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青年实施导师制

2024-04-21

培养青年实施导师制(精选8篇)

篇1:培养青年实施导师制

实施导师培养制,促进青年教师全面发展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教育工作的百年大计。为了迎接新形势的挑战,深化高等教育的改革,高等学校在注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同时,应着力抓好青年教师的培养。青年教师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力量,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希望。为了搞好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我部在以往培养青年教师的工作基础上,建立了青年教师导师培养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培养方法

为了使青年教师导师培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我部总结了长期以来对青年教师实施导师培养的经验,根据第九次全国高校党建会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和要求,制订了《江西医学院基础医学部青年教师培养实施导师制的暂行办法》、《江西医学院基础医学部青年教师导师培养制检查考核表》和《江西医学院基础医学部青年教师导师培养登记表》,进一步规范了青年教师导师培养制的各个环节。从导师的选拔、职责、培养内容、实施考核都有明确的要求,使导师培养制有章可循,培养有计划、有考核检查,各项档案齐全,制度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在转正、定级和考核中,导师拥有一票否决权。

二、严格按计划培养,促进青年教师全面发展

青年教师导师培养制严格按计划进行,通过培养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体会:

1、加强思想教育,促进青年教师从学生向教师的过渡 青年教师的思想教育是教研室和导师对青年教师培养的首要工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年教师,是青年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在导师的指导下,青年教师们能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注重良好师德师风的培养。导师优良的品行和精湛的业务能力也潜移默化地引导青年教师的成长。许多青年教师还承担了兼职班主任工作,他们在从事这一个工作上遇到问题时认真请教导师,与导师沟通,有助于出色地完成班主任工作。他们在思想上关心同学,在生活上与同学促膝聊天、关心同学们所想所感,解决部分同学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组织同学开展科普知识的宣传,受到了社会的好评。青年教师通过导师的思想教育和参加工作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向导师汇报自己的思想状况,与导师交流思想,即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处理日常的工作,在思想上基本完成了由学生向教师的过渡。

2、加强教学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教学工作是我部的中心工作,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导师的指导下,青年教师都系统学习了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参加了相关专业课程的听课和考试,非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还参加了教学能力的岗前培训。在导师的指导下,青年教师努力熟悉教学规律和教学各环节,认真撰写讲稿和教案,导师即时指出青年教师教案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进行修改,使青年教师熟悉教案和讲稿的撰写,书写的教案和讲稿规范、准确。导师们注重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青年教师在课前都进行了预讲、试讲和培养性讲课,有计划地听本专业优秀教师的大课,不断积累课堂教学的经验。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听课—试讲—预讲—培养性讲课的反复进行,逐渐提高课堂教学能力。随着近几年来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我部教师数量相对不足,青年教师导师培养制的效果逐步显现了出来。在导师的指导下,青年教师积极投入到教学实践中,从带实验课到理论课,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此外,青年教师还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积极申报教学课题,参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开展双语教学活动等,在教学实践中促进了教学能力的提高。

3、参加科研活动,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导师的指导下,大部分青年教师积极参加科研工作,懂得了应用各种检索工具,如利用维普和万方的一些相关网站进行资料检索和查询,以进一步提高文献收集和分析能力,并能认真阅读文献,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信息。大部分青年教师参加了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和论文答辩,以提高科研设计能力和开拓青年教师的科研思路,部分青年教师参加了课题申报的准备工作和部分科研实验,在参加科研活动中,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4、加强外语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

青年教师在导师的指导下,能有计划地认真阅读专业外语期刊,收听外语广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同时积极参加外语六级考试,部分青年教师通过了大学外语六级,为今后的学习、交流和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5、鼓励继续深造,提高学历层次

青年教师要适应高校办学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提高学历层次,拓宽知识范围和精深专业知识。在培养过程中,导师鼓励青年教师报考研究生。通过多年的培养,教师中有研究生学历的从2004年的27%提高到2006年的61%。并有多名青年教师正在攻读博、硕士学历。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为我部教师学历结构的改善起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篇2:培养青年实施导师制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教育事业发展中一项根本性的战略问题。为加速我系青年教师全面成长、帮助他们尽快成为合格的大学教师,进一步加强我系师资队伍的建设,特建立青年教师责任制,其规定如下:

第二章 导师任职条件与聘配方法

第二条:导师应从政治思想好,学术水平高,治学严谨,作风正派,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中聘请。

第三条:导师由教研室主任提名、系主任聘任,报教学秘书备案。聘期为一年或二年,从每年九月一日起算。聘配工作在每年九月一日至二十日完成。导师聘用期的工作由各教研室、实验室具体管理并组织实施。第四条:毕业分配到我系教学部门工作的青年教师和经考核表明未能独立主讲一门课程的青年教师,原则上均应配指导教师。每位青年教师聘配导师的年限累计不超过四年。

