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目的论与翻译实践中归化与异化选择

2024-05-23

刍议目的论与翻译实践中归化与异化选择(精选10篇)

篇1:刍议目的论与翻译实践中归化与异化选择

以文化交流为目的看归化与异化翻译

异化与归化原则是翻译界十几年来一直讨论的热点问题,学者们对这个问题从各个角度进行了研究.主要从翻译目的.与全球文化交流的角度分析异化翻译的必要性,同时指出有效的翻译应适时加以归化的辅助.同时还就异化与归化问度的把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作 者:王悦 WANG Yue 作者单位:上海市商业学校,外语教学部,上海,72刊 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810(5)分类号:H059关键词:归化 异化 文化交流 翻译 文化全球化

篇2:刍议目的论与翻译实践中归化与异化选择

从归化到异化-目的论在鲁迅翻译策略转变中的作用

鲁迅先生的翻译实践,表现出明显的前期归化、后期异化的倾向.本文从目的论的`角度探讨了鲁迅先生翻译策略变化的原因,认为他的翻译同他的创作一样,都是为推动社会进步服务的.理解鲁迅的翻译作品,不应该只将目光局限在他的译作本身,而应放大到他对新知的诉求和对变革的渴望的更大的文学和社会运动中去.不应仅从技术的层面去看待鲁迅的翻译,因为鲁迅倡导直译,实则是在倡导一次旨在涤荡国人陈腐思想、打开民众局限视野的伟大的启蒙运动.

作 者:董飞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09刊 名:科教导刊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年,卷(期):2009“”(15)分类号:H315.9关键词:鲁迅 归化 异化 目的论

篇3:刍议目的论与翻译实践中归化与异化选择

外宣翻译是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手段。然而, 我国的外宣翻译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尤其是外宣翻译中对中国文化的传播, 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全球化脚步的日益加快, 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我国的外宣翻译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外宣传的内容与信息日益增长,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 外宣翻译传播途径也变得多样化, 包括网络、电视、广播、报纸、图书等各种媒体。研究数据表明, 我国当前的外宣翻译仍存在不少不足, 一方面, 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对外形象, 另一方面, 没有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外宣翻译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 因此, 深入研究中国的外宣翻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外宣传工作不仅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而且是增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外宣翻译工作的重要性应当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在外宣翻译实践中, 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到全球化带来的文化的趋同性, 而且要考虑如何传播华夏文化, 即我们应当重点关注如何实现中国文化输出, 使中国文化在外宣翻译中“走出去”。

二、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解读

任何一种理论要实现其价值, 都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中国外宣翻译关注的焦点是中国文化的输出与传播, 怎样实现华夏文化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传播, 是中国外宣翻译研究的重难点。当前, 文化全球化受到了顽强有力的“本土化”势力的抵制, 这在翻译过程中具体体现为“归化” (domestication) 和“异化” (foreignization) (王宁, 2006) 。正如美国学者、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 (Lawrence Venuti) 于1995年在著作《译者的隐身》中提出的, 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 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 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 (Venuti, 1995:20) 。作为两种翻译策略, 归化和异化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绝对的归化和绝对的异化都是不存在的。

三、归化策略在外宣翻译中的应用

外宣翻译中, 在涉及我国政治、军事、经济等相关资料、文本的对外宣传翻译时, 译者应当选择归化翻译策略。归化翻译策略, 即坚持以目的语为标准, 回归地道的目的语表达方式, 尽量向目的语读者靠拢。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思维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很多中国外宣翻译报道不符合国外受众心理。调查研究发现, 用内宣的文本、文风、口号、体裁去做外宣, 这样翻译出来的外宣文本或者外宣报道, 不仅没有起到外宣的宣传效果, 反而损害了我国的公信力。在历史旅游文化景点的外宣翻译时, 对于具有指示、公示等功能的标识语的翻译, 同样需要采取归化翻译策略。例如:国家4A级景区赤壁三国古战场的著名景观“摩崖石刻”的译文出现了不同的版本, 景区正门口的英文标识语为“carved out of a cliff”, 这样的译文就让外国受众难以接受, 而在摩崖石刻景区内的英文标识语又翻译为“cliff inscriptions”。选择归化策略, 将“摩崖石刻”统一翻译为“Cliff Inscriptions of Chibi Mountain”即可。

四、异化策略在外宣翻译中的应用

如今西方英语文化处于强势地位, 译者在译介中国文化和文明时, 往往表现出一种顺从, 反映在翻译策略上, 即过度选择“归化”, 而过度的归化译法, 只会让中国的文化传播长期处于劣势地位, 无法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顺畅交流。因此, 在对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的历史渊源、华夏文化内涵等资料、标识语的翻译过程中, 应该采取异化翻译策略, 在提高外宣资料的可读性与保持中国特色之间实现平衡, 即在翻译时, 尽量使语篇层面上的归化和文化层面上的异化得到合理平衡。在翻译中, 要考虑到外国读者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知识, 使译文向读者靠近;特别是在翻译具有华夏文化内涵的外宣资料时, 坚持以异化为主, 使读者向译文靠近, 感受体验华夏文化, 把中国的文化和文明推向世界的舞台。

在外宣翻译实践中, 译者要始终牢记“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战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时代要求外宣工作者在外宣翻译工作中正确传播华夏文化;“中华文化走出去”, 通过增强文化软实力, 提升国家形象, 使外宣翻译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桥梁。外宣翻译中合理应用异化翻译策略, 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 能够有助于中国在国际上赢得话语权, 同时提高中国参与国际体系的能力。

由此, 在外宣翻译中, 译者不能过度依赖归化策略, 而应根据具体语境和实际需要, 在国际上推出具有中国民族的词汇和意象, 让“中华文化走出去”这一战略目标应更多地在外宣翻译实践中实现。因此, 在外宣翻译工作中, 译者在从事历史文化古迹、民俗民风、风土人情等主题的翻译时应该大胆使用异化策略。例如:湖南岳阳楼景区对“双公祠”简介的外宣资料翻译, 中文原文如下:

