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开发

2024-04-13

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开发(通用8篇)

篇1: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开发

地质公园的规划与开发

地质遗迹是在地球形成、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受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自然产物,它不仅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地质遗迹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每个国家公民均有保护的权利及义务,目前,我国的地质公园在规划与开发中已经总结了很多经验,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地质公园的概念

地质公园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和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它以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融合其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既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旅游、度假休闲、保健疗养、文化娱乐的场所,又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基地。

二、地质公园建立的意义

1.地质公园是保护地质遗迹的需要

2.建设地质公园有利于增强公众的自然保护意识

3.地质公园为科学研究和科学知识普及提供重要场所

4.建立地质公园是一种新的地质资源利用方式

5.建立地质公园是发展地方经济的需要

另外,地质公园的建立将地质工作的工作管理体制向服务经济发展的方向转变了。建设国家地质公园计划的推出,为地质工作体制改革,服务社会提供了机遇。

三、地质公园的建立

中国目前共有20个世界地质公园:1.安徽黄山2.江西庐山3.河南云台山4.云南石林

5.广东丹霞山6.湖南张家界砂岩峰林7.黑龙江五大连池8.河南嵩山9.浙江雁荡山10.福建泰宁11.内蒙古克什克腾12.四川兴文石海13.山东泰山14.河南王屋山—黛眉山15.雷琼16.北京房山17.黑龙江镜泊湖18.河南伏牛山19.江西龙虎山 20.四川自贡。

在数量迅速增加和保护面积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地质公园的管理还比较薄弱,这与我国地质公园的的建立模式不无关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迫切需要学习和引进其他国家对地质公园管理的先进经验和有效机制,提高我们的综合管理水平。加拿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模式正好可以为我们提供这方面的经验。加拿大有许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同样的,在不同层次上,对地质公园的建立有何不同的要求。

(一)“自上而下”的建立模式

“自上而下”的建立模式以国家公园为代表。加拿大国家公园的目的是保护加拿大重要的、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遗产,鼓励公众了解、鉴赏和享用这些自然遗产并将它们健全地留给后代。国家公园是一种特殊的国家公有土地,由联邦政府依据《国家公园法案》的规定来管理。一般来说,正规的程序分为以下五个步骤:鉴别典型的自然区——挑选潜在的国家公园——评价国家公园的可行性——谈判磋商新公园协议——立法建立新的国家公园。

(二)“自下而上”的建立模式

“自下而上”的建立模式以加拿大的遗产河流为例。加拿大遗产河流是加拿大的淡水遗产保护系统,该系统由一个国家级和省或者地区级联合委员会进行管理,每一条遗产河流是通过提名和委员会宣布认定来建立的,具体步骤包括:

1.建议:任何公民和团体都可以对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河流向委员会的成员提出建议。

2.公众磋商:公众向全省或者全地区的河流进行研究,从中选出价值较高的作为加拿大遗产河流的候选者。

接下来由政府有关部门对这些候选者进行挑选、提名、提交管理规划和最后的认定。借鉴加拿大自然保护区建立方面的经验,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 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地质公园的建立应有相应的明确要求。对于国家级地质公园,应该有计划地在科学指导下建立,这就需要一个全国性的地质公园规划和系统规划。在选建时需要慎重地挑选和进行可行性评价,所有可能产生的问题在此之前都应考虑到。对于重要的国家级地质公园,有必要要通过立法建立。

2. 地质公园选择和建立的过程需要公众和有关部门广泛参与。一方面可以帮助政府准确地选择待建的地质公园,认识和解决地质公园建立中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藉此提高公众的自然保护意识,为今后的地质保护打下基础。

3. 在批建地质公园时,也存在土地权属问题。面积和范围界限不明确,就会导致长期的土地管理的纠葛。所以,在批建之前应该做深入细致的工作,解决权属问题,明确地质公园的边界,以利于今后的边界管理。

总之,我们可以借鉴加拿大的先进经验,立足于中国国情并着眼于与国际接轨,搞好中国的地质公园管理。

四、地质公园开发的原则、问题及对策

(一)地质公园开发的原则

地质遗产实际上就是在地球发展演化的漫长过程当中,由于地质作用产生的、形成的、发展的,保留下来的财富。它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矿产资源,另一方面就是地质遗迹,地质遗迹实际上就是一些非常有重要价值的古生物化石,它的产地以及我们形成的一些地质、地貌的景观是地质遗迹。这些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这球更加要求我们在规划和开发地质公园的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了,我认为具体分为以下几点:

1.坚持规划、可行性研究、总体设计先行的原则

2.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

3.坚持实事求是,合理开发的原则

4.坚持循序渐进,持续发展的原则

(二)地质公园开发的问题

目前,我国地质公园建设和管理正面临如下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 环境和资源问题

旅游开发产生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主要是人民受利益驱动,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所致。

2. 利益协调困难重重

建设地质公园,发展地质旅游,可以有效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当地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在此过程中,多元化的相关利益主体、多样化的利益需求、多方式的利益实现途径,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利益网络。必须努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保证各方面的协调发展。目前,在我国的地质公园建设和发展中还存在以下几个较突出的利益协调矛盾:第一,由于权属不清中央和地方、地方与地方存在矛盾;第二,由于地质公园的建设可能引起地方政府与当地居民的矛盾;第三,在开发与保护地质遗迹上存在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典型的例子如我国最大的国家地质公园──长江三峡地质公园,由于从行政区划上包括了湖北省宜昌市的夷陵区、秭归县和恩施州的巴东县,重庆市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从而引发该地质公园从申报到建设经营诸多利益协调的问题。

3.地质公园管理基础薄弱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遗迹资源比较丰富、分布地域广阔、种类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但至今还没有开展全国系统性地质遗迹资源调查,缺乏系统、完整的地质遗迹的基本状况调查和评价资料,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地质遗迹未得到保护。此外,还存在缺乏全国性的地质遗迹保护专项经费、部分地质遗迹管理机构不健全不到位、地质遗迹保护法规不完善、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对外交流不够等其他方面的问题。

