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债务危机

2024-05-08

高校债务危机(精选6篇)

篇1:高校债务危机

我国高校债务危机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高校的跨越式发展使得我国高校形成了巨额债务。巨额债务引发的债务危机日益显现,高校债务危机所产生的危害对高等教育及金融甚至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鉴于此,本文试探析高校债务危机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校债务危机 危害 成因 防范措施 正文:

一,高校债务危机的起因。

高校巨额债务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既有国家教育政策、社会转型,又有高校自身发展中的问题。

1.扩招政策和高校评估制度催生了大规模的新校区建设

扩招政策是高校巨债的直接因素。从时间上看,高校巨额债务起始于1999年扩招政策。持续快速发展的经济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而高等教育长期走精英化的缓慢发展路子,对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有些不适应,且不利于缓解基础教育面临的巨大升学压力,又时逢亚洲金融危机,我国政府为尽快走出经济低谷,增加教育消费,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出台了高校扩招政策。扩招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由1998年的108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530万人,短短的8年时间翻了两番多。由此,扩建新校区以满足办学需要成为必然。与高等教育规模急速增大相伴随的是教育资源增长缓慢,生均教育资源急剧下降。为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制定高等院校设置条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评估方案等,对各高等院校办学条件如校园面积、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师生比等进行了硬性规定。这些文件的颁布并实施,有力地促进了高校自觉执行国家教育方针、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但也把大部分高等院校逼上了扩建新校区的道路。

2.教育经费的极度缺乏和贷款政策的许可驱动了巨额贷款

高校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经费的投入,以新校区建设为主的教学基本建设更需要大量教育基建费用。在高校扩招前,高等教育经费就低水平运行。1998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教育事业投入的财政拨款占总体教育经费的比重从1991~1997年下降了10.9%。几年扩招之后,2004年国家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为978.8亿元,占整个财政性教育经费的21.9%,占GDP的0.61%,总额虽然比1998年增加了1.69倍,但是由于在校生规模增加得更快,生均经费下降较大。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由1999年的2962元下降到2005年的2237.57元。财政经费占学校总经费的比重由1999年的61%下降到2004年的46.5%。即使学校加上学费和其他创收经费,生均经费仍然一直呈下降趋势。从国际比较来看,“经合组织”(OECD)国家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比例平均值是1.1%(2002年),我国远低于这一标准。在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下降和学费不能持续增长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的办学成本却稳步上升。

高校日常经费满足不了快速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从银行等部门融入资金。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鼓励运用金融、信贷手段,支持教育事业发展。”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积极利用财政金融、税收政策,继续鼓励社会、个人和企业投资办学捐(集)资办学,不断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提出:“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的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适当运用财政、金融、信贷手段发展教育事业,合理利用银行贷款,继续争取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这些文件明确了“利用银行贷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贷款打开了政策“缺口”。高校的快速发展及其稳定的收入来源成为银行竞相争取的优质客源,高校与银行的价值诉求与实现路径高度互补,使银校合作普遍展开,巨额债务由此产生。

3.高等教育对市场经济转型不适应

2003年,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然而,高等教育依然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堡垒,高校习惯了依靠政府。当政府财政拨款开始下降时,只好依靠学费;当学费标准已经达到上限时,只好把手伸向银行;当银行收缩银根,开始逼债时,只能处于一种无奈的状态,希冀政府再拉一把。长期养成的依赖习惯致使高校自身造血功能始终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从根源上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原因在于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对高等教育的市场属性认识不到位,即要么“泛化”高等教育市场化,要么完全“拒斥”高等教育市场化,忽略了市场化与公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尤其是在教育政策层面,对高等教育市场化始终缺乏政策认可,使得绝大多数高校对高等教育市场化持一种质疑或徘徊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高校社会融资机制和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降低了高校的融资能力。高校的市场适应能力不足,还表现在对经济发展形势的认识上,对资金规划预算等不能反映经济发展趋势。如在新校区建设中的建筑材料的价格上涨、发展过程中的教职工收入增长、教学仪器设备成本的增加等成本预算没有留出较好的空间。

4.高校建设中存在盲目、浪费现象

高校实行扩招后,不少地方政府积极投资开发高教园区、大学城项目,希望由此一方面拉动城市社会、科技、教育的综合发展,另一方面能增加土地转让金收入,扩大预算外资金规模。有的地方政府和高校为了打造城市名片,存在轻易上马星级豪华建筑、大兴土木重复建设、超规模建设、土地浪费甚至贪污腐化现象。高校为了尽快还债,在执行扩招计划时不顾办学条件盲目扩招生源和上马专业,为了解决盲目招生问题又大手笔高成本地引进人才、盲目合并等,如此恶性循环,都会引起高校经费压力的增加。

二、解决高校新区债务危机的基本对策

自吉林大学巨债曝光以来,破产成为了民间主流建议。纵观当前世界各国关于破产能力的立法例,大致有三种模式:商人破产主义、一般破产主义、折衷破产主义。1986年中国第一部破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只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统一了关于企业法人破产的适用依据,该法的适用范围为所有企业法人。我国的破产法奉行典型的商人破产主义,公法人和公益法人不属于企业而无破产能力。我国公立高校为典型的公益性事业法人,不具有破产能力,高校破产的强烈“民意”未必理性,有效化解债务危机以促进高校持续健康发展才是最应关注的问题。

