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2024-05-17

二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精选8篇)

篇1:二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二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 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P67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使学生知道观察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不同,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能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观察物体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盲人摸象的故事。 提问:故事中的三个盲人,为什么对大象得不同的结论呢? 教师说明:三个盲人由于他们摸的地方不同,所以得到了三个不同的结论。今天我们要学会观察物体。出示课题:“观察物体” 二、新课。 1、教师出示一个魔方或不同颜色的正方体或长方体。请三个同学从不同位置(正、反、侧面)去观察这个物体。 提问:你最多看到几个面的颜色,你看到什么颜色的一面?要想看到其他颜色的一面,你需要怎么办? 2、出示一个准备好的动物玩具,请三个同学从正面、后面、侧面去观察,说出你看到物体的形状。 提问:在不同的位置能看到全貌吗? 教师说明:由于从不同位置同时观察同一个物,只看到物体的某一部分,它们的形状是不同的。 3、出示一个闹钟,请全班同学从正面、侧面、后面看到。 提问:在不同的位置能看到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你能说说这个同学在闹钟的哪面?一个同学没有看到分针和时针,只看到有几个旋钮,你能说说这个同学在闹钟的哪面? 4、教科书P67例1。 提问:小明、小亮和小红他们正在观察什么物体?你能说说这些图形分别是谁看到的?他们三人,为什么看到恐龙玩具的图形是不同的呢? 教师说明:由于他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图形也不一样。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恐龙的全貌呢? 教师说明:只有从不同位置去观察,把它们合并在一起就能知道恐龙的全貌了。 三、练习。 1、分小组请同学坐到桌子的四边。 (1) 观察玩具,说说都看到物体的哪部分?互相交换座位继续观察,又都看到什么? (2) 观察一摞数学书,互相说说都看到什么? 2、教科书P67:“做一做”,在书上连线。 3、教科书P70练习十五的第1题,连线。 4、教科书P103的第7题,连一连。 轴对称 教学内容 教科书P68的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什么是轴对称。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一、观看图形,引出课题。 出示:蜻蜓、蝴蝶,树叶、脸谱图形。告诉学生: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板书课题:“对称” 提问:你能说说什么叫对称吗?(意思对就可以) 二、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对称?哪些是不对称图形? △ △ △ □ ( ) 教师说明:生活中许多物体都是对称的。 三、剪一剪。 想一想,用你准备好的纸怎样剪才能得到对称的图形,几个人可先商量,然后再动手剪一剪,说说你怎样做就得到对称图形了。 教师说明:把纸对折一下,使两边完全重合,这样剪出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折出的折痕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任何对称的图形都有对称轴。 请同学指出上面教师出现的对称图形,对称轴在哪儿? 四、教科书P68的“做一做”。 这些图形中哪些是对称的?画出他们的对称轴? 五、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 我们人的身上有对称的物体吗? 教师说明:生活中的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对称给人以美感。 提问:长方形有几条对称轴?正方形呢?圆呢?折一折,画一画。 六、在方格纸上画对称图形。P70的第3题。 讨论:怎样就能按对称轴画出另一半的图形? 教师说明:要画出某线段的轴对称图形,只要画出该线段两个端点的对称点,再连起来,就是该线段的对称图形。方法是①先数对格距。②在对应的一方数好同样的格距点好点。③连起来,即成对称图形。 请同学在书上画一画。 镜面对称 教学内容 教科书P69的例3。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教学重、难点 了解镜面对称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出示教科书P69的例3放大图或看书。 提问:水果怎么能有岸上的小房子呢?镜子里怎么会又出现一个同学和桌面上的东西呢?湖面或镜面两边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穿衣镜前的实践活动。 提问:请你想象一下,如果你在镜子前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人会怎样运动? 请同学分别到镜子前,面对镜子站好亲自体验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人怎样运动,是不是像你们刚才所说。 教师说明:请你想像一下,当你左手拿书,右手拿铅笔的样子,镜子里会是怎样拿的? 请三个同学要求到穿衣镜前试一试,观察镜子里的人是怎样拿的,说给同学听。 教师说明:当我们拿东西照镜子时,发现了左手拿的东西,在镜子里变成右手拿,右手拿的东西变成了左手。这就说明照镜子时,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了对换。 提问: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说说你的想法? 教师说明:这就是我们利用镜子做的对称活动,镜面反映出的东西正好和我们相反,这叫做镜面对称。 板书课题:镜面对称。 3、练一练。 教科书P71练习十五的第5题,请同学说一说,哪个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并圈出来。(可以让学生运用想象直接判断,如果有困难,也可以拿出镜子照一照后再判断。) 二、学生动手实践。 1、拿出各自准备好的镜子,照一照书上的图或字。你从镜面上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2、请同学用镜子照一照纸上的钟表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事先印好的钟表图形。) 教师说明:通过同学们用镜子照着书上的图、钟表的图和字,你们发现镜面上的力学和字都是反方向的。 3、教科书P71“智慧狗”给我们带来的思考题。 提问:题里给的数字和时间都是哪里的数字和时间? 提问:从前面我们做的实践活动,知道镜子里的数字和时间都是什么样的?(反方向的) 请你看镜子写出真正的数字和时间。 最后,教师带领同学运用两次镜子像能还原的道理,帮同学们验证一下,也就是拿出一面镜子对着教科书照一下,镜子里出现的就是真正的数字和时间。 4、发现生活中的镜面对称现象。 提问:镜面对称现象在我们周围你发现过吗?有哪些? 教师说明:镜面对称现象在我们身边有许多。镜面对称反映出的物体的形象与方向都是相反的。

篇2:二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1、通过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个方法。

2、通过体会乘法和除法的关系,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确地用乘法口诀求被除数小于12的表内除法算式的商,培养联想、推理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例题插图、10个图片。

课前准备配套光盘,长方形和正方形砖两块,钉子板若干、小棒,橡皮筋每人两根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从10里面连续减2,减去()次,正好全部减完。

3、引入新课:通过刚刚的练习,我们可以看出利用乘法口诀,真的能帮我们解决不少问题。 二()得八三()十二二()十二

2×()=8()×3=122×()=10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出示插图。

提问:这里面有多少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

说明:10个小朋友打球,每2人一组,分成了几组?

