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半点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4-04-17

一认识半点教学设计与反思(共14篇)

篇1:一认识半点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本节课成功之处

1、充分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

本节课我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以谈话形式进入情境教学,引导幼儿

开展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填一填、猜一猜等生动有趣的活动,培养学前儿童主动参与教学的能力,同时把“你的火车几点开”的活动展示在孩子面前,孩子们喜形于色,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参加,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2、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要激发幼儿

对数学的兴趣,就要让数学教学充满魅力,就要求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为幼儿

创设积极思维的情景,这样能使教学过程对幼儿始终有一种吸引力,这样的课堂也才生动又味。从孩子们在课堂上兴趣盎然、积极投入的表现看出,他们是这么喜欢这样的课堂。为此我在课一开始就设计了“兔妈妈的水果蔬菜成熟了,小兔子请我们去帮它把这些水果蔬菜送到两个饭店,你如何分”这样一个有趣、又具有挑战性的情景,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3、以活动为动力,引导幼儿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是幼儿

直接获取经验知识的最好的途径,它可以启发幼儿

积极参与思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与探索欲望。在教学这一节课时,我让孩子上黑板把8个图贴分成两份,孩子逐个上黑板分,找一找一共有几种分法。通过自主操作,使幼儿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不足之处

1、在“说一说”这一环节上,教师要重视关注全体儿童,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要让儿童自己发挥。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他们的还没有足够的自控能力,这就需要要教师的引导,从而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2、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认识半点

教学目标:

1、建立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2、初步认识钟表,会看钟表上的半点时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认识半点的方法,并会认半点时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认识半时的规律。

教学准备:

自备小闹钟一个,电脑课件一套。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电脑出示一组整点时刻,让学生认,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认的(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

2、师:请认真观察这些钟面,你发现了什么?

(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二、认识半点

出示钟面:7时半、8时半

1、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钟,拨一拨这二个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你能发现这两个钟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2、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小结,得出规律:钟面上半时时,分针指着数字6,而时针总是指向两个数字的中间。

出示二个钟面上的表示的时刻,师:你说一说这两个钟面的时刻是多少<请说给你的同桌听,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然后再指名说一说>

3、认一认电脑出示图片(即书中第52面的做一做)师:请你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几时在干什么?

4、出示7时、7时半

师:请你们认真观察,说一说这两个钟面上表示的时刻,看一看两根指针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

三、练习反馈,激活思维

1、请你在你的钟上面拨一个你最喜欢的半点时刻,并说一说你为什么最喜欢这个时刻?

2、准备几把椅子,在椅子上挂出画有整时半时的钟面图片,请几位学生戴上标有相应时刻的头饰,玩就各位的游戏。

3、小明、小军小强约定星期天上午9时半到健身房参加锻炼,请你说说谁提前到、谁准时到、谁迟到?

出示图片:图1:小明9时半图2:小军8时半图3:小强9时

4、快乐的周末第95面的第4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进行教学。认识钟表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活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实际上,培智的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对钟表没有丰富的经验,导致学生认识钟表的半点较费力。

对于培智的学生来说,个别学生认识时间有一定的感性基础,但是他们的认识是比较粗的,有些认识是不太准确的。针对这一教学起点,我结合教材分析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认为“认识几时和几时半及两种记录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而“认识几时半,知道时针和分针的正确位置”是本节课的难点。我觉得让学生体会到时针和分针的连动是克服这一难点的关键。原来的教学设计恰恰忽略了这一点,教师机械的告诉学生几时半分针指着6,时针一定是指着两个数字的中间,学生并不理解这是什么原因,所以常常记不住。

在教学中,我把认识钟表、整点和半点作为“全新”的知识进行教学是值得商榷的。如何充分利用学生原有对钟表的经验,是教学中应该特别引起关注的问题。可以充分结合课本中的主题图“小明的一天”,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活动,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尝试——反思(调整)——验证”的过程中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反思能力都获得了提高。特别是反思能力可能是我们平时不太注意的,但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如果具备了反思能力,就能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以达到最优化。

篇2:一认识半点教学设计与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时间无直观形象是较为抽象的,因此,我运用了幼儿较熟悉的一日活动的作息时间,引导幼儿认识整点、半点,如:8:00入园,3:30离园……这样易引起幼儿的情绪体验,为其理解和接受。

活动目标

1、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半点。

2、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3、教育孩子珍惜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认识整点、半点的方法

活动准备

1、实物挂钟一个,自制一座大钟(分针上有一只小兔,时针上有一只小乌龟)。

2、为每个幼儿准备硬纸片做的钟一个。

3、课件

活动过程

第一版块:【调动情绪,引入课题】(B2)

一、教师课件演示: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钟表

1、孩子们老师带你们逛商店去,看看今天逛的是什么商店?(钟表店)

二、出示挂钟

1、提问:它叫什么?家里还有哪些钟(大座钟,催我们早早起的小闹钟,还有人们为了携带方便,将钟做得很小,戴在手上,叫手表)?

2、钟的作用是什么?(时钟不停地走动,为人们显示时间,人们按时钟上的时间来进行工作,学习和休息)。

评价

学生观察后,利用生活经验回答问题。

第二版块:【探索新知】(A18)

一、教师出示自制的大挂钟

1、请幼儿看看这个钟是什么形状的(圆形的),小朋友们还看见过什么样的钟(正方形的,青蛙形的,心形的等)。

2、请幼儿看看钟上面有什么?(有1-12的数字,有二根针)教师讲解钟上的数字“12”总是在上面,“6”总是在下面,并教幼儿认识“时针”和“分针”的名称。

二、放课件给幼儿看,帮助幼儿认识较短的时针和较长的分针,感受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

三、认识整时

1、出示3时的钟面让学生认识,请看钟面,你知道现在是几时吗?(3时)

你是怎么知道的2、3时,分针指到几?时针指到几?(师将3时的钟面贴在黑板上)

3、师出示5时、6时、9时、12时的钟面图,请学生说一说——分针指到几?时针指到几,是几时?然后将图贴在黑板上。

2、整时的特点和认整时、方法

出示课件

这几个钟面上表示的都是整时,看看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分针都指到12)

师: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看整时的方法吗?

