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透镜备课教案

2022-07-24

教案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设计,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只有合理挖掘或注入思政元素,才能实现专业内容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研究透镜备课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研究透镜备课教案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39中物理组:孙岩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方法过程目标

1.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2.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

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你玩过这个游戏吗?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还有别的玩法吗?

教师:我们现在用笔在纸上画一个箭头,就用我们的小水珠先离得近一些来观察箭头,然后逐渐离开,注意你在移动过程中,你看到的像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一开始我看到正立的、放大的箭头,后来我把凸透镜向上移,看到箭头变小了,而且是倒像。

教师:其实小水珠相当于一个放大镜,也就是凸透镜,成放大的像,但凸透镜总能成放大的像吗?

学生:不是的。

教师:的确通过上节的学习和我们刚才的小游戏知道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有时成放大的像,有时成缩小的像,有时成倒立的像,有时成正立的像。那么凸透镜的成像的不同和什么有关系呢?凸透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二、新课:

(一)提出问题

教师:同一凸透镜为什么会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猜猜看:这些结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猜想

教师:问题提出来了,我们想想看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物体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

教师:凸透镜到箭头的距离在变,结果看到的像就不一样。

教师:同学把焦距不同的两个凸透镜并排放着,分别通过两个凸透镜来看箭头,你会看到什么样的现象?

学生:一开始我移动凸透镜看到两个箭头一起放大,再移动,小口径的凸透镜里的像是放大、倒立的,而大口径的凸透镜里的像仍然是放大、正立的。

教师: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使你看到这样的现象?

学生:这可能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教师:凸透镜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原因可能是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还可能与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有关。有了这些猜想之后你应该怎么办? (三)制定计划

学生:制定计划,怎样实验研究。

教师:在制定计划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实验室常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仪器——光具座。介绍光具座,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物距(u),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像距(v),在使用光具座时,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具有不同含义。光屏上得到特别清晰的像,这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教师:希望同学们在制定计划时不要受光具座的限制,可以不用它,自己选择实验器材,制定实验计划。

教师: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积极地讨论,研究方案。

教师:请同学们汇报自己设计的方案计划。

学生1:先选用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再让物体经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等大的像,量出物距和像距;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重复实验,分析焦距与成像的关系。

学生2:把凸透镜固定,把物体放在不同的位置,量出物距,试试看得到的像是怎样的情况(大小、位置、正倒)也要记录像距;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做。

学生3:固定物体和光屏,移动凸透镜看能不能得到像,测u、v,改变物体和光屏之间的距离,再重复实验。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教师:这些方案都是同学们设计出来的,用哪种方案?大家都可以试试,不管你们组使用哪种方案都要做好记录——像的大小(与原来物体比)、像的正倒、物距(u)、像距(v)、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想办法得到放大、缩小、等大的三种情况的像。接下来大家按计划自由实验。把实验过程数据记录下来。

教师:你认为你组同学有哪些与探究活动无关的活动?大家互相监督。

教师:你组同学所成的像是否得到了蜡烛的像?有的组得不到像,或在光屏的边缘,怎么办? 学生:把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蜡烛调在同一高度。

教师:对,最好是烛焰中心。

教师:你组同学光具座上物体排列的顺序,记录下来。

教师:你组同学在活动中,为了得到清晰的像,移动了哪些器件?有哪些没移动?你认为他们如此移动可行吗?如果移动显得混乱,不益于研究问题,你认为该怎么固定、移动? 教师:有小组反映没得到正立的像,哪组同学能帮助他们一下。

学生:演示用f=10cm的凸透镜,物距u=4.0cm时成虚像,光屏上有模糊的像,是虚像。

教师:模糊的像就是虚像?

学生:虚像、实像都能看到,但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虚像不能成像在光屏上。上面的同学在光屏上的模糊的像不是虚像。

教师:很好!那怎样才能得正立的像?

学生:我们有时叫凸透镜为放大镜,凸透镜距离物体不太远,透过凸透镜看到的蜡焰的就是放大、正立的虚像。

教师:(指导实验)将蜡烛放在距凸透镜为两倍焦距(2f)时,你猜会观察到什么?试试看。

把凸透镜恰好放在距物体一倍焦距(f)时,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先猜,后试试) 教师:请学生汇报实验数据。

(五)分析论证:

教师:大家实验做得很好,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哪个小组能完整地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六)交流评估: 教师:思考你在实验中有哪些步骤没有做好,需要改进?你是不是参与到了整个探究活动中来了?