1. 明晰高校产权

产权关系明晰是解决高校债务的基本理论前提。财产权回答产权主体必须干什么、能干什么,以及产权主体必须和能够得到什么。我国高校产权界定比较简单,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基本产权结构。从现有规章看,高校投资主要来自国家,国家是高校的当然所有者,高校法人实体则行使学校财产的使用权,政府拥有高校财产的最终所有权,高校拥有法人财产权,即高校财产现实所有权(使用权、分配权、部分收益权)。但我国高校产权界定没有转让权,其弱点是当教育这种共有资源的产品日益面对市场的时候,不利于成员对市场价格作出及时反应,也阻碍了优胜劣汰作用的发挥,导致资源无法向最有效使用它的人转移。然而,当前现实是,高校扩招之后形成的绝大多数财产如新校区等并不是政府投资或主要不是政府投资,而是高校通过融资等渠道产生的,国家把债务人的身份转让给了高校,从直接关系上看,高校成了债务人。

另外,高校产权归属不清。目前我国高校的产权结构已与计划经济时期发生了明显变化,随着高校投资多元化,高校产权结构已不再是单一国有的了。除了政府所拥有的那部分学校产权属于公共产品外,其余如学生的学费投入、社会集资投入、私人捐赠的投入等产权则属于私人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即使这些私人产品的产权理论上不用返还个人,但也不能自然划归政府,而应划归给学校才对。当然,我们提出明晰高校产权,并不是以产权改革为名义让国有资产流失,更不是用私有制解决一切问题。高校产权改革必须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公立高校尤其如此。要经营好高校,化解高校债务,必须着手对高校产权问题进行适当调整,明确产权归属,实现权、责、利协调发展。

2.政府采取合理的配套政策

政府的教育决策引发了高校扩建,高校的扩建又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默许,政府理应为化解高校风险伸出援手,何况财政拨款是国家教育发展的基石,经费投入高低本就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重要方面。而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一直低下,不少原国家部委高校划归地方管理或省部共建以后,生均教育经费下降更厉害。党和政府一直强调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政府要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然而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至今仍未实现,甚至低于部分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虽说财政拨款不可能全部给高等教育,但如果各级政府真的努力了,对于缓解高校财务状况无疑将起到积极作用。

与明晰产权归属相配套,高校债务归属也必须作出适当划分。需要以实事求是为原则,系统合理地划分当前高校巨额债务归属份额,明确哪些部分归学校承担,哪些部分归国家承担,政府辅之配套政策加以解决。债务清查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管理工作,在当前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时期,不仅对于探索建立适应教育体制改革要求的高校财务监管制度,推动高校完善管理和建章建制具有积极作用,而且对于加强高校财务管理,防范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督促高校开展债务清查,摸清债务的数量、分布、结构、资金成本、来源去向、使用、偿还和管理情况等,发现问题,为搞好债务管理奠定基础。银校合作是国家政策允许的,且有过不错的合作,只是由于债务危机的出现,银校合作走向了低谷。政府有必要支持并依法规范高校中长期贷款,缓解流贷的不稳定性。作为事业单位的高校,不具有营利性,政府宜出台相应政策,对高校贷款实施贴息等优惠政策。

政府对高校土地置换应给予支持和优惠,以扩大资金来源。近来,各高校曾经“以土地置换方式还债”的做法被国土资源部“叫停”。《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规定,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转让需要“经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和房产管理部门批准”,而且必须是“土地使用者为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高校用地是划拨用地,不能自主转让,但可以通过司法途径改变权属,即划拨地的使用权可以被人民法院查封甚至变(拍)卖。如果高校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债权人依法起诉的话,法院可依债权人的申请查封高校的土地,予以强制拍卖转让还债,并由受让方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并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教育部最近发布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规定符合条件的普通高等学校可以“利用学校名称、知识产权、管理资源、教育教学资源等参与”独立学院办学。这一举措似乎告诉我们,政府是否也可以出台政策,为公办高校利用自身富余、闲置的有形和无形的办学资源扩大资金来源,或扩大高校对自有财产的处置权。

政府制订募捐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的资助和捐赠。社会捐赠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资金来源,美国一些名校接受的捐赠与捐赠基金会投资收入,已占学校预算的20%~40%。在一些国家,几乎所有大学都设有基金会。在中国,这一渠道却相对艰难。政府应该明确鼓励社会各界对高校的捐赠,制定对教育捐赠减税或抵税等特殊政策来鼓励对大学捐赠,让他们能从捐赠中得到一些名誉与经济上的回报。

