英语教师的语言基本功和教学能力往往决定了教学的成败。在英语环境差,大部分地区中、小学英语师资不甚理想的情况下,“教师第二”的观念是不可取的。另外学生的学习风格不同,应区别对待。有人说兴趣是学生的第一老师,我认为英语教师才是第一教师,兴趣其次。比如小学英语是为了培养兴趣,那么培养小学生的兴趣有很多种,把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唯一的或主要的教学目的是有偏颇的,没有成功哪里来的兴趣?这类说法都值得商榷。

第六个神话是在中国英语可以自然习得(English can be acquired incidentally in China),由此引出的观点包括归纳(隐性)教学与概括(显性)教学相比,前一位更应加强,程序性知识(包括如何使用语言)比事实性知识(事实和规则)更重要,记忆是不良的练习方式等。实际上这又走到了极端,我们否定了知识就等于否定了教育。没有知识就是没有文化,没有文化不就是文盲吗?语言教学内容特别是语言规则,词汇和语音,都是需要教授和操练的。在中国仅靠习得是徒劳的,因为前面我已经讲到了,中国不同于母语或者二语国家,没有英语语言环境。同时我也反对教学变成练习、变成做题,复习教学陷入题海。考试本身没有错,主要是不分英语考试,主要是高考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信度和效度没有把握好,我们误用了考试。由于时间关系这方面我在这里就不多讲了。

第七个神话是全英的课堂教学才是最好的(English-English classes are the best classes in China)。有人认为翻译不重要,不考虑文化差异,母语阻碍了外语学习,因此母语不应出现在英语教学中。我认为一些抽象的、复杂的内容不仅可以,而且应该用汉语解释,毕竟学生们已经掌握了自己的母语,适当利用母语进行讲解和解释,可以做到快速理解。现在那么多的公开课,一点母语都没有,全是英英互动,学生用英语对答如流,似乎不用教授什么都会了,这不是公开做秀吗?当然让学生多接触目的语,多创设英语场景,包括课外活动使用英语无可非议,是正确的外语教学原则,即使多用目的语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多接触目的语,控制母语使用,但在必要时还要使用母语,母语不能够完全排除在外。有时候使用母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新西兰著名作家Lewis强调,学习外语最好的方法,一个是翻译,另一个是重复。我还认为翻译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和考试方法。对学生来说,母语学得好,对外语学习是一个促进,是一种正迁移,为什么不利用好?这种促进和正迁移同样适用于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美国的国家外语教学标准包含有五个C: communication, cultures, connections, comparisons, communities。cultures时强调不同国家的文化,强调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且通过学习又加深了对母语文化的了解,这是一种双赢。comparisons指的是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比较。我们怎么能把母语扔掉了?要把中国人变成外国人吗?我一直坚持认为,翻译是外语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很多的译著,各种翻译人才奇缺,翻译水平低下,直接影响中西沟通与合作,这与我们长期在外语教学中排斥母语,忽视母语的作用不无关系,应尽早纠正。

第八个神话是在中国双语教育是学习英语的最佳途径(Bilingual education is the best way to learn English in China)。一些人认为双语更有效,其理由是双语教育或教学能创造出更好的英语语言环境,双语教育可以一石双鸟。实际上双语教学在中国一直没有形成气候。这一做法违背了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根据该法第二章第十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到今天为止还没有出台任何法律来支持双语教学属于“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外语扩大到其他学科,用外语讲授,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这样一来,不仅英语没有学好,其他各科的知识也没有很好的掌握。这种做法不是双赢,而是诸多弊端。因此我个人认为,双语教学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有人讲稿双语教学可以创造语言环境,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不能把外语教学扩展到别的学科,那样要开设外语课干什么?

