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复习要点

2024-05-09

病理学复习要点(共6篇)

篇1:病理学复习要点

管理学复习要点

说明:复习要点将涉及所有考试类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对内容实质的理解,而不应只注重死记硬背。

第一章

1、管理的起源

2、管理的复杂性与重要性

3、传统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对管理学的贡献及局限(泰勒、法约尔)

4、行为科学学派的基本观点、霍桑实验及其结论

5、系统管理学派及权变理论的基本观点

6、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

第二章

1、伦理道德与道德观

2、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3、企业的社会责任

第四章

1、信息及其特征

2、信息管理工作

第五章

1、决策与决策理论

2、决策过程

3、影响决策的因素

第六章

1、计划及其性质

2、计划的编制过程

第七章

3、目标管理 第八章

2、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

4、管理层级和管理幅度

第十章

1、组织变革及组织变革管理

2、组织文化

1、领导及领导风格

1、激励原理

2、需要层次论、双因素论、X理论和Y理论、强化理论

第十四章

1、控制的必要性

2、控制原理及分类

3、控制过程及有效控制

第十六章

1、创新及其作用

2、创新过程及其管理第十一章

2、领导理论 第十二章

1、行业环境分析,五力分析模型

2、战略性计划选择

1、组织设计的任务和原则

3、组织部门化

5、集权、分权与授权

篇2:病理学复习要点

×2);分析题(20分);案例分析(20分)

期末复习题

第一章:管理的含义、性质、特征;管理者的技能

第二章:西方传统管理思想和现代管理思想各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

第三章:系统的含义及其特征;系统原理;责权利三角定理;人本原理的内容

第四章:外部一般环境和特殊环境研究的内容;决策的含义及类型;决策方法: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确定型、风险型、不确定型的分析方法(会计算)

第五章:计划的含义、类型;计划与决策的关系;编制方法:网络图的主要内容、滚动计划法的含义及主要原则;目标管理的提出者、基本观点

第六章:影响组织结构的主要因素及彼此的关系;两种组织形态的优缺点;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组织结构类型的特点;组织设计的任务、原则;权力的含义和内容,分权的标志、途径

第七章:人员配备(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原则、具体工作;选聘的来源及其优缺点;人员培训的方法;正式与非正式组织的区别,直线与参谋的含义及其区别;组织文化的含义、文化结构复合图

第八章:领导含义、过程图、要素;基本的领导方式及主要的领导理论

第九章:激励理论的提出者及其主要观点、激励方法

第十章:沟通的含义、过程包含的主要要素、阻碍沟通的因素、类型;五种网络结构类型的突出要点

第十一章:控制含义、类型、控制的过程

篇3:病理学复习要点

1 人体以及组织与细胞病理学技术

1.1 基本观察:主要借助放大镜或单纯靠肉眼、磅秤以及量尺等工具, 细致剖检人体标本病变的大小、颜色、质地、表面以及周围组织器官, 并进行统计测量、取材, 若有必要可摄影留作检查资料。观察人体大体, 是病理医师的基本工作内容, 也是正确诊断的第一步, 为医学生学习病理的主要方法。

1.2 观察组织病理学:经肉眼已经确定的病变组织取材后, 采用石蜡包埋或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制成切片后, 在不同方法染色后经光学显微镜观察, 分析、综合其病变特点, 诊断病理。组织切片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苏木素-伊红染色。这一方法为研究以及诊断疾病最常用、最简单的方法, 若不能做出明确诊断, 可辅助采用免疫组化、特殊染色以及其他观察方法。

1.3 观察细胞病理学:取样病变处细胞, 经涂片染色后进行诊断、观察。一般来说, 细胞的来源主要为女性生殖道、食管、口腔、鼻咽喉等病变部位处直接取脱落细胞, 也可是自然的排泄物、体液、分泌物中的细胞。细胞学检查不仅可用于患者, 同时还可用于普查肿瘤。检查设备简单、操作方便, 对患者造成的疼痛轻微, 容易被患者所接受。但若需确诊是否为恶性病变, 需实施活检确诊。

2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以及组织化学

2.1 免疫组化以及免疫细胞化学:免疫组化以及免疫细胞化学是是由传统的组织化学以及免疫学结合而形成, 是利用抗原体特殊性结合反应进行检测的一种技术。免疫组化技术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以及敏感性, 同时还能改变形态学, 与功能、代谢变化相结合, 直接可在细胞涂片、组织切片或培养细胞爬片上, 确定某些多肽类物质存在, 并具有较高的精确性, 可定量分析被检测物质。

2.2 组织化学:一般可称为特殊染色, 通过应用某些可于细胞或组织的化学成分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显色试剂, 定位显示病变, 且能保存原有组织形态, 实现代谢与形态的结合。

3 电子显微镜技术

电子显微镜技术神经电子透镜以及电子术合成的电子光学系统多极放大后, 微小物体被放大成像, 提高分辨率。其中透射电子显微镜为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电镜。光学显微镜以及电子显微镜的基本原理相同, 不同时电镜的照明源为电子术, 光镜的照明源为可见光。因电镜的分辨率较高, 因此电镜样本的处理以及超薄切片涉及, 要比光镜技术更为复杂以及精细, 但基本过程相同, 包括组织取材、固定、浸透、包埋等。电镜样本制备不同于常规病理制备, 它要求组织必须新鲜, 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小块取材;双重组织固定;环氧树脂包埋;重金属盐染色;半薄切片染色后组织定位实施切制超薄切片。

