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的实践目的论

2024-05-08

道德教育的实践目的论(精选8篇)

篇1:道德教育的实践目的论

论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 综观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不难看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本同时期,存在着对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同时,不同时期的教育目的,又存在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体现着我国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精神。这种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二是坚持培养劳动者;三是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是,在当前我国的教育目的的实践中,仍然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现行 教育目的 人才培养 实践 存在问题 原因

一、我国现行教育目的内涵

自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经历了一个复杂而又曲折的历史演变过程。但是,不难看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存在着对人培养的不同要求;同时,不同时期的教育目的,又存在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体现着我国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精神,而这种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二是坚持培养劳动者;三是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根据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阐述,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我国现行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及其分析

(1)培养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的这一规定,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他们是国家的主人,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建设者。社会主义社会只存在分工的不同,但人人都应该是劳动者,劳动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把每个人都培养成为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根本标志和总要求。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要培养的劳动者,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脑力劳动者。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都是劳动者。但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应该是一种新型的劳动者,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劳动者,造就这种新型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理想要求。

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提出的是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对劳动者的具体提法,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是劳动者,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社会主义劳动者两种职能的统一要求,即社会主义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上,是合格的建设者,在社会主义革命事业中是接班人。

1(2)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素质结构。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发展既各有其作用,是受教育者不可或缺的素质;又相互联系,有机统一成受教育者的素质结构。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是一种多层次多因素的发展。第一个层次是个体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第二个层次是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生理的发展主要是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质的增强,心理发展主要是指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第三个层次的每一因素(德、智、体、美、劳)又由多种因素组成。如果继续分析,我们还可以发现更多层次和组成因素。目前,我国教育学对教育目的的研究,还主要是在较高层次上讨论受教育者的素质结构,即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是必要的,但又是空泛、抽象的。只有深入了解各个层次所包含的因素及其在整体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明确人的素质的组合规律和最佳结构,才能设计出具体化、系列化、科学化的培养目标。这对于指导教育实践,评价教育效果,提高教育质量都是有益的。

(3)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

教育目的的方向性是教育性质的根本体现。阶级社会的教育从来都具有阶级性,但一切剥削阶级的教育目的,从来都极力掩饰其阶级实质,表述上一贯笼统抽象,尽量把他们的教育目的说成是为整个社会利益服务的。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不同于一切剥削阶级,毫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明确提出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型的劳动者。这种新型劳动者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既懂政治,又懂业务,德才兼备;既有科学的世界观,又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既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立场,又有远大的共产主义思想。这些都反映出我国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

三、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严重背离了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和过度的应试倾向给我国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只注重少数学生的发展而忽略全体学生的发展。

曾有人很形象的说,这是“陪读”制度,大多数的学生陪着少数被学校和教师认为是“优秀的”还有那些有升学希望的学生读书。这是一个以牺牲多数人的发展来获取少数人的发展,严重违背了教育最起码的平等原则和人道主义原则,有悖于教育的宗旨,是不利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

(2)注重学生的个别方面(主要是知识方面)的发展而忽略学生素质的全面提 高。

教学过度并机械地围绕着考试“指挥棒”转,“唯书”、“唯考”,大搞题海战术,教师强灌猛输,学生死记硬背。学校关注的只是升学率,师生盯着的仅是考试的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和应试教育倾向的蔓延,给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造成了明显的消极影响,如身体素质下降、心理问题增多、品德修养滑坡,即使在知识掌握方面,也常常只是停留于机械的记忆和重复的训练,难以达到理解、贯通、灵活运用和创新的层次。这些年的应试教育很可能会给几代人的发展留下难以估计的遗患,进而给国家和民族的前途造成危害。因此,努力克服中小学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和过度应试倾向,是当前全面坚持和落实教育目的的重大问题。

四、分析我国现行教育目的存在问题的原因

我国中小学之所以存在着片面的追求升学率现象,是有社会历史原因的,也有教育自身的原因。这一现象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的综合反映。在这一现象的背后,既隐藏着社会的选拔竞争与利益分配机制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的局限,社会提供得教育机会尤其是优质教育机会远远不能满足人接受教育的需要,因而,必然存在着教育机会上的激烈竞争。同时,接受更好的教育往往是从事比较理想的社会职业和进行纵向社会流动的基础条件和主要调控机制,这就必然加剧了人们对教育机会的竞争。此外,还有传统文化的问题、传统教育的问题、用人制度的问题、教育结构的问题、高考制度的问题、教育评价的问题,等等,都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应试教育倾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学校方面面临着客观存在的外在压力和诸多难以左右的因素,迫于各种巨大压力,也出于自身生存发展的考虑,往往会迎合应试教育的要求,不得已而为之。从这种意义上说,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和应试教育的倾向的出现,并非是偶然的,根本责任并不在学校和广大教师。