生:分针指到12,时针指到几就是几时。(表扬)

3、认整时

师快速拔出几个不同的整时,学生回答。

4、拔整时

在钟面上拔出老师或学生所说的整时

5、认识半点:出示有半点的钟面,让学生观察时针、分针的位置特点并在小组内讨论

6、小组汇报:请几个组的代表说说半点时时针、分针的位置特点

7、老师总结:时针走过几,分针指到6,就是几时半

评价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第三版块 【动手操作、尝试练习】(B7)

1、要求全体幼儿按上面的方法在自制的硬纸片钟面上拨出各个钟点(早上7点起床,上午8半点上课,中午12点吃午餐,下午3半点放学,晚上8点睡觉)。教育幼儿从小做到按时间进行各种活动,珍惜时间,上学不能迟到,放学时不能在路上贪玩。

2、教室内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孩子。

3、时间对对碰(联线):请你把钟面上的时间和下面的时间用线联接起来

4、小结:分针指到12,时针指到几就是几时,时针走过几,分针指到6,就是几时半

5、看图说说小狗,小猪在什么时间,干什么?为什么小猪该睡觉了还没有完成作业?教育孩子要遵守作息时间

第四版块 【玩游戏、巩固新知】(B3)

玩老狼老狼几点钟游戏,请幼儿拨钟。

1、讲游戏规则:小朋友们扮小羊拨钟,老师说几点,小羊就拨几点,请老狼看钟。小羊拨好了钟就定住,老狼看时间拨正确了就不吃小羊,时间拨错了,就吃小羊。

2、请幼儿将钟当方向盘,开车出教室玩游戏。(结束全课)

评价

全体孩子按教师出示的课件内容独立动手操作,尝试练习,拔准整时和半时,戏中,巩固已学到的知识。

第五版块[课后延伸]

让孩子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认识时钟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认识时钟》前一天,我让孩子们把家里的闹钟带到幼儿园,方便他们更直观地了解、认识时钟。活动当天,当孩子们把玩着自己的闹钟时是那么地自豪,那么地投入专注,但是,从最后的书面操作结果看,孩子们掌握的情况并不理想。为什么有了可以直接操作的材料效果反而不理想呢?深思后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前期经验不足。虽然孩子们都带了闹钟,但是是在活动当天带来的,带来后没有足够的时间、有效的引导他们去观察、认识。孩子们对这个新鲜材料缺乏时间去认识、去发现、去探索。

(二)活动时刺激太大。活动中,孩子们大部分注意力都在自己手上的闹钟上,再有就是关心别人的闹钟有没有什么新鲜特别的地方,孩子们很难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堂教学中。

针对上述两点采取了以下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以游戏的形式帮助孩子巩固对整点、半点的认识。“老狼老狼几点了”改成“XX小朋友XX小朋友几点了”的游戏,在有节奏的游戏语言的带动下孩子们参与的热情非常高,效果也较好。

(二)操作制作加深对时间、时钟的进一步认识。准备了大量的钟面、时针、分针,让幼儿制作时钟。在制作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整点、半点的认识,还可以自己探索发现更多的秘密。

(三)绘画活动增加竞争意识。分别让幼儿画两面钟,上面的时间分别为整点与半点,具体时间由自己确定。活动要求是:说出这两个时间自己分别在作什么,可以把钟面装饰得漂亮一些,最后大家比一比,看看谁的时间准,谁的钟漂亮,布置一个“漂亮钟王国”

(四)区域中添加与时钟有关的操作材料,让能力弱的孩子有继续操作、巩固的机会,而且是自由选择,孩子没有心理负担。

通过上述的补救措施我班孩子对时钟的认识效果较好,还设计出了一些漂亮的时钟,丰富了区域材料,可谓一举多得。

篇3:一认识半点教学设计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 》 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笔者在实践教学中深深体会到数学操作的重要:操作能为学生的知识学习铺设桥梁, 能为学生的数学语言学习能起到辅助性作用. 数学学习离不开直观, 也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操作,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抽象的数学更需要运用操作作为学习数学语言的抓手和依托.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 但语言的表达是起步阶段, 学生的语言没有任何的条理和逻辑, 更不会说完整的话, 数学味缺乏, 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和兴趣. 那么低年级数学教学, 如何凭借操作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呢?

1. 运用动手操作 ——操作过程是学生思维的直观呈现.二年级学生年龄小, 他们以直观思维为主, 不易理解抽象的概念. 虽然他们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已有一定的分物品的经验, 但缺少平均分物品的实践活动的思考. 因此, 他们对于“什么是平均分”、“怎样平均分物品”都感到比较困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 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学习《认识平均分》时, 我设计了猴妈妈分6 个桃的情境.学生在知道猴妈妈要把6 个桃分给两个猴宝宝时, 借助于小棒去模拟分桃过程. 结果分的情况有: 1 个和5 个;2 个和4个;3 个和3 个. 前两种分法小猴有意见:不公平. 我让学生对照自己分的结果去思考:为什么这两种分法, 小猴都说不公平, 从而意识到这两种分法在数量上的特点, 两个盘里的桃不一样多. 只有两盘一样多, 每份都是3 个时分法才公平. 学生动手操作获得的感性经验在大脑里起到了帮助. 在分析数据特征后, 学生总结出:每份分得数量同样多是公平的, 平均分的概念就在操作实践中水到渠成出现.

2.转换语言文字——实物操作与文字语言可以积极转换.“8只桃, 每个小朋友分2个, 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数学的文字语言是简洁的, 学生并不能理解“每个小朋友分2个”的意思.教学时, 我让学生用小圆片代替8只桃, 把8个小圆片每2个一份地分, 看看可以分成几份?这样帮助学生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含义, 将文字语言转换成对学具的操作, 从而抽象成纯粹的数学问题.在操作中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8只桃, 每2个一份, 可以分成这样的几份?由于学生的学具是实实在在的物体, 是可视的, 而且动手分的过程已经得出了结果, 因此接下来学生的数学语言的口头表达就有了依据, 学生的表达就很丰富、有条理:8只桃, 每2个一份, 可以分成这样的4份.

操作是一种定向的心智活动, 其方向决定于教学目标.而学生爱动手并不等于会操作, 盲目地动手不但不能为课堂服务, 反而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 这里的操作活动对突破教学难点具有关键作用. 因此必须就操作内容给予学生一定的定向指导, 即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安排一个定向指导环节, 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做”、“做什么”和“怎样做”. 在学生充分动手操作之后, 再学习用圈一圈表示每2 个一份的方法, 可以看出把8 只桃分成了这样的4 份. 有序地学具操作就是在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地表述数学语言, 这样学生不仅会做数学, 而且会说数学, 能有效预防数学课堂学生只会意会不会言传的局面, 能加强学生对数学语言运用的意识, 积极地将操作过程转换成文字语言的表达.

