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小2013年营养餐工作总结

2024-04-15

护小2013年营养餐工作总结(精选6篇)

篇1:护小2013年营养餐工作总结

护龙镇中心小学2013年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总结

为贯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和中央、省、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会议精神,以及县教育局工作会议要求,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积极提升学生健康素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其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成立机构,周密部署。

学校成立以唐六东校长为组长江林松副校长为副组长,其它行政领导和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学生营养餐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舒林师具体实施操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对实施营养餐工作周密安排,精心部署,为学生营养改善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大宣传,建章立制。

学校重视学生营养餐宣传力度,多次召开行政会、教师会、家长会,详细讲解有关政策,组织落实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文件精神,切实让全社会知道这一惠民工程的重要意义。

学生营养餐工作是一项特殊工作,学校本着对每一位同学负责的态度,拟订《学生食品安全制度》、《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供餐管理暂行办法》、《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学生营养餐蛋奶管理工作流程》、《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工作方案》等规章制

度,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使学校营养餐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三、突出重点,认真实施。

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人数为1800人,学校采取“蛋奶模式”供餐,请舒林协助食堂工人负责学生营养餐工作。在实施营养餐过程中,学校严格按照有关食品安全卫生标准及要求,确保蛋奶原料新鲜洁净,保证营养质量。

1、学校本着“节俭、安全、卫生、实用”的原则,统一使用厨具,为学生煮好蛋,并按工作流程安全分发牛奶。

2、学校严格蛋奶采购、储存、加工、留样、配送等环节管理,落实食品安全保障措施。尤其是留样环节,学校严格按照规定在专用设施内冷藏存放48小时以上。

3、学校建立营养餐安全事故应急机制,制定工作预案和应急预案,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落实安全责任。

4、学校实施营养餐工作,规范有序,学生反映良好。通过体测,学生身体素质整体提高。

四、存在问题,来年打算。

1、学生出现挑食现象。①部分学生只吃蛋清,留下蛋黄,更有部分学生不领取鸡蛋。②学生嗜食“花生”、“核桃”等牛奶,甚为反感“纯”牛奶。

2、营养餐储藏室硬件设施跟不上,与相关要求相差较远。

3、学生就餐分散在教室,给学校安全、清洁等管理增加了难度。

4、来年从两方面着手整改:①在营养餐开展过程中,强化学生“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理念,教育学生爱惜“蛋”与“奶”。②筹措资金,改善设施,尽量满足学生营养就餐需求。

总之,学校通过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切实保障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拉近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距离,减轻了农村学生家长的负担,并有效促进了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在以后的工作中,学校将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力争把学生营养餐工作做得更好。

安岳县护龙镇中心小学

2013-12-24

篇2:护小2013年营养餐工作总结

自实行学生营养餐工程以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积极提升学生健康素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其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健立健全工作机构。

学校成立以蒋连胜校长为组长,武旭峰为副组长,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学生营养餐领导小组。由武旭峰具体实施操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对实施营养餐工作周密安排,精心部署,为学生营养改善奠定坚实基础。

二、健全管理制度、落实工作责任。

为使我校的营养餐管理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我校制定了《食品验收入库制度》、《食品储存保管制度》、《食品发放与饮食用制度》、《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学生实名制信息管理制度》、《学校健康教育制度》、《学生课间餐信息公开及监督制度》、《学生营养状况监测评估制度》。同时制定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层层签订工作责任书。

三、加大宣传教育工作。

学校重视学生营养餐宣传力度,多次召开教师会、家长会,详细讲解有关政策,组织落实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文件精神,切实让全社会

知道这一惠民工程的重要意义。同时对学校的专职人员做好培训工作,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使学生吃到健康、卫生、放心的食品。