4 显微切割技术

显微切割技术为当前临床新兴的一门技术, 它可从细胞涂片任意区域、或组织切片切割下几十个、几百个同类细胞。用显微切割组织切片是采用石蜡包埋组织切片、细胞切片、冷冻切。其厚度为4~10 µm, 且冷冻切片需经乙醇固定。另外, 显微切割的组织切片必须染色, 便于进行单一细胞或目标细胞定位。染色方法不固定, 也可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常用的显微切割方法为手术操作方法、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法。显微切割术的特点是从构成复杂的组织中, 获得某一特定的单个细胞或同类细胞群, 比较适用于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但该技术的不足在于操作难度大。

5 核酸原位杂交技术

原位杂交是核酸分子杂交一部分, 将分子生物技术与组织化学相结合用于检测以及定位核酸的技术。它是将已经标记好的核苷酸片段作为探针, 经杂交直接在细胞涂片、培养细胞爬片或组织切片上定位以及检测某一特定靶的RNA或DNA的存在。其生物化学基础为碱基、复性、DNA变性互补配对结合, 依据所选取的探针以及待检测靶序列不同, 有RNA-RNA杂交、DNA-RNA杂交、DNA-DNA杂交。

5.1 选择并标记探针:适用于原位杂交的探针有单链c RNA探针、单链c DNA探针、双链c DNA探针以及合成的寡核苷酸探针。一般探针标志物有非放射性、放射性之分, 前者有生物素、地高辛、荧光素, 尽管其敏感性不佳, 但性能稳定、操作简单方便、成本低, 被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后者敏感性较高, 但有放射性污染以及半衰期, 耗时长所需费用高, 因此应用受到限制。

5.2 原位杂交程序:所需的材料为冷冻组织切片、常规石蜡包埋组织切片、细胞涂片、培养细胞爬片等, 主主要程度为杂交前准备、预准备、杂交、杂交后处理、杂交体检测等。操作中应该注意:对RNARNA杂交、DNA-RNA杂交, 需先采取RNA酶灭活处理;杂交温度不能低于杂交体解链温度25 ℃。

5.3 荧光原位杂交:可直接或间接实施荧光原位杂交, 直接发是讲荧光素直接标记到已知的DNA探针, 检测靶序列为DNA;间接法:非荧光标志物为已知DNA探针, 并与一个荧光标记抗体桥连。

6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

激光扫描聚焦显微镜 (LSCM) 为当前生物医学图像分析仪器研究中药成果之一, 是利用计算机图像、激光扫描技术、光学显微技术结合而形成的高技术设备, 主要组成部位有计算机、显微镜、扫描头以及激光器。共聚焦成像利用探测点以及照明点共轭特性, 抑制同一聚焦平面上非测量点杂散荧光, 其获得的分辨率显著高于显微镜。同时具有纵向分辨率以及深度识别能力, 可清晰看到较厚生物样本细节。

6.1 LSCM主要功能:细胞、组织光学切片, 利用计算机以及图像的处理系统对亚细胞结构、组织进行分层扫描, 可称为显微CT或细胞CT;重建三维立体空间;长时间观察活细胞;定量测定细胞内的酸碱度、细胞离子;荧光漂白恢复技术, 利用高强度的脉冲式激光照射某一区域处, 会该区域的荧光分子进行漂白;研究细胞间通讯。

6.2 LSCM样本要求以及使用局限:LSCM中要求的样本最好为培养细胞样本, 石蜡包埋切片则不适用于该技术。LSCM主要采用直接或间接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以及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其中的抗体的质量或荧光标记的探针会对实验结果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

7 原位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

原位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 (PCR) 为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 是在体外经酶促反应高效、快速扩张某一特定DNA序列, 可将单一拷贝的待测核酸以指数形式增加, 而达到常规检测水平, 不能实施组织定位。原位PCR技术是将原位杂交细胞与细胞学定位相结合, 在细胞涂片、石蜡包埋组织切片或培养细胞上爬片上检测, 定位核酸[1,2,3]。

原位PCR技术可用于检测以及定位低拷贝内源性基因, 在完整细胞样本上, 可检出单一拷贝DNA序列, 可用于研究观察基因重排、基因突变, 还用于检测以及定位外源性基因[4,5,6]。随着当前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理论上讲, PCR为一种完美的技术, 其敏感性较高, 具有基因细胞内定位功能, 但该技术应用尚不完善。主要表现为特异性不高;技术操作复杂;需结合采用特殊设备, 应用器械价格昂贵。

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进步发展, 医学逐渐形成多种分支, 其共同目的在于从不同角度, 采用不同方法研究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 病理学从形态学、病因学等、生物化学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保证人们的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胡永波.分子病理学技术应用原理和适用范围[J].中国伤残医学, 2013, 21 (10) :464-465.

[2]董建强, 田玉旺.病理技术学科的规范化与质量控制[J].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3, 20 (12) :737-739.

[3]王文勇, 黄晓峰, 闫庆国, 等.新技术、新方法在病理学中的应用[J].临床与试验病理学杂志, 2012, 28 (8) :909-911.

[4]刘刚, 赵德军, 白浪.失眠病因病理及非药物治疗[J].中国疗养医学, 2014, 23 (3) :282-282.

[5]段英飞, 赵小军, 李晓锋, 等.病理信息系统在病理技术工作中的应用[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4, 30 (3) :334-335.

