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理论指导:结核病的基本病变

2024-04-29

病理学理论指导:结核病的基本病变(精选3篇)

篇1:病理学理论指导:结核病的基本病变

结核杆菌在机体内引起的病变属于特殊性炎症,虽其病变具有一般炎症的渗出、坏死和增生三种基本变化,但有其特异性。由于机体的反应性(免疫反应和变态反应)、菌量及毒力和组织特性的不同,可出现以下不同的病变类型:

1.渗出为主的病变 出现在结核性炎症的早期或机体免疫力低下,菌量多、毒力强,或变态反应较强时,表现为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炎。早期病灶内有中性粒细胞浸润,但很快被巨噬细胞取代。在渗出液和巨噬细胞内易查见结核杆菌。此型变化好发于肺、浆膜、滑膜和脑膜等处,说明与组织结构特性亦有一定的关系。渗出性变化可完全吸收不留痕迹,或转变为以增生为主或以坏死为主的病变。

2.增生为主的变化 当菌量较少,毒力较低或人体免疫反应较强时,则发生以增生为主的变化,形成具有一定诊断特征的结核结节(结核性肉芽肿)。单个结核结节肉眼不易看见,三、四个结节融合成较大结节时才能见到。其境界分明,约粟粒大小,呈灰白半透明状,有干酪样坏死时则略呈黄色,可微隆起于器官表面。

结核结节(tubercle)是在细胞免疫基础上形成的,由类上皮细胞(epithelioid cell)、Langhans巨细胞加上外围局部集聚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反应性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构成。当有较强的变态反应发生时,结核结节中便出现干酪样坏死。巨噬细胞体积增大逐渐转变为类上皮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胞浆丰富,染淡伊红色,境界不清。核呈圆或卵圆形,染色质甚少,甚至可呈空泡状,核内可有1~2个核仁。多数类上皮细胞互相融合乃形成Langhans巨细胞,为一种多核巨细胞,体积很大,直径可达300μm,胞浆丰富,核与类上皮细胞核的形态大致相同,核数由十几个到几十个不等,有超过百个者。核排列在胞浆的周围呈花环状、马蹄形或密集在胞体的一端

3.坏死为主的变化 在结核杆菌数量多、毒力强,机体抵抗力低或变态反应强烈的情况下,上述渗出性和增生性病变均可继发干酪样坏死。病变一开始便呈现干酪样坏死者十分少见。由于坏死组织含脂质较多(脂质来自破坏的结核杆菌和脂肪变性的单核细胞)而呈淡黄色,均匀细腻,质地较实,状似奶酪,故称干酪样坏死。镜下见为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干酪样坏死的形态特点,特别是肉眼所见对结核病的病理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干酪样坏死物中大都含有一定量的结核杆菌。

干酪样坏死灶内含有多量抑制酶活性的物质,故坏死物可不发生自溶、排出,也不易被吸收。但有时也能发生软化和液化,形成半流体物质。随着液化,结核杆菌大量繁殖,更进一步促进液化的发生。液化固有利于干酪样坏死物的排出,但更重要的是可成为结核菌在体内蔓延扩散的来源,是结核病恶化进展的原因。

以上渗出、增生和坏死三种变化往往同时存在而以某一种改变为主,而且可互相转化。例如渗出性病变可因适当治疗或机体免疫力增强而转化为增生性病变;反之,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或处于较强的变态反应状态时,原来的增生性病变则可转变为渗出性、坏死性病变,或原来的渗出性病变转化为坏死性病变。因此,在同一器官或不同器官中的结核病变是复杂多变的。

