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优质教案设计

2024-05-24

古诗两首优质教案设计(通用8篇)

篇1:古诗两首优质教案设计

课前透视:

本课由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望庐山瀑布》语言简洁,用词精当。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可以说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写意山水图。《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无论从诗句内容还是在学诗体验上,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另外结合教材图文并茂、诗句韵味优美适于诵读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营造学诗意境,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鼓励学生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课件或插图,适合读诗配乐的音乐资料。

2、收集曾经读背过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同学们你们会背古诗吗?谁能把自己知道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由背诗活动,营造学诗的氛围,实现自然过渡,相机板书课题。)

2、观察:教师出示准备的课件或是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问: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试着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说一说。在学生观察说话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本文两首诗的特点,教学中应抓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优势,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把观察与说话结合起来,感悟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对话平台

初读

1、出示古诗《望庐山瀑布》。引导学生初读诗句,也可以让课前会读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指读。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阅读、识字经验,抓住重点字进行正音和识记,如:“紫”应读“平舌音”、“川”应读“翘舌音”;“瀑”由“三点水”加熟字“暴”组成、“炉”字可以用造句子“冬天我们要生火炉取暖。”的方法记忆等,教育要充分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3、利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识记字的情况。

4、同伴练读诗句,争取背诵。

(充分尊重学生的读书、识字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夯实基础,为研读诗句,体会感情打下良好的铺垫。)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字:“炉、烟、流、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字形、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自己认为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大家。

2、指导。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字,教师进行示范书写。其他的字学生对照课本自行书写。

3、交流评价。(自评、同桌评、小组评)采取多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

(及时巩固认字成果,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自主写字的水平和良好习惯。)

研读

1、自学诗句。借助工具书和图画理解字词的意思,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交流自学中已经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交流。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重点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难。

4、边读边想每句诗都写了怎样的景色。

(尊重学习的学习主动权。启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培养自主阅读,解决问题的能力。)

悟读

1、自由读诗,对照插图,体会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小组合作,借助文中的插图描述画面,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把想像的画面说生动,说具体。

3、启发:如果你是诗人,站在这飞瀑的下面,会有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

4、组织学生扮演诗人,借助教师准备的课件或挂图,进行角色换位,体会诗句的含义和情感。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说发现,说理解,说体验,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互补中,感悟诗句,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读书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有趣经历。)

诵读

1、带着自己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组织学生进行多形式感情朗读。如:评读、赛读、加动作读、看画面读等,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朗朗书声是小学语文课堂的永恒追求。多形式的感情朗读,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促进了语言积累,从中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激发了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回顾

1、背诵《望庐山瀑布》,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2、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方法。

(巩固积累,引导方法,为《绝句》的学习做准备。)

自读

1、按上节课的方法,自读学习。学习生字,进行识记,读准字音。

2、交流自学情况。出示卡片认读生字,(鹭、含、岭、泊、吴)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个别字注意扩词练习,加深学生对字意的理解,促进识记。

3、指读诗句。抓住重点的字音,进行指导。如:“翠”读“平舌音”,“泊”读“bo不要发成be的音等。

(挖掘学生识字经验,引导主动识字。加强识字经验的交流,培养学生多渠道识字的良好习惯。)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吴、含、窗、岭、鸣、绝、泊、柳”,引导学生从字形、结构等方面进行观察。找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并把自己提醒大家在书写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说清楚。

2、教师范写难点字,边写边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如:“窗”注意不要丢掉“囱”字上面的小撇。“含”和“岭”的里面都有相近的部分,注意“含”里面的是“今”,“岭”里面的是“令”。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间的相互评价。

(写字是低年级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教学中应突出其主要地位,下大力气,抓实抓好。以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感悟

1、出示诗句(不出现插图),默读诗句,利用工具书自学诗句内容。

2、启发思考:如果让你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你觉得画面上应该画些什么,并说出理由。

3、组内交流。有条件的可采用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动笔画简笔画,并说出这样画的理由。交流过程中要注意重点字词的理解。如:“含”“东吴”

(一句一景、色彩多姿是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创设情境,变“话”为画,有机地转化学习活动,在学生想画、说画、赏画、评画的过程中,理解了诗句的大意,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但组织过程中要注意“画画”不是活动的主体,只是理解诗意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不能花费过长时间,以免喧宾夺主,偏离重点,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