3.运用集体智慧——合作操作体现数学语言的丰富多样.二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很欠缺的, 利用学生爱动手、爱表现的特点, 积极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 让大家的操作为数学课堂的学习增加厚度, 在课堂的每个环节都让学生有内容说、有顺序地说、有方法地说, 让操作为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提供资源, 让合作操作为课堂教学真正发挥作用, 为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起到有力地支撑.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 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 关键是理解“分”, 尤其是“平均分”. 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 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 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才能为认识除法建立知识的逻辑基础. 因此 “平均分”的教学对除法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课堂上, 我充分利用学具盒中的小棒, 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 在操作中探索规律, 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又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感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去. 同时让同桌互相表述自己摆小棒的思维过程, 学着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操作的结果. 同时操作时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交流中学会学习, 学会分工、合作, 丰富多样的数学语言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的发展, 体验成功的喜悦.

如:按要求摆12 根小棒:每几个一份, 分成这样的几份?通过分、观察、思考和交流,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全过程, 体现分法的多样化, 从而得出: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 也是平均分. 并从中发现规律:分的小棒总数是不变的, 每份的数量越多, 分得的份数就越少;反之. 另外每份的数量乘以份数就是小棒的总量. 大家交流时不会顺利表达数学内容, 有的只会说:那个越来越多, 那个越来越少. 经过别的同学的加工以及教者的点拨才能顺利地进行规范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这样的发现是在大家齐心协力的操作后发现, 而且这是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规律的一个成功的经历, 对今后的学习起到引领作用.

篇4:一认识半点教学设计与反思

成功之处:

一、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样从一上课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马上处于振奋状态呢?于是,我利用课件,伴着音乐欣赏各种各样的表,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二、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 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三、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同学间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于是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没有到此收兵,乘机追问:“关于钟表的知识,你还知道那些?”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知道我家钟表的后面有好几个钮,可以开时、定时的”;“我知道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我知道表上除了有分针、时针外,还有秒针。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点”……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一、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二、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達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知道是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组织有问题。

三、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篇5:一认识半点教学设计与反思

活动目标:

1.会认识半点,了解时针和分针的运转关系。

2.学习计划自己的片断活动内容,感受幼儿园生活的作息时间。

3.有初步的时间概念,知道要珍惜时间。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5.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准备:

1.时钟、自制的《半点作息表》。

2.材料配套:幼儿活动操作材料《科学·时钟》、《科学·认识整点和半点》。

活动过程:

1.复习巩固对整点的认识。

师:钟面上有几个数字?长针叫什么,短针叫什么?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多少?

游戏《拨钟报时》,教师拨钟,幼儿报时。如教师拨8点,提问:现在是几点整?分针指在数字几?时针指在数字几?

2.出示《半点作息表》,引导幼儿观察并认识半点。

师:小朋友在干什么?短针指向数字8和数字9的中间,长针指数字6,是8点半。

3.师幼梳理:半点时,分针指在数字6上,时针指向两个数字的中间,如时针指向2和3的中间,就是2点半。

4.引导幼儿观察8点和8点半,比较整点与半点的不同。

5.玩游戏&《报时拨钟》,巩固对整点、半点的认识。

6.指导幼儿完成操作材料《科学·认识整点烽半点》。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引导幼儿到区域继续游戏《报时拨钟》。

教学反思:

时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对于学前班孩子来说,认识钟表,加强时间观念,懂得爱惜时间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我组织了《认识半点》这个数学活动,本次活动我从幼儿已掌握整点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半点的认识。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引导幼儿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树立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观念。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第一组通过观察和操作,能读出钟面的时刻,探索钟面半点指针的规律;第二组通过观察和操作,在老师的帮助与辅导下能读出钟面的时刻,理解半点指针的规律;第三组通过观察和操作,在老师的帮助与辅导下能指出半点指针的规律,可以跟读钟面的时刻;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教育幼儿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反思整个活动过程,我认为活动是基本成功的,幼儿在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中能力得到了提高,身心获得了发展,主要体现在:

1、充分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幼儿的生活经验里,已经有了一些钟表的知识储备:上学的时间、放学的时间、做课间操的时间······虽然这些认识是浅显的、感性的,对于不同的幼儿来说层次也是不同的,但是仍为幼儿学习“认识钟表”提供了经验基础。为此,课中我充分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幼儿看钟面的时刻,再想一想半时是怎样看出来的?幼儿通过比较,异中求同,最后概括出“分针指着6,时针最后走过数字几,就是几点半。”的规律。

2、充分体验“生活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本课的活动中,我注重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安排了“说说你在这个时间正在做什么”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幼儿体验“生活数学”。

总之,在课堂活动中应创设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情境,让幼儿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本次活动过程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接受能力来设计的,活动中孩子和教师真正融合在了一起,活动的效果较好。

篇6:一认识半点教学设计与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会观看时钟的整点与半点,并尝试探索出其规律。

2.培养幼儿学会珍惜时间,遵守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重难点:

重点: 学会认识整点与半点,并掌握其规律。

难点: 能够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学会珍惜时间。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ppt;幼儿一日生活照片;自制时钟卡片。

2.经验准备:幼儿对时针、分针有一定的了解。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音乐导入:《时间像小马车》请幼儿入场。

2.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王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好朋友。这个好朋友相信大家在生活中都见过。是谁呢?

(二)图文共读

1.鼓励幼儿观察时钟钟面,大胆说出时钟钟面的特点。

师:“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你发现时钟的钟面上都有什么呢?”

(引导幼儿发现时钟上一共有12个数字;时针、分针、秒针以及其特点。)

2.帮助幼儿回忆时针、分针的不同点。

师:“小朋友们都发现了时钟上有分针和时针,那哪个是分针哪个是时针呢?它们有什么不同点?”