第三章 指导教师职责

第五条:导师应针对实际情况,为所带的青年教师制定出包括政治、业务、教学、师德等方面的内容具体、措施适当、阶段目标明确、能促使其全面发展的培养方案。

第六条:导师应指导所带的青年教师制定出与培养方案相适应的进修提高计划,完成与青年教师签订协议的事宜。第七条:导师应掌握青年教师进修提高计划的实行情况,每学年对所带的青年教师进行一次考核,写出评语,提出对该教师今后使用、进修晋升或调整的建议。

第四章 青年教师职责

第八条:青年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同指导教师一起制定出培养方案,定出切实可行的进修提高计划,并与导师签订协议。

第九条:虚心接受导师指导,认真完成计划要求。在导师的帮助下,全面熟悉教学的各个环节,掌握课程大纲的基本要求,教学技巧和方法。在独立开课前,应重点协助主讲教师做好教学辅导工作。第十条:青年教师开实验课前应具有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写出实验教案并交指导教师审阅。第十一条:每学年对工作进行认真的书面总结,交指导教师审阅。

第五章 导师工作考核与奖励

第十二条:以指导教师的职责要求为考核内容,考核情况记入教师工作考核表。其工作成绩作为年终考核、评等和评优的依据之一。

第十三条:考核由导师自检、教研室主任和系主任考核相结合,并听取青年教师的意见。最后由系主任作出考核结论。考核等级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对优秀者系里给予适当奖励。

第十四条:每学年结束由指导教师和青年教师填写的《青年教师导师制情况表》(附导师修改或评阅的教案、讲义、习题课程设计等方面的材料),由各教研室核审后,报送教学秘书备案。

第十五条:指导教师待遇按学院人事分配办法执行。

第六章 附则

篇3: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创新人才

一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项制度从初创到完善都要有一个过程。本科生导师制源于国外,在我国目前还是一件新事物,尚处于试行探索的起步阶段,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和实施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不足,还有待于我们去发展和完善。

本科生导师制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一)思想观念上存在误区

首先,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部分高校各级领导对学分制的实质、特点、利弊等认识不清,更不能科学地制定出本科生导师制方案,从而造成各学院或系科对本科生导师制不重视。其次,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能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一些高校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自身的事,把教书和指导学习、教书和育人,人为地割裂开来,同时一部分教师认为做兼职本科生导师,时间上、精力上都会对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产生影响,因而不愿承担此工作。

(二)师生比例失调

实行导师制要求有较高的师生比,这样才利于导师和学生充分交流,师生间更易建立起亲切、平等、自由的关系,从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引导,学生也才有机会更深刻地了解各专业,做出合适选择。而我国目前全国高校的师生比平均约为1:17,实际上,某些学校某些热门专业师生比更低。在高水平教师资源极其拮据的情况下,教师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导师对学生的针对性指导也越来越少,“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指导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更是无从谈起。

(三)不能充分调动导师的工作积极性

与不担任导师的教师相比,本科生导师要承担着更为繁重的任务。本科生导师不但要完成自己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有的还要带自己的研究生、博士生,还要对本科生进行教育和指导工作。在学校的工作中,本科生导师要比一般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大多数导师所得到的报酬却远远不能反映他们对学校教育做出的贡献,本科生导师的报酬相对来说普遍偏低。这种情况一方面不能充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导师队伍中;另一方面,导致现有的导师队伍的不稳定,许多人不愿继续担任导师工作,即使是学校从制度安排上规定一些老师担任本科生的导师,在不情愿的情况下,许多导师就会人浮于事,对本科生导师这一工作敷衍过关,从而严重影响着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和发展。这也是许多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情况不甚满意的重要原因。

(四)配套制度不健全和不完善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来相配合。而现在很多高校都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教学指导条件、选课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实习实验制度、导师指导制度等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和不完善。另一方面,高校的人事制度、学生工作、财务管理、后勤保障服务等等方面,不能配套跟上,使本科生导师制难以推行。

二本科生导师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创造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环境、育人机制和成才途径。导师制一改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向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育为启发式教育,突破了传统模式下的教学单向运动,创建了教与学、学与学互动的交叉往复的教学新环境。导师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规定以及学生的特点,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对学生的专业和品德进行具体指导,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导师从学生入学到学生就业进行全过程的指导,并根据学生不同类型和个人的实际的变化进行计划调整,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案,有利于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使一般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提高其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复合型人才,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实现。在导师制活动中,师生互相接纳、互相理解,营造平等而自由的学术氛围。教师与学生双方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相长,形成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关系。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对以往本科生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强调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力,尽可能地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了过去学生的创造性被抑制、个性得不到发展、人才同出一个模子、优秀学生难以脱颖而出的局面。

