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干部培养

2024-05-26

青年干部培养(共6篇)

篇1:青年干部培养

培养选拔青年干部是经济发达事业培养选拔青年干部是经济发达事业

当前,全国各族人民都在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我市也同全国一样,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工作会议及市政府十五届三次会议精神,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快经济跨越式发展步伐,同时不断促进优秀年青干部尽快成长,保证人才兴业与项目建设收到良好效果,市委组织部紧紧围绕“抓招商、上项目,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这个主题,举办了第七期青年干部理论培训暨外出抓项目实践班。为达到预期效果,首先对这部分人员进行为期二十余天的招商、世贸等经济知识培训,然后,分批选派干部,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沪等地招商引资。让他们杀向主战场,介入经济工作,充实头脑、磨练意志、增长才干、以适应今后工作。此举不仅开创我市招商工作的先河,同时也是组织部门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科学有效途径。江泽民在江苏、浙江、上海考察工作时指出,我们党要做到“三个代表”,关键在于建设一支能够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特别是选拔好跨世纪担当重任的一批接班人。

培养造就一大批能够跨世纪担当重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要求的领导人才,是我们党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当前,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带来许多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共产党要在跨世纪征途上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谱写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新 篇章,关键取决于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一代又一代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能否培养造就出可靠的接班人,是衡量一个政党成熟与否和事业能否兴旺的重要标志。重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重视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与合作,是我们党的好传统。党的几代中央领导核心都十分重视干部的培养和选拔。毛泽东在五十年代就提出了培养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反复强调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并且及时提出了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江泽民更加重视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特别强调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适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的颁布下发,更加规范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几年来,党中央在“三讲”、“三个代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当中都对党政领导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提出了要求,明确了党对干部队伍培养和选拔工作的途径和办法,并把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往开来的根本保证。不久前,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召开全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和曾庆红等中央领导指出:在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这个问题上,不抓紧、抓好、抓实,就势必会带来严重后果,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就难以巩固,我们就要犯历史性错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顺利实现了新老干部的合作与交替,一些中青年干部陆续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整个干部队伍和各级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改进和提高,并且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在党的培养下,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锻炼成长,成为我们党的干部队伍的生力军。但是要看到,这些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市乡机构改革以后,我们的干部队伍的素质和结构又出现了新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相当一部分领导班子没有形成合理的户龄梯次结构,年轻干部偏少,任正职的年轻干部更少。二是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特别是乡局级班子,有不少知识和专业结构不合理,缺少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熟悉意识形态工作的干部,缺少熟悉现代经济、金融、外经外贸及法律的干部。三是面对新的国内外环境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事业,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特别是不少年轻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不适应或不很适应形势任务的要求,尤其缺少总揽全局和处理复杂矛盾的能力。少数年轻干部由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没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受不住种种诱惑,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自己身败名裂,也损害了党的光辉形象,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这些问题如果不尽早尽快解决,不仅于事业不利,而且会直接影响党的基础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大力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已经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做好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工作必须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和干部“四化”方针,全面正确地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和政策,严格按照标准选拔年轻干部。组织路线是为政治路线服务的。在实际工作中,选用什么样的人和怎样选人用人,对确保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具有关键意义。我们党长期以来形成的德才兼备原则和新时期干部“四化”方针是我党选人用人的根本准则。江泽民根据新的形势发展的要求,站在时代的高度,进一步对党的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应具备的政治业务素质提出了“五条要求”,这都是我们在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时要坚持的标准和要求。干部不是只要年轻,有专业知识,就能带好队伍、抓好建设,还要有好的作风。要正确把握德与才的内涵和时代要求。我们所说的“德”,既包括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上的表现,也包括思想道德品质的表现。我们所说的“才”,包括理论素养、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但主要是指从事领导工作所必需的政治判断能力、决策指挥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只有当这几方面表现和能力都具备时,我们才能说他是一个成熟的领导干部。

当前,在选拔年轻干部工作中,我们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选拔机制的束缚,少数地方仍存在伯乐相马式的“由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方式,限制了优秀年轻干部的发展成长。要实现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的新进展,为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条件,必须在深化干部制度改革上取得新的突破,尤其要下决心,下力气在重要环节上取得新的突破。一是要进一步扩大民主,充分走群众路线。要积极推进公开选拔干部的工作。选拔任用年轻干部更要注重群众公论,要使公开选拔年轻干部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让群众更多地参与荐贤举能,把坚持党管干部与充分走群众路线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制度。对干部的考核要全面准确,关键要多方面、全方位了解干部的德、能、勤、绩,无论是工作实绩,还是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都耍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为了保证干部考核的认真严格,要实施考核使用干部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追究制度。三是进一步加大干部交流工作的力度,使年轻干部增长阅历,丰富经验,提高素质。四是加大实行干部领导职务能上能下制度的力度。总之,要通过对年轻干部的严格的培养、选拔、使用和管理监督制度,促使形成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使年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培养选拔能够担当跨世纪重任的优秀年轻干部,关系党的事业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要以提高年轻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为重点,切实改进和加强年轻干部的培养教育工作,从年轻干部的实际出发,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加强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和教育管理上下功夫。当前,要特别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组织年轻干部认真学习领会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自己的工作与落实“三个代表”要求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年轻干部的政治思想觉悟的提高。要把教育培养同加强实践锻炼结合起来,着重在关键岗位和艰苦复杂环境中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桦甸地处欠发达省份,目前经济落后,招商引资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将优秀年轻干部输送、充实到这个战场,让他们去厮杀、拚搏,对于党的事业及干部本人的成长都是极为有利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年轻干部的成长必须通过艰苦的磨炼和基层的锻炼。要把热情爱护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加强对年轻干部的经常性管理。既要放手“试飞”,让他们承担重担,在关键岗位和工作中得到锻炼,又要对他们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既要使他们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精神境界,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又要通过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培养,通过群众的教育、监督,使年轻干部健康成长,从而,早日成熟,尽快走上能够担当重任的领导岗位。只有这样,我们的经济才能快速发展,中国共产党才能后继有人,中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篇2:青年干部培养

