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推荐表空

2024-04-08

毕业生就业推荐表空(共9篇)

篇1:毕业生就业推荐表空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推荐评审表 职 务 系 列现 任 专 业

技 术 职 务

申报何职务

任 职 资 格

工 作 单 位

主 管 部 门姓名填 表 时 间

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制

篇2:毕业生就业推荐表空

附件:

工程信息表

篇3:拓宽就业渠道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1 问题

一是政策问题。根据国家有关规定, 中等卫生学校毕业生要取得执业资格, 必须经过1年医院实践才能参加考试。但医院用人必须是具有执业资格的学生。这给毕业生就业带来困难。

二是经济问题。目前, 医护人员缺乏, 尤其是护士。医院为减少开支、增加效益, 不增加正式工作人员, 而是将实习生作为工作人员。这样不但减少支出, 而且能得到实习费。如此, 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被实习生顶替, 就业岗位减少, 增加了就业难度。

三是就业观念问题。通过近几年与毕业生及其家长开座谈会、个别谈话、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到, 毕业生及其家长在就业问题上存在许多顾虑, 主要有: (1) 上当受骗思想。近年来, 报刊、电视等媒体报道学生被骗入传销组织等事件, 使毕业生尤其是毕业生家长非常担心。 (2) 地域观念强烈。毕业生只想就近就业, 不了解发达地区的情况。 (3) 仍然抱着传统就业观念, 愿意到国有医院工作, 不愿到私营医院工作。 (4) 抱着专业不放手。只想从事医生、护士工作, 而不愿从事与医护专业相关的工作。 (5) 对人才中介组织不信任。毕业生及其家长总希望由学校出面联系工作。 (6) 毕业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医护岗位对从业人员要求较高, 一些自身条件不好的毕业生很难就业。

2 对策

一是建议卫生主管部门将执业资格考试安排在学生毕业前进行, 取消工作1年后才能参加考试的限制。

二是根据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 给实习生发放必要的生活费或安排他们带薪实习。

三是转变学生及其家长的就业观念, 没有专业岗位也可从事与专业相关或相近的工作。

四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首先要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 其次要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再次要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

篇4:毕业生就业推荐表空

一、就业观

就业观实际上就是选择职业的观念,职业观是技校生对于要从事职业的观点和看法,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求职方面的具体体现,职业观能够反映出技校生在择业时的价值取向及不同的择业标准。在生活中,崇尚金钱的人以获得高收入为追求,崇尚权力的人以能“高升晋职”为追求,贪图享受的人以轻松安逸为追求等等不一而足。 选择职业是人生大事,从某种程度而言,选择职业就是选择未来。技校生只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才能在学习生活中努力拼搏,努力进取。

二、技校生存在的错误就业观念

1.技校生的混文凭思想

大多技校生都认为进入技校只是为了混一张文凭,学好学坏都无所谓,只要拿到文凭就能进入企业找份工作。所以他们在校学习劲头不足,懒懒散散地混日子,既荒废了学业,也让父母的心血付之东流。这种思想其实是很可怕的,技术是一门任何时候都能够展现光芒的工具,而文凭只是一个间接的证明,它不能代表一个人的能力,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就业中的说服力不高。人们常说的用事实说话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拥有精湛的技术才拥有更多的选择权,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2.技校生对将要从事的职业期望过高

有的技校生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就认为自己一定要找高薪的企业,不愿从事那些工资低、工作量大的工作。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过程,所谓万事开头难,只有经过一定的磨练才会为成就大事业做出准备,再简单的工作也有它的价值。正确做好自我的价值定位,以平淡、踏实、认真的态度来面对所要从事的职业,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技校生对于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不高

技校生由于自身的学习功底差,学习兴趣不高,因而对于学习的专业研究得不深,认为学会就可以了,这种观念就是没认清当今社会发展的情形。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求高科技人才,精湛的技术加上不断钻研的态度才是社会急缺的有用人才。因而,技校生在校就要培养自己的钻研精神,把专业的技术层次加深,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三、改变技校生就业观念的措施

1.要加强培养技校生的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是技校生就业的关键,技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因为技校生的专业技术是进入企业的硬保障。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会专业技术的技校生才能在人才竞争的热潮中激流勇进,争得一席之地。注重技校生的学习思想,加强监督作用,为技校生的专业学习做出应有的保障。