三解决本科生导师制存在问题的措施

(一)提高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

无论是学校各级领导,普通教师,还是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不足,有些领导认为,搞本科生导师制,不过是从事学生管理的人员搞出来的哗众取宠的花花架子,没有什么现实意义,所以在人、财、物的支持力度上远远落后于现实需要。学生由于认识不足,不能主动参与,总是等到学校(院)动员多次后才迟迟行动。应该加大对本科生导师制重要性的宣传,让导师制深入人心,得到各界重视,得到广泛支持,最终使该项制度落到实处,产生实效。

(二)努力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

首先应加强导师队伍的培训与教育,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导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另外,在充分利用现有师资的基础上,可以考虑聘请部分身体健康、责任心强、愿意发挥余热的离退休教师和优秀硕、博士生、优秀的高年级本科生、优秀学生干部担任导师或导师助理。同时还可以聘请校外人士担任导师。在不同高校,可以考虑采用不同形式的本科生导师制,如完全导师制,导师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科研导师制,主要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工作,锻炼科研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优秀生导师制,英才教育模式,让最优秀的学生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在导师指导下脱颖而出,取得优秀成果。另外,可以尝试将本科生导师制与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老师统一起来,寓毕业论文指导于平时的各项活动中,以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

(三)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目前,学校对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一般没有经费支持或支持力度十分有限。导师制工作所需要的费用一般是靠导师的科研经费支撑,有的导师由于没有经费,学生走不出去,做不了实验,正常的活动难以开展。学校应该拨出专款,支持本科生导师制实践活动的开展。

(四)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各高校对本科生导师制普遍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师的工作不能折算成教学工作量,没有业绩津贴,职称评定时也仅供参考,基本上是义务劳动,既出钱,又出力,靠的是一份奉献精神和责任心。所以有部分教师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学生的表现也不能很好地与评优、评定奖学金、保送研究生等挂钩。学生的努力进取,动力主要源于自己的上进心和导师的鼓励。要不断完善本科学生导师制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把导师的工作与报酬、职称评聘或职务晋升结合起来,导师在受聘期间,应享受导师津贴,导师工作应按指导学生的数量和质量直接计入教学工作量,与教学工作一样享受校内津贴等福利政策。对于成绩突出的导师应在年度评优、在职进修、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学生的表现要与课外创新学分、三好测评、奖学金评定、入党、免试研究生等挂钩,充分调动导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五)确定合理的介入时间

不同高校给学生配备导师的时间不尽相同,有的是新生入学时,有的是新生入学后半年到1年,有的则是在三年级或四年级毕业论文写作开始时。我们认为,在新生入学后半年左右配备导师比较合理。新生入学后,有一个适应新环境、新生活的过程,有一个由兴奋、激情澎湃到逐渐冷静思考、发现问题、陷入迷茫、需要帮助辅导的发展过程。这个时候是本科生导师介入的最佳时机。等到三、四年级,学生已经逐步成熟,独立能力较强,需要帮助和指导要求并不迫切;学生基本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靠外力很难改变;同时,学生面临英语过级、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考研、就业等多重压力,没有更多的时间和兴趣参加导师制的活动,纵使参加,也只是每学期和导师见一两次面而已,没有实质性的内容,难以产生良好效果。

(六)强化导师制的管理

目前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管理(包括对学生和导师的管理)还刚起步,有许多方面还基本属于空白,如管理机构、管理规章制度、管理内容。要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校、院(系)两级领导体制,成立导师工作领导小组,指定职能部门负责具体运作,同时还要加强导师的资格认定、教育培训和经验交流等工作。此外,当前的导师制基本上局限于各自的专业内,其实,应该在尊重学生意愿前提下,尝试打破专业限制,在全校范围内公开进行双向选择,这样更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另外,导师制工作必须制度化,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与学生工作管理范畴,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长效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彩霞,孙国平.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0(6).

[2]陈高扬.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1(2).

篇4: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创新人才

[关键词] 本科生;导师制;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08-0012-02

培养创新人才是經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而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导师制”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柔性培养机制,是由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及生活等各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育制度。

一 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项制度从初创到完善都要有一个过程。本科生导师制源于国外,在我国目前还是一件新事物,尚处于试行探索的起步阶段,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和实施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不足,还有待于我们去发展和完善。

本科生导师制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一)思想观念上存在误区

首先,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部分高校各级领导对学分制的实质、特点、利弊等认识不清,更不能科学地制定出本科生导师制方案,从而造成各学院或系科对本科生导师制不重视。其次,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能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一些高校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自身的事,把教书和指导学习、教书和育人,人为地割裂开来,同时一部分教师认为做兼职本科生导师,时间上、精力上都会对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产生影响,因而不愿承担此工作。