第九个神话是全球化的英语教材适用于中国英语教学(Global textbooks can be used in China)。其论点是功能-结构大纲优于语法大纲,多功能大纲是最理想的,英语教材没有必要本土化。以前的做法是把国外的教材直接引进使用,现在大多是把外国人引进来,搞开发合作,在中国编写教材。教学大纲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语法大纲,一类是功能大纲,而现在的时髦做法是合并到一起,称为多元化,或多元功能,搞出的教材令教师们无所适从。任何时候语法是仍不掉的,我们学习语言怎么能不学习语法,只强调功能?我们要走自己的道路,开发出以中国人为主编写的教材,融合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充分考虑到中国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们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在教材编写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那种外国人编写的教材在中国使用有水土不服的负作用,使得一些劣质教辅类报刊大行其道。教材是学生的主要学习资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蓝本和依据,这个资源没有开发好,导致了教学资源匮乏,费时低效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现在不少打着新课标理念的劣质教材,在行政力量的作用下强加给教师、学生使用,使英语教学雪上加霜。虽然教材多样化有利于竞争和选择,但是英语教材的乱象对教学和师生并不是一件好事。第十个神话是在英语教学中纠错是没有必要的(Correction is not necessary in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一些人标榜流利比准确更重要,纠错影响流利,学生在学习进程中会自我纠错。二语习得有一个语法监控假说,没有这个监控二语是习得不了的,特别是外国语学习,出现错误必须要纠正。语言学习就是在不断犯错误,不断改错误过程中学得语言,获得语言能力。有些人提倡的是不仅不纠错,而且要消灭考试中的改错题型。外语教学中,学生的错误不纠正,再加上没有语言意识,尽管有可能很流利,但还是词不达意,无法达到正确理解和沟通的目的。这里的关键是什么时候改,如何改,改什么?大的语法错误,比如说谓语错误,语音语调错误是一定要改的,因为形成习惯就难以改掉了。如果是小的错误,比如冠词错误,介词错误等,并不一定马上改正。改错方法有几十种,如corrective recast(即implicit negative feedback)只是其中的一种。作业当中的错误有的需要细改,有的需要粗改,教师不能对错误视而不见。学生们普遍有的错误要集中地改,个别的错误个别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顾忌到学生的“面子”,错误可以不公开地改,但教师首先要分析错误,以便能做到如何改和改什么。总之,有了错误早晚是要改的。

以上讲的是我国英语教学的十大神话,主要是针对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的。当然这十大神话并不是神话的全部,还有许多似是而非、虚无缥缈的所谓时髦的观念在流行,贻害中国的外语教育事业。我们的外语教学面临着一个turning point,需要反思、总结和批判各种不良倾向。从建国到现在,我们国家已经经历了八次课改。课改是趋势,是必须的,有改革就有希望。课改就是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直至达到素质教育的需求,但随之出现的后现代主义和建构理论是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是反科学的。课改不是打倒一个理念,重新建立一个理念的激进过程,不是少数人理想主义的梦想和神话,而是应该顺应潮流,符合国情,传承和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和文化。和国际接轨没有比顺应国情重要,更何况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教情和学情与中国的相同。否定“双基”,空谈能力是外语教育的一大顽症。有人说我是反对派,保守主义者,其实我不是。我看的新东西很多,近年来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我认为国际外语学界现在是重视知识,回归基础了。美国1989年的课改到现在又转回来了,建构主义受到了摒弃,大家可以参考2006年9月2日的《中国教育报》作为一个例证。最新修订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9月份已经颁布施行,也为我们能够建立科学的、符合中国外语教育实情的教育体系奠定了法律基础。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英语外语教学的春天就会到来。以上观点只代表我个人意见,有不妥之处请各位专家指正。谢谢。

篇2:中国神话传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的特点,激发对优秀民间学作品的阅读兴趣。

2.通过对课文人物形象的分析,思考并理解文章均思想内涵。

说明:

本课收录了两则民问故事,《干将莫邪》是一篇文言文,文后附有译文,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工具书,参考译文,疏通文字,理解文章反抗暴政的主题;而《孟姜女》别是经过现代作家改编的民间故事,通俗易懂,理解上不会有很大困难,教师要从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意义上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激发学习兴趣,传承文化,磨练精神;通过对民间故事的阅读,分析人物形象,井通过对故事的复述等形式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l.重点:理清文章脉络,结合描写等表达方式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内涵。

2.难点:了解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的特点,激发对优秀民间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

说明:

本课的两篇文章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内容并不复杂,因此教师可以在疏通文言词句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读,在教学活动当中穿插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描写来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理解故事的内涵。在课堂上可以创设相关的语文活动,通过民间故事这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对优秀民间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课文

导语:

同学们,荆轲刺秦土、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它们歌颂的是反抗暴政的侠义英雄和弱女于,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反抗专制暴政的斗争精神。下面我们将要学习的《干将莫邪》、《孟姜女》记述的就是这样可歌可泣的故事。 1.学生自由发言。

2.明确故事大意。 丰富积累,引发学生对中国民间传说的阅读兴趣。

训练速读,

指导学生

自读课文

1.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译文疏通《干将莫邪》的文字,了解故事梗概。

2.指导学生对《孟姜女》进行有效速读,并记录下每位学生目前最佳的速读水平。

(速读测试方法:

(1)学生自由分组。

(2)在规定的时间内读指定的段落。

(3)完成测试题。

(4)统计测试成绩,求出小组的平均值,“平均值为标准,评价每个学生的速读效率。) 1.借助工具书,参考译文,疏通文字,了解并复述故事。

2.速读第二篇《孟姜女》,然后完成教师预设的测试题,比如对出联语中相关的内容:

上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

下联: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姜女庙,文天祥撰联)

(测试题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班的情况进行设计。) 体会这两个作品剥于

中国普通百姓精神生活的影响,为阅读课文及相关作品作情感上的铺垫。通过训练与指导,提高学生的相关泛读材料的阅读速度和效率。

自由讨论,

深入探究

提问:

1.读完两篇中国古代民间故事,有何感受?

2.有哪些情节描写最生动,反映了什么?

1.讨论相关问题,自由发言。

2.寻找相关语句,反复朗读,分析、体会这些描写对突出人物特点和中心的作用。

举例:

①“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

②盂姜女千里送衣、哭倒长城。

这些描写反映了故事主人公勇敢地与非正义斗争到底的精神和对亲人坚贞不渝的感情。

3.联系实际,思考中国民间故事在民间流传的原因及其存在的意义。 在讨论发言中,对中国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和作品的社会现实意义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进行小结,

延伸拓展 1.小结和评价学生的思路,总结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的特点。

2.补充简介名作:《柳毅传书》。 说说从小听过哪些民间传说,谈谈对这些作品的看法。 统一思想,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白蛇传》。 课外阅读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的另一篇:《白蛇传》。   拓展阅读面,提高迁移能力,以读引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审美意识。

【思路点拨】

本文是自读课文,有些要求比如生字词的正音释义、相关的资料搜集等都可以在课前布置完成,然后在课堂上讨论,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发挥余地;也可以让学生到网上查找和互相交流本地的一些民间故事,进行改编,开个故事会。要做到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进行自我体验。

【练习举隅】

1.选择文中给你感受最深的一个片断进行故事改编。

2.课外阅读一则中国民间传说,写一篇读后感。

篇3:中国神话传说历史化探析

一、地理环境对先民思想观念形成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主要在黄河流域, 地处内陆而形成了相对封闭、稳定、单一的文化传统。依山傍水的自然条件使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得以出现, 此种生活方式主要依靠气候、雨泽和土壤。此三类皆非由人力安排, 而若冥冥中已有为之布置妥贴唯待人去信任与忍耐, 故先民形成天人感应、物我一体的观念使他们认为主宰他们命运的是一种“神”, 而这个神就是上天。上天意志的表达又是通过人间的人来实现的。这个人自然就具有与众不同的能力。面对难以抵御的洪水等灾害的肆虐, 人们本能地想到让代天行授之人来拯救他们。如“神农尝百草, 一日而遇七十毒”,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后稷教人耕种, 栽种五谷, “民皆法则之”。在长期的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先民逐渐认识到了自身的力量, 从而由信“天”逐渐信“宗庙”, 人们越来越相信自身的力量, 因而天的力量逐渐被淡忘, 而人的作用则逐渐被提高。也正是先民有了这种肯定人自身价值的可贵精神, 才为将具有人性特征的神性事迹写入史书奠定了思想意识基础。