诵读

1、出示插图或学生的优秀画作,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图文对照,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以及诗句寓情于景,景美情浓的特点。

3、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读背诗句。如:自读、小组合作读、配乐读、指画面读等,实现美读成诵的学习目标。

拓展

1、把自己收集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有条件的可以召开一个小型“诗歌朗诵会”,展示学生课外的古诗积累情况。

篇2:古诗两首优质教案设计

《乞巧》《嫦娥》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及设计思路】

《乞巧》和《嫦娥》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组《古诗两首》选编的两首古诗,本单元组的主题是“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乞巧》一诗描述的是关于七夕节的传说和古代的人们在这一天乞巧的风俗,而《嫦娥》一诗描绘的是嫦娥在广寒宫里的凄凉生活,两首诗看似毫无关联,仔细读来,却不难发现其相关之处——都是关于夜空的神话传说,都蕴含着分离与团聚的思绪。

基于教材特色和阅读教学的学段要求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思路:

1.以“加强语文实践,提高教学效益”为教学设计的核心,整合教材、求新求效。

2.以“引导学生阅读有故事的古诗,走入有情有境的情感世界”为教学方向。

3.以“初步感受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注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为教学主旨,创设情境、充分品读、学语习文。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会认4个字,会写8个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复述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4.拓展阅读关于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的诗歌,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入情入境,诵读古诗,了解两个神话传说。

【教学难点】

走进诗的意境,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时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学习两首古诗,了解两个神话传说。

第二课时:拓展阅读,交流感受;书写生字。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

1.视频播放《牛郎织女的传说》,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指导书写“乞”、“巧”。

二、学诗

(一)初读全诗

1.生自由读全诗,要求:

①把字音读准。

②想一想,这首诗中,哪个诗句描绘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场面?

【设计说明: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初步读懂诗意,这是有目的的读、有层次的读、有效的读。】

2.指名读诗

(二)品读第一个诗句

1.交流:哪个诗句描绘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场面?

2.指名读第一句诗

3.生自由读诗句,体会诗句中蕴含着的心情。

【设计说明:引导想像,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积累,走进诗句,展开丰富的想像,想像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场面,想想他们一家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深入体悟诗情,同时为第二首诗的学习做好铺垫。】

4.根据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指导诵读。

5.学习生字“霄”

6.说一说这个诗句的意思;齐读这个诗句。

(三)品读第二句诗

1.出示图片(乞巧场面),引导学习“资料袋”,了解古代“乞巧的风俗”

【设计说明:由于不能事先布置预习,因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课后的“资料袋”帮助学习,初步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交流:哪个句诗写的是人们七夕乞巧的风俗呢?指名读。

3.想像:七夕节里,姑娘们会许下什么样的心愿呢?

4.回扣诗句:用心读一读,想一想,你从诗句中的哪些词体会到姑娘们的心愿是那么多,那么美好?(板书:穿尽几万条)

5.指导诵读。

三、小结

1.有感情地吟诵《乞巧》。

2.回顾学法:

①了解诗里的故事;

②走进诗的字里行间,用心品味;

③展开想象,体会诗句蕴含的感情

【设计说明: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便有效迁移,高效学习第二首诗。】

3.背诵《乞巧》。

嫦娥

过渡语:在这七夕的夜晚,当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一家人幸福地团聚,其乐融融的时候,同样是在这片夜空之中,月亮上的广寒宫里,却是一片冷冷清清,幽暗的烛光照出了一个孤独的影子。

【设计说明:在同样的场景中创设对比强烈的情境,为第二首诗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

一、初读

1.师范读全诗

【设计说明:这首诗的语言相对比较晦涩难懂,因此,教师的范读很有必要。】

2.导入,板书课题。

3.视频播放《嫦娥奔月》

二、品读

1.迁移学法,自读《嫦娥》,借助注释,边读边想像:嫦娥在月宫里,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2.交流:嫦娥在月宫里,过着怎样的生活?你是从哪一个诗句体会到的?

