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概况

2024-04-09

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概况(共9篇)

篇1: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概况

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概况

一、县情概况

连城位于闽西的北部,全县土地总面积2579平方公里,辖8镇9乡240个行政村,总人口33万人。境内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 沛,环境舒适宜人。连城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县”、“中国红心地瓜干之乡”、“中国连城白鸭之乡”、“全国武术之乡”和“中国客家美食名城”等荣誉称号。

连城是革命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连城是中央苏区21个县份之一,当时全县有近万人参加红军,毛泽东、朱德和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连城从事伟大革命实践。

连城是旅游胜地。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冠豸山、世界A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培田古村落等。冠豸山距城区仅1.5公里,素有“阳刚天下雄、阴柔世上媚”的美誉。

连城文化底蕴深厚。连城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和发祥地之一,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中原传统文化遗存。有被誉为“天下第一龙”的姑田游大龙和素有“乡村 狂欢节”之称的罗坊走古事。被称为“民间故宫”的培田古民居建筑群、明清时期全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四堡古书坊建筑群,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

连城境内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已发现的矿种51种,其中煤、锰、银、铅锌、花岗岩等矿种品位高、储量大,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全县毛竹面积53万亩,立竹量6150万根,居龙岩市第一位。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8万千瓦,可开发资源容量14万千瓦。

二、冠豸山地质公园基本情况

冠豸山地质公园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地处武夷山脉西南段,为福建三大水系闽江、汀江、九龙江“三江”源头,有“上游第一观”之称。公园面积为104.67km2。公园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89%,有8个植被型、30个群系和36个群丛;园区内有脊椎动物资源33目97科418种。连城冠豸山地质公园是以壮 年早期单斜式丹霞地貌、丹山碧水、溶洞等地质遗迹为特征,以客家文化为内涵,具有观光休闲、体育运动及科普等功能的大型地质公园。

冠豸山地质公园具有多样地球演化、地质过程的证据,保存了独特的生物群落演替过程。是丹霞地貌演化的博物馆。是壮年早期单斜式丹霞峰墙、峡谷地貌组合的 典型代表,国内外罕见。是沉积岩石学、地质学、环境地质学、气候学、地貌学等学科难得的重要研究对象。是人们学习地球科学知识,培养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环 境观念的理想场所。具有重大科研科普价值和美学价值,极具保护价值。

三、冠豸山创建国家地质公园的意义

冠豸山创建国家地质公园,对于保护地质遗迹资源、科学研究及科学普及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是以保护地质遗迹资 源、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 效益有机统一。它的建立不仅是保护地质遗迹、建设社会精神文明的需要,它还为科学研究和普及科学知识提供了重要场所,是利用地质资源的一种新方式。此外,公园的建设还可以为科学研究和科学知识普及提供了重要场所,促进连城地区地质遗迹资源的永续利用。

连城县委、县政府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积极实施“旅游兴县”战略。通过几年的努力,特别是冠豸山被列入国家地质公园,冠豸山的知 名度、美誉度迅速提升。连城拥有高速公路、铁路、民航机场等立体交通网络,为发展以冠豸山为龙头的旅游产业创造良好的机遇。保护好、建设好冠豸山地质公园 在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弥足珍贵的自然遗产的同时,也将大力促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冠豸山创建国家地质公园开展的主要工作

冠豸山创建国家地质公园工作开展以来,我县克服困难,扎实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

1、健全机构推进工作。

我县高度重视冠豸山创建国家地质公园工作,专门成立冠豸山创建国家地质公园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协主席、县旅游产业委员会主任任组长,县政府两位副县长任 副组长,成员由有关乡镇及县直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申报、建设等具体事宜。为做好冠豸山地质公园的保护、开发和管理工作,我县成立了 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确定人员编制,明确工作岗位,落实工作责任。

2、加大投入抓好地质公园的建设工作。

连年拨出专项经费,全力支持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工作。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积极做好园区的保护、管理、整治和建设工作。目前已投入资金6000多 万元用于创建工作。围绕保护与利用,重点抓好标牌标识、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建设与完善。结合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抓好园区的综合整治。对 园区的各类设施再次进行清理,清理有碍景观各类建筑及与自然景观不和谐的个别建(构)筑物;对园区个别区域存在绿化人工的问题进行整改。着力改善园区基础 设施和服务设施,完成石门湖码头改建,修建园区道路5.2千米,其中木栈道2.3千米;修建休憩庇护设施10余处,其中观光休息亭3处,新建旅游公厕4 座。聘请有资质的专业设计单位,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完成地博馆的建设。地质博物馆设在县客家文化公园内,建筑面积1371.3平方米,总投资 206.98万元。展馆利用实物、标本、照片、场景、模型以及声光电多种陈列方式,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馆内设科普影视厅。冠豸山地质公园主碑设在石门 湖,副碑设在九龙湖。在冠豸山园区设立界碑125块,在赖源园区设立界碑45块,做到边界清楚,无土地及林权纠纷,无矿业权。完善地质公园解说系统。园区 设立指示性、说明(解释)性、规定性等各类标牌标识60余处。在公路、铁路、高速等交通路口均设立引导牌。编制了科学导游图;形成合理的科考、科普旅游线 路。此外,我们还认真抓好导游员的培训,定期组织导游员、讲解员开展业务知识、法律法规等培训工作。

3、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科普活动。

为做好冠豸山创建国家地质公园工作,我县委托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福州大学、厦门大学等科研院校对冠豸山做综合科学考察,深入挖掘整理了冠豸山园区地质 遗迹、生态环境等资源情况。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冠豸山地质、地貌景观资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完成了《福建连城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福建 连城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冠豸山园区地貌景观不同地质特征作了分析总结,对丹霞石墙、洞穴、凹槽、岩槽等地质遗迹、地貌景观进行分类,为建立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提供了较详细系统的地质科学、地貌科学、生物多样性等。明确指出了冠豸山地质遗迹地貌、景观的稀有性、典型性、科学性和观赏性,充分论证了冠豸山创建国家地质公园的可行性、必要性。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厦门大学生命科学院、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均在冠豸山设立科研教学基地,福建 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在我县设立了科研基地。编写了《冠豸山地质公园知识读本》,推出了《冠豸神韵》、《冠豸仙妲演义》等系列丛书,制作了地质标本。开发设计 出有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知识,宣传功能的公园旅游纪念品,投入批量生产。

