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_凸透镜成像的规律_教学设计_教案

2024-05-06

第3节_凸透镜成像的规律_教学设计_教案(精选5篇)

篇1:第3节_凸透镜成像的规律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全过程和方法。

3.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辨证唯物主义 观点。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3.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4.注意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的兴趣。

5.通过照相机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照相机的使用,使学生会用照相机拍自然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3.教学用具

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

4.标签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的、简单原理。

二、新课引入

从上可以看出,像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有时正立,有时倒立,这里面到底有什么规律?

从上还可以看出,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较远,投影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较短。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跟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有关。

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都是倒立的,像和物体在凸透镜两侧,放大镜成像的正立的,像和物体在凸透镜同侧。看来像是正立还是倒立,跟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有关。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新课教学

一、实验器材

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摆放要求:(1)凸透镜放于蜡烛和光屏之间;

(2)调整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二、实验过程

1.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750px处,蜡烛放在0处,然后移动光屏,直到屏上出现最清晰的像,记下对应的物距,像距,像的性质。

2.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150px,重复上述实验。

3.每次移动蜡烛150px,直到无法在移动为止。

4.注意最后一次实验时,应将光屏移走,然后眼睛通过凸透镜向蜡烛处看,才能看到像。

三、进一步规律

1.一倍焦距定虚实,二倍焦距定大小。2.实像总是:异侧、倒立;

虚象总是:同侧、正立、放大。3.物距u减小时:像距v增大,像也变大。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知道了以下内容: 1.照相机的原理

u>2f f<v<2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的原理

f<u<2f u>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的原理

u<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课后习题

1、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当把蜡烛放在下图中的a点位置时,光屏在另一侧的适当位置处将得到________像,(填,大小,倒 正,虚实)若将蜡烛从a点移到b点时,得到_______像。

2、小方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当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则()A.得到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得到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C.把蜡烛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清晰像变小 D.把蜡烛向右移动少许,要得到清晰的像,应向左移动光屏

3、如下图为凸透镜成像的示意图.由于不慎将透镜的上沿摔掉一块(图中阴影部分),则所成的像将()A、像的A′部分消失了

B、像的B′部分消失了

C、成像的效果不受影响

D、像A′B′是完整的,亮度变暗

4、烛焰通过凸透镜恰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烛焰和光屏位置对调一下,则()A、光屏上仍能成一个放大的像

B、光屏上能成一个缩小的像

C、光屏上不能成像,但通过透镜能看到

D、以上说法都不对

板书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照相机的原理

u>2f f<v<2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的原理

f<u<2f u>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的原理

u<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篇2:第3节_凸透镜成像的规律_教学设计_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在具体情境中识别物、像、平面镜; 2.能正确选用实验器材并说出器材的作用; 3.能与同伴合作完成实验探究与记录数据; 4.能全面表述平面镜成像特点;

5.能运用平面镜成像特点解释相关的现象。过程与方法

1.通过做实验,经历确定虚像位置与比较像与物大小的过程,体验“等效替代法”; 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收集实验数据,尝试用物理语言归纳实验结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乐于交流,敢于表达,感受物理思维的巧妙并获得成就感; 2.在实验和分析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并表述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难点】领会“等效替代法”实验思想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3.教学用具

薄玻璃、蜡烛、火柴

4.标签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启发法、归纳法、对比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提出问题:某同学发现了如图1所示的现象:

图1 这是怎么回事?如何看到钟表真正指示的时间?

还有哪些表面能起到与镜子类似的作用?还见过其它类似的现象吗? 为什么从镜中看钟表、看字时会有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平面镜成像。

二、新课讲授

(一)基本概念

除了镜子,在物理学中把平静水面、玻璃表面这类平的、光滑的、能成像的反射面都叫平面镜。

镜前的真实物体称为“物”,你从镜中看到的“该物体”叫做“像”。请同学们判断以下三幅图片中的物、平面镜、像。以上的表面中,哪个与我们熟悉的镜子最接近?

(二)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

按照日常照镜子的知识和经验,对比像的位置、大小跟和物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在猜想之前,先请两个同学上台表演照镜子。对扮演“物”的同学下口令,“举左手、向后退、眨右眼等”等,扮演“像”的同学要配合进行表演,并说自己的具体动作,如举哪只手、眨哪只眼等。2.将学生的不同猜想简要列在黑板上,标好序号。

3.哪个猜想对呢?要用实验来验证。首先平面镜所成的是实像吗?