(引导幼儿说出长短、粗细的不同特征)

(三)认识整点

1.通过展示部分幼儿一日生活照片感受时间的重要性。激发幼儿探索的愿望。

2.认识整点

(1)教师通过ppt引导幼儿学会认识整点。

(2)教师通过各种时钟鼓励幼儿尝试探索出整点时间的规律。

规律: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整。

3.请你试一试

(1)教师利用实物钟表出示各种整点,请幼儿积极参与,说出时间。

(2)请幼儿当小老师随意拨出整点,小组比赛看谁先说出时间。

(四)认识半点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半点的时钟与整点时钟的不同,鼓励幼儿尝试探索出半点时间的规律。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整点,小朋友们仔细看这个时钟的分针和刚才有什么不同呢?”(引导幼儿说出分针指向6)

2.帮助幼儿梳理清楚:半点的时候,时针指向两数字中间时,算数字小的时间。

规律:分针指向6,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半。

3.请你试一试

(1)教师利用实物钟表出示各种半点,请幼儿积极参与,说出时间。

(2)请幼儿当小老师随意拨出半点,小组比赛看谁先说出时间。

(五)回顾梳理

小组合作游戏:请你来帮忙

师:“这些时间,小朋友都在做什么事情呢?“屈,老师.教,案,网”王老师有点儿糊涂了。请你赶快帮帮我吧!”

1.教师分别出示时间,小组进行讨论。(时间5分钟)

2.小组分享结果。鼓励幼儿大胆表现,鼓励幼儿运用数学经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教师总结,并帮助幼儿体会时钟的重要性;培养幼儿学会珍惜时间,遵守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充分利用幼儿现实生活中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篇7:大班数学《认识半点教学设计》

井陉县特殊教育学校

左平平

教学内容:

全日制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研书----生活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1页至52页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一步认识钟表,学会看钟表上的半点时刻,并能在生活中描述。(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认识半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与人交流的能力。(3)情感与态度:

初步建立时间观念,结合学生的日常作息时间安排,让学生养成爱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具准备 1、PPT课件

2、钟表模型、手拨钟学具。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学会看钟表的半点时间,能正确读写。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操作,掌握认识钟表半点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复习检查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1、激趣导入: 同学们,听了刚才的歌曲,你有何想法呢?现在正是春暖花开,景色怡人的春季,你们想不想去野外踏青,寻找春天呢?我跟小满老师也想带领大家一起去玩。但老师有个要求,那就是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如果哪些同学和你们的小组能在这节课得到老师的五个奖励,那下周老师就带 领你们去野外踏青。同学们有信心吗?

2、猜谜语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好朋友。大家猜猜它会是谁呢?(让学生聆听闹钟的声音)

有个好朋友,会跑没有腿,会响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请你猜猜看,好朋友是谁?”(钟表)

3、复习钟面和整点知识

师出示钟面ppt,提问:

钟面上有什么?(12个数字,12个大格,还有时针和分针。时针粗而短,分针细而长)

时针和分针的转动有何规律?谁转得快,谁转得慢? 师亲自拨实物钟表,拨快速度,给学生演示

(分针转得快,时针转得慢。分针和时针都是按照顺时针转的方向转动的,分针转一圈,时针正好转一大格。)

(师出示整点钟面)谁知道现在是几点?你是如何知道的?

④再出示整点的钟面。提问:这些钟面的时间分别是几点呢?(师引导学生观察,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对准数字几,就是几时,也叫几点。写作:4:00,6:00.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大部分同学都可以去旅游了。接下来我们还要再接再厉,认真学习。

1、教师出示ppt,学习半点知识

 提问:这个钟面上表示的是什么时间?(让学生猜测)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 引导:刚才分针转了几圈?(1圈)

分针转1圈是60分钟也就是1小时。那如果再过半小时分针会怎么转呢?(同桌互相讨论,交流汇报)

 提问:分针转了几圈?(半圈)现在分针指着数字几?那时针指着数字几?(4和5的中间)那谁知道现在是几点了?(4:30)

④从以上两个钟面表示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汇报):分针都指向6 半时与整时分针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⑤全班交流,总结得出:

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两数中间,看小的数是几,就是几点半。为什么要看小的数?因为时间过了4点,但又不到5点,所以看小的数。

2、学会几时半的写法

一起来看看4:30是怎么写的?半小时就是30分钟,是一个4,两个点,再一个30,表示4点半。

让学生试着写出6点半,10点半。

归纳写法:冒号左边是几,冒号右边是“30,就是表示几时半。

3、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学会了吗?(归纳:分针指向数字6,时针走过几,就是几点)

三、实践应用:

1、教师出示拨钟教具,让学生亲自拨一拨(两人一组,一学生拨钟,一学生说时间,然后交换角色)

2、做一做(完成课本52页第二题的练习)

四、拓展运用 《小明的一天》(看钟报时)

师:有个小朋友名字叫小明,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一天是怎么过的。

播放PPT,逐一出示,问:现在是几点钟?小明在干什么?请小朋友回答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习得非常认真。亲爱的同学们,时针分针不停地转动,时间也就悄悄地溜走了,而且再也不回来了。我们要学习小明,从小做个会安排时间,遵守时间,爱惜时间的好孩子。

六、轻松一刻

师播放儿歌《去郊游》,让同学们开始一次愉快的心灵之旅。

七、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我们今天认识了钟表,还要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现在请你自己做主,当一次小小设计家,设计你星期天的安排。上午()时做(),()时做();下午()做(),()时做();晚上()时做()。

2.回家后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说给家长听,边说边拨钟面,出题考考家长。

八、板书设计

认识半点

篇8:《认识物体》教案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知道它们的名称, 初步感知其特征, 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事物的能力, 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 使学生会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立体图形卡片、有关课件。

学具准备:各种形状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你们瞧, 谁来了, (出示课件:喜洋洋) 初次见面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礼物。赶快打开看看吧!你们能把相同的物体放到一起吗? (出示要求:把这些物体分成两类, 再分成四类) 前面我们学习了分类, 可以按颜色分, 可以按形状分………今天, 我们再来分一分, 好吗?你可以自己分, 也可以同桌, 还可以小组分。

1) 学生分组活动, 教师巡视。

2) 汇报: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师:他们是这样分的, 你们的分法和他一样吗? (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3) 揭示课题:每种物体它们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这四位新朋友。板书课题认识物体。

二、操作交流, 探究新知

1. 感知长方体。

(1) 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请孩子们在学具盒中拿出和老师手中一样的长方体, 请孩子们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 赶快行动吧!