3.提升高校经营意识

解决高校新区债务问题必须发挥高校自身的主动性,主动性一旦调动,办法总比困难多。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说:“作为大学校长,应该有一种投入和产出的概念。”“要维持大学的良性运转,更好地‘经营’,需要有强烈的成本意识。”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高校一定要对投入和产出、成本和效益进行充分论证,谨慎选择;高校在利用通过负债取得的资金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加强对资金的计划管理和目标管理,保障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加强资金使用的制度建设和监管力度,避免不合理支出以及贪污浪费等现象,挤干高校教育成本中的水分。自2005年起,教育部建立了直属高校银行贷款审批制度,并在直属高校建立资金监控系统。未经批准擅自向银行贷款的,将追究学校及有关人员责任。地方政府也开始逐渐加强对地方高校的建设项目监管,而高校自身也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在基本建设项目中,要使大量的资金筹集和使用活动健康和有序地进行,更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有建立严密完善的控制系统,实行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完善有效畅通的运行机制,才能从内部杜绝一些违法违纪和管理混乱带来的损失浪费等问题。

直接面向社会提供服务。高校为社会提供的服务是多方面、多形式的,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为社会培养、培训所需的各类专业、各种层次的人才;可以承担地方、企业科技研究项目;可以参与地方高新技术开发以及参与地方、企业的咨询决策等。通过此举,既增加了大学的财政收入,又使大学的科研课题和教学内容根据社会需要不断更新。利用科技和人才优势进行校企合作是一条颇值得关注的筹措资金渠道。自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利用科技和人才优势或独立创办科技企业,或与企业联合创办科技企业,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已成为我国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力量,有些校办企业如北大方正、清华紫光等已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上市公司。

提升办学质量,打造品牌。高校品牌是指一所大学以及所培养的人才与其他高校相区别的一组稳定的信息。目前国际知名大学对自身和学生培养,都有自己的品牌定位,并精心打造。比如耶鲁大学“独持的领导者教育”、斯坦福大学的“学术—技术—生产力”的管理与操作等。我们要经营好高校,必须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这是打造品牌的基础。还要突出特色,使学生具备鲜明的个性,使学校具有鲜明的特色。同时,也必须十分注重学校以及毕业生的营销工作。通过媒体以及各种大型活动和赛事进行宣传,让社会了解学校,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支持,使毕业生能够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进而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

三、结语

对教育行为完全采用经济学分析并不适宜,巨额贷款的最大风险既不在于资和债的比例,也不在于高校还款能力和债务的比例,而在于院校的教育质量。短期内逼迫学校用捉襟见肘的学费还本付息,其结果只能是教育质量降低,生源减少,学校倒闭,银行烂账。因此,帮助这些高校集中精力办学,提高教育质量,延缓还贷危机,在公共财政更充裕、教育政策更完善的未来彻底化解这类风险,可能是最好的策略。

参考文献:《高校贷款的理性思考和解决方略》

《人民日报》

《化解高校负债危机应采取真正市场化手段》

邬大光 林莉 《财政与金融》 授课老师:杨帆

上课时间:2011年春季11~18周姓名:张超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年级:09级一班 学号:20094741

篇2:高校债务危机

【摘要】 自1999年国家实行高校扩招政策,加上原有高校体制的缺陷,全国高校普遍出现债务危机现象。目前,高校债务不仅数额巨大、覆盖面广,而且增长速度快,严重影响到高校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有效化解高校债务危机已经成为高校和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从高校债务危机出现的现状出发,分析其中的诱导性原因,最后提出自己的一些简单对策。

关键词高校债务危机原因对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与趋势》的综合报告中指出,中国高等学校在校人数在过去非常短的时间里翻了一番,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毋庸置疑,在过去“十五”“十一五”期间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飞跃性的进步。2005年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超过2500万人,2007年在校生规模达到2700万人。现在由于生活水平和教育观念的提高,在校生还在增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跨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与此同时,中国的许多高等院校也成为银行的“债务人”,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05年以前,我国公办高等院校向银行贷款总额达1500-2000亿元,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巨额的贷款负债已成为高校的负担,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 高校债务形成的原因高校扩招,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

推行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必然要求拓展办学空间,扩大办学规模,解决好办学容量问题;同时要保证和改善办学条件,解决好加油质量问题。从征地到扩建教室、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馆、体育场等教学

场所和学生宿舍、食堂等生活场所,需要开支巨额的建设性费用;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图书文献资料、扩大师资队伍、全面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等教学条件建设方面,需要开支大量的发展性费用。凡此种种,高校不堪重负,为了解决高校扩张的资金短缺问题,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向银行贷款。

2受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

上世纪末,除“部分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并在高等教育中起示范作用的骨干学校和少数行业性强、地方管理不便的学校”任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大多数高校下放由地方管理,一些重点学校由中央和地方共建。高等教育这以改革举措给地方财政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在地方政府收入没有明显大幅增长的情况下,高校、中专在较短时间内大量下放或共建,要求地方额外大幅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是不现实的,为了解决问题,只好转向银行贷款。

3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影响。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多种经费来源渠道中,财政性拨快是其主要的方面,它和学杂费收入相加约占普通高等学校办学经费的90%左右。《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名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实际末达到4%,虽然国家财政中教育经费支出展GDP比重逐年上升,但离目标相距甚远,此外在教育经费投入也存在向重点高校倾斜的问题,从而使一般的普通高校财政支出不够。

