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发展》教案

2024-04-23

《美国经济发展》教案(精选6篇)

篇1:《美国经济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回顾美国发展史,加深对美国历史的认识。

能力目标:通过自学、合作探究,能概述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情感价值:通过对美国经济发展的学习,认识到科技、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国战后经济发展的表现。

难点: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美国是当今世界的霸主,它的影响无处不在。在我们身边也有美国的影子,也许是你喜欢的歌星,也许是你吃的食品。想一想你的生活,哪些与美国有关呢?

这节课,咱们就走进美国,探寻美国经济的发展。(出示课题)

学习目标给我们指明了学习的方向,而历史的发展也有其发展方向。下面我们就来回顾历史,探源美国。

知识链接:探源美国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但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咱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与它有关的知识。就让我们跟随几个伟大的人物,一起回顾美国成长的历程。

这些伟大的人物都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那么二战以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又是一个怎样的局面呢?

自主探究

1.学生对照屏幕显示的提纲自学,了解不同时期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原因。

2.集体交流,完善答案(用举例子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通货膨胀”)

3.巩固记忆,重点记忆不同时期的经济特点。(教师巡视检查)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为什么会出现这几个不同的阶段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进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得天独厚,高起点造就繁荣

(1)出示“1950年,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对比图表”,引导学生观察,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出示杜鲁门总统的就职演说词,

(3)出示新华网一段文字资料,学生阅读思考:美国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经济发展?

出示文字资料,找出美国经济发展尤其迅速的两个地区——西部、南部。

拓展延伸:出示硅谷图片,教师简介华人对硅谷的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图说美国:“土星”号火箭及美国宇航员成功登上月球的图片,了解美国宇航工业的成就。

过渡:知识超链接:出示神七飞天、翟志刚太空漫步的图片,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同学们,任何成就的取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美国采取了这一系列的措施,所以换来了战后的繁荣。但七八十年代,美国为什么又陷入危机,它又是如何调整的呢?

合作探究二:跌宕起伏,危机中艰难前行

出示尼克松总统的一段演说词,理解能源战的含义。(教师讲述记忆经济危机时间的方法,引导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记忆相关内容)

出示里根总统的演说词,探究美国经济困难的原因及导致的结果

出示数字资料,进一步认识美国从最大的债权国变成最大债务国。

如果说七八十年代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冬天,那么经过美国人的努力,进入九十年代,美国经济的春天来到了!

合作探究三:春回大地,新经济唱响全球

出示克林顿总统的两段演说词,

学习历史,咱要借鉴历史经验,达到史为今用的目的。从美国经济的发展史来看,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呢?

一个国家在国际地位的提高,其根本原因是经济地位的提高及综合国力的增强。今天咱们留下了豪言壮语,相信明天你会为祖国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技的发展在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邓小平深谙此道,布什总统也深明此理。

出示布什总统的一段就职演说词,回答问题,得出结论:加大发展教育事业的力度,完成了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也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这些得力的措施使美国经济在90年代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进入了新经济时代!

图说美国:用图片说明新经济的特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六)巩固提升

出示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折线图,请学生用语言做简单的描述。(教师板书:繁荣—危机调整—新经济)

大胆预测:进入二十一世纪美国经济会怎样发展呢?(结合学生的预测,教师简述20美国的次贷危机)

这也显示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课后小结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

篇2:《美国经济发展》教案

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二战后五十多年来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和根据图表、数据说明有关历史现象的能力。

3、认识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与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根本原因,领会经济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难点: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受制于政治形势。战后美国经济的周期性发展,与国际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教师出示《世界著名商标》图片。由图片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这是《世界著名商标》我们认一认都有哪些商标?分别是哪些国家的?

学生根据所知回答。

教师过渡:美国占据绝大多数,显示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其实自二战结束后直至现在美国一直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为什么美国能在几十年间一直保持这种优势?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如何?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这一内容。

设计意图:在上课伊始,激趣探究,把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中去。

【讲授新课】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环节为“世界经济霸主”。第二环节为“滞胀与经济调整。第三环节为“新经济时代”。

一、世界经济霸主

创设情境:出示《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比重(%)》图表

[提出问题1]按照图表讲解战后初期美国经济状况和特点。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最大,成为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提出问题2]阅读课本内容概括指出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生2: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

生3:政府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方法引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到教材中的关键词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图表资料、图片文字资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统计数据和文字资料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提出问题3]除此之外,美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原因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从材料中找出。

展示材料:

材料一 二战前美国科研经费在联邦总预算中的比例不到0.1% ,到 60年代为15%。

二战后西方世界的重大科技发明65%是美国首先研制的。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对教育的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以上,日本为5.1%、英国为3.2%,法国为2.6%。

材料三 二战后美国平均每年引进科学家、工程师 6000——11500人。1949年——1972年美国吸收各国高级专家20万人。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科教兴国。