(2) 汇报交流。说一说:你在长方体上面发现了什么?再摸一摸自己的物体, 有什么感觉? (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通过“摸”的活动, 让学生亲身感受, 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2. 触摸———对几何体的感知。1) 感知长方体。

(1) 活动: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 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 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2) 汇报: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大家, 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

A.引导学生数长方体的面。B.长方体的面的特征。

2) 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1) 活动: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 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样的物体, 就拿出来看一看, 摸一摸, 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受。

(2) 汇报:指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特征, 其余学生拿出相应的物体进行观察后进行补充:

正方体:方方的, 6个面, 12条棱, 8个顶点。

圆柱体:上下一样粗, 圆的。球体:光光的。

3. 比较。

(1) 引导学生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

(2) 学生分别拿出几何体在桌面上轻轻的滚动。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圆柱体和球体能滚动, 但它们滚动的一样吗?

5. 小结: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物体。

指生答:它们分别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

6. 到底掌握怎么样?

老师要考考你们, 小黑板出示第60页的课堂活动的第一题指一名学生上黑板完成, 其余学生在书上完成。

(3) 通过讲故事搭围墙, 来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稳定性。以及圆柱和球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活动

1. 奇妙的口袋。

今天, 老师带来了一个口袋, 里面有许多神奇的东西, 你们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如果你能用手摸出它们是什么?那么这个物品就奖励给谁。

2. 搭积木讲故事《三只小猪盖房子》。用所学物体搭成自己喜欢的玩具。比一比, 谁最有创意。学生展示。

四、全课小结

今天, 我们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搭成了各种玩具。大家真了不起, 这节课, 大家掌握很好。还记得我们的好朋友喜洋洋吗? (出示课件喜洋洋图片) 喜洋洋对大家说:你们一定要努力学习, 做个有心人, 用你们的勤劳、智慧, 铸就知识的殿堂。用你们勤劳的双手搭建成房屋、大厦, 创造出我们美好的明天。

五、板书设计: (略)

教学反思:导入一开始我想采用直观导入, 直接出示物体图形, 后来我一想, 设计一个好的开始,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头开得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这一节课的成败。我选用喜洋洋来做为班级小客人来贯穿此课堂, 对学生来说那更具有吸引力。

在讲解长方体的特征时, 我采用了模仿法, 我先出示一个长方体, 先摸, 再感觉, 然后再说。在讲第二物体时正方体时, 让学生采用像老师一样试着摸一摸, 再感觉, 再说物体特征。在教具上我采用众多的教具和学具, 能使每组小朋友们直接感受到实物。更直观地去发现问题, 去解决问题。

在活动中我设计一个游戏奇妙的口袋, 让学生看不到东西而摸到后, 说出他的感觉。愉快的游戏, 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 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将其由无意到有意注意, 调动学生的兴趣。很快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小学生喜欢听故事, 若能把故事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 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活动环节当中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三只小猪盖房子》, 故事内容:“三只小猪在山上建了一座漂亮的新房子, 他们要请他们的好朋友们小熊来做客, 大清早, 小熊就出发了, 哇!好漂亮的房子呀!可是空旷的山坡上一座孤零零的房子, 要是大灰狼来了可怎么办呢?小熊想要是在房子的四周修建一面高高的围墙, 这样大灰狼就进不来了。”师引导小朋友们愿意伸出友谊之手, 帮助小猪搭围墙吗?一句话, 透露出小朋友们的热情与友爱。体现了新课标中在课堂中, 素质提高, 更具有养成性教育。

篇9:“认识厘米”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简析:

“认识厘米”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一课时,是在一年级学习了“比长短”,会直观地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认识厘米”是“图形与几何”知识板块中的内容;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测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加强直观操作,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实践操作中感知“厘米”的概念,在讨论交流中体验测量的方法。并在现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厘米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感受学习成功喜悦的同时,深深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长度单位的产生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形成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尝试估测物体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 动手操作,统一认识

师:我校要新定做一批课桌,可是工人叔叔不知道大小,你们能帮忙利用身边的物体量一量吗?(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测量。)

汇报测量结果。

师:都是测量课桌,为什么大家汇报的数不一样呢?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产生测量的需要,在矛盾冲突中建立数学观念,从而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 合作探究,形成概念

(一) 认识厘米。

1.认识尺子。

课件出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尺子,认识长短不同的竖线,刻度1,刻度2等,认识厘米(cm)。)

教师适时指出: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常用厘米(cm)作单位(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认识厘米)。

2.认识厘米。

师: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从1刻度线到2刻度线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让学生小组内说一说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

3.建立1厘米长度的直观表象。

师:请同学们用手比画出1厘米的长度。(小组比画,全班汇报。)

师: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可以在教室中找一找,可以在学具袋里放一些图钉、方格纸等物品,让有困难的同学到学具袋里找一找。)

师:在尺子上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用手势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形成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初步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我在第2、3两步教学环节中通过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并加深1厘米的长度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4.认识几厘米。

引导学生认识3厘米、6厘米有多长,用手在直尺上比一比,3厘米和6厘米哪个长一些?你还知道其他的厘米吗?学生互相介绍,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为了减轻难度,我在学生建立了1厘米长度表象的基础上认识3厘米、6厘米,为后面的估算做铺垫。)

(二)学习测量方法。

1.度量长度,掌握方法。

出示第3页例3。学生小组内自主测量线段(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小结测量方法。(说明:如果有未从0刻度量起或者0刻度线磨损的情况怎样确定物体的长度?让学生自主交流,指导纠正。充分肯定学生测量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测量方法简便。)

完成做一做。

2.大约几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一第1题。

你发现了什么?(明确几厘米多一些或几厘米少一些,都可以说成大约几厘米。进一步明确“大约”的含义。)

三、 综合训练,巩固新知

第一层次:基础性习题。

做一做(在前面的教学中已经完成)。

第二层次:开放性习题。

练习一第1、2题(估测、测量)。

(设计意图: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估测能力,通过测量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第三层次:发展性习题。

师:选择你最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可以小组合作测量。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为此,在学生已将掌握了最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 拓展延伸,强化概念

师:现在你能量出课桌的长度,告诉工人叔叔了吗?(学生小组合作测量。)endprint

五、 总结评价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如果要测量学校操场的长度,你觉得用你的直尺合适吗?用厘米作单位还方便吗?