五、如何消除我国现行教育目的存在的问题

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目的相背离的,因而必须尽力克服这种消极现象。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首先,这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只有社会生产力得到更大的发展,教育大发展才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教育资源上的供需矛盾得到根本解决才具有现实可能性。其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一是,要努力建立更加灵活和开放的教育体制,加大教育发展力度,多渠道办学,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潜力,加速非义务教育的发展进程,扩大教育机会,从而缓解教育机会竞争;二是,要加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力度,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规范和引导学校办学;三是,要积极推进高考制度的改革,为中小学教育正确导向;四是,要进一步深化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特别是要大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五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中小学中的弱校建设。最后,中小学本身也应该积极进行改革,端正办学思想,认真落实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全体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一鸣.深刻理解教育目的的丰富内涵[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0,(04).[2] 孟飞.对我国教育目的进一步的认识[J].赤峰学院学报, 2010,(06).[3]扈中平李芳 张俊洪 《现代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版 2005,(06)[4]扈中平.教育目的论.修订版.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篇2:道德教育的实践目的论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怎样从严治党?集中一定时间内,对领导干部和党员的思想和工作作风进行全面整顿,纠正各种不良作风和现象,是我们从严治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和好方法。1942年到1945年初,毛泽东倡导了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延安整风运动。通过整风,提高了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在全党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即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实现了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空前统一。延安整风是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的一次成功实践和伟大创举。群众路线是我党对马列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的创造性运用。表述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中,“两个一切”是党的工作路线和组织路线,是一条生命线,是党的宗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是强调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党的力量源泉,这是党的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党中央在18大后半年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对党的现状进行清醒分析后,狠抓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首先,应当明确它的背景和必要性。

它的背景有两点,一是实践背景,一是理论背景。

理论背景是指党的18大,关于党的建设理论有了新进步。

一是明确党建目标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毛泽东时代讲:我们要建设一个“革命党”;邓小平时代讲:我们要建设一个“懂建设的党”;江泽民时代讲:我们要建设一个“学习型”政党。18大讲:我们要建设一个“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

二是形成了党建主线。要围绕“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纯洁性建设。”

三是丰富了党建内容。毛泽东讲:思想、组织、作风三大建设; 邓小平讲:在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之外,还要抓制度建设、反腐败建设。

四是对党建新形势作出科学分析。新世纪、新阶段,党面临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冲击“四大考验”; 面临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因此,党的建设必须增强忧患、创新、宗旨、使命“四个意识”。

五是安排部署今后党建工作:从理想信念、党群关系、党内民主、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党管人才、基层组织创新、反腐败、严格党的纪律等八个方面,强调了当前及今后 5年的党建工作重心。

这样,18大报告在“ 党建目标、党建主线、党建内容、党建新形势、党建新任务”等五个方面有了新的进步,为我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关于实践背景,是指我党的现状。一方面,我党是执政党,有8200多万党员,党的知识化、年轻化、革命化水平在提高。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党的建设,还存在不足,消极腐败问题,仍然是老百姓反映强烈的三大问题之一,反腐败斗争仍未有穷期。脱离群众的问题,也很突出。所以,必须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必要性,习近平讲了三点:第一,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党的18大明确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需要凝聚全党、全民的智慧、力量,艰苦奋斗,努力拼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使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第二,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第三,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强调,总体上看,当前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情况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也是好的,广大党员、干部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冲锋陷阵、忘我奉献,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肯定和拥护。这是主流,必须充分肯定。

篇3:道德教育的实践目的论

本书共分26章,其中8、9章着重论述了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理论?“无目的”究竟是什么意思?

一、教育无目的论的提出

(一)对当时流行的教育目的反思与批判

对教育目的的讨论,杜威并不是第一人,在他以前及他所处的时代流行着各种教育目的论,杜威在书中重点介绍了以下三种观点。

1. 以卢梭为代表的儿童本位论教育家提出的“由自然提供的教育目的”的观点

杜威引用卢梭本人对这一观点的阐述:我们从三个来源接受教育,即自然、人和事物。我们的器官和能力的自发大发展构成自然的教育,教我们如何利用这个发展构成人给我们的教育,从周围获得的个人经验构成事物的教育。只有当这三种教育和谐一致,走向同一个目的时,人才朝向他真正的目标。 (2) 杜威极其赞赏这种观点,事实上,他直接承袭了卢梭的这个观点。同时杜威认为“遵循自然”很容易被认为自然不仅提供开始生长的原始力量,而且提供开始生长的计划和目标,从而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使自然和社会相对立,这一点是杜威所不能接受的。

2.“社会效率作为教育目的”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任务恰恰就在于提供自然所不能获得的东西,即个人习惯于社会控制,天赋能力服从社会准则。 (3) 也就是说使儿童的心智社会化。杜威认为这种学说的价值主要在于纠正了自然发展学说走入了歧途的地方;错误在于认为我们必须采取使天赋能力服从的办法,而不是利用天赋能力的办法去获得效率。

3.“文化或精神修养作为教育目的”的观点

在这里所谓的文化,也是某种属于个人的东西;文化是培养观念、艺术和广泛的人类兴趣的鉴赏能力。 (4) 杜威认为这种理论至少把文化作为某种有素养的东西,某种成熟的东西;当自然等同于粗野时,那么文化就和效率相对立;当效率就是狭隘的行动时,那么文化就和效率对立。但是当人们把文化视为某种纯粹“内在”的东西时,它就成为社会阶级分化的明确标志。杜威认为这是民主主义社会所不容许的。

(二)依据的教育哲学

在经过对以上三个理论的反思与批判后,杜威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目的论。

杜威指出,儿童在参加生活中使经验的数量扩充和用经验指导生活的能力增强,也就受到了圆满教育了。所以,教育并不是强制儿童静坐听讲和闭门读书,教育就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5) 在杜威看来,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他称他的教育哲学是“属于经验的、操诸经验的和为着经验的”教育哲学。我认为正是本着这样的教育哲学,杜威提出了他的“教育无目的论”,即生长和生活无止境、无终极,因而也没有最后的目的。生长和生活永远前进,在其扩充、提高、更新、重组的过程中,儿童和青少年便逐步成长而终于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 (6)

