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电视导视类节目的创新与提升-以《看海峡》栏目实践为例

2024-05-12

试论电视导视类节目的创新与提升-以《看海峡》栏目实践为例(精选4篇)

篇1:试论电视导视类节目的创新与提升-以《看海峡》栏目实践为例

试论电视导视类节目的创新与提升-以《看海峡》栏目实践为例

随着我国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电视节目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集宣传、美化、推广、引导等作用于一身的`电视导视类节目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本文拟从福建海峡电视台<看海峡>栏目的创新实践出发,探讨电视导视类节目的创新与提升.

作 者:刘帆 作者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海峡电视台,福建福州,350001刊 名:东南传播英文刊名:SOUTHEAST COMMUNICATION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22关键词:电视导视类节目 创新 提升

篇2:试论电视导视类节目的创新与提升-以《看海峡》栏目实践为例

在这样的情况下,创办于2004年的《新闻启示录》栏目想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电视收视新格局中保有自己的话语权,势必要突破十一年老栏目的种种框架格局,让节目耳目一新。而这其中,栏目承接的大量政治倾向性很强的宣传任务,无疑让栏目面临更大的挑战。这类选题毕竟不如民生类或事件性新闻“好看”,如何才能让这些看似“沉重”的选题变得有吸引力,这就要求制作人员必须强化创新思维,掌握“举重若轻”的本领,让这些选题变成可视性强、生动活泼、信息量丰富的节目。

为此,《新闻启示录》栏目做出了一系列大胆尝试。

一、重视节目选题的策划

电视新闻评论的选题策划工作,是做好电视新闻评论的先决条件,也是电视新闻评论众多操作环节当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一个优秀的电视新闻评论选题,不但能够引起广大受众的共鸣,并且能够有效提升新闻媒体自身的品质。《新闻启示录》栏目的定位,主要面对的是主题性报道(以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政策为主)的选题,而主题性报道一般都比较厚重, 政治性强,敏感度高,表面看起来,不像民生类的社会性选题那样,与人们息息相关,因此很难吸引观众的兴趣。这个时候,重视并优化选题策划就显得尤其重要。

优化新闻评论选题策划,重在抓“两头”:一头是深刻理解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宣传精神,并与从实际中调查掌握的具体事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宣传政策法规,让观众及时了解时政大局的作用;另一头,也是更重要的一头是,从观众关心的角度去考量,有效地进行议题设置,引导舆论,充分体现主题性报道的贴近性和服务性。

2015年1月1日,新《环保法》正式实施了。《新闻启示录》栏目做了一期宣传新环保法的节目。看起来,这个节目无疑是一个政策解读的节目,那么,如何才能让节目不流于一般的政策解读,使观众欣然接受呢?

首先,在着手选题策划的时候,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新《环保法》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关键 “两头”中的“一头”。 唯有如此,才能正确把握政策法规,才不至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为此,编导对新《环保法》进行了反复认真学习,并找来旧《环保法》进行比较阅读,不仅理解了新旧《环保法》的异同之处,同时也明确了新《环保法》在法律规约和处罚力度上,都是“史上最严”的环保法。

其次,也就我们所说的更重要的一头,如何从观众关心的角度去有效地进行议题设置。如果仅仅对新旧环保法进行对比解读,同样会让观众觉得事不关己,无法吸引观众的眼球。经过反复斟酌,我们最终把议题聚焦在“违法成本”上。从这个既通俗易懂同时也是大家都感兴趣的点出发,对新旧环保法进行了比较解读,必将引起受众的极大关注。

以南平市一家污水直排闽江的造纸厂为例,《新环保法》 实施之前,环保部门立案查处,不仅下达了停产通知书,还罚款4万元;但企业对执法视若无睹,继续排污。而《新环保法》 实施之后会有什么不同呢?记者采用图文形式,算了一笔经济账,按《新环保法》处罚成本将高达数十倍!这就让观众瞬间一目了然:原来“违法成本”如此之高!紧接着,主持人继续追问“新的《环保法》能不能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这也是从观众最关心的议题出发进行追问。到这里,观众最想知道的肯定是政策有了,执行是不是有难度,或者说是不是就能付诸实行呢?通过这种轻松而有条理的梳理,不仅政策解读到位,更重要的是让观众一目了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样的解读贴近观众的视点和心理,避免了生搬硬套的说教, 让观众轻轻松松地了解政府的政策。而当期节目省网的收视率达到2.4%,也说明这种方式为观众所接受。