⑴读诗句,谈体会。

⑵根据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和体验,引导想像。

⑶指导朗读。

3.引导想像,练习说话(选择一句,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①七夕的夜晚,牛郎织女一家人聚在______________,而嫦娥却_________________。

②中秋节的夜晚,家家户户聚在一起______________,而嫦娥却_________________。

【设计说明:在此处设计说话练习,目的有二:其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而领悟诗意。】

4.回读诗文:人间的生活多么快乐,多么自由啊!而嫦娥为什么会失去这些曾经拥有过的美好生活呢?再读读诗句,诗中的哪些词让你体会到嫦娥此时的心情?(板书:悔夜夜心)

①理解“悔”:“悔”什么意思?嫦娥“悔”什么?

②想像: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后羿又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灵药,嫦娥会怎么做呢?

③理解“夜夜心”:可是时光是不会倒流的,所以,每一个夜晚,嫦娥都有着怎样的心情?

【设计说明:理解“悔”和“夜夜心”是读懂这首诗的关键,也是难点,而引导想像,是突破这一难点的最有效手段。】

5.指导诵读。

三、总结拓展

1.总结语:同学们,你们瞧,咱们中国人民多有智慧啊!同样的一片星空,却能想像出《牛郎织女》和《嫦娥》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来!许多诗人也像林杰和李商隐一样,被这些美丽的传说深深打动,他们也把这些故事写进了诗句里。

2.推荐古诗《秋夕》、《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鼓励课外积累

四、布置作业

1.把《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2.收集关于神话故事的诗歌,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29.古诗两首

乞巧——穿尽

几万条

嫦娥——悔

夜夜心

1.课前,教师可适当准备一些作者介绍或诗作的赏析资料,如《唐诗鉴赏辞典》的相关文章,在学生理解诗的大意时,相机介绍。也可以引导学生先读读“资料袋”中的内容,对乞巧节有大致的了解。

2.课文中要求会认4个生字,可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学生互相交流后,教师可重点提示,“乞”与熟字“气”的区别,“烛”是翘舌音,不要读错。要求会写的字有8个,可引导学生注意难写易错的字,如“乞”不要多写一横,“晓”右上部不要多写一点,“霄”上下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要适当。

3.理解诗歌的大意是体会诗中丰富想象的前提。课文后面提供的注释,可以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句。下面的提示供教师参考。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 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资料袋的内容,感受人们过节时的喜悦。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要引导学生结合全诗的理解,进一步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前两句描绘了主人公在孤独的环境中一夜不寐的情景。室内,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室外,银河渐渐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失了。“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沉”字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碧海青天”,指嫦娥在月宫中孤独枯燥的生活,只能见到深蓝色的天。“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后两句引出凡人对仙人的感叹: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应悔”是猜测的意思,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要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必须对“嫦娥奔月”的传说有一定的了解(详见参考资料)。据说嫦娥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

4.要重视学习伙伴的提示,注意拓展延伸。课后小伙伴吐了一个泡泡:“我要去再收集一些民间故事”,不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完成,它要贯穿到全组的课文学习始终,为语文园地“口语交际”的学习做准备。

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收集民间故事,也可以让长辈们给自己讲一些民间故事或传说。

四、参考资料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李商隐(813—858)唐代文学家。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其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

牛郎织女的传说和诗歌 有条件可参阅叶圣陶创作的《牛郎织女》,因篇幅过长,这里从略。历代文人留下了不少关于牛郎织女的诗篇。如南朝梁文学家沈约(公元441—513年)曾拟作了《织女赠牵牛》诗,王筠(公元1784—1854年)又拟作了《牵牛答织女》诗。庾信、谢眺还作过《七夕赋》。最有名的要算一首汉代无名氏的古诗: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关于乞巧节:也叫女儿节,即七月七日。民间幼女用碗盛水在日下投针,叫乞巧丢针。幼女将绿豆于前数日置碗内,用布盖上。每天浇水,七夕打开盖布。若芽生不乱,其女必巧。民间《乞巧歌》曰:“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乞巧最

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每逢七夕,“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穿针线。”另外,陈瓜果于庭,以求奇巧的乞巧方式也较普遍,如有蜘蛛在瓜果上结网叫得巧。各地方乞巧方式多种多样,各有趣味。如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关于奔月成仙 《太平御览》卷四引汉代张衡《灵宪》中写道:请不死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以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四记载: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