篇4:平面向量复习要点

经典例题分析

例1 (1) O是平面上一定点,A、B、C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个点,动点P满足OP=OA+λAB+AC|AB|+|AC|,λ∈[0,+∞),则P的轨迹一定通过△ABC的_____. (外心/内心/重心/垂心)

(2) P是△ABC所在平面上一点,若PA·PB=PB·PC=PC·PA,则P是△ABC的_____. (外心/内心/重心/垂心)

(3) 点O是△ABC所在平面内的一点,满足AB2+OC2=AC2+OB2=BC2+OA2,则点O是△ABC的_____. (外心/内心/重心/垂心)

(4) O是平面上一定点,A、B、C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个点,动点P满足OP=OA+λAB|AB|sinB+AC|AC|sinC,λ∈[0,+∞),则P的轨迹一定通过△ABC的_____. (外心/内心/重心/垂心)

(5) O是平面上一定点,A、B、C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个点,动点P满足

OP=OA+

λAB|AB|cosB+

AC|AC|cosC,λ∈[0,+∞),则P的轨迹一定通过△ABC的_____. (外心/内心/重心/垂心)

分析:对于问题(1), 先将OA移过来, 再利用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就可以了. 对于问题(2), 先移项, 并利用减法的意义, 可以得到两个向量垂直的结论,对于问题(3)可以向问题(2)实现转化.

解: (1) AB|AB|是AB上的单位向量, AC|AC|是AC上的单位向量, 则AB|AB|+AC|AC|的方向与∠BAC的角平分线的方向相同, 而OP-OA=AP,所以P的轨迹一定通过△ABC的内心.

(2) 由PA·PB=PB·PC得PB·(PC-PA)=0,即PB·AC=0,所以,PB⊥AC,同理,PA⊥BC,PC⊥AB, 所以, P是△ABC的垂心.

(3) 由AB2+OC2=AC2+OB2得AC2-AB2=OC2-OB2,即(AC+AB)·(AC-AB)=(OC+OB)·(OC-OB),所以BC·(AC-OC)+BC·(OB-AB)=0,即BC·OA=0,所以OA⊥BC,同理,OB⊥AC,OC⊥AB, 所以, O是△ABC的垂心.

(4) 由正弦定理|AB|sinC=|AC|sinB,所以|AB|sinB=|AC|sinC, 于是AP=μ(AB+AC), 所以P在以AB,AC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过点A)上, 所以P的轨迹一定通过△ABC的重心.

(5) 因为AP=λAB|AB|cosB+AC|AC|cosC,所以AP·BC=λAB·BC|AB|cosB+AC·|BC||AC|cosC=

λ|AB|·|BC|cos(π-B)|AB|cosB+

|AC|·|BC|cosC|AC|cosC=λ

(-|BC|+|BC|)=0

,所以AP⊥BC,于是P的轨迹一定通过△ABC的垂心.

延伸:△ABC的三条边长BC=a, CA=b, AB=c,若三顶点A、B、C, 对于某定点O的位置向量为OA,OB,OC, 且aOA+bOB+cOC=0,则点O是△ABC的_____. (外心/内心/重心/垂心)

解:记∠BAC的平分线与BC交于点P, 则BP=cb+cBC=cb+c(OC-OB),所以,AP=AB+BP=OB-OA+BP=OB-OA+cb+c(OC-OB)=

bb+cOB+cb+cOC-OA=1b+c(bOB+cOC)-OA=1b+c(-aOA)-OA=-a+b+cb+cOA,所以AP与OA共线,即O在∠BAC的平分线上,同理, O在∠ABC和的∠BCA平分线上,即O是△ABC的内心.

注:本例(1)是2003年全国高考数学试题,(2)同2005年全国高考数学试题.

例2 (1) 在△ABC中,M是BC的中点,AM=1,点P在AM上且满足PA=2PM,则PA·(PB+PC)等于_____.(2009年高考数学试题)

(2) 在△ABC中,O为中线AM上一个动点,若AM=2,则OA·(OB+OC)的最小值是_____.(2005年江苏省高考数学试题)

解:(1) 由PA=2PM知,P为△ABC的重心,根据向量的加法,PB+PC=2PM,则PA·(PB+PC)=2PA·PM=2|PA||PM|cos0=2×23×13×1=49.

(2) 因为OB+OC=2OM,所以OA·(OB+OC)=2OA·OM=2|OA|·|OM|cosπ

=-2|OA|·|OM|,而|OA|+|OM|=2,所以,|OA|·|OM|=|OA|·(2-|OA|)=-(|OA|-1)2+1≤1,于是OA·(OB+OC)的最小值是-2.

变形:如图,半圆的直径AB=6,O为圆心,C为半圆上

不同于A、B的任意一点,若P为半径OC上的动点,

则(PA+PB)·PC的最小值为_____.

例3 设两个向量a=(λ+2,λ2-cos2α)和b=(m,m2+sinα),

其中λ,m,α为实数.若a=2b,求λm的取值范围.(2007年天津市高考数学试题)

解:由于a=2b,所以

λ+2=2m, ①

λ2-cos2α=2m2+sinα. ②

设y=λm, 则λ=ym, 代入①得ym+2=2m, 显然, y≠2, 所以m=22-y,λ=2y2-y.

把它们代入②得2y2-y2-cos2α=22-y+2sinα,

所以2y2-y2-22-y=cos2α+2sinα.

而f(α)=cos2α+2sinα=1-sin2α+2sinα=-(sinα-1)2+2,

因为-1≤sinα≤1, 所以-2≤f(α)≤2,于是

-2≤2y2-y2-22-y≤2. ③

解得-6≤y≤1.

例4 已知圆O的半径为1,PA,PB为圆O的切线,A,B为切点,则PA·PB的最小值是_____.(2010年全国高考数学试题)

解法一:设PA=PB=x,∠APO=∠BPO=α0<α<π2,则PO2=x2+1,从而PA·PB=|PA||PB|cos2α=x2(2cos2α-1)=x22x2x2+1-1=

x2(x2-1)x2+1=

(x2+1-1)(x2+1-2)x2+1=(x2+1)+2x2+1-3≥2(x2+1)·2x2+1-3=-3+22.当且仅当x2+1=2x2+1,即x2=2-1时等号成立,即当x=2-1时,PA·PB取最小值-3+22.