(2)想一想:把10个小朋友,每2人一组,实际上怎样分?,根据题目的意思,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呢?(板书:)

提问:算式中的10表示什么?2呢?

(3)小组讨论:10÷2等于几呢?

看哪一组办法多?

(4)指名汇报,老师逐条讲解。

提问:在这么多的方法中,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最简便?小结

(5)指名说说用口诀求商的思路。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8÷4、12÷3

(2)想一想他们的商各是多少,你是怎样解答的?

3、小结:这些除法算式在求商时,我们可以利用学过的乘法口诀,很快的解答出来。

(平均分)10÷2=

小组讨论每位同学想想办法。

在计算10÷2时,可以先看除数是2,就想2几得十,这样利用乘法口诀可以很快的求出商。

(3)指名口述解题思路。

(4)学生们填写课本。

请学生们读一读。 引导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列出算式。

在探究商是多少的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探究和交流的时间,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算法和经验探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2)观察一下,每一组中的乘法算式、除法算式、乘法口诀有什么联系?

(3)小结:在求商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跟相应的乘法算式来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2)提问:你们为什么能算得那么快?

(3)揭示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数字图,请看要求。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左边一副图(有8只小兔子,如果每个笼里放4只,需要几个兔笼?)

提问:既然每个笼里放4只,说明什么?可以用什么样的算式表示?

(3)集体订正。

提问:算式中的8、4、2分别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求出8÷4的商的?

(4)出示右边一副图。

(桃树上有12个桃子,小猴2天就吃完了她们,平均每天吃几个?)想一想:要求平均每天吃几个,可以用怎样的算式来表示?为什么?(板书)

(5)小结:以上这两题,我们都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答的?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1)请学生们一组一组的完成。

(1)学生进行比赛,要求一组一组完成。

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2)学生默算。

(3)学生开火车比赛。

请学生说说这副图的图意。

(每个笼里兔子只数同样多)

(2)学生填出算式。

请学生动脑筋把它编成一道题目,说一说

12÷2= 学生填一填,算一算,并说说算式中答数的意思。

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实际意义,同时巩固口诀求商。

课题:口诀求商(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初步理解“求一个数里包含另一个数”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除法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能有条理地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想想做做”第6题插图,6根小棒。www.xkb1.com

课前准备配套光盘,长方形和正方形砖两块,钉子板若干、小棒,橡皮筋每人两根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复习。

1、先摆一摆,再列式计算。

(1)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板书:6÷2=3)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2)把6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板书:6÷3=2)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2、出示:有4只小兔子,如果每只兔子吃5个萝卜,一共需要多少个萝卜?

(2)说说为什么这题要用乘法算?算式4×3=12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先操作,再列式。

(1)学生列式解答。

二.教学运用除法解决问题。

1、教学“想想做做”第6题左边一题。(1)出示插图及左边题目。

提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通过这句话的叙述,它是把20个萝卜怎样去分的?要求可以分给几只兔子吃,就是求什么?(板书:20÷5)

提问:算式中20表示什么?5呢?20÷5得多少?你是怎样计算得到的?(板书:=4)

提问:算式中4表示什么?算式20÷5=4表示什么?

(3)想一想:这题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解决?

2、教学右边一题。

提问:从题中可以知道20个萝卜是怎样分的?

(2)提问:要求每只兔子吃多少个,就是求什么?(板书:20÷4=5)

(3)说说这题是怎样解答的?

提问:算式中20、4、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算式20÷4=5又表示什么意思?说一说这题为什么也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3、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都是用什么方法来解答的?每道题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小结

比一比:这两题在计算时都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小结:虽然这两题的被除数比较大,但仍然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计算。

(小组互说,再指名说一说)

(2)学生列式。

学生列式解答

(1)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同桌互说,再指名说一说。)

这两题都在平均分一些萝卜,由于分的方法不同,所以所求的问题就不同,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通过对算式的比较,让学生领会一句乘法口诀可以算两道除法算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2)说说每组3道算式之间的联系,强调:一句乘法口诀可以算两道除法算式。

2、口答:看口诀,说出相应的除法算式。二四得八四五二十五六三十

3、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4、口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想想做做”第9题。

(1)学生一组一组地口算。说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组织观察,体会同一句乘法口诀可以写出三道算式,并指导正确的书写方法。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除法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吗?在一般情况下,一句乘法乘法口诀能解决几道除法算式?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课题:练习五(1)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进一步巩固用乘法口诀的方法,加深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较熟练地口算除法算式。

2、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

重点与难点:进一步巩固用乘法口诀的方法,加深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较熟练地口算除法算式。

课前准备配套光盘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运用以前学过的一些知识,看一看谁算得做好、最快。(出示课题)

口诀求商的基础是乘法口诀,要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背口诀。

二、计算练习。

1、口算:完成练习五第一题。

2、完成练习五第二题,

(2)集体订正,说说每一组算式的联系,她们分别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3)提问:口算除法的商,一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算?一句口诀可以计算几道有联系的除法算式?

(5)小结。

3、看口诀,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四五二十三四十二五六三十

4、完成练习五第三题。

提问:除法算式是根据什么找到家的?计算除法时可以怎样想?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说说其中几题的口算过程。

(1)学生一组一组完成。

(4)请学生说出每一组算式中另一道有联系的除法算式。

三、计算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

完成练习五第6题。

(1)指导学生先算出一边算式的商,再把商与另一边的数进行大小比较。

2、完成练习五第5题。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注意对班级准确率、速度的记录。

4、完成练习五第7题。

四、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8题。

(1)出示挂图,。想一想:题中讲了一件什么事,有什么问题?