关于嫦娥奔月与中秋拜月的习俗

相传远古的时候,有十个太阳一齐出现在天上,晒得大地冒烟,海水干枯,天下百姓很难活下去。这时,有个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能开万斤宝弓,能射巨蛇猛兽。他同情受难百姓,就弯宝弓、搭神箭,一气儿射下九个太阳。最后一个太阳认罪求饶,后羿才息怒收弓,严令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从此,后羿的名字传遍天下,人人敬仰。后来,他娶了个妻子叫嫦娥。非常美丽,温柔贤慧。夫妻二人相亲相爱,生活非常美满。嫦娥心地善良,常把丈夫射来的猎物接济乡亲们。乡亲们都非常喜爱她,夸后羿取了个好媳妇。

有一天,后羿射猎途中碰见一个老道士。这老道钦佩后羿的神力和为人,赠给他一包不死药,说吃了这药,就能长生不老,成仙升天。可后羿舍不得自己心爱的妻子,也舍不得父老乡亲们,不愿自己一人上天,回家后,就把不死药交给了妻子。嫦娥把药藏在了床头首饰匣里。

那时候,因为羡慕后羿的威名,不少人跟着他拜师学艺。其中有个叫蓬蒙的,是个奸佞小人,想偷吃后羿的不死药,自己成仙。

这一年的八月十五日,后羿又带着徒弟们出门射猎去了。天近傍晚,蓬蒙却偷偷溜了回来,闯进嫦娥的住室,威逼嫦娥交出那包不死药。嫦娥迫不得已,把不死药全部吃下,立时,身轻似燕,冲出窗口,直上云天。可她一心还恋着心爱的丈夫,就飞到离地面最近的月亮上安了身。

后羿回家后,不见了妻子嫦娥,忙向侍女打听,才知道事情的经过。他焦急地冲出门外,只见天上的月亮比往日格外亮,格外圆,就像心爱的妻子在看着自己。他心似刀搅,拼命朝月亮追去。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怎么也到不了跟前。后羿思念心爱的妻子,心痛欲裂,默默流泪,无奈,只得命侍女在月下摆上供桌,上面供上嫦娥最爱吃的各种水果,以示对远去妻子的思念。乡亲们听说以后,也都在各家院内摆上供桌水果,遥祭善良的嫦娥。

第二年八月十五晚上,是嫦娥奔月的忌日,月亮又是格外明格外圆。后羿和乡亲们怀念善良的嫦娥,都早早地在院中月光下摆上水果祭月,寄托对亲人的思念。以后年年如此,世代相传。

因八月十五时值仲秋,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中秋节。

篇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都是描写秋天景色的。《赠刘景文》一诗中前两句写景, 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 突出菊花傲霜头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 说明秋景虽然萧瑟冷落, 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深秋时节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看到的枫林景色, 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这首诗内容形象生动, 色彩明丽, 尤其是名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这两首古诗语言凝练含蓄, 意境深邃幽美, 能启迪学生的思想, 陶冶他们的情操。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主线, 以“图”为辅线, 以“说”为支点, 以“思”为动力, 以“导”为原则, 引领学生踏上秋之旅, 欣赏秋之色, 体味秋之美, 咀嚼秋之韵, 表达秋之情, 升华秋之魂。

教学过程:

一、紧扣主题, 踏上秋之旅

1. 谈话导入。

(1) “同学们, 第一组课文中, 前面几篇写的都是哪个季节的美丽景色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美丽的秋天。

(2) 让学生联系前面几篇课文说说秋天美丽的景色。

2. 过渡语“今天, 我们要学习两首赞美秋天的古诗, 和作者一起走进秋天的美景里。”

二、初读课文, 感知秋之色

1.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同桌互相练读, 互相纠正字音, 把课文读流利。

2. 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 出示生字, 指名拼读并扩词, 教师相机指导, 重点指导以下生字读音。

(2) 教师带读生字, 巩固读音。

(3) 去掉拼音, 指名认读生字, 重点交流以下生字的识记方法。

3. 学生自由练读古诗, 画出描写秋天景色的词句。

(1) 同桌间互相交流。

(2) 指名说, 相机突出以下关键词。

4. 师归纳, 突出秋之色。

三、指导看图, 体味秋之美

1. 出示课文插图, 同桌一起观察, 找找图中是如何突出诗人笔下的秋天美。

2. 组织学生交流。

图上有哪些景物, 最美的是什么?