二、深入挖掘新闻事实

主题性报道容易给人距离遥远的感觉,一般都比较难以吸引观众的兴趣。再加上地方台的弱势,如采访空间有限,难有轰动效应的大题材等等,因此地方台要办好新闻评论类的节目,必须另辟蹊径,深入挖掘新闻事实,并从中发现其内在的新闻价值和评论意义。

如何深入挖掘新闻事实,对地方台来说,重在“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所谓“从大处着眼”,也就是着眼于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注重新闻事实的政策性和导向性,绝不可有半点背离;“从小处入手”,则必须从本土的新闻事态出发,敏锐地发掘新闻事实的贴近性和可看性。从“大”到“小”,再从 “小”到“大”,如此循环反复,方能实现深入挖掘新闻事实的这一过程。

为此,我们的主创人员必须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从鲜活的新闻事实再出发,去芜存精,精益求精,在大量的新闻事例中筛选出最生动、最具说服力的“那一个”。正如柴静所说:“作为站在新闻工作最前线的人,职责本身要求我们找到 ‘带露珠的新闻’、‘冒热气的新闻’,我们的工作内容就是接近事实,从实地采访中全面、准确地掌握第一手素材,梳理清楚,传递出去。”[2]

福建自贸区对福建人来说是一件大事。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 也用了专门的段落来表述“如何加快自贸区建设”。如何做好自贸区的宣传呢?显然,对普通观众来说,自贸区到底能带来什么好处,才是他们最关注的。《新闻启示录》 2015年1月6日播出的《自贸区?淘的不仅是便宜货!》从一瓶进口红酒说起(“从小处如手”),具体解释为什么它能够比市面价便宜30%,甚至一半。它变得便宜的原因是,得益于厦门关区从上海自贸区复制推广的一项监管创新制度———保税展示交易。从这样一个具体生动的事例入手,由点而面,不仅贴近观众,而且也把本来十分复杂的自贸区政策解读得形象易懂,一下子就没了时政新闻给人的刻板印象。可见,对这类主题性报道,从生动形象的事例入手,通过典型细节,更容易打动人心。

三、注重动漫元素在节目中的应用

《新闻启示录》栏目改版后,为自己确立了一个新的指标,那就是着手打造轻松活泼的节目风格。为实现改版后的定位要求,改版后的《新闻启示录》加入了动漫元素,如动漫人物、动漫语汇等等,从而一改以往新闻评论类节目刻板、教条的面貌,增添了新闻评论的趣味性和艺术美感,从而激发起广大受众更大的收视热情和想象空间。

动漫人物高小山,是改版后的《新闻启示录》栏目新的一员。让高小山参与其中,甚至用高小山的视角去体验去觉察, 使新闻评论的叙事显得更活泼、更生动。以《闽塔合作:不仅是“龙虾牛肉”》为例。“海鲜牛肉哪里有,永辉超市走一走。没错,高小山要带大家去的就是熟悉的永辉超市……”由高小山带着观众去永辉,这种感觉就像邻居大妈去了超市发现有优惠特意来告诉我们一样,瞬间就能带动起大家的兴致来。

之后再来一段“别的咱不说,高小山当场掏出计算器算了一下,就拿最诱人的澳洲樱桃来说吧,现在进口一斤要80多元人民币,卖价100元人民币,自贸协议生效之后,一免税,进价差不多只要60元,咱们普通老百姓七八十元也就能买到了。”改版后的节目,一下子没了时政节目的严肃和一板一眼。在这里不得不说,高小山变成了一个知心人的角色,让观众瞬间眼前一亮。而在一贯以严肃和理性著称的新闻评论节目中,使用高小山这样一个角色无疑是一种尝试和创新。

同时我们也会发现,为配合高小山这个动漫角色,节目的解说词风格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工业化?上市?农业也逆袭!》是一期以现代农业为主题的专题,编导从一朵香菇的神奇之旅开始。解说是这样写的“在车间里,首先要对分拣出来的香菇进行去蒂、修整和清洗,之后,一身清爽的香菇们就被放入自动削片机,打磨出整齐好看的造型。……再配上各式各样好看的外包装,引人注目的‘白富美形象’一下子呈现出来,‘乡土气息’瞬间消失不见了!”再配以轻松欢快的音乐, 从而生动活泼的展现了香菇的工业化流程。而这个过程不仅使小香菇们的逆袭之路形象生动,也让我们的节目瞬间活泼、生动了,可看性更强了。