2.帮助技校生认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选择就业时怕苦怕累,贪图享受,过高地估计自己,认不清自己的现象时有发生,容易使自己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因此,技校教师应该教导学生正确对待就业。调查企业缺少的是什么人才,正确定位自己的方向,根据自身实际为自己定下目标并为之而奋斗。技校也可以采取社会实践活动,让技校生进入企业实践调查,帮助他们分析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让他们真正地做好自己的就业规划。通过引导技校生对自我的条件和社会所需职业素质要求进行综合分析,找准自己的定位。

3.加强技校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注重技校生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帮助技校生全面了解社会和企业对技校人才的要求,让他们能以社会需求为努力的方向,不断与社会的要求接近,同时拉近与企业用人标准的距离,帮助技校生找到最适合自己专业和个性发展的职业。另外,也要加强对技校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实用性人才。

转变技校生的就业观念,让他们能够正确、客观地对待自己将要选择的职业,摆正心态,认清自己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能够在技校中努力学习,发展自我,为将来的职业做最充分的准备。技校要帮助技校生转变就业观念,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篇5:毕业生就业推荐表空

记者:孙主任, 您好, 您认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就业观念?

孙祥林:可以这样讲, 观念也是生产力。陈旧的观念就像一部落伍的机器一样, 只会拖你的后腿;观念新, 则步子快, 更容易成功。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 大学生实行统招统分的招生与就业政策, 国家编制就业计划, 各个学校报送就业方案, 一个萝卜一个坑, 大学生无需为就业操心, 惟有服从分配而已。然而,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由最初的“供需见面, 双向选择”逐渐过渡到目前的“市场调节就业, 学生自主择业”阶段。多元经济决定了多元的就业形式, 市场经济的规律决定了大学生就业自由、独立、竞争的就业准则, 同时也决定了大学生就业的价值法则。

记者:您能具体谈一下吗?

孙祥林:好的。首先, 要树立市场经济的自主择业观。市场经济意味着自由交换, 意味着个人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个人作为就业主体, 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价值观等选择用人单位, 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在我国, 除了国家特种行业招生、定向招生的以外, 毕业生就业基本打破了时间、地域、行业的界限。毕业生有选择是否就业 (考研或出国留学) 、就什么业、到什么地方就业的权利。毕业生也可以选择聘用就业、短期就业、非全日制就业、临时性就业等灵活就业形式, 以磨练自己、锻造自己, 为将来到更理想的单位就业, 或自主创业积累经验, 做好充分准备。

其次, 市场经济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竞争, 通过市场和竞争机制推动生产、流通和有效地促使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业竞争成为大学生求职路上一道必须跨越的门槛。劳动力作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需要通过市场来配置。一场场招聘会、一次次笔试、面试, 无不要鼓起勇气, 迎接挑战。来自全国各地各类院校的千千万万大学毕业生, 与其他农村、城镇青年中的专业技术人才一道, 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接受用人单位的挑选, 接受市场的检阅。因此, 每个毕业生都必须从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的角度出发, 深化对竞争机制的认识, 做好参与竞争的思想准备, 依靠自身的实力, 对自己准确定位, 大胆推销自己, 增强竞争的意识和主动参与的观念。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 机遇与挑战同时并存。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实力就是竞争力, 实力就是就业力。

第三, 市场经济是多元经济, 因此就业形式也要多元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社会就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就业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传统的就业观认为, 只有在行政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就业才算找到了工作, 在私有民营企业工作, 只算临时打工。对此, 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有、集体、私有企业只是所有制形式的不同, 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无论在什么样的企业工作, 都能施展个人的才能。因此, 我们鼓励大学生到外企、合资、私有、民营、股份制等不同所有制单位就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式由单一性走向多样性,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需要毕业生适应新形势, 及时调整“单一就业形式”的观念。

高等教育大众化呼唤大学生平民就业观念

记者:您认为大学生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去迎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

孙祥林:我国高等教育迈进大众化发展阶段以后, 大学不再是少数“天之骄子”的殿堂。高等教育大众化, 同时也意味着大学生就业的大众化。目前出现的大学生就业困难, 其原因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滞后不无关系。一方面是“大众化”的高等教育, 大学生数量在逐年增加;而另一方面, 毕业生的择业观念还停留在传统大学生“精英”层面上。也难怪, 大学生就业中出现了“有业不就”与“无业可就”同时并存的现象。因此, 毕业生对自身的合理定位、自觉完成从精英到平民的观念转变, 是新形势下保证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关键所在。

记者:您所讲的平民就业观念主要是指什么?