2011-01-02 14:07 来源:陈力

我要纠错 |打印 | 大 | 中 | 小

【摘 要】党中央高度重视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研究青年干部成长的内在规律,探索青年干部的培养方法,已成为新时期党建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在分析新时期青年干部培养的必要性和青年干部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青年干部培养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培养方法的对策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青年干部培养 新时期 素质 对策

青年干部是党的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培养选拔优秀青年干部,历来是我们党的一项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十分重视青年干部的成长成才,要求加大培养选拔优秀青年干部的力度,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提高年轻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政治素质。今年2月,党中央制定了《2009—2020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这是党中央首次制定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随后,党中央又下发了《关于加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意见》,对新一轮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进行部署。由此可见,党中央高度重视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青年干部的健康成长涉及诸多因素,研究青年干部成长的内在规律,探索青年干部的培养方法,已成为新时期党建的一个重大课题。培养优秀青年干部是新时期的必然要求

1.1培养新时期优秀青年干部是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必然要求

当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力量对比和利益分配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的竞争,集中表现为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与竞争,这种全球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局势,在21世纪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样的形势下,各个国家、各个执政党都在积极寻求和培养合适的接班人,以趋利避害,实现本国和民族的发展。我国自然也不能例外,也需要大力培养优秀青年干部,应对国际局势的发展和变化。

1.2培养优秀青年干部是新时期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十七大后,我国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全面深化。首先,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收入分配方式等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其次,在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过程中,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正进一步显露出来。再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必然促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在这种新形势下,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优秀年轻干部,是维护我国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保证社会主义事业顺利进行的必然要求。

1.3 培养优秀青年干部是新时期党建的必然要求

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党员队伍状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首先,我们党己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其次,我们党己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第三,我们党己经从建党初期只有几十名党员,发展为拥有759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第四,进入新世纪,加快了干部队伍新老交替的步伐,新一代政治家的素质、水平和抵御风险、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将直接关系到党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大力培养优秀青年干部,是新时期党建的必然要求。新时期优秀青年干部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特别是科技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就需要领导干部特别是青年领导干部具备适应时代要求的素质和能力。纵观革命导师们对高素质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参考国内外的经验教训,新时期优秀青年干部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为:

2.1 扎实的理论素养,坚强的党性修养

理论上成熟,是政治成熟的基础。这就要求青年领导干部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用于指导工作。掌握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既要胸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又要脚踏实地实践党的最低纲领,自觉地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统一起来。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自己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权力,没有谋取私利的特权。这是新时期优秀青年干部的首要素质。

2.2 宽广的世界眼光,开放的战略思维

具有全面的战略思维方式,善于观察世界大势,把握时代的要求,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中勇于创新。开阔的眼界,所谓开阔,一是要有历史的深远眼光,二是要有世界的全局眼光。在当今社会,青年干部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渊博的知识和正确的学风基础之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加强观察问题的系统性和预见性;学习中国历史,以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学习当代经济和科技、使知识水平适应时代前进的需要;学习法律知识,使知识结构符合法制国家专业化的要求。新时期广大优秀青年干部只有运用丰富的综合知识,把握时代脉搏,把中国的问题置于世界和时代的大背景下来思考、决策,才能谋定全局。

2.3 高尚的道德品格,扎实的工作作风

新时期优秀青年干部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具备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品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应该对群众具有亲和力,有很好的群众形象。社会是干部活动的舞台,群众基础的好坏决定着干部的活动空间,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便是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新时期优秀青年干部必须具备廉政勤政,艰苦奋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谦虚谨慎,联系群众,真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扎实工作作风,从而为群众所认可和接受。

2.4 突出的工作魄力,超前的宏观意识

当机立断的魄力,宏观把握的能力,有效整合、动员社会力量的协调能力都是新时代优秀青年干部必备的能力。这里讲的能力,指的是审时度势的决策能力;善于在瞬息万变的形势中抓住机遇当机立断的魄力;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驾驭全局的能力;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权衡利弊、统筹兼顾、有效整合、动员社会力量的协调能力。当前年轻干部培养的主要做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年轻干部培养,既包括大面积、整体性培养,也包括对优秀年轻领导干部的重点培养。目前的培养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

A“调训式”教育培养。由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根据各个时期干部教育培训整体规划,有计划地选调年轻干部参加脱产培训;

B“选派式”挂职培养。通过组织安排,将年轻干部选派到基层一线、艰苦地区或上级机关挂职锻炼;

C“轮岗式”交流培养。定期安排年轻干部到各个不同的岗位上去任职,增加他们的知识面和不同岗位的工作经历和经验;

D“抽调式”锻炼培养。根据特定工作需要,抽调年轻干部参加重点工程、重要工作进行“压担子”锻炼培养;参加 “急、难、险、重”工作,进行“火线”锻炼培养;

E“选调式”实践培养。选调(聘)高校毕业生到乡(镇)、村基层工作。

多年来,通过坚持这些措施,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坚定、素质较高、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年轻优秀干部。但是,与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要求相比,这些培养方式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主要有:

(1)从认识上看,存在重近期轻远期的问题,在培养年轻干部上,存在应急的倾向,急用的先培养,培养一年半载就上岗,以满足一时之需,把培养当例行任务完成;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认为“能干的干部单位离不得,实干的干部工作离不了,会干的干部岗位离不开”,把学习锻炼当作“镀金”、“过渡”、“做客”来对待;存在重数量轻素质的问题,在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上,有只重视队伍数量、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而忽视队伍整体素质的倾向。结果是后备干部名单上门类“齐全”,数量“充足”,而真正能够担任重担、挑大梁的却寥寥无几,使年轻干部培养工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求。

(2)从培养年轻干部的实际操作过程看,存在统筹规划不够,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有的经常在挂职,很少参加教育培训;有的被轮番选调参加教育培训,却很少参与实践锻炼;还存在培养路径与锻炼轨迹不同步的问题,没有根据干部自身的主要经历、业务专长、兴趣志向、个人潜能及发展趋势来设计合理的培养路线,确定培养锻炼的必要岗位,而是“千人一轨”,造成实际锻炼轨迹与干部培养使用路径难以同步、合拍,甚至出现错位的现象。

(3)从培养结果的使用看,存在选、育、用脱节的问题,存在“选而不管、学而不用、育用脱节”,导致学与不学一个样,使年轻干部感到多培训、多锻炼,不如在单位熬年头,从而大