二、对教育无目的论的认识

从本书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杜威眼中的教育也是有目的的。他自己曾说: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教育目的就存在于这种活动中。生长的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和更好的生长,教育的目的就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教育。因此我们可以说,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强调教育的目的寓于教育过程、教育活动之中。祁尔德说杜威心中的教育目的就是“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读了这本书,我认为教育并非没有目的,教育“无”目的只是针对当前流行的各种教育“有”目的的批判。书中也提到杜威的教育目的论乃是对于脱离儿童而由成人决定教育目的的旧教育的纠正,并非根本放弃教育目的。

在此,我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了三点由成人决定的教育目的的缺点,这也正是杜威极力反对的这种目的的原因。

(一)强制性

杜威提醒我们,只有人,即家长和教师才有目的;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无目的。由此可见,所谓教育的目的几乎全部来自于儿童外部,这种目的与其说是“目的”,还不如说是“命令”。因为,成人和儿童在身体、心理及对事物的理解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虽然杜威承认:“成人的见识范围较广,对观察儿童的能力和缺点,决定儿童能力的强弱,缺点的大小,具有很大价值。” (7) 但同时,他也指出以成人的成就作为一种背景,把儿童和青年的活动放在这个背景中进行观察,这是一回事;把成人的成就定为固定的目标,不顾受教育者的具体活动,那完全是另一回事。 (8) 这种外来的命令,只能让儿童在高压下进行活动,完全忽视了儿童的身心发展及兴趣爱好。

(二)孤立性

我认为这种孤立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的内部各个阶段的孤立;二是目的与儿童活动的孤立。在谈目的的性质时,杜威说:如果学生的每一个行动都由教师命令,他的许多行动的唯一顺序来自功课指定和由别人给予指示,要谈什么教育目的,就是废话。同样,与儿童活动孤立的目的把儿童与环境隔离,杜威认为目的必须提出一种解放和组织他们的能力所需要的环境。除非这个目的有助于制定具体的进程程序,这些程序又能检验、校正和发挥这个目的,否则这个目的便是没有价值的。

(三)终极性

终极的目的是针对杜威所说的一般的目的而言的。杜威说:一个真正一般的目的,能开拓人们的眼界,激发他们考虑更多的结果。所谓一般的目的就是对现在活动的领域进行广泛的观察。而成人所谓的目的,是把儿童的活动固定在一个范围内,这种目的会使儿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使儿童在达到某个目的后,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做。这种目的不能启发一个更平衡的活动,反而阻碍了活动的进行。

杜威对这种外部强加的目的的看法是:在教育上,这些外部强加的目的的流行,强调为遥远的将来做准备的教育观点,使教师和学生的工作都变成机械的、奴隶性的工作。至此,杜威巧妙地将其“改造社会”的教育目的与“教育除自身以外没有其他目的”的教育目的融合在一起。

最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杜威眼中的教育还是有目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所以,我认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而传统的教育目的“也是有可取之处的,我们要做的是在实践中与我国的教育现实紧密联系起来。学习借鉴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有助于我们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如制定教育目的要注意自然与社会、“内在”目的与“外在”目的的结合、教育目的的灵活性等。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便更好地制定和设计教育目的体系。再次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不是反对“外在”的教育目的,只是追求一种内外的统一而非分离。

摘要:杜威强调“教育无目的论”, 即只存在教育过程内部的目的, 不存在外部的目的。本文分析了《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有关教育本质、教育目的的论述, 并与我国教育现实相结合, 揭示了其教育目的观中蕴含的社会性目的。

关键词: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无目的论”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2]吴亚玲.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及其现实意义[J].汕头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3) .

篇4:道德教育的实践目的论

工业设计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实际操作中应以育人为本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以具体参与实践方法为内容进行展开。使参与实践的学生能够了解企业项目运行的真实需求和过程,为他们将来融入社会化大生产进行社会创新做一定准备。职业化的工作方法、正确的财富观、以及真实团队合作经验应是在实践教育中学到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高校 工业设计 实践教育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1-0142-02

工业设计专业教育在中国已经开展了几十年,随着中国工业升级转型步伐的深入,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工业化生产的机会也愈来愈多。在设计实践中既可以满足部分企业的工业设计需求,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然而,这类活动仍要严格以“育人为本、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这也正是我国实现强国梦想的重要基石。如何在工业设计的实践教育领域保持这些目标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高校工业设计实践教育活动的范围理应十分广泛,在本文中的具体范围是:在高校专业教师指导下,有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参与的,并在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的具有工业设计专业实践内容的有效创新活动。这类实践课题的主要指导者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项目是否能顺利进行,以及学生能否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到实践经验和切实有效的工作方法一一这也正是学生参与实践项目的主要目的之一。