四、认真组织,及时发放营养餐。

我校共享受营养餐的学生共计485人,实行每天课间操期间发放、并及时做好食品验收、分发统计,学生饮食用情况等资料的收集。

篇3:护小2013年营养餐工作总结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的22个中西部省份(直辖市、自治区、新疆建设兵团)(中部地区: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河南;西部地区:青海、甘肃、陕西、宁夏、新疆、新疆建设兵团、西藏、内蒙古、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各抽取1~3个县,共50个重点监测县;再从每个重点监测县随机抽取小学和初中各1所,再从各年级抽取1~2个班的学生,达到每个年级40名学生左右,每个县共360名学生进行血清维生素A检测。共有11 245名学生纳入分析,其中男生和女生分别有5 718和5 527名,小学生和初中生分别有7 370和3 875名,中、西部学生分别有4 756和6 489名。研究对象的年龄分布从6~19岁,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平均年龄分别为(9.4±1.9)和(14.1±1.1)岁。

1.2 方法

2013年9—12月,由各重点监测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采集学生空腹静脉血5 m L,现场分离血清,(-70~-20)℃保存血清。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委托专业检测机构,使用安捷伦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型号LC-MS/MS 6430)对血清样本进行定量测定。

维生素A缺乏判定标准:血清维生素A浓度<20μg/d L(0.7μmol/L)判定为维生素A缺乏;血清维生素A浓度≥20μg/d L(0.7μmol/L)且<30μg/d L(1.05μmol/L)判定为维生素A亚临床缺乏或边缘缺乏;血清维生素A浓度≥30μg/d L(1.05μmol/L)判定为正常[6]。

1.3 质量控制

2013年6—8月,由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以下简称“营养所”)组织50个重点监测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实验室人员进行血样采集和保存方法的专题培训。维生素A委托专业检测机构统一测定,采用美国Sigma公司标准品,批内差异CV为4.59%,批间差异CV为4.65%。

1.4统计分析

所有调查数据均采用统一编制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系统”进行录入和上报,上报数据采用SAS 9.3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清理和统计分析。数据清理过程包括删除测试数据、删除不合理出生日期、删除不合理上报年份,维生素A>1 000μg/L设为缺失等。数据分析不同组间百分率比较采用χ2检验,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维生素A

学生血清维生素A均值为(36.6±12.7)μg/L。初中生的血清维生素A水平高于小学生(P<0.01),中部地区学生高于西部地区学生(P<0.01),男生和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维生素A缺乏和维生素A亚临床缺乏

学生血清维生素A缺乏率为3.2%,亚临床缺乏率为29.7%,两者合计为32.9%。其中维生素A缺乏率小学生高于初中生(P<0.01),西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学生(P=0.00),男生和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A亚临床缺乏率与维生素A缺乏率呈现相同的趋势。见表1。

注:()内数字为缺乏率/%。

3 讨论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迅速,对维生素等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相对高于成人。维生素A是保障儿童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微量营养素之一,维生素A缺乏或不足不仅影响儿童视力,还会产生贫血、免疫功能下降和生长发育不良等问题[7,8]。国内外研究结果普遍发现,贫困地区儿童的维生素A营养状况较差,其中婴儿及学龄前儿童是维生素A缺乏和亚临床缺乏的重点人群[9,10,11,12]。WHO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球每年约有1.4亿学龄前儿童存在维生素A缺乏问题,约2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于维生素A缺乏[2]。维生素A缺乏也是亚洲欠发达地区最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013年,Akhtar等[13]总结了南部亚洲国家的维生素A缺乏水平,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的学前儿童仍患有较高的维生素A缺乏症,其中印度学前儿童的维生素A缺乏率高达62%。而学龄前儿童的维生素D缺乏及亚临床缺乏状况是否会持续到中小学阶段,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为“全球2015年儿童生存倒计时活动”中的60个优先国家之一,虽然我国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维生素A缺乏已呈现出低发病率,但在边远和贫困地区仍有散在发病[14]。本研究中,我国6~19岁的中小学生维生素A缺乏率为3.2%,亚临床缺乏率为29.7%,与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3~12岁农村儿童的缺乏率(11.2%)和亚临床缺乏率(49.6%)相比略有下降[6]。国内外的研究证实,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及其所在地区及家庭经济水平的改善,维生素A缺乏率及亚临床缺乏率逐渐降低[10,12,15]。本研究也发现初中生的维生素A营养状况好于小学生,且在经济发展稍好的中部地区学生的维生素A缺乏率和亚临床缺乏率均低于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原因可能是学生在年龄增长的同时,摄取的食物更加多样化,对食物的吸收利用也有所增加。其次,经济水平发达的地区物产较为丰富,获取食物也更为便利,学校和家长对营养和健康的认知及重视度也较高。