(三)对策

1.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质公园的建立,完善健全法规,越发重要。现行的有关法律已不能满足地质公园的发展。我国现在亟待制定一部法律,界定地质公园开发的战略地位、开发步骤、开发目标及各级政府权限职责等,是地质公园的规划开发从长远利益出发,立足生态环境承受力和遗迹资源的永续利用,把地质公园的合理开发,严格保护和科学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2.要有规划,要制定一个比较好的指导长远的规划,我们哪些要保护?怎么保护?通过什么方式来保护?合理建立各级生态旅游规划,在地质公园的内部也要坚持进行功能分区。

3.要加强地质公园方面的研究,加强科学研究的力度。

4.要加强全社会的投入。地质公园的保护和发展需要资金作为后盾和保障。健全资金支持体系,完善财政支持系统。可以积极争取国际组织贷款、政府贷款、外商投资、项目融资等多元融资方式。运用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手段引导和控制地质公园的规划,促进地质公园的旅游结构的调整和旅游产品的开发。

5.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会所有公众的自觉性,这样才能够起到很好地保护遗址遗产的作用。

首先,对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政府官员、开发商、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是他们认清当前旅游发展趋势,在旅游开发经营中自觉运用生态学原理,推出真正的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生态旅游;其次,提高游客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和可持续的发展意识;再次,对当地居民和社会公众进行宣传教育,普及地质公园在环境和生态上的价值,使地质公园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桥梁,促进我国地质公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2: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开发

董媛

(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重庆 400067)

摘要: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是一处岩溶景观类型繁多、规模宏大、特色鲜明的地质公园,进行科技旅游开发能充分挖掘武隆喀斯特地质景观地理科技内涵,提高旅游地质资源品位。本文在近几年地质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国家地质公园科技旅游开发经验,对该地科技旅游的开发模式、开发技术和开发措施等进行了研究,以提升武隆景区整体形象,打造独特的国家地质公园科技旅游品牌。

关键词: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地质科技旅游开发

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中的乌江、芙蓉江、羊水河、阎王沟等喀斯国重庆市东南缘,长江支流乌江下游峡谷特峡谷,总面积380平方公里。

区。2003年被批准为中国国家地质公园(陈2.2 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地质科技伟海,朱德浩,2004);2007年6月,“武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隆喀斯特”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的一2.2.1 开发项目存在局限

部分,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目前,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的1.地质科技旅游 开发项目主要集中于观光旅游、生态旅游、地质科技旅游是指开发旅游地质资休闲度假旅游、漂流、民俗风情旅游等大源(即那些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和与众化的旅游产品,在地质科技旅游上的重

[1]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利用要意义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地质遗迹进行旅游活动,大力宣传与之有2.2.2 在开发时没有注意整体开发和区域关的地质科学知识,尤其是地质遗迹的形的整合成演化和发展规律,以期提高人们的地学岩溶资源景观具有区域性、整体性特知识和保护地质环境的意识。地质遗迹,征。旅游开发时应把园区作为一个完整的作为一种自然遗产,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岩溶景观体系加以规划,而不是人为地把

[2]内涵和特殊的地学意义,是一种极重要溶洞、天生桥、仙女山等景区彼此割裂开的科技旅游资源。地质公园通过开展地质来开发;在区域上,应与重庆市及周边著科技旅游,寻求地质资源旅游开发和管理名景区加强联合、扩大合作、共同营销、的地理科学支持,并向全民传播地理科学以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

知识。2.2.3 缺乏现代高科技支持,科技开发资

2.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概况及开金投入不够

发中存在的问题 在利用地质科学成果进行旅游规划、2.1 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概述 景区景点的策划和制定旅游业政策措施方

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由峡谷、面,现代技术支持不够,尤其是GIS系统在天生桥群、天坑群、洞穴和竖井群、伏流不同层次的管理和人才环境方面,都还处等现象和要素构成,包括世界最大的天生于初级阶段,既缺乏统一的国家公园GIS三桥、沉积物种类多样的芙蓉洞和国内外管理协调和促进机构,也缺乏这方面的专首次发现的冲蚀型后坪天坑群3个喀斯特业人才,使已建成的GIS不能得到很好的使系统,以及与第4纪地球演化历史密切相关用和更新。

3. 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地质科技旅游的开发

3.1 开发模式——以生态科普为主,地质科技旅游和其他旅游项目为辅的混合模式

对公园资源的影响、进行土地利用与保护等的分析、确定公园中优先发展的区域等等。

3.2.3 武隆岩溶地质公园地质景观的三维武隆喀斯特生态环境保护很好、地质特征较为普遍、自然景观优美、人文景观欠缺,因此地质科技旅游应以自然生态教育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为目的,开展生态科普观光、探险、漂流等项目。此类开发可能处于旅游生命周期的几个不同阶段,视具体情况而定。其项目和设施建设经过可行性研究,对重点保护景点应实行严格的监控,控制游客容量,杜绝人满为患,坚持可持续发展策略。3.2 开发技术

通过科学探查,充分挖掘地质景观的地理科技内涵,提高景区资源品味,设计出能满足旅游者新的消费理念的科技旅游产品,实施科技旅游发展战略。

3.2.1 武隆岩溶地质公园科技旅游资源的探察技术

首先是常规的地质勘察钻探工作,以实地考察地质公园的地质、地貌、岩层、水温地质等地理要素;其次应结合一系列现代高科技手段,如卫星定位及航空遥感、计算机数值模拟、地质雷达探测、TSP地质预报、CT层析成像等。

3.2.2 武隆岩溶地质公园科技旅游资源的GIS应用

借鉴美国国家公园的科学管理技术,其最常用的GIS软件是ESRI研制的ARC/INFO,可提供各种层次的GIS软件产品,主要被用来协助公园、教育者和管理人员管理重要数据与在线的GIS工具[8]。

国家地质公园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可囊括旅游、环境、地理、地质、水文、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等各个方面。比如利用历史上已经形成的各类科学图件和数据,例如植被分布图、土地利用图、土壤类型分布图、地球化学元素等值线图、TM卫星遥感图等进行叠加,可得到相应规划分析图及管理决策数据:外来植物图、珍稀动植物栖息地分布图、火灾分布控制图、地质灾害预测、分析人类活动与设施建设

重建技术

探索开发地质公园地质景观形成演化的三维动态模拟系统,将地理科学内涵有形展示,从地质科学和技术手段两个层面提升地质旅游资源的科技含量,以及旅游产品的知识性、趣味性和直观性。3.3 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地质科技旅游的开发措施 3.3.1 市场定位

