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物业管理诚信服务的思考

2024-05-05

关于我国物业管理诚信服务的思考(精选8篇)

篇1:关于我国物业管理诚信服务的思考

【摘要】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物业管理在为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物业管理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物业管理市场上诸多矛盾显现。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之间的矛盾。物业管理行业属于服务行业,随着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物业管理企业的诚信建设越来越重要。因此本文在对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现状和现存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诚信缺失的原因,还对进一步加强我国物业管理行业诚信建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物业管理;诚信;问题;对策

一、物业管理发展背景分析

物业管理最早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1981年3月,我国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在深圳成立,自此,物业管理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物业管理企业已逾200万之多,管理物业类型涉及住宅、写字楼、商场、工业厂房、社会后勤等各类物业,管理物业面积数百亿平方米。物业管理发展如此迅速,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巨大的物业管理市场;另一方面,说明了物业管理满足了人们的需要。那么到底该如果来理解物业管理的真正涵义呢?

根据《物业管理条例》,所谓的“物业管理”是指业主通过选聘物业服务企业,由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物业管理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相关秩序的活动。通过上述概念,物业管理的管理对象是物业,包括设备设施及环境卫生,而物业管理服务的对象则是业主。

二、我国物业管理诚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物业管理诚信现存的问题

1、因物业管理体制转换而带来的相关问题。我国物业管理行业在体制转换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物业管理市场介入不规范。目前我国物业管理市场的介入方式主要有接管、谈判和招投标。在实际操作中,物业管理的介入多是接管形式,也就是从开发商、政府手中接管,从而缺乏竞争。即便是采用招投标方式,也不乏暗箱操作行为。这样就妨碍了物业管理市场的正常秩序,竞争机制难以形成。物业管理公司定位不清、服务意识单薄、无竞争压力、服务质量较低。其次,一旦出现纠纷,开发商与物业管理公司互相推卸责任。随着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物业产权商品化、多元化、货币化,我国物业管理由以前的政府分管分离出来。目前许多物业管理企业附属于开发商,从而致使一些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阶段缺乏专业的物业管理介入。对一些具体问题,物业公司和开发商通常采取相互推诿的策略,最终使得业主只能不了了之,自身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

2、我国物业管理法律制度建设滞后。物业管理服务涉及到很多主体以及多重权利义务关系,包括销售商品房的开发公司、业主、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企业相互之间多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而我国物业管理法律制度建设尚不完善。物业管理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加快物业管理的立法步伐,尽快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物业管理法律法规框架体系,已成为保障行业健康发张的当务之急。虽然国家和地方也出台了一系列规范物业管理的法规和政策,但缺乏全国性、全面性的行业法律,使得物业管理中产生的大量矛盾纠纷得不到合法解决,日益增多的物业管理案例也因缺乏法律依据而难以及时处理。没有相应的法规约束,物业管理违规成本低,物业管理相关主体诚信缺失现象严重。

3、物业管理企业自身的不实承诺。我国物业管理行业法律法规建设尚不完善,物业管理公司权利义务范围有待进一步明确规定。但也有些物业管理公司不注重自身形象的维护,作出自身做不到的承诺。有些企业为了争市场份额,接管项目之前,不顾自身实力,作出不发生汽车丢失、不发生重大刑事案件保证人身安全等承诺。而一旦发生事情,公司又无法或不愿负责,这就导致业主们与物业

管理公司之间关系恶化。

4、业主的权利义务意识淡薄。我国物业管理行业发展起步较晚,人们对物业管理的了解不全面不深入。业主在接受“管理”时,对自身在接受物业管理服务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并不十分清楚。也有一些业主过于强调维护自身的权利而忽略履行应有的义务。这就导致乱扔垃圾、占用公共物业、不交物业管理费等现象的发生。

(二)我国物业管理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1、物业管理行业市场化程度低

我国物业管理企业生产时由于体制上的限制,许多物业管理公司都依附于房地产开发商。据统计,全国超过两万家的物业管理公司中80%从属于开发商,15%由原房管所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的后勤部门转制而来,只有5%属于产权自主,从属于开放商以及转制而来的物业管理企业没有独立产权,产权上的不独立决定了其经济上的不独立。1财务、人事上与建设单位相依附、受制于建设单位,从而导致为建设单位服务,损害业主利益,违反诚信的行为屡见不鲜。而占市场总量5%的拥有独立产权的物业管理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往往也会违反诚信,讨好建设单位,牺牲业主利益,结果只能导致诚信缺失。

2、物业管理行业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物业管理法律制度不健全,使得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在很多方面无法可依。我国物业管理法制不完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立法层次低。物业管理全国性法规只有《物业管理条例》,除此之外,主要由建设部办法的《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管理办法》、《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办法》和《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二是地方立法体系不协调。全国有广东、上海、四川等超过20个省市相继出台了46个地方性物业管理条例或办法,大部分已突破全国性立法范围,各地对物业企业和业主的权利义务等重要问题规定不一。虽然《物业管理条例》的出台结束了我国物业管理行业没有国家行政法规的历史,对规范、推动物业管理行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物业管理条例》也存在这很多不足之处,并不能解决当前物业管理所面临的所有问题。

3、物业管理企业目标定位不准确

物业管理企业属于服务行业,其核心是为业主服务,只有明确了这一点,物业管理企业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更好地位业主服务。但是仍有很多的物业管理公司不肯承认自己在当今商业社会的“管家”角色,仍然以管理者的身份对待业主,违背了物业管理以服务为主的原则。由于物业管理企业的定位不明确,使得很多物业管理公司只有收费标准而没有明确的服务标准。一些物业管理公司没有给业主参与管理的权利,从决策到管理,业主都无权过问。在服务态度上,很多员工对工作不负责任,简单生硬。物业管理企业习惯于以主人自居,对业主发号施令,业主应有的权力地位得不到尊重,利益得不到保障。

4、物业管理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

我国物业管理行业起步较晚,物业管理行业人才缺乏,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人才严重不足,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才,大多为其他行业转行的新人,企业基层员工素质也普遍不高,员工流动性极大。由于一方面,物业管理行业利润率低,员工的报酬比起相关的房地产行业相差很多。另一方面,人们观念上始终认为物业管理是“伺候人”的行业的观念,这些都阻碍物业管理行业吸引高层次的人才。物1 任东斌.物业管理诚信建设相关问题探究[J].经济师论坛,2006(8)

业管理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不高,导致了物业管理行业诚信的缺失。

三、建立我国物业管理诚信服务的途径

(一)物业管理企业的专业化、规范化和市场化

1、物业管理企业的专业化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物业管理企业鱼龙混杂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物业管理企业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并发展,就必须追求专业化,做出自己的特色来,以专业化打动消费者,以专业化做到诚信服务。所谓专业化的物业管理企业,是指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而专门从事物业管理工作的企业。物业管理企业的专业化,首先是指物业管理企业本身的专业化,包括企业经营、规章制度和物业服务等等;其次物业管理企业必须具有专业的人员配备,专门的管理工具和设备,有一整套的工作程序,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科学和先进的维修养护技术等等。