篇4:护小2013年营养餐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改善计划的意见》及省市县有关会议精神,科学有效地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进一步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二、组织机构

1.营养改善计划实施领导小组: 组 长: 张愿军

营养办主任:郭登友

成 员: 王世文

朱绍柱

邓健康

刘恩祥

顾珍富

杨忠全 2.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小组: 组 长: 郭登友

成 员:王世文 申庆松

王旭

三、内容及要求

(一)实施时间:从2013年8月26日开始试行

(二)标准及经费来源:按照中央财政给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每人每天补助3元,全学期按100天计算。

(三)供餐内容:

严格按照卫生、营养、热乎、可口的标准,因地制宜确定合适的供餐内容,提供大米饭、红萝卜炒肉、土豆等,供餐食品必须符合有关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和要求,确保食品原材料新鲜洁净,科学制定供餐食谱,做到合理搭配,营养均衡,保证营养质量。

(四)供餐模式及经费管理

我校属半寄宿制学校,有完整的食堂设备,因此我校采取学校食堂供餐模式都做早饭来给学生吃。

资金管理实行专账管理,与学校伙食账分开核算一周一结,到中心校报账,学校会计单独计帐,实行专户管理。

四、强化措施 落实到位

(一)精心组织实施,学生营养改善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安全风险高、因此学校务必高度重视,校长要负总责,班主任要搞好服务工作,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二)严格规范管理

一是严格实行营养餐食谱公示制度,在食堂和教室醒目处公示。

二是严格按照公示的食谱不折不扣落实营养餐。

三是账目结算要及时,发票报销必须附有本周的营养餐食谱,在开支中,不允许有其他费用。

四是建立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三)做好宣传发动,开好教师会和班主任会,利用各种宣传教育形式,向学生、家长、教师宣传营养餐实施政策,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工作,认真总结经验,使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阳光工程。

林口中学

2013年8月25日

2013年秋季学期林口中学实施学生营养餐

工作计划

2013年8月25日

篇5:护小2013年营养餐工作总结

2013年,我们将在医学检验学院领导下,继续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为契机,加强专业建设,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一、加强专业建设

1、滚动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坚持每周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修改《课程标准》,着眼于专业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从而确立学生具备的核心能力,以职业资格确定核心课程。

2、积极推进教学改革调整课程体系,推进《食品微生物》的项目化教学改革,积极组织参加多媒体课件评选,组织编写《食品营养与卫生》实训校本教材。

3、继续完善“营养与食品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实训基地进行建设,对我院现有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实训条件进行整合,加强与盐城“老周食品”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合作。计划于2013年建成一间标准的感官评定实验室、完善现有的食品焙烤实验基地,以期达到“教学做一体化”效果,完善“课堂-食品营养与安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4、与市卫生监督所合作,开展食品安全员培训工作。

二、加强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培训

1、上半年组织培训学生参加全国职业技术学院(校)在校生创意西点大赛,学院将举办“食品卫生知识宣讲能力”技能大赛,下半年学院举办“食品检验”技能大赛。

2、上半年组织学生参加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培训,下半年参加公共营养师职业资格考试的学生进行培训教育。

三、积极培训年轻教师

1、与市疾控中心和市妇幼保健院合作,组织教师轮流去合作单位参加实践,加快教师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同步提高。

2、与老周食品厂、汇源果汁、丫丫蛋糕合作,教师定期带学生到厂家实地进行合作教学,提高专业老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在食品加工和处理及安全方面有所创新。

四、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通过专业建设论证报告、建设方案、仪器设备清单及配备标准管理办法、使用纪录,达到专业认知培养(动手实践、参观学习、讲座等)、基础技能培养(入 1