生2:重视教育。

生3:重视人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过渡:依据材料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科技、教育、人才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并且这一经济发展战略美国一直延续至今。

在经历了20多年的繁荣之后,进入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发展进入低谷阶段,美国遇到了挫折。下面我们一起了解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发展情况。

二、“滞涨”与经济调整

创设情境:出示材料:《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图表

[提出问题1]这张图表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

方法引领:注意看清楚图表中横轴、数轴代表的意思,整体上看图形的走势和变化。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70、8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甚至停滞。

生2:经济发展状况上下起伏。

教师总结并过渡:70、8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甚至停滞,并且通货膨胀急剧增高,这两种现象同时出现,历史上称为“滞胀”。

70、8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出现滞胀的因为很多,其中有阿拉伯石油生产国提高油价,削减石油出口量的因素。由此引发能源危机。这对于建立在车轮上的美国经济大受影响。于是美国出现了种.种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图表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

创设情境:出示材料:

材料一 美元贬值:1971年8月前1盎斯(0.888671克)黄金兑换35美元。1980年 1盎斯黄金兑换785美元。在巴黎,出租车上挂着“不再接受美元”的牌子,乞丐也在自己的帽子上写着“不要美元”。

材料二 失业率增高:1980年失业率为10.8%,达到1940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联邦预算赤字累计5800亿美元,每个美国人头上都担负多美元。外贸逆差是332亿美元。

[提出问题2]依据材料,你能看出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和经济发展状况出现什么情况?

方法引领:注意看清楚题目中的关键词“霸主地位”的“经济状况”,答题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不能偏离主题。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美国经济霸主的地位开始动摇

生2:经济地位下降。

教师总结过渡:这些问题导致美国经济霸主的地位开始动摇,美国经济发展遇到重大挫折。谁在关键时期肩负重任,带领美国经济走出泥潭呢?

设计意图:通过研习史料,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情境:出示图片:《里根》

教师讲述:这时乐观亲民的里根,虽然年龄近70岁,但他却赢得了美国人的信任,当选第40任总统。别看他年纪大,但他老当益壮,坚定地向经济问题挑战。一上台,他就表示要为所有的美国人提供平等机会,让所有的美国人恢复工作,让所有的美国人能从物价不断上涨的恐惧中解脱出来。于是他组织全国著名经济学家和科学家进行了一年多的调查研究后,找到了医治“滞胀”的药方。

[提出问题3]阅读下列材料,总结美国医治“滞胀”的药方有哪些?

展示材料:美国政府及时调整经济政策,通过降低企业税率,减轻企业负担,鼓励企业技术设备更新,促进经济发展,来医治生产停滞,增长低迷的症状。通过提高银行利率,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减少货币在市场上的流通量,来抑制通货膨胀。里根政府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最终使美国走出了滞胀的困境。使经济又恢复了活力,不仅经济稳定增长了7年多,而且通货膨胀率也大大降低。

方法引领:注意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注意对材料进行整体概括。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美国政府及时调整经济政策。

生2:降低企业税率,减轻企业负担。

生3:通过提高银行利率。

教师过渡:里根也因此赢得了美国人民对他的尊重和爱戴。美国人这样评价他。

展示材料:

“他是我们最年长的总统,但他却让美国变得年轻”。

篇3:美国移民对美国经济的贡献

早期的欧洲移民给美洲的土著居民带来了许多新产品, 包括谷物、蔬菜、家畜等。欧洲人带去的家禽, 为土著居民发展农业填补了一项空白。欧洲人还传授给土著居民知识技能, 如火器和火药的使用。独立战争胜利后, 美国要巩固独立成果, 阿巴拉契亚山脉至密西西比河的广大地区急需开发。但据1790年的人口普查统计, 每平方公里平均仅0.6人, 至19世纪初工业革命前夕也只有1.6人, 地广人稀成为美国发展经济面临的最大难题, 因此劳动力极其缺乏。为了解决劳动力缺乏问题, 美国政府采取了鼓励自由移民的政策, 其中最有效的是1820年的《土地法令》。该法令根据当时一般移民的购买能力, 规定每英亩土地的价格为1美元25美分, 土地面积的最低限额降为80英亩。政府对土地政策的改革使大批移民涌入和向西迁移, 促进了美国西部地区开发。正是外来移民促使了美国农业特别是西部农业的发展。

二、移民对工业发展的贡献

移居美国的西北欧移民, 许多经历过欧洲工业化时代, 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科学技术, 同时为美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加速了美国工业化进程。据记载, 移民中男子多为14至44岁的青壮年。他们中的许多人从事最艰苦而收入低的工作, 如采矿和修筑铁路等繁重的体力活。1869年, 美国铺设的第一条横贯东西的太平洋铁路由38000名爱尔兰工人修筑东段, 10000多名华工修筑西段。后来, 贯穿加州的南北铁路干线, 主要劳动力也是华工。另外, 外来移民大多具有开拓、冒险精神, 他们为美国注入新的活力, 并出现了不少闻名世界的发明家, 如电话的发明者贝尔就是移民到美国的苏格兰人, 无线电发报机的制造者马可尼是意大利移民, 发明大王爱迪生也是移民后裔。