孙祥林:所谓的平民就业观, 就是说大学生应该以一个普普通通现实的社会求职者的身份去对待就业问题。在求职择业过程中, 大学生要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 抛开浪漫, 抛开幻想, 认识自己所处的真实地位和社会现实, 实事求是地面对就业问题。

第一, 树立“低”姿态, “高”目标的就业观。作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 大学生不要只想自己要什么样的工作和待遇, 不能把学校、家庭、亲友及同学所给予的关心、呵护、尊重当成是社会的最终认可。在国外, 那些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教育普及化的发达国家, 大学生开出租车、做保姆、当售货员是很正常的事情, 甚至是博士生、硕士生刷盘子、送牛奶、做清洁工也是很普遍的现象。高等教育大众化后, 大学毕业生已经不再是什么稀缺资源, “普通员工”是大学毕业生这一重要人力资源发展的必然过程。但是, 大学生要有远大的目标。惟其如此, 开出租车才会开出一个出租车公司来;送牛奶才会送出一个奶牛场来;做清洁工才会做出一个保洁公司来。

第二, 树立一种“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的就业观。目前, 一方面, 在我国沿海、城市传统产业的人才需求已趋饱和,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壮大, 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了这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但高新技术产业所需的人才基本上是高学历、高职称、高资历的成熟型人才。另一方面, 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 西部、基层有充足的就业需求和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是个传统产业的大国,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 传统产业已经开始向内陆向中西部向乡镇转移, 就业的强劲需求也由东向西、由大城市向乡镇农村演进, 所需人才缺口很大。因此, 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 到中西部、基层就业, 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发展空间,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是理性的、现实的选择。

第三, 树立“蓝领”就业观。在人们传统的观念中, 所谓“蓝领”, 即基层、生产、服务一线人员。“蓝领”意味着吃苦, 意味着薪酬待遇很低, 人生价值不高, 社会地位低下, 意味着永远称不上人才。老百姓认为, 要摆脱当蓝领, 即“劳力者”的命运, 自古华山一条路, 就是上学读书。所谓“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因此, 大学毕业了还要当蓝领, 是许多学生、家长传统意识里不能接受的。也因此, 大学生就业中的供需矛盾突出, 学机械的不愿意下车间, 学建筑的不愿意下工地, 学管理的不愿意跑市场。

当代大学生最缺的是实践能力, 只有到生产实践的各个环节摔打一番, 才能去掉学生气, 胜任高层次的工作。许多单位招聘时, 都会对大学毕业生提出下基层。事实上, 基层是人才成长的摇篮, 无数人才都是从基层干起脱颖而出的。无论做什么管理工作, 都必须精通相关的流程、工序或者环节, 只有这样, 管理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因此, 大学毕业生不能目光短浅, 只看眼前, 应当志存高远, 放长眼光。只有从基层做起, 从生产一线开始积累经验, 积蓄力量, 以后才能做成大事业。

第四, 树立“不才”的通才就业观。大学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所谓的专业只是一个宏观的发展方向。据调查, 大学毕业十年后仍然从事大学所学专业的毕业生不到50%, 大量的事例也说明, 大学生跨专业成材的例子比比皆是, 不胜枚举。而好多大学生就是故步自封, 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十分狭窄的领域, 就业一定要“专业对口”, 否则, 担心“学非所用”。实践证明, 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 注重的是应聘者个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至于专业是否完全对口, 并不过分计较。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实需要难以完全吻合, 求职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将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毕业生, 应看中行业的发展前景, 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 勇于进入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职业, 树立“通用人才”的就业观。因此, 大学生既不可一业不专, 又不可只专一业, 不必抱着自己的专业不放, 完全可以尝试与专业相关的, 甚至专业以外的职业。

第五, 树立“骑驴找马”的动态就业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动将会日益频繁。因此, 一个人想在一个单位长久蹲下去, 一直到退休是很不现实的。还没找到工作就谈“跳槽”, 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因为家长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有的凭兴趣, 有的受环境影响, 更有的是无可奈何, 至于这一专业是否适合自己, 市场是否需求, 只有在实践中检验。因此, 只能把毕业后的前两年视作学校学习的继续, 在社会这个大学校经受磨炼, 积累起一定的工作经验后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选择满意的职业。随着各种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和健全, 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将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和必然趋势。社会将通过公开、公平的竞争, 不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骑在驴背上找马”的“先就业, 后择业, 先生存, 后发展”的动态就业观念。