没错,与前面所学的小孔成像不同,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平面镜所成的像只能看到、接不到,如何比较它和原物的大小呢?

同学们说得很好,这是一种“等效替代法”,这要求替身物体与镜前物体必须是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

下面请大家用平面镜做实验吧(学生的玻璃板事先从实验盒中取出)。选什么器材替代平面镜,能实现既可以成像,又能透过去看到成像的位置? 对,这是第二个等效替代!

4、演示:在旋转台上铺好白纸。把一个点燃的蜡烛放在镀膜玻璃板前,拿另外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从玻璃板前面的不同角度看上去它都和像重合,可比较大小;再把像的位置描出来,可测量距离。

要注意玻璃板必须与桌面垂直!要注意玻璃板所在位置只画一条线。一次实验有偶然性,必须改变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再重复以上步骤。

5、下面请大家分组做实验,看现象、记数据,归纳结论。

(三)分析结论

6、归纳实验结论

请小组派代表归纳结论并说明依据。

还有其他结论吗?请看这个画好的平面镜,在其前方放一个磁扣代表物,我把另一个磁扣放在这里代表对应的像,对吗?

一言以蔽之,“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最后不要忘了平面镜成虚像。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说明成像大小与距离无关,成像大小应该由物体本身的大小决定。说明靠感觉判断问题通常是不可靠的。

(四)成像原理

为什么我们只有在镜子前方才能看到物体的像呢?

只有物体上某点S射出的光线进入人眼内,这点才能被看见。所以在镜子前方,人眼才能接收到来自物体的反射光线。用PPT进行演示:

原来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决定的。

(五)学以致用

1、我们都知道“猴子捞月”的故事。水里的“月亮”是真实的吗?它是怎么形成的?

2、月亮到地球的距离是3.8×108 m,井水水深5 m,则月亮的像到水面的距离是多少?

3、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知道哪些地方有平面镜?学生没想到之处用PPT进行引导

4、归纳起来,平面镜的作用主要就是成像和改变光路

5、揭密:为什么镜子里的钟表指示的时间走样了?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平面镜成像,让我们一起梳理知识:

若你想了解凹面镜与凸面镜的作用,还可以自学书上的“科学世界”。

课后习题

1、经过探究问题探究可以总结出平面镜的成像特点:(1)平面镜成_____立的_____像;(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__________(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_________。像和物的连线与平面镜________。

2、一身高1.65m的同学,站在一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离镜2m,那么他在镜中的像高度是__________m,像距离平面镜________m,当他后退1m,像离他本人的距离是________m,像的高度__________。

3、东湖边的白塔距湖面高25m,湖水深5m,映在平静湖水中灯的“倒影”是______像(填“实”或“虚”),它是由光的_________形成的,该倒影距湖面_________m。

4、“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的是镜中花”充分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

5、用手按住平面镜,指头到他的像之间的距离是6mm,则此平面镜玻璃的厚度是________mm。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汽车的车头灯是用平面镜

B、汽车的观后镜是用凸面镜

C、太阳灶用的是凸面镜

D、牙科医生用来观察患者不是易看到的部位的镜是用凸面镜。

板书 第3节平面镜成像

一、基本概念:平面镜、物、像

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替代法

2、像与物:等大、等距、垂直、虚像→关于平面镜对称

三、平面镜应用:

1、改变光路

篇3:第3节_凸透镜成像的规律_教学设计_教案

一、释放人性, 展现自我情感

一说到作文课, 许多教师都会从拓展学生思维, 开拓学生视野, 注重写作方法、讲求写作技艺来谈起, 这些说法当然无庸置疑。 但我个人认为小学作文教学不应只在这些方面下工夫, 更应该注重人性的释放和自我情感的展现。 就如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所说:能用恰当的词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能将句子写通顺, 能将事情有重点的写具体, 写清楚。 ”即我手写我心。 小学生的情感特点是热烈、真挚、易感染、易激动。 因此, 只有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才能打开学生作文思路。 当学生情感丰富强烈、兴趣盎然时, 写作就变得积极主动。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评价, 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创新的闪光点, 及时给与鼓励, 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激发写作的动机。 我曾经看过一句教育名言“教育的目的在于尊重人性。 ”对于人性的尊重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倾听心声, 尊重情感。 现在我们读学生的作文, 总觉得虚假, 要么是干巴巴的流水账, 要么是给你编一个美丽的故事。 对小学生来说, 让他们即要说实话, 又要有新意, 即要注意遣词造句, 还要注意写作方法, 这谈何容易。 这种要求常常让学生无从下手, 只能敷衍了事, 完成任务, 无法将真实的东西写出来。 因此, 我认为小学生作文就是让学生能通过亲身体验, 写出真实的感受, 同样观察人物、动物、事件等, 都需要多种感官的参与。 唯有如此, 才能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受, 捕捉出作文生动形象, 内容具体的素材。 将心中的情感从笔尖缓缓流出, 这种自然、真实、不加雕琢的东西才应是我们作文教学所追求的境界。