2、物业管理企业的规范化

对物业管理企业而言,没有规范就没有管理。物业管理企业在运作过程中要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求物业管理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做到规范化服务、规范化管理,以确保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确保业主的权益。首先,物业管理企业的规范化要严格遵守国家政府制定的相应法规与服务,以及收费标准;其次,物业管理企业要根据业态需要,制定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并要求自己的员工熟知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照这些规章制度执行。规范管理是一件比较细致的工作。对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规范,如客户服务人员、工程人员、保安、保洁人员等等都要有行为规范。

3、物业管理企业的市场化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随着物业管理市场的逐步发展和完善,消费者个人花钱购房,花钱买服务、花钱买时间的观念已逐步被广大消费者接受。物业管理企业作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服务业,其收费实行“提供多少服务,收取多少费用”,“优质优价”的原则。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1、提高自身素质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要求物业管理人员要处理好与业主之间的关系,而是处理好与业主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先提高自身的素质,包括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修养。当物业的使用过程中出现技术上的问题时,物业管理人员能第一个冲在前面利用娴熟的技能和过硬的专业知识解决业主的难题;其次,在与业主的接触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工作方式和工作态度的大方、得体、在业主面前展现出较高的综合素质,赢得业主的肯定。

2、了解业主的潜在需求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要求物业管理人员在处理好与业主之间关系的同时,挖掘业主深层次的需求,做到想业主所想,急业主所急,让业主真正体会到物业管理人员所能给他们带来的便利。例如,如果所负责的物业小区儿童较多,物业管理公司可以主动提出接送孩子以解决大人上班与接送孩子时间上的冲突;如果社区老年人较多,就要考虑是否有必要成立老年人活动站,让老年朋友们有

自己得活动空间。这样物业管理人员无形中就拉近了与业主之间的距离,方便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3、营造社区文化氛围,缔造安全、舒适的归属感

随着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说社会的发展无形中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这并不代表人们之间没有这种沟通的欲望,只是被过多的工作和繁杂的事物缠身,无形中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物业管理企业应该主动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和人文氛围,利用节假日或双休日的时间组织一些社区文化活动,促进邻里的沟通,让彼此陌生的面孔熟悉起来,营造一种大家庭的温暖和温馨,让业主真正体会到那种回到小区就回到家温馨舒适的感觉。

4、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物业管理企业员工处在工作中的第一线,直接与业主接触,最了解业主的真正需求,他们也是物业管理产品服务的真正执行者。物业管理企业应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为业主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服务。

四、结束语

随着物业管理市场的逐步发展和完善,“诚信”服务将是物业管理企业的必然选择。诚信服务不仅仅体现在物业管理企业雄厚的资金实力,过硬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的管理模式上,更重要的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物业管理企业树立诚信服务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平,陈丽丽.物业管理行业诚信建设研究[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

[2] 关汉雄.物业管理企业诚信问题的探讨[J].经济前沿,2006(Z1)

[3] 任东斌.物业管理诚信建设相关问题探究[J].经济师论坛,2006(8)

[4] 徐金明.诚信服务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所在[J].上海万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2005(9)

[5] 周秋荣.浅谈物业管理企业如何做好物业管理服务[J].消费导刊,2009(2)

篇2:关于我国物业管理诚信服务的思考

内容摘要:为了实现经济发展,中国势必要大力承接大量附加值高、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因此,着力打造“中国服务”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认为,可通过优惠政策倾斜、加强自主创新、培育品牌企业、加强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加快服务业改革等措施打造“中国服务”。

关键词:国际服务外包 自主创新 人才培养

国际服务外包市场的发展趋势

国际服务外包是服务外包的一种境外提供形式。服务外包(service outsourcing)就是指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基础性非核心服务业务剥离出来,外包给企业外部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如果外部服务专业提供商来源于境内,则称境内外包,如果外部服务专业提供商来源于境外,则称国际服务外包(也称离岸外包)。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服务业外包已经成为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引擎,以国际服务外包为主要载体的新一轮产业转移已经出现,许多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优化产业链、提高核心竞争力,大量转移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到成本较低的国家。预计未来几年全球外包市场将以每年30%-40%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将有20万亿美元的规模。我国商务部发布的《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07》认为,除了传统的信息技术外包(ITO,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之外,业务流程外包(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在21世纪前20年也将进入成长期。也就是说,除了传统的软件开发外包、测试外包等信息技术外包(ITO),基于信息技术的业务流程外包(BPO)如管理、运营和维护服务等也将大量增加。目前,国际服务外包业务范围不断扩大,涉及软件、电讯、金融服务、管理咨询、生物信息等多个行业,涵盖产品设计、财务分析、交易处理、呼叫中心、IT技术保障、办公后台支持和网页维护等多种服务类型。国际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方式,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其市场规模和发展前景十分乐观。

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现状

国际服务外包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而出现的重要新兴产业之一,由于国际服务外包产业能耗低、附加值高,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因此,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成为我国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2006年我国公布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建设若干服务业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为此,中国商务部2006年实施了“千百十工程”。具体目标是:“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建设10个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推动100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其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养1000家取得国际资质、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国优秀服务外包企业,全方位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高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同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贸易的重点,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承接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财会核算、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强调“扩大服务出口,发展服务外包”。在中央政策的引导下,各地政府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作为服务外包主要内容的软件产业国际化步伐正明显加快,出现了东软、海辉软件、中讯软件、大连华信、和勤、上海畅想、浙大网新、文思创新、博彦科技、中软等有一定知名度的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企业,信息安全软件、中间件、嵌入式软件等相继取得突破。同时,商务、影视文化、互联网以及动漫制作、设计、研发等领域的服务外包,都已初具规模。截至2007年10月底,我国已经建成大连、西安、北京、上海、武汉等11个“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已经开始承接包括IBM公司在内的50多家跨国公司的服务外包业务,承接信息技术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额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以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武汉为例,2007年,武汉市实现服务外包产业收入125亿元,比2006年增长30%,其中服务外包出口达到1.2亿美元;武汉在软件开发、数据处理、计算机系统维护等方面已形成了产业规模,动漫和数字媒体内容制作已成为主要的外包业务范畴。

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量偏低,“中国服务”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仍显不足,总体而言仍处于起步阶段。“如果按目前发展状况,估计到2010年我国离岸服务外包产值不过40亿美元”。(《经济日报》2008年3月报道),与联合国贸发会议测算的2010年全球20万亿美元的服务外包规模相比,这个数字有很大差距。

全方位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策略

(一)制定并落实鼓励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发展的实施细则

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及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明确提出了发展服务外包,特别是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在政策层面上对发展国际服务外包进行引导。但是这些毕竟只是宏观引导,要真正打造“中国服务”,还需要进一步制定鼓励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发展的实施细则,并抓好落实。