三、移民对科技发展的贡献

美国的核技术、计算机应用与发展日新月异, 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美国的外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据美国科学家基金会调查, 美国50%以上高科技公司的外籍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公司科技人员总数的90%。

近几年来, 美国高科技就业市场人才短缺的现象已经罕见;技术公司大批裁员, 一些失去工作的美国工程师状告原来的雇主雇用持临时工作签证的外籍劳工顶替他们的工作。他们开始正式向政府提起诉讼, 指控一些公司在经济萧条之际偏向雇用持H-1B临时工作签证的外国客座技术人员, 一些美国公民因此被裁, 或者不能被雇用。有些公司雇用外国劳工, 因为他们报酬低也听话。有三所大学的调查以及移民局的数据表明, 持H-1B工作签证的外国工程师和程序员报酬比美国同事少15%到30%。一些外籍员工承认有压力, 他们需要顺从雇主和加长工作时间, 雇主决定他们的命运;如果让他们走人, 除非有新的雇主接着为他们申请工作签证, 否则只有离开美国。然而一些数字表明, 近期移民实际上是目前这个国家经济繁荣的一个原因。移民的经历说明他们经济上的成功是艰苦工作的结果, 打破了美国街道上遍地黄金, 唾手可得的神话。在美国, 移民数量很少或者没有移民的街区, 房地产价格出现了下滑。在10个移民数量下降最多的居住区, 移民人口平均下降39%, 房地产价格下降了7.6%。最显著的例子出现在华盛顿一个位于阿纳科斯蒂亚 (Anacostia) 东南居民稀少的街区失去了76%的移民人口, 房地产价格下跌了18%。

到20世纪中叶, 美国的生活水平和产品输出超过了所有国家, 经济增长与几次大的移民潮相吻合。人们正逐渐形成共识, 移民对本世纪经济有积极的影响。美国现在史无前例的经济增长是由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的明显优势推动的, 正是由于许多世界上最优秀、最杰出的人才来到美国大陆后做出的创新, 这种优势才得以持续。

但那些为美国人创造就业机会的高级技术人才并不是美国经济繁荣的唯一贡献者。即使技术水平较低的移民也通过从事大多数美国人不愿做的工作———如打扫办公室、餐馆烹饪和食品杂货店收款———为美国的经济和生活做出贡献。反过来, 他们购买房子、衣服和食品杂货也是为经济出力。

总之, 正是移民的到来和他们的勤奋努力一直为美国带来五彩缤纷的文化, 同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为美国的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

摘要:在美国历史上, 移民被认为是对美国的繁荣和文化的威胁。但移民也对美国历史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 推动了美国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力的提高, 扩大了美国的市场, 促进了西部开发, 丰富了美国的文化。

关键词:移民,经济,贡献

参考文献

[1]邓蜀生.美国与移民:历史、现实、未来[M].重庆出版社, 1990.

[2]姬虹.9.11事件与美国移民政策[J].国际论坛, .2002, (五) .

[3]姬虹.美国人口构成的变化与社会多样性[N].学习时报, 2002, (6) .

篇4:前景——美国新经济与美国经济

首先,IT革命方兴未艾,作为IT革命产物的新经济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少专家认为,美国IT革命尚处于发展阶段,IT的潜力迄今仅发挥出1/3。更重要的是,随着生物技术、宇航技术、纳米制造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的进展,它们与IT日益融合,也将大大 加强信息创造、传递、储存和处理过程的能力和效率,新经济发展将进入新阶段。目前,美国不仅在生物技术方面领先,而且在宇航技术(如加紧研发导弹防御系统等)将有新的突破。当这些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时,将再次使经济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其次,随着新经济向全球扩展,美国新经济发展将获得更广阔的空间。目前,新经济成为世界性现象的“硬”、“软”等方面条件已逐渐具备。从“硬”环境看,各国竞相发展IT产业,近年来所有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多制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新经济的计划,增加对ICT的投资。从“软”的方面看,许多国家放松对电信和劳动力市场的管制,加快对IT等新经济需要人才的培养,并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和创业板股市。同时,主要发达国家及国际社会还设法建立有关因特网经济管理的政策框架和法规,这些主要涉及电子商务、电子货币、远程金融服务以及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的保护等,以规范新经济活动的各种行为,保障新经济健康发展。