三、教学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就暂时到这儿,我们从实验到分析数据得到规律,有问题、感兴趣的或者想再实验的同学可以用课外活动时间到实验室,我们共同探究。

四、巩固与延展

问:思考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分别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哪个规律工作的。

第二篇:研究透镜实验课教学反思

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过程,但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他科学素养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研究透镜实验课教学反思。由于小学生处于打基础阶段,科学认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极其有限,对小学生的科学教育不可能以系统的知识学习与方法训练为主,只能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在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中获得新知识。科学实验正是这一过程的核心载体,学生在实验中,通过直观形象的操作和观察到的现象,使学生对物质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方法得到发展,使他们在一次次的实验中逐步接近,不断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可见,科学实验是小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梯。

最近的课程就是一些实验课,内容很多,很丰富。今天教学的是《研究透镜》一课。这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教材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教学反思《研究透镜实验课教学反思》。 2.能通过研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3.通过制作简易望远镜,能提出更多与自己研究的有关透镜的问题。

我觉得,这节课完全可以放到室外,让学生自己探究。所以,今天让学生听清所有的要求到学校后操场去探究活动。研究凸透镜的放大、聚光作用。学生玩凸透镜,观察现象,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把凸透镜放在阳光下玩的这项活动中发现它可以把光线集中,使它汇聚成一个亮点,点燃树叶或纸张。用望远镜过程校园里的人和景物,了解望远镜的原理。结果发现学生非常活跃,主动做好各项实验,各小组成员也能互相配合,按照规定完成了我预定的教学计划。这让学生和我都很开心。

通过今天的教学,我觉得,要上好一节科学实验课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但是作为一个科学教师,创造机会让全体学生尽情地研究科学,即使需要我们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出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只要能用我们的艰辛换取学生成功的笑容,也是值得的!

第三篇:反思备课-教案反思与研究

一、判断题

1、备课是一项充满灵性、充满创造性的工作,它既有一般可遵循的规律和原理,同时更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差异性。(

A )

A 对

B 错

2、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教学目标一般是由教师课前预设。但事实是,几乎所有教学活动的最终结果都与预设的教学目标相偏离。(

B ) A 对

B 错

3、学校就是用单

一、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把学生培养成标准的人才。(B )

A 对

B 错

4、只有真正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才能用好课件,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整合。(

A) A 对

B 错

5、教师写教案必须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小结、作业和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一个都不能少。(B

) A 对

B 错

二、单选题

6、传统教学设计最主要的参照资源是(

A )

A教学参考书 B教材 C教学大纲 D新课程标准

7、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堂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这种目标属于( C )

A表意性目标

B生成性目标

C行为目标

D理论目标

8、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该(

D )

A模式化 B形式化 C标准化 D多元化

9、人、财、物、时、空等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的因素,这些属于(

D )

A自然性课程资源 B社会性课程资源 C人文性课程资源 D条件性课程资源

10、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这就是(

A )

A教学风格 B教学理论 C教学方法 D教案设计

11、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实际上是(A

)

A教师 B教材

C研究员 D学校

12、在制作课件时,制作者要遵循(

A )

A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原则 B面面俱到原则 C画面力求精美原则 D高投入原则

13、教案的主要作用是(

B )

A完成上级任务 B为教学服务 C确定教学重点 D减轻学生压力

14、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意志品质,这些属于那个维度的内容( D )

A素质维度

B知识维度 C技能维度

D态度维度

15、对学生学习来说,最好的老师是( A )

A兴趣 B启蒙老师

C班主任

D特级教师

16、新课改的核心思想是(B )

A主张以“教”为核心

B主张以“学”为核心 C主张“教学做合一” D主张以“做”为核心

17、反思备课的基础是

(

) A持之以恒地撰写反思笔记和教学后记 B着眼未来地反思教学实践 C虚心好学地聆听他人评议 D聚精会神地回忆自己的教学实践

18 、使用多媒体课件主要目的是(

A A服务于教学

B减轻教师负担 C满足上级要求 D吸引学生注意力

19、背课的人往往注重(C

)

A研读教材

B专研学生

C书写教案 D多角度思考问题

)20、集体备课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交流方式便是( A

)

A讨论 B下载资料

C优秀教师教学展示 D教案评比

三、多选题

21、当前广大教师对备课的认识存在的误区包括( ABD

))

A备课等于背课 B备课就是写教案

C备课也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D备课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中高考服务

22、传统教育教学中,追求哪些本位主义( ABCD

)

A教师本位 B教材本位 C课堂本位 D知识本位

23、良好的教学目标的三个陈述标准是( ABC

)

A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

B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 C教学目标的陈述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 D教学目标陈述的是教师的学习结果

24、对于各种教学目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正确的做法是(

CD )

A要么体现为显性目标,要么表现为隐性目标 B显性目标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和重点 C课堂上渗透隐性教学目标

D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相结合

25、对课程整合这一概念理解错误的是(CD )