四、强化节目评论的思想深度

电视新闻评论的社会舆论价值在于“深”。无论如何改版,深度报道和深度评论,始终是第一位的工作。

那么,如何衡量新闻评论的思想深度?关键就在于,你的新闻评论是不是揭示了问题的根源?是不是剖析到事物的本质内涵?是不是及时反映了社会舆论,并正确地影响和引导社会舆论,真正起到党和人民“喉舌”的作用?马克思早在1849年就明确指出说:“报纸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3]因此,新闻评论要达到一定的深度,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喉舌”作用,首先就必须加强节目的深度,使之能够在反映社会舆论的过程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

为了加强评论,《新闻启示录》栏目改版之后采用连线专家的方式,通过主持人与专家的互动,主持人的追问等方式来加强评论,提升节目的思想和理论深度。

在《一本暂住证,办了一年多》中,节目首先梳理了吴女士为了办一本作为孩子入学材料的暂住证,在多个部门之间来回奔波了一年多更换了三张身份证,但这暂住证却始终没能办成的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谁应该为之负责?这些问题正是观众心里最想知道的。编导抓住了受众的心理需求,马上来了个连线。而专家给出如是回答:“这实际上是行政机关的责任……实际上你没承担起这个责任,而且最后是把责任转嫁给行政相对人,让他们千辛万苦跑来跑去,不断被踢皮球。”一下子清晰明了。然而,事实如此,作为普通老百姓的我们又该怎么办呢?这是观众最迫不及待想要知道的, 毕竟每个老百姓都可能会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这时候主持人又进行了追问。这时候连线的好处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因为主持人与嘉宾面对面的交流,容易梳理这些层层纠结的问题。而当吴女士一年多的奔波,终于有了结果。这把她感动得当场下跪。主持人又问:“看到这一幕,真是让人心酸!不知道林教授有什么感想?”嘉宾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实际上应该是相关政府部门的主官或者工作人员下跪,至少也要鞠躬道歉,因为是他们懒政造成的…… ”看到这里,相信引起了不少观众的共鸣吧。而这样的连线不仅能够引导观众思考, 更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达到舆论监督的作用。

像这样有价值的连线和评论,在现在的《新闻启示录》里几乎每期都可见。我想,通过揭示问题的根源,剖析事物的本质内涵,反映社会舆论、影响社会舆论,这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作用,也是加强评论带来的效应。

以上从各方面进行阐述,我们可以看到,改版后的《新闻启示录》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尝试,不仅反映着社会舆论,同时又引导着社会舆论。改版后的《新闻启示录》收视率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从省网全省十名之外,到进入前十名,前五名,甚至到前三名。这些数据说明这样的形式观众是认可的,改版是成功的。以上的总结只是试探性地做一些思考,如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则足矣。

摘要:电视新闻评论,是引导社会舆论,实行舆论监督,指导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体裁。在广播电视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研究分析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创新显得愈发重要。本文以福建电视台改版后的《新闻启示录》为例,结合当下媒体的环境和受众的需求,对提升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提出了四点见解:一、重视节目选题的策划;二、深入挖掘新闻事实;三、注重动漫元素在节目中的应用;四、强化节目评论的思想深度。

关键词:《新闻启示录》,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创新

注释

1[1]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2]柴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谈的是什么?[J].求是,2014(6).

篇3:试论电视导视类节目的创新与提升-以《看海峡》栏目实践为例

一、 电视导视栏目的主要功能

1.引导收视,提升收视率。电视导视栏目是以传递电视节目资讯、介绍节目台前幕后、展现电视人工作状态、传播电视制作理念、沟通服务受众为主要功能,并且具有稳定的节目框架以及持续固定播出时间的电视栏目。在海量电视频道和节目供给观众选择的情况下,引导观众收视、提升收视率成为导视栏目最基本的功能。呼和浩特广播电视台导视栏目《看点》作为一档综合性的导视栏目,通过对电视剧、栏目、文艺晚会等节目的再包装和精彩汇编,使观众对节目精彩内容提前有所了解,产生进一步收看欣赏的“预约效应”,起到引导收视和拉升收视率的作用。

2.自我宣传功能。导视栏目对所预告的节目进行整体包装,使其更具吸引力;对全台的工作动态、节目制作的台前幕后进行展示,使观众对电视行业和电视人有更直观深入的了解,这些都给电视台自身节目和频道形象做足了自我宣传。《看点》栏目推出了介绍全台主持人的系列片,扩大了本台主持人知名度,为打造名牌栏目、名牌主持人服务,这是树立电视台整体形象、进行自我宣传的有效途径。