双公祠是专为纪念范仲淹和滕子京两位先贤而修建, 具有湘北祠堂式建筑风格。从纪念“双公”的理念出发, 在设计与布局上进行了调整和创新:以“双公叙忧乐”的生活场景来替代传统的神龛设置模式;人像与环境配置均以青铜铸就;同时, 以宋代画家范宽的《岳阳楼图》为蓝本的大型铜版画作背景, 来凸显“忧乐”主题, 供人们瞻仰。

景区内英文译文如下:

The Memorial Temple of Teng Zijing&Fan Zhongyan

The Memorial Temple is built for the two sages Teng Zijing&Fan Zhongyan, reflects the ancestral hall style of northern Hunan.The shrine’s set up changes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and environment are all made by bronze.The scenes of life of the two sages that to performance the culture theme:“Care First, Enjoy Last”.The huge copper engraving on the background is to reproduce the Song Dynasty painter Fan kuan’s“The Painting of Yueyang Tower”.

这段外宣译文有一些语法等错误, 尤其是对“忧乐”这一文化内涵的翻译, 还没有准确地传达出来。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里面提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体现出来的即是“忧乐”这一主题。为了更好地传播华夏文化, 建议将“双公”直接译为“Shuang Gong”, 同时加注释进行解释。因此, 此段外宣资料可翻译为:

The Memorial Temple of“Shuang Gong:Teng Zijing and Fan Zhongyan”

The Memorial Temple is built for“Shuang Gong”, the two ancient sages Teng Zijing and Fan Zhongyan, both are writers and politicians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The memorialtemple reflects the ancestral hall style of northern Hunan.To memorize the two ancient sages, the memorial temple has changed the design style and the architectural layout, using the life scenes of the two ancient sages made by bronze instead of the portraits to show the two ancient sages’traditional humanistic spirit“Care Fist and Enjoy Afterwards”.Meantime, the painting of“Yueyang Tower”created by the Song dynasty’s painter Fan Kuan is engraved on the background to show the two ancient sages’humanistic spirit respected by people.

五、结语

异化与归化策略虽然是两种文化立场相反的策略, 但它们都服务于翻译工作。在外宣翻译中, 译者首先要坚持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 同时选择运用这两种策略。在对我国政治、经济、外交等重大策略的文本、报道等方面的宣传翻译中, 应坚持以受众为主, 实现“通、传、达”, 即应坚持使用归化策略;在对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的文化、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等资料、标识语等进行翻译时, 则要大胆使用异化策略, 使中国的文化走出去, 走向世界, 让世界倾听中国的声音, 也让中国的外宣翻译实践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篇4:刍议目的论与翻译实践中归化与异化选择

【关键词】目的论 美国情景剧 幽默翻译 归化 异化

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的普遍使用,中国引入了大量的美国情景剧:《六人行》、《摩登家庭》等。它们通常以搞笑的剧情和幽默的语言在中国好评如潮,拥有大量的粉丝。对于美国情景剧的幽默翻译,其目的是让观众能像源观众一样理解并欣赏其中的幽默,因此在其幽默翻译过程中,将源语言的幽默原汁原味最大限度的并有效地呈现出来十分重要。

一、翻译目的论

20世纪80年代,德国翻译理论家富迷儿弗米尔创立了目的论。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目的论主要遵循三大法则:目的准则,连贯准则和忠实准则。目的准则是指译者根据交际目的和功能选择翻方法—意译,直译或者介于二者之间,并且译语必须满足受众的需要。连贯性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忠实性原则(fidelity rule)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这相当于其他翻译理论所谓的忠实于原文,但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二、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

归化与异化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而异化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绝对的归化和异化都是不存在的。在情景剧幽默翻译中,归化或者异化策略的采用,应在目的论的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在目的论下归化策略使用的具体体现。在观看美国情景剧的时候,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比如中国流行语,谚语,方言的使用。

1.中国流行语的使用网络的普及,催生了大量的网络流行语,丰富了语言的多样性。“有木有”,“童鞋”,“犀利哥”,“打酱油”等网络流行语随处可见。在字幕翻译中,如果能将这些正确的应用于字幕翻译中,将会更大的引起观众的共鸣,达到幽默效果。比如在《生活大爆炸》第三季第八集和第八季第24集中有这么两段对话:

例一:leonard:stars are pretty.Arent they?

莱纳德:星星很漂亮啊,不是吗?

Howard:up above the world so high,like a little diamonds in the sky.

霍华德:挂在天空放光明,好像许多小眼睛。

Koothrapali:thats beautiful,dude.You should write that down before someone steels it.

库萨帕里:太优美了,兄弟。你应该赶快把它写下来,免得被人山寨了。

例二:Amy:I didnt kill the mood.You did,talking about your stupid TV show.

艾米:我没有破坏气氛。是你,一直在说你那白痴的电视剧。

Sheldon:excuse me? Starting watching a tv show that might runs for years isnt a decision to take lightly.I am wrestling with a big comment issue here.

谢尔顿:你说什么?跳坑看一部可能播出好几年的电视剧,不是能随便决定的好吗?我在纠结要不要许下这一重大承诺呢。

在第一段对话中,使用了中国版小星星的歌词,还用了网络流行语山寨。让不知道英文版小星星歌词观众更好的明白霍华德说的只不过是歌词,并不是其原创,那么库萨帕里说的山寨就肯定会引起观众大笑。在第二段中,“跳坑”和“纠结”都属于最新的网络流行语,观众看到这个翻译,能不会心一笑么?

2.谚语的使用。

例三:Its rough month when Halloween and PMS hit at a same time.

万圣节和大姨妈一 个时候来,还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生活大爆炸》

这里使用了大家熟知的谚语“屋漏偏逢连夜雨”,增加的译文的幽默。如果直译成“艰难的一个月”可能就会丢失一些幽默感。

字幕翻译俨然已成为翻译界的新兴领域。如何将美国情景剧中的幽默通过翻译更好的呈现给观众是一个挑战。在对幽默的翻译过程中,我们不能只采用归化策略或者异化策略其中的一种,而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并且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做到忠实源语言,译文连贯,达到目的语言的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媛.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字幕翻译的功能主义分析[J].语文学刊.2012.