A课程整合就是将原有的几门相近学科组合在一起,形成综合课程

B课程整合在新课程中的表现就是设置了几门综合课程 C课程整合是各种知识之间的拼凑与叠加 D课程整合只是学科间的整合

26、当前学生情况分析存在的种种不足包括(

ABCD )

A只重教材分析,缺乏学生起点状态分析 B只有教学内容传授分析,缺失学生接受能力分析 C侧重学生年龄特征,轻视个体差异分析 D注重课程标准的要求,忽视学生的学习需要

27、备课要体现哪两种转变(

ABD )

A教学方式转变 B学习方式转变

C教材的转变

D教案的转变

28、高效的课件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即( BC

)

A教师投入的时间和金钱高

B从投入的人力物力资源方面来看,即效率要高 C课件的达成目标程度高,即使用效果好 D课堂使用课件的时间多

29、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教案也应有哪些新变化( B CD A是教学参考书的翻版 B实现教案一本多用的功能 C体现教案个性化的形式 D达成学生自主化的学习

30、对教师个体来说,如果参与和面对集体备课(ABC

)

A摆正自身位置,主动参与集体备课 B积极交流,在讨论中成长

C建立备课组,促使集体备课的有效开展 D随大流,韬光养晦,人云亦云

)

第四篇:《反思备课 — 教案反思与研究》学后感

今年十月份已来,本人有幸在网上学习了《反思备课 — 教案反思与研究》课程,学习完后有以下心得:

教案反思与研究是指教师围绕着教案的设计、实施而展开的一系列反思活动的总称,这种活动包含教师对教案的自我回顾、评价及进一步调整,旨在积累教学经验,进行自我完善,提高教案设计水品,进而增强教学能力。这里的“研究”更多地指针对教案进行的 “再研究”。

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教学反思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原理。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性质。如果说备课、上课等教学环节是元研究的话,那么教学反思就是次研究。

二、教案反思的几个阶段

(一)教案反思的一般环节

1.具体经验阶段 2.观察分析阶段 3.重新概括阶段 4.积极验证阶段

(二)教案反思的三个阶段

1.课前的教案反思,旨在再次明确目标,确定教学起点 2.课中的教案反思,旨在调控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3.课后的教学反思,旨在提升经验,凝炼智慧形成规律

三、教案反思与研究的作用

1. 课堂反思可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时效性 2. 课后反思可凝炼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 3. 教案反思可加速教师自己专业化进程得发展 第三节:教案反思、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化成长

一、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本规律 1.教师的成长具有其内部的特定规律 2.外在理论内化与物化的过程是关键 3.案例知识与策略知识是成长的重要内容

二、教学反思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教学反思的作用不可估量: 1.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要田间和有效途径 2.教学反思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可能和内在动力

3.教学反思可促进教师专业理想、专业技能、专业情感得到提升和创新

三、教学反思在教学反思中的特殊作用 1.深入学生,与学生换为,反思教学设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就

2.在与同行的教案中反思自我

3.在于专家、名师的针对性交流中反思自我

4.在教案的课后反思中质疑教科书,提高自己对教科书的评判意识核能力 勤于反思、善于总结、乐于实践、勇于超越 “勤于反思”指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在不断反思中不断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准,使自己的教学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善于总结”指要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让经验提升至理性高度,反过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使自己的教学得以跨跃式的发展,向优秀教师过渡。

“乐于实践”指要抢研究课上,多开拓实践研究的方向,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敢于迎着困难上,长期坚持,必会有丰硕的成果,必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勇于超越”指要不断地反省自我,大胆地不断超越自我,要积小胜为大胜,积小成为大成,相信在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必能获得专业发展的大丰收!

总之,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收获。

第五篇: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透镜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玩透镜

1、教师:小朋友,教师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两块奇妙的镜片,请你们用镜片放在眼睛前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2、幼儿操作尝试。

3、引导幼儿讨论:刚才用两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得出结论: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

二、第二次尝试:

引导幼儿发现:凹面镜、凸透镜的特征

1、教师:两块小镜片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真有趣,那为什么用它们看东西会不一样呢?

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哪种变大?请你们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

2、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引导幼儿讨论。

(1)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

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凹透镜(幼儿学说)

(2)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厚的镜片看东西变大)

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凸透镜(幼儿学说)。

(3)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

三、第三次尝试:

1、教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面奇妙的镜子,你们看是什么?

2、请幼儿看看这三面镜子里看到人是一样的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3、引导幼儿讨论:

这两面镜子和我们刚才看到的透镜有什么不一样?

4、得出结论:

这两面镜子是工人叔叔们利用凹透镜、凸透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凹面镜、凸面镜。

5、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子真奇妙,能把东西放大、缩小,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镜子呢?

(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

6、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

上一篇:迎接评估工作方案下一篇:银行出纳年度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