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

2024-04-23

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共6篇)

篇1: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

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试论我国老年社会保障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

指导教师:赵金凤

学 院:管理学院 专 业:社区管理与服务 班 级:11级 学生姓名:刘旗 完成日期:2014-4-

1目录

标题:试论我国老年社会保障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中文摘要、关键词„„„„„„„„„„„„„„„„„„„„„„ 英文摘要、关键词„„„„„„„„„„„„„„„„„„„„„„

前言„„„„„„„„„„„„„„„„„„„„„

一、老年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老年社会保障的概念………………………………………………

(二)老年社会保障的重要意义…………………………………………

(三)老年社会保障的现状………………………………………………

(四)老年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

(五)我国人口老龄化面对的严峻趋势…………………………………

(六)我国目前主要养老模式分为几种…………………………………

二、我国老年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一)我国城镇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进程以及内容……………………

(二)我国农村老年社会保障的发展……………………………………

致谢„„„„„„„„„„„„„„„„„„„„„„„„„„„„„ 参考文献„„„„„„„„„„„„„„„„„„„„„„„„„„„

《试论我国老年社会保障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我国老年社会保障的现状以及问题与对策摘要

中文摘要:本篇文章主要围绕着怎么看待我国的老年社会保障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对策来进行的论述。文中介绍了在对待老年社会保障的这种问题的分析介绍以及现状存在的问题,养老保障机制的成熟度如何,不成熟体现在哪,应当如何改进。现今社会养老模式的分类,分为几种。和如何解决这类的问题。

关键词:老年社会保障 问题与对策 解决与改进 养老模式

English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revolves around som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how to treat the elderly social security for discussion.In this paper are introduced and current situation in the issue of social security for the aged of the problem, the maturity to old-age security system is not mature, which should be reflected in, how to improve the.Nowadays the society endowment pattern classification, divided into several.And how tosolve these problems.Keywords: social security for the aged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solution pesion mode

前言:

我国老年社会保障存在着社会关注度不高、社会救济水平不高 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以及养老观念保守等等的问题,政府部门应当认识到其重要性,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养老保障制度。

一、我国老年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老年社会保障的概念

老年社会保障作为社会保障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指对退出劳动领域或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实行的社会保护和社会救济措施,包括经济医疗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社会保护和社会救助。

(二)老年社会保障的重要意义

1、老年社保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最为重要;

2、老年社保是社会中每个人都必须拥有的;

3、老年社保是社会运行与发展的需要;

4、实行老年社会保障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团结以及协调与发展。

(三)我国老年社会保障的现状

我国老年社会保障存在社会关注度不高、曾次不均、养老和医疗保险覆盖面狭窄、社会救济水平不高、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以及养老观念趋于保守等问题。

(四)我国老年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

我国老年社会保障的老年服务体系在多年的逐步完善下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一是养老服务的政策法规建设不断推进,二是养老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确立,三是养老服务多元化投入格局日趋形成,四是养老服务体系的惠及范围逐步扩大,五是养老服务体系的能力建设不断加强,总体上来看,还是不错的。(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面临的严峻形式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总共有三大点: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

(六)我国目前主要的养老模式分为几种

家庭养老、社会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目前存在的三种基本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是传统的养老模式,养老院等机构、社会养老是社会化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新兴的、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有机结合的社会化养老模式。

二、我国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一)我国城镇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进程以及内容

建立新的城镇养老保障制度,新的基金筹集方式,社会统筹与个人相结合,扩大养老保险金的来源,扩大养老保险在社会的覆盖面,建立退休金与社会经济发展挂钩和由单位管理向社会化管理过度等。

(二)我国农村老年社会保障的发展

内容:主要有社会救济和社会养老保险两方面:由国家和社会集体对农村基本无劳动能力的、无生活来源、无依无靠的老年人以及残疾人实行的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的供养制度。其中这五保制度有两种方式:一是集中于敬老院供养,二是对老年人的分散供养。

正文:《试论我国老年社会保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严峻的问题,老年人的比重在社会上持续增长,给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中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人口老年化增长过快的国家,自计划生育以来,我国的人口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不排除我国人口老龄化所面临的严峻的问题。庞大的老年人群的存在,我国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健全与完善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此,我们更要努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正确的面临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巨大的挑战。最终目标是是我国的老年人真正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为。

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报告。报告显示2010 年我国六十岁以上的人口约为17765万人,占总人口13.26%,其中65岁以上的人口约为11883万人,占8.87%......,重重的数据表明我国老龄化的进程正在高速的向前推进。人口老龄化可以分为:未富先老,富老同步,先富后老几方面,种种数据表明我国是属于“未富先老”这一模式的,也可以概括为