篇5:文化视角中的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

文化视角中的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有两种方法“归化”和“异化”.为了准确传达源语文本的信息,笔者提倡异化和归化的交替使用的.这就要求了译者熟知不同的文化,不单把文本意思传递给目的语读者,更要有效地传递文字里隐含的文化信息.

作 者:叶玲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外语学院,上海,44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年,卷(期):“”(33)分类号:H059关键词:归化 异化 文化差异性 互补

篇6:浅析翻译实践中的异化与归化

1 异化与归化概述

翻译的异化/归化(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and domesticatingtranslation)是由美国学者L.Venuti(文努迪)于1995年提出的。所谓异化,就是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从原文作者的角度出发,运用其创作时的思维方式来表达原文所要表达的内容。所谓归化,是在翻译的处理过程中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考虑到读者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谈起异化与优化这两个新的概念,就不得不提到翻译中的两种主要方法,即,直译与意译。八十年代初,张培基等学者所编的《英汉翻译教程》中将直译解释为:“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那么意译则被认为是在翻译过程中,如遇到文化内涵差异和语言表达方式差异时,为了消除此差异在翻译实践中造成的障碍时,所采取的一种方法。不少学者常常把异化/归化与直译/意译放在一起来讨论。王东风在“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一文中就对它们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文章中这样写道,“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可谓由来已久。”但他没有将它们简单地归于一类,而是指出:“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与意译。…如果说直译和意译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归化和异化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王东风,2002:24-25)谈到直译与意译,人们通常用英文词语literal translation与free translation来表达;而谈到异化与归化时,人们往往用Foeignizing translation/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来表达。以上两者在某些方面确有相同之处,但就其本质而言,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前者是方法,后者是策略,这两个不同的范畴就犹如两个圆,其交集只是一小部分而以。

2 异化与归化的关系

异化与归化是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在翻译实践中根据译者的偏好是有主次之分的。同时两者也是对立统一而又共生并存的,翻译实践中不可能有任何译文完全是以原语文化为出发点的,或完全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出发点的。要复写原作的“思想”,忠实地再现原作的“风格和笔调”,翻译中必须采用异化的方法;而要求译文像原作一样“通顺”,译者在语言表达中,又不得不作必要的归化。因此,归化与异化是并行不悖的,任何译本都是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结果。

我们可以在实例中体会二者的关系:

胡太太叹了口气,看见胡国光还是一肚子心事似的踱方步。“张铁嘴怎么说的?”

胡太太惴惴的问。

———“很好,不用瞎担心了,我还有委员的福分呢!”

———“么事的桂圆?”妻子没听清楚他的话。(茅盾《动摇》)

译文:———“He gave me a very good news.We need not worry about a job.I have the possibility of being a member of Committee!”

———“What's common tea?”asked the wife,who only vaguely caught the sound.(钱歌川译)

译者用目的语的语言表达形式清晰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属于归化译法。在处理带有源语文化特点的“委员”与“桂圆”的谐音时用异化的方法将其译为“Committee”与“common tea”的谐音。两种译法的结合使译文通顺流畅,自然贴切,毫无斧凿之痕,达到了“情与貌,略相似”。

3 翻译实践中异化与归化策略的应用

奈达说:“世界的语言和文化惊人地相似,相似之处占90%,不相似之处仅占10%。”不同民族分布在世界各地,各自创造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其文化特质和模式有所差异,但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相同之处,即文化具有共性。另一方面,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有其内在物质和模式上的独特性,即存在文化的个性,这就为语言翻译中采用异化翻译法提供了基本依据。鲁迅一贯主张从外国文化中输入新的内容、新的表现法,他主张:“如果还是翻译,那么首先的目的,就是在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怡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地何时有这等事,和旅行外国很相像,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王宏志,1997:168-197)在这里,所谓尽量保留外国文化的异质,实际上就是提倡翻译中要采用异化的手段。

从矛盾分析法的角度来分析异化与归化,即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有主次之分。翻译的根本任务,是准确而完整地传达原作的“思想”和“风味”,故笔者认为,异化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展现了原文的异国情调,即所谓的“洋气”,同时也起着丰富各民族的语言的作用,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归化作为解决语言障碍的“折中”手段,也就成为矛盾的次要方面。人们都喜欢新鲜的事物,并愿意寻求这种新鲜感所带来的刺激,对于一些平淡无奇,习以为常的事物则会产生厌倦感,这是符合人们的审美取向的,而作为矛盾主要方面的异化翻译恰好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归化翻译是相对传统而保守的,它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将原有的语言文化转化成读者所熟悉的文化形式,因此这种翻译是能够被读者很好的接受的,但是它确忽略了原文的异域风情,读者从中也无法体会到译文的美感和新鲜感。如:Two is company,three is misery.归化: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异化:两人是伴,三人是患。(孙致礼,2001:32-35)以上两种译法都能展现原文的意义。归化法表达流畅,通俗易懂,但“和尚”一词似乎过度归化之嫌,而且也无法展现原文的文化内涵;异化翻译除了通顺流畅以外更为简练,同时还保留了原文的文化韵味,也容易为读者所理解。在翻译实践中,异化与归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包容,缺一不可,因此我们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也不能忽视其次要方面在翻译实践中所起的作用,这就要求译者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点,以适度为标准,成功的译文应根据在翻译中涉及的多种因素进行取舍。这样读者既能从好的文学作品中获取一些知识,又得到了审美的愉悦。

4 结束语

异化与归化在翻译实践中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价值,我们要分清主次,但绝不可偏废一方,在翻译的过程中若能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将其辩证统一的关系体现在译文中,这才是成功的翻译。

参考文献

[1]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M].中国翻译,2002(5):24-26.

[2]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1卷)[M].东方出版中心,1997:168-197.

[3]孙致礼.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J].山东外语教学,2001(1):32-35.

[4]张培基,喻云根.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28-31.