从该地质公园的开发现状来看,其市场定位既要面向专业化市场(学生教学旅游、专家学者科考旅游、一般科技工作者科考旅游),又要面向大众化市场(普通旅游者科普教育旅游、普通旅游者观光、探奇),而后者更是公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3.3.2 开发新产品,实施精品带动战略

第一,专门举办与地质有关的游览项目。这些项目如化石漫游、地质漫谈和地质漫游;精心组织专门的地质旅游路线,避免对地质景观如化石等的践踏和破坏;使用的交通工具从骑毛驴、乘汽车、河上漂流探险到乘小型直升飞机,使游客在自然天成、无人工雕饰的地质环境里畅游,极大丰富国家地质公园的科学内涵,使其成为不可多得的科普大课堂。

第二,兴建以普及地质知识为目的的学校。如为游客组织1~7天的长短不一的学习班,学习地质生物系统、地方文化、鸟类、摄影和植物知识;兴建各类博物馆、高科技电影院、展览馆等;组织各种活动,宣传普及有关喀斯特的自然科学知识。无论是地质游览项目或是地质学校初、高级学习班,都有机会在地质专家的带领下徒步巡游,目睹古生代-中生代的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地层的各种地质、地层结构,及地层中的褶皱和断层,以及观察其中的动植物,领略地心的宁静和神秘。

第三,组织各种科普活动。如观鸟、观鹿等活动。游客可在专家引领下,用望

远镜观察鸟、鹿生活习性和迁徙规律,并向专家询问各种有关鸟和鹿的问题。3.3.3 建立解说教育系统,充分发挥峡谷地质景观的特殊旅游价值

解说教育系统是指运用各种媒体和表达方式,使特定信息传播并到达信息接受者中间,帮助信息接受者了解相关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并达到服务与教育的基本功能。由于地质公园与一般风景区相比,以科研价值和科普旅游为主导,属高层次高品味的旅游地,所以地质公园的解说教育系统一般分为景区教育解说系统、景区道路布局指示和景区服务设施说明三部分。

其一是景区教育解说系统。它是地质公园科技旅游的重点,是地质公园教育功能发挥的必要基础。如在芙蓉洞内特殊地质作用形成的形状奇特的钟乳石、石瀑、石幕、石笋,石花等旁边应重点树立永久性环保性解说牌示对其地质地貌演变过程、特点、成因进行科学的解释说明;在必要时还可以配有地学专业知识培训合格的导游人员图文音并茂的讲解,还可以给游客发放可携式电子解说工具。景区内还可以专门出版有关石林地质地貌的书籍、平剖面地质图、制作各种相关画册、照片集、明信片、DVD等,以及三维动态模拟技术的各种高科技视听产品。

其二是建设景区道路布局指示。景区道路布局直接影响游客游玩时的顺序和方便程度,在考察武隆岩溶地质公园的道路布局后,认为该景区内的道路布局比较合理。但在旅游旺季景区内游人增加时应考虑到景区容量,要适时限制景点的游客数,还应根据不同的地域分化出不同的保护等级和不同的旅游线路。景区内应该对不同的旅游线路有明确详细的牌示(包括路段距离,难易度,趣味性和科普性的比重),方便旅游者在选择时做出判断。同时,在易侵蚀地段,拐弯处设置各种方向指示牌,危险地段设置忠告警示牌,并在生态脆弱地段设置提示牌,避免对石林地质景观的践踏和破坏。

其三是景区服务设施说明。景区服务设施说明主要是在游客服务中心。由于一

般游客进入景区前都会先在游客服务中心逗留,可以在此放置一些印刷物,游客在此逗留时可以翻阅了解景区线路,精华景点的位置等。中心还可以设立大屏幕放映景区地质遗迹形成过程,如地壳运动,构造运动等,游客在此可以事先了解喀斯特的相关地质遗迹的知识,还可以摆放一些地质遗迹的陈列,遗址的再现等,提高旅游质量。

3.3.4 提供原生态地质环境

在不破坏武隆喀斯特自然景观的前提下,道路和设施建设控制在最低限度,只兴建必要的观景台和相关设施, 最大可能为游客提供原生态地质环境。让游人从最佳角度安全地观赏大自然风光。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地质科技旅游的管理和保护措施

4.1 建立专门的公园管理体制

目前,武隆县政府已将地质公园的经营权完全出让给企业,而行业管理由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负责。若公园能够进一步整合管理部门,使公园管理统一化、权威化,不以盈利为目标,保护地质及其它资源,提供不对自然造成损害的公共休闲活动[7],这样便能避免破坏性的建设项目,正确引导游客行为,使地质景观资源的管理规范化、法制化。

4.2 对景区旅游的管理以教育为主,辅以适当的措施

加强政府或非政府(如民间自发组成的公园协会)组织对公众宣传和科普教育的重视,向公众提供讲解、培训、学习等方面的服务,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4.3 多学科的对公园资源进行利用和分析

除聘用自然学家、工程师、生物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导游、护林员外,尤其重视地质学家在进行全方位规划、管理和保护中的作用。管理人员在环境评价中不再局限于探测生态系统生物成分变化的指标和检测方法,而是与地质学家合作,开始利用由国际地科联拟定的地质指标(帮助进行生态系统研究、监测和报告的环境指标)来监测地质的变化,以改进生态评价工作。

4.4 组建“地质资源处”

雇佣地质方面的专业人员,为公园管理人员提供地质专业技术支持。建立联络办公室,使公园与地质协会、大学和博物馆等地质团体之间建立联系网络和合作关系,为公园编制地质培训手册,建立内容丰富的地质网址,并完成对诸多公园地质资源的编录。5.结语

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要把地质公园旅游做出特色,提高旅游地质资源品位,增强产品吸引力,增强旅游资源经济效益,就需要实施科技旅游,依靠先进的科技和开发力量,充分挖掘武隆喀斯特地质景观地理科技内涵,帮助游客从地质公园中获取地学知识,满足旅游者新的消费理念,从而提升景区整体形象,打造独特的国家地质公园科技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 金利霞,方立刚,范建红.我国地质公园地

质科技旅游开发研究——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国家公园科技旅游开发之借鉴[J].热带地理,2007,(1):66—70,85.

[2]陈安泽.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的若干问题

[J],资源·产业,2003,5(1):58—64. [3]李晓琴,赵旭阳,覃建雄.地质公园的建设

与发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5):96—99.