解法二:由平面几何知识得|PA|=|PB|,设∠APO=∠BPO=α0<α<π2,则

PA·PB=|PA||PB|cos2α=

|PA|2(1-2sin2α)=(|OP|2-1)(1-2·1|OP|2=|OP|2+

2|OP|2-3

≥2|OP|2·2|OP|2-3=-3+22.

当且仅当|OP|2=2|OP|2

,即|OP|=42时等号成立,即当|OP|=42时,PA·PB取最小值-3+22.

解法三:由平面几何知识得|PA|=|PB|,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设∠AOP=θ0<θ<π2,则点A(cosθ,sinθ),B(cosθ,-sinθ),过点A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C,则由射影定理得OA2=OC·OP,知点P的坐标为1cosθ,0

PA=cosθ-1cosθ,sinθ,PB=cosθ-1cosθ, -sinθ),于是

PA·PB=

cosθ-1cosθ2-sin2θ=

cosθ-1cosθ2-(1-cos2θ)=2cos2θ+1cos2θ-3

≥22cos2θ·1cos2θ-3=

-3+22.当且仅当2cos2θ=1cos2θ,即cosθ=142时等号成立,

即PA·PB取最小值-3+22.

例5 设点O是△ABC的外心,AB=17,AC=15,则BC·AO=_____.

解法一:BC·AO=-(OC-OB)·OA=OA·OB-OA·OC

=OA2+OB2-AB22-

OA2+OC2-AC22=

AC2-AB22=-32.

解法二:取BC的中点D, 则BC·AO=BC·(AD+DO)=BC·AD+BC·DO=BC·AD=(AC-AB)·12(AC+AB)=12(AC2-AB2)=-32.

例6 给定两个长度为1的平面向量OA和OB,它们的夹角为定值120°. 如图所示, 点C在以O为圆心的圆弧AB上变动. 若OC=xOA+yOB, 其中x, y∈R, 则x+y的最大值是_____.(2009年安徽省高考数学试题)

解法一:设∠AOC=α(0≤α≤2π3),则

OA·OC=xOA2+yOA·OB,

OB·OC=xOA·OB+yOB2.

即cosα=x-12y,

cos(120°-α)=-12x+y.

∴x+y=2[cosα+cos(120°-α)]=cosα+3sinα=2sinα+π6≤2,

所以当α=π3时, x+y取最大值2.

解法二:建立图示直角坐标系,设∠AOC=α0≤α≤2π3,则OA=(1,0),OB=-12,32,由OC=xOA+yOB得(cosα,sinα)=x-12y,32y,

即cosα=x-12y,

sinα=32y.

∴x+y=cosα+3sinα=2sinα+π6≤2,所以当α=π3时, x+y取最大值2.

解法三:由OC=xOA+yOB-12≤x, y≤1,两边平方得x2+y2+2xyOA·OB=1,因为OA·OB=-12,所以x2+y2-xy=1,即(x+y)2+(x-y)22-(x+y)2-(x-y)24=1,也就是(x+y)2+3(x-y)24=1,所以(x+y)2≤4,解得-2≤x+y≤2,所以当x=y=1时,x+y取最大值2.

例7 已知a,b是两个给定的向量,它们的夹角为θ, 向量c=a+tb(t∈R), 求|c|的最小值, 并求此时向量b与c的夹角.

分析:求|c|的最小值, 就是求|c|2的最小值, 于是将问题化为关于t的二次函数, 通过配方可以求出|c|的最小值.

解:因为c=a+tb,所以

|c|2=|a+tb|2=|a|2+2ta·b+t2|b|2=|b|2t2+2|a|·|b|·cosθ+|a|2

=|b|2t+|a|·cosθ|b|2+|a|2-|a|2cos2θ≥|a|2-|a|2 cos2θ=|a|2sin2θ.

于是,当t+|a|·cosθ|b|=0,即t=-|a|·cosθ|b|时,|c|2取最小值|a|2sin2θ.即|c|取最小值|a|sinθ.

此时b·c=b·a-|a|·cosθ|b|b=a·b-|a|·cosθ|b|b·b=|a|·|b|·cosθ-|a|·cosθ|b||b|2=|a|·|b|·cosθ-|a|·|b|·cosθ=0, 所以b⊥c,此时向量b与c的夹角为90°.

说明:本例有很深的几何背景,请读者考虑. 以下三道试题都是根据本例改编的.

(1) 若向量a与b不共线,a·b≠0,且c=a-a·aa·bb, 则向量a与c的夹角为π2.

解:因为a·b≠0,c=a-a·aa·bb, 所以, a·c=a·a-a·aa·bb=a·a-a·aa·b·(a·b)=0, 所以向量a与c的夹角为π2.

(2) 已知向量a≠e,|e|=1,对任意t∈R, 恒有|a-te|≥|a-e|, 向量e与a-e的夹角为_____.

解:设向量a与e的夹角为θ, 则|a-te|2=t2-2|a||e|cosθ+a2=t2-2|a|cosθ+a2=(t-|a|cosθ)2

+|a2|sin2θ, 所以|a-e|=|a|sinθ, 即e⊥(a-e).所以向量e与a-e的夹角为π2.

(3) 已知△ABC, 若对于任意t∈R,|BA-tBC|≥|AC|,则∠ABC=_____.

解:令∠ABC=α,过点A作AD⊥BC于点D. 由|BA-tBC|≥|AC|得

|BA|2-2tBA·BC+ t2|BC|2≥|AC|2.