(设计意图:虽然本节课的教学已经结束,但是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这一环节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反思:

“认识厘米”是在一年级学习了“比长短”,会直观地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是“图形与几何”知识板块中的内容,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涉及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实践技能等,所以二年级的小朋友还是比较难学的。

因此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通过看、指、找、比、想、量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4个环节:

1.帮助工人叔叔确定课桌的大小。由于学生选取的测量物品不同,所得的结果也不相同。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产生测量的需要,在矛盾冲突中建立数学观念,从而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设计了观察直尺,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让他们通过观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3.认识厘米。我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这个观念也是学生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第二次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拉链扣、纽扣宽度等,对学生建立1厘米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势比画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4.学习测量方法。在此环节,我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测量线段的长度,在交流汇报测量结果和测量方法。对于学生测量方法的多样化给予表扬,引导学生讨论哪种测量方法更简便。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明白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而且也学会了如何利用刻度尺量较短的物体长度。但也有个别学生在量物体长度时总忘记对准“0”刻度。在今后应该多给学生提供测量的机会,以便熟练掌握测量方法,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同时也要对少数落后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对于这节课中涉及的估算内容学生们完成得不好,估算能力差,大部分学生是靠用尺子量来完成估算习题的,比较依赖测量工具。我必须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上多下些功夫,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活跃。

篇10:认识时钟半点

执教者:张倩 活动内容:认识时钟半点 活动目标:

1、进一步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半点。

2、在动手操作中和游戏中具备认识整点和半点的能力。

3、珍惜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活动准备:

1、自制“时钟先生”;自制钟面若干;PPT。

2、自制时针分针若干,胶棒,幼儿操作练习若干份。活动过程:

一、复习钟表结构及整点的认识。

1、导入: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谁呀?(出示“时钟先生”)。时钟先生跟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呢?

2、提问:时钟上面有些什么?(1)长针和短针分别叫什么?(2)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数字?时钟里的指针都是从1走到12,这样的方向就叫顺时针方向。(3)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多少?

3、复习整点:现在时钟先生要来考考你们了(教师拨钟并说:小朋友小朋友,现在是几点钟?先全班提问,再个别提问)

二、认识半点。(PPT)

1、出示3点整与3点半的钟面,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这两个钟面有什么不一样?(先引导幼儿区别整点与半点时指针的指向有什么不一样?)

上面这个钟表的时间是几点?那下面这个钟表的时间还是3点吗?小朋友们猜猜看?3点半,为什么多出一个半字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就知道了

2、出示分针走半圈,时针走半格的PPT。(先让幼儿观察变化前的再看变化后的)分针走到6走了半圈,时针走半格走到3和4的中间,我们要看前面的数,前面的数是几就是几点半。

3、出示几种钟面图,巩固幼儿对半点的认识

4、总结:半点时,分针都指在6上,时针指在两个数字中间,读时间看前面的数字,前面的数字是几,就是几点半。整点时,分针都指在12上,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

三、游戏活动:请4-6个孩子背对屏幕,如屏幕出示5点的钟面,坐着的幼儿说:嘟嘟嘟,5点了。请站着幼儿拨钟。

四、分组练习。

(1)拨钟报时。一名幼儿抽取篮子中的钟面卡片,小组其他成员用学具拨出相同的时间,并读出来,然后比一比哪个做得又快又对。

(2)贴一贴。提供四个钟面图,让幼儿根据左下角的时间将时针与分针粘贴在钟面上。

篇11:数学教案《认识半点》

1、整点和半点,感知有效利用时间的益处。

2、初步认识整点和半点的运转关系。

3、会拨整点和半点。

教学准备:

实物钟,幼儿学具钟,教具钟8个,音乐。

教学难点:

认识半点

教学重点:

能正确的认识整点会拨整点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激起幼儿兴趣

师:有个东西真奇怪,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日夜奔跑不喊累,滴滴答答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小朋友猜猜它什么?

生:钟表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那你见过的钟表有些什么样子的呢?

生: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米老鼠

师:今天陈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圆形的钟表先生,小朋友看看钟表上有什么?(播放叮铃铃的声音,出示钟表)

生:有数字,有指针,有圆形,有小格子

师:数字有几个?是怎么排列的?

生:有12个,是从1到12排列的

师:正上面的数字是几?正下面的数字是几?

生:正上面的数字是12,正下面的数字是6

师:所以我们拿钟表时12在上,6在下,要不钟表先生会不高兴的

师:指针有几个?它们有什么特点?(钟表的两个指针都在12上)

生:一个长,一个短

师:我们把钟表先生的长腿叫做分针,短腿叫做时针

师:那你们知道时针分针是走的吗?

生:是按圆形走的,按数字的方向

师:时针,分针的起点都是12,经过数字1、2、3、4、5、6、7、8、910、11,再回到12的方向走的

师:现在钟表先生的长腿分针和短腿时针要进行一个跑步比赛,他们都在12的起点上,猜猜谁会赢?

生:分针赢,分针跑了一圈,时针才走到1

师: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就是一小时

二、认识整点

出示四个整点钟面让幼儿观察

2:004:008:009:00

师:这些都是整点钟的钟面,你认识他们吗?

生:2:00,4:00,8:00,9:00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分针都指在了12上,时针指在2,4,8,9上

师:分针指在12上就是整点。时针指在几点就是几点整

(师带领幼儿一起复述概念,加深记忆)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黑板上的整点

生:2点整,4点整,8点整,9点整

三、认识半点

师:刚刚长腿先生分针跑的累了,想在中途休息休息,这就是半点。(师出示四个半点钟面,请幼儿观察)

1:305:307:309:30

师:这些都是半点钟面。你认识他们吗?

生:不认识

师:那你能发现什么?

生:长腿先生分针指在了6上,断腿分针指在了1和2中间,5和6中间,7和8中间,9和10中间

师:分针指在6上,时针经过谁就是几点半,这就是半点

(师带领幼儿一起复述概念,加深记忆)

师:我们再来看看黑板上面的钟面是几点?

生:1:30半5:30半7:30半9:30半

四、游戏,幼儿练习拨钟

师:喜羊羊村要举办一次“快乐健康餐饮会”,羊村长想邀请小朋友一起去参加,但是又怕灰太狼和红太狼混入扰乱了秩序,羊村长设定了三了时间密码,只要小朋友对上了密码说一句“芝麻开门”

就可以进入了,现在呀老师悄悄的把密码说给小朋友听,小朋友快来拨自己的时钟,千万别让灰太狼他们看到啊。

10:308:307:00

幼儿操作中

师:刚刚羊村长让老师把密码钟拿出来让小朋友看看,检查一下自己的对吗?小朋友之间也可以互相检查一下

师:刚刚我们拨了密码钟了,可是到底是怎么拨的呢?谁能说一下拨整点和半点的方法呢?