(2),想一想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怎样列式?

2、小结。

(2)学生练习。

学生看图 独立思考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说说各自的想法,并说说列式的理由。 通过应用口诀进行乘、除法计算的对比,培养学生审题的习惯,提高熟练运用口诀的能力。

课题:练习五(2)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进一步根据乘、除法的含义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通过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可以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巩固对除法的认识。

3、逐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学生进一步根据乘、除法的含义解决相关问题。

课前准备配套光盘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

基本训练。

1、口算。

10÷5=6×2=4×3=4×6=

15÷3=5÷5=12÷3=2×3=

3×6=5×5=3×5=12÷2=

6÷3=18÷6=8÷4=30÷5=

2、口答。

(1)3个6是多少?

(2)把3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

(3)18里面有几个3?

学生口算,并说说其中几题的计算过程。

根据不同数学语言的描述说出算式,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多样的数学表达方式,加深对除法的理解。

二、

解决问题的相关练习。

1、揭示课题:根据乘除法的含义,我们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出示课题)

2、完成练习五第9题。

(1)出示第9题插图。

你是用什么样的算式解决的?为什么用除法?

3、完成练习五第10题。

(1)出示第10题插图。

你是用什么样的算式解决的?为什么用除法?

请学生说一说题意。

(2)独立解决,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

说说在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思。

请学生说一说题意。

(2)独立解决,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

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可以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加深对除法的认识。

比较:一个小朋友要把15盆花平均排成3行,另一个小朋友要把15盆花平均排成5行,结果每行排的一样多吗?

4、完成练习五第11题。

说说是用什么样的算式来解答的,为什么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说说算式中各个数所表示的意思?

比较,想一想:每次抬的个数与抬的次数有关吗?有什么样的关系?

5、完成练习五第12题。

出示插图。

提问:商店里都卖了哪几种食品?每种食品多少钱?

小结:通过这3题,你觉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乘法解决,什么情况下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师小结后完成第4题。

6、完成练习五第13题。

观察表格,

小结:把一些物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者把一些物体每几个分一份,求可以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而且平均分时,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的个数就越少,每几个分一份时,每份的个数越多,分的份数就越少。 组织学生讨论:排的行数多,每行盆数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让学生先说说题意,然后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组织学生讨论,再指名谈一谈各自的看法)

依次完成第1、2、3题,并说说为什么用乘法(除法)来计算?

请学生按要求,用12个圆片摆一摆。

可以同桌互相配合,完成摆一摆和表格。

篇3:二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1)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2)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3)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4)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重点】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自制支架、橡皮泥、保丽龙球、直尺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教学活动】

1 创设情境导入

师指着问题墙口述同学们的疑惑提出问题:要解决同学们疑惑,需要加深对太阳系的认识,用什么方法可以加深对太阳系的认识?

生可能回答:上网查资料、问家长、查阅相关书籍、用天文望远镜观察……

师对生的方法进行点评后追问:用天文望远镜观察什么?

生可能回答:行星的大小、位置、运行轨迹……

师小结并过渡:行星的大小、位置、运行轨迹这些都需要数据来体现,老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一张数据表,请大家观察、分析数据表,小组交流对太阳系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用前概念建立太阳系模型。2)尊重学生的思考、从学生问题出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2 建立太阳系模型。

1)解读数据建立太阳系模型。

师给出观察提示:(1)小组合作对比数据表上的每组数据。(2)分析、整理数据,图文并茂记录新发现。

生小组合作3分钟,我参与过程指导:(1)一共有几项数据?每项数据说明了什么?(2)纵向对比每组数据有什么发现?(3)为什么“与太阳的平均距离”“赤道直径”有两项数据?

3分钟后,分层次抽小组汇报:(1)汇报对公转周期规律的认识、我引导认识八大行星运动快慢的认识以及围绕谁运动(生汇报我板书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的运动轨迹)。(2)可能汇报行星大小与引力的关系。(3)汇报大小顺序、排列顺序(我按排列、大小顺序板书)。

指着黑板上太阳系:与你们认识的太阳系有什么不同?

生可能会回答:黑板上是平面的太阳系,真正的太阳系是立体的?

师追问:如何体现立体的太阳系生可能会说:建造立体模型。

师追问:建造太阳系模型主要需要哪些数据?生可能会说:距离、大小。

师追问:怎样获得两组数据?师引导生按照数据来建模的重要性。

师出示材料和要求、学生分小组根据数据建模。

设计意图:(1)分析对比数据,解读数据,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2)通过数据分析、解读训练学生的思维。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处理,建立太阳系模型。师给出提示:小组合作,用数据表、橡皮泥、星空版、直尺、底座模拟建造太阳系5分钟我参与过程指导:(1)指导生边看数据表、边建模。(2)各大行星的位置和大小通过什么来确定?(3)八大行星的大小对比?3、太阳的大小?

5分钟后,分层次抽小组汇报:1、小组展示模型、第二组补充2、生生质疑产生新认识

生质疑中汇报新发现

师对生的发现指导提高到新层次

师聚焦新认识:八大行星大小差异很大、分布不是均匀的……

师板书:

设计意图:(1)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2)通过生生模型评议知道太阳的巨大,以及太阳系中的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3)互动环节,师出示自己制作的太阳系模型。师看着太阳系模型问:孩子们与你们制作的有什么不同?