打造“中国服务”,各级政府要出台具体措施完善投资环境,提高办事效率,要给予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前置审批和工商登记注册便利;要为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性贷款;对符合条件的国际服务外包企业进行国际市场开拓活动提供便利的融资担保和信用保险服务;要为国际服务外包企业提供相关的税收优惠;要完善政策配套,营造鼓励国际服务外包的环境与氛围。

(二)加强自主创新并培育国际服务外包品牌企业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国际服务外包集中了大量的研发、管理咨询、信息通信,以及与会计、金融和营销相关的服务活动等知识密集型服务,因此作为国际服务外包承接方的企业更加需要提高自身服务质量,更加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靠创新驱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另外,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不同于一般的货物贸易,服务外包的对接有其自身的特点,为此,需要进行思维创新,下大力气积极探索适应发包商需求的新营销模式、新促进模式。培育品牌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帮助其成长为国际服务外包总承接商和对内服务外包总发包商,对于带动全国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各级政府要通过奖励、安排专项资金等支持国际服务外包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实施品牌战略;要以补贴的方式鼓励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申请服务标准国际认证,对符合条件且取得行业国际认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支持企业做强做大;要通过财政和金融支持,推动国际服务外包投资工作,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国际服务外包企业。三)建设成熟的信息、交通等现代基础设施

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必须做好信息化基础建设。让企业能享有质优价低的信息服务,这是实现国际服务外包发展的前提。要建设成熟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充分利用通信与互联网高新科技成果,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使信息产业对国际服务外包业的腾飞发挥更加有力的支撑作用。同样,建设成熟的现代交通基础设施,对于承接与物流有关的服务流程外包业务来说也是必需的。

(四)完善国际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国际服务外包有其自身的特点。发包商将业务交给接包商,相当于把企业的商业信息与数据交给了接包商。国际服务发包商都非常重视商业秘密的保护,所以,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制度,推进建立现代企业诚信制度,不断完善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创造有利于国际服务外包发展的良好环境。同时,由于接包商有没有国际通行的认证资格,是判断企业能否保守商业秘密的直观证明,所以,国际服务外包企业要在不断完善自身质量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国际认证工作。

(五)加强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养

我国拥有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低成本劳动者,这是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利好因素。但是,国际服务外包的相关知识在我国并未普及。因此,必须在全社会普及、深化国际服务外包相关认识,在全社会树立打造“中国服务”、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思想观念。要调整人才培养战略,安排服务外包公共培训专项资金,搞好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要在大学中开设服务外包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关课程,进行国际认证培训、行业标准及相关知识产权培训;要对大学生重点进行外语听说培训;要鼓励国际服务外包企业进行新任职工岗前培训,发展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国际服务外包人才教育。

(六)完善国际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

国家商务部与各地政府应开展合作,根据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国际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在目前中国服务外包网站的基础上打造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交易平台,并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打造“中国服务”良好形象。必要时可由国家政策性银行提供政策性贷款。要建立健全促进国际服务外包的中介组织,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为国际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市场调研、法律咨询、信息及管理等方面的服务。

(七)巩固扩大原有市场并积极拓展新市场

目前,全球软件发包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日本等国家,其中美国约占发包市场的40%,日本约占10%。在中国离岸外包市场中,有52%的份额来自日本,另外22%来自于欧美企业,欧美企业在全行业对比中利润率高,是市场争夺的焦点。我国对亚洲地区客户有良好的地理优势和文化相容性,今后要继续巩固扩大原有市场,积极拓展新市场。要加大服务欧美市场的力度,进一步扩大服务空间。

(八)促进国际服务外包主体多元化

加快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产业,需要进一步推进服务领域各项改革,提升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要按照政企分开、事业企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的原则,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推进国有资产重组,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鼓励外资进入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实现国际服务外包投资主体多元化,为打造“中国服务”提供不同性质的的企业支撑,通过竞争增加活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九)构建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国际服务外包格局

国际服务外包市场业务范围不断扩展,目前,我国已经承接了软件开发外包、研发设计外包、物流外包、金融后台服务外包、检验检测外包、财务会计外包、标准制定外包、生产性国际服务外包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各地在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时,要根据自身优势进行选择,找好定位,争取在全国构建出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国际服务外包格局。政府要进行统筹协调与分类指导,构建充满活力、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国际服务外包发展格局。

篇3:关于我国物业管理诚信服务的思考

服务型政府, 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 在整个社会民主框架下, 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

(一) “以人为本”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取向

新公共管理理论以顾客为导向, 奉行顾客至上的全新价值理念。新公共管理改变了传统模式下政府与公众之间关系的界定, 认为政府不再是发号施令的权威官僚机构, 而是以人为本的服务提供者, 政府公共行政不再是“管治行政”而是“服务行政”。该理论还加入了工商企业的管理理念将公民比喻为享受公共服务的“顾客”, 政府以顾客需求为导向, 关注的焦点对准顾客的需要, 政府的各项工作、措施, 包括改革都紧紧围绕着顾客来开展, 一切都以顾客为导向、为中心, 并将顾客的高满意度作为政府所追求的目标。坚持“顾客至上”, 及时了解并设法满足顾客的需要, 不以赢利为目的, 尊崇顾客主权, 政府以提供全面优质的公共产品、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务为其第一要务, 行政权力和行政行为从属和服务于“顾客”的满意度这一中心。因此, 从该理论出发, 服务型政府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政府。

(二) “高效行政”是建设服务型

政府的基本保证

追求效率是公共行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公共管理在追求效率方面主要采取三种方法:首先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与传统公共行政做法不同, 新公共管理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 实行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 既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 并根据绩效目标对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其次重视结果。传统公共行政过分强调过程, 使政府运行成本大增, 财政压力不断加大, 结果却愈来愈令公众失望。而新公共管理根据交易成本理论, 重视管理活动的产出和结果, 关注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主张对外界情况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利益需求作出主动、灵活、低成本、富有成效的反应。再次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 如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强调成本——效率分析、全面质量管理、强调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等。由此可见, 新公共管理重视企业化的运作方式, 为政府内部引入竞争机制, 从而通过竞争以更高的效率为公众服务。

(三) 服务型政府鼓励民主参与

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公民的知情权和言论权。没有公众的广泛参与, 政府的任何一项政策都只能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 而不能真实反映普通民众的心声, 这是有违与民主政治的要求和原则的。政府管理的过程因该是民主广泛参与的过程, 服务型政府应为公众参与创造良好的条件, 提供各种渠道, 以实现政治民主, 实现政府与民主的互动与公平。因此, 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指导的服务型政府应该是鼓励民主广泛参与的政府。