第六, 树立“服务生”的就业观念。现代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主要体现在社会服务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完善上,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将成为社会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吃、穿、住、用、行等日常生活方面日益商品化、社会化, 这些都将促使服务行业迅速发展起来, 也为该行业开辟了新的广阔天地, 服务业应该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转变后的另一个就业新天地。任何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尤其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 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工作已很难做出严格的区分, 即使当服务员、营业员也得懂外语、知法律、晓礼仪。因此, 大学生必须克服鄙视体力劳动的思想, 甘于从最苦最累的基层工作做起。当前, 我国的服务行业正处在发展与完善的转型过程中, 大学毕业生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 在服务行业里大显身手并取得成功。

信息时代呼唤“造椅子”的创业意识

记者:您如何看待大学生创业?

孙祥林:如果说就业是“找椅子”, 那么, 创业则是“造椅子”。创业是一种精神、一种意识、一种素质。创业不是个人行为, 而是合作和表率。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大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技术, 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立“小而专”、“小而特”、“小而精”的微型企业, 即毕业生不做现有就业岗位的竞争者, 而是为自己、为社会上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 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创业主体。还可以通过发展多元化创业主体和多种创业形式,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带动更多的人就业。这就是“造椅子”, 不仅给自己造, 也带来就业的倍增放大效应, 等于给合伙人 (或同伴) 造。一般而言, 小型企业至少能够吸纳3—5个人就业。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客观上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 对拓宽就业渠道, 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不仅可以为社会带来财富和价值,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还可以磨炼自己的意志, 完善和发展自我。这一就业模式, 将对人才的成长、对社会的发展带来无尽的好处。

记者: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孙祥林:首先, 政府要完善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 在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扶持, 放宽市场准入限制, 加强技能培训和信息服务, 积极培育创业主体, 推动创业型社会建设, 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其次, 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提高创业技能。最后, 全社会要营造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 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 鼓励开展各种类型的创业活动。

从目前来看, 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 已经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 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相信随着对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 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必定会逐渐树立, 高校毕业生将不再仅仅是求职者, 而且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这必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缓和真正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篇6:毕业生就业推荐表空

一、目标任务

将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全部纳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范围,对有就业意愿的,及时提供用人信息;对有创业意愿的,组织其参加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对暂时不能实现就业的,组织参加就业见习和职业培训;对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综合运用各项政策措施和服务手段,力争使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

二、工作措施

(一)开展实名登记

地方各級人社部门所属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面向所有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包括户籍不在本地的高校毕业生)开放,办理求职登记或失业登记手续,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摸清就业服务需求。其中,直辖市为非本地户籍高校毕业生办理失业登记办法按现行规定执行。各地对高校或教育部门提供的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信息,按户籍地进行层层分解,由基层平台主动联系,对回到当地求职的,掌握就业服务需求;对未回当地的,掌握就业状况并宣讲政策。

(二)提供职业指导

对实名登记的所有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职业指导。通过向高校毕业生宣讲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帮助高校毕业生了解当地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树立正确的求职就业观念;通过开展职业素质测评,帮助高校毕业生了解自身特点、职业能力,合理确定求职方向;通过组织团体指导、应聘模拟训练等活动,帮助高校毕业生提高求职应聘能力。根据高校毕业生的特点和需求,不断改进方式方法,提高职业指导效果。

(三)提供就业信息

对有求职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广泛收集发布岗位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分行业、分专业专场招聘活动和网络招聘活动。要以地级城市或省(区、市)为单位,建立招聘信息互联共享机制,实现辖区内招聘信息联网共享,使高校毕业生在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都能看到及时有效的招聘信息。通过短信、微博等方式,为登记求职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定制定向发布就业信息。对吸纳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企业,帮助其按规定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四)提供创业服务

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创业服务体系,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好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落户等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对实名登记的非本地户籍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给予与本地户籍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同等的政策扶持。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建设,大力支持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从事网络创业。

(五)开展重点就业帮扶

将零就业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残疾等就业困难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列为重点工作对象,提供“一对一”个性化就业帮扶,确保实现就业。对残疾高校毕业生,要配合残联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落实企业按比例吸纳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对接受各项就业创业服务后仍难以实现就业的,可开发临时性就业岗位,保障其基本生活有着落。按规定落实好城乡低保家庭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求职补贴政策。