(1) 《赠刘景文》图上主要是景物———荷、菊、橙、橘。

(2) 《山行》图上主要景物———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3. 根据图意吟诵相应诗句, 把诗句读得和图一样美。

四、朗读感悟, 咀嚼秋之韵

1. 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和注释, 尝试理解诗意。

2. 小组间互相质疑、解疑。

3. 重点指导字词。

(1) 荷尽, 荷花凋谢;擎雨盖, 这里指荷叶;菊残, 菊花凋谢;傲霜枝, 不怕秋霜的菊花枝条;君须记, 您一定要记住。

(2) 寒山, 深秋时节的山;石径, 石头小路;生, 升腾;坐, 因为。

4. 同桌互相说诗意, 要求把句子说通顺。

5. 重点指导诗句。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1) 让学生通过朗读, 抓住“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傲霜枝”等, 了解到荷花和菊花的不同特点, 感悟菊花傲霜的品格。

(2) 通过朗读, 突出“已无”和“犹有”的对比之意, 加深对菊花傲霜斗寒的体会。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1) 作者乘马车在山间穿行, 为什么停了下来?

(2) 出示“香山红叶”精美图片, 让学生体会“红于二月花”之美。

5.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 深层次指导朗读。

(1) 指导学生断句。

(2) 指导读出节奏, 读出秋之美。

课件播放音乐《秋韵》和秋景图片, 指导学生读出对秋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6. 指导背诵, 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秋之韵, 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课堂练笔, 表达秋之情

1. 教师启发:“同学们, 秋天这么美, 你们喜欢秋天吗?”

2. 学生回答, 并结合自己的感受说出赞美秋天的话。

3. 写话。“我喜欢秋天,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4. 教师巡回指导, 讲评, 选择作业展示。

六、拓展延伸, 升华秋之魂。

1. 介绍一首写秋天的古诗, 师生一起诵读古诗。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2. 结束语。

篇4:《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4年级上册——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寄情酒更浓、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会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阶梯引领,逐层悟情

1.晓诗音。

学习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情调查:哪些同学课前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借助注释把它读正确。

(生自由读诗。师板书课题。)

预设:

(1)读准多音字“舍”、“朝”、“更”。

(2)题目的正确朗读是教学的难点,可引导学生在弄懂题目的意思之后,再正确朗读。

(齐读古诗,检测学习效果。)

2.明诗意。

(1)我们学古诗仅仅会读是不够的,(板书:知诗音。)还要——(板书:明诗意。)

(2)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预设:

朗读品悟;了解诗人;运用串词连句法;读诗文、想画面,结合注解。

(3)同桌之间试着来说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的意思。

预设:

对“浥”、“更尽”、“新”的理解。

3.悟诗情。

(1)寄情酒更浓。

过渡:通过你的讲解,一幅朋友送别图在我们的脑海中展现。元二与王维到底是怎样的一对朋友呢?再次默读古诗,想一想: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预设:

抓“劝”、“更”、“尽”等字的理解,感受好朋友送别时的情景。

抓“酒”中所蕴含的情感,有感情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千古名句来体会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事世难料情难舍。

过渡: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车马已经备好,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西有多远?

预设:

出示《元二出使安西图》来感受渭城与安西之间的距离。

对比古今的交通工具,来体会古人离别容易相聚难的特点。

介绍背景: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后便去逝,此次的告别竟成了绝别。

师:(板书:悟诗情。)是啊!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谁记住了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请站起来,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份送别的情意吧!

(3)触景情更深。

过渡: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师配乐读诗。)是什么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

预设:

抓“雨”、“柳”。等景物来感受朋友间离别的愁绪是越来越浓。

配乐读全诗来感悟此景让老朋友更加的难分难舍。

二、方法运用,自主解读

1.在我国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描写送别的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诗。(投影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同桌之间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3.汇报:

(1)读准音。

(2)明诗意。指名汇报、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4.对比学习悟诗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联系我们刚才学习的《送元二使安西》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预设:都是写送别,都是送好朋友(故人),都有景物的描写。

王维借“雨”、“柳”、“酒”抒发了对元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送好友孟浩然又有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呢?