令t=BA·|BC||BC|2,代入上式得|BA|2-2|BA|2cos2α|BA|2cos2α≥|AC|2,即|BA|2sin2α≥|AC|2,

也即|BA|sinα≥|AC|,从而有|AD|≥|AC|,由此得∠ACB=π2.

例8 设向量a=(4cosα,sinα),b=(sinβ,4cosβ),c=(cosβ,-4sinβ).

(1) 若a与b-2c垂直,求tan(α+β)的值;

(2) 求|b+c|的最大值;

(3) 若tanαtanβ=16, 求证:a∥b.(2009年江苏省高考试题)

解:(1) 由a与b-2c垂直,得

a·(b-2c)=a·b-2a·c=4(cosαsinβ+sinαcosβ)-8(cosαcosβ-sinαsinβ)=0,

即4sin(α+β)-8cos(α+β)=0, tan(α+β)=2.

(2) 因为b+c=(sinβ+cosβ, 4cosβ-4sinβ),所以

|b+c|2=(sinβ+cosβ)2+16(cosβ-sinβ)2=1+sin2β+16(1-sin2β)=17-2sin2β,从而当sin2β=-1,即2β=2kπ-π2,β=kπ-π4(k∈Z)时, 17-2sin2β取最大值是32,因此当β=kπ-π4(k∈Z)时|b+c|的最大值是42.

(3) 由tanαtanβ=16得4cosαsinβ=sinα4cosβ, 所以a∥b.

说明:问题(1)将a·(b-2c)拆成a·b-2a·c运算量减少,问题(2)将b+c的坐标算出后,再计算|b+c|2也使运算量减少,读者可以细细体会.

例9 如图,在Rt△ABC中,已知BC=a,若长为2a的线段PQ以点A为中点,问PQ与BC的夹角θ取何值时BP·CQ的值最大?并求这个最大值.

分析:一种思路是通过向量运算将BP·CQ朝着PQ与BC的运算上靠拢; 另一种思路通过建立直角坐标系,将问题化为坐标运算实现转化.

解法一:因为AB⊥AC,所以AB·AC=0,因为AP=-AQ,BP=AP-AB,CQ=AQ-AC,所以BP·CQ=(AP-AB)·(AQ-AC)=AP·AQ―AP·AC―AB·AQ+AB·AC=-a2―AP·AC+AB·AP=-a2+AP·(AB-AC)=-a2+12PQ·BC(→)=-a2+a2cosθ.

故当cosθ=1,即θ=0(PQ与BC方向相同)时,BP·CQ的值最大,其最大值为0.

解法二:以直角顶点A为坐标原点,两直角边所在直线为坐标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 设|AB|=c,|AC|=b,则A(0,0),B(c,0),C(0,b). 且|PQ|=2a,|BC|=a.

BP=(x-c, y),CQ=(-x, -y-b),BC=(-c, b),PQ=(-2x, -2y).

所以BP·CQ=(x-c)(-x)+y(-y-b)=-(x2+y2)+cx-by.

因为cosθ=PQ·BC|PQ|·|BC|=cx-bya2,所以cx-by=a2cosθ.

BP·CQ=-a2+a2cosθ.

故当cosθ=1,即θ=0(PQ与BC方向相同)时,BP·CQ的值最大,其最大值为0.

说明:向量的几何运算可以通过坐标运算向代数问题实现转化, 这是解决向量问题的常用方法, 应该掌握.

例10 在△ABC中,已知AB=463,cosB=66,AC边上的中线BD=5,求sinA的值.

解法1:设E为BC的中点,连接DE,则DE//AB,且DE=12AB=263,设BE=x,

在△BDE中利用余弦定理可得:BD2=BE2+ED2-2BE·EDcos∠BED,

5=x2+83+2×263×66x.解得x=1或x=-73(舍去).

故BC=2,从而AC2=AB2+BC2-2AB· BCcosB=283, 即AC=2213.

又sinB=306,故由正弦定理得2sinA=2213306,sinA=7014.

解法2:以B为坐标原点,BC为x轴正向建立直角坐标系,且不妨设点A位于第一象限.由sinB=306,则BA=463cosB,463cosB=43,453,

设BC=(x,0),则BD=4+3x6,253.

由条件得|BD|=4+3x62+

2532=5,从而, x=2, x=-143(舍去). 故CA=-23,453.

于是, cosA=AB·AC|AB|·|AC|

=BA·CA|BA|·|CA|

篇5:病理生理学考试题型和复习要点

这次病理生理采用的是机考 选择题60道 每道题1分 名词解释8个 每道题2分

简答题3道 每道题8分 老师考试的时候会出4道简答题,同学们只要选择3道来做,不要4道题都做完,因为都做完的话老师只看前3道的。

今天老师讲的复习提示

1绪论和第一章只是考选择题不考问答题 2第二章 水电解质代谢絮乱 没有问答题

名词解释 低渗性脱水 高渗性脱水 等渗性脱水 水中毒 水肿 高钾血症 低血钾症 第三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记住那些什么什么的正常值

重点记忆第三节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4第四章缺氧

不考问答题

名词解释 重点记忆缺乏性缺氧 血液性缺氧 循环性缺氧 组织性缺氧

5第五章 发热 过热的概念

(注意一下 热限)

6第七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没问答题 重点掌握第三节

名词解释 缺血--再灌注损伤 细胞信号转导(课本上没有的 老师另外讲的)没有问答题 8第九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名词解释 DIC

老师讲了一个小问题,DIC 可以导致休克,休克可以导致DIC 为什么?其机制是什么?如果同时出现DIC 和休克会怎样? 9第十章 休克 第十四章 心功能不全 不出主观题 第十五章 呼吸功能不全 重点复习第二节 主要代谢与功能变化