二、古人缺乏对史质疑的精神

《史记》载:“轩辕乃修德振兵, 治五气, 艺五种, 抚万民, 度四方, 教熊罴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殷契, 母曰简狄……三人行浴, 见玄鸟堕其卵, 简狄取吞之, 因孕生契。”“周后稷, 名弃……姜原出野, 见巨人迹, 心怡然悦, 欲践之, 践之而身动如孕者。”诸如此类荒诞的记载《史记》中还有许多。作为我们现代人来看, 这纯粹是神话传说, 是不能作为史来记载的, 司马迁不但为之而且津津乐道。不仅司马迁如此, 当时之人更是深信不疑。究其原因, 乃是古人缺乏历史观念使然。武王克商之时, 《逸周书》载:“浮商旧宝玉万四千, 佩玉亿有八万。”可见他掠夺的只是财物。又《史记》载:刘邦攻入咸阳之后, 萧何匆匆从秦朝的图书馆里抢了些材料, 但却是记载当时人口之类的东西, 而那些历史资料就被潇洒的项羽一把火烧在了阿房宫。再有《论语·八佾》载:“子曰:‘夏礼, 吾能言之, 杞不足征也。殷礼, 吾能言之, 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 吾能征之也!’”由此可见, 古人是极重记史但却不重视历史资料的保护。前人对史料的不珍惜, 给后来编史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那些没有史料做基础的历史, 就只能向民间征集, 自然神话传说就进入史书中了。史官之所以相信民间传说就是因为天人感应、物我一体的观念扎根在他们的意识中。他是跨越不了那个时代意识观念的藩篱的。因为缺乏历史观念, 进而就缺乏对史质疑的态度, 久而久之, 这此神话传说就堂而皇之地进入史书的行列而一占几千年。纵使有人提出疑问, 由于先人的毁史之功, 奈何缺乏确凿的史料也不得不作罢。

三、百家争鸣对神话历史化的推动

春秋战国之际, 随着周天子式微, 各诸侯蜂拥而起都想称霸。政治上的变动带来了思想上的大解放, 从而各种救世的思想随之产生。各家学派为了能使自己的学说在当时被人所接受, 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 而最行之有效的便是托古。《淮南子·修务训》载:“世俗之人多尊古贱今, 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乱世暗主高远其所从来。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 相与危坐而视听之, 正领而诵之。”“今取圣人之书, 名之孔墨, 则弟子句指而受者必众矣”。可见当时, 托古附圣已成为一种风气, 为了使自己的学说得以行天下而不得不为之。例如墨子的学说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 尚贤就要求冲破“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4]的世袭制度, 主张政权向农与工肆之人开放。他提取“官无常贵, 而民无终贱, 有能则举之, 无能则下之”[4]的主张。只有主张是不行的, 怎样让自己的学说为世人接受而盛行呢?如果说是自己独创的肯定不会为人接受的, 怎么办?孔子的学说能大盛不就是托之于六经吗?那么就向历史中找资料, 历史中没有自己想要的又怎么办呢?不要紧, 那就假托古人来造史料。于是尧让舜、舜让禹的禅让事件就被墨子给造出来了, 从而使上古尧舜禹的神话传说在此一下子变成了事实。舜是平民, 但因其“贤”故而被尧所禅让。这难道不是“尚贤”“尚同”主张最好的例证吗?一向讲仁的孔子, 生活在其前却不知道有禅让之事, 而墨子却能如数家珍, 岂不怪哉?圣人对孔子是十分崇拜的, 要是真的, 他岂有不大加赞扬之理?前面已经言及, 古人缺乏历史观念, 毁掉许多的历史资料, 更缺乏质疑的精神。一代一代口头相传的古圣人的故事到此时已然成为事实, 又因作为当时显学的墨家的宣传内容, 人们更是深信不疑。赖墨子及其众徒之功, “禅让制”便真的在历史上发生了。其实后来的孟子对此事表示怀疑, 《孟子·万章》载: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 有诸?”孟子曰:“否, 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但舜受禅是因其德合众, 其勤为民, 正好符合自己的“王政”学说。因而只是在尧直接禅让给舜这个环节改为通过“天”来间接传位, 并未否定禅让之事。墨子的这个谎言对后世影响有多大呢?《史记》中有记载:燕哙王十分仰慕尧, 决定学他。于是他决定把自己的位让给相子之, 自己北面称臣, 又恐太子不服, 故收其大权。这样过了三年, 燕国大乱, 太子与大将军市被谋反。此时齐国又乘虚而入, 从而导致燕败哙王死的悲剧。通过这件事我们了解到当时之人已深信禅让之事在历史中实有。而燕哙王很崇拜尧的大度, 也想学学, 可惜他一学便导致国乱命丧。再加上自诩“天下遗闻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的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的美化, 就把这神话的内容一下子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 尧舜禹的美德行为也被后世人当做崇拜学习的对象而传颂了几千年。神话又一次成功地打入到了上古史的系统中。又《太平御览》七十九引《尸子》载:子贡问于孔子曰:“古者黄帝四面, 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 使治四方, 不谋而亲, 不约而成, 大有成功, 此之谓‘四面’也。”又《吕氏春秋·察传》载: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 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授于天下, 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 和五声, 以通八风, 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 天地之精也, 得失之节也, 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 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 非一足也。”我们知道孔子是不愿讲神鬼的, “子不语怪、力、乱、神”, 但又相信这些神话人物的真实性。故对黄帝四面、夔一足的神话性加以现实化, 由于他的影响力, 传说中神话人物的神性没了, 而人物的实体却被人们所接受而成为历史中的人物。可见, 百家争鸣对神话传说进入历史系统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四、王莽改制对神话历史化系统的完善