多元理解“黄鹤楼”、“烟花三月”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离别的悲伤。 理解“孤帆”、“尽”、“唯”,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李白送孟浩然时的依依不舍。

5.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记在心中?师生共同背诵。

三、拓展延伸,多元抒怀

1.你还了解了哪些描写送别的诗?

2.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的一份真情,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才被称为民族的瑰宝啊!

3.今天我们在一起度过了40多分钟,马老师马上就要离开你们,想不想送送我呢?想想怎样送呢?

4.师生话别,共勉。

篇5:古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

1.同学们学过很多的古诗,你还记得哪些?请背一背。这些古诗韵律优美,语言简洁,好读又好记。大家都喜欢读古诗,今天我们要再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出塞》,板书课题。

2.这首诗饱含对出征将士的怜惜之情,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平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全诗

1.自由读全诗,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分组讨论、交流,弄懂字词。

2.交流学习的情况。

三、理解诗句

1.读你喜欢的诗句,再说说喜欢的原因。

2.交流学习,教师点拨。

注意体会但使、飞将、不教等词的意思。

引导学生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意思。

3.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同桌互相说,然后全班交流。

4.学习有感情地诵读全诗,通过互评交流方法,提升朗读水平。

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了解时代背景,体会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的意思。

3.带着怜惜边关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再读古诗。

五、背诵古诗

示儿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昌龄的《出塞》,体会了诗人怜惜边关将士、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们就随着陆游的《示儿》,走进诗人的心灵,感受诗人渴望祖国南北统一的爱国之心。

2.结合课前的预习,说说你了解到的诗人相关的资料。

二、初读诗句,质疑问难

1.自由读诗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男女生分读,再齐读。

3.再读诗句,鼓励学生质疑。

4.分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讨论解决问题,从而弄懂诗句的意思。

三、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注意理解元、但、九州、同、乃翁等字词的意思。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诗人是多么渴望看见祖国统一啊!让我们有感情地再读课文。

四、背诵古诗

五、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陆游、王昌龄的哪些诗?

2.读一读,记一记下面的诗歌。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 陆游

篇6:古诗两首优质教案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投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象画面

1.师范读课文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3)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四、课外延伸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优秀诗文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从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欢的诗。

自主交流

听老师配乐朗读,在脑海中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象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学生交流。

**说

播放音乐,指生描述:

(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画

(2)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小组合作学习

**读

(1)抽生读。

(2)集体评议。

(3)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4)抽生背诵。

篇7:古诗两首优质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并解释题目,激发兴趣

板书诗题并解释诗题。

【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前面可以望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楼共三层,是当时文人游览的胜地。此楼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河水冲毁。题目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

二、教师范读

教师一边读,一边欣赏插图(画面:诗人正站在黄河边的鹳雀楼上观看景色,太阳渐渐地落下山去。)

三、学生轻声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四、指导学习生字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书生字,带领学生读音、组词。

2.学生书空练习。说说记生字的方法。

教师重点指导:

楼:lóu,读边音。“木”字作偏旁时,捺要写成点。入:rù,独体字,两笔。

注意和“人”区别开。穷:qióng,三拼音,上下结构,写时不要少写宝盖头下面的撇和点。目:mù,全包围结构,要和“日”字区别开。更:gèng,读后鼻音。

独体结构。有7笔。层:céng,读平舌音,后鼻音。

五、课堂练习

.组词:

人()日()

入()目()

2.在练习本上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齐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三、理解诗句

.学习一、二两行。

(1)指名读一、二两行。

(2)理解意思。

①出示课文插图。

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②答问。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的?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意思?(依)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的意思。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③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④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相机板书:景(看)]

2.学习三、四两行。

(1)谈话。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两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5)看图体会,练习朗读。

3.练说全诗的意思。

(1)自由练说。

(2)指名试说。

四、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

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

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

上台比赛,看哪一位同学说得精彩。

五、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讨论。

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六、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