(二)师生比例失调

实行导师制要求有较高的师生比,这样才利于导师和学生充分交流,师生间更易建立起亲切、平等、自由的关系,从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引导,学生也才有机会更深刻地了解各专业,做出合适选择。而我国目前全国高校的师生比平均约为1:17,实际上,某些学校某些热门专业师生比更低。在高水平教师资源极其拮据的情况下,教师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导师对学生的针对性指导也越来越少,“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指导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更是无从谈起。

(三)不能充分调动导师的工作积极性

与不担任导师的教师相比,本科生导师要承担着更为繁重的任务。本科生导师不但要完成自己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有的还要带自己的研究生、博士生,还要对本科生进行教育和指导工作。在学校的工作中,本科生导师要比一般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大多数导师所得到的报酬却远远不能反映他们对学校教育做出的贡献,本科生导师的报酬相对来说普遍偏低。这种情况一方面不能充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导师队伍中;另一方面,导致现有的导师队伍的不稳定,许多人不愿继续担任导师工作,即使是学校从制度安排上规定一些老师担任本科生的导师,在不情愿的情况下,许多导师就会人浮于事,对本科生导师这一工作敷衍过关,从而严重影响着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和发展。这也是许多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情况不甚满意的重要原因。

(四)配套制度不健全和不完善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来相配合。而现在很多高校都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教学指导条件、选课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实习实验制度、导师指导制度等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和不完善。另一方面,高校的人事制度、学生工作、财务管理、后勤保障服务等等方面,不能配套跟上,使本科生导师制难以推行。

二 本科生导师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创造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环境、育人机制和成才途径。导师制一改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向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育为启发式教育,突破了传统模式下的教学单向运动,创建了教与学、学与学互动的交叉往复的教学新环境。导师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规定以及学生的特点,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对学生的专业和品德进行具体指导,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导师从学生入学到学生就业进行全过程的指导,并根据学生不同类型和个人的实际的变化进行计划调整,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案,有利于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使一般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提高其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复合型人才,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实现。在导师制活动中,师生互相接纳、互相理解,营造平等而自由的学术氛围。教师与学生双方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相长,形成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关系。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对以往本科生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强调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力,尽可能地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了过去学生的创造性被抑制、个性得不到发展、人才同出一个模子、优秀学生难以脱颖而出的局面。

三 解决本科生导师制存在问题的措施

(一)提高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

无论是学校各级领导,普通教师,还是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不足,有些领导认为,搞本科生导师制,不过是从事学生管理的人员搞出来的哗众取宠的花花架子,没有什么现实意义,所以在人、财、物的支持力度上远远落后于现实需要。学生由于认识不足,不能主动参与,总是等到学校(院)动员多次后才迟迟行动。应该加大对本科生导师制重要性的宣传,让导师制深入人心,得到各界重视,得到广泛支持,最终使该项制度落到实处,产生实效。

(二)努力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

首先应加强导师队伍的培训与教育,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导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另外,在充分利用现有师资的基础上,可以考虑聘请部分身体健康、责任心强、愿意发挥余热的离退休教师和优秀硕、博士生、优秀的高年级本科生、优秀学生干部担任导师或导师助理。同时还可以聘请校外人士担任导师。在不同高校,可以考虑采用不同形式的本科生导师制,如完全导师制,导师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科研导师制,主要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工作,锻炼科研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优秀生导师制,英才教育模式,让最优秀的学生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在导师指导下脱颖而出,取得优秀成果。另外,可以尝试将本科生导师制与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老师统一起来,寓毕业论文指导于平时的各项活动中,以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

(三)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目前,学校对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一般没有经费支持或支持力度十分有限。导师制工作所需要的费用一般是靠导师的科研经费支撑,有的导师由于没有经费,学生走不出去,做不了实验,正常的活动难以开展。学校应该拨出专款,支持本科生導师制实践活动的开展。

(四)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各高校对本科生导师制普遍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师的工作不能折算成教学工作量,没有业绩津贴,职称评定时也仅供参考,基本上是义务劳动,既出钱,又出力,靠的是一份奉献精神和责任心。所以有部分教师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学生的表现也不能很好地与评优、评定奖学金、保送研究生等挂钩。学生的努力进取,动力主要源于自己的上进心和导师的鼓励。要不断完善本科学生导师制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把导师的工作与报酬、职称评聘或职务晋升结合起来,导师在受聘期间,应享受导师津贴,导师工作应按指导学生的数量和质量直接计入教学工作量,与教学工作一样享受校内津贴等福利政策。对于成绩突出的导师应在年度评优、在职进修、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学生的表现要与课外创新学分、三好测评、奖学金评定、入党、免试研究生等挂钩,充分调动导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五)确定合理的介入时间