3.沟通服务功能。导视节目把荧屏幕后的故事展现给观众,把观众引领进频道和节目中,成为观众了解电视台的一个窗口,栏目性质决定了它比其他栏目更加贴近观众、更加了解观众的收视需求。《看点》栏目从创办之初就开展了一系列观众互动活动,比如“走进电视台、学做小记者”活动,邀请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参观电视节目的采编制作播出全过程,让观众对电视台有了更加感性深入的了解,进而成为忠实的收视群体;在全台“落实走转改、深入走基层”活动中,《看点》不仅向观众介绍全台记者走基层的幕后故事,而且自身也不断深入到普通观众家中,与观众面对面交流,掌握普通观众的第一手收视情况,拉近电视台与观众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使栏目与观众的联系日益密切。

从以上主要功能不难看出,《看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节目预告式的导视栏目,其自我宣传、沟通服务受众的功能已经日益凸显,这是电视行业高速发展带来的变化,也是导视栏目创新提升的必然结果。

二、 电视导视栏目的创新提升

1.加强栏目的原创性。以实现推销电视节目,推广本台电视频道品牌,拉动广告创收为目的的导视栏目必将重视节目的原创性,在节目中融入更多的策划智慧,这也是导视栏目自我提升的途径之一。《看点》非常注重自身的原创性和前期策划,栏目编导、记者积极跟随全台各栏目组从演播室到外景地,深入采访拍摄,力争掌握第一手新鲜素材。新的节目或活动推出前期,《看点》要提前宣传、造势,吸引观众的眼球;而在节目播出期间,要对主创人员进行采访,推介精彩看点,拉升收视率;在节目或活动播出之后,还要再度对幕后花絮进行后续报道,扩大本台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起到自我宣传的效果。

2.实现品牌化经营。导视栏目尽管是为其他栏目和频道服务的,但为了更好地完成自身使命、在快速的节目更新中求得生存发展,还应致力于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围绕自身定位展开栏目的品牌化经营,最终实现为电视台和频道构建强大的品牌影响力这一目的。《看点》栏目在品牌化经营上,不断尝试通过策划、参与全台重大活动、与其他媒体合作、建立独特的包装识别系统等方式,打造自身品牌,扩大栏目在观众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栏目组曾策划组织了“喜迎国庆节 走进文明新村”文艺演出,将健康向上的文艺节目带到农村,通过主持人现场与观众互动、发放收视调查问卷,推广了全台优秀节目和主持人,树立了全台开门办电视、贴近群众贴近基层的良好形象。

随着全行业竞争加剧和频道专业化,导视栏目的创新趋势已从单纯的节目预告转向关注整个传播体系。导视栏目的制作者应不断探索,积极实践,努力强化并不断提升导视栏目的功能与作用,让它成为吸引受众、推广全台品牌传播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广播电视台)

篇4:试论电视导视类节目的创新与提升-以《看海峡》栏目实践为例

关键词:区县电视台,创新,突围,《律师说法》

20世纪80年代, 随着经济社会的突飞猛进, 区县电视台开始出现, 经过30余年的发展, 全国各地的区县电视台都成为当地的主流媒体, 成为传播精神文明的主要媒介, 引领着地方民众的舆论导向。但是, 近年来, 随着我国电视传媒业体制改革的推进, 大部分区县电视台都受到了来自全国主流媒体以及新媒体的强烈冲击。目前, 我国的各个区县几乎都有自己的电视台, 但是这些电视台的生存状况参差不齐, 有的甚至很不乐观。以笔者所在的重庆区县电视台来说, 受技术、人才、资源等多方因素影响, 普遍存在节目质量不高、收视率持续走低、广告收入大幅下降等情况。新形势下, 如何在电视传媒业的竞争中实现突围与创新, 是区县电视台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以重庆市渝北区广播电视台《律师说法》栏目为例, 为区县电视台的创新与突围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开发本土资源, 创新思路谋求突破

重庆市渝北区是西南政法大学所在地, 政法类专业人员特别是律师资源十分丰富。依托这一特殊资源, 重庆市渝北区广播电视台与当地司法局合作, 共同开办了一档社教类普法节目《律师说法》。