二、小学作文课模式的构想

从二年级起, 我们就要求学生写话、写日记甚至写作文了, 其实我觉得这个要求太高了, 能用自己的话把想说的事情写清楚就行了。 以我的经历, 我觉得二三年级应该是说作文、改作文。 说”是写的前奏, “写”是说的深化。 “说”这一口头表达,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所说的是连贯、流畅的语言, 更有利于落笔成文。 要加强语言表达, 以说促写、多说多写, 是非常重要的。 四年级是仿作文, 当然, 仿写既不是机械性的, 更不是随意性的, 应该是有序和有机进行的。 教学中, 我们不难发现, 阅读教学与说话、写话有千万个接触点, 有的课文更是典范。 教师应慧眼识材, 抓住读写结合点, 促使学生把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材料、表达方式等运用于新的语境中, 做到仿中有创。 五、六年级才是写作文, 这还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部分学生到六年级才能试着写作文。 当然, 改要改得巧妙, 仿要仿得真实。 改与仿是写的积累, 把基础打扎实了才能达到写的水平。 读是写的基础, 写是读的延伸。 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 是让学生听、说、读、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对度的把握要准

对不同年级、 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作文要求, 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有些学生要拔高要求, 有些学生要降低标准。 有些作文要求适当用一些写作手法, 有些学生能用恰当的语句写通顺、写清楚就行了。 过度的要求、过多的限制反而让学生无从下手, 抺杀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望而生畏。 比如四年级下册作文“手”的教学, 对“手”的反面拓展与描写, 我认为在课后给学生点一下即可, 没必要在课堂上细说, 增加负担反而扰乱了主题。

四、注重课外积累

由于农村小学生阅读量小、 词汇缺乏、知识面窄, 在语言表达上较不确切、不生动具体,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 我认为注重平时积累, 多渠道丰富学生的作文语言。 教师要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学生积累语言。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摘抄中积累材料。 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 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平时, 我们都要求学生注重积累, 但积累的结果是我们的学生能背出许多好词佳句, 但却用不到自己的写作中, 通过今天的课, 我认为积累不单纯是背, 要让学生的积累更有效,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如下的方法进行有目的的训练, 从而达到轻松作文的目的。 首先要让积累变得有意义, 让语言积累变成学生自觉的行为, 学生摘抄的语句都是他们自己喜欢的, 也都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 能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 作文时这些词语就可以信手拈来, 使习作锦上添花。 其次, 我们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用词用句的地方。 比如本节课中, 我搜集了一些写手的词句, 然后要求学生在作文时试着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让这些好词佳句成为有意义的积累, 这种方法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词句,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了积累方法——有效积累, 让他们在生活中自觉积累, 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 也才能成为“写”的主宰者。

五、教给学生自改方法, 培养学生自改能力

一篇好的作文的诞生是经过反复推敲、修改, 仔细斟酌而成的。 学生在上了教师的指导课后, 经过自己的思考, 完成的作文仅仅是一篇初稿。 如果教师未能充分肯定其作文的成绩, 未能明确指出其修改的方向、方法, 未能教会他们自评自改的本领。 那么, 学生写作积极性又能坚持多久呢?

因此, 在教学生自改作文时, 首先教给学生修改方法, 指出修改范围。 让学生用统一规定的修改符号, 按照一定的顺序 (如按字、词、句、段、篇的顺序) 找出有毛病的地方, 在原文上进行修改。 一次突破一个重点, 解决一个问题, 然后逐步加深难度, 达到全面修改。 要让学生知道修改哪些方面。 一是内容方面:看看中心是否明确, 思想是否健康, 情节是否真实, 材料是否充实等。 二是结构方面:看看顺序是否恰当, 分段是否合理, 条理是否清楚, 详略是否得当, 过度是否自然等。 三是语言方面:看看语句是否通顺, 前后是否连贯, 有无错别字, 有无用错的标点等。

篇4:第3节_凸透镜成像的规律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2.初步学习根据探究目的制定的探究计划和选择实验需要的器材。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现象,数据的初步分析能力。4.初步培养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交流,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意义、方法。2.难点

(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意义、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灯泡、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透镜有几种?分别叫什么?它们对光线有什么作用? 2.什么叫凸透镜的焦点?焦距?