4我国高校创收能力有限。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高校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利用学校自身科技、智力、设施、设备和校产等优势,开展对外服务及销售所得收入,而在我国,大多数高校在这反方面明显不足。其他经费筹措渠道获取经费收入有限。

从我国高等学校目前的经费收入结构来看,主要除了财政拨款外,学杂费收入比例也在不断上升,但由于我国居民的实际收入和承受能力尚低,加上必须要考虑到广大农村和欠发达的地区的经济情况,向学生收取的学杂费的提高也有一定的限度。

同时,我国高校融资的渠道和手段有限,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自由通过银行来解决资金问题,从而必然会增加自身的债务支出,尤其是在当前,高校停止

扩招,生源减少的情况下,高校很难支付得起巨额的利息,更不用说偿还贷款了。

二 高校债务危机的危害

《2007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披露,到2006年底,全国高校贷款规模在4500亿元到5000亿元。在今后的3-5年内,进入还款期的高校将形成不能还本付息的局面,部分高校已存在严重的财务危机,游走在财务破产的边缘,债务危机的危害日益明显

(一)债务危机产生的直接影响

高校债务危机首先影响的是高校教学质量的保障和科研水平的提高。高校巨额本息的偿付已经影响了许多高校的健康运行。在财政收入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高校教学设施不能及时的更新和维修、教学材料、实验材料和科研材料一再压缩,各种科研实验活动不能顺利的开展。

(二)债务危机产生的潜在危害

首先,债务危机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甚至破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二条规定:“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一偿还全部债务,依照本法规定清理债务”该法的适用范围是所有企业法人。公立高校是公益事业法人高校破产还不能成立,但随着高校债务越来越严重,且国家财政对教育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高校破产也不是危言耸听。

其次,高校债务蕴含着巨大的金融危机。巨额负债形成了放贷银行的不良贷款,直接损害银行的正常经营。如果不能及时遏制这种现状,或会扰乱金融秩序,或会使高校学费进一步提高或变相提高,有可能引发社会危机。

三 我国高校债务危机的防范对策。

(一)政府应不断加大对高校的财政投入

教育经费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

5.1%,欠发达国家为4.15.我国政府在90年代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应占GDP的4%。20年过去了,我国教育经费一直在3%左右徘徊。有研究认为,按照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财政性经费占GDP的比例国际水平应当是4.04%,我国现有国立普通高校1800余所,财政性经费占高校办学经费比例已经下降为50%左右,其余主要通过学费解决。

(二)建立健全高校社会融资功能,进一步拓宽高校融资渠道

目前,我国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仍没有得到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持,高等院校从资本市场筹措资金十分有限。在现实的运行过程中,高等院校只有与资本市场有机融合,才能加快发展。成立高校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是20世纪中期首先在美国出现的一种特殊投资基金,它以特殊的产业为投资对象,以追求长期稳定收益为母的,用以扶持这些产业的发展。在国外几乎所有大学都有基金会,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据耶鲁大学基金会2005年披露,过去10年间为校方提供的财政支持,从1.49亿美元猛增到5.67亿美元,年增长14%。孤立符合条件的高校上市。高校特有的教育资源使高校走进市场成为可能。我国高校控股或参股的上市公司发展迅猛,高校控股或借壳上市工商目前有30多家。以重点大学科技和智力为依托,充满活力、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客机股份制企业集团已成为资本市场中的一支主力军。

3建立与金融机构的长效合作机制银行与教育结合,即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困扰我国教育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也反映了金融业积极开拓市场。提高信贷质量。规避风险的现实选择。

(三)加强内部财务成本管理

增收的同时还需要开支,把科学的财务管理运用于时间。长期以来作为非营利组织的高校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办学,不以赢利为目的。高校资源使用中不要求取得经济上的回报,使得在高校财务管理中,普遍缺乏成本意识。因此,增强成本意识,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提高办学经济效益,已成为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裁撤冗员,厉行节约,降低成本。探索合理的高校人员结构比例,利用相应的成本模型来分析,计算。确定一个合理的人员配置比例。尽量减少行政管理人员,将优先的资金投入到教学中。强化预算管理。高校财务预算是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教学目标任务编制的,并进过规定程序批准的综合财务收支计划。它是各高校完成计划和任务的财力保障,也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高校应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制度,在“先保基本支出,后保项目支出”的原则进行活动。积极探索实行高校后勤社会化。减轻学校财务部门同意进行成本管理的复杂化,提高管理的高效性。

(四)充分利用高校品牌无形资产

著名大学的品牌本身就是一种包含巨大财富的无形资产。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这种资产尤为重要。首先,高校应确保提供优质的教育产品和服务,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其次,引入竞争机制,是资源的配置更趋向于市场调节和公开有序的市场竞争。

高等教育财政危机是一个永恒的世界性问题,中国也不例外。政府应进行事业单位制设计和管理模式的改革;高校应进行制度创新,建立新的融资渠道,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银行应探索既能服务号公益事业,又不致产生太多金融风险的体制机制。只有双管齐下,我国高校财务危机才不会再次发生。而对于中国高校来说,这条路还很远。