二、当前我国政府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虽然我国政府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并得到了相当大的改善, 但是要建立一个完全与成熟的市场经济所匹配的行政体制仍有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政府管制过多、过细, 尤其是对经济领域干预仍旧较多, 市场机制的作用还未完全发挥。行政权力过多的渗入社会各个角落, 对社会控制过严, 久之会扼杀社会微观经济主体发展的主动性和改革能动性, 阻碍了经济、社会特别是人的自身发展;政府管理方式、手段单一、落后, 常常忽视法律和经济手段, 而“擅长”进行行政手段干预;政府职能“越位”、“缺位”的现象仍未彻底根除;行政效率低下, 忽视成本, 行政财政过多的关心小部分人的利益, 忽视了大众的公共利益;财政供养人员过多、机构臃肿, 相应的职能却行使不力, 往往出现某些领导在其位而不谋其职, 形成徇私舞弊的不良风气。

三、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指导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相关思考

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理论指导建设新型的服务型政府, 就是要以市场需

························I行NTEL政LIG管ENC理E

求为导向, “顾客”的满意度为最高标准,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行科学合理的流程再造, 创造“小政府, 大社会”的行政环境, 真正建立起责任型的服务型政府。

(一) 坚持“以人为本”, 提高公民参与意识, 建立公开透明的对话沟通机制

新公共管理理论以“顾客”为导向, 认为政府是以人为本的服务提供者, 且认为公众参与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根本保障, 以该理论为指导的服务型政府也应该是“以人为本”, 充分体现公民参与。服务型政府应摒弃传统的管理观念和思维定势, 应以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公共责任和社会公众的满意度作为评价工作得失的标准。引导社社会公民参与公共服务进程中, 形成政府与社会的有效沟通和双向合作, 提升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性, 进而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服务型政府应该致力于创造平台, 建立各种行之有效的加强与公众沟通的对话机制和公众民主参与的决策机制, 确保公民广泛地参与到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过程中来, 通过平等的对话、沟通和协商, 加强集体协作, 制定出能代表广大群众利益的政策, 真正反映民生之所需。一方面可以加大政务公开力度, 为人民群众提供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尊重和重视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对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知情权、话语权和监督权, 为群众广泛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活动创造便利条;另一方面, 也可以提高公众对公共事业的参与热情, 通过组织各种活动鼓励公众参与, 使公众加深对政府的了解, 形成政府与公众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氛围, 便于政策得到最有效的贯彻执行。

(二) 促进公共产品提供和公共服务的民营化

民营化并不代表对政府作用的完全替代, 只是弱化了政府在某些方面的职能。通过民营化的方式, 不仅可以减轻政府的负担, 而且可以为市场和社会提供发展的空间, 为市场和社会的生产引入市场竞争, 进而提高效率。一方面, 政府可以对某些服务进行委托授权, 或通过政府撤资、政府淡出等方式适当放弃一些不必要的生产职能, 另一方面, 将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例如可以将政府业务合同出租, 以此方式在公共领域引入市场机制, 通过投标者竞争来完成公共服务提供的“准市场化”;政府还可以鼓励各个社区根据各自情况建立各种公共事业如养老院、敬老院、儿童健康中心、残疾人中心等。

当然, 公共产品提供和公共服务在民营化的过程中, 政府不是一个袖手旁观的局外人, 而是应当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即应该灵活的进行适时宏观调控, 不以赢利为目的, 把经济资源从生产效率较低的地方转移到效率较高的地方, 消除不合理管制, 创造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 注重政策指导作用, 引导微观经济主体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同时依法进行监督管理。

(三) 进一步提高公务员的素质, 强化服务意识, 树立责任行政理念

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把思想好, 能力强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 对素质差、不称职的工作人员及时撤换。必须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和培训,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忠于职守的道德准则;加强工作人员业务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训练, 培养公务员的服务意识和公仆意识, 激励广大公务员勤政务实、积极进取, 实现从传统的注重管理和善于服从命令向注重服务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转变;强化法律、法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约束, 确保公共权力免于滥用;在具体工作中, 严格落实服务承诺制、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等制度, 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得到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同时还要使公务人员树立起责任行政的理念, 用责任来规范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只有打造出一支有责任心、甘于奉献、乐于为人民服务的行政班子, 服务型政府才能成功地得到建设。中国政府必须积极响应社会和民众的要求并加以满足, 主动履行其社会义务和职责, 承担其应有的政治责任、行政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

(四) 推行电子政务, 用信息技术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及工作方式, 同时, 也给政府公共部门的管理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电子政府体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 如政府办公自动化、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政务信息发布、电子化民意调查和数据统计等。政府各项管理工作都是综合性较强且较复杂的活动, 涉及范围广, 作用因素多, 必须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完成。尤其是现在面临信息化步伐的加快, 单靠经验和传统的文书、通信技术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需要, 因此, 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加快建立起电子政务系统,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管理, 运用电子计算机信息系统、电子传真设备等处理公文、传递和贮藏信息, 彻底实现政府办公自动化、电子化与网络化, 并以此广泛的网络平台建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直接沟通的桥梁, 为公众参与提供更宽泛、更便捷, 更多元化的信息与服务。目前, 许多政府机关都建成了体系完整、结构合理、高速宽带、互通互联的电子政务网络系统, 使得信息传递的时效性、互动性更强, 获取和反馈信息所需要的时间和费用大幅度降低, 大大促进了行政效率。

四、小结

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管理模式转变的主导趋势。新公共管理理论将市场竞争机制和企业管理方法引入到公共领域中来, 为改造传统的政府公共服务模式提供了值得参考和借鉴的理论基础, 对这一理论加以研究同时结合中国自身的实际情况为我所用, 中国政府管理模式必将朝着理想的方向实现成功转型。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夏书章.行政管理学 (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 (第二版) [Ml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50, 654.

[4]陈振明.评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范式D) .中国社会科学, 2000 (6) .

[5]张康之.论政府的非管理化——关于“新公共管理”的趋势预测[J].教学与研究, 2000 (7) .

[6]宁骚.行政改革与行政范式[J].新视野, 1998 (3) .

[7]张成福.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1 (1) .

[8]温家宝:《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实现政府管理创新——在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级干部政府管理创新与电子政务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 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4 (1) .