4、加强保护地质遗迹的宣传。

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等媒体,结合节庆和当地民俗活动,对冠豸山创建国家地质公园的重大意义进行深入广泛的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地质遗迹的不可再 生性和珍贵性,充分认识冠豸山地质公园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加强国家地质遗迹保护、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等相关保护管理法规宣传和实施。对现有的重要 地质遗迹和景观挂牌进行保护,并落实保护单位和责任人。加强地质公园信息化建设,初步建立地质公园信息数据库、监控系统;开通了冠豸山地质公园网站,并能 及时更新。

5、做好地质公园规划与地质遗迹保护。

编制了《福建连城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对冠豸山资源的保护、管理、开发和利用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该规划于今年9月中间在省国土资源厅通过有关专家 评审。从科学规划、遗迹保护、合理利用出发,根据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要求,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和相关乡镇对公园范围做进一步的明确。冠豸山地 质公园分为两个园区,即冠豸山园区和赖源园区,冠豸山园区面积为93.81 km2,赖源园区面积为10.86 km2,总面积为104.67km2,属大型地质公园。同时,建立了地质遗迹名录、等级划分及资料档案,制定了合理的保护措施,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为弘杨冠豸山地质公园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夯实基础。

篇2: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概况

关键词:旅游扶贫,体系,凤山

1 研究区概况

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国家级贫困县凤山县境内, 地处云贵高原的东南缘、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河池市的西北部, 介于106°40′21″—107°17′33″E、24°15′00″—24°49′30″N, 地势西北高 (最高海拔1318m) , 向东北和南部渐低 (最低海拔262m) 。主体海拔500—1000m, 地形起伏较大, 高差一般为300—500m。2005年8月凤山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 2008年10月与乐业县联合申报中国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 获中国2009年向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推荐的世界地质公园的第一名, 顺利通过国内评审, 可见其资源先天禀赋的优越性。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条件差、资源优势和经济落后的矛盾突出, 研究该区域旅游扶贫问题具有典型意义。

2 旅游扶贫的可行性

2.1 资源禀赋价值突出

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类型丰富, 根据《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和本区的具体情况, 增加了岩溶塌陷天坑、边缘坡立谷和溶蚀洼地3个基本类型, 将主要地质遗迹资源划为两个主类 (地文景观、水域风光) 、4个亚类和15个基本类型[1] (表1) 。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丰富、品味高, 峰丛、地下河、天窗、洞穴、泉、边缘坡立谷等景观组合优美, 具有很强的资源组合优势, 天然状态保存完好。三门海天窗群旅游资源突出表现在串珠式集中分布、规模宏大, 是具有世界级品质的地质景观, 可与景区内马王洞、社更穿洞及雷劈岩、坡心河等组合。鸳鸯洞在同类地质遗迹旅游资源中具有规模优势, 是我国罕见的滴石类石笋景观密集分布的洞穴, 最高石笋高度位居世界前列, 同时地理位置靠近县城, 可进入性良好。

2.2 政府扶持

凤山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在《广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凤山旅游业, 将强力整合全县旅游资源, 积极融入广西、西南、东盟旅游网络, 突出与周边旅游景区的差别化建设,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打好“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生态品牌, 把凤山培育成广西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做大做强特色旅游产业。基于政策层面的利好和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 凤山扶贫之旅势在必行。

3 旅游扶贫体系

结合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资源优势以及保护的特殊性、凤山贫困现状和旅游开发的实际情况, 构建运营、保护和支撑三大系统形成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与扶贫体系 (图1) 。三大系统相辅相成, 共同作用于旅游开发与扶贫。运营系统的核心是旅游地质公园旅游开发, 只有科学有效的开发, 才能提供地质遗迹保护与扶贫的资金保障;保护系统的核心是地质遗迹和人文资源的保护, 只有保护好原生态地质遗迹资源, 才能为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原动力, 支撑系统的核心是保障旅游扶贫功能的最终落实[2]。

3.1 运营系统

运营系统主要有:①政府主导。政府主导是旅游开发扶贫工作的核心, 主要有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产品开发设计、市场推广与管理四个方面的工作。设计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是政府主导的另一项重要职能, 开发生态旅游、山水休闲、地质观光、科考探险、乡村旅游等旅游产品, 丰富地质公园的旅游体验, 最终实现旅游开发的经济价值[3];负责完善市场法规制度和构建市场诚信体系, 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负责地质公园的旅游规划开发和市场营销, 培育旅游扶贫项目的竞争力[4]。②多方经营。目前, 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扶贫主要采取政府主导战略, 并获得初步成效。实际上, 能充当扶贫主体的并非仅是政府部门, 私人企业、非政府组织、社会援助组织、个体都可能发挥扶贫作用在旅游开发扶贫中, 地质公园相关利益主体, 如开发商、旅馆饭店、旅行社、旅游者等, 在一定的引导和激励下都可能充当扶贫主体, 发挥扶贫作用[5] (表2) 。③社区参与。着力培育社区参与的高级层次, 一是参与旅游服务。鼓励并扶持当地居民参与旅游服务建设, 包括个体、企业、事业性质的各种旅游接待, 如住宿 (家庭旅馆) 接待、旅游交通接待、导游接待、娱乐接待和购物接待等。二是参与旅游市场调查、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三是鼓励农户参与凤山旅游决策。四是参与旅游发展带来的利益分配。④产业共建。旅游产业链就是为了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通过生产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各种需求形成的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动态链接, 是建立在旅游产业内部分工和供需关系基础上的一种产业生态链[6]。凤山旅游扶贫的产业共建必须以旅游目的地为核心, 避免传统的以旅行社为核心的产业链[7];以旅游地、景区为核心, 强调穷人能参与的供应链, 这其中包括食品、旅游纪念品和服务供应链。因此, 凤山依托地质公园资源优势, 小尺度的旅游扶贫在微观层面的旅游产业共建上要充分考虑旅游业乘数效应所涉及的低门槛行业, 如农户旅馆、旅游商品、旅游餐饮、旅游业反哺农副产业等[8]。