二、科学探究 1.提出问题。

师:大家先进行分组实验:用一凸透镜在灯泡与墙壁之间移动,你们可观察到什么? 学生动手实验:用一凸透镜在灯泡与墙之间移动。

生甲:可在墙上得到放大、缩小或等大的灯丝的像,也可能在墙上看不见像。

生乙:可在墙上得到正立或倒立的像。

师:对于凸透镜成像,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生甲:凸透镜成像有何规律? 生乙:物体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是否就是影响凸透镜成像情况的主要因素? 2.假设或猜想。

师:你们的猜想是什么? 生甲:凸透镜成像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生乙:与焦距有关。

生丙:与物距与像距的大小有关。

生丁:与像距有关。3.设计实验。

师:怎样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生:实验

师:很好,大家都想到了实验,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你们准备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实验方案来证实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生:观察光源和凸透镜不同距离时成像的情况,以研究影响凸透镜成像的因素。

演示实验:教师出示两个焦距相差较大的凸透镜做一次简单的演示,让蜡烛与两个凸透镜距离相同,所成的像不同。

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蜡烛到两个凸透镜的距离相同,所成像不同。

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情况不仅与物体到凸透镜距离有关,还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师: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个专用的光学实验器材—一光具座。光具座上可以固定凸透镜、光屏、放置蜡烛,还可以调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和高度,并有刻度尺,可直接读出蜡烛与凸透镜,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使用方便。

教师边介绍边示范,并指出实验时仅供选用。

师:实验时需哪些器材? 生: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具座、白板

师:还需要知道什么数据? 生:凸透镜的焦距。

师:你想通过什么办法得知凸透镜的焦距? 生甲:用实验测得。

生乙:查阅说明书。

生丙:问老师。

师:你们想的这几种方法都可以,不同组的桌面上的凸透镜焦距不同,由于时间有限请你们查阅桌面上的说明书,弄清凸透镜的焦距。

学生查阅并交流凸透镜的焦距。

师:实验时你们准备的蜡烛、凸透镜、光具座和白板,它们起什么作用? 生:凸透镜用来成像,蜡烛作为物体,白板作为光屏,光具座起到支架作用,还可直接读出物距u和像距V。

师: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66,注意观察表格中的各个项目做到对实验中要测量数据,观察的现象心中有数。由表格可知,有8行空格,说明我们要取8次以上数据。另外,实验中还需要注意几点,现在请问学们看投影。

教师调节实物投影,演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边演示边讲解。

师:同学们面向光具座上的刻度尺,从左至右依次放好蜡烛、凸透镜、光屏,点燃蜡烛,调整烛焰、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因为我们观察的是烛焰的像,这样才能在光屏亡得到完整的像。第一次实验先把蜡烛移到离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使它们底座上的红线对准整数刻度,如使它们之间的距离为30cm,定好物距后,只能移动光屏找烛焰的像。这时观察光屏,轮廓模糊的不是真正的像,当找到清晰的像时,记下像的大小、倒正及物距、像距,填人表格第一空行,第二次缩短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如到25cm,再移动光屏找烛焰的像,记录数据,总共改变物距8次,最后一定要让蜡烛离凸透镜较近,在光屏上找不到像为止。请同学们将光屏拿掉,眼睛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将观察到的像情况填入表格。现在同学们对实验的目的和方法、步骤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出实验步骤,并写在纸上准备全班交流。

生:讨沦、制定实验步骤。

师:请第5小组的向全班同学交流你们的实验步骤。

我们小组制定的实验步骤是:

生:(1)用查资料法获得凸透镜的焦距。

(2)认识光具座,将实验器材按蜡烛,凸透镜,光屏顺序放置,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30cm、25cm、15cm、12cm、lOcm、8cm、3cm处,移动光屏,使光屏上烛焰的像最亮,最清晰,观察像的大小、倒正、虚实,读出物距,像距并记入表格。如果蜡烛离凸透镜较近,移动光屏.承接不到像,可拿掉光屏,眼睛透过凸透镜观察像的大小,倒正、虚实,记下物距。(4)将以上实验重复一遍。