驺衍创作的“五德终始说”在汉代是十分盛行的。它为统治者占有天下提供了理论依据, 但同时又为那些僭越天子之位的人提供了方法。王莽就是很好的例子。他是外戚, 又是当时著名的礼学家, 诸事皆以周公为榜样, 也自比周公。为了使篡汉不致于引起动乱, 他便在“五德终始说”上做起了文章。因为当时之人把它当成了金科玉律, 只要你能自圆其说, 人们就会相信。赖王莽之功, 上古的历史系统造出来了。现列表如下:

通过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除了传说中的五帝之外, 王莽还把神话中的太昊和少昊加入这个历史系统中, 为的只是验证五德终始说的正确, 更为了证明自己代汉是早就由上天安排的。他这么改不要紧, 实现了自己称天子的目的, 却害得后世之人把几个子虚乌有的人当作自己的祖先近两千年。在当时人们信这个情有可原, 因为在当时五行已成风, 外加这是最高统治者发布的。那么后人为什么也信呢?这就要赖刘秀之功了。代王莽而起的光武帝刘秀是一个忠实的图谶五行迷, 他对王莽的这套理论深信不疑。当时有一个桓谭的人很是反对图谶之说。有一次, 刘秀想利用图谶的方法来选择建筑灵台的地方, 他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桓谭。桓谭说:“我向来不谈图谶。”刘秀就问他原因, 他就把它的许多不合理的地方说了一通, 惹得刘秀勃然大怒:“桓谭非圣无法, 拉下去斩了!”吓得桓谭直到头磕出血刘秀才作罢。不久, 他被放了外任, 死在路上, 那时他已年过七旬。还有一个是刘歆的得意弟子贾徽, 也是因为不读图谶而得不到重用。上行下效, 既然皇帝喜欢, 讲图谶之学还能升迁, 反对就对自己不利。只要原则性不是十分强的人绝对会投其所好的。加之刘秀的儿子明帝也信这些, 官员渐渐地就都信了, 即使不信也只能放在心里。作为智者代表的上层知识分子都信这些, 更不要说当时目不识丁的老百姓了。就这样一代代地传, 那些神话人物也安安稳稳地当了几千年华夏人的祖先。

五、统治阶级对自身的美化

天人感应的思想深深地扎根在先民的脑子里, 他们一直认为天下由谁来管不是人说了算, 而是由上天安排, 这就是后来的“天权神授”说的雏形。当然这种被天指定的继承人是要德才兼备的。例如, “拯世衰, 诛暴侯, 灭蚩尤”[5]的黄帝, “其仁如天, 其知如神”[5]的尧、教民种五谷的后稷等。可见代天行事的人不是普通人而是异于常人的。长此以往, 人们的观念中便产生了这样一种模式:天子等于神秘出生, 具有灵异色彩的人。而人们对于上帝指定的继承人是顶礼膜拜的。统治阶级正是抓住了这种心理, 造了许多神秘的事件加入史书中, 从而造成了神话的历史化, 只是此时的主角不是造出来的神而是活生生的人。而事迹就具有了神秘性。《史记》中记载刘邦几件神秘的事件: (一) 出生:“其先, 刘媪尝息大泽之陂, 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 太公往视, 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 遂产高祖。” (二) 云气:“秦始皇帝常曰:‘东财有紫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高祖即自疑, 亡匿, 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 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季所居上常有云气, 故从往, 常德季。’” (三) 斩白蛇:“高祖醉, 曰:‘壮士行, 何畏!’乃前, 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 径开。……妪曰:‘吾子, 白帝子也。化为蛇, 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 故哭。’”刘邦实乃流氓, 没有什么好炫耀的地方, 但正是这个流氓当了天子, 这让一直信服天子乃德才兼备者居之的人们是很难接受的。怎么办呢?于是, 司马迁就造了些与刘邦有关的神异事件 (或者是刘邦他们自己造的, 司马迁只是如实地记录了下来) 。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认识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历史化的原因, 知道它不是一时一人之功, 乃与先民的信仰认识分不开。现在我们能很清楚地将神话从史书中剔除, 但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 分析它, 对于我们了解先民的思想观念和统治阶级的愚民的手腕有一定的帮助。