[4]陈伟海,朱学稳,朱德浩,黄保健.重庆武

隆喀斯特景观特征及世界自然遗产价值评价[J].中国岩溶,2006,S(8):106-112. [5]谢世友,袁道先,赵纯勇.重庆武隆喀斯特

地貌及其演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2):134—138. [6]李娴,殷继成,李晓琴,张瑞英.重庆武隆

岩溶国家地质公园景观价值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探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305-309.

[7]徐胜兰.重庆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旅游

品牌价值与运营[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798-4799.

[8]辜寄蓉,范晓.美国国家公园的地理信息系

统(GIS)[J].四川地质学报,2003,(1):

4l一44.

[9]谢洪忠,刘洪江.美国国家公园地质旅游特

色及借鉴意义[J].中国岩溶,2003,22(1):73—76. [10]孙振鲁,郝杨杨.从欧洲地质公园建设看我国地质遗迹的开发与保护[J].台声新视角,2005,(4):84—85.

[11]吴必虎,金华,张丽.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

与管理[J].旅游学刊,1999,(1):44-46.

[作者简介]

董媛(1981-),女,汉,四川成都人,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教师,硕士,讲师,高级英文导游,研究方向:旅游管理与旅游教育。

A Research on the Geo-technological Tourism Exploitation of the Wulong karst

geologic park in Chongqing

Dong Yuan

(Tourism Department, Chongq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Chongqing, 400067)

篇3: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开发

关键词:地质公园,解说系统,规划,麦积山

地质公园 (Geopark) 建设的宗旨是保护地质遗迹, 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展科学旅游, 普及地学知识, 并结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促进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其建园宗旨特别强调了科普功能, 而要实现这一功能, 就必须建设一套先进的、科学的、完善的科普解说系统。通过解说系统让人们在观光时了解公园沧桑变化、地质遗迹以及物种知识, 让游客轻松愉快地了解公园的基本物性、构造演变历史、形成地质遗迹过程, 满足人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心, 提高地球科学知识的普及。

1 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的构成

由于地质公园是一种和一般景区不一样的特殊的旅游目的地, 其突出科普教育功能的解说系统应有自己的特点。因此, 其解说系统由以下4部分构成。

1.1 公园导游解说系统

1.1.1 导游解说服务

导游解说服务是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的核心部分。在地质公园, 游客在对地质遗迹景观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希望上升到理性阶段的认识, 往往会对有关地质遗迹景观的特点、成因、演变等科学内容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 要求导游给他们以知识的传递。此时, 导游应能满足游客的要求, 让他们在愉快的游览体验中升华有关地球历史和地质作用的知识, 从而实现地质公园科普的目的。因此, 导游本身的专业知识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这也是地质公园导游与其他景区导游的重要区别之一。

1.1.2 公园游览指引牌示

地质公园里应根据大多数游客领悟知识的思维方式和对地学知识认识的难易顺序, 规划设计合理的参观游览路线, 并在游览路线的起点或容易引起疑惑的分岔处设置明晰的引导指示牌 (英汉双解说明) , 标示出行进的方向、前方目标的名称和地学内涵, 通过这样的游览路线可以指引游客在游玩观赏中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全部认识公园所蕴含的地学科学知识, 从而系统领悟地学科学的奥妙。

1.2 地质博物馆解说系统

1.2.1 公园地学知识解说服务

地质博物馆是一个集科普性、趣味性和参与性为一体的地质地学科教基地, 是各地质公园能否开园的重要条件之一, 它通常位于地质公园入口处附近, 是游客进入地质公园的第一站, 免费向公众游客开放。它开展地学知识解说服务主要通过图片展示、文字说明、模型展览、影视播放、标本观赏以及工作人员现场说明等解说手段, 向游客展示本公园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和它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及所蕴含的地学原理和地学意义, 让游客在这里参观可以对本地质公园的地学特征和地质遗迹资源有一个全盘的认识, 同时, 知道公园地质遗迹景观的空间分布, 知道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参观游览路线, 知道该怎样欣赏地质遗迹景观。

1.2.2 地学扩充知识解说服务

地质博物馆在对本公园地学知识介绍的同时, 都进行了地学扩充知识解说服务, 即介绍国内外与此地质公园地质现象相似、相同或相关的地质地貌概况, 向游客普及地学知识, 让游客对相关地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帮助游客在后面的游览学习能有更大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地质博物馆突出地学知识解说服务和地学扩充知识解说服务使其成了地质公园科普宣传中心, 成了游客向往的公园亮点。

1.3 公园地质遗迹解说牌示系统

1.3.1 地质遗迹景观介绍牌示

地质遗迹景观是地质公园的吸引力所在, 它们往往是经过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 形成惟妙惟肖的造型或独特的形态, 能给游客产生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 是科学性和美学性相结合的产物。对于这些地质遗迹景观必须请文学家和地质专家联手进行专门的研究, 编制出富有想象力的景观名称和简明扼要、既科学又通俗的景观地学解释词与解释词的英语翻译稿 (有的还加上日语翻译稿) , 以便使一般游客通过这个牌示解说就能懂得地质遗迹景观的地学价值, 同时产生美的联想。

1.3.2 典型地质遗迹介绍牌示

地质公园中若干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地质遗迹点, 如地层界线点、地质构造点、化石分布点、矿物集成点等, 它们是地球构造运动留下的痕迹, 是人类探求地球奥秘, 探求地球发生、发展、演变的重要着力点, 是地质公园的精华所在。因此, 也应请地质专家进行专门的研究, 写出同样简明扼要、既科学又通俗的地学解释词与解释词的英语翻译稿, 让一般游客通过这个牌示解说就能懂得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 了解地球的奥秘。

1.4 地学科普实践系统

按国土资源部要求, 地质公园要突出科普教育功能, 应成为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基地。因此, 地质公园解说系统应包含主要针对青少年游客的地学科普实践系统。地学科普实践系统包括专门的地质科普景区、专门的科考路线和专职的解说员以及相关的解说牌示, 开展未成年人科普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实现理论知识与科学实践的融会贯通。

2 麦积山国家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的规划建设

麦积山国家地质公园是2009年国土资源部公布的第五批国家地质公园。公园坐落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部, 西秦岭北支东段, 北邻渭水, 南携嘉陵江, 是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 南北气候的交替带, 也是我国南北两大地质构造单元、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自然环境, 人文景观的分界线。