(六)组织就业见习

对有就业见习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及时纳入就业见习工作对象范围,确保能够随时参加。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并拓展一批见习基地,大力开发就业见习岗位。通过多种途径发布就业见习岗位信息,组织开展见习供需见面活动。规范见习管理,加强见习期间的跟踪指导、考核监督、安全管理,提高见习质量。落实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费补助政策,积极协调财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补助标准。

(七)组织职业培训

对有培训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结合其专业特点,组织参加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按规定落实相关补贴政策。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培训项目,及时向社会发布本地区政府补贴培训职业(工种)目录。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活动”,动员1000所国家级重点以上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

(八)提供人事劳动保障代理服务

地方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档案托管、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等一系列服务,简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到小微企业就业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的人事劳动保障代理服务。

(九)加强劳动权益保护

篇7:毕业生就业推荐表空

据统计, 2008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有532万, 2009年突破600万大关, 达到611万, 加上历年未就业的毕业生, 需要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高达700万。2009届高校毕业生面临着相当大的就业压力。

行业经济不景气, 企业裁员风潮不断涌现, 单位用人需求紧缩, 就业市场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现状, 令本已因大学扩招而举步维艰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往年热闹纷繁的校园招聘活动也显得异常冷清, 一些企业甚至宣布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大学生求职时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一些应届毕业生纷纷表示, “现实和自己想的不太一样。”焦虑之余, 他们要么病急乱投医, “先就业后择业”, 要么降低就业期望值, “薪资要求普降500-1000元”。对高职大专生来说, 他们的就业空间日益逼仄, 上有本科生、研究生与之争夺白领、金领岗位, 下有中职技校生抢占蓝领市场, 因此在就业市场上特别尴尬。当然也有个别技能性较强的高职专业就业不错, 薪资待遇甚至超过本科生、硕士生。

但总体上来说, 2009年的高职应届毕业生就业态势不如往年顺利, 高职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仍然偏低。“专业对口是最好, 但我不敢挑工作, 薪酬只要能养得起自己就行。”一些高职毕业生面对求职压力, 只能“放低姿态”。

择业就业应当提前规划

“与其说大学生就业难, 不如说是择业难。”一位就业专家指出。高校毕业生往往对自己缺乏正确认识, 在求职时, 不是错失就业机会, 就是入错行。大学生从进校开始就应做好人生规划, 在择业就业时, 要认清就业形势, 转变择业观念, 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在工作中锻炼成长。

对高职大专生来说, 更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要有思想准备。一年级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年级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 三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那些毕业后在职场中发展得又快又好的大学生, 往往在校时就对自己有着清晰的职业定位以及中长远的职业规划。

高职生要以优秀人物为榜样, 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学专业知识和市场需求动态, 选择自己将来的工作。明确目标后, 就要勤学苦练, 要知道知识就是财富, 而唯有实践才能使知识真正转化为财富。不要成天忘了学习, 更不要忙于应付考试, 一定要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当然, 学习不能局限于个人的狭小空间。要积极主动与任课教师交流学习心得, 因为教师总会给你一些经验, 让你少走弯路。要努力开阔视野和学习途径, 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要有意识地去了解自己的目标行业或职业, 从而坚定自己的职业选择。要学会认识社会, 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要懂得如何求职择业, 并在毕业时顺利完成从学校过渡到社会, 从学生过渡到职场人的过程。

政府、高校应为大学生就业保驾护航

2009年初, 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称, 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研究, 并强调要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 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

当前, 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市场化, 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仍比较薄弱, 就业供求信息不对称, 信息渠道比较窄, 服务效率比较低, 因而出现了“用人单位四处找人, 毕业生四处找工作”的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毕业生的流动和就业。因此, 广大高校和相关部门应积极迅速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 以帮助毕业生进行职业决策, 让他们能够将职业规划战略融入其终身规划之中。

教育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重申了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并要求各高校和相关部门立即行动起来, 提早谋划、提早部署, 力争2010年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基本稳定, 确保就业人数持续增加。

篇8:毕业生就业推荐表空

摘 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全社会都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这其中有政府、社会、企业、高校的原因,也有家庭、个人的原因,但最本质的原因是毕业生就业能力低下、大学生就业培训不够完善。因此,本文以高职高专毕业生为例,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通过开展就业培训,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关键词:培训;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65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国家在大学生就业政策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和相关激励政策,高校也积极配合,不断寻求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本身就业能力的强弱是影响能否顺利就业的根本原因,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才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关键所在。本文从企业需求角度,与高校一同发挥协同效应,通过开展就业培训,为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培训的意义