大打击了年轻干部主动要求培训和参加锻炼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得培养措施和效果大打折扣。培养青年干部的对策思考

我们党历来重视对接班人的培养,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党组织在干部队伍建设尤其是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上,探索出许多富有成效的做法,这些都为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青年干部培养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现结合近年各级党组织在培养年轻干部工作中的成功经验,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4.1 立足海洋事业发展与班子建设需求,科学制定培养规划

从根本上讲,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需求,就是我们培养工作的最直接的目标。要实现《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各项目标,实现把我国建成海洋强国的宏伟蓝图,要求我们培养年轻干部在结构比例上,更加突出高级行政管理人才、高级科技人才,以及各类综合管理人才的培养。由此可见,在保证后备干部队伍存量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这支队伍的质量乃当务之急。

实现干部队伍年轻化,培养年轻干部应当是长流水、不断线的过程,要确立近、中、远期培养规划,后备干部队伍本身也要形成年龄梯次,不能都集中到35岁左右,不能以某个阶段性的培养工作要求,作为整个青年干部培养规划的总目标。否则,一段时间后又将出现备用脱节,出现干部趋于同龄化或青黄不接现象。

4.2 立足分类、分层培养,提高培养的质量

(1)明确培养目标的基本条件。不同岗位性质、不同层次的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素质是有差别的。应根据培养目标不同,确定不同的选拔条件,分层次、分类别、有针对性地对后备干部进行培养教育。

(2)设置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培训内容。培训是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年轻干部上本着抓早、抓好的精神,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后备干部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例如:对即将走上领导岗位的干部安排岗位必备知识培训;对作为近期培养但缺乏基层领导经历的同志安排下派到基层挂职;对需要加强理论功底的优秀中青年干部安排系统的政治理论培训等等,以提高年轻干部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3)为年轻干部的锻炼成长提供岗位和机会。敢于把优秀年轻干部放到领导岗位上压担子,全面提高他们的组织领导水平。可根据需要,按照规定条件,设置一至二名领导助理,对助理岗位的人选在任职条件、岗位职责、职级待遇、职数、任免程序上做出具体的要求,给年轻干部提供锻炼舞台,为他们创造在高一层次领导岗位上显示身手的机会。

4.3 立足健全年轻干部培养责任制,保证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1)要强化各级党委及主要领导同志对培养年轻干部的政治责任。培养年轻干部,涉及海洋事业的各个方面,必须全党动手,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逐级负责。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人,要切实担负起培养、教育优秀年轻干部的政治责任,关心青年干部的成长,搞好工作上的传帮带。

(2)要强化培养年轻干部工作的各项制度。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工作既然是一项战略性的任务,就要常抓不懈;既然是一项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就要当作系统工程来抓。不能靠零打碎敲式的临时推动,而要建立和完善各种制度来规范,主要是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和选拔制度,以保证我们的培养工作能够达到选得准、育得好和用得上的良好效果。

篇3:青年干部培养

1.参加“干部体验式”培养的对象

每年8月份, 本园在职的35周岁以下、工作满三年、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努力学习、积极要求上进, 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且身体健康的青年教师, 可个人提出申请, 由党组织审核通过后参与培训。

2.制定“干部体验式”培养的目标

我们将青年教师“干部体验式”培养的目标概括为:精神上有追求, 能力上有提升, 业绩上有突破。

精神上有追求:青年教师通过“干部体验式”培养, 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政治信念, 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 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责任担当, 为了教育事业有勇往直前的献身精神。

能力上有提升:青年教师通过“干部体验式”培养, 在学习实践能力、观察思维能力、判断决策能力、管理执行能力、选材用人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应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升。

业绩上有突破:青年教师通过“干部体验式”培养, 能够承担幼儿园的重要工作和专项任务, 能够排除工作中的种种困难, 并取得较好的成绩。

3.明确“干部体验式”培养的内容

我们确定的“干部体验式”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 (1) 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2) 岗位跟班学习、各类活动的方案设计与组织。

4.实施“干部体验式”培养的路径

“干部体验式”培养由既独立又密切关联的“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五个环节组成 (详见附后表1) , 幼儿园为此搭建了“学习、实践、交流”三个平台 (详见附后表2) 。

5.形成“干部体验式”培养的主要策略

(1) 组织推动策略。培养年轻干部必须建立一整套合理、适度、实用的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 并建立组织机构, 落实工作责任制, 确保青年教师“干部体验式”培养工作的顺利实施。本着党管干部的要求, 我园青年教师“干部体验式”培养工作由党支部牵头, 全程设计与指导, 行政、工会等部门积极配合, 齐抓共管。

(2) 目标引领策略。目标就像海洋中的灯塔, 指引前行方向。我们指导青年教师在参加体验式培训前自我分析, 找出优势与不足, 然后确定目标, 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目标, 努力向目标前行。

(3) 典型带动策略。目标只是对未来工作生活的一种构想, 需要用实际行动来实现。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抓重点、树典型, 充分挖掘青年教师在体验过程中的亮点, 随时加以表扬、肯定, 给后来者树立榜样。

(4) 考核评价策略。我园的“干部体验式 ”培养要求一周一反馈, 一月一报告, 一年一总结。园长与青年教师一对一面对面地交流, 帮助他们分析工作状况, 给予鼓励与支持, 激发其潜能, 使青年教师始终保持一种“向上”的态势, 不断思考怎样发现问题, 怎样解决问题, 如何解决问题会更好, 从而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5) 亲身体验策略。“干部体验式 ”培养的核心点就是亲身经历, 强调“以学为主”而不是“以教为主”, 让青年教师在现实环境中通过感悟提高认知, 并通过双向循环沟通的方式和头脑风暴等方法, 来查找或总结工作中的绩效增长点和能力提高点。

篇4:在任用中发现培养青年干部

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王勇:

要加强职业生涯设计 搭建青年展示舞台

王勇指出,必须牢牢把握根本任务,引导青年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须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组织动员青年为实现中央企业“十二五”改革发展目标作贡献;必须切实服务青年根本需求,努力建设高素质青年职工队伍。要把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强企”战略的重要内容,着力培养具有一流职业素养、一流业务技能、一流工作作风、一流岗位业绩的青年职工队伍。要紧扣需求,强化岗位培训,大力提升青年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要加强职业生涯设计,搭建青年展示舞台,促使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要广聚英才,以更宽视野、在更大范围发现和吸引青年人才,培育专家型、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化的青年英才。要大胆使用,对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年轻干部,要及时选拔任用,对特别突出的要敢于破格提拔使用。要贴近生活,注重人文关怀,在青年婚恋、住房、文化娱乐、心理疏导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促进青年全面健康成长。

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努力提高青年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根据世情国情党情变化、企业形势任务变化和青年群体变化,不断创新改进青年工作。一要注重工作理念的科学性。深入研究现代企业运行规律,掌握企业青年群体特点,找准企业所需和青年所求的结合点,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强化过程控制,提高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水平。二要注重工作对象的广泛性。要在近年来的努力特别是通过去年的百日攻坚战、基本实现团组织全覆盖的基础上,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覆盖和影响尽可能多的青年上,工作思考、方案设计和活动开展都要注重普遍性,努力把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三要注重工作力量的协同性。青年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党委的领导下,党委工作部门、行政职能部门以及工会等组织广泛支持和参与,党团阵地共建,发挥各自优势,搞好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四要注重工作方式的时代性。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与青年的工作生活越来越密切,我们要学会用青年惯用的方式与他们交往,用青年特有的语言与他们沟通。要善用新媒体捕捉青年关切,服务青年需求,把新媒体建成开展青年工作新的重要阵地。

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

努力培养一支充满活力富有使命感的青年队伍

陆昊在讲话中,代表团中央向国资委党委和中央企业各级党组织长期以来对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的有力领导和重视关心表示感谢,对近年来中央企业的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国资委党委专门召开中央企业青年工作会议,并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央企业青年创新创效活动的意见》和《中央企业团委负责人管理办法》两个文件。国资委党委的高度重视和有力举措,必将有力推动中央企业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再上新台阶。

关于中央企业的青年工作陆昊提出了三点意见。一要引导中央企业广大青年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深刻理解国有企业,进一步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二要注重帮助和引导中央企业的青年干部、青年员工不断提高素质、健康成长。三要注重培养中央企业青年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关于中央企业的共青团工作,陆昊希望中央企业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要以这次青年工作会议为契机,认真落实国资委党委提出的各项工作要求,扎实做好全团重点工作,努力推进中央企业团的工作实现新发展。一要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基层党建带团建的各项要求。中央企业团组织要模范地落实有关要求,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紧密结合中央企业实际,推动党建带团建有关政策的落实。二要进一步明确企业基层共青团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要把握好六个方面的结合点:辅助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辅助企业增强内在凝聚力;帮助企业青年员工理解和支持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所必需的创新意识、风险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帮助青年员工理解和支持企业的严格管理,辅助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决策和决策执行机制;积极为企业员工提供非正式交流的渠道和机制;通过选拔使用企业专兼职团干部,为企业培养复合型后备经营管理人才。三要努力实现中央企业团的基层组织全覆盖。中央企业各级团组织要积极借助党组织的力量,继续把消灭团建空白点作为组织建设的重点,加大力度扩大三级以下企业团组织覆盖,优化团的基层组织设置,增强基层工作活力,不断提升团组织在青年职工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四要坚持不懈地为基层团建和基层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基层组织始终是中央企业共青团履行根本职责的主要载体,是全部活力的根本标志。要尽最大努力加强对基层的工作指导和支持,把工作资源向基层倾斜,把工作力量向基层集中,把工作载体向基层转移,着力解决基层团组织网络对广大青年的覆盖和基层工作的活力问题。五要大力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团干部是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骨干力量,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忠诚党的事业、热爱团的岗位、竭诚服务青年”的要求,努力培养一支党放心、青年满意的团干部队伍。六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央企业各级团组织要按照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和团中央的要求,以“为民服务创先争优”为主题,以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为载体,将中央企业团组织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引向深入、推向高潮。

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

党委要贯彻青年工作会议精神,专题研究青年工作

黄丹华在主持会议时强调,各中央企业党委(党组)和各级团组织要认真传达学习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会议要求。要不断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青年工作,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更加关心青年人的成长,为国资监管、央企发展培养好主力军和接班人,团结带领中央企业广大青年为推动中央企业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上,表彰了135家中央企业党建带团建工作先进单位和100名第一届“中央企业青年五四奖章”,国资委副秘书长杜渊泉宣读了表彰决定。出席会议的领导为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发了奖牌和奖章。

篇5:青年干部培养新机制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领导来自基层,干部出于一线”的用人导向,建立健全基层青年干部培养选拔链,培养青年干部亲民为民意识和求真务实态度,树立干部队伍良好形象,2009年,内黄县委经过充分调研,解放思想、审时度势,创新载体,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的基础上,又选派550名县乡机关青年干部,作为派驻村官到农村基层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目前,我县选派干部驻村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青年干部培养新机制已经初步建立。

一、主要做法

(一)严格标准,精心选拔

县委出台了《关于选派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到农村(社区)任职工作的实施意见》,对选派条件、工作任务等进行了明确,并及时通过召开动员会、专题会对选派干部驻村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在全县营造了浓厚的氛围。通过自愿报名、单位党组织推荐、资格审查等程序,从全县县直和乡镇机关832名自愿报名的机关干部中,选拔了550名同志作为派驻村官。他们全部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年龄在40岁以下的科级干部、科级后备干部和一般干部。选派干部驻村工作3年为1个届期,选派期间,在原单位身份、职务、工资、奖金、福利待遇均不变,职位保留。派驻村官是党员的任村党支部副书记,非党员的任村委会主任助理。在派驻村的安排上,结合派出单位资源优势、派驻村官专业特长及农村产业特点,因村派人,因人择村,实现了个人特长与村内所需的最佳对接,达到了每个行政村选派一名派驻村官的目标。1