工业设计实践教育的必要性和方式分析

工业设计实践教育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在专业教育的同时,“更要让学生们更多学会和具备将来如何进一步学习提高,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自己、做出贡献的能力和素质。”学生毕业后的出路无外这两个出路,一个是就业,另一个是继续读书。笔者所在的高校,有近一多半的工业设计毕业生将面临就业环节。不少即将毕业的未来设计师感觉未来迷茫,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工业设计实践经验。同样,在毕业求职的过程中,相同条件下用人单位更青睐有实践经历的毕业生。主要原因在于用人单位希望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就能“训练”出来能为企业带来有效价值的员工,进而减少培训成本和智力投资风险。对于毕业后继续读书深造的学生来说,参与设计实践也一样能为他们的将来带来面对未来挑战的信心。故无论从就业和求学哪个方面看,接受工业设计实践教育都是十分必要的。

工业设计实践教肓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多种层次、多种途径进行。条件允许的高校应让高年级的学生参与横纵向课题的实践,在活动中给予有效的设计引导;具备“CDIO工程教育”条件的高校应和企业建立长久深入的合作项目课程。除此之外参与企业或行业设计招标和竞赛、参与行业调研、以及课题之外的小型设计实践项目等也同样有效。在活动中专业教师和参与的技术人员应该成为引导者,学生应成为活动的主体,培养实践能力才是实践教育的目的。

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分析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参与实际设计的知识基础,已经完成参与设计实践的准备。设计工具类的课程,如艺术设计基础、设计理论及方法、设计表达、基础设计等方面课程已经完成。这些都是进行设计实践的必备基础。

学生们非常缺乏与工业设计有关的实践经验。理论和实践总是有差别的,有的时候差别会大到令人惊叹。“与工业设计有关的实践经验”大至包括这么几个层面,首先是项目管理层面的经验,其中包括时间、内容、流程、质量、合作方法、项目交接、和甲方的沟通技巧等内容;然后是“度”的控制经验,就是指对于每项工作到底做到什么程度才能算合格或者是有效;再后面就是管理技巧的内容,比如什么是耐心、怎样才能站在对方的位置思考、如何为团队争取利益等;最后是人格层面的,就是指在合作中我们自己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正是学生们缺乏的,也是这些学生了解或掌握的内容。

设计实践教育内容

把学生带进设计实践项目的主要目的是训练他们的实践能力、增加实践经验,为参与社会化生产创新做准备。然而要想获得良好的教育成果,首先应把重要的内容传递给这些未来的设计师们,然后分成项目小队来实际运用这些方法,在实践中增加他们的能力。应本着“先树人,后技能”的顺序逐步开展,具体的实践教育内容如: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道德、高效率完成项目的手段和策略、正确的财富观、合作的基础、责任的重要性等。归纳说来大至分成四个方面内容,具体如下文所述。

一 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道德

设计实践教育的基本内容包含一部分职业化教育。职业化教育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最重要的是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道德。尚未走出校门的学生并不知道良好的职业习惯对于成功的重要性。良好的职业习惯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企业的有用力量,另一方面也会使他们尽快获得社会认可,实现个人价值。这些内容包括内容如:制定工作计划、遵守时间、确定工作重点、工作质量达标、管理好文件、项目交接等方面的职业习惯。职业道德方面主要包含:保守工作秘密、做好分内的工作、不要将可能出现错误的内容留给后面的人、合情理的利益分配等。将这些要求尽量在项目开始前进行培训讲解。讲解时不但要讲解这些流程,还要举例讲述为什么这样做,以及不这么做的不良后果是什么。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二 高效完成计划任务

把高效完成计划任务作为基本实践能力看待。“须知,唯有能在第一时间作对事的人才是大赢家。”又快又好地完成工作目标,是为了得到更好的项目收益——这是高年级学生应学会的重要实践法则之一。

绝大多数学生对于责任和利益的关系理解不到深处,甚至对于如何在社会生存,没有太多思想准备。学生们对于如何担当责任所知甚少,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几乎没有这个常识,只有按时且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才可能得到与之相匹配的利益。这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已有的生存资金获取方式——绝大多是的学生由家庭支付所有开销,而不是靠自己工作赚取学习和生活所需的资金——久而久之自然缺乏敢于担当的责任态度。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是可以通过仔细而认真的沟通使他们理解责任和利益关系,自律性强一些学生的能够在行动上表露出来。仅仅是口头说教这些如何重要当然不如生动的比喻和换位思考更能打动他们。相对来说家境比较贫寒的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责任和利益的关系,有个别经常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几乎不需要专门讲解这些内容就能很出色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nlc202309040130

高效完成项目的主要内容应包含明确甲方要求、按照要求开展各项设计工作、允许条件下尽量提供能满足甲方要求的创新方案等内容。高效完成项目的主要动机是责任感和获得应有利益。

三 正确的财富观

在设计实践的过程中应在合适的时间把正确的财富观念传递给学生们。笔者认为这个观念应是是高校育人的一个重要内容。正确的财富观念对这些未来的设计师们来说有重要的意义。正确的财富观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指的是——“君子爱财,取之以道。道不是方法、不是策略,更不是投机取巧,而是道义”。具体说来就是指在工业设计是个创新的行业,向甲方提交的方案,应避免知识产权纠纷问题,在满足甲方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原创设计,而不是抄袭已有作品。如甲方执意抄袭,应向甲方讲明抄袭作品的利害关系,启发甲方使用原创设计方案。高水平的原创设计是对社会的贡献。在和甲方合作的过程中应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用违背法律、违背道德、违背行业良知的方式获取的“财富”终将会给自己带来恶果。