生:整点是分针指在12上,时针指到几就是几点;

半点是分针指在6上,时针经过几就是几点半、

师:羊村长还有一件事想让小朋友帮忙,他想让小朋友帮忙给羊羊们制定一个活动时间表

师:小朋友可以参照自己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

7:30来幼儿园

8:00吃早饭

8:30餐后散步

9:00上课

10:30做操

11:30吃午饭

12:00睡午觉

3:00中午起床

3:30课外活动

5:30离园准备

(幼儿根据时间表自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小结

师:羊村长非常感谢小朋友为羊羊们制定的时间表,他会督促羊羊们严格遵守时间,珍惜时间,并告诉老师也要提醒小朋友们有效利用时间,珍惜时间。

幼儿正在观察钟表的结构长腿是分针,短腿是时针,正在提出疑问:“为什么分针走一圈,时针才走了一个格子呢?”

幼儿正在动手操作,幼儿用自制的钟表拨出时间8:00整

幼儿自制的小钟表,时针分针不仅长短对比明确,而且还有区分颜色哦

幼儿在拨表,他在想:“我拨的时间对吗?”

篇12:大班科学活动《认识整点半点》

活动目标:1、让幼儿通过对钟面的观察与操作了解秒针,分针,时针的运行关系    2、认识整点半点的读法    3、在生活中诱发幼儿形成遵守时间与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活动准备:1、时钟一面,可以活动的钟面    2、操作卡钟面,幼儿人手一份活动过程:(一)导入部分:组织课堂“小手律动”     师:“小朋友们,我们上课时间到了,不可以再搞小动作哦!”“小朋友们知道时间是看得见摸的着的吗”?“对了,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只能通过某些东西来认识时间,测量时间。你们知道有哪些吗”?(手表,时钟等)“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时钟吧!”(二)交流探索(1)师:时钟能告诉我们时间,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它,现在我们把它请出来吧!你们知道这个时钟是什么形状的吗?它只是时钟家族的一个成员,它还有好多种类,我们以后再来探讨吧!(2)师: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个钟面吧,有最长的针叫(秒针),有点长的叫(分针),最短的叫(时针)。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数字(12),最上面的数字12,然后是1,2,3……11,请你们好好观察下时钟里面的针是朝哪个方向走的?(1,2,3……12)对了,这样的方向叫顺时针方向(3)师:我们再来看看时针与分针,秒针的关系?秒针最长跑得最快,它不停的走,秒针走一格是一秒,走60格就是60秒,那分针才走一格,分针一格就是一分钟。分针走一格是一分钟,走60格也就是一圈的时候,时针走一个数字。这根最短的是时针,时针像小乌龟一样走地很慢很慢,它走一个数字就是一个小时,走完一圈就是12小时,走两圈就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一夜。(4)我们再来看看这12个数字吧,这12个数字每个数就表示一个钟点,当分针走到12这个数字时表示整点,你们看分针和时针都在12上就表示12点,像这样时针指着1就是1点,这就是2点。当分针走半圈(指着数字6),时针走半格就是几点半。(转时间)像这样是2点半,这是3点半。(请小朋友来操作,教师问)(三)实践操作:1、取操作卡每个幼儿进行操作2、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教师说出某一整点半点时间,幼儿在卡上操作(四)小结:时间是走的很快的,一节课时间就这样过去了,所以我们小朋友要珍惜时间,遵守时间不能迟到哦! 本节评价:各个环节安排清晰得当,活动目标基本达到,但是收尾稍显仓促,另外材料准备不够充分,如果给每个幼儿都准备一面可操作的面钟,每个幼儿亲手拨时针分针,可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篇13:“认识角”的教学与反思

关键词:认识角,巩固深化,提炼升华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材。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结合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 逐步抽象出“角”。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 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 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能准确判断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各种图形, 也就是说学生已具备了关于“角”的感性认识。但是低年级的学生, 认识规律以形象思维为主, 这部分内容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如果让学生找到这些图形对学生来说一点也不困难, 但学生在抽象出“角”的过程中说出角的特点会比较困难, 所以本节课要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 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 如找一找、画一画、摸一摸、做一做等活动加深其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 建立角的表象, 从而突破学习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 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 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 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活动体验, 使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实践思想。

4.通过小组活动,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 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教具和学具】三角板, 多媒体课件, 材料袋 (圆纸片、绳子、小棒、吸管)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 你们听说过“几何王国”吗?在几何王国里有一个“点线之家”, 里面的点宝宝和线宝宝正在玩游戏,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在玩什么? (播放动画课件)

2.师:在点线之家里, 这些聪明的点和线一会儿就组成了这么多形状各异的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角) , 你们认识吗?

(请学生逐个说出图形的名称。师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自主探索, 建构新知

1.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出角的样子吗? (再请学生说出在哪里见过角)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日常用品, 上面也有角。 (PPT出示剪刀、钟表、红领巾图片, 让学生分别指出角在哪里。师示范指出角, 学生跟着用手指;最后用课件抽象出角)

2.画一画。

(1) 请学生上台指出实物三角板、硬纸板上的角, 并在黑板上描画出来。

(2) 师:画角的方法有很多, 如用三角板、尺子等。

(师强调画角步骤:先画点, 再画两条直直的线。师在黑板上示范画, 学生在作业纸上画)

3.想一想。师:观察黑板上同学们画的角、课件上的角, 它们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观察:角有一个点和两条线)

4.认一认。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师:在教学中, 角的每个部分都有它自己好听的名字。这个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 这两条线叫做角的边。 (在图上板书:顶点、边) 请大家指出黑板和课件上角的顶点和边, 全班同学再写出自己画的角的顶点和边。

(师引导:每个角都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板书: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5.摸一摸。师:我们刚刚画了角, 再和角来个亲密接触。

(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动手摸三角板上的角的各个部分, 深化对角的认识, 引导发现角的两边都是“直直的”。板书)

6.写一写。教学角的读写。

师:为了更清晰地表示这是一个角, 也为了能把它们区别开来, 我们在两边之间靠近顶点的位置画一条短弧线, 并且在短弧线的后面注明一个字母或数学。例如:我们在这个角符号的后面再加注数字1, 我们就可以把它记作:∠1, 读作角1。

三、巩固深化, 加强体验

1.辨一辨。师:角国王知道大家对角已经有了很深的了解, 它派了几个图形, 想让大家分辨一下哪些是角, 哪些不是角, 你们想挑战一下吗?