“二高三大”的特点:高速 高龄 老年人数量庞大 老年抚养比大 地区差异大。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的影响,分为三点:一 对抚养比的影响,根据数据显示,在1950年到2050年的百年间,如果按60岁为老年的标准,显示了少儿的抚养比正逐步下降,而老年人的抚养比在上升,子女扶养老人的担子正在加重,平均每对对生子女家庭的夫妻要不仅照顾自己的幼儿还要照顾四个双方家庭的老年人,在这个社会竞争压力力如此巨大的情况下还得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孩子,还得顾上双方的老年父母,压力不是一般的大,而且现在的老年人不愿意去相关的养老机构去养老,习惯与家庭养老这种模式,在我国,养老观念趋于保守,家庭养老是大家普遍习惯的养老模式。二 对养老金制度形成了压力,给国家财政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三 对医疗保障的影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增长,老年人对医疗保险的需求将会急剧增加,而医疗保障金就得增加,这也是一个必然的现象。

老年社会保障作为社会保障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指对退出劳动领域或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实行的社会保护和社会救济措施,包括经济医疗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社会保护和社会救助,它是每个老年人都应该享有权利。多年来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改革下,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根据国家对于城镇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上看,成效还是不错的,建立了新的养老保障制度,新的基金筹集方式,充分的选用了社会统筹与个人相结合的方式扩大了养老保障保险在社会城镇的覆盖面,其次农村养老社会保障制度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五保制度充分优化了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为老年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养老服务政策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养老保障服务体系框架的基本建立,服务体系范围不断的扩大。许多地方的政府就养老保障这一体系进行了创新,积累了很多有效的好经验。

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很多不足的方面。我国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还处于初步阶段,未达到西方等发达国家的成熟阶段。面临着重重的问题去发展改进,我国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总体上来看社会化水平低,目标人群的覆盖面窄,思想观念上不适应社会养老保障机构的养老模式,大多都仍处于固有的家庭养老模式,并且属农村的居多。我国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也存在着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问题,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混乱 管理机构

重叠、工作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而且存在着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拥有专业化水平取得职业资格的养老护理人员并不多,据统计,全国仅有两万人。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大多都是一些文化水平较低的40或50左右的中年妇女或者社会的农民工等的打工人员,以至于现在的一些养老机构仍然停留在给与老年人吃饭,穿衣,洗澡的照顾方式,而忽略了应该做到的“五个老有”。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的影响:退休人数急剧增加,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总费用增加;在职人员趋于减少,缴费者人数相应减少;退休后平均期望寿命提高,享受医保的时间相应延长;退休人员的平均医疗费用高于在职职工,高龄老年人口高于低龄老年人口;需要护理的病人增加,护理费用大幅度上升。再者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地方养老保障体系的政策出台的不够到位,一些地区和部门的认识不到位,实施的力度不强,很难落实到位。

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对策: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是指国家和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一般由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努力扩大保障范围,丰富社会保障的结构内容,积极推进社会保障的进程。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多渠道筹集资金;在适当的时候提高法定退休年龄;保证养老金的可持续发展。完善社会医疗保险,鼓励不同组织形式的医疗机构的竞争。强调资金保障与服务保障相结合,是因为资金保障是老年人享受养老服务的物质基础,服务保障是养老消费行为的最终指向,前者解决的是“有钱可消费”问题,后者解决的“钱有地方消费”问题,二者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加强资金保障,让老年人有钱享受养老服务。强调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是因为没有政府的主导,养老服务就难以发展,还可能会失范失序;没有社会参与,就不可能满足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

老龄化的背景下,建设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尤为重要。完善社会保障资金支撑体系,建立多元支撑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能否正常运行,资金是后盾,必须切实抓好社会保障资金的征收、管理、运营、监督工作,逐步建立起以社会保险费为主体、以财政支出为重要补充的、以多种渠道筹资为辅助的社会保障资金支撑体系。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最初只覆盖

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及其职工,要努力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特别是对于农村养老保险的建设。适当延长退休年龄,随着科技发展,医疗条件提高,人类的寿命普遍延长,身体素质也相应提高。我国的退休年龄普遍较低。我们应当考虑适当延长退休年龄其好处至少有三:老有所为,于健康有益,有效合使我国养老统筹基金一年增加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约200亿元,理使用人力资源,不仅使老年人老有所为,还能节省养老保障总的开支。要建立个人养老储蓄制度,保护和鼓励养老储蓄。既可以减轻子女的赡养压力,也可以缓解由于人口老龄化使养老保障支出逐年增长而带来的经济压力。加快构建社区养老服务平台,促使家庭养老社会化。现在空巢老人数量越来越多,社区养老既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行社区养老这一模式可以使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到“养、医、乐、学”服务,而且更加适合老年人的生活方式。

通过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所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很不完善的阶段。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体系。我国老年社会保障存在着社会关注度不高、社会救济水平不高 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以及养老观念保守等等的问题,政府部门应当认识到其重要性,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养老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必须加快社会保障立法的步伐。当务之急是尽快制定社会保险法,明确社会保险主体的权利义务,使社会保险各项制度在法律的强制性原则下有效运行。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形式不容乐观,我们要努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做好防范措施,正确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完善加强建设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争取做到更好,使更多的老年人能够享受到国家的优秀政策。

参考文献

注释或参考文献内容:包括:序号,书名,主要作者,出版社,出版年月。(宋体,五号)