最初, 《律师说法》借鉴的是央视法制频道《法律讲堂》的形式, 即律师说案为主 (时长10~12分钟) 、短片为辅 (时长3~5分钟) , 辅以案情短片。开播以后, 虽观众反响较好, 如每期节目播出后都有观众通过栏目热线咨询相关法律问题, 但栏目组始终感觉“说”的分量过大, 未能充分发挥影视“看”的特长。要将节目做好看, 案情部分必须精彩。由于案例绝大部分已经结案, 其中又涉及许多当事人的隐私, 如果采用真实记录的方式, 从操作层面对于人力配置极其有限的区县台来说, 可能是一件既费马达又费电, 最终呈现效果还未必好的事。经过思考、探索, 2014年10月, 栏目组借鉴微电影的方式, 推出了全新版的《律师说法》, 将原来的“说法”版变为了“剧集”版, 对“说”和“剧”的比例进行了颠覆性调整。律师仍旧是每期节目的主持, 负责案例的引出、法律条文的阐释、案情的点评, 案例部分则全部采用微电影手法拍摄, 一个案例就是一部10~12分钟的微剧, 而每部微剧的主要演员均来自收看该节目的观众。由于所选案例都发生在渝北或重庆境内, 是大家日常生活中很有可能遇到的, 且演员全部来自本土, 加之拍摄手法新颖、雅而不俗。因此, 节目一经播出, 就获得了不俗的口碑和好评, 报名参演的观众络绎不绝。

从《律师说法》的改版历程来看, 区县电视台要在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谋求发展, 必须创新思路。电视人应有一颗永不知足的心, 深入分析、挖掘地区特色, 找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之优势所在, 借“题”发挥;应想方设法地借助技术、设备等提档换新, 力争用受众喜欢、乐见、新潮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在全国电视传媒业同质化严重的形势下, 区县电视台只有先从思路上改变, 才有可能冲出“重围”, 打造出品牌栏目, 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二、丰富和充实节目内容

传媒业今时今日早已进入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无论何种媒体, 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要在节目内容上不断地创新。对于区县电视台来说, 内容创新之根本就在于“本土”二字, 即根据本地区、本地方特色, 抓住区域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 在此基础上, 用一些精彩丰富的内容来充实节目。

《律师说法》在内容选择上, 始终抓住受众对本地区发生的案例感兴趣的心理特征, 精心挑选发生在本地、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教育意义的真实案例, 借律师之说、演员之演, 呈现案件发生始末, 让观众在强烈的带入感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法制教育。例如, 《怄气的欧洲行》讲述的就是被称为新《旅游法》实施后的重庆第一案。这个案件不仅发生在渝北本土, 具有较高的知晓度, 且涉及的旅游纠纷与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 从演员征集阶段开始就备受关注。又如《母亲的眼泪》讲述了七兄妹在互相推诿赡养70岁老母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悲欢故事。故事一波三折, 内容起伏跌宕, 法中有理、理中有情, 加之它就是发生在观众身边活生生的例子, 因而感动了许多观众。

透过《律师说法》我们可以看到, 节目内容必须要接地气、与当地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满足受众的内心需求, 才有可能得到观众的支持与认可。

三、增强互动性, 与当地受众联合办节目

节目好不好, 关键在于受众的认可程度。节目要办得好, 关键是要得到群众的认可和喜爱。人亲、地熟、事近是《律师说法》节目最大的优势。节目在开办之初就确立了“开门办节目”的初衷, 千方百计利用现有条件打造观众互动、参与平台。

栏目组不仅设有专门的互动热线, 还与法律援助中心、各律师事务所联合开通了法律咨询热线;每期节目的主持嘉宾来自各基层律师事务所, 普法剧部分更是群众表演才能展示的大舞台。让笔者非常感动的是, 由于节目预算有限, 对于参演的观众, 除了盒饭和极少的车旅费外, 几乎没有任何报酬, 但观众的参与热情非常高, 每期节目播出后均有观众通过热线报名, 表示愿意无偿演出或为节目组提供场地等支持。

由此可见, 区县电视台要创造百姓感兴趣的热点话题, 增强互动, 与百姓联合办节目, 形成自己的节目特色非常重要, 只有这样,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冲出突围。

四、结论

中国地大物博, 每个区域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 这些都为区县电视台在栏目制作上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新的形势下, 中国电视传媒业迅速发展, 进入了一个强者争雄的时代。区县电视台只有抓住本土特色、不断创新理念, 以充实的内容来丰富栏目, 实现节目质量上的突破, 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李莉.怀远电视台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 2014:18-22.

[2]张广东.县级电视台的发展研究[D].渤海大学, 2014:32-35.

上一篇: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同步教案:第二十一章 数学活动下一篇:民事举证责任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