公园南北长约53km、东西长约40km, 总面积约386.6km2, 主要地质遗迹面积约81.24km2, 占公园总面积的21%, 是一座以典型地质构造剖面、丹霞地貌、花岗峰林岩地貌, 峡谷地貌、河曲地貌为主体, 融合了著名的石窟艺术, 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 优美的自然风光及珍贵的动植物资源, 集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保健疗养、环境保护、娱乐与探险于一体的大型地质公园。

2.1 麦积山国家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据现场考察和对游客及地方导游的问卷调查发现, 麦积山虽然2009年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 但目前并没有突出国家地质公园的特点, 在解说系统方面仍以一般风景名胜区的要求为建设的重点, 存在诸多问题。

2.1.1 解说系统不能满足游客增长科学知识的需要

目前麦积山的解说系统功能具有高度的单一性, 表现为重服务功能, 轻教育功能, 不能满足游客增长科学知识的需要, 而事实上来麦积山的大多数游客都希望能通过旅游增长自己的科普知识。

2.1.2 公园导游的地学科普知识不够

游客在麦积山旅游途中, 有比较强烈的地学科普旅游愿望, 但作为介绍和普及公园地学知识中有重要作用的公园导游, 拥有的地学知识的较少, 地学科普素养偏低, 在导游时的解说词多为神话传说, 缺乏科学含量, 不能很好地解说和宣讲相关地学知识。

2.1.3 解说系统其他部分缺乏

麦积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至今还没有建设好, 无法让游客全面系统地了解麦积山的地质地貌特征。公园地质遗迹解说牌示系统建设不完善, 在麦积山的所有景点中, 地质遗迹景观点和典型地质遗迹点缺乏科学的牌示介绍, 游客无法理解和欣赏地质遗迹景观和典型地质遗迹的美妙和震撼。

缺乏科学导游图, 无法正确指引游客对麦积山地学特征的认识。公园没有专门的地质科普景区、没有设立专门的科考路线和专职的解说员以及相关的解说牌示来为青少年服务, 影响了地质公园科普教育功能的发挥, 让游客尤其是青少年游客无法增长地学科普知识。

2.2 麦积山国家地质公园解说系统规划建设的方案

2.2.1 加强导游地学科普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培养和提高的途径有:1) 增加有地学知识背景的本科或专科学历的导游数量;2) 请地质专家对现有导游进行专业培训, 特别是进行有关麦积山丹霞地貌、河谷地貌、花岗岩地貌的成因、形成、特点等内容的培训;3) 加强和其他有相似地质景观的国家地质公园的联系, 请他们的导游过来传授经验, 也可以派有潜力的导游到他们那边考察学习;4) 加强平时的地学知识的自我学习, 定期进行专业考核。

2.2.2 尽快建成和开放地质博物馆

地质博物馆是地质公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以最快的速度建成地质博物馆, 使其尽快向所有游客开放, 让其通过图片展示、文字说明、模型展览、影视播放、标本观赏以及工作人员现场说明等解说手段, 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普及地学知识, 发挥地学科普教育功能。

2.2.3 加强解说牌示系统的规划与建设

规划在麦积山一些重要有代表性的地质遗迹点设立中英文对照的介绍牌示57处, 既科学又通俗地介绍这些地质遗迹的成因、特征等, 改变麦积山国家地质公园缺乏地质遗迹景观点的地学科普介绍牌示的现象, 让更多的人科学地了解地质遗迹, 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

在麦积山地质公园的入口广场处设主碑一处、公园五大景区的广场各设置副碑, 规划科学导游图, 根据地学认识规律和旅游活动序曲、发展、高潮与尾声的变化规律, 设计出来的在最合理的最佳游览路径。

在游览道路岔道口等处设置指路牌示75处, 向旅游者清晰地、直接地表示出一个或多个目标地方向、距离、旅行时间及地学内涵等要素, 指引游客。

2.2.4 设立解说效果评价制度, 落实科普教育功能

解说系统效果好坏直接影响地质公园的科普教育功能的实现和游客的旅游体验的质量。因此, 设立解说效果评价制度, 即借助游客评价的方式来促进地质公园科普解说效果的提升, 从而落实科普教育功能。

地质公园是2000年后才开始创立和建设, 时间不长, 公园内各方面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才起步, 有关研究很少。本文在基于科普教育功能的解说系统的规划与建设方面做了初步的研究尝试, 希望籍此能引起地质公园管理者、建设者以及游客对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的重视, 从而推动地质公园地学科普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安泽, 卢云亭, 陈兆棉.旅游地学的理论与实践:旅游地学论文集第十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2]李同德.地质公园规划概论记[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篇4: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开发

关键词: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旅游开发;青海

1.地质遗迹概

1.1坎布拉地质公园。位于青海省尖扎县境内,面积15400公顷,以“丹霞”地质遗迹为主。在南家沟方向两边,是巍峨的山峦和风蚀地貌。坎布拉丹霞遗迹由红色砾岩构成,岩体表面丹红如火;石壁、岩洞、群峰为主要地貌特征;坎布拉地质公园记载着第三纪以来青藏高原的隆升沉积构造与气候环境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科考价值【1】。

1.2互助北山地质公园。位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境内;地处河湟谷地交错地带;平均海拔2千米左右。公园面积约1127平方公里,动植物资源多种多样,是以森林自然植被为主体的公园。也是目前青藏高原上发现的唯独以岩溶地貌为主的地质公园,具有重大的旅游开发价值意义。

1.3年宝玉则地质公园。位于青海省久治县境内,平均海拔4千米以上。该地质公园2010年还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园区。公园面积2238平方千米,其中高原冰川面积约7-8平方公里,360个湖泊各具特色。年宝玉则地质公园是集环境学研究,科学考察及原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享有“天神花园”的美誉。以上地质遗迹及高原生态系统构成了年保玉则雄奇壮观的地质景象。

1.4昆仑山地质公园。地处柴达木盆地深处的格尔木昆仑山地质公园,海拔3540-6178.6米。主要地质遗迹面积350平方公里。由神泉、瑶池、大断裂带、玉珠峰、泥火山型冰丘等景区组成。公园内地质遗迹内型丰富,昆仑山活断层缝合带,是划分青藏高原南北两大部分的重要构造地带;2001年11月,在东昆仑山西口发生了8.1级地震。这一震,震惊了世界:426千米的地震断裂带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断裂带【2】。东昆仑山即刻成为全球地学界最关注的焦点地区。