篇2:病理学理论指导:结核病的基本病变

1.转向愈复 主要表现为病变的吸收消散、纤维化、纤维包裹和钙化。

(1)吸收消散:为渗出性病变的主要愈复方式。渗出物逐渐通过淋巴道吸收,病灶缩小或完全吸收消散。较小的干酪样坏死灶和增生性病变如治疗得当也可被吸收。

(2)纤维化、纤维包裹及钙化:增生性结核结节转向愈复时,其中的类上皮细胞逐渐萎缩,结节周围的增生纤维母细胞长入结核结节形成纤维组织,使结节纤维化。未被完全吸收的渗出性病变也可通过机化而发生纤维化。小的干酪样坏死灶(1~2mm)可完全纤维化;较大者难以完全纤维化而由坏死灶周围的纤维组织增生,将干酪样坏死物质加以包裹,以后干酪样坏死逐渐干燥浓缩,并有钙质沉着而发生钙化。

病灶发生纤维化后,一般已无结核杆菌存活,可谓完全痊愈。在被包裹、钙化的干酪样坏死灶中仍有少量细菌存活,病变只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临床痊愈),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变可复燃进展。

2.转向恶化 主要表现为病灶扩大和溶解播散。

(1)病灶扩大:病变恶化进展时,在病灶周围出现渗出性病变(病灶周围炎),其范围不断扩大,并继而发生干酪样坏死。坏死区又随渗出性病变的扩延而增大。

篇3:肺结核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关键词:X射线;放射科;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肺部感染的传染性疾病,可治愈。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胸痛,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本病四季均可发病,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但以青壮年为多。肺结核早期发现,及时治疗[1],不但可以彻底消灭结核菌,也能使病变组织得到最大程度的修复。结核菌属于放线菌目,分枝杆菌科的分枝杆菌属,为有致病力的耐酸菌。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肺结核患者21例,所有患者均确诊为中下肺叶结核。21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5例,年龄均在17-65岁之间。临床多表现为咳嗽、发热、乏力及食欲不振等症状,对所有患者行X线胸片检查,部分患者行CT扫描检查。

1.2方法

1.2.1渗出性病变是一种急性特异性炎症过程,机体产生变态反应,病变部位肺泡内有浆液性渗出。最初自腺泡开始,逐渐蔓延至小叶或大叶。一般肺炎也是渗出性病变,结核性干酪性肺炎,均以渗出病变为主。其影像表现为:斑片状、片絮及大片状阴影。其中心部影像较浓厚而周边则较淡。互相融合而边缘模糊不清。通常称为“软性阴影”。

1.2.2干酪性病变病变进展,由于结核菌毒素的破坏作用,形成干酪样变质,呈淡黄色干酪样物质。X线表现为:呈密度较高、均匀的、边缘略为清晰的小结节状阴影,病变较大者呈片状阴影。当病灶周围炎症消退后,于干酪病灶的周围形成纤维增殖,或形成包裹,称为纤维包裹性干酪病变,边缘更加清晰。包裹性干酪病变较大者(超过1.5cm)称为结核球(又称为结核瘤)。结核球中常见钙化及融解。

1.2.3增殖性病变机体的抵抗力增强,多形核白细胞将结核菌包围、吞噬,吞噬细胞也在吞噬更多的结核菌,形成上皮样细胞,其中间有网状纤维、巨细胞、淋巴样细胞所组成的结核结节(tubercle)。单个的结节约为0.1mm。肉眼不能见,显微镜下可以分辨。当数个结节融合时呈1~2mm大则呈点状阴影。边缘清晰,似粟粒大,更多结节再互相融合,则形成斑点状、斑片状阴影。密度较高,边缘清晰,又称为“硬性阴影”。增殖阴影代表病变好转。典型的腺泡性增殖性病变在X线上形成“梅花瓣状”阴影,是结核病影像的特征。