注:根据Caroline Ashley, 2001年整理。

3.2 保护系统

保护系统主要有:①地质遗迹保护。根据凤山国家地质公园中地质遗迹的珍稀性、重要性和地域分布, 对整个园区通过进行功能区划分而真正做到有效的分级保护, 保护好地质遗迹, 其经济价值就能持续实现, 也才能从根本上保护旅游扶贫之本。②生态环境保护。凤山国家地质公园内一切动植物资源、自然景观和地形地貌等都属保护对象, 总体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才能促进旅游业与环境保护协调、持续发展。③乡土文化保护。凤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乡土文化主要有长寿文化、蓝耳定瑶民族风情 (“三月三”歌节等) 、红色文化三部分, 保护三种文化的原滋原味, 设立文化保护专项基金和文化保护示范区, 减少旅游开发带来的文化负面影响, 同样也是保障当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

3.3 支撑系统

支撑系统主要有:①制度设计。制度设计是旅游扶贫成败的关键, 也是凤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扶贫的薄弱环节,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开发的扶贫功能发挥。因此, 进一步深化旅游扶贫制度设计, 使政府旅游扶贫财政拨款及分配、农户村寨参与旅游经营、贫困人群的就业优先权、旅游开发收益的合理分配等扶贫关键环节形成相应的法律制度, 充分保障旅游扶贫功能落实到位。如设计“农户参与、政府统一管理”的经营模式, 既可保证旅游服务质量, 又在一定程度保证了贫困农户的旅游经营收益。②资金扶持。外部资金投入是旅游扶贫的经济保障, 离开了旅游扶贫基金的外部援助, 旅游扶贫也无法真正实施。重点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融资招商工作, 争取多渠道融资, 主要有国内外扶贫基金、农村信贷、地质公园专项扶贫资金、民营资本。二是监督扶贫资金使用情况, 严格监管融资渠道以及扶贫资金划拨、流动、收入、分配, 设立专门的旅游扶贫办或者农村基层群众监管委员会, 严格审核扶贫专项资金的预决算, 加强扶贫资金的监管力度, 确保每笔扶贫资金的有效、公正使用, 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启动资金的“扶贫”功能。③优化分配。旅游扶贫的效果取决于两个因素:制度设计和收益再分配。前者决定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成果最终是否能落实到贫困人口, 决定着旅游产业发展的扶贫方向;后者则是旅游扶贫的基石, 旅游收益是否通过收入再分配真正给贫困人口带来经济利益。分配优化方案建议如下:一是通过每个贫困户500—1000元参股的形式参与地质公园旅游开发。二是保证旅游业的大部分就业机会应为当地的贫困人口获得, 保障最贫困的群体有优先获得就业机会的权利。三是建立旅游收入转移分配制度[9]。一方面,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资源属国家所有, 贫困人口从旅游开发中获得收益权无法律依据;另一方面, 地质公园旅游业开发创造的就业机会有限, 直接的就业机会更少, 大部分贫困人口不能从就业再分配中获得收益。因此, 建立旅游扶贫公积金, 从中抽取一定的比例分配给贫困人口。旅游业收入再分配要划分各个收入阶层, 确定贫困等级, 按照从最低收入阶层到高收入阶层收益递减的原则进行, 保证绝对贫困人口从中获得最大收益。④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旅游扶贫重要板块, 即“教育扶贫”。凤山旅游扶贫必须进行旅游扶贫培训工程, 设计“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基本常识”、“旅游服务意识与技能”、“旅游经营管理”等模块的课程, 对基层旅游从业人员进行阶段性培训, 以提高贫困人口的旅游服务技能和意识。通过选拔、考核, 由政府安排农户就地参与旅游开发, 增加其经济收入。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不能仅限于旅游服务理念[10], 更主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经营理念, 增强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训体制, 贫困人群受聘后按不同的岗位进行技术和业务素质教育, 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

4 结论

构建运营、保护和支撑三大系统, 有利于凤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充分发挥旅游脱贫致富的经济、生态、社会功能。针对我国类似于凤山国家地质公园这样典型的资源优势突出与经济落后相矛盾的区域, 其旅游扶贫工程必须立足当地实情, 切忌照搬外国模式, 严格区分旅游开发与旅游扶贫的差别, 落实和消除贫困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论文探索了构建旅游扶贫体系, 在实践过程中仍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此外, 旅游开发、扶贫与地质公园遗迹保护的平衡等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讨。

参考文献

[1]张远海, 黄保健, 陈伟海, 等.广西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R].2005.

[2]徐胜兰.广西凤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价值评价与旅游扶贫研究[D].2009.

[3]Aliza Fleiseher A T.Does Rural Tourism Benefit from Agriculture[J].Tourism Management, 2005, (26) ∶493-501.

[4]Bill Bramwell.Collaboration in Local Tourism Policy Making[J].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 1999, 26 (2) ∶392-451.

[5]张伟.风景区旅游扶贫开发的效应分析及优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 2005.

[6]李万立.旅游产业链与中国旅游业竞争力[J].经济师, 2005, (3) ∶123-124.

[7]路科.旅游业供应链新模式初探[J].旅游学刊, 2006, (3) ∶30-33.

[8]丁焕峰.农村贫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与旅游扶贫[J].农村经济, 2006, (9) ∶49-53.

[9]钟国平.英西—连南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 2003.

篇3:国家地质公园

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

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公园分为喀纳斯湖、河湾、黑湖、东锡列克4个景区,面积875平方公里。主导景观,是以喀纳斯湖为代表的高山冰湖和以月亮湾等为代表的喀纳斯河风景河段,它们都是在距今约两百万年以来的第四纪时期,由冰川、流水和构造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质地貌景观。

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境内,而积492平方公里,是以古生物化石类、地貌类地质遗迹为主的国家级地质公园。包括硅化木景区、恐龙沟景区、魔鬼城雅丹景区和石钱滩景区,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以典型、稀有、珍贵的硅化木群、恐龙化石为主体的国家地质公园。

篇4:阿尔山国家地质公园标识设计浅析

1 阿尔山火山温泉国家地质公园

地质遗迹是在地球形成、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 受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 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自然产物, 它不仅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是以具有国家级特殊地质科学意义, 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为主体, 并融合其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由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审定, 由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授牌的地质公园。到目前为止, 中国已批准建立国家地质公园85个。阿尔山火山温泉国家地质公园于2006年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