以上实验步骤,是在教师补充、完善的基础上用字幕打出。4.进行实验。

师:好,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做得最快、最好,注意分工合作。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巡回检查,答题,指导。表扬做得快,做得好的学生,同时也鼓励做得慢和做错的学生,对不会做的个别学生当场指导。5.分析论证。

师:现在同学们完成了实验,根据实验数据,结合前面的猜想,你们得到什么结论?分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投影一组较标准数据,让学生讨论。

生甲:我们组得到的结论是: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有关,因为我们每次实验前都先改变物距,再找烛焰的像,物距不同,像也不同,像距也不同。

师:说得很好。证实我们的第一个猜想是正确的,同时可推翻第三个猜想,因为像距也是由物距决定的。

生乙:我们组认为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有关。当物距大于像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像,当物距小于像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像。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说明同学们不仅认真做实验,还动脑筋思考了,这是非常好的一种学习方法,如果养成习惯,相信同学们会越学越好。

如果我们知道的凸透镜的焦距是lOcm,请同学再仔细观察投影的数据,凸透镜成像具体还有哪些规律?再讨论一下。

提示: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用凸透镜的焦距来表示。

师:请第6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交流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当物体位于凸透镜两倍焦距之外时,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两倍焦距处时,成等大、倒立的(实)像。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焦距以内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教师应给予启发,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并将该结论投影在屏幕上。

括号内留着待全面补充是实像还是虚像。

板书:凸透镜成像规律 6.评估。

教师投影两组不太理想的数据,让学生评估。

师: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的数据,哪个数据有问题?为什么会这样? 生甲:第4组的物距大于焦距,成的像是缩小的,可能读数错误。

生乙:可能蜡烛烧短了,在光屏上没得到完整的像。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实验中当蜡烛离凸透镜很近时,为什么在光屏上找不到像?而看到的是一块模糊的光斑。

生:因为光线没有在光屏上会聚。

师:回答得很好,平面镜成像,像是怎么形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生: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是虚像。

师:对。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当蜡烛离凸透镜很近时,蜡烛射向凸透镜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在光屏上不能会聚,其反向延长线在物体同侧会聚而成,所以是虚像。我们只能透过凸透镜,逆着折射光线看过去,才能观察到,所以不能用光屏承接的是虚像,能用光屏承接的是实像。

板书:2.实像和虚像

并补充以上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内的内容,得到完整的结论。

三、归纳小结及学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这节课科学探究,你们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生甲:我学到了凸透镜成像规律。

生乙:我知道了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生丙:我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学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请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课后练习

1.课本P67,作业1、2。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二)

(凸透镜)1.凸透镜成像规律。2.实像和虚像。

篇5:第3节_凸透镜成像的规律_教学设计_教案

1.教学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速度的计算。教学难点

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3.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标签

运动的快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学校运动会上,短跑比赛正在紧张地进行着。1.在比赛过程中,你是如何判断谁跑得快的?

2.运动员跑完全程后,裁判员是怎样计算成绩的?你与裁判员所用的方法一样吗?为什么?

3.小聪同学的100米跑成绩为17秒,小明同学的50米跑成绩为8米,要知道他俩谁跑得快,应该怎么办?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上述问题,以快慢的比较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比较运动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运动的物体,有的运动得快,有的运动得慢。怎样才能比较它们的快慢呢? 例如:两个人百米赛跑;高铁和飞机从北京到上海;小明和小聪骑自行车从学校回家等。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如,二人同时同地出发,走在前面的运动得快。

另一种是在物体运动相同路程的情况下,比较它们所花的时间,所花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得快。如百米赛跑时,先到达终点的运动得快。

在上面的描述中,运动的快慢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时间和路程。2.速度

探究:在前面我们探讨了时间相同或路程相同的两种情况,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时,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在学生思考后,教师可进行明确: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时,要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就必须引入速度。按照一定时间(比如1 s)内,通过路程的远近来判定物体运动的快慢。(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的定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3)速度的公式。

(4)速度的国际单位:m/s或 m•s-1,读作:米每秒,这种单位叫组合单位。在交通运输中速度的单位也常用千米每小时,符号是 km/h 或 km•h-1.这两个单位的关系是m/s=3.6 km/h 3.指导学生观察图1.3-2,认识汽车的速度表。然后让学生阅读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

课堂小结 1.比较运动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2.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2)速度的定义。(3)速度的公式。(4)速度的国际单位。

课后习题

例题

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2004雅典奥运会上勇夺110 m跨栏金牌并打破奥运会纪录,成绩是12.91s。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板书 速度

上一篇:金色童年下一篇:考试作弊检讨书xx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