不同高校给学生配备导师的时间不尽相同,有的是新生入学时,有的是新生入学后半年到1年,有的则是在三年级或四年级毕业论文写作开始时。我们认为,在新生入学后半年左右配备导师比较合理。新生入学后,有一个适应新环境、新生活的过程,有一个由兴奋、激情澎湃到逐渐冷静思考、发现问题、陷入迷茫、需要帮助辅导的发展过程。这个时候是本科生导师介入的最佳时机。等到三、四年级,学生已经逐步成熟,独立能力较强,需要帮助和指导要求并不迫切;学生基本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靠外力很难改变;同时,学生面临英语过级、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考研、就业等多重压力,没有更多的时间和兴趣参加导师制的活动,纵使参加,也只是每学期和导师见一两次面而已,没有实质性的内容,难以产生良好效果。

(六)强化导师制的管理

目前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管理(包括对学生和导师的管理)还刚起步,有许多方面还基本属于空白,如管理机构、管理规章制度、管理内容。要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校、院(系)两级领导体制,成立导师工作领导小组,指定职能部门负责具体运作,同时还要加强导师的资格认定、教育培训和经验交流等工作。此外,当前的导师制基本上局限于各自的专业内,其实,应该在尊重学生意愿前提下,尝试打破专业限制,在全校范围内公开进行双向选择,这样更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另外,导师制工作必须制度化,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与学生工作管理范畴,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长效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彩霞,孙国平.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应用型创新

人才[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0(6).

[2]陈高扬.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

中国高等教育,2001(2).

[3]余文森.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J].教育研究,

篇5:培养青年实施导师制

为使青年教师尽快熟悉、胜任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充分发挥经验丰富、教学与科研水平高的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总结我校多年来培养青年教师的经验,学校决定进一步加强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度,特制定本暂行办法

一、导师的人选及职责

1、导师人选

根据我校教师职责,担任青年教师导师的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1)热爱教育事业,工作认真负责,为人师表。

(2)教学经验丰富,历年教学工作考核优秀,每学期都承担至少一门以上基础课或专业主干课程。

(3)主持承担有省部级以上教研、科研项目。(4)具备副教授(副研究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导师应从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的教师中选任,也可以从已经退休、但身体健康的优秀老教师中选任。每位导师每轮只能指导1名青年教师。

2、导师的职责

(1)负责对青年教师开展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教育事业,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勤奋工作。

(2)负责制定业务培养计划。

(3)根据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承担的教学任务,指定其进修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导师每次授课,必须要求青年教师全程听课、助课,对青年教师从教学方法、讲课技巧等各个环节进行指导。检查青年教师备课,协助选用教材,听取青年教师试讲和课堂讲授情况。

(4)带领培养对象参加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等工作。帮助培养对象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发展状况、科研工作开展的方式方法,对青年教师今后的科研方向、研究内容、创新能力等进行指导。(5)协助学院(部)安排并指导青年教师进行工程实践或从事其它实践性工作。

(6)对青年教师的指导期结束时,导师要撰写青年教师培养情况的工作报告,对培养对象的思想品德、业务能力、工作情况做分析评价和鉴定并对后续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工作报告列入青年教师的业务档案。对经过培养和考核后不适合担任教师岗位工作的青年教师,导师有权本着客观、负责的态度,及时向院(部)和学校管理部门报告情况,提出建议。

二、培养对象及要求

1、培养对象

年龄在40周岁以下且没有系统地承担过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毕业生、或调入我校、或校内拟转岗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人员,以及学院(部)认为有必要经历导师制培养的各类教师。

列入导师制培养的青年教师,必须跟随导师助课满一年,不允许独立开课。

2、青年教师经过培养应达到如下要求:

(1)按照培养计划,完成导师指定的课程选修、知识学习、工程实践或科学研究(含教学研究)等任务。

(2)在导师的指导和带动下,认真学习,努力工作,不断提升思想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

(3)跟随导师助课满一年,全程听讲导师所授课程内容,掌握讲授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学会根据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内容,选定参考教材;能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讲授该课程,效果优良。

(4)进入导师所在的课程组或科研团队,学习导师的教学科研经验,掌握教学科研的方法。

三、管理办法

1、导师的选任

(1)各学院(部)将本单位的青年教师导师名单、待培养的青年教师基本情况名单,《青年教师导师培养工作计划》、导师的开课通知单(课程表),在每学年的第一学期开学一个月内,报送人事处师资科备案。

(2)学校负责组织举办青年教师和导师的“拜师见面会”,新任导师的任职培训等工作。

(3)对因各种原因不能继续履行导师职责的人员,学院(部)要及时做出调整安排,并报学校备案。

2、导师制的考核

(1)学院(部)负责落实和管理本学院(部)的青年教师导师制工作;要督促导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制定培养计划并负责审核批准计划,督察执行情况。各学院(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2)学校每年检查各单位青年教师导师制工作实施情况,并作为对学院(部)的考核内容之一。