注释或参考文献的著录,按文稿中引用顺序排列,并在文内相应位置用上标标注,即用①②③„为上标。

刘正生,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06 杜鹏.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 [J].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李爽,张本波.我国社会保障现状及政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08 郭曰君.论社会保障权的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

致谢

本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在此感谢赵金凤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铁岭师专大学管理学院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篇2: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

老年保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养老保障的制度安排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福利体系甚至国民经济的走向和运行。伴随老年保障逐步变成社会性的制度,政府在其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要实现“老有所养”的社会和谐目标,需要加快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以及无保障老人的养老补贴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基础养老金运行机制。

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中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逐步建立了多种类型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城镇地区,主要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制度;在农村地区,主要是民政部1992年推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进入21世纪以后一些地区开展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另外,一些地区还对跨地区就业的非户籍就业人员(主要是农民工)建立了单独的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覆盖的人群不断增多。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和拥有退休金资格的从业人员约为2亿人,已经领取基本养老保险金(4954万人)、离退休金(约800万人)和农村社会保险养老金(392万人)的总人数约为6000万人。

篇3: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

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成就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基本养老保险是指国家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劳动者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或解除劳动义务的年龄界限, 以及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 为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经过20多年的改革, 我国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基本实现了从单一责任主体走向多方分担责任, 从单位封闭运行走向社会化的根本性变革。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 创造性的实现了以现收现付为基础的社会统筹制度和以完全积累为基础的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 力图在制度设计中实现互助共济与抵御老龄化风险的双重功能。这种统账结合模式的养老保险模式的建立, 不仅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 而且为其他国家应对老龄化挑战提供了新鲜的经验。

在肯定养老保险制度取得成就的同时, 这一制度目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社会养老覆盖面过窄, 尤其是老年人、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农民工和残疾人中的大部分都没有享受到社会保险的权利。截至2012年底, 我国60岁以上老人19, 400万人, 参加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只有6, 911万人, 约占老年人总数的35.6%。

2、制度碎片化现象严重。在我国, 不仅在城市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养老保险制度, 在农村还有农民工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等。

3、权责模糊,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权责划分不清。中央政府承担主要的财政补贴责任, 而养老保险却一直处于地方统筹层次, 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权和事权无法统一。

4、不同养老保障制度间的待遇差距巨大。在城市, 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差距越来越大。另外, 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养老金待遇水平也相差悬殊。当然, 我们也看到政府为解决这些问题所做的一些努力。李克强在新的一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此项改革旨在缩小群体间的差距以有利于社会公平。

以上突出的问题, 既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2008年的金融危机已经让我们看到, 我们再不能主要依靠出口来拉动我国的经济, 拉动内需已显得尤为重要, 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拉动内需的重要保证。

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是否有条件发展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

老年人社会福利是根据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和老年人自身特点, 以改善老年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目的, 由政府和其他各种社会组织所提供的福利项目、设施和服务的总称。

纵观我国养老保险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 人口多, 底子薄, 不能有过高的标准, 只能逐步来;另一种观点认为, 我国的发展格局是经济腿长, 社会腿短, 面对老龄化带来的诸多挑战, 我们不能只依赖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必须尽快发展我国的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

从国际社会的角度来看, 其他国家都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发展的福利制度呢?

———英国在人均只有几百美元的1908年, 就开始颁布《养老金法》, 对70岁以上没有退休金的老年人一律发放养老金。

———印度目前人均还是800多美元, 但他们早已实行全民医疗免费和教育基本免费的制度。

———日本1965年的人均GDP为1, 070美元, 但早在1951年就颁布了《社会福利事业法》, 1957年就设置了老人年金制度。

至于各国的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老年人福利, 都是在人均1, 000美元发展水平时期就已经建立并基本完善的制度。

改革开放30多年间, 我国GDP年均增长9.8%, GDP总量已从1978年的3, 600多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56.9万多亿元, 人均GDP超过6, 700美元。我国人均GDP已经进入了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与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比较, 我国是时候推进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了。

以北京为例, 2008年1月1日起, 北京市60岁以上城乡无社会保障的老年人每月能领取到200元的福利养老金。这也是全国首个统筹城乡、标准一致的福利性养老保障办法。从2008年10月1日起, 北京市施行居家养老政策, 为特殊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补贴。发放的对象包括60岁以上分散居住的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低保对象、低收入对象、市级以上劳模、归侨、纯老人户 (包括仅与残疾子女居住的老年人) , 80岁至89岁老年人中的生活半自理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 90岁以上老年人。这些老年人每月可以得到政府50~200元的服务补贴。

2009年1月1日,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开始享受各项优惠政策, 尤其是免费坐公交、逛公园的优待。以上这些都是政府向老年人提供社会福利的初步探索。

三、建立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的可行性

1、从养老保障制度的待遇水平来看, 总体水平仍然偏低。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来看, 到2011年底, 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仅为50.3%。为确保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在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下, 应积极推动企业年金, 职业年金及其他形式的老年经济保障发展。比如, 北京的养老服务补贴的模式是否能向全国推广。