总之,在IT革命的推动下,美国新经济已出现并将继续向前发展。的确,新经济目前正面临经济急剧减速的挑战,高技术部门正为前几年的股市泡沫和投资过度付出重大的代价:对高技术投资锐减,风险资本投资下降,从而影响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进而影响美国生产率和竞争力。然而,这是新经济发展过程的必要调整阶段,可使非理性的股市向理性化回归,使过热过快的新经济发展回到适度和可持续的发展。所以,人们对新经济的认识应更全面、更理性和更辩证。在新经济发展顺利时不要全盘肯定,在出现挫折时也不要全盘否定。正如英国《金融时报》在2000年初所指出的:美国经济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但也产生了“无法驾驭”的状况与风险……这些失衡将使美国经济要通过衰退或软着陆来调整。“新经济的部分光环可能消失,但如果以为经济衰退或趋缓会使十年来发生的变化一钱不值,那也是错误的”。

李正信

新经济带来的企业结构重组、资本市场的高效和活力、新的企业家精神、全球化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多样化等 新的经济规律和模式,已经植根于各个经济领域,其深远影响已经不可逆转,更何况信息技术为经济带来的这场变更,才刚刚开始了10%到15%,雨后春笋般的新技术正在等待着人们的运用、普及,如语音识别技术、专业系统、无线设备、智能卡、电子书籍、廉价数据存储技术、新式显像技术、图像软件、智能输送系统以及第三代无线通讯技术等,更不用说只有计算机信息技术才可催化的新的生物工程革命。实际上,新经济在整体美国经济低迷的今天也仍在顽强地发展。据美国商业部的统计,网络商务仍在以每季度接近于1%的速度增长。从去年年底开始,互联网入网户的增长又开始加快,每个季度网域名的增加速度高达500万,网址增速高达1700万个。住户广谱的使用率2000年增加了150%,预计2001年增速更快。据估计,到2005年,全世界的互联网使用人数将达15亿。

周德武

美国人之所以会对新经济产生幻觉,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一,因特网的普及与美国经济的恢复在时间上同步,放大了因特网的作用。因特网的发展使得企业生产效率提高,更重要的是降低了企业的库存,一下子拉长了经济周期。二,人类对每个新世纪的到来都有新的期望值,而这种期待正好与因特网技术的普及在时间上几乎同步,增大了人们对新世纪的期望值。世界资本纷纷追逐美国资本市场,亚洲金融危机加剧了这一点。这为因特网产业的进一步畸形发展提供了外在空间。三,华尔街分析师的推波助澜误导了广大投资者。

新经济的神话最终被戳穿,诸多因素中最为关键的还是利润。2000年9月21日,美国高科技公司的龙头老大英特尔公司发布第三季度盈余预警,成为美国高科技股走势的重要分水岭。此后,柯达公司、苹果公司等无一例外地发出盈余预警。一场以因特网为起点,迅速波及美国整个行业的哀退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新经济遭遇波折,也使大家认识到,电子商务首先是“商务”,设法赢利是关键。

对于美国经济走势,目前有W、V、U、L型之说。其实,最为重要的问题是美国经济在低谷中徘徊的时间有多长。从长期看,对美国经济不必太悲观。这里我想着重谈一点,那就是,技术层面的“S”理论支持美国未来的新增长。其核心是,任何一项技术的产生发展都犹如“S”型,在应用一段时间后,都会进入技术平稳期。再经历一段时间的积淀和市场消化,将会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另外一点就是,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力与穿透力是多么的强大。所以我认为,互联网现在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结束期,即“开始的结束”(the end of Internet beginning),而不是悲观的“结束的开始”(the beginning of Internet end)。

肖炼

我认为美国经济的未来走势是W型。理由如下:

一,美国经济的内在矛盾。即,高债务和低储蓄的矛盾;国外储蓄高(占8%)和经常项目逆差的矛盾;公司劳动生产率与金融市场盈利率的矛盾;劳动力市场紧缺与通货膨胀的矛盾。

二,美国经济内在矛盾的外在表现是:股价高估;汇率高估;经常项目逆差高估。

篇5:《美国经济发展》教案

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二战后五十多年来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讨论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与基本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通过列表、制作示意图,反映美国经济发展变化的大致情况,培养学生根据图表、数据说明有关历史现象的能力。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与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根本原因,从而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内涵,领会经济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难点: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受制于政治形势。战后美国经济的周期性发展,与国际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

讲授新课:

把“硅谷”并作简单介绍,以景触情,激发学生学习“美国经济的发展”的兴趣,提问“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奇迹是如何创造的?”,由此导入新课。先指导学生看书,制表来概括本课主要内容。

时期 表现(特点)原因

五六十年代 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繁荣 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 改善人民生活,创造经济发展环境

七八十年代 70年代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调整,经济发展受限 经济发展弊端显露;受到危机严重打击 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90年代 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改革社会经济;