(二)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选拔阶段,县委专门成立了选派干部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亲自任组长,其他县委常委为成员,小组下设办公室,县委组织部长兼任办公室主任。选派干部驻村之后,县委又成立了派驻村官管理办公室,并抽调6名省选调生充实到办公室,具体负责制定和完善各项制度,明确工作目标,以及考评、考核。在各乡镇也成立了派驻村官管理办公室,从县直单位选派了17名优秀年轻科级干部担任办公室主任,直接负责派驻村官的日常管理。同时,还建立了包乡镇县领导、乡镇党委、县乡派驻村官管理办公室、派出单位、农村党支部“五方联动”工作机制。即:包乡镇县领导定期调研,指导工作,解决问题;乡镇党委做好后勤保障与工作配合;县乡派驻村官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与工作安排;派出单位做好后盾,提供资金物资等服务;农村党支部安排食宿,配合工作,保证安全,构建了一个职责明确、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推动了驻村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三)强化培训,铸牢根基

派驻工作开展以来,内黄县通过不同形式,对派驻村官进行培训。包乡镇县领导分别深入所包乡镇对派驻村官进行专题培训,乡镇班子成员结合实际情况,以轮流授课的形式对派驻村官进行了针对性培训。同时,组织、信访、农业、司法等部门,对派驻村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宋村乡成立了“派驻村官党校”,每周五聘请专业人员对派驻村官进行集中培训。据统计,目前已举办各类培训班220余期。同时,乡镇县领导、乡镇干部和村干部还与派驻村官施行“3+1”帮扶模式,工作上言传身教,生活上搞好服务,促进派驻村官尽快进入角色,为驻村工作的扎实开展奠定了基础。

(四)建章立制,严格管理

为加强对派驻村官的管理,促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县派驻村官管理办公室及时制定了《派驻村官管理办法》、《驻村工作制度》、《驻村工作考核办法》、《考勤和请销假制度》、《工作例会制度》、《工作目标承诺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工作手册》,印发了《驻村工作简报》,建立了工作档案。派驻村官在村任职期间,坚持“五天四夜”工作制,一律吃住在村,并按要求记录工作日志,定期向县、乡派驻村官管理办公室报告工作情况。同时,县、乡派驻村官管理办公室通过电话抽查、工作检查、突击暗访等方式对派驻村官工作情况及在岗情况进行督导,定期对工作日志撰写情况进行检查,每次督导、检查结果在全县范围内通报。对于无故脱岗者,一次全县通报,二次诫勉谈话,并且记入个人工作档案,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三次取消派驻资格。截止目前,已通报51人,诫勉谈话6人。

(五)明确任务,突出重点

派驻村官在农村任职期间,重点做好“吃透村情民意、解决突出问题、强化组织建设、理清发展思路、搞好村庄规划、弘扬新风正气”等六项任务。在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派驻村官主动承担起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辅导员,坚持做到“四个带头”,当好“四个典范”,即:带头学习理论,当好提高素质的典范;带头走访调研,当好联系群众的典范;带头分析检查,当好查摆问题的典范;带头整改落实,当好自我提高的典范。同时,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要求派驻村官要与大学生村官建立“1+1”帮扶对子,从生活、工作等方面互相帮扶、互相支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初步成效

(一)搭建了青年干部锻炼成长的平台

县直、乡镇机关的青年干部,长期在机关工作,没有深入农村基层接受锻炼的机会,对“三农”缺乏必要的了解,安排工作、作决策很难站到群众的立场上去,很难符合农村实际。驻村工作的开展,为青年干部成长搭建了一个走进农村、熟悉农业、了解农民的平台。派驻村官十分珍惜这次锻炼的机会,对每项工作都虚心学、主动抓、精心干,真正使自己融入农村、融入基层、融入群众。梁庄镇依托蔬菜协会,带领派驻村官深入温室大棚参观学习致富门路;豆公乡要求每位派驻村官轮流陪同乡领导在信访办值班,学习处理各类矛盾纠纷;井店镇为锻炼干部素质,要求每名派驻村官轮流担任包片领导,从面上统筹工作。通过不懈努力,一些能力突出、务实亲民的干部,如李洪民、陈振民等已经在三个月的锻炼中崭露头角,受到干部群众的支持和组织的肯定。

(二)树立了“干部在基层培养”的用人导向

县委规定,派驻村官届满后,表现优秀,经组织考核符合干部选拔任用条件的,正科级予以重用,副科级干部提拔为正科级,一般干部提拔为副科级或享受副科级待遇。同时,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原则上近三年内不再提拔使用。选派干部驻村以来,积极参与农村的各项工作,自觉接受锻炼,切实增长才干,培养了亲民为民、求真务实的作风。全县形成了在一线培养锻炼干部,在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在一线选拔任用干部的良好氛围,“领导来自基层,干部出于一线”的用人导向已基本形成。09年年底考核时,一部分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群众评价较高的派驻村官均被推选为优秀等次,受到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

(三)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驻村工作开展以来,派驻村官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展现了派驻村官队伍亲民爱民的新风貌。城关镇王小汪村派驻村官陈胜利帮助群众协调贷款50多万元,规划了一个千亩温室大棚示范园;宋村乡西沟村派驻村官梁国峻得知该村王振波的养鸡场被暴雪压塌后,及时组织干部群众,转移肉鸡4000余只,挽回经济损失10万余元;亳城乡岸上村派驻村官王山岭,将羊水破裂的孕妇送到医院并垫付了2000元医药费;梁庄镇张小吴村派驻村官欧阳红旭,发动村内党员、团员和富余劳动力,组建了秋收帮扶服务队,帮助困难家庭收秋;东庄镇派驻村官帮助农民网上发布黄金梨销售信息;中召乡南王庄村派驻村官张克山,在本村84岁的孤寡老人李银花因房屋倒塌而砸断双腿后,亲自护送老人去县中医院,并一直在病床边陪护了30多天。广大派驻村官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入手,逐步融入农村,熟悉农民,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了新时期青年干部的良好形象,赢得了民心,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2010年3月24日

作者单位:中共内黄县委组织部

篇6:青年领袖理论和学生干部的培养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青年领袖的内涵和特质 青年领袖的主要理论