正确的财富观另一方面是认真工作耐心积累财富。勤劳致富、天道酬勤是绝大多数时代都适用的财富积累法则,正常的财富积累一般不能在短时间完成,需要勤勤恳恳的努力工作一段时间才能有所积累;一些人短时间内财富猛增,很可能是因为长时间努力的成就使然,而不是不劳而获的“一夜暴富”。

团队合作

团队合作对于成功的意义十分重要,是通往成功的最佳通道。这个内容是提高工业设计实践能力的另一个核心内容。团队合作的目的在于发挥人才的优势能力共同完成任务,并将取得利益合理分享。但是学生们对于如何实现团队合作尚无经验。要进行团队合作,必须学会基本的团队合作技巧,这些技巧大致包括选人和分工、定制工作目标和良好沟通这几个方面。

首先,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以及合理分工对于实现既定目标起着决定性作用。每个人都有不同性格,有不同擅长的领域,故每个人适合完成的任务也就不同。所以一定要发挥个人所长,不要摆错位置,这样的人员组织才能称之为团队。在项目分工过程中要将这些方法传递给学生们。

其次,定制共同工作目标。团队组建一定要有共同的工作目标或理想,否则无法进行有效工作。团队每个成员都应为达成这个目标而工作,在工业设计实践项目中团队成员要么提供设计草案,要么提调研结果,要么建模渲染,总之尽可能将每个成员的优势能力发挥出来,使团队中每个成员都能获得成就感,这样的团队才能有效工作。

最后的内容是有效沟通。准确的沟通可以让项目进行得十分顺畅,反之项目的进行会很艰难甚至失败。学生们往往在沟通过程中不是漏掉信息就是增加个人判断信息,出现“老鼠变大象”的结果,导致信息变形。良好的沟通方法首先是沟通双方都比较了解事件的背景、项目最终目的、阶段性目标,然后是能比较客观的沟通当前信息,避免加入个人的判断,避免误导他人,最后对于有不明确的内容要联络当事人仔细询问,确定信息确切含义。

结语

高校教育的目标是——教书育人,为社会创造高质量人才,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找到切实可用的途经,并将其转化成可以操作的实际目标开展。高校工业设计的教育者应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将工业设计实践教育作为途经,将“教书育人,为社会创造高质量人才”的目标转化成切实可行的若干小目标一一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道德、高效完成计划任务、正确的财富观以及团队合作一一贯穿于工业设计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当然,工业设计领域的实践教育的方式是多样的,并不限于本文所述领域。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 2010年7月第1版.人民出版社12-29

[2]阮显忠新形势下高校育人的点滴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12. (17):12

[3]陈庆平何理瑞CDIO理念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方式探索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3 25(1):86

[4]中岛吾郎工作高手的77个效率捷径第1版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 3

[5]孙子明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医学美学美容(财智)201210: 68

[6]于立辉李瑞双团队合作与有效沟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中国科技投资2013 5:13

[7]张权付文龙高校实践教育的创新性与多样性的发展及应用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 4:15-16

[8]廖敏,如何提高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工程设计实践能力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12:94-95

[9][美]理查德s沙夫生涯发展与规划-人生的问题与选择弟1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34-36,87

[l0]肖晖.大学生必知基本社会生活常识第1版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8月195-210

篇5:实践的目的与意义

这次实践的目的是给近期遭受洪灾影响的当地群众进行义诊,送医送药并且有效的遏止因这次洪涝灾害引发的各类疾病。为了帮助灾民远离传染疾病,确保洪灾过后无大疫,为了让灾区人民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也为了战胜自然灾害,恢复家园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二、实践的内容

这次实践是以医疗队下乡送医、送药、送爱心为主要指导方针,为唱凯镇灾民进行的为期十一天的医疗救护活动。于是在2010年7月5号的早上我便跟随着这只医疗小分队前往抚州市灾民安置点进行各类疾病的预防以及治疗工作。在实践中考虑到我并不是医疗专业的学生,于是小分队的负责人便给我安排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做,例如帮忙接电话、复印资料、整理文件等等。

三、实践总结与体会

在实践中我学到了很多,也感受到了很多,在实践中,我们要学会自主学习,要有团队精神,要懂得如何为人处事,要有积极学习的态度,要懂得礼貌对人等等,有很多的东西在学校的学习中是学不到的,只有通过这一实践训练,我们才能更好的掌握经验,获得提高。

虽然进行社会实践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有时候我们会感觉很累,累到自己会不想再回到实践中去,但是等你慢慢恢复过来的时候,你就会觉得我今天又做了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那这样的话疲惫就很快的被驱散了。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高兴的发现自己得到很大的收获——心灵的成熟蜕变,这次社会实践使我更加了解社会现实,同时也知道了自己必须加强自身竞争意识,这对于我来说确实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激励并且鼓舞我以后应当如何成熟的面对实际工作。

篇6:道德的目的与道德行为的目的辨析

道德的目的与道德行为的目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道德的目的,就是道德从根本上而言的价值目标指向,亦即人内在客观道德需要的总体实现.道德行为的目的,就是人们在践行道德行为时的主观目的.明确道德的目的与道德行为的目的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

作 者:曾小五 曾建平作者单位:曾小五(湖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82)

曾建平(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南昌,330027)

篇7:一 实践目的

1)专业介绍及学科普及 让本院同学能更深入的了解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物流管理四大专业的研究方向、师资力量、办学经验,使同学们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的表面认识,能更详尽的去认识各个专业的异同;