从国家的层面来看,现在毕业的大学生整体质量与以前相比有较大的不同,毕业总人数不断增加,就业率增长缓慢,大学生就业不稳定必将引起社会问题。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培训,有利于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用人单位中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科研单位都需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需要用人单位与高校达成共识。因此,大学生就业培训势在必行。

从企业的角度看,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过多的考虑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了用人单位的条件与标准,应让更多的毕业生通过就业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就业力。

从高校层面来看,毕业生就业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了该校的招生规模、办学水平、专业设置调整、办学水平评估等,关系到学校的声誉与美誉度。

从大学生本身来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大学毕业生今后所从事的工作以及未来的发展,就大学生自身来说,也迫切希望通过大学生就业培训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就业能力,以期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适应社会需求,课程安排与职业岗位能力之间有一定的差距,专业设置应紧密结合就业市场需求,做出适当调整。学校应直接与用人单位接触,校企合作,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培训与指导。

对学生的教育培养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从高校方面来说,许多教师一毕业就从事教育教学,缺少企业实践经历;从企业方面来说,每个企业都希望毕业生一毕业就直接胜任工作,很难有空闲的岗位来接受大学生实习。从主观上讲,大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精,实践能力不强,导致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扎实。

大学生求职技巧训练不够、对就业选择认识不足。各个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都是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实际情况分学期设置的,但学生对其重视不够。虽然有一定的实训练习,但是学生主动参与性不高,认为就业指导教授的内容大多都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可操作性。

社会需求。通过历年用人单位招聘会来看,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绝大多数用人单位都要求应聘者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经历与工作经验。但是数据调查显示,尽管学生有一定的实习经历,但他们完全胜任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还需要进一步丰富。

求职心理有待加强。大学生相对比较单纯,生活阅历简单,因而对自己缺乏全面而客观的认识,主要表现在自我定位不准,就业期望值过高、心理承受力较弱、部分学生过于理想化、部分学生只看岗位或薪资待遇,而不去考虑个人与岗位的匹配性等。

三、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培训的对策

(一)深化校企合作,实施有效对接

学校培养的人才需要符合社会的标准,企业需要学校培养适合自己的员工。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要充分吸纳企业行业专家的意见,切实以就业为导向,与企业实行“订单培养”或者开设“冠名班”等,实现校企合作育人。也可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来校授课,重点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也可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或参与研发技术。同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进行见习或实践,有利于企业和人才之间双向选择。

(二)重新审视自我,调整心态转变观念

高校要通过医道大讲堂、优秀毕业生交流会、职业教育等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要结合自身实际包括性格特点、能力、专业水平、兴趣爱好、择业观、价值观等,认清形势,准确定位。可以开设就业心理咨询专线,每周有一天对就业学生进行专门咨询与辅导。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要引导学生调整心态,转变观念,正视挫折。

(三)精心设计各种大赛,以赛促进学生就业力

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培训的力度,精心设计各种大赛,通过比赛促进学生的就业能力。比如,在模拟面试大赛中让学生模拟进入面试现场,从而增强求职自信心与求职技巧;通过PPT制作大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与审美;通过职业规划大赛让学生树立规划意识,明晰奋斗目标;通过创业大赛培养参赛者团队意识和创造力;通过多站式考核大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四)科学合理安排课程,增加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不断将国家的最新政策与精神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使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实用。课程设置中包括对就业形势的分析与就业政策的指导,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择业观的引导,择业方法和求职技巧的实训,择业心态的调整等等。就业指导教师也可根据求职经验交流会等非课堂渠道拓宽就业指导的广度与深度,重点向大学生介绍未来人才的需求预测、企业用人标准及能力的要求等帮助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将课堂所学与社会所需恰当结合,进而最大限度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和社会价值。

(五)对接企业,提前进行综合培训

很多企业对于新招入的大学生,都会进行二次培训,主要内容涉及培训和实践两大块,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文化、工作流程、沟通技巧、团队建设、积极心态、职业礼仪等;实践的内容主要是到企业的各个相关部门或车间进行工作实习,一般每个部门都会指定人员对新进大学生进行指导和考核。只有培训和实践都通过了,才可以正式上岗。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差距。很多高校在学生下去实习前,均会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进行综合实训。这时,学校可以邀请企业的人员来校进行综合培训,同时也可利用两天的时间到企业进行见习,减少校企之间的摩擦,有效对接,达到校企合作双赢。