篇7:刍议目的论与翻译实践中归化与异化选择

关键词:模因 归化 异化

一.模因的特性

模因这一概念是由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中提出。并且认为模因就像达尔文进化论中的基因类似,基因是传递生物信息的单位,而模因则是人类社会文化传递的单位。宣传标语、流行时尚以及人们的观点看法都可以称为模因。基因的传播是通过精子和卵子从一个身体复制到另一个身体,而模因的传播则是通过模仿从一个大脑复制到另一个大脑的过程。理查德·道金斯的学生苏珊·布莱克摩在1999年出版的《模因机器》中提出关于模因的观点,认为只要某一种信息得以模仿复制,便可以称为模因,包括音乐、地图、手势甚至表情。不同于基因的垂直传播,即父母传播至小孩,模因既可以垂直传播,也可以平行或多项传播。并且模因的传播速度也可大大超过基因传播速度。

道金斯认为模因有三个特征,分别是复制保真度,即复制得越忠实,原版越能得以保留,例如宗教的传播就有很强的忠实性;多产性,即模因的复制速度,速度越快,模因散布越广泛,例如互联网上的信息甚至可以一夜之间传遍全球;持久性,即模因复制模式存在越久,复制的数量越大,例如名著的再版,相片的反复冲洗等,很多模因甚至可以保留几千年的时间。

弗朗西斯·海利根认为模因的复制需要经过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传播。同化是指模因能够感染新的宿主,并被新宿主所接受。模因要被新宿主同化必须要被新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注意是指模因载体本身必须十分显著从而引起宿主关注。理解要求宿主感知到模因并且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中。[1]而接受意味着宿主愿意去相信模因所传达的思想并认真对待。一个模因在经历了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之后,便进入复制的第二个阶段(即记忆阶段),也就是模因在宿主记忆中停留的时间。从理论上讲,模因在宿主记忆中停留的时间越长,被传播的几率也就越大。然而记忆的过程是有选择性的,不是所有模因都会停留在宿主记忆中,这主要取决于模因对宿主是否重要以及是否频繁的出现。接下来的表达阶段是指在与其他个体交流的时候,模因必须从记忆储存中跳脱出来成为可以被其他个体所感知的物质存在。人们平时进行的演讲便是表达的过程。同样的,并不是所有模因都会被表达,有一些宿主认为不重要或不值得传达的模因将不会被表达,而有的模因却可以反复被表达。最后一个阶段,传播阶段是指已表达的模因通过媒介传达给另外一个个体的过程。这些传递模因的载体被称为模因载体,包括书籍、光盘、照片等。这些模因载体通常都是稳定的,以免模因在传达的过程中扭曲失真。值得注意的是,传播过程结束后,被复制到新宿的模因又将开始新一轮的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如此往复。而在反复的过程中,一些模因得以不断复制,有些模因则被淘汰。

二.模因的传播与归化翻译

由于源语体系与译入语的体系相差甚大,再加上不同国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等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两种语言所包含的模因也同样具有差异性。在翻译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无法解码源语模因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多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寻找译入语中与源语相似的模因进行解码复制传播,通过保留源语核心模因来使读者在最大程度上了解作品。在两种文化交流的早期,由于两种文化相互陌生,翻译的时候大多采用归化的方法。例如佛经在中国早期的翻译中使用了很多道教的词语如“比附”“出世”“格义”。而在中国早期刚接触外来文化时,很多人的文化水平不高,采用归化的方法可以使中国读者更好地被源语模因所感染。

除了在文化交流早期,对于中国的诗歌翻译,也常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中国的诗歌用词优美、对仗讲究,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以及意象来表达感情,在翻译的过程中有很大的难度。归化翻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译入语读者对源语文化的接触,但却可以更好的传达诗歌的思想感情,而对于诗歌来说,内容是大于形式的。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被称为“翻译界的哥德巴赫猜想”,翻译起来非常困难。

李德兰将这句使用异化的方法翻译成为:[2]

Seeking, seeking, fumbling, fumbling,

Cold, cold, pale, pale;

Chilly, chilly, cheerless, cheerless;

Choking, choking.

虽然读起来与原文音律有异曲同工之处,然而译者却没有很好的解码原文中的核心模因,即李清照所表达的清冷、凄凉、忧伤的情感,只是仅仅保留了原诗的驱壳。不同于李德兰的异化,许渊冲则将其归化翻译为:[3]

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y,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How hard is it,

To keep me fit.

许渊冲的翻译虽然在形式上与原诗有所差异,但却完整的表达出源语的核心模因,并将其解码成符合西方人逻辑习惯的句子,从未感染读者宿主,使其充分感受源语言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在许多电影电视剧字幕翻译中,也常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例如在美剧《生活大爆炸》中“Its like they say-a cat can have kittens in the oven,but that dont make them biscuits.”如果直译为“猫可以把它的小猫放在烤炉里,但并不意味着会把他们烤成饼干”,虽然不是完全不可被理解,但是由于电视剧台词密、字幕转换快的特点,异化翻译不利用观众瞬间理解剧情,而归化翻译成“你可以把米放进锅里,但不代表米会成炊”能使观众宿主迅速被感染。