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 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一、战后的繁荣 原因: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改善人民生活,创造经济发展环境。

二、危机和经济调整

原因:经济发展弊端显露;受到危机严重打击;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三、新经济的出现

原因:改革社会经济;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

展;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P50页图片说明的问题:

“互联网”显示了美国经济的信息化和全球化,更能说明美国高科技的发达、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强以及科技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等。

组织讨论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或“基本特点”时,注意提示学生联系已学知识和现实情况,运用从具体的历史事实中引出结论的方法,做到言之有据地分析说明问题。例如“特点”,从发展过程上看,五六十年代出现繁荣,七八十年代遭遇危机与通货膨胀,90年代稳定发展,21世纪初又发生经济衰退,这显示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周期性。从实力地位上看,尽管发展出现波折,但美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仍处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前列,是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从主导产业上看,经过了传统工业到新兴工业再到信息产业的发展过程,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高。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视基础教育,培养实用人才;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军事经济实力的增强;确立世界霸权地位的政治需要。第9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学习本课,要求学生了解“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掌握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以及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要使学生认识:用图片或表格形式列出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变化情况,让学生逐步掌握运用图、表、数据等说明相关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战后西欧、日本在恢复和发展经济方面所采取的不同方式,培养学生运用共性和个性的原理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学习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主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以此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并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振兴祖国的热情。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战后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难点:“欧洲共同体”与“欧盟”的建立和意义。

讲授新课:

向学生展示《重建柏林》和《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的比较》,让学生从图表中直接感觉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的步伐,并由此引导学生思考:战后西欧和日本为什么能够获得迅速发展?也可运用教材上有关“欧盟”的几张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欧盟”的前身是什么组织?这个组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建立的?它们的建立对世界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等等。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后,再导入新课。

一、欧洲的联合

西欧:是指二战后,在国际政治概念上,指除苏联和东欧国家之外的24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面积360万平方千米,人口3.5亿。是资本主义的发祥地。课本采用的是后一概念。

二战后初期西欧各国面临经济恢复的艰巨任务:1.英国战争夺去41万人口,全国1/4财富毁于战火之中,战争期间出口贸易大减,工业技术装备更加陈旧。2.法国在法西斯占领摧残下,工业体系残缺不全,生产处于瘫痪状态。3.德国战争夺去700万人口。

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引导学生从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两个方面来分析。主观条件是西欧国家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并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客观条件则是美国对西欧的援助。当然,美国对西欧的援助是为了控制西欧,西欧接受援助则是有效地利用了这一外部条件。欧共体的产生:

“欧共体”的背景,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是控制西欧和日本,遏制苏联势力向西发展,充当世界霸主。援助西欧是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西欧国家感到:美苏两国对西欧都有野心,要提高自身的安全系数,提高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于是60年代建立“欧共体”。所以说“欧共体”是西欧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而建立的一个经济联合组织,为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建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使用统一货币——欧元。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同时,欧盟还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方面步调一致。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二、日本的崛起

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1、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2、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建立起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动力。

3、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美国私人资本也大规模涌入日本。美国的扶植,使日本获得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

4、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视教育。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在人才结构方面,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教育重点。由于日本长期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为经济发展保证了人才资源。

5、日本政府利用国内外各种条件,确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这方面,日本的国家干预方式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特点,都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据日本的特点,一方面采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针,另一方面确立“贸易立国”的战略,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资本输出。日本企业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吸引优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改革创新。

经济高速发展使日本发生了巨大变化,达到了欧美原发性现代化国家的发达水平,完成了自明治维新开始的在世界体系中从边缘国家向中心国家的转变。日本在经济上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 419亿美元,超过了联邦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1970年,日本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均为6%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

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折。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就业人口转移,城市人口激增,其中新中间阶层比例不断增大。国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耐用消费品普及率提高,形成了“大众消费社会”。城市和乡村的差别缩小,农民的收入与工人相当。

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引起思想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自己属于“中间阶层”。

战后西欧与日本都乐于也善于引进和吸收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注重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这一点是促使两国经济腾飞的关键,也是我们今天必须至始不移地坚持和贯彻的一项基本国策──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在改革中必须坚持求实与创新。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要使学生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难点:苏联的解体。

讲授新课:

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明确指出其解体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引出本课将学习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引导学生回忆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并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一、赫鲁晓夫改革

简单介绍赫鲁晓夫生平,出示一些有关赫鲁晓夫的材料,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这是历史上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 “苏联领取特别养老金者尼•谢•赫鲁晓夫逝世。” ──1971年赫鲁晓夫逝世时的讣告

赫鲁晓夫当政期间的改革,先指导学生阅读关于苏共“二十大”的小字内容,提出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指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了解赫鲁晓夫改革中的两项重大措施(种植玉米和垦荒)。然后在补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赫鲁晓夫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讨论“为什么说赫鲁晓夫改革是失败的?” 对赫鲁晓夫之后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依据教材小字内容介绍,使学生能较好地衔接前后历史,不必补充。