生可能汇报:太阳在发光,其它行星没有发光,除了行星还有小星星

师生总结太阳系的认识:师生共同小结:太阳是唯一能发光的恒星,根太阳比较起来八大行星太渺小了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建造的太阳系模型,让生感知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4)视频播放,拓展延伸。师播放多媒体视频问:看了这段视频孩子们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可能会说:太阳原来一直都在运动,宇宙太大、太宽广了……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建造的太阳系模型,让生感知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3 总结

篇4:二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1.用圆规画圆时,针尖所在的点叫做(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 ),一般用字母( )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 ),一般用字母( )表示。

2.圆心确定圆的( ),半径确定圆的( )。圆是轴对称图形,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 ),有( )条。

3.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 )的数,我们把它叫做( ),用字母( )表示,计算时通常取近似值( )。

4.画一个直径是5cm的圆,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 )cm。如果要画一个周长是18.84cm的圆,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应该是( )cm,这个圆的面积是( )cm2。

5.在一张长15cm,宽10cm的长方形硬纸中剪下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周长是( )cm,面积是( )cm2,剩下部分的面积是( )cm2。 6.如右图,一根铁丝正好弯成一个直径是2.5dm的半圆,这根铁丝长( )dm。

7.一个圆环,外圆直径是10cm,圆环宽1cm,圆环的面积是( )cm2。

8.把4个底面直径是8cm的圆柱形牛奶罐捆成如左下图(从底面方向看)的形状,如果接头处不计,至少需要多长的绳子?

解题时,先画辅助线(如右上图虚线),可以看出,绳子中的4条线段相当于4条直径;四角处的4条弧,每条都是一个圆周的,合起来正好是一个( ),所以计算绳长的算式是( ),得数是( )cm。

二、对错辨别庭(5分)

1.同一圆中的直径长度是半径的2倍。 ( )

2.一个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i倍。 ( )

3.图中的涂色部分是扇形。 ( )

4.半径是2dm的圆,周长和面积相等。 ( )

5.如果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相等,则圆的面积最大。 ( )

三、答案选择厅(9分)

1.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后,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圆的( )。

A.半径 B.直径 C.周长的一半

2.甲、乙两圆的半径比是1∶3,它们的直径比是( ),面积比是( )。

A.1∶3 B.1∶6 C.1∶9

3.下列图中有圆心角的是( )。

A. B. C. 4.右图中扇环的周长是( )cm。

A.12.56 B.16.56 C.17.85

5.把一个圆的半径增加2cm,周长就增加( )。

A.4cm B.6.28cm C.12.56cm

四、计算小能手(25分)

1.填表。(9分)

2.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单位:cm) (8分)

3.计算下面各图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dm) (8分)

五、实践探索台(10分)

1.先画一个正方形,再按下面步骤操作。

(1)画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以交点为圆心,以R为半径画一个大圆;

(2)依次连接两条直径的四个端点,得到一个小正方形;

(3)以对角线的交点为圆心,以r为半径画一个小圆。

2.如果大正方形的边长是20cm。

(1)大圆的面积是多少?

(2)图(2)中,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与大正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图(3)中,小圆的面积是多少?与大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六、生活应用场(25分)

1.教学楼前有一个直径是8m的圆形花坛,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2.有一个面积为450m2的圆形草坪,要为它安装自动旋转喷灌装置进行喷灌。现有射程为10m、12m、15m的三种装置,你认为选哪种比较合适?安装在什么位置?

3.一个圆形水池,周长125.6m,水池周围(阴影部分)是一条5米宽的水泥路,在路的外侧围一圈栏杆。水泥路的面积有多大?栏杆长多少米?