(六)战略联盟型培训运作模式

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并得到大学、政府支持的第三方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能力培训体系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指导职业能力培训体系的补充。第三方大学生职业能力“培训学习”与“实践就业”系统,可包括多家同地和异地的各类型企业、高校,理论上联盟规模越大,可获得的总体协同效益越大。企业可以要求开发课程,共享优秀老师,学生可以学到高校所不能够提供的企业知识,还可直接到企业里参加实践。培训完成后,由企业进行面试,根据合格录取人数支付培训费用,或者由录取者从上岗工资中逐步支付。这种模式解决了企业难以招聘到合格的员工的难题,也解决了高校难以提供切合企业实际需要师资的问题,还解决了高校大学生就业的难题,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总之,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要不断研究新方法,开拓就业工作新路径。

参考文献

[1]邵丹.企业需求视角下的高职类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基于湖南省高职院校的实证分析[D].中南大学,2013.

[2]张威.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探究[J].经济社会研究,2011(2).

[3]李翠霞,黎雨苗.有效开展模拟面试以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J].社会研究,2015(4).

[4]王致和,卢月萍.关于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5]李伟.基于择业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

[6]谢俐,何勇,杨洲.浅析如何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就业能力[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

[7]孙长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7(11).

篇9: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服务的对策研究

1. 从宏观因素来看。

(1) 1999年中国大学开始了扩招后, 师资问题日益突出, 学生的就业压力日趋沉重, 就业渠道不畅。就业方向向低层次发展。社会对人才却呈现高层次的需求。随之而来的是用工荒和人才闲置, 许多岗位想招人却招不到合适的人选, 许多大学毕业生想找合适的工作却找不到, 二者的不平衡日益凸显, 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矛盾。在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之后, 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渐显露, 越来越多的本科在校生通过考研来规避就业压力, 一时间高学历教育受到普遍追捧。与此同时, 由于就业岗位有限, 许多优秀的毕业生都先就业后择业, 致使原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情由本科生来做, 本科生可以做的事情由研究生来做。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 人力资源被无谓浪费, “过渡”教育现象显现。 (2) 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急功近利的思想束缚着学校的发展。中国的很多大学是岗前培训机构, 为工厂培训上班工人。诸多大学的专业设置很茫然, 什么专业吃香, 就开办什么专业, 虽与市场接轨, 但很容易与市场脱节, 造成人才培养的缺失。大学授课教师整天为评职称和津贴赚外快等忙碌着的例子举不胜举, 大学教师很多是兼职, 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 莘莘学子的学习之路荆棘满布。 (3) 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越来越明显, 给毕业生就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各种“拼”、各种“坑”层出不穷。 (4) 国家虽对大学生创业提供各种政策扶持, 但高校由于诸多因素的作用, 许多有志创业的大学生也因此而与创业失之交臂, 许多都是形同虚设, 未能真正落到实处。

2. 从微观因素来看。

(1) 大学生在大学求学期间陷入了一种两难局面, 是踏踏实实地上课, 还是将大学的学习时间往社会实践方向倾斜。由于大学课程设置、培养计划与市场脱轨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了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2) 许多大学生热衷于考公务员, 报录比高的甚至达到几千比一, 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公务员工作比较稳定, 福利待遇好, 收入逐年升高, 医疗、养老都有保障, 没有失业压力, 这是绝大部分热衷考公务员的大学生考虑的关键因素。 (3) 现代的大学生理想中的职业与现实相距甚远, 许多人宁愿啃老也不愿从事那些基层工作。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给给人民带来了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 现今的大学生从小过着优越的生活, 对其精神、意志方面的锤炼极少或缺乏, 这就使得部分大学生没有养成独立自强的性格, 对家庭、父母的依赖性极大, 即使接受了高等教育, 但性格方面的自立自强的锻炼仍处于极低的水平, 这是大学生成为啃老族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离校时未就业毕业生原因分析