1.5青海贵德地质公园。位于贵德县境内,处于黄河谷地高原藏区,生态环境优越,“三河”地区森林覆盖率达21%。黄河横贯全境,流程78公里。面积554平方千米,地质遗迹面积11360公顷。“山水之胜,冠于诸邑”的丹霞地貌,历史悠久,火焰般燃烧的山体“一山一世界”:阿什贡山体呈现七种颜色。阿什贡峡自山谷的羊圈湾开始,西至达卡沟口,至峡口,两侧山峦成为约50米高的绝壁,上面呈现出当年沉积岩的水平线条【3】。以上历史遗迹见证了贵德地质环境的演化史和黄河的成长史。

1.6青海湖地质公园。位于青海省刚察县、共和县和海晏县的交界处。由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在第四纪大冰期前是一个淡水湖,注入黄河;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因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尔后迅速隆升,阻断了青海湖的外流通道,迫使青海湖成为内流湖。青海湖地质公园面积8977.51平方千米。其中青海湖水体面积约4300平方千米。公园包括二郎剑园区,鸟岛园区、仙女湾园区和沙岛园区。园区内有湖泊,沙地,湿地,等多种景观类型。青海湖盆地堆积了三叠纪以来的地层,记录了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特别是新生代以来的新构造运动,造就了秀丽壮美的青海湖【4】。

1.7阿尼玛卿山地质公园。位于青海省玛沁县境内,面积1030平方公里,公园地处古特提斯洋缝合带,以第四纪冰川、高原喀斯特景观为主,辅以藏传佛教文化特色,将地貌景观与神话传说相结合,在表现地质景观特色的同时,赋予景观独特神秘的人文魅力。公园以哈龙、当雄等第四纪后期冰川为主,佐以地质构造地貌、冰川流水地貌、岩溶与河流侵蚀地貌;这些地质遗迹对于进行冰川冻土的研究意义非凡。

二、旅游开发价值分析

2.1地质遗产开发。青海国家地质公园以其稀有性,美学性,历史性的地质遗迹为主体;以開展旅游、普及地理环境知识、保护地质遗迹、促进地方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5】。所以青海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既提高了人们对地质遗产古迹的认同意识,又响应了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的需要,具有极高的产业价值内涵。

2.2民族旅游品牌开发。青海国家地质公园的民主旅游品牌价值,要立足于青藏高原特有的地理环境,展现高原地质遗迹的完美风貌。这些美是高原上绝无仅有的地域美,是无法复制的。特殊的高原地域风情,无与伦比的地质遗迹,催生了当地特色民族旅游品牌的建立。进而抬升了青藏高原地质公园的旅游影响力,发挥地域旅游品牌效应,提高经济效益。

结论:青海七大地质公园,地貌风情各异,景观类型多样;但由于地处偏远的西部地区,部分景区交通条件滞后,地质遗迹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小,程度低,在全国并未形成影响力。很多重要的遗迹类型,分布特征、保护现状不明确;这一点严重制约了青海地区地质旅游产业的发展。有鉴于此,在国家启动西部地质遗迹调查的大背景下,青海地质调查院规划了可行性报告,明确全省地质遗迹资源,查明省内地质遗迹类型,着手其旅游开发价值定位。并尽快建立《青海省重要地质遗迹数据库》,为“大美青海”以后宣传和发展地质科普旅游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96-97

【2】马兴华,张陆军,何长英.青海昆仑山地质遗迹特点及其保护研究[J]新西部(下半月),2008(06):44

【3】肖景义,候光良,唐仲霞,张玉珍.青海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及综合评价[J]地球学报,2013(1):111-120

【4】张婷婷,李小为.青海湖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类型及评价[J]地质勘查,2015(22):317-318

【5】王晓艳.基于灰色多层次理论的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评价体系及实证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06-30

篇5:衢州常山国家地质公园

常山国家地质公园占地面积46平方公里,分三衢山、金钉子、青石和常山港四个园区,金钉子园区是其核心园区,在地球历史上,从4.9亿年至4.35亿年间的5500万年为奥陶系,这是地球上第一次出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多彩的`时期,

资料

篇6:游临海国家地质公园作文

我的老家在临海,那里有座公园很出名,叫临海国家地质公园。它位于临海市桃渚镇的大堪头村,听说那里有一座喷发过的火山,遗留下了很多火山岩石景观。当我们决定前去游览时,我高兴极了,充满期待的疑问不断从脑海中涌出:火山高不高?火山口大不大?那里有什么样的地形地貌……

坐上车,旅程就开始了。我望向窗外,欣赏沿途的风景。在田野的深处,有一座山顶浑圆的山,山上的植被郁郁葱葱,远看就像一个穿着绿衣、脑袋圆溜的可爱家伙。“看,那就是地质公园!”二十分钟后,公园的轮廓越来越清晰了。

打开车门,迎面便撞见一座高耸入云的熊山,仰头90度也难见其峰顶,壮观至极,根本认不出这就是在车上望见的“可爱家伙”!来到山下时,一条羊肠小道从脚下蜿蜒而上,在厚密的杉木叶中时隐时现。我们一路摸索,终于望见对面山上的一片石柱林。五或六边形的石柱紧密排列,垂直于岩层层面,构成了半壁石林,景色恢宏壮观。这些石柱就是著名的火山岩柱,是火山喷出的岩浆所形成的岩石。一根根灰色的岩柱静静矗立,坚硬的外壳内藏着一个个古老易碎的故事——

把千万年前,恐龙是陆地上的绝对霸主,威武的霸王龙、巨大的雷龙、迅猛的恐爪龙等呼啸来往,欺食弱小,而它们之间同样上演着弱肉强食的生存竞争:几只梁龙分散在丛林中悠闲地吃草,全然不知埋伏在深处的棘龙正张开血盆大口准备向它们扑咬,而这场危机却被天下的翼龙看得一清二楚……突然有一天,天空变得漆黑昏沉,地心传来了震耳欲聋的声响。紧接着,火山口冒出浓浓的黑烟,不一会儿就红光四射。轰隆声越来越剧烈,恐龙们惊慌得拔腿逃窜。憋得鼓胀的火山终于喷发了,熔岩顺着山坡流下来,淹没了山脚,淹没了陆地,直到万籁俱静。而如今,火山岩柱历经千万年的剥蚀风化,安然地屹立在我的面前,像一本无字之书,诉说着不朽的`自然传奇。