2、受中国传统文化及现实国情的影响, 大多数老人不愿离开自己生活熟悉的环境, 因此居家养老是最适合中国的养老模式。另外, 独生子女政策使得中国的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 比如“四、二、一”家庭结构 (四个老人, 两个子女, 一个孙子) 的出现, 使得家庭提供的养老帮助已经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因此, 应充分发挥社区的地缘与价格优势, 形成老年人之间的互帮互助的养老模式。再者, 应鼓励社会机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 最终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料为依托, 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3、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业。据民政部发布的《201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2年底, 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12, 714万人, 占全国总人口的9.4%, 比上年上升了1.8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19, 390万人, 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4.3%。据人口学家预测, 2010~2040年将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快的时期, 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2040年将达到22%, 2055年达到25%。我国老年市场的年需求为1万亿元, 而能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的供给还不足1, 000亿元, 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正在日益凸显。所以, 政府应该发挥引导和推动的作用, 引入民间资本积极发展老年服务业包括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用品、家政服务、娱乐活动设施、保健服务等。据统计, 在未来养老护理人员的需求至少在1, 000万以上, 因此制定激励机制, 引导下岗人员积极参与老年服务业, 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就业问题, 也会促进老年福利的发展。

摘要:目前, 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然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完善、覆盖面过窄、保障水平低等诸多问题已经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养老的需要。因此, 改革我国养老保险制度, 完善老年人社会福利政策, 加快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 已经成为我国应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的关键。

关键词: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M].人民出版社, 2008.

[2]王振耀.建立与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J].社会福利.

篇4:浅析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主体

摘要:未成年人社会调查主体是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方面的重要部分,主体的能力大小与资格适格在调查过程中影响着调查报告的质量问题。本文将从调查主体的具体规定、权限范围、调查启动权等问题进行相关探讨,并提出相关的建议来完善调查主体规定的不足。

关键词:未成年人;社会调查;调查主体;问题建议

一、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主体的认识

(一)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主体的法律规定

2013年新《刑事诉讼法》第168条规定中首次将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合法地位正式确立并明确规定了社会调查的主体范围。明确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根据情况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调查。相关司法解释中又进一步具体规定了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关于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方面的权利。因此可知,我国当前关于未成年人社会调查主体主要包括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但是过多的社会调查主体,使得调查操作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因此,有必要分析和完善未成年人社会调查主体问题。

二、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主体规定中存在的问题

(一)启动调查主体未具体规定

刑事诉讼法中虽然明确规定了公检法三机关可以作为未成年人社会调查的主体,但是,社会调查工作既包括调查权的启动与调查权的具体实施,二者之间都需要有主体来开展此项工作,那么公检法三机关是作为调查权的统一的主体,还是启动主体与调查主体相分离,法律并未作出明确的界定,如果公检法既可以是调查权的启动主体也可以是具体调查主体,也就是启动主体与调查主体为同一主体时,调查权与启动权完全有公检法来进行,不利于社会调查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调查主体权限范围规定不明确

1、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公安机关可以对可能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原因进行调查。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对导致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可能实施犯罪行为的各方面因素进行的一个较全面的调查,在一定情况下能够很大程度的影响公安机关的相关决定。比如,调查材料的影响程度高时,公安机关在做出立案以及批捕申请等方面的决定时,会充分考虑调查材料的内容。但是由于拥有侦查权的公安机关是最先接触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在侦查过程中往往受到有罪思维的影响,在侦查之前就已经先入为主的认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是有罪的,在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下,侦查机关在侦查过程中往往忽视对犯罪嫌疑人无罪证据的调查和收集,不利于犯罪嫌疑人无罪或最轻的定罪量刑。由公安机关在侦查阶段对其进行社会调查,不仅加重了公安机关的工作量,也不能够完全保证公安机关调查工作的质量。公安机关应注重案件本身的侦查,对未成年人的社会调查可由其他机构专门负责。

2、检察机关。检察机关的具体权限范围在法律上的规定不全面,社会调查是适用于检察机关的全部工作范围内还是就某一程序范围内。比如,在批准逮捕阶段中对未成年犯罪人开展的社会调查,法律规定检察机关必须在7天内做出批捕决定,这就意味着,检察机关需要在这短短7天内,除了研究案情来决定是否批捕外,还得抽出时间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来进行社会调查,如此仓促的调查过程,可想而知,调查结果往往不够全面和正确,对未成年犯罪案件的起诉与否,大大降低了其应有的参考价值。