青年领袖成长规律对学生干部的启示

导读

“青年领袖”一词源于欧美国家,在中国港、澳、台地区也有流行,20世纪90年代后期被引入中国大陆。青年领袖,是指在一个青年组织群体中处于核心和枢纽地位,掌握并支配该组织群体各种关系和资源,设计并促成实现该组织群体生存和发展范围的资源拥有者、决策者、带动人和监护人。青年领袖的特质主要包括影响力、组织力、创新力和意志力等要素。青年领袖是社会精英的一部分,在青年组织中担任着一定的领导角色,青年领袖理论来源于精英理论和领导理论。青年领袖的成长有着自身的规律,修学储能、培养修炼、实践磨砺、自我修养、社会责任、积累提高和曲折上升是主要内容。从学生干部到青年领袖,是学生干部生涯发展的重要过程。高校学生干部并不是天然的“青年领袖”,每一个致力于成为青年领袖的学生干部,都应该借鉴青年领袖的成长规律,努力进行全方位的打造。

第一节

青年领袖的内涵和特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剧烈的社会转型过程中,随着单位制的瓦解和身份制度的衰落,社会流动的藩篱逐步被打破,广阔的市场空间为这个时代的青年群体创造了大量向上流动的机会,因而造就了一大批青年领袖人物,他们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舞台上,成为一支重要的人力资源力量,对社会生活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新闻媒体对这方面有较多的报道,而本文将在对这一精英群体的内涵和特质进行简要说明基础上,透过精英理论、领导角色理论与青年领袖的内在关联阐释青年领袖的群体崛起与角色担当。

一、青年领袖的内涵

“领袖”原本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平凡的词汇,由于“领袖”在服饰美学上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它后来被用来指称一个国家或者某个团体的领导者,带头人或中坚力量。而“青年领袖”(young leaders)则是一个外来词,起源于欧美国家。所谓青年领袖,是指在一个青年组织群体中处于核心和枢纽地位,掌握并支配该组织群体各种关系和资源,设计并促成实现该组织群体生存和发展范围的资源拥有者、决策者、带动人和监护人。青年领袖不隶属于某一类阶层,但其独特的历史背景、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社会评价等,使这一群体具有较高的职业声望。其言行、兴趣、爱好以及行为方式等,对社会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青年领袖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的特征:一是地位特征。青年领袖在青年群体中处于核心和枢纽地位。二是年龄特征。根据国际标准,青年的年龄须为45岁以下。三是影响力。青年领袖是实际超越于并把握着组织群体和组织成员的特殊角色,其一举一动都对组织及其成员发生重要影响,青年组织的命运轨迹不管好坏、成败、均深受领袖的有力影响,甚至为其所决定。

青年领袖与领导者的概念不同。青年领袖是处于青年年龄段的杰出领导者,领导力量更来自人格、知识、智慧等非权力影响力,独特的才华和个人魅力对青年有很强的号召力、影响力、效仿力,具有偶像性。领导者是在组织中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人,其权力由组织赋予,只有借助权力才能有效地完成的任务和目标。虽然青年领袖常常也是领导者,但领导者并不一定是领袖。领导者是被任命的,领袖是自然形成的;领导者的权威来自权力,而领袖的权力往往来自权威。

二、青年领袖的特质

领袖的特质,是领袖在先天禀赋基础上,通过学习培养和实践锻炼而逐步形成的,并在其工作中经常发挥作用的各种内在要素。一般而言,青年领袖应具备如下几种特质: 第一,影响力

影响力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能力。青年领袖的影响力,就是其在领导活动中,有效地影响和改变组织其他成员的心理与行为,使之纳入群体活动目标轨道的能力,亦即青年领袖的状况和行为在追随者身上产生的心理效应。青年领袖影响的不仅仅是组织成员的具体行为,而且要影响团体成员的价值倾向和思想观念。这种影响的有效产生,不仅依赖领袖所具有的职位权力,而且更依赖他所具有的个人权威。第二,组织力

组织力是指领袖实施组织管理的能力。青年领袖的组织能力是决策实施、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主要包括协调能力、控制能力、应变能力、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等要素。第三,决策力

决策力是青年领袖带领组织成员在组织活动过程中,根据事件、环境与信息的状况,对预定目标与行动方案做出决断的本领。决策是青年领袖组织工作的核心,是领导能力的集中体现和衡量领导水平的主要标志。决策力的大小关键在于青年领袖的自身素质,即个人素质和集体素质。青年领袖的个人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汇众人之长,集众人之智,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实现科学决策。第四,创新力

创新力是一种独立的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做出新成果的能力,是青年领袖智力开发的最高级的表现形式,是领袖诸多能力的核心部分。有无创新能力,是衡量、检验青年领袖是优秀还是平庸的重要标志。青年领袖的创新力通常由获取信息能力、洞察力、预见力、把握机遇能力、求异力和推动力等要素构成。第五,意志力

意志力是指人们为达到既定目标而自觉努力的程度或坚强的意志品质。青年领袖的意志力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坚定的信念、坚韧的品格、不懈的恒心和毅力、忍耐力、自控力。大凡成功的青年领袖,都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其特征,一是具有高度的自觉性。表现为目标明确,不盲从,不鲁莽;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独立支配自己的行动,不受内外各种因素的干扰和诱惑;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不独断专行。二是果断性。在决策时能善于选择时机;当情况发生变化时,反应较为敏感。三是顽强性。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持久的毅力,遇阻力不退缩,遇困难不动摇。第二节 青年领袖的主要理论

精英理论中的青年领袖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对“领袖”的定义与对“精英”的界定十分相近,这可以在怀特·米尔斯的作品《权力的精英》一书中找到痕迹。20世纪90年代以来,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逐步造就了青年领袖群体的崛起,他们是属于高素质的“精英集团”,学术界将之称为“社会精英”。因而,我们在探索青年领袖的理论渊源时,可以从“精英理论”中寻找。1.西方精英理论与青年领袖

精英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的“哲人政治”思想,以及中世纪意大利的N.马基雅维利关于统治者的权力和统治技巧的研究。后来法国的C.-H.de圣西门、H.坦恩,德国的L.龚普洛维奇等也探讨了谁统治社会、统治者的共性、如何维持统治、怎样统治等问题,这对精英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起过主要作用。到19世纪中期,精英理论才形成比较明确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并获得理论性的地位。于20世纪50年代引起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并于20世纪70年代达到了巅峰。从历史进程上看,西方精英理论有早期和当代之分。人们通常把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的精英理论称为早期精英理论,将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精英理论称为当代精英理论。