二、苏联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就戈尔巴乔夫上台背景,改革措施(特别是政治改革中新思维及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等提出及泛滥,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等内容补充相关资料,以谈话、讨论方式使学生对戈尔巴乔夫改革能有自己的评价。“八一九事件”及苏联最终解体

结合动脑筋中的题目“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组织全体同学讨论。总结时可以适当补充对苏联解体原因分析,指出“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事变后叶利钦掌握控制了全局,但它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其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

“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1991年12月底,苏联正式解体。赫鲁晓夫时期,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因素,改革归于失败,仍然没有克服斯大林模式所存在的弊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1991年底苏联完全解体。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遭遇挫折,但这只是苏联这种模式的失败。我们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最后一次以苏**统身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自己辞去苏**统和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职务,并把“核匣子”转交给叶利钦。7时32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69年的苏联国旗在寒风中降下;7时45分,俄罗斯联邦的国旗升起,克里姆林宫换了主人,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苏联解体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结束了曾对20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实践,也结束了曾在战后45年间主导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其多方面的意义为走向新世纪的人们留下了一份内涵丰富的历史遗产。

开展讨论:“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

第11课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匈牙利改革,并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80年代东欧各国的困难局面,东欧剧变的情况等。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对匈牙利的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相继进行了改革,但多有失误;到80年代末出现了东欧剧变。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我们要吸取东欧各国的经验教训,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忍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东欧各国的改革和失败原因、演变过程及剧变原因,培养学生历史分析归纳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匈牙利的改革。难点:东欧剧变的原因。

讲授新课:

回顾二战后欧洲哪些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出示二战后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示意图,结合地图明确东欧各国的地理概念。指出80年代末这些国家风云突变,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挫折。提出问题:东欧为何会发生剧变? 引出本课将学习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及演变。

一、匈牙利的改革

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作一简要介绍。二战后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示意图明确社会主义由一国扩大为十几个国家,阵营壮大。提问:东欧各国是怎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让学生举一例,明确东欧各国之所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有重大关系,所以最初各国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随着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显露,各国先后进行了改革。

匈牙利的改革是东欧各国改革中较为突出的,也是较早的。(指导学生阅读小字“匈牙利事件”的介绍及本课引言部分,了解匈牙利改革的背景。适当补充相关资料)讨论:这一事件为什么会发生?

匈牙利事件后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政府的改革举措。改革的各项主要措施教(按照课本内容讲解,列表格进行归纳总结。)提问“改革将给匈牙利带来什么影响?”改革使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一时成为“令人羡慕的东欧之窗”。但是,从70年代中期起改革遇到了挫折。随着改革陷入困境和经济形势的日益恶化,国内政治上的不稳定因素也随之增长。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大都成效不大。(结合课后“自由阅读卡”简单介绍“布拉格之春”,引导学生思考“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东欧各国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苏联,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由于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的目的是摆脱苏联的控制,所以苏联以武力镇压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这反映出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这也是东欧剧变的历史原因。

二、东欧剧变

先介绍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的情况。可提供一些历史照片,反映出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都发生了政权更迭、社会制度剧变的类似事件。剧变后国家名称发生了变化,更主要是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东欧剧变后,东欧国家普遍经历了一个经济发展极为困难的阶段,直至近年来才出现经济复苏。结合一些补充资料,如: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在回答《世界知识》杂志记者时说: “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1、思考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

2、启发学生思考:“东欧剧变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①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以法治国;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等。

3、从东欧剧变,谈谈斯大林模式对东欧国家的影响。东欧各国大都照搬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在二战后初期恢复和发展东欧各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了作用,但以后这一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导致东欧各国出现经济困难,有的国家进行了改革试图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因各种原因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经济状况日益恶化导致经济、政治和社会矛盾日益加深,成为东欧剧变最深刻的社会根源。

第六单元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第12课 亚非拉的奋起 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的知识:

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理清三条线索:第一,亚洲的振兴与崛起;第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与影响;第三,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与成果。

通过本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独立及其振兴;非洲民族独立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复;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本课的教学及其对殖民体系形成与崩溃原因的分析,启发学生得出以下认识: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标志着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殖民体系的形成是人类历史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出现,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与它的出现一样是历史的必然。殖民主义在当今世界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赢得独立的人民要进一步扫除殖民主义的残余,为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继续努力。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对非洲独立运动原因和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史的回顾,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比较历史事件、概括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发展。非洲民族独立浪潮。难点:印巴分治。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讲授新课: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简要介绍本课的导言,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亚非拉国家纷纷取得独立,走上独立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道路以及殖民体系崩溃的概况。