3、法院。人民法院在审理未成年刑事案件过程中,对社会调查的重视以及社会调查报告材料的引用,对未成年犯罪人的判决结果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法院是一个中立的审判机关,在法庭上听取控辩双方的辩论后,依法作出相关判决的。法院成为未成年人社会调查主体,会不可避免的依据自身所进行的调查报告内容来进行定罪量刑,使得法官脱离了中立思想的存在,不利于审判中立原则的贯彻和实施,也不利于未成年犯罪案件的公正审判。同样法院审理案件工作量大,所以对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工作这方面就不能做到全面正确的调查,有损未成年人的正当利益。所以为了防止法院的权力滥用问题出现,法律上应明确规定法院的主体调查范围,过于原则性的法律规定,并不能解决操作性强的社会调查工作,制作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必须具有明确的调查主体才能够保证调查报告的正确性与公正性。不然可能影响社会调查报告的中立性,侵犯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比如法律规定人民法院有社会调查权,但是法院同时还是审判机关,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受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认为未成年人已实施犯罪或构成犯罪,因此法院在对未成年人进行社会调查报告时,可能导致调查资料的不全面,需要规定由办案机关或者办案人员之外的主体来实施社会调查。当前立法对这方面规定较为模糊,不利于办案机关进行规范有序的调查工作开展。

三、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主体的完善与建议

(一)具体规定启动程序的调查主体问题

尽管刑诉法中确立了公检法对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社会调查权,但是法律规定内容还不完善,尤其是对调查主体的规定方面缺乏具体的规定内容。对于该权利何时启动也就是何时行使,以及启动权与调查权的主体是否都有同一主体来进行都未作出明确规定。法律法规应明确规定启动未成年社会调查权的程序问题,比如启动调查的时间规定应具体确定下来,以便于调查主体之间避免不必要的调查冲突,影响办案效率。所以需要明确公检法各自的调查启动时间,避免司法资源的浪费,保证调查报告的正确性与严谨性。

(二)确定调查主体的调查权限

调查主体的调查权限方面主要是针对调查工作的调查内容来讲的,法律应具体规定未成年人社会调查的调查内容,排除不必要的调查内容,确定调查主体的调查权限内容,促进调查效率的提高,节省司法资源。区分调查内容与办案机关对有关事实依法查明的不同之处。其次,调查内容中也应避免与定罪有关的一些事实问题,只涉及到影响其犯罪的重要原因。调查报告作为量刑情节在調查工作中应与法律早已规定的法定量刑情节和酌定量刑情节区分开来,防止调查资料的反复收集,节约司法资源,也不利于调查与搜集真正有利于未成年人的资料。因而,对于未成年社会调查报告方面,应主要针对导致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身危险性的发生,引发其犯罪产生的原因,并且在现有的诉讼程序中又不会关注的这些因素中来进行有关调查。

1、公安机关。进一步的确定公安机关在对未成年人进行社会调查时的调查权限与调查范围,具体规定出公安机关应该在哪一阶段或者可以在哪一阶段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进行社会调查。比如,在立案阶段作出相应规定,公安机关在立案之前是否就应对未成年进行立案调查,或是在立案之后的哪一阶段或是任何阶段都应考虑对其进行社会调查。

2、检察院。检察机关的调查权限同样需要引起重视,尤其是检察机关在批捕、审查起诉阶段,开展社会调查工作的必要与否,社会调查报告内容的合法与否,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对这两个阶段,法律应作出一个更为完善的补充,明确检察机关的调查权限范围和具体的调查内容,进一步的保证监察机关的调查主体地位,确保检察机关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3、法院。法官在审判过程中,对于是否采纳社会调查报告的情形,应明确体现在判决书上,并且应使其法定化,并且是法官必须履行的而非是可以履行的义务。使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切实成为对未成年犯罪人定罪量刑的一个重要依据。(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兰英、程莹:“新刑诉法关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规定之评析”,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年第6期。

[2]陈立毅:“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研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年第6期。

[3]高维俭:“少年司法之社会人格调查报告制度论要”,载《环球法律评论》,2010年第3期。

篇5:浅析中西老年社会福利制度的差异

章思思

【摘要】 老年社会福利制度是基本社会福利制度之一,它同时是社会保障制度中重要的一部分。并且,现在的社会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在为社会做出贡献后是否能够安享晚年,这成为许多国家的政府面临的一重大考验。因此,老年社会福利制度成为人口老龄化危机的“缓冲器”,它在我们的社会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随着社会福利制度的不断发展,老年社会福利制度在不同的国度里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模式。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同时带来了不同国家关于老年社会福利制度的差异。本文运用比较的方法对西方的几种典型国家的老年社会福利制度和我国的老年社会福利制度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就西方的老年社会福利制度对我国的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 “社会福利制度”; “老年社会福利制度”

“中西差异 ”;

“启示”

Title: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old age

social welfare system Abstract:

Old age social welfare system is one of the basic social welfare system,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And now the aging of the society popul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 and older persons as a vulnerable group, in making a contribution to society can enjoy their twilight years after, many Governments faced a major test.Therefore, the old age social welfare system as the population ages crisis “bumpers”, it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our society.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welfare system, old age social welfare systems in the different countries presents pluralism and diversity patterns.Pluralism and diversity brought about differences in the old age social welfare systems in different countries.Using comparative methods typical of the western country’s old age social welfare system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of the old age social welfare system, and on the effects of the old age social welfare system of Western thought and reference.Key words:

“ social welfare system”;“old age welfare system” “ the difference of Chinese and Western”;“enlightenment”