阿尔山火山温泉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 地处大兴安岭西南山麓, 规划区面积为814平方公里。共分天池—火山群地貌保护区、矿泉群资源保护区、玫瑰峰花岗岩石林保护区、口岸三角山—高原河曲保护区、好森沟地质地貌保护区五个核心区。是以火山地貌和温泉为主要特色, 突出火山地貌、温泉群地貌、冰臼地貌、花岗岩石林地貌、高山湖及第四纪高原蛇曲遗迹主体, 集科学研究、考察、保护、旅游、疗养、科普教育、休闲度假、娱乐探险为一体的中国境内最大的火山温泉国家地质公园。

由于地质公园的特殊性, 景区的标识设计不仅要遵循已有的设计原则还要考虑公园的特殊性。成功的标识系统不仅给游人带来方便还能展示地质遗迹的魅力, 在旅游中普及知识, 寓教于乐。

2 地质公园原有标识系统存在的问题

2.1 体系不完整。

原有的旅游标识牌设计都比较随意, 设计初并没有认真的考察园区的环境与当地的人文, 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体系极不完整。特别是国家地质公园与一般景区不同, 必须要设置的环境解说牌、景点距离指示牌等基本上都没有设置,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护区的旅游活动, 降低了地质公园的科普教育、旅游开发等价值。根据张立明副教授在《旅游景区解说系统规划与设计》一书中对旅游标识牌的研究, 一般旅游景区解说标识牌按解说对象和内容可分为四大类:吸引物解说标识牌、旅游设施解说标识牌、环境解说标识牌和旅游管理标识牌。其中各大类中又包含几个小类, 如景区名牌及介绍牌、交通标识牌、自然解说标识牌、安全管理标识牌等等。

2.2 标识牌的设置不合理

2.2.1 体量不合适。

地质公园内森林茂密, 湖面宽广, 成片的火山岩石无不体现了园区的大体量。而原有标识牌的体量却没有与该景区匹配。如石塘林、杜鹃湖、三潭峡等景区的的标识牌体量过小, 没有达到吸引游客和标识的作用。

2.2.2 位置不合适。

由于园区的规划面积很大, 工程点分散, 在标识牌的施工中没有协调好各项工程的进展, 导致标识牌与园路分离的现象。标识牌与园路各自独立, 没有统一起来, 不仅给游客的游玩带来不便, 更失去了标识牌的指导作用。

2.2.3 文字说明不规范。

由于设计当时对标示牌的体量考虑欠佳, 导致发生了标识的文字说明写不下的情况。施工时只好断章取义, 减少说明的内容, 这样造成了说明不完整, 严重影响了科学知识的传达。这种不严谨的态度给游客留下很不好的印象, 给阅读带来不便, 不能很好的传达地质知识。

3 总结经验规划园区标识设计

在接受了原有标识的经验教训, 使标识牌的规划设计更符合地质公园的要求, 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 展现园区的自身特点, 新的标识牌设计除了要遵循标识的系统化、全局性、人性化等一般设计原则以外, 还应该遵循以下几个重要原则:

3.1 教育性原则。

地质公园的主要职能是监测保护与科研教育, 所以园区内的标识牌设计必须遵循科普性原则。对于火山地质运动后的地质遗迹, 如喷气碟、龟背岩、天池等必须设立标识牌, 解说内容要求科学准确, 态度要严谨。

3.2 取材原生态。

一般标识牌的材料主要有搪瓷、木材、丝网、玻璃纤维、浇铸材料、金属、防雨材料和乙烯基粘合剂等。根据材料外观、费用、耐久性、插图和照片使用、颜色、最佳效果等特点, 来考虑选用合适的解说材料。

地质公园内存在着大量的火山岩石和丰富的木材资源, 在全国提倡环保的大背景下标识的取材充分利用了原始材料, 经过深加工与环境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3.3 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考虑到体量, 标识牌的设计要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体量不能过小, 但对比也不能过大。解说牌示的安置高度应距地面75~90cm左右, 如牌示超过此高度, 应在解说牌示前放置观看台阶。

天池景区——天池为一火山口湖, 在标识实施过程中考虑到它的海拔高度较高, 因此产品设计的体量较大, 色彩选用遵循景区的主题色调。但是在造型上体现了多样性的特点, 这样主要是为和该景点的实景特色相吻合, 方与圆的组合虽然简单, 但是把景区的元素可以一览无遗。

3.4 文字说明要严谨。

地质公园是对各国游人开放的, 在译为多国语言时要做到准确无误。保证传达正确的信息。所以对文字的说明要保持严谨的态度。文字内容要有统一的解说侧重点, 统一的语言风格。在字体、字号、颜色等方面要统一。

文本包括解说主标题、解说次标题和正文。主标题是用来阐述解说主题;次标题是来联系解说要点;正文是来联系次要的解说点。同时解说主标题是一种有效吸引游客注意的工具, 因为游客在观看解说牌示时的第一个注意点是解说主题。据有关文献记载, 游客在0.3秒的时间内便会决定是否继续阅读其内容, 所以牌示应先从解说主题上吸引游客的眼球。主标题、次标题、正文和题头的最小字体大小分别为60、48、24、24磅;选择与主题相关的颜色 (如红色代表火, 褐色代表乡村等) ;不要使用白色作为底色;行间隔在12磅以上;不应过多使用斜体, 解说主题最好使用黑体;解说主标题和正文, 最好是从中间或左边开始。

3.5 各工程之间要相互沟通。

地质公园的建设项目繁多, 每个工程的成败都是相辅相成的, 在施工的时候要相互沟通, 达到最佳的施工效果。

3.6 注重长久性。

标识牌的设计考虑了其使用的长久性, 从形式、选材、施工都注重每个细节。细节体现景区规划的长远性, 体现地质公园的独特性。

总结

标识系统的建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旅游景区管理与服务工具, 它不仅可以吸引游客, 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 同时也可延长整个景区的生命周期。随着游客想了解当地的历史、自然和文化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旅游标识的规划设计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 地质公园作为一个集娱乐性, 知识性, 历史性的旅游开发场所, 它的标识系统的规划更要有长久性, 标识设计的形式并没有一定的格式, 需要在规划设计实践中不断地创新, 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形式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从而完善旅游景区的服务、教育和管理功能, 促进可持续旅游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梅.旅游景区标识设计浅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5, 7 (6) .[1]王丽梅.旅游景区标识设计浅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5, 7 (6) .