参考书目:周清明 刘善球 从高校负债谈如何让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机制【J】教育财

篇3:高校债务危机化解方法浅谈

(一) 进一步明确高等学校的运行机制

笔者认为从贷款这一问题分析, 国家无法给予高校足够的资金投入, 直接导致了高校的贷款行为;政府与高校没有理顺关系, 导致高校的贷款问题最终由政府买单, 改变这样的局面, 在于打破教育资源垄断格局, 发展更多的能按市场规律、教育规律办学的高等学校, 建立高等学校的市场竞争格局, 建立科学的政府拨款体系 (包括针对公立学校的财政拨款以及针对民办学校的项目支持拨款) , 重新理顺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 归还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改革学校的行政管理制度, 才可能真正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 从根本上解决高等学校的发展问题。

(二) 适当增加财政投入

如果改变高校的运行模式需要长时间的探索, 那么另一个较快的方法就是由国家增加投入来还清这笔贷款。高校直接向银行贷款没有法律依据, 而只有政府部门的文件依据。如果允许高校贷款, 作为教育单位的高校, 不以营利为目的, 又拿什么来还款呢?政府投入不足, 加上自身市场竞争力不足, 贷款的高校要还款, 必然的选择是投资经营以求获利赚钱, 以及提高学生学费标准、追求学生规模, 同时压缩学生培养开支, 在当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 前者必然导致高校的投资经营风险, 而后者则导致办学精神的严重扭曲。因此, 目前解决高校贷款问题的途径之一是政府保证教育经费的投入。

(三) 成立基金会

据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邬大光提出, 国外大学的基金会是大学发展的“蓄水池”和坚强后盾。耶鲁大学基金会2005年年报披露, 过去10年间, 基金会为耶鲁大学提供的财政支持, 从1149亿美元猛增至5167亿美元, 年增长14%。其在股票市场的投资回报, 在过去10年间也高达12.7%。我国高校也可以考虑采用基金会的形式来管理自己的资产, 使其增值从而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四) 进行土地置换

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也就是通过出售老校区的土地来偿还新校区的银行贷款。对高校老校区土地进行置换或处置, 是筹集建设资金、加快新校区建设、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高校绝大部分老校区都处于城市的中心区域, 若能抓住机遇, 尽快启动进行置换, 将会给高校带来巨大的收益, 也是高校摆脱资金困饶的主要途径。

(五) 引进民间资本

针对一些债台高筑的高校, 可以考虑允许民间资本参与进来, 由此方式来增加学校的资金。当然这种方法的前提是不能改变高校的属性, 也就是民间资本的参股比例必须有一定的限制, 确保国家对高校的所有权。

(六) 充分发挥高校高层次人才的作用, 用智力换资本

既然学校已经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引进了一些高层次的人才, 就要充分利用他们来为学校创造财富, 因此, 学校要充分利用拥有众多高级科技人才的优势, 制定激励政策, 积极鼓励教学科研人员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申报各类科研课题和技术攻关项目。另外, 也可以与一些企业合作, 搞联合开发, 使研究出来的科技成果产生实际的效益, 通过项目的实施, 加快了学科建设的步伐, 既提升了教学科研人员的整体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又提高了科技人员的生活福利待遇。

(七) 采用委托贷款的方式

即利用教职工的名义从银行进行贷款, 然后再贷给学校, 同时学校给予教职工一定的利息补贴。在高校还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的情况下, 高校不得不举借新债偿还旧债。但目前这种方法由于银行缩小了对高校的贷款规模或停止发放新贷款已经不能使用, 导致高校资金链断裂, 在建工程无法按期完成, 甚至造成烂尾工程, 这将严重影响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于是学校为了能够继续运行下去, 为了能够继续从银行得到钱, 不得不采用此方法。这种方法虽然短期内解决了学校的债务危机, 但从长远看, 因为加大了利息的投入, 会进一步增加学校的债务危机。并且这种方法目前还存在着政策上的障碍, 一般不鼓励采用此方法。因此, 笔者认为, 国家出台解决高校债务危机的方法刻不容缓, 否则, 其影响会越来越严重。

(八) 与投资者合作, 用地权换股权, 加快学校服务业建设

根据学校占地面积大的特点, 可以采取了两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学校用土地入股与投资者共同兴建大型的科技广场或进行其他的项目开发;第二种形式是在校园规划区内建设小商品市场, 所有店面都通过投资招标来建设。建成后产权归学校, 投资者可无偿使用几年, 作为投资回报, 三年后按市场价优先租用。此种方法既安排了大批教职工子女和下岗职工就业, 又方便了教职工和学生的生活。

(九) 尝试“民投公租”等形式拓宽融资渠道

目前身陷债务困境的高校可以尝试向民间拓宽融资渠道, 走多元化筹集资金的道路。所谓“民投公租”就是对现阶段国家财力难以解决而高校又急需扩建的教育设施, 和企业的融资租赁方式一样,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 学校按照社会投资收益率和固定资产折旧率, 给投资者偿付合理的租金, 保证项目的正常收益水平, 从而调动社会投资高校教育的积极性。这样既可以解决银行要求的担保或抵押问题, 又可以解决高校急需的资金问题, 还可以分散高校由于融资而引起的财务风险。除了“民投公租”形式外, 发行教育股票或教育彩票等融资方式也值得研究。