一、社会福利制度与老年社会福利制度

福利一词的英文翻译是“welfare”,来自于拉丁文中的“well”和“fare”,分别表示“好”和“生活”的意思;因此,福利的英文意思是安乐的人生和良好的生活状态。而关于社会福利这个词的一个准确的定义,至今还没有。在国内和国外的学者对这个词的定义都有不同的见解。综合所查的的资料,社会福利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来理解。狭义的社会福利通常是指国家政府部门通过财力和政策手段保障特殊人群的生活并且使其社会生活得到改善,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的一种制度措施。广义的社会福利制度包括了各种具体的社会福利制度,涉及到各个方面,它的对象不再是指特殊群体,而是广大公民,它是指支撑社会福利制度并确保其有效运行,以满足福利对象需求的一整套相互联系的观念主张和资源、制度、组织、人员、程序和技术安排。

从广义的社会福利制度可以知道,它包括很多方面,它是一个立体的概念,可以反映到人们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作为其中重要一部分的老年社会福利制度,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指给伤残的、患有疾病的、无法自理的、无人照顾老年人的一种的福利制度,还指所有的老年人享受的福利待遇:不仅指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还指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和精神需求。因此,老年社会福利制度在各个不同的国家有着重要的地位。

二、西方国家几种典型的老年社会福利制度模式

(一)英国的终身型老年福利模式

从1601伊丽莎白《济贫法》再到1942年的《贝弗利奇报告》,英国开创了福利国家的先河。英国推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政策。英国的老年人普遍认为子女有自己的家庭需要照顾,父母不应当成为子女的累赘。英国的子女成年以后大多数选择与父母分开居住,因此英国的子女与老年人共同生活的同住率很低。那么,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全被政府来解决。在英国,只要达到一定的法定年龄,就可以享受国家给予的一切福利待遇。在英国,老年人享受公费医疗,有专为老年人设置的老年人医院,并且,它的医疗机构与社区结合,配备老年人健康访问员,按照医生的建议的指导定期到老年人家中探视,提供治疗康复等方面的建议。除此之外,还有家庭服务员,提供饮食服务,办老年人俱乐部等。

(二)瑞典的福利型老年福利模式

瑞典是福利国家的典型代表国家之一,在丹麦籍作家埃斯平-安德森的《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中,它属于斯堪的纳维亚福利国家,是在那三个世界之中一种去商品化程度最高的。它是福利国家的“福利橱窗”,同时是北欧福利型模式的创始者。该模式有六个原则:1.普遍性的福利原则;2.有一个强大的公共执行部门;3.以国家税收作为福利基金的来源;4.公民和居民享受福利的权利受国家法律保护;5.待遇人人平等;6.有较高的社会津贴水平,老年人福利是瑞典社会福利的重要的部分之一。瑞典的老年福利政策的目标—让所有的老年人都有可靠的经济收入、良好的住房条件和必要的社会服务,并有机会参加各种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三)法国的完全型老年福利模式

法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社会国家,但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有名的老年型国家。2011年,在新华网上显示法国的65岁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9.1%;总供养系数大,人口预期寿命高,法定退休年龄低。因此,公共退休金的支出加大。即使这样,法国政府依旧对本国的老年人福利待遇并没有减少,采取的仍然是完全型的老年福利模式,即对老年人的生活一切都由政府负责。但针对政府的财政在公共退休金的开支日益增大,法国政府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1.鼓励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2.鼓励生育减缓人口老龄化过程;3.设法吸收外国年轻工人入境,弥补国内劳动力的不足;4.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

(四)美国的国家—社区型老年福利模式

美国是一个仅有几百年历史的国家,它的社会福利事业却发展的并不比其他发达国家迟。1935年《社会保障法》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开始在社会保障这一部分投入重视。但是美国1944年就成为老年型国家,老龄化发展速度都比法国和瑞典快。美国政府为了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在本国设有老年保险、老年医疗保险、老年医疗救助、老年人养护之家(收养患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家中无人照顾的老年人)、养老院、老年公寓、对老年人的退休后的再就业给予鼓励和帮助。美国为老年人提供各种保险,养老方式偏重于社区照顾。因此,美国的老年福利模式称为国家—社区老年福利模式。

(五)日本的家庭—社会型老年福利模式

日本虽然的人口总数不多,但它的经济发展速度快,没有经过很长的时间,就挤进工业化发达国家行列。经济的发展迅速同时带来了新的问题—日本成为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在日本,老年人与子女一般情况下是住在一起的,这是他们的一种传统文化。因此,因为这种传统的文化,日本政府对日本老人推行的是家庭—社会型养老模式。1986年,日本政府发表《厚生白皮书》要求建立以个人自理自助为基础,以家庭和社会为依托,以国家为后援的“健全社会”。家庭—社会老年型福利模式给日本老年人一个舒适的晚年生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养老负担。

三、我国的老年社会福利制度

我国的社会社会福利制度始于上世纪50年代,经历了还不到100年的发展历程,仅有60几年的发展历程。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历史,虽然没有西方国家的历史漫长,但是它的建立对我国的公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老年社会福利制度作为它其中的一部分,同样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且我国的老年社会福利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我国的老年社会福利制度最开始的时候,它的保障形式单