摘要:神话是人类先祖解释自然、征服自然的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 其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的特征, 蕴涵了不同的文化精神。中国神话更多地走向了历史化的方向。本文从先民的意识形式、历史观念、统治者的神化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中国神话历史化的原因。

关键词:中国神话,传说,历史化

参考文献

[1]罗京.民族精神与神话[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2, 18 (4) :62-65.

[2]左转[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6) :4, 卷10.

[3]顾颉刚.秦汉的方土和儒生[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10.

[4]墨子·尚贤上[M].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7.1.

篇4:中国神话传说人物

我国古代没有专门记载神话的书。神话只是保存在《楚辞》、《淮南子》、《穆天子传》等书里,尤其在《山海经》中神话的成分最多。以下选说数则有名的神话和传说故事。

女娲女娲是中国神话传说中人类的始祖。《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育万物者也。”王逸《楚辞章句天问注》说女娲是人头蛇身的神。李冗《独异志》云:“昔宇宙初辟之时,惟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中,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妻。又自羞耻,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娶妇执扇,象其事也。”说女娲是伏羲的妹妹,兄妹结合为夫妇而产生了人类。近人根据古代出土的器物上画像和边疆少数民族的传说。证明伏羲和女娲原是传说中的兄妹为夫妻的一对人类始祖。李冗所记这则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血缘婚姻的情况。今电视剧《天地传奇》,就是根据“女娲补天”等神话传说创作编剧的。

伏羲一作宓羲。亦称皇羲。中国古代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传说人类是由他和妹妹女娲氏结婚而产生的。他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始祖、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又传他曾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开始渔猎畜牧的情况。

盘古盘古是神话中开天辟地的人物。据三国时期徐整所著《三五历记》载:“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太平御览》七十八引)徐整所著《五运历年记》又说:日月、星辰、风云、山川、田地、草木、金石等自然存在和自然现象,都是盘古死后,由他身体各部位和声、气等变成的。盘古开天辟地反映了原始人对天地缘何而始。人类从何而来,天地之外有何物的探索,是原始人类的原始哲学、宇宙观。

共工共工,传为人面蛇身赤发身乘二龙。中国古籍中关于共工的记载很多。但诸说不同。在旧的传说里,多把他写成一个兴风作浪的凶神。如《淮南子·本经训》说:“共工氏振滔洪水。以薄空桑。”意思是他发起洪水,迫近了空桑(今山东境内)。连他的臣子相繇,也是个同时把九个头放在九个山上,吃尽九个地方东西的恶煞。大禹杀死他后,水腥臭无比,流在地上连五谷都不生长(《山海经·大荒北经》)。

共工又被传说为部族领袖。据《尚书·舜典》及《史记,五帝本纪》载:共工是尧的臣子,试授工师之职。后与驩兜、三苗及鲧并称为“四罪”,被尧流放于幽州。他还被传说为敢于改变天地日月星辰的英雄。《淮南子·天文训》载:“昔者共工与颛项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毛泽东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词中有“不周山下红旗乱”。就是用这一传说,把共工作为胜利的英雄来比喻红军的。