[9]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1

篇4:关于我国物业管理诚信服务的思考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多元主体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与构成

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

农村共文化服务属于公共产品种类之一。 按照经济学中对公共产品的定义和分析, 界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两个衡量指标, 即文化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正是因为具有这两个特性,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因 “无利可图” 而难以由市场和社会稳定提供,政府因此而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主体。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则是指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相对应的, 主要着眼于农村社会效益,以非营利性为目的, 为农村提供高效率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文化体系。是为满足农民基本文化需求、 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利, 由政府主导、 社会和市场参与而形成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投资融资体系、 供给体系、 绩效评估体系等方面的总称。

2.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成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投资融资体系、供给体系和绩效评估体系三部分构成。投资融资体系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与运行的物质条件和财政基础。形成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的多元投资融资机制。供给体系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的核心环节, 是国家和政府保障农民文化权益、 满足其文化需要的重要一环。政府是负责规划管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主导者和第一责任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直接生产者和提供者,社会和市场都可以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体系中来。绩效评估体系,旨在加强内部运行控制和外部监督,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评价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质量、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的重要指标, 以此促进公共文化产品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二、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首先,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涵。而构建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建设,与以往农村文化建设不同的是, 这个载体体系要求很高, 是一个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体系, 建成后将形成代表体现国家意志的、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的强劲攻势, 来横扫和抵制农村腐朽文化、 非先进文化的蔓延。

其次,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充分发挥文化自身价值与功能、 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只有构建起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在文化发展的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的历史时期, 充分发挥文化统一思想、 凝聚人心、 塑造灵魂的社会教化功能, 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统筹协调不同社会群体对文化的不同需求, 为公众参与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思想文化基础。

最后,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就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打造服务型政府,体现政府执政为民天职的现实需要。

三、关于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议

1.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有效对接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果,说到底,关键在于解决好供需矛盾,为农民提供高质量、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现在这种服务有的效果之所以不理想,就是因为提供的某些一厢情愿、形式主义、不接地气,以及质量低劣、勉强凑数的产品和服务倒了农民的“胃口”。要切实解决好为农民群众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就必须使供需对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与农民需求的有效对接。这就必须重心向下,面向农民,准确把握农民的文化需求和期待,并根据这种需求和期待生产和开发受农民欢迎的精神文化产品。因此,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府必须坚持以满足农民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决策建立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搜集、分析农民文化需求入手,来确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品种、数量、结构及方式,以实现供需的对接,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性。制定和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目录,通过市场购买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有利于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2.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由政府来主导,这是由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性和公益性的根本性质决定的。政府必须指导工作全局,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主导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设计、目标制定、工作部署、任务落实、检查评估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政府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坚持“社会文化社会办”。因此,政府要简政放权,引入市场机制,激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等各类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通过投资或捐助设施设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提供产品等方式参与各种服务,让蕴藏于人民群众之中的文化创造活力迸发出来。只有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有机结合,才能有效解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主体和依靠力量问题。

3.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政策法规体系

这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保证。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要有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作保障。目前我国法律体系中还没有独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的法律制度, 必须要尽快研究制定使其规范运作的基本法或专门法, 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法、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金法等,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确定国家发展公共文化的基本政策, 保障政府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明确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法律地位、 义务责任等

参考文献:

[1]周晓丽,毛寿龙. 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及其模式选择[J].江苏社会科学, 2008,(1 ).

篇5:关于我国物业管理诚信服务的思考

【论文摘 要】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对管理会计进行研究和应用起,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情况一直不太乐观,本文结合其在我国的应用现状提出了推广管理会计运用的建议。

1 管理会计内涵

管理会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它运用一系列方法,通过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制与解释、传递等工作,为管理者和决策提供信息,并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它是一门吸收了现代行为科学、管理科学和系统理论的学科,是适应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 应用现状

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约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管理会计中的一些方法如全面预算、变动成本法等已经有不少企业在采用,但像本量利分析、弹性预算、零基预算和作业成本法等应用情况却不太乐观。虽然管理会计进入我国后一些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但是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体系,在很多方面只是进行了定性的分析,这样使得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可操作性较差,而且没有具有示范性的典型案例作支撑,更没有相应的会计原则做指导,使得管理会计的应用有着先天不足。同时,我国没有相关的会计师资格考试,更没有一个职业化的管理会计师队伍,会计人员掌握的管理会计知识十分有限,缺乏管理会计基本观念,而且很多管理者对管理会计并不重视,企业当中没有专门的机构和管理会计人员,这些也制约了管理会计在我国的推广应用。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势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中存在着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象,需要所有者加强对资产的监控,管理会计正好具有这个功能。同时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加强治理结构的工作是势在必行,这也要求管理者加强对资产的监控,所以应用管理会计是十分有必要的,它可以促进企业完善治理结构,推动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随着经济水平不断发展,对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普及管理会计知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势在必行。

3 在我国推广运用管理会计的措施

鉴于管理会计在我国与应用现状,笔者对今后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3.1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体系

我国当前管理会计的内容体系基本上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对于西方管理会计的理论,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因为我国与西方的会计环境毕竟存在着一定差异。在做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时,一定要结合我国国情,为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以促进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并且有利于管理者和会计人员运用。我们在进行理论研究时,还要采取多种方法,比如实证研究、实地研究,以便能够准确、系统地建立起这套体系,最终有利于管理会计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3.2强化企业领导者的管理会计意识

管理会计的应用实质上是贯彻管理思想的表现。企业领导是提高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领导没有管理会计的意识,他们便不会考虑到会计人员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的作用,那样即使会计人员有着很高的水平也难以发挥出来,所以领导者具有管理会计意识是十分重要的。领导者不妨从企业文化入手,结合成本、销售额、客户满意度、边际收益等因素组织企业文化体系,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最终体现管理会计“管理”的思想。

3.3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

要使管理会计在实践中加以推广应用,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员队伍,其中加强会计人员的教育是关键。首先,在高校管理会计课程教学中,要充实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以及战略管理会计等内容,同时要加强案例教学,增强管理会计实用性的教育。其次,在会计人员的后继教育中要适当安排管理会计方面的学习内容,以便提高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的认识,继而更好的应用。

3.4创造运用管理会计的良好环境

管理会计和公司治理实际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管理会计是要为公司治理服务的,公司治理的情况也会影响到管理会计的运用效率和质量。把公司治理做好,才能为管理会计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才能提高各部门责任的履行率。因此,要做好公司治理的规范化,使之与管理会计形成一个互相制约的系统。我们还要建立一个规范的管理会计准则,进而推动管理会计运用的普遍性。政府也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也为管理会计的应用创造一个良好环境。另外,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有了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才能对自己的行为更负责,管理会计的“管理”功能才会被更多的企业主动采用,即企业有了运用管理会计的内在驱动力。

3.5结合实际拓展管理会计外延

责任会计是我国应用比较广泛的管理会计内容之一。以人为本将是现代管理的核心,责任会计的运用可以充分调动各级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建立的激励和监督机制,责任会计将在企业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鉴于管理会计核算的核心-本量利分析,我们还可以在企业中建立多元化的成本核算系统,全程控制产品成本。产品从生产至销售中的每个环节都可以作为成本控制的切入点,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考核,进而让管理会计“规划未来,控制现在”的只能得以发挥。在知识经济中,人力资源也是一种资本,加强人力资本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完善人力资本会计也是极有必要的。另外,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以及战略管理会计等外延都是适时而生的先进管理体系和方法,我们要好好把握它们,使之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6建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管理会计运用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信息,信息及时准确与否是管理会计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它关系到管理会计的预测和决策功能是否及时、有效,因此建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是必须也是必要的。我们可以结合我国国情开发相应的管理会计应用软件,以利于企业采集信息对不同阶段、各种经济活动进行分析,这样既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又提高了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总之,随着经济发展和管理科学水平的提高,管理会计作为一门集合了现代管理科学和会计学的综合性学科将在企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邱毅.浅谈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J].《China’s Foreign Trade》,(12): 72