三.模因的传播与异化翻译

在归化翻译中,源语模因被相似的译入语模因所替代,虽然消除了读者的陌生感,但久而久之源语模因将因无法得到复制而消失。且归化翻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交流,由于大量模因被替换,剥夺了读者了解其他文化的权利。在文化交流初期,核心模因的当务之急是求得生存,但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读者的求真心理越来越迫切,渴望了解真正的异国文化,且译者对源语模因的解码能力也会随着文化的相互了解而越来越强,同时模因复制的本性是尽可能的保持原样,在这个时候,异化翻译是大势所趋。例如,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饮食文化的国家,许多食物是西方国家所没有的,比如饺子。因此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初期,“饺子”被翻译成“Dumpling”,但其实“Dumpling”在维基百科上定义为由面粉、土豆或面包制作的一团有陷或者无陷的食物,有咸、甜多种口味。追溯“Dumpling”一词的最初其实是指17世纪英国的一种肉、菜和面包一起烹煮的菜式。这些菜式并非中国传统食物饺子,归化的翻译不仅模糊了饺子的核心模因,同时也无法传达附加模因,比如饺子有团圆的文化含义。但随着中西交流越来越密切,旅游以及留学的迅速发展,很多传统中餐馆在西方收到欢迎,许多在中国旅游学习的西方人将中国美食文化带回本国,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饺子之后,“Dumpling”也逐渐被异化翻译为“jiaozi”。同样对于中国人来说,许多外来语比如sofa沙发、Pandora潘多拉、Internet因特网也被广泛接受。可见异化翻译不仅使得源语模因得以准确传播复制,同时还丰富了译入语模因。这种外来语的成功植入,使本族文化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由于文化的独特性,虽然不是所有模因都可以马上感染新宿主,但译者依然要尽量坚持完整复制源语模因,不能轻易寻找相似模因将其替代。例如英语中 “go to law for a sheep, you lose a cow”,如果翻译成“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虽然读者可以被迅速感染,但却损失了一部分源语模因。因为英语原文不仅仅有得不偿失的含义,还有打官司的含义,体现了西方国家喜欢用打官司来解决问题纠纷的倾向,这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所不具备的。因此将其翻译成“为一只羊打官司,却输了一头牛”更为合适。同样的若将“In the kingdom of blind men, the one-eyed man is king”翻译成“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则无法传达源语中“盲人”“独眼”的意象。而将其异化翻译成“盲人国里独眼为王”则更加准确复制源语模因。并且这句短语也逐渐被国人所接受,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4]这里的“新水”指得便是源源不断的外来文化。

四.小结

总而言之,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可以看做是不同模因之间的相互复制传播。而模因的传播也给归化异化之争提供了新的视角。归化翻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陌生文化的冲击,使外来文化更容易被接受,但同时却损失了很多源语模因,使得模因无法长久生存。异化翻译虽然无法使新宿主立刻被源语模因所感染,但随着文化不断深入交流,源语模因将不再变得陌生,从而慢慢被接受,甚至成为译入语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异化翻译是丰富不同文化的极好策略。然而依然不可以片面判定归化异化翻译的好坏,仍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王红毅,余高峰.模因传播与翻译的归化和异化[J].社会科学家,2011(8):150-151.

[2]潘家云.“声声慢”翻译赏析与试译[J].外国语言文学,2003(3):53.

[3]许渊冲.唐宋词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1.

[4]季羡林.我看翻译[A].许钧.翻译思考录[C].武汉:湖北武汉教育出版社,1998.5.

篇8:刍议目的论与翻译实践中归化与异化选择

模因这一概念是由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中提出。并且认为模因就像达尔文进化论中的基因类似, 基因是传递生物信息的单位, 而模因则是人类社会文化传递的单位。宣传标语、流行时尚以及人们的观点看法都可以称为模因。基因的传播是通过精子和卵子从一个身体复制到另一个身体, 而模因的传播则是通过模仿从一个大脑复制到另一个大脑的过程。理查德·道金斯的学生苏珊·布莱克摩在1999年出版的 《模因机器》中提出关于模因的观点, 认为只要某一种信息得以模仿复制, 便可以称为模因, 包括音乐、地图、手势甚至表情。不同于基因的垂直传播, 即父母传播至小孩, 模因既可以垂直传播, 也可以平行或多项传播。并且模因的传播速度也可大大超过基因传播速度。

道金斯认为模因有三个特征, 分别是复制保真度, 即复制得越忠实, 原版越能得以保留, 例如宗教的传播就有很强的忠实性;多产性, 即模因的复制速度, 速度越快, 模因散布越广泛, 例如互联网上的信息甚至可以一夜之间传遍全球;持久性, 即模因复制模式存在越久, 复制的数量越大, 例如名著的再版, 相片的反复冲洗等, 很多模因甚至可以保留几千年的时间。

弗朗西斯·海利根认为模因的复制需要经过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传播。同化是指模因能够感染新的宿主, 并被新宿主所接受。模因要被新宿主同化必须要被新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注意是指模因载体本身必须十分显著从而引起宿主关注。理解要求宿主感知到模因并且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中。[1]而接受意味着宿主愿意去相信模因所传达的思想并认真对待。一个模因在经历了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之后, 便进入复制的第二个阶段 (即记忆阶段) , 也就是模因在宿主记忆中停留的时间。从理论上讲, 模因在宿主记忆中停留的时间越长, 被传播的几率也就越大。然而记忆的过程是有选择性的, 不是所有模因都会停留在宿主记忆中, 这主要取决于模因对宿主是否重要以及是否频繁的出现。接下来的表达阶段是指在与其他个体交流的时候, 模因必须从记忆储存中跳脱出来成为可以被其他个体所感知的物质存在。人们平时进行的演讲便是表达的过程。同样的, 并不是所有模因都会被表达, 有一些宿主认为不重要或不值得传达的模因将不会被表达, 而有的模因却可以反复被表达。最后一个阶段, 传播阶段是指已表达的模因通过媒介传达给另外一个个体的过程。这些传递模因的载体被称为模因载体, 包括书籍、光盘、照片等。这些模因载体通常都是稳定的, 以免模因在传达的过程中扭曲失真。值得注意的是, 传播过程结束后, 被复制到新宿的模因又将开始新一轮的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 如此往复。而在反复的过程中, 一些模因得以不断复制, 有些模因则被淘汰。

二.模因的传播与归化翻译

由于源语体系与译入语的体系相差甚大, 再加上不同国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等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两种语言所包含的模因也同样具有差异性。在翻译的过程中, 有可能出现无法解码源语模因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 译者多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寻找译入语中与源语相似的模因进行解码复制传播, 通过保留源语核心模因来使读者在最大程度上了解作品。在两种文化交流的早期, 由于两种文化相互陌生, 翻译的时候大多采用归化的方法。例如佛经在中国早期的翻译中使用了很多道教的词语如“比附”“出世”“格义”。而在中国早期刚接触外来文化时, 很多人的文化水平不高, 采用归化的方法可以使中国读者更好地被源语模因所感染。

除了在文化交流早期, 对于中国的诗歌翻译, 也常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中国的诗歌用词优美、对仗讲究, 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以及意象来表达感情, 在翻译的过程中有很大的难度。归化翻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译入语读者对源语文化的接触, 但却可以更好的传达诗歌的思想感情, 而对于诗歌来说, 内容是大于形式的。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被称为“翻译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翻译起来非常困难。

李德兰将这句使用异化的方法翻译成为:[2]

Seeking, seeking, fumbling, fumbling,

Cold, cold, pale, pale;

Chilly, chilly, cheerless, cheerless;

Choking, choking.