肺源性心脏病、肝性脑病的概念和机制 名词解释 I、II 型呼吸衰竭 第十六章肝功能不全的诱因和发病机制

13第十八章 急性肾衰竭的三个时期

少尿期

第三节尿毒症不是重点 名词解释 急性肾衰竭 和慢性肾衰竭(发病机制不考)14 第十章 休克临床表现

选择题老师说是从题库出的 Ps 以上只是就我所听到的写下了的,有的可能记不全 希望发现有新的知识点的同学或者是我记错的,告诉我 我会从新整理再上传到群里的。或者是直接上传。

篇6:学前心理学复习要点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 婴儿期(乳儿期)0~1岁  新生儿期 0~1月  婴儿早期 1~6月  婴儿晚期 6~12月

 先学前期(幼儿早期)1~3岁  学前期(幼儿期)3~6岁  幼儿初期 3~4岁  幼儿中期 4~5岁

 幼儿晚期

5~6岁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主要特征

(一)出生到满月 1.生理寄居性 2.心理现象的发生

(1)惊人的本能――无条件反射(2)心理的发生――条件反射的出现

(3)认识世界的开始――知觉发生和视觉、听觉的集中(4)最初的亲子依恋――人际交往的开端

(二)满月到半岁

1.视听觉迅速发展 2.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3.主动找人 4.开始认生

(三)半岁到周岁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3.言语开始萌芽 4.亲子依恋关系发展

(四)前学前期

一、动作发展的特征  1.学会直立行走  2.开始使用工具

二、言语和思维的发生发展

三、独立性开始出现

*注意: 1-3岁儿童学习使用工具大致经过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完全不按用具的特点支配动作。

第二阶段:不再连续变换新方式,进行同一动作的时间有所延长。

第三阶段:主动去重复有效动作。

第四阶段:能够按照用具的特点来使用它,并且能够根据使用时的客观条件改变动作方式。

(五)3~4岁

1.最初的生活自理2.认识依靠活动 3.情绪作用大 4.爱模仿

(六)4~5岁

1.活泼好动 2.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3.开始接受任务

(七)5~6岁

1.好学、好问 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4.个性初具雏形

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趋势

1.从简单到复杂;从不齐全到齐全;从笼统到分化 2.从具体到抽象

3.从被动到主动;从无意向到有意向;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到自己主动调节

4.从零乱到成体系

考点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儿童最初的一些感觉是与生俱来的,例如味觉、嗅觉、视觉和听觉等。这些最初的感觉,是生理性活动,同时又是原始的心理活动。知觉在孩子出生不久也在感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考点三: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一、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早于有意注意发生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例如,正在上语言课,窗外突然电闪雷鸣,孩子们会不由自主地去看和听。

有意注意:则是指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同样还是电闪雷鸣,大班的某些孩子会努力控制先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再出去。无意注意是不由自主的、被动的注意;而有意注意则是人有意识、主动的注意,因而要比无意注意出现得晚。一般在两岁以后开始萌芽。

二、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 1.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活动。

应当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需要,有意识地训练幼儿的注意选择性,使幼儿的注意指向和集中到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内容上来。

注意的选择性有赖于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的提高。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的情绪和兴趣。因此,教师要提高幼儿的活动效果,必须了解、研究幼儿的兴趣以及当时的情绪状态。2.注意的范围与幼儿活动

注意的范围又叫做注意的广度,是指人在较短的时间片断中能够清楚地知觉到的事物的数量。它是注意的一种重要的品质。随着幼儿生理发育和知识经验的丰富,注意的范围会逐渐增大,但总的来讲学前儿童的注意范围比较小。

*注意:教师在指导幼儿的活动或教学中要注意以下方面:(1)、要提出明确和具体的要求,在同一个短时间内不能要求幼儿注意更多的方面;

(2)、在呈现直观教具时,同时出现的刺激物数量不能太多,而且排列应当规律有序,不可杂乱无章。

(3)、要采用各种幼儿喜欢的方式或方法,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以逐渐扩大他们注意的范围。3.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持续的时间越长,注意的稳定性就越高。它与注意对象以及幼儿自身的状态有关。

*注意:要提高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教师

教育教学内容难易适当,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 b)教学组织过程中灵活运用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c)各种活动应当动静交替,集中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活动的内容要多样化。(2)家长

a)合理安排幼儿的作息时间; b)适当控制玩具和图书的数量; c)鼓励幼儿做事有始有终。4.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于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注意分配的基本条件是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中,至少有一种非常熟练。

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要培养幼儿的注意分配能力,提高幼儿的活动效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通过各种努力,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即自我控制能力;

(二)加强动作或活动练习,使幼儿对所进行的活动比较熟练;

(三)要使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多种活动在幼儿头脑中形成紧密的联系。

考点四: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广度

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总量。这个数量是有限的。儿童的记忆广度增加受生理发育的局限。儿童大脑皮质的不成熟,使他在极短的时间内来不及对更大的信息量进行加工,因而不能达到成人的记忆广度。

二、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

1.机械记忆用的多,意义记忆效果好

首先,意义记忆是通过对材料的理解进行的;其次,机械记忆只能把事物作为单个的孤立小单位来记忆,意义记忆则使记忆材料相互联系起来。

2.幼儿的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都在不断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意记忆和机械记忆的效果差异将会缩小。

考点五:表征(有关这章,需要大家看书!!在书的第七章,课件上说的很少,是在记忆章节提到的)

表征和表象

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而当前并未作用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中出现的形象;表征则是指这种形象形成的过程

考点六:学前儿童思维发展

一、思维概述 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首先,思维具有概括性。思维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事物之间普遍的联系。其次,思维具有间接性。思维是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一些没有被直接感知的事物及其关系的过程。