(十) 政府出面协调现有债务的偿还

篇4:高校债务危机的成因与解决措施

一、财务危机的成因

1.高校规模过度扩张

我国高校债务问题始于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为扭转当时我国经济增速下滑的不利局面,党中央、国务院于1998年实施了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高校扩招。从1999年开始扩招以来,我国在校生规模飞速增长,2005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超过2300万人,到201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34.5%,在校生达到3460万人。其次,专职教师规模增大,专职教师与行政教师的比例发生变化。到2006年止,专任教师数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为57%,教职工中仍约有一半左右的人员不再从事专职教学工作。再次,高校固定资产规模不断变化。1998年至今,我国普通高校固定资产总值和生均固定资产值的绝对数均在不断增长。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高校规模扩张过快。高校规模扩张没有把握好速度与质量、效率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对速度和规模失去合理控制,存在着“大跃进”的现象。不少高校没有根据自身原有的基础和条件确定近期和长远的规划,以致出现了规模的过度扩张,并导致了办学水平和质量的下降以及导致资源浪费,加大了高校的财政开支,最终导致了学校的财政恶化。

2.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自1999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每年招生人数已从十几年前的不足百万人发展到2014年的939万人左右。在这种扩招规模和速度下,地方高校承受着巨大的财政压力。在我国,高校收入的来源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国家的财政拨款,二是征收学费。其中,财政拨款基本上用于学校人员工资的支出,结余非常少甚至没有结余。而收取的学费中国家明文规定必须不少于25%用于返还学生,不少于20%用于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不少于1%的比例用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只能将54%的剩余学费收入用于贷款的还本付息。即使将学费剩余54%全部用于还贷,对于规模巨大的高校贷款本息来说恐怕也是杯水车薪。由于财政投入和其他融资渠道有限,高校只能向银行贷款举债办校。

3.高校大兴土木,盲目攀比

随着招生人数的膨胀以及评比和评估等客观原因,很多高校不惜血本,大兴土木工程。高校出现了见楼不见人的怪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今很多高校为了通过评估或者为了升格,大搞楼盘建设,但部分高校把高校的未来发展仅仅和学校硬件相联系,却忽视甚至遗忘了学校的软件设施的加强。事实上,一个高校的发展不仅仅看其具有多大的规模、多大的面积,更为重要的是学校的学习氛围、师资力量、科研成果等软件条件。其次,高校基本建设规模扩张的动因,在很多方面与我国整个社会持续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动因基本相同。复旦大学张军教授等研究了我国持续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因,这一研究成果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好评,获得了第三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张军等学者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政绩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腐败是导致我国地方政府大搞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因素。曹淑江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这两个因素也是影响我国地方高校基本建设努力程度的重要因素。再次,高校之间存在着盲目的跟风和攀比心理。在目前的形势下,高校大兴土木工程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各个高校之间,你追我赶,相互攀比。总之,高校重楼不重人的理念使高校重心发生了偏移,加大了高校的支出,高校举债累累。

4.高校的浪费和奢侈现象加剧了学校的财务状况的恶化

高校浪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的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在现行的高校管理体制下,高校内部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管理人员甚至多于教学科研人员,这些都大大加重了高校的开支,造成了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二是日常生活资源的浪费。由于学生没有树立节约意识,加上高校管理不力,高校日常生活用水和用电等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资源的严重浪费显然加大了高校的开支,使高校承受着巨大经济负担。就高校的奢侈而言,在高校所谓加强硬件设施的过程中,部分高校不仅追求建设教学楼的可用性,更要追求其可观赏性和享受性。而对豪华的追求是必须要有巨大的资金投入作为保障的,这完全脱离了学校自身的财务状况,完全是在浪费国家的财政投入。

二、财务危机的解决措施

1.发挥高校自身融资能力

解决高校债务问题必须发挥高校自身的主动性。比如:负债高校的老校区一般地处市区,土地升值快,学校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可以置换空置的土地、校舍,缓解资金困难;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科研成果转化等办法筹措资金。近些年来,我国高校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发展了一批高科技企业,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科技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为高校的融资开辟了一条很好的渠道,如广为人知的“清华同方”“北大方正”等。另一方面,校企合作,既能节约企业的科研投资经费,降低实验风险,又能增加高校科研经费,增强科研实力,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效果。此外,建立健全高等教育社会募捐机制。在这种募捐机制中,可以包括有面向全社会的公益型高教基金,也可以通过挖掘与整合校友资源,充分发挥校友对母校社会资本的融资功能,构建校友对高校发展的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等。将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市场化运作的成功经验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国可以以民办高等教育为高校市场化的突破口,率先进入资本市场进行有益的尝试,利用资本市场的发展带动民办高等教育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开拓更加广阔的融资空间。