[2]喻晓飞.加大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的思考[J].财会研究,2010(7):34-36

篇6:关于我国物业管理诚信服务的思考

一、农村社区概述及我国农村社区特征

我国是农村社区最典型、发达的国家。虽然时至今日,中国已有很多发达的大城市,可是农村最为中国的最广大阶级的根据地,发展农村是重中之重,因此建设农村社区也是十分重要的。分析传统农村社区的特征,构建新农村社区的设想,发现并试着解决农村社区城镇化的问题,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农村社区居民的生存基础是耕种田地,或以其它方式直接利用土地而获取生活资料。农村社区是主要以农业活动为基础聚集起来的人们的生活的共同体。农村人的生活特征是与其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主要表现为自给性强,简朴,比较保守,同质性高,生活节奏自然化。这里说的农村人的生活特征主要相对于传统的农村社区。而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经济活动的变化和城乡之间的交流,农村居民的生活特征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我国的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主要表现在社会关系、政治结构和职业结构上。其中社会关系主要是关于血缘关系,社区居民大多数可以再本社区内找到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在政治结构方面,农村社区的政治主要是社区政治,以社区事务为主体,国家权力对农村的渗入较小。在1949年以前,我国农村社区的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社区的经济活动和社区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相对独立的。但是在1949年后,我国农村实行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国家政治较多得进

入农村,农村政治在一定程度上被纳入国家政治的范畴。关于职业结构,男耕女织是农村早期一直到70年代的主要结构,后来由于社队企业的发展,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职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

二、农村社区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三农”问题的新变化,新农村开始展现在人们的脑海中。新农村社区是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区。我国已积极投入这些新农村建设,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农村社区服务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管理观念落后。农村乡镇一些社区管理组织、管理人员的观念仍然比较落后,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文化素质、法制观念、服务意识和管理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仍然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管理方式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

2.政策未能如实落实。近年来党中央对农村的建设制定了许多政策,但是由于农村农民的朴实、文化程度等特征,及农村社区管理人员的不负责,政策往往未能落实。

3.服务意识与规划意识低下。在农村社区服务管理过程中,这些管理人员往往重在管理而非服务,重建设却没有规划意识。这样使得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只能止步于前,无法进一步发展。

三、农村社区服务管理发展思路

农村社区服务管理处于乡镇政府与农民的最直接联系层面,其管理是否合理、有效,直接关系到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的发展。从近几年农村社区服务建设发展的情况来看,农村社区服务管理应在建设规划、基础设施、队伍建设、环境治理、公共安全和社区文化等方面进一步发展提高。

1.科学规划管理。农村社区建设是城乡融合、统筹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与城镇化建设目标一致,必须科学规划管理,系统全面地制定建设规划、村镇规划、产业规划等。找准各自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特色和特点,探索适合于自己社区建设发展的模式,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地科学规划管理。

2.加强社区公共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建设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当前农村社区建设最薄弱的一个方面。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需要从公共设施建设入手,大力加强对公共设施及公益性服务方面的投入,因此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通过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带动农村社区发展,从而实现农村社区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互动;其次要整合农村社区资源体系,充分调动农村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通过组织协调调动各种资源,完善社区管理机制;最后要强化社区服务功能,促进农村社区的建设发展。

3.加强基层组织队伍建设。要做到努力完善社区组织设置,使党组织与社区建制同步开展进行;加强社区队伍建设,提高社区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努力调动社区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把各种力量凝聚到农村社区建设中来。

4.积极探索创新农村社区管理体制。针对各地农村社会经济发

展的特点、农村生产发展的需要、农村群众居住环境等特点,积极强化社区服务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居民自治机制和党小组;加强对社区服务、管理、监督等方面制度措施的研究,特别是选举制度、居民代表会议制度等,保证社区群众各项民主权利落实到位。

篇7:关于我国物业管理诚信服务的思考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建设和谐社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按计划到2015年,东丽区城市化率将达到95%以上。随着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民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维护自身权益意识等逐步增强,对社区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居民的新期待,张贵庄作为中心城区,如何通过创新管理模式提升服务水平,促进社区宜居环境的改善,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指数,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群众性团体、民间组织的作用,建设和谐社区是摆在我们面前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

一、社区管理服务的现状分析

张贵庄街地处区委、区政府所在地,位于东丽区中心城区,东至外环线与丰年村街相邻,西连河东二号桥,北靠京山铁路,南接新立街崔家码头。街域面积2.88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余人。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一是管理机构,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截止目前,街辖18个社区居(家)委会,现有工作人员145人,由居干、劳动协管员、大学生公益岗和街下派干部四部分人员组成;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5个;社区老年日间照料站2个,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生活,促进了社区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二是管理与服务人员结构不断优化,服务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街有社区专职人员145人,协警140人,保洁员150人,义务巡逻队600余人,楼栋长1130余人,社区服志愿者5120人,与社区签署共驻共建协议的单位达20余家,已初步形成由专、兼职工作人员和社区志愿者共同组成的社区服务队伍。三是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不断扩展。社区服务内容涉及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优抚救济、公共卫生、计划生育、文化体育、社区治安、环境治理、住房保障、法律咨询、消费维权以及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等。四是新型社区管理运行机制初步建立。由政府和居委会独自提供社区服务的传统格局有所改变,以政府为主导,社区居委会、社会企事业单位、驻区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局面正在形成。五是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近年来,区政府加大了对社区基础设施的投入,设施了“白、亮、净”和“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在11个社区推行了准物业管理,实现了全日制保洁,社区面貌明显改善,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明显增强。

但是,社区服务的水平与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仍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第一,社区管理体系不够科学。目前在社区管理乃至政府的组织体系中没有一个权威部门充分调整、安排资源,条块分割形不成合力,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社区职能定位不够准确。一方面,各行政职能部门仍然把社区当作基层行政部门,社区居委会行政化、机关化现象严重,社区自治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另一方面,居委会承担物业管理和各职能部门无人管、不愿管,又不得不管的大量工作,不堪负重,社区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第三,社区公益性服务设施不够完善。一方面,60%的居委会基础设施不达标,功能单一,总体水平不高;另一方面,社区内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整合利用,社区服务工作受到限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和居民群众的需求。第四,缺乏社区发展战略规划和一系列社区发展配套政策,社区发展的方向、目标不明确。

二、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构思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区建设各项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不断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坚持“共驻共建”,动员驻区机关、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广泛参与社区建设,实现横向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效益双赢;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既要整体推进,又要突出重点,强化薄弱环节,促进社区建设的均衡发展。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文明祥和、特色明显”的生活共同体。