二、皮亚杰思维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阶段”的概念包括了三个基本点:发展阶段具有顺序性,前后阶段的顺序是不变的,但是可以加速或推迟;每个阶段具有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它决定了儿童在这个阶段主要的外显行为模式;各阶段的发展具有连续性,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不是独立的过程,而是将旧过程进行了整合。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一)反射活动阶段:皮亚杰把婴儿出生后1个月定位为反射活动阶段。在此期间,婴儿在很大的程度上仅局限在练习先天反射活动上,他们将新刺激同化到已有的反射图示中。例如吸吮手指和被子。

(二)初级循环反应阶段(1~4个月):在这个阶段,婴儿偶然发现自己能够做出和控制各种反应,如吸吮手指、发出嘟囔声等。他们对此感到很满意,因此会重复这一动作。这些简单的重复动作被称为初级的循环反应,它总是以婴儿自身为中心。之所以成为“初级”,是因为这是婴儿最早出现的运动习惯,称之为“循环”则是因为这些反应是重复的。

(三)二级循环反应阶段(4~8个月):此阶段,婴儿偶然发现,除了自己的身体之外,还可以使其他的一些物体变得有趣。皮亚杰认为,4~8个月的婴儿对外界突然产生兴趣可以表明他们已经能够把自己和周围环境中的可控物体区分开了。

(四)二级模式间的协调阶段(8~12个月):婴儿真正有计划的反应出现在8~12个月的二级循环反应协调阶段。这时婴儿为了能够达到简单的目的,能够协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作。它代表着儿童早期模式的目的指向行为和真正的问题解决。

(五)第三级循环反应阶段(12~18个月):此阶段的婴儿开始积极地作用于客体,并试图创造出新的问题解决方法。只有那些对儿童来说能达到有趣或者说有意义结果的动作才被积累下来,所以又被称为试误。这些被称作第三级循环反应的试误探索模式,反应出婴儿有积极的好奇心,也就是说有了了解外在世界的动机。

(六)符号问题解决阶段(18~24个月): 当婴儿能将已经获得的行动经验内化成心理符号或者表象,并以此来指导后来的行为时,就达到了感知运动阶段的最高水平。此时,婴儿已经能进行心理操作,而且对如何解决问题表现出了一定的“洞察力”。2.前运算阶段(2~7岁)

(1)前概念期的标志是符号功能的出现。

(2)前概念期的又一重要特征是象征性游戏的大量涌现

(3)在前概念期,儿童最大的缺陷是自我中心。也就是说,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而意识不到他人的观点。皮亚杰通过其“三山实验”说明了这一点,他先让儿童熟悉一个不对称的山地模型,然后让他们说出一个与自己位置不同的观察者看到的风景是什么样子的。3岁和4岁的儿童一般都认为他人与自己看到的是相同的。这说明儿童此时还不能考虑他人的不同观点。

(4)此外,该阶段儿童对事物的理解往往局限于事物的表面,这使得他往往不能对真相和假象做出区分。

(二)直觉期(4~7岁)

之所以把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称作“直觉”思维,是因为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以事物最显著的直觉特征为基础,而不是经过逻辑或推理的思维过程。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

考点七:学前儿童言语发展

一、语言和言语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

言语是心理现象,是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也包括理解别人和自己运用语言的过程。

二、语言的组成:语音、语义、语法、语用 1.语音:语音形成阶段

(一)出现嗓音:儿童出生时就会发出声音。

(二)出现阿姑声:从2~3个月开始,婴儿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会发出满意的“阿姑”声。

(三)出现喃喃语声:在这个阶段,婴儿发出的声音出现了明显的元音和辅音,有了比较明显的音节划分。

(四)开始发出语音:真正发出语音是一种有意性的运动,是后天学习的来的。

2、词汇:

词汇数量是儿童言语发展的标志之一,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标志之一。3.语法:

案例分析1:妈妈把做好的红烧排骨放在餐桌上,一岁3个月的儿子看不到餐桌上的食物,但是闻到了食物香味,于是踮起脚看着餐桌,说:“肉?肉肉?”开始吃饭时,妈妈把他放在餐椅上,他指着红烧排骨急促地说:“妈妈肉、妈妈肉、肉„”。拿到一根排骨后并吃了一口后,他面带笑容对旁边的奶奶说:“奶奶肉!”

请分析该幼儿三次说“肉”表达的含义,并结合案例说明该年龄段幼儿语法发展特点。

案例分析2:两岁半的小孩对妈妈说:“妈妈看,黑色的小白兔!” 请分析该幼儿的语言表述反映了该阶段幼儿语法发展的什么特点?

三、语言的获得

1.先天论(乔姆斯基):儿童语言发展的普遍性是一种生理预成的活动,这种活动包括高度专门化的语言处理能力,该能力在童年早期运作最有效。

支持:1.语言学习敏感期;2.夏威夷克里奥尔英语;3.语法结构获得; 反对:1.不能解释LAD如何运作2.忽略语言环境对儿童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2.习得论(斯金纳):语言通过学习获得,模仿和强化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支持:1.聋哑儿童的语言学习2.母语习得

反对:1.儿童如何迅速获得早期语言?2.如何模仿语法结构? *交互作用观:语言发展是先天能力和社会语言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习得论和先天论从某种程度上说都是正确的:语言发展来源于生理成熟、认知发展和不断变化的语言环境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

四、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趋势

(一)语音知觉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展在后;