一、保障对象狭窄和保障水平偏低。起初,它的保障对象只是国家工作人员,且只有实体形式的保障。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我国的老年社会福利制度的保障对象得到扩大,保障水平得到提高,保障形式得以多样化。现在我国的老年社会福利制度的内容包括以下内容:

(一)老年福利津贴。它是一种普遍养老金计划,这些计划为所有超过规定的法定年龄的社会成员提供养老金,而不管他们的收入、就业状况或者经济来源如何。这种发放方式使得养老金成为公民的一种平等权利。老年人福利津贴的发放对象适宜从高龄老人开始。

(二)社会养老。老年人能否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他们认为合适的生活方式,是衡量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最传统的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再加上家庭的日益小型化和核心化,家庭养老方式越来越不足以承担起养老的重任,因此,家庭养老有着向社会养老演变的趋势。而社会养老则是由国家和社会为所有老年人提供生活保障以及必要的福利设施和服务,承担起养老的责任。

(三)居家养老。由于我国的家庭养老传统观念浓重,机构养老、社会养老不一定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但家庭养老又无法承担起完全养老的重任。因此,居家养老是一种最佳的养老选择。这种养老方式和日本的家庭—社会型养老模式相似。

(四)老年福利机构。国家鼓励和扶持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兴办各种老年福利设施,如老年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老年医疗康复中心、老年人俱乐部、老年人文化活动中心等。这些福利机构的设立,为老年人陶冶情趣、驱除孤独、促进身心健康、发挥了重大作用,满足了老年人的各种生理和 精神需要,使他们能够安享晚年。

我国的老年社会福利制度所包括的内容是丰富的,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老年社会福利制度已经完善。

四、我国的老年社会福利制度与西方的差异比较

不论是我国的老年社会福利制度还是西方的,都是为了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虽然西方的也还有完善的地方,但是他们国家的老年人生活质量明显比我国的高,我国的老年社会福利制度与西方的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的老年社会福利制度在以下几方面与上面所列举的西方几个国家的老年社会福利制度存在的差异。

(一)保障的对象没有全覆盖。我国的老年社会福利制度的对象并没有保障到全体公民,只是保障了一部分,特别是农村的老年人没有老年保障。

(二)保障的水平较低。这一方面可以在日常照料方面、住房福利方面、医疗福利方面等具体方面来体现,我国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水平依然停留在“老有所养”的层面,即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水平。

(三)保障方式中精神方面比重过低。2011年,虽然我国老年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第十八条新增内容,“赡养人与老人分居的,应该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首次将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提升到法律层面,但是在实施方面仍然存在问题—老年人成为了最自杀率最高的人群、空巢老人死后几日尸体才被发现。这些事情的发生均说明保障方式过于单一,不注重老年人的精神层面。

(四)关于老年人的法律不够齐全和完善。我国只有一部关于老年人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而其他的关于老年人的专门法律法规就没有,而瑞典有《国民普遍年金保险法》、《未来的老年人政策:在老龄化社会中走向保障和发展的100步》,日本的《老年福祉法》、《老年保障法》,英国的《老年年金保险法》、《寡妇孤儿及老年年金法》等等。这些足以说明我国关于老年人的专门法律法规不够齐全与完善。

五、西方的老年社会福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的老年社会福利制度与国外的虽然差距很远,但不能盲目照抄照搬国外的经验,要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我国的人口基数大,老年人人口也在日益增多、综合国力不足以支撑福利型的社会福利制度、地区发展不均衡且城乡的贫富差距大等等。因此,联系这些我国的实际国情再借鉴国外的经验,才能真正弥补我国的不足,以下是从西方的老年社会福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一)政府与市场导向性老年福利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法国的和瑞典的。我国的发达地区可以推行此模式—东部地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好,政府经济实力强,居民生活富裕,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开放,对养老质量有较高的要求。近些年来,已有一些城市开始实行类似于这种模式的养老方式,比如上海的淞江福利院、广州番禹颐养园、浙江的浦江养老院等。(二)社区导向型老年福利模式。这一模式是借鉴了美国的国家—社区型老年福利模式的一些做法。此模式适合我国的中部地区,该地区的经济欠发达,政府经济实力有限,社区拥有一定的资源,老年人的观念也较为开放。因此,这模式可以在中部地区实行开来。(三)家庭导向型老年福利模式。这一模式是结合了日本的家庭—社会型老年模式中的一些做法。这种模式适合我国的西部地区,该地区政府经济实力相当有限,资源也相当有限,基本上只能照顾特殊的老年群体。从这次暑期调研的甘肃省的平凉市的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的结果来看,20%的老年人愿意去养老院养老,而80%的老年人依然愿意在家养老。这也就说明,在此地区的老年人家庭养老的传统观念浓重。因此,在西部地区,更适合家庭导向型老年福利模式。

参考文献: [1]埃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世界[M],商务出版社[2010] [2]戴建兵、曾艳春,社会福利研究综述[J],浙江科学社会报,2012(2)