[2]钟永德, 罗芬.旅游解说牌示规划设计方法与技术探讨[J].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6 (2) .[2]钟永德, 罗芬.旅游解说牌示规划设计方法与技术探讨[J].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6 (2) .

[3]邹伟, 张立明, 邵国军.自然保护区旅游标识牌设计方法初探——以神农架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例[J].经济师, 2007 (11) .[3]邹伟, 张立明, 邵国军.自然保护区旅游标识牌设计方法初探——以神农架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例[J].经济师, 2007 (11) .

[4]孟明浩, 俞益武, 顾晓艳.旅游景区环境解说系统设计方法及个案探讨[J].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5 (5) .[4]孟明浩, 俞益武, 顾晓艳.旅游景区环境解说系统设计方法及个案探讨[J].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5 (5) .

篇5:138个国家地质公园

2安徽淮南八公山

3安徽黄山

4安徽祁门牯牛降

5安徽齐云山

6北京十渡

7北京石花洞

8北京延庆硅化木

9长江三峡(湖北、重庆)

10福建大金湖

11福建福鼎太姥山

12福建晋江深沪湾

13福建宁化天鹅洞群

14福建漳州

15甘肃敦煌雅丹

16甘肃景泰黄河石林

17甘肃刘家峡恐龙

18甘肃平凉崆峒山

19广东丹霞山

20广东佛山西樵山

21广东阳春凌宵岩

22广东湛江湖光岩

23广西百色乐业大石围天坑群

24广西北海涠洲岛火山

25广西资源

26贵州关岭化石群

27贵州绥阳双河洞

28贵州兴义

29贵州织金洞

30海南海口石山火山群园

31河北阜平天生桥

32河北涞水野三坡

33河北涞源白石山

34河北秦皇岛柳江

35河北赞皇嶂石岩

36河南酷山

37河南焦作云台山

38河南内乡宝天幔

39河南嵩山

40河南王屋山

41河南西峡伏牛山

42黑龙江嘉荫恐龙

43黑龙江五大连池

44黑龙江伊春花岗岩石林

45湖南郴州飞天山

46湖南莨山

47湖南张家界

48黄河壶口瀑布

49吉林靖宇火山矿泉群

50江苏苏州太湖西山

51江西龙虎山

52江西庐山

53辽宁朝阳古生物化石

54内蒙古阿尔山

55内蒙克什克藤

56宁夏西吉火石寨

57青海尖扎坎布拉

58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

59山东山旺

60山东枣庄熊耳山

61陕西翠华山

62陕西洛川黄土

63四川安县生物礁—岩溶

64四川大渡河峡谷

65四川海螺沟

66四川黄龙

67四川九寨沟

68四川龙门山

69四川兴文石海

70四川自贡恐龙

71天津蓟县

72西藏易贡

73新疆布尔津喀纳斯湖

74新疆奇台硅化木——恐龙

75云南澄江

76云南禄丰恐龙

77云南石林

78云南腾冲

79云南玉龙黎明——老君山

80浙江常山

81浙江临海

82浙江新昌硅化木园

83浙江雁荡山

84重庆黔江小南海

85重庆武隆岩溶

新批53个公园

86山东泰山国家地质公园

87云南大理苍山国家地质公园

88河南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

89安徽天柱山国家地质公园

90黑龙江镜泊湖国家地质公园

91福建德化石牛山国家地质公园

92安徽大别山(六安)国家地质公园

93广东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

94四川射洪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

95四川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

96福建屏南白水洋国家地质公园

97广东封开国家地质公园

98湖南凤凰国家地质公园

99河南关山国家地质公园

100河北临城国家地质公园

101山东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

102江西三清山国家地质公园

103福建永安国家地质公园

104湖北神农架国家地质公园

105青海久治年宝玉则国家地质公园

106广西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

107河南洛宁神灵寨国家地质公园

108河北武安国家地质公园

109新疆富蕴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

110河南洛阳黛眉山国家地质公园

111陕西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

112青海格尔木昆仑山国家地质公园

113四川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

114山东长山列岛国家地质公园

115贵州六盘水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

116青海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

117河南信阳金岗台国家地质公园

118湖南古丈红石林国家地质公园

119四川江油国家地质公园

120山西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

121江苏六合国家地质公园

122内蒙古阿拉善沙漠国家地质公园

123广西鹿寨香桥岩溶国家地质公园

124江西武功山国家地质公园

125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

126湖南酒埠江国家地质公园

127黑龙江兴凯湖国家地质公园

128贵州平塘国家地质公园

129西藏札达土林国家地质公园

130辽宁本溪国家地质公园

131重庆云阳龙缸国家地质公园

132湖北武汉木兰山国家地质公园

133山西壶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

134山西宁武冰洞国家地质公园

135广东恩平地热国家地质公园

136湖北郧县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137大连冰峪沟国家地质公园

篇6: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概况

1.1风格主题设计不突出

导视系统在公园内的表现多数是视觉导视系统。那么视觉导视系统的载体就是导视牌, 导视牌的主要作用就是突出表现导视牌的功能性, 能为游客带来直观的视觉效果, 让游客能在第一时间注意到导视牌的存在, 了解到其中的相关信息以及指示信息, 那么导视牌的风格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海口火山群地质公园内的导视牌颜色选用的基本与周边事物颜色相近的设计理念, 目的肯定是为了融于自然, 突出对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保护的决心。恰恰是这个理念, 园内的导视牌设计不突出, 在指示信息方面失去了自身意义, 常常会被忽略导视系统的存在。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的主题特色就是火山和火山岩, 但是园区内的导视系统与所有的普通公园的导视如出一辙, 根本就毫无风格特点。让游客感到视觉疲劳, 从而失去游憩的兴致。有的导视牌运用了很扎眼的颜色, 假如游客走到这个地方, 给游客的第一印象就是突兀的视觉感, 产生了很不协调的感觉, 完全不会有想再看一眼的感觉。选择导视牌颜色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色彩选择时不要形成鲜明的对比, 太过突出或者太过隐蔽, 都不能起到良好的说明导视作用。