我沿着石阶一级级攀登,不时抬头看看接天的山顶,仍被那奇险的高度震慑得胆寒。因为距离山顶还有好长一段路,我路过石椅也不敢多做休息,鼓起劲来又埋头前进了。走走停停过了一个多小时,眼前出现了新的风景——一座用铁皮搭成的临渊小桥。我只瞥了一眼就被吓坏了:铁皮老牢不牢固?会不会摔下去?深渊下面有野兽吗?我双手握紧栏杆,一次只挪小半步,走得颤颤巍巍的,铁皮桥却像是筋骨发硬的老人,不时发出“咯噔咯噔”的扭腰声。

走完铁桥,我终于攀登到了山顶。不知是不是因为路线不同,山顶上并没有我期待已久的火山口,真是一大遗憾!不过,当我向山下俯瞰时,便深感不虚此行:一块块黄绿相间的田野,一条条四通八达的马路,还有那道不尽的远近美景都已尽收眼底。

篇7: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概况

一、县情概况

连城位于闽西的北部,全县土地总面积2579平方公里,辖8镇9乡240个行政村,总人口33万人。境内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 沛,环境舒适宜人。连城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县”、“中国红心地瓜干之乡”、“中国连城白鸭之乡”、“全国武术之乡”和“中国客家美食名城”等荣誉称号。

连城是革命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连城是中央苏区21个县份之一,当时全县有近万人参加红军,毛泽东、朱德和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连城从事伟大革命实践。

连城是旅游胜地。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冠豸山、世界A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培田古村落等。冠豸山距城区仅1.5公里,素有“阳刚天下雄、阴柔世上媚”的美誉。

连城文化底蕴深厚。连城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和发祥地之一,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中原传统文化遗存。有被誉为“天下第一龙”的姑田游大龙和素有“乡村 狂欢节”之称的罗坊走古事。被称为“民间故宫”的培田古民居建筑群、明清时期全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四堡古书坊建筑群,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

连城境内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已发现的矿种51种,其中煤、锰、银、铅锌、花岗岩等矿种品位高、储量大,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全县毛竹面积53万亩,立竹量6150万根,居龙岩市第一位。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8万千瓦,可开发资源容量14万千瓦。

二、冠豸山地质公园基本情况

冠豸山地质公园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地处武夷山脉西南段,为福建三大水系闽江、汀江、九龙江“三江”源头,有“上游第一观”之称。公园面积为104.67km2。公园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89%,有8个植被型、30个群系和36个群丛;园区内有脊椎动物资源33目97科418种。连城冠豸山地质公园是以壮 年早期单斜式丹霞地貌、丹山碧水、溶洞等地质遗迹为特征,以客家文化为内涵,具有观光休闲、体育运动及科普等功能的大型地质公园。

冠豸山地质公园具有多样地球演化、地质过程的证据,保存了独特的生物群落演替过程。是丹霞地貌演化的博物馆。是壮年早期单斜式丹霞峰墙、峡谷地貌组合的 典型代表,国内外罕见。是沉积岩石学、地质学、环境地质学、气候学、地貌学等学科难得的重要研究对象。是人们学习地球科学知识,培养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环 境观念的理想场所。具有重大科研科普价值和美学价值,极具保护价值。

三、冠豸山创建国家地质公园的意义

冠豸山创建国家地质公园,对于保护地质遗迹资源、科学研究及科学普及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是以保护地质遗迹资 源、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 效益有机统一。它的建立不仅是保护地质遗迹、建设社会精神文明的需要,它还为科学研究和普及科学知识提供了重要场所,是利用地质资源的一种新方式。此外,公园的建设还可以为科学研究和科学知识普及提供了重要场所,促进连城地区地质遗迹资源的永续利用。

连城县委、县政府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积极实施“旅游兴县”战略。通过几年的努力,特别是冠豸山被列入国家地质公园,冠豸山的知 名度、美誉度迅速提升。连城拥有高速公路、铁路、民航机场等立体交通网络,为发展以冠豸山为龙头的旅游产业创造良好的机遇。保护好、建设好冠豸山地质公园 在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弥足珍贵的自然遗产的同时,也将大力促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冠豸山创建国家地质公园开展的主要工作

冠豸山创建国家地质公园工作开展以来,我县克服困难,扎实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

1、健全机构推进工作。

我县高度重视冠豸山创建国家地质公园工作,专门成立冠豸山创建国家地质公园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协主席、县旅游产业委员会主任任组长,县政府两位副县长任 副组长,成员由有关乡镇及县直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申报、建设等具体事宜。为做好冠豸山地质公园的保护、开发和管理工作,我县成立了 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确定人员编制,明确工作岗位,落实工作责任。

2、加大投入抓好地质公园的建设工作。

连年拨出专项经费,全力支持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工作。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积极做好园区的保护、管理、整治和建设工作。目前已投入资金6000多 万元用于创建工作。围绕保护与利用,重点抓好标牌标识、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建设与完善。结合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抓好园区的综合整治。对 园区的各类设施再次进行清理,清理有碍景观各类建筑及与自然景观不和谐的个别建(构)筑物;对园区个别区域存在绿化人工的问题进行整改。着力改善园区基础 设施和服务设施,完成石门湖码头改建,修建园区道路5.2千米,其中木栈道2.3千米;修建休憩庇护设施10余处,其中观光休息亭3处,新建旅游公厕4 座。聘请有资质的专业设计单位,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完成地博馆的建设。地质博物馆设在县客家文化公园内,建筑面积1371.3平方米,总投资 206.98万元。展馆利用实物、标本、照片、场景、模型以及声光电多种陈列方式,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馆内设科普影视厅。冠豸山地质公园主碑设在石门 湖,副碑设在九龙湖。在冠豸山园区设立界碑125块,在赖源园区设立界碑45块,做到边界清楚,无土地及林权纠纷,无矿业权。完善地质公园解说系统。园区 设立指示性、说明(解释)性、规定性等各类标牌标识60余处。在公路、铁路、高速等交通路口均设立引导牌。编制了科学导游图;形成合理的科考、科普旅游线 路。此外,我们还认真抓好导游员的培训,定期组织导游员、讲解员开展业务知识、法律法规等培训工作。