(二)理解语言发展在先,语言表达发展在后。

五、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

(一)前言语阶段

(二)言语发生阶段

(三)掌握口语阶段

六、幼儿言语发展指导

一、创设良好的言语环境

(一)创设良好的亲子交往言语空间 :1.鼓励儿童言语活动 2.树立言语榜样 3.鼓励言语创造性

(二)利用儿童间言语交流的环境和氛围

二、指导儿童获得言语知识

(一)正确语音:1.成人语音做榜样:语速慢、吐字清晰;

2.方法多样化:儿歌、绕口令、故事等;

3.耐心纠正儿童发音错误

(二)促进儿童掌握大量词汇:1.充分利用周围环境

2.多种练习方法

三、培养言语能力

(一)培养倾听能力

(二)前阅读能力

(三)表达能力1.鼓励儿童言语行为—想说2.创设发言机会—多 说 3.提高口语质量—会说

考点八:学前儿童情绪的培养

一、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一)保持和谐的气氛;

(二)建立良好的亲子情和师生情。

二、成人的情绪控制

成人的情绪示范对孩子情绪的发展十分重要,和睦美满的家庭有助于儿童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三、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

(一)肯定为主;

(二)耐心倾听孩子说话;

(三)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

四、帮助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

(一)转移法;

(二)冷却法;

(三)消退法。*案例分析:

3岁的小明上床睡觉前非要吃糖不可,妈妈一个劲地向他解释睡觉前不能吃糖的道理,小明就用高8度的嗓门哭起来,.妈妈生气地说: “再哭,我打你”,小明不但没有停止哭叫,反而情绪更加激动,干脆在床上打起了滚。

请你分析一下引导儿童控制情绪的方法。

五、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一)反思法;

(二)自我说服法;

(三)想像法。

考点九: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与培养

一、创造力

(一)概念:创造力代表一种能激发新想法和产生新解决方案的能力,做得到的产品不单纯是新颖或超乎寻常,而且与情景相适应,并被他人认为是有价值的。

(二)测量:对创造力的测量通常涉及到求异思维。即当个体面对一项任务或一个问题时产生不同寻常的答案的可能性。

二、创造力发展的条件

(一)好奇心是起点

(二)创造性想象是支点

(三)探究性活动是主要手段

(四)积极情绪是有力保障

三、影响因素

(一)外在:家庭和社会文化

(二)内在:儿童性格特征

四、培养

(一)成人:正确识别儿童创造力 1.父母: 对规定和限制做出解释,允许孩子参与决策 恰当表达对孩子的期望 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刺激材料 与儿童共同游戏或从事学业活动 支持幼儿的兴趣发展

父母自身的性格:兴趣广、独立、民主、有童心 2.教师:

正确识别创造力

鼓励幼儿用普通材料创造性地游戏 培养幼儿创造性想象并激发创作欲望 让幼儿尽早掌握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

(二)儿童(性格培养)

坚强:坚持到底;进取;求知欲和上进心; 独立:不过分依赖他人; 创新:冒险和好奇;

专注:专心致志,长久地集中注意力。

考点十: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一、气质的概念与特点

(一)气质的概念: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因素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反应的大小)、平衡性(兴奋或抑制的优势)、灵活性(转换的速度)、指向性(有人倾向于外部事物,有人倾向于内心世界)方面。

(二)气质的特点:

1.天赋性:出生就有的,在新生儿期就有表现; 2.遗传性:与遗传的关系密切;

3.稳定性:与性格、能力等其他心里特征相比更具有稳定性。

二、学前儿童的气质类型

1.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

一、刚强,易感情用事; 2.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 绪不稳定,粗枝大叶;

3.粘液质:稳重有余而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 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4.抑郁质:敏锐,稳重,多愁善感,怯懦,孤独,行动缓慢。*培养:1.胆汁质:培养勇于进取和豪放的品质,防治任性和粗暴; 2.多血质:培养热情开朗的性格和稳定的兴趣,防治粗枝大叶、虎头蛇尾;

3.粘液质:培养积极探索精神和踏实认真的特点,防治墨守成规、谨小慎微;

4.抑郁质:培养机智、敏锐和自信心,防治疑虑和孤独。

考点十一: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重点哦!)

一、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社会性: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二)社会性发展:也称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一)亲子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可以包含隔代亲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也可以说是抚养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

(二)同伴关系:儿童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具有平等、互惠的特点。

(三)性别角色行为: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

(四)亲社会性行为: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以及倾向。

(五)攻击性行为:也称为侵犯性行为,是伤害他人或东西的行为。

三、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一)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幼儿期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四、依恋:依恋是婴儿寻求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接触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它是儿童在与父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

1.婴儿依恋的类型:1.焦虑-回避型 2.安全型 3.焦虑-反抗型 2.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1)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儿童的探索能力;(2)婴儿期的依恋质量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以 及后期的社会交往。3.如何形成安全的亲子依恋:

(1)注意“母性敏感期”的母子接触;(2)避免父母亲与孩子的长期分离;(3)父母与孩子之间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4)父母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及时做出反应。

4.亲子关系类型:

(一)民主型

(二)专制型

(三)放任型 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依恋关系主要是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表述儿童和抚养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而亲子关系更多是从抚养人的角度出发,阐述抚养人的教养方式。

5.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

(一)婚姻关系

(二)家庭结构

五、父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父子交往的独特性 多游戏活动(少生活照料)

多身体运动(打球、骑车,较剧烈的、冒险性的活动)

(二)父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1.对孩子智力有一定影响

2.对孩子的个性、社会性有重要的影响 3.对孩子的性别角色影响最大

六、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

3岁左右,儿童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儿童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

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逐渐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的游戏形式。但这种联系是偶然的、没有组织的,彼此之间的交往也不密切,是幼儿社会性交往发展的初级阶段;

上一篇:大四师范生实习日志下一篇:站长选择海外主机需要考虑的5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