学教育及军训、实习、实验、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专业专项技能培养(实训、实习、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

2、校外实训基地根据本专业特点,选择老周食品厂、汇源果汁作为专业学习实习基地。通过一定的组织管理模式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从评价标准上,除了试题库、技能操作评分标准、实验、实训、实习报告评分标准、直至达到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标准。

五、积极开展科研工作

组建科研团队,积极申报本专业相关的各类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积极开展FADs基因多态性对多不饱和脂肪酸代谢影响的前期准备工作。计划对盐城地区农贸市场和超市蔬菜中有机磷农药的残留开展调查。

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

篇6:护小2013年营养餐工作总结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50个重点监测县中,按照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原则,在每个县按照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混合供餐等3种供餐模式,随机抽取2所小学和2所初中作为监测学校。选取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学生,每个年级抽取1~2个班,每个年级抽取40名左右,男、女生基本各半;某年级学生不足40人时,该年级的所有学生纳入监测范围。共调查学生29 317名,其中男生14 811名(50.5%),女生14 506名(49.5%);小学生16 730名(57.1%),初中生12 587名(42.9%);食堂供餐模式下的学生比例(51.2%)高于企业供餐(31.2%)和混合供餐(17.6%)。小学生的平均年龄为(10.4±1.8)岁,初中生为(14.1±1.5)岁。

1.2 方法

2013年9—12月期间,采用统一编制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学生调查表”(以下简称“学生调查表”),收集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各类食物的摄入情况。该调查问卷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以下简称“营养所”)设计,并经专家研讨会讨论及预调查后修订。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详细介绍该问卷的填写方法后,学生当场填写完成并收回。

1.3 质量控制

营养所负责对各省和重点监测县工作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后,各省再对监测县进行二级培训。各调查员经培训合格后,进行正式调查。问卷经培训的调查员讲解后由学生自填完成。调查结束后,调查员对每份问卷进行核查,如发现填写错误或漏填等立即让调查对象补充。根据学校如何利用“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经费,将供餐模式划分为食堂供餐、企业供餐及混合供餐(既有食堂供餐又有企业供餐)3种供餐方式。因家庭(个人)托餐模式所占比例过低(<1%),故不纳入组间比较。

1.4 统计分析

所有调查数据均采用统一编制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系统”进行录入和上报,采用SAS 9.3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中小学生各类食物摄入情况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不同供餐模式各类食物摄入情况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准。两两比较采用χ2分割检验,同时校正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中小学生各类食物摄入情况

中小学生每周5 d及以上吃肉类、蛋类、奶类的比例分别为17.8%,14.1%,17.0%,基本不吃的比例分别为15.2%,19.2%,25.3%;每周5 d及以上吃豆类的比例为5.6%,基本不吃的比例为27.1%。新鲜蔬菜的摄入以每天2种为主(36.8%),每天能吃2种及以上蔬菜的学生比例达到65.4%。初中生和小学生肉类、蛋类、奶类的摄入频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小学生摄入豆类的频率低于初中生,摄入新鲜蔬菜的频率高于初中生(P<0.05)。见表1。

注:()内数据为构成比/%。

2.2 不同供餐模式学生各类食物摄入情况

不同供餐模式学生对肉类、蛋类、奶类、豆类和新鲜蔬菜的摄入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学校食堂供餐学生摄入肉类的频率达到每周5 d及以上的比例(22.7%)高于企业供餐(9.9%)和混合供餐(17.7%),摄入蛋类的频率达到每周5 d及以上的比例(10.2%)低于企业供餐(19.4%)和混合供餐(17.2%)(P值均<0.01);企业供餐模式学生摄入奶类的频率达到每周5 d及以上的比例(30.5%)高于食堂供餐(9.1%)和混合供餐(16.7%),摄入新鲜蔬菜的频率达到每周5 d及以上的比例(87.7%)低于食堂供餐(92.4%)和混合供餐(91.1%)(P值均<0.01)。见表2。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调查问卷在统计过程中有误差值。