2)就业前景的分析 各教研室主任通过对各个专业的解读,使同学们知道了各专业到底是在为哪些企业培养人才及职业素养要求; 3)各专业间的联系及差异 四大专业同属于管理系总干,相互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有所侧重,通过学习能使同学们更好的根据自身的特性及兴趣爱好来权衡自己是否适合于自己的专业 4)专业的调换做准备 按照《山东工商学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的第十六条至十九条的相关规定执行,学生入学满两学年,符合有关条件,可以申请转专业;)各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给同学们做精彩讲座 大学中同学们学习的大部分为理论知识,通过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们对刚毕业大学生的职业要求及面试要考察的素养,使我们在校大学生能更好的有针对性的培养自己的理论知识及能力;)学习ERP系统中的VBSE 操作 用友公司新研发的VBSE系统操作能是企业管理更轻松与便捷,通过对VBSE系统操作的大体学习,能使同学们更清楚将来管理体系的发展方向;)到物流公司的参观实习通过到真实企业的走访、参观,能使同学们切身体会物流企业的生产流程,管理及配送流程,使同学们能更好的结合理论与实践,更准确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 实践内容 1 专业介绍

1)工商管理专业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人文素质及科学素养,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及实践能力,在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和外语的基础上,系统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和方法,能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相关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2)市场营销专业 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有一定的战略眼光,系统掌握现代营销理论和方法,能在各类工商企业、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从事市场营销、营销策划、市场研究和营销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专业人才;

3)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系统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方法,专业技能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相关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和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专业 具有现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和外语的基础上,系统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理论和方法,熟悉物流设施与设备及管理技术,注重物流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物流管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突出城市物流的管理特色; 2 企业家讲座 1)万华人力处 吕部长

第一 部长强调毕业生们要充分的做好面试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对企业背景的了解、对自己大学生活的总结与概括以及自己与面试企业的拟合度等方面;

第二 告诉我们在面试时一定要克服自卑紧张的心理,但同时又不能骄傲自大;

第三 提示我们在面试时可能会问及的问题,如介绍一下自己、优缺点、大学如何度过的等,此时我们应该注意在回答问题时不可时间过长,介绍自己时按优→缺→优的顺序来介绍,一般情况下不要提到工资福利,多问一些有关培训,学习一类的问题。2)博达惠恩总经理

第一 多反省自己人家凭什么相信你,你拥有什么,做过什么,企业为什么要聘用你;

第二 博达惠恩总经理为什么可以做到三进三出鲁花,他见证了鲁花从一个小作坊到大型企业的历程收获了成长、艰辛当然还有宝贵的经验,再做了42个企业失败后,人家才有了这第43个公司“博达惠恩 ”的成功,靠的又是什么;

第三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危机意识,只有当你的工作做到让人无法超越,你对企业来说才是不可或缺的人才,一定要高标准的来严格要求自己,方可达到理想的高度。3)烟建集团 人力资源部 刘部长

第一 最后一年毕业前的准备 要做到学业准备、心理准备、择业权衡、及品格修炼,切记:一定要做到眼里有活,上司欣赏、同事喜欢;所有尝试都要付出代价的;

第二 选择单位应注意:地域、企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个人发展空间和竞争程度、待遇和分配方式、领导人的理念; 第三 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 不断吸收新知识、工作好比放电而学习则是充电、注意对自己核心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记住承担的责任越大企业就越需要你。

4)振华集团人力资源部 纪部长

第一 绍了振华是什么、什么,及历史现状,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体系机制。如振华的年轻干部队伍,工作人员信奉的“顾客是上帝,供应商是上帝,员工是上帝”的原则,和科学的管理体制规范合理的竞争用人原则。

第二 对大学生的一些中肯的建议 ①态度决定一切,要有积极的心态②企业的录用标准,从基层做起,本着“我健康,我工作,我快乐”的心态,记住世界上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态度③要对企业有高度的忠实度及吃苦耐劳的风险精神。3 ERP系统中的VBSE介绍

1)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是一款多专业综合实习的平台,基于该平台开展的多专业综合实训,通过对真实商业环境中典型单位、部门和岗位的系统模拟,让学生在其中进行身临其境地岗前实习,使学生认知并熟悉现代商业社会内部不同组织、不同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和特性,训练学生从事经营管理所需的综合执行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和综合职业素养;

2)VBSE 课程特点融合经管类多个专业学科的知识体系;基于企业真实组织机构、工作任务、业务流程与操作环境的全景呈现;兼顾“创新、效率与效益”的综合评测体系营造出组间竞争氛围; 4 参观北明物流公司