(3)人事处重点负责对青年教师助课情况的检查。人事处根据学院上报的开课通知单,对课程进行全程跟踪检查,对助课缺课超过四分之一的青年教师,考核视为不合格。

(4)每年学院(部)或学校聘请至少三位教师组成考核小组对青年教师培养工作进行验收。其主要程序为:

①公布人事处对青年教师的助课出勤结果。

②青年教师试讲助课课程,专家对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给出评价意见。

③举行考核答辩会。导师介绍培养过程,青年教师汇报培训体会与收获,考核小组专家提问,青年教师答辩。

④考核小组经评议后确定考核成绩,考核成绩分合格、不合格。⑤考核结果人事处备案,全校公示。

(5)对于考核成绩不合格的青年教师,当年不允许申报高校教师资格,允许其再实行导师制一年进行培养。对不能认真接受导师制教育的人员,或实行导师制2年后仍不能履行教师职责的人员,学校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合肥工业大学教师职责》等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做出调离教师岗位、解聘等处理。(6)对于考核成绩合格的青年教师,学校按照其实际助课的学时数予以核发工作量酬金。

(7)对于考核成绩合格的导师,给予计算50个标准学时的工作量。

篇6:培养青年实施导师制

(征求意见稿)第一条 为做好青年科研能力的培养工作,提高青年教师的科技创新胜任能力,充分发挥校内外科研水平高、研究能力强、科研成果丰硕的教师、专家和学者的示范和传帮带作用,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青年科研队伍。根据学院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下列青年教师可申请科研导师:

1.入职5年内的青年教师;

2.申报优秀青年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重点项目等青年教师;

第三条 每位青年教师聘请的科研导师不超过2名。第四条 科研导师的遴选及职责

1.科研导师不局限于本校,可以是我校特聘教授、兼职教授、与我校有合作关系的科研院所专家或同行知名专家等。

2.科研导师职责:指导青年教师申报国家级项目;指导青年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项目实施能力。

第五条 科研导师申请程序:由青年教师填写《动物科学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导师申请登记表》提交学院科研开发科,经学院学术指导委员会审定后确定科研导师人选。亦可申请由学院学术指导委会帮助选定科研导师人选。

第六条 科研导师咨询费5000元/人.年。

第七条 科研导师聘任期一般为3年。学院每年召开1次指导工作汇报专题会,对青年教师科研导师制执行情况进行总结。第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科研开发科负责解释。

动物科学学院

2018年3月28日

篇7:青年教师培养实施方案

1、目的:

充分发挥我校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特级教师和骨干教师的优势,通过传帮带的方式,促进青年教师在任教初期能够迅速成长,拥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基本能力,尽快掌握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促成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建设一支适应八十中学发展要求的“厚基础、宽领域、善整合、有创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从而不断适应我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2、条件:

A、担任师傅的教师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 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区级以上的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

(2) 师德好,乐于助人,勇于奉献;

(3) 业务水平高,教学效果好,为人师表;

(4) 曾获区级以上优秀班主任称号或其它德育工作荣誉称号的教师、

有丰富班级管理经验的班主任龄以上的教师可担任班主任师傅。

B、属于以下情况的教师原则上必须拜师:

(5) 教龄在三年或三年以下(如工作需要可放宽至五年)的教师;

(6) 教龄在三年或三年以下(如工作需要可放宽至五年)的在职班主

任教师;

(7) 根据需要学校指定拜师的教师。

3、“师徒结对”的基本原则:

(1) 教学“师徒”基本采取一对一形式,班主任师傅带徒不超过两个;一般情况下不能跨初、高中拜师,尽量不跨年级拜师。

(2) 学校对师傅实行一年一聘,无特殊情况,中途不得更改;

(3) 徒弟在拜师时可实行“双师制”(指教学和教育两个方面各拜一名师傅),也可在教育及教学方面拜同一个师傅;

(4) 因特殊需要时,学校可以指定“师徒对子”。

4、“结对”程序:

(1)师徒双方在开学前自愿签定《北京八十中学教师师徒协议》,并上交教学处或教育处。

(2)经学校行政会审批后,由教学处或教育处为师傅颁发聘书,师徒关系正式建立;

(3)师徒关系建立后,师徒双方必须自觉履行协议内容,执行学校有关要求;

(4)学校将根据协议履行情况,对师傅给予相应报酬。

(5)学年结束时,学校评选出优秀师徒对子并给予奖励。

5、内容要求:(见“师徒协议” )

二、新教师的培养计划

1、第一年参加工作的教师实行坐班制和寄宿制,全面、全方位地参与对学生的管理,主动承担班主任或组织管理学生社团的工作,在最短时间以最快速度适应和熟悉教育教学工作,组织管理学生社团者经学校审定可以记录班主任龄。

2、具体培训计划(指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

(1)新教师均要积极参加朝阳分院对新教师组织的教育教学培训活动;

(2)进行岗前培训:第一讲是“如何备课?”;第二讲是“如何做好班主任开学前的准备工作?”;

8月30日进行新课说课,考评小组成员听课指导。

(3)开学后听课指导;

(4)进行岗中培训:第三讲是“如何进行板书设计并运用好教学语言?”; 第四讲是“如何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第五讲是“如何开好班会和家长会?”; 第六讲是“如何处理学生的作业和练习?”