1.2个体导视与周围环境不融洽

公园导视系统是整个园区构成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与园区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但是中国公园的现状却是在整个园区设计建造完毕之后, 由商管物业接手统一操办, 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不科学的。因为在后期商管物业很难考虑园区的整个综合因素, 因地制宜的去建设导视系统, 更不会考虑整个导视系统的风格设计, 导致整个园区的导视系统过于商业化, 而且有不合理的工程配套条件, 更谈不上建筑师整体概念的引入, 很难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很多是不论不类, 画蛇添足, 成为整个建筑的败笔。以海口火山群地质公园为例, 如图 (1-1) 图 (1-2) 。

园区导视系统的规划应该纳入到整个公园的整体规划中, 达成和周围的环境相融合的和谐画面, 图 (1-1) 中2个导视牌摆放重叠, 游客只能读取到前一个导视牌提供的信息, 后面的导视牌完全隐藏在了周遭的环境中。园区导视系统应与周围的自然和文化环境相协调, 不过不是导视系统完全融入周围的自然和文化环境, 无论导视牌的材质, 颜色还是造型都不能给游客带来直观的视觉体验。

图 (1-2) 所示导视牌被园区的景观盆栽遮挡住了, 这样的设立, 突出了园区设置导视牌的规划师没有从情感出发, 这个导视牌完全就是浪费资源, 根本起不到导视和提供必要信息的作用。导视系统的存在就是要显眼, 能让游客第一时间看到, 从图 (1-2) 中看出, 游客需要细心地翻开盆栽去观察导视牌上提供的导视信息。

其实正确的是应该在设计园区的中期时就对导视系统做一个整体的设计规划, 设计师应与其他专业相关人员进行沟通, 这样对导视系统制作的后期, 就会有一个完整的体系。

1.3信息内容不完善

导视系统在园区起到的最重要的作用, 就是为来到园区参观游览的游客提供必要的园区指示信息。

篇7: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概况

关键词: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旅游开发;青海

1.地质遗迹概

1.1坎布拉地质公园。位于青海省尖扎县境内,面积15400公顷,以“丹霞”地质遗迹为主。在南家沟方向两边,是巍峨的山峦和风蚀地貌。坎布拉丹霞遗迹由红色砾岩构成,岩体表面丹红如火;石壁、岩洞、群峰为主要地貌特征;坎布拉地质公园记载着第三纪以来青藏高原的隆升沉积构造与气候环境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科考价值【1】。

1.2互助北山地质公园。位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境内;地处河湟谷地交错地带;平均海拔2千米左右。公园面积约1127平方公里,动植物资源多种多样,是以森林自然植被为主体的公园。也是目前青藏高原上发现的唯独以岩溶地貌为主的地质公园,具有重大的旅游开发价值意义。

1.3年宝玉则地质公园。位于青海省久治县境内,平均海拔4千米以上。该地质公园2010年还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园区。公园面积2238平方千米,其中高原冰川面积约7-8平方公里,360个湖泊各具特色。年宝玉则地质公园是集环境学研究,科学考察及原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享有“天神花园”的美誉。以上地质遗迹及高原生态系统构成了年保玉则雄奇壮观的地质景象。

1.4昆仑山地质公园。地处柴达木盆地深处的格尔木昆仑山地质公园,海拔3540-6178.6米。主要地质遗迹面积350平方公里。由神泉、瑶池、大断裂带、玉珠峰、泥火山型冰丘等景区组成。公园内地质遗迹内型丰富,昆仑山活断层缝合带,是划分青藏高原南北两大部分的重要构造地带;2001年11月,在东昆仑山西口发生了8.1级地震。这一震,震惊了世界:426千米的地震断裂带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断裂带【2】。东昆仑山即刻成为全球地学界最关注的焦点地区。

1.5青海贵德地质公园。位于贵德县境内,处于黄河谷地高原藏区,生态环境优越,“三河”地区森林覆盖率达21%。黄河横贯全境,流程78公里。面积554平方千米,地质遗迹面积11360公顷。“山水之胜,冠于诸邑”的丹霞地貌,历史悠久,火焰般燃烧的山体“一山一世界”:阿什贡山体呈现七种颜色。阿什贡峡自山谷的羊圈湾开始,西至达卡沟口,至峡口,两侧山峦成为约50米高的绝壁,上面呈现出当年沉积岩的水平线条【3】。以上历史遗迹见证了贵德地质环境的演化史和黄河的成长史。

1.6青海湖地质公园。位于青海省刚察县、共和县和海晏县的交界处。由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在第四纪大冰期前是一个淡水湖,注入黄河;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因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尔后迅速隆升,阻断了青海湖的外流通道,迫使青海湖成为内流湖。青海湖地质公园面积8977.51平方千米。其中青海湖水体面积约4300平方千米。公园包括二郎剑园区,鸟岛园区、仙女湾园区和沙岛园区。园区内有湖泊,沙地,湿地,等多种景观类型。青海湖盆地堆积了三叠纪以来的地层,记录了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特别是新生代以来的新构造运动,造就了秀丽壮美的青海湖【4】。

1.7阿尼玛卿山地质公园。位于青海省玛沁县境内,面积1030平方公里,公园地处古特提斯洋缝合带,以第四纪冰川、高原喀斯特景观为主,辅以藏传佛教文化特色,将地貌景观与神话传说相结合,在表现地质景观特色的同时,赋予景观独特神秘的人文魅力。公园以哈龙、当雄等第四纪后期冰川为主,佐以地质构造地貌、冰川流水地貌、岩溶与河流侵蚀地貌;这些地质遗迹对于进行冰川冻土的研究意义非凡。

二、旅游开发价值分析

2.1地质遗产开发。青海国家地质公园以其稀有性,美学性,历史性的地质遗迹为主体;以開展旅游、普及地理环境知识、保护地质遗迹、促进地方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5】。所以青海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既提高了人们对地质遗产古迹的认同意识,又响应了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的需要,具有极高的产业价值内涵。

2.2民族旅游品牌开发。青海国家地质公园的民主旅游品牌价值,要立足于青藏高原特有的地理环境,展现高原地质遗迹的完美风貌。这些美是高原上绝无仅有的地域美,是无法复制的。特殊的高原地域风情,无与伦比的地质遗迹,催生了当地特色民族旅游品牌的建立。进而抬升了青藏高原地质公园的旅游影响力,发挥地域旅游品牌效应,提高经济效益。