虽然读起来与原文音律有异曲同工之处, 然而译者却没有很好的解码原文中的核心模因, 即李清照所表达的清冷、凄凉、忧伤的情感, 只是仅仅保留了原诗的驱壳。不同于李德兰的异化, 许渊冲则将其归化翻译为:[3]

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y,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How hard is it,

To keep me fit.

许渊冲的翻译虽然在形式上与原诗有所差异, 但却完整的表达出源语的核心模因, 并将其解码成符合西方人逻辑习惯的句子, 从未感染读者宿主, 使其充分感受源语言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在许多电影电视剧字幕翻译中, 也常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例如在美剧 《生活大爆炸》 中“It’s like they say-a cat can have kittens in the oven, but that don’t make them biscuits.”如果直译为“猫可以把它的小猫放在烤炉里, 但并不意味着会把他们烤成饼干”, 虽然不是完全不可被理解, 但是由于电视剧台词密、字幕转换快的特点, 异化翻译不利用观众瞬间理解剧情, 而归化翻译成“你可以把米放进锅里, 但不代表米会成炊”能使观众宿主迅速被感染。

三.模因的传播与异化翻译

在归化翻译中, 源语模因被相似的译入语模因所替代, 虽然消除了读者的陌生感, 但久而久之源语模因将因无法得到复制而消失。且归化翻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交流, 由于大量模因被替换, 剥夺了读者了解其他文化的权利。在文化交流初期, 核心模因的当务之急是求得生存, 但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 读者的求真心理越来越迫切, 渴望了解真正的异国文化, 且译者对源语模因的解码能力也会随着文化的相互了解而越来越强, 同时模因复制的本性是尽可能的保持原样, 在这个时候, 异化翻译是大势所趋。例如,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饮食文化的国家, 许多食物是西方国家所没有的, 比如饺子。因此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初期, “饺子”被翻译成“Dumpling”, 但其实“Dumpling”在维基百科上定义为由面粉、土豆或面包制作的一团有陷或者无陷的食物, 有咸、甜多种口味。追溯“Dumpling”一词的最初其实是指17世纪英国的一种肉、菜和面包一起烹煮的菜式。这些菜式并非中国传统食物饺子, 归化的翻译不仅模糊了饺子的核心模因, 同时也无法传达附加模因, 比如饺子有团圆的文化含义。但随着中西交流越来越密切, 旅游以及留学的迅速发展, 很多传统中餐馆在西方收到欢迎, 许多在中国旅游学习的西方人将中国美食文化带回本国, 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饺子之后, “Dumpling”也逐渐被异化翻译为“jiaozi”。同样对于中国人来说, 许多外来语比如sofa沙发、Pandora潘多拉、Internet因特网也被广泛接受。可见异化翻译不仅使得源语模因得以准确传播复制, 同时还丰富了译入语模因。这种外来语的成功植入, 使本族文化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由于文化的独特性, 虽然不是所有模因都可以马上感染新宿主, 但译者依然要尽量坚持完整复制源语模因, 不能轻易寻找相似模因将其替代。例如英语中“go to law for a sheep, you lose a cow”, 如果翻译成“捡了芝麻, 丢了西瓜”, 虽然读者可以被迅速感染, 但却损失了一部分源语模因。因为英语原文不仅仅有得不偿失的含义, 还有打官司的含义, 体现了西方国家喜欢用打官司来解决问题纠纷的倾向, 这是“捡了芝麻, 丢了西瓜”所不具备的。因此将其翻译成“为一只羊打官司, 却输了一头牛”更为合适。同样的若将 “In the kingdom of blind men, the one-eyed man is king”翻译成“山中无老虎, 猴子称霸王”则无法传达源语中“盲人”“独眼”的意象。而将其异化翻译成“盲人国里独眼为王”则更加准确复制源语模因。并且这句短语也逐渐被国人所接受, 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 “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 有水满的时候, 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4]这里的“新水”指得便是源源不断的外来文化。

四.小结

总而言之, 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可以看做是不同模因之间的相互复制传播。而模因的传播也给归化异化之争提供了新的视角。归化翻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陌生文化的冲击, 使外来文化更容易被接受, 但同时却损失了很多源语模因, 使得模因无法长久生存。异化翻译虽然无法使新宿主立刻被源语模因所感染, 但随着文化不断深入交流, 源语模因将不再变得陌生, 从而慢慢被接受, 甚至成为译入语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异化翻译是丰富不同文化的极好策略。然而依然不可以片面判定归化异化翻译的好坏, 仍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王红毅, 余高峰.模因传播与翻译的归化和异化[J].社会科学家, 2011 (8) :150-151.

[2]潘家云.“声声慢”翻译赏析与试译[J].外国语言文学, 2003 (3) :53.

[3]许渊冲.唐宋词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1991.