后羿据《楚辞》、《山海经》、《淮南子》来看,后羿有两个:一是神话人物。在远古时代,曾经发生大旱灾,加以怪兽、怪鸟、水火怪异为害,广大劳动人民在与自然灾害斗争中。创造了后羿这位神,以表达他们征服自然灾害的强烈愿望。但这位为人们艳称的神话英雄,到了后世史学家手中就历史化了。于是就产生了另一种说法,即“人性”的羿,称夷羿,传说是夏代东夷族首领,善于射箭,后推翻夏朝统治,夺得了太康王位,号称有穷氏。据《离骚》王逸注说:羿当政后。“娱乐田猎,不恤民事”。不久被国相寒浞指使家臣逢蒙射死。

嫦娥亦作恒娥、姮娥。后羿之妻。据《淮南子》说:“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但早出的《楚辞·天问》则说:“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意思是说,帝降羿下来,本是抚恤下民的,为什么羿射了河伯而以洛嫔为妻呢?虽然这里说洛嫔为羿妻,与《淮南子》所记不同,但“嫦娥奔月”的故事一直为后世文人所引用,早已深入人心。

洛神即洛(雒)水女神洛嫔。关于她的记述藉屈原的作品,特别是曹植的《洛神赋》而闻名于世。在《离骚》中称洛嫔为宓妃,把她描写成一位自恃其美而骄傲的女子。李善谓“宓妃,宓羲氏之女,溺死洛女,为神。”因“宓”与“伏”古通,故“宓羲”即“伏羲”。估计古时有关宓妃的神话含有恋爱成分,所以屈原才引用以喻己意,曹植才作赋来寄寓自己对君王的思慕之情,反映衷情难以相通的苦闷。

西王母亦称“金母”、“王母”或“西姥”。《山海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日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主知灾历五刑残杀之气)。”到《穆子传》里,西王母已不是上述怪物,而演化为一个雍容平和能歌谣的妇人。到了《汉武内传》中的西王母则是“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年三十许的女神。她把三千年结一次果的蟠桃赐给武帝。《神异记》又为她塑造一个配偶东王公,一年一相会。在后代小说、戏曲中,又称“瑶池金母”,每逢蟠桃熟时大开寿宴,诸仙都来她上寿。旧时多将西王母作为长生不老的象征。

钟馗亦作钟葵,传说中故事人物。据宋代沈括《补笔谈》云:唐明皇(玄宗)于病时,梦见一大鬼捉一小鬼,“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自称为钟馗,生前应武举未中,死后誓为皇上消灭天下妖孽。明皇因而病愈,遂命画工吴道子(大画家)画成图像,并批曰:“灵祗应梦,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实须称奖。因图异状,颁显有司。岁暮驱除,可宜遍识,以祛邪魅,兼静妖氛。仍告天下。悉令知委。”旧时民间风俗。于端午节多悬钟馗之像(唐、宋时悬于除夕),以图驱除邪祟。

八仙八仙含义有三:一是指饮中八仙。即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八人。这八人都喜欢饮酒,杜甫把他们的生活和醉态写在一首诗歌里,名《饮中八仙歌》;二是指蜀之八仙。即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张道陵、庄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等八人。相传他们均在蜀中得道成仙;三是指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八位神仙。即铁拐李(李铁拐)、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等八人。八仙故事出现较晚,多见于唐、宋、元、明文人记载之中。元杂剧里常见到他们的形象,但姓名尚不固定,至明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传》里,才确定为以上八神仙。民间传说中关于八位散仙的故事很多,其中以“八仙庆寿”、“八仙过海”的故事流传最广。

篇5: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相传八卦是伏羲画的。在人类的蒙昧时代,生活艰难困苦,就在这时渭水上游的氏族部落诞生了一位划时代的伟大人物--伏羲。他领导部族辛勤劳作,“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却依旧食不果腹,饥寒交迫。

伏羲与八卦图

他在闲暇之余,时常盘坐卦台山巅,苦思宇宙的奥秘。仰观日月星辰的变化,俯察山川风物的法则,不断地反省自己,追年逐月,风雨无阻。太极神图深切映入他的意识之中,他顿时目光如炬,彻底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码;原先天地竟是如此的简单明了--唯阴阳而已。他将神圣的思想化作最为简单的符号,以“一”表示阳,以“--”表示阴,按四面八方排列而成了八卦。伏羲一画开天,打开了人们理性思维的闸门,从而博得了人们永生永世的怀念和尊崇。