早期精英理论专注于精英的政治统治,强调人的先天素质,尤其是注重少数统治者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兴起,当代精英理论在美国发展起来。当代的精英理论的基本思想与早期精英理论虽然是一致的,但当代的研究者们既重视政治精英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注意到其他社会精英甚至公民在社会关系中的存在和意义;强调人在后天实践形成的专门技能,认为精英既可以产生于社会上层,也可能从下层产生,既可以产生于政治领域,也可以产生于其他社会领域;公民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政治参与来表达利益,对统治者施加影响,迫使他们做出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决策;精英一旦失去领导能力和大众的信任,就有被代替的可能性。上述精英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青年领袖的来源,也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青年领袖与政治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为我们理解青年领袖的产生和发展逻辑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分析思路。2.社会主义国家的精英思想与青年领袖

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精英思想的探讨,吉拉斯首先提出“新阶级”理论,认为新阶级是由那些由于掌握了行政垄断权而享有专门的特权和经济优惠的人组成的。这个新阶级的上层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精英群体。后来,“新阶级”理论受到了吉登斯等人的批评。原因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干部或知识分子阶层是一个对工人和农民相当开放的群体,它的成员中一半左右来自工人或农民,这决定了它不太可能成为一个内固性和一致性程度很高并足以形成一个独立的阶级的群体。

中国社会虽然没有完整系统的精英理论,但从历史上人才选拔机制的演变过程中,依然能够清晰地辨别出“社会精英”的发展模式,我国的精英思想延伸轨迹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历史上的社会精英,它与科举制度密不可分,可称之为“科举精英”。在封建社会里,“学而优则仕”既是广大知识分子这一社会精英阶层唯一的事业格式,也是他们对政治活动的唯一参与格式。中国传统的官僚集权社会的精英,主要由地主、士绅、官僚这三个阶层角色构成。这三个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着相对频繁的横向流动,主要靠科举制度实现。第二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以“政治挂帅”为特征,这时的精英称为“政治精英”。第三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口号的提出,经济界的佼佼者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的主流精英。第四阶段就是当代,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逻辑带来了精英流动路径的变迁,精英地位的实现不仅仅依赖于在体制内的流动,而且更多的是从市场获得。精英的选择机制日益复杂多样,几乎不存在一个固有模式的精英群体,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体育、科技等领域都存在精英,而且相互交叉。

在中国内地,青年领袖一般被称为青年干部,亦即社会精英。从一定意义上说,干部更多地强调了一种责任,是为实现某种政治理念、完成某种任务而被选中的后备力量、是接班人;领袖则偏重在群体中诞生,是带领和引导群众的先行者、是领路人。这二者有共同的内涵,因为真正好的领袖人物一定要代表民众的根本利益,为实现这种根本利益而竭尽全力;而一个真正好的干部一要得到群体的拥护,是受群众的拥戴的领路人。事实上,在很长时间里,我们都十分强调青年干部与青年领袖的内在的统一性,而且随着青年组织社会化程度的不断加强,这种统一性的要求日益突出。

三、领导角色理论中的青年领袖

作为高素质的“精英集团”,青年领袖是保证一个国家政治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力量(陈微,2002:4)。青年领袖虽然不一定是拥有权力的领导者,但在青年组织中却担任着一定的领导角色,起着核心和表率作用。青年领袖与领导角色密不可分。长期以来,国内外许多思想家、理论家、政治家都对领导角色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各种领导角色理论。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三种。1.贝尔宾的团队理论

英国梅雷迪斯·贝尔宾教授认为,团队角色是决定某一领导群体构建合理的关键因素,而团队角色主要有八种具体的角色类型。一是协调人,又称主席,是领导群体组织工作的主导者,其特征是比较客观、宽容、公正,能不带偏见地兼容各种比较有价值的意见;二是智多星,又称谋划者,是“团体”的基本思想、创见和提议的源泉。其特征是知识渊博、才华横溢、富有想象力且智慧超群;三是塑造家,是领导群体中的骨干成员,工作热情较高、干劲十足,并随时准备向传统、向效率、向自我满足挑战;四是监督员,比较讲求实际,分辨力、判断力都很强;五是信息员,有广泛的联系人能力,能主动地不断探索新事物,勇于迎接挑战;六是实干家,是实际的组织者,有组织能力、注重实践经验,工作勤奋、有自我约束能力;七是凝聚者,是团队内部信息的积极沟通者,有适应周围环境及人的能力,能促进团队合作;八是善后者,对工作能够持之以恒,追求完美。2.情境角色理论

情境角色理论者认为,领导主体在不同情境里,其角色是不同的。当面对被领导者时,领导角色是模范的系列角色:

(1)龙头和主心骨。一般情况下,被领导者有意识或下意识地把自己在群体或组织生活中的公共方向选择权委托,甚至完全交付给了领导主体。

(2)道德家和教导人。被领导者总是有意无意地把领导主体看作是一个道德崇高、人格完美的终极权威。

(3)裁判者和协调者。被领导者期望领导主体能够调整和处理好群体或组织内各种复杂的关系,对一切不公平的现象和人做出公正的评判和裁决。

(4)处理者和监督者。领导主体以权力为手段,对纳入领导范围的各种人际关系和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调节和处置,并对各种消极现象进行监督和防范。

(5)教师和辅导员的角色。领导主体能够营造和形成组织文化或群体文化。

(6)身体力行者和示范者。领导主体通常会不遗余力地对自己加以约束、管理和改造,努力做好自己的角色。

当面对组织机构时,领导角色是组织者的角色:

(1)心脏和思想库。领导主体始终处于群体和组织的中心,并具体地构成了组织机构的核心。

(2)舵手和引航人。领导主体控制着组织机构的制动器和方向盘,具体决定着组织机构的前进方向。

(3)维持者、修理工和清洁员。在组织或组织成员发生危机时,领导者及时发现和诊断,及时加以调适,以确保组织机构的健康和完善。

(4)代表和象征。领导主体是组织机构的代表和象征。当面对群体或组织的公共事务时,领导角色是当家作主的角色:(1)信息中心、发动机和推进器。由于处于中心地位,领导主体成为群体或组织的信息源,他所发出的工作信息就是群体或组织所要处理的公共事务,进而发动并推动群体或组织公共事务的发展。