3 讨论

各类食物的营养特点不同,必须摄入充足、搭配合理[4]。蔬菜、瓜果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低,但维生素C、胡萝卜素、无机盐及膳食纤维十分丰富;鱼、肉、蛋、奶中蛋白质含量高且消化吸收率好,又是钙、铁、锌、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B12等的良好来源[3,5,6]。只有对各种食物进行合理搭配,才能达到营养成分全面均衡、满足学生健康生长发育的目的。本次调查发现,在“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地区,学生的动物性食物和植物学食物的摄入均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调查结果显示,贫困农村学生动物性食物摄入不足,超过50%的学生不能保证每周有2 d及以上吃到肉类、蛋类、奶类,超过70%的学生不能保证每周有2d及以上吃到豆类。适量摄入富含优质蛋白质食物,是保证中小学生健康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日本的调查研究表明,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日本儿童身高曲线与牛奶鸡蛋的消费增长曲线一致,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76(男)和0.66(女);在近十几年中,日本儿童的能量摄入量没有大的变化,但动物蛋白质提供的能量在总能量中的比例成倍增长[7]。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我国儿童和青少年蛋白质的参考摄入量为(35~65)g/d[8],“农村学生膳食营养指导手册”要求中小学生肉类每日建议量为100~175 g,奶及奶制品250 g,大豆及其制品30~50 g[9],以保证学生蛋白质摄入充足。蛋白质摄入不足可导致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长期可使发育迟缓、抵抗力降低,甚至智力发育障碍[10]。因此,在开展“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应注意增加富含蛋白质食物的摄入。

贫困农村学生动物性食物摄入不足的同时,新鲜蔬菜的摄入品种也较少。这种不合理膳食结构除了与地理和经济水平低下、学生自身营养意识不足有关外,还与我国农村地区的家长和学校食堂工作人员营养相关知识缺乏有关[1,11,12,13,14]。有研究表明,家长营养知识、态度会对子女在食物消费的结构上产生明显的影响,家长营养知识得分较低的子女奶类、蔬菜类食物消费明显低于家长营养知识得分较高的子女[1]。因此,在“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过程中,应对学校食堂工作人员、教师和家长等进行营养与健康相关内容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营养知识水平。

本次调查还发现,供餐方式对学生膳食结构影响较大,企业供餐学校学生摄入蛋类和奶类的频率明显高于食堂供餐学校学生,但摄入肉类、蔬菜类的频率低于学校食堂供餐。食堂供餐和企业供餐相比各有利弊,企业供餐虽不需要建设学校食堂,节省了硬件设施的费用,但目前供餐方式以课间加餐为主,多为提供“牛奶+鸡蛋”的单一模式,这种模式学生长期接受性较差;同时,企业以营利为目的的特点也可能占用学生供餐食物成本[15],从而影响学生营养状况的改善。学校食堂供餐要以食堂作为基础,同时也要支付一定的管理成本,但是该供餐方式便于为学生提供食物种类较为丰富的正餐,学生的长期接受性好;另外学校供餐也能保证绝大多数经费用于供餐,是利于学生营养改善的长效机制。根据“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要求,试点地区应加快学校食堂(伙房)建设与改造、增加工作人员数量,在一定过渡期内,要逐步以学校食堂供餐替代校外供餐[9,16]。

我国的“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给教育及社会带来了积极影响。但由于“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尚处于起步阶段,又是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贫困地区开展,在实施过程中难免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困难,如学生营养知识匮乏和存在不良的饮食行为习惯,学校食堂工作人员不足,食堂建设不配套,食谱设计和食物搭配不合理等。另外,由于一些媒体宣传的偏差,导致不少家长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营养改善补助误认为是给学生的“免费营养餐”,取消了原来给孩子的餐费,从而出现了“挤出效应”。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顺利实施,导致学生的学生膳食结构和营养素摄入不合理从而影响了营养改善的效果。

上一篇:沙宣品牌全国推广活动下一篇:企业团队介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