结论:青海七大地质公园,地貌风情各异,景观类型多样;但由于地处偏远的西部地区,部分景区交通条件滞后,地质遗迹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小,程度低,在全国并未形成影响力。很多重要的遗迹类型,分布特征、保护现状不明确;这一点严重制约了青海地区地质旅游产业的发展。有鉴于此,在国家启动西部地质遗迹调查的大背景下,青海地质调查院规划了可行性报告,明确全省地质遗迹资源,查明省内地质遗迹类型,着手其旅游开发价值定位。并尽快建立《青海省重要地质遗迹数据库》,为“大美青海”以后宣传和发展地质科普旅游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96-97

【2】马兴华,张陆军,何长英.青海昆仑山地质遗迹特点及其保护研究[J]新西部(下半月),2008(06):44

【3】肖景义,候光良,唐仲霞,张玉珍.青海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及综合评价[J]地球学报,2013(1):111-120

【4】张婷婷,李小为.青海湖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类型及评价[J]地质勘查,2015(22):317-318

【5】王晓艳.基于灰色多层次理论的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评价体系及实证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06-30

篇8: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概况

关键词:地质公园,解说系统,规划,麦积山

地质公园 (Geopark) 建设的宗旨是保护地质遗迹, 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展科学旅游, 普及地学知识, 并结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促进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其建园宗旨特别强调了科普功能, 而要实现这一功能, 就必须建设一套先进的、科学的、完善的科普解说系统。通过解说系统让人们在观光时了解公园沧桑变化、地质遗迹以及物种知识, 让游客轻松愉快地了解公园的基本物性、构造演变历史、形成地质遗迹过程, 满足人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心, 提高地球科学知识的普及。

1 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的构成

由于地质公园是一种和一般景区不一样的特殊的旅游目的地, 其突出科普教育功能的解说系统应有自己的特点。因此, 其解说系统由以下4部分构成。

1.1 公园导游解说系统

1.1.1 导游解说服务

导游解说服务是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的核心部分。在地质公园, 游客在对地质遗迹景观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希望上升到理性阶段的认识, 往往会对有关地质遗迹景观的特点、成因、演变等科学内容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 要求导游给他们以知识的传递。此时, 导游应能满足游客的要求, 让他们在愉快的游览体验中升华有关地球历史和地质作用的知识, 从而实现地质公园科普的目的。因此, 导游本身的专业知识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这也是地质公园导游与其他景区导游的重要区别之一。

1.1.2 公园游览指引牌示

地质公园里应根据大多数游客领悟知识的思维方式和对地学知识认识的难易顺序, 规划设计合理的参观游览路线, 并在游览路线的起点或容易引起疑惑的分岔处设置明晰的引导指示牌 (英汉双解说明) , 标示出行进的方向、前方目标的名称和地学内涵, 通过这样的游览路线可以指引游客在游玩观赏中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全部认识公园所蕴含的地学科学知识, 从而系统领悟地学科学的奥妙。

1.2 地质博物馆解说系统

1.2.1 公园地学知识解说服务

地质博物馆是一个集科普性、趣味性和参与性为一体的地质地学科教基地, 是各地质公园能否开园的重要条件之一, 它通常位于地质公园入口处附近, 是游客进入地质公园的第一站, 免费向公众游客开放。它开展地学知识解说服务主要通过图片展示、文字说明、模型展览、影视播放、标本观赏以及工作人员现场说明等解说手段, 向游客展示本公园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和它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及所蕴含的地学原理和地学意义, 让游客在这里参观可以对本地质公园的地学特征和地质遗迹资源有一个全盘的认识, 同时, 知道公园地质遗迹景观的空间分布, 知道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参观游览路线, 知道该怎样欣赏地质遗迹景观。

1.2.2 地学扩充知识解说服务

地质博物馆在对本公园地学知识介绍的同时, 都进行了地学扩充知识解说服务, 即介绍国内外与此地质公园地质现象相似、相同或相关的地质地貌概况, 向游客普及地学知识, 让游客对相关地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帮助游客在后面的游览学习能有更大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地质博物馆突出地学知识解说服务和地学扩充知识解说服务使其成了地质公园科普宣传中心, 成了游客向往的公园亮点。

1.3 公园地质遗迹解说牌示系统

1.3.1 地质遗迹景观介绍牌示

地质遗迹景观是地质公园的吸引力所在, 它们往往是经过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 形成惟妙惟肖的造型或独特的形态, 能给游客产生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 是科学性和美学性相结合的产物。对于这些地质遗迹景观必须请文学家和地质专家联手进行专门的研究, 编制出富有想象力的景观名称和简明扼要、既科学又通俗的景观地学解释词与解释词的英语翻译稿 (有的还加上日语翻译稿) , 以便使一般游客通过这个牌示解说就能懂得地质遗迹景观的地学价值, 同时产生美的联想。

1.3.2 典型地质遗迹介绍牌示

地质公园中若干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地质遗迹点, 如地层界线点、地质构造点、化石分布点、矿物集成点等, 它们是地球构造运动留下的痕迹, 是人类探求地球奥秘, 探求地球发生、发展、演变的重要着力点, 是地质公园的精华所在。因此, 也应请地质专家进行专门的研究, 写出同样简明扼要、既科学又通俗的地学解释词与解释词的英语翻译稿, 让一般游客通过这个牌示解说就能懂得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 了解地球的奥秘。

1.4 地学科普实践系统

按国土资源部要求, 地质公园要突出科普教育功能, 应成为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基地。因此, 地质公园解说系统应包含主要针对青少年游客的地学科普实践系统。地学科普实践系统包括专门的地质科普景区、专门的科考路线和专职的解说员以及相关的解说牌示, 开展未成年人科普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实现理论知识与科学实践的融会贯通。

2 麦积山国家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的规划建设

麦积山国家地质公园是2009年国土资源部公布的第五批国家地质公园。公园坐落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部, 西秦岭北支东段, 北邻渭水, 南携嘉陵江, 是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 南北气候的交替带, 也是我国南北两大地质构造单元、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自然环境, 人文景观的分界线。