篇5:二上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二上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 乘法口诀(二) 7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P72例1 教学目标: 1、利用2―6乘法的推导方法,学习推导出7的乘法口诀,使学生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口诀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类推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7的口诀含义,知道每句口诀的来源。 教学难点 : 熟记7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地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图说图意,列乘法式。 ○○ ○○ ○○ ○○ ○○ ○○ ○○ ○○ ○○ ○○ ( )个( )相加 列式: 2、提问:什么情况下用乘法计算? 二、新课。 1、谈话引入新课。 2、学生动手用七巧板拼图,学习例1。 (1) 引出连加的结果 。 学生汇报摆一个图形几块,摆几个图形用几块,在学习回答的基础上填好表格。 提问:你知道1个7是多少?2个7是多少?3个7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这些都是几个几个地加? (2)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推导出7的乘法口诀。 提问:你能依据刚才做的练习自己推导出7的乘法口诀吗?请学生试着推导,在书上填写。 口诀分别是什么?口诀的含义是什么? (3) 观察7的乘法口诀排列规律。 提问: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口诀排列有什么规律? 提问:为什么因数一个比一个多1,积就一个比一个多7呢? 提问:如果7×4=?你忘了,有什么办法可以想出吗? 3、多种形式熟记7的乘法口诀。 三、练习。 1、完成P73练习十六的内容。 N1和N2是巩固7的乘法口诀。 N3、N6、N11是用乘法口诀进行乘法式最基本的计算形式,通过练习,达到准确、流畅、迅速和正确。 N5、N7、N8、N12以多种形式巩固乘法口诀,增强学生记忆口诀的兴趣,并熟悉口诀之间、口诀与计算之间的联系,为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 N4、N9、N10、N13、N14、N15是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目的是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体会学习乘法的用处,培养学生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认识“倍” 教学内容:P76例2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学具,使学生在直观上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并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乘法含义。 二、新课。 1、分小组,每人用小棒摆出不同个数的正方形。 第一个同学:□ 第二个同学:□ □ 第三个同学:□ □ □ 第四个同学:□ □ □ □ 提问:摆1个正方形用几根小棒? 提问:摆2个正方形用( )个4根? 教师讲解:2个4根也可以说是4的`2倍。 提问:4的2倍是什么意思? 教师说明:4的2倍表示有2个4那么多。 提问:摆3个正方形是几个4根? 3个4根是什么意思? 摆4个正方形是几个4倍? 4个4根是( )的( )。4 的4倍是什么意思? 提问:请你说说几的几倍是什么意思? 小结:通过刚才摆正方形,我们知道有几个那么多,就可以说是几的几倍。几的几倍也就是有几个那么多。 2、学生动手操作,动手摆○。 (1) 第一行摆2个○ 第二行摆6个○ 提问:第二行有几个第一行那么多? 第一行有几个? 第二行有几个2? 第二行有3个2那么多,我们还可以怎样说? (2) 第一行摆2个○。 第二行摆4个2。 提问:第二行摆的是( )的( )倍。 (3) 第一行摆2个○. 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6倍,想想怎样摆? 3、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什么新知识?“倍”的知识。几的几倍是什么意思?举例说明。 有几个那么多,就可以就是几的几倍。 三、练习。 1、看图填空。 (1) △△△ ○○○ ○○○ ○的个数有( )个△那么多,○的个数是△的( )倍,也就是( )的( )倍。 (2) □□□□ ○○○○ ○○○○ ○○○○ ○的个数是□的( )倍,也就是( )的( )倍。 2、按要求在下面画○。 △△ (1) ○的个数是△的3倍。 (2) ○的个数是△的5倍。 3、画一画。(用什么都可以) (1) 3的5倍。 (2) 5的3倍。 (3) 4的2倍。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教学内容:P76例3、P77例4 教学目标: 在理解“倍”的概念基础上,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会应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用乘法计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就应用“倍”的知识继续学习。 2、学生动手按要求摆。 教师在黑板上摆4根小棒,学生在桌面上摆。 (1) 学生摆的是老师的2倍,你怎样摆?为什么这样摆? (2) 学生摆的是老师的4倍,怎样摆?为什么? (3) 学生随便摆,摆几倍都可以。问:为什么摆的是老师的这么多倍?几的几倍是什么意思? 二、新课。 1、学习例3,师生共同摆学具。 (1) 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第一行的4倍 第二行摆几个?你是怎样想的?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 (2) P76的做一做 第一行摆:3根小棒 第二行摆:第一行的5倍 第二行摆多少根?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3) 求3的6倍是多少?用什么方法?列式计算。 求5的4倍是多少?怎样列式,为什么? 提问:从上面的学习,你能知道求几的几倍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吗?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2、学习解决问题。 (1) 学习例4 提问:图中给了我们什么信息? 根据给出的信息可以提什么问题? 擦桌椅的是扫地的2倍是什么意思?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 怎样计算?分小组交流为什么?然后全班交流。 (2) P77做一做,指导看图让学生完整地说图意。 3、小结:刚才我们解决的实际总是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题目,这样的题用什么方法解答?为什么? 三、练习。 1、看图填空。 2、列式解答: (1) 7的4倍是多少? (2) 4的6倍是多少? 3、让学生独立去做练习十七的题目。 8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P80例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利用图形会独立推导出8的乘法口诀,并能熟记。 2、能应用8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8的乘法口诀的记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7的乘法口诀。 2、列式计算。 (1) 3个7是多少? (2) 5个7相加得多少? 二、新课 1、谈话导入新。 我们已学过2―7的乘法口诀,今天继续学习乘法口诀。 2、学习例5 (1) 看图要求同学之间互相说说:同学们在干什么?你从图上看出了什么信息? “学校军乐队每行有8人,站了8行” (2) 学生尝试看军乐队的图形,自己把下面的数轴线上的空格填出来。 (3) 学生汇报。 提问:你是怎样填的?你为什么这样填?看到这条数轴线,你想到了什么?根据数轴线,你能知道今天要推导几的乘法口诀? (4) 请同学推导8的乘法口诀。推陈出新导后向全班汇报。 提问:8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从哪句开始?到哪句为止? 每句口诀是什么?你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5) 观察比较8的乘法算式和8的乘法口诀。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掌握这个规律有什么好处,举例说说看。 (6) 多种形式读、背8的乘法口诀。 三、练习。 1、带领学生做书本练习十八的内容。 N1、N2、N5、N12是以不同方式来巩固8的乘法口诀,就加强练习,熟记8的乘法口诀。 N3、N6、N8、N11是基本计算题,独立完成后,教师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针对情况安排其他练习。 N7、N9、N10是巩固8的乘法口诀,这里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放手让学生去解决问题。 N4、N13是运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题,可让学生独立解答,针对学生掌握情况,教师再进行指导。 N15是包含多个信息的综合现实问题。此题让学生充分思考后,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解决总是的能力。 9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P84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后,会独立推导编制出9的乘法口诀。 2、认识9的乘法口诀的特点和规律,熟记9的乘法口诀,会运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9的乘法口诀的记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式计算 (1) 3个8相加得多少? (2) 8个6相加得多少? 2、背6、7、8的乘法口诀。 二、新课。 1、学习例1。 提问:这是一幅什么才能取得龙舟比赛的胜利? 教师说明:全队队员团结合作、奋力拼搏、勇往直前、坚持到底就能取得胜利,今天学习9的乘法口诀,也希望同学们拿出这种精神。 (1) 请小组同学合作。 从图上看出什么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结合图形把下面小袋鼠跳的数轴图下的空格填出来。 提问:从数轴图你都知道了什么? (2) 学生独立推导出9的乘法口诀。 (3) 学生汇报。 提问:9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说说每句口诀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问:每一句口诀表示什么?这句口诀的积你是怎样知道的?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几? (4) 观察找规律。 观察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规律? 教师说明:通过观察比较,你们找出了这么多规律,应用这些规律可以很快地记住9的乘法口诀。 (5) 判断下面的题对不对,并说出你的理由。 4×9=37 3、记忆和多种形式背诵9的乘法口诀。 4、数学游戏――手指上的9的乘法口诀。 方法:伸出两手,将掌心朝向自己,从左手大拇指起,依次表示1、2、3、4……8、9。几和9相乘就弯曲第几个手指,弯曲手指的左边有几个手指表示几十,右边有几个手指就表示几个一。也就是弯曲手指的左边的手指的个数,表示十位上的

篇6:北师版数学二上第三单元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有多少块糖》(教材第16、17页)

二、教学目标

1、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3、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三、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难点:学会通过多方位思考来解决问题。

四、教具学具

课件、糖块

五、教学过程

(一)同学们,你们喜欢吃糖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数一数有多少块糖。如果数得又对又快,老师就会奖励你一块糖哦!