(一)突出对社区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的管理与服务

加强社区就业管理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中心作用,建立社区内失业就业登记、就业困难人员申报认定等动态管理制度,提供就业法规政策的宣传和咨询。核实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情况,协助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收集、发布就业信息,开展职业指导、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服务。通过提供就业再就业咨询、再就业培训、就业岗位信息服务和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等,为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及新增就业人员提就业服务。加强企业离退休人员社区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协助调处辖区内劳动争议。

加强社区救助管理服务。眼睛向下,关心社会基层和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抓民生之本、解民生之急、排民生之忧。加强对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及时掌握他们的就业及收入状况,切实做到“应保尽保”。采取特困救助、临时救助、专项救助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社区救助服务。进一步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大力发展社区慈善事业。

加强社区助残养老管理服务。加快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加快老年和助残公共服务设施、应急服务网络建设,为居家的孤老、体弱多病和身边无子女老人提供各种服务。动员社区居民开展邻里互助等群众性自我服务活动,为优抚对象、残疾人及特殊困难群体提供服务。

加强社区卫生和人口计生工作管理服务。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重点,实现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大力培养社区卫生服务技术和管理人员,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督管理,保证服务质量。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保障功能,推进卫生服务机构与二、三级医疗机构协作,建立健全双向转诊机制,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多样化、方便化和家庭化的卫生服务需求。

加强社区文化、体育、教育工作管理与服务。发展面向居民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便民读书、阅报、健身等活动场所。加强对社区休闲广场、演艺厅、棋苑、网吧等文化场所的监督管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调动社区资源和力量支持和保障社区内中小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不断提高居民素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活动,建立覆盖各类人群的多渠道、全方位的社区学习服务体系。

加强社区安全稳定工作管理与服务。健全社区治安联防、突出问题联防、平安建设联防的长效工作机制。加强社区安全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社区防范机制和防控网络。健全社区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推行司法调解进社区,畅通居民诉求表达渠道,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居委会在调解民间纠纷、化解社会矛盾中的积极作用,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社区、把稳定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加强对矫正对象的教育、管理和帮扶,增强社区矫正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深入开展打击“黄赌毒”和传销等工作。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增强居民法制观念,引导居民以理性合法形式表达利益诉求,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三级管理服务体系,推行“以房管人”,依托社区楼栋长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实行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逐步实现流动人口的居民化待遇。

加强社区环境工作的管理与服务。以建设现代化宜居中心城区为目标,深入开展社区居民做好街巷保洁、爱国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教育,增强居民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继续搞好社区“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五化工程,为居民群众营造文明、整洁、和谐的生活环境。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集中治理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建立全覆盖、无缝隙、高效能的长效管理机制,推进社区环境综合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

(二)突出对社区基层组织体系的管理与服务

完善居民自治组织。坚持以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带动社区居民民主,完善居民民主选举制度,保障居民群众的选举权;完善居务公开制度,保障居民群众的知情权;完善居民会议制度,保障居民群众的参与权;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组织居民有序开展监督评价活动。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保证社区居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使社区居委会成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组织。指导和监督社区内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业主大会、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工作,维护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探索网上论坛、民情恳谈、社区对话等有效形式,加强居民对社区居委会工作的评估和监督。

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支持和鼓励社区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慈善组织、群众性文体组织、科普组织和为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服务的组织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同时,加强引导和管理,使其在政府和社区居委会的指导、监督下有序开展服务。

积极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培育社区志愿服务意识,弘扬社区志愿服务精神,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积极动员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等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优化志愿人员结构,壮大志愿人员力量。指导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使志愿者本人需要帮助时,能够及时得到志愿者组织和其他志愿者的服务。指导志愿组织和志愿人员开展社会救助、优抚、助残、老年服务、再就业服务,维护社区安全,科普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不断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水平。

(三)突出社区管理与服务方式的创新

成立“社区管理委员会”或社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该组织隶属区政府直接领导的综合协调部门,其主要作用:负责研究制定社区发展战略规划;制定出台各项配套政策和措施;理顺“条块分割”的工作关系,明确园林绿化、房屋修缮、市政公共设施等的管理权属,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执法权限和范围;创新社区管理模式;组织协调、推动落实、检查指导各项工作。形成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协同共建的强大合力。

强化社区服务平台建设。一是严格按照标准配置社区工作用房和社区公益性设施,并将此纳入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和社区发展规划。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使用,应广泛征求社区居民及所在地街道办事处的意见。未按规划要求建设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的,不能通过验收。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要根据规定将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交给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使用管理。二是整合区各部门在社区拥有的公共设施与资源,统一为社区居民服务,积极推进社区“日间照料、老年大学、康复中心”等形式多样的“一站式”特殊服务,提高为社区及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三是提高社区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快建设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最大限度实现社区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形成集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为一体的社区信息服务网络。全面支撑社区各项工作实现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提升社区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

加大社区综合执法力度。充分发挥区综合执法局、房管局、市容委、环保局、建委、工商局等执法部门的作用,加强对社区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容市貌、社会治安、房产物业、市政实施、外来人口等方面联合执法和综合管理的效能。

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加强对社区建设的分类指导,研究制定和谐社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编制《社区管理明白手册》,将“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文明祥和、特色明显的生活共同体”的和谐社区管理目标逐一量化。研究制定管理办法,改进完善评估方法,丰富创建内容,拓展创建渠道,努力实现创建活动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积极开展“共驻共建”活动,努力实现党建工作共创、思想工作共抓、社区服务共办、社区治安共防、社区环境共治的良好氛围。加强创建活动的推动落实和监督检查,注重总结宣传典型经验,发挥先进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我街和谐社区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拓宽选人渠道,优化人员结构,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社区工作者,不断提高社区居委会成员及聘用人员的生活补贴、工资、保险等福利待遇。积极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化试点。

(四)健全对社区公益事业投入体系建设

加大财政对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投入。将街道办事处工作经费,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经费、人员报酬、人员培训,社区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等社区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方面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增长的机制,逐步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促进公共服务社会化。对社区组织开展的公益性服务和社会力量兴办的微利服务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适当赋予街道办事处经济职能,大力发展楼宇经济,以减轻财政投入的压力。

完善社区财力的保障机制。推行社区服务事项准入制度,凡属各职能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不得转嫁给社区居民委员会,凡依法应由居民委员会协助的事项,应当为居民委员会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凡委托给社区居民委员会办理的有关服务事项,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

篇8:关于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思考

1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1 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使一国在国际贸易中更有主动权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 (和/或地区) 之间的交换活动。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加深, 贸易品的范围明显扩大了。贸易品不仅包括有形商品, 也包括了具有更高价值的无形商品, 即服务。这也使得国际间的交换不仅仅表现为商品之间的交换, 而是有了更广泛的形式, 可以表现为:商品, 物质资本以及各种形式的服务之间一对一, 一对多及多对一的不同组合。