当大学生满怀希望地走出大学校门, 期望着文凭成为敲门砖时, 才突然发现要面对的竞争是如此激烈。离校时未就业毕业生一般有以下原因: (1) 就业实习:指由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对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到企事业单位实践训练的就业扶持措施, 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是就业见习的组织单位。 (2) 职业培训: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要求就业和在职劳动者以培养和提高素质及职业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和训练活动。 (3) 升学出国: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需要到国外完成相应的学习。 (4) 应征入伍:对有志于到部队去建功立业的大学生国家给予了相应的优惠。 (5) 其他:由于在规定的学年内没有完成必要的内容学习, 或由于其他的原因导致不能正常毕业的等因素。

三、离校时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服务的对策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关系到广大学生及其家庭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学校教育改革发展、关系到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重要工作。

1.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积极做好宏观调控。

政府应积极做好宏观调控, 充分利用宏观调控政策对市场进行调控。在宏观经济上, 政府需承担劳动力供求比例的调控责任, 应当通过控制高校的招生计划数来发挥作用, 合理协调重点大学、一般本科以及专科学校的层次比例, 以改善高等学校的供求结构失衡的状况, 协调高校、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之间的关系。 (1) 政府应做好服务的责任。政府要为高校和用人单位提供服务及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方便。具体包括:一是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 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二是扫除就业的体制性障碍;三是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为大学生提供如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训练、失业保险、失业救济、求职登记、失业登记等服务内容。 (2) 政府履行好监督的责任。最有效的、最有权力的监督主体是政府, 政府需要对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大学生、自身履行监督责任。 (3) 政府还应该履行保障责任。社会保障是政府的职能之一, 是必须提供的公共物品。政府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推手, 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不等于政府包办大学生就业, 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主要靠建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宏观环境来实现。

2. 从学校层面来说:打造优质高效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1)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就业机制。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要求学校培养产销对路的“制成品”。随着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 高校的发展应与市场相连接, 形成良性的协同发展机制, 设置的专业和招生的人数都要接受就业市场的约束和检验。 (2) 转变求职观念, 树立市场理念。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要协调好国家、学校、学生、用人单位四者之间的关系, 实现招生制度、教育体制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3) 切实加强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 为其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就业信息。据相关资料表明: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信息不畅通, 即使高校就业服务指导老师做了很多工作, 但有效性不够, 很多毕业生觉得并无多大实质性作用。

3. 从离校时还未就业的毕业生方面来说: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是促进就业的关键。现在的大学生就业观念普遍存在误区, 幻想毕业就有一份好的工作一味地去追求公务员岗位、事业单位、国企及大型企业。把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等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首要标准。频繁跳槽现象严重, 缺乏耐心和踏实感。 (1) 提高心理素质。不管竞争多激烈, 总有人能应聘成功, 只要敢于竞聘, 就有可能获得岗位。同时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从每次失败的面试中都可以有所收获, 要调整心态, 多吸取教训, 把挫折看成是增强能力的好机会, 为找到更好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2) 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不要一味寻找“铁饭碗”, 多寻找就业机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寻找机会适时创业”的思想, 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3) 积极到基层建功立业。许多大学生一心想通过大学改变命运, 离开农村, 拥挤在大城市, 给社会和自己都带来很大压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个人发展平台, 需要高校毕业生甘于、敢于到广阔的农村、基层去实现自我价值。 (4) 正确面对短期待业。当前就业形式严峻, 造成了部分高校毕业生短期内无法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短期待业的现象不可避免, 高校毕业生要正确对待, 调整心态, 根据自身情况及时调整, 解决困境。

四、结束语

离校时未就业的毕业生就业信息与服务链接不是单方面的努力就能够完成的, 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规范就业信息系统的建设, 增强就业服务功能的多样性, 必定能切实改善毕业生就业现状, 起到良好效果。本文的研究还需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检验和完善。

摘要: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 比2012年增加19万人,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继续复杂严峻。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劳动力丰富且廉价, 中国的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就业的同时也加剧了就业的压力, 许多毕业生在毕业时找不到合适的岗位, 造成“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 故构建大学生离校时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信息和服务连接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离校时未就业毕业生出现的原因、现状分析, 提出离校时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信息和服务衔接解决方案, 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信息和服务衔接,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蒋志明.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2.

[2]刘远柱.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定位、缺失及对策[J].理论与实践, 2011, (4) .

[3]刘瑞娟.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J].辽宁师专学报, 2011, (1) .

[4]蒋静希.大学生求职——路漫漫其修远兮[J].特别关注, 2010, (5) .

上一篇:贵青杯才艺简报下一篇:形容词比较级大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