2.政府对高校给予政策扶持

民办高校除外,其他高校的基本建设均为国有资产,向银行贷款体现了政府投入不足,政府应该从政策上对高校给以扶持。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对高校的贷款利息给予一定范围和额度的利息补贴;政府应协调银行等部门,确保国家助学金贷款的顺利实施,建立助学贷款风险准备金,从根本上解决高校贫困生欠费的问题,保证高校的学费收入及时到位;政府还应减少部委和地方院校在拨款上的不平衡。国家部委院校与部省共建院校和省属院校之间在财政拨款政策上存在的差异,使部省共建院校和省属院校在发展上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这也是高校贷款的一个重要诱因。地方政府应加大对部省共建院校和省属院校的投入,在财政拨款、社会统筹、医疗保险及住房补贴等方面减少部委和省属院校的不平衡,使各类高校能在相对合理、公平的基础上相互竞争。

3.加强高校资金运作管理

对于高校自身来说,应充分提高风险意识,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融资模式。各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信贷资金管理组织机构,对学校的融资项目进行考察、分析和论证,建立最佳信贷资金组合,降低信贷风险。还可以根据资金需求和收入情况合理安排贷款结构,优化长期、中期和短期贷款的比例,对贷款的投放时间、数量和顺序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同时财务部门必须配备高素质的专门人员做好贷款资金的跟踪管理工作,提高信贷资金的利用效率。另外,建立风险评价模型、构建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立资金运行监控系统等也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陈慧青.世纪之交我国普通高校规模扩张研究[J].教育科学,2008(4):72-73.

[2]曹淑江.我国地方高校基建投资努力程度影响因素研究[J].江苏高教,2011(2).

[3]曹小青,耿成轩.高校债务分析和财务风险防范[J].财经纵横,2009(3):96-97.

篇5:欧洲债务危机模拟希腊发言

然而以我國目前的經濟狀況,單憑一己之力並不足以克服這一難題,因此外界的援助必不可缺。為此,我國將增加與世界各國及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接觸,尋求及爭取更多的資金援助,並申請歐洲穩定機制,以獲取緊急貸款。我國亦希望通過與各界商討,修改原有債務條款,放鬆援助條件,例如將歐盟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赤字控制期限延遲兩年,以便繼續發行債券作融資。

雖然各界目前對希臘的經濟前景態度並不樂觀,但正所謂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相信憑著新一輪經濟改革措施,輔以各界的援助,我國的財政赤字必將慢慢縮小,債務水平亦將逐步降低。我們會竭盡所能,為希臘,也為全球經濟的未來創造轉機。

篇6:我国地方债务危机现状与解决思路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已成为一种常态。适当的举债对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然而由于管理不规范,导致了地方政府举债规模过大,反而对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潜在的风险,地方政府大规模举债致使财政收支缺口越来越大,债务风险日益扩散。

关键词 地方债务 债务问题 债务风险 解决思路

引言 地方债务问题一直是我国财政体系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在经济转型期迅速膨胀,目前的债务规模已达历史最高水平,债务风险也随之突现。

一、地方债务现状

(一)地方债务定义

地方债务是指在某个时点上,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人,由于以往支出大于收入所形成的赤字总和,是一个存量概念,包括建立在某一法律或合同基础之上的显性负债和政府道义上偿付责任的隐性负债。

(二)地方债务资金的来源(1)银行借款

在银行借款占比较大的国家,有的存在专门的银行负责为地方政府提供资金。银行借的支持款是银行与地方政府之间一对一的客户关系,如果政府信息披露意愿较低或者缺乏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那么银行对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约束和监督功能不足以形成一些管理漏洞。

(2)债券

在资本市场较为发达的美国,市政债券是地方债务的主要形式。通常,地方政府债券的利率要低于银行贷款利率。

(3)政府公共资金借款

转轨国家的市场经济不发达,地方政府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公共资金,这不仅会影响资金的配置效率,还会影响到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且容易导致预算软约束、腐败等问题。

(三)地方债务的功能 1.融资功能

在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国家法律明确禁止发行地方公债的情况下,各级地方政府主要是通过各种变相方式举债筹集资金,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资源配置功能

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各地的实际需求以及财力的可能,举债筹集财政建设资金,实现有限社会资源在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有效配置。

3.稳定功能

举债融资支持财政职能的实现是规范化的分税制体制下,各级政府应有的财权,真正的体现“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一级财权”的宗旨,有利于地方政府公共财政目标的顺利实现,为稳定地方政权建设以及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各级地方政府实现了与市场之间良好的分工与协作关系,促进地方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四)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特点

1.普遍负债,债务规模庞大,具有隐蔽性。2.地方政府举债多头进行,形式多样。

3.政府偿债能力低.债务风险大,危及信用。4.构成复杂,透明度差。5.监管失控,风险加大

二、地方债务问题分析

(一)地方债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模庞大,结构分散

目前地方政府所负各种债务的总体规模已经相当庞大,在某些地方,地方财政已经超负荷运转。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又十分分散,不仅不同程度地负有各种债务,而且均有不同形式的举债欠账行为。