组织学生讨论。如:(1)结合尼赫鲁庆祝印度独立的讲话,谈谈印度历史上遭受的“厄运”,谈谈印度人民争取独立的艰难历程和不屈的斗争精神。(2)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印度独立后经济发展的情况。(3)结合当今国际时政热点谈谈你对印巴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建议。(4)印度独立前后,亚洲还有哪些国家取得独立?它们的经济发展情况如何? 重点理清印度历史发展的以下线索:

(1)印度于17世纪开始遭受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侵略,18世纪中期被英国完全占有,1858年英王派总督管辖印度,直到1947年英国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中以“分而治之”的政策结束了对印度长达277年的侵略和近200年的直接统治历史。

(2)印度自1857年进行反英民族大起义失败后,先后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次大战后、二次大战后进行了许多次民族独立斗争,直至最终获得独立。(3)1950年印度共和国建立后,实行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积极倡导并发起不结盟运动;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在科技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4)印巴之争的历史根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曾在南亚次大陆共同生活了十几个世纪,他们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1947年6月3日,英国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公布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使这一地区分裂并由此开始了印巴两个国家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冲突。

(5)印度独立前后,亚洲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获得独立,各国经济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70年代的新加坡和韩国,实现了经济起飞,经济以年增长率超过10%的速度高速发展,超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被称为“70年代的奇迹”。

增加一些课外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如:(1)印度经济发展成就。现在的印度不但能制造飞机、汽车、远洋轮船、各种机床和仪器,还建立了原子能发电站,发射了自己设计和制造的人造地球卫星和通讯卫星,具备了生产核武器的能力,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印度注重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既重视工业也重视农业,在农业生产方面实施“绿色革命”,取得显著效果。2(2)印巴冲突根源分析。第一、英国的“分而治之”伤害了印度人民的感情,激起其强烈的不满并加剧了“分治”双方因“保卫祖国”而滋长的对立情绪与争夺行动。第二、“分而治之”政策加深了该地区的民族与宗教矛盾。蒙巴顿方案的核心是按宗教,而不是按语言、文化或民族的区别来划分自治领,由此产生的印巴分立造成了无穷的后患。如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穆斯林与印度教的宗教之争问题,这些都造成了印巴两国之间的流血冲突和战争。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组织讨论。如:(1)非洲长达五个世纪的殖民灾难最早可以上溯到什么时候?此后,可恶的欧洲殖民主义强盗从事过哪些令人发指的罪恶活动?(2)苏伊士运河在战略、经济、交通方面有何重要地位?(3)结合地图概述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主要经过。(4)结合课外阅读,谈谈纳赛尔对埃及和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的贡献。在理清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主要线索的同时,重点介绍苏伊士运河的重要政治军事地位和经济价值:

(1)殖民主义者奴役非洲的情况。15世纪,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在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中,最早踏上非洲大陆,此后西方殖民主义者接踵而来。其罪恶活动有始于16世纪的黑奴贩卖活动,19世纪末掀起的瓜分狂潮,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等。(2)苏伊士运河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苏伊士运河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之处,于1869年11月17日向国际运输开放,它是世界上最长的无船闸运河,可昼夜通航,具有极高的交通与战略地位。它的通航,大大缩短了世界贸易运输的航程。苏伊士运河位于当今世界的天然油库中东附近,连接着红海和波斯湾沿岸港口,扼欧洲通向印度和东南亚及东亚地区港口等航线,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在开罗独立广场,面对数万兴高采烈的人民群众庄严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国军队被迫撤出苏伊士运河区。这一震惊全世界的历史事件,极大地维护了埃及的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

(3)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情况。埃及率先发起了独立运动,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了英国支持的法鲁克王朝;1953年6月18日,埃及废除君主制,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国;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并挫败英、法、以的联合军事干预。埃及的独立运动将非洲独立浪潮推向高潮,五六十年代,非洲有三十多个国家赢得独立,其中1960年就有17国独立;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西方殖民者在非洲殖民统治的最终崩溃。

(4)纳赛尔的主要贡献。领导埃及获得真正的独立;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与印度的尼赫鲁、南斯拉夫的铁托共同倡导、建立了第三世界的不结盟运动。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展示卡斯特罗领导古巴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情况。

第一,古巴长期处于美国控制之下。第二,1956年12月,卡斯特罗等81名革命青年乘坐“格拉玛”号游艇由墨西哥回到古巴,在古巴科罗拉多海滩登陆,展开了反对美国支持的巴蒂斯塔独裁政权的革命斗争,受挫后卡斯特罗等人潜入山区,与农民运动结合,进行游击战争。1959年1月,游击队进入古巴首都哈瓦那,打败了巴蒂斯塔反动武装,建立了独立、民主的新古巴。第三,古巴革命政权建立后实行国有化改革和土地改革,1961年宣布为社会主义国家。古巴的独立沉重打击美国在拉美的霸权,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问 “继古巴独立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影响最大的事件是什么?”