.出示生字。

楼依尽入欲穷

指明读上面的字。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高楼楼房钟楼)

依(依靠依依依山傍水)

尽(尽头用尽尽力穷尽)

入(进入入门出入)

穷(穷尽贫穷穷苦)

3.教学字形。

(1)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

(2)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指导书写。

2.学生练习描红。

三、课堂练习

.读一读,再抄写。

山白日千里目

海黄河一层楼

2.据句意说出诗句。

(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4)再登上一层楼。

《鹿柴》

教学目标:

.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自然的美好。会写4个字,初步学习理解古诗的方法。

2.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3.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一、导入新课

.古诗,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

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以及精练的语言,博得了人们的喜爱。我们每个人都会吟诵很多,下面谁来给大家展示几首呢?谁再能展示几首关于王维的诗呢?

2.今天,我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王维的诗——《鹿柴》,教师板书课题。指

出“寨”在本课中读“zhài”与“寨”相通,鹿柴是一个地名,并简介作者。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让学生听录音范读。

2.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板书全诗。

3.指名朗读。

4.学习生字“但、返、景、复”

三、指导朗读,理解每名诗的意思。

.指导朗读古诗。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齐读古诗的第一、二句,体会诗句的意思。

(1)指名朗读并作指导。

(2)理解诗句中的个别词语。

但——只闻——听

如孟浩然《春晓》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中的“闻”就是听的意

思。

(3)理解诗句的意思。

空山里见不到人的踪影,却传来说话的声音。

3.齐读古诗三、四句,体会诗句的意思。

(1)指名朗读并指导。

(2)理解诗句中的个别词语景:夕阳返照的光。景,通“影”。

(3)理解诗句的意思。

西斜的夕阳返照深林,余光洒落在青青的苔径上。

4.小组合作学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教师明确:这首诗写的是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却看不见人,只有夕阳的阳光透射过密密的山林,照在青青的苔径上。

(3)从这首诗中你能了解到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

四、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

.自我轻声吟诵,体味诗的意境。

2.借助影像视频进一步的去体会。

五、作业

.书写生字。

2.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给这首诗再配一幅画。

3.本诗出自王维晚年所著的《辋川集》,《辋川集》共有诗二十首,这只是

篇8:古诗两首优质教案设计

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4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重点词句, 了解古诗的大意, 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体会古诗的意境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学生需要课前搜集柳宗元的资料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师:同学们, 今天这节课咱们学习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柳宗元写的, 是古诗中的精品。 (板书题目) “江雪”是什么意思? (江上的雪景)

二、简单了解诗人

三、利用“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诗文, 读准字音, 读顺诗句。

2.思考:人们常说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读着读着, 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3.师:这样的雪景给你怎样的感受, 你会用哪一个词来概括? (凄凉、荒凉、冷清、寒冷、寂静) 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1) “绝”和“灭”, 寂静的程度——所有的山, 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盖了, 没有飞鸟, 没有行人, 没有声音, 除了渔翁, 再也没有别的生命!

(2) “寒”, 是造成寂静的根本原因——这么寒冷的天气, 鸟儿无处觅食, 只好躲在巢中避寒;这么寒冷的天气, 人们无法劳作, 只好呆在家中取暖。

4.谁能把“千山万径”的寒冷寂静读出来。 (朗读指导)

过渡:同学们, 千山万径, 一片雪白;飞鸟绝迹, 人踪淹没。在这样空旷而寂寞的背景之下, 却有一位渔翁, 独自一人, 默默垂钓。

四、走近诗人

师:此时此刻, 你能感受到渔翁的心情吗? (孤独、寂寞) 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1.学生自由读古诗, 交流从“孤”“独”体会到诗人的孤独。

2.朗读诗句, 感受渔翁内心的孤独寂寞。

3.渔翁就是诗人的化身。再读古诗, 感受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 触摸诗人的内心世界。

五、资料补充, 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1.补充李白《独坐敬亭山》。 (略)

赏析:李白写这首诗时, 距他离开长安已将近十年。这时的李白对当时社会的弊端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清高傲岸的性格使他无法融于现实, 于是他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 愤世嫉俗的情绪与日俱增, 他只好向大自然去寻求慰藉, 寻觅知音, 这首诗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心情。诗人看着山, 山也看着诗人, 诗人感受着山的语言, 山也默默聆听着诗人的心声。人与自然刹那间灵性相通, 浑然一体, 这是多么超然的一种境界!