篇8:教育目的论下群众舞蹈的对策

1、群众舞蹈及其特点

舞蹈是一门最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 远古的人类在对身外之物的声音、形态、语言等多种符号没有规律性的认识之前, 便本能的用某种动作来表达思想情感, 如同婴儿未出世时的胎动、未能开口说话前的哭泣等本能的动作表情。群众舞蹈来源于人类社会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我们的祖先, 部落或氏族全体成员用舞蹈来表达狩猎、捕鱼、采集收获食物时欢乐的心情, 而这种群体行为正是群众舞蹈的雏形。随着人们朦胧地意识到,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着的, 这时“巫舞”这种观念和仪式开始兴起, 人们用舞蹈来驱邪除疫、祈求风调雨顺、迎接五谷丰登。由此产生了最早的专业舞蹈者—“巫人”, 舞蹈逐渐分为专业舞蹈和非专业舞蹈。专业舞蹈是以舞蹈艺术为职业的人组成的演出团体或机构所从事的舞蹈;非专业舞蹈是广大社会成员参与的, 以自娱自乐为主要目的的舞蹈文化活动, 所以也被大家通俗的称为“群众舞蹈”。群众舞蹈是专业舞蹈之根本, 它占据着舞蹈领域广大的中间地带, 诱发出人们本能中的舞蹈意识, 其作用不亚于专业舞蹈艺术, 作为一门兼容并蓄、紧跟时代步伐的艺术, 对于推动社会文化发展、促进个体完善, 以及增强社会凝聚力、营造和谐社会环境等, 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群众舞蹈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文化活动, 它不分种族、民族, 不分男女老幼, 不需要专门的表演场地, 是由群体广泛参与而形成的一种舞蹈文化现象。

(1) 自娱性

群众舞蹈首先要有自娱性, 群众舞蹈是人们在完成必要的劳动和满足生理需求以外的闲暇时间, 用来丰富生活, 自我娱乐的一种社交活动。如果没有自娱性, 群众舞蹈也就不能称之为群众舞蹈。群众舞蹈没有专业舞蹈所潜藏的那种职业劳动感, 而是有着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 能够自由的、尽情的去宣泄、去追求。所以参与群众舞蹈活动的人们最直接、最初的目的就是自娱自乐。同时, 作为广大群众参与的活动, 它体现了一种群体价值, 不仅给人们带来感官上单一的快感, 还带来感性和理性上多层次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使广大参与者在愉悦之中得到高尚的、有益的精神陶冶。

(2) 广泛性

物质产品的频繁交换导致了精神产品的多向交流, 拓宽了人们的视野, 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提供了参与群众舞蹈的机会和可能性。阶级的产生衍生出敌我之分, 从而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战争舞蹈;宗教的存在衍生出不同信仰, 从而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祭祀舞蹈;婚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则产生了情趣各异表现婚俗的恋情舞蹈。直至现代, 各种民间舞蹈、社交舞蹈、节庆舞蹈、校园舞蹈、健身舞蹈等等, 无一不是适应了生活在各种社会组织、各个社会阶层里的人们的需求而保留下来的。因此, 作为广大社会成员交流情感的一种媒介, 群众舞蹈具有非常宽泛的容量。群众舞蹈的参与者, 可以是来自任何社区、任何阶层的人, 不分男女老幼, 不受职业等的限制, 都可以加入到群众舞蹈的行列中来。这种参与是一种全方位的参与, 这种舞蹈文化实践活动参与对象的广泛性, 是任何职业舞蹈团体所无法企及的。

人们所进行的群众舞蹈活动, 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文化的结构框架内进行的, 这些也离不开具体而特定的地域条件—社区。我国地域辽阔, 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 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 而各民族由于受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又形成了不同种类的社区。因此, 在中国广阔的天地间到处开满了各式各样的群众舞蹈的鲜花。

另外, 群众舞蹈活动所用的场地也是相当广泛的。众多的群众舞蹈活动, 不需要专门的剧院、练功房、排练厅等专业的场所, 它在任何地方如广场、街道、打谷场甚至是家里都可以成为进行群众舞蹈活动的场所。因此, 为广大社会成员的参与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3) 时尚性

总的来说, 群众舞蹈是当前盛行并得到广泛传播的一种时尚, 在每个时代流行和时尚都是紧密相联的, 时尚是一个动态的词语, 字面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的风尚”, 而风尚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可以说世上永恒不变的也唯有变化其本身。随着时代的进步, 雅俗共赏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雅俗之间本身就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和界限, 历史上的通俗可以成为今日的古典, 今日的流行也可以成为明日的经典。而群众舞蹈无疑也可以作为一座时尚的风向标, 不同时代的群众舞蹈体现着那个时代所独有的特征, 浸染着那个时代的风尚。群众舞蹈作为体现时尚的文化活动, 其形态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 它是一个时代的人的心理写照, 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人的感性特征。

2、教育目的论下的群众舞蹈

长期以来, 许多舞蹈教育工作者片面的认为, 专业舞蹈才是优雅、有品位的艺术, 群众舞蹈是庸俗、缺乏艺术品位的。这种错误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群众舞蹈理论的缺失, 阻碍了群众舞蹈的发展。因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受教育者成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人, 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唯一途径。但是群众舞蹈的中所谓的“教育”已超出了学校教育的范畴, 而是属于大教育的范畴。在主体形式上, 教育目的可分为个体形式的主体和社会形式的主体, 所以教育目的也表现为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两种基本形式。所谓群众舞蹈的教育目的, 也应该是就个人主体或社会主体的存在与发展而言的, 可呈现什么样的意义, 能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因而, 群众舞蹈的教育目的, 也可概括为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两种形式。在提及到社会时, 我们不得不提到文化, 因为文化才是一个社会的灵魂和核心, 因此, 群众舞蹈的教育目的可以说是文化的传承、促进个体的完善以及维护社会的和谐。

(1) 文化的传承

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 是群体人为的环境, 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物。文化传承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教育的过程, 所以, 群众舞蹈的教育目的也就是它的文化传承。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 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传统观念、道德规范、精神品性, 以及社会的历史之所以能够世代传承, 就是因为传统的表达和传播方式是文化过程中最基本的形式。我们甚至可以认为, 一部群众舞蹈的发展史, 就是一部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发展史, 从中我们可以窥视到人类发展的整个历程。