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一数,教师巡视了解不同的数法。

师:谁愿意把自己数的方法和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可能出现的数数方法有:

·一块一块地数:1、2、3 ·两块两块地数:2、4、6、8 ·五块五块地数:5、10、15、20 ······

师: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只要学生说出的理由有道理就应当给予肯定,尤其是学生说出根据数目的多少选择不同的数法的时候,更应该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由学生已经具备的跳着数数的方法和技能引入新课,既为新课的教学做了铺垫,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探究

1、数一数,填一填。

师:自由数的时候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出色,现在老师要求同学们看图数一数,填一填,能做到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插图。

学生自己数一数,完成填空后,汇报交流。

生1:每行有7块,有2行,一共有14块。

生2:每列有4块,有3列,一共有12块。

师:你能分别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第一幅图应该是7+7=14(块);第二幅图应该是4+4+4=12(块)。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第一幅图中的棒棒糖按列数一数,把第二幅图中的糖块按行数一数。然后交流。

生1:第一幅图中如果按列数,每列有2块,有2列,一共是14块。

生2:第二幅图中如果按行数,每行有3块,有4行,一共是12块。

师:用算式又该怎样表示呢?

生:第一幅是2+2+2+2+2+2+2=14(块),第二幅是3+3+3+3=12(块)。

2、说一说,算一算。

师:现在咋们重点来研究第一幅图,说说分别横着看,竖着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会说:

·横着看,每行5块,有3行,算式是:5+5+5=15(块)。

·竖着看,每列3块,有5列,算式是:3+3+3+3+3=15(块)。

·横着看时,有3行就是3个5相加。

·竖着看时,有5列就是5个3相加。

·无论横着看还是竖着看,结果都是相同的。······

【设计意图: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数方阵排列的物体个数,并相应地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为学习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奠定基础。】

(三)总结提升

师: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板书设计

有多少块糖

横着看,每行5块,有3行:5+5+5=15(块)

竖着看,每列3块,有5列:3+3+3+3+3=15(块)

儿童乐园

学习目标:

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情境,逐步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成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知道它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并应用加法算式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教学重难点:

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知道它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并应用加法算式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教学过程:

活动一:数一数

1、教师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用几个几个数的方法,列出加法算式,引导学生数一数身边的事物。

2、教师提问:每人发2本练习本,要准备多少本?

3、揭题:连加太麻烦,研究一种简便的表示方法。

活动二:数一数,列一列

1.出示儿童乐园,提出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2+2+2=8 3+3+3=9 ;4+4+4+4+4+4=24; 1+2+3=6

3.教师介绍用乘法表示第一算式: 2×4=8,以及各部分的名称。4.由学生选择后三个的一个,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5.讨论1+2+3=6?为什么不能列出乘法算式。

活动三:找一找

1.找一找身边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

2.试一试,让学生独立试做,引导学生说一说3×4中4从哪来的?

活动四:

小结:乘法的意义

有多少点子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点子的个数,初步用乘法解决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数排列的物体的个数,列出同一个乘法算式。

3.在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和乘法之间的联系。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请大家一起做游戏,高兴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情境图

师:仔细看图,说说你看懂了什么,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1:淘气第一次摆的点子是每行2个,共3行,2+2+2=6。笑笑说用乘法算式是2×3=6或3×2=6。

生2:淘气第二次摆的点子图上是每列4个,共5列,4+4+4+4+4=20.淘气说用乘法算式是4×5=20或5×4=20。

师:你觉得淘气第一次摆的点子图还可以怎样说?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相同的加数? 抽生答,教师评价。

二、自主探究

1、想一想,摆一摆。

师:刚才同学们做得很认真,能根据点子图说清每行有几个,有几行;或者是每列有几个,有几列。并能说出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和乘法算式,真是学到了不是知识。现在老师想同学们在点子图上表示出乘法算式4×7。行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2、圈一圈,在图上用两种方法表示3×8.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解答,教师巡视。

3、学生在小组内出题,在点子图上圈一圈。

三、练习

完成教材21页练习

四、总结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动物聚会

教学目标

1.结合“动物聚会”的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与应用数学的意识。2.会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乘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能提出问题,进一步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抽生答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简单,可以当场引导学生解答,尽量引导学生提出有关乘法计算的问题,并重点说清解题思路。

二、自主探究

师:老师这儿也有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帮忙解答。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插图

1、想一想,连一连。

师:你能看懂图意吗?该怎么做呢?先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后,组织汇报。

2、看一看,说一说,你能想到哪些算式? 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情境图

师:说说从每幅图中你想到了哪些算式?是怎么想的? 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解答,抽生汇报。

3、想一想,3×6还能解决生活在的哪些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解答,抽生汇报。

三、练习

完成教材23页练一练。

四、总结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练习二

教学目标:

1.认识乘号,掌握乘法算式的读、写,进一步理解乘法算式的含义。

2.进一步理解乘法与加法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正确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教师谈话导入

二、自主探究

1.师:同学们告诉大家,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乘法算式怎样读,怎样写。师:说得真好,下面就看看你对这些知识掌握了没有。

2课件出示:教材第25页第8题 师: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买了2把香蕉,每把有5根。生2:买了4捆萝卜,每捆有4根。生1:买了5行馒头,每行有4个。

师:你能用乘法算式算出每样东西各买了多少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了解情况。组织交流

师:能看图列式计算。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图形,画图表示乘法算式。

课件出示:教材第25页第6题

学生尝试画图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清每个乘法算式可以有两种图形来对应地表示。

三、总结提升

让学生感受这节课的学习有所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谈感受、收获。

篇7:二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第一课时

长颈鹿和小鸟

教学目标

1、创设“长颈鹿安排住宿”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3、进一步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除法与乘法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森林吗?你们喜欢大森林里的动物吗?大森林里的动物可友好了,瞧!长颈鹿正在为小鸟准备房子呢?(电脑出示长颈鹿和小鸟的图)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

二、问题探究

师:同学们观察员得可真仔细,是呀!我们替长颈鹿想一想办法,应该为小鸟准备几间房子呢?谁能列式呢?