篇6:中国神话传说故事

将近天亮的时候,道士把王生叫去,给他一把斧子,让他随徒弟们一起上山砍柴。王生恭敬地接受师父命令。过了一个多月,王生的手脚磨出了很厚的硬皮,他实在不能承受这种苦楚,暗自有了回家的念头。

一天傍晚回来,王生看见两个人和师父一起喝酒。天色已经昏暗,还没点灯烛,师父就剪了像镜子一般的纸贴在墙壁上。不一会儿,如同明亮的月亮照耀屋内,光亮能照出极细微的东西。各个徒弟环绕着道士听他差使,为他办事。一个客人说:“这样美好的夜晚,这么大的乐趣,不可以不和大家一同享受。”于是拿在桌上的一壶酒,分别赏赐给各个徒弟,并且嘱咐徒弟们尽情痛饮,一醉方休。王生心想:七八个人,一壶酒怎么能都供给到呢?各个徒弟就各自找来盛酒的器具,争着喝酒,只怕酒器中的酒喝完。但是酒倒了很多遍,酒竟然不减少。王生对此感到奇怪。一会儿,另一位客人说:“承蒙主人赏赐明亮的月亮的照耀,我们却这样寂寞的喝酒也未免太无趣了,为什么不把嫦娥请来助兴呢?”师父就把筷子向月亮中抛去。看见一位美人从月光中走出,最开始不满一尺,到了地上,就与常人一般高了。她腰肢纤细,面容秀美,轻盈地跳起霓裳羽衣舞。不久又歌唱道:“仙哪,仙哪!还会回去吗?还会把我禁闭在广寒宫吗?”

她的声音清脆高扬,响亮得如同洞箫中吹出的声响。歌唱完了,嫦娥轻盈旋转而上,一跃登上了桌子,大家正对嫦娥感到惊奇时,嫦娥已经又变成了一支筷子。三个人大笑起来。又一位客人说:“今天晚上真快乐,可是我不能再喝酒了,希望你们到月宫为我送行好吗?”于是三个人离开酒席,渐渐进入月中。众徒弟看三人坐在月光中喝酒,胡子眉毛全都看得很清楚,像在镜子里的人影一样。过了好一会儿,月亮渐渐变暗。一个徒弟来点蜡烛,却只见道士一个人坐在桌旁而客人不见踪影,桌上菜肴果品还在,墙壁上的月亮,只是一张像镜子一样圆的纸罢了。道士问众徒弟:“喝够了吗?”众徒弟回答:“足够了。”道士说:“既然喝够了,就早早睡觉,不要耽误明天砍柴割草。”众徒弟答应并且退了出去。王生私下里欣喜羡慕师父的道术,回家的念头就打消了。

又过了一个月,王生实在忍受不了这个苦了,可是道士却仍然不传授给他一点点法术。他心急不愿意再等待了,向师父辞别说:“弟子从几百里外来受业于老师,即使不可以得到长生不老的法术,小的法术就传授教习给我,也可以安慰我这颗求教的心。现在已过了两三个月,我每天不过是早早的上山砍柴到天色昏暗才回来,弟子在家时,没受过这种苦楚。”道士笑着说:“我本来就说你吃不了这个苦,现在果然发生了。明天早上就打发你动身回家吧。”王生说:“弟子在这里劳动几个月了,请师父传授点小法术给我,也不辜负此行了。”道士问:“你想求教什么法术?”王生说:“我每次看见师父走到的地方,坚硬的墙壁也不能阻隔,只要学到这一法术就足够了。”道士笑着答应了他的要求。就传授给他咒语,让他自己念咒语,念完,喊了声:“进去!”王生脸对着墙不敢进去。道士又说:“你试着进去。”王生果然不慌不忙地进去墙里,到墙根边却受到了阻碍。道士说:“低着头猛然朝里进,不要徘徊犹豫不进!”王生照着师傅说的话做,离开墙几步,奔向墙壁并且进去了。到了墙边,就像什么东西也没有似的,回头一看果然已经站在墙外了。他心中十分高兴,进去谢过师父。道士说:“回家之后,应当洁身自守,不然咒语不灵验。”于是送给他路费,打发他回家。

上一篇:世博会语文基础知识测试题下一篇:双中食堂卫生安全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