2.找一找。师:看来同学们学得真不错, 刚认识了角就能准确地判断出角。其实在我们教室的一些物体的面上也隐藏着角, 随便找一个, 指给老师看。

3.标一标。师:角很顽皮, 它一会儿藏在这, 一会儿藏在那, 更喜欢隐藏在一些图形里。你们能把它找出来并给它起个名字吗?

(学生做题, 教师巡视, 针对性指导。展示学生作业, 重点引导学生说说桥洞图形里底边和曲边是否成角)

4.做一做。师:同学们, 我们已经学会找角、画角, 想不想动手来创造出一个角呢?学生创造角, 小组内的同学相互帮助, 教师指导, 适当点拨, 展示作品。

四、总结欣赏, 提炼升华

1.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内容。

2.欣赏图片, 感受角在生活中的作用, 感知生活中的角。

师:同学们今天一起认识了角, 其实我们就生活在角的世界里, 角在我们生活中作用可大了。 (图片配语音———冬天来了, 大学纷飞, 角减轻了厚厚的积雪对房屋的压力。角可以让雄伟金字塔屹立不倒, 角可以帮助学校的树木茁壮成长。在学校的篮球架上有角, 在学校的教学楼里有角, 在我们每天学习的教室里也有角。角, 每天都默默陪伴在我们身边) 同学们, 回家再找一找家里哪些地方也有角, 让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探索角的奥秘吧!

篇14:“认识厘米”教学实录与反思

教材简析: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学习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开始。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长度,但对厘米、米等“单位”缺乏感性认识。所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感知并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呢?又怎样让学生真切感受1厘米的长度并形成初步的长度观念呢?

一、创设情境,引入“厘米”

(……经过用回形针、蜡笔、小刀、橡皮等工具测量同一课本后得出同一物体用不同的测量单位测量,结果不一样。从而引出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

师:小朋友,你们刚才测量了课本的长,为什么测量的长度不一样呢?

生:我们用了不同的“东西”测量课本,所以结果不一样。

师:怎样测量物体才会有一个统一的结果呢?请观察你们手中的尺子。(学生自主观察、交流)现在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怎样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生2:我想知道尺子上一小格表示什么?一大格表示什么?

师:在解答这些问题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

(播放课件:小朋友好,我是长度单位“厘米”,平时你们测量物体时,可以用上我,比如说铅笔长15厘米,课本长20厘米,课桌边长100厘米。小朋友们,初次见面,你想对刚才的介绍说点什么?)

生1:我想认识厘米这个新朋友。

生2:我想知道1厘米有多长。

二、参与活动,体验“1厘米”

1、认识“1厘米”。

活动一:找一找

师:你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出示课件:闪动1厘米的距离)

师:直尺上闪动部分的长度就是1厘米,也就是从0到1的距离叫1厘米,也可写作1cm。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直尺上还有哪些地方也是1厘米长,同桌相互指着说一说。

生1:从刻度1到刻度2是1cm。

生2: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cm。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直尺上每两个数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cm。

总结并板书:直尺上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长度或者每一大格间的长度都是1cm。

2、感受“1厘米”。

活动二:量一量

师:请拿出学具盒里棱长1cm的正方体,它宽度就是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不信,量一量看。(教师巡视并用实物投影演示)还可以怎样量?(学生测量,初识将物体的一端对尺子上任意一个刻度,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活动三:比一比

师:请每位小朋友用左手(或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拿住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然后抽掉小正方体,手指不要移动,看一看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比一比再用直尺量一量,反复多次,直到学生比的长度大约在1厘米左右。)

活动四:想一想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出1厘米的长度,再次验证你比的是否正确。

活动五:摸一摸

师:现在我们把1厘米记在脑子里,请从信封里摸出1cm的物体。

(学生动手摸后回答。)

生1:小正方体的每一条边长是1厘米。

生2: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边长是1厘米。

生3:小棒长1厘米。

生4:钢笔粗大约1厘米。

生5:火柴盒的厚大约是1厘米。

活动六:说一说

师:请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也是1厘米。

(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小手指1节的长约1厘米,有的说大拇指甲的宽大约1厘米,还有的说1粒大豆的长大约1厘米,钢笔上橡皮头的长大约1厘米……)

三、汇报交流,拓展新知

1、仔细观察先估一估再填空。

2、认识“几厘米”

师:现在我们一起仔细观察各人手中的直尺。你看到了些什么?

生1:我知道10厘米的长度,尺子上从刻度0到刻度10是10厘米。

生2:10厘米里面有10个大格,也就是说10厘米有10个1厘米。

生3:从刻度1到刻度3有2厘米。

生4:不对,是3厘米。

师:为什么是2厘米?

生1:因为从刻度1到刻度3有2大格,尺子上1大格表示1cm,所以是2cm。

四、课堂小结(略)

课后反思:

“认识厘米”,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教学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但具体比较操作与应用有一定难度。由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常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朦胧到明晰,直到灵活运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学生不断感知、体验、实践、交流反思、产生情感从而达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所以,要上好此课,必须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如何让学生认识“厘米”这一单位呢?片段一设计了用不同的“东西”测量课本,结果不一样,使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同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的结果都不一样呢?矛盾冲突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种需要。接着教师拿出直尺让学生观察,并辅以课件演示启发学生找出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cm的表象,为进一步认识厘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何将1厘米的教学转变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过程呢?活动中的找一找——初步认识刻度;量一量——尝试体验初步建立表象;比一比——感受新知,形成数学模型;想一想——抽象概念,建立空间观念;摸一摸——反思实践,应用数学模型;说一说——联系生活,拓展想象等环节都是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让学生自己去经历、体验、想象,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感受,并形成1cm的空间观念,从而促进对“1厘米”认识。这种体验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促进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构建所学知识系统。

如何强化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呢?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观察直尺,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摸一摸、找一找、估一估”等活动加强个性化记忆和理解。如,摸出一支粗约1厘米的钢笔、厚1厘米的火柴盒,观察小手指一节的长……这些都是学生体验的结果。用蔬菜图估计长度,强调体验过程,把对1cm的体验最终落实在生活实践中。二度开发教材、灵活使用教材,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反思,在反思中调整,在调整中建构。

由于整堂课关注的是学生的体验,所以学生学得非常兴奋,兴趣非常浓厚,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这种变教材为“学材”,把教材上“静止状态”的学习材料转化为“动态生成”的活动情境,不仅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体验”的空间,还使他们牢固地建构了1厘米的长度概念。

上一篇:物业管理日志下一篇:鼠的大尾巴-童话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