46÷6=?应该怎样算呢,请同桌互相说一说。

三、体验感悟

师:哪些同学说一说怎么样想?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板书。师: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来的小鸟是24只,36只,48只,54只,那么长颈鹿要为它们准备几栋房子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一说。引导学生反馈。

师:同学们,如果飞来的小鸟不是42只,也不是48只,每间房子里住的小鸟也不是6只,根据乘法口诀,你想补充哪些条件,长颈鹿该准备几栋房子呢、在小组内说一说,好吗?教师引导学生反馈。刚才我们应用乘法口诀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同学们真了不起,接下来我们看一组练习。(课后“练一练”第一题)我们比一比看谁应用

四、实践应用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好,下面请同学们看一幅图。

出示:学校有24个球分别装在大球筐里,要求每个筐里装的要一样多?

1、各小组讨论一下,可以怎样装?

2、说明你们的理由。

3、教师引导学生反馈,看哪一组同学既对又合理。

五、小结:这节课你学懂了什么? 教学板书

长颈鹿和小鸟

42÷6=8(栋)六八四十八 48÷7=6(栋)。。。6(只)

教学后记

这节课,我灵活运用教材,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逐步展开画面,呈现图中的信息,再通过学生对图意的理解与讨论,使学生在层层递进的问题情境中迸射出思维的火花。

第二课时 除法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体验除法的意义,了解除法与乘法的关系,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

2、通过学生对情境图进行观察、理解、思考,进而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亲身体验运用数学知认分析、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举趣。

教学重难点

除法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用除法解决问题,熟练进行准确的运用乘法口诀进行求商。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森林吗?你们喜欢小白兔吗?好,这

节课老师就带着同学们到小白兔家里去看看。

电脑出示:(小兔安家主题目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图中都有什么?

二、问题探究

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小兔累了,要到后面的小房子去休息,你们能根据刚才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师:教师在学生提出来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不早不晚(重点放在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上)

三、体验感悟

师:好,下面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都解决了吧些问题,是怎么样列式的?随着各组学生的回答,老师整理板书如下:

12÷2=6(只)12÷6=2(间)12÷4=3(只)12÷3=4(间)

下面我们通过这些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

四、实践应用

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84页,我们看填一填,请根据我们刚才说的把这个现场采访填完整。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每间房子住5只小兔,3间能住宅区下吗?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1、引导反馈,使学生明确,如果每间房子住5只小兔,3间

房子可以住下15只小兔,把以能住下。

2、如果现在有24只小兔,有8间房子,你们能提出来吧些数学问题呢?请同桌一问一答,列出算式。

3、教师引导学生反馈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那些疑问? 教学板书

除法练习课 12÷2=6(只)12÷3=4(只)12÷4=3(只)12÷6=2(只)

教学后记

这节课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这节课上完后也发现了学生对观察物体方面的题有困难。

第三课时

农家小院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比较熟练地利用6-9的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进一步体会乘法之间的关系。

2、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让不同学生都能学到所需要的数学知识,让思维敏捷的学生能拓展应用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思想。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在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轻松运用关于6、7、8、9的乘除法综合知识;使学生运用6、7、8、9的乘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谈话:同学们现在人们过惯了城市生活,周末时大家喜欢去农家乐去玩玩,呼吸农村的新鲜空气,你们去过吗?

和谁一块儿去的?

师:今天老师带小朋友到了农村里的小院,你看到什么数学信息呢?

二、问题探究

1、观察主图,明白图意。

学生说出图中的一个个数学信息,老师板书。

2、你能根据数学信息 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墙上挂了多少个玉米?平均每个笼子住几只小兔? 需要几个盒子?需要装几筐? 3. 让学生同桌互动解答。4. 反馈

三、实践应用 练一练:

1、第1题 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第2题 提出问题,独立完成,老师指导。

3、第3、4题:小组同学一起完成。

四、小结

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教学板书

农家小院 提问: 回答 墙上挂了多少个玉米?平均每个笼子住几只小兔?

需要几个盒子? 需要装几筐?

教学后记

本节内容是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乘法口诀求商后的一节综合练习课。通过情境,初步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四课时

练习七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掌握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在练习中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关注学生技能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首先出示课件:小猫、小狗、小猴在公园里爬绳梯,绳梯上面有几颗闪闪发亮的智慧星,小狗怎么也不愿输,小猴就说:你们俩不如比一比,好吗?小猫、小狗齐声说:好!于是小猴告诉他们谁先闯过他的关,谁先得一颗智慧星。

师:这节课,我们就和小猫、小狗、小猴一起去闯关,摘取那些闪闪发亮的智慧星,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成为最有智慧的摘星人呢?