公园南北长约53km、东西长约40km, 总面积约386.6km2, 主要地质遗迹面积约81.24km2, 占公园总面积的21%, 是一座以典型地质构造剖面、丹霞地貌、花岗峰林岩地貌, 峡谷地貌、河曲地貌为主体, 融合了著名的石窟艺术, 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 优美的自然风光及珍贵的动植物资源, 集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保健疗养、环境保护、娱乐与探险于一体的大型地质公园。

2.1 麦积山国家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据现场考察和对游客及地方导游的问卷调查发现, 麦积山虽然2009年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 但目前并没有突出国家地质公园的特点, 在解说系统方面仍以一般风景名胜区的要求为建设的重点, 存在诸多问题。

2.1.1 解说系统不能满足游客增长科学知识的需要

目前麦积山的解说系统功能具有高度的单一性, 表现为重服务功能, 轻教育功能, 不能满足游客增长科学知识的需要, 而事实上来麦积山的大多数游客都希望能通过旅游增长自己的科普知识。

2.1.2 公园导游的地学科普知识不够

游客在麦积山旅游途中, 有比较强烈的地学科普旅游愿望, 但作为介绍和普及公园地学知识中有重要作用的公园导游, 拥有的地学知识的较少, 地学科普素养偏低, 在导游时的解说词多为神话传说, 缺乏科学含量, 不能很好地解说和宣讲相关地学知识。

2.1.3 解说系统其他部分缺乏

麦积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至今还没有建设好, 无法让游客全面系统地了解麦积山的地质地貌特征。公园地质遗迹解说牌示系统建设不完善, 在麦积山的所有景点中, 地质遗迹景观点和典型地质遗迹点缺乏科学的牌示介绍, 游客无法理解和欣赏地质遗迹景观和典型地质遗迹的美妙和震撼。

缺乏科学导游图, 无法正确指引游客对麦积山地学特征的认识。公园没有专门的地质科普景区、没有设立专门的科考路线和专职的解说员以及相关的解说牌示来为青少年服务, 影响了地质公园科普教育功能的发挥, 让游客尤其是青少年游客无法增长地学科普知识。

2.2 麦积山国家地质公园解说系统规划建设的方案

2.2.1 加强导游地学科普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培养和提高的途径有:1) 增加有地学知识背景的本科或专科学历的导游数量;2) 请地质专家对现有导游进行专业培训, 特别是进行有关麦积山丹霞地貌、河谷地貌、花岗岩地貌的成因、形成、特点等内容的培训;3) 加强和其他有相似地质景观的国家地质公园的联系, 请他们的导游过来传授经验, 也可以派有潜力的导游到他们那边考察学习;4) 加强平时的地学知识的自我学习, 定期进行专业考核。

2.2.2 尽快建成和开放地质博物馆

地质博物馆是地质公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以最快的速度建成地质博物馆, 使其尽快向所有游客开放, 让其通过图片展示、文字说明、模型展览、影视播放、标本观赏以及工作人员现场说明等解说手段, 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普及地学知识, 发挥地学科普教育功能。

2.2.3 加强解说牌示系统的规划与建设

规划在麦积山一些重要有代表性的地质遗迹点设立中英文对照的介绍牌示57处, 既科学又通俗地介绍这些地质遗迹的成因、特征等, 改变麦积山国家地质公园缺乏地质遗迹景观点的地学科普介绍牌示的现象, 让更多的人科学地了解地质遗迹, 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

在麦积山地质公园的入口广场处设主碑一处、公园五大景区的广场各设置副碑, 规划科学导游图, 根据地学认识规律和旅游活动序曲、发展、高潮与尾声的变化规律, 设计出来的在最合理的最佳游览路径。

在游览道路岔道口等处设置指路牌示75处, 向旅游者清晰地、直接地表示出一个或多个目标地方向、距离、旅行时间及地学内涵等要素, 指引游客。

2.2.4 设立解说效果评价制度, 落实科普教育功能

解说系统效果好坏直接影响地质公园的科普教育功能的实现和游客的旅游体验的质量。因此, 设立解说效果评价制度, 即借助游客评价的方式来促进地质公园科普解说效果的提升, 从而落实科普教育功能。

地质公园是2000年后才开始创立和建设, 时间不长, 公园内各方面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才起步, 有关研究很少。本文在基于科普教育功能的解说系统的规划与建设方面做了初步的研究尝试, 希望籍此能引起地质公园管理者、建设者以及游客对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的重视, 从而推动地质公园地学科普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安泽, 卢云亭, 陈兆棉.旅游地学的理论与实践:旅游地学论文集第十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2]李同德.地质公园规划概论记[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篇9:乾安泥林获批国家地质公园

A:这对于乾安泥林来说是一件大事。接下来,我们将遵循“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做好园区内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开展公众地学科普教育和科学研究,并按照国土资源部相关规定和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指南要求,加强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完善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保护自然融入地质公园建设中,着力打造品牌,将公园打造成集生态、文明、自然于一体。

Q:乾安泥林国家地质公园从国土资源角度讲,具有哪些独有的地质地貌特征?

A:乾安泥林国家地质公园是以国内独有的泥林潜蚀地质地貌景观、晚更新世古化石产地为主,融合大布苏湖和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的特色自然景观为一体的综合地质公园。乾安泥林独特的泥林是目前中国唯一大面积成形潜蚀地质地貌,可直观的了解地层剖面、沉积构造、地质灾害遗迹等地质景观,是不可多得的进行地学旅游和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泥林里的古化石极其丰富,在不足40平方米的地方,挖掘出18种化石,主要的化石有更新世晚期的披毛犀(19只)、原始牛(7只)、剑齿虎(2只)、猛犸象、鬣狗、诺氏驼、棕熊、河套大角鹿、野牛野马等,这些出土的化石经东北师范大学碳14实验室检测,为20530年前的古化石,此外还发现过淡水螺类和蚶类化石,如此密集集中,是目前中国化石出土现象中罕见的,极具科学研究价值。

Q:建立地质公园是发展地方经济的需要。乾安泥林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对服务乾安地方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A:通过建立地质公园,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合理而科学地开发、利用地质遗迹资源。把建立地质公园与地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地质公园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使地质遗迹资源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上一篇:公司离职证明怎么写下一篇:医学类学生自荐信模板