3、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科普活动。

为做好冠豸山创建国家地质公园工作,我县委托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福州大学、厦门大学等科研院校对冠豸山做综合科学考察,深入挖掘整理了冠豸山园区地质 遗迹、生态环境等资源情况。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冠豸山地质、地貌景观资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完成了《福建连城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福建 连城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冠豸山园区地貌景观不同地质特征作了分析总结,对丹霞石墙、洞穴、凹槽、岩槽等地质遗迹、地貌景观进行分类,为建立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提供了较详细系统的地质科学、地貌科学、生物多样性等。明确指出了冠豸山地质遗迹地貌、景观的稀有性、典型性、科学性和观赏性,充分论证了冠豸山创建国家地质公园的可行性、必要性。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厦门大学生命科学院、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均在冠豸山设立科研教学基地,福建 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在我县设立了科研基地。编写了《冠豸山地质公园知识读本》,推出了《冠豸神韵》、《冠豸仙妲演义》等系列丛书,制作了地质标本。开发设计 出有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知识,宣传功能的公园旅游纪念品,投入批量生产。

4、加强保护地质遗迹的宣传。

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等媒体,结合节庆和当地民俗活动,对冠豸山创建国家地质公园的重大意义进行深入广泛的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地质遗迹的不可再 生性和珍贵性,充分认识冠豸山地质公园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加强国家地质遗迹保护、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等相关保护管理法规宣传和实施。对现有的重要 地质遗迹和景观挂牌进行保护,并落实保护单位和责任人。加强地质公园信息化建设,初步建立地质公园信息数据库、监控系统;开通了冠豸山地质公园网站,并能 及时更新。

5、做好地质公园规划与地质遗迹保护。

篇8: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开发

关键词: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评价模型,层次分析法

背景介绍

2000年我国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通知》, 正式启动了中国国家地质公园计划。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 不仅有效保护了重要的地质遗迹, 也带动了地质公园所在地旅游业的发展。但对于缺乏美学特征的地质遗迹其旅游开发价值并不明显。由此可见, 并非所有的国家地质公园都适合旅游开发, 国家地质公园在进行旅游开发时要作出客观的评价。

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决策评价模型构建

1. 因子选取与结构设计

本文参照国家地质公园评审标准的指标体系, 结合旅游资源评价相关体系, 选取自然属性、价值属性、保护条件、景观特征和开发条件5个评价指标以及具有代表性的20个评价因子建立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决策评价模型的层次结构, 见表2-1。目标层是A;准则层是B;方案层是C。

2. 权重确定与一致性检验

为提高研究的规范性,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与问卷咨询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值。本文向地质公园研究领域的专家发放咨询问卷9份, 回收9份, 回收率100%, 通过问卷咨询共获得原始数据432个, 采用算术平均法得出两两比较判断的数值, 获得各元素重要性的两两比较结果。这些专家分别来自高等院校、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旅游管理部门、地质调查研究机构, 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

(1) 目标层各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构建判断矩阵

B层指标是影响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决策的直接因素, 从其权重值排序可以看出价值属性对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决策的影响最大, 是地质遗迹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的核心内容。

(2) 因子层各指标的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①自然属性指标判断矩阵、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②价值属性指标判断矩阵、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③保护条件指标判断矩阵、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④景观特征指标判断矩阵、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⑤开发条件指标判断矩阵、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3)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根据各层次的单排序权值可以得出层次总排序, 计算结果如表2-8所示。

(4) 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决策评价因子分析

在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决策评价因子总权重排名前六位的评价因子分别是观赏游憩价值、客源市场、科学研究价值、保护设施、优美性、可进入性, 权重值都大于0.0500, 和为0.6016, 对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决策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其他14个评价因子对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不具有决定性, 见图2-1。

3. 评价因子的量化

根据各评价因子的性质及表现形式, 采取以下三种方法进行量化处理:

(1) 对自然属性和保护条件等评价指标的定性评价因子, 划分为五个等级, 分别赋以分值1.0、0.8、0.6、0.4、0.2, 并结合国土资源部国家地质公园评审体系制订相应的评分标准, 见表2-9。然后根据拟评价国家地质公园的申报书和综合考察报告进行判别并赋以分值。

(2) 对于价值属性、景观特征和开发条件 (除客源市场) 等评价指标的定性评价因子按照专家评分法来确定, 首先将每个评价因子分为好、较好、一般、差、较差五个等级, 每个等级赋予一定的系数, 分别为1.0、0.8、0.6、0.4、0.2。然后由专家 (至少5人) 根据国家地质公园相关评价因子所考核的内容进行打分, 最后根据以下公式计算该评价因子的评分值。

评价因子评分值=∑每位专家评定等级系数/专家人数

(3) 对可度量评价因子如客源市场, 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Di为国家地质公园第i个评价因子的评分值;Ii为国家地质公园第i个评价因子的实际调查值;I为全国范围内旅游开发比较成功的国家地质公园第i个评价因子的实际调查值, 将其作为评价的标准。

4. 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决策评价模型构建及适合度划分

影响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决策的每一个评价因子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其对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决策的影响, 通过构建评价模型对旅游开发决策进行综合评价, 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决策评价模型为:

(i=1, 2, ……, 20)

其中:A为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决策的综合评价值;Ci为第i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值;Di为第i个评价因子的评分值。

依据选取的影响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决策的5个评价指标和20个评价因子, 根据评价模型的综合评价值将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决策分为非常适合、适合、暂不适合和不适合四类 (表2-10) 。这样就可以根据不同的决策, 为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提供相应的对策。

实践证明, 并非所有的国家地质公园都适合旅游开发, 盲目的旅游开发不仅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会对地质遗迹造成一定的破坏。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决策评价模型为研究地质公园是否适合开发提供了方法依据。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6:1.

[2]Young C.Y.N.The Urban Geo park Concept as a Tool of Geo conservation in a city:the Case of Metropolitan Hong Kong[A].赵逊, 姜建军, 董树文.第二届国际地质公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7:247-255.

上一篇:融在月色里的祝福散文下一篇:经纬线知识点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