二、实践应用

活动一:登智慧梯,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学生独立完成1和2题。

2、集体订正。

活动二:爬智慧树。看谁填得又快又对。

1、完成3和4题

2、四人小组活动。

3、小组汇报。

4、老师总结(写得越多,智慧树爬得越高,最高为胜,然后换一个数试一试)

活动三:摘智彗树,看谁列得算式又对又快。

1、完成第5题,弄懂第6题的题意。

2、获取已知的数学信息。

3、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活动四:智慧房,找规律,写算式。

1、先观察组算式的特点,后小组讨论。

2、交流后说一说,写一写。

三、小结

谁获得的智慧星最多。

教学后记

篇8:第五单元自测题

1.阅读语段,完成下列题目。 (5分)

有的所错过的,时不复反,机不再来,属于永远的错过,但因为你善于细细咀jué这错过的苦果,竟能从怅中升华出景悟,乃至于出诗意与哲理……

(1)给加点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3分)

怅( )出( )咀 jué( )

(2)上段文字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订正。 (2分)

______改为______ ______改为______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的一项是( )。 (2分)

A.我们不打算,也无力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在人间的温情中重拾神奇的信念。

B.小东是网球高手,他的技术已经达到的地步了。

C.这幅苏绣作品真是巧夺天工,令人

D.省委领导深入基层访贫问苦,他们就细心了解我们社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状况。

3.下列句子的一项是( )。 (2分)

A.“习大大”一词充满家人味儿,拉近了国与家的距离,成为2014年度热词。

B.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交代,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C.《小苹果》以其简单的歌词、动感的旋律以及精彩的“苹果舞”,迅速火遍大江南北。

D.2014年《中国成语大会》席卷荧屏,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学习成语与传统文化。

4.诗文默写。 (6分)

(1)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

(3)爱惜芳心莫轻吐, 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绿柳才黄半未匀。

(5)每当我们读到《有的人》一诗中“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一句时,就会自然联想到鲁迅在《自嘲》诗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5.下面是《做人》这首小诗的前两节,请顺着文意续写一节。 (3分)

做花一样的人/不一定艳丽娇媚/但必须芬芳四溢

做树一样的人/不一定枝繁叶茂/但务必挺拔秀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花与叶相依,写花常写叶。“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数点海棠的花蕾嵌于重重绿叶之中,明丽醒目。“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这一说法的美学道理是什么?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引用这句话,它的含义又是什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某校八年级某班开展了题为“绿色生命———叶”的专题系列活动,今天进行成果展示。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为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精品屋(35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8~11题。 (18分)

【甲】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独学无友,则孤陋1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2,犹当博学审3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4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5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6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释】1孤陋:片面、浅陋。2资:盘缠。3审:详细。4庶几:差不多。5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6勉:勤勉,努力。

8.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加冠若不出户B.故余愚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请夫孔子之圣D.慕圣贤之道香远清

9.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 (4分)

(1)遇其叱咄( ) (2)不幸而在穷僻之()

(3)又无硕师名人与游( ) (4)既不出户( )

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 , 其共同之处有哪些 ? 不同之处有哪些? (6分)

共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17分)

父亲的雨

谢宗玉

1有一个人总在来雨时走出家门,那是我父亲。

2田是梯田,禾苗都是喝水长大的,但天雨常不遂人愿,所以在每一垅梯田的上坳总得有一口山塘。夏天热,禾苗需要同人一样拼命喝水,山塘没多一会儿就被喝得见了底,村人就有些慌了。好在天再糊涂,也不会让村人处在恐慌中太久。雨说来就来,一堆乱云一聚,几声炸雷一响,还不等村人都从田里地里跑回家,雨就下了。站在屋檐下,看雨中的庄稼欣欣向荣的样子,村人都一脸傻乐,乐得什么都忘记了。只有父亲还记得要往山塘补水,他是一个小小的村民组长。

3父亲先也是站在屋檐下,傻头傻脑地看雨,突然就记起了什么的样子叫一声:“哦,要去拦水! ”说罢,提把锄头就冲进雨幕。等母亲转身从灶背屋寻来蓑衣斗笠时,他已经不见人影了。为这,父亲回来没少挨骂。母亲一边念叨,一边把准备好的热水提到灶背屋。父亲洗澡时,母亲又从衣柜里把干净的衣服找出来。

4父亲年轻时很结实的,他什么也不怕,再大的风雨也敢往里钻。风雨越大,父亲就一副越快乐的样子。有时 ,父亲叫一声要去拦水,就被母亲眼明手快地拉住了。虽然戴上母亲寻来的斗笠,但一出门,风就将它刮跑了。待我们弹落身上的水珠,再看父亲时,父亲又消失在雨中不见了。父亲在雨中的身影像个谜,一闪一闪的。

5在瓢泼似的雨中,道道水流从山上落下来,父亲全把它们往山塘里赶。我想,面对一下子就水灵丰活的山塘,父亲内心应该有一种满足。

6但我仍怀疑父亲是为着好玩,他在雨中那副兴奋得不得了的样子,同小孩儿没什么区别。但小孩儿不能玩雨,小孩儿只能在大雨初来时,在稀稀朗朗的雨颗中,嚎着叫着钻来钻去,迅速返回屋檐下。所以我竟有些羡慕父亲。

7一年夏天,天旱了很久,大伙以为再没雨下了,就挖开山塘拼命往自己田里放水,父亲左劝右劝要节约,但没有人听他的。后来再下雨时,父亲硬撑了两个小时没出门,但终于没忍住又冲了出去。只有母亲看着心疼,念叨就更勤了。

8母亲的念叨并非多余,如今年老的父亲一身病痛,不打半点折扣。母亲给父亲煎药时,还在不停地念叨,而父亲,也再不能笑吟吟地听她念叨了。他躺在床上,配合母亲的念叨,“咝咝咝”地从牙缝里抽着凉气,他疼呢。父亲正在为他年轻时所经历的风雨支付代价,只不过,父亲的心里未必后悔。

(选自《青春美文》)

12.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

(1)为什么父亲挨了骂也不在意,仿佛是件快乐的事?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塘给“吹胀”了是什么意思?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任选一个角度(如修辞手法、词语运用、描写方法等 ),赏析文章第4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以“父亲的雨”为题有哪些作用? 说说你的看法。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你认为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笔展示台(40分)

上一篇:读一本好书演讲比赛下一篇: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