(2) 促进个体的完善

说到底教育也就是“人”的教育, 而群众舞蹈的文化传承也必须通过“人”才能实现。这个“人”是能适应社会、身心健康、个性张扬、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且全方位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可以将群众舞蹈看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媒介, 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普及性教育、素养性教育。人们接触群众舞蹈不是为了成为专业舞蹈家, 当然其中也有最终走上专业道路的人才, 但绝大部分的人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丰富生活方式, 以及强身健体、调节身心健康。正因如此, 群众舞蹈以其自身特有的优势, 对个体的完善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而个体的完善, 又是群众舞蹈教育目的的重要体现。

(3) 维护社会的和谐

群众舞蹈是最能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的一种文化活动, 是最直接、最丰富、最形象的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方式。当人们有情要抒、、有感要发的时候, 群众舞蹈是最能将自己的情感思想表达出来的表现方式。同时, 艺术也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 它能够增进国际理解、加深世界交流。因此, 丰富多样性的艺术给国际理解、世界合作与和平带来了机遇。而群众舞蹈作为人们互相之间传递和表达情感的艺术表现方式, 对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国际间的理解与交流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群众舞蹈的发展对策

(1) 群众舞蹈作品的发展创新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整个社会的审美观念已经从封闭转为开放, 审美目光也已经由客体转向主体。正因如此, 群众舞蹈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人们宣泄情感、追求创新、追求完美的表现方式。这样就需要有新的群众舞蹈来适应人们不断求新求美的审美心理, 用来唤起人们更深层次的审美兴趣, 使整个群众舞蹈活动向更高的审美新层次发展。群众舞蹈的创新不应拘泥于环境条件的优劣, 不受创作主客体的限制, 不局限于条条框框的束缚, 而是一种创作思想最活跃、创作概念最全面、创作根基最接近于生活的广泛创作活动。使群众舞蹈具有弘扬民族文化、顺应时代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作用。

(2) 加大群众舞蹈活动的师资建设

因为一些专业舞蹈教育者对群众舞蹈错误的认知, 导致群众舞蹈的理论大量缺失, 而群众舞蹈的研究也仅仅才开始, 因此加大群众舞蹈的师资力量对其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下群众舞蹈活动的师资队伍由群众舞蹈专业队伍和群众舞蹈业余骨干队伍两个部分组成。群众舞蹈专业队伍由各级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宫、俱乐部、少年宫等从事群众舞蹈的专业机构组成, 它以政府文化部门为核心, 是发展群众舞蹈事业的中坚力量。而群众舞蹈的业余骨干队伍是群众舞蹈师资队伍的另一组成部分, 它是由民间艺人和业余文艺积极分子中优秀舞蹈人员组成。两支队伍各有其特点, 它们相辅相成。群众舞蹈活动是一项大的事业, 有着庞大的活动主体, 在这个大的社会需求面前, 单靠专业队伍或者是单靠业余骨干队伍, 都是难以完成这个任务的, 必须要两支队伍共同参与, 进行有机结合, 为群众舞蹈活动培养出更多的优秀舞蹈人才, 同时也为群众舞蹈活动的开展营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3) 积极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

舞蹈传播是舞蹈艺术实现其社会功能和作用的不可或缺的媒介和途径。舞蹈艺术只有在传播中才能保证它是社会客观存在的实体。只有通过舞蹈传播, 一个民族的舞蹈文化才能得以存在、保留、继承和发展;一个创作出来的舞蹈作品才能证实它所具有的社会价值, 它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存在, 从而保留下来。反之, 如果中断了传播, 那它就会因失去了其社会存在的价值, 而被社会所淘汰。因此, 群众舞蹈要得到好的繁荣和发展, 进行好的、有效的传播是至关重要的。

当代社会心理研究表明追求快乐和享受是人类的本性。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持续积压了太多的心理紧张和生理焦虑, 群众舞蹈正是一种可以用来进行渲泄且自娱自乐的精神食粮, 它解决了当代人生中的一些精神困境问题。而艺术的无国界性又促进了国际间的理解和交流。群众舞蹈无论是对人的物质需求, 还是精神上的追求都是不可或缺的。

摘要:群众舞蹈是人类社会最为原始, 最为灵动的艺术表现形式, 是一种展现生命力的艺术文化, 它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增进人与人间的情感, 它是处于全球化时代的人们娱乐身心、维护健康、增进感情的一种活动。我们的目的是如何让群众舞蹈得到更好的发展, 本文则从教育目的论的角度下来分析群众舞蹈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群众舞蹈,教育目的论,对策

参考文献

[1]李鑫.群众舞蹈对新农村农民文化生活的影响[J].艺海, 2008 (6) :106-107.

[2]浅谈群众舞蹈的现状与发展[J].戏剧之家, 2009 (1) .

[3]肖毅.群众舞蹈艺术的挖掘和培养[J].青年文学家, 2010 (15) .

[4]田甜.漫话群众舞蹈[J].北方音乐, 2010 (8) .

[5]施肖毅.群众舞蹈艺术的挖掘和培养[J].青年文学家, 2010 (15)

[6]阎志英.谈群众舞蹈的发展与创新[J].中国集体经济, 2007 (7)

上一篇:高效课堂中小学下一篇:关于双赢的写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