2.隐蔽性强,透明度差

由于目前地方政府举债属于非法或违规行为,直接违反《预算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因此在举债问题上大都巧借名目,遮遮掩掩,再加上缺乏必要的信息披露机制,谁也说不清楚规模究竟有多大。

3.缺乏统一口径,缺少预警机制

由于缺乏具体的统计数据,因此,不仅地方政府负债的真实规模无法统计,而且负债率、偿债率等监控指标也无法运用,债务预警机制因而也无法建立。

4.违约率高,负作用大

由于地方政府在任何债务关系中都属于强势一方,因而地方政府的债务违约率通常是最高的,这不仅带头破坏了金融市场的信用秩序,而且也严重危及地方政府的信誉和权威,从而对社会稳定构成不容忽视的潜在威胁。

5.缺乏统一管理,呈现加速倾向

尽管近年来中央及各级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也试图控制和缩减地方政府债务,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地方债务管理机构和科学的管理办法,规模呈加速上升趋势。

(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成因 1.体制原因

(1)转轨时期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事权范围划分不够明确。(2)未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财政职能范围界定不清。(3)投融资体制小健全。

2.管理原因

(1)地方政府强烈的投资冲动与投资约束不足之间的矛盾导致其不断举债。(2)政府债务管理的基础薄弱。

3.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划分不合理 4.制度性因素

(1)我国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合理。(2)与我国现行的预算制度有关。(3)地方政府缺乏直接的融资渠道。

5.人为因素

由于受计划经济传统体制惯性的影响,地方政府举债时缺乏风险意识,认为本级政府的债务总会有上级来解决,因此不顾本级政府的偿付能力,大量举债,认为不借白不借,这实际上也是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一种制度性缺陷. 6.投资体制改革不到位

我国已经建立初步的市场经济,原有的政府投融资体制已经打破,但是新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投融资体制却迟迟未能成型。

7.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展缓慢,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

我国官员任期短,人员交流频繁,而相应的官员考核机制又强调政绩,导致地方政府领导干部行为短期化。

(三)地方债务的影响及危害

我国地方债务既存在显性风险,又存在隐性风险,但更多表现为隐性风险。由于通常情况下大部分债务风险处于隐蔽状态,造成各部门对防范化解财政风险的意识不强,加剧了财政风险的累积和膨胀。

三、地方债务危机解决思路

(一)及时清查债务,进行分类化解

及时地方政府债务清查,按照直接显性、直接隐性的债务分类方法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分类,摸清地方政府债务的总量和结构。

(二)加快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

规范政府投资范围。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政府投资应投向交通、能源、市场基础设施、农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公共卫生、教育等公共领域,做好政府应该做的事情。

(三)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

正视分税制改革以后,中央和地方财权上移、事权下移,地方政府财力不足的问题,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基础,科学合理地划分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

(四)加快政府会计改革

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制度尚未建立起来,加快政府会计改革,通过政府会计手段全面反映一个政府全部资产负债,为政府债务管理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

(五)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

偿债准备金是指各级政府为及时偿还到期债务,确保借贷信用,避免因还债冲击地方财政预算正常运行,按当年到期政府债务的一定比例建立的专项储备资金,主要用于支付应有本级政府偿还的债务本息和因无法抗拒灾害而导致政府无能力还债的债务的情况。

(六)深化国企改革,建立风险与利益的对称机制。

地方政府应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是防范地方债务风险的根本举措。

(七)建立健全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体系。(1)清查地方政府现有债务规模。

(2)建立起与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相应的各种管理与风险防范机制。(3)建立地方公债制度,规范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行为。

(八)改革我国的预算管理体制。

通过预算管理来控制政府债务是国际通行做法。地方政府应按时编制地方政府债务预算,反映债务负担情况和还本付息状况,对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额、用途、期限、利率等做出详细的说明。

(九)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换,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一严禁地方财政借钱开支。,二不准行政事业单位擅自举债,三推行公用事业市场化,民营化。

(十)拓展政府融资渠道,增强地方偿债能力

通过发行地方债券,或者降低财政支出成本的方法来扩大财政收入,增强地方偿债能力。

(十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必须不断修改和完善我国的法律规定,将修改《预算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的工作尽早提到国家立法机关的议事日程上来,强化地方政府的举债约束和债务管理。

结论

市场经济天生存在缺陷和失灵的可能。中国地方债务问题是当前政府面临的一个现实而急迫的问题。地方债务十分复杂和高度敏感,事关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目前中央政府对于地方债务到底要走哪条道路、中央政府如何引领,还处于紧密跟踪、加紧研究阶段,尚无明确决策。因此,进一步加深对地方债务问题的研究,吸取中国历史经验,借鉴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成功经验,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地方债务管理和运作体系,对于维护财政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解决好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能减轻政府债务很大部分的负担,同时能帮助地方经济甚至全国经济更稳健的发展。

致谢

非常感谢论文老师魏老师在我大学最后的学习时期,即结课论文设计的指导。参考文献

[1]苏季萍、千珊珊.地方债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J.思想战线,2011,(S1);

上一篇:学年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下一篇:税务管理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