[3] 刘静林,西方老年福利制度及我国的思考,2005

篇6: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

未成年人司法中的社会调查制度,因其顺应了国际社会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发展的一般趋势,同时符合未成年人的身心特征和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客观规律,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遵行。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未成年人司法被认为是当下司法改革的先驱,其中社会调查制度也一直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不仅“两高”在司法解释中对上述制度作了规定,许多地方的法院、检察院也纷纷出台了有关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规范性文件。然而,如果认真反思此项制度,发现仍然有许多基础性的问题有待探讨。

社会调查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困境:

1.未成年人司法中的社会调查制度的功能定位

未成年被告人社会调查制度(下称社会调查制度),又称为判决前调查制度或人格调查制度,是指在法院判决前,由专门机构对被告人的个人情况、家庭环境、犯罪背景等进行专门调查分析,并对其人身危险性进行系统评估后,将调查评估报告提交法院,供法院在量刑时参考的制度。从制度设计来看,社会调查制度的功能在于体现了对未成年人进行矫正和救治的态度,同时体现刑罚个别化理念。因此,社会调查制度原则上应当针对所有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展开。然而,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该项制度的操作出现了异化。一方面,未成年人司法调查制度的启动往往只是针对轻型刑事案件,这种案件选择性适用使该项制度的初衷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在实践运用过程中,该项制度往往客观上变成在“教育、感化、挽救”名义下迁就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盲目轻刑化的工具。

2.社会调查阶段不明确、调查主体不明确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社会调查应当在哪个阶段展开?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国目前的刑事诉讼程序实行的是纵向诉讼构造,在不同的诉讼阶段由不同的机关主导诉讼的进行。同时,我国奉行定罪与量刑程序合二为一的审判结构,定罪和量刑并未截然分离。因此,我国目前司法实践中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社会调查可以并存于立案、侦查、审查起诉以及审判、执行各个阶段。

事实上,由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的出台,在实践中法院和检察院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广泛开展了社会调查制度。公安部也早在1995年《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第十条中对此有所规定。实践中,昆明市盘龙区的“合适成年人”模式也将社会调查提前到立案侦查阶段。

根据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社会调查主体分为四类,即公诉人、辩护人、法院委托的社会团体组织的人员或其他社会工作者以及少年法庭的法官。从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四类主体均有存在,且具体做法也各有不同。例如,北京市石景山区检察院是由检察官自行开展调查,同时引入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调查;北京市一中院和二中院在实践中都是委托被告户籍地司法局承担社会调查工作;河南省兰考县法院则由法官自行调查;有些基层法院则委托陪审员进行调查。

上述做法对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社会调查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实践路径,有其合理性,但客观分析,却又各有弊端:由于各自身份及思维习惯的不同,律师的调查可能更关注有利于未成年被告人的材料收集,而忽略对其不利的因素;公诉人的调查则可能偏重于收集不利于未成年被告人的材料,而忽略对其有利的因素;法官自行调查虽然比较中立、全面,但法官人数有限,且自查自判有违中立的地位,难免有“先入为主”之嫌。

3.社会调查报告过于程式化,论证充分性欠缺

目前,各地在具体制度设计中希望通过规范社会调查的内容和设置社会调查报告的格式,使社会调查报告能够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统一性。然而,从具体的调查报告来看,普遍

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调查报告过于程式化,同时报告对被告人的描述过于简略,具体分析不够,调查结论和调查依据之间欠缺逻辑论证。

对完善社会调查制度的个人构想:

1.明确社会调查的功能定位。

既然未成年人司法社会调查的制度设计在于充分考虑未成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实现刑罚个别化理念,那么就应当扩大社会调查制度的范围,将其适用于一切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同时,又要防止将该项制度异化为对未成年人盲目轻刑化的工具,要审慎考察社会调查报告,中立对待社会调查报告的结论。

2.明确社会调查制度的主体,充分发挥法律诊所教育的作用。

从目前司法实践来看,社会调查的主体多元,实践中存在调查主体欠缺中立性、专业性的问题,同时调查主体的经费支出困境又限制了调查的深入开展。尤其是针对目前未成年人异地犯罪的案件,社会调查出现执行难的情况。另一个问题是,由于公检法三机关在不同诉讼阶段都有可能进行社会调查,因此一方面调查报告难以深入,另一方面又造成资源浪费。建议在司法行政部门设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前服务机构,安排专门的社会调查员,负责有关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社会调查工作,撰写社会调查报告。

另一方面,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和发挥法律诊所教育的作用。目前中国法学会诊所教育委员会的会员单位超过100家,全国各大法律院校都成立了法律诊所,在校的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作为未来的法律人,具有开展未成年人社会调查的天然优势,同时也是其社会实践的最直接和最无制度障碍的司法实践方式。因此,将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和法律诊所教育体制有机结合,是解决社会调查主体人员不足、经费短缺的一个有效模式。事实上,已有学者提出建立未成年人司法调查协作网的呼吁和建议。

上一篇:蒋老家小学教学五认真检查总结下一篇:损坏公物通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