3、建立新教师的达标考评制度:

(1)组织机构:教师转正考评领导小组组长:校长领导小组成员:主管校长、主任及团委书记;

考评小组成员:总指导教师(专家)、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师傅、人事干部以及需要聘请的其他人员。

(2)达标考评的内容:全学年教案,听课记录,达标课和考评课、学生反馈意见、教研组意见和年级组意见。

(3)考评等级定为优秀、合格、不合格。

(4)考评程序:

A、达标考评课。第一学期10月份的第二周,新教师要上第一节达标考评课,11月份新教师还要上第二节达标考评课;第二学期5月份的第二周,每位新教师都要上一节研究课(具有教改性质的课)。听课课表由教学处统一安排,听完研究课之后,进行面对面的分析指导,听完达标课和考评课后,由总指导教师写出书面考评意见。

B、教案、听课记录、备课记录。每学期分期中和期末两次上交,具体时间是第一场考试之前上交,上交后由教研组长写出书面考评意见,评价等级分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级,并阐述理由。

C、学生反馈意见,除平时每节课的课堂教学反馈外,每学期进行一次,第一学期是全面反馈,由学生填写课堂教学反馈表,第二学期召开学生座谈会。由教学处进行统计,提供统计结果。

D、教研组和年级组要在组内广泛征求意见,写出书面反馈意见,并提出是否转正和转正级别的建议,考评小组依据师徒协议的规定和考评内容达标情况判定等级。

E、转正前,由本人向人事干部主动提交书面总结并依据考评条例填写自评表。由学校教师转正考评领导小组综合考评后,提出是否转正以及转正级别交行政会通过。

三、青年教师基本功达标、评优制度

1、参加教师: 35岁以下青年教师必须参加;

2、评审机构: 组长:主管校长; 副组长:主管主任

成员:总指导教师(专家)、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学科评优小组成员、师傅、特级教师;

3、评审内容: 包含教育教学两大方面;

第一学期重点是教学基本功大赛,包括教案评比、评优课、答辩; 第二学期重点是德育基本功大赛,包括班主任或学生社团工作、师德演讲和案例分析答辩。综合评价还要参考学生反馈、教研组和年级组反馈意见。

4、时间安排:

第一学期10月份,各教研组成立三人评荐小组,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组内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评优活动,每评荐小组按照评选结果推荐前1/3的教师参加学校基本功大赛;11月份,进行校内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评优大赛,学校成立考评小组,评比成绩列前1/3的教师为最后的优胜者;

第二学期3月份,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师德演讲比赛,每年级组按照评比结果推荐前1/3的班主任教师参加4月份全校教育论坛演讲比赛和案例分析答辩比赛,学校成立考评小组,其中前1/3的班主任教师为最后的优胜者。

5、评选结果:

在教研组和年级组的评选中成绩列前1/3者均获二等奖,在全校教学基本功评优大赛及德育基本功比赛中成绩列前1/3者均获一等奖。

新年联欢会表彰第一学期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以上获得者;

6月30日之前表彰青年教师德育基本功大赛的二等奖以上获得者;

四、建立学校优秀教师培养的人才库制度:(另发)

五、本学年工作计划:(另发)

篇8:培养青年实施导师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以下简称“卓越计划”) 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重大改革项目, 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①

为主动适应国家能源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湖北工业大学在传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上增设太阳能技术与工程专业方向, 并以此为基础于2011年申请、入选“卓越计划”。旨在针对本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突出优势、强化特色为原则, 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出发点, 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卓越计划”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其培养体系具备三个特点: (1) 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 (2) 从学校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两个维度培养工程人才; (3) 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②③④因此, “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中, 将在教育教学理念、师资队伍建设、人才标准的定位等几个方面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变革。⑤如何制订科学、有效的“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将对其顺利实施至关重要。湖北工业大学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 通过创新实践环节的设置, 将研究生教育的导师制引入本科生教育中, 取得了较好的培养效果。