篇9:习语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的探析

【关键词】异化 归化 习语翻译

一、习语的文化内涵与特点

习语就其广义而论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等。习语与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经济生活、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及心理特征等密切相联,其文化内涵无不与其丰富多彩的来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许多习语具有恰当的比喻,并能引起联想,但这种联想是由一定的民族的现实环境和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习语具有如下特点:1.地域文化的反映;2.历史文化的反映;3.习俗文化的反映;4.宗教文化的反映。

不同的语言转换必须服从特定的文化要求。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语言的转换只是翻译的表层,而文化信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实质,尤其对于习语的翻译。因此,要更深刻、更贴切地传递习语的内在信息,译者必须探明英汉双语的文化特征及其差异,并将双语的文化内涵适当对接,真实地再现习语原文的面貌。

二、习语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异化与归化是直译与意译争论的延伸和扩展。直译与意译主要争论的是翻译中语言的表达方式问题,而异化与归化主要争论的是翻译中文化因素的移植问题。不同的学者对异化与归化有各不相同的观点。异化的代表人物是文努蒂(Lawrence Venuti),归化的代表人物是奈达(Nida E.A)

异化者认为翻译既然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手段,就应该让读者了解原文本内在的异国文化或异域风情。

归化者要求译文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译者的任务就是避免文化冲突,实现文化的交流,其目的是使文本完全纳入到另一个文化体系,最大限度地打破文本的地域性。我们认为在文化翻译中“求同”不易,“存异”也难,因为外来文化客观上存在着“异”,翻译时也因而产生一个“存异”的问题,但存异不是保存“不可理解”的东西,而是让读者能够理解“异”之所在及其含义。归化和异化应该同时存在,过分的归化和异化都行不通。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文化的产物。习语翻译时要同时处理语言和文化两对矛盾,处理文化差异成为习语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下面以实例分析异化、归化理论在习语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1.异化(alienation),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异化的译法能把一种文化语言中的信息以近乎保持其本来面目的方式贡献给另一种文化及语言,不仅为后者带来全新的成分,而且这种成分的大量涌入将促使后者内部发生各种聚合和裂变反应,从而最终导致它的根本性蜕变。习语采用异化的译法有利于两种异质文化和语言的相互交流和渗透,促进它们之间的融合。因此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尽量保留原文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有时尽管习语的比喻或形象对译入语读者可能比较生疏,但由于它在一定的上下文中有明显的民族、地方、历史等色彩,翻译时要竭尽全力保留。例如:

(1)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

(2)The monk may run away,but the temple can’t run with him.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由于人们的感情,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英汉习语中便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相同,也就是说,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可以互译。

(3)Easy come,easy go.来的容易去得快。

(4)Lose face.丢脸。有时候我们会在一种语言中遇到一些与自己母语中的表达方式类似的词句,很想采用归化的译法,但是这两种表达法之间的所谓的相似实际上似是而非。即使两者确属大同小异,它们在表达技巧上也往往各有千秋。如果我们采用归化的方法套用习语,就会失去原有的民族和地方色彩。而采用异化的方法,则为这种语言表达某种意思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5)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译成“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对中国读者也许容易理解,但由于译文表现的是本民族的历史人物,放在具体上下文中显得不妥当,不如译成“一人不及两人智”。

(6)To 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has been stolen.如果译成“亡羊补牢”,在汉语中的含义就是“为时未晚”;而英语习语具有“为时已晚”的含义,应译为“贼走关门”。有些带有浓厚民族色彩或具有典故性的习语可以在异化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更清楚地表达原意。

(7)黄鼠狠给鸡拜年,没安好心。The weasel goes to pay his respects to the hen---- not with the best of intention.译文在异化的基础上点明寓意,形象生动,体现了原句风格和韵味。

2.归化(adaption),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习语归化的译法是抓住内容和喻义这一重要方面,牺牲形象,结合上下文比较灵活的传达喻义。翻译就是交际,译者的责任之一就是避免文化冲突导致对译文的误解。译者在把一种文本移植到另一种文化中去时,要仔细权衡文化中思想意识的内涵。如果译文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在译文读者对现实世界了解的知识范围内,读者就比较容易理解。

英汉习语毕竟分属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如果过分强调异化译法,就会加重读者对译文的陌生感,加大读者接受的难度,阻碍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渗透展开。因此根据目的语民族的心理,在异化无法表达清楚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归化译法,使读者能欣赏和把握原作意义。

(8)With determination,with luck,and with the help from lots of good people,I was able to rise from the ash.

凭着我的决心,我的运气,还有许多善良人们的帮助,我终于得以东山再起。

假如译文一味强调原文的“形象”和“洋味”,异化为“我终于从灰烬中获得新生。”那就使人不知所云了。

(9)他亦未必没有相当成就,但是仅仅十万人口的双桥镇何足以供回旋,比起目前计划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子夜》,第五章)

There,his achievements had not been in significant; but his scope had been limited by the small population---- barely a hundred thousand.His activities in Shuangqiao Town had been mere child’s play compared with this present scheme.

(10)我过去受的那些委居和刺漱,比起他来,真是小巫见大巫,算不了什么。(《六十年的变迁》,第一卷,第四章)

What little pain and adversity I’ve experienced so far are simply nothing compared to what he’s gone through.

“小巫见大巫” 里的巫是指过去以装神弄鬼为职业的人,宣扬迷信骗取钱财的“巫婆”和“巫师”,如果小巫遇到大巫,就会相形见细,施展不出法术,后来人们就用它来比喻相形之下,一个事物远远比不上另一个事物。以上两例译文中,译者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mere child’s play compared with 和simply nothing compared to 都舍弃了原文中的形象,只译意思以缩小文化差异。

3.归化、异化相结合。在翻译中,即使原文中每一个词在译文中都能用“对等词”译出来,也不一定能保证译文对译文读者所起的作用与原文对原文读者所起的作用一样或相似,因为读者往往用自己的文化观念来理解译文的内容。一些习语,用异化法保留了原语的文化色彩,却造成语用失误,读者理解困难;而完全采用归化译法又会失去原语的文化色彩,不能让读者完全明白原文中的用意。因此我们可以采取异化、归化相结合的方法,译出字面意义,再点出隐含意义,使译文形象、生动,体现出原文的风格和韵味,又能让读者完全接受。

(11)我伯伯也说我没用,他说是“男儿无性,纯铁无钢”。《山乡巨变》,第十章)

My uncle says I’m no good,too,he says,“A man with no guts is like a piece of poor iron; it’ll never make steel.”