小结:诗人李白在自己孤独的时候, 还找到了自己的知音, 那就是敬亭山。诗人对敬亭山说“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敬亭山回应“相看两不厌, 只有李太白 (李青莲) ”。而诗人柳宗元却只能在这寒冷凄凉的世界里独自垂钓, 独自一人感受着孤独的煎熬。让我们再读古诗《江雪》, 再次感受柳宗元内心的孤独寂寞。

2.补充王士侦《题秋江独钓图》。 (略)

赏析:这首诗描写秋江边渔人独钓的逍遥。一个渔人, 一件蓑衣, 一顶斗笠, 一叶轻舟, 一支钓竿, 渔人一面歌唱, 一面喝酒, 逍遥中却又深藏着几许萧瑟、孤寂。其笔下的渔翁不是“独钓寒江雪”, 而是“独钓一江秋”, 有歌有酒, 很是潇洒。渔人钓的是鱼?是秋?是潇洒自在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心情?……在诗人看来, 这样的秋江独钓者, 也就是真正懂得生活乐趣的人。

小结:同样都在“独钓”, 诗人王士侦钓的是一种潇洒自在的生活, 是无拘无束的心情, 享受的是一种生活的乐趣。而诗人柳宗元却在这样鸟绝人踪灭的江面上独自垂钓, 这是何等的孤独与寂寞。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读古诗《江雪》, 再次感受柳宗元内心不一般的孤独寂寞。

3.师:诗人的内心是怎样不一般的孤独寂寞呢?请把四句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读看, 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千万孤独”, 更是“绝灭孤独”啊!

4.学生自由读诗, 体会柳宗元内心的那种“千万孤独”“绝灭孤独”。

六、读诗, 引导学生质疑

1.师:同学们, 古诗学到这儿, 大家对渔翁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要问问他吗?

2.由学生提问引出问题:在这样一个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日子里, 没有飞鸟, 不见行人, 渔翁为什么不呆在家中取暖, 偏要出来钓鱼呢?

七、资料补充, 感悟柳宗元坚强不屈的精神

1.引导:对呀!渔翁生活在江边, 难道不知道在这样的江面上垂钓, 钓不到鱼吗?知道了为什么还在钓呢?他在钓什么呢?

2.学生根据自己的见解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及时点拨。

3.补充古诗的写作背景:柳宗元21岁中进士, 当时国家政治腐败黑暗, 柳宗元和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 立志改革腐败的政治, 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却遭到皇帝和权臣的反对迫害, 被贬到永州。当时的永州非常偏远, 极度贫穷, 柳宗元无职无权, 无能为力。他想到自己报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实现而又无人理解, 心里非常难过, 非常悲愤。《江雪》这首诗, 就是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写的。这首诗是他当时所处的寒冷寂寞的环境的真实写照, 是他孤独寂寞的心情的自然流露, 是他身处逆境而坚强不屈精神的再现。

4.师:同学们, 尽管渔翁的心情孤独寂寞, 但是他有没有被贫困吓倒?有没有被寒冷征服?从渔翁身上你看到了一种什么精神? (坚强、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坚韧不拔、毫无畏惧、不怕困难、迎难而上)

5.师:谁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读出渔翁顽强不屈的精神。 (朗读指导)

6.背诵古诗, 再次感受诗人柳宗元面对重重困难而顽强不屈的精神。

八、拓展《渔翁》, 感受意象

过渡:同学们, 《江雪》这一首诗不仅意境深远, 而且语言绝妙, 是古诗中的精品, 被人们称为是“孤独者的空谷绝唱”。在对这首古诗的学习中, 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坚强不屈的精神。《江雪》这首诗是柳宗元在刚贬到永州创作的第一首诗, 后来他又写下了古诗《渔翁》,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理解柳宗元不同时期的人生感悟。

渔翁

唐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上一篇:项目部技术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下一篇:快乐的父亲节作文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