20世纪60年代以来, 发达国家不断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 而将劳动密集型和传统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本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服务贸易转移。在这样的形势下, 能够开发和利用各种先进技术, 掌握高效的组织管理手段的国家在贸易中占据着主动。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假设发达国家A在资本和服务上有比较优势, 发展中国家B在劳动力上有比较优势, 现将两国做一简单比较。首先, 根据要素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 A国可以选择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用于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物质资本 (如生产用机器设备) 和技术密集型服务 (如技术支持, 管理咨询, 销售服务等) , 同时从B国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资本密集型产品, 劳动密集型服务。而B国除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与服务外, 没有其他选择。其次, 较之劳动力, 资本与技术都属于价值链的更高端, 因此, A国从贸易中获得更大利益。第三, A国的劳动力由于与更多的资本和技术结合, 具有更高的素质, 能够从事更高端的生产和服务, 从这个角度来看, B国的劳动力虽然廉价, 但创造的价值也低于A国的劳动力。不难看出, 能够提供技术密集型服务的国家将更有可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1.2 与货物贸易相比, 服务贸易更能使一国经济发展保持长久的动力, 因此, 也更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

(1) 从外部效应角度来看。近些年来, 服务贸易在发达国家的迅猛发展已经证明, 它对于推动技术进步, 优化产业结构, 推动制度变迁和积累人力资本等方面有着货物贸易不具备的突出作用。这是因为, 服务贸易的发展对整个社会有正的外部效应。首先, 服务贸易属于绿色产业, 没有或仅产生较低的环境污染;其次, 生产合作和技术咨询这样的服务贸易能有效地实现技术转移和扩散, “干中学”和技术人才的国际间流动也成为技术外溢和积累人力资本的渠道;再次, 教育, 文化和旅游服务能够增进国家之间的交流, 促进先进理念在国际间的传播。

相反, 与货物贸易相关的如制造业、开采业, 带来的往往是负的外部效应。发展中国家为了换取丰厚的外汇, 为了本国GDP的高速增长, 盲目地增长高能耗、高污染型的出口贸易, 结果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 并将大量的污染物滞留在本国。这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损失是难以弥补的, 资源能源消耗、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2) 从价值链角度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国际分工的边界逐渐从产业层次深入到产品内部, 因此价值链被延长并跨越国界。而在整条价值链上, 服务是贯穿始终的, 从生产前服务, 如研究开发、设计、市场及可行性研究, 到生产服务, 如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 再到生产后服务, 如广告、营销、运输等, 而且服务所占的比重呈现出越来愈大的趋势。以“鼠标现象”为例, 美国罗技公司WANDA牌无线鼠标生产链中的利益分配:一只销售价40美元的无线鼠标, 其中有15美元归于分销商和零售商, 13美元给零部件供应商, 9美元归公司, 仅有3美元给在中国苏州的装配厂。从这个利益分配的价值链上可以看出, 服务以及服务贸易在价值创造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1) 。

2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发展不平衡

根据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2005~2008年我国货物出口总值和服务贸易收入均持续增长, 但在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出口的比例上仍显示出不平衡。

如表1所示。

2.2 服务贸易总体水平不高, 项目过于集中

根据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2005年, 我国服务贸易收支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和其它商业服务, 这三项合计占服务贸易总收支的77%, 而金融、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项目占比很小, 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收支的5%、1%和2%。2006年, 作为服务贸易收支的主要来源, 旅游、运输和保险合计占服务贸易总额的近三分之二, 与2005年相比变化不大。而高附加值服务行业在服务贸易总额中占比略有上升, 计算机信息服务、咨询以及广告和宣传合计占服务贸易总额的12%。2007年和2008年, 我国服务贸易收支仍主要集中于运输和旅游服务项目, 两年中两项收支合计分别占服务贸易中规模的56%和54%, 但高附加值服务的发展总体增速。

从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实践来看, 服务项目发展过于集中, 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度和自然资源密集度较高的传统服务部门, 对货物贸易的依赖性较强, 而高附加值或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服务贸易发展落后, 国际竞争力不高。

2.3 服务贸易管理落后, 法律法规不健全

(1) 服务贸易管理落后。服务业是生产和销售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 是由许多相关行业组成的产业群, 因此, 国际服务贸易涉及的行业范围极广。在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实践中, 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管理落后的问题尤为明显,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中央和地方在服务业国际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的差别;一是中国与国外发达国家及国际惯例在对服务业的定义, 统计范畴以及划分标准上的差别。

(2) 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不健全。近年来, 中国先后颁布了《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广告法》等一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但是, 同发达国家相比, 仍存在较大差距, 在法律法规的系统性, 完备性, 可操作性以及与国际经贸规则的一致性方面仍需不断改进。

3 关于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几点建议

(1) 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应协调发展。总体来讲, 由于受资本、技术和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落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货物贸易正不断地对服务贸易提出更高的要求, 首先, 资源问题使我们要不断削减原材料的使用, 提高能源的利用与再利用, 这需要新技术, 新设备作为支持;其次, 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使各国更加注重新产品的开发, 产品的宣传, 销售服务, 特别是加强了技术和品牌的保护;第三, 产品生命周期缩短, 要求与之相关的服务业提高运作效率, 如便捷的通讯网络, 灵活的运输网络, 高效的金融服务系统等。可见, 只有保证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协调发展才能真正从国际贸易中获益。

(2) 发挥我国服务贸易的优势, 对自己目前的比较优势、发展状况及所处的国际环境有个清醒的认识。我国拥有较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在发展服务贸易的起步阶段, 充分利用这一比较优势是必要的, 但发展传统服务项目并不是目的, 它只是我们为提高服务技术层次创造条件的手段。而且比较优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技术和人力资本的积累, 比较优势会发生变化, 会影响新的产业结构的形成。我们要通过吸收国外直接投资, 引进技术、人才战略等方式大力发展高端服务, 按照知识经济的要求, 优化服务产业结构, 以跟上世界服务产业和服务市场变化的步伐。一方面, 对于传统的服务行业, 如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和餐饮等, 要引导其向系统化、标准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 对于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 如信息、金融、保险、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 要加大投入与扶持, 促进研究成果在服务行业中的应用与推广。

(3) 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 健全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在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 确定统一协调的服务进出口政策, 使政府职能的行政管理色彩逐步向协调服务转变, 规范市场秩序, 引入公平竞争机制, 从而建立一个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在法律法规方面, 我们必须着眼于国际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趋势, 以法律形式对人员、资本的流动及贸易的范围和规模加以限制或鼓励, 使我国的服务业在相对完备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下参与世界经济的竞争与合作。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服务贸易已成为当今全球贸易竞争的焦点。本文通过论述服务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说明了我国发展服务贸易, 特别是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的重要意义, 并针对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服务贸易,货物贸易,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

参考文献

上一篇:格式塔心理学案例下一篇:大学生合理安排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