第一,结合地图指出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洲巴拿马共和国中部的巴拿马地峡上,1914年建成通航,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著名国际航运水道。它的通航,使两大洋之间的航程比绕道麦哲伦海峡缩短5 000~1.4万千米,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

篇6:美国文学教案2

1.Unitarianism

(1)Fatherhood of God

(2)Brotherhood of men

(3)Leadership of Jesus

(4)Salvation by character(perfection of one’s character)

(5)Continued progress of mankind

(6)Divinity of mankind

(7)Depravity of mankind

2.Romantic Idealism

Center of the world is spirit, absolute spirit(Kant)

3.Oriental mysticism

Center of the world is “oversoul”

4.Puritanism

Eloquent expression in transcendentalism

II.Appearance

1836, “Nature” by Emerson

III.Features

1.spirit/oversoul

2.importance of individualism

3.nature – symbol of spirit/God

garment of the oversoul

4.focus in intuition(irrationalism and subconsciousness)

IV.Influence

1.It served as an ethical guide to life for a young nation and brought about the idea that human can be perfected by nature.It stressed religious tolerance, called to throw off shackles of customs and traditions and go forwar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and distinctly American culture.2.It advocated idealism that was great needed in a rapidly expanded economy where opportunity often became opportunism, and the desire to “get on” obscured the moral necessity for rising to spiritual height.3.It helped to create the first American renaissance – one of the most prolific period in American literature.V.RalphWaldo Emerson

1.life

2.works

(1)Nature

(2)Two essays: The American Scholar, The Poet

3.point of view

(1)One major element of his philosophy is his firm belief in the

transcendence of the “oversoul”.(2)He regards nature as the purest, and the most sanctifying moral

influence on man, and advocated a direct intuition of a spiritual and immanent God in nature.(3)If man depends upon himself, cultivates himself and brings out the divine in himself, he can hope to become better and even perfect.This is what Emerson means by “the infinitude of man”.(4)Everyone should understand that he makes himself by making his world, and that he makes the world by making himself.4.aesthetic ideas

(1)He is a complete man, an eternal man.(2)True poetry and true art should ennoble.(3)The poet should express his thought in symbols.(4)As to theme, Emerson called upon American authors to celebrate America which was to him a lone poem in itself.5.his influence

VI.Henry David Thoreau

1.life

2.works

(1)A Week on the Concord and Merrimack River

(2)Walden

(3)A Plea for John Brown(an essay)

3.point of view

(1)He did not like the way a materialistic America was developing and was vehemently outspoken on the point.(2)He hated the human injustice as represented by the slavery system.(3)Like Emerson, but more than him, Thoreau saw nature as a genuine restorative, healthy influence on man’s spiritual well-being.(4)He has faith in the inner virtue and inward, spiritual grace of man.(5)He was very critical of modern civilization.(6)“Simplicity…simplify!”

(7)He was sorely disgusted with “the inundations of the dirty institutions of men’s odd-fellow society”.(8)He has calm trust in the future and his ardent belief in a new generation of men.Section 3 Late Romanticism

I.Nathaniel Hawthorne

1.life

2.works

(1)Two collections of short stories: Twice-told Tales, Mosses from and Old Manse

(2)The Scarlet Letter

(3)The House of the Seven Gables

(4)The Marble Faun

3.point of view

(1)Evil is at the core of human life, “that blackness in Hawthorne”

(2)Whenever there is sin, there is punishment.Sin or evil can be pass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causality).(3)He is of the opinion that evil educates.(4)He has disgust in science.4.aesthetic ideas

(1)He took a great interest in history and antiquity.To him these furnish the soil on which his mind grows to fruition.(2)He was convinced that romance was the predestined form of American narrative.To tell the truth and satirize and yet not to offend: That was what Hawthorne had in mind to achieve.5.style – typical romantic writer

(1)the use of symbols

(2)revelation of characters’ psychology

(3)the use of supernatural mixed with the actual

(4)his stories are parable(parable inform)– to teach a lesson

(5)use of ambiguity to keep the reader in the world of uncertainty – multiple point of view

II.Herman Melville

1.life

2.works

(1)Typee

(2)Omio

(3)Mardi

(4)Redburn

(5)White Jacket

(6)Moby Dick

(7)Pierre

(8)Billy Budd

3.point of view

(1)He never seems able to say an affirmative yes to life: His is the attitude of “Everlasting Nay”(negative attitude towards life).(2)One of the major themes of his is alienation(far away from each other).Other themes: loneliness, suicidal individualism(individualism causing disaster and death), rejection and quest, confrontation of innocence and evil, doubts over the comforting 19c idea of progress

4.style

上一篇:小说三体读后感下一篇:不拉村民主生活会整改措施落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