“男儿无性”异化为a man with no guts; “纯铁无钢”如直译为pure iron without steel就词不达意,故译者把它归化为a piece of poor iron; it’ll never make steel。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交流越来越频繁。读者本身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读者的审美观、鉴赏力、理解力也不断变化。丘比特、同性恋等一系列词的出现替换了我们的文化体系中原有的月老、阳袖之好等词的概念,原有的异化也成了归化。因此,异化与归化的比量永远处于变化之中。习语是语言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它集各种修辞手法为一体,又是浓缩的“文化”。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不可能只遵循一种原则或采用一种方法。异化与归化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为补充的,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采用异化或归化的原则,也可以两者相结合应用,在不同情况下作具体灵活处理

参考文献:

[1]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篇10:刍议目的论与翻译实践中归化与异化选择

20世纪80年代后期,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兴起并引发人们从后殖民视角审视翻译与帝国、名族身份、文化霸权等的关系问题。《文教资料》2009年十月号上旬刊曾刊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下的归化与异化选择”, 该文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分析译者在归化与异化选择时的文化与权利问题。作者首先简要介绍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然后运用该理论分析翻译中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略以及弱势文化的觉醒如何影响译者对归化与异化策略的选择;最后得出结论, 强势文化的一味侵略与弱势文化的盲目抵制都不可取, 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应结合起来以促进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各国语言的丰富。对于某些观点, 本文作者提出疑问, 以期对该理论的批评研究有所帮助。

2.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后殖民主义理论从解构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视角揭露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行为, 旨在消除“中心”和“权威”, 提倡多元文化研究模式, 发展东西方之间的平等对话。20世纪80年代始, 该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 形成后殖民翻译理论。后殖民翻译理论研究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翻译行为, 考察隐藏在译文背后的文化权力斗争, 指出权力的差异使得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传统翻译理论大多从微观上考察翻译活动, 将其看成一种纯语言转换行为, 相信不同语言在理论上可以等值, 因而翻译是两种语言的平等对话, 忽视了翻译实践背后的权力差异和社会语境。与此相反, 后殖民翻译理论将翻译置于更大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语境中, 宏观地考察翻译与文化霸权、意识形态及译者文化身份之间的联系, 从而否定传统翻译理论关于语言平等、文化平等的假设, 并质疑了追求意义或形式对等的翻译理想。

3. 对“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下的归化与异化选择”一文的思考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下的归化与异化选择”一文对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认识基本正确, 但运用该理论进行实例分析时, 作者的部分观点有待商榷。

第一, 该文2.2部分谈到“为了挑战英美文化中一直被认为是唯一有效的归化翻译法, Lawrence Venuti提出了‘抵抗式’翻译理论, 即异化的翻译策略, 使异语读者和译者摆脱来自强势文化的各种限制”。首先, 翻译文化学派的范畴大于后殖民主义翻译。韦努蒂突破传统语言学理论的束缚, 从解构主义和后殖民理论切入翻译研究, 推进了翻译的文化转向, 因此他是翻译文化学派而非后殖民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其次, “抵抗式”翻译不等同于异化翻译。后者主要站在文本的角度让“读者靠近作者”, 是比较客观的策略;韦努蒂的“抵抗式”翻译是有意识地偏离目的语文化, 有过分异化倾向, 有时以一种偏激的形式如过分使用俚语、古词等突出原文本的异域身份, 带有较强政治因素。

第二, 在论及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侵略时, 作者以《圣经》为例, 指出“大量的《圣经》文本以及与《圣经》故事有关的宗教术语和习语被用来向弱势语国家宣传他们的宗教信仰”。《圣经》作为西方最经典的宗教著作, 其翻译不能和其他文本一概而论。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和翻译目的, 归化和异化翻译各有其优劣, 但宗教著作是神圣的, 同时由于宗教文本大多形象鲜明、内涵丰富, 归化翻译很难实现意义或形式的忠实。如果把《圣经》翻译成“佛经”, 很难想象会有多少人去欣赏。因此, 作者在此以《圣经》的输出为例论证西方强势国家的文化侵略是不够妥当的。

第三, 讨论翻译策略的选择与缘由时, 作者用习语和成语的汉英互译来说明归化与异化的不同选择反映强势文化侵入和弱势文化觉醒, 其论据不够充分。首先, 后殖民主义理论强调权利和文化的不平等;中国历史悠久, 文化博大精深, 相比西方文化并非处于弱势地位。其次, 以“成事在人, 某事在天”为例, Hawks译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而杨宪益夫妇译作"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作者既指出两位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体现了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的侵入和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反抗, 又认为两位译者出于不同翻译目的和文化身份各自选择归化和异化, 有点自相矛盾。实际上, 这里以爱尔兰对异族文化的译介为例比较合适。爱尔兰从八世纪起就不断受到外族侵入, 侵略者通过剥夺当地人使用民族语言的权利实现对其文化的征服。为振兴爱尔兰文化, 译者在译作中频繁使用爱尔兰语, 突显爱尔兰文化, 这是弱势文化的觉醒与对强势文化的抵抗。

4. 结语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结合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 揭露翻译背后权力话语下的不平等文化对话。“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下的归化与异化选择”一文基于该理论分析了译者的归化与异化选择所体现的文化与权利问题, 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了疑问, 指出作者没有正确区分翻译文化学派和后殖民翻译理论, 所引《圣经》和英汉习语、成语的例子不太恰当, 不能很好论证归化和异化策略选择与后殖民理论中文化侵入和反抗现象之间的辩证关系。不当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摘要:翻译的文化转向之后, 翻译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后殖民主义视角。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关注文本生成的外部条件, 研究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权利话语关系, 以及种族、身份认同、文化霸权等内容,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下的归化与异化选择”一文基于该理论分析译者归化与异化选择时的文化与权利问题, 本文试针对其部分观点提出疑问。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归化,异化

参考文献

[1]陈钟丹译:后殖民理论,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孙会军:普遍与差异,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3]徐宝强、袁伟:语言与翻译的政治,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

[4]王宁:解构、后殖民和文化翻译—韦努蒂的翻译理论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 (4)

[5]黄燕: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下的归化与异化选择[J], 文教资料, 2009, (10)

[6]金敬红:后殖民主义翻译策略研究[J],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6 (2)

上一篇:外贸英语函电英译中下一篇:春日景色的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