(2)谋略库和决策者。领导主体是群体或组织的活动家,他们善于捕捉重要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变成群体或组织的意志和行动。(3)调拨者和指挥者。领导主体是群体或组织中的统帅,能够动员一切资源,最大限度地完成计划任务。

(4)责任人。领导主体应当承担在群体或组织乃至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后果。

(5)“后勤部长”。领导主体有确保服务到位的职责。3.性格效用角色理论

性格效用角色理论是根据领导者个人性格特征和实际效用地位而确认的领导角色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领导角色主要有五种:(1)贫乏型领导,其特点是喜欢用最小的努力去完成最少的工作。

(2)俱乐部型领导者,其特点是主张人人心情舒畅,认为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工作任务会得到顺利的完成。(3)任务型领导,其特点是喜欢亲自布置任务,安排进度,检查督促,并勇于承担责任。

(4)中间型领导者,其特点是有比较突出的平衡能力。(5)群策群力型领导者,其特点是能将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统一起来,善于创造组织与个人命运的共同体。

四、结 语

青年领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为青年领袖群体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推动之下,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了大量的社会精英,他们是这个时代最活跃的领导力量,将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对普通青年的发展方向亦产生了广泛的示范效应,具有引导社会现代化的“前喻”作用。

本文在上面的内容中讨论了青年领袖与精英理论和领导角色理论的内在关联,为我们分析青年领袖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在社会中所扮演的领导角色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思路。当然,本文只是限于理论层面上的分析,鉴于青年领袖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更需要从现实层面来关注青年领袖的成长规律和培育更有利于青年领袖成长的社会空间,关心青年领袖发展中的困境。例如,上述三种领导角色理论对青年领袖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做了深入的分析,但是青年领袖是否能够起到相应的作用,我们还必须清楚青年领袖自身的成长规律[7],从修学储能、培养训练、实践磨砺、自我修养、社会责任、积累提高、曲折上升等几个方面来开发青年领袖的综合素质,发挥青年领袖的领导力量。

第三节 青年领袖成长规律对学生干部的启示

所谓青年领袖,是指在一个青年组织群体中处于核心和纽带地位,掌握并支配该组织群体的各种关系和资源,设计并促成实现该组织群体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拥有者、决策者、带动人和监护人。青年领袖的特质主要包括影响力、组织力、决策力、创新力和意志力等要素,他们是社会精英的一部分,在青年组织中担任着一定的领导角色。青年领袖与领导者的概念不同,青年领袖是正处于青年时期的杰出领导者,其领导力量来自人格、知识、智慧等非权力因素,他们独特的才华和个人魅力对青年有极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而领导者是在组织中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人,其权力由组织赋予。虽然青年领袖在很多时候也是领导者,但领导者并不一定是领袖。领导者是被任命的,领袖是自然形成的;领导者的权威来自于权力,而领袖的权力往往来自于权威。

高校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骨干和带头人,他们身上具有青年领袖的潜在素质,但高校学生干部并不是天生的“青年领袖”。青年领袖有着自身的成长规律,从学生干部到青年领袖,是学生干部生涯发展的重要过程,每一个有志于成为青年领袖的学生干部,都应借鉴青年领袖的成长规律,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一、修学储能是青年领袖成长的基本前提 青年领袖是靠实力脱颖而出的,学习知识,实现丰厚的智能储备,是青年领袖成长的首要条件。修学储能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从书本上学习,即主要是接受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青年领袖一般都接受过高等教育,且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越容易成才。二是:从实践中学习。为了能够实现促进自身成长的目的以及适应工作的需要,他们会不断淘汰一些旧的知识,不断汲取新知识。因此,“学习------再学习”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是青年领袖成长的必然规律。

二、培养训练是青年领袖成长的有效手段

当代的很多高校学生干部是独生子女,他们容易形成自我中心意识,注重个人的利益,缺少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及认真负责的处事态度,心理脆弱,承受力相对较弱。因此,接受系统而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是提高学生干部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是其向成为“青年领袖”迈出的坚实一步。在学生干部培训中,首先要强调创新,作为学生的领导者,学生干部必须了解时代变迁,掌握方向和目标,是“领”而不是“管”,是“引导”他人,而不是“控制”他人。其次应强调“领导人与他人的平等地位”,领导人的职责不仅是“发号令”,更重要的是“沟通”,学生干部应设身处地站在其他学生的立场,换位思考,实现有效沟通。

三、实践磨砺是青年领袖成长的必由之路 社会实践是高校学生干部将所学知识具体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活动。学生干部只有经受实践的磨砺和锻炼,才能拥有青年领袖所应具备的适应能力、变通能力、组织能力和驾驭能力。学生干部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学会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通过实践,了解国情、民情,拓宽视野。学生干部只有重视创造性实践、讲究科学方法,才能实现自身的成长。

四、自我修养是青年领袖成长的重要保证

当代大学生干部首先要有高尚的人生追求,要以正确的思想理论、科学的人生观为准则,不断反思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心理和行为方式,深刻体会真、善、美和假、恶、丑,学会明辨是非,其次要有严格的自律精神,自律是人成熟的内在动力,自律可以使人的行为更有规范性而不发生偏误。“吾日三省吾身”对高校学生干部的成长发展很有意义。

五、社会责任是青年领袖成长的不竭动力

从大学生干部到青年领袖,其成功的动力在于社会责任意识。大学生干部是广大青年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强弱关系到其自身的成长道路是否顺畅,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后继有人。高校学生干部在向青年领袖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应着重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意识、全球化意识、生态意识和公民意识等。每名学生干部只有将自己的人生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成为杰出的青年领袖。

六、积累提高是青年领袖成长的根本途径

青年领袖的成长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没有坚持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就没有提高。积累需要坚韧的态度、耐心和时间。每一个有志于成为青年领袖的高校学生干部都必须注意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只有积累的脚步不停歇,才能够最终走向成功,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七、曲折上升是青年领袖成长的普遍模式。

上一篇:环保局长竞聘演讲下一篇:分家析产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