1.2.4纤维化与钙化增殖性病变进一步治愈而有纤维增殖形成纤维性病变,即瘢痕病变。常使肺组织收缩,肺叶体积缩小。X线表现为:密度很高的不规则,走行无一定方向的索条状阴影。细者1~2mm,粗者3~5mm,边缘清晰。钙化是结核病变中有钙盐沉着,是结核治愈的表现,说明病变已稳定,甚至数十年无任何变化。它可以发生在干酪病变中,纤维增殖性病变最易钙化。此外也可发生于胸膜、支气管壁及淋巴结中。X线表现为斑点状、结节状、块状以及片状、线条状等不同形状的密度最高的阴影,可与骨骼的密度相同。结核性病变最常见有钙化,也是结核病变一大特征。实验证明钙化灶中所包裹的结核菌有时并未完全死亡,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仍可以继续繁殖,形成新的病变引起恶化。但一般说来钙化乃痊愈的表现,可以认为是临床治愈。

1.2.5 结核球实际上并非结核的基本病变,然而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2],并且与肺部肿瘤或其他疾患需要鉴别,故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病变来看待。结核球的病理基本上是一个被纤维包裹的干酪性病变。形成之前可以由结核性浸润、干酪病变、阻塞的空洞等病变而来。在其附近仍有微小的散在的结核病变,结核球邻近胸膜也可以使胸膜增厚与粘连。结核球中的病变并非单一,可有陈旧性钙化、或局部融解坏死,当与支气管相通后,坏死物质排出,多衍变为厚壁空洞。小的结核球可有1.0cm大小,边界清晰,也可有多个存在,是常见的一种结核病变。因有包裹的纤维层,可使病变改变缓慢,甚至数月、数年而变化甚微。

1.2.6结核性空洞干酪病变是结核的特有形式,即结核性坏死,继而液化,这可能与中性白细胞分解产生蛋白分解酶有关。当与支气管相通后,液化坏死物质自干酪中排出,而成为空洞。洞壁的结构最内层为干酪物质层,再外为结核性肉芽组织,而最外层为纤维层及薄层的肺不张。按各层不同结构的多少,和周围组织的状态,空洞可分为下述几种类型。蠹蚀空洞在渗出病变和干酪性病变中产生的,病理上可见洞壁和周围都是由干酪所构成。空洞极不规则,大小不一,为结核的急性破坏、液化、排空所形成,形如蠹蚀状。实际上是一个融解的空腔。薄壁空洞是时间比较短的新鲜空洞。发生时间多在一年以内,病灶周围炎症吸收,纤维组织及肉芽组织均较薄,内壁仅少量干酪物质。X线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薄壁透亮区。壁厚约1~2mm。若引流支气管呈活瓣性,则空气进入容易,呼出困难,可使空洞胀大,称为“张力性空洞”。当支气管通畅时,空洞又可缩小。薄壁空洞常有大小变化,此种空洞容易缩小或闭合。

1.3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X线片,所有患者中下肺叶影像学表现较为异常,主要有肺炎型、空洞型以及纤维增殖型等。X射线检查对于肺结核基本病变的检测临床存在较好效果。可有效提高确诊率,确定病灶位置,了解病情发展状况,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3讨论

结核菌随血循环可产生血行播散病变[3],经支气管播散者也可形成支气管的扩散性病变。血行播散者,每个病变以腺泡性病变为主,呈粟粒性、斑点状阴影,边缘略清晰,但当有病灶周围炎时,小点状阴影边缘可不清晰。血行播散的特点是分布与大小比较均匀。

支气管播散病变,多沿支气管分布,呈限局性的斑片、斑点状阴影,阴影稍大,有的呈腺泡大,有的呈小叶大。多发生在肺的中下部。播散性结核病变以血行者可作为血行播散型进行分类。然而支气管播散病变则常见于支气管粘膜结核、支气管淋巴结瘘及空洞性肺结核。播散性结核病变多属新灶,变化较快,吸收也较快。

参考文献

[1] 魏利国.肺癌早期的X线表现 [J].中国疗养医学, 2013,04: 342-342.

[2] 王世前.肺部疾病的X线诊断 [J].中外健康文摘, 2010,7(11): 99.

上一篇:高四十六班学风建设倡议书下一篇:体育教师考试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