1 导师制的提出与内涵

导师制教育培养模式最初是在十九世纪由牛津大学提出并推行的。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 导师对学生的学习与研究进行全方位、近距离指导, 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引导关系, 针对学生个性特征进行差异化指导, 以实现学生培养的目的。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过程中, 导师制主要存在于研究生教育中。考虑到“卓越计划”的培养特点, 需要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提高其理论运用和创新能力, 体现出本科培养的个性化特征。因此, 在进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卓越计划”执行阶段, 将导师制引入实施流程中, 使导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无疑将提高“卓越计划”执行过程中学生培养的个性化程度, 将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更好地达到“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导师制的运行过程中, 有两个方面的因素需要认真思考。其一是导师制的实施需要高素质的导师队伍。导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因此, 导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教学科研水平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 考虑到本科教学与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差异问题, 一名导师将负责多名学生的指导, 导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才能将导师制的运行落到实处, 是学生的成长符合“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其二是导师制运行过程中必须有完备的制度作保障。导师制施行需要包括选拔聘用、组织管理、过程管控、效果评价与激励等一整套的规章制度, 其中尤以过程管控和效果评测最为重要, 因为这两个过程是“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运行效能的直接体现, 需要重点规划与构建。

2 基于导师制的“卓越计划”实施流程

湖北工业大学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 注重体系结构设计、过程管控及效果评价, 将促进人才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根本标准。同时, 以创新实践环节为平台, 将导师制引入其中, 使学生获得个性化培养, 以此探索符合学校特色及“卓越计划”培养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湖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

首先, 根据“卓越计划”培养要求, 进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太阳能技术与工程方向) ”实验班的组建与学生选拔工作。实验班以当年入校电气大类全体新生为选拔对象, 对其进行实验班相关政策的宣讲及报名意向征集;在此基础上, 根据学生入学高考及检测成绩为选拔标准进行实验班的组建。

其次, 进行学校培养方案的实施, 主要包括:

(1) 培养计划修改与实施。以本专业大类培养计划为基础, 结合专业方向的特殊性对实验班培养计划进行了修改与完善。结合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体系, 开设侧重工程技术培养训练的课程, 将培养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和课外活动的各个方面。并根据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建立课程与知识技能体系, 通过电气工程及太阳能技术两个方面, 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与专业技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同时, 在不违背教育部对本专业主干课程设置的前提下, 对专业课程设置模块及其培养时序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与更新, 使其在面向太阳能应用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模式的基础上, 兼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特点, 将部分任选课教学周期前移, 以提高其可执行度, 并保障计划在时间周期内的顺利实施。

(2) 教学实践环节改革。为适应“卓越计划”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 并对教学中实践环节进行改革, 增加了创新实验的教学实践环节设置。以本校电工电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实施平台, 在教学计划中, 设置六个学分对该环节进行考核与控制, 并制订相应的实施细则。该环节分布在五、六、七三个学期中实施, 与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相贯通。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 参与导师各项科研计划中, 拟通过两年的导师制培养, 延长学生实验、设计环节, 增强其实践能力, 同时提高毕业设计的水平与质量。

第三, 进行企业培养方案的实施。企业培养方案的实施是学校培养计划执行的拓展, 自“卓越计划”实施以来, 先后与湖北省电力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 就合作内容、双方的责任与义务等方面进行了约定, 以保障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同时, 在学校课堂教学的基础上, 为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扩展学生知识面, 由学校与合作企业根据行业发展特点, 共同开发实践课程, 并根据培养计划要求安排在第七学期7-18周工程实践阶段进行统一授课, 课程考核统一纳入工程实践考核当中。为保障企业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导师制要求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将贯穿于整个过程的始终, 使学生时刻能够获得学习上的指导。

3 导师制模式下的“卓越计划”实施效果分析

湖北工业大学在2011年“卓越计划”获批并实施的同时, 即针对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生试行了基于创新实践环节的导师制培养模式, 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表1描述了本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近四年参与竞赛的获奖信息, 信息显示:自2011年实施导师制培养方式以来, 经过两年的实践能力培养, 各类学生获奖人次及奖项级别均较以前有大幅提高。

同时, 从表2显示的本专业毕业生近三年就业情况也能看出:从导师制实施后的2013届及2014届毕业生, 在学生数量大幅增加的前提下, 毕业率及学位获得率亦有明显增加。

数据表明:导师制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论运用与实践能力, 由此培养的学生也更符合企业的需求。

4 结束语

“卓越计划”的实施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 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湖北工业大学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培养过程中, 通过创新实践环节的引入, 使学生能够在导师制培养模式下全程接受导师的指导, 提高了培养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是高校“卓越计划”实施模式的有益尝试。

注释

1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4:21-29.

22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4:10-17.

33 林健.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研究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9.5:11-17.

44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5:30-36.

上一篇:本案